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质量文化宣传范文

质量文化宣传全文(5篇)

质量文化宣传

第1篇:质量文化宣传范文

【关键词】送戏下乡;戏曲文化;传承

一、“送戏下乡”的重要意义

中国戏曲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由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并流传开来的,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极富特色的各地方文化的代表,有着鲜明的特色和很高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戏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表演形式已经很成熟,服饰扮相漂亮,行当丰富,唱腔优美,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和名片。在影视媒体等艺术形式出现之前,很长的时间里,中国戏曲一直是文化宣传的主体,深受人们喜爱;在内容上,戏曲的主要题材大多为生活小戏、历史故事、英雄人物和民间传说等,中国戏曲在令人赏心悦目的同时,也起到了教化民众的作用,其很好地浸染和熏陶了民众的思想道德,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此外,“送戏下乡”缓解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一直以来,农村都是思想文化宣传的薄弱点,农村生活单调乏味、沉闷,文化设施匮乏,文化产品又很少进入农村,这就导致农民精神生活出现空虚等现象,进而出现了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生活方式。送戏下乡则成为调节农民生活的一剂良药,让农村再次出现和谐、安乐的气氛,它以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节目宣传科学、反对迷信,宣传进步、反对落后愚昧,引导农民的价值走向。

二、实施送戏下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剧种选择不符合群众喜好。目前,农村中的群体大多为老人和孩子,这些人有的喜欢京剧,有的偏好越剧、黄梅戏等,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性别的群众,喜欢的戏曲有所不同。而上级在送戏下乡的时候,在剧种选择上并没有考虑到群众的喜好,调查也不深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送戏下乡的效果。(二)戏曲题材单一,没有新意。很多送戏下乡的剧目十分单一,大多为表演了几十年的老剧目,这些剧目虽然都是经典剧目,但是在表演时,观众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进而造成观众流失。这样下去,势必会影响演员和剧团的积极性,同时也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要,起不到宣传新生活、新风尚的目的。(三)抽空送戏下乡行为。在送戏下乡的实施过程中,很多送戏下乡活动最后都成为了应付差事的举动,农民有闲时,院团因为排练任务重不来表演;当农民忙的时候,一些院团却又抽空来应付了事。如此,在时间的选择上二者就出现了矛盾冲突。

三、如何切实做好送戏下乡活动

(一)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送戏下乡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此,农民的需要才是送戏下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施送戏下乡之前,上级部门应对演出地农民的生活习惯、劳作休息时间分配等进行调查了解,确定演出时间,开展前期宣传。同时还要了解农民的喜好等。演出结束后及时掌握农民的反馈意见,并将其作为改进院团演出质量的依据,增加院团的服务意识。当农民群众对送戏下乡表示了认可,送戏下乡活动才能算是取得成功。(二)创新下乡的剧目。送戏下乡活动是为了贯彻十八大精神的长期政策性活动,因此,活动的组织者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这个活动的生命力,并创作出更多更好、能够反映我们伟大时代的作品。作为创作的主体,文化馆和剧团要高度重视送戏下乡的重要意义,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组织好每次送戏下乡任务,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在保留大量经典曲目的同时,也要积极创作新曲目,宣传正能量,宣传农民身边的新人新事、好人好事,引领潮流,宣传正确的价值观和精神导向。要敢于深入群众中去,由群众品评节目的好与不好,根据群众意见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而创作出更为优秀的经典剧目,增加送戏下乡的吸引力。(三)统筹规划送戏下乡。送戏下乡的组织者要做好送戏下乡的统筹规划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送戏下乡的最终目标是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其次要充分考虑到群众的精神需求,根据群众的需要和喜好精选下乡的剧种剧目,确定合理的戏种以及戏目的比例结构。最后要建立考核机制,对于表现不好的下乡院团,可由农民投票淘汰。以此激励演员要加强学习,增进个人素质和专业能力,提高表演质量。通过这些举措,最终真正实现送戏下乡的初衷。

四、结语

送戏下乡活动的开展,在有效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也起到了移风易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故而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应改变当前送戏下乡走过场的问题,切实提高送戏下乡的质量,进而使其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第2篇:质量文化宣传范文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建筑施工企业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企业文化主要由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体现出来,此外还包括企业制度、企业产品、企业宣传、文体活动等要素。在这些要素中,企业宣传是培育企业文化最直接的、最具体的表现形式,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做好企业宣传的措施

1.明确目标任务。建筑施工企业宣传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做好新项目承接、项目生产履约、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商务管理方面的经验做法和管理亮点的相关新闻报道。通过采访施工项目一线的先进典型人物、先进事迹,传递正能量,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树立企业积极向上、风清气正、奋勇拼搏的良好社会形象。

2.充足的人员配备。建筑施工企业项目分散,虽然依靠网络工具可以实现远程联系,但是新闻讲求真实、客观、及时,如果没有充足的宣传人员,难以及时将项目施工一线的新闻及时报道出来。新闻宣传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首先,建筑施工企业总部必须设置专职宣传管理部门,负责宣传工作的统筹策划、信息整理、导向把控、信息。各施工项目必须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通信员。通信员一方面按照总部的宣传工作策划,收集所在项目符合策划要求的新闻素材,撰写新闻报道;另一方面根据所在项目的实际生产情况,挖掘生产履约、安全质量管控、商务成本管控、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经验亮点,结合实际案例,归纳总结,撰写新闻报道。

3.紧跟时代,配备合适的宣传器材。随着科技的进步,照相机、摄像机、无人机等宣传器材更新换代频率快、新款式新型号层出不穷。作为非专业媒体平台,建筑施工企业选择适合企业的宣传器材非常重要。如今,企业宣传的板报、报纸、工地围挡等传统形式,已经被微信公众号取代,微信公众号的宣传内容以图片、视频为主,文字为辅。因此,一台拥有蓝牙连接手机功能的数码照相机、一台摄像机(拍延时画面、重要会议)、一台无人机等器材是标配。此外,一台笔记本电脑也必不可少,它可以让宣传人员随时随地完成宣传资料整理、新闻工作。

4.完善宣传管理制度。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矩是人们生存和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作为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宣传工作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政治站位、政治意识、政治规矩。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企业实情的宣传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舆情处置、考核办法、工作流程等。其中,考核办法是基础,包括稿件指标数的考核和稿件奖励。通过指标数考核,可以实现新闻指标的量化,确保稿件数量;通过稿件奖励,可以充分调动通信员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担责,主动宣传。

5.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平台。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利用比较广泛的宣传平台包括微信公众号、企业官网、内刊、各级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具有编辑简单、关注方便、每天更新、成本少、宣传面广等优点,近年来随着社交工具———微信的流行,各企业利用本企业微信公众号开展企业宣传成为主流做法;受宣传面较小的限制,企业官网的利用率不及微信公众号;作为传统宣传媒介,内刊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刊登企业重要发展事件,是企业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各级媒体平台拥有天然的优势,受众多、宣传面广,有较强的权威性,是各企业有效扩大宣传面,树立良好形象的不二之选。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做好宣传工作,必须综合利用好这几种宣传平台,取得最好的宣传效果。

三、打造优秀企业文化的必由之路

与高精尖的企业不同,建筑施工企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的正常运行必须依靠员工的管理。因此,建筑施工企业的文化必须从员工出发,尊重员工,服务员工,必须以保障员工的利益和幸福为前提,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优秀的企业文化还应顺应时代变化,因地制宜,在社会经济发展、工艺技术变革、管理理念创新中,不断调整适应,加强与员工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互动,满足员工的信息需求,形成员工认同的企业文化,并依靠员工打造更加优秀的企业文化。

1.企业领导阶层做企业文化的带头践行者。任何企业的领导都是业务精英,决策制定者,也是企业文化的引领者,对企业的生死存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领导的个人工作能力、生活作风、廉洁从业对企业发展和企业形象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党的十八以来,随着国家反腐力度的加强,一些建筑施工企业领导因为在个人生活作风、廉洁从业方面存在违规违法问题而“落马”,领导个人受到相应的法律惩罚,所在企业的形象受损。因此,企业领导层作为企业文化的引领者,一定要自觉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为其他员工当好榜样,影响带动整个员工队伍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形成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利用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职业操守,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企业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2.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深度融合。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存在,它对企业管理的落实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企业建立初期,企业文化多为口号式、号召式的内容,需要通过企业管理的手段来体现;当企业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时,由于市场在不断变化,企业管理也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原有的企业文化已经不能对企业管理起到约束作用,企业必须根据企业管理的新模式、市场的新动向对企业文化做出调整,培育出更加优秀的企业文化。因此,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是动态发展、相互促进的关系。企业文化发挥无形的引导作用,强化员工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利用文化的导向作用促使制度执行更加彻底、有效。通过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相互融合,促进员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职场观念、工作观念,提高员工个人素养,提升团队的执行力、战斗力,让企业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四、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企业文化如同源头活水,滋润着每一位员工的心田,沁人心脾;如同清晨的阳光,温暖着每一位员工的心头,催人奋进。那么,企业文化对建筑施工企业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引领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企业文化就像轮船中的无形舵手,引导轮船朝着正确的方向驶向目的地。进入21世纪,国内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世界经济市场充满许多不确定性,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是风险也是无处不在。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必须维持企业自身的稳定,稳定的局面必须靠企业文化来支撑。在稳定的基础上,员工自觉形成一股谋发展、求创新的干劲,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创造更多的价值,不断推动企业发展。

2.激励员工奋发有为。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作主要在项目施工生产一线,天天与水泥、钢筋、模板、泥土打交道,条件比较艰苦。现在的“90后”从小吃苦较少,抗压能力不够强,尤其需要企业文化的熏陶和鼓励。企业文化的培育不能“吹糠见米”,必须在发展过程中“小火慢炖”。通过企业管理制度约束员工的个人行为,让员工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形成良好的自觉意识、担当意识。企业文化就像一块吸铁石,将员工们的心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不断强化员工对企业的荣誉感、归宿感和责任感,让他们形成合力,心无旁骛,竭尽全力做好工作,管好各自“责任田”,达到“1+1>2”的效果。

3.塑造企业形象,提升品牌影响力。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就像春天的雨水润物无声。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必须将企业文化培育好,宣传好企业的发展成果,树立好企业的市场形象,赢得消费者的信赖,提升企业的品牌影响力。

五、结束语

综上,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进步的无形力量和内生动力,是企业的宝贵精神财富。企业文化的培育,离不开企业制度的建立,宣传的推动,管理的实施,领导的带头,员工的执行。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外部竞争环境异常激烈,工作条件相对比较艰苦,员工思想容易波动,企业稳定的压力不小,企业管理离不开企业文化这个“无形抓手”。在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在企业文化的引领下,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不断调整适应市场要求的生产经营管理理念,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在项目施工生产过程中,服务好业主单位,打造更多的优质工程、品牌工程,不断扩大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培育出更加优秀的企业文化,助推企业实现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彩凤,史德安.企业文化精神要融入人力资源管理———兼谈天润新能人力资源管理[J].中外企业文化,2017(12):50-52.

[2]黄万华,陈伟.政府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契约经济学分析[J].理论导刊,2010(08):21-23+57.

[3]陈笛.“霍桑实验”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10(27):109-110.

[4]赵永杰.基于企业家精神的动态能力生成机理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

第3篇:质量文化宣传范文

一、制约陕西旅游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产业结构不均衡

近年陕西旅游经济虽逐年增长,但其收入70%左右来源于门票收入,其他例如“吃、住、行、游、购”等要素的产业集群内容仅占30%左右。游客由于门票花销过大,必然会抑制其他消费支出。没有消费市场,旅游相关要素及相关延伸产品就不能全面发展,始终处于发育不良状态[1]。

(二)旅游产品形式较为单一

陕西旅游产品形式的单一化及低水平的重复是制约陕西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陕西旅游资源的整合能力较低,规划管理相对滞后。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旅游胜地其旅游衍生品较少,开发不足而影响了旅游经济的增长。

(三)宣传、营销方式单一

陕西旅游景点的宣传投入力度不大,主要是通过各种旅游博览会、旅游推介会对外宣传陕西旅游形象及特色旅游产品,宣传活动流于形式,普及面不够广。

(四)资源研究开发不足

地区性文化资源开发的失衡状态是制约陕西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例如汉中的“两汉”、安康汉阴的“三沈”、商南的“商山四皓”等文化旅游资源就未被充分利用及开发,导致许多国外、省外旅游者对这些文化旅游胜地知之甚少。

(五)旅游管理漏洞较多

近年来,陕西旅游经济发展呈良好态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但具体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漏洞,例如个别景区非法载客、乱收费、诱导消费等现象时有发生,旅游旺季相关部门应急措施仍有待完善。管理的疏漏可能导致景区多头领导、条块分割,产生利益纷争。例如曾有“兵马俑”景点的文物部门与旅游部门的纠纷以及华山景区村民堵车事件,一定程度上就是管理疏漏所导致的结果。在全国旅游经济迅猛增长的大好时期,以上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影响着陕西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优化陕西旅游行业结构,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使陕西旅游经济健康、科学、可持续的增长。

二、促进陕西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创新销售方式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旅游产业技术的开发也要紧跟时展趋势,利用微信、微博、互联网等宣传平台,推销旅游产品,扩大旅游产品的知名度;通过举办陕西旅游说明会、陕西旅游公众活动、陕西旅游图片展等大型活动,可以提升形象和知名度。很多发展比较成功的旅游城市都有一个获得公众认可的形象定位,大连的“浪漫之都”,云台山的“小九寨沟”,成都的“休闲之都”都是非常成功的形象定位[2]。陕西省的旅游业缺乏一个准确的、固定的形象定位,所以要通过各种方式尽快定位陕西旅游形象,加大形象的宣传力度,牢牢确定其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地位。旅游经济增长同时依托销售总量的增加,那么旅游产品的销售渠道多样化就是增加销售量的有效方法。旅游产品可以依托互联网、微信、支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在网上进行预订、付款等快捷功能,实现产品销售的网络化、便利化。

(二)提高旅游业整体服务水平

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对于整个行业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旅游本身就在于享受服务,如果服务质量达不到游客满意的程度,那景区的名声也会受影响。陕西旅游业要发展,就要提高服务质量,造就一批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专业队伍。如果陕西的导游、讲解员及经营者都精通历史文化,具有较高文化素质,那么陕西旅游业将会展现新的面貌。桂林旅游提出了“让心灵与山水同美”的口号,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服务质量,有效促进了桂林旅游经济的增长,使得桂林旅游总收入2013年达到348.48亿元,同比增长25.9%;2014年达到421亿元,同比增长20.5%,增幅连年大幅上涨,证明精神文明建设和服务质量可以带动旅游经济的稳步增长。陕西旅游的队伍建设也应当注重服务质量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培养。要积极引进优秀的旅游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充实旅游队伍。同时,也要加强培训,尽快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和文化素质,树立服务就是促销的思想,从而增加旅游销售总量。

(三)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呈现

陕西旅游业要想在国际与省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应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充分体现民俗文化、艺术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等等文化样式的独特魅力,重视旅游者的参与性与互动性体验,将多元的主题旅游、生动的观光活动和深刻的情景体验相结合,以市场需要重新定义产品,并以此进行产品组合及创新,以鲜活的旅游内容和积极的旅游促销稳定现实市场,并扩大潜在客源地市场。陕西省旅游集团已在这方面做了大胆尝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华清池上演的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就是用创造性的艺术创作和高科技手段把沉睡的历史激活,成为游客赞不绝口的艺术精品。《长恨歌》推出后,华清池当年上半年的旅游收入同比增长了46%,同时华清池的知名度和游客的认可度也明显增强。

(四)走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的道路

旅游业主要依托现有的天然资源,大部分都是不可再生的,且依赖于一定的生态环境,而陕西旅游资源呈现出人文和自然景观的双重不可再生性,更应体现以可持续开发为核心的产业发展观。在规划时,应制定包含环境保护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当地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及环境与资源对旅游业发展的承载能力,防止因短期行为而过度开发资源,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陕西的旅游行业虽然越来越火,2013年游客接待总人数为2.85亿,2014年已达到3.32亿,连年增幅不小,其环境问题也越发显著。陕西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相应的旅游资源。只有实行“绿色旅游,健康出行”这样的方针对策才能保证旅游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三、结语

第4篇:质量文化宣传范文

一、现实基础

江苏是多水之地,辖江临海,水网稠密,河湖众多,具有“江河湖海汇聚”的水乡特色。江苏又是一个有风景、有故事的地方,河流湖泊滋养了江苏大地的繁华锦绣、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也成就了古往今来的名人大家,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南秀北雄、多元融合的文化特质。江苏因水而兴,但也曾因水而困,其治水历史悠久、跨越千年,有以范仲淹、潘季驯为代表的诸多治水名人,也有以京杭运河、南水北调工程为代表的大量著名水利工程。依托这些丰厚的水利、文化风景资源,历经20年不懈努力,全省建成省级水利风景区96家,国家水利风景区61家,总量位居全国第二,形成了涵盖全省主要江河湖库、重点灌区、水土流失治理区的水利风景区群落。

二、实践与成效

1.强化顶层设计,高位推动景区整体发展

高点切入,谋求发展平台。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将水利风景区建设作为法律条文写入省人大《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江苏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步入有法可依新阶段;把水美城乡、水文化载体建设列为河湖长制考核评价指标内容;将水利风景区创建作为各地实施生态河湖行动的必备要件,努力为全省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搭建新平台、塑造新条件。编制《江苏水利文化和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规划意见》,明确新时期建设发展目标和任务,并将其纳入全省水利“十四五”规划进行同步实施。在《江苏省大运河河道水系治理管护专项规划》中,列入水利风景区建设任务,使之成为引领景区快速发展的具体行动。地方上,南京、苏州等多地出台了区域水利风景区发展规划,连云港海陵湖、江都水利枢纽等景区还编制了景观提升、水文化科普建设等专项规划,较好地适应了景区建设发展需要。在机构改革中,各级水利部门主动作为,对相关单位、成员及时“调整补位”,筑牢省、市、县、景区四级组织管理体系,确保景区工作顺利开展。加强水利部门条线互动,主动与宣传、文旅、民政等部门横向联动,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研究,促进业务协同发展。

2.聚焦建设重点,切实推进景区提质增效

水域及其岸线、水利设施、文化、生物群落等资源要素是景区开发建设的根基,水活水清、生态优良则是景区的立身之本,既要依托利用好这个根本,更要严加保护根、守好本。一方面,注重做好资源调查梳理,摸清了全省水利风景资源家底,为景区科学规划建设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坚持保护性开发利用,严守资源保护红线。积极引导各地运用系统思维,从保护生命共同体角度出发,优化资源整合利用,延展景区建设空间。同时各地景区突出优势资源,破除区域、行业局限,推进多产业融合发展。水利风景区建设既要提升外观品质塑好“形”,又要深挖文化内涵筑好“魂”。省级层面,在全国率先系统开展全省水文化遗产调查,普查登记各类水文化遗产8322处(个),建成全国首个水文化遗产管理信息系统,为景区建设培厚文化之基;通过在质量等级评价中增设文化科普建设评价内容,引导景区大力推进水文化建设。各地更加注重文化资源挖掘展示,积极营建提升馆、廊、园、品等文化设施,目前全省拥有水文化展示馆的景区达81家。

3.注重规范引路,不断提升景区管理效能

规范景区创建,把好“入口关”。严格申报前置条件符合性审查,明确申报景区应水利功能完备、安全管理达标的刚性要求。出台地方标准《水利风景区评价规范》,规范了景区质量评价内容、程序和分级标准,确保景区创建工作有序开展。规范景区复查,把好“出口关”。出台《江苏省水利风景区复核工作方案》,对获批满5年的景区实行复核管理,从2015年启动至今已完成53家景区复核评价,通过开展复核,查缺补漏,提档升级,有力提升了景区建设品质和规范化管理水平。探索长效管理,把好“过程关”。逐渐建立起景区自查、专项检查、随机抽查、定期复查等各级水管部门全面参与的过程管理模式。就景区规划、水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多项课题研究,为景区规范、高效建设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扩大宣传造势,营建景区发展良好氛围

“十三五”期间,坚持“一年一主题”,持续开展“首届全国水利风景区博览会”、“最美水地标”评选、“寻找大运河江苏记忆”、河长制LOGO征集大赛及河湖故事分享会等多项大型宣传活动,充分展现了江苏水风景魅力,提高了社会知晓度和关注度。线上线下,交织发力。通过报、刊、网、微信等主流媒体媒介宣传,扩大了受众面。各地景区也纷纷借力、借题,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国家重大活动节点和各类媒介平台,举办丰富多样的水主题宣传活动,亮点频出,如南京秦淮灯会、溱潼会船节、金湖荷花节等,已成为当地对外宣传的强势品牌;淮安清晏园、宿迁六塘河等4家景区还建成国家水情教育基地,面向社会开展水情教育,普及水知识,体验水文化,景区影响力与日俱增。纵观江苏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实际,虽取得一定成效,形成了一批经验做法,但仍存在顶层设计的主动适应、结构布局的优化调整、建管水平的提档升级、保障措施的有力落实等方面瓶颈问题,亟待解决和加强。

三、方向与路径

1.认清形势,把握发展新机遇

当前,在高起点推进美丽江苏建设中,给水利风景区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宏观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国家战略,以及水利行业层面的具体实践行动,在江苏得到很好地叠加实施,为水利风景区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积聚了强劲势能。可以说,全省水利风景区工作正处于各级政府重视、外部发展环境和社会舆论氛围良好时期。下一步要从战略高度再深化认识,抢抓机遇,紧密联系实际,坚持“宜融则融、应融尽融”,积极做好与生态河湖行动衔接、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策应、与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接轨、与幸福河湖融合,在结合点上找突破,在边缘线上求创新,拓展新空间,增添新引擎,推动景区发展步入“快车道”、登上“大舞台”。

2.坚定目标,开启发展新征程

通过今后一个时期的努力,全省将涌现一批具有江苏地域特色的水利风景区精品和水文化地标工程,建成“水活、景美、质优、民悦”的水利风景区,促进形成空间均衡、特色各异、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使其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成为美丽江苏建设中的一个美妙音符。基于这一目标,未来水利风景区应突出具备3个特征:一是更加健康靓丽的生态环境。伴随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不断深入,将不仅拥有清秀灵动生态美、壮丽恢宏工程美、书香典雅人文美的高“颜值”“气质”,更应与周边自然环境完美融合塑好“形”,人居自然相得益彰、诗意栖息,努力成为“城市会客厅”“最美水地标”。二是更富文化魅力的亲水空间。彰显厚重绵长的文化底蕴是高品质景区的灵魂工程,将文化特色与水域风光、地域风情、工程风貌和谐统一,充分展示水工程、水生态、水景观、水精神等多种水文化形态,能够让人触摸到历史脉络与文化记忆,得到心灵的净化和熏陶。三是更为安全舒适的幸福家园。在确保水安全、生态安全等公共安全前提下,营建出特色各异、婉约精致、便利共享的功能空间,让人时时事事都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到处彰显文明之风,不断增强大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3.统筹任务,助推发展高质量

(1)强规划,持续优化空间布局要完善规划体系。各级水利部门要对标水利风景区建设的高标准、高质量,超前谋划、提早布局,编制好新时期本地区景区高质量发展总体规划,同时还要着力引导各地景区做好“多规合一”,切实提升自身规划质量水平,使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水利现代化建设相协调。努力健全以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项目规划为主体,省、市县、景区多级覆盖的发展规划体系,形成全省“一张图”,为景区高质量发展画好线、指好路、铺好道。要优化发展布局。坚定“努力实现县级层面全覆盖”目标不放松,持续推动规划重点项目落地落实;同时注重全域资源的最优配置,引导各地深化跨界合作、资源共享,推进跨景区、地区、流域资源要素整合,加快景区规模化、集聚化、协同化发展,努力补齐景区空间不均衡、发展不充分等短板问题。要突出空间特色。坚持全省景区“四沿”“三片”发展规划总格局并一以贯之,突出抓好各功能区(带)、节点间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通过“点线面”有机结合,形成各具特色、各展所长、各现其美的高质量水利风景区集群,增强景区整体竞争力。(2)展特色,着力塑造精品景区要锻造景区品质。围绕绿色发展,统筹结合河湖环境综合治理、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持续提优景区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增加绿色生态空间;营造提升滨水景观质量,充分彰显水景观特质;持续深挖文化内涵,注重富有文化性、科技性和互动体验性的水文化科普设施建设,增强景区吸引力和人文魅力;大力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让景区服务更加人性化、便捷化和智能化。要打造地标品牌。树立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鼓励多产业融合发展,抓好有特色、高水平、带动性项目建设,助推产业升级,培育“拳头”产品。优先打造一批高颜值、高品位、高标准精品景区,并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全省景区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景区建设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将运河文化品牌做出来、打出去。加快研究推动水文化建设与水利工程新建或改造同步规划、同步实施,让更多的河湖陂塘、工程枢纽、水文站所成为标志性工程,成为美丽城乡建设的点睛之处。要开发精品线路。加快优质资源整合,以水利、生态、文化等特色要素为切口,设计推出一批可观可赏、可游可憩、可娱可悟的水利风景区精品游线路。(3)重管理,充分发挥功能作用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研究探索水利风景区与河长制湖长制相结合的工作新机制,引导各地将景区建设工作纳入河长制湖长制工作体系,健全管理机构,列入考核内容,借助各级河长湖长力量推行分级管理,以解决景区建管“两张皮”问题。积极探索社会组织参与行业管理新模式,加快筹办江苏水利风景区协会,强化业务交流促进和行业自律管理。同时还要抓紧完善服务景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以及评价、奖惩、监管等运行机制。要推进规范化建设。加快构建高效的法规政策和管理规范体系,切实提升制度规范效力。要强化监管服务。持续加强景区日常监督管理,加大专项检查力度,注重专家“问诊把脉”“对症开方”,切实厘清景区管理权、责、利三重关系,逐步建立动态长效监管机制。

4.落实保障,形成发展强合力

(1)凝心聚力搭平台水利部门要整合自身资源,协调系统内部力量,共同参与景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研究发展政策,主动将水利风景区工作纳入部门工作要点和计划,发挥好条线联动的整体优势。同时要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争取把景区建设任务列为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考核内容,加强与发改、财政、国土、交通等部门沟通协调,适情成立议事协商机构,完善以政府牵头、水利主导、多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协同推进景区建设发展。此外,还要向社会各界借力,以筹办景区行业协会为契机,广泛吸纳与景区相关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资本和宣传单位、团队加入,搭建好景区业务交流合作的外部平台,为景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2)广开渠道强支撑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争取将景区建设纳进公共财政投入大盘子,争取与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等项目资金捆绑使用,考虑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之机,寻求景区水文化建设资金渠道,研究设立景区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等;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还要完善各类投融资平台,注重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共建共管共享;要向市场要活力,鼓励景区利用优势资源适度经营激发内生动力,实现景区发展良性循环。要加快引进和培养一批既熟练水利技术管理,又擅长景区规划、建设、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加强交流培训,培育专业团队,打造高端智库,开展相关技术研究,为景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智力保障。(3)借水行舟扩宣传要进一步创新宣传模式与路径,不仅注重与文旅、文保、宣传、旅行社等部门、社团的联合营销,更要借题大运河文化、河长制湖长制、水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融入水利风景区元素,形成一体化宣传。省级层面要持续放大“最美水地标”“寻找大运河江苏记忆”宣传效应,研究策划“河湖故事大家讲”等一批主题鲜明、富有温度、大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进行集中造势,发出水利声音。同时还要继续借融媒体平台,提升宣传效应,积极打造适应大众阅读习惯和偏好的宣传体系,拓宽受众面,增强心理认同。随着5G时代的来临,各地要立足景区,创新营销品牌,开展形式多样的水文化主题活动,大力营造爱水护水、保护生态的良好舆论氛围。新一轮机构改革后,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维护河湖健康美丽,已成为新时代水利工作的法定职能。建好管好水利风景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个全社会多方共赢的好事情,也是一项紧迫、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面临诸多领域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必须未雨绸缪、审时度势,以加强生态保护为基础,以高质量发展为内在要求,以造福人民为根本指向,凝聚共识、群策群力、守正创新,努力把水利风景区做出江苏样板、全国典范。

参考文献:

[1]董青,兰思仁.中国水利风景区发展报告(201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2]国研智库与江苏省商务厅研究项目组.以开放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以江苏开放创新为例(上)[J].中国发展观察,2020(9-10).

第5篇:质量文化宣传范文

交运公司始终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企业整体受益、长远受益、真正受益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不断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规范化、长远化轨道。该公司完善了以党政一把手为主导的企业文化建设领导机构,强化了运行机制,明确了职责与分工。针对企业文化建设各个阶段的任务、特点及实际工作的需要,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重点内容进行阶段讲评、总结和部署。基层各分公司也分别成立了了领导小组,并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各项工作,形成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保证了企业文化建设有组织有计划顺利开展。另外该公司还不断完善《交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以制度管建设,把企业文化建设任务分解到各部门,纳入目标管理,实行“一岗多责”制,同其他业务工作同安排、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作为年底绩效考核重要依据,逐步形成了“计划、实施、反馈、整改”的“闭环管理”。由于组织健全、分工明确、领导有力、经费落实,从根本上保证了企业文化建设得以健康有序地蓬勃发展。

二、注重企业精神文化建设,不断巩固企业文化建设根基

交运公司成立五十年来,积淀了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但要实现公路运输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对原有文化进行整合和创新,培育先进的交运特色文化,提高交运公司的创新力、形象力和核心竞争力。交运公司党政工团始终坚持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开展,从多个方面齐入手,极大地丰富了精神文化建设的内容。

1、以倡导科学理论,主流舆论为主题,借助形式多样的载体,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交运公司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一职工思想和行动,主动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形成正确的文化舆论氛围。五年来,坚持每年一个主题在全体干部中开展读书学习活动。与此同时,建立了中层干部读书学习制度,完善了两级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每月制作《干部理论学习要点》发到分公司(车间)和班组进行学习;分重点进行专题讲座和学习交流活动。同时,公司党委书记、经理、专业技术人员、分公司领导带头主讲涉及前沿理论、管理实务、企业文化、技术改造、先进技术应用等内容,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围绕公司生产经营重点和改革发展难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丰富的活动不仅开拓了思路,创新了观念,有效提升了中层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同时也强化和巩固了干部队伍的思想文化阵地。

2、以弘扬优良文化传统为核心,营造卓越文化氛围,创建优秀文化传播阵地。交运公司不断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完善和提炼具有交运特色的服务管理理念,目前已形成了独具交运特色的子文化理念,构建起了较为完整的文化体系:即忠诚刚毅、严谨求实的企业形象;务实创新、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做的比客户想得更好的服务理念;立足武钢、通达全国、打造华中地区一流的职能型物流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巩固江南、抢占江北、辐射华中、进入西南的经营策略;服务质量无差错、工作质量无异议、管理质量无缺陷的质量文化;一米的距离百分之百的安全责任、违章当事故抓、万幸当万一抓;小事当大事抓、思想隐患当重大隐患抓的安全文化等。

3、以加强新闻媒体建设为契机,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夯实宣传思想前沿阵地。交运公司不断创新宣传媒体建设,使思想政治工作融合于企业文化建设之中。充分利用交运简报、OA网络、板报等多种宣传工具与手段,针对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做好释疑解惑、统一认识的工作。建立下情上达、上情下传的信息沟通渠道,坚持季度职工思想动态调研制度,准确把握职工群众的思想主流,以及关注的热点、疑点、难点,为领导提供依据,做好参谋。利用OA内网创建了党员信箱、宣传信息箱等,同时进一步丰富交运简报的内容和信息量,专门开辟了创先争优进行时、学习园地、厂务公开、劳模风采等栏目,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性、亲和力、吸引力大为增强。充分发挥宣传报道的舆论引导功能,在总结新闻舆论监督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宽新闻舆论监督的领域和范围,把新闻舆论监督向安全、劳动纪律、成本、服务等领域延伸。对影响公司生产经营与改革发展的不良现象敢于采取专题片镜头“曝光”。围绕质量、安全、管理等重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坚持每两月制作一期反映公司生产经营、安全生产、企业文化建设、基层特色工作等内容的电视专题片在月末会上播放,推动了工作的落实和问题的解决,促进了公司管理质量的提高。

4、以打造快乐工作环境为目标,丰富职工文娱生活,固化群众性品牌文化阵地。“交运之春”、“交运之夏”、“春节联欢晚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已成为交运公司职工休闲文化品牌项目。公司已连续多年成功组织了“交运之春”、“交运之夏”等活动,职工们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用歌喉、用舞姿、用才艺诠释“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的内涵,营造出团结向上、快乐和谐的氛围。今年,公司还成功承办了第五届全国钢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汽车驾驶员工种的现场比赛。另一方面围绕生产经营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点,大力开展降本增效、市场开拓、强化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群众性劳动竞赛活动,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在群众性文化活动阵地的不断拓展和外延中得到了渗透与加强,有效融入到生产经营实际,由虚变实,由软变硬,确保了各项生产经营目标。

三、注重企业行为文化建设,持续强化企业文化管理功能

企业的行为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交运公司注重在引导企业行为中坚持开展教育和主题活动,把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内部改革之中,把责任经营目标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成效结合起来,端正了行业风气。近年来,交运公司坚持将宣传“质量效益,诚信共赢、创新超越”的武钢核心价值理念与实践“做的比客户想的更好”的服务理念相结合,结合通勤及保产运输实际,在职工中深入开展“四大品牌”创建工程,即:客运创建品牌线路,货运创建品牌项目,检修创建品牌工程,机关创建品牌管理,积极推进具有交运特色的质量文化、安全文化、执行文化和廉洁文化,涌现出一批文明岗位、红旗班组和品牌服务标样车。在“创让”活动中大力推进“交运四优(运输服务更优质,操作技能更优秀,服务功能更优良,车容车貌更优美),与您同行”承诺活动,收到很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