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思政课程建设范文

思政课程建设全文(5篇)

思政课程建设

第1篇:思政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药学伦理学;课程思政;课程建设

按照“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的根本要求,药学伦理学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新模式。

1药学伦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

早在公元1116年,宋•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写道:“夫用药如用刑,刑不可误,误即干人命。用药亦然,一误即便隔生死。”这说明古人对药品特殊性的充分理解和认识。历史上许多著名医药学家在培养和选拔医药学人才时坚持将具有“仁爱”之心的要求放在首位,这在客观上表明了品德在药学人才素质构成中的重要性[1]。由于药学领域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所涉及药品的研发、生产、流通、管理、使用、服务等各个环节与人的生命、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关系,是特殊而重要的社会职业领域。这就要求药学从业者必须具备技术层面的素养和非技术层面的素养,其中,非技术层面素养包括政治素养、道德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团队精神和身心素质,等等。因此,药学伦理是药学内在的、固有的本质属性,涉及科学和人文素质培养,药学伦理学教育是药学职业的内在要求。课程是教育学中的重要术语,指基于教学计划的教学进程和安排,是保障专业教学的关键载体和支撑。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因此,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既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效果[3]。课程思政就是立足课程作为学科专业发展的基础地位,利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同致力于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新模式。药学伦理学是药学及相关类专业的综合素养课程,药学伦理学是一般伦理学原理在药学实践中的具体反映,是药学道德的理论化和系统化的科学。它是运用伦理学的原理研究药学实践活动中的道德问题,即道德本质、道德理论、道德关系等,以及药学科学发展中人们行为准则与规范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其主要内容是研究药学人员与患者、服务对象、社会、自然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药学伦理学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特点,密切联系实际,符合社会发展和医药卫生改革的实际需要。因此,药学伦理学教育是对药学专业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最有效途径,通过学习,能够使学生更客观地了解医药行业、更加尊重生命,在遇到道德冲突时有客观的判断。对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方面起到积极的正向引导作用[4]。

2药学伦理学课程思政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药学伦理学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课时严重偏少(只有16学时),而内容较多问题。二是大多数教师对药学伦理学教育的价值认识模糊,存在忽视人的完整性,没有认识到药学伦理学教育在药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主观或客观上对药学伦理学教育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作用缺乏认识,尤其是专业课教师不能正确看待药学伦理学和药学专业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易偏重专业知识教学,缺乏在专业知识教学中融入药学伦理学教育意识,从而忽视药学伦理学教育。三是在药学伦理学教学中往往错误地把药学伦理问题的分析方法和处理工具作为个体道德品性的养成及培育媒介,脱离社会实际,以认知伦理为主,忽视应用伦理以及药学伦理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生幸福的关系,常常采用简单的理论说教方式,导致药学专业学生对个体人格和德性养成重视不足,无法发挥药学伦理学教学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药学实践中复杂多样问题的能力。

3药学伦理学课程思政建设

3.1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教材编写和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学业成绩和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药学伦理学课程要转换成“课程思政”,在教学大纲设计时,首先,从顶层设计出发,明确课程的基本思政理念和思政教学目标,对照药学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毕业要求,挖掘教学内容,寻找思政教育与药学伦理学课程的结合点;同时积累思政素材,设计开展思政教育的教学环节。其次,修改课程教学效果要求,明确身心素质、职业规范、团队协作与课程教学效果之间的对应关系。再次,在教学中,通过丰富授课手段,实施多样化、嵌入式的思想政治教育。

3.2教学内容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因此,为在课程中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药学伦理学课程的特性,通过文献查阅和案例分析,对照现有教学内容,围绕药品的研发、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设立了5个主题,并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丰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为达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目的,合理地将案例素材和药学伦理学理论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药学伦理学课程思政成效最大化。

3.3教学方法

药学伦理学强调药学伦理的实践性,是一门应用科学,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合理的药学道德决策和行为,有效解决药学领域伦理冲突。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的PBL(Problem-BasedLearning,问题式学习)是一套设计学习情境的完整方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因此,PBL与药学伦理学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其他教学方法更为有效。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工作态度来引导学生,围绕药学伦理问题,分工协作,解决问题,形成结论,从而拓展学生思维,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以往对药学伦理学学习效果的评价过于单一,以知识为本位,过于关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忽视了课程教学的真实目的;采用传统的总结性评价,仅以期末考试分数定高低,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药学伦理道德水平。为改变这一现象,药学伦理学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过程性考核方式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全面考查与综合考核,贯穿教学活动始终,关注教学活动和教师、学生教与学的真实状况,是动态的、持续的,也是真实和自然的。过程性考核强化了对能力培养效果的检验,引导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其由被动式学习变为自主式和探究式学习。

参考文献:

[1]赵迎欢.育药学人才“药德”先行———论医药伦理学在药学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5,4(5):320-322.

[2].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第2篇:思政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OMO教学模式;微课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每一所高校学生的必修课,思政课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始终,其通过加强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协同育人,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指导大学生更好地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技术新媒体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思政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2]会议的召开对推动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可见,高校思政课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OMO教学模式下思政课教学新样态构建

近年来,多媒体、云计算、5G通信技术等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得到快速发展,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与迭代升级的时代背景下,OMO(OnlineMergeOffline,即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应运而生。OMO与O2O(OnlineToOffline,即线上到线下)模式起源一样,O2O原本是一种商业模式,其是将线下商业与互联网相结合。基于此,2017年企业家李开复在《经济学人》杂志特辑发表专栏文章,文章的内容结合多个领域,描述了OMO即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4]。OMO模式在商业领域有了一定的发展后,教育领域也开始对这种模式进行了开发和使用。OMO教学模式依据教育信息技术手段,深度融合线上线下教学的优势,通过平台、层次、数据的融合,对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手段创新具有重要意义[5]。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各类院校正常的教学计划,各类院校纷纷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线上教学。在疫情得到控制后,如何继续利用线上教学平台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成为高校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2020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联合《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融合化在线教育,构建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融合发展机制,形成良性互动格局。基于这一背景,OMO教学模式的产生以及后续如何发展和使用更加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6]。

二、OMO教学模式与思政课教学的新挑战

在我国,大多数学生从接受教育开始就有了思政的概念,中小学的思想品德课、道德与法治课、政治课等课程围绕每名学生的学习生涯。传统的高校思政课一般作为公共课进行讲授,由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组成一个教学班级进行大班教学,这种教学管理模式能够大规模地完成教学活动,课堂活动一般采用分组、点名、抢答、汇报等方式[7]。当下,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维表达方式与社交行为也在不断发生转变。大学生群体对新鲜事物的主动接收感知能力更强,喜欢挑战新奇和有趣的事物,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当代大学生的群体心理素质发展特点较为吻合。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如果思政课教师与时俱进的能力不足,则容易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思想灌输,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够凸显。在传统课堂学习管理模式下,教师处于课堂主导地位,课堂教学导向由任课教师决定,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主动性。而在网络信息时代,学生更愿意通过浏览网络教学资料、视频等进行自主学习。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变革当前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将课程内容以精品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微课程,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这大大减少了学生对学习未知内容的焦虑心理。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对线上教学资源的使用较少,只有几所名校开发了微课程,多数高校直接引进国内部分名校的网络课程,这样做会导致真正符合学校教学特性、专业学生特性的优质视频课程较少,学生对网络微课程的喜爱度、认可度较低。这大大降低了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的实效性[8]。因此,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是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的必然过程,加强优质视频资源的开发,将理论课程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是建设思政微课程的有效途径。

三、微课程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设计

如果说OMO教学模式是高校思政课改革的突破口,那么微课程的建设则是OMO教学模式的基石。OMO教学模式主要分为线上线下两个部分,线上学习则更多地需要依托微课程,通过微课程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微课程的时间应控制在20分钟以内,时长的精短凝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时集中精力,但是受时长的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往往也会趋于碎片化记忆,因此将线上微课程与线下学习进行深度融合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突破点,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以学生为中心,提高教师微课程制作水平

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制作微课程时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育技术与新理论、新观点、新热点相结合,以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收获为出发点进行微课程的方案设计。教师在进行微课程开发前应进行资源整合分析,有效利用文本材料和网络视频资源材料。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利用新媒体平台调研大量与课程相关的资料,设计符合课堂要求的微课程[9];高校应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与指导,以保证其制作的微课程既规范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平台管理

微课程建设的核心和基础是平台的构建,要想课程得到大范围的普及和推广就需要有一个安全、稳定、智能的平台,高校进行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过程也是平台建设的过程。因此,高校教学团队应将视频策划、制作、上传、后期运用管理等工作进行细化分工,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应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切实搭建一个完整化、智能化、便捷化的平台,以此营造良好的思政课教学环境。

(三)设立互动机制

微课程教学平台应设立师生、生生互动机制。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除了与老师进行交流,还可以自由选择与其他学生进行实时在线交流和讨论,通过在线交流和讨论共同解决难题。另外,师生还可以在在线虚拟社区共同探讨问题,老师可以获得问题反馈以不断优化新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促进学生有效自主学习行为的产生,帮助更多学生高效地进行自主学习。

四、OMO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探究

有了微课程建设的基础,高校思政课就可以通过OMO教学模式对线上线下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形成线上提前预习—线上自主讨论,测试—线下创新课堂活动的良好闭环学习系统。

(一)线上提前预习

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制作课程视频来引导学生在线上进行自主学习,课前预习一直以来被视为教学的“关键环节”。利用线上课前预习,教师可以实现教学的“逆序创新”,实现先学后教,让学生对学习课程的结构、重点难点有所了解,并找出课程的兴趣点和疑问点,同时让学生了解自己即将学习的课程,缓解其线下课堂学习的焦虑感。线上提前预习的关键点和难点在于思政课教师如何将课本上、课件上的理论知识制作成对应的短视频。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性,教师在课程视频设计上可以融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元素,引发大学生的共鸣。以共青团中央制作的网上团课“青年大学习”为例,2020年2月,共青团中央邀请了关晓彤作为主讲人进行了团课讲解,讲解的内容与往期相比无过多变化或创新,而仅仅是因为主讲人的熟知度,使得这一期的团课观看量创造了当时团课学习的较高纪录。许多新媒体平台拥有大量的爱党、爱国宣传的创意视频资源,很多视频也获得很高的观看量。相同或类似的学习内容因为主讲人、视频剪辑方法、传播渠道的不同而导致学习效果千差万别。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思政学习内容并不排斥,只是对部分讲课方式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对微课程进行创新,融入动画、VR全景体验、360全景视频、创意短视频等元素进行微课程的设计,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线上自主讨论和测试

在学习完线上微课程后,针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思政课教师可在线下课程开始前利用线上平台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由学生自己提出课程的疑难点,其他学生进行解答及评价。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不仅可以找出课程中的疑难点,同时其进行自我讨论的过程也是对一门课程深入了解的过程。这可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课程导图,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明确重难点。根据线上预习和讨论的情况,教师在线下上课前相关测试,以此了解学生线上学习的情况以及本节课程学习的疑难点。

(三)线下创新课堂活动

面对思政课教学理论知识过载的特点,高校思政课教师可在线下课堂积极融入创新元素,如将相关主题微电影、主题演讲、主题辩论、情景剧表演等形式融入教学场景。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该课程作为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思政课,是学生加强修养、提高道德素质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讲授此门课程时,可融入主题演讲、主题辩论的环节,针对每门课的内容让学生准备相关演讲,每名学生在演讲后,教师对其讲述内容给予评价,引导其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发展。每一章学习内容结束后,学生可自由组成辩论队,对一些热点问题展开自由辩论;教师、课代表等组成辩论评委,对辩论选手的辩论效果进行点评。这些课堂活动都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提升自身能力的活动形式。以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为例,该课程讲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近代中国的波荡起伏,有关这门课程内容的影视剧作品较多,如《鸦片战争》《我的1919》《长征》《建国大业》《建军伟业》等。针对每节课的内容,教师可融入主题微电影、情景剧表演等元素,在课前播放筛选好的经典影视片段,让学生通过影视作品更深刻地理解所学课程。

五、OMO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总结和展望

(一)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信息化素质培训

高校思政课教师通常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部)教师组成,这些专职教师虽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但也存在年龄结构过于老化的问题,他们对新颖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和操作能力较差。要想构建完善的“互联网+思政课”教学模式,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现代信息技术完美融合。教学资源优化不仅需要进行资源建设,还需要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系统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和使用方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促进思政课堂现代化的积极作用,有效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高校教学相关部门可与信息化建设相关部门定期开展交流活动,让高校思政课教师互相分享信息技术的使用心得。

(二)注重方式平衡,多措并举提升教学效果

第3篇:思政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课程思政

伴随高校实验室规范化建设,各高校本科教学目录中陆续增加了“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但是目前,不论是教师与学生都有相当部分的人对“实验室安全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课程思政更是显现出“思想政治课程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1],故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教育与课程思政建设同步进行,融思政教育于实验室实验教学与安全教育中。

一、开设“实验室安全管理”课程对理工科高校学生的重要性

从历次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分析可知,无论是实验室管理者,还是实验人员都没有认真履行实验室安全条例,实验安全意识淡薄。安全制度执行不到位,明知存在安全隐患,但过分相信自然环境条件及个人能力。一旦环境情况发生突变或个人操作失误,则导致事故的发生。如实验室违规存放大量可燃物、爆炸物。做实验不穿工作服、不佩戴防护眼镜等。在不具备安全条件下,盲目开展实验,在常规化学实验室开展具有生物危害性实验等。对实验室的安全设施不定期检查、维护保养,如冲眼器水压不足或流出污水等。实验室安全专业知识缺乏,辨析安全隐患能力不敏感。随着实验研究的深入,实验设备与实验手段的不断提升,实验室由专业实验室也逐渐向综合实验室演变。现在即使是专业的化学实验室,通常也配备有高压容器等特种设备及辐射设备。相对特种设备及辐射设备由于受到各级安全部门的多重关照来说,如未经培训的化学实验人员对实验室使用接线板连接大功率设备就不以为然,更不用说超载和三相平衡了。当然,在电气实验室,化学药品的随意摆放也经常发生。通过实验来研究未知的领域,必须认真评估实验的后果,特别是一些危险性实验,可能会对实验装置、实验室或整个社会带来灾难性后果。如上海某大学两研究生在做氧化反应实验时,没有严谨的实验方案论证,仅靠师兄、师姐口头传授实验方法,添加双氧水、乙醇等化学原料速度太快导致爆炸事故。根据实验室管理要求,开展实验研究项之前,必须对实验方案进行论证,对危险性实验方案,须经实验室安全委员会进行专业安全评估、审核后,方可开展。

二、实验室安全管理课程

从2018年起,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在原新生实验室安全讲座的基础上,为全校本科一年级新生开设16学时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选修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一般化学品安全基本知识;消防安全知识;电气、特种设备与辐射安全、生物安全、实验室应急处理及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实验室安全管理等章节。课程设置为理论课约10学时,应急演练与现场教学约4学时。理论教学相对全校选修课,需要平衡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但对于一年级新生相对专业知识差异不是很大,限于课时及课程性质,课程内容以实验室安全基本知识为主,针对性的实验安全专业知识,有待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安排[2]。应急演练与现场教学结合校内实验室分布、环境及实验室设施进行。重点熟悉实验室逃生通道、安全设施的位置及使用方法;实验室安全等级与危险源的标记辨认;技防设施的报警辨别;实验废弃物的分类及处置方法。

三、“课程思政”与实验室安全管理课程建设的探索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就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试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教育暂行规定》《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方法》等规章制度,规定了大学生在安全教育与管理中,享有的权利与必须履行的义务[3]。课程思政强化实验课程的教育性,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实验室安全教育中,既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又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责任意识。因此,思政课理念下实验室安全教育应遵守以下原则:首先,构建系统化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实验室安全教育不能只流于形式,必须贯穿整个实验教学环节。其次,实验室安全教育必须坚持相关人员的全员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素质教育贯穿于实验全过程。再次,实验室安全教育取决于师资队伍的发展,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是提升安全教育的关键。最后,建立多维度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评价体系。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评价体系必须通过多维度的跟进式评估而得以实现。

四、结语

实验室安全管理课程思政建设,规范了课程的思想政治定位,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构建和谐世界需要营造一个和谐、安定、美好的环境,实验室作为和谐世界的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保护环境接班人的重任,应该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法律、法规,确保实验室安全、高效的运行。课程思政融入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建设,更是实验室安全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姚梦懿.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48):11.

[2]朱莉娜.本科生化学实验室安全课程教学探索[J].大学化学,2018,33(6).

第4篇:思政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基地;课程建设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课程思政是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深入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精神的重要任务,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保障。课程思政不是具体的一门或一类教学课程,也不是某一类教学活动,它是一种教学体系,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做好课程思政必须在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指引下做好顶层设计,探讨课程思政的体系构建和实施步骤。

1筑牢课堂阵地,推动理论创新融入专业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水平培养的重要保障。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为坚持“立德树人、德才兼修”,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人才培养观,提升学生岗位核心技能的水平和综合素养,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课程建设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

1.1寓课程思政于课程标准的建设中,提升课程建设的质量

始终树立课程标准是教学实施的航标与准绳,舍此难有优质的教学质量可言的理念[2-3]。2017年根据教育部全国卫生职业教育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安排,利用医学影像技术分委会组织高等职业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建设调研工作的机遇,集全国11个省市21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育专家、行(企)业专家的集体智慧,历时3个多月对国内25个省市89所医院(三级医院47所、二级医院27所、一级医院15所)及19所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了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就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业岗位转型升级趋势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能力的新需求及学校教育的专业现状进行广泛调研[4],共获得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放射、磁共振、核医学、超声检查技术四大核心岗位学生专业素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要求8大项561个小项数据,研究结论提示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要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总体需求及其变化中,优秀的专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诚信、心理素质、服务态度、人际沟通等职业素质已上升为第一评价要素。同时结合此次肺炎防疫中钟南山院士、陈薇院士及无数逆行而上的医务人员、普通群众的先进事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课程标准建设中。将“立德树人、德技兼修”的理念及不同的思政要素融入课程标准建设中,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和质量监控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2以教材建设为抓手

深刻理解“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基础资源,也是反映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新要求载体”的内涵。坚持行业专家主导、院校合作的教材开发机制,目前主编的《超声诊断学》《超声检查技术》《超声设备及检查技术》教材分别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和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双方合作确保教材编写切实反映职业岗位能力标准,对接临床操作流程,符合医院用人需求[5]。坚持贴近岗位、服务学生、引领学习、强化思政的教材编写原则,将《中国超声诊断60周年历史回顾》《海上影像百年辉煌》《医学与人文交响曲》等专著及思政教材中行业专家服务祖国、献身医学事业的优秀事迹与呼唤医学人文精神回归的医者精神融于教材内容中,强化教材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取向;坚持课程标准引领、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为指导的内容取舍标准,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建设调研工作中获得的材料充分融入教材编写内容中,很好地体现了职业性、技术性、实践性的岗位任职特征。

1.3以思政教学案例为载体

课程思政注重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推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融合。将上海健康医学院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比武近百篇比赛资料的案例融入专业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成绩评定中,使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将素质教育、理想信念、人文关怀等思政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强化课堂育人功能。

1.4以创新教学方法为突破,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成效

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实践基地等社会资源,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虚拟仿真全覆盖。推广案例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互动讨论教学,不断丰富教学形式。加强与学生暑期社会下乡送医送教、防病健康教育宣讲贯通;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小橘子”品牌活动贯通;与学生党建工作贯通,发现培养优秀大学生,以“三贯通”融入“三全育人”大格局。录制完成一批紧扣课程思政主题的微课视频,使学生能更好地拓展思维、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其参与兴趣,多维度营造良好的大思政课堂。

2弘扬中国精神,构建思政教学基地资源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强调课堂教学主渠道育人的基础上,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创建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将思想引领和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构建课堂育人和实践育人的大思政环境,形成教育合力。

2.1以“立德树人、行医育德”为主要标准,遴选实践教学基地(见图1)

选择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作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基地,该院超声医学科终身教授周永昌主任是中国超声医学诊断奠基人、中国超声医学教育家、中国超声名医大师。一代代六院超声人始终践行“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立德树人、行医育德”,为超声医学人才培养及全国超声医学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学生在那里学习掌握规范的超声检查操作方法和流程,提升岗位胜任力,同时在基地的工作中接受价值观的教育,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和服务患者的工作担当。

2.2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德才兼修”育人的主要目的,进一步挖掘职业精神的内涵,并内化成为学生的医学素养

学校教师与六院超声科医师积极开展交流研讨,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共同开发思政案例、制订课程思政实践评价标准,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培养医技工匠精神,将学生培养成为“心中有患者、岗位有奉献、操作有标准”的医者,将“立德树人、德才兼修”的育人观根植于心,践行于行。

3抓好理论武装,提高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强调“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老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增强专业教师授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推动专业课教师自觉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以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念为切入点,开展“教、研、评、学、导”的师资培养,将课程思政教育纳入新教师培训、在岗培训、师德师风和教学能力培训,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不断增强师资队伍育人能力,使教师真正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3.1重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开展“以老带新”系列活动,从如何上好一堂课、如何备课等多方面引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培养青年教师既要把课备好,把专业知识讲清楚、讲明白,也要认识到专业课的教学过程是育人过程,不断以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养德修身,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3.2加强思政教育工作研究

通过劳模采访、基地实践与调研、社会志愿者服务、院校集体备课、教师试讲、示范授课等方式,探讨开展课程思政的方式方法。立足课程作为学科专业发展的基础地位,建设示范课程,从育人维度实现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发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示范课程的引领,指导其他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

3.3强调学习教育

为实现课程思政的进一步发展,学校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明确教师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增强思想认同,使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正领悟到国家提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强调理论武装,教师通过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相关文件的学习,明确课程思政融入素质教育、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教育的要求。

4强化组织保障,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4.1建立组织保障体系

学校成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小组及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办公室,统筹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工作并开展各项管理及监督工作。

4.2完善教师评价及管理制度

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6]。评价原则是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提高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质量,将育人置于首位。评价方式采用校院两级评价,重视同行评价及学生评价。评价制度围绕校课程思政评价指标开展,学院制定课程思政制度,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等。

4.3建立实践基地制度保障体系

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机制及制度保障条例,实行基地主任负责制,直接负责学生课程思政教育的医院临床见习、实习及专题讲座等,例如宣讲中国超声医学诊断奠基人周永昌教授行医立德70年,一生在平凡岗位无私奉献的精神,勉励继承周永昌教授“一要爱病人、二要有技术”的人生信念,做一个对超 声医学事业发展有用的人。教育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职业素养。

4.4建立报道推介制度

强化价值引导,专人负责优秀学生、优秀教师的特别报道,加强微信平台、学院网站等宣传阵地的建设。

5探索评价机制,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最终要落到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上。课程育人是系统性活动,本研究围绕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教师队伍、育人阵地、学生评估和保障措施的“五层次”及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队伍建设等13个方面,构建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专业教师的立德树人能力,详见表1。

6结语

聚焦课程建设、思政教学基地建设、教师培养、制度保障和评价体系5个方面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详细阐述,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学生党建工作“三贯通”的探索与实践对课程思政建设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阮先会.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建设四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0):40-42,51.

[3]龙远奎.基于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建设的几点思考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5):34.

[4]周进祝,陈雨娜.超声检查技术“互联网+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1(36):41.

[5]周进祝,吕国荣.高等卫生职业教育《超声诊断学》检查编写的实践与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6):57.

第5篇:思政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针灸推拿专业;课程思政;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从此,我国高校教育事业改革课程思政建设的新征程正式开启[1]。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思想政治课程的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包括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等内容。这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2019年10月,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实现中医药走向世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这离不开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人才不仅仅是狭义上的技术专才,更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过硬的优才。高校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保障。

1针灸推拿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课程是学校教学目标落实的载体,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方面,已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系列思政课程,而其他的公共课、专业课程等急需课程思政内容。课程思政教育既是对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的补充,又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针灸推拿专业开设有针灸治疗学、实验针灸学、经络腧穴学、推拿手法学、针灸医籍选等专业课程,充分挖掘各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将爱国情怀、法律意识、职业能力培养等内容纳入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有利于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作用,有利于体现专业课程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课程价值。

2针灸推拿专业课程思政指导思想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重要目标,中医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作用,才能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相统一”论断。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思政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程的任务,也是高校专业课程中必须涵盖的重要内容。总书记的重要论断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只有在专业课程中纳入思政内容,掌握教书育人主动权,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共同作用之下,才能真正实现“三全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目标。

3针灸推拿专业课程思政路径探索

3.1锻炼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主体,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践者,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要想完成好课程思政工作,应致力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打造一支政治思想过硬、专业水平高超的教师队伍是课程思政工作实施的关键。教师首先应扭转“专业课教师只负责专业课授课”的思想,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课程思想教育改革培训活动,积极听课备课,从思想意识上将课程思政纳入到专业课程当中,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政教育传播能力,将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层面应积极开展教师的思政教学改革培训,加强集体备课,开展优秀教师示范教学,逐步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业务素养。

3.2充实教学内容

当前专业课程计划中,用于思政教育的内容较少或根本不存在,修订教学大纲势在必行。如何在既定的学时安排下,既能完成专业知识的讲授又能兼顾课程思政教育,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应该思考的内容。高校应当加强集体备课活动,充分发挥每一位专业教师的能动性,有效充实教学内容,将思政教育内容无缝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保持课程的专业性,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课堂气氛,传播正能量[3]。针灸推拿学具有悠久的历史,针灸推拿专业也是中医教育中设立较早的专业,各门课程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和资源。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应充分挖掘课程教学资源,将爱国情怀、法治意识、人文精神融入其中,充分发挥课程的特色优势,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统一起来。

3.3改进教学方式

专业课的思政教育要采用隐性教育的方式,显性教育显然是不适用的。目前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以显性教育的方式进行,从课程的设计到实施全部采用显性的方式,将思政教育直白传授给学生。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以讲授专业知识为主,思政教育部分应有机融合在专业知识当中,这就对教师的课程设计、课堂组织与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课教师的思政化是首要做到的,只有提高了教师的思政素养才能在根本上做到“专业中有思政”。同时,在授课方式上也需要更加灵活,以往单纯的讲授方式或许已不太适用,添加学生自主学习部分、专题研讨部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另外,由于学时的限制,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部分也不宜过多。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讲授时加入思政内容,以实现价值引领作用,但不宜加入过多思政内容,讲授过程中也应收放自如,实现隐性教育效果。

3.4整合教学平台

科技在不断发展,现代授课工具不断涌现出来,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授课工具为教学改革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全新的教学工具对学生的思维和学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教学工具。学校层面应加强对教师使用新工具的宣传和培训,整合校内网络、超星学习通等网络教学工具、幻灯片、小蜜蜂等线下教学工具,充分发挥平台的有利作用。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也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得知识传播更加可靠和有效。

4针灸推拿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设计

4.1爱国教育

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中医学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千百年历史长河中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而针灸学是中医学中的瑰宝,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学的发展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战胜疾病的奋斗史,扁鹊、皇甫谧、杨继洲等针灸名家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教师通过讲述针灸学的历史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专业自信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4.2职业胜任力教育

针灸学专业的实践性较强,过硬的专业知识素养显然是必须的,然而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近几年来,医患矛盾激化事件时有发生。一方面,我们呼吁国家尽快立法,有针对性地处理医患纠纷;另一方面,医务人员也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提高沟通与协调能力,尽量避免出现纠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以医患事件为案例,适当引入人际交往、沟通交流、人文关怀等内容,提高医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和职业认同感,做到传授专业知识与育人两不误[4]。

4.3创新意识教育

针灸学的发展史既是一部不屈不挠的医学奋斗史,又是一段不断创新求效的进步史。针灸腧穴数目的演变、针灸学科的发展无不体现了历代医家的创新精神。尤其是近年来针灸学更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针灸推拿专业课程由最初的针灸学、推拿学逐渐新增了经络腧穴学、推拿治疗学、推拿手法学、针灸治疗学、实验针灸学等新课程。在一个个新课程的背后,都倾注了针灸学者的辛勤汗水。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继承中医人传承创新的优良传统,为中医针灸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5结语

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是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具体要求,中医院校在课程思政教育方面应倾注心血建设专业思政课程教育体系,培育一支专业素质和思政素养过硬的教师队伍。针灸推拿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应以“八个相统一”论断为指导思想,深入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深入贯彻执行“三全育人”理念,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任务,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叶利军,廖海燕,金晓明.湖南某高校医类研究生对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发展认知情况的调查[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8(6):711-714.

[2]陈吉鄂.以“八个相统一”引领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J].人民论坛,2019(20):108-109.

[3]刘淑明,严菊芳,张丁玲,等.论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5):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