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道家经典著作范文

道家经典著作精选(九篇)

道家经典著作

第1篇:道家经典著作范文

【论文摘要】 目的中国文化经历四五千年的浓缩,成为世界文化的精髓。而经是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阅读经典不仅能够提高文学素养,提升境界,而且能够增强文学品味和民族自豪感。在当今英语盛行的时代,更加深入的研究经典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过:大学是囊括经典,网络众学说之学府也。因为经典是智慧的结晶,是知识的精华,是一个民族文化浓缩。阅读经典不但使你视野开阔,获得启发,而且使你思想进步。

什么是经了?谈到经,大家可能只会想起《金刚经》,《六祖坛经》,《波罗密心经》等大量的佛教经文。这是对经的狭义理解,经是某一领域的浓缩,是对某一领域的概括,是由这一领域的杰出人物总结出来的。不是任何人写出来的东西都可以叫经,经是某一领域的鼻祖或始祖的著作。后人对他作品的论述,解说或补充只能称为论,他们也只能叫亚圣。

我们看看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学派纷纷成立。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他的著作叫《道德经》;墨家始祖墨子的著作是《墨经》;大家会反问道儒家始祖孔子的著作《论语》和兵家始祖孙武的作品《孙子兵法》怎么都不称经啊?这可能与他们谦逊有关,但是后人还是将他们的著作并入经。四书五经不是有论语吗?《孙子兵法》《孙膑兵法》《鬼谷子》《李卫公答唐太宗》《尉廖子兵法》等不是合称为武经七书吗?还是经啊!

再看,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开创我国诗歌先河。第一部神话是《山海经》;第一部中医著作是《黄帝内经》;此外中医研究者将《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辩》《金匮要略》合称中医四大经典。首部中药著作是《神农本草经》;中国的首部八卦算命著作是《周易》,也叫《易经》;《三字经》是我国的启蒙教育著作;我国第一部数学著作叫《周髀算经》。此外我国还有《孝经》,《十三经》,《太玄经》等,他们有的虽然不是始祖写的,但是他们将这一思想领域浓缩概括,集这一领域之大成。因此,世界上的科学家、专家都一致认为,世人要在21世纪活的更轻松,就必须回到孔子时代。

看看世界几大宗教,每个宗教都有它的经文。被基督教教徒奉为金科玉律的是《圣经》,而伊斯兰教浓缩在《古兰经》里面,此外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唐代皇帝为读真经,特派使者去印度取真经。中国人将这些书翻译过来用“经”是很恰当的。

李白的《侠客行》有:纵使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而我这个社会恰好相反,应该更多的人去钻研经,这些经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1】刘力红 思考中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黄海宸. 对话经典 (j)科学与文化 2009 (02)

第2篇:道家经典著作范文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影响因素 经典阅读

一、拓宽视野,以经典阅读充实思想政治教育

自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文件,旨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实效性,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在新形势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注,也是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转变研究的成果众多,大多数学者普遍都认为,欲避免出现大学生的“学”与“行”出现“隔海两相望”的尴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改进当前教育教学模式,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多种教育渠道并用,使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产生“共鸣”,最终促使学生把所学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避免上述尴尬、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总体上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可以分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两大类。关于上述两个概念的界定,学者们有不尽相同的解释。本文沿用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晓庆老师和聊城大学夏立军老师的观点: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其主要形式有:课堂教育、专题理论讲座、政治形势报告会、大众教育传媒(主要包括报纸、杂志、书籍、广播、影视作品、网络等)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指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的意向、目的隐藏到大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特定形式的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之外的校园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内容,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

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课堂等载体相似,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一定的媒介和切点。本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调研后发现。以经典著作为支点,对大学生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深刻的意义。

唐朝刘知几先生在《史通・叙事》中将“经典”界定为“自圣贤述作,是日经典”。《现代汉语》将“经典”解释为“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如经典著作”。因此经典著作是经过时间洗礼、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权威著作,由于其创造力强,内功精深,厚积薄发,高度浓缩,因此不容易老化。当今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能撑其学科架构的经典著作,否则就很难形成学科体系。

其实无论是自然学科专业的经典著作还是人文社科经典其内容深处都体现着人们对其时代生活方式的反思,在终极目标的意义上对人进行教化和影响是必然的,会给读者以精神上的洗礼,甚至会影响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改变一部分人的人生轨迹,这就是其教化功能,因此其势必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联。其实这~点在中国早期的经典著作中业已彰显:不管是经典伦理专著(如《大学》、《中庸》等)、中医药经典(如《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还是文学经典(《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都具备浓郁的人伦文化特色。无不体现着人们对真善美的敬畏,对太平政治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在读者认真品味这些优秀作品后,这些思想往往会深深镌刻在其内心深处,对其以后的生活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往往比纯粹的伦理道德宣讲更能扣动人们的心弦。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伦理学家杨昌济先生,多次在不同的场合鼓励学生多阅读经典作品以净化学生的心灵。因此,不管是从经典作品的思想性看,还是从先哲们的经验来看,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经典阅读,势必对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实效性提高,起到积极作用。

课题组为了验证经典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选取一个教学班(以下简称“实验班”)与另两个教学班进行对比教学(简称“比较班”),在“实验班”正式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之前,给学生推荐了十几本经典作品,要求学生至少认真品读其中两本以上(其中包括文学作品,如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并撰写读书心得作为期中考试成绩。同时在其在校的两年时间里对他们进行跟踪调查(调查是隐性的,主要通过当面聊天交流、QQ聊天、E-mail、动态观察等形式进行)发现,“试验班”的学生在人生态度、生活态度、对社会的认知与“比较班”是有差别的,甚至“试验班”的个别同学说路遥及其作品给他带来极大的震撼,甚至改变了其对生活的态度。

而事实是,一方面,由于现代社会快速的生活节奏、巨大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似乎生活更加急促,使得大量的快餐文化也融入了人们(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生活之中;一方面,是由于网络文化日趋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占用了他们的大量时间,经典著作正在逐步淡出了大部分大学生的视野,这是不争的事实。同时,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似乎忽视了引导大学生对经典的阅读,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更没有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二、正面引导,以经典阅读启迪大学生的心智

尽管前文所述,可能少数学生阅读过几本经典著作后就认为对自己的性格培养有积极影响,但这不能代表全部,因为人的思想转变是一个缓慢过程,这就决定了经典著作对人的影响只能是潜移默化,不能立竿见影,所以思想政治教师要做的只是培养大学生的阅读经典著作的兴趣,引导大学生科学阅读,这是实现阅读目标、取得阅读效果的桥梁和手段。因此,教师要特别注重阅读方法、内容的引导,真正做到为大学生授之以渔,促使大学生从“苦读”到“乐读”。

当今中国,社会浮躁是真真切切存在的现实,同时,面对当前各类文学作品芜杂同在,良莠并存,让人似雾里看花;尤其是快餐文化的井喷,网络的恶意炒作,则进一步助长了大学生的浮躁心理,课题组对某高校图书馆《白手打天下100招》、《熟男淑女》、《打造黄金人脉》等这类图书的流通情况进行过调查,发现此类图书的借阅次数较之其它经典著作(含该校专业经典)高出数倍,这种情况应该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大学生们的这种心理,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相违背的,也不利于大学生们正常成长,因此,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对学生予以引导,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做人、做事应该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态度,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关于端正心态、修身养德的书籍。通过阅读,使经典作品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产生深远的教育影响,让学生用书籍启迪心灵,这也是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很多大学生面对社会压力时内心相当脆

弱、缺乏自信、不堪一击,精神慰藉和鼓励对于他们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励志类经典著作,借鉴书中的事例,也许就会使学生对与有自己相似经历的事例思考,有助于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心里豁然开朗。同时多此类经典,可使大学生可以从书中学习,到生活中实践,能够起到很好的鼓舞斗志的作用,让大学生觉得人生有意义、生命更精彩,帮助大学生扫除心中烦恼,缓解心理压力,以帮助大学生重新树立信心。

由于部分高校过分强调高校面向市场(诚然,高校应该面向市场,但不能走极端),使得当代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从“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来取舍阅读内容,非但对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类经典著作不感兴趣。而且对与专业课程相关的经典著作阅读的状况也令人堪忧:课题组对两个不同城市的五所高校(本科院校3所:1所师范类院校、1所工科类院校、1所医学类院校,高职高专院校2所:1所工科院校、一所医学类院校)15个不同专业即将毕业的学生调查发现:不足20%的同学表示认真读过两本以上本专业的经典著作,近40%的同学表示曾经浏览读过一本,超过40%的同学表示从来没有读过。课题组同时对这些学校的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进行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其授课过程中并没有向学生强调阅读专业经典著作的重要性;有些教师即使要求学生阅读专业经典著作。也只是单纯地从本专业的角度加以分析,而忽视其人文关怀。显然这已然违背了科学的初衷和本意,因为不管是人文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的经典著作,都是人类精神的精华,在其深处都折射着人们对社会、对自然、对生活反思的深厚沉淀。以中医药为例,绝大部分中医药专著都与传统伦理道德紧密相连,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医之为道。若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中的伦理思想、人文关怀更是为世代后人所称颂。其实纵观历史,绝大部分著名自然科学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同时在哲学、伦理等人文社科领域也很有建树,如亚里士多德、牛顿、笛卡尔、爱因斯坦、罗素等等。事实证明,只有充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造福人类,否则就会出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批判的恶果。因此,因此培养学生对经典著作阅读的兴趣需要所有教师共同努力,高校的专业课教师也应该在有意识(但看起来又是“无意识”地)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排斥它。

三、举重若轻,以“树人情怀”促进大学生阅读经典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早为世人所公认的道理。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解读,这句话则更加说明了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政治素养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关注和引导。因此,这里探讨的以经典阅读促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站在这样的逻辑起点上:不能过分地追求立竿见影的成效,而是把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对民族、社会、国家负责的长远战略。这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来共同努力:

政府、社会要从宏观的角度来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人们体会到经典带来的震撼力。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也开始此项工作,如安徽电视台公共频道自2009年起精心策划、打造了三届“新安读书月”活动,活动旨在推动全民读书,提高公民文化素质,活动以“阅读・分享-进步”为主题,通过举办名家讲座、开展“年度十本好书评选”活动等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通过这种活动真正切实地让人感觉到: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政治素养的人在社会竞争中才能处于优势地位。

对于学校则要尽量避免过分强调专业课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绝对优势地位(不是说专业课不重要,这里说的是不要过分强调),因为不管是专业课程教育也好。还是其它非专业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罢,归根到底是“为中华民族、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核心问题而服务。如果所有学校从这一层面理解高等教育,就能促进家庭转换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惯性”理解,从而还原高校紧张而又宽松、专业而又人文的本来面目,才能让学生有时间去阅读经典著作、有兴趣去品味经典著作,最终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身的潜能达到全面、自由发展。这对学校和所有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种考量:学校应积极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然和谐的阅读氛围,丰富馆藏图书,鼓励甚至奖励那些愿意阅读经典的学生,组织有关专家和教师引导大学生对阅读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进行文化比较。比如近年来部分大学提出了“书香校园”的口号,努力营造充满文化气息的“书香校园”,让学生亲近书籍,在阅读中实现与大师的对话,为学生精神的成长提供一个全新的平台。使阅读成为学生最为自然的生活状态,用阅读让“学生的精神亮丽起来”。

作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枢纽关节的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广泛涉猎。给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目,选取那些思想和艺术价值上乘、在题材上与大学生思想接近的作品,并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分享心得。这样就会是大学生在阅读中形成高尚的情操与“自立自主”精神,完成“智慧的生成”与“德行的养成”的过程,从而有力地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合力,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好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3篇:道家经典著作范文

关键词: 《四库全书荟要总目》 《总目》 永乐大典本

《四库全书》的修纂是有清一代文治的最高峰,开始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的《荟要》的修纂是“四库”编纂工程的一个环节。二者在修书宗旨、组织编纂、缮录校订、图书贮藏等各方面都有着一致性,但其间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兹就二者同名书中“永乐大典本”的采用情况作一分析。

《四库全书》的开馆是由《永乐大典》的辑佚引起的。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乾隆帝下令将《永乐大典》中“实在流传已少,其书足资启牗后学、广益多闻者,即将书名摘出,撮取著书大旨,叙列目录进呈,俟朕裁定,汇付剞劂”[1],并将辑出应刊、应抄各书勘定赶缮正本进呈。乾隆三十八年四月,首批辑本四种:《易纬八种》、《汉官旧仪》、《魏郑公谏续录》、《帝范》刻印告竣。但随着《四库全书》工程的展开,不仅《永乐大典》,且各地所搜遗书中的秘籍也越来越多,刊刻工作量越来越大。金简提出活字印刷的办法,由内府组织工匠雕刻木活字。刻成后,乾隆帝认为“活字”称谓不雅训,因以“聚珍”名之。因此用这套聚珍版活字印行的书籍称为“聚珍本”。初刻本四种与“聚珍本”版式基本相同,故统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四库全书》采辑自《永乐大典》的书目,众说纷纭,据曹书杰先生调查统计[8],《总目》中著录永乐大典本的数量计516种,此外还有《四库全书》未采用的《永乐大典》辑佚本若干;《荟要》中辑《永乐大典》的书,多以聚珍本为底本,以《永乐大典》本校正。其中著录依聚珍本缮录的有17种,依永乐大典本的有3种;《永乐大典》的辑佚在四库工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荟要》是从《全书》中选出的精本,然《总目》中对应的各书的版本来源著录并不完全一致。

1.《荟要总目》著录为武英殿聚珍版本,《总目》著录为永乐大典本,计12种:《易象意言》、《易纬乾坤凿度》等、《禹贡指南》、《春秋辨疑》、《水经注》、《直斋书录解题》、《春秋繁露》、《傅子》、《帝范》、《农桑辑要》、《五经算术》、《墨法集要》。

以上,《荟要提要》、《总目》均提及来自于《永乐大典》的辑佚或据《永乐大典》葺而补之,事实上《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绝大部分为《永乐大典》辑佚本。凡此,《荟要总目》著录为“武英殿聚珍版本”的,《总目》著录为“永乐大典本”。又《墨法集要》,《荟要》本与《全书》本系不同版本。《荟要提要》“凡为图二十,附载图一,每图各为之说。”“原本诸图皆以施功先后为序,惟‘样制图’后附以‘印脱’之势,未免参错不伦,其形制亦颇未合。今以二十图列于前,而以‘印脱’之式重加订正,退置卷末,庶端绪秩然而体例尤为尽善云。”而《总目》阙此段文字,只云“凡为图二十有一,每图各为之说。”二书亦依此例缮录。《荟要》本前有《御题〈墨法集要〉》、《目录》(“印脱”分列于最后);《全书》前有《目录》(“印脱”在“样制”后,未分列),无御题。其正文虽文字相同,然所附各图,其图式各不相同,当为不同版本。《全书》未冠御题,盖书成时御题未就。且从“印脱”一条看,《荟要》的分列更为合理,是在《全书》本的基础上的调整,故《荟要》抄在后。盖《全书》据《永乐大典》辑本直接缮录,而《荟要》实据辑本修订后付诸刊印的聚珍版本缮写,有修订故更为精当。此为“武英殿聚珍版本”与“永乐大典本”的细微区别。

2.《荟要总目》为武英殿聚珍版本,《总目》为各家采进本,计3种:《郭氏传家易说》,《荟要总目》作“武英殿聚珍版本”,《总目》作“浙江郑大节家藏本”;《老子道德经》,《荟要总目》作“武英殿聚珍版本”,《总目》作“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鹖冠子》,《荟要总目》作“武英殿聚珍版本”,《总目》作“两淮马裕家藏本”。

《郭氏传家易说》,《武英殿聚珍版丛书》著录,查《四库采进书目》,浙江郑大节亦有进呈本。《荟要提要》与书前提要一致,与《总目》所述基本一致。然诸提要中均未提及《永乐大典》本的辑佚。翁方纲乾隆三十九年(1774)十一月上《传家易说》稿云:“宋郭雍《传家易说》十一卷,凡八册,山阴祁氏澹生堂藏钞本”[4],乾隆四十年正月所上的聚珍本即以此本为依据。核聚珍本,除了编次稍异,提要奏上时间不同外,聚珍本与库本书内容并无差异,则聚珍本与郑大节家藏版本相同,大约也是依据山阴祁氏澹生堂藏钞本,非卢文弨称所见的《永乐大典》辑本。[10]大约翁氏辑出《大典》本后,又得原本,遂舍辑本取原本付聚珍排印并缮录。故此聚珍本非《大典》辑本。《荟要》本与《全书》本实际版本相同。

《老子道德经》,《武英殿聚珍版丛书》著录,纪昀亦有进呈本。《荟要提要》明言:“此本乃从明华亭张之象本录出……今谨据《永乐大典》所载本详加参校,考订同异,阙其所疑。”可见此以永乐大典本为参校本;《总目》:“然明万历中华亭张之象实有刻本,……此本即从张氏《三经晋注》中录出,亦不免脱讹,而大致尚可辨别。”可见二者同源,均来自张氏刻本,只是二者来源不一。

《鹖冠子》一书,马裕有进呈本。《于文襄手札》中也记有乾隆三十八年六月于敏中与陆锡熊讨论《鹖冠子》事宜:“昨送到马裕家书十种,内《鹖冠子》已奉御题,先行寄回,即派纂修详细校勘,其书计一百三十余页,约须校勘几日,似宜酌定章程,将来虽诸书纷集,办之自有条理,其期不可太缓致有耽延,亦不可太速而失之草率。书内讹舛甚多……校勘成,即一面缮写红格《全书》正本及《荟要》本,一面酌定刻样。查原书篇数流水,甚不画一,卷上卷中则并序同编,卷下则另编,无此体例。现办写刻篇数,自应各卷各编,卷前首冠御题御制诗合注再行录寄,以便恭裁。次及原序,附以提要。此二页不必编篇数,流水即刻本亦须写此两页作标。其余止须卷上写行数刻本样,首行写‘鹖冠子卷上’,次行作宋此字旧无,应增陆佃解,三行作‘博选第一’标题似止须低二格写,四行‘王鈇’云云顶格写,五行‘王鈇法制也’云云低一格写,板心:‘鹖冠子卷上一’流水处签明各卷各编大致如此。”[5]

于敏中,字叔子,谥文襄,四库馆正总裁,总理馆内一切事务。既在军机处办理军务,又兼内廷笔墨之事,还数次随銮木兰,但对《四库全书》的编纂依然十分费心:“所有体例之订定,部居之分别、去取之标准、立言之法则,敏中均能发纵指示,密授机宜,不徒画诺而已。”(陈垣《书于文襄论四库全书手札后》)[5]《手札》中多次提到《鹖冠子》的编订,关于其版本的选择、其缮录格式等均作了说明,其成书也大致按照拟定的方案执行。且乾隆帝曾下谕旨:“其进书百种以上者,并命择其中精醇之本,进呈乙览。朕几余亲为评咏,题识简端。复命将进到各书于篇首用翰林院印,并加钤记,载明年月姓名于书面页,俟将来办竣后仍给还各本家自行收藏。其已经题咏诸本,并令书馆先行录副,将原书发还,俾收藏之人益增荣幸。”[1]《鹖冠子》既已得到皇帝的御题,乃精醇之本,且拟收入《四库全书》及《荟要》。

但《荟要总目》记载有差异。《荟要》本“依武英殿聚珍版本缮录,据明永乐大典本、欧阳清本恭校”,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有《鹖冠子》条。《荟要提要》与书前提要同,与《总目》所述基本一致,但各提要均未提及《永乐大典》的辑佚之事,亦未见任何《鹖冠子》辑本信息。乾隆三十九年(1774)十二月二十六日王际华、英廉、金简奏上高宗的折中说道:“今续行校得之《鹖冠子》一书,现已排印完竣,遵旨刷印连四纸书五部、竹纸书十五部,以备陈设。”[9]推算时间,聚珍本《鹖冠子》即以马裕家本为依据排印告成,以《大典》中所载片断为参校。因此聚珍本即为马裕家藏本,实际上即是同一版本。

3.《荟要总目》为武英殿聚珍版本,《总目》未著录的图书有2种:《钦定淳化阁帖释文》、《武英殿聚珍版程式》。

《总目》中,凡敕撰文献,其版本来源情况一律未著录。但提要行文中多涉及到版本情况:如《钦定校正淳化阁帖释文》“乾隆四十三年,侍郎金简以石刻贮在禁庭,自宣赐以外,罕得仰瞻,乃恭录释文,请以聚珍板摹印,俾共窥八法之精微。”《钦定武英殿聚珍板程式》:“金简述其程式,以为此书。”由此,《总目》虽未著录,但事实上此二书版本确为“武英殿聚珍版本”。

4.《荟要总目》、《总目》均著录为永乐大典本的有3种:《禹贡山川地理图》、《禹贡说断》、《帝王经世图谱》。

《禹贡山川地理图》、《帝王经世图谱》,《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未收录。然据提要所言,二者确实辑自《永乐大典》。《荟要提要·禹贡山川地理图》:“《通志堂九经解》既访刻其前后论,而所谓《禹贡山川地理图》者,惟叙说僅存,图目亦止三十。今以《永乐大典》所载本校之,则祗阙其《九州山川实证》及《禹河》《汉河》对出图,而其余二十八图岿然具在,诚自明以来未觏之本也”,《总目》同;《荟要提要·帝王经世图谱》“是书原止十卷,《永乐大典》所载析作十五卷,遂至门类舛混,原次已不可寻。今略加釐正,依类排比,分为十有六卷。”《总目》亦同。虽二者均辑自《永乐大典》,但并未收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中,故《荟要总目》著录时只称“永乐大典本”。

《禹贡说断》收录在《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中,然《荟要总目》著录为“永乐大典本”,不知何故。

5.《荟要总目》著录为其他版本,《总目》为永乐大典本,计2种:《旧五代史》,《荟要总目》著录为“内府刊本”,《总目》著录为“永乐大典本”;《周髀算经》,《荟要总目》著录为“江苏巡抚萨载所上本”,《总目》著录为“永乐大典本”。

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的辑佚被公认为是《大典》辑本中最好的一本,系五征君之一——邵晋涵所辑,原本已佚不可见。此书进呈后受到乾隆帝的大加赞赏:“《旧五代史》进呈后,昨已蒙题诗,劄子亦俱发下,暇时尚欲请述旨意,以便刻入卷前也。今日召见极奖办书人认真,并询系何人所办,因奏二云采辑之功。”[5]因此《四库全书》选用此本在情理之中。《荟要提要》:“元明以来,罕有援引其书者,传本亦渐就湮没。惟明内府有之,见于《文渊阁书目》,故《永乐大典》多载其文。然割裂淆乱,已非居正等篇第之旧……臣等谨就《永乐大典》各韵中所引薛史,甄录条系,排纂先后,检其篇第,尚得十之八九。又考宋人书之征引薛史者,每条采录,以补其阙,遂得依原书卷数,勒成一编。”很显然,《荟要》本源自《永乐大典》。辑本奏进不久,即以武英殿聚珍版印行,即殿本。“内府刊本”主要指的是武英殿刻书,此书实际即是殿本。二者虽著录版本说法不一,但实为一书。

《周髀算经》,《武英殿聚珍版丛书》著录,系戴震辑自《永乐大典》。然《荟要总目》著录为“今依前江苏巡抚臣萨载所上明赵开美刊本缮录,据明永乐大典本恭校”,《荟要提要》云:“此书刻本脱误,多不可通。今据《永乐大典》内所载详加校订,补脱文一百四十七字,改讹舛者一百一十三字,删其衍复者十八字。”《总目》同,则可以判断所依版本为赵开美刊本,以永乐大典本参校。而《总目》著录版本为“永乐大典本”,与提要所述有差别。《总目》版本著录中,凡以永乐大典本为参校辑补之本的,为彰显《永乐大典》辑佚成果,均著录为“永乐大典本”,此处亦是。

综上:一、四库修书尤重《永乐大典》辑佚本的选用。大凡经见之本有误的,皆据《永乐大典》改,如书名的确定:“朱彝尊《经义考》有寅所著《禹贡详解》二卷,通志堂尝刊入《九经解》中,而《永乐大典》载其书则题曰《禹贡说断》,并无《详解》之名”(《荟要提要·禹贡说断》);卷数的确定:“世无传本,其体例之旧不可见。《永乐大典》所载,与诸家注解散附经文各句下,今缀录成编,釐为四卷。”(《荟要提要·禹贡指南》)或有佚书不可见,而据《永乐大典》辑出而存,甚至流传至今起到很大作用:“此书久佚,惟《永乐大典》全载之,诚希觏之本也。”(《荟要提要·直斋书录解题》)或注重其善本价值:“盖当时所据,犹属宋椠善本也。”(《荟要提要·水经注》)

二、《荟要》虽为《四库全书》纂修的副产品,但其编纂过程与《全书》还是有区别的。乾隆三十八年(1773)设立荟要处,区别于四库馆。且其告成时间在先,其图书的著录必然有很多不同于《全书》的地方,如《总目》关于敕修图书均阙图书版本来源,而《荟要总目》均完整著录;又如对于来源于《永乐大典》的书,《荟要》一律著录为“武英殿聚珍版本”,而《全书》著录为“永乐大典本”:一方面由于《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的存在及流传,另一方面由于《荟要》图书的编纂面向帝王,必然迎合皇帝的喜好,《永乐大典》的辑佚乃清高宗尤为重视的一项,且“聚珍”之名乃为皇帝所赐。因此,著录完整赅备该特点在《荟要总目》中体现的更为明显。

三、《荟要总目》和《总目》均著录图书版本来源,但相比而言,《荟要总目》更详细地记载了版本情况,不仅著录每部图书的版本,而且注明校对所参照的版本。如《周髀算经》,《荟要总目》著“今依前江苏巡抚臣萨载所上赵开美刊本缮录,据明永乐大典本恭校。”《总目》只著“永乐大典本”。而《总目》的著录更能体现图书采进情况。如库本所采马裕家藏本《鹖冠子》,虽然聚珍本、《荟要》本均同,但《荟要总目》著为“武英殿聚珍版本”,系马裕家藏本付聚珍排印后所得,没有能更好地反映出图书来源,而《总目》却直接著录马裕家藏本。这一点,笔者认为“记名表彰”[7]一说很有道理。《总目》面向的是大众,乾隆帝为表彰积极进呈图书的私人藏书家以及积极采办的官员,于是在版本项中注明藏书家或是图书采进者的姓名。可见,有时候二书著录的版本不一,并不代表著录有误,也不表示选用了两个版本。事实上,荟要处的设立时间很短,乾隆四十二年(1777)中期后,便由武英殿直接接办,乾隆四十四年(1779)初期,又由武英殿归到了四库馆。因此二者图书版本选择上有着一致性。这才会出现众多图书所选底本著录相同,即便著录不一,但实际上还是同一底本的情况。

四、“四库”修书是一项大工程,其中的疏漏在所难免。如《禹贡说断》虽亦为聚珍本,但《荟要总目》著录为永乐大典本,与其著录惯例不一致;《旧五代史》虽为辑本,按惯例应著录为聚珍本,但《荟要总目》著录为“内府刊本”。又如《周髀算经》,据提要永乐大典本应为参校本,但《总目》却直接把永乐大典本视作图书版本来源。但总的来说,“四库”系众多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结果,且保存了大量典籍,其功绩非常巨大。

参考文献:

[1]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2007.

[2]江庆柏等.四库全书荟要总目提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1.

[3]吴慰祖.四库采进书目.商务印书馆,1960.

[4]翁方纲.四库提要分纂稿.上海书店,2006,10.

[5]于敏中.于文襄手札.北平图书馆影印,1933.

[6]史广超.《四库全书总目》未载四库馆《永乐大典》本辑佚书考.文艺评论,2011(2).

[7]江庆柏.《四库全书荟要总目》文献价值初探.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4).

第4篇:道家经典著作范文

关键词: 教育经典 阅读现状 改进对策

“经典”一词经常与名著连用,旧指作为典范的儒家典籍或宗教典籍,现在一般将其解释为“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美国教育家阿德勒在《怎样读一本书》中列举了名著的六个特点:①名著实际上是历史上被最广泛阅读的书;②名著是属于当代的;③名著是通俗的而不是学究气的;④名著是最具可读性的;⑤名著最有教育性,最能教化人;⑥名著都是论述历史上人们一直试图解决而没有最终解决的问题的,虽然没有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能引起现代人的思考和探究。①此外,经典的迷人之处还在于它的原创性,“经典的陌生性并不依赖大胆创新带来的冲击而存在,但是,任何一部要与传统做必胜的竞赛并加入经典的作品首先应该具有原创魅力”②。

教育经典是经过历史沉淀、具有较高认可度并被反复阅读的优秀教育著作。一部教育经典就是一座智慧的宝库、思想的丰碑,“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值得后人心怀敬畏、反复阅读,并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教育经典对师范生的专业成长而言,无疑具有润师心、铸师魂的价值,尤其在时代呼唤大批专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的背景下,教育经典的价值更是不容小觑。

一、师范生阅读教育经典的现状

某校在招聘教师时,对来自5所师范院校的28名应聘大学生(中文专业9名,理科专业19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没有人能列出一本教育经典,也没有人阅读过教育经典。”“24人认为高深的教育理论与教学关系不大,只要把书教好就可以了。”“读不读教育名著,我认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教育要有一颗爱心。”“我认为教好书,主要靠扎实的专业知识,至于教育理论以后可以看一点。”“大学四年,我还未接触过教育方面的名著,我想,还是先把业务做好再说。”“在大学四年里,导师从未提倡我们阅读教育名著。”③

笔者曾以所在学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大三学生为调查对象,随机选择97名同学,就教育经典阅读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88份,统计结果如下:

在“列出已读过的6部教育经典名称”选项下,回答情况见下表:

在“阅读教育经典遇到的问题”选项下,选择“不知道读什么”和“不知道怎样读”的分别为49人和48人,选择“没有时间”的有21人,选择“借不到书”的有19人,选择“没有价值”的仅有2人。另有27人在“其他”选项中作出列举,主要集中在“兴趣点不在于读教育经典”、“教育经典深奥难懂,抽象枯燥,读不下去”、“缺乏阅读教育经典的相关背景知识”、“不能学以致用”、“主观上偷懒”等几个方面。

在“是否有必要开设教育经典阅读课”选项下,75人选择了“有必要”,比例高达85.2%,选择“没必要”和“不清楚”的分别为8人和5人。

在“阅读教育经典时喜欢选用的方式”选项下,选择“摘抄佳句”、“写批注”、“写读后感”和“只读不动笔”的分别为57人、47人、30人和11人。另有18人列举了其他方法,如“查找资料,参考别人见解”、“将其他名著中与之相关的观点作比较”、“反复阅读精彩段落”、“与室友讨论”、“上网搜索相关评论”、“阅读书评”等。

调查发现,师范生阅读教育经典总体上呈现出“两高、两低”的特点:“两高”即高认知度、高需求率,“两低”即阅读数量偏低、阅读质量偏低。

(一)师范生对教育经典的认可度高

不足3%的被调查者认为教育经典没有阅读价值,85.2%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开设教育经典阅读课。在回答“你是如何看待阅读教育经典”这一问题时,大多数学生认为,“教育经典是精神食粮,可以滋养学生的品德和审美情趣”,“拓宽理论视野”,“有助于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引发对教育的深度思考”,“借鉴、吸收前人的经验和智慧成果”,“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的基础”。

师范生对教育经典的高认可度与就业选择具有相关性。随着全社会尊师重教之风日浓,教师成为人们羡慕的职业之一,教师岗位悄然成为师范专业学生就业首选。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近6年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共招收学生895人,其中,877人将考取中小学教师编制作为首选就业岗位(分年度统计见下表),比重高达97.99%。

(二)师范生渴望得到教育经典阅读指导

第5篇:道家经典著作范文

关键词:经典原著学习;党校教学;方式创新;组织管理

中图分类号:D261.41.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829(2012)04-0037-03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的集中体现。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学习,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事业观、权力观、利益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如何发挥党校理论教育的传统优势和特色,让经典原著进课堂、进学员头脑,把经典著作讲精、讲透、讲活,不断提高经典理论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各级党校理论教学的现实课题。

一、遵循教学规律,“四个坚持”保证经典原著教学效果

由于经典原著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政治环境,一些经典著作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多方面理论内容,在时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解读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经典著作,让学员在较短时间内获取理论知识、感知经典魅力,的确有不小的难度。为此,哈密党校在原著教学中开展“四个坚持”,以保证经典原著的教学效果。

(一)坚持“贵有恒”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学习是要有所积累、持之以恒的。多年来,哈密党校一直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学习与教学,把学经典、读原著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举措,在各层次的主体班分别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一系列经典原著课程。同时,把学经典、读原著同“班级论坛”、“学员讲坛”等班级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学习研讨,使之成为一种常态。

(二)坚持“寻本真”

在经典原著教学过程中,教员必须做到尊重经典原著,对经典原著要从背景、章节、段落到字句进行认真的解读,不能歪曲原著本意或过多引申,要“原汁原味”。学员由于学习时间有限,不可能通读原文,教师也不可能像高校那样一章一节地讲,那样既不必要,也不现实。哈密党校组织相关教师进行反复研讨,确定经典原著理论课“寻本真”的教学重点,主要有三方面:其一,要先交代经典原著针对的问题与背景;其二,要讲清经典原著的核心观点与学术框架;其三,要重点指明经典原著的前提与当代的实际有何异同。使学员通过学习,探寻经典原著的本真含义,明确经典原著的哪些结论应坚持、哪些结论应发展、怎么发展等实际问题,让经典指导工作,服务工作。

(三)坚持“先温故”

温故而知新。由于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内容比较深奥,学员必须要提前阅读预习,如果没有课前预习,不先对经典原著有大致了解,学员很可能对课堂教学的内容理解消化不了。考虑到学员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涉及经典原著少,有的学员只是参加党校学习后才认真接触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状况,教师在讲授前就向学员提供相关学习资料,安排学员对经典原著进行预习,班主任、跟班辅导老师对学员预习情况进行督促检查。通过“先温故”的学习,学员对经典原著的理解更加深刻、透彻,学习效果大大增强。

(四)坚持“双互动”

在经典原著教学中,需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员为主体,充分发挥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通过课堂答疑、研讨答疑、论坛答疑等多种形式,为学员答疑解惑。为此,哈密党校在每个经典原著模块学习开始及结束时,坚持组织学员进行小组讨论、班级释疑等活动。比如,在县处班及中青班经典原著模块学习之前,以“学习马列原著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如何正确看待马列原著”为题组织学员讨论,教师则针对学员互动中对此问题的不同认识,提出现实思考,布置预习作业,让学员先自行寻找答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加强答疑解惑,并通过组织“学员讲坛”,将学员对此问题的认识再次深入研讨、交流,从而达成共识,解决学员在经典原著学习中遇到的难点、疑点问题,进一步巩固学员的学习成果。

二、创新方式方法,打造经典原著精品课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使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教学更深入,更有效,多年来哈密党校始终坚持在方式上求多样,在方法上求创新,不断增强经典原著教学的吸引力,提升经典原著教学的水平,把经典原著教学打造成特色课、品牌课、精品课。目前,哈密党校的经典原著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有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式,教师有独自完成专题教学的,也有合作完成专题教学的。每一个专题的讲授都要经过精心地准备、严格地试讲,力求在“精”、“深”、“新”、“用”上做好文章,突出教学的实用性,切实让学员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精”就是要做到精选、精炼。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体系庞大,卷帙浩繁,内容广博。学员来党校学习,时间很有限,对经典原著不可能全部涉及。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对经典原著进行精选,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和时代意义、适应学员岗位需求的重点书目供学员学习,哈密党校在2011年主要精选了刘少奇《论共产党员修养》、《共产党宣言》及《马列主义原著》中的重点篇章进行重点学习。除了在内容上的精选以外,还突出篇目中的重要章节、重要段落,特别是注重对经典段落、经典语句的导读,用精练的语言把经典原著的精髓表达出来,既做到“原汁原味”,又避免重复嗦,既能让学员容易理解接受,又能让学员掌握经典原著的思想要义。

“深”就是做到深刻、深入浅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到经典原著的历史背景中去,深入到经典原著的思想体系中去,深入到经典原著的作者内心中去,深度挖掘经典原著的文本意义,深刻阐述思想观点的来龙去脉,深层剖析理论体系的历史影响,同时又要用浅出的方法、通俗的语言、现实的例证,把最真实、最具体、最全面的信息展示出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员的学习动力。[1]例如:在讲解《共产党宣言》产生的时代背景时,适当穿插对马克思恩格斯出身、马克思与燕妮的爱情、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伟大友谊、马克思贫困生活等方面情况的介绍,将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家庭生活生动地展现出来,让学员对经典作家人生历程有所了解,这不仅有助于把经典作家与其思想理论贯通起来,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说教,而且可以使学员从经典作家的曲折经历和坎坷人生中感受其高尚的品质、坚强的意志和人格的魅力。

“新”就是做到创新讲课方法,讲出经典原著的新研究成果。经典原著的教学要善于运用讲课艺 化繁就简,抓住要害,恰到好处地给出例证,让学员想听,爱听,听有所获。为此,哈密党校在“新”字上,钻研出了一条模式,即“三个清楚,深处求新,掌握节奏,推动互动”。“三个清楚”就是要求教师要把问题想清楚,写清楚,说清楚;“深处求新”就是要求教师在吃透问题的基础上,运用多样的、新颖的教学方法及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做到深处求新、浅处求胜,讲“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邓小平讲“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语言朴实无华,道理却是博大精深;“掌握节奏,推动互动”,就是说教师讲课要注意调节课堂气氛,把握讲课的节奏,同时应加强与学员的互动。有研究显示,成年人的注意力一般每十五分钟为一个单元。因此,教师讲课就需把握这个规律及节奏,课堂中适时穿插一个小故事、一个笑话调节课堂气氛,但笑话与故事也要紧扣讲题,不能游离太远[2]。经典原著的教学内容本就有些枯燥,教师只有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用发展的眼光和时代的要求引导学员去读经典,学原著,把经典原著的思想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概述、新观点、新理论讲清,使学员坚定信念,拓展视野,在多元知识背景中去更好地比较和辨别。

“用”就是要“管用”、“实用”。学员往往是带着理论困惑进党校学习的,他们希望在党校学习期间通过研读经典,解开思想上的诸多误区。如资本主义为什么至今仍然有生命力?为什么人们对社会主义有困惑?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如何运用理论解答中国当下面临的诸多困惑和难题?这就要求党校的经典原著教学不能成为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要坚持经典原著学习与时代的主题相结合,与发展的实践相联系,与现实的工作相衔接,要触及学员思想的深层空间,让他们感受到理论上的解渴,做到“管用”、“实用”[3]。其实,经典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这些久远的著作至今仍在闪烁着真理的光辉,给人们以思想的启迪。因此,经典原著教学的落脚点应该放在把经典原著中的思想力量发掘出来,让学员信服,给学员信心,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三、加强管理,确保经典原著教学落到实处

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学习与教学中,要紧紧抓住教学计划安排、课程设置、效果评估、心得交流等关键环节,精心组织,加强管理,确保经典原著的教学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在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教学计划安排与课程内容设置上,要针对不同班次区别对待。例如,哈密党校在为期2个月的主体班次中,设置一个教学单元板块,进行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系统学习,同时安排2次“班级论坛”对学习内容展开讨论,指定、推荐1-2本经典原著认真学习,并要求学员做好相应的读书笔记和撰写读书心得;在为期1个月的主体班次中,设置2至3次适应调训对象岗位需求的经典原著课程或导读,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进行初步介绍,安排1次“班级论坛”进行研讨,同时指定、推荐经典原著中的某些重点篇章要求学员认真学习,做好相应的课堂笔记和读书笔记,定期检查,并将其作为结业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哈密党校还在校办的《理论研究》杂志、《学习动态》简报上开设专题栏目,刊发学员的学习心得、学习论文、调研报告,报道学员学习讨论情况。总之,哈密党校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学中,通过多方面切实有效的管理,确保了经典原著教学落到实处,极大地提高了干部培训质量。

参考文献:

第6篇:道家经典著作范文

13岁以前是记忆的黄金时期,在这期间学生的记忆力强,效果好。我们以背诵古诗、《三字经》、《百家姓》、《论语》为主要内容。因为所选内容均为经典,学生天天与大师对话,取法乎上,所以学生的受益肯定很大。大量的积累必将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让阅读成为习惯是我们的不懈追求。为此大力开展读书活动。我为学生们精选了部分经典书目,经典书目分为名著类、科普类、历史类、现代文学类、中国古典名著类等。我要求制定好自己的读书计划,为了保证读书的效果,要求学生同读一本书,充分发挥课代表的示范带动作用;并定时开展读书交流展示活动,我每周五下午拿出一节课为读书交流时间。届时,学生们交流读书的成果,读书的经验,并进行好书推荐、谈读书收获等活动。通过开展读书活动,书籍成为学生的重要伙伴,中外名著走进了学生的日常生活,良好的读书习惯正在形成。

重形式又重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在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求速度又求效果。开展古诗文诵读,要数量又要质量。正确处理背诵与感悟的关系,要让学生轻松地背,愉快地记,提高学习古诗的质量。

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交涉和德育工作的发展。从阅读中感悟人生哲理,启迪智慧人生,规划自己的人生理想。

通过大量诵读中华古诗,一是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形成了诵读的良好氛围。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知道了“诗前幕后故事”、“文坛轶事”,他们了解、知道诗人多了,了解的历史事件多了。三是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经典语句运用于作文之中。四是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读书会、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第7篇:道家经典著作范文

就读书内容来说,要处理好本末关系。所谓“本”,就是关切到修身立德,有助于我们走向善道、树立核心价值观的好书。所谓“末”,就是与核心价值观关系不大,非主流文化的著作。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了实现与每一个中国人休戚相关的伟大梦想,我们必须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古代优秀文化一以贯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支撑中国人精神追求、价值理念的知识载体主要来自于儒家经典,号召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倡导阅读儒家优秀经典,根于传统文化、魂系核心价值。倡导读经典、用经典,也成为当今的时尚。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世代流传的经典被大众反复阅读,经典成为我们话语体系中的重要文化支撑的时候,民族文化复兴的时机就真正到来了。今天,广大青年要在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上下功夫,把古代优秀的思想积淀、文化传统内化为我们修身的基础,转化为忠孝仁义之行。这样,就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了文化根基。

诸多反映时代主题的优秀作品,也要成为青年学生的朋友。根据著名作家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播出后,在社会上引发了人们重温时代优秀经典的热情。《平凡的世界》彰显的伟大精神正是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中国精神!厚道、友善、诚信、刚毅的美德不正是我们时代所应该大力弘扬的吗?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给文艺界提出了创作新要求,指明了创作新方向。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平凡的世界》奉献给读者。

无论是儒家传统经典,还是新时代的经典著作,都以思想的力量告诉我们要做好人、做善事、做君子。这些书籍所蕴含的“核心价值”就是我们时代所需的正能量。孔子说“攻乎异端,斯害已矣”,“攻”就是“治”,专心致力于异端邪说,势必会影响到核心价值的培育,对己对人都没有益处。孟子“辟杨墨”,董仲舒倡导“独尊儒术”、汉武帝立“五经博士”,无不是在弘扬社会核心价值。青年时代正是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读书不可不慎也!

就读书次第上说,要处理好先后关系。读书既可以明志,又可以丰富自己的学识。以《诗经》为例,既可以学到“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道理,又“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阅读可以使我们获得道德与学识的双重提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本义是学习之后经常的实践,当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修养与技能,应用于实践之时,学习者就会感到快乐。学必须要转化为用,知必须转化为行,方可体会“悦”的感觉。人们知礼仪、行忠信,尊重他人的同时亦获得他人的尊重,内心是快乐的;我们学科学、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也是快乐的。但是,在阅读中,我们既面临众多的修身立德之书,又有大量提升专业技能的著作。在大学里,这种现象特别表现为人文素养阅读与专业学习阅读之间的关系。但令人忧虑的是,有些学生并不看重人文素养阅读。在一次四书导读课上,有个学生明确说:“老师,您让我们背《大学》,还不如给我10分钟,多背几个英语单词。”而持有这种心态的学生并不在少数。

《论语・学而》篇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学有先后,先学孝悌谨信仁爱之事,再去学习六艺之文。即先修德,再去学习知识与技能,“尊德性而道问学”。中国文化视阈中的“读书人”是既有道德教养又有专业技能的人。但是,现在即使有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不能称之为“读书人”,原因就在于这些人读的书没有修德的书,或者即使有道德修养的书,但其所读知识并没有转化为德行。

就读书用力上说,要处理好厚薄关系。《中庸》说“致广大而尽精微”。“尽精微”与“致广大”就是“厚”与“薄”的关系。我们读书既要“致广大”,又要“尽精微”。哪些书需要致广大,哪些书需要尽精微,则需加以区分。需要常读、研读、深读的著作,就是需“尽精微”的著作。这种书需要反复品味,涵泳其中,学思结合,越读越厚,最后熟知于己。有些书则需要博览、快速、略读,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当前,大学里推行的博雅教育所涉及的著作,就需要我们“致广大”,其内容既博又广,只需了解其概貌,理清其思路,启发自我就可以了,可以待之以薄。

第8篇:道家经典著作范文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道家;精神;思想;古代文学

随着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全社会对中国固有的古典学术文化--国学,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让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得到继承和创新,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播和弘扬,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当此之时,符合当代国民阅读需要的权威的国学经典读本的出现,为当务之急①。这时,众多国学经典著作应运而生,王凯教授的新作《老子道德经释解》便是其杰出的著作。王教授对老子杰出的智慧有着敏感的领略和体悟,对老子精湛的语言有着幽深的洞察和品味,对老子博大的精神有着独到的分析和见解,在道家研究领域可谓独树一帜。我有幸参与了此书的校对修订工作,见证了王教授呕心沥血的创作过程。

《老子道德经释解》是王教授献给读者的一部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学术严谨,熔哲理、诗情、玄言于一体的精品著作。这部著作同以往《老子道德经译注》相比,有其独特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博览群书,对专业知识熟练的驾驭能力

王凯教授在武汉大学研究生期间,曾师从著名哲学家陶德磷和谭臻先生,主攻西方哲学和美学,博士阶段又师从著名美学家陈望衡先生,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对西方美学和中国美学都有较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近年来,王教授研究的重点又转到了中国古典文学方面,尤其对先秦老庄道家文学有较深入的研究。中国美学诞生于人生意义的探讨,基础是哲学,探讨人的本源、宇宙本源。道家是以一种超越的心态,首先完成对宇宙本体的感悟,然后再来反观万物和现实的社会人生,为古代中国人提供了一种空灵微妙的精神资源。王凯教授运用自己美学、古代文学等的专业知识,全面的讲解了《道德经》,尤其是老子“道”的思想,深入的揭示了“道”的宇宙本源意识。

2.通俗讲解,知识性与哲理性的合理兼容

王凯教授在《老子道德经释解》创作中,对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注本进行了系统综合性研究,在国内外学者丰富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道德经》一书做了逐章、逐段、逐句、逐字的细微考据和反复斟酌,充分运用现代思想的资源,对其基本的思想和内容进行了新的开拓性研究。其中,原文部分,旨在于为读者提供更可靠的文本;注释部分,旨在于为读者扫除阅读障碍;今译部分,旨在于为读者提供理解原文的参照;分段解读,旨在于为读者提供层次清晰的导读线索;阐述部分,旨在于对老子道德经各章的主旨进行准确的概括,对每章的基本内容进行深入地解读和阐述,对一些学界有争议的问题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老子道德经释解》一书中,王教授不仅运用了陈鼓应的《老子道德经》等专业性书籍,还用了《西方美学史》、《中国艺术精神》等书籍从美学、艺术、思想方面对本书做出了释义,使得既具有文学知识性,又具有美学艺术性的哲理性。道家的自然化与禅宗的心灵化,既为中国古代文学确立了内在化的方向,也为中国古典艺术奠定了美学的基础。

3.上下求索,言道、亦寻道的求实精神

王凯教授在研究生、博士期间,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对西方美学和中国美学都有较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毕业后又在青岛大学从事几十年的古代文学(尤其是先秦文学)的研究。丰富的人生阅历,中西贯穿的专业理论知识,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使王教授对老子的“道”有着不同一般的独特感受,从而使得这部著作不论在结构框架、创作焦点,还是在精神内涵上,与前人相比较,都有着许多自己的独特之处。

王凯教授对道家有着极其独到看法,他认为:道家注重真朴和厚德载物,具有较强的自然主义色彩,老子对终极境域的开启,正是出自于对现实人生的深切关注。无论是对自然之道的描述,还是对生存处境的追问,实质上都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追问。老子是以独特的目光审视着令人心动的人类文明,及其敏锐地感受到了文明背后潜伏着的巨大危机。主张“小国寡民”“见素抱朴”,并不意味着让人类退回到原始状态,而是强调一种自然无为的生存境界,发展文明不应以牺牲自然和人的本性为代价。老子追求自然无为的生存境界,反对人为因素对人的天性的背离,认为天、地、人都应统一于自然而然的道。只有与道合一,才能回归人的本性,让人回到人本身。老子并不是把人的生存看成是一种现成的目的,也不认为可以通过外在手段将其维持住。生存本身是一个自然的进程,有着顺其自然的构成态势,这样的生存之道才是终极之道。②

《道德经》是先秦时期一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思想家个人著述。其内容丰富,思想深邃,高度凝练,熔哲理、诗情、玄言于一炉,是老子非凡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作。对于中国文化来说,老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包括哲学、宗教、政治、科学、文学艺术等。老子《道德经》的核心就是讲道,由此,“道”也成为了中国思想的核心词语,对中国文化的意义和影响是极为深远的。王凯教授在《逍遥游》一书中,提及他在学术上以道家研究作为重点,非常重视中西美学之间的比较研究,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尤其是对古典美学和古代文学的交叉研究抱有浓厚的兴趣③。道家的思想是高度哲学性的,是一种极为深沉的大宇宙的意识。道家的心态是超越一切的,首先完成对宇宙本体的感悟,然后再来反观万物和现实的社会人生。

《老子道德经释解》是一部让人耳目一新的著作,是王凯教授多方面造诣的结晶。细细品味王凯教授的新作,可以感觉到此书的逻辑结构清晰严谨,语言风格简洁,内容平实而富有创见,文笔朴实易懂,甚至封面的设计都体现出一股“言道”气息,对今后的道家精神与老子的研究及其他领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读此书,可以使我们心灵得到净化,思想为之宁静,值得存阅。静心阅读此书,你将受益匪浅。

注释

①王弼注 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中华书局,2011:1.

第9篇:道家经典著作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古典名著;作用

一、前言

古典名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国文学在发展过程当中累积下来的重要财富。中国古典名著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积淀,以及生动细腻的文字,鲜明的人物形象等,这些都能够给读者带来非常多思想上的启发。当前在小学的高年级阶段,引入了诸如《三国演义》《史记》等部分古典名著的节选内容,小学生通过学习古典名著,也获得了非常多的帮助。实际上,针对古典名著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分析,才能够充分发挥好古典名著的重要作用。

二、古典名著在知识面拓宽和积累素材提供的作用

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文阅读教学训练,对于拓展小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和历史教学实际上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正所谓“文史不分家”,良好的语文功底往往需要充实的历史功底作为基础进行支持。而当前小学阶段并没有正式开设历史专门课程,很多小学生对于历史的了解不够全面,导致他们在进行写作时候往往在征引例子上出现一些史实混淆不清、张冠李戴的状况。实际上小学生可以通过古典名著对于部分中国的历史进行学习,比如四大名著都是根据具体的历史背景展开的,如明代罗贯中创作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这一段历史如果对《三国演义》有过涉猎的学生,自然能够如数家珍,但是对于没有接触过这一部古典名著的学生,则可能完全不知道,甚至不清楚刘备、曹操或者孙权等人,在历史常识上的贫乏,实际上是可以通过古典名著的选章阅读上进行补充。

小学教师要注重进行脉络化梳理,对于《三国演义》这一类相对故事内容比较复杂、历史跨度比较大、人物众多的小说,要帮助小学生建立历史框架,让小学生形成基础性的历史观。对于历史事实的掌握,是小学生形成批判性历史思维的重要基础,对于特定历史事实的既有判定,小学教师也可以适当引入。比如刘备素来被认为是宅心仁厚的君主,曹操在传统历史观中是奸雄的角色等,但是这些观念的引入也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进行反思,刘备是不是绝对的宅心仁厚?曹操又是不是完全是残酷不仁的?教师引发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考,显然是非常必要的,而历史本来就是具备多元复杂性的,学生在知识面的拓宽,以及在面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思维时,能够帮助他们在语文阅读以及写作上取得一定的进步。

又如《西游记》,这一部小说是以唐太宗李世民让唐僧三藏去天竺取经的过程为主,虽然加入了非常广泛神怪故事的内容,但是其在各种俗语的运用、历史、地理人情的战线上都非常的丰富。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隋唐的一些简要的历史,了解李世民这个重要的中国帝皇的基本状况,甚至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宗教文化、古代各国和中国的文化交流等,比如日本人阿倍仲麻吕来中国留学、历史上玄奘到天竺的那烂陀大学学习各种佛教的经书教义等,这些历史非常新鲜,很多小学生未曾接触,所以很容易就为学生所接受和记忆。

三、古典名著对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的作用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其中也有着许许多多的古代名著为后人所喜爱。古典名著往往是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比如明代作家施耐庵创作的《水浒传》,通过对北宋后期的山东宋江揭竿而起的历史故事进行艺术塑造,形成了非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施耐庵这一部《水浒传》,在对主要的英雄好汉的刻画上,主要从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以及动作描写等方面,都是处理得非常到位,在很多重点人物的章节当中,都可以看到施耐庵是独具匠心的。而且《水浒传》的叙事具有很强的曲折性,比如插翅虎雷横、豹子头林冲等,一开始都是北宋朝廷的官员,但是却在情感和法理之间徘徊,面对歹人当道被迫出手,可是却遭人陷害,整个故事过程有非常强的可读性。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这一类型的古典名著的阅读,不要纯粹让学生知道这样一个小说传奇故事就结束,要避免学生了解故事后浅尝辄止,要让学生想一想,某个故事的发展脉络是什么?某个故事的起承转合基本过程是如何的?或者是在这个特定的章节之中,某个人物有多少种描写方式?上述的这些都可以作为古典名著阅读的引入问题,学生要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

实际上,学生如果能够思考就能够发现,在阅读《水浒传》过程中,这些主要的英雄好汉,其心理发展过程是不同的,他们并不是纯粹就依靠个人的蛮力行凶的杀人犯,而是一群被迫选择暴力的英雄好汉,在北宋末年权臣当道的时代,善良的人民遭到各种压迫,而英雄好汉有一身好武艺,只能够忍气吞声,其经历了漫长的心理煎熬,才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

学生从古典名著上学习到的语言表达技巧,可以通过写作课程进行承接,也就是让小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阅读课程也可以加入一些相关的片段写作的联系,让学生运用古典名著当中某种特定的方式进行文字组织,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形成文字表达上的基本能力,更加贴切地理解各种具体的文学技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