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书籍封面设计浅探

书籍封面设计浅探

中国传统的书籍线装形式在二十世纪逐渐被西式开本所替代,封面仅有一个题签不能满足时人的审美,于是封面设计渐渐兴起。鲁迅、陶元庆、钱君等人开启了中国封面设计的“征程”,创作出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在这些人之中,以钱君创作数量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并出版了许多相关理论书籍和画册,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钱君封面设计的审美观:简练质朴、典雅蕴藉

艺术创作的格调取决于对艺术的体悟和多方面修养的积累,仅仅具有技巧显然绘制不出一副好封面。钱君正式踏足封面设计之前,在其他艺术门类如散文、音乐、金石书画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修养,这无不影响着他的设计。他认为封面设计应该和其他各类文学与艺术传统互通,所以其设计的封面一直秉持着东方式的简练质朴、典雅蕴藉的风格。钱君说:“书面设计,顾名思义,总要有浓厚的书卷气,要来得婉转,要来得曲折,要来得含蓄……”这一论述源于对诗词书画的理解,如其诗词文学创作以含蓄婉转、内蕴精炼为主;他篆刻最为知名,经常运用篆刻元素设计封面,深知篆刻讲究寓巧于拙、朴实典雅等,封面设计也应如此。正因这些观念,所以他追求画外之意,所谓“图有尽而意无穷”,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百看不厌的佳作。这种审美深刻地影响了其绘制技巧,他擅长“用简洁的笔触和色彩画出抒情情调很浓的小品画”,大多数作品仅运用两三种颜色和较少的笔触(图一)精确地传达出清新脱俗、典雅幽远的意境。常借鉴传统艺术的手法,如国画上大写意的笔法、大收大放的章法、灵活多变的用色。以作品《鸽与轻梦》《艺海拾贝》为例,前者剪影般的鸽子站在长满果实的树上并施以淡粉红色,给人以清新温馨之感;后者更为简洁大方,淡蓝设色呼应书名中的“艺海”,饰以波浪式的纹路,海边“拾贝”的画面映入眼帘。不仅对于设色、图案求简练典雅,在字体上也有这种审美追求。当时有些设计师过于强调变形使得书名一时间难以辨认,他提出:“图案字体要使人易识易辨,美观典雅才好。”曾受日本设计师影响的他,强调字体的装饰性以至过于繁琐、乖张,经过反思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字体,即以宋体或楷体为基础加以变化,减少过度的繁饰,给人以清新质朴之感。生产力和经济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这种审美观的形成。早期印刷术不太发达、制作成本较高,如果运用多种色彩和大量图案势必会大大增加成本,比如当时流行的凸版印刷,颜色一般限制在3-4套色之内且要用多个板才能印出一个完整的作品。所以钱君的大多数封面只用少数的色彩和简练的图案,同时,去掉繁杂的细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绘制时间,以能应酬更多的订单。

二、钱君匋封面设计的艺术特色:文化内涵和设计品味共存

二十世纪初期的封面设计中存在着一个较大的问题,即平装书的形式源于国外,所以国内设计师多学习和借鉴国外的作品,容易造成封面和内容格格不入之感并与中华民族的审美理念相距较远。钱君作为这一领域的开拓者,如何体现中国文化内涵是一个重要的命题。他在保持设计品位的基础上,以富含诗意的表现手法、运用民族文化图案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品位和风格。

(一)封面的诗意化

在设计之前,钱君认为应先深入探究书籍作者对其投入的思想情感,提高封面设计与书籍内容的呼应度以求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并基于整体的角度统摄封面图案与字体,注重封面的诗意与抒情性表达。虽然这种诗意是一种感觉,但钱君用巧妙的方法来阐释和演绎它的存在。他尝试着将“音乐的旋律、和声、节奏、音色等想尽办法和封面设计结合起来”。但是音乐不是封面设计语言,如何转换是一个难题。钱君想到了两者之间的共性,即艺术都有旋律、节奏。其师丰子恺为他提写画例时说封面犹如序曲一般“可以整顿观者的感情,使之适合于剧的情调”。所以他也认为好的封面犹如歌剧的“序曲”一样,聆听后“可以得到歌剧的一个大概面貌,从而使人的心情进入歌曲的中心,梦一般地沉醉在它的故事中”。他将序曲的处理方式转换到封面设计中来,撷取书籍内容的精华浓缩成图案与色彩,使读者产生心灵共鸣从而增加阅读的兴趣。钱君认为封面不能开门见山,要含蓄蕴藉,其作为一位出色的诗人是身体力行的,将诗文创作中常用的比兴、烘托、夸张、排比等手法运用到封面设计中,传达出书籍内容的意蕴与情感。如为巴金《新生》所作的封面,在强硬的石砌上从太阳的影射中画出一枝小草以象征“新生”的寓意。还将封面、诗和中国画放在一起思考,贵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深知计白当黑、分朱布白之理,强化封面的虚实对比和视觉冲击力,使之疏处可跑马、密处不容针,这如绘画大收大放的章法与留白为观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不断撩拨读者的想象力,是一种充满诗意的手法。1929年为《新女性》设计的封面是其代表作,最能体现其封面诗意和抒情性的表达。钱君按照春夏秋冬的季节来构思设计,以最佳的颜色和物象来营造不同季节的景象。如图二夏季淡蓝色的底让人第一时间联想到池塘,而数块抽象的几何形像极了芭蕉叶在熏风中摇曳生姿,咖色的蜻蜓立于上头嬉戏,表现出夏季江南绵绵细雨、微风拂来的景象,顿时诗意盎然。

(二)图案的民族化

除诗性之外,文化内涵还体现在突出中国特征与民族烙印,设计如果脱离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就失去了能真正养育它的土壤。设计也有给予大众以文化教育的意义,兼具审美和教育功能。他虽从传统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但并不生搬硬套,是以设计的品位和技巧来改造充满民族文化色彩的图案。这种意识并不是一开始就具备的,钱君最初多向日本学习,久之发现日本设计师很受中国古典艺术的启迪,所以他才开始探索封面设计图案的“民族化”。但是,他在强调民族化的同时并不否定现代化和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如果封面仅体现民族性而不加入现代的设计意识和方法会导致保守主义,所以他尝试将两者融合起来。如《少室山房笔丛》中饰以青铜器纹样,为民歌集做封面时汲取民间剪纸、印花布的元素装饰(图三),这些作品将民族性和现代化结合得恰到好处。金石书画方面的深厚修养使他尝试以书法和印章元素融入设计之中,中国所独有的艺术形式无疑会给封面带来浓烈的民族色彩,但并非意味着可以直接使用。他认为书法家不一定能书写出适合设计封面的字,必须在书法的基础上融入美术字的一些特点,均匀、流畅、优美是最佳的视觉效果。还需经营位置,如《半农谈影》四个字以草书字体融入圆形之中,要就字间距、大小、位置等做调整。又如《曲艺论集》(图四),蓝、绿、红是民间常用的三色并借用民间刻纸技艺,请沈尹默题书名,可以看出这四个字适当收放使外形减少突兀,大小空间均匀、平正端庄使整幅画面浑然一体,很明显在题写时钱君提醒了如何书写能更好地适应于封面。

三、钱君封面设计的手法

(一)借用与移植

在二十世纪经常举办有国外图书的书展提供了参照和借鉴的样式,国内设计者也常出国考察以提高眼界,钱君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最初主要向日本学习,他说:“试作封面时所有的参考书都是日本的,因而就受了日本的影响。”特别是本松吴浪书中的图案文字样式,是钱君早期文字设计的主要模仿和借用的范本。三十年代时他极力吸收西方样式,如立体主义样式的《夜曲》、《欧洲大战与文学》的拼贴剪切之法是借用马里涅蒂版画的风格趣味、《济南惨案》运用“未来派”的手法都说明他见识极广。又如《到莫斯科去》的“构成主义”手法与火车、旗帜、人等形象,和卡桑德拉设计的《北线快车》十分相似,有很明显的“样式移植”迹象。经历过向西方“样式”的学习后,钱君打破常规,大胆地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图案运用到封面设计中,如石刻中的武梁祠、云冈、龙门,又如周秦青铜器等。这种想法受到了鲁迅的赞赏,鲁迅将家藏的金石拓本让钱君欣赏并互相交流。不仅限于金石,他说:“凡我国古代优秀的绘画、书法、工艺品、服饰等各方面遗留下来的东西……,融汇化合到创作中去。”如为刘逸生《唐诗小札》《宋词小札》所绘制的封面便是以印章铺满版面,极具趣味。

(二)抽象与变形

钱君擅长大写意绘画与书法,他深知传统艺术注重“遗形写神”而不是西方强调的“写实”,所以提出封面设计最忌讳“作虚假地低级图解”,最好的方式是“不外乎造型的简化和写意化、象征化,即前面论字体时提过的减法;又或者是把造型复杂化如重复、重叠等。”其善于抓住事物外形最主要的特征并提取凝练、删繁就简。具体做法是选取与内容相符的物象如山水、动植物等,运用抽象的手法以简单的几何形高度概括原有物象并提纯为装饰性图案,适当将主要特征变形夸张以增加主题的辨识度,这能更好地呼应书籍内容并增加封面审美情趣。在字体设置上也有独到见解,他以老宋体为基础并用加肥、延长、弯曲、装饰、倾斜等手法加以变化,这一用字习惯成为他封面设计的特色之一。但这种变形不能随意而为,他说:“书名字体的设计属于整个设计的一个部件,必须使其协调,以增加魅力为主,不要成为强加的赘物。”

(三)和谐与均匀

封面作为书籍的“序曲”,要注重装饰性,视觉效果应是适合大众的,才有利于更好地销售。钱君力求组成画面的各种素材达到构图的均匀与和谐,素材与素材之间相互呼应以求达到丝毫不能改的境界。他虽讲究章法的变化,但这建立在整体的布局平衡统一、均匀和谐的基础上。除此之外,还喜欢运用对称、简单的几何图案重复均匀排满整个封面,并用两三种纯色搭配使这种单纯的设计显得丰富却无过分绚丽之感。如《诗集传》(图五),封面均匀布满了淡绿色古代龙纹,典雅大方。当然,和谐与均匀并不是强求而来,他说:“经营之法并非一成不变,设计者宜仔细推敲,以求其最佳效果。”以《沙弗》《沙宁》两个作品为例,弗字左下角额外的圆点与沙字三点水的圆点呼应使得两个字更加和谐,宁字用简体省略了诸多笔画以求达到与沙字在视觉上的均匀,这都说明了他在设计上并不是故意求新求怪。

四、结语

纵观钱君的平生艺事,从幼时的家庭启蒙、到艺术师范的学院式教育,尤其是得到鲁迅、丰子恺、陶元庆的指点让其艺事精进不已,直至晚年老眼昏花,还创作不缀,可见其对艺术的信仰与执着。钱君在探索封面设计的过程中,扎根于传统文化,汲取画像石、剪纸、造像等方面的营养,使其作品贯通中西、融汇古今。他作为封面设计的先驱者之一,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是值得后人学习和称赞的。

参考文献:

〔1〕钱君匋.书衣集[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2〕钱君匋.钱君匋装帧艺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钱君匋.钱君匋的艺术世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

〔4〕钱君匋.钱君匋论艺[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0.

〔5〕钱君陶.君匋书籍装帧艺术选[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作者:胡湘海 单位:无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