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政元素论文范文

思政元素论文精选(九篇)

思政元素论文

第1篇:思政元素论文范文

【关键词】认知失调 思想政治教育 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9-0069-02

一 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汀格在《认知失调理论》中指出:“失调理论的核心是颇为简单的。它认为:(1)在认知元素之间可能存在着失调或‘不合适’关系;(2)失调的存在产生了减少失调和避免增加失调的压力;(3)在这些压力下,操作上表现包括行为改变,认知改变,以及慎重地接触新信息和新认知。”鉴于本文的角度是研究认知失调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以下选择几点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较为密切的观点加以论述。

1.“失调”的内涵及产生原因

费斯汀格认为,元素就是认知,而“失调”和“协调”这两个术语指的是存在于成对“元素”之间的关系,这些成对元素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无关、失调、协调。当一个认知元素对某个其他元素全然没有含义,它们之间就存在着无关的关系。当一个元素紧跟着另一个元素的反面,那么,这两个元素处于失调关系中。相反,当一个元素紧跟另外一个元素的同方向,那么,这两个元素间存在着协调关系。为什么人们的认知会产生失调?费斯汀格认为是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的:(1)发生了新情况或者知道了新信息,它们同已经有的知识、观点或行为有关的认知产生了至少暂时的失调;(2)在日常生活中即使不出现新的、不可预见的事情或者信息,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产生失调的现象;(3)逻辑上的不一致、文化习俗的差异等都可以产生失调现象。

2.减少失调的方法

失调的出现,产生了减少或消除失调的压力,促成了减少失调的行动,费斯汀格认为,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以减少失调:(1)改变一个行为的认知元素。如果有关环境的某些知识的一个元素同一个行为元素之间存在着失调时,通过改变行为的认知元素,使它与环境元素相协调,能够消除失调。(2)改变一个环境的认知元素。通过改变与该元素相应的环境,有可能改变一个环境的认知元素。(3)增加新的认知元素。

3.来自强迫服从的失调

强迫服从是指由提供奖励或由威胁性惩罚所产生的表面上的服从,但内心观点并未改变的情况。这样,一方面存在着与所涉及的观点或信念相应的认知元素,另一方面存在着与外在或陈述相应的认知元素。这两组认知元素明显地彼此失调。很显然,奖励或惩罚的程度,即提供奖励的吸引力和希望程度,或威胁性惩罚的不愉快和不希望程度,是一旦服从表现出来后产生失调程度的重要决定因素。太大的奖励或惩罚只会产生很少的失调。

二 认知失调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契合”

“失调”的内涵、原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相契合。“失调”即一个元素紧跟着另一个元素的反面,而造成失调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发生了新情况或者知道了新信息,这些信息同已有的知识、观点或行为有关的认知产生了至少暂时的失调。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一定社会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水准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因。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思想政治表现总是同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有距离,很难完全一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逐步缩小这一距离,使两者趋于协调。在某种程度上讲,“失调”的内涵、原因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在个体心理上的表现,它们只是在不同学科上的表述不同,却有着相同的实质。

社会支持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相契合。社会支持理论认为,社会群体是个体认知失调的重要来源,也是消除和减少可能存在的失调的主要来源。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社会或社会群体。如此看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认知失调理论中的社会支持理论相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所传递的思想政治观点,正是引起人们认知失调的来源,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也正是消除或者减少人们认知失调的主要来源。

减少失调的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契合。在实际应用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是减少失调的方法。减少失调的方法主要有改变行为认知元素、环境的认知元素、增加新的认知元素等。而这三种方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指导行为,行为反映思想,而当通过组织、引导受教育者参加各种实践活动,通过在活动中改变人们的行为,从而改变人们的主观世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 认知失调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1.利用认知失调理论,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认知结构的不协调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认知或认知结构是个体对环境、他人及自身行为的看法、信念、知识和态度的总和。认知失调将会造成特定的心理压力,并使人们产生一种求得协调的动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使教育对象产生认知上的不协调,而是怕他们产生认知上的不协调,因此,就造成了老师说什么,他们听什么、记什么,从来不问为什么。这种“师道尊严”,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一部分学生不能在言语与行动上产生不协调。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使教育对象产生认知上的不协调,只有这样,教育对象才能产生学习与认知的积极性。首先,应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内化的能力,才能使教育对象自身的认知图式产生由不协调到协调的过程。其次,发挥课外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尽量把课外活动组织成“三贴近”实际内容,来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学生只有接触、了解社会,接受丰富的信息,产生信息与信息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对社会、对道德认知的不协调,激起求知的欲望,达到认知协调。

2.利用认知失调理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第一,激励原则。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处于强迫服从情境中的失调,往往是因为有奖励及惩罚措施在制约着人们,使他们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遭受惩罚而“违心”地做出外表上服从的行为,这样就产生了认知失调。这种认知失调因奖励和惩罚而产生,也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来消除或减少。认知失调理论研究指出,太大的奖励或惩罚只会产生很小的失调。因此,在奖励和惩罚过重的情况下,从改变个体内心观点的角度来讲效果并不理想。与惩罚或奖励过重相比,当惩罚或奖励相对较轻时,常常更容易发生紧跟着公开服从之后的内心观点的改变。这样,如果除了公开服从之外,我们还想使教育对象的内心观点得到改变,那么,最佳的方式就是:提供的奖励或惩罚刚刚足够引发外在的服从。实施严明的奖惩措施,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但为了收到最佳的效果,在实施奖惩时,既不能太轻,也不能太重,要把握好一个度,使人们真正在思想上有所转变,做到表里如一,从而达到治标又治本的理想效果。

第二,渗透原则。根据认知失调理论的研究,处于被动接触信息的情境时,人们是否避免或规避会产生或增加失调的信息材料,要取决于他们对材料的预期或对材料的早期判断。那么,如果能够创造出这样的情境,对某些信息的预期和早期的判断能减少失调,材料本身实际上是增加失调的,促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更大的失调。这样可能更容易使他们改变原有的观点,接受新的观点。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受教者认知不协调的地方,发现其思想状况的薄弱点,找准症结,精心创设特定的教育氛围,对教育对象进行特别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和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影响、熏陶、感化而接受教育。

3.利用认知失调理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容

通过改变行为的认知元素,行为元素所代表的行动或情感也就改变了,失调就能够消除了。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的大量涌现,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使学生的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使自己的行为与社会的要求相一致。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要倡导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劳动教育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如参加义务劳动、实习劳动、家务劳动等。只有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加劳动,不断总结在劳动过程中的体验、感受与认知,巩固劳动锻炼所取得的成果,才能使学生认识劳动的价值,并在价值的实现中感受愉悦。

通过增加新的认知元素,而这些认知元素又能产生新的协调关系,就会减少失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引入新的认知元素,使教育对象的认知结构趋于和谐。面对日益变化的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人们的认知结果不稳定,极易变化,也缺失一些必要的认知元素。尤其是青少年,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的发展还不完善,对自我和外界对象的认识缺乏客观性,评价水平较低,新的认知结构正在构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针对其某些认知元素的缺失,及时地引入新的认知元素,增加那些能减少整个失调的新信息,从而减少失调的程度或消除失调。

参考文献

[1]〔美〕利昂・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郑全全译)[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王琳.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新世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J].绥化学院学报,2010(3)

第2篇:思政元素论文范文

摘 要:舆论多元化是社会转型期的突出表现,是对大学生正能量教育的挑战,必须积极应对:要牢牢掌握社会主流舆论的主导权;要加强对非主流舆论的关注和引导;要在社会舆论中理直气壮地弘扬正能量;要在社会舆论中广开言路,畅通思想表达渠道,汲取正能量。

关键词:社会舆论多元化;正能量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社会舆论多元化对社会大众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思维模式、语言特点、行为方式、心理意识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社会舆论多元化环境下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正能量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社会舆论多元化是社会转型期的突出表现

社会舆论是大众对某一事物某些人或问题的议论、评价。社会舆论对人的行为有很大的约束力,是社会控制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我国社会向市场经济和民主化法治化转型的时期,社会思想空前活跃,社会舆论作为各种思想文化的表现,其多元化现象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明显和突出。

1.社会舆论主体多元化

同志指出:“随着改革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出现了具有明显差别的不同群体。他们的经济状况、生活环境、思想认识、文化素质、心理特征都有所不同。”①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舆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方面,必然会对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独特的经济、政治、文化诉求有所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不光是在接受来自党和政府的舆论信息,也在大量接受来自各个利益主体的舆论信息。

2.社会舆论传播渠道多元化

随着生产和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舆论的传播方式五花八门,传播渠道多元化成为当今社会舆论传播的一大特色。除了党和国家直接控制的各种宣传舆论阵地外,还有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各种报纸、杂志、出版社等媒体。传播社会舆论的还有未经批准或不需批准的境外广播、卫星电视、国外流入的出版物,国内的非法出版物及影像制品;特别是网络作为社会舆论传播新载体,使得社会舆论的传播更加无孔不入。

3.社会舆论影响多元化

首先,反映各类主体心声的舆论都有各自的信奉者、追随者,各种传播渠道发送的舆论都有各自的受众,当今社会舆论的影响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其次,不同层次、不同阶层的受众不仅仅接受自己最熟悉的舆论的影响,同时也在接受其他方面舆论的影响。社会舆论不只是影响某一方面的人群,而是对各方面人群都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交叉感染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舆论影响多元化最生动的写照。

二、社会舆论多元化环境下大学生正能量教育的挑战

新媒体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其快速发展导致的社会舆论多元化,更使大学生正能量教育的环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社会舆论多元化的虚拟与现实交叉并存对大学生的正能量教育带来了挑战与机遇。

1.传统正能量教育的理念受到社会舆论多元化的冲击

传统正能量教育的“一元主导”和“教师主体”的理念受到社会舆论多元化的冲击和挑战。首先,大学生身处社会舆论多元化环境中必然面对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矛盾与冲突,甚至要接受西方强势文化与文化霸权的挑战。这对传统正能量教育“一元主导”的理念造成冲击和挑战;其次,在信息时代,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获得大量思想道德教育的信息,导致教师的信息优势被弱化,甚至有时处于信息劣势的境地。尤其是新媒体的互动性更使教师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师生处于平等交流的状态。

2.现行的道德约束手段与社会舆论多元化的隐匿性之间存在落差

传统正能量教育往往从政治的高度出发,注重阶段任务的完成。忽视了学生自身成长过程中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忽略了正能量教育的个性化,这种形式的正能量教育不能解决价值观多元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学生的道德素养也难以通过现行的批评教育、舆论监督等约束手段得到提高。大学生在社会舆论多元化环境中的活动具有匿名性,他们出于好奇,好玩等心理或受利益驱使可能做一些不负责任、违反道德的事,而现行的道德约束手段很难对此发挥有效地作用。

3.社会舆论多元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带来挑战

社会舆论多元化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个性化、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十分明显,给正能量教育带来空前的挑战。由于社会舆论多元化的环境是一个没有边际的世界,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汇集交织,西方价值观念对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造成大学生思想上困惑和迷茫,在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上出现偏差。

三、增强社会舆论多元化环境下正能量教育功能的对策建议

1.着力合力建设,整合社会舆论多元化环境下的多种育人资源

在研究社会舆论多元化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社会舆论多元化的综合效应。传统正能量教育凭借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方法在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所拥有的权威性、严肃性以及明确的目的性在育人方面拥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而在信息化的今天,多元社会舆论正在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已经成为大学生与外界交流、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当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采用符合其接受特征的传媒方式,通过多种传播方式更好地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教育,真正发挥其作用。

2.着力队伍建设,提高正能量教育主体的素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因为工作需要,对舆论的关注度要高于社会公众的水平,且自身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首先,要深入研究和努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培养理论,紧紧围绕正能量教育工作的实际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结合专业特点对大学生们关注的社会热点向题、焦点问题等进行深入剖析,突出正能量教育的针对性。其次,积极开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专业素养的实践活动。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培养的主要场所,可以通过构建完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养体系,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校园实践等活动,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3.着力品格养成,提高正能量教育客体的素养

大学生作为正能量教育的客体,他们的信息认知能力和媒体利用能力都具有局限性,从而间接阻碍了社会舆论多元化对正能量教育的积极作用。大学生“正能量”教育应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为实践活动提供理论参考,达到对现阶段所倡导的“正能量”的深化认识。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的专业课教学其实也蕴涵着一定的“正能量”教育资源,应当充分开发、利用。大力提倡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精神教育,通过介绍各专业领域中的著名人物的动人事迹、专业发展史等,培养大学生的正能量精神。

针对社会舆论多元化环境下大学生正能量教育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法、更新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渠道、创新教育模式,进一步明确思路,促进社会舆论多元化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效发挥,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在当今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正能量教育,把正能量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正能量,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疆师范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1] 贺彦凤.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12).

[2] 刘会.论网络正能量的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科教导刊,2012,12

[3] 王虹、刘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07

[4] 谭泓.公共传媒在构建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5] 姜恩来.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11,06

第3篇:思政元素论文范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2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多元化的评价学生。国内外诸多学者同样认为,多元智能理论已经成为未来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面,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以及“高考指挥棒”的重要影响,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可有可无,学习内容也往往较为空洞。教师往往重视学生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职能的培养,而直接忽略学生自我认知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空间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等方面。在本文研究过程中,笔者即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并将其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以提升思想政治教学有效性。

一、多元智能理论相关概述

1、多元智能理论概念

(1)智力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始,为追求教育高质量与受教育的平等机会,美国教育界以及心理界<已д呔涂始不断努力。Gardner认为智力应该囊括多种能力,而不应该由特殊的核心能力组成,其应该是多维形式与相对独立行使最终呈现出来。哈佛大学Gardner在其著作《智力的结构》中之处“智力”主要是指“在特定的经济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问题和生产创造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

(2)多元智能理论概念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教授Gardner在针对传统智能一元化理论,首次提出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并认为人的智能结构应该由八个要素组成: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技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能力、视角空间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我观察智能等。1985年,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出版《课堂中的多元智能――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在此书中,阿姆斯特朗将Gardner的八项智能因素应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并创造性的提出“理论――案例――方法“的教学模式。由于这种教学模式易于操作,且实用性较强,对很多教师和学者都产生众多影响。

2、多元智能理论特征

多元智能理论基本上面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

(1)每个个体拥有多种智能

当前,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和Gardner的智能理论对中国教育界影响极大。Gardner认为每个个体都会包括多种智能,且这些智能同等重要。学习者在离开学习场所后是否表现依旧良好,取决于其是否能够良好的运用其它智能。因此,Gardner认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对所有智能因素一视同仁。

(2)每个个体智能各具特点

根据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可知,每个个体可以同时拥有多种智能,但智能的表现形式、表现程度以及组合方式完全不同。因此,我们无法寻找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个体的智能是否优秀,只能据此判断每个个体在哪个方面会更加成功。基于这一认识,教育家倡导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应该关注学生成长,为学生不同智能因素发展提供机会。

(3)个体智能发展方向受环境和教育影响

前文已经提及,每个个体同时拥有多种智能,但人类智能发展方向和发展成帝受环境和教育变化影响呈现出明显差异。

(4)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多元化视角

个体智能由多种同等能力构成。Gardner提出人类个体拥有多种智能的观点,不仅仅反映出多元智能的基本特点,更是多角度分析智能问题的新视角。基于这一基础,人类还存在幽默、认知、动机、灵感以及第六感等等多种其它智能。

二、多元智能理论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具体策略

1、构建思想政治差异化教学

差异化主要是指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提供适合的教学模式。多元智能理论的精髓即在于此。首先,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综合情况,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准备水平、学习风格以及智能强弱项,这是教师差异化教学的重要基础;其次,制定差异化、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这是教学流程设计的重要依据,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第三,设置有选择性的作业。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知识空白点的重要手段之一,更是课堂课外的重要眼神。教师在设计作业过程中,可以采取基础题、提高题以及拓展题的综合作业体系。

2、构建思想政治多元化教学

构建思想政治多元化教学主要是指将学生置于情境化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景体验,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希望能够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首先,创设特定情境,教师应该根据主客体之间的情感氛围,为学生思想政治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情感参与、认知活动能够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其次,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模式。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传统一的纸币测验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发展情况和知识掌握程度。在此情况下,多元智能理论倡导“过程性评估”,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探索,建立开放性、情境化的教学评价模式。

总结

基础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入,多元智能理论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支撑,为我们转变教育理念、促进素质教育作用意义重大。多元智能理论强调理性分析学生强弱项,利用创新思维和多元教学策略进行教学。相比于国外教学实践,国内教师由于诸多因素限制,多元智能理论运用于思想政治课堂还存在诸多不现实因素。但教师仍然可以借鉴相关理论内涵,设计相关教学策略,以不断提升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加德纳著.兰金仁译.智能的结构[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2]朱丽东.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探索.2007.3.

[3]周慧芳.多元智能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整合[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第4篇:思政元素论文范文

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冲击,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成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所操作并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发生联系的一种物质存在方式和外在表现形态。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载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要素的联结点,是教育主题与教育客体的中介,是实现教育目的、任务、目标与内容的手段与形式,并与教育途径、渠道、方式、方法密切相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传输、增效、互动和检测作用,是教育落到实处的关键环节。研究如何加强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正确面对多元文化社会,有效防止多元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是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一、多元文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1.多元文化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深刻影响。一元与多元的社会文化矛盾,对于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既有利又有弊。多元文化在促进文化、社会和人本身发展的同时,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是多元文化导致多元价值观,使大学生无所适从,缺乏分析、判断和选择的统一标准,从而引起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混乱和错位。二是多元文化给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树立了多种价值标准,增加了价值选择和价值比较的机会,使大学生们失去了明确的文化权威和价值评判标准。大学生在文化冲突中处于被动境地,既缺乏对世界文化的判断、选择和认同,也缺乏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接纳,还缺乏对丰富文化资源进行选择的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常常陷入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的困境之中。特别是个体本位思想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冲击,在促使他们摆脱依附性、从众性、趋同性的同时,也导致他们的整体和全局观念淡化,甚至导致了各行其是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主义、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滋生;也导致大学生思想的独立性、自主性、分化性逐渐增强,进而表现为个体选择性的逐渐增强。如果再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相结合,又容易导致他们在利益选择上偏重物质利益而忽视政治、道德利益;在思想道德目标和内容选择上,注重个体目标忽视社会目标,注重多样性内容,忽视主导性内容。

2.多元文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复杂性。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复杂的,工作内容和过程也是复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社会要求与大学生需求,提升和发展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从内容上看,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教育和灌输,是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从过程看,它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又是一个文化过程。教育者把教育内容传输给大学生,大学生通过思考、鉴别形成认识,相信并接受教育者的观点这一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完全在思想领域内进行,通过思维发生作用,由外化到内化,由他律到自律;同时,受到各种现象和思想理论的影响,大学生要经过长时间的比较、分析、选择之后,才能形成稳定的思想意识,并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反复的过程。大学生的思想活动呈现出多变性、动态性,思想变化的结果呈现出更加突出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反复性。这为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把握和解决他们的思想认识问题加大了难度,也为我们及时、准确地把握和引导这些变化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增强的个体选择性强化了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的意识,导致他们对来自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容易产生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必然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和主导性。多元文化并存,使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选择空间非常广阔,思想道德状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参差不齐,相互差别不断扩大,认识问题的起点、角度和标准也多种多样,甚至大相径庭。另外,在单一文化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围绕着主流文化来组织,成为传承单一主流文化的工具。而在多元文化社会,多种文化和道德价值观都是合理性存在,若继续进行单一主流文化的传承,既不符合多元文化社会的要求,也没有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那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就难以取得真正的实效。因此,多元文化背景下,是坚持只传承单一主流文化和道德价值观,将其他文化和价值观剔除在外,还是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提倡多样化,取代“统一性”,思想政治教育感到无所适从。

二、多元智力理论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智力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大学生因对文化的选择不同而造成智力特点不同、认知模式不同,都以自己的方式来认识、理解事物和发展自我,因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途径的自觉选择和认可的特点不同,使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也能够做出多种选择、因材施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具有启发意义。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1999年在《智力的重构》(Intelligence Reframed,1999)一书中,提出智力是“在一种文化环境中个体处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以被文化环境激活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强调智力具有文化性,即智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可以跨越不同文化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的某种特质,而是随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的为特定文化和社会所珍视的能力。加德纳教授特别强调文化环境及文化价值标准与智力的关系,认为智力是与一定的文化环境有关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的能力。在多元智力理论那里,文化被提升到了讨论智力问题的核心要素:文化不仅是人类多元智力发展的背景和源泉,而且不同文化珍视不同的智力模式并促进不同智力的发展――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其智力组成和智力特色不尽相同,其智力模式和智力发展方向有着鲜明的区别。指出智力的实质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将“智力”从无形的东西发展成为有形的东西,并将“智力”从学校教育的领域拉回到了现实生活中,避免了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脱节,智力具有实践性;指出个体身上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和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多元智力,在个体的生活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智力结构具有差异性;指出智力的发展方式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建构起来的,智力是可塑的,具有发展性;指出智力的潜能有对后天文化环境进行选择的作用,智力具有选择性。

三、多元智力理论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启示

针对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与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相适应的载体,创新是根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过程中,借鉴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把握以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任务来开展,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注重载体建设的思想性和选择性,使载体能够适应和承载得起先进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能够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

2.实践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实践性活动,其载体创新也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它的载体建设决不能从概念、意义出发,而必须立足于现实,从客观实际出发。我们既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实事求是地总结过去思想政治工作的得失,又要结合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大胆实践,大胆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方法,取得新成效。二是可操作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是能为教育主体所操作的,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和主体性的突出表现。载体必须能为教育主题所把握和操作,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能将教育主题的要求转化为教育客体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自觉、有为的要素。

3.相容性原则。大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具有相容性,与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心理需要、发展和完善人格、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相一致。因此,载体建设必须立足于面向广大学生,尊重差异,促进载体的丰富多彩,使每个人都能够有机会参与,有一个展现自己才能的舞台。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兴趣、能力以及学习方式的大学生,从自己的文化背景出发,以自己的方式来认识事物、理解事物并发展自我,以能够启发和增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注意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发现真理。

4.合作性原则。学校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创设体现不同文化特色的学校环境,使学生对人类文化的差异与多样性有正确、全面的了解。学校环境创设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而每个教师和学生都是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和智力的个体。因此,在学校环境的创设过程中,学校应该充分发挥教师以及学生各自的爱好与特长,把学校作为教师与学生展现自己个人能力(智力强项)的场所,使所有教师和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活动中。教师、学生平等地参与学校建设与活动,在丰富的差异与多样性中进行合作,这样的环境创设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进行多元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而这样创设出来的学校环境也必然是一个体现多元文化的环境。

第5篇:思政元素论文范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20)32-0068-02

课程思政缘起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在高校教学中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从纯粹的“思政课程”到综合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及其价值有充分的认识,需要明确“课程思政”的现状问题,更需要探索实践系统的教学内容、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的现实意义

所谓“课程思政”,是指高校在专业课教学实践中润物无声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巧妙结合的一种隐性教育,从而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效应。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学理念,其核心是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和教育教学全过程各方面。

微观经济学理论产生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是在解决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如何合理配置稀缺资源问题中所积累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经验和理论成果,对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微观经济学课程作为经管类大学生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在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是,微观经济学与生俱来的阶级属性,需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正确的引导,否则会影响大学生对社会现象、经济问题、工作态度以及生活观念的正确判断和选择。

因此,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好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作用,对微观经济学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批判吸收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发挥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以培养出具有经世济民情怀的社会主义大学生。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不完善

微观经济学作为西方国家主流经济学有着明显的阶级性,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才能更好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教学过程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对经济学理论做价值判断的很少,教学中基本很少顾及思政元素挖掘,即便有思政元素的体现,也还不能做到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与思政教育高度融合。而专业课与思政元素的融合应该是水乳交融、如盐化水,而不是简单叠加、如米掺沙,更不是在专业课程中抽出几节课讲授思政内容,生硬嵌入專业课程。同时,课程思政素材供给也缺乏个性和吸引力。

只有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去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把科学精神、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等育人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内容,才能为实现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目前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一般是结合PPT的多媒体讲授法,表现为文字多视频少、教师讲授多学生参与少,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课程思政教学表现出硬性灌输、唐突嫁接痕迹,这与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教学理念格格不入,与实现知识讲授与价值引领同向同行、教育与教学相得益彰的协同育人目标存在差距。因此,如何不断优化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有效营造学生参与性更强的课堂,激励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师参与度不高

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落脚点是“课程”,但关键点是“教师”,教师是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者,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力量,关系到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需要专业课教师全员参与。

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直接关系着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开展。教学中,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主动认领职责还不是很强,认为讲好专业课知识是第一位,不能有意识地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德行培育等的引导。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不强,导致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参与度还不是很高,单枪匹马、单兵作战的孤岛现象比较普遍。

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求专业课教师要熟练掌握学科专业的知识,还要能对课程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行认真梳理和深度挖掘,在实现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自然渗透主流价值观教育,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对于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与专业课程要求之间存在矛盾,还无法很好地做到将专业课资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的高度契合。

三、推进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对策

(一)整合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容

1.明确教学大纲,引领教学方向。将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要求、内容写进大纲,确定特色鲜明的教学方向,以指导教学实践,确保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为形成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局面奠定基础。

2.选择适合的教材,奠定教学基础。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大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毫无疑问地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指导教学工作的开展,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自然应选取“马工程”教材。“马工程”经济学教材不同于传统西方经济学教材的编写框架,教材的出发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并且对微观经济学的知识内容进行了评述分析,指导学生能够用科学的经济理论来分析和解答经济社会中发生的现实问题,真正起到价值引领作用。

3.丰富案例资源,加强专业课与思政元素融合。充分运用中国经济运行发展及现实生活中鲜活的经济事件,挖掘思政元素,不断丰富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案例库基础,优化教学资源,在讲精讲深讲透彻专业课知识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情怀、民族精神、科学精神、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等思政元素恰当地融入教学,贯穿于微观经济学教学的整个过程。

只有供给了丰富的课程思政产品,才能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发挥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效应。

(二)创新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方法手段

“工欲善必先利其器”。适宜的教学方法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保障。经济学知识中往往都蕴涵着丰富的经济学思想,经济学理论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大学生个性,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数字化教学资源,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的创新教学手段;要延伸传统教学的时空范围,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法、研讨互动式教学法、一般讲解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热点评论等多种方式,结合国际国内社会热点经济现象、典型经济学案例的讨论分析,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渗透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这样,既有效利用线上的教学资源,发挥线下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改善课堂教学状况,又可以在案例分析讨论中巧妙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理論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应用实践能力,实现学生在互动中自然而然获得思想教育内容,达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润物无声地深度融合的立德树人目标。

此外,探索尝试情景模拟教学、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等也是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很好的途径和方法。

(三)提高微观经济学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参与度

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起主导作用的是专业课教师,教学实践的效果取决于教师是否积极参与、取决于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高低。

首先,参与意识的培养。专业课教师应当深刻理解课程思政本质,充分认识课程思政“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理念是时代的要求,是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是实现立德树人的保证,作为专业课教师应该树立心甘情愿挑起课程思政教学实践重任的理念,发挥出专业课程思政的乘数效应。

其次,参与能力的提高。专业课教师应做到“育人先育己”。应通过论坛专题讲座、教研活动、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探讨研究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内容,集思广益积累教学素材,提高专业课教师思想水平、业务能力,提高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的综合素质。教师要自觉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专业课课堂教学中,具备为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大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

第6篇:思政元素论文范文

[关键词]思政教育;BIM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改革

一、引言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是做人之本,德育是教育之魂,人才培养育才与育德是统一的整体,“德”之重要就在于它支配“才”的应用。高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于民族、国家、社会有益之人,这就要求高校深刻认识和把握教育的灵魂,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第一要务[1]。思政课程肩负着育德的重要使命,与其他各门专业课程烙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精神信仰,需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等级的建造标准展现了土木人的“才”和“德”。工程管理专业是培养当今及未来土木类人才的核心专业,兼具传递土木人担当能力、工匠精神、家国情怀等职业素养的重任,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优良的职业素养。BIM施工组织设计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主要研究如何组织现场合理施工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它是其他核心课程的前续课程,是重要的铺垫,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担当能力和工程意识。因此,BIM施工组织设计的课程思政教育在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探索实现其课程思政实现的路径,提升课程的育人能力势在必行。

二、BIM施工组织设计课程育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德育元素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提炼

从“课程思政”向“思政课程”转变,从以往单纯的思政教育转变为以专业知识为载体,所有课程模块都体现出德育元素和立德树人的功能,首先就是要仔细梳理、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并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列入重要条目,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BIM施工组织设计”课程目前仍偏重专业知识教学,已凝练的“思政元素”尚浅,需要进一步从社会实践中寻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环境的思想政治时事和热点。

(二)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尚待提高

专业教师是实现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关键因素,承载着传播专业知识和传播德育思想的双重任务,需要德才兼备。从目前BIM施工组织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情况来看,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1.教师对于思政入课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一[2]。专业课程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前提是专业教师对于思政入课本身已经达到了高度的认同,现阶段的教师团队中,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堂的重要性,懂得思政教育不仅是育才功能,更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为理工科类课程的课堂学习增加乐趣,同时提高专业知识的转化率。部分教师仍旧认为思政教学乃思政课程的主要任务,对课程思政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2.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无论是“思政元素”的挖掘或是课堂中“思政元素”的渗透,都需要专业教师具有完备的教学能力作为支撑。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德育元素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不是生搬硬套,需要寻找知识触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开展德育教育。

(三)师生协同机制有待提高

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和学习是师生互相引导和共同进步的过程,需要师生共同协作。教师端进行引导和传播,学生端给予一定的反馈,形成师生协同机制,将德育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近阶段,经过在学生群体中调研发现,教师在“BIM施工组织设计”教学中所融入的“思政元素”真正为学生形成深刻记忆的部分、学生在课余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接触德育教育并在课堂中与教师形成互动的部分有待提高。

三、BIM施工组织设计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实现路径

(一)进一步挖掘和凝练“思政元素”,创建思政案例库

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挖掘和凝练“BIM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3],搜集相关的案例形成思政案例库,为实现课程思政教育做最基本的理论储备。表1为“思政元素”结合内容。

(二)创新教学设计,填写“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表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程的整体把控,课前明确课程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并列入教学设计中,有助于提升课程育人的效果。以“施工方案”章节的部分内容为例,填写教学设计表[4],如表2所示。

(三)研发微信小程序,形成“师生互联”思政专题平台

利用“互联网”+手段研发微信小程序,建立师生互联平台,形成师生协同机制,深度提升思政教育的整体效果。首先在微信小程序内建立“教师随记”、“学生随感”两大专题板块,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将课堂上讲授的思政案例以及教学举措和方法、感悟、心得上传至“教学随记”板块,为学生课后温故提供平台;学生则根据课堂中教师讲授内容选取对其影响至深的一个案例、一句哲理、一段感悟或一个道理上传至“学生随记”板块,师生在小程序内形成互动,互相引导和激励。其次在微信小程序内建立专门的思政专题网站,定期推送思政相关案例,学生进行阅读学习并可以在网站内回帖抒发阅读感受以及心得。这样的做法不仅完成了师生间的互动,更体现了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之快,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完善考评方法,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课程考评体系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全面落实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形成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考评方法需要从单一的分数考核方法转变为综合考评[5]。考评方法应更加注重过程性考核以及对于思想政治素养的考核,考核方式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相结合的形式,对考核指标赋予一定的分数权重,综合打分,形成长效的考评机制。

(五)优化教师团队,加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6]。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文化、文明的传播者,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是高校教师在时代背景下理应具备的特质。针对目前教师团队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师团队的建设。一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强化每一位教师的“课程思政”工作责任意识。建立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师培训体系,定期对专业教师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培训,充分利用学校各类活动对教师进行进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化、持续化、动态化,有效推动新文科建设项目培育。

五、结语

第7篇:思政元素论文范文

1 新形势下企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没有正确的认识思想政治工作

现阶段,我国社会中的元素越来越复杂,而这些多元化的社会元素就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企业单位的员工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很多企业单位的领导都没有充分的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只注重眼前的短期利益,企业单位长时间的缺失了思想政治工作,那么企业单位的员工就也会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可有可无的。

1.2 思想政治工作没有与实际工作紧密的联系起来

这些年来,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单位也都是有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但是所取得的效果却都是不够理想的,而在分析导致效果不佳的原因时,我们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仍然在沿用传统的工作模式,所实行的工作内容也大多都是空谈和喊口号,根本无法与单位职工的实际工作紧密的联系起来。另外,现阶段企业单位中有着很多的年轻职工,所采用的传统的工作模式和空洞的工作内容与年轻职工就会出现相脱节的情况,企业单位与职工在思想上没有形成共鸣,这也就降低了他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 企业单位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还未形成健全的运行机制

在新形势下,我国企业单位的职工构成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的企业单位职工有着更高的文化程度和更加开阔的知识面,同时他们的思维也更加的活跃,他们对思想政治工作都有着自己的见解。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大多数企业单位并没能够有效的应对这一结构转变,所开展的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表现的十分滞后,也为形成健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运行机制,所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都带有形式性和模糊性,这就导致了广大职工在认识思想政治工作时有着一定的抵触感,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无法顺利有效的开展。

1.4 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高素质的人才

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在交通部门的企业单位中所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职工普遍存在着文化程度不高和年龄偏大的特点,而对于那些有较强创造力的和专业素质较强的年轻工作者都还是较为缺乏的,这就大大的影响了企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而企业单位的高职称和高学历的年轻工作者,他们又往往较为缺乏组织能力和管理经验,那么就很难满足企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需求。同时企业单位在培养年轻的思想政治工作人才时,其往往与实际所开展的工作都是相脱节的,培养工作较为滞后,无法形成合力,也无法促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2 新形势下企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对策

在新形势下,企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内、外部这两方面的问题,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已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企业单位应从健全运行机制、完善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模式和改进工作体制等方面的工作入手,为企业更加全面并且有效的开展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奠定基础并且创造条件,从而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相适应。

2.1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企业单位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其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基础就是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因此,针对企业单位中的年轻职工,应为他们安排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培训课程,重点解决企业中年轻职工思想理论知识缺乏和不重视理论学习的问题。同时应坚定的贯彻并实施好“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局面,借助于平时所学习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将其与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的结合起来,从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惑和难题,保证企业单位能够顺利并且全面的开展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2.2 健全企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运行机制

企业单位要想建立更加健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运行机制,这就要求了企业单位必须有清晰的总体目标,同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应是以这一目标为基础并且充分的考虑到单位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并不只是单纯的进行政治教育,其还应包含为单位员工带来更加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企业单位应以此为出发点来开展工作。另外,企业单位应能够全面的了解广大职工的思想动态和思想结构,从而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从而提高所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2.3 完善企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企业单位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想顺利有效的开展,那么也必须要具备相应的创新载体,从而适应企业单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而现阶段高速发展的先进的媒介和载体就可以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随着社会元素的更加多元化,广大职工的思想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改变,那么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就也应得到及时的更新,所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充分的考虑到企业中广大职工的实际工作生活需求。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企业单位都应建立自己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在网站上应定期的进行思想政治宣传和教育工作,在职工的生活之中和谐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4 企业单位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团队

作为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想得到顺利的开展,那么就必须具备一直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团队作为基础。在实际的工作中,交通管理部门的企业单位应坚定不移的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团队,夯实工作基础,从而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针对现阶段企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团队存在着的文化程度偏低和年龄老化的问题,在组建思想政治工作团队时,应重点吸收那些高素质、高学历的年轻工作者,同时对于已经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职工来说,应重点强化他们的理论知识并提升他们的管理水平,从而与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相适应。

第8篇:思政元素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药学;课程思政;中医学专业

中药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四大基础课程之一,既是中医辨证施治理法方药的重要一环,也是介于基础与临床的一门桥梁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按照2020年5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文件精神,我们中药学课程组在原有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中药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体会总结如下:

1中药学课程思政现状

《中药学》[1]包括总论和各论2大部分。其中,各论部分收载的临床常用中药536种(含附药),每味药需要掌握其主要药性、基本功效、临床应用、用量用法和使用注意等内容。知识点多、信息量大,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记忆牢固,往往出现不同章节药物混淆的情况。而且中药学涉及多领域的知识,知识面非常广。对于任课教师来说,自身既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也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基本功,方能出色完成授课任务。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上,容易忽视中药所包含的文化属性。

2中药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中药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发现的,其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中药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老药工对中药进行炮制的过程中,能让学生感受到大国工匠精神,中医在使用中药进行诊疗活动的过程中,有很多彰显“大医精诚”的典型案例。若能仔细挖掘就会发现,中药学的课程思政元素非常多。目前,我们已经挖掘了90多条思政元素,基本做到每节课都有课程思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时政

在讲中药学的发展简史时,可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下2016年12月25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

2.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2.1中药的名称在讲具体中药时,有些中药的名称有一定的典故,可适度引入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中药青黛和大青叶之间的关系,可引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自《荀子·劝学》,原句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是指靛青,即靛蓝。蓝是指蓝草,可以用于制作靛蓝染料的数种植物的统称,如菘蓝、蓼蓝等。2.2.2民俗与中药端午节有挂艾菖、熏艾以驱邪及祛病防疫的习俗,引出中药艾叶[2];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给学生介绍医圣张仲景用祛寒娇耳汤治病救人的故事,引出温里药。2.2.3民间谚语与中药“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引出采集时间的重要性;谚语“穿山甲,王不留,妇人服了乳长流”,引出穿山甲、王不留行的下乳作用;“下肢不能移,牛膝五加皮”引出牛膝“性善下行”的特点。2.2.4关于中药的古诗词讲中药佩兰时,以屈原《离骚》中的诗句开场:“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讲中药山楂时,以清·杨静亭的《都门杂咏》中“南楂不与北楂同,妙制金糕数汇丰。色比胭脂甜如蜜,解酲消食有兼功”,引出山楂的来源有山里红和山楂2种。2.2.5名医与中药的故事讲中药学的发展简史,讲到《本草纲目》时给学生介绍李时珍用27年立书的故事。讲到石膏时,结合石膏在抗疫中发挥的作用以及近代河北名医郭可明及其团队的“抗瘟梦”,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

2.3大国工匠精神

在讲中药的炮制时,引入北京同仁堂药房恪守的祖训和信条“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并组织学生观看《本草中国》中巴豆霜的炮制过程,通过繁复费时的中药炮制工艺,让学生感受大国工匠精神。2.4中药的现代研究成果讲到青蒿时,给学生介绍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研发青蒿素的历程,突出其以身试药的崇高品质和无私奉献精神。讲到丹参时,介绍丹参滴丸是世界上第一个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中草药制剂。1997年,丹参滴丸通过美国FDA认证,结束了中药只能以食品或保健品的身份进入发达国家的历史。

3中药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一种新尝试,我们在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均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3.1育人目标

3.1.1思想品德目标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中医药事业,弘扬中医药文化,志愿为人类的健康工作服务。3.1.2职业素质目标具有医者仁心,尊重生命的职业责任。能积极运用中药,将预防疾病、祛除病痛、关爱患者作为自己的职业担当。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增强职业认同感。培育学生的传承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3.2教学内容

立足学生辨证选药的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国家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相关举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国工匠精神、中药的创新发展成果等有机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领悟、升华,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3.3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网络教学为载体,采用案例式、讨论式、归纳比较式等教学方法,建立基于“BOPPPS”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3.3.1基于案例(CBL)法通过简短的小病例,学生运用已学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的知识,四诊合参,准确辨证的基础上,运用单味中药或药对进行简单论治,逐步建立临床辨证用药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3]。可选取名医的典型医案,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感受名医严谨的治学态度、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如讲到安神药酸枣仁时,可引用药王孙思邈巧用朱砂酸枣仁治疗癫狂的案例。3.3.2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讨论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和职业认同感。如:讲清热解毒中药时,可介绍该类中药在抗病原微生物方面的优势,提出:清热解毒中药等同于西药抗生素吗?学生在查阅相关资料,组内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该问题的认识。任课教师做总结性发言,清热解毒中药与西药抗生素不能画等号。清热解毒中药除了具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外,还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发挥多靶点的治疗作用。明确指出中药和西药的理论体系不同,不能简单画等号。3.3.3归纳比较法可采取横向比较,即同一章节内相似药物的比较,如金银花与连翘;纵向比较,即不同章节具有类似作用的药物比较,如黄芩、砂仁、桑寄生均可安胎,如何区别使用等。通过该归纳比较的方法,可使学生在求同存异中逐步建立临床辨证用药思维,培育学生的传承精神及求真务实精神。

3.4评价机制

改变以往单纯考核知识和技能的评价方式,将课程思政指标融入中药学课程形成性评价之中,检验学生思政德育目标完成情况,形成更加客观、全面的考核模式,尤其注重对学生的诚信度和科学作风的考核。比如,在考核过程中发现雷同试卷,实行“一票否决制”,坚决杜绝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

4中药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要点

4.1做好课程思政的设计方案

根据中药学课程的特点,尽量做到每节课,至少每次课都要有思政元素的融入。在教研室集体备课时,有课程主讲教师将相应章节的思政元素、融入方式及具体实施方案进行介绍,然后在教研室内部展开讨论,经过不断完善,成熟后组织实施。

4.2掌握好课程思政的时间

中药学知识点非常多,在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时,尽量选取短小精悍的,不拖泥带水。这样既可起到思政效果,又不至于影响课程正常的进度,达到双赢的效果。

4.3避免说教式的模式

中药学的授课对象是中医学专业大二学生,如果采取简单说教的方式不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可在具体教学中,自然融入时政、名医典型案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如在讲中药罂粟壳时,简单提一下鸦片与罂粟的关系,通过鸦片带给中国人民的深重灾难及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英勇表现,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4.4线上线下相结合实施课程思政

除线下开展课程思政外,我们结合中药学(自建)慕课的教学特点与优势,搭建思政慕课线上互动平台,让学生在认识中药、学习中药、应用中药的过程中充分体验中药学课程教育中的思政元素,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中医药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5中药学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5.1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及素质均得到显著提高

学生在学习中药学的过程中,不再是简单的学习基础知识,也能感受劳动人民在发现植物药、动物药及矿物药等的过程中付出的努力,更能感受历代中医药学家的用药如神和科学探索精神。

5.2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对专业的认同感。学生能认真学习、积极实践、广泛讨论、积极思考,明确了学习目标,提高了学习效率[4]。

5.3使学生树立中医药专业自信

在课堂中介绍的医案病例,尤其是结合新冠肺炎期间的中医药所发挥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中医药的优势,激发出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有了较高的中医药专业认同感,专业自信也不断坚定。

6典型案例

6.1精诚医署的成立与发展

经过了系统的中药学课程学习,学生们掌握了常见中药的性能、功效及主治病证,并积极运用中药治疗临床常见的小疾病,学有所用。受课程思政影响,职业责任感增强,都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身边的同学解除病痛。在这种背景下,“精诚医署”孕育而生。依托“精诚医署”,学生们制作中药香囊、药膳等,积极服务患者,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背景,积极申报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先后获批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得第三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一等奖、第四届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暨全省创业大赛(高校赛区)一等奖等荣誉。

6.2大创项目助力传承与创新

经过系统的中药学学习,学生们感叹中药神奇功效的同时,积极运用所学中西医知识来验证中药的功效。借助每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积极申报课题。近3年,中医学专业学生申报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8项,对学生的传承与创新精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综上所述,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若能适时开展课程思政,会使学生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施与达成,可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祯祥,唐德才.中药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454.

[2]刘宇,郝蕾,石铖,等.课程思政融入中药学教学的探索与实施[J].中医教育,2020,39(3):55-58.

[3]冯秀芝,任艳玲,刘立萍,等.中药学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实施途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1):27-28.

第9篇:思政元素论文范文

关键词: 多元文化 积极德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青年,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正如所强调:“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人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国家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任何国家都把培养青少年作为重点来抓,因为他们直接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祖国的未来寄托在青年人身上,青年是国家强大的真正宝贵资源,是国家的期望所在。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不仅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而且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党的“十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报告对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论断,其中,“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是我党的重大政治宣示,令人精神振奋,备受鼓舞。2014年2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相关部署,为广大职业院校的改革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思路,将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确立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

一、多元文化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想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相互激荡,不断交流、交融与交锋。多元文化本身有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促进了世界文化的繁荣,增强了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有利于消除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多元文化在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多元文化导致多元价值观,人们在多元价值观面前无所适从,缺乏分析、判断和选择的统一标准,从而引起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混乱与错位,给个体的心理及社会带来冲击,引起震荡[1]。

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各种文化思潮扑面而来,中国社会呈现出多元文化共存的态势,给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强烈的冲击。多元文化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

首先,作为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职院校,教师在教授课程当中更注重知识的能用度及实用性,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导致部分高职院校片面追求就业率,重技能轻德育现象较严重[2]。

其次,大部分思政教师的作用仅限于课堂,真正参与大学生德育第二课堂的次数和几率不容乐观。而且对于年轻的“80后”青年教师来说,其自身的价值观更多元,要“消化”课程并引导学生,难度是比较大的。

最后,近几年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普遍不高,不但影响了技能知识的传授,而且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多元文化环境下,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功利化的思想意识逐渐在大学生的思维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当代大学生群体性地缺乏合作精神,行为模式趋向功利化,缺少艰苦奋斗精神,以个人意志为出发点,社会责任感淡薄等都是多元化的价值取向造成的负面结果。同时,互联网的不断渗透及大学生中手机的高度普及,使得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将交流对象转移到虚拟网络空间,而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越来越趋于冷淡、缺乏信任。

二、多元文化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基本思路,从意识思想、政治、道德法制、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加以丰富和创新,以弘扬主旋律教育与德育体制全面教育相统一的方法,针对多元文化背景下传统工作模式的不足,提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四种转变,即由对象型教育向主体型教育转变;由说服型教育向关怀型教育转变;由应试教育向创新能力型教育转变;由封闭静态型教育向开发实践型教育转变。

(一)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大学生主体地位。

多元文化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人的全面发展,注重人文关怀。应努力做好几项工作: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主体积极参与意识;学生工作者由“教育者”转变为“引导者”,学会积极引导,而不是试图束缚学生的思想和行为[3]。

(二)把营造互动沟通教育环境作为思政政治教育创新的突破点。

多元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广的传播媒介,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更有利于师生间沟通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要做到课堂上平等互动,网络中文明互动,心理上情感互动。

(三)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落脚点。

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至少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即道德素质、创新素质、审美素质、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创新素质是核心,道德素质是根本。知识经济时代下复合型人才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创新实践能力。

(四)以开展师生创造力的双向开发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课题。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特殊方式,是师生共享、共创的过程。一方面,教师通过教学活动进一步拓展自身知识储备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完善内在自身的认知结构和创新意识,使其创造潜能不断得到开发。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不仅掌握一定知识,而且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

三、高职院校积极德育模式的构建。

多元文化的发展越是蓬勃,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力度就越要加大,坚持发展中不断创新。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对象和任务,我们以“育人为本”的理念为指导,导入积极德育理念,建立“积极德育”的策略,从多维度实施积极的育人,破解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难题。

(一)倡导的理念。

积极道德教育模式的核心价值理念表现为[4]:倡导从受教育者的积极道德品质、道德发展愿望与潜能出发,采用以肯定、鼓励、欣赏、强化等积极、正面为主的道德教育方法,使所有学生不论性格和学习基础,都能学习、发展和成功;建立充满尊重、真诚、理解、关爱、信任、公正的道德教育关系,打开学生心智,唤醒主动发展意识;学校、家庭、教师、环境和活动整合起来,为高职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

(二)构建的建议。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培养学生具有良好思想品德,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对生活有爱的人,是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共同目标。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诸方面的共同努力。从队伍建设入手,在校园文化营造、班主任培养、活动平台搭建、特色班级创建等方面进行积极尝试,着力构建积极德育模式。

1.文化育德。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学校教育视角看,校园文化环境是深层次影响学生思想、观念、行为的关键因素,建设有效的积极德育体系,首先要创造健康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健康的文化陶冶人。校园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舆论文化,通过校园广播等多种媒体、《道德讲堂》等形式,强烈渲染正面文化,使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为一体,班级文化和专业文化和谐统一。

2.构建“四位一体”的班主任培养模式。

在一个人的素质培养过程中,社会、家庭和学校是一个完整的教育大环境,其中,学校环境占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而学校环境中,班主任是教育工作的第一梯队,因此应全面构建“知识建构+能力培养+实践智慧+行动研究”四位一体的班主任培养模式。一方面,促进高职班主任队伍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准确把握“90后”高职学生的特点,全面促进高素质高技能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积极搭建学生活动平台。

在不断丰富学生活动的基础上,学校应进一步整合和开发活动资源,全面搭建学生活动平台,确保学生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欣赏、自我评价等目标的实现。学校把握开展时间和参与范围两个维度,通过参观学习、主题教育、专题培训、专业展示、技能比赛、综合实践、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创业实践教育活动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体验快乐,收获成长。

4.围绕“五结合”要求创建特色班级。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班级要有生命力,就要有特色。班级特色要围绕“五结合”,即与专业、行业、企业、职业、创业相结合,要求全体班主任坚持亲近智慧,用思想去行走,用文化去坚守的理念,引导和帮助学生了解行业、热爱专业、勤于学业、走进企业、乐于创业,使其在健康向上且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中健康成长,让特色成就班级,让班级成就学生。

经济全球化要求我们要培养全球化的人才,但是,全球化人才不但要具有参与全球化竞争的科学专业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有面向全球化竞争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素质领先,德育优先,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在多元文化环境下,高职院校应结合当代学生的特点,结合学校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认真分析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新特点和新要求,紧紧围绕思想道德教育创新工作方式,以“育人为本”的理念为指导,导入积极德育理念,形成“积极德育”的策略,从多维度实施积极的育人,助力大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勇担重任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学风.论多元文化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J].科学社会主义.2006,第二期:77-79.

[2]郭芳,罗忆.浅议高职院校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第一期: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