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校专业建设范文

职校专业建设精选(九篇)

职校专业建设

第1篇:职校专业建设范文

课程设置原创力不足,教学观念意识落后因为种种的原因,基于教师水平的限制。目前国职业类院校的动漫专业教学还不成熟,完全靠创作原创动画的教学计划和教材几乎是没有的,现有的都是借鉴一些较有知名度的国外动漫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职业院校一方面,专业的硬件条件简陋,相关配置不完善;另一方面,动漫课程体现不全面,缺少专业人员来进行总体的课程规划设置。导致课程设置原创力不足。有时候相关课程之间存在脱节和沟通不畅的问题,跳跃性过大或者重复性过高。由于一些不是科班出身的教师依然停留在“动漫就是给小孩看的动画片”的阶段,把动漫专业当作一种传统的设计教育,而忽略了其娱乐性带来的潜力巨大的商品价值。教学思想观念极度落后。人才培养方案与动漫产业链脱节动漫专业的发展离不开校企合作的模式,根据企业需要的方向定向培养专业学生的技能,把企业项目内容的直接作业与职业院校的教学规划相结合,根据项目的需要组织学生参与其中,直接进行真实的动画创作,企业人员也全线跟踪项目的实际进展过程,这样的合作方式使得校企达到双赢。职业院校中的动漫专业还没有能直接的与企业合作直接的去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还是比较注重学术,忽略实践。因此,职业类院校培养的毕业生难以符合市场需求。国际动漫产业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多地利用计算机制作动漫。国内动漫界人才的现状是,懂动漫艺术的不熟悉电脑制作技术,熟悉电脑技术的,艺术素养的功底又很薄弱;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差,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对国际上先进的主流技术,院校目前缺乏师资力量和适合的教材教案。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链严重脱节。

职业院校动漫专业建设的优势

(一)课程结构更为灵活正因为职业技术院校在体制方面的优势,它的课程结构往往可以紧跟市场,教学改革效率较高。比如职业技术院校在教育部的大纲指导下,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删减理论课程,增设一些实践性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如我们学院,大量减少了一些理论课程的讲授,而增加了专业基础课,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等,专业核心课程就更加务实了。这种灵活的课程结构,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用人单位反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吸引用人单位的主要原因之一。(二)相对来说课程实践性较强实践性是职业技术院校动漫教育的最大特色,这与动漫专业的特点是吻合的。职业技术院校的动漫专业教学中,实践性课程设计占的比例较大,平时的课程设计经常聘请企业的资深员工进行辅导。这些业内一线员工能及时的将市场的最新信息传递给学生,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的实用性都有帮助。特别是实习的时间较长,让学生能够深入生产一线,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的在校学习,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的“再学习”。这些课程实践模块的设计打破了传统教育的一些限制,效果明显。

职业院校动漫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

(一)教师人才之引进职业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但尽管只有汇集了一定规模数量的高水平教师,培养人才才不是一句空话。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学校来讲是应放在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对待的。在扩大教师规模的同时,也应该着力改善教师的水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外派教师去企业实习,掌握熟悉第一线知识,培养教师的动手能力。教学是学校之本,教师是第一线的人员,学校应当给与优秀教师充分的资源与空间,大力提高教学质量,明确教学目标和人才定位。(二)课程体系的再创新在培养方案初步形成的基础上,课程体系的改变体现在一些具体的细节上,比如开设高端动漫软件MAYA等专业课程。多请一些动漫大师来院讲座,提高教师的教学意识。弥补课程原创力不足教学观念意识落后的缺点。课程评价方式再创新。成绩的评定可以平时成绩+实训成绩+考试成绩等方式进行考核。合理划分平时成绩、实训成绩、考试成绩的占比,做到科学的考评学生的综合成绩。可以在具体的课程评价中,引入创新机制,让成绩更科学、更公正。这种创新,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成绩的公信力。课程体系的再创新是动漫专业发展的活力。(三)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用人单位最清楚他们的用人标准,职业技术院校并不清楚。比如有些企业注重动漫的前期,有些企业更强调动漫的中期,由此就造成了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订单式培养模式允许用人单位先把学生预先录用,并根据行业标准,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教学大纲。职业技术院校根据这些标准,组织教学进行培养,并积极与企业沟通,及时反馈教学中的信息。在此过程中,企业扮演了质量监控的角色,职业技术院校作为执行者也就做到了心中有数。我们学院前后都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选派了部分优秀学生与企业进行了订单式的培养。结果表明,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也解决了企业的困扰。职业院校动漫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订单式的模式。

第2篇:职校专业建设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规划;专业群

专业建设规划是指依据院校实际,对专业建设做出的比较全面的长远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和设计,具有长远性、全局性、战略性、方向性、概括性和鼓动性等特点。因此,新建高职院校应做好专业建设规划,以加强内涵建设,创新培养模式,促进学校发展。目前,全国高校都在制定5年或10年的改革与发展规划。笔者拟以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浅议新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规划,供同类院校参考。

新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05年首次招生,招生专业8个,发展到2009年,招生专业达到26个,基本形成了以制造、财经、生化、电子信息等大类专业为主体的专业结构框架。招生专业迅速增加,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是新建高职院校的共同特点,但不少新建高职院校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专业建设上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且影响深远。

专业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和制度保障新建高职院校一般通过“三改一补”组建而成,有一定的办学积累和办学特色。但是,不少新建高职院校在快速发展中片面甚至错误地理解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不顾自身实际地提出诸如“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就开设什么专业,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等口号,致使专业门类日趋庞杂,冲淡了办学特色,模糊了发展方向。例如,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所设专业便涵盖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19个大类中的10个大类,但其中的6个大类每类仅有1个专业招生。造成这种格局,除了并校要顾及各方的办学基础以外,重要原因还有两点:一是缺乏科学规划。建院以来,学院几度制定发展规划,却没有一次系统地考虑过专业建设。二是缺乏制度保障。学院的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本来就不够完善,在执行中又急功近利、不守规矩,发展哪类专业,设置什么专业,往往以行政决策代替科学论证,以主观臆断代替市场调研,缺乏起码的制度保障。

专业数量和结构不适应社会需要高职院校兴建初期,一般需要整合当时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开设专业,因此,各个专业的学科基础、工程对象、技术领域、行业背景各不相同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如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首次招生的8个专业,便分属制造、财经、电子信息、轻纺食品、生化与药品等6个大类。有限的几个专业服务于若干行业,自然捉襟见肘,顾此失彼。发展是新建高职院校的主题,在发展过程中较为常见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专业数量不足。新建高职院校发展的愿望很强,招生的数量较多,而专业设置又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往往一个专业录取若干个班级的学生,使本专业有限的师资、设备等办学资源不堪重负,人才培养质量不高、规格单一,服务地方和行业的能力不强。二是专业结构失调。新建高职院校专业总量有限,分布又相对分散,在发展过程中,有的围绕重点或特色专业依托现成的师资和设备不断开发新的专业,形成了一些专业集群。但也有些传统专业招生困难、就业不畅,若干年没有任何拓展,已经“食之无味”,却又“弃之可惜”。由此导致新建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不论从学科基础看还是从职业分类看都感觉畸形、失调,不仅给招生就业和教学管理带来困难,更重要的是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实践教学设施及内涵建设任务艰巨新建高职院校在发展初期,随着招生专业的迅速增加服务领域也不断拓宽,由此带来实践教学设施和专职教师数量不足、专业领军人才和教学骨干缺乏、教学团队和课程教材建设滞后等问题。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及有关规定,设置新专业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具备高级职称的教师和实验仪器设备,但很多新建高职院校在人才与资源均紧缺的情况下图谋发展,只好在新专业申报中弄虚作假,拼凑申报条件,导致部分专业达不到最起码的办学要求,个别院校的个别专业甚至没有一名专业课教师和一间实验室。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到今天,服务面向跨地区、跨行业、跨产业,给实践教学设施(包括实验室、实训室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带来巨大的困难。仪器设备总值虽然达到了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生均标准,但仍然存在分布不均、质量不高等问题。新建高职院校的超常规发展,使师资、实验仪器设备等教育教学资源的生均值越摊越薄,内涵建设的任务日益艰巨。

新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规划的原则

专业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体现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同时也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新建高职院校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要围绕优势与特色专业的学科背景和技术领域,科学制定未来的建设与发展规划。一般而言,专业建设规划要坚持前瞻性、整体性、优化性、适应性、科学性、共生性、可行性、特色性、重点性、创新性等原则。这些原则从整体上确立了专业建设规划的大方向,使专业建设过程有据可依,从而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新建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建设规划时,要特别重视以下原则。

保持教育本质通过“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而至“诚意”、“正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最终达到“修身”(形成完善的人格)的目的,是孔孟一脉相承的教育思想;塑造完美人格,发展道德智慧,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则是近现代对教育本质的不同表述。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也是培养人的活动,核心是关注人的发展。新建高职院校要将人是目的、人是主体、人尽其才、人文关怀等人本思想贯穿于专业建设的始终,让学生在学会做事的同时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也就是学会发展,始终保持教育的本质属性。

遵循教育规律高等教育有两条基本规律:(1)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2)必须与人的身心发展相适应,满足人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前者是高等教育的外部规律,后者是高等教育的内部规律。高职教育也属于高等教育,也必须同时遵循这两条基本规律。我国现阶段的高职教育比较重视社会服务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的发展追求。新建高职院校不能片面地、功利地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只有处理好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与学生个性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之间的关系,才有继续存在和进一步发展的必要和可能。

坚持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段。新建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建设规划时要注重以下三点:(1)客观分析现有专业的结构、特色和优势,确立本院校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2)努力把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要求,处理好本院校的结构、规模、质量、效益与社会责任的关系;(3)按照教育规律特别是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办事,规范操作、夯实基础,在专业建设上不搞“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前瞻发展愿景专业建设规划要勾画未来发展蓝图,因此要前瞻发展愿景。好的专业建设规划是从实际出发,但不拷贝现实,不迁就现状,而是在实事求是地分析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理想目标,明确建设重点,创造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把握新方向,在创新中丰富内涵、发展特色。但要尤其注意的是,专业建设规划并非提前做出未来5年甚至10年的决策,不应成为一成不变的计划,不能成为一切变化的束缚。专业建设规划只能提供处理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的几种选择,应有一定的灵活性、可变性,使其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能够自我调适。

新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规划的要点

用兵之道,以计为首。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规划历来为办学者、研究者所重视。一个完整的规划应该包括的内容依次为理念、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措施和经费等。笔者通过在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认为新建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规划方面要抓好以下几个要点。

明确发展定位专业发展定位是高职院校对未来的态度,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所做的思考与把握。新建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定位不宜过高,要安心于服务一个区域甚至当地一个行业,不好高骛远、贪大求全,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与同类院校错位发展、创新发展。定位也不宜过低,否则会影响规划的效能。如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近期制定的专业建设规划,在总结过去5年专业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提出了“工科为主、工管结合”的发展思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些精神。新建高职院校在准确定位的同时要建立专业建设定期评估制度,对改革力度大、综合水平高、社会声誉好的专业要给予扶持,对教学内容陈旧、办学条件有限、社会评价不佳的专业要果断停办,利用竞争机制而非行政手段调整专业布局与结构。思路决定出路,方向引领未来。新建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定位决定着事业的兴衰成败。

发展专业集群新建高职院校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要因时、因势改变专业建设的策略,由个体的专业建设转向专业集群建设。专业集群一般应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基础(或工程对象、技术领域、行业背景)相同或相近的专业组成。新建高职院校在开设的专业达到10个左右的时候,就要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对拟建集群和拟增专业作出规划,分步实施。这样,教师如何引进,资源如何整合,资金如何筹措等一系列困扰新建高职院校的问题就会有明确的答案。如果到了专业总量已经基本满足办学规模的时候再来考虑专业群建设,就不再是建设专业群而是划分专业群了,其价值已经不能充分体现。如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到现在的办学规模,如果仍固守成规,按老一套办法开展专业建设,必然会顾此失彼。因此,学院将专业群作为规划与管理的基本单位,划分出光电、化工、机电等若干专业群,由重点专业引领、相关专业支撑,实行教学资源共享、实训基地共建。群外专业将逐步淘汰,拟增专业将逐年申报。通过调整,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专业结构体系。

第3篇:职校专业建设范文

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包含有诸多子项目的建设,如专业定向、课程设置、师资培养、教材建设等等,这些子项目建设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逻辑关系,彼此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故若想抓实抓好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工作,需要梳理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逻辑路径,按照专业建设的规律,循序渐进,有序推进。

精准的专业定位是专业建设的基础

“招生工作是职业学校的生命线”,这是职教系统耳熟能详的工作口号,因为对于职业学校而言,“生源即财源”,一所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决定着它的办学规模与效益,其在校生源数是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又对其办学质量和办学形象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反过来又影响职业学校的招生人数与招生质量。

但在现今的中国,因传统观念的影响,“上普高,考大学”仍是大多数家庭的第一选择,所以如何在有限的生源中吸引足够多的学生报考职业学校,便成了每所职业学校所要关注的头等大事,而吸引生源报考的首要因素则是这所学校的专业设置能否引起考生的兴趣。这个兴趣有纯粹的,即学生确实喜欢,更主要的是带有功利的,即学生毕业后能否找到工作,能否好找工作,能否找到好工作,因此,有效的专业设置便成了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基础。没有生源,便没有专业设置;没有专业设置,也便没有专业建设,所以,有效的专业设置必须有着贴近市场需求的专业定位,要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确保学生毕业能顺利就业,以“出口畅”来保证“进口旺”,才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和家长报考入学的兴趣。

而专业设置要贴近市场需求,必须进行社会调研。学校既要调研社会的总体用工形势和某专门领域的发展现状与前景,调研区域的产业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调研当前社会用工的热点,也要调研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的特点,还要调研区域内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构成与优劣,从而做到知己知彼,扬长避短,有的放矢,明确有效地确立学校专业设置的定位,合理适当地确定学校专业建设的办学规模,为学校专业建设工作的全面展开奠定基础。

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是专业建设的关键

科学实际的专业调研是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前提,职业学校在进行充分地社会调研与科学地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专业建设的方向和就业岗位去向后,需要进一步了解相关企业对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分析研究用人单位对相关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并在结合学校自身条件的基础上,构建学校专业的课程体系,科学合理的制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确保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办学思想。

在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既要重视学生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学生基本素养的养成;既要重视基础的专业课程的设置,也要重视灵活的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形成“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板块,并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课程的进度,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增强学校办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依据学校相关专业的课程建设,立足于专业的长远发展与规划,学校可进一步研究确定专业的师资培养计划、教材建设计划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计划。

充足优质的师资、教材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保障

专业建设的核心和宗旨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学校充足、优秀的师资队伍和必要的专业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除了要满足年龄、学历和职称等合理的梯度与结构要求之外,还要求专业教师具备必要的专业理论素养和专业实操能力,即必须具备“双师型”专业教师的素质要求。首先,职校的专业教师还主要来源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其专业理论知识扎实,而实际动手能力不足,加上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及生产技术的更新换代,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需要大力加强继续教育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这就需要职业学校根据本校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要求,统筹安排专业教师的学历后进修提高,而不能放任专业教师自生自灭,更不能不闻窗外,闭门办学。其次,职业学校因专业建设需贴近市场而经常呈现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动态变化调整,甚而出现专业开设方向的拓展、更新,这使专业教师的需求也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点。但在现有的人事制度下,教师聘用尚不能自由进出,且从师资队伍稳定的角度看也不可取,因此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合理地规划与配置师资力量,并在现有师资力量的条件下,科学规划专业教师的专业成长便成了唯一的途径。

在教材建设上,虽然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都有国家和省规划或指导教材,但由于教材出版相对于专业技术发展的滞后性,这就要求相关专业教师能适时灵活地处理专业教材内容,以确保学生能及时有效地掌握最新的专业技术与能力,从而做到与时代要求同步发展,增强学生毕业就业的适应性。因此,相关专业的专业教师要在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下,认真学习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准确把握专业课程体系中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充分研究自身所教授课程的内容与发展趋势,精心选择并推荐专业教材,在教学中须及时吸纳补充最新的生产技术,必要时可根据课改的教研成果推行校本教材。

在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充足先进的实习实训硬件设施的建设是必须的,这要求职业学校须有充足的经费投入作保障。学校可投入的资源是有限的,但要确保将钱用在“刀刃”上,实习实训硬件设施的建设必须立足学校专业的发展规划和课程建设的需求,确保校内实习实训设备够用、实用、耐用,既能充分满足本专业教学与学习的需求,又能做到多专业的资源共享,并在保证设施本身质量的要求外,前瞻性的为专业的拓展需求预留一定的空间。

稳定优质的实习与就业渠道是专业建设的归宿

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学习是为了就业;对于职业学校而言,办学是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因此稳定而优质的实习与就业渠道建设便是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归宿。

如前所述,诸多家长和学生报考某校某专业,往往是看中其就业的前景,所以,职业学校在专业建设中应将实习与就业工作提高到应有的高度来认识,这既是对学生与家长的未来负责,也是对学校的发展负责。因此,我们将实习与就业放在一起陈述,是因为学生如能在一家满意的企业实习并得到实习单位的认可,其就业面向也往往会因此而确定下来。

在实习与就业指导工作上,我们不仅要看学生实习率和就业率的高低,还要看学生实习与就业单位的优劣。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一家待遇优厚、工作环境优越、岗位与专业对口、个人与企业都有着发展成长空间的单位工作,是每一个毕业生走上社会的共同愿景,所以,职业学校对专业建设路径的终端――学生的实习与就业渠道建设上,要以让毕业学生在踏入社会后能够体面而有尊严的工作为最高奋斗目标,也与学校专业建设中各个阶段的目标是一致的。

毕业生能够在一家好的企业工作,它本身就说明专业定位能适应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说明专业的课程设置合理有效,说明学校的教学质量高,培养出的学生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并且在这样的单位就业,学生的实习与就业稳定性也得到了保证,学生和家长对专业的建设认可度也必然增高,这又会促进学校专业品牌和办学品牌的建设,对于学校下一轮的招生工作又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所以,职业学校的实习与就业工作管理部门要以宏观整体的视角去认识自己的工作和使命,必须要不断遴选积累优秀的用工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维护学校的实习与就业推荐渠道,主动与之加强联系,了解企业的需求,及时将信息反馈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使学校在专业建设能始终紧贴企业发展的脉搏,切不可使学校沦落为单纯地向企业提供廉价学生劳动力的中介机构。

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

逻辑路径与维护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逻辑路径为:开展专业调研确定专业定位与开设相关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师资队伍和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合理选用与开发教材,开辟维护实习与就业渠道,开展专业调研、修订教学计划、拓展专业方向、创建办学品牌、促进招生宣传。这一逻辑路径的层次推进,呈现一个螺旋上升的结构,各层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不断推进。

如有的学校在新设专业时,不注重专业调研,想当然的追逐社会的热点,而不考虑自身的条件和区域内其它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盲目新设专业和制定教学计划,开设后因缺乏必要的师资和专业硬件设施,结果造成专业课程开设不足或随便选聘教师应付,进而无法保证应有的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不能满足社会用工单位的实际需求,又未能与区域内其它职业学校错位竞争,最终造成该专业不能长远发展,并进而影响学校整体的办学声誉。

再如有些学校在专业设置后,不能立足学校专业建设的长远发展,专业建设缺乏实在有效的规划,对学校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结果造成师资队伍结构的老龄化或师资队伍的流失,削弱了学校专业建设的力量,结果酿成学校专业建设“有善始”却“无善终”的悲剧。

又如某些学校在实习与就业渠道建设上,不注重优化调整,只满足于“学生毕业能找到工作即可”管理模式,甚至在校坐等企业用工单位上门,忽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其长远结果也将会直接影响专业的招生与学校品牌建设,最终造成专业建设的退化或弱化。

因此,职业学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既要理清专业建设的逻辑路径,逐层推进学校的专业建设,也要以整体的发展观高度重视专业建设路径中各个环节的维护,将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和合理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建设贯穿始终,确保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努力形成学校的专业办学品牌。

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

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专业建设中,应遵循“先做特,再做强,后做大”的总体建设思路。

因为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普通高中的学制、课程乃至教材都是由国家统一规定和计划,办学水平高低的依据,主要看一所学校的升学率。而有着很强的办学灵活性的职业学校则不然,它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首先要独树一帜,立足于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切准社会的需求,在专业设置或专业方向的地位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与其他职业学校错位竞争,取得优势发展。但好的成果总是会吸引他人的效仿,因此专业建设在“立足特色”之后,要大力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强化专业的建设力量,大力推行内行管理,努力形成专业的办学品牌,始终保持自己的领先优势地位。

在取得区域内专业建设的品牌优势后,要努力将专业建设的规模扩大,并要高度重视专业群(链)的建设,以取得办学的规模效益,促进专业建设的良性循环发展,不能迷信“船小好调头”的专业建设理念,盲目追逐市场的热点,随意开设和关停专业。

第4篇:职校专业建设范文

借鉴“教学工厂”模式,以专业为单位开展“专业实体”如平面设计工作室的建设,将承接的项目作为教学的补充,并逐渐升级为类似企业化管理的教学工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行业素养,在高职艺术设计类的人才培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职业教育 艺术设计专业 专业实体 工作室 教学工厂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34-01

一、课题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艺术行业的人才需求困局在于:在高端缺乏优秀的创意人才,在低端缺乏熟练的图形图像制作蓝领人才。在我国,前者的培养主要依赖于本科教育,后者的培养主要依赖于高职教育。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艺术类专业都存在对行业需求和专业方向定位不清的问题,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行业经验培养及实训环境等都普遍落后于市场需求。因此,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必要的专业素质,不熟悉行业流程和规范,与行业期待不符。

“教学工厂”作为一种能够适应行业需求的教学模式,在高职艺术设计类的人才培养中有值得借鉴之处。

二、“教学工厂”理念

“教学工厂”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简称“NYP”)的核心办学理念和教学系统,以学校为本位,在NYP现有的教学系统上设立,通过“全真+仿真”的模式在教学环境中全方位地营造企业实践环境,以企业的实际项目和企业实习为载体,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厂”吸收了英国“三明治”和德国“双元制”的优秀教育理念,将企业实习和项目与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实际的教学中采取“2+1”的课程设置:前两年进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并在其间穿插小型的企业研发项目;第三年除了“专向培训”外,学生还需完成为期12周的“企业实习”和为期12周的“毕业项目”设计。

为保证学生的实习内容,教师需要不断地承接并参与到企业项目的研发中去,了解企业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实际的职业能力需求,提高了专业能力。对于学校,则加强了与企业的联系,能够更精准地为企业进行人才培养和培训。

NYP“教学工厂”的建设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学院建立模拟的企业环境,吸收企业的技术,建立全真的企业环境,引入企业项目并让学生参与项目工作,从中感受企业的技术需求并得到锻炼。

第二阶段,学院不间断的根据企业需求为学生安排企业项目。学院的教师要求具有企业背景,无论是来自企业还是让教师进入企业锻炼,都要求教师能够清晰的了解企业需求、发展趋势,具备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胜任企业项目的实施和学生的指导。

第三阶段,注重知识经验的积累与分享,奠定“教学工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院在“无界化”理念的指导下,让师生参与大型综合项目的设计,将完成的项目进行总结,并加入到知识库中供师生共享。

第四阶段,继续发展与完善“教学工厂”。

三、关于建设“专业实体”的设想

结合我院艺术设计类专业现状,在教学改革中借鉴“教学工厂”理念,就建设“平面设计工作室”这一“专业实体”提出一些设想。

1.服务范围

工作室成立后,初期可服务于学院内部,完成简单的平面设计与制作工作,如校刊校报的设计排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后期可模拟企业的运作模式承接更复杂的社会项目。

2.分阶段实施

(1)初期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工作室并实现初步运作,同时完成骨干教师的企业研修培训。

在该阶段,选派专业骨干教师进入企业研修,在企业中通过完成实际项目熟悉行业运作流程,积累行业经验,并将完成的项目吸收到工作室的“项目资料库”中。

在该阶段,吸引少数优秀学生,承接简单任务,如学院的校报校刊的编辑排版等工作,并将这些工作项目主要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扩大工作室为教学服务的范围。

(2)中期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丰富工作室的“项目资料库”,并吸纳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工作室的工作中来。

骨干教师经过在企业中的锻炼,将参与的项目用于丰富工作室的“项目资料库”,为更多的学生提供进入工作室学习、体会实际工作流程的机会;也可将工作室的部分工作任务作为实训项目引入到学生的顶岗实习中。

在某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工作室承接“威客”网站的设计任务,建立起虚拟的网络实训教学场所,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校企合作伙伴项目不足和设施、场地资源不足的问题。

(3)后期

该阶段的任务是逐步实现工作室的企业化管理。

工作室的教学活动以源于企业的真实项目为核心,随着工作室规模和影响力的扩大,能够容纳所有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项目。项目的实施以独立或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对于团队项目,参照设计公司的经营结构对项目小组的学生进行专业分工,按照企业管理的方式学习和工作,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目标和学习业绩进行管理,以任务分工和完成效果进行考核。教学活动的项目来自于企业,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运作流程,有深度、有广度的进行研究和实现。

四、总结

对于实践能力要求较强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主要应立足于解决好建设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境。

通过工作室这个专业实体的建设,能够使得高职教育与企业接轨,更加准确的了解企业需求;并以此为载体,将教学、实践、项目承接一体化,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团队合作精神及创新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并在专业的人才培养、案例积累、师资培养、校企合作上,都有诸多裨益。

参考文献:

[1]郑婷.高职院校图形图像专业实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读与写:教育教学刊[J],2012.6

[2]张永军.南洋理工学院办学理念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陕西教育[J],2012.5

[3]胡承武,万剑.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讨.职业技术[J],2009.4

[4]巢雨仓.南洋理工学院的办学理念及其启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7.2

第5篇:职校专业建设范文

1.时间。从2013年~2014年,经过两年的专业建设,逐渐构建起适应需要、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体系,成为院级特色专业。从2015年~2017年,经过三年的专业建设,根据行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在专业建设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建设目标,专业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方面要明显优于省内同类院校相同专业的毕业生。

2.层次。与同类学校、专业相比,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较高层次目标,专业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方面要明显优于省内同类院校相同专业的毕业生。

3.规模。从2013年~2015年招生总人数达到310人以上;从2015年~2017年争取招生总人数达到360人以上。

4.实习实训基地。计划在5年内增加景观设计创意中心、景观工程公司等两个实训基地(工作室),增加高配置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房2间,图书馆再增加园林景观类书籍2000册,校企合作单位再增加2家规模较大、行内影响力较强的企业,与长沙园林景观协会进行深度合作,开发面向行业企业的岗前培训工作。

二、建设思路

通过广泛调查、认真研究,根据目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岗位的需求,分析将来行业人才需求前景,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专业办学水平、质量和影响,突出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特色,使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展深化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专业办学模式,努力开发各种类型的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建设中以校企合作课程为龙头,力争更多教研创作成果;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硬软结合,以现有实习实训室更新改造为基础,建设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

三、建设内容

1.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

1)继续开展与企业的人才培养合作,强化校企合作的技能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就业顶岗实习的相关内容。2)深化“校企合作”内容,在课程开发、实训教材编写等方面积极与公司合作,继续开展与长沙绿洲公司合作的“校企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空间设计’系列课程”开发工作。并争取申报省级精品课程,申报省级教学科研奖。3)以“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立项为基础,面向基层一线拓展“产学结合”内容与形式。如:与企业合作,逐步融入或加大订单式教学培养模式。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紧跟本专业市场、行业发展步伐,根据岗位需求变化,不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继续探索“走出去、引进来”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和“产学结合”教学模式,广开门路,拓展渠道。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积极探索深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院对办学模式的总体要求,本专业积极推行并逐步完善“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展学生职业技能的强化培训,并推行毕业生“双证制”。

1)构建“项目引导、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典型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内容,按照行业和企业的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过程,是目前设计艺术教育领域都在探讨的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本专业结合我院实际,长沙及湖南行业、合作企业的特点,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教学过程中实施了一套“项目引导、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a.“学中做,做中学”教学一体化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课程初级阶段为软件操作的“学练”,以案例导入,分解主要操作方法与步骤,边学边练———“学中做”;课程后期,以综合性、实用性较强的实际项目案例为作业选题,让学生在实做中去寻找方法去学习技能,教师指导为辅,从“学中做”过渡到“做中学”阶段。

b.“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把来自于公司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典型项目直接引入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二是将面向学生的专业设计竞赛选题直接引入教学内容、教学过程。

c.“企培鉴成效、以培促就、以培促教、校企双赢”的订单式培训校企合作人才模式。校企合作强化培训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设计行业基本情况,强化培养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使每一个学生培训后都能具备设计行业员工的基本素质,熟悉园林行业市场营销基本理论,能与客户交流沟通,根据客户要求协助主案设计师做出优秀的设计方案,并全程介入施工管理工作。通过培训缩短学生进入企业公司的实习、试用时间,学生进入公司就能上手操作,努力做到校企间的零接轨;同时,在以企业人员教学为主的前提下,学校派专职教师参与部分教学、管理工作,学习企业一线经验与方法,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校企双赢。

2)“实践为师”提升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学生在实践中消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学生实践成为主要学习形式。课程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三位一体构成本专业实践教学主线,同时提倡和鼓励学生做兼职业务、假期打工、参与设计项目等。

3)“教、学、做、鉴”融通,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落实和推广“双证制”,将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贯穿到对应的课程中去。提高了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通过率。

3.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学院对教师队伍建设实行的“专兼结合、引进(招聘)与培养结合”建设方针,本系鼓励要求专业教师参加进修培训和实践,提升专任教师水平,从而保障师资队伍的良性建设。主要表现在学历提升、挂职锻炼与技能提升、教学技巧提升三方面。1)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使之更加科学化、规范化。2)教师总量稳中略增,在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到2017年,争取师生比达到1∶12左右。3)通过培养、选留和引进等途径,逐步提高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在3年~5年内努力使教师队伍的年龄职称结构更加完善合理。4)重点培养2名~3名专业骨干教师,专业和专业基础课教师得到各种培训,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力争2017年本专业双师型教师达90%。5)已于2011年~2013年组织部分教师参加Adobe,3DMAX,AutoCAD等ITAT技能方面的培训,并组织学生参赛,获得了佳绩。计划在2013年~2015年间,我们将继续组织教师参加培训,从而促进上机操作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6)为新教师、青年教师安排公开课,组织老教师听课评点,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

4.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习实训室及建设。在2013年~2015年,计划在已建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材料实训室的基础之上,陆续再建景观设计创意中心等实训工作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电脑进行更新换代,数量达到4间。在2015年~2017年,计划进一步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室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更新内容,增加工艺性、综合性、设计性实习实训。根据专业需求增建如苗圃实训室等专业实习实训室,从而不断完善专业课程校内实践教学需要。

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从2008年开始,本专业就陆续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基地为基础,建立“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在2013年~2015年,计划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的专业实习、顶岗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不断改革探索实习实训基地管理体制与模式,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加强与校外企业公司的合作、内引外联,强化校外实践教学环节。

3)教学设备配置规划。a.增加计算机80台以上,保证教学用机保持在160台以上。b.根据学校整体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计划再建4个多媒体教室及相关设备。c.专业图书资料和教材。计划学院馆藏图书中艺术设计(景观)专业纸质图书达到4000册以上、电子图书达到30000册以上。本专业在教材选用方案方面将更加规范,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获奖的高职高专教材,以及能够反映先进技术发展水平、能够满足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的教材,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面要在70%以上。配合专业各课程建设,逐步制定创新、实用教材的编写规划。与相关行业、企业联合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实用型教学资料。同时注重多媒体课件、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引入与开发。

5.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第6篇:职校专业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职业化 专业化 机制

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尤其是2004年中央16号文件颁布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健康成长、成人、成才。在高校,辅导员是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队伍,因此,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辅导员队伍无疑是关键因素之一。多年的实践经验也充分证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能力和素质,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影响重大,是决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科学的必经之路,就是走职业化、专业化道路。

一、辅导员职业化及专业化的基本内涵

1 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

1991年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对“职业”的解释是“随着社会分工出现的,并随着社会分工的稳定发展而构成人们赖以生存的不同工作方式”。1999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对“职业”的解释是“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性工作类别”。而职业的专业化或专门化,就是职业化。某个行业实现职业化,需要满足以下基本条件:一是具有稳定的专业化的人员,并要明确职责范围;二是形成了涵盖范围广泛的健全的职业组织体系;三是拥有良好的职业环境和社会地位;四是形成了良好的职业自律,有规范的职业伦理道德。因此,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就是高校辅导员在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中,把所从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自己的职业,在职业规范性的发展过程中,按职业发展规律稳步推进,并且按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工作标准可能终生从事。

2 辅导员专业化的内涵

“专业”在学术上理解为学科的分类,在实践上理解为专门的职业。从职业社会学来看,20世纪社会变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许多职业进入了专业的行列。专业是职业分化的结果,是职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一种职业是否专业,要看其是否符合专业的标准以及专业化的程度如何。根据美国教育协会确立的专业化标准,专业化应有高度的心智活动、具有特殊的知识技能、不断在职进修、属永久性职业、以服务社会为目的、有健全的专业组织、能遵守专业伦理。笔者认为,专业化的含义是指一种职业逐渐达到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由非专业、准专业、半专业向完全专业转变的过程。

3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

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可以发现,“专业化”更多地强调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由专业领域的量化标准来进行衡量,“职业化”是“专业化”的基础和前提。“专业化”是“职业化”的发展趋势和终极目标。从职业化条件的角度来说,“专业化”又是“职业化”的基础和前提,因为某一行业实现职业化的基本条件首先就是需要被专业化的人员。“职业化”和“专业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广义来看,专业化和职业化,都是为了促进职业水平的提高,都要提高从业者的专业技能水平,提高从业者的收入水平,使该职业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在最终要达到的目的上具备很大的共同性。辅导员职业化将要求辅导员长期甚至终身从事辅导员工作,前提条件是辅导员的准入制度需要设定一定的门槛,在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也必然要求辅导员的专业技能不断提升,职业素养不断提高,这样才能够使专业化的辅导员具备存在的可能性。而辅导员的专业化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最终目标,这必将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需要方方面面齐心协力共同达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并不是冲突和矛盾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推进专业化,必然要求有职业化的从业队伍,而要实现职业化,也必须要求从业人员有专业化的水平。

那么,根据以上对“职业化”和“专业化”两个概念的理解,可以概括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所应包含的基本内容和要素:

一是高校辅导员职业拥有稳定而且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和前景:

二是高校辅导员行业内部具有覆盖面广的,健全、稳定的职业组织体系;

三是高校辅导员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固定的学术交流阵地。

四是高校辅导员能够遵守职业操守和职业伦理道德规范;

五是高校辅导员职业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职业地位。

二、完善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机制建设

1 严把入口,完善辅导员队伍的准入机制

要建立辅导员准入制度,细化辅导员入职标准。建立辅导员准入制度应建立在辅导员职业标准化的基础上,高校辅导员不应该只是作为高校内部的一类岗位,而应该严格按照一般职业化标准的要求进行设计,使得辅导员这一职业公开化、社会化、标准化。在具体的操作措施上,可以参考目前公务员的招考办法及程序。通过全国或全省的统一笔试、面试确定入围人选。在面试环节结束之后,增加到专门的培训学校或者相关高校实习培训一年的环节,最终可以确保将综合素质高、职业忠诚度高的人留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在源头上减少辅导员岗位的流动,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2 提升素质,完善辅导员队伍的培训机制

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必须不断接受教育,吸收新的信息和专业知识,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教育实践的需要,教育部也对辅导员的培训工作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因此,完善辅导员专业化培训体系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目前,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的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就是在这方面做出的积极探索。2007年,首批建立了2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这些基地目前主要的职责是对全国高校辅导员进行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开展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科学研究,要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和重实效的培训体系,通过培训提高辅导员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

3 强化管理,完善辅导员队伍的考评机制

辅导员工作考核内容的设置应该全面、科学、完整,可以包括辅导员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带学生的数量及学生满意度、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情况、对学生指导及教学情况、学术研究情况等。在具体操作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过程评价和结果考核相结合。既看阶段性结果、最终结果,也看工作过程中的努力程度。结果是辅导员工作效果的最有力的证明,是工作成绩最直接的反应。但是过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辅导员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态度,所有要全面衡量辅导员的工作,就必须二者兼顾。

二是多方参与进行考核。考核者既要有领导,也要有学生;既要有同行,又要有专家,共同参与辅导员工作的评价。为切实避免少数人说了算的不合理现象,应该让不同层次的人员都参与其中,形成一支多元化的评

价队伍。三是考评与奖酬要相结合。通过制定详细的考评细则和考评体系,不断充实,形成灵活的动态考评机制,那么这个考评结果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辅导员工作的过程和实效,将考评的结果与辅导员的奖金、津贴以及荣誉评选、职称评定相挂钩,让考核结果充分地发挥作用。

4 激发斗志,完善辅导员队伍的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辅导员工资和奖励机制。与专业教师相比,辅导员的绝对物质报酬要少很多,造成辅导员工作投入和回报不一致的现象。应该按照按劳计酬、适度倾斜的原则,建立辅导员工作同奖金、津贴和荣誉相结合的机制。

二是可以增加激励方式。除了物质激励以外,可以进行非物质激励,暨精神激励。譬如关爱及信任激励、典型激励、培训及进修激励,等等。

三是可以实行辅导员弹性工作模式。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要求辅导员需要在非正常工作时间进行大量工作,但白天还要和其他行政人员一样坐班,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辅导员工作的实效。如果实行弹性工作模式,一方面可以保证工作到位,同时也可以确保辅导员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能够积极投入工作。当然,实行弹性工作模式的前提是需要行之有效的监督。

5 着眼长远,完善辅导员队伍的发展机制

建设职业发展平台,拓宽辅导员发展渠道。发展是硬道理,对于特定的职业而言,也是如此。有无发展的空间,发展的前景如何,这是职业吸引力的重要表征。总体上看,辅导员具有三条发展渠道:

一是行政职务晋升。从辅导员向行政管理干部发展,成为高校的中高层管理者。应该根据辅导员的素质及每年的考核情况,把有志于向行政管理干部发展的辅导员,作为培养和选拔党政后备干部的重要来源。

第7篇:职校专业建设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特色专业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107-02

特色专业是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方面特色突出、效果显著,并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理念和模式的专业。特色专业往往具有稳定的发展规模、旺盛的生命力、广阔的市场前景,并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有较高声誉。特色专业往往能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特”的特点,具有不可复制性。建设特色专业是职业学校谋求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对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与普通专业相比,特色专业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它的发展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密切相关。职业学校依托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特点构建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并谋求其发展壮大,往往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以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该校在地方政府及坭兴陶企业的支持、指导和帮助下开办了民族工艺品制作(民族陶艺方向)专业,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该专业已成为学校特色专业、品牌专业,成为学校的名片。

一、地方特色产业经济的发展为学校建设特色专业创造有利条件

钦州坭兴陶作为一种传统民间工艺,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也是钦州最著名的特产之一,被认定为目前广西最具民族特色的两件宝之一。近年来,随着北部湾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带动了钦州坭兴陶的发展。同时,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兴旺也为钦州坭兴陶行业注入了兴奋剂。2008年1月,钦州市政府启动了千年古陶城的建设项目,建设千年古陶城,打造北部湾文化,为钦州坭兴陶的再次辉煌带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在1997年国务院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中,广西钦州坭兴陶被批准列人;2008年钦州坭兴陶“窑变”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国家质检总局已经批准对钦州坭兴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这些都为钦州坭兴陶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据钦州坭兴陶行业协会报告,近几年钦州坭兴陶全行业发展迅速,目前已有坭兴陶企业近50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年产值近亿元,且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产品远销东南亚、欧洲、美洲以及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行业均处于盈利状态。然而,陶艺专业人才的紧缺已成了制约钦州坭兴陶发展的瓶颈,据统计,目前在生产、设计一线的工艺美术大师仅有数十人,且均年数已高,平均年龄53,5岁,最大年龄75岁。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如拉坯、制模、烧窑、制泥等方面的人才更是匮乏。据预测,未来五年钦州坭兴陶企业需省级以上大师约50人,市级大师约100人,在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约800人。尽管目前广西已有多所高等院校开办了民族陶艺专业,但远远解决不了人才紧缺的问题,这些人才必须依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来解决,这就为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及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较好的契机。

二、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

(一)把特色专业建设放在学校优先发展的位置

学校通过对地方坭兴陶企业的调研及地方政府关于坭兴陶产业的发展政策后,果断确定把坭兴陶专业作为学校的特色专业来建设,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特色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学校的资源,在资金投入、设施添置、教师培养、教材建设、校企合作及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均优先考虑,重点扶持,确保了该专业的优先发展。

(二)争取地方政府政策及资金的支持,多渠道吸引学生报读特色专业

近年来,学校通过自筹、引资、申请项目资金等方式,建立拉坯、雕刻、烧制、打磨、展示等实训室,同时也争取地方财政支持的项目资金用于添置实训设备。如电窑炉、拉坯机、激光雕刻机、打磨机、泥土分析仪等,实训基地共投入资金近300万元,基本配齐了坭兴陶专业教学所需设备设施,为办好特色专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了吸引学生报读特色专业,对报读坭兴陶专业的学生由地方财政进行学费资助,享受免学费就读的待遇。同时,组织美术大师与学生互动交流,了解行业的发展前景,增强学生报读特色专业的信心。该专业开办第一年就吸引近200名学子前来报读,很好地解决了生源问题。

(三)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突出专业技能培养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就业教育,学生在接受育人教育的同时,能掌握一技之长,有较高的就业质量,这也是职业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为此,学校通过建设实训基地,狠抓特色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一是建设“校中企”,学校提供场地,企业在校内设立陶艺设计、拉坯、烧制、展示销售等车间,即“校中企”。不出校园,学校就能安排学生到车间进行认识实习及生产实习,能直接参与从产品接单、设计、制作、烧制、打磨、包装、展示、销售等全流程,使学生在校内就能体验到企业文化,培养管理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同时,企业派出技术人员、工艺美术大师担任主要专业课程的教学、指导学生实训,以利于学生掌握新技术、新技能。

二是建设“企中校”,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在企业建立校外学生学习及实训基地,即“企中校”。通过安排学生到企业见习及顶岗实习,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很好地解决学校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的问题。使学生毕业后就可以直接上岗工作。

(四)在校内建立大师工作室,为大师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搭建平台

为了发挥具有绝招绝技的高技能人才及技能带头人在传承传统技艺和推动现代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由学校出资在校内建立了大师工作室,为大师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工作室的建立对大师进行科技创新、技术攻关、开展学术交流、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以及参与学校的教学指导、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都起极大的推动作用。

(五)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拉近学校与企业的距离

一是与企业签订学生就业协议,开设企业冠名班。学校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制定推进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培养模式,达到校企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是通过校企合作,使学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通过与企业合作,能准确定位市场需求,在教学中研制出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强的陶艺作品投放市场,使教学不仅仅是损耗,还可以创造利润。三是校企共同参与项目研究。在校企合作中,企业通过提供项目经费,让专业教师及学生参与到项目研究中,通过对项目研究的实践不断吸取经验,培养学生对陶艺设计的悟性。同时,学生通过项目研究增强自己对专业能力的自信度,提高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及动力。

(六)加快特色专业的教师培养,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一是学校拿出专项资金,专门用于特色专业的教师培训。通过参加各级相关培训、到知名企业参加实践操作、以工艺美术大师为师,建立大师与专业教师一带_等活动,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

二是根据教学需要,多渠道、多形式聘请校外行业、企业一线专家能手、美术大师到学校兼课,建成一支专业结构优化、具有良好科研能力、专业水平及教学水平高、社会服务能力强、充满活力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同时,鼓励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兼职,直接参与企业各生产流程。实现校企教师、大师之间的互通共融,共享与双赢。

第8篇:职校专业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C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 2015 )02-0063-03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工作,需要具备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和相对高超的职业技能。因此,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辅导员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是当前进一步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农业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辅导员队伍稳定性不够

绝大多数的辅导员认为自己既非专业教师,又非行政干部,只是一个干繁杂事务、待遇又较同级专业技术人员偏低的工作者。由于认为地位不高,加之很多辅导员找不到可以实现的自我价值定位,以致辅导员岗位成为其它岗位的跳板,导致辅导员队伍中普遍产生职业倦怠现象。调查发现,绝大多数辅导员认为辅导员工作责任重、压力大、不是理想的职业,表示不会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这种情况导致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无人才梯队、无经验积累,严重影响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建设。

辅导员政治理论水平不高

大多数年轻辅导员从业时间短、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足、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对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没有深入的了解、对当前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不太了解、没有系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能很好地向学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运用相关专业的学科知识为学生解决心理困惑。

辅导员职称晋升困难

辅导员的职称评审没有对应的适合工作特殊性的渠道,职称评审时的课时、科研等要求与专业教师相同,往往导致辅导员处于劣势。为了职称晋升,辅导员不得不在做学生复管理工作的同时兼做专业研究,势必影响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

辅导员专业素质不高

农业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有工学、农学、文学、经济学、化工、美术等多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相对太少。现在辅导员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缺乏不同专业的背景的区别化培训,没有系统地掌握学生教育管理的专业知识或技能,对于学生中出现的热点和难点的问题,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只能凭自己的感觉去教育学生,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效果自然受到影响。

农业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是高等教育辅导员制度改革的必然结果。广西农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地方性农业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特色,积极探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路径和新方法,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不断深入。

按职业化、专业化要求确定辅导员的发展目标

一是培养辅导员具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安全教育、学生感恩诚信教育、学生成长发展指导等方面所需的学科知识背景及专业素质;二是培养辅导员队伍成为一支工作能力强、敬业精神好、胜任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队伍;三是培养辅导员个人(或团队)具备在学生工作的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较深厚的专业知识,掌握较强的专业技能,成为学生工作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专家。

按职业化、专业化要求落实辅导员的招聘制度

学校按照1:200师生比优先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选聘辅导员。专职辅导员不足的,从党政管理人员和党员专业教师中选聘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者任兼职辅导员。

按职业化、专业化要求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学校制定了《辅导员管理规定》、《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指导意见》等文件,具体规定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同时,学校将辅导员分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安全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资助等5个工作组,具体负责各专业领域的工作,通过明确分工促进辅导员在某一专业领域快速成长。

按职业化、专业化要求培养辅导员的专业素质

鼓励辅导员承担教学任务学校鼓励辅导员适当承担大学生安全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党团课、形势政策教育等课程教学任务。通过教学,全面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打消辅导员与专任老师不平等的思想认识。

督促辅导员开展学术研究学校制定了《辅导员队伍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工作实施办法》,规定每年以每生10元标准划拨辅导员队伍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研专项经费,要求辅导员主持或参与l项以上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研项目,每学期提交l篇以上的学生思想动态分析报告,每年公开发表l篇以上的学生管理工作论文。

支持辅导员提高学位层次学校鼓励辅导员在职攻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向的硕士、博士学位,学校对获得晋升学位的辅导员给予相应的学费补贴。

鼓励辅导员参加业务培圳学校按照职业化、专业化标准对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每年举办“辅导员上岗培训班”、每学期举办“辅导员专题培训班”,不定期举办专题研讨会、工作论坛、专项学习。学校规定辅导员每年参加培训的时间不少于15个小时。学校支持辅导员考取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规定辅导员完成具体工作学校要求辅导员每学期组织主题班会和主题团日活动不少于4次,随堂听课不少于5次,每月组织召开班主任工作述职、工作培训、经验交流等会议不少于1次,每周走访学生宿舍不少于1次,定期找学生特别是特殊学生群体交流谈话。每次班会、团日、听课、谈话要做好记录。

按职业化、专业化要求考核辅导员的工作业绩

学校每年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对辅导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工作作风、工作态度、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考核。考核由学生工作处考评、系部考评、学生评议、个人自评与等四部分组成,各项的权重分配是个人自评占10%,学生代表考核占30%,系部考核占30%,学生工作处考核占30%。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学校对于获得“优秀”等次的辅导员进行表彰并优先提拔任用,对于工作表现较差、学生意见强烈的辅导员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对于考评不合格的辅导员则转岗分流。

按职业化、专业化要求帮助辅导员的申报职称

学校在辅导员申报职称上给予教学时数的政策倾斜,规定获得年度工作考核“合格”等次以上的辅导员,每周计2个课时教学工作量用于职称评审。规定辅导员评、聘社会科学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职务或高校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农业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实践取得的成果

经过两年的实践,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实践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果。

辅导员工作能力得到提高

两年来,学校共安排6名辅导员参加岗前培训、3名辅导员参加骨干培训、23辅导员参加深度辅导能力培训、9名辅导员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有6名辅导员考取三级以上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通过参加各类培训,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据调查统计,有103人次辅导员获得各级各类表彰奖励,13名辅导员获得行政职务晋升,学生对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可度达到76.1%。

辅导员职称晋升得到提速

两年来,所有辅导员均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研究工作,其中主持的校级以上课题达23项,以独著或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达37篇,辅导员的科学研究能力得到增强。加上,辅导员教学的工作量平均达60学时学期以上,获得年度考核“合格”等次以上辅导员给予2学时倜奖励,解决了辅导员参与职称申报所需课时数条件的瓶颈问题,使得辅导员职称晋升达到13人,年晋升人数是之前的2倍以上。

辅导员对职业满意度提高

第9篇:职校专业建设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 专业建设 问题 对策

[作者简介]陈三员(1983- ),男,湖北红安人,广西机械高级技工学校,讲师、经济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企业管理。(广西 柳州 545005)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020-03

当前,我国中职教育面临诸多发展问题,主要有学校基础设施陈旧老化、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教学质量不高、招生就业困难、学生整体素质下滑、“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等,严重制约着中职学校的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一、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关于专业设置管理的原则意见》《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等文件的精神,结合走访调查发现,中职学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设置不科学、不合理

现在很多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存在随意性、盲目性、重复性、低竞争性等特征。专业的设置和布局没有系统地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形势、资源优势、产业布局、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素质、人口结构、城市区域定位、职业前景和人才需求状况等有效结合。有些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盲目攀比,贪多求大,只顾迎合招生“口味”而不顾办学实际,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发展,只顾专业数量而不顾专业质量。

(二)专业目标定位不清晰、不明确

很多中职学校存在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方向偏差的现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将直接导致专业培养方向和内容的偏差。专业建设中的培养目标、课程设计、职业技能、知识结构等不明确,将直接导致教学过程的不明朗。首先,影响教师的教学定位。教师不能明确地教,学生不能用心地学,影响教师传授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其次,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其以后的就业。最后,影响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专业建设,需要创新积累和用心打造,专业建设目标与学校整体发展目标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因此,只有专业目标定位清晰、明确,才能更好地促进专业建设并达到专业建设的预期目标。

(三)专业课程设置不适宜、不完善

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不适宜、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第一,难以适应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不能很好地与社会需求、岗位需求接轨。第二,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不协调。有的学校理论课程偏多,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有的学校实践课程偏多,导致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缺乏,无法更好地开展专业实践。第三,专业课程教材单一,教法古板,缺乏创新。有些教材中有不少错误,但一些学校还在使用;有些教法已经不合时宜,但部分学校却没有及时更新。第四,课程设计与课程时间不搭配,很多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缺乏科学性与弹性。有的课程时间安排过于紧张,有的课程时间安排过于轻松,导致学生该学的没时间学,要学的却没安排学。

(四)专业师资队伍不稳定、不专业

当前,中职学校的师资队伍不仅配备不足而且还不稳定。首先,中职学校有编制的教师名额有限,而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在职在编教师的数量很难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转而向社会招聘非在编教师,以解燃眉之急。如果不能解决好这些聘用制教师的待遇、福利等问题,将很大程度地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其次,虽然一些还有空缺编制的学校可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但新招聘的教师要想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师,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历练。再次,有些专业专任教师不足,师资力量缺乏,为了满足专业建设的需要,一些学校临时抽调非专业教师“顶岗”上阵,这就很难保证专业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同时,专业课教师中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不多,大部分专业课教师动手能力不强,缺乏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最后,教师教学质量考核体系不完善,考核标准不统一,导致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业务不求上进,产生“教好教坏一个样、教多教少一个样”“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理。

(五)专业品牌意识不强、不专

由于各种原因,近年来中职学校招生面临重重困难,很多学校在校生规模起伏较大。部分中职学校不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办学优势,一味盲目迎合市场,迎合招生需要,导致专业设置多而杂,专业建设参差不齐。对于那些发展稳定、专业实力强、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没有树立起品牌意识,没有结合学校优势重点打造和“包装”,专业品牌意识不强,特色不鲜明,在招生时也没有进行合理宣传和引导。由于专业品牌意识薄弱,专业建设滞后,在与其他学校同类专业比较时没有竞争优势,最后导致毕业生就业的劣势,形成恶性循环。

(六)软硬件建设不协调、不相称

有些中职学校在专业建设上存在认识误区,片面强调“硬件”投入,而忽视“软件”投入和内涵建设。学校更为看中投入了多少资金、场地和实训设备等,“硬件”投入虽然很大,但投入方向不明,盲目上项目、进设备、扩场地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盲目追求高新,盲目攀比有无,导致很多设备利用率不高,有些设备甚至成了摆设,资源浪费严重。对于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进、教材创新建设、教师培养培训、教学科研、课题研究、教师进修、论文评比、学校文化建设、人才引进、教师福利等方面却没有给予必要的重视,“软件”投入过少,导致专业建设缺乏后劲和活力,人才队伍青黄不接,教师新老交替不畅,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长远发展。

二、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的应对之策

(一)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学校具体负责

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中职教育的监督、管理、统筹、整合和引导。在专业设置上,应统一专业名称、专业分类、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教师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等;应深入社会一线、深入社会实际,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相关信息,收集第一手资料,广开言路,听取意见和建议,应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汇总整合、分析研究,运用科学的手段、统计方法和决策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把好专业设置关、专业调整关、专业整合关,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产业发展需要、经济发展需要和人才结构需要。各中职学校应在政府引导下,针对本校实际、行业实际、产业实际、用工需求实际,积极进行专业建设,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备案现有专业,申请设立新专业,注销不适应专业。学校要对现有专业全面负责,包括招生宣传、班级分配、教学培养、技能培训等具体工作的落实和实施。同时,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专业设置的管理和宏观协调,严格专业审批制度,统一专业设置标准、专业建设标准、专业审批流程,实现校际之间专业定位准确鲜明、竞争有序、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形成健康有序的专业建设发展道路,进而通过专业发展推动中职学校的整体发展。

(二)办学定位准确,主次专业发展有序

中职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要结合自身优势、区位特点、行业特点、培养目标等综合考虑办学定位。办学定位要准确,特色要鲜明,竞争要有优势,能发挥学校、学生特长,以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发展定位明确,旗帜鲜明,学校就会有针对性地发展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示范专业、优势专业,在这些专业建设上就会加大投入力度,加大政策倾斜,使优势专业更优,示范专业更强,重点专业更精。在发展重点优势专业的同时,利用现有教学资源量力而行地开设其他专业,使重点专业和非重点专业同时铺开,形成“文理结合、重点专业重点打造、优势专业优先发展、相关专业同时展开”的发展格局。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教育质量的好坏。各中职学校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同志在第29个教师节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的精神要求来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建设一支业务精湛、知识渊博、职业道德高尚、结构合理、有理想抱负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健康有序、蓬勃发展的保证,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中职学校要高瞻远瞩、立意深远,既要抓好现有教师队伍的知识技能培训,鼓励教师自学、进修、深造和终身学习,培养“一专多能、双师型、复合型”教师;也要向社会、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引进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引导教师积极进行课题研究开发,做好教学教研改革创新工作,改革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为社会培养适应性人才;同时,还要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稳定教师队伍,做好新老教师的“传、帮、带”,优化教师年龄结构、文理比例、师生比例等,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为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宽广舞台,促进学校向更高领域、更深层次发展。

(四)优化课程体系,促使专业目标定位更加精准

中职学校专业课程设计要贴近学校实际、企业实际、行业实际、用人单位实际、岗位工作实际,从以“学校”为中心到以“学校、企业、行业、用人单位、工作岗位”共同参与、良性互动,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企业深度参与学校的教材制定、课程安排、教学内容设计、科研平台建设、技能培训、实习评价等细节领域,使课程体系、培养目标、专业定位等更加符合社会需要、企业需要,防止课程体系的单一性、保守性和盲目性,同时也可以防止专业定位的模糊性、抽象性和不实用性。在培养学生时,要坚持以人为本,以能力建设为主线,以区域、企业、行业、岗位人才标准为依据,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为目标,对专业课程进行优化衔接,充实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程设置,灵活把握教学进度,严格学生管理质量考核,从而使得专业目标定位更准、学生能力更强、职业素养更优。

(五)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力度,增强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的适应性

在专业建设上要做到“软硬兼施,双管齐下”,既重“硬件”建设,又重“软件”投入。学校的发展建设,离不开教育资源的投入。教育资源的投入要科学、理性,要管好、用好教育资源,把钱用在刀刃上,把资源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既注重硬件投入,又重视软件投入,既注重当前投入,更注重长远发展。在专业设置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和教风、学风、师德建设方面加大资金投入,放宽眼界,避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要重视“隐性投入、潜力投入”的建设与管理,形成“有投入、有收获、有成果”的良好局面。

(六)强化品牌意识、扩大宣传力度,着力打造中职品牌专业

学校应高度重视重点专业建设、优势专业建设、品牌专业建设,在专业建设上大做文章。以重点专业为纽带,以优势专业为龙头,以品牌专业为抓手,着重打造专业立校、专业强校、专业创校的发展模式。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专业建设思路,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同时,还要积极加强学校的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期刊、学校网站、专题报告、技能竞赛等活动或形式,宣传学校发展动态、职教动态、专业建设成果、师生奖励荣誉等,通过学校举办的活动、取得的成绩、获得的荣誉、做出的贡献等方面对学校进行深度宣传报道,形成“品牌建设有亮点,宣传报道有焦点,聚集人气有看点”的良好氛围。总之,中职学校建设要依据自身优势,紧贴当地经济发展形式,明确专业建设目标,培养适应性人才,使学校在行业中保持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中职学校要始终树立起品牌意识、名牌意识、名片意识、窗口意识、忧患意识,以专业立校、品牌立校、口碑立校,提高学校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力。而社会有需求、发展有潜力、就业有保障的“龙头专业”必将带动其他相关专业的同步发展和学校整体实力的提升。

(七)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中职学校的办学实力

中职学校要树立“积极建设现有专业、逐步淘汰落后专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打造新型专业、高瞻远瞩培养潜力专业”的专业建设方针,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在高等院校扩招、传统思维对中职学校存在偏见、地方招生保护主义、招生生源减少、学校名目繁多、招生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特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互利双赢模式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校发展要求,符合企业行业发展特点。各中职学校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紧密联系、充分依靠企业,推进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技术交流、实验实习设备交流,探索建立学校与企业间新的双赢机制,形成企业支持学校专业建设、学校积极为企业服务的互利双赢机制。

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的好坏不仅关系学生就业,关系学校长远发展,更关系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大计。所以,中职学校应牢记使命,立足本位,结合实际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积极进行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创新,始终以为社会培养人才为己任,以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为动力,以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立新.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研究[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2(5).

[2]汤曼.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6).

[3]马树超,范唯.以专业改革与建设践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9(8).

[4]吴智泉,江小明.教育学视角下的高职专业分类研究[J].职教论坛,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