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书籍设计范文

书籍设计精选(九篇)

书籍设计

第1篇:书籍设计范文

以往的书籍大多是以文字为主的构成,而数字媒介兴起后人们获取知识的范围更加广泛,不再单一的依靠静止的文字。所以它概念了以往书籍知识的单向模式,读者可以动态的参与其中,这就为纸质书籍设计师们提出了严峻考验,要打破原始束缚,吸取数字媒介下电子书籍的优势,扩充自身。像是为儿童设计的书,有很多就是将有声动态影像应用进去,不仅让不会识字的宝宝能体会到文字的魅力,同时动态的图画也将它们带入书籍的梦幻境界中去。同时宝宝通过翻动书籍的纸张也能体会到不同材质、不同颜色的纸带来的感受。

2数字媒介拓展了书籍设计的形式

从当今阅读情况可以看出,数字技术为现代书籍设计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设计者设置了技术迷宫。对于新技术的运用,在书籍设计界常常出现跟风的趋势,成为一时的滥觞之患。电脑技术广泛普及之后,一方面有些设计者们往往沉醉于技术带来的便利而忽视了艺术的本体语言,过多的依赖于电脑技术,使得很多书籍设计形式单一,风格雷同,简单粗劣。另一方面很多富有创意的设计师则充分的利用了电脑技术,将原来不能在纸张上实现的效果通过电脑制作得以实现。比如有趣味的排版方式,著名设计师吴勇设计的《画魂》则是利用灵活的排版和开本技术来实现的三角形创意书籍。古往今来,纸质书籍一直是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而存在的,时至今日电子书以其特有的快速、便捷、高效的优势出现在众人面前,那么纸质书籍设计不得不重新考虑其出路,不能单一的满足于传播知识,应更多的发挥其优势,重塑新形态的书籍,以此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这个艰巨的任务不得不落在书籍设计师的肩上,他们必须倡导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有想象力的设计,运用诸多设计语言来重塑书籍设计之美以及书籍之价值,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能够体会到设计的美感以及阅读带给人们的互动。需要设计师从书籍的整体出发,而不是像以前一样“望文生义”要真切的了解书的内容,然后从书籍的封面、正文版式以及书籍等各方面出发,形成统一的设计风格,充分发挥不同材质的纸张带给人们五感不同的感受。从而感染读者,丰富书籍内涵。纸质书籍在未来的设计将会以多维的方式呈现,具体分析如下:1)追求书籍设计的整体之美。书籍装帧设计师在构思过程中,应从整体出发,书籍设计与书籍内容应具有同等的价值,把文字、图像、色彩、素材等要素合理的纳入到整体结构中加以配置和运用。这样,各个要素才能在整体体系中焕发出比单个符号更强的表现力,从视觉表现力上构成整体之美,引发读者以连续流畅的视觉流动性进入阅读的过程。2)走民族化的设计之路。

第2篇:书籍设计范文

书籍设计 版式 节奏

一、节奏的要素

在我们的印象中,节奏应该是专属于或舞蹈的范畴。那么,什么是节奏呢?节奏是由相近的或相同的元素在一定范围内反复出现而产生的一种连续或流动的状态,是运动中都带有某种性的韵律动感。在大中,昼夜交替,四季循环,海浪拍岸,心脏搏动等等,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节奏。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例如木匠锯木、船工划船、运动等等,就会发现他们是怎样有规律地一动一停,从而使他们的活动变得轻松自如。可以说,节奏能使从事活动的人和旁观者同样感到愉快。在书籍设计之中,对于节奏不同的把握,我们可以把每一本书都设计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让读者阅读不在枯燥乏味,而是从节奏表现中积极引导读者,让他们从阅读中感受愉悦,在视觉中,节奏的表现性特征同样与其快慢的感觉有关,只是这种速度快慢的感觉主要是由各个元素之间的距离间隔来决定的。

书籍的节奏设计并不是单一运用哪一种元素,而是通过多种元素的组合共同发挥作用。插图、色彩、文字版式、艺术图形以及材料等这些要素的参与,那它们将会成这个乐章的重要音符!从而使节奏富有变换,对于形式的表现更有说服力。

二、书籍整体节奏的多元化表现形态

1.插图对书籍节奏设计的影响

历来对于一本好书的评价就是图文并茂,插图作为装帧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自古以来就得到相当的重视。《书林清话》中说道:“吾谓古人以图书并称,凡有书必有图。”应该说,插图和文字是“相依为命”的。合理使用插图,对插图如何配置,也是在整体设计中我们值得考虑的问题,过多使用插图或者过少的使用都会对整体的节奏产生影响,大量使用可以会使大调子失去变化,会增强作品的平稳感,节奏变化变弱;少量使用可以影响节奏的形成,让部分元素孤立又往往让节拍产生强对比。

2.色彩对书籍节奏设计的影响

色彩设计是一门学问,人对色彩是非常敏感的,当人们第一次看到一幅设计作品时,最先被吸引的就是作品的颜色。所以对一本设计成功的书籍来说,色彩的表达是很重要的。在书籍表现形态中色调的运用和把握是节奏设计的主旋律,它可以影响整个设计作品的方向和艺术风格。色调的对比、协调、平衡等语言都是节奏所形成的重要语言。

3.文字和版式对书籍节奏的影响

文字和版式设计是一种艺术创作过程,它也是有生命有灵魂的。文字版式设计中节奏感是由疏密、大小、多少、长短、高低、粗细等的变化产生。版式的疏密对比的美必须有聚有散,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形成虚实的节奏感。在排版中如何使它们有条有理,有主有次,有变化,有层次,主动活泼,富于节奏美感,这就需要疏密交叉处理得当,在书籍设计中每个页面所出现的疏密关系都不同,那么这种层次分明,互相之间关系明确后,在书籍的翻阅过程中也就产生了一种节奏感。

4.材料对书籍节奏设计的影响

材料是一种语言,设计师选用什么材料会让两本设计风格相同的书籍设计作品大相径庭。材料学对于设计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不同材料产生的肌理效果可以形成丰富的节奏韵律,这也是其他表现手段所无法达到的。所以要把握一本书的基调可能还是要从材料上做文章,这样对于整本书的设计语言表达就用更好的操控性,使节奏表达更趋于灵活。

5.辅助图形对书籍节奏的影响

辅助图形也在书籍设计中有广泛的应用,它们起到的是给主调作解释说明的一种补充作用,但其系列化、有组织的应用会形成一定旋律,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在声乐中“和声”。因此,辅助图形可以让节奏更富有韵味。它是书籍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元素。

6.翻阅设计

翻阅设计是由书籍的装订形式所决定引起的,装订形式的不同则可以衍生出不同的翻阅形态,翻阅形态又可以影响人的阅读心理,从而产生节奏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读者和书籍之间的这种翻阅状态所引起的交流所形成的。

7.书籍整体节奏的形成

书籍设计的整体节奏形成是不同元素共同发挥作用而形成的,每一单元的强弱变化和其他元素相互协调,而形成对比、平衡、律动、舒缓、紧张等不同感受,从而使整体产生一种连续性的变化,那么插画、色彩、辅助图形、材料、文字版式、翻阅形态等等这些构成主旋律的基本元素,所以设计师是不可以忽略这些基本设计形态的。

西方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他著的《艺术》中指出:“一种艺术品的根本性质是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是对某种特殊的现实之感情的表现”(贝尔:《艺术》,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什么是有意味的形式呢?克莱夫·贝尔认为:线条、色彩以及某种特殊方式组合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感情的形式,我们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包括意味和形式两个方面:“意味”就是审美情感,它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是一种特别的情感;“形式”就是作品各种构成因素的一种纯粹的关系,即纯形式。那么我们认为节奏设计会是这种有意味典型的艺术形态。我们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点、线、面、色彩的某种组成方式或组成方式之间的关系,是造就装帧设计“有意味的形式”的又一个重要手段。例如: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和谐、有节奏的重复以及由强至弱、由粗至细、由大至小的渐变,都是构成“有意味的形式”的要素。另外,线的节奏、符号的节奏、黑白的节奏、形状的节奏,色彩的节奏也都是构成“有意味的形式”的要素。《伊索寓言》的封面设计之所以动人,就是因为封面的“有意味的形式”发挥了关键作用。强烈的色彩对比、鲜明的节奏、色块的张力、明快的曲线,这一切都成为该书封面“有意味的形式”的要素,这也是节奏表现的重要手段。 三、 谈吕敬人先生对书籍节奏的表现

吕敬人先生曾经说过:“最美的书是内容和形式统

一、审美和功能统一的书。书籍不是静止的装饰之物。读者在翻阅过程中,与书沟通并产生互动。能够读来有趣,同时能够益,让你赏心悦目的书才是美的书。”那么我们可以理解正是内容和形式与翻阅过程共同发挥作用所产生的节奏,才能真正和读者产生互动。吕敬人把这种境界看成是书籍形态设计的至高境界。那么这些都是节奏的表现方式。

《陶瓷》可以看作吕敬人这方面追求的一个代表作。盒函书脊将陶艺家高振宇的青瓷器皿的归纳图形,形成本书各卷的识别记号。此记号也渗透于文内、扉页、文字页、隔页、版权页中。全书的设计疏密得当,繁简有致,表现出浓郁的和谐之美和整体性。在每次的设计构想中,吕敬人总是在原著信息的理解基础上,理性地把文字、图像、色彩、素材等元素纳入整体结构中加以配置运用。即使是一个装饰性图形、一个页码或小符号也不能例外。这样,各要素在整体结构中焕发出了比单体符号更强大的张力,并以此构成视觉节奏的连续性,引导读者以流畅连续的视觉流动性进入阅读状态。卷帙浩繁的《中国民间美术全集》是这种设计的典型例子。全书14卷均采用统一的书函底纹、封面格式、环衬纸材、分章隔页、板芯桓线和提示符号,而每个分卷则以分编色标、分卷图像、专色标记和内页彩底显示出共性中的个性,整体中的变化,从而使各卷既保持了横向的连续性,同时又具有纵向的连续性,造成了全书视线的有序流动。在借鉴传统和当代设计成果的基础上,并大胆地实验性创造各种新的视觉样式,采用各类材质,运用各种手法,从而显示出前所未有对节奏的实验,也是吕敬人设计的一个显著追求。可以说,几乎在所有的书籍形态设计中,吕敬人都会或多或少地进行这种节奏性的实验,这使他的书籍形态设计一直保持着创新特征。

第3篇:书籍设计范文

【关键词】线装书 现代书籍设计 创新

线装,也称古线装,源于五代,盛于清代,是中国传统书籍艺术演进的最后一种形态。中国古代书籍形态经过一千年的历史演变,可以说发展到线装书已经很完善。打孔穿线装订是线装书的主要特征,作为中国传统书籍设计的典范,线装书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书籍装帧的发展历史,而作为中国古老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古朴的外表、深厚的内涵、儒雅的意境,已然演变为一种文化价值符号,焕发着中国古典文明的雅致与风骨,为大众所熟知。

一、线装书的设计形式特点

(一)封面设计

封面在早期又被称为书衣或书皮,较为普遍的线装书书衣是折页的,即封面纸张对折的部分在书口。深蓝色是纸张应有的颜色属相。在封面上贴上纸做的签子,写上书名等信息,有的辅以方框文武线修饰,朴素古雅。只是签的材质有所不同,有奢华绸绫的,也有朴素白纸的,更有不同颜色之分。线装书书名的字体应用包括宋体、楷体、隶书、行书等,其中楷书和隶书等手写字较为常用,当然,书名也有印刷的宋体字。

线装书的整体封面设计严整古朴,最为简单的版式就是蓝底白签黑字,签以文武线做装饰,或置于左上角,或置于中间,较为复杂的,雕以一些传统的花卉或建筑等图案修饰书名,讲求对称与均衡之美。在线装书中,书衣和书融在一起,其是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也是线装书给现代书籍设计带来的重要影响之一。

线装书的封面设计,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东方美,其追寻的是简洁不简单,单纯不单调,用最直接的方式将东方情调展现了出来。

(二)内页设计

首先,内页最开始的一页是扉页,古代又称线装书的护页或副页,相当于如今书籍的扉页,所记载内容较详细,有书名、出版印刷者名、出版年代等。中国传统的线装书开本较长,翻开书内页,天头大,地脚短,吻合当时人们对书籍的审美需求。线装书装帧各部名称为:书首、书根、书口、书背、书眼、书签(图1)。内页纸多用双折页宣纸,折页处有两个对称小三角形,称鱼尾,多刻于版心的上节或下节,作用在于作为折叠书页的基准,同时也标注书籍的书名、卷册。鱼尾有白、黑、双、细和花鱼尾之分,数量从一到三个不等。版面又分行、界、栏、牌等几大块。其中,“行”有分单行和双行,“界”则是文字的分行,“栏”也有黑红之分,分别为乌丝栏和朱丝栏,还有“牌”为记刊行人及年月地址的,以上这些都是线装书内页版式上的结构特征。

就线装书的插画而言,以上图下文的居多,古人称为出相,图一般处于书页上部位置,约占三分之一左右,也有小插图多文字的版式形式。总的来说,大多数的线装书都是配有插画,版式上也较为丰富,有跨版图、单页图等。在字体选择方面,以明万历年间流行起来的老宋体为主,粗细变化的宋体字也有使用,这也为后来书籍的统一化和规范化奠定了基础,为古代书籍的发展带来了生机。

二、线装书形式对现代书籍设计的影响

(一)版式设计的影响

1.文字表现

在书籍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基本上都是以文字为主要载体的,因此文字在书籍中的表现力是整个书籍设计成功的关键。明初开始,颜、欧、赵等名家书体不再是印刷的单一选择,而是改用横平竖直、横轻竖重的宋体字。

封面上的文字,主要包括书名、作者名和出版社名等。书名是全书内容的高度概括,位于书籍封面设计的关键部位。书名字体的选择根据不同的书籍内容,有着不同的定位,如文学性的书籍大多都采用书法字体,偏时尚性的则采用黑体等字体。同时,书名字体的再设计也已成为一种潮流,大大丰富和拓展了书籍设计的空间。从内页文字的应用上来看,较为常用的字体,如宋体、仿宋、楷体等。现在随着设计的多样化,内文版式越来越偏向于文字图形化。

例如,朱赢椿的《设计诗》(图2),可以说是一本“行为艺术”的诗歌集,完美地视觉化了诗句,如其中一首表达人多的诗,作者直接做“人”字堆积重复,生动地表现了“人挤人”“人踩人”的场景,颠覆了书籍版式设计的规律性,充满了设计的趣味性。

2.图形表现

图形是人类认识世界、表达情感、记录和传递信息的重要形式,具有视觉的直观性。在封面设计中,除了文字设计之外,最主要就是图形的视觉设计,简洁恰当的图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随着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现代书籍设计中封面上的图形不再只是简单的文武线,或单一的雕版印刷图案,更加追寻创新性。封面设计的手法,有以单个元素作为视觉的中心点,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也有用小元素罗列重复,营造现代主义机械化的感觉;而大小交错混合的图形结合方式,给人更灵动的感觉,更为精巧细腻。书籍内页的图形应用,多偏向于图文混排设计,形式内容都十分的多样化,无论是图片的大小、文字的多少,还是整体图文的编排方式,都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当然,也要根据具体书籍的气质决定。

例如,《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考工志》(图3)的封面分别运用了不同的图形表现手法,有一单一元素平铺重复,也有利用各式各样的风筝不断叠加,内页设计更是如此,丰富了读者的视觉层次,赋予这本书以生命力,阅读之时会让人感觉在田野之中自由地驰骋。

3.虚实空白

一直以来,对空白的关注,都是中国式审美最重要的部分。传统线装书尺寸多是长条形,天头和地脚大量留白,相对少量文本集中于中间部分,充分体现了“无字处皆有意也”的意蕴。现代书籍充分学习古典线装的留白艺术,用“有”和“无”来丰富空间的层次。封面设计中的空白设计给了读者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也是读者视觉疲劳的缓冲点,丰富精彩的设计与空白区域,一实一虚,一张一弛,正是这样的节奏的对比拉开了版面空间的层次。内页中,文与图的组合关系合理化,不仅使版面语言主次分明,疏密有致、浓淡相宜,而且亦使各个元素之间得到有机统一。

线装书中留白设计,赋予了一本书和谐和对比之美,让书籍本身微缩的二维空间注满空气,让其不仅仅存在于二维空间之中,让书籍有了第三纬度空间想象,丰富和营造了书籍的意境之美。

(二)美学思想的影响

对于线装书的美学思想,“书卷气”是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特有审美趣味,有明显的中国古代书生情结,讲求精致、典雅、和谐和自然之美。其在装帧之时,黑白分明,有着内在的节奏感,讲究的是书籍装帧所体现的的文化内涵,可以说内容的正确表达大于装帧的形式,是鲜明的中国文化精神的反应。同时,也遵循着以最少的着笔,创造最丰盈的空间,营造“此处无物胜有物”之境,平添一种欲说还休的魅力。现代装帧艺术传承了传统装帧的意境设计原则,让形式基于内涵的塔基之上,让形式变的“有意味”,特别是文学性的书籍,更加讲求诗意的存在,在阅读一本优美的书籍时,就仿佛在欣赏一阕山水景色,焕发着中国古典文明的雅致与风骨。正是书籍设计师这样一种对“诗意美、书卷气”的不懈追求,才使得线装书在现代书籍设计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引领中国书籍设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线装书是我国书籍装帧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其装帧形式内容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显著标志。正是因为装帧形式传递着一种古色古香、浓厚典雅文化气息,也使其在现代依然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现如今,线装书的发展已经到达了瓶颈阶段,如何创新线装书延续理念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只有把线装的符号性、装饰性融入设计意识中,不单单只局限于以线作为装订形式,发散设计思路,扩宽线装书的设计领域。现代书籍设计不仅仅在于材料工艺以及设计手法的创新,还在于设计者在书籍字里行间流淌的信息以及情绪和感受,是对书籍本身的主观感受和定位,这是线装书创新最重要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钱为群,靳晓晓.书籍装帧[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2]杨永德,杨宁.中国古代书籍装帧[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3]邱承德,邱世红.书籍装帧设计[M].杭州:印刷工业出版社,2004.

[4]李慧媛,朱春玲,樊海燕.书籍装帧设计[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1.

第4篇:书籍设计范文

关键词:书籍;书籍设计;品鉴

书籍是承载知识内容和富有文化气息的信息载体,是以内容为本,以视觉形态为体的人造物。其主要职能是承载文字图像信息,既可供以阅读又可借此传播文化。因此,书籍包含两大基本特征:它是信息的承载物,同时又具有独立品格。

书籍设计是根据书籍具体内容,在形式上对包括书籍外观(封面、书脊、书口以及书籍形态等)、书芯(结构布局、版式设计、图文设计与编排等)以及外延设计(腰封、函套、书签等)等多个结构组成部分进行的整体设计,是集编辑学、逻辑学、美学、装饰学、图像学、工艺学、设计学、记号学于一身的设计门类。

书籍设计之品鉴

当前,无论在出版行业、书籍设计界、还是在相关的课堂教学之中,对书籍设计水平的品鉴均鲜有研究。书籍设计界曾经就书籍设计要“书卷气”还是“广告气”展开过争论,提出“书籍设计的形式要服从于书籍的内容”、“书籍设计要有时代性、民族性”。日本著名书籍设计家虽然提出“五感说”、“多元美感的装帧观”等观点,但尚未形成系统的评价体系和品评标准。

目前,对书籍设计的品鉴主要有以下三个渠道:一、当书籍成为商品,对其设计水平的评判主要交由市场来完成。然而,目前广大受众对书籍设计的理解有限,加之自身艺术审美水平参差不齐,不易形成全面客观的评价标准。对评价结果的统计也存在客观困难。二、专业设计赛事与展览。主要由组织机构聘请业界人士针对不同主题制定评价标准,往往各有侧重,不同赛事不同程度上反映各自特点。三、教学机构的教学评价。目前我国高校平面设计专业均设有书籍设计课程,但课程名称上依然存在不同版本,诸如:书籍设计、装帧设计、书籍装帧等,由此带来的是对书籍设计的不同理解,也决定了对书籍设计水平评价标准的不同。

一、对书籍设计的鉴赏应注意的问题

对书籍设计的品鉴所关注的是设计的结果,而书籍设计与对设计的品鉴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因此,笔者认为,讨论对书籍设计的品鉴与还原书籍设计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就书籍设计本身而言,对书籍内容的创意传达水平、整体形态与结构的设计、视觉元素的统筹安排、印刷工艺的选择与印制装订水平的综合评价等是检验书籍设计水准的基本内容。

1、 书籍的形式应当服从于内容,构建书籍本体美。

书籍设计是对书籍内容的理解与传达、诠释与升华,是对书籍精神性的视觉再现。德国书籍设计家冯德利希说,书籍设计“重要的是必须按照不同的书籍内容赋予其合适的外观,外观形象本身不是标准,对于内容的理解,才是书籍设计者努力的根本标志。”书籍的形式应当服从于内容,其功能、审美与内容、内涵,二者相辅相成,优秀的书籍设计作品可以充分发挥视觉语言的独特性,在诠释书籍内涵的同时还会有所外延。但是不可过分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而使书籍表里不一。工艺美术家邱陵曾经对书籍设计做过这样的表述:“书籍装帧艺术一方面为书籍的内容服务,一方面为广大读者的使用和欣赏服务,二者是统一的。书籍装帧艺术是传递信息、传授知识的必要通道和工具,它对于书不是伴奏,而是合奏。”

如果说内容是书籍的内在美,是书籍的灵魂,那么形式则是书籍的视觉本身,是外在美。打造书籍本体美就是要通过设计使书籍的内在美得以视觉化。不但要求书籍设计者在开展设计时要对内容予以足够的重视,同时要将书籍视为有生命的个体,从内容出发,为书籍塑造相匹配的形态和气质,从而形成书籍的本体之美。诸如开本、外形、结构、厚度、重量、材料、工艺、页面版式、文字、图像、色彩等,都是营造书籍本体美的重要因素,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来反映书籍的内容。

书籍内在的文化涵养以及由此而自然散发出的外在气质相结合,才会构成有血有肉的书籍本体美。

2、 书籍整体逻辑安排与视觉呈现

西方辞典广泛使用BOOK DESIGN来表述书籍设计,其中的一层意思就是EDITORIAL DESIGN(编辑创意设计)。要求在设计前期对书籍内容进行梳理和编辑,将内容合理的安排在书籍形态的结构中,再完成从抽象内容到视觉上的转化。书籍整体设计如同影视剧的拍摄,导演在理解剧本之后就要统筹整部剧作的演员人选、剧情构建、进度安排、场景设置等等。书籍设计者就相当于导演,需要具体安排内容与结构的关系,确定以怎样的形式来表达内容。

书籍由彼此联系的多个页面组成,因此在结构上和时间上便具有明确的先后关系。一本设计优秀的书籍必然呈现出结构合理、视觉和谐、象征贴切的整体面貌。 例如,Cyan工作室为《柏林当代艺术展》设计的画册:“在书还没有打开的时候,你就可以强烈的感受到这种空间性——塑料外封面与纸方面上布满了均匀的立方体图案。”翻开后映入眼帘的大幅照片都是在柏林著有特殊意义的公共场所。它们是画册的“引子”,展示了过去十年间,东西柏林合并之后,柏林所经历的变化。纸张与印刷方式的切换与画册的章节结构交相呼应……这是画册的核心部分,每位艺术家的作品都以照片形式展开在一个对页上,页码索引位于右页的右上角,它会指引你找到下一个章节中的、相关的另一个对页……再下去,英译文部分,使用一种更薄的纸(单色印刷)。最后是艺术家的履历……”如上所述,我们所见到的效果便出自于设计师在书籍设计之初的整体逻辑安排。

3、 细节的设计与工艺

“书是文化的载体,阅读是他最重要的功能”。在对书籍进行整体设计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细节的把握。诸如在印前设计中,注意字体、字型、字号、字距、行距、横排、竖排及其组合变化,文字组的层级变化,注意章节页、书眉、页码的设计,注意书脊、书口、环衬的设计等;在印刷过程中,注意印刷工艺和印刷材料的选择,注意抽样检查与校对,装订工艺与质量等。一本书在完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对书籍的质量产生影响。

在关注细节过程中,一定要有整体观念,不应因过于苛求细节而忽视设计的整体和谐与书籍的基本职能。以书眉与页码设计为例,目前在我国图书中,页码与书眉已经是书籍必备的组成部分,就其功能性而言,一方面他们便于读者对书籍的认识和内容的检索;另一方面起到加强书籍整体性和连贯性的作用,是提升书籍设计表现力的一个因素,就单一页面而言,丰富了书籍的视觉语言。前者是出于功能性上的考虑,后者是设计形式美学范畴。但是,有些书籍过分注重书眉和页码上的细节设计,甚至使其脱离书籍整体而孤立存在,这样不仅不利于阅读,也大大折损了书籍本身的美学价值。

4、 材料和工艺的选择

材料和工艺的选择包括书籍承印媒介的选择、印刷油墨、印刷与装订工艺的选择等。材料和工艺并非孤立而是相辅相成的。通常情况下,书籍选用纸张作为承印材料,不同性质的纸张对传达不同的内容也有一定辅助作用,甚至不同纸张、不同克数都会对印刷结果产生影响。例如,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国际平面设计基础教材《LAYOUT版式设计》,该书的印刷选用了三种不同纸张,其中1、2、4、6、8、10书帖采用亚光纸印刷;5、7、9书帖采用了光面纸;书帖3运用无光纸;书帖11则运用了牛皮纸。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纸张在同一种印刷工艺下呈现出的不同特征。

在书籍发展过程中,因为纸张的发明与应用促使书籍得到了飞跃发展,由此书籍在形态与结构上也基本确立下来。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下,纸与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纸虽无声却胜有声,中国传统纸张几乎浸透了悠久的历史文化。”纵然在数字时代的当下,电子书也在一直在试图模仿纸张所带给读者的视觉、听觉感受。

随着书籍设计的发展,书籍设计在材料上也不限于传统的纸张,除了花样繁多的特种纸之外,各种织物、木材、金属、塑料,天然材料与合成材料不同层度上在书籍设计中有所运用,同时,对不同的材料施以不同的印刷与制作工艺。例如原研哉对长野冬季奥运会开幕式节目册的材料和工艺上的设计:“我希望封面能够使用一种白色柔软的纸张,以压凹和烫透的表现技法,使得文字部分凹陷下去,而且凹陷下去的部分呈现出冰一般的半透明效果。在支持冬奥会造纸厂家的努力下,具有“冰一般”感觉的纸最终生产出来。将文字的金属模板加热,然后压在纸上,文字部分出现凹陷,因为热的作用,部分纸纤维融化成半透明状”,“柔软的素材唤起人们关于冰雪的记忆,在其正中,则是以烫金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深红色圣火,光亮的红色火焰深深的压在雪地中央。”

5、有创造性

书籍设计要力求推陈出新,不落俗套,拒绝平庸,“唯有创新的艺术才有灵魂。”一年一度的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活动,为书籍设计提出自己的评选标准:一、能将书籍内容主题准确的传达给读者。二、强调超越、有创造性。三、注重印刷、装订的品质。虽然“世界最美的书”评选具有较强的指向性——美,但这一标准的含义却异常丰富,包含了书籍设计的方方面面,其中,创造性是一项重要标准。从书籍的雏形甲骨文、石鼓文、钟鼎文等发展到古老书籍的简、牍,再到缣、帛书和纸本书书籍、电子书,经历了无定型阅读——沉重的阅读——卷轴式阅读——翻页阅读——平板阅读……多个历史时期,书籍设计的发展创新,促使书籍在概念、形态、材质、工艺、和技术上取得巨大发展,尤其是步入数码时代的今天,电子书从某种意义上是在书籍形态上新的探索,似乎是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将书籍最原始的形式与传统书籍概念的一次超越时空整合。电子书籍是对书籍形态的发展,但并不意味着替代纸本书籍。不论是传统书籍还是电子书的设计均有广阔的探索空间。

6、 通感

从与一本书的一面之缘,到书执在手的诵读与品鉴,人与书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情感经历,也许是因内容,产生爱屋及乌似的感情;也许我们会下意识地将书籍的精神与体态自我重合,从而完成一次书籍形式与书籍内容的比肩;也许是自然而然的翻页所发出的沙响、翰墨与纸香;也许是某一处精巧的插图或别致的工艺;也许在不经意间我们把读书环境的一茶一室都纳入到对书籍设计的鉴赏之列。此时的书籍已经不仅仅是文字的躯壳,我们在品读中的所思、所见、所听、所闻、所感均构成对书籍品鉴的因素,而这一切通感也是书籍设计作为满足阅读需要所虑之处。通感实现了书籍设计者与书籍内容、读者之间的对话,而书籍成了永恒的媒介。

书籍设计不同于其它产品设计,它源于书籍自身的文化特征,明代《藏书纪要》指出,“装订书籍不在华美饰观,而要护帜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致端正、方为第一。”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认为装帧艺术的本质“主要不是锦上添花,不是为了满足低层次的审美需要,而是在引起美观感受的同时,引导读者对书籍的内容作深入的理解”。所以说,我们要从书籍内容及其本身职能出发,来鉴赏品评书籍设计。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书籍依然是重要的知识传播工具之一,因此,加强对书籍概念的理解对书籍设计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也许有一天,当书籍脱离了传播知识的一般功能,退出作为一般概念的书籍历史舞台,再次回到小众人群,其概念和意义也将被重新定义和评估。

参考文献

[1]《书衣翩翩》 孙艳 童翠萍 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2]《书艺问道》 吕敬人编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

[3]《平面设计艺术》 芦影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4]《设计中的设计》 原研哉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第5篇:书籍设计范文

【关键词】书籍色彩;内容;结构;功用

书籍不同于其他的设计产品,它是六面体静态呈现和连续多页面的统一。同时,书籍又具有文化媒介载体的功用,其职能在于供读者阅读,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传播。因此,如何促成舒适的阅读,成为书籍设计最为基本的动因之一。下面通过三个方面阐述书籍色彩在书籍设计中发挥的作用。

一、书籍色彩围绕功用展开

书籍色彩设计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设计概念问题,它时常要与一种媒介相结合,从而使色彩问题更加具体化。一旦媒介与主题明确,色彩的一切要素都将围绕功用而展开。设计的本质在于解决问题,功能实现是一切设计的首要议题。色彩设计对于书籍的价值,最终在“阅读”这一动态过程中得以实现。色彩设计不在于美,抑或是美不在于表象,而在于对内容的诠释和功能的实现。此外,设计者还需建立书籍色彩设计的整体观念。书籍是一个有机整体,可以从结构上将书籍分解为封面与内页(版式)设计两部分,但很多设计者并不注意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破坏了书籍设计的完整性。

二、书籍色彩由内容决定

在设计领域,色彩不仅仅是一个物理问题。除了对光的分析以及对物质本身的研究以外,我们更倾向于对作为色彩感知主体的“人”的研究,其中包含生理和心理对“人”的色彩感知的双重作用,以及长期以来不同社会背景、区域文化所产生的“人”对于色彩的独特认知。因此,书籍色彩设计首先要从书籍内容出发,在充分理解书籍内容的基础上开展色彩规划与设计。其次,色彩为内容设定基调,营造气氛。色彩在书籍设计中可以抽象地表达情感基调,如同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一样,它可以用于营造情境、诠释情感,以实现对内容的抽象表达。同时,色彩作为视觉要素的组成部分,对追加设计意念起到的重要作用。色彩基调与设计要素相辅相成,各色彩要素由色彩基调所决定。

三、书籍色彩随结构而变

书籍因阅读需要,本身构成了一个独具时间概念的结构体态。常规书籍一般由封面、扉页、序言、目录、章节页、正文内页、版权页等部分组成。部分书籍还包括函套、腰封、护封、环衬、索引等部分。不同部分在书籍中有不同的功用。我们要从书籍结构来讨论色彩关系,讲求由外及内的视觉流畅、张弛适度、富有节奏与韵律。因而整个书籍的色彩也应随之变化。

(一)色彩与封面

封面之于书籍犹如面孔之于人,它不但反映书籍的形制面貌,而且还能传达出书籍的气质。因为对于书籍封面色彩的关注,并不仅仅是封面本身,而是要对其形态、结构以及材质加以重视。首先,强调纯粹色彩表现,突出抽象色彩所传达的色彩印象。大量作品所使用的夸张或含蓄的色彩与书籍的内容并没有过多联系,仅仅是出于对广告效应的考虑,例如《红宝书》的色彩设计。其次,强调色彩与图形的配合。图形与色彩的关系可归纳为两类:第一,突出色彩的装饰性,即色彩附属于图形或突出对图形的修饰。第二,突出色彩的功能性,即通过色彩影响图形所传达的意思,例如作品《地下乡愁蓝调》。再次,消减冗余与无彩色设计。书籍色彩设计的优劣不在于用色的多寡,而在于与主题的贴切程度以及与书籍整体审美的和谐。书籍不同于其他设计产品的显著特征在于其本身具有的文化性。它不仅是承载与传播知识的载体,就书籍自身形态而言,也富有天然的书卷气,如中国青年出版社的《今日文字设计》以及山东人民出版社的《设计中的设计》。

(二)色彩与内页

书籍内页是指除了封面、封底以外的其他页面(又称书芯),主要包括衬页、扉页、目次、章节、正文、索引、版权等,是与封面密切联系的书籍整体设计的一部分。首先,要构建色彩的整体布局和色彩要素间的对比。尤其强调单一页面色彩要素间静态的“同时对比”和具有逻辑上前后关系的页面色彩间动态的“继时对比”。其次,在全局统筹下设计版面的色彩布局,主要包括版面色彩基调、版心、上边距、下边距以及内外边距等。再次,充分运用版面中各设计要素建立和谐的色彩关系,如标题、副标题、正文、图像、图注、书眉、页码等。版面中任何一个构成元素都是色彩构成中的色彩载体,因此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因素为整体的和谐服务。

(三)色彩与书籍外延设计

书籍的外延设计或称附件设计,如函套、腰封、书签等。书籍设计是要“书卷气”还是要“广告气”的争论,时至今日仍无定论,焦点就在于书籍是特殊的文化商品。例如,腰封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营销的产物。因此,在书籍色彩的外延设计中,不仅要有书籍整体色彩观念,还要考虑到书籍的展示和销售,要依据职能有所侧重地施以色彩。

(四)色彩与印刷

书籍色彩设计总体分为印前设计与材料设计两部分,印刷是二者结合的关键步骤,也是整个书籍设计的最终体现和成败关键。印前的色彩设计以版面为格局,从阐释书籍内容出发,联系对页与上下页,构建页面各要素的色彩关系,从而实现书籍色彩的和谐统一。材料设计包括印刷油墨和承印材料。其中,印刷油墨指通过印刷设备转印到纸张上的油墨,油墨种类直接影响印刷结果。从色彩构成原理上讲,印刷色彩系统属于减色模式,以三原色为基础,再增加“1个黑”来弥补原色混合的黑色的不足,从而构成CMYK(即青色、洋红色、黄色、黑色)四色印刷基础。四色印刷基本可以满足一般色彩关系的呈现。除此之外,为了增加印刷效果,而使用特殊的油墨,如荧光材料、白色、金和银等,拓宽了书籍色彩的表现空间。另外,除了四色印刷,还可以通过调整色彩数量来影响色彩的效果,如三色、双色及专色。其与四色印刷相比,更容易使色彩和谐统一,如果设计得当,还可以表现出较为独特的艺术效果。结语综上所述,书籍色彩设计与书籍体的六面结构密不可分,其艺术性体现在“六面体的静态呈现”和“连续多页面的动态浏览过程”的统一之中。书籍色彩设计不是孤立的色彩审美,而是相对于书籍形态与内容展开的书籍整体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意义在于实现顺畅阅读,进而反映书籍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蔡立国.地下乡愁蓝调[M].桂林:广西师范大出版社,2007.

[2]赫尔穆特•施密德.今日文字设计[M].王子源,杨蕾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3]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朱锷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第6篇:书籍设计范文

[关键词]书籍 封面设计 立意艺术

引 言

封面设计是展现书籍内容的窗口,其在整个书籍装帧设计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其作用不仅是保护、装饰、美化书籍,而且更重要的是承载书籍形象、反映书籍的内容和形式。优秀的书籍封面设计,不仅能够引起著者与读者的共鸣,而且可以激发读者的买书、读书之趣。在书籍封面设计时最重要的是挖掘、把握封面与书籍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出符合读者审美要求、具有时代感的封面设计。而一些封面虽有较强的形式感,但没有考虑书籍装帧总体设计使之内容空洞,即使形成了系列化的设计方案,但往往缺乏封面与书籍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们可能使人喜爱一时,但是很快就为人们所忘记。其主要原因在于:对书籍封面的理解常常停留在保护、装饰书籍这一层次,没有领会到书籍封面承载整个书籍形象、内容、气质以及形式等信息的作用。这也就导致了大多数书籍封面没有深邃的立意构思。

一、书籍封面设计立意的作用与来源

立意是中国画中的专有名词,表现的是画家意念与意志之间的融合与转换。正如清朝方熏在《山静居论画》中所述:“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庸则庸,俗则俗矣。”在书籍封面设计中同样如此,作品的意愈奇、意愈高、意愈远、意愈深、意愈古,其艺术的感染力就愈强,就能引起读者的“读书之乐”,并能经得起反复品味和琢磨。立意在封面设计中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为设计作品定位、决定封面最终品质以及决定封面语意的最终表达方式。

“书籍装帧艺术有两重性:从属性和独立性”。从属性是指书籍封面是书籍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游离于书籍的整体形象之外,所以从属性决定了封面的立意应该是典型地概括书的本质内容。书籍内容是封面设计立意的主要来源。书籍封面设计的立意是立“书”之意,封面立意着重表现书籍内容、气质与精髓。封面是书籍装帧整体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书名的片面图解或是图片的拼凑,更不应该是故弄玄虚的展示品,而是书籍内容的升华、作品气质与精髓的视觉形象化的再现,是书籍装帧整体设计所不可分割的、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说封面立意应该立足于书籍内容的基础之上,是对书籍的内容精髓的集中反映与典型概括。只有深刻理解书的主旨,才能“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书籍装帧艺术的独立性是指书籍封面具有独立的审美性,所以允许书籍封面设计不必、也不能拘泥于解释书籍的内容,而应围绕书籍主题思想确定封面设计的创作主题。书籍所含内容极为丰富、信息量极为庞大,所以在有限的封面空间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书籍的一切内容都表现出来。就封面设计师而言,不同设计师的作品必然不同:同样,就读者而言,各自对封面的理解也有差异。虽有差异,但只要抓住了书籍的精髓与读者的兴趣,就可以设计出优秀的封面设计。设计师与读者都处于现实生活中,有着大致一样的生活基础,所以从现实生活中探索其共同点是封面设计立意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实生活是封面设计立意的土壤。封面立意基于设计师渊博的生活知识与高尚的道德情操。没有丰富的生活知识与经验,则深邃的立意构思就无从谈起。无论是文史读物还是科学书籍,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生活和现实,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原型。因此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探求立意构思不失为明智之举。通过对来源于生活的素材研究与取舍,则会在头脑中形成各种各样的意念与灵感,再加以比较、筛选就会形成较为理想的立意构思,进一步对此立意加以完善、改进则可形成设计方案。

二、书籍封面设计立意的完善流程

从以上论述可知,设计师自身的素质修养是立意构思的决定性因素。虽处处有生活,但并不是说所有的生活资料都可以成为创造的素材。封面立意是封面设计师依据对书籍内容精髓的提炼与对生活素材所进行的重新组合。因此,在封面设计构思立意时,准确把握原著的精髓、提炼设计素材和对拥有的素材进行取舍是对封面设计师设计素质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封面设计必定深深地打上了封面设计师创作的思维过程、自身修养以及喜好的烙印。

立意是封面设计师在熟悉原著精髓、取得与作者共鸣的基础之上。再造出的一种艺术意境。一般情况下,封面设计立意的产生与完善流程是:封面设计师在确定立意之前先尽可能地了解和原著有关的背景知识以便较好地把握原著的精髓:在熟悉原著内容的基础之上,深入挖掘生活素材,并运用隐喻、联想与象征等手段,围绕书籍的内容、精髓进行原著的形象化再造:在筛选大量的设计意念之后,会产生一个比较理想的立意,与此同时也就产生了相应的封面设计整体构图方案、相应形态语汇及色彩语汇等形式构成要素。产生的立意最后再经进一步完善就可形成相应的封面设计方案。在最终确定封面设计方案前,应注意的是封面设计属于视觉艺术范畴,优秀的立意必须经过适当的、美的形式才能体现,才能为读者所接受。正如高尔基所说;“艺术家不掌握技巧,就是最丰富的感情也会陷于瘫痪”。

三、书籍封面设计立意实例

下面以《设计数学》的封面设计实例来分析封面设计中创作立意的产生与完善过程。《设计数学》是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这是一本阐述数学与设计之间内在联系、以及应用数学进行设计的教材。其立意构思过程如下。

立意构思是立“书”之意.是对书籍内容与精髓的高度概括与总结。通过对《设计数学》内容的研究发现.该书的内容主要有;初等数学、高等数学、数学实验三部分,具体涉及到比例、数列与构图、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分形艺术、函数图形及在设计中的应用等。全书的写作特点是在介绍设计中常用的数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强调其在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学术性。通过《设计数学》内容与特点的研究可以发现.这是一本阐述设计中的数学美以及数学在设计中应用的著作,所以也就确定了该书籍封面设计的立意。

立意完善流程:立意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存在于设计构思者的头脑中,它必须经过一定的视觉语汇将其显性化再现才可以传达封面的语意、书籍的精神、气质等等信息。虽然立意在产生初期就产生了相应的封面设计整体构图方案、相应形态语汇及色彩语汇等形式构成要素。但是此时封面立意依然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所以.立意仍然需要进一步具体化、需要进一步完善。通过分析将该封面的立意确定为设计中的数学美,但是能够表达此语意的方案可以有多种、语汇也是多样的。为了体现该书籍的立意以及简洁、大方的视觉特点,采用了以下的完善方案并使之最终成形。

所采用的立意完善手法为:在正面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处用四个分形图表示书籍所涉及到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以及分形艺术等内容:第一个图形是分形植物。体现了数学、自然物以及设计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第二个图形再现设计透视、比例等数学关系:第三个图形,表示立体构成与设计的关联;第四个图形由自相似的心形图案来隐喻平面构成中的法则。如梦如幻、色彩艳丽的分形图案,不仅体现了数学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色彩之美、设计之美。传达出了封面的立意。由于整个正面的色彩以白色为基调、主题图案所占面积不多.使得封面整体具有简洁、大方的特点,符合了设计要求,最终效果如图1所示。

第7篇:书籍设计范文

【关键词】书籍封面设计 符号学 元素 符号学原理 设计语言

书籍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媒介。在纸张没有发明以前的古代,人们曾用甲骨、玉石、青铜、陶器等一些广义上来说的书籍来记录生活里的点滴事物。纸张的出现直接带动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传播与继承的跨世纪发展。符号学的研究是跨越国际与时间的,它是一门研究符号规律的学科,而书籍就是一种可感知的符号系统,它已经变成一种文化符号的代表,而对于书籍的设计就可以说是一种可感知符号的传递。书籍的封面设计是书籍所有设计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的色彩、字体、图形、材料和排版都可以看做是符号,每位书籍封面的设计者通过对书籍的封面设计来突出属于这本书所表达的特色符号,用它来给大众传播文化,给读者直接的符号信息来传递书籍的信息。大众可以通过设计者在封面设计里所使用的这些符号更直观更准确地获得书籍内容。书籍的封面设计是一门综合的设计,它与包罗万象的符号学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1 书籍封面的设计

1.1 设计要求

一本书的整体设计包括封面、书脊、封底、勒口、环衬、扉页、护封、开本、插图等,而一本书最为主要的设计点就是书籍的封面设计,一本书的销量很大程度上受到封面的影响。

首先,我们要注意书籍封面设计的科学性, 必须要顺应时展的步伐。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学习汲取新的设计技术与理念,提高自己的设计审美观点,充分利用先进的设计工具和最新的设计手段创造出与时代相符合的封面包装,另一方面也要有科学的构思,要充分理解这本书的内容、体裁、风格与所倾向的读者年龄阶段等,使所设计的封面能够切题、有感染力。其次,书籍的封面设计要有审美性。在所有的图像表达中,具象的图像能够表意明确,突出特征,准确表达书籍内涵,却缺乏感性与设计的元素,使画面枯燥无味。而与之相应的抽象设计却可以开阔读者的思维空间,增添美感。因此应当综合具象与抽象这两种设计理念,把具象简化至抽象的概念之中,用具象表达书籍的内涵,再用抽象引发读者的想象空间。最后,我们要考虑书籍的适应性。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民族文化传承,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我们要及时转换思维,与时俱进,考虑国外读者的欣赏习惯。

1.2 设计要素

书籍封面上的文字是必不可少的,包括书名、作者名和出版社名。书名是封面主要的设计点之一,根据书籍里的内容不同,作者可以改变字体的大小、空间、颜色或者设计出别具一格的字体。对于说明性的文字(书号定价、责任编辑等)我们可以有机的把它们融入点线面的设计里面,使之更为出色。

书籍封面的图像在封面设计里尤为重要,它在封面的比例中占有很大的面积,是封面设计的重要环节。图像设计的好,可以达到与读者共鸣的特点。就像摄影书籍封面会选择有艺术价值的摄影作品一样,科普类书籍会更贴近自然与科技,新闻类杂志封面会选择有关人物和场面,图像的选择也要和书籍的内容相呼应才行。书籍封面的色彩设计必须和书籍内容与读者的年龄层次、文化层次相协调。要体现书籍不同的内容和思想的颜色对比效果是不一样的,比如,儿童的书籍封面一般色彩艳丽醒目,色调高,符合儿童单纯、天真、可爱的特点;中老年人的读物封面颜色一般沉着、和谐、大方;专业学术杂志色彩端庄、权威;时装杂志色彩个性等。除了色彩的协调,作者还要注意色彩的色相、纯度、明度对比,来提高封面的质量。

2 符号学的产生与发展

从人类进入原始社会开始,符号就产生于人们的生活之中,通过人们自觉或者无意识的肢体语言与话语来产生符号丰富促进人们的生活与发展。从甲骨文等的记载都能体现出符号对远古社会的秩序有着深刻的影响。“符号”这个词最早先出现于古希腊,而现代符号学的研究萌生在20世纪初,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符号学”最先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来的,他和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斯是现代符号学理论的奠基人。索绪尔对符号的定义为“一种研究社会生活中符号生命的科学”。符号学是研究符号理论的学科,现如今,它的研究已经穿插和交融于很多学科里面,如语言学、哲学、逻辑学、文学、艺术、宗教学、认识论和翻译理论等。它具有“普遍性、稳定性、可认知性、继承性、可创造性”的特点。

在书籍封面里的书名、标志、图案等都可以看做是有指示作用的图形符号,而这些图形符号通过人们的视觉感知传达书籍内容上的实质,从普遍的研究领域将它分成图像符号、指示符号、象征符号三种不同的类型。张锦华等于90年代翻译过“要研究是什么使得文字、图像或声音能变成讯息,就必须研究符号学,而研究符号和符号的运作的学问就是符号学”,符号学是让人类了解宇宙与自然世界和人类本身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也将会更广泛地运用于各个学科里面。符号学对人文社会科学影响巨大,为人们提供了对各种研究的多方面视角。

3 书籍封面设计与符号学的关系

3.1 书籍封面设计是将设计符号化的过程

书籍的封面设计是将符号视觉化、设计符号化的过程。符号就是一种信息的传递,在书籍封面的设计过程中,无论是字体设计、图像设计还是色彩的设计都可以说是一种符号的传递,每位设计者所设计出来的封面所包含的特色的符号,也都会以符号的形式传达到读者的脑海里。从另一方面来看,读者也是通过这些设计者所表达的符号来获知书籍的内容。比如一本书的书名字体设计是以水墨笔画来设计的,那么,对于这个图像就会以符号信息的方式传达到读者的脑海里,读者就会立刻联想到这本书的内容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联系的;而一本书的封面图像若是以可爱的卡通形象为主的,那么这个图像符号的传达也会使读者联想到这是属于儿童阅读类的书籍。

符号可以说是承载与传递信息的中介,是简化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设计中的符号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有许多共性。书籍的封面设计就是这样的设计语言,设计者通过对书籍内涵的理解使用非语言的符号,让读者理解到书籍封面里所表达的符号语言。

3.2 书籍封面设计可以说就是符号

书籍封面的展现给人们视觉感受的整体效果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图形符号,封面的图形符号是能指与所指的综合效果,而意指是两者结合的行为。书籍封面的图形符号可分为直接意指和蕴藉意指两个层面,所有的书籍所表现出来的意指系统都包含了一个直接表达平面和一个间接内容平面,意指的存在就相当于两个平面的相互关系。书籍封面的设计是以平面媒体传达信息为主要途径的,这也说明了它肯定是广义语言的一部分,因此书籍封面设计的本身就是符号的一种表达方式;同时,它也是用符号的方式与原理为根本依据的。

由此可以看得出来,对于符号的如何运用,是否正确合理,对信息的传达最终效果是非常重要的。若设计者在运用图形符号的同时可以用一个符号A来正确地传达出符号B的信息,那么其准确程度决定了这个封面的成功与否。

4 符号学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运用

符号在书籍封面设计里面是一种被运用的过程,能否合理准确地运用符号来转达信息,是一个设计者的设计作品成败的关键。书籍封面设计包涵在符号这个大体系之中,对于符号的直接或者间接运用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4.1 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图像符号

图像符号是很具有形象性的,每本书籍的封面设计都会选择用具体清晰的图形符号来展现主题的内容,封面的图形设计包括封面整体图形、标志、字体等因素。图像符号的使用就是将图形视觉化和符号化的过程,我们对于图像具有很直接的感知能力,图像符号也是专递信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能够使读者更准确快速地了解书籍所表达的信息。回顾人类历史,最初的原始人类所创造的结绳记事和后来的图腾崇拜,都是图形符号的发展历史。

在现在的很多杂志等读物里,标志设计在封面设计里的地位越来越受重视,成为现代封面设计里的新亮点。标志的设计图形是基础,达意为生命,注重小而精致,能够包含所有被浓缩的语言符号,具有很强的认知性。比如中国银行的标志设计就很有标志性的特色意味,从古至今,铜钱这一形象一直以来都象征着财富,中国银行的设计融合了中国的特色元素古钱的外形与“中”字的结构基本形,从而形成一个简洁、稳重、寓意深刻、很富有中国风格的标志设计。

4.2 书籍封面设计的指示符号

指示符号具有传达、命令指示性的作用,“所指对象与符号之间有时空上的关联,人们通过指示符号辨识符号的指示,它简略的图式具有直观的特性”。[1]符号具有一定的指代功能,而读者可以根据指示符号了解符号所表达的内容。在图像里面符号与对象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两者具有高度的共性,能指是指读者可以从书籍的封面设计里面了解到书籍的内容,而所指则体现了书籍的指向性。指示符号不仅只是个符号,它所显示出来的内容是可以被大众一致所承认的、有意义的,能达到认知的目的,赋予书籍更多的含义。就像门的指示是建筑物的出口;商品标志图案指示商品;蓝色指示海洋和天空;剪纸指示中国传统文化和春节一样,是从能指引出所指的过程。

4.3 书籍封面设计的象征符号

象征符号是一门有规律可寻的学科,它与指示符号不同,它与所指的符号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是群体思维通化的结果,是经过时间的积累形成很多人的联想感受集合而成的,简称社会习俗。比如在书籍封面设计元素的色彩里面,红色会让人联想到吉祥、春节或者革命;金色会让人联想到财富、皇权。象征符号往往是长时间的感受积累,读者见到一本书的封面,根据它的排版、形象处理、色彩的运用、纸张、开本,便都可以在第一时间里对书籍的属性进行大致的分类。这种归类大都是凭借读者长时间的个人阅读经验积累的,如精装代表高贵;封面风格活泼,颜色鲜亮的大多是儿童读物等。

“符号的三种类型相互独立并存而不可取代,但是它们之间却又是一个具体化的过程,从图像符号到象征符号,符号功能的表现逐步深化,整体信息传达的含量不断扩展,文化立场和行为态度持续得以延续。”[2]图形符号、标志符号与象征符号这三者之间也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它们在符号这个大系统里面都有特定的功能,当所有功能相交一致时,才能发挥出来最强的符号效果。比如一种拉面的标志,从招牌看来它是一个商品标志图形,用来招揽顾客,也是一个商标,它又可以被看成一种象征性符号,象征拉面这一饮食名牌的传统符号。

5 符号在封面设计中的发展

5.1 挖掘符号在书籍封面设计里的能动性

符号负载着书籍封面设计的内涵,是封面设计的灵魂,符号的能动性取决于人所具有的能动性。

一方面我们要提升符号在设计里面的指代作用,使符号的传达思想更加丰富完善,如果设计里面需要和平的意念,就可以运用人们对鸽子的感受来用鸽子的形象或者代表鸽子的符号进行设计;另一方面在封面设计里面运用符号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群的划分,每个人的价值观念、文化修养、年龄层次、历史传统都是不同的,如何在众多不同的划分里面求同存异达到最好的符号表达效果最为重要。就像代表公共厕所的符号,无论何种人群都能够轻易识别。

5.2 使符号在书籍封面设计中对象社会化

正确理解符号与封面设计之间的联系,是使符号合理运用于封面设计的关键所在。时代瞬息万变,符号所代表的含义越发丰富,书籍封面的设计更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不断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忘推陈出新,与世界同步。符号在封面设计中离不开人的能动性。探索符号的能动性,使符号在封面设计中的对象社会化。

结语

书籍是一种载体,书籍封面是这个载体最直观的符号表现。日益完善的符号学原理运用在书籍封面设计里面,为书籍设计领域的创新不断提供新的元素。只有各书籍封面设计遵循符号学的理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达到双方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效果,最终使书籍的封面设计的艺术形式内涵更加丰富多样,五彩缤纷。

参考文献

第8篇:书籍设计范文

【关键词】儿童 发展 书籍设计

一、儿童书籍设计的发展现状

不论你在哪个综合性书店里仔细观察,都会发现一些不成熟的作品,很多书籍的封面是美轮美奂,而内容设计特别的粗糙和初级,在设计发展过程中,部分问题有时候也不能过于着急,所有的问题都会在发展中逐渐被解决。但是儿童书籍中的设计性问题却有着它的特殊性,其中的原因在于儿童书籍的设计会对儿童的健康、安全、发展和社会产生影响,所以必须得到格外的关注,不能等着市场去慢慢的调节。

人这一生中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就是儿童这个年龄段,它是集中储备各种知识的时段。这就说明了作为知识载体的书籍,在这一年龄人群中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

任何领域的发展都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的力量来完成,因为并不是任何先进的东西都会有及时的市场回应,这就需要业内的先行者或研究者推动这种进步的发生。据悉,全国500多家出版社,在中国少儿出版物中占有绝大部分市场,其中有35家少儿专业出版社,这些出版社遍布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目前来看显然不确定是否对于儿童出版物也有完善的、全面的、科学的、质量的控制。

这些大量的图书通过不同的渠道送达到儿童的手里,成为了他们学习知识、启迪智慧、了解人生的重要渠道。这些书籍不只是一种商品,我觉得更多的是传播知识、教育下一代的社会职责。因此这些书籍的质量好坏,水平高低,价格贵贱不单单是一种简单的商业行为,更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二、儿童书籍设计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观察目前市场上的儿童书籍,极大多数书籍的品种很丰富、材料很充足、设计也很精美。虽然如此,但是也有很多缺陷,我们不难发现市场上的儿童书籍都是品种繁多,装饰精美。但是价格很昂贵。不仅如此而且有的还有潜在的不安全问题,有的甚至制作粗糙,这些书设计水准很差,插图乱糟糟,缺乏美感,儿童书籍设计风格相似的比例非常的高,很多书籍杂志从内容到设计盲目照搬,缺乏个性。

现在书籍的设计师缺乏对儿童心理和行为的深入分析,设计师们的设计行为变成了非常自由的行为,单个设计师在设计时也会考虑儿童的特点,但由于个人判断的不具体和缺乏依据,都仅仅是个人自发的行为,即使有些成功的经验也难以推广为标准,所以,在儿童书籍市场繁荣景象的背后,大量对儿童来说不适合、不安全的产品仍然存在。

儿童图书设计风格雷同情况严重,相比其他社会书籍,更缺乏细心的设计。风格独特的作品。这些都与儿童书籍的读者们有关,儿童一般在理性选择产品的时候没有足够的经验,他们大部分是很盲目的选择产品。这样看来,一本书即使设计非常精美可能也得不到市场好的回应,再加上真正做到制作很优秀是需要高的经济做支柱,相应的也可能带来高的危机。当市场的参与者都觉得付出的得不到回报,结果就会很严重,花花绿绿,制作粗糙的产品就会随之越来越多,如果儿童从小接触的都是这些低质量的产品,那么就会对他们艺术修养的形成产生非常负面的引导。这对孩子的教育是极为不利的。

书籍是与孩子密切接触的一种物体,儿童书籍的安全性、舒适性、艺术性、经济性等方方面面都与千千万万孩子以及他们身后的家庭密切相关。

三、儿童书籍设计的设计原则

(一)注重趣味性

儿童书籍作为书籍设计中一个重要门类,应该设计得更具有趣味性。趣味性的设计能使儿童在阅读书籍的同时激发儿童们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所以,儿童书籍设计师应在进行儿童书籍设计时,注重儿童特殊群体的兴趣点,突出书籍的趣味性,做到符合其心理接受,因为,只有符合儿童的趣味性的书籍才能更多的吸引儿童的目光,更能激发儿童学习知识的兴趣与动力,从而使书籍也变得更具有教育意义。儿童书籍设计的趣味性体现在书籍的形态设计、插图设计、色彩设计等多个方面。

(二)体现人性化

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细分人群,儿童书籍设计应注重个性化产品的追求,儿童书籍的设计要在满足功能需要的基础上,更要满足儿童求趣、求奇、求异、求新的特殊心理需求。在确保儿童书籍读物内容安全以及健康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儿童的体验感受。

(三)互动性与参与性

完美的设计创意,是由设计师与用户交互完成。交互式的产品设计给使用者提供了与设计师一起设计的机会,参与其使用的产品设计过程,以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产品功能的满足。儿童书籍的设计也可以让孩子来参与书籍的设计,可以及时深入研究孩子的心理的,并在设计中应用。

四、结语

只有改变儿童书籍设计目前发展的现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从儿童心理出发去考虑,在儿童书籍设计作品中增加设计的趣味性,体现儿童人性化,添加儿童的互动与参与,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受儿童欢迎的书籍。

参考文献:

[1]吴寿林.书籍装帧大辞典[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3.

[2]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9篇:书籍设计范文

关键词:镂空设计;层次;互动;书籍;剪纸

镂空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一种技术,他的应用领域比较广泛。

“镂空”一词是很好理解的,其实就是在平面或立体的空间内进行挖透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会使得平面的东西增加空间感,让立体物体的空间层次更为强烈,让人们在这种空间层次中能够获得乐趣和某种惊喜。

一、镂空技术逐渐应用在书籍装帧设计中

镂空技术最早在材料上的应用是中国的剪纸,经过长期的发展,镂空设计逐渐应用在包装设计中。随着印刷技术的提高以及各种印刷工艺的发明,如今很多高端的印刷工艺走进了书籍装帧设计中。在十几年前,书籍装神往往以精美的印刷和色彩赢得人们的眼球,如今各种印刷工艺的使用,使书籍增加了更多的乐趣,提高了书籍的自身价值,不再是单纯的文字色彩了,特种纸特种工艺的使用另读者耳目一新。

其中,镂空这一技术也从单纯的兼职上转移到了书籍设计中,为书籍的发展开创了一段新的历史。

二、镂空设计在书籍中的应用

镂空技术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对书籍的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书籍的层次感、趣味性和互动性上,这些方面都是通过数据的封面设计、内容页面设计、腰封设计上表现出来的。

(一)镂空设计对书籍层次的影响

前面讲过一些有关镂空设计在建筑、家具、服饰、包装等方面的运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种技术,使得设计的物体在空间中的层次更加丰富,内容不再单一。通过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图形、不同的色彩的相互作用,相互生辉,体现除了镂空的层次美、技艺美、装饰美,以及强烈的空间感。

首先从书籍封面设计来讲,镂空设计的运用直接赋予了书籍层次的美感。书籍的哦封面往往会与书籍内页采用不同纸材,一般都比较厚实,或者是采用特种纸张,甚至是除了纸材以外的其他材料。镂空技术在封面上运用后,读者就会通过镂空的图形看到内页的内容。封面与内页的颜色不同也会造成一种正负形的对比和反衬,这不仅达到了装饰效果,还让人们在平面的纸张上找到了空间的层次,通过材料、色彩、图形来体验这种技术带来的美感和兴趣。比如图1《北京民间生活百图》这本书,书籍的封面通过镂空的一个长方形,里面透出的是彩色的民间生活图,而书的封面则是用深灰色的硬质纸材,纸材上面采用的是把各种生活动态的人们进行了凹凸的工艺,两种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光的照耀下,镂空的部分又出现了阴影,这样使得输得封面更有立体感,封面红色、单一的深灰色再加上镂空部分显示出来的色彩的图案形成对比,增加了书籍封面的空间层次,让书籍看起来更精致更具有收藏价值。

在书籍内容上采用镂空技术往往是受内容的影响,这需要与内容相互应的图形和镂空技巧,这样往往会达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内容更加丰富,层次更丰富。比如德国书籍《Visuelle-instrumente》,这本书的内容采用了很多的圆形镂空,大小不同,位置不同,这些都是根据书籍的内容进行设计的。两张内容叠加的时候,镂空的部分就会显示出本页所需的内容,连续几页的图形通过错位叠加,形成一个多层次的镂空图形,这样在一个平面的书籍内页之上又增加了更加丰富的空间层次,让书籍脱离了那种乏味的文字说明。

(二)趣味性和互动性

自从剪纸出现以后,各种趣味性的剪纸艺术也就出现了,并且随着镂空技术的发展,这

种技术部不断地应用在包装上,不仅丰富了包装的层次而且还增加了趣味性和与消费者的互动性。渐渐的这种技术也被聪明的设计师们应用到书籍装帧设计中,让书籍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更为亲密,更为快乐地机型阅读和获取所需知识。

在书籍的内容设计中,与读者的互动采用的比较多,镂空技术在这一方面的应用为书籍增加了很多乐趣。比如《手》(川音成都美院的学生作品),这本书的设计,内容中采用了圆形的镂空,这种镂空与内容图案巧妙结合将书与读者的手做了一些互动,用以手的视角去诠释这本书的人生,这不仅增加了书本的趣味性,而且还让读者亲子参与进来,这样书籍的互动性更好,镂空技术在此的运用着实巧妙。

中国的民间剪纸正是镂空技术的效果,这种剪纸的技术也不断运用在书籍装帧设计中,书籍自身的色彩、图案、肌理、材料若隐若现,使得每一张平面的内容层次变化都丰富了起来。

结语: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下,书籍装帧设计方式越来越多,各种工艺的运用使得书籍的内容丰富多彩,采用恰当的镂空设计在书籍中的应用,简单而单纯,亲切又自然,不但丰富了平面设计的空间层次和内容层次,而且还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这样都会为现代的书籍装帧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参考文献:

[1] 吕敬人•书籍设计-书艺问道•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2] 邓中和•书籍装帧•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