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政实践教学计划范文

思政实践教学计划精选(九篇)

思政实践教学计划

第1篇:思政实践教学计划范文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素质拓展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获锻炼、得启发,有助于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心理等各方面综合素质。

1.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根据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深入推进高校素质教育而实施的一项系统工程,该工程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普遍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为目的,按照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思想和理念,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进行科学规划[1]。由此可见,在教育对象和目标方面,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以青年学生为教育对象、以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为着力点,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整合教学主渠道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资源和各类活动,帮助和引导广大学生完善人格、健全心智、全面成长。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坚持以德育为先的原则,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将日常素质拓展活动内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的认知、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志的锤炼,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作用,充分体现了素质拓展计划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2.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主要从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这六个方面开展。素质拓展的主题涵盖了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2]。通过丰富的主题内容,具体而生动的形式,素拓活动给学生带来真实而丰富的体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目标渗透到学生的思考、实践和参与的每个环节中,进一步丰富并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一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充分体现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二是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增强,通过开展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落实素质教育的重点。三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通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使大学生在愉快的活动氛围中提高文化素质。四是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完善,通过各类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的智力、能力、身心、情绪都得到发展。

3.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目前,课堂教学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传统的灌输式、被动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枯燥,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高等学校原有的单一式“灌输”教育教学法比较而言,集思想性、趣味性、挑战性、创新性于一体的素质拓展训练活动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认可和喜爱[3]。它以其独特、巧妙、精当的设计弥补了学科教育的专业化、标准化和集中化,有效结合了课内与课外、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它要求教育对象在活动中学、在快乐中学,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自主选择性特点。事实证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上具有独到之处,它改变了通过课堂教学改善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单一性,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为自身素质,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创新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形式,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大学素质拓展计划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1.内容的丰富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内容极其丰富,通过文化艺术与体育竞技、学术科技与专业技能、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等富于思想性的活动为主体,把文化育人、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渗透到各项活动中,使学生作为直接参与者、策划组织者和获奖受益者的身份乐在其中。尤其能够使大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逐步受到影响,积极主动地接受素拓活动的知识和教育理念,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政治观念、道德境界,自觉提高综合素质,使思想政治教育从单纯的灌输和说教变得生动和潜移默化,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和感染力。

2.认证的导向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环节,一般依靠第二课堂活动来开展,活动成效往往难以定量定性考评,无法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则推行实施了认证评价体系,将学生参与素质拓展活动的情况与学分挂钩,称之为“素质拓展学分”,创新了实践教育成效的量化考核指标。学生只有参加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等各方面的素质拓展活动,并取得学校组织机构的认证后,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顺利毕业。这种以认证为导向的形式使得素质教育成果指标化、定量化和具体化,大大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自主参与,使学生从被动地参与活动转变为根据自身需要主动地选择活动,并通过参与活动更好地树立目标、奋发成才,增强素质拓展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3.对象的全员性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

素质拓展计划是服务于全体学生、塑造高素质人才的一个卓越培养计划,具有全员性的特点。一般活动难以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而素质拓展计划推行学分认证,引导学生必须参与才能顺利毕业。因此,计划的实施对象覆盖了在校每一位大学生,伴随着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实践各环节,贯穿于课内外、校内外,以及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面,使教育更扎实、有效。此外,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成才需要,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并从不同活动中吸收不同程度和方面的思想教育启迪,无形中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覆盖面,实现了素拓计划中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全员性、教育形式的全程性和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三、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实践体验式教育,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但是,目前高校素质拓展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指导思想不明确、与专业教学结合不充分、品牌项目不突出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对大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1.坚持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单纯地“传道、授业、解惑”,而着重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所展开的内容,无论是学术讲座、文体竞赛、文化活动还是社会实践,都是围绕着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这个中心。素拓活动的开展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尽可能多开设一些具有思想导向性和行为指引性的素质拓展项目,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质量高且帮助大学生提高所需能力的活动,由此促进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推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2.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

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未能和专业教学有效结合是导致不少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项目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4]。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往往被高校误认为是单纯以课外活动形式为载体的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专业教学关系不大,导致素质拓展与专业教学人为地割裂开来。实际上,素质拓展活动涵盖大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如思想品德、专业技能、科研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意识等。因此,要实现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目标,必须把素质拓展与专业教学有效融合,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地规划素质拓展与专业知识结合的新模式,既要拓展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又要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可通过开展与专业知识相关的科技研究类素拓活动,使两者相融合,如科研讲座、“挑战杯”竞赛等各类科技竞赛和科研活动、学校老师的专业科研项目研究,专业论文的发表、专业技能培训等。另一方面要系统精心地设计素质拓展与课程教育的同步结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课程进展需要,设计与其同步的操作性强的素质拓展活动。如大一新生可围绕学习适应性问题开展素拓活动,大二、大三学生可侧重于提高专业能力方面的综合素质开展活动,大四学生可注重提升其求职技巧和就业能力开展素拓教育。

第2篇:思政实践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高职院校

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教学以外,实践教学也已发展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一些院校已开始主动探索创新思政课程在实践教学方面的路径与方法,然而整体依然没有清晰界定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具体定义,在教学的过程设计方面缺乏规范性,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存在着诸多问题与不足之处,这些导致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直到现在都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想要充分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解决当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必须要积极探索出更为可行的实践方式,以此有效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

1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

1.1思政课实践教学被泛化

当前高职院校普遍都在坚持广义范畴上的实践教学理念,即除了日常课堂上教师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讲解,其余与实践教学环节有关的方式都属于实践教学的范畴。对于实践教学的内涵没有清晰地界定也是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非常普遍现象,同时在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方面也相对比较随意,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课时分配方面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这也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概念界定无法与其可行性保持高度统一,实践教学往往是纸上谈兵。当前高职院校普遍重视突出技能教学的优势,注重学生在毕业时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基本都在应用“2+1”或者“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在学校就读学习的时间被缩短,加上重视技能提升的教育理念,思政课的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分配不够合理,很多人文素养提升类的课程没有充分的课时保障,对于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规划不周,反而把学生会以及校园团体组织等各项活动等同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体现[1]。

1.2思政课实践教学师资不足,经费难以保障

实践教学相较于理论教学而言,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理论教学主要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授内容知识,而实践教学是通过活动项目来实现,比如一些校外社会调研、志愿者服务活动等等,实践教学并非教师一人能够完成,必须经过统筹设计,并且需要团队的通力协作。高职院校在思政课教学师资力量方面普遍比较薄弱,因为高职院校育人理念重视技能培养,所以在思政课程教学师资队伍方面的配备非常欠缺,通常都是以合班制开设课程,也就是所谓的大班教学,一个教室容纳近百位大学生一起参与思政课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课堂上开展有效的理论教学互动,学生能够以主体身份参与的机会少之甚少。即便经过改革调整把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统筹规划到高职课程教学计划范围内,其教师面临教学和科研的重压也难以分出精力组建实践教学项目团队,很难提供更加有效全面的指导帮助。

1.3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难,考核评价难

关于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结合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实际做法,他们将思政课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重要板块,既包括课堂实践教学,也包含校园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教学场地非常宽广,环境也并未完全固定化,活动项目设计比较多样。这种组织地域宽泛以及多项目考核的方式,使得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相较于思政课理论教学要更复杂[2]。站在组织的角度来看,大班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如果要组织一项集体性的思政课校外实践活动,最首要的问题就是这一百多位学生的安全以及出行交通问题,这些问题是教师个人难以担负的。因此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在高职院校通常都是象征性的组织开展。站在教学考核的角度来看,教学活动项目种类多元,参与面也有着很强的不确定特征,缺乏统一的考核评估标准,难以保障公平性。

2思政课实践教学困境的化解策略

2.1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坚持大思政、大德育的理念

当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非常普遍的教学做法,即根据课程内容具体规划一些对应的项目活动,看似实践教学是以课程主题为核心,然而依然有赖于思政课教学的基础资源和能力,无法打破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的限制和约束,导致实践教学一直都是小范围内开展,难以有效进行全面普及和实践。既然面对如此束缚困难,就需要通过思维方面的有效创新,来发挥大思政与大德育的教育教学理念的重大作用,积极开拓思路,解决当前的问题。在大思政与大德育的理念认知指导下,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是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然而并不是唯一的途径。高职院校在规划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时候,不应当片面的将思政课实践教学部分的课时、学分统一归属到思政课教学部门来进行完全把控,而是应当立足于高校思政教育以及德育教育的完整体系中进行运用,避免受到原本课程计划的束缚。事实上,思政与德育理念并非意味着实践教学的课时能够被随意占用或者泛泛了事,高职院校关于思政实践教学应当与校园德育活动项目一并纳入学分计划之中,交由思政课教学部门来设计具体的活动方案以及指导规划。在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规划方面,应当主动联合其他有关部门一起参与方案制定以及活动指导工作,全面发挥思政教学部门的主导作用,逐步打造品牌与经典。通过多方面的通力协作与配合,共同努力将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充分组织到位,并落实到位。

2.2思政课实践教学不能忽略学生的养成教育活动

当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体系中,其教学活动和学生养成教育活动并未充分融合,因为思政课的教学部门通常主要负责理论与实践教学,然而学生养成教育活动的组织工作一般都归属于学生管理部门的职责范畴,所以具体活动组织及结果评估等并未实行统一管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涉及面比较有限,而高职院校学生养成教育往往处于被忽略的状态。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加强对于学生的社会道德以及法制观念教育,综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思政课实践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充分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都是学生实践思政课所学的直接体现。所以,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和学生生活养成之间是不能分割来对待的,二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思政教学单位和学生教育服务管理部门之间应当积极沟通,可以将学生日常的行为表现记录结果也统一纳入最终考核评价的标准之中,以此带动学生增强理论学习的热情,积极参与养成实践活动,充分将理论和实践实现一体化融合,打造常态化一体育人体系。学生养成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而言至关重要,归为考核评价体系,可以针对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后的认知和行为改变的实际现况进行全面了解,减轻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巨大压力。通常学生日常养成教育是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和场所完成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实践教学的课时可以被泛化对待,更不能予以否定,学生养成教育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仅仅代表思政实践教学的一个方面。所以在考核评估中其占比情况也只能参与部分权重考评,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当充分结合教师的教授,学生学习与实践,要保证突出侧重点,然而不是完全被取代。

2.3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分类实施,统一计分

实践教学的学分应当统一归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以及德育教育的完整体系之中加以有效运用,可以通过模块化来划分不同的活动项目及活动内容,然后进行分类化实践。以往有一些高职院校通过时间与地域划分出了三大实践教学的板块,具体包括课堂与校园实践,社会实践,以及部分学校暑假期间组织的社会调查与三下乡活动,不论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设置,依然存在组织方式方面的问题。实践教学的模块不论如何划分都是依赖于思政课教学部门以及任课教师来亲自负责,想要实现全面指导以及合理把控难度,需要面对巨大的压力。模块划分下的分类组织实施实践教学,有助于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主导部门教学部与其他党政部门一同努力,协同管理,实施任务拆分,且将责任划分到具体细节,以有效扩大涉及面,保障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另一方面对于人财物资源利用也更加集中且高效。大思政大教育体系中,党政工团以及学管部门内部都有安排专职的工作人员负责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之前的工作分工比较分散,专项经费没有集中利用,所以在统一集中利用下可以有效团结力量,减轻不必要的负担。此外对于各个方面力量的调动和主动性带动有重要的促进意义,通过有效的引导,完善对于学生思想表现及考核评估机制,规避以前存在的因为评估体系并未合理构建,导致缺乏激励作用,而实施学时学分和实践教学评估统一关联,与学生毕业进行挂钩,则会对各主导部门以及学生都起到重要的掌控和引导作用。实施统一化的计分考评,是针对实践模块给予对应的学时分配,以及不同的考核权重占比,针对不同模块的考核评估情况,结合教师综合考评,得出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最终学分。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思政课教学部门充分把握思政课实践教学落实的主导权力,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可以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避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被泛化或者取代。分类实施以及统一计分管理,思政课教学部门和任课教师要能够发挥好主导作用,更能够积极与其他部门协同合作,化解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局和问题,提升实践教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4积极探索线上线下互联网实践教学新模式

近年来,迅速兴起的在线开放课程等新型学习平台,不仅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传统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给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思路。其中,基于教师、模式、资源三位一体的“MOOC+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线上”的教育资源与“线下”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能够使思政课活起来、动起来、亮起来。因此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方面,可以利用这一模式进行创新。即充分利用互联网数字资源,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网上展厅、敦煌研究院数字敦煌等,开发设计实践教育主题,然后借助智慧课堂系统,通过标准化的学习流程、结构化的学习内容、互动化的学习过程,对课前、课中和课后、课外统一管理,力求打通“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师生能够在互动过程中找寻精神的共通点、思想的共享点、情感的共鸣点,并且为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是强化实践育人,补足“精神之钙”的重要渠道,能够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互动、践行的过程中认识社会、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因此,要通过制度赋能、技术赋能、人才赋能,整合数字资源、搭建学习平台、开展混合教学,积极探索高效可行的实践方式,以此有效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姚飞鸣.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农家谋,2018(15):179.

第3篇:思政实践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双高计划;三全育人;思政课;艺术院校

一、引言

我国职业教育呈现出健康发展的态势,一些地区的职业院校,正在向着现代化高水平目标迈进,办学质量和发展水平,已达到或接近世界领先水平。与此同时,我国职业教育也开始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阶段,正处在创新理念、完善体制、提高质量、拓展空间的改革攻坚期,“双高计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双高计划”是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是指2019年国务院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教育部和财政部出台《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二者简称“双高计划”【1】。

中国特色高水平的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学校深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的重要指导和参与者,如何在艺术类(美术)学生中有效开展“三全”育人工作,是本文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分析和解读教职成〔2019〕5号文件,其中指出改革任务中:加强党的建设,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臺,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提升服务发展水平,提升信息化水平,这几个方面的改革任务,每一项都可为思政课教师借助和所用,帮助其更好实现“三全育人”的教学和实践效果。“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既是对当下育人项目、载体、资源的整合,更是对长远育人格局、体系、标准的重新建构。【2】

二、艺术类(美术与设计类)院校思想政治课现状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情况,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不同,高职高专艺术类和非艺术类的院校又有差异,本文就主要针对艺术类(美术与设计类)的学校进行普遍性的分析。

课程情况: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4学分)和《形势与政策》(1学分)。三门课程主要集中在大一年级、大二年级的三个学期完成。

师资力量:2020年2月教育部出台了《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高校应当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在学历上,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师,之前以硕士研究生为主,本科和博士学历为辅,现在博士学历比例增大。专业上,以哲学、政治学、法学、等哲学社会科学为主,辅以其他专业。双师培养上,大部分思政教师无跟岗访学、顶岗实训的经历。

生源情况:据中国高校招生网高校库中统计,招有艺术类(美术与设计类)的高职院校有39所。其中,2020年高考投档分数算法:美术与设计学类投档成绩=文化成绩×50%+专业统考成绩×450/450×50%(以上海市为例),也就是说,高职高专艺术类高考招生的成绩普遍远低于非艺术类考生。由于高考需要考专业课,所以,考艺术类高职高专的学生需要花费一大部分时间在专业学习上,因此在文化课学习上,所占用的时间和热情都低于非艺术类学生,必然会造成文化课基础知识普遍薄弱的结果。

学情分析:艺术院校学生视觉型占比高出非艺术院校学生9.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艺术院校学生相对于非艺术院校学生思维更活跃,更擅长记住他们所看到的东西,如图片、图像、影片和演示中的感性的内容。【3】一方面,他们强调个性追求,敢于竞争,自我意识强;敢于冲破常规,易于接受新事物,思想开放复杂,奉行求新、求异、求变的创作观。另一方面,他们的专业意识和专业危机感强烈,普遍重视专业技能训练,轻视文化理论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他们对政治不太关心,政治理论修养不足,不喜欢“灌输式”的理论教育,缺乏学习积极性;【4】

教法分析:目前思政课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马工程)统编教材,遵循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教学内容,采取标准化的课题形式、考核方式、实践形式等,同质化的思政课教学模式难以适应个性化的发展需求。【5】

三、结合“双高计划”,提升艺术院校思政课“三全育人”有效性策略

“双高计划”中提出要深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6】其中,双高计划中还提到要打造人才培养高地,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就要推动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分别对应解决“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三个核心问题。

本文就以“三教”改革作为切入点,以“双高计划”的发展为契机,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进一步提升思政课“三全育人”的有效性。

“谁来教”从教师改变开始,补充“三全育人”主体。

第一、“引进来”从思政教师队伍的构成改变开始。目前,思政教师主要是专职教师和学生管理、党团工作等兼职人员共同组成,基本都属于思政类、党团口的专兼职。从以技能为学习主的职业院校来看,教师队伍的结构略显单一,会降低全员育人的效果。因此,充分挖掘和利用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优势资源作为补充尤为重要,比如可以挖掘大师工作室中的大师们、校企合作中的劳模们,将他们引进来,补充到“思政队伍”中,形成双主体育人。将思政教师的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有机融合,以达到全员育人效果。

第二、“走出去”从双师型队伍建设开始。职业院校很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但这个双师型基本以专业课教师为主,思政课教师很少有实习、实训、顶岗等相关下企业经历。因此,借助“双高计划”,学校在顶层设计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时,将思政教师也纳入到计划中,让思政教师能“走出去”,到与学校专业相关的企业中去。同时,学校能给与他们考察、考评、晋升等一系列配套的考核,以此来激励思政教师参与相关双师型培养。参与双师型培养,既能丰富思政教师对艺术专业的了解、认知、认同,又提高了思政教师在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思政课上的感同身受和吸引力,以达到全方位育人效果。

“教什么”从实践教学开始,丰富“三全育人”途径。

目前,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使用的思政课教材都是马工程统一编写的教材,该教材于2018年重新修订,是集中全国最优秀的教学和科研力量,成立专门的教材课题组编写而成。教材既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气质,又符合新时代的实践特点。从马克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兼具有理论性和时代性。但是基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学校的层次和专业等实际情况不同,赋予了思政课教师“教什么”的个性化设计。比如在艺术类(美术和设计类)院校,教师通过丰富实践教学方式,兼顾思政课的共性和艺术院校个性特点,形成“三全育人”的新模式。

第一,增加艺术表现形式,升华爱国主义情怀。艺术类学生表达爱国的情怀,莫过于用一支画笔来抒发所思所想,所以,爱国主义+时代特色+艺术专长是他们将思政内容化为实践的一种常用表达方式。学生既通过作品完成了他们对爱国情怀的表达,又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艺,一举两得,具有可持续性。比如,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家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爱国典型,美术类的学生,就用他们手中的画笔画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设计类学生则会用制作动画片、视频等方式来表达对这些英雄们的敬重等等。

第二,参与社会服务,践行知行合一。传统的思政课社会实践以学生对爱国主义场馆、红色基地、美术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福利院等进行参观、调研、考察、写调查报告为主,那么,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思政教师借助“双高计划”的平台,比如在面向脱贫攻坚主战场,促进民族传统工艺、民间技艺传承创新方面,也可以与学生一起参与其中,如:非遗+脱贫、文创产品设计等实践,这样既丰富了传统实践教学的内容,又使得学生们践行了工匠精神等价值观和理念,丰富了实践育人的内涵。

“怎么教”从混搭式教学和教法开始,完善“三全育人”方法。

第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互联网+思政教育,适应伴随网络和社交媒体成长的新一代大学生。停学不停课,是2020年上半年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流状态,教师和同学们借助云端,采用线上直播、录播、听课,在线点名、签到、小组讨论、完成作业和考试。教师们各显神通,打破了传统建班制、课堂教学、学习机制和考核机制,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到2020年下半年,学校基本复学复课,教师在线上积累的宝贵经验,与线下协同进行。互联网上的优质资源、成熟的线上教学平台、软件,都成为线下课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多种教学方式混搭,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教学、主题教学、工作过程导向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思政课、实践课中混搭使用,比如理论课可使用案例教学法、主题教学,实践课中可使用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既符合理实一体的教学规律,又能克服学生单一学习模式的疲惫。

第4篇:思政实践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策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更好的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渠道的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涵义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依据预定的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了解、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目标的教学方式的总称。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有效载体和教学内容的延伸,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它具有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理解和领会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认同感、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与道德规范的自觉意识等多种功能,在促进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于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之中,并不是把实践教学等同于教学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表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形式,具有实践性的教学。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强调教学的实践性,是为了强调明晰教师、学生主体、目的、手段、客体、结果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为了正确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探索和选择最恰当而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拓展,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对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的挑战。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着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探索、重知识掌握轻知识创新等倾向,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则强调教学实践,特别是学生的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突出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实践教学方法的一些老问题和新问题依然困扰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效果。这些问题可以大致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一)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到位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项由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与参与者组成的复杂活动。无论是领导者、组织者、还是实施者与参与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影响和制约着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师的认识不到位。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校领导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但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对实践教学的作用还缺乏正确认识,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二是学生认识的不足。目前许多学生受到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有着一种抵触心理,他们认为学校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抹杀他们的个性,禁锢他们的自由,甚至拒绝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自然也有抵触情绪。

(二)组织管理制度不够规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课外与课内、校外与校内相结合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组织过程比一般理论教学要复杂,涉及教师、学生、经费、场所、教学安排、培训、评价等环节和因素,是一个经常性、长期性以及全体学生都要参与的活动,因此要有细致周密的安排和组织。而目前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尚停留在一般性要求上,无课程计划、无教学大纲,在具体安排上不规范,组织上不落实,缺少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任课教师各自为政,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很难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制度层面看,缺乏严谨的、规范的制度,实践教学工作组织管理较为松散,教学过程中主观随意性比较大,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教学活动时敷衍了事,随便应付,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考核评价方式不到位

一是对学生的考核不科学。很多学校给学生安排一些课余时间去参加社会调查,要求学生形成一份调查报告。这种考核评价方式,不能核对这份报告的实际情况,不能确定学生是否完成了整个社会调查的全部过程。二是缺乏对实践结果与设计方案目的是否一致的考核内容。考核学生撰写的调查报告只是评价最后形成的调报告,却没有评估现在所取得的实践教学活动结果与原来设计所期望的方案是否相一致。三是对指导教师和组织教师的考核评价不到位。目前的考核方式只涉及了对学生的考核,对于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活动中各位教师所发挥的作用没有具体考核评价方式。这样,各位指导教师是否尽到自己的责任,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是否全心全意、尽职尽责的指导学生无从考证,而且也没有监督机制,这样难以对教师起到激励作用。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有效性的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的实际效果。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有效性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机制等问题上,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前提。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就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渠道,在教学中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在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去帮助和引导学生,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为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服务,努力使学生的个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具有实效性必须有完善的制度保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需要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作为指导和规范,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要求、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规范各项活动的监督、考核。具体包括:一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需要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纳入学校的指导和监督,及时解决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问题,促进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各项内容协调开展,使实践教学活动有序的进行。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由学校分管领导负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长远规划和宏观指导,并且召开组织协调会议,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和合作;三是主管学院、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参加,专门负责实践教学各项工作,为实践教学各环节提供指导性要求和意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具体组织和实施;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各学院(课部)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相互配合,对实践教学进行具体管理;五是对教师进行培训,提出明确的要求。

(三)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按照《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高校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一个沟通好、效率高的由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组织领导班子。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纳入常规性工作议事日程,认真制定实践教学政策与措施,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优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各个环节,教师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把素质精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党政干部等吸纳进来,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教学,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四)制定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计划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制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计划,对课程任务、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都要作出具体规定。教学计划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应结合学校实际,了解学生特点,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精心设计实践教学计划,并按照计划组织学生参加各项实践教学活动。

(五)采取灵活的实践教学方法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创造过程,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师不能采用一种绝对固定的方法和形式组织课堂教学,但在某一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有时会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呈现一种相对固定的结构形式和程序形式。实践教学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方面的具体体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是充分调动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环节,是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措施,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吸引力、说服力、感召力的有效途径。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指导教师要通过案例教学、专题讨论、参与式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活动,

(六)完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考核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考评总结经验教训,能够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外在驱动力,以不断改革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教学完成以后,需对其结果进行考核、总结,为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提供指导、借鉴。为此,需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对参与实践教学的学生、指导教师、各相关部门进行考评,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在考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所参与的社会实践各个环节进行考核评价。在具体考核中,将理念从注重理论概念考核向重视学生能力的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转变。利用科学合理的考评理念,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加强对指导教师的考核和评价。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才能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以亲身的体验来发现知识、获得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知识技能,达到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目的。

(七)采取科学的考核评价方法

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仅仅要锻炼学生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的考核和评价学生实践教学学习过程,需要遵循政治性、科学性原则,将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行为操守、实践过程、实践成果各个方面结合起来,综合考评,全面、公正、公平的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现情况。因此在考核评价中,一是要了解学生的态度是否认真,是否遵守学校所规定的纪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是否有担当有责任感,是否能够面对各种艰难困苦,勇于解决各种问题。二是要科学评价学生所参与的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和成果。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后会形成一定的成果,如调查报告、实结等,在对调查报告进行考核评价时,要考察次调查选题是否符合教学要求,是否按照所设计的实践计划和步骤进行,通过实践活动是否达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是否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是要在对实习报告或者总结进行考评时,应综合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和单位评价三者的评价意见,使考核评价更加客观科学。

参考文献

[1]陈宣.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探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8).

[2]彭亮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6).

[3]韩毅,景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5,(01).

[4]冯淑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第5篇:思政实践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 实践教学模式 必要性 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65-02

1.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

1.1思政课实践教学层面认识不足

一直以来,思政课教学,总的来说,并没有达到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其思维的要求,仅仅将教学模式局限课堂上,教学的模式基本都是遵循了传统的应试教育形式,潜移默化的把马克思主义进行教条化,对思政课的教学效果造成了负面影响,尤为突出的是以强化学生的人文素质为重要教学内容。

1.2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不顺

在实施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总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组织管理秩序混乱,考评机制不健全;实践教学的大纲不够系统、全面,无法保障课时、经费、人员的需求,并没有真正把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计划归纳到课程当中,具有非常大的随意性。学校领导层没有真肩负起责任,实践教学要求具有专业的部门管理机构,它主要是,由于实践涉及部门众多,参与的人员类别广,真实情况上的环境过于复杂等特性提出的,其目标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对实践教学实施者,如学工干部、辅导员等人员,展开严历的考核,有效的对多个部门实施调解。

2.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构建的必要性

思政教育的教学途径,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便是其中十分重要的途径之一。我国的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实践课教学,不仅仅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促进作用,还增强学生亲身参加、亲自体验的经验。通过实践,学生不仅获得知识并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促进职业能力的持续提高,同时也让学生展现自我的能力、锤炼本领,将感悟人生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从而感悟理论知识的力量,不断的强化自身的综合素养。

2.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与此同时,实践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分辨是非能力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让高校生对社会的现实问题能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自我价值的持续提高。

2.3提高课堂的吸引力

高等院校,应当积极响此项活动的展开,积极的探讨其理论的分析以及实践的探索,在理论与实践上建设出适合高校学生的自身特点与需求、可以更好的达到培养高校人才目标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结构,产生相对合理、科学的高职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

3.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模式的构建

3.1高校理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

目前,高校创建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育模式,主要培养人才的工作职业面向以及岗位技能,关键之处是实践教学。高校思政课是人才培育计划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当适应社会的新需求做出相应的改革。但是,思政课相较于其他的课程,毕竟还是存在差别的,它并非只是进行知识的传授和理解,其本质上实现的是大学生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培养。从学生的运用观察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最终将思政知识换化成大学生自身的理念,培养出学生的时代的使命感、社会的责任感、健康的道德素养。

高校应当多开展创新类型的实践教学形式,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育形式,教师可以开展与体验相关的活动,这类活动能够使学生从事相关的专业和产生实际的实践经验,策划和自己的专业相关的访谈活动、组织以及专业学科的发展方向相关的阅读科研活动等。

3.2完善实践教学的运行保障体系

当前各大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还欠缺统一的、可行性强的计划,活动的实施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都存在着随机性,并且考核的机制没有标准,造成了某些态度不端正的同学有机可乘。

高校需要建设与实践教学相配套的运行保障机制,这样才能切实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进行,解决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的相应措施: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的基本课时与开展的实效性,制定具有统一性的实践教学模式大纲与教学计划;学生学科的特性与学校发展方向,强化和社会企业单位、部门之间的联系,一步步的建立一些稳定的思政课实践基地。

第6篇:思政实践教学计划范文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实践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重视不足。部分高校受传统意识影响,在思政课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学校对课堂教学的管理即规范又健全,对实践育人却重视不足。个别高校认为没必要费时费力开展实践教学,甚至把实践育人工作看成额外负担。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本就相对抽象,理论性强,若不重视与实践结合,就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严重地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教学管理不足。目前,部分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还是零打碎敲,没有规范地纳入教学计划。缺乏针对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具体安排和要求,思政课教师无法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早就对实践教学的学分设定、课时分配等进行规定。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却流于形式,甚至有些高校规定的思政课实践课时常无法保证。

(三)实践经费不足。经费投入不足以及由此导致的保障不力,现已成为困扰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有效开展的突出问题。无论是组织学生进行读书报告、专家讲座等校内实践,还是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校外实践,都需稳定经费支持。部分高校受发展资金的限制,没有形成专项经费。即使按照教育部的规定,设立了专门的实践教学课时,也不能保证实践育人长效进行。

(四)教师能力不足。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目前,很多思政课教学还是教师的“一言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有的教师本身阅历浅,参与实践少,更缺乏实践教学的经验,实践教学指导能力不足。其实,实践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比理论教学更高。它要求教师用大量精力去掌握学生思想状况,去观察社会,将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精心设计,才能给学生恰当的实践指导,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实践育人有效实施的对策

(一)更新育人理念,自上而下加强重视,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领导机制。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要培养学用一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必须去除“重理论,轻实践”的落后理念,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成立思政课实践育人指导机构,由主管校领导担任机构负责人,主抓落实思政课实践育人工作,并责成相关职能部门配合思政课教学部门,设定完善的实践育人工作规范,以保证其有效开展。

(二)健全教学管理机制,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管理、控制和考评。为保证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落到实处,必须健全教学管理机制,形成完善的思政课实践育人运行系统。一方面,要加强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的统一规划,减少随意性。另一方面,要把实践教学纳入到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中。结合国家教育部相关要求和其对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要求,规定课时,制定计划,明确教师工作量要求,对实践育人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规范考评等。

第7篇:思政实践教学计划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发展和规划的关系密切。“职业指导之父”舒伯,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成长、试探、建立、保持与衰退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和发展任务,前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与否关系到后一个阶段的发展。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约翰.克朗伯兹强调社会影响因素和学习经验对生涯决策的作用。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积极心理学,主张关注人类自身的积极因素,通过不断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而获得良好的生活。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己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都有大量的专著和论文。而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虽然也有一些专著和论文,但是,毕竟我国的生涯发展与规划教育起步较晚,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来讲还存在着差距。目前,笔者检索了中国期刊网CNKI从1999年到2013年的相关文献,涉及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期刊论文有2604篇,但是,将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研究的论文却仅355篇,相关的专著也不多;355篇中关于高职院校就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政教育融合的仅59篇。随着高职院校学生群体需求多样化和问题复杂化的凸显,随着高职院校职业规划课程开展过程中瓶颈问题的出现,管理者和任课教师越来越发现: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共性。通过梳理归纳他们大概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1.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必要性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闰礼芝(2008)、田必琴(2008)、王晓红(2009)、崔世莹(2011)等人从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政教育的联系和意义的角度分析了二者结合的意义: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实效具有积极的意义;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开展量身定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体现个性发展的理念.使思想教育工作的要求变为学生的实际行动;提出“生涯规划教育作为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是一种帮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自主规划人生的教育。李春霞(2011)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建设的关系,从社会价值实现、社会实践社会及其评价原则方面,论述建立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效性长效机制的理性思考,以期更好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与对策探索关于职业生涯规划在各高校的开展现状,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证分析,并试图在分析现状及成因的基础上,通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来寻找一些有效的对策。冯晓艳(2008),龚莉红(2010)和张科(2011)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入手,分析了二者在内容、功能的相关性和教学效果上的互补性,提出借力思政教育平台,拓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影响力。指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手段应多样化,思政教育可以吸收丰富的形式,将学生觉得“居庙堂之上”的理论,讲得“处江湖之远”。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运用角色扮演、团体咨询、个人咨询、游戏互动、团队辩论、写职业生涯策划书、模拟创业大赛、模拟面试等方式来活跃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思想政治教育在职业指导与生涯规划中的功能应用顾玉香,叶进,岳伟领(2013)从思政教育融入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理论依据、方法与措施以及如何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三方面进行研究。针对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提出创建持久的辅导体系,在大学前两年,要充分利用班会、团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让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所认识,尽早形成科学的自我规划;组织强大的指导队伍,将辅导员、思政专业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自专长,优势互补;成立专门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心,具体负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思政教育工作;创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团队,选拔理论基础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团队,对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帮助指导;建立激励机制。并在实践环节提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竞争意识,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自我发展完善的能力。综上,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文章中,大多是基于思政教育的背景或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功能来探讨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何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建立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共同发挥思政教育最大功效的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具体到选用什么样的教材、课堂如何组织、活动如何设置、评价与反馈等,都有待继续深入、细致的研究,这在客观上也为后来者的研究留下了空间。

二、改革和完善高职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建议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对生涯规划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和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政教育的关系相关研究很多,但从思政教育角度加强对课程体系构建和微观设计的不多,特别是基于高职院校学生和管理特征层面进行研究分析的更少。

1.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加大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1)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的现状与原因分析。选取样本,通过问卷和座谈会形式,主要探讨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情况、其与思政教育的关联和融合程度及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2)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推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研究。从微观的角度,探索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推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途径,包括课程开发、单元课程和实践课程设计,平台和载体选择。(3)研究方法可以是理论演绎和实证研究相结合。

2.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推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分析与模型构建从宏观角度分析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功能探析;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推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型构建。理论框架的搭建主要涉及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积极心理学理论、行为学与管理学理论、模块化理论等。

第8篇:思政实践教学计划范文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指导思想不明确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其指导思想应该是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收到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但在实际中,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随意性较大,有些教师缺乏对整个活动的宏观把握和细节上的缜密考虑,使活动在形式上热热闹闹却因指导思想模糊和方向不明确而与预期效果南辕北辙[1]。由于认识不到位和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使得实践教学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为了实践而实践,致使实践内容与理论内容联系不紧密,虽然活动搞得不少,场面也热热闹闹,但没有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和效果。二是重视实践教学、轻视理论教学,将二者本末倒置,使得理论教学反而成为实践教学的点缀。三是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致使实践教学失去应有的地位,成为可有可无的活动,彻底沦为理论教学的附庸。只有摆正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才能使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2.教学内容及时间按排缺少针对性

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时,基本没有按照学生的专业特点区别对待,而是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即在内容和形式上,各个专业都整齐划一。由于缺少教学的针对性,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从而无法很好地达到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效果。一些教师主要还是以单门课程甚至章节为对象,没有结合整个思想政治课程或整门课程开展实践教学,致使教学内容涉及面狭窄甚至重复,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和随意性,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3.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课基本都采取中班或大班教学,每个班学生都在80~100人左右,甚至有的多达150人。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无论是进行课堂实践还是校外实践,现有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都无法满足教学需要。例如外出参观学习,一名教师带一百多名学生,除了影响教学效果外,甚至有时无法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此外,思政教师自身也面临很大的压力,既要完成自己的教学还要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有时也无力顾及实践教学。由于实践教学师资不足,思想政治课基本采取合班、合专业的大班或中班进行教学,因此,在进行实践教学时,时间特别难协调。例如,外出参观学习,需要协调很多院、系、专业的上课时间,甚至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时间,只好选择在节假日或寒暑假进行实践,这又面临学生盼望放假、无心实践的问题。此外,没有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也是制约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4.缺少经费

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面向全体学生,需要的经费开支大。需要交通费、门票费、误餐费、专家讲课费等,但各高校的实践教学经费普遍不足,处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全国各高校都在落实中央生均15~20元的要求,但实践专项经费都没有做出规定,57%的高校有经费

摘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普遍存在教学体系不完善、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需要明确指导思想,整合实践教学;确定内容要求,规范实践教学;结合专业特点,提升实践教学;成立专门机构,管理实践教学;建立教学队伍,保障实践教学;加大经费投入,保证实践教学。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8-0068-02

拨付但都是临时性拨付,没有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体系[2]。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对策

1.明确指导思想,整合实践教学

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核心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即实践教学活动必须与理论教学密切结合。但在实际中,一些实践教学活动与理论教学联系不紧密,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因此,必须要正确定位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摆正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关于实践教学的定位,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实践教学辅助理论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一种延伸和补充。过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往往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划等号,认为思想政治教学只有理论教学一个部分,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从而无法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和认同度。

以往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基本处于“三无”状态,即无大纲、无计划、无实施方案,教师只能依靠自己的认识和能力组织实施,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各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实施方案,统一规划部署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活动。在制定大纲、计划和实施方案时,既要注意思想政治课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又要注意思想政治课各门课程内部各章节间的关系,避免内容狭窄和内容重复等现象,做到各有侧重,形式多样。

此外,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规划要量力而行,不能过高、过空、过大,导致实际无法实施,最终影响实践教学。

2.明确内容要求,规范实践教学

首先,实践教学不能再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必须规范实践教学,判定统一的标准和要求,从而建立科学、完善、合理的教学体系。首先,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三化”,一是教学观念的“人本化”,即坚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切实维护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二是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即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或一锅煮;三是教育管理“人性化”,即在管理中体现关爱,使学生感受到温暖,主动接受教育和管理,健康成长成才。

其次,要结合专业特点,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应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专业性的教学活动。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职业道德模块进行实践教学时,可以根据各专业特点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酒店管理专业可以到合作办学酒店,由酒店培训师为学生讲解酒店行业的职业道德;物业管理专业可以到合作办学物业公司,由公司员工为学生讲解物业管理行业的职业道德。这样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不仅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此外,还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一些如参观、考察、调研、辩论赛、演讲赛等活动,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

3.建立教学队伍

现有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必须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经验丰富的实践教学队伍,保障实践教学的进行。首先,要调动班主任、辅导员和愿意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其他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有志于投身到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教师都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去。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经验丰富的教师要起到传、帮、带的作用,积极培养年轻教师。再次,学校要出台相关文件,确保实践指导教师的待遇。例如,实践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实践教学补助的发放、实践教学优秀成果奖励等等。第四,鼓励教师积极从事实践教学的相关研究,为实践教学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第五,学校要创造条件,为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提供培训、学习、交流的机会,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素质,最终形成以思想政治教师为主,以班主任、辅导员和年轻教师为辅,专兼职相结合、经验丰富的实践教学队伍。第六,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人员培训,使之有效发挥实践教学管理、监控、协调和评价的作用,保证实践教学规范有序地进行。

4.加大经费投入

经费不足是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普遍面临的问题,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必须要杜绝资源浪费现象,树立资源意识,重视资源效益问题,确保资源效益最大化。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一是适度开发实践教育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必须要开发一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依托和保证。但实践基地的开发要适度,否则会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大量浪费。例如,有些学校出巨资建立了一些规模大、覆盖面广的实践基地,但实际利用率却非常低,无形中给学校造成了巨大浪费。二是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目前可利用的现有教育资源比较多,包括军训、专业实习、专业见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以及各种校园活动等。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可与这些现有资源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开展实践教学。三是大力整合社会资源。学校自身的资源力量毕竟有限,因此,只有大力整合社会资源,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才能做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四是学校应加大经费投入,将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经费纳入学校的年度预算计划之中,并设立专项经费和教学基金,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体系,彻底改变以往临时拨款或无款可拨的局面。学校可参照实习、实训生均15~20元的标准,划定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标准,然后进行专项拨款。这样专款专用,统筹使用,可以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第9篇:思政实践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社区服务;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006-02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发展和变革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及媒体的关注。为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人、塑造人的作用,从教育部到各高校,乃至广大思政课一线教师一直在进行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方面的不懈探索。国务院2004年8月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首次将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必备环节提出来。2008年9月下发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实践教学的相关规定:“要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障,确保不流于形式。”如何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落在实处,成为各高校探讨的重点课题。

无独有偶,国务院办公厅在2011年12月下发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提出在未来的社区工作中“组织和带动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共青团员、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等加入志愿者服务队伍”,“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推动社区志愿服务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目前,我国的社区服务志愿者群体缺口巨大,亟待建立一支有较高文化素质、稳定的志愿者队伍。而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也需要规划长效、有序的课程开展模式,使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学子可以走出校园在实践中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和道德素养。如能实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社区服务工作的对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大学生到对口社区进行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和实践,一方面,可以填补志愿者人员数量上的短缺,切实使大学生服务与回馈于社会,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落到实处,令思政课的引领和主渠道作用更为凸显,实现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高校思政课实践

教学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应当与思政课课堂教学内容有着紧密联系,二者不是相互独立的两个教学体系,而是存在着互为印证、相互对照的共存关系。因而,结合不同的课程、不同的章节应当设立相对应的实践教学活动。同时,实践教学的设置也应考虑到不同专业大学生的特点,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这样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并充分发挥不同专业人才的优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反观目前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内容,并没有充分反映和对应课堂教学内容,也基本未与学生的专业特色或院校特色结合起来。笔者了解了天津市20余所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这些高校的实践教学基本上都是“一刀切”的方式,即全校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是基本相同的,实践活动的形式以参观考察和校内公益服务等活动为主,有些院校虽然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区服务,但并没有形成定期、有序、长效的制度和模式,往往是为了配合一些重大的体育赛事、纪念日等进行志愿者服务,活动组织较为随机。

与思政课课堂教学环节不同,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要受到各高校制度、经费乃至周遭社会环境等诸多现实因素的制约。搞好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要有正确的理念,还必须有可供开展实践活动的场所、必要的经费支持以及人力保障,同时还必须要有明确的制度来规定和评价每个学生的实践表现。在以上这些因素中,有些是高校要探索和建设的,而有些因素是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范围之外的。因此,单凭高校一己之力不能搞好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还需要有来自于社会外部力量的助推和协助。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社区

服务结合的可行性和具体办法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能与社区服务实现对接的重要原因是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需求上的互补。《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提出,在“十二五”时期,“大量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向社区转移,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日趋个性化、多元化,社区的‘兜底’功能作用日趋明显”。而要适应这种新发展,就必然“形成一支专业素质较高、服务能力较强、社区居民满意的社区服务队伍”。而目前社区服务人才短缺、素质偏低、结构亟待优化的现状必然会制约我国社区服务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广大的基层社区急待大量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的人才加入。

对于各高校而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浓厚的学术氛围是其显著的特色,广大青年学子在课堂中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已经为服务社会做好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同时大学生也有着服务他人、参与实践的高涨热情,但苦于没有进行实践、展现才能的适当场所。

二者这种需求上的互为补充的关系,使高校和基层社区的合作成为一种可能和必然,除可以解决二者目前面临的困境之外,也是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大众、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更为直接的表征。

要实现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服务基层社区的对接,大致要进行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沟通与共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提出,力争到“十二五”末,80%以上的驻区单位与社区签订共驻共建协议。基本建立多方参与、优势互补、利益协调、规范有序的社区服务运行机制。各高校可充分利用这个契机,与邻近社区签订实践教学共建协议,并与共建社区进行充分沟通,了解各社区的特点及其工作计划和安排,以便根据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不同内容和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分配学生到不同的社区参与不同的活动。

第二,分配与实施。在高校与社区充分沟通后,高校应制定较为长期和固定的实践教学计划,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学生的专业特色和未来职业规划以及社区各项工作的需要结合起来,将高校的师生力量进行合理分配,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某方面的理论后就可以到共建社区进行与此理论相对应的实践活动。一方面,这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形成一个“教、学、做”的循环,另一方面,也及时解决了社区服务人才短缺的问题,达到一个双赢的效果。

第三,考核与验收。为保证实践教学达到更为良好和切实的效果,实践教学考核应该采取教师与社区“双考核”的机制,即对于一个学生的评价应当充分考量他在教学活动中的基本表现和社区的反馈意见,既要考察他的基本技能和素养,也要估量他所做服务工作的效果和在此过程中他所展现的职业风采和服务意识。这样,既保证了实践教学考核结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同时也给大学生上了一次现实的职前教育课,帮助他形成更为健全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也可激发大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热情。

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一方面,要为大学生传达正确的观念和意识,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群众。而广大的基层社区无疑是大学生服务大众、锻炼才干的最好舞台。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结合起来,是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乃至高校德育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吕志,黄丽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活动指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27-85.

[2]杨瑞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读本[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1:55-123.

[3]朱云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论[M].重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78-205.

[4]韩璐.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设计初探[J].文教资料,2011(29):235.

[5]谢飞,刘广春.大学生社区服务社会实践问题的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13):210.

[6]董慧,梁凯.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11(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