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校学习计划范文

职校学习计划精选(九篇)

职校学习计划

第1篇:职校学习计划范文

一、学习目的

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本中心教职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增强改革创新意识,提升师德修养,提高理论素养和管理水平,提高专业技能。在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中,进一步树立“精心谋划,精细管理”的理念,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模范为基层学校服务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二、学习时间

教职工暑期学习时间为5天,分两段进行,第一阶段8月24日1天;第二阶段8 月25日、26日、27日、28日4天。

三、学习要求

1.成立暑期学习领导小组。

为加强对教职工暑期学习的领导,使学习切实落到实处,成立暑期学习领导小组。

组长:赵祖全

副组长:刘 俊

成员:后勤指导中心管理人员

2.学习方式:采取集中学习、专题辅导、中心发言、分组讨论等方式,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及采取“集中讲座与中心发言相结合”、“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学习形式。

3.每位教职工必须参加集中学习,实行每日上午、下午按时参会,保证学习时间,若因特殊原因不能参加学习的必须事前向单位请假,经主要领导同意后向区教育体育局人事师训股报告,经批准才能请假,并由所在单位负责安排补学。参加学习必须精力集中,保证质量,遵守纪律。

4.每位教职工必须用专用暑期学习笔记本,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学习笔记要求记录完整、书写规范。记录内容要有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内容等。

5.每位教职工要认真填写《暑期学习考核表》,撰写暑期学习心得体会,(字数不少于1500字)办公室为每位教职工建立学习档案,对每位教职工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四、学习内容及学习形式

(一)2021年8月24日

上午:8:40到南岸师训中心六楼视频会议室参加区暑期学习动员会。

下午:2:00到南岸师训中心六楼视频会议室参加暑期学习培训。

学习主持人:谢明超

学习发言人:陈刚、程帆

(二)2020年8月25日

学习主持人:刘俊

中心发言人:赵祖全、刘俊

上午:9:00本中心五楼会议室集中学习、讨论

1. 宣布本中心2021年度暑期学习内容安排,强调暑期学习纪律要求。(赵祖全)

2. “以专业成长”为主题,由中心党支部书记分享专业成长的心得和感悟。(赵祖全)

3. 在百周年建党典礼上的讲话。(赵祖全)

下午:2:00本中心五楼会议室集中学习、讨论

1.学习《民法典》(刘俊)

2.学习《教师法》(刘俊)

(三)2020年8月26日

学习主持人:刘俊

中心发言人:陈贵兵、李亚军

上午:9:00本中心五楼会议室集中学习、讨论

1. 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陈贵兵)

2. 学习《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陈贵兵)

下午:2:00本中心五楼会议室集中学习、讨论。

1.学习《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李亚军)

2.学习《四川省中小学教师违反事业道德行为处理实施细则》;(李亚军)

3.分组讨论

(四)2020年8月27日

学习主持人:刘俊

中心发言人:肖兵、赵昌深

上午:9:00本中心五楼会议室集中学习、讨论

1.学习《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肖兵)

2.学习《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肖兵)

下午:2:00中心五楼会议室集中学习、讨论。

1. 《宜宾市学校安全管理责任清单》;(赵昌深)

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赵昌深)

3.分组讨论

(五)2020年8月28日

学习主持人:刘俊

中心发言人:赵祖全、龙蕊

上午:9:00本中心五楼会议室集中学习、讨论

1.学习《教育部关于在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向王红旭同志学习的通知》(龙蕊)

2.学习张桂梅校长精神。(龙蕊)

下午:2:00中心五楼会议室集中学习、讨论。

1.2021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赵祖全)

2.2021年秋期工作安排;(赵祖全)

3.完成考核和学习心得体会。

第2篇:职校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营销与策划专业;辅修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01-02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以就业为目标,在中央提出“五化同步”的市场背景下,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要求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对营销和策划方面的知识要有充分的储备,所以高职院校在培养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时要增强市场营销和策划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掌握正确的方法.

1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的必要性

为了把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满足市场对计算机类专业岗位人才的发展需求,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辅修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课程十分必要.

1.1 拓展知识面和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计算机类专业的工科生,需要具备营销和策划方面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宽阔,知识结构不断改善.在我国目前高职教育中,经常根据学生的专业来设置专业技能课程,而其他学科的设置很少,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视野不太开阔,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其他方面知识懂得很少,特别是市场经济非常需要的营销与策划知识更少.所以为了培养更多综合性人才,让学生掌握本专业之外的其他学科知识,就需要在高职院校中开设辅修课,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开设市场营销和策划专业课程.

高职院校的教育主要以促进学生就业为目的,为社会提供技能型人才,同样社会越来越需要综合性人才[1].如果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只懂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只懂计算机技术,而对其他专业一无所知,特别是市场经济需要的营销与策划知识贫乏,就会导致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没有优势,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处于学习时期,可塑性比较强,对知识的接受比较快,所以在这个时间段加大市场营销与策略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就业时更有优势.

1.2 加深对计算机类专业内容的学习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学科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计算机类专业和市场营销与策划等专业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比如计算机网络推广的知识就涉及很多营销和策划专业的知识,通过对市场营销与策划等专业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类专业的认识,帮助学生从其他学科的角度对计算机类专业进行理解.另外,计算机类专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其他专业的帮助,所以学生通过对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的学习可以使本专业所学的技能在技术、理论、市场等应用方面得到更大的提高.当然,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辅修市场营销与策划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市场营销和策划专业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推广应用.

根据我院对近5年计算机类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有平均20%的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是自主创业、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等,与营销与策划专业知识密切相关,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平均24.2%,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23%,软件技术专业12%.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应该为学生提供在校内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的机会,从而促进这部分学生职业生涯的个性发展.

1.3 推进学校学风建设和发挥商科类高职院校优势的需要

由于我国招生体制的原因,高职院校所招到的学生质量不是太高,学习的兴趣不太足,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是特别喜欢,而开设辅修课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推进学校学风建设[2].计算机的专业性较强,需要编代码等比较复杂的程序,需要学生认真刻苦的学习.而市场营销与策划比较贴近市场,相对较为简单易懂,学生在辅修时可以增加自己对学习的信心,改变以往不认真的态度,努力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从而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素质.

商科类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营销与策划专业,该专业都是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专业师资强大,市场需求旺盛,让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正好能发挥优势专业的带动作用,从而提升商科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实力.

2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我国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已经辅修了营销和策划专业,但是这种辅修还处于起步阶段.

2.1 我院校内辅修第二专业的探索与实践情况

我院是安徽省最早探索和实践辅修第二专业的院校之一,2009年与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探索实践校校之间辅修第二专业,两所学校各选出了3个专业来实践辅修第二专业,经过3年的实践,辅修体系比较完善,取得一些辅修第二专业的经验.

我院于2012年开始探索和实践校内辅修第二专业,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制定了辅修方案,选择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新能源应用技术与商贸类专业中的重点专业院校与策划专业之间进行互选辅修第二专业.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计算机类和电子信息类专业与营销与策划专业的校内辅修第二专业在2013级得以实施,借助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中的卓越技能型营销与策划人才培养计划和卓越技能型软件技术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资金,经过学生自愿选择,已经成立了2个校内辅修第二专业班级,分别冠名为卓越电信班和卓越营销班,其中电信班52人,占计算机类专业2013级在校生26%,该数字与市场岗位需求非常吻合.

2.2 计算机类专业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问题分析

2.2.1 辅修内容与本专业相差太大

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要按照计算机类专业的具体特点来设置课程内容,但是目前开设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课程的计算机类专业没有很好地将辅修内容与本专业相融合[3].虽然计算机类专业和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之间存在着很多联系,但是毕竟二者属于不同的专业,计算机类专业属于工科,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属于经济学,所以在专业内容上相差很大,而如果设置的市场营销与策划课程内容没有与所学的计算机类专业相关联,就很难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

2.2.2 辅修课程难度偏大

通过以上分析,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时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再加上高职院校的学生质量相对较差,所以在设置辅修时要对其难度进行控制.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设置的辅修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课程时往往没有考虑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课程的难度与营销与策划专业学生相等,甚至教材都一样,没有因材施教,非但没有调动学生学习市场营销和策划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反而在学习中加大了学习的难度,最终会滋生厌学心态,无法达到教学目的[4].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以就业为目标,所以在设置市场营销和策划辅修时不能把难度设置太高,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2.2.3 学生的认可度和学校的支持度有待提高

对于刚刚步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非常朦胧,只有到二年级后期才能了解职业规划,而校内辅修第二专业要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开始,这个时间节点的矛盾造成了学生对辅修第二专业的认识茫然,积极性不高,需要在宣传工作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下功夫.同时,大多数学校没有教育主管部门校内辅修第二专业的政策支持,有的虽然在口头上支持,但是在具体的方案制定上、收费、经费等关键环节上没有具体的落实,只靠系部和专业负责人的努力很难在全校范围内推广校内辅修第二专业.

3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的措施

3.1 辅修内容与计算机专业相衔接

由于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就业为目的,所以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辅修要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可以设置计算机方面的营销与策划、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课程,让学生将辅修与主修相结合,在学习辅修课程的同时也提高了专业技能,使学生增加了学习兴趣,树立了良好的学风.

可以参考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编写辅修所用教材,在讲课时,让学生熟练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将专业知识与辅修知识相结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5].

3.2 对辅修课程难度进行控制

在设置辅修营销与策划专业课程时,要针对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对教材、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安排,把难度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既能确保学生在学习时可以轻松掌握知识又能在毕业后熟练运用市场营销与策划方面的技能.

高职院校学生的辅修课程学习不是为了科研,而是为了以后的就业,所以辅修课程的难度应保持在学生可接受的程度内,这样可以使学生腾出大量时间来学习本专业的知识,保证在主修、辅修两方面都不耽误.

参考文献:

〔1〕张文秀,刘庆吉.高职院校营销与策划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9:243-244.

〔2〕张兴华,张成.高职院校营销与策划专业实践教学路径研究[J].科技视界,2012,31:17+45.

〔3〕干冀春,刘毅,赵璨.浅析高职营销与策划专业实训基地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4,06:159-160.

第3篇:职校学习计划范文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理学院 天津 300222)

摘要:“卓越计划”是教育部率先启动的改革计划,职技高师依托“卓越计划”实施了“卓越工程师”和“卓越职教师资”教育教学改革。从职技高师的角度,构建“卓越计划”下的数学教学改革方案并进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卓越计划;职技高师;数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084-04

问题的提出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多种类型的工程技术人才,迫切需要提升工程技术队伍的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2010年6月,教育部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旨在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实施期限为2010年―2020年,参与计划的全日制工科本科生要达到10%的比例,全日制工科研究生要达到50%的比例。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以下简称职技高师)担负着为国家培养职业教育师资和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两重任务。在国家“卓越计划”指导下,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代表的职技高师分别实施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卓越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计划”,其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以一线工程师为主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和职业教育所需的具有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卓越师资。这一改革目标的实现,对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挑战,大学数学类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美国在“迈向2020工程师培养计划标准”中指出,学生应具备数学、科学和工程知识及应用数学、科学和工程知识的能力。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大学数学是卓越人才培养关键中的重点已成为共识。学习数学不仅要获得一大堆重要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和结论,更为重要的是要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目前,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主要介绍数学定理、推导证明与例题,着重于逻辑推理的严谨,缺乏实际应用的例子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背景分析,学生学习感到难度大、无法理解具体应用,进而导致学习兴趣锐减、学习效果不佳、与专业学习脱节等等。如何开展大学数学基础课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与创新能力,提高数学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

笔者拟从职技高师的角度探讨“卓越计划”下数学教学的创新改革与实践,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作为职技高师基础课程的数学,在“卓越计划”下的教学创新改革与实践;二是作为职技高师的数学专业,在“卓越计划”下的教学创新改革与实践。

“卓越计划”下数学基础课教学创新改革研究

数学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人才的质量。目前,各理工科专业类别大都开设数学课程,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式以及研究问题的着眼点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传授数学知识外,还要强调逻辑思维的训练,“卓越计划”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数学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建立适应“卓越计划”的基础课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是“卓越计划”实施的重要保证。2010年至2012年间,我们在对全国四十余所中、高职院校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在卓越工程师和卓越职教师资培养方案中,对数学基础课教学进行了以下创新改革。

进行数学基础课分类分级教学改革 依据卓越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首先,构建了不同专业需求、具有专业特色、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的大学数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复变函数、积分变换、数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根据专业类别,实施了机电类、经济管理类不同的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根据生源,实施了区别高中生源、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不同的教学大纲,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同时在机电类专业高中生源中进行了分级教学,实施了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改革,形成了适应“卓越计划”的数学课程教学方案。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了理论知识与数学实验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改革。增加了数学实验课程,以Matlab软件为例,让学生掌握数学编程与科学计算能力,如将Matlab引入线性代数课程,使之与线性代数的理论、方法相结合,让学生掌握线性代数课程的最新计算工具和方法,不仅可以用手算低阶的矩阵,而且使学生学会求解6阶及以上、复系数的线性代数问题,适应后续课程的学习,提高数学基础课的效果,为专业应用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计算动手能力与应用能力。

强化案例教学 数学基础课程除了加强基础知识训练与数学逻辑思维的训练外,重点强化数学的应用性。根据“卓越计划”强调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目的,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数学基础课实施了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学会”转变;从以学科体系为中心,向以专业工作需要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为中心转变。根据机电类学生的后续专业课程,如电路分析、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计算机图形学、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机器人等需要进行大量分析的实际情况,提出在不降低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改变数学基础课教学中概念、定理、证明、例题的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实施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科学计算能力,以适应后续课程学习与培养应用能力的需要。如在“高等数学”课程中,课题组教师在电类专业教学中增加了杰尔霍夫电路方程、信号变换与信号处理、定积分与拉普拉斯变换性质求解刻画RLC电路等应用案例;在机械类专业教学中增加了机械运动分析、流体力学受力计算与流量分析等应用案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增加了金融与人口的指数增长模型、均衡价格模型等案例。又如在“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中,增加了解析函数在平面向量中的应用、留数计算在数字滤波器性能分析和形状设计中的应用案例等等,在“线性代数”课程中增加了投入产出模型案例等等,以此强化数学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通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掌握数学在专业中的运用,明确学习数学基础课的目的,了解数学解决专业问题的思维、方法与途径。此举受到各相关学科专业的欢迎和好评,对“卓越计划”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课题组教师体会到,实施“卓越计划”下的数学课程创新改革,一方面对教师继续学习针对培养对象的专业知识提出了较高要求,可激发数学课教师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更加明确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支撑学科、为专业服务的教学意识,改变了强调完整地讲授专业学科知识体系的教学观念。

编写数学课教材 结合“卓越计划”的要求,从专业需求和“卓越计划”的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入手,理学院先后召开学生座谈会、各专业学院教学院长和专业教研室教师座谈会,听取专业学院对数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意见。结合数学基础课的教学基本要求,在传统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删减了部分较难理解的内容,增加了相应的实例、有利于提高思考能力的练习题和数学家简介,编写了适合我校机、电类专业的《应用高等数学》教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完善数学精品课资源平台 我校“高等数学”课程是天津市精品课程,“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是校级精品课程,在校园网上,这些课程的网页成为教师和学生课外自学的教学资源平台。学生可进一步了解问题的背景、发展历史、解决问题的过程,历年的考试试卷分析等,提高学习兴趣,其中的“互动答疑”链接可使学生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惑,提高学习的效果。

以竞赛为载体强化数学建模与数学应用能力 “卓越计划”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以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强调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在数学基础课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数学建模是把数学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的桥梁,强调数学原理和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强调计算机技术作为数学教学的工具和手段,强调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针对职技高师“卓越计划”的特点,我校在多年参加国家数学建模的基础上,从2012年开始举办学校数学建模竞赛,由教务处颁发竞赛文件,理学院承办。以建模竞赛为切入点,通过数学建模讲座、培训及选修课的开设,将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和内容融入数学课程中,培养学生在专业中的数学应用能力。三年来,每学年的第二学期(5月份)组织竞赛,参赛报名的原则是:(1)学生自愿报名,鼓励不同专业学生联合组队;(2)由学生所在学院推荐,形成全校各学院支持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氛围;(3)参照国家数学建模竞赛的方式和时间安排,进行学校建模竞赛;(4)评选学校数学建模竞赛奖,纳入学校对学生的奖励,记录学生课外学分;(5)从获奖队伍中选拔25支参赛队代表学校,参加国家数学建模竞赛。在2011—2013年国家大学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取得了获得国家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天津市一、二等奖15个的突出成绩。

“卓越计划”下数学专业教学创新改革研究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教育部在《关于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对于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职技高师作为培养职教师资的方面军,其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发挥着关键的引导作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作为职技高师的领军校,于上世纪创立的“双证书,一体化”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成为我国职教师资“双师型”政策的核心成果之一。

在全国8所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中,1所学校(天津)拥有“数学”和“统计学”一级硕士点;8所学校都设有数学类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教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同时都承担全校的数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学,3所学校(天津、江苏、河南)的“高等数学”课程是省级精品课程,在专业职教师资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在职技高师中,一方面数学专业担负着培养中、高等职业院校数学课程教师的重任;另一方面数学作为职技高师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专业学习与专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在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师资的新要求下,对职技高师数学教学的创新改革研究至关重要。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理学院通过对中、高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和师资现状的调查,按照培养高素质专业化职教师资的要求,制定了职技高师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方案,并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实践,以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准教师素质与能力。

数学师资素质与能力分析 在对全国13所高等职业院校和28所中等职业院校的数学教学与数学师资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数学课程应以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数学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继续学习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任务;以提高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数据处理技能,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为目标;以适应相关专业学生学习所需的限定选修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的任意选修内容,具有时代气息的数学讲座、数学活动以及学生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为内容。达到职业院校对数学知识的需求,教师应系统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了解数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了解机械、电子、财务管理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数学建模方法,能熟练应用Matlab、spss等数学软件,具备应用数学知识进行数学计算、数据分析的能力和进行数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制定数学专业“卓越计划”改革方案 在对天津、江西、广东等职技高师数学类专业教学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对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依托“卓越计划”,以“强基础、善应用、重能力”为指导思想,制定了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了“卓越计划”下数学专业教学的系列改革,包括大类招生改革、学分制管理改革、实行导师制、专业分流与模块化培养等等。模块化培养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师范教育模块、专业提升与拓展模块等。经过四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我校学生初次就业率和考研率明显提高,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国家奖3个,天津市奖10多个的突出成绩。

加强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 数学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促进了数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实施了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学术队伍建设、学科发展平台基础建设、科学研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数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等一系列改革后,我校成功获得“数学”、“统计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处于领先地位;我校培养的研究生有近20%考取了国内外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在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了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结语

基于“卓越计划”的职技高师数学教学创新改革的实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数学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数学课服务于专业并支撑专业课教学,在专业设计环节,发挥了数学计算的优势,我校参加“卓越计划”的学生在专业大赛和全国建模竞赛中屡次获奖,首届“卓越师资班”毕业生多数被“211高校”的工程实训中心或中、高职院校聘为师资。

深化数学教学改革,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提升应用型大学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帆.德国大学“卓越计划”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7(12):66-70.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47-55.

[3]李大潜.关于高校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些宏观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7-9.

第4篇:职校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职业成熟度 技工院校 实习生 职业生涯规划

实习是技工院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学生借由实习完成从学校向工作岗位的过渡,并初步树立职业情感和择业观。本文通过对技工院校实习生职业成熟度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测量,以了解其职业成熟度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技工院校及实习单位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情感教育和职业生涯规指导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从惠州市两所技工院校中抽取计算机网络应用、幼师、服装设计、数控、电子商务、汽修6个专业高级班三年级学生139人,其中男70人,女69人,年龄18~24岁,平均为20.8±1.46岁。

2.方法

(1)调查工具。一般资料调查表:采用本文笔者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包括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来源(城镇或农村)、是否独生子女等信息。职业成熟度问卷:采用郑海燕编制的职业成熟度测量表,包括职业决策知识和职业决策态度两个维度,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891。职业生涯规划问卷:采用我国学者张漩编制的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表,包括生涯认知、自我评价和职业发展3个维度,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751。

(2)资料收集。调查员经统一培训后,分区域在同一时间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统一指导语说明研究目的及填写方法,研究对象当场填写,统一收回。共发放问卷139份,回收138份,有效问卷138份,有效率为99.28%。

3.统计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技工院校实习生职业成熟度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职业成熟度与职业生涯规划之间的相关性,以P

二、结果

职业成熟度得分结果显示,技校实习生职业成熟度总体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各因子均分情况见表1。

职业生涯规划得分结果显示,技校实习生职业生涯规划总体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各因子均分情况见表2。

职业成熟度与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技校实习生职业成熟度总体与职业生涯规划总体呈正相关(P

三、讨论

1.技工院校实习生的职业成熟度状况

从调查结果看,实习生职业成熟度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在职业决策态度维度中,灵活性、主动性得分较高,而自信心和功利性得分较低。这说明实习生对各自所从事的工作具有较高的热情和兴趣,能够积极参与职业决策的过程,并能根据现实情况随机应变,但因他们刚走出校门,接触社会的机会少,相对单纯,对待遇收入及社会地位等功利性因素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而对于克服职业决策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障碍表现出信心不足和方法欠缺。在职业决策知识维度中,调查对象人际交往策略知识和职业自我知识得分较高,而职业世界知识得分较低。这说明实习生对自己的口语表达、人际沟通及协调的知识掌握较好,对自身的能力、优缺点较为明确,而对求职市场知识、求职单位及面试技巧等知识缺乏了解。

2.技工院校实习生的职业发展规划状况

从调查数据看,技校实习生职业生涯规划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各因子均值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自我评价、生涯认知和职业发展。可能原因如下:当前,我国技工院校对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尚处于发展阶段,这些初步教育对实习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已产生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使其对未来有一定的规划和设想;另一方面,实习生了解本专业的知识几乎全部为在校时老师授课所得,对于本专业从业者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了解不多,且对自身素质评价较为乐观。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自我评价因子排序第一,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这提示实践与就业指导中心及实习单位带教者,在对实习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有必要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本专业对个体素质的要求,让他们客观地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并能进行准确的自我评价,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和方向准确定位,不可盲目自大,也不可妄自菲薄。

3.实习生职业成熟度与职业规划的关系

从调查情况看,实习生职业成熟度与职业生涯规划绝大多数因子间均呈正相关,这一数据表明职业成熟度高的实习生有较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而职业生涯规划越好的学生,职业成熟度也越高。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较高的职业成熟度是建立在充分认识本专业的社会价值和树立积极职业观的基础之上的,实习生需具备这样的心理和知识基础,才能对所从事的职业进行主动探索和规划,并且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设立明确的目标。这提示实践与就业指导中心及实习单位带教者在教育实习生的过程中,应注意根据实习生的职业心理发展阶段,不失时机地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实现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效果。

四、小结

调查可知,技工院校实习生的职业成熟度和职业生涯规划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距离成熟期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并且各个维度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实习生处于职业发展的探索阶段,可塑性强,专业思想不稳定,需要技工院校实践与就业指导中心及实习单位介入和正确指引,以增强其对所从事职业情境的适应,找到自己职业发展中的价值取向,形成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郑海燕.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结构及其发展特点[D].西南大学,2006.

第5篇:职校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卓越计划 软件技术专业 教改研究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软件技术行业蓬勃发展,当前的软件工程行业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形势,为此,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职院校担任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培养出创新能力强的中高端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我国教育部提出了“卓越技术”,它旨在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面向技术工程、面向未来的各类型优秀工程技术人才。该项目的展开,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也相继展开一系列的教改活动,对提高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一、软件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实施要求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软件技术工程专业比较注重培养出符合软件产业发展,拥有计算机软件技术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生,要求学生要以软件技术思想、方法和技术来分析和实现软件技术能力。很多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都往IT行业、研究机构、企业等从事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系统工作,而对于创新性能力和软件技术管理能力以及应有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还是有所欠缺。

“卓越计划”对培养创新型、技术应用型的中高端人才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要求高职院校要重视对学生软件技术系统基础理论及实际技术的教学,组织学生参与软件技术工程的基本训练,提高学生的软件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不管是在知识方面还是能力培养上的具体要求都综合了卓越计划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通用标准,而“卓越计划”对软件技术专业的要求也更加贴切当前的行业人才需求。

二、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实施的局限性

(一)软件企业资源严重缺乏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软件技术工程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存在着脱节的现象,远离现实的技术教育。当前,校企合作一直是高职院校软件技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式,这种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形式,而是更加具有独特的环节。卓越计划中就是需要将技术工程教育回归到工程中,能和企业有密切的合作模式,这是软件技术教学的关键点。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地理环境、外部资源、企业类型等因素的限制,可以真正实现软件技术专业回归工程的企业资源实在太少了,软件技术产业属于新兴行业,可供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软件企业少之又少,使得软件技术专业的卓越计划实施无法很好的完成。

(二)高职院校教师的胜任能力不足,企业师资欠缺

教师是学生学习接触知识的指导人,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出高学历的人才,教师软件技术工程开发经历较少。所以,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重要作用,为学生开发软件课程,指导学生在实践和软件技术教学中改革,这些都需要具有丰富的软件技术实践经验,然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都是之前一毕业就踏入教师行业,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软件技术的实践工作,缺乏软件工程经验,这就直接约束了软件技术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也阻碍了卓越计划的实施效果。

(三)完整的技术化过程尚未实际在生产中形成

软件技术行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我国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处于国际化、标准化之下,大大的落后于世界。虽然近年来我国的软件技术行业发展迅猛,拥有较强的发展势力,但是国内的软件技术行业规模依然相对较少,部分软件企业在软件开发上也只能采用关键设计原则和软件技术思想,同大规模的大生产工业还是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这最终导致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在企业学习中学习任务还是很单一。例如只能参与软件开发程序的某一环节,对整体软件开发根本不能全面理解,达成卓越计划中的软件技术工程师标准更是难上加难。

三、基于卓越计划下软件技术专业的教改策略

(一)重视实践,结合自身的教学现状实施有效的校企合作

软件技术专业本身就是一门重视实践的学科,所以,高职院校的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关注软件技术专业的发展,了解未来软件技术行业的发展趋势,寻求跨学科的大平台合作,积极与当地企业合作,实现良好的双向校企合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需要合理的利用学校自身的优势专业,学会在优势专业中探寻软件技术专业的工程实践活动,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因地理环境而造成的产业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校企合作资源匮乏现象。

(二)更新培养理念、目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卓越计划的实施需要高素质的教师资源来支持的,所以高职院校必须转变落后的培养教学方式,更新培养理念和目标,积极的寻求出适应卓越计划实施的科学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高职院校可以不拘一格的把科研院所以及企业有软件技术专业理论经验的人才招聘为教师,尤其是对于中高层软件技术管理人员,建设优质的教师团队,提高软件技术专业教师能力,从而促进卓越技术的有效实施。

(三)将规范的软件过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将规范的软件过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最终形成以软件技术开发过程为主线,以软件技术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教学方式,来提高高职院校软件技术的教学改革。我国软件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实施大都是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为了提高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应该在之后教学中大量增加实践环节,教学案例分析,通过详细的软件过程分析,让学生在软件技术学习中可以完成软件整体设计学习,这样的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有助于卓越计划的实现。

四、结语

教育部提出的卓越计划促进了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ε嘌出中高端软件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卓越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必须深入分析当前卓越计划实施的薄弱之处,才能有效的采取措施来提高软件技术专业对于卓越计划的实施计划。

参考文献:

[1]陆鑫,胡旺,张宁.面向卓越计划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4,(09).

第6篇:职校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台湾;高等技职院校;“最后一哩”就业学程;技职教育

台湾的高等职业教育对岛内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台湾社会转型、技术升级及产业结构调整,技职教育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产学结合失调,毕业生的学用落差较大,就业能力明显不足。根据台“行政院”主计处2009年5月进行的人力资源调查,失业期在1年以上的劳动者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41.95%;从就业者更换工作的频率来看,15~24岁之间就业者的转职率为12.35%,大专及以上者为6.48%,①均为同类比较中的最高值。这说明岛内大学生由于较少接触劳动市场,工作经验缺乏及对工作认识不足,导致毕业后不易寻获长期稳定的工作。企业找不到实用人才,毕业生找不到对口工作,不仅直接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对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还容易造成不利影响。为了应对这一情况,台湾岛内学、官、校、企四方联动,推出了“最后一哩”就业学程实施计划,试图解决技职院校中存在的产学结合问题,以达到“毕业即就业”的目的。

学界率先提出“最后一哩”学程设想及方案

“最后一哩”(last mile)一词原为电信专业术语,指电信网络从机房至用户端之间的那条线路。2001年,这一名词首先出现在沃夫(jason wolf)、吉依(natalie zee)出版的《最后一哩:宽频和下一个网际网路革命》(《the last mile: broadband and next internetrevolution》)一书中。2003年,著名华人企业家、已故的台湾英业达集团副董事长温世仁先生将这一术语引入技职教育领域,提出了“最后一哩”学程(last mile program)的概念,希望在技职学校与企业界之间置入一个新机制,将学校与企业界之间“最后一哩”的距离衔接起来。温先生还将“最后一哩”学程分为态度学程(attitude program)、知识学程(knowledge program)、技能学程(skill program)和创业学程(entrepreneurship program )四大类,强调“最后一哩”学程应成为培养 “k+a+s+e ”,即“知识+态度+技能+创业”四种能力的课程体系。“最后一哩”学程的设想提出后,得到了学界,尤其是岛内技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台湾的“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成为该方案的主要推动机构,按照其实施阶段的规划,将在岛内所有技职院校设置“最后一哩”工作站,每年都会推出电子课程供学生选修,并举行网上产学对话等活动。具体实施方案是,首先倡导对话,由技职院校的教学者与产业界进行交流、沟通,了解企业界的发展趋势与用人需求。然后帮助学校进行学程变革,即技职教育的教学架构和内涵必须能够与企业求才、用才、育才的结构相衔接,要求技职院校在学生毕业的最后一年开设“最后一哩”学程,课程由企业界的企业家、专业经理人或技术专家讲授,或将职场上应学习掌握的知识、态度、技能设计成电子学习课件(e?蛳learning object), 通过网络或制作成学习软件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由学校的教师加以指导。最后通过网上学习的方式,将设计好的精品“最后一哩”学程教学资料放在专门的网络平台上向技职院校推广。学生完成学程后,到“最后一哩”工作站指定的网站进行相关技能或资格的认定,取得进入职场所必需的相应资格或技术证书。在这个过程中,基金会将联系一些产业界领袖及人力资源主管、专家等举办产学交流活动,沟通企业界所需人才的职能规格、需求及对应课程,帮助毕业生顺利达到“毕业即就业”的目的。“最后一哩”学程可增加学校与企业界对话的机会,对学校的教学目标有导引作用,同时也可降低企业招揽人才的成本,更容易定义及选择可用人才,可谓一举数得。

政府部门及时出台配套措施,

鼓励学校积极组织实施

“最后一哩”学程由民间基金机构在台湾岛内大力铺开后,引起了台湾当局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和认同。2003年9月,台湾前“教育部长”黄荣村在全台教育发展会议中鼓励技职校院应发展特色,培育各级各类实用导向人才,师资及课程应朝向产学合作方式重新检讨规划,应结合区域或相关产业共同规划“最后一哩”学程计划,以辅导充分就业为主要目标,强化学生的综合(再学习)及实务经验,建立学校教育与就业市场衔接的平台。2004年8月18日,台“教育部”决定从2004学年度起,启动“最后一哩”就业学程试办计划,第一批预拨1000万元新台币资助技职院校与产业界共同规划“最后一哩”就业学程,并于9月组成审议委员会,针对各校提交计划的特色择优提供资助经费。试办计划中提出了考核的具体指标,要求参与该计划的技职院校应届毕业生在修习完就业学程后,就业率要达到80%以上(除服兵役外),台“教育部”审查达标后方可择优提供资助经费。其具体实施流程包括以下11个方面:

1.校方寻求产业界合作。技职院校通过当地就业辅导机构、产业或同业公会及产(企)业人士等渠道了解当地或邻近区域就业市场的人力资源需求;通过问卷调查、走访产业同业公会及地方厂商,了解当地产(企)业对技职校院设立“最后一哩”就业学程的支持度与配合度,进而筛选出具备合作意愿的产业同业公会及产(企)业单位。

2.配合合作产(企)业界遴选合适系科或规划学程办理。学校成立专门单位推动就业学程建设,受资助的系科要邀请邻近学校相同或近似之科系共同参与规划或开设课程。

3.建立对话平台。学校系科与合作厂商共同成立“最后一哩”就业学程规划执行委员会,通过举办座谈会及既有的产学合作、实习合作等交流渠道,建立多元双向的对话平台。

4.评估学生现有能力与就业能力之间的差距。“最后一哩”就业学程规划执行委员会应评估学生现有能力与就业能力之间的差距,依此有针对性地设计和规划“最后一哩”就业学程。

5.开设课程。“最后一哩”就业学程既可以在各系科原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也可以增加新的课程,按性质分为“专业能力补足性课程”及“综合性能力外加课程”。“专业能力补足性课程”指与产(企)业界直接接轨之课程(含专业知能、实务、态度等);“综合性能力外加课程”指现有系科课程之外的其他专业课程,旨在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就业学程的教学方式包括参观、见习与实习等。

6.规划师资。师资采用产学合作的“双讲师制”,产业界师资以讲授实习课程、企业实习、实务经验课程及实务专题(制作)为主,重实务能力的培养。

7.设备。利用产(企)业的设备或使用校方现有设备。

8.建立学生能力评量机制。所有选修“最后一哩”就业学程的学生要建立个人学习历程档案,收集学生的就业期望、基本能力(知能、实务能力、证照认证)、学习与工作态度、实习表现、专题研究(制作)成果等重要资料,确保未来学生的能力符合对口企业的需求。

9.教学实施。确认课程、师资、场地与设备准备就绪后,学校辅导学生选课,并严格考查学生出席状况与教学成效,调查学生学习成效及对课程的满意程度。

10.辅导就业。学校应于计划实施日起,至少每两个月与合作的产(企)业、就业辅导机构及相关单位召开一次就业媒介协调会,并采取多种措施辅导参加“最后一哩”就业学程的毕业生适才适所、充分就业。

11.回馈修正。就实施结果检讨修正相关课程与配套措施。

在“最后一哩”就业学程计划执行完成后,各校须提送全期计划执行成果报告,并将执行成果公开上网,“教育部”将召开审查会议,审核各校全期计划执行成果报告,根据执行绩效成果评鉴给予经费资助,并择优选取执行绩效良好的学校在全台进行观摩活动,倡导其技职教育特色。2004学年度的“最后一哩”就业学程计划原本以10所学校为试办单位,但实际上该年度共资助了22所院校的学程计划,资助金额总计约新台币1156万元。②

为了促使岛内技职院校将“最后一哩”就业学程列为例行性课程,切实落实辅导学生充分就业的主要目标,2005年8月1日,台“教育部”向各公立、私立技职校院了《九十四年度“教育部”补助技专校院推动“最后一哩”就业学程奖助要点》,以奖励机制奖助办理绩效良好的学程。该要点公布了“教育部”奖助推动“最后一哩”就业学程的绩效指标,包括计划的准备度、计划的实施情况、计划实施后师生表现及学校配合情况等20项细化要点,鼓励各校扩大办理。2006年,“最后一哩”就业学程又被纳入另外两个同样由“教育部”主导的奖助计划——“专科学校提升整体教学质量项目计划”和“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为继续扩大更多技职院校参与“最后一哩”就业学程规划,2007年6月20日,台“教育部”以台技(三)字第0960086835c号令修正了《奖助技专校院推动“最后一哩”就业学程要点》,规定凡公立私立科技大学、技术学院及专科学校,只要学校财务及会计制度健全,且最近一年内无重大违规事件,并且具备三项要件③中的两项,即可申请资助。该年度各技职院校共申请奖助项目48项,经审核择定,最终奖助了19所院校的41项学程计划,奖助金额合计新台币700万元。④

2008年8月4日,台“教育部”和“行政院”劳工委员会(以下简称“劳委会”)联合召开了大专院校就业学程相关计划第三次协调会议,商讨和修订《奖助技专校院推动“最后一哩”就业学程要点》,决定由两部门相互配合,共同规划“最后一哩”就业学程,并实行垂直分工衔接性整合。即先由“劳委会”对相关技职院校的就业学程计划进行实质资助,再由“教育部”根据其前一年度执行“最后一哩”就业学程的实施情况及成果进行绩效审核,择优核定奖助经费,每项最高奖助新台币30万元。为规范此项计划的执行,2008年9月4日和2009年12月16日,台“教育部”先后以台技(三)字第0970159235c号令、台技(三)字第0980064846c号令的形式修正了新版《奖助技专校院推动“最后一哩”就业学程要点》,鼓励学校联合区域或相关产(企)业,协助志愿就业毕业生与产(企)业界接洽,并以辅导充分就业为主要目标,强化学生在学最后1~2年的综合(再学习)、跨领域创新及实务经验。2008年度,“教育部”依照“劳委会”对技专院校执行“最后一哩”就业学程的评鉴成绩,奖助了在各领域排名前20%的技职院校,共计奖助10个领域37项;⑤2009年度奖助了在各领域排名前30%的技职院校,共计奖助9个领域45项。⑥

“最后一哩”就业学程的评价

“最后一哩”就业学程体现了台湾技职教育以实用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实用是决定技职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最后一哩”就业学程的课程设计强调专题制作、实务取向、结合证照考试等,学校教育与职业市场紧密结合,教育与市场人力需求密切连接,通过培养能立即上岗的实用型学生,使学生在毕业后即能找到对口的就业单位。

台湾的大多数高等技职院校由民间产(企)业界创办和经营,有利于“最后一哩”就业学程的大力推动和实施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体系的发展主要是借助民间的力量,企业界直接办学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据台“教育部”统计处2009年8月的统计数据,台湾岛内的科技大学及技术学院总数为78所,其中公办院校只有17所,占21.8%,私立民办院校有61所,占78.2%。⑦由此可见,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与产(企)业界的联系甚为密切,产学之间存在着共同利益,极大地保证了“最后一哩”就业学程的积极主动推行。

台湾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在推动实施“最后一哩”就业学程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台“教育部”先后以政府令的形式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法规,无论是政策制定还是资金支持的力度,都使各技职院校在具体操办“最后一哩”就业学程时有法可依、心中有数。此外,台“行政院”劳委会也会同“教育部”一起建立了联动管理机制,进一步为“最后一哩”就业学程的实施设置了保障体系。

“最后一哩”就业学程的启示

台湾岛内各高等技职院校正在大力推行的“最后一哩”就业学程对大陆的高职教育,尤其是在产学结合方面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即将组织实施,国内也面临着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对于高职教育而言,这既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产学结合能否落实到位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评价指标。从台湾推行“最后一哩”就业学程的经验来看,职业校院尤其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体系应与企业所需的岗位技能实时对接,这就需要建立产(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密切联系。而在这个嫁接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和措施,为校企双方建立沟通交流机制,鼓励其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建构官、学、企、行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的办学体系。此外,学校要大胆进行课程体系创新,要让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参与专业课程的设计与规划,编写能够紧跟技术更新的实用对口教材,确实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满足教、学、用三方的需求。

注释:

①台“行政院”主计处人力运用调查2009年统计结果综合分析,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25746&ctnode=184

②台“教育部”秘书室:2005年度施政绩效评估,http:/www.edu.tw/secretary/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9766

③1.2004学年度课程小组内业界代表人数在30人以上;2.2004~2005学年度上学期专任教师至业界服务总时数在100小时以上;3.2004学年度毕业生就业率达60%以上

④(台)《高教技职简讯》第11期,http://www.news.high.edu.tw/news011/2007103

105.asp?c=0500&vers=011,2007-11-10

⑤(台)《高教技职简讯》第25期,http://www.news.high.edu.tw/news025/

2009010902.asp?c=0500&vers=026,2009-

1-10

第7篇:职校学习计划范文

一、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相对滞后。职业生涯规划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发展,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也仅仅将其看作是帮助学生就业的一种手段,忽视其深层次意义。

(二)高职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自律性差。学生对学业和职业发展没有太多规划,造成心态浮躁、彷徨、无助。部分学生即使制订了学习计划,由于自律性差,计划流于形式,未能有意识地发展自己的职业技能。

(三)学校教育不够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发展迅速,但高校领导与有关职能部门仍然重视不够,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要关心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只单纯追求就业率。许多高校仅仅是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一到两门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寄希望于通过理论学习提高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全程化、个性化管理。

二、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程分阶段性管理。高校应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体系贯彻于从入学到毕业期间的整个大学三年。大一期间侧重生涯规划理念学习,注重树立目标和职业发展发向,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大二期间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督导,检查计划的实施。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认识职业和社会。大三期间,对求职技巧进行培训,同时对职场适应期出现的问题进行辅导。

(二)建立个体职业规划档案体系和发展职业咨询。建立学生职业生涯档案,将学生参与职业辅,参加职业活动,以及能够反映个体职业心理发展特征的资料都记录进来,为将来职业选择提供依据。加强职业咨询宣传,鼓励学生参与个体和团体职业咨询,使学生明确自身特点,准确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补充大众化的课堂教育。

(三)职业规划与专业相结合。在进行职业规划时要了解专业,以专业特色和能力要求为导向,提高专业匹配度。通过暑假见习、校内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稳定实训,了解就业环境,减少自身与职业能力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根据职业目标有计划地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考取附合职业发展的职业资格证书。

(四)建立健全生涯规划指导体系教师队伍。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专业知识,能够熟悉职业指导、心理学、咨询学、教育学等,熟悉国家的就业创业政策、法规和程序,对各专业就业方向有一定了解。可从以下三方面中储备师资力量:(1)专职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老师,能够满足日常教学和职业指导咨询。(2)从辅导员或班主任中选用具有较强责任心的老师加入到队伍中,这部分老师能够全程跟踪与督促学生生涯规划方案的实施。(3)从院系专业老师中选用一些感兴趣且热爱学生工作的老师,这部分老师对职业特点了解详细。在组建就业指导教师团队时,定期开展教学比赛,研讨会,学习,调研,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三、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实施方案

(一)大一期间。新生在入学初期进行专业教育,能够稳定其专业思想,对所学专业初步了解。大一学生求知欲较浓,可开设《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加强生涯规划理论学习,制定生涯规划计划,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组织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了解专业方向,制定学习计划,初步确立未来职业目标。大一下学期,学生渡过新鲜期,自由松散的学习心态逐渐表现出来,实施“学长领航”制度,由学长对新生进行生涯规划实施的督导。要求学生必须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兼职或见习。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职业生涯进行探索。

(二)大二期间。大二学生容易产生学习倦怠,辅导员及专任教师应指导学生增强规划的实施。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校园文化活动、志愿活动等实践活动以便了解社会。强化对专业的认识,考取与目标职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指导学生在寒暑假参加和专业有关的假期社会实践和职业体验,深化其职业意识。根据职业生涯目标和自身发展情况,修正目标,缩短自身素质与职业要求的差距。

(三)大三期间。大三是职业决策的关键时期。高职学生进入大三阶段后,应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从在校学生到职业角色的转换。并针对特殊心理的学生进行就业或心理咨询辅导,更好地发挥学校援助体系的作用。指导他们确立职业目标,了解就业政策与法规,收集并甄别就业信息,调整好心态,进入择业、就业程序。由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在大三下学期进行毕业实习,指导学生在实习期间了解单位的工作方式、工作流程,明确个人岗位职责要求及规。在实习结束可后,进行实习总结,对学生在实习期间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为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

第8篇:职校学习计划范文

论文摘要:职业生涯规划已成为大学生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帮助大学生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避免就业的盲目性,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率的途径。高等院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并大力推进改革,从制度上扶持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实现。

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刚刚开始起步。一方面,这是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式所逼,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进步,重视人的自身价值,尊重个人的发展成为科学、文明、进步的标志。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幸福,是要促进每一个人(无一例外)的充分发展,在社会的需要中实现自我,让他们拥有自己喜欢的事业并愿意为之而奋斗。

一、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的一个必要课题

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有的人认为社会上需要什么工作,我就干什么工作,通过社会环境的分析,找出社会需要的职业,就是职业规划了。有的人认为,选择“我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职业规划。真的这么简单吗?著名管理专家诺斯威尔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是这样界定的: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的方向、时间和方案。这里说的个人职业规划指的是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的路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如何把“我想做的事情”与“我能做的事情”有机结合起来,在社会的需求下如何实现的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为自己职业发展着想,大学生们有必要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加强对自身的认识与了解,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确定自己能干的工作也即优势所在,明确切入社会的起点及提供辅助支持、后续支援的方式。

第一,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机会”和“选择”的时代,大学生如果没有周全考虑自己职业生涯规划,找工作时就会比较随意,目的性不强,哪儿热闹往哪儿挤,甚至把“工作报酬”作为就业时最重要的参数。到了企业以后喜欢怨天尤人,对将要遭遇的种种困难没有心理准备,工作流动性大,这对个人和企业的长远发展都十分不利,对社会的教育投资也是一种浪费。

第二,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人生策划的最佳定位。职业规划的五大要素是:知己、知彼、抉择、目标、行动。其中,知己、知彼是抉择、目标、行动的基础。他们的关系如下图:

知己是对自己的了解,包括个人的兴趣、能力、价值观、个性、性向、职业锚以及父母的管教态度、学校与社会教育对个人产生的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前提是认识自我,只有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才能有针对性的明确职业方向,而不盲目化。认识自我是对自我深层次的解剖,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根据过去的经验、经历,选择推断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从而彻底解决“我想干什么”和“我能干什么”的问题。正确的认识自我,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如:组织应聘时就很注重考察应聘者对自己是否有深刻的自我认识,要求应聘者说明自己的优缺点、兴趣、爱好和最值得列举的经历等。这就要求我们要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并保持下去,形成自我鲜明的定位,也就是给自己亮出一个独特的招牌,让自己的才华更好的为招聘单位所认可,自我认识一定要全面、客观、深刻,绝不可回避缺点和短处。

知彼是探索外在的世界,包括行业的特性、所需的能力、就业渠道、工作内容、工作发展前景、行业的薪资待遇等。知己是了解自己本身的特性,知彼是了解工作舞台的特性,两者具有密切关系,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任务就是使自我分析与职业分析达到平衡。

第三,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寻找人生真实的使命,明确自我人生目标。中国有句古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职业生涯规划是事业成功的导航仪。哈佛大学的一项追踪研究表明,没有明确目标的职业生涯是很难获得成功的,实际上,只有4%的人能获得成功,而他们所以成功的共同点都在于他们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早早确定明确的目标,并且始终坚持。

第四,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在于建立一个牢固的发展基地。个人职业生涯为什么重要?用最通俗的话说,它决定了10年、20年后,你的办公桌在哪儿?也就是说,个人职业规划在你前进的过程中,能够保持一个向心力,迫使你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成为学习型个人,既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的学习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为心中的理想努力奋斗。

二、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是高等院校的重要课题

职业规划不仅是大学生们事业成功的导航仪,同时也有助于高等院校树立自己的品牌,提高自身竞争力。

第一,职业规划教育有利于高等院校品牌、信誉的建立。如今,就业形式严峻,大学生就业成了检验学校质量的试金石。这不仅反映在大学生的就业率方面,同时,更重要的是它还反映在一个学校的学生的职业发展方面。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之所以闻名于世,不仅是因为他们严谨的学风,极高的就业率,更重要的是他们为所在的国家和世界培养了大量的精英人才。知识教育不是人生的目的,它应该是人生发展的助力器。

第二,职业规划教育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提高教育质量。由于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在知己、知彼基础上,是一个人的心灵地图,有利于大学生明确人生使命,确定自我的人生奋斗目标。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大学生成为学习型个人,自觉进行终身学习。这对于学校和社会都是一件有益的事。

第三,我国职业规划教育相当的薄弱。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这个词在国内出现的时间还不长,高校虽然大多已设置了就业指导部门,但离提供成熟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还有很大距离。另一方面,这里有历史原因。以前,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精英教育,“进了大学门,就是国家人”,大学生就业历来是政府分配,从来就用不着自己考虑,而且在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原则下,也没有职业的选择权。现在,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形式下,我国政策也发生了大的变化。高等教育亦从精英教育转换为大众教育,大学生毕业分配也实行“自主择业”,因此,实施职业规划教育是我国高等学校非常迫切的一项任务。

国外在升学与就业指导方面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像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前苏联等,从国家、州政府到学校一般都设有专门机构和专、兼职工作人员负责职业指导工作,把职业指导、升学指导作为初、高中阶段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在小学、中学阶段就安排有职业教育课,让孩子了解一些职业的内容、特点;另一方面,当面临升学和就业的时候,辅以多种心理测验,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人格特征等,为他们选择大学志愿和职业提供参考意见。在美国,由于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有关机构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例如美国大学考试中心(ACT),将升学指导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并与报名紧密结合起来。目前在ACT机构中,在入学环节,也就是考生报名时,在报名表上就列有90道兴趣测验题,每位考生都要把这90题做完,再把学校活动及成绩报告一并填好,这才算是报名完毕。而后在ACT入学成绩报告出来时,除了ACT的四项分数及预测外,还有对专业选择的建议,这些建议的来源就是兴趣测验的结果。由此可见升学指导以及兴趣测验的使用在国外教育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职业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国在小学、初中阶段职业规划教育就已经远远落后于国外先进国家。如果大学生在他们走向工作岗位的最后一个学习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择业目标,非得临近毕业时才做准备,毕业生一定会感到很茫然,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这就需要高校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在校学生进行全程职业指导。

三、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能仅仅限于学习阶段,更重要的是结合学生实际,从行为上改变学生。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大力推进改革,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开发,并从制度上支持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

第一,系统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建立职业测验与咨询服务机构,开展持续的职业生涯教育

首先,高等院校要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结合职业咨询师以及企业人力资源专员讲座,开展持续的职业生涯教育。一方面,职业规划是一个科学的体系,它有一个学习、理解、运用的过程。高等院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将科学的理念灌输给学生,同时教给学生科学的职业规划方法。另一方面,学生的职业锚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自身所处的环境、社会的需要、知识结构的更新,学生的职业规划也在与时俱进地发生改变,那么就要求学校针对这些变化适时地指导学生,为之排忧解惑。国内的复旦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在这方面已经先行一步,提出了“毕业设计从进校时开始”的口号,安排了一定的学分量,把职业生涯教育贯穿到大学四年里,尽早让学生开始认识自己、设计自己,以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

其次,建立职业测验与咨询服务机构,并创造实践机会, 为大学生寻求自己的职业生涯架构桥梁。建立职业测验和咨询服务机构,有利于帮助学生确定职业性向与职业目标。

新生进校后,在学校的指导下,研究本人喜欢并适合从事哪些职业或工作,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和基础。回答这个问题,要考虑以下各方面的因素:一是本人的职业性向。根据约翰·霍兰德的研究发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格特征,不同的人格特征适合从事不同的职业,约翰·霍兰德将其分为六种职业性向(类型):(1)实践性向,(2)研究性向,(3)社会性向,(4)常规性向,(5)企业性向,(6)艺术性向。每一种职业性向适合于特定的若干职业。个人的职业性向可以借助一系列测试来确定。职业者如果确定了自己的职业性向,就可以从对应的若干职业中选择。二是本人的职业锚(动机)。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职业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那种职业中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就是职业锚。职业锚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锚,影响一个人职业锚的因素有:(1)天资和能力;(2)工作动机和需要;(3)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天资是遗传基因在起作用,而其他各项因素虽然受先天因素的影响,但更加受后天努力和环境的影响,所以,职业锚是动态变化的。这一点,有别于职业性向。例如,某个人攻读了医学博士,并且从事外科医生工作已经20年了,尽管他的职业性向可能并不适合做外科医生,但是他在确定自己的职业时,基本上不会考虑改为其它职业,这是因为他的职业锚在起作用。埃德加·施恩在研究职业锚时将职业锚划分为如下类型:(1)技术或功能型职业锚;(2)管理型职业锚;(3)创造型职业锚;(4)自主与独立型职业锚;(5)安全型职业锚。三是本人的职业兴趣。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还要考虑本人的职业兴趣,例如:喜欢旅行(适合于经常出差的职业);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合在华南工作);喜欢自己做出决定(应该自己做老板);喜欢住在中等城市;不想为大公司工作;喜欢穿休闲服装上班;不喜欢整天在桌子后面工作等等。另外,本人具有的职业技能也不能忽略,如果某人具有某项突出的技能,而这项技能可以为其带来收入,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就应当将其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加以考虑。做职业生涯规划时,还要把目光投向未来。研究清楚本人现在做的工作,十年后会怎么样?自己的职业在未来社会需要中,是增加还是减少。自己在未来的社会中的竞争优势,随着年龄的增加是不断加强还是逐渐削弱?在自己适合从事的职业中,哪些是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等等。综合考虑上述几个方面的因素后,才能够给自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第二,高校大力推进改革,从制度上扶持大学生职业规划实现

首先,改革招生制度,优化培养计划,完善课程体系。允许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专业权利,条件许可的学校尽可能实施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学生不仅可以选专业,同时可以选择学习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1.建立入校后选专业制度。我们的大学生高考后,填写志愿时,并未仔细考虑自己的性向、志趣,只要找到能录取的学校、科系,便草草地签下了自己的一生。这种方法省时省力,不用花费太多心神,在短时期内的效率很好。缺点是无法根据个人的能力、特性作长远的规划。这种以进入能录取自己的学校、科系为目标的自然发生法,能暂时解除烦恼,但是在完全没有考虑自己的性向、能力、个性与就业条件等因素之下,将来所面对的职业风险就比较高。许多大学生进入二、三年级后,要求改专业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国高校应大力推进由专业招生向学科大类招生转变,允许学生在了解学科建设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

2.实行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满足学校和学生之间在学习资源上的供需矛盾。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提倡实施学分制,截止到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近三分之一的高校已经实行了学分制。但是,正如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必然伴随着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想、观念、制度、办法以及各种各样可见和不可见的羁绊、阻力以及留恋之情的扬弃,国内大多数高校的学分制或多或少还带有学年制的色彩,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学分制”的建立与完善将是一个逐步深化、演进的过程。

“完全学分制”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完全学分制”的教学计划有很大的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必要而且感兴趣的课程和专业,从教学内容看,它是为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做准备,也是让学生广泛地接触各个领域,以便结合自己的兴趣有重新选择职业的余地。这是学分制的精髓所在,体现了对人的尊重。没有选修权的“学分制”不能认为是学分制。课程的选择权为学生再次选择专业提供了机会。二是承认学习主体的差异性。学生生源存在较大差异,学分制有利于因材施教,从而使课程考察具有变通性。对于所修课程考试不及格者,均可重修或另选另考,直到及格取得等值学分为止。这种允许受教育者在一定限度内根据自身的发展进行自我调整的做法,既体现了对学分的重视,又有利于学生形成社会需要的才能。三是学制的弹性。本科标准学制为4年,在学分制实施过程中,学习期限可放宽为3至6年,最长的可延期至8年。便于在职人员的学习,也便于有特殊情况必须中途休学或停学的学生的学习,有利于进一步继续高等教育。正是由于学分制使现行的高等教育制度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从而使它能够成为辅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力手段。另外,笔者认为,实施学分制的关键在于师资。如若没有一定质量的师资,开不出足够多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学生基于职业设计构成所需必需学习某门课程,学校应该承认该学生在外校修得的该课程分数。

其次,在导师指导下,建立学生自主选课制,加强引导和管理,不断修正和更新大学生的人生和职业发展目标。只有建立自主的选课制,才能真正保证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顺利实现。正是由于学分制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和自主权,给予学生较大自由度和激励,因此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与生俱来的不足:(1)计划性不能得到保障。其包括教学计划和学习计划两个方面。选修课学时较少,教学时间短,同时,教学内容和质量标准缺乏统一要求,导致即使是同一层次的学校间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学术水平差别较大。有的教师还只把它当作一般性的“大课”来对待,投入的精力不够,因而使得教学计划的完整性、系统性不易保证。学生一方面对自己的职业性向没有透彻地分析,进而不能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所选课程大多是凭一时兴趣或探索性的,缺乏连续性;另一方面,学生对学科建设不是很了解,不能有计划地对某一专业课程进行系统学习,从而使得学习的计划性也可能受到一定的影响,质量不容易保证。(2)容易形成“凑学分”现象。有的学生在选课、听课时,在求知的愿望外,也有出于好奇,或为了“轻松拿学分”,可能就易避难,导致“凑学分”现象。(3)约束性较小。学分制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约束力很小,容易使学习组织松弛,学习过程全靠自觉,纪律无法保证。而且学生自由度大,容易导致缺乏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给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时势造英雄”,说明个人奋斗目标——职业生涯规划必须符合社会的需求。而我国大学生一般都是从学校走向学校,极少与社会接触,对社会的特点和需求了解甚少。另一方面,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诸多。有的变化因素是可以预测的,而有的变化因素难以预测。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在此状况下,要使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就须不断地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与修订。其修订的内容包括:职业的重新选择;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人生目标的修正;实施措施与计划的变更等。这些工作不可能完全依靠学生自己完成,他们极需学校和老师的帮助和指点。

因此,在利用学分制这个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要给学生确立一个前进的目标,采取必要的手段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1)学分绩点制。学分是计算学生学习分量和成效的单位,是确定学生能否毕业的重要依据。为反映学生学习的整体质量情况,建立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避免学生出现单纯追求学分的现象,采用学分绩点的办法,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获得各类竞赛获奖或表彰,学校可给予奖励加计学分,并以平均学分绩点作为评选优秀学生、颁发奖学金、推荐升学和就业等的重要依据。(2)完善导师责任制。学生无论是在制定职业规划时,还是职业规划制定后,他对自己本身的特性、外界环境的机会和挑战以及该学科建设都不是很清楚,难免会有盲目性,这就需要校方组织专门的老师来指导学生。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选择专业方向,解答学生就业升学困惑。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制定、修改学习计划,确定所选专业的课程结构及需要补充学习的内容,在这里导师与学生是一种全方位的指导关系,导师对学生思想、科研、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事情都要挂在心上,及时给予指导,以保证学生的选课质量和知识结构的合理构成。

最后,完善学籍管理制度,推动大学生创业机制的建立,有效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要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必须实行学习年限的弹性管理。一方面,学生要确立自己的职业规划,需要到社会上了解自己职业锚所在以及市场需求。学校与社会之间始终存在落差,有些东西在学校里是永远学不到也了解不到的。比如方言,比如社交,比如“实战”能力的培养。另外,一部分品学兼优、创新能力强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科技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生产力,具有创业的优势。当机遇降临时,“机不待我,时不予待”,学校可提供方便,在标准学业年限的基础上适当放宽某些刚性的规定。学生优先修满学分,可以提前毕业;若因创业或探索个人职业倾向耽误了时间,学校也允许滞后一段时间毕业,对大学生创业和继续学业两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当然,大学生创业更要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国家可建立一项大学生创业基金,对大学生依靠自身科技本领和管理才能创办的企业,实行优惠或无息贷款,并在一定时期内免征有关税收。

第9篇:职校学习计划范文

文 / 田鑫琦

美国发展职业教育不是把它孤立、封闭、游离于普通教育领域之外,而是把它融合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美国的职业教育机构按层次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综合中学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熟练技术工人和初级从业人员;另一类是高中后阶段,以注册学徒制中的社区学院为主,主要培养技术员类人才。两年制的社区学院学生毕业后,既可就业又可升入对口大学继续深造。这样,有利于消除职业教育不正规、低人一等的传统观念,也有利于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相互完善及调节学生毕业后就业和继续深造的选择。

综合高中的“职业教育”选修课

美国的综合高中为了适应学生今后从事各种职业的需要,开设的课程很多,如瓦润高级中学开设的课程有100多门,其中大约40%是与职业教育有关的课程,分为“农业教育”“商业教育”“汽车驾驶教育”“技术教育”“家政教育”和“职业教育”6大类,除“职业教育”是在职业学校进行外(每门课程3个学分),其余属技术教育,一般每门课程0.5~1个学分。这些课程都是选学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学。该校有一半学生学习“职业技术”课程。

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对高中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有兴趣的、定向的教育,可减少高中学生的退学数量;另一方面,美国社会急需受教育程度超过高中但又没有学位的熟练技术工人,高中毕业生更容易找到较好的、稳定的工作。

两种层次的职业技术学校

从肯塔基州看,职业技术学校有2种,一种是职业技术学校,主要培养技术工人,如鲍灵格林职业技术学校、伊镇职业技术学校。这类职业技术学校有3个任务:一是对在校的高中生进行技术教育,这种教育是免费的;二是对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三是对成人进行职业技术培训。鲍灵格林职业技术学校有70多名教职工,承担附近6所高中的技术教育,该学校50%的学生是高中在校生,每周每所高中的学生来此学习3小时。该职业技术学校设置汽车修理、制图、焊接、电子制作、电器修理、建筑、食品加工等课程。另外,该学校学制很灵活,一年分四个学期,而且设有白天课程和夜间课程,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

另一种职业技术学校,则是培养介于工程师和工人之间的技术人员层次的职业技术学校。如肯塔基先进技术中心,它招收有高中学历的学生,学制为两年,完成学业可获得先进技术中心的毕业证书。该校所开设课程的学分也可以是西肯塔基大学的社区学院的学分,完成该校的学业也就完成了社区学院64个学分中的43个学分,学生如果在社区学院继续完成其他学分,就可以同时获得先进技术中心的毕业证书和西肯塔基大学社区学院的大专学历。

“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计划

美国联邦政府1995年度拨款2.5亿美元用于启动“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计划。“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计划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工作学习,必须包括一个工作训练和工作经验计划,其中要有支付工资的工作项目;二是学校学习,必须包括职业了解和职业探索,学生选择职业不晚于11年级;三是联系活动,包括为学生找到在雇主企业中的工作学习机会,并在雇主、学校和学生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帮助参加此计划的毕业生寻找合适的工作,或继续接受教育,或参加其他训练计划。

“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计划包括多种形式,主要有:技术准备项目、青年学徒项目、职业教育合同项目、职业专科学校、校办企业。这些都是各州已实施的一些行之有效的职业技术教育形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技术准备计划和青年学徒计划。技术准备计划是由4年职业定向的课程组成,它起始于11年级(高中三年级),结束于获得大专学位。这是一种把高中教育与大专教育结合起来的教育形式,称为“2+2模式”。在11、12年级(高中3、4年级),学生除要完成高中必修课外,还学要习有关的职业技术。高中毕业生既具备进入社区学院相应专业继续学习的机会,又具备熟练技术工人的资格。学生在高中所学的职业技术的学分,既是高中毕业所需的学分,又是社区学院相应专业的学分。青年学徒计划是一种由高中、社区学院和企业主相互合作的教育形式。学生被安排在企业中工作,并在社区学院的指导下学习相关职业技术课程,学生不仅取得学分,还获得工作经历和收入,其学分也是社区学院相应专业的学分。学生若进入社区学院进一步学习,毕业时可同时获得大专学历和熟练技术工人的资格。

当然,一般情况下,学生是否参加这些职业技术教育项目,最终是由学生自己决定。如果学生已确定准备上大学,可以不学职业技术课程,而选学大学所需要的一些课程。但实际上,许多准备上大学的学生也愿意学习一些职业技术课程,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适应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职业技术课程的学习,可以重新认识自己所选定的职业是否合适。

五位一体打造注册学徒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