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书籍的创意设计范文

书籍的创意设计精选(九篇)

书籍的创意设计

第1篇:书籍的创意设计范文

1.1色彩对于意境美的创设。

在文学书籍封面设计中,色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封面的文字、图形和背景都是离不开色彩的,色彩起到的作用主要是营造一种氛围。我国文学书籍封面的设计中色彩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我国古代礼仪制度以及民族传统的审美观念的影响。其实色彩本身是不包含任何意义的,但受我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影响下,人们逐渐对每种色彩赋予了特定的涵义。

我国古代传统的民间书籍封面喜欢用青、蓝等一些平淡素雅的颜色,而御用的书籍则一般是黄色、正红色或是磁青色等。例如红色人们大多界定为代表喜庆、成功、欢乐等含义;而磁青色给人以一种富有哲理性的,深奥的感觉。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新的色彩领域被人们开发了出来。例如用黑色来表现神秘庄重的气氛,用黑色作为书籍封面背景越来越被读者所接受和喜爱。

1.2从图形角度表现意境美。

图形不仅仅用来表达某种特定的事物,更是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手段。我国传统艺术向来都强调意与形的统一,用图形来表达意境,通过所要表达的意境来设计图形。我国古代在绘画中最早提出了形与意之间相互统一的关系。形指表象,而意指内涵,意赋予了形生命,而形又是意的依托。文学书籍封面上的图形是书籍内涵的一种外在体现,它与书籍的内涵和艺术有着直接的关系。

通过图形这种艺术形式来表现文学书籍的意境美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图形既可以客观的再现事物,同时也可以准确的展现设计者的思想感情,使情景得到升华和交融。封面所选用的图形,直接可以体现设计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所营造的艺术氛围。当今时代,以形写意的设计理念在现代文学书籍封面设计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形”和“意”可以说是封面设计的灵魂所在。用具体的图形语言来表达封面所创设的意境,二者完美的结合,文学书籍所要表达的内涵和审美就展现出来了。

2结语

第2篇:书籍的创意设计范文

概念书籍设计将书籍艺术形态设计转换成有效表现思想创造性设计,旨在充分展现设计者的创造力,启发创新思维意识。概念书籍设计是根据书籍内容对视觉想象的内涵进行提升,探寻可以参与其中的文化元素,对原有信息内容进行再创造的意识。使受众在与书籍交流的过程中,对语言、时间等多方面因素形成更深刻的、多元化的、全新的认识。

在概念书中,文字既是文章的一部分,又是插图的一部分,被赋予了双重身份。文字作为有意味的图形,表达文字以外的内涵。独立创作的原创插画为主要表现内容,书籍的文字、用纸、折手和装订等都围绕插图来进行设计。这里赋予了传统意义上的插图新的意义。插图可作为书籍的主体出现,兼有表达书籍内容的功能。既是书籍具体内容的体现,又是抽象意念的表达。在概念书中可以围绕插图进行模切、拉页以及页与页之间连接关系的特殊设计。概念书的设计是图形摆放方式和图形处理方式的研究。一直以来,由于的技术和成本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目前书籍的装订方法还是以经济、简便的胶订和骑马订为主。但也有很多设计师在书籍的装订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线装、铆订、胶订辅以织物等,方法多种多样、灵活巧妙。概念书中可以利用现有的装订形式进行形态上的创新,也可以设计、实验新的装订方法。

在概念书的设计中,纸张的质感、纹理、透明度、柔韧度、反光度等都可以成为概念书设计的亮点。概念书的纸张不再局限于目前印刷常用的铜版纸等纸张,还包括用于包装的纸张、用于工业产品过滤的纸张、砂纸等。可以用一些现有的纸张或其他材料进行再加工,制成新品种的纸张。概念书印刷的方法可以颠覆传统意义上的印刷方法,可以通过丝网、铜板、木板印刷等办法来创作,也可以通过喷画、烙印、粘贴等手段进行创作。随着技术的更新,未来也有可能成为新的印刷方法,推动装帧艺术的发展。

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电子媒体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电子图书成为书籍设计中的重要部分。总之,概念书籍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书籍思维方式上的未来性。现在国外的概念书籍,在形态上已经摆脱了书籍的传统模式。以独特书籍设计语言来传达书籍的思想内涵,并体现强烈的个性。从表现形式、材料工艺上进行前所未有的尝试,并且在人们对书籍艺术的审美和对书籍的阅读习惯以及接受程度上寻求未来书籍的设计方向。

2概念书多元设计

在进行概念书的设计时,应从外到内,由于书籍语言的多元体现,为阅读过程带来无限拓展的可能性,书籍设计不仅仅属于平面设计范畴,还存在空间设计等领域的设计概念,以构成三维的空间关系,从而形成可观、可触、可感的艺术形态。它包括形态的写实感,如质感的表现和结构的准确表达;另一方面也依赖娴熟的技术和对材料特性的把握,以实现艺术模仿与创造。就艺术而言没有观察、没有借鉴、没有对比,就没有认识,没有创新,只有观察到的才可能有表现,这就是观察的意义,这就是设计创新的基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通过观察进行思考,没有深入的观察就很难激发灵感,产生真正的设计;没有认真的观察,就很难产生具有创造力的设计。通常自然形态以人物、动物、植物等自然界中具象形态为依据,通过观察、归纳或夸张、变形等手段创造出艺术形态,它与超级写实主义相比为设计者提供了一份自我表现的空间。概念书的设计具有同样的特点,运用适当的“跨界”语言去表现另外一种事物,会得到一个全新的、充满想象力的创作物象。概念设计通过抽象的形态表现丰富的内容,使读者可从与作品有关的蛛丝马迹中展开一系列思考、联想和欣赏过程。当你处在抽象的环境中,你会不由自主地展开想象、联想,在抽象艺术作品面前自然会心随其动,展开美的想象。由于概念书籍设计材料,常可以木、布、金属、塑料等为媒质进行设计,这种概念书,看到的似乎不是书籍,而是立体的、建筑艺术的观念,是设计师心中浪漫的书籍之梦。总之,不同的材料,能为书籍灌注特殊的精神气质与内涵。在不游离书籍主题的前提下,借助材料的特性引申出与众不同的创意,表达出更深层广泛的含义,为读者提供阅读想象的畅游空间。

第3篇:书籍的创意设计范文

关键词:书籍装帧;传统元素;文化内涵;创新应用

书籍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人们思想得以留存下去的承载物,书籍的文化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书籍装帧则是给文化进行外部的包装,勾起人们在视觉上的兴趣,它不仅仅是一种产品包装,同时它也是一个立体的精神空间。书籍装帧设计需要将书籍的内容、风格、年代以及所要传达的精神结合起来,创造出与书籍息息相关的形式,并且要兼具美感和艺术感。书籍装帧蕴含了设计师对于书籍的理解与对人们心理的解构,它不仅是书籍的“皮肤”,更是书籍的“血肉”,是一本书的精气神之所在,任何装帧中所出现的内容都必须具备一定会的设计思想,以图案、文字或者色彩等将书籍的精气神率先展示在人们面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神灭方式和文化思想,而我国书籍的装帧中,也普遍地采用传统文化符号作为其设计元素。纵观我国书籍装帧历史,民族传统元素无时无刻不体现在整体的装帧设计之中,中国书籍的装帧注重外部与内部的联系,装帧内容必须符合书籍的风格,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意境,现代书籍装帧不仅是对书籍的包装,更是对于文化的一种传播,它不能简单地搬用现成的图案、文字等,它更加注重符合现代感的创意。由此,我们可以从装帧的材料、结构、造型、书法、图案、色彩等方面对书籍进行装帧,以提升书籍的现代感与历史文化品位。

一 传统元素与现代书籍装帧的关系

(1)传统元素是书籍装帧设计的创意源泉

我国的书籍装帧设计一直以来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现代书籍装帧采用较多的是较为符合现代社会动感与科学发展的元素,但是其在布局、色彩等搭配上同样深刻蕴含着传统元素的身影。我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要资料教育创意来源,它在精神层面反映着一些当前的社会信息,凝聚着民族精神。书籍装帧设计的创意是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对文化加以加工改造而形成的,其本源仍然是深厚的传统文化元素,传统文化既是装帧设计的源泉也是其得以继续发展和再创造的依托。书籍装帧在现代书籍的包装与发行、宣传方面大量运用传统文化元素,而其本身也构成了一种文化的内涵,优秀的装帧设计不仅能够体现出书籍的品位境界,还是培养和宣传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2)装帧设计是承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书籍装帧设计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方式,它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书籍装帧既是现代文化发展的要求,同样也是历史的产物,它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继承性,其在历史长河中继承着文化的发展,使得传统文化能够以另外一种全新的方式继续存在和影响着后来的人们,并且还将不同时代人们对于文化的理解也传承了下来,促使民族文明不断得到继承、融合与发展。装帧设计体现着一个文化群体的主要思维走向与文化层次,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文化归属性。我国书籍装帧设计也同样具备一定的民族性,它是一种解读民族心理的语言,在书籍装帧中运用视觉将民族的属性体现出来,只有具备相同的文化特征或者认同本民族文化的个体才能真正理解装帧设计符号的意义。

二 传统元素在书籍装帧中的创新应用

书籍装帧的主要功能是从视觉上向消费者传达书籍的相关信息,并且勾起读者的阅读或者购买欲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书籍内容的延伸。传统元素在书籍装帧设计中不仅仅是照搬现成的元素,它还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加工设计,创造出符合书籍特色和境界的专有艺术美感,现代书籍装帧设计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传统图案元素在书籍装帧中的运用

纵观我国的书籍装帧设计成品,其对于传统图案的运用十分常见,传统的图案主要是一些民族长期流传的形象,其包括人物皮影、传说神话形象、龙、水墨画、书法字体、剪纸、戏剧脸谱、石刻等图案形象。传统图案所蕴含的内容之广,为现代设计师们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素材和创作源泉。例如书籍装帧所用的底纹和边框,其时常采用的是传统图案的中国纹络、兽形以及历史遗迹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典型图案,在书籍装帧中的使用则使得书籍更加具有民族内涵和文化艺术效果。

(2)传统文字在书籍装帧中的运用

我国的汉字可以说是整个民族得以源远流长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汉字不仅承载着文化与思想的传承,同时又具备较高的艺术美感价值。汉字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表现形式,这些都是书籍装帧设计中采用汉字的主要原因。在我国的汉字历史中,从最开始的陶字、甲骨文、青铜字、金文,到现代的简体字,在不同的文化人物手中,汉字也表现出丰富的形体美,其在书籍装帧中被设计为封面和题词的情况较多,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在语文艺术书籍装订中的运用、魏碑字在封面底纹中的装裱等。

(3)传统色彩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的色彩主要是由我国历史名人或者民族臆想中构建出来的,例如红色、黄色,红色可能是最能代表传统色彩的颜色,而黄色等其他颜色则是体现某种身份或者感觉的颜色,如皇袍、泛黄的古籍等。色彩的运用是书籍装帧设计重要的一环,它是一种视觉冲击,能够引起人们对于书籍的臆想,寄托书籍背后的内在文化精神。色彩的搭配能够渲染出独特的视觉效果,无论是黑白、红黄等的搭配或者独立使用,其都能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并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意境。

参考文献

第4篇:书籍的创意设计范文

关键词:创新;同名书籍设计;教学法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书籍这一传统的信息载体形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现代意义上的书籍设计始于工业化时代,书籍在传播文明的同时,自身形成了一个造就全球阅读空间的流通产业。传统意义上的书籍功能主要是记述史实和保存知识,书籍设计的工作仅限于美化与保护书籍。保护书、美化书、促进销售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书籍设计的目的。书籍设计是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极强的视觉传达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信息时代,我们有必要认真反思,中国的设计教育环境已悄然发生了改变,这种变化促使人们对设计观念、设计思维以及设计教学等诸多问题。包豪斯是现代设计教育的摇篮,探索是包豪斯教育中最重要的目标,通过书籍设计课堂教学,探索一条兼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之道,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储备更优质的设计人才,提升高校艺术人才的质量。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责无旁贷。

1书籍设计教学现状

纵观我国设计教育的沿革我们不难发现,各高校的书籍设计课程有如下两个阶段的转变:我国的设计教育只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早期我国的设计教育经历了“工艺美术教育”阶段,其课程特征是一种纵向的、行业的划分为基础的类似职业技术培养,而书籍设计课程则多偏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开放以后,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理念被推广,设计教育的关键在于创造力的培养。也就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创造性地学。由此,带给书籍设计课程的影响是跳出以传授知识为任务的实用教学,继而与市场、与实用规范无关的概念设计大行其道。经历了以上两个阶段的书籍设计课堂教学,呈现出如下的问题现状:

1.1教学具有片面的趋势

其一,由于受早期“工艺美术教育”的影响,一部分高校在书籍设计课程教学中,采用保守的教学模式,重实践能力的操作性训练,认为市场是检验的唯一标准,产品即商品,欠缺灵活性思维。其二,片面强调创新思维的概念设计,追求不切实际的标新立异;过分地创新作业,甚至出现“书非书”的局面,与书籍设计的初衷南辕北辙。

1.2实践与创新结合不充分

书籍设计虽是一门实践应用学科,但思维的灵活性也是设计教育追求的方向。由此,实践性与创新性的结合教学才是书籍设计课程的质量保证。然而,现有的教学法尚缺乏将实践训练与创新思维兼顾培养的有效手段。

2同名书籍设计教学法的内涵

基于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同名书籍设计教学法,希望避免顾此失彼,实现书籍设计课程中的实践与创新。侧重于探讨本教学法在书籍设计课程的具体操作与应用,试图探讨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法,以期能对同类设计教育提供有用的借鉴和参考。

2.1同名书籍设计教学法的含义

同名书籍设计教学法,是在长期的书籍设计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产生的。分别以实践应用与创新思维为侧重点,通过两次作业,布置同一书籍完成不同要求的同名书籍设计作业。兼顾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旨在通过同名书籍设计的两次作业实践,突出课堂教学对比,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实践能力,创新思维,提升教学质量。

2.2拟解决的教学问题

教师如何转变观念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设计教育的关键,也是设计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全面掌握书籍设计的方法与技能,并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和技能,进行独立的书籍设计并不断提高设计的创意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其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人才培养质量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同名书籍设计教学法的应用研究旨在提高书籍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力争解决以下教学问题:其一,缩短学与用的距离,提高学生在本门课程中学习与实践的效率。其二,通过教学内容的对比、作业设置的比较研究,有效挖掘创新思维的潜能。其三,试图推进书籍设计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兼顾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双重培养。该教学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立足于应用性、创新性的整体考虑,将二者有机联系,利用两次作业实践对比,形成积极的创新思维的意识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提升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质量。

3同名书籍设计教学法的实践

同名书籍设计教学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课程共分两个单元来完成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教学任务。

3.1“请进来,走出去”

第一单元里,主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书籍设计课程中的应用性问题。“请”资深编辑与业界人士解惑答疑,采用情境教学方式,模拟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岗位,把知识融入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按照工作流程完成平装书籍设计任务。让学生之间比稿、模拟提案,让甲方与学生对接,通过实际案例,显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走出去”参观、学习书籍制作流程,以及纸张公司、印刷厂……真枪实弹地演练,掌握工艺制作流程。从而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尴尬,使学生具备书籍设计师的基本技能。在本单元,通过梳理书籍文本信息,用书籍设计的方式和形式,准确、客观地传达信息,集中在视觉范畴内完成平装书籍设计作业。

3.2重创新,多向性

第二单元主要强调创新性,以期通过本单元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体操作是沿用第一单元作业平装书的同名书籍作为二次作业设计实践。探索信息表达和传递的多种可能,重组再造信息,经过对书籍信息进行主观的解构、转译、重述,以夸张、幽默、变形、隐喻等修辞手法,多感官、多层次、创造性地运用到书籍的形态、材料、工艺等诸多环节,突破对书籍信息载体的惯性思维认识,增加除文字信息以外的其他附加信息,提升书籍的附加值,用以丰富书籍的多重含义,以差异化、创造性的方式表现出不同书籍的内在精神和信息诉求,达到突出创新、与时俱进的目的。用生动、有趣、有意味的手段从显性、隐性多方面实现信息的最佳传递效果,创造一个能打动读者的新兴“生命体”。现代设计的元素,如文案、照片、图案都是信息的构成元素,但信息的传递不局限于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同样能感受信息,相对于视觉接受的方式更隐蔽、更模糊。正因为书是要通过手翻、眼视、心读,由此肌理、色彩、结构、声音、气味等均应纳入书籍设计信息的范畴。通过概念书籍设计的手段,不考虑当下的科技与市场,从设计载体、材料、工艺、形式进行多向立体的信息传递探索,有别于第一单元平装书的单向信息传达,其目的是形成积极的创新思维习惯,旨在打破学生的惯性思考。通过两次同名书籍设计作业的对比,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在创新环节,应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进行概念设计,虽然不用考量当下的科技与市场,但不应强求创新,从而顾此失彼,导致“书非书”的问题,以致本末倒置,违背书籍设计的初衷。正如日本著名设计家杉浦康平先生说:“一本书就是一个生命体,这个生命体不是静止的,它是流动的,它要富有生命力,这样才能够打动读者。”作为学生,未来的设计师,无论是在做实践性的平装书籍作业,或是做创新的概念书籍作业,都要把书籍当作富有表情的鲜活生命来对待,才会使受众对它一见钟情,从而实现自我介绍、自我推销的目的。

4结语

第5篇:书籍的创意设计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the diversity of book design tools,materials,rich language,accurate printing technology,computer hardware and software continues to develop,all of which will have a profound impact to the development of book binding design.

关键词: 数码设计;书籍装帧;历史沿革;时代特色

Key words: digital design;book binding;historical origin;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中图分类号:TS8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4-0249-01

0引言

书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智慧、意志、理想的体现,是人类表达思想、传播知识、积累文化的物质载体。而书籍装帧艺术则是对这个物质载体的结构和形态进行的设计。书籍作为信息的载体,伴随着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在将知识传播给读者的同时,带给他们美的享受。因此,好的书籍不仅仅提供静止的阅读,更应该是一部可供欣赏、品味、收藏的流动的静态戏剧,通过读者眼观、手触、味觉、心会,在领略书籍精华神韵的同时,得到连续畅快的精神享受。这正是书籍装帧设计整体性原则的根本宗旨。

1我国近现代书藉装帧设计的历史沿革

“五四 ”时期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新文学和新美术的发展,也为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设计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由于新文化的传播和先进印刷技术的引进,中国的书籍艺术逐渐脱离了传统的样式,开始向现代书籍的出版印刷方式和设计形态转变。新文学团体纷纷出现,新式书籍种类日渐增多,不少文学家、美术家和出版家开始重视书籍装帧艺术。鲁迅提倡向外来艺术、包括西方的艺术设计学习,使中国书籍装帧艺术彻底改变了传统书籍装帧的样式,建立起中国书籍装帧艺术新的、现代的设计风格。他要求设计家注意吸收中国古代艺术和民间艺术的营养,在设计的作品中应具有民族艺术的气派和精神。当时许多文学家、画家和从事其他艺术设计的美术家只注意封面设计,缺乏对于书籍装帧艺术的整体把握,鲁迅则注重书籍装帧艺术的整体面貌,主张将封面、版式编排、字形纸张、印刷装订等结合在一起整体进行设计。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救国”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呼声,在上海、南京、北平、杭州等城市从事书籍设计的艺术家一部分来到西南的“大后方”,一部分奔赴以延安为中心西北解放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他抗日根据地。当时印刷条件十分困难,书籍多采用图纸印刷,书面也只能用普通的报纸,封面和图画多采用木刻和漫画的形式,由画家自己刻印或画家起稿由工人手工木刻印刷。木工艺术和漫画艺术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中国的书籍艺术又有了新的面貌,使书籍作者的思想和作品特色,通过书籍装帧艺术的整体形势完美的表现出来。

1979年3月,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全国书籍装帧展览”,这是继1959年“全国书籍装帧插图展览”以后新中国又一次规模盛大的书籍艺术展览活动。这次展览影响很大,期间著名书籍艺术设计家曹辛之撰文写道,装帧设计是决定书籍的结构和形态的手段。一本书的开本大小,纸张、印刷方法、装订形式的选用,封面环衬、扉页、正文版式等的设计,都属于书籍装帧工作。此次会议还呼吁尽可能解决装帧材料短缺和印刷技术欠佳的问题,为提高中国书籍艺术设计的水平创造必要的条件。这对中国书籍艺术设计走出“”创造的误区起了积极的作用。

改革开放,给我国封闭已久的实际装帧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外来文化如决堤的大坝,汹涌而来,超自然的想象、巧妙地构思、强烈的色彩对比,冲击着我们的视觉。我们的设计人员开始重视书籍装帧设计,但因长期的封闭缺乏对外来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研究,一味地抄袭国外作品的表面形式。从我国的一些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到空洞、浅薄、浮躁、缺少文化内涵,外来的装帧设计形式消解着我国装帧艺术的特色,我们的设计人员应该认真研究国外优秀设计作品的创作背景、环境、经历、文化等等,才能深刻理解他们的思想和动机。不然我们的设计人员只停留在表面的形式抄袭上,显然是生硬的,我们应是注重更高层次的文化精神融合。我国的装帧艺术强调创作应建立在学识,修养的积累上,将设计上的虚实、疏密、曲直等形式变化,转化为中国书籍装帧所独有的气韵之美,这种独有的美在西方装帧设计中是追觅不到的。西方装帧设计艺术注重视觉的冲击力,强烈的色彩和鲜明的形式。他们的这种特色,是源于西方绘画中浓烈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而我国的设计作品缺少国外作品的想象力、创意能力及强烈的视觉效果,这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但是不能丢掉我们自己的特色。

新时期数码技术的介入,使各种创意与设计方案都能制作出来。无论色彩、肌理、字体、形象、布局等都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处理这就是设计人员的设计观念有了更大的创意想象空间。数码设计的出现带给设计界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使设计人员的创意空间得到了很大的延伸。与传统的手工绘制相比,电脑以其高效、便利、精确等优势为设计人员提供了丰富的技术表现手段,使人摆脱了繁杂的手工劳动,可以精确有效的处理各种文字和图像,实现以手工绘制无法表现的创意。无论是在收集素材、创意制作,还是完成印刷过程中,数码技术都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便捷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我们看到了许多国外的优秀设计作品。特别是数码技术涉入的书籍装帧作品,其新颖独特的视觉效果、丰富多变的字体和精美的印刷质量,对我国的设计师构成了强烈的震撼。电脑使设计师从复杂、重复的手工绘制中解放出来,能够集中精力,进行想象力和再创造力的深度挖掘,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拓宽了思维空间。随着我国数码技术的进步和数码设备的普及,设计手段逐渐多样化,材料语言的运用也越来越丰富,使书籍的形式与内容有了很好的统一,艺术与技术有了完美的融合,从而使我们的书籍装帧作品呈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第6篇:书籍的创意设计范文

关键词:书籍设计;五感; 发展趋势

对书籍造型认识的转变是书籍“五感”设计得以提出的重要前提。从一纸平面的装饰美化到立体空间的整体营造,从“书籍装帧”到“书籍设计”的概念转换,是书籍设计发展的一次飞跃。

长久以来书籍装帧的重点是书籍封面的设计,阅读一本书,通常遵循的是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的视觉流程,封面因此成为书籍内容展示的第一个窗口,承载了向读者展示书籍信息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书籍封面成为书籍设计中唯一重要的部分。书籍设计,主要包含书籍的装订及封面的装帧、版式设计、编辑创意设计三个方面的内容。书籍设计较书籍装帧更强调对书籍整体的把握,而不仅只是封面的包装设计。书籍设计概念的更新为书籍“五感”设计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

书籍“五感”分别是触、嗅、听、味、视,将“五感”按照书籍设计的三方面内容可以归类为:视、触同属于装订装帧、版式编辑、创意设计的范畴;而嗅、听、味则可以统归到编辑创意设计中;五感的组合设计可以促使书籍内在信息与外在形态的完美结合,使读者在清晰明了书籍中信息内容的同时,享受愉快的阅读体验。

在书籍设计领域,从感性的艺术创作过渡到结合工学的整体设计是近年来书籍设计取得的重要突破。正如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先生所阐述的:“书籍设计者单凭感性的艺术感觉还不够,还要相应地运用人类工学概念去完善和补充,像一位建筑师那样去调动创造具有感染力的书籍形态的一切有效因素,来完成设计的增值工程。”[1] 130-131一本书的设计制作包含了艺术与工学两个方面的内容:根据书籍内容,以能够忠实呈现书中信息为前提,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设计视觉表现。其间,设计师除了保证切合内容的视觉解读外还需要结合印刷装订等知识对书籍的形态进行整体把握。书籍作为艺术性与功能性相结合的信息载体,承担着向读者传递信息、完成作者与读者之间感情交流的使命,因此,从书籍整体设计的角度出发,工学是确保书籍阅读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书籍设计中既有偏重艺术表达的感性成分,又有侧重理性分析的工学成分。将书籍按照一定的视觉流程整理编排、内容文字按照一定的版式分布排列、经过材料加工以及印刷工艺等流程,最终通过工学的手段将艺术融汇到一本书之中。书籍设计的发展离不开工学的统筹规划以及工艺技术的应用实施,而这一环节却被长期忽略。长期以来设计者只将目光锁定在封面的美化装饰上,很多书籍设计就是找一幅绘画充当封面,之后的内文编排、印刷装订、材料选择工作便交由编辑和排版工人。对字间行距、字号大小、字体选择以及不同开本、不同手感这些内容都是缺乏深入研究的。注重“五感”概念的书籍设计,是对书籍设计中艺术与工学关系的再认识。

要设计制作一本书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了解书本的主题内容,这是书籍设计前的准备工作;进行设计定位,在成本控制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保证设计质量;根据书本内容整理并提出创意方案;实施创意方案,着手完成封面设计、版式编排等内容;选择印刷材料以及印刷方式,将设计构想物化呈现;以文宣广告等手段在书籍流通过程中进行推广宣传。

纵观整个设计制作过程不难发现:想要完美呈现设计构想光进行电脑屏幕上的设计操作是远远不够的,虽然现在可以通过软件将设计预想制作成效果图,但是效果图终究只是一种屏幕前的预想,书籍印刷时油墨的效果、不同纸张的不同手感、不同开本的不同体量感都是无法在电脑屏幕前模拟再现的。只将设计稿传送给印刷部门便完成设计的做法是不能控制最终呈现效果的,不能参与后期制作就无法完成对书籍整体形态的把握。为了呈现一本能够产生美好阅读体验的书,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从屏幕前走到了幕后:积极参与书籍策划工作、与造纸厂一同开发新型纸张、与印刷装订人员一起研发新的装订方式……书籍设计师在这些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书籍“五感”设计的提出及应用正是基于时代变化的需求:在这样一个资讯泛滥的时代,书籍已经不再是信息传播媒介的主角,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也方式越来越多,习惯于捧起一本书并从书中获得信息知识的人已经日渐减少,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网络的普及和各种电子媒体的使用带来的不仅是书籍发展的危机感,还有重新发现并再一次深入认识书籍内在外在、内容形态的契机。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各种新兴材料的发明也使书籍设计们的许多大胆设想得以实现,这些书籍设计中的点点探索最终将汇集为推动书籍设计长足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吕敬人.书艺问道[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 10

[2] 杉浦康平.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杉浦康平与亚洲同人的对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11

[3] 邓中和.书籍装帧创意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4] WORKS编辑部.书·设计Book Design [M]. 台北市:积木文化, 2009.5

第7篇:书籍的创意设计范文

21世纪,随着电子出版物的普及,传统的书籍面临着生存危机与创新的挑战。巨大的压力带来革新的动力,因而可见到近年来越来越多具有趣味性的书籍的产生,为印刷书籍带来了新鲜的血液。相对于传统思维的装帧设计,趣味性思维的书籍大多结构独特,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并且包蕴着情感传递在其中,也更加迎合当代人对于求新、求异、求趣的审美需求。总结近年来书籍趣味性设计的特点,发现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用户体验价值

与电子书相比,读者面对的纸质书是一个立体多维度的综合体,这是纸质书的一个独特优势,设计师可以在四维时空中统筹布局,而不是仅仅限于一个二维的电子屏幕。由是,日本书籍装帧艺术家杉浦康平提出了将信息视、触、听、嗅、味五感活性化与书相结合的概念。[1]当读者面对这样看得见摸得着的纸质书时,除了精美的视觉呈现之外,契合书籍主题的趣味性创意,更能让人在五感体验中升华感受。例如知名创意杂志《sushi》,它是由奥芬巴赫造型艺术学院KlausHesse教授创办和主编,德国艺术指导俱乐部出版。在其2012出版的第14期中,将整本杂志内容在每页进行360度的排版,读者需要不停旋转杂志才能读完,这样的设计给了读者不同于以往的书籍阅读体验,激发了读者对于内容的更深入了解。(图1)

1.2美学价值

邓中和在《书籍装帧创意设计》中提出了书籍的“内容美,意蕴美,形式美”的概念,指出当代书籍作为一种多维度的审美对象在传承传统之外,更需要加入创新元素[2]。所谓的美学不空谈形而上之大美,更不得小觑形而下之小技。将两者结合给读者在五感上带来和谐与对比之美的感受。2007年GDC(GraphicDesigninChina平面设计在中国)展览全场大奖“小马哥”与“橙子”设计的《物质/非物质:大声展英国参展作品集》,是一本没有封面封底的作品集,荧光马克笔彩线划出重点词句,仿佛让读者回到了记笔记划重点的学生时代。这本书一反普通书籍以封面精美和讲求工整的行业标准,以富有手工感的工匠美学,让人耳目一新。而这样趣味性的设计也是对于当今设计思维美学一种重新思考和定义。

1.3商业价值

在书籍销售日益竞争激烈的现代,书籍设计无疑成为了影响书籍阅读感受的关键一环,书籍的创意美无声地为书籍的销售做起了广告。在这个百家争鸣的图书市场,设计的风格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精致和优雅,趣味性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奇、愉快的心理越来越明显。以儿童书籍为例,传统的儿童书籍多以精美的插图、有趣的故事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英国的设计师HerveTullet将儿童书设计出了新的趣味,具有很强的市场反响。他设计的《TheBookWithaHole》是一本与儿童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图书。书的中间被挖出了一个洞,透过这个洞,每一页的图画配合着这个洞形成了一个可以与孩子互动的环境,孩子可以通过这个洞进行交互,这样每一页的图画都和孩子的脸成为了新的故事。这样使得孩子的想象力变成无限的可能。而这样趣味的设计在儿童读物方面开辟了新的市场。

2书籍设计趣味性的表现

纸质书的趣味性传递可以体现在外形结构、装订工艺、选材、文字编排以及与新媒体结合中的任意一个环节。

2.1外形的多维度表现

趣味性的外观设计会给读者带来最直观的信息传达,这样会大大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艺术危机》书籍直接将外观造型设计成为了一把黑色的手枪,通过如此直接的概念,设计师想告诉读者:艺术的危机就在眼前。(图4)[3]由于当代的书籍设计师越来越突破传统的设计思维,大量的趣味书籍外观涌现,甚至是书籍的包装也有了更多新的思考。如荷兰国宝级书籍装帧大师伊玛布(IrmaBoom)将她的书籍作品集《书的结构学》设计成了跟火柴盒差不多大小的造型,为了便于携带与运输,再为这本书设计了能够将其镶嵌在其中、类似书造型的外结构包装,看上去产生了书中书的趣味感。(图5)

2.2装订工艺的多元化思考

随着工艺的发展,书籍的装订形态不断地发生着变换,或折或卷,当代的书籍装订多是古法的传承,但是现代设计师还是给装订赋予了新的趣味性。2015年度“世界最美图书”《订单——方圆故事》,借用孩子们爱看的动画书创意,装订成左右两部分,左侧裁剪成4册可灵活翻阅的漫画小人书,并采用书籍专用的防潮编织材质的包装纸作为封面。可见传统的装订方式也能因为创意带来新生。(图6)书籍的定义在当代被不断地放大,因此出现了许多新的装订思维。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主办的活动2016年“中国最美的书”,其获奖作品《九十九》是中国著名设计师洪卫的最新作品集。该书装帧概念如洪卫工作台上的一本文件夹,将大小不一的纸本轻松自由组合。书中将作品按风格进行分类,用不同质感的艺术纸张进行印刷,通过多种形态的集结,整体设计烘托出作品强烈的中国气韵。(图7)

2.3书籍选材的新颖特别

书籍的选材就和电影的剧本一样,对于决定一个作品的好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当代书籍设计师对于题材的趣味性有了更多的思考。由朱赢椿设计的《虫子书》荣获2017“世界最美的书”,全书内页没有文字,完全由虫子沾墨之后留下的爬行痕迹构成。虫子们一幅幅形态各异的“作品”具有了书法与文本的气韵。而读者对于这种史无前例的突破题材充满了好奇,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因为阅读者的不同对于内容有着开放式的理解和思考。(图8)

2.4文字的实验性研究

文字是书籍内容的核心,而单纯的文字只能起到传达信息的作用,设计则会赋予文字灵性,唤起读者的共鸣,而文本视觉化一直是编排设计中极富趣味性的研究,视觉诗就是其中一种表现方式。《设计诗》就是运用了这种感性的文字设计,将诗歌艺术化的视觉效果呈现在纸面上,通俗易懂,让人看完会心一笑,深受启发。(图9)文字的呈现方式在当代书籍设计师的思考下也有了趣味性的实验。由赵清设计的《遗忘海》获得了2014年“中国最美的书”称号。这本书集结了罗拉拉近十年来对文化艺术界人物的采访笔记。本书设计的风格简洁、纯粹。而文字的设计上运用了一种新的试验性尝试:海水浸泡之后,字迹淡去,用这种明显的手工痕迹来体现“遗忘”,通过反复的尝试,最终得到重点字句被海水晕染浸泡的效果,同时保证阅读的功能性。(图10)

2.5与新媒体结合的增强互动性

新媒体技术近几年的发展迅速,例如增强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在各行各业也得到了充分运用。同样这样的新媒体也为传统纸媒的走向也带来革新性的影响。首先,电子书的出现为读者的阅读体验提供了新的选择;其次就是新媒体技术与纸质媒体通过一些电子媒介的结合大大增强了阅读者的兴趣,其中增强现实技术与书籍的结合目前较为广泛。增强现实技术与书籍的结合在这几年非常广泛,增加了书籍设计的趣味性,其中儿童科普类书籍占了很大的比例。由于传统的科普类读物比较单调乏味,而增强现实技术的加入,生动化了讲解的内容,吸引了儿童的阅读兴趣,更有助于儿童对于科普内容的理解。[4]例如《idinosaur》是一本介绍恐龙知识的科普图书,只要通过配套的应用程序就可以将恐龙的造型通过增强现实技术模拟再现,甚至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透过媒体设备与恐龙互动合影,让儿童对于恐龙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学习。

3中国当代书籍设计趣味性的思考

3.1内容与装帧相匹配

“书信为读,品像为用。”所以书籍装帧要考虑感性与理性、艺术与技术的平衡状态。如今的书籍市场,许多设计为了经济效益,不惜破坏书内容而把外表做得花枝招展,这样的做法无益于书籍设计的发展。书籍设计与纯艺术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并不是设计师个人情感完全宣泄的领域,装饰依旧要服务于内容。而设计的趣味性也与之相同道理,过度的创意只会让书籍本身显得华而不实。[5]此外,趣味的创意要为最终书籍的出版效果作思考,切忌不切实际的天马行空。一部好的作品最终还是需要精美的印刷工艺来兑现,不但要展现书的物化形态,还要通过书的材料载体、印刷技术及工艺方式,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书是动态的、可交流的充满情感的生命体,从中获得整体感受和启迪。[6]

3.2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书籍作为人类文明的载物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书籍文化在2000年里不断地进化和发展,所以当代的书籍设计不能完全舍弃传统。特别是趣味性的思考上,将传统的设计进行融合和优化,能创造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意,正如上文提到的《方圆故事》就是对中国传统装帧的新思考。[7]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广泛吸收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学会打破一些规范。吕敬人在《书籍设计教程》中说道:书籍艺术的想象空间很大,与古人的书籍艺术相比,令人感觉想象力远没有发挥出来。所以说我们的书籍设计还可以更大胆地尝试。

3.3与新科技更多的结合

诚然,电子科技的进步有了更多和纸质书结合的空间。许多新媒体手段诸如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这些新的科技手段与纸质书籍进行结合就会使阅读更加地多元化,使读者感受到更多不同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如上文提到的目前市场上许多图书与增强现实技术的结合,大大提高了读者阅读的趣味性。但是目前的结合尚且大多停留于表面的效果,若能将新媒体与书籍进行更深入的结合,例如:很多人在阅读小说文学类作品的过程中很想适时去了解别人对于同一段情节描写的观点与理解,那么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将阅读的内容扫描到屏幕中,你可以实时看见其他读者对于一段话甚至整个文章的实时见解与看法。

4结语

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这也对书籍的设计有了更多的要求,那么趣味性的设计是一个新的思路值得我们更多的去研究思考。趣味性设计将带给读者更多的快乐思考,也会提升书籍的珍藏价值。

参考文献:

[1]顾媛媛.多维之美——对于现代书籍设计的美学思考.[J].《出版发行研究》2014,(7)

[2]梁新春.纸质书籍设计中的趣味性解析[J].《中国出版》2012,(2):30-31

[3]阎鹤.书籍设计多维度空间形态的表现研究[J].《包装工程》2015,36(2):37-41

[4]萧冰,王茜.增强现实技术在科普读物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4.12.027

[5][8}吕敬人,主编.吕敬人书籍设计教程[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78-80

[6]倪静.古籍形态中的身体意识[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5,(6)

第8篇:书籍的创意设计范文

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下,电子书籍的设计是科学技术与艺术语言相融合的产物,其在原有的文字、图像、色彩等视觉元素设计的基础上,融入了三维图像、交互设计、flas、音频、视频等动态立体图像表达形式,并通过音频播放功能,把文字信息以声音的形式有效、生动地传递给读者,使书籍真正营造出视、听、嗅、触、味五感于一体的阅读氛围。对于电子书籍教学与传统书籍相比较,对书籍设计如何体现“五感”有一个新的认识。“视”的体现:将传统书籍版式与动态技术结合,动静结合。“听”的体现:在电子书籍中融入听觉元素更好的传达信息的同时,提高了书籍听觉感染力。“触”的体现,从以往传统书籍对材料的触觉提升到以读者与书籍交互性设计和参与性,通过读者对屏幕的触摸或是鼠标的点击、拖动,运用动态图像使读者体会触觉的主动性。“嗅”与“味”的体现,电子书籍无法从食物的方面传达嗅觉,只有间接的从图像、色彩等视觉元素来刺激读者。总之,在电子书籍的教学中要强调书籍内涵艺术化、设计风格简约化、设计信息多元化、设计服务合理化的原则,贯穿到整个电子书籍设计的教学环节中去。

2对电子书籍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尝试

2.1培养模式的改革电子书籍的教学中以综合学科知识运用与新媒体技术结合的方式,改变单一教学模式,以开放式态度对待学生和教学。在电子书籍的内容采集阶段,提倡凸显个性化特征;在创意阶段,鼓励学生突破、创新;在电子书籍的制作阶段,以合理化运用新媒体技术为原则,将视听多媒体元素进行有效的编辑和安排。教师应把握学生在每一个阶段的学习,以不同阶段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指导,不能一味追求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全新效果,而是要本着传统书籍技巧与电子书籍技术结合的方式,确立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2电子书籍设计教学内容的设置优秀的电子书籍设计是以实用性、艺术性、文化性相结合的产物,教师在电子书籍设计的教学内容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强调版式设计:在电子书籍教学中信息传达是电子书籍版面设计中的重点,虽然电子书籍不同于传统书籍的纸质媒介和形态,融合了音频视频以及图形图像为一体的心得表达形式,但是它的呈现,在读者阅读时,仍然以图形、文字、色彩为主要构成,所以将传统设计元素与视频、音频相结合的方式来传达信息。强调适量的设计元素,避免视觉混乱进行有序的设计,准确把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提倡交互式设计:相较于传统书籍,电子书籍运用交互式技术使读者通过界面中的按钮、图标、菜单等交互式设置,来实现阅读的主动性,所以引导学生通过交互式设计来增加读者阅读的互动性、趣味性和主动性是电子书籍设计教学的重点,但在电子书籍中交互设计应当适度、合理,带动读者的参与,调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鼓励运用新技术:由于电子书籍中的媒体多元化,所以对于新技术(软硬件)的掌握与操作尤为重要,鼓励学生将新技术在电子书籍设计上进行运用,利用flas、视频音频、3D模拟虚拟空间等手法,使学生在电子书籍在个性风格和艺术表现上更为丰富,但这也是教学的难点与挑战,需要学生指导掌握综合知识与技术。在课题设置训练上:以网络上招标的电子书籍设计项目来作为学生训练项目,如:电子杂志、电子书刊、电子报纸等,而不是局限于虚拟课题设计,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兴趣,引导学生结合市场的需求来创意,设计出优秀的电子书籍。

3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第9篇:书籍的创意设计范文

【关键词】书籍 版式 设计 形式 视觉

书籍以商品的形式存在于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它的封面、版式、装帧风格都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因此,越来越多新颖而独特的书籍版式不断被设计出来,在信息化时代,书籍版式设计的视觉识别性更加突出。

一、书籍版式设计

(一)书籍的起源与发展

书籍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河南殷墟发现的甲骨是目前发现的书籍存在的最早形式。此后,又经历了玉版、竹简、木牍、缣帛等多种外在客观形式。在发明印刷术之前,书籍以文人手抄传播的形式呈现。这种形式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还容易出现错漏的问题,对于版式设计与编排也没有太多的要求。此后,人们借鉴石碑拓印的经验,发明了雕版印刷,继而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直到东汉时期由蔡伦总结造纸术经验,才使纸张得到广泛地传播与应用。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书籍行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书籍版式设计与装帧的外在和内在形式。人们的视觉审美需求与识读需要,客观上也促进了书籍中版式设计的视觉识别性研究与发展及创新。15世纪左右,西方金属活字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书籍印刷的速度,印刷行业被迅速而有力地推动起来。在此之前,西方古代的印刷书籍通常配有极为精致的花纹、繁复的花式、手写的古典字体,构成华丽而富于装饰性的版式,在版式设计上需要花费很大精力。综合中、西方的发展特征,印刷术的发明与进步对书籍中版式设计的进步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在当下信息席卷全球的时代里,书籍版式设计的视觉识别性更加突出。

(二)书籍版式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文化主题,书籍的设计表现为千差万别的视觉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学术类、文化类和娱乐类。根据不同的内容主题和特征,进行针对性的版式设计,将书籍的内容反映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以及版式设计编排中。

(三)书籍版式设计

书籍版式设计是平面设计的重要内容,以传达思想和认知为目的,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艺术。书籍版式设计中,常用的设计手段为网格式设计创意手法。所谓网格式设计,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勒・柯布西耶在借鉴建筑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将人体进行按比例的黄金线式的分割,进而得出的一种设计理论体系。后来,经过各国设计师研究和总结,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应用于设计的各个领域中。书籍版式设计也遵循着这样的设计表达方法,最终达到视觉舒适与阅读合理的目的。

二、书籍版式设计的形式

(一)文字信息版式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现存的少有的象形文字。汉字每个单字的信息容纳量都远远超过其他语系的信息与语意。利用汉字的这一显著特点,可以为版式设计创造出更多重构与重组的条件和可能性。同时,汉字作为书法艺术的基础载体,还可以在版式整体设计的基础上拓展,对单个字形进行局部设计。在中国流传至今的书法艺术形式中,单在字形上做文章,就可以创意出形式各异的书法作品。设计师可借助汉字这一先天特点,编排出风格新颖的书籍版式设计样式,以提升书籍的识别性与传达性。如果在整体版式设计中,将图形与文字的各个局部进行协调与整合,就可以再次激发对书籍版式设计的创新性与愉悦性的表达,使视觉信息得到快速而有效地传递。

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利用软件对汉字进行再设计,以汉字的形象化特点为基础,运用意象思维将文字概括成一种视觉化符号,再将书籍版式的文字信息进行设计,并对版式进行整体协调,达到版式设计编排形式的整体和谐与统一。也就是说,文字信息的版式设计要与书籍的整体版式相互统一。对文字的编排如果没有一定的依据,将失去整体内外融合的流畅美感。因为无论文字信息的版式设计如何华丽,在没有文字信息底蕴支持的情况下,都只会带来视觉的疲劳和无意义的堆砌与累加。文字信息的版式设计是形式美感与文化内涵的相互统一,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元素,都会导致版式设计中的信息表达不顺畅,使读者产生困惑。

(二)视图形式

在书籍版式设计中,封面与内页都会有视觉形式的展现。所谓视觉形式,就是在书籍版式设计中所需要的图案部分。视觉形式的表现通常是以整体符合书籍文化内容的图形样式,配以文字信息的版式设计编排呈现给读者的。所以,视觉形式的设计和文字信息版式在设计编排上要保持一致,要结合自身内在所包涵的文化内容,避免陷入视觉形式上的简单罗列。如果是整套书籍所构成的系列书籍,在版式设计形式上还要保证整体之间的差异。

在一套好的书籍版式设计中,图形与文字的表现形式要具备以下几种基本特征:视觉形式美感、识别性与文化性。首先,视觉形式美感就是版式要符合形式美的规律,形式创意达到独特与别致,旨在使用相对简约的视觉形式为人们带来多于外在形式所能带来的信息和美感。其次,识别性就是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里,要让读者能在短时间的阅读过程中快速地获得有效的视觉信息,了解书籍本身的文化信息与整体结构的内涵,将书籍更深的文化内容进行表达。其三,书籍作为传播文化知识的载体,文化性显得尤为重要。

书籍版式设计的编排与书籍本身文化内容相联结。当书籍作为商品陈列时,其视觉形式的美感、识别性和文化性是通过书籍的外在视觉形式的版式设计编排,将书籍的文化内容与外在的视觉形式相呼应。版式设计需要根据不同的书籍所体现的风格与形式采用相适应的视觉表达方法与手段。版式设计是一门将艺术与科学相互结合在一起的视觉艺术。除了将版式设计的重点集中在艺术表达方法和美感体现形式上,还应注意版式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艺术和视觉上的完善表达。在书籍的版式设计中,合理的版式设计方案就是在展现视觉美感的同时,能够与书籍文化信息相结合,在众多同种类书籍中得到更快的关注,这就涉及到版式设计在视觉识别性方面的重要研究。版式设计风格在书籍编排和书籍内在文化信息的统一也是提高书籍整体视觉识别度的好方法。优秀的版式风格在吸引消费者的同时,亦能促进文化的传播与商业活动的发展。

三、视觉识别性

(一)信息视觉化

信息视觉化是将文化信息或商业信息进行图形化的表达,使其更加清晰而有效地传递。信息视觉化并不意味着将功能最大化,也不由于单纯照顾美感而忽略功能性,而是要齐头并进,相互弥补,构成一个版式设计与书籍设计的整体。例如:设计师在书籍封面设计采用轴式方法时,更注重视觉信息的流畅性与清晰度的传递,同时依据艺术效果的表现形式,对整体进行美感与功能的双重版式设计。在这个基础上,对书籍文化信息进行研究与视觉化表达,将研究结果融入版式设计方案中,对书籍进行总体文字、视图和书籍本身文化内容的视觉化与版式设计的创意。在书籍整体方案中,信息视觉化是非常重要的视觉化环节,是考验设计师的创意设计能力的重要方面。一位优秀的设计师要有能力将一组书籍信息通过视觉化的方法与手段,清晰而流畅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将信息转化为文字、视图和书籍本身文化内容的视觉化形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信息视觉化的过程,主要是将信息传递到读者与消费者的视觉思维中,并形成文化信息的视觉化过程。在书籍的版式设计中,信息传递要做到流畅而且清晰,确保读者能够快速地获得足够的信息量。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将版式设计方法与手段及书籍主题相融合。

(二)易读、易认、易识别

书籍版式设计从封面到内容的整体设计,都影响着书籍的销售与认可。例如:封面标题摆放的位置以及大小形态无法让消费者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可视化结果,就会影响到书籍的销售。因为读者无法在初次阅读时获得足够的视觉信息,就很难引起消费兴趣。

在将信息进行视觉转化后,需要将所要表达的信息进行科学地视觉处理,进行更深一层的信息内容研究。书店中,众多种类的书籍齐汇集一堂,书籍设计如何在同种类型的书籍中脱颖而出,又如何吸引消费者下定决心进行购买,就要斟酌书籍中版式设计编排的易读、易认、易识别这三个方面因素。首先,版式设计中出现大量文字会影响读者与消费者的阅读重点,不能有效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相反,少量的文字,却字字如金,穿插在版式设计中,能够清晰而快速地传达书籍的主题思想。其次,版式设计视觉形式的编排能够将书籍中的文化准确地、简练地反映出来,达到易读、易认、易识别的目的。主要手段就是借助各种版式设计方法,与文化内涵相结合,运用符合主题的设计创意思维与表达方式,使读者快速、准确地获得足够的视觉化内容。所以,易识别就是在能够从众多书籍中脱颖而出的信息,在被读者短暂的注意后,能够将信息迅速传入读者思维中。在阅读中着重要注意的是与同种类书籍的对比,与主题相近的书籍相区分。要提升书籍信息与版式设计的识别性,需要在书籍整体的文字、视图和书籍本身文化内容的层面进行分析、设计与创意。三重立体设计就是将版式设计中的文字、视图和书籍本身文化内容三个层面有机结合。

(三)风格分化识别

在拥有海量书籍产品的市场中,分为同种类和不同种类的两大部分书籍。同种类书籍是学科相同,但是主题不同的书籍。这类书籍在进行版式设计时难免会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例如,同是中国经典四大名著的《西游记》和《红楼梦》,两本著作通常是以套装的形式捆绑出售,也就是说二者有着统一的整体版面形式。但是,在细节处理上却又有着明显的不同,两者所要表现的视觉形式有明显差异。这就要综合书籍本身的内容主题,将视觉形式与信息有机结合。在给读者与消费者的第一印象中,做到视觉效果上的识别。然后,再进一步使读者迅速获得足够的信息。所谓不同种类的书籍,就是学科不同的书籍,这类书籍在整体风格上就做到了醒目与相异。例如:科学类书籍和娱乐类书籍的版式设计风格是会被一眼认出来。在这两个不同种类的书籍中,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层面,就是书籍中版式设计编排的视觉识别性。识别性就是易读、易认、易识别,旨在吸引读者注意力,诱导读者进行自主消费。例如:教材类书籍的版式设计风格通常较为严肃,而现代通俗类小说就比较倾向于风格多样化,要以小说本身的题材或主题内容为依据,量身定做,从而提升书籍版式设计编排的识别力与传播力。

结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书籍中版式设计编排也随之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视觉化的可能性。但是,这些可能性都不可以脱离现实的需求。在现如今电脑软件的操作下,信息的视觉化过程呈现出不断发展的多样性。设计师要在保证书籍版式设计编排质量的前提下,清晰、有效地传递视觉信息。书籍版式设计编排是一门将艺术与科学融为一体的学科,需要设计师付出更多的努力进行版式设计与编排的研究及探索。

参考文献:

[1]吕敬人.敬人书籍设计[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

[2]王汀.版面构成[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3]许楠,魏坤.版式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