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社保工作总结范文

企业社保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企业社保工作总结

第1篇:企业社保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社会保险;缴费结构;失业率;名义工资

    10085831(2014)04003907

    一、背景及综述

    当前,中国社会保险制度面对一个两难的困境:一方面是过高的费率水平提高了企业用工成本,降低了社会保险制度的吸引力,并影响了就业率;另一方面是由于历史转轨成本与老龄化等理由带来的基金收支缺口将不断增大。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如何在不转变社会保险总费水平的前提下,通过转变缴费结构来降低社会保险高费率的负面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作用。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不转变社会保险总费率的前提下,通过调整缴费主体结构寻找一个推动就业的有效方案。

    由于许多国家征收社会保障税,所以国外文献更多是从课税主体结构的角度研究对公司课税与对员工课税的就业效应。传统的主流观点是,社会保险课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只与总体的税收担负水平相关,而与缴纳主体无关[1]。但最新的一些研究已经关注到了缴税(费)主体不同对就业可能带来的影响:Koskela and chb[2]认为,由于企业与员工税基(缴费基数)的不同,纳税主体的变化将影响企业与员工真实的税收负担,进而影响就业;Picard等[3]和Goerke[4]研究了在失业保险金与个人纳税(缴费)挂钩的制度安排下,纳税主体变化将影响劳动力市场供求;而Picard等[5]研究了在公司实行比例税,而个人收入实行累进税的制度下,课税(缴费)主体变化,会影响劳动需求与工资;Erkki Koskela等[6]用效率工资模型框架,分析了在预算平衡下(revenueneutral),企业应承担的税收向员工转移会降低员工积极性。国内文献主要集中于社会保险总费率水平研究,白重恩等[7]研究社会保险缴费对消费与储蓄的影响,朱文娟等[8]研究了社会保险费率水平对就业的挤出效应。

    本文基于中国社会保险费率过高的现实理由,研究在社会保险费率水平不变的前提下,企业与员工所承担的缴费比重变化对就业可能带来的影响。本文主要贡献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构建了一个研究社保缴费结构对就业及工资影响的理论框架,论证了在总费率不变的前提下,缴费主体的选择对就业及工资具有长期持续的影响。这一结论将转变过去“就业与工资受社保总费率水平影响,而与缴费主体无关”的普遍观点。二是以中国部分地区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历史经验,用面板数据联立方程模型对社保缴费结构与劳动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

    二、理论模型

    理论模型是通过分析雇员(参保人)和雇主的行动来研究缴费主体变化的就业效应。理论研究在如下假定中展开。

    第一,实行统账结合社会保险制度,单位缴费费率为τf,个人缴费费率为τl。总费率水平τ=τf+τl。本文重点关注个人与单位缴费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影响,所以除了费率之外,个人账户记账比例、养老金待遇支付等其他相关参数都保持不变。

第2篇:企业社保工作总结范文

论文摘 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现代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保险又是现代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内容。本文从社会保险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价值体现分析入手,结合目前企业社会保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谈谈如何加强社会保险管理,提升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当今社会,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内部最为重要的生产力,企业为了提升人员工作效率、工作主动性,必须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在众多管理手段当中,社会保险作为企业员工福利保障的重要内容也因此成为了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重要研究方向。努力发挥社会保险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必将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1.人力资源管理中社会保险的价值体现

1.1加强激励效果

社会保险是企业员工福利待遇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就是应该将员工的切身利益摆在首位做到以人为本。人力资源管理当中激励员工主动工作热情和提升工作责任感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将企业员工福利与员工生产工作情况做到紧密结合。加强社会保险管理工作能够促进员工工作热情、消除员工不满情绪、解除员工后顾之忧从而让其更加专注于本职工作,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企业创造更多经济价值。所以人力资源管理首先就应该树立正确的社会保险制度执行意识。

1.2促进企业生产力提升

社会保险体现的是企业总体利益与企业职工个人利益的合力,企业效益不好,员工的福利保障也必然得不到很好的维继。所以良好的社会保险管理制度一方面为职工的切身利益提供了保障,给企业职工带来了心理上的安全感,另一方面又将企业利益获取转化为职工心理安全感的来源,从而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程度,降低员工在工作中消极怠工的几率。所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在企业发展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根据企业员工的具体需求进行员工社会保险缴纳基数的调整,从而激发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与使命感,加强企业凝聚力,实现企业生产效率提升。

1.3加强员工队伍稳定性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但是人力的特点就是流动性强、管理和约束难度大。这些问题曾给许多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带来过大麻烦。社会保险是一项延续企业员工终身利益的大型保险工程,企业员工从社会保险中获取的最终受益一方面要依靠职工在为企业工作期间的持续服务来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也要以企业为员工缴纳的社会保险基数为依据。一般来说,职工如果频繁更换工作或者长时间处于待业状态以及所工作的企业社会保险缴纳基数较低,都会给职工的社会保险收益造成严重损失,这对职工将来退休之后的养老保险领取影响巨大,甚至遭受难以弥补的经济损失。所以如果一家企业能够很好执行社会保险制度,也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员工的流动性,起到加强员工队伍稳定性的积极作用。

1.4缓解人力资源管理负担

社会保险从生老病死各个方面对企业职工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因此也为企业在其职工遇到相应情况的时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直接经济负担,例如职工在工作中受工伤能够享受国家提供的工伤保险及医疗赔付,大大减轻了企业的直接费用支付,其他许多本应该由企业直接支付的项目也转为保险支付,这就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节省了一大笔开支,提高了企业资金积累数量,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2.目前社会保险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2.1考虑角度有偏差

企业的社会保险制度执行需要考虑自身实际情况而不应该直接照搬西方发达国家、成功企业的管理模式,但目前而言我国企业经常在这方面出现问题,考虑不到自身实际情况而盲目管理。再加上许多企业管理者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偏差,过多的考虑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对长远利益的考量,缺少全面分析意识、在管理中缺少人本主义观念,从而对社会保险比较轻视,在企业员工社会保险方面工作薄弱。有些企业虽然也认识到了社会保险给企业与员工带来的双重收益,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手段,没有将社会保险与企业绩效评价以及员工激励机制相互联系与结合,造成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少、关注程度低,社会保险基数账实不符等问题。

2.2管理人员素质差

想要切实发挥社会保险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就离不开一批训练有素、具有较强工作能力与道德素养的专业化管理队伍。主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管理人员首先必须深刻了解企业总体发展及走向,然后再根据企业与员工的实际情况进行企业社会保险发展规划的探究与实施。但是目前我国许多企业虽然有社会保险管理这一工作内容,但却没有专门人员进行负责,往往只是让财务人员等主管经济的工作人员兼任这一工作,这些人员没有专门的社会保险管理职务、没有专业化的技能及知识,更加没有社会保险管理意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人力资源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必然进展缓慢、收效甚微,从而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总体水平不高。

2.3管理结构不完善

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结构必须包括社会保险制度及计划方案,这样才能起到最大限度提升管理质量,为企业职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但目前我国企业对待社会保险意识不正确、人员不到位、管理力度弱,也就无从谈起制定科学有效的社会保险发展方案,人力资源管理结构呈现出极不完善的状态,这不仅极大的抑制了社会保险积极作用的发挥,同时也影响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

3.加强社会保险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作用发挥的思考

想要让社会保险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得到切实发挥,首先就必须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的专业管理人才队伍。在人才建设方面,必须强调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与社会保险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必须重视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与实践经验的有机结合,只有管理人员到位了,工作开展才能到位。其次是在企业内部加大社会保险意义及作用的宣传教育工作,要树立起企业内部从领导到员工的所有人的社会保险正确意识,这样才能让社会保险制度管理在企业内部得到积极响应与配合。最后是要切实加强企业内部社会保险发展规划的制定,在发展规划制定上面,一方面要考虑到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要重视企业员工的实际需求,力求制定出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险管理方案,这样才能让社会保险管理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有力保障和积极促进。

参考文献:

[1]毛跃.集团企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险管理信息化的实践与探讨[j].江西煤炭科技.2009.5.

第3篇:企业社保工作总结范文

关于推进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

各乡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事务所(站)及各有关企业:

实行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是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的重要举措。积极开展此项工作对于确保离退休人员晚年生活幸福,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我区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推进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关于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对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进行了宏观部署,省、市各有关主管部门也明确了年内我省、我市推进此项工作的目标任务。为了更好地加快我区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步伐,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方案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

推进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关系到广大离退休人员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好此项工作是当前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和重大的政治任务。各有关部门和企业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及加快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对此项工作的宣传和组织领导,对工作的进展情况和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成立“推进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领导组”负责对全区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进行统一组织和领导。

领导组组长:副组长:

成员:区社保所分管副所长、

退管科长、各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所长

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劳动局

二、开展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主要形式和步骤。

根据我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的总体方案,年内在条件成熟的街道和社区将采取企业离退休人员直接纳入街道(社区)劳动保障事务所(站)进行管理与服务的形式,其中对企业和离退休人员居住比较集中且离退休管理机构健全的大型企业和远离城市的独立工矿区企业直接采取委托代管的形式,由社保经办机构在企业退管机构授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站”的牌子,开展工作。

工作步骤将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在工作条件配套、人员素质较好的三个街道(社区)和五个企业退管机构及一个破产企业进行试点工作,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明确职责,规范管理和服务内容,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全面开展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第二,在试点工作成熟的基础上,在全区全面铺开,并逐步在条件完备的乡镇、街道(社区)开展接收人员、档案等一系列工作。同时逐步将依托企业管理的退休人员向依托街道(社区)管理过渡。第三,总结经验,完善提高。时间安排:第一阶段:2003年7月~2004年3月底;第二阶段:2004年4~9月底;第三阶段:2004年10~12月底。

三、工作总体目标。

以深化企业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和不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生活质量为宗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创新思路,努力实现我区企业离退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使他们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探索出适合我市、我区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一条新路,最终实现我区企业离退休人员全部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的目标。

四、具体实施程序。

(一)宣传发动。

时间:2003年7~8月

宣传发动阶段应贯穿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整个过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体,把社会化管理服务的目的、意义、方法等宣传深入人心,使广大群众特别是离退休人员系统认识到社会化管理服务的重要性、理解该项工作的艰巨性、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区社保所和各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作为宣传的主要组织者,应做到①形式多样,方便灵活。通过在新闻媒体开辟专栏,举办讲座等形式,把社会化管理服务的方法、目的、意义,以及国家、省市区有关政策宣传到位。②深入基层。深入到企业、社区等最基层,做好社会化管理的宣传、咨询等工作,解答在具体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疑问、难点。③拟在相应的基层企业、街道(社区)建立宣传栏、黑板报,宣传政策,服务群众。

(二)调查摸底。

时间:2003年9~10月

在宣传发动的基础上,对全部企业离退休人员进行摸底调查和信息采集,在调查和采集信息工作中要立足于企业、立足于基层社区,建立《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基本信息表》,应包括离退休人员的相关所有信息,同时,对信息要做到真实、清楚、客观、及时收集,做好分级管理工作。在社保经办机构应建立健全相应的数据库,专人负责和管理,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录入、更新等工作。

(三)试点工作:

时间:2003年10月至2004年3月底

实施办法:

1、试点选择:a、按照初步设想,试点的选择应充分考虑三个条件:第一、离退休人员的集中程度。第二、离退休组织机构的能力,及其经办人员的素质水平。第三、区营、市营及省、国有企业兼顾。总之,在试点样本的选择上,必须遵循能代表我区、我市实际的、具有代表性、易于操作、便于取得实效的地方。b、其次,试点样本的数量不宜过多,拟选择三个街道、三个社区和五个企业退管机构和一个破产企业为宜。试点样本过多,不仅操作难度较大,不易控制和掌握情况。而且,情况复杂,不利形成清晰的工作思路。

2、量化指标:把主要工作指标落实到具体的试点,并且争取在年内完成75%。

3、完善相应的机构及人员: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安排,落实场地、经费、人员、培训工作人员、完善相应的考察、考核等工作制度。

4、总结经验:通过在试点的实践,探索适合我区实情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办法和方式,充分积累在不同地域、不同企业开展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经验。为下一步社会化管理服务在我区全面推广铺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四)全面铺开:

时间:2004年4~9月底

总体要求是在全区所有乡镇、街道、社区全面铺开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初步实现100%社会化管理服务的目标,达到“机构全、人员齐、服务好、评价高”的效果。同时,此项工作指标居全省前列。

实施办法:

1、建立健全相应的离退休人员个人信息库,对个人信息实行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办法。区社保所建立和统一管理信息总库,同时,在各乡镇、街道(社区)、有关企业建立信息分库,实现分级管理,进一步健全社会化管理服务的信息网络。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快捷、方便的特性,做到及时、准确、客观地更新、交流信息,提高办事效率,促进统一管理。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对具体经办人员,进行人员的岗前、岗中、岗后培训,必要的精干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人员是社会化管理服务实施的根本保证,拥有素质较高的工作人员不仅提高办事效率,而且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总结提供经验,做到事半功倍。培训的方式可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平时和定期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交流和学习相结合,以开阔眼界,理清思路。

3、建立定期的调查研究制度。及时深入企业和基层,发现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一般以半个月一次。

4、成立工作协调机构。做好部门间的协调工作,明确责任机构和人员,明确协办机构职责任务,加强彼此间的协调,更快、更好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建立协调组例会制度,确定各主管机构负责人、承办人为协调员,分工负责、具体落实。对工作出色、积极主动的协调员应予以奖励。

5、保证办公、办事经费的落实。劳动保障的各相关单位和企业应通力协作,加强领导,从维护稳定的高度,来认识推进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性。从人员、经费上对此项工作给予大力支持。

(五)完善提高:

时间:2004年10~12月底

总结我区开展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成功经验,发现解决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全面提高我区劳动保障工作的整体水平。建立电子化、信息化的社会化管理服务网络,走一条符合我区、我市易于操作的社会化管理服务路子。

实施办法:

1、召开座谈会、表彰会。召开由各工作人员及离退休人员的代表、企业等共同参加的座谈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表彰在这项工作中成绩突出,对推动工作全面开展做出有益成效的个人、集体。同时,对工作中的缺点、失误进行认真的总结。

2、全面开展电子化、信息化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五、在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党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要加强街道、社区和企业党组织建设,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党组织的接转工作,开展党的组织活动。要加快党组织建设的步伐,努力实现“一社区一支部(总支、党委)”的目标。企业退休人员中党员的组织关系要转入居住地党组织。

在推进社会化管理服务的过程中,要认真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消除企业和退休人员的顾虑,争取社会各方面的充分理解和广泛支持。

2、继续落实企业在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中应承担的责任。

企业应加强与退休人员所在街道劳动保障机构联系,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的移交和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及时解决他们的生活和思想问题。移交的人事档案要做到材料齐全、完好。企业退休人员的统筹项目外养老金,由企业继续按有关政策发放。尚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的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和医疗费,继续由原渠道支付;企业退休人员居住的企业住房,尚未实行房改的,管理和维修工作仍由企业负责。企业不得以社会化管理为由随意减少退休人员的福利待遇。企业现有的用于退休人员活动的场所、设施,要继续发挥作用,并向社会开放。

3、各街道(社区)及托管企业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规划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内容和形式,统一政策,规范管理,并加强对离退休人员自我管理服务组织的工作指导。

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是指职工办理退休手续后,其管理服务工作与原企业分离,养老金灾行社会化发放,人员移交城市街道和社区实行属地管理,由社区服务组织提供相应的管理服务。

三、工作目标及步骤。

第4篇:企业社保工作总结范文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从一个资源小省发展到经济大省,民营经济是重要的推动力。多年来,我省一手抓民营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其市场竞争主体的作用,一手抓民营经济规范,引导其守法诚信经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使民营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企业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但是,我们也深深地感到,浙江的所有制结构以及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劳动者结构的日趋多样化,维护企业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任务十分艰巨,尤其在民营经济比重高、中小企业数量多、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区和行业,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不到位,劳动合同短期化趋势明显;部分企业工资支付不规范,农民工工资偏低,工资拖欠时有发生;一些企业劳动条件比较差,超时加班加点现象普遍;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率偏低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我省结合专项工作,分别就劳动用工管理、企业工资清欠、社会保障扩面等重点问题开展专项检查、专项治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些突出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从建立完善长效机制着手,把发展新型劳动关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认识到开展创建活动不仅是企业加强管理、依法经营、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省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提升素质、转变增长方式、实现新飞跃的具体举措,对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去年年初的省政府与省总工会联席会议上,我省对创建活动进行了专题研究。吕祖善省长亲自进行部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加强对这项活动的组织领导,省政府还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省政协副主席、省总工会主席任副组长和12个省级单位负责人组成的浙江省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这项活动的组织领导。同时,将创建活动纳入《浙江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办法》,作为"平安浙江"建设的内容进行考核。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全省各地积极行动起来,各市县普遍成立了由党委或政府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创建活动形成了领导重视、认识统一、部门联动、上下共创的工作氛围和工作机制。

二、结合实际,注重创建活动的实效

根据省政府和省总工会联席会议研究的意见,省政府组织省总工会、劳动保障厅等部门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于2006年4月印发了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的意见》。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为重点,推动企业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依法完善经营管理,规范劳动用工,健全诚信体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创建活动所确定的原则力求体现浙江实际、企业特点、重在参与、重在提高的特色。

(一)坚持因地制宜,逐步推进

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我省在制订《意见》时就明确提出,创建活动必须贯穿于企业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不是仅仅为了树立几个典型,而是企业必须履行的责任;不仅条件基础好的企业要积极参与,基础薄弱、问题突出的企业更要作为一项硬任务。对此,要求创建活动要面向全体企业,第一年企业参与面也要达到一定的量,通过"量"的扩大,推动"质"的提升;在步骤上,则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由各地根据企业类型、企业规模,制订创建活动的规划,分步组织实施,力求做到推进一批、见效一批。各地在创建活动中,有的采取先重点企业、后一般企业的办法,有的则采取先培育典型、后带动面上办法,不拘一格,较好地推动了企业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

(二)坚持实事求是,公正公平

由于企业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劳动关系的基础和现状差距很大。从我省情况看,国有、集体企业和大中型企业比重高的地区劳动关系的基础相对较好,而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比重高的地区则问题相对较多,这给创建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考核评价标准的制定,标准定的过高,多数企业难以达到,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折;标准定的过低,基础条件较好的企业则缺乏压力和动力,达不到创建的目的。为此,我省采取分级、分类制定标准的做法:分级就是由各地根据企业现状制定考核评价标准,允许市与市、县与县之间有差别;分类就是由各地根据不同行业制定标准,允许制造业、服务业之间有差别。采取分级分类的办法,使处在不同起跑线上的企业都能够参与到"竞赛"中来,使企业努力的程度和改进的实效能够得到公正公平的评价。

(三)坚持注重实效,促进发展

开展创建活动的目的是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落实到具体企业,创建活动则必须与企业的实际相结合,以解决突出问题为出发点,才能使创建活动取得实效,避免流于形式。在创建内容上,突出把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企业必须履行的法定责任,如劳动合同、工资支付、社会保障、劳动条件、安全生产等方面问题作为创建活动的主要内容,同时兼顾企业的社会责任,努力使创建活动内容看得见、摸得着、可参与、能监督,并要求把解决突出问题作为检验创建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志,努力做到每年有进步、有突破。在考评方式上,一是将职工满意作为主要评价标准,要求企业在自评时,自评组成员中工会和职工代表人数不少于自评三分之二;二是实行一票否决,凡企业发生非法使用童工、发生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发生因违反劳动法而引发影响社会稳定事件的,一律取消其评优资格;三是将创建活动的结果与企业和企业家评选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状、五一劳动奖章等挂钩,以强化企业特别是企业经营者搞好和谐劳动关系的责任。

三、齐抓共管,营造创建活动的浓厚氛围

创建活动涉及权益保障、民主管理、工会建设、技能培训等方方面面,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我省在原有三方协调机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工会牵头、部门联动开展创建活动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工会组织机构健全、联系职工紧密、活动载体丰富的特点,由工会负责创建活动的牵头和组织工作,并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职能,加强部门协作、配合,把创建活动十个方面内容的考核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既强化了部门责任,又加强了部门指导。同时,各地都建立了工作制度,定期召开领导小组成员会议或联络员会议,通报情况,交流工作,研究问题,基本做到了纵向联动、横向配合的工作格局。为增强企业创建的主体意识,我省积极创新活动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方式引导企业和职工积极参与。省综治委、省劳动保障厅、省总工会联合举办了以"创建和谐企业,促进经济发展"为主题的综合治理进民企论坛,并在浙江在线开辟了"与网民互动"专栏,开展宣传,解答问题。省领导小组在总结各地创建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举办了"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研讨会",通过专家辅导、部门介绍、企业家谈体会,阐述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必要性。不少企业还主动把社会责任建设结合到创建活动之中,公开向社会作出保障职工权益、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共建共享的承诺,既丰富了和谐企业的内涵,也增强了创建活动的实效。宁波市雅戈尔集团等18家企业在宁波日报上向全市企业发出了"承担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和谐劳动关系、诚信守法和感恩时代回报社会的责任"倡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四、治建并举,着力构建创建活动的长效机制

开展创建活动一年多来,我省一方面从维护劳动者合法益入手,认真解决劳动关系中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从建立长效机制着眼,制定和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有5.34万家企业、96个工业园区开展了创建活动,有的市县创建企业已基本实现全覆盖。着重开展了四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

从去年开始,我省组织实施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三年行动计划,将劳动合同制度实施工作纳入市县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今年重点部署开展建筑业、旅馆业、餐饮业实施劳动合同制度,以解决这些行业劳动合同签订低的问题。针对浙江区域经济特点明显的实际,大力推进民营中小企业签订区域性、行业性的集体合同,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到去年底,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备案的集体合同共5.97万份,涉及企业12.9万家,全省纳入劳动保障部门重点监管企业的在岗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已达89%。

(二)完善基层三方协调机制

在建立完善省、市、县三方协调机制的基础上,从去年起加快了向乡镇(街道)的延伸。目前,全省已有860个乡镇(街道)建立了三方协调机制,基本形成了"主体协商、三方指导、政府调控、依法规范"的工作格局,强化了对农村中小企业劳动关系的监督管理,提高了调处化解劳动关系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效率。

(三)开展劳动用工专项治理

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已连续7年开展了以规范用工行为和劳动合同为主要内容的"春雷行动"、以查禁非法使用童工为主要内容的"春苗行动"、以清理拖欠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春雨行动"。在专项整治中,通过舆论宣传、明查暗访、联合检查等方式,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去年,全省共查处各类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案件4.19万件,追讨清理被拖欠工资4.2亿元,查处清退童工968名,取缔非法职业中介615个,补签劳动合同69.6万份。专项行动的开展,为创建活动的深入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加强劳动关系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第5篇:企业社保工作总结范文

一、更新观念,加强领导

各包保部门的领导能够更新观念,树立大工业意识,高度重视工业企业包保工作。各包保部门都选派有能力的工作人员组成工作小组,由部门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并制定了包保工业企业工作方案。真正把包保工作纳入本部门的重要工作日程。

二、真包实保,成绩突出

经常深入到企业,了解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本着“参与不干预,指导不指挥”的原则,充分利用本部门的职能优势和工作特点,认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积极主动,尽职尽责。各包保部门能够认真地协助经贸局、工业控股公司等主管部门推进国企退出,理顺、完善企业机制,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帮助企业招商引资,盘活存量资产,进行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各包保部门还会同劳动、社保、法院等部门协调下岗职工的社会保险和养老保险等问题,保障职工权益;对劳资双方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沟通、调解,帮助企业特困职工解决生活困难,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并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维护社会稳定。大多数部门能够做到真包实保,成绩突出。

市委办、法院、社保公司、卫生局、环保局等部门,能够按照市委下发的包保文件精神,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并结合工作职能的特点,真包实保,帮扶企业走出困境。市委办在包保市东兴锅炉厂工作中,工作扎实,为企业排忧解难,共为企业清回陈欠资金15万元,并多次到企业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为企业提出建议,指导企业长足发展。市法院在包保工作中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工作职能,帮助市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依法进入破产程序,同时提出建议,加强管理,防止企业财产流失,并做好全体职工的思想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社保公司在包保市制衣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中,能够结合部门工作职能,为企业解决了窗口缴费这一重大难题,保证了企业改革工作的正常进行,维护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卫生局在包保我市糖果厂的工作中,领导高度重视。针对企业停产的现实情况,对企业困难职工进行走访慰问,给钱、给物。并为企业职业解决就业问题。同时,还帮助企业解决了冬季取暖困难的问题。市环保局在包保工作中,能以我市制革厂的实际出发,以抓企业稳定、租赁、联营的工作思路对企业进行帮扶。在环保局的帮助下,市制革厂完成了三十万张牛皮项目的立项工作。在2005年3月,帮助企业成功的引进了民间资本,与我市一家民营企业进行了联营,共同建立了葵花仁加工厂,总投资100万元,预计可完成工业总产值120万元。还为企业120名职工解决了就业问题,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三、存在的问题

第6篇:企业社保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 企业 社会保险 对策

社会保险是国家强制建立并组织实施的,通过劳资双方缴费参加,保障劳动者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时获得必要生活保障的制度架构和运行机制。企业社会保险工作是发挥企业主观能动性,立足企业实际,最大限度地解决企业员工后顾之忧,提高企业凝聚力,而配合国家实施的一系列企业保险措施。当前,企业普遍面临用工紧张,人工成本上涨等现状,加强企业社会保险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重要意义

社会保险一般是指由国家通过颁布法律强制实施的,针对全体公民或一定范围内的劳动者的生、老、病、死、伤残、失业以及在生活中出现的其它困难,依法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保证公民或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制度。企业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全面加强企业社会保险工作是保障社会保险安全、增强社会保险基金支撑能力、保证社会保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是适应就业形势新变化、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也是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目标的关键所在。一个好的社会保险制度,有利于均衡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保障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是政治发展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和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因此,企业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进一步提高认识,创新思路,不断提高企业社会保险工作实效,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企业社保工作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缺乏专业社会保险管理人才。企业出于节约人工成本的目的,鲜有企业配备专门的社保管理人员岗位,社保管理工作往往由财务部门或者综合办公室人员进行兼任。这些人员由于岗位不固定,社保管理的职能不确定,一些人员缺乏必要的社保管理专业知识,只能从工作实践中进行摸索,导致企业社保管理水平不高、社保作用发挥不明显。

2、企业社保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有些企业对社保工作重视度不够,社保制度不健全,流程不规范,导致社保工作经常出现规范性错误,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企业社保工作的质量和实效。当然,随着企业对社保管理工作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社会行业细化的加深,现代社保服务机构、企业逐渐增多,企业可以通过社保机构来对企业社保工作进行管理,一方面可以节约人工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发挥专业社保机构的专业特长,提高管理效益,促进企业社保工作的开展。

3、企业年金计划缺乏。建立企业年金,可以提高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解除职工养老的后顾之忧,稳定队伍,为公司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供制度保障;丰富员工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将企业长远发展与员工个人利益和员工价值贡献紧密相连,提升公司凝聚力;享受国家税优政策,合理降低企业福利成本。因此,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和计划,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但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往往都缺乏行之有效的企业年金计划,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社保效益的发挥。

三、新形势下做好企业社会保险工作对策

1、健全企业社保服务机构。企业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设立专门机构和岗位,指定具有社保专业基础的专业人才从事企业社保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企业社保机构的内部管理制度。统一企业社保管理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制定相应的考核管理标准,建立社保信息上报制度并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和业务交流分析会,提高企业社保服务水平。

2、规范企业社保服务程序。企业应按规定主动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手续,并按月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如实申报单位工资总额和职工工资收入,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后,按照规定的费率到当地地税机关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年度汇总结算时,单位计税工资总额低于其申报核定的职工缴费基数之和的,不足部分由单位按规定补缴;计税工资总额高于申报核定基数之和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按照规定重新核定基数并相应调整职工个人帐户。

3、提高企业社保管理透明度。企业应当通过各种媒介,每年向职工公布本单位全年各项社会保险费的缴纳情况,接受工会组织和职工的监督;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免费为用人单位和企业职工查询缴费记录或个人帐户提供服务;发现与实际情况不符的,要及时复核处理并告知处理结果。对不履行社会保险登记缴费义务的违法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投诉。劳动保障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向社会公布举报、投诉电话,对被举报、投诉的企业和个人的违法行为要依法及时进行核实处理,进一步增强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参考文献:

第7篇:企业社保工作总结范文

浩瀚的滇池湖边,云南省总工会在雨声中的白鱼口省工人疗养院召开全省企业工会工作推进会议,专题讨论新形势下企业工会在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团结动员全省广大职工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加快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建功立业。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江巴吉才,省政协副主席倪慧芳,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卢正国,省工信委副巡视员钱智光,省国资委副巡视员刘建梁,省工商联副主席赵明辉,省总工会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出席会议并在主席台就座。全省各州市总工会,部分省级产业、厅、局(公司)工会,部分县(市、区)总工会和部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工会代表,省总机关各部室及直属事业单位的负责同志共230多人参加会议。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江巴吉才同志作重要讲话,他说:近年来,特别是《企业工会工作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全省各级工会坚持把加强企业工会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认真按照党中央关于“ 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的要求,坚持以加强企业工会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夯实企业工会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发挥企业工会作用为关键,以促进企业发展为目标,在加强企业工会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较好地发挥了企业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和谐企业建设、推动企业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了企业工会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企业工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

做好企业工会工作,只有自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牢牢把握工会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只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才能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优势和作用;只有坚持以职工为本,才能赢得职工的信赖和支持;只有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才能实现工会工作的不断发展。我省企业工会取得的这些成绩和经验,是各级工会特别是企业工会在实践中大胆探索的结果,是广大工会干部特别是企业工会干部辛勤劳动的结果,也是全省工会干部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坚持、丰富和发展。

江巴吉才指出: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企业工会工作,我们要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对新形势下企业工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艰巨繁重的建设任务, 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相互交织的社会矛盾,给企业工会工作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对企业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发挥主力军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二是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使经济关系、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 对企业工会如何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完善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机制,扩大工会工作覆盖面、增强工会组织凝聚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三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职工的劳动就业、工资收入、社会保障、劳动安全等权益受到影响,企业工会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权益的任务更加艰巨;四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职工民主参与意识进一步增强,工会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保持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的任务更加紧迫; 五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工会工作面临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企业工会维护职工队伍和工会组织的团结统一,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责任更加重大。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提高做好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就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工会建设, 进一步加强企业工会工作。

第一,加强企业工会工作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工会直接面对职工群众,在协调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工会工作的对象、领域和范围进一步拓展,组织、引导、服务职工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任务日趋繁重。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企业工会工作任务更加艰巨。只有进一步加强企业工会工作,才能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在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增强职工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需要工会加强形势教育,在职工中凝聚起共克时艰的强大动力;摆脱企业困境,促进企业发展,需要工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献计出力;维护职工队伍稳定,需要工会积极参与协调劳动关系,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二,加强企业工会工作是进一步提高企业工会工作水平的需要。企业工会是我国工会重要的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是我国工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源泉。企业工会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工会作用的发挥。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省一些企业工会特别是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工会工作的载体还比较少、层次还比较低,职能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服务职工群众的能力和手段与党的要求和广大职工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只有进一步加强企业工会工作,全面提高企业工会工作水平,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对企业工会工作的要求。

第三,加强企业工会工作,是新形势下维护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的需要。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省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经济效益下滑,返乡农民工和违规裁员问题逐渐增多,失业人员增加,就业矛盾突出,增多。我省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任务尤为艰巨。只有进一步加强企业工会工作,努力化解社会矛盾,才能有效地维护职工队伍和社会和谐稳定,更好地发挥工会作为国家政权重要社会支柱的作用。

第四,加强企业工会工作是促进工会工作全面发展的需要。企业工会直接联系和服务职工群众,是工会凝聚力、创造力的基础,是工会各项工作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当前,企业工会工作, 尤其是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工会工作的基础较为薄弱,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全省工会工作的全面发展。只有进一步加强企业工会工作,才能进一步夯实全省工会工作的基础,真正把工会工作落到实处,从而推动工会工作在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江巴吉才着重指出:加强领导、改进作风,为推动企业工会工作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加强企业工会工作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的工作,既需要企

业工会自身的努力,又需要各级工会领导机关坚强有力的领导和周到细致的服务。各级工会领导机关,一定要进一步认清形势,明确企业工会所肩负的艰巨任务,以及推进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加强调查研究,采取切实措施,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一是要进一步重视企业工会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县级以上地方和产业工会,要从新形势下工会基层组织建设和工会工作对象、领域、内容、方式和环境发生新变化的实际出发,切实加强对企业工会的领导。要加大对地方立法和政策参与的力度,从源头参与上为企业工会工作创造良好条件。要积极争取党委领导、政府重视、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形成各方共同关心、支持企业工会工作氛围。要大力支持企业工会独立自主开展工作,对阻挠企业工会行使职权的违法行为,要促成有关部门依法严肃处理。要在干部配备、活动开展、经费使用等方面向企业工会倾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定期研究企业工会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制定企业工会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做好指导服务和督促检查,推动企业工会规范化建设。

二是要深入调查调研,加强对企业工会工作的分类指导。要牢固树立面向基层、服务基层的思想,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加强分类指导,探索服务基层和服务职工的新途径, 在政策指导、权益维护、反映诉求等方面为企业工会提供切实帮助,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省总将制定加强新时期企业工会工作的意见,明确进一步推进企业工会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希望大家认真贯彻落实。要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增强服务意识,克服原则强调多、具体关心少,工作布置多、落实抓得少,工作部署头绪多、实际办法措施少等现象,切实克服机关化、行政化倾向。要减少不必要的考核、评比、会议和活动,减轻企业工会的负担,使企业工会能够更好地集中精力推进工作。

三是加大干部队伍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企业工会干部的能力和水平。加强企业工会干部队伍建设,是做好企业工会工作的组织保证。做好企业工会工作,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工会干部队伍,使之成为组织动员职工的能手、协调劳动关系的行家、关心服务职工的模范。要强化企业工会干部的思想教育,引导企业工会干部立足岗位,努力学习经济管理、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劳动保护和劳动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改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法律素养和政策水平。要有针对性地培训企业工会干部,帮助他们进一步熟悉工会业务,提高工作水平。要积极探索非公有制经济单位的工会主席选派的试点工作,寻求非公有制企业单位工会主席开展工作的有效办法和途径,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建立健全企业工会干部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表彰奖励敢于维权、善于维权的企业工会干部,增强企业工会干部的责任感,激发企业工会干部的积极性。要建立企业工会干部权益保障机制,努力解除他们维护职工权益的后顾之忧,当好他们的坚强后盾。

云南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卢正国在会议上指出:总书记提出:“要深入研究工会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探索新形势下做好工会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继续推动工会工作改革创新”、“要充分激发工会组织特别是基层工会活力、进一步扩大工会工作覆盖面,增强工会组织凝聚力”。我们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贯彻落实党中央重要指示精神、中国工会十五大精神和省委工青妇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是云南工会工作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各级工会尤其是企业工会和广大职工的愿望。我们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切实加强企业工会建设,做好固本强基工作。各级工会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这次会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实际作为进一步推动企业工会工作的创新发展。

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必须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制定本地区、本单位加强企业工会工作的规划,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机制。要根据企业的所有制类型、职工队伍结构,从企业实际出发,找准开展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实现工会工作与企业发展的相互促进。从职工实际需要出发,确定工作目标、设计工作载体、评价工作成效。要探索建立适应企业工会工作实际的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民主制度,形成规范有序、运转高效的工作秩序,使企业工会真正“建起来、转起来、活起来”。要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职工,主动帮助企业工会和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工会领导机关的重视程度、工作力度决定着工作的效果。要切实加强对企业工会工作的领导, 定期研究解决企业工会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实施方案,结合实际指导企业工会开展好规范化建设活动,把加强工会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增强履行职责能力、积极开展活动、强化经费收缴管理、促进企业科学发展作为企业工会规范化建设的主要内容。要按照《企业工会主席产生办法(试行)》要求,加强工会干部管理,选好配强工会领导班子。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工会主席直接选举工作。积极探索工会工作者职业化、社会化新路子。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工会干部素质。建立健全工会干部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制定完善工会干部特别是工会主席的保护办法和措施,支持企业工会干部大胆履行职责。加强对企业工会工作的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实际,提出具体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措施,做到因地制宜、因企制宜,不搞“一刀切”。大力培育不同类型企业工会工作的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鼓励企业工会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加大地方立法和政策参与力度,从源头上为企业工会工作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争取党委领导、政府重视、社会各界和企业支持,形成各方共同关心、支持企业工会工作的氛围。支持企业工会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对阻挠企业工会行使职权的违法行为,要促成有关部门依法严肃处理。

工会工作落实靠基层,工作成效体现在基层。企业工会是工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会贯彻落实党的依靠方针、“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的重要根基,是工会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企业和职工互利共赢的重要力量, 也是工会密切联系职工、展示时代风采的重要窗口。企业工会工作开展得如何、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对职工群众的吸引力强不强,直接影响着工会工作覆盖面的扩大、工会组织凝聚力的增强,制约着全省工会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工会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我省作为边疆民族地区, 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维护职工队伍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迫切。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进程的加快,第三产业和非公经济的发展,企业工会和会员占全省基层工会和会员的绝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和会员占全省企业和会员的绝大多数的趋势日益明显,这就要求全省工会工作的重点必须向企业工会转移,必须向非公有制企业转移,决定了企业工会在工会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作用更加突出。这就要求我们立足工会工作全局,切实把加强企业工会工作作为一项长期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抓好抓实,找准企业工会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聚焦点和切入点,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发挥工会的更大作用。

第8篇:企业社保工作总结范文

一个企业或团体人力资源管理中社会保险管理的是保证机构运行的重要环节,所以为了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关键也在于做好社会保险管理工作。本文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中社会保险工作的目标,阐述了社会保险的重要性,总结了人力资源管理中社会保险的几点开展方式,为企业更好的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做铺垫。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险

一、人力资源管理中社会保险工作的目标及其重要性

1.社会保险的概述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强制性规定和手段来建立、组织并实施的一种保障制度,具有维护社会和谐,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作用。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对员工的稳定和企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保险一般包含了多个保险和福利,每一个对公民生活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关键要素,都起着其某方面特殊的作用。社会保险是员工劳动得到保障的一项重要措施,所以做好社会保险工作能够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和企业的良性发展。

2.社会保险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社会保险工作管理者,应结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调查、了解、分析,获取本地区现阶段的劳动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的状况;全部在职与离退休人员工资数据总额,对比目前所需要实现的或希望实现的社会保险工作任务的差距,把握社会保险工作中所存在的多种问题,正确地规定当前要开展的社会保险工作的内容、范围,结合国家相关规定,及时地提出开展社会保险工作项目。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社会保险工作的开展首先要确定其工作的目标。社会保险工作的目标是社会保险事业的管理者对所在地区在职与退休职工一定时间内的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组织实施所要达到的结果。管理者要合理的确定社会保险工作的目标,不能单凭其主观意愿自由发挥,而是应该依照国家社会保险的相关方针政策,结合本地社会保险工作的实际情况,对社会保险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正确的预判,这样才能使确立的社会保险工作目标得以实现。

二、人力资源管理中社会保险工作的开展方式

随着我国不断深入对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在面对新的工作形势和工作内容时,以及为了适应更庞大复杂的专业化管理需求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才能确保社会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

1.完善企业社会保险管理体系

企业要想完善社会保险管理的体系,应结合其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制度。而为了做好这方面的管理工作,便可以通过实行各种类型的子制度,比如绩效管理制度、服务承诺制度等。并且通过实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更好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

2.提高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一个企业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与每位员工的切身利益有着直接联系,所以企业应当提高社保管理工作的透明度,让每一位员工充分了解其具体功效,维护他们自身的权益。一方面,可以及时的将社会保险的有关信息通过公告栏或信息系统告知各企业员工,让每个员工及时的了解自己的参保情况及费用缴纳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建立监督管理机构,通过相关的监督管理提高社保管理的水平。

3.加强企业社会保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企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加强对社会保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第一,积极配合我国的“金保工程”建设,结合自身情况完善社会保险信息平台。第二,运用先进的信息设备和管理技术,提高信息系统性能保证系统安全。第三,利用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社保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4.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管理成效的好坏,企业要做好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应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从管理人员的录用工作抓起,规范招聘流程,招聘相对优秀的管理者。其次,加强在职员工的培训,组织专业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工作能力。

5.创新社会保险管理工作思路

为了紧跟时展的步伐,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创新思维至关重要。企业的管理人员应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积极探索适应时展的新的管理思路和工作方式,增强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度,提高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水平。

三、总结

一个企业若想使社会保险制度的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得到充分提高,就要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上,确立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目标,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管理活动,维护社会保险工作各环节的顺利进行。管理者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拓展自身思维,做出适应现代社会的规则的改变才能够做到最终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效力,提升员工对社会保险的认识度,提高社会保险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邢红敏.浅析如何做好企业的社会保险管理[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1):222

[2]何侠.浅析如何做好企业的社会保险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2016,(6):231-232

[3]于静.人力资源管理中社会保.险管理的价值探究[J].现代营销,2014,(2):64

第9篇:企业社保工作总结范文

为了加强对企业工资总量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做好1999年企业工资总额与效益挂钩(以下简称工效挂钩)工作和成本列支工资总额包干、成本列支平均工资核定(以下简称总额包干和平均核定)工作,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有关文件精神,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继续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作为工效挂钩企业提取新增效益工资的否定指标,未完成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的企业不得提取新增效益工资。

二、效益基数的核定

挂钩企业的效益指标主要以实现利税、实现利润为主。实行复合指标挂钩办法的企业,其挂钩效益指标原则上不得超过两项,要逐步向和单一经济效益指标挂钩过渡。在确定挂钩浮动比例时,挂钩效益指标中实现利润所占比重不得低于50%. 1999年前已挂钩企业原则按上年实际效益完成数核定。1999年新挂钩企业原则以上年财务决算数为基础(上年效益指标数低于前三年平均数的,按前三年平均数)核定。

三、工资基数的核定

1999年前已挂钩企业原则以上年企业工资清算应提取的挂钩工资总额为基础核定。1998年企业实际接收复转军人、经市政府批准的占地农转工而增加的人员,凡经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批准,当年在挂钩工资总额基数外据实列支的,可按实提人均工资水平核增挂钩工资总额基数;1999年新接收以上人员的工资,报经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批准后,可在当年挂钩工资总额基数外据实列支,待下年核入挂钩工资总额基数。挂钩企业其他情况增减的人员,原则上按“增人增资增效益,减人相应核减工资总额”的原则办理。对1998年少提工资的挂钩企业,可按实提数核定1999年挂钩工资总额基数,挂钩效益基数做相应调整。

1999年新挂钩企业的挂钩工资总额基数原则以上年企业上报市统计局104表的工资总额年报数为基础核定。

1999年实行总额包干和平均核定办法企业的工资基数原则以上年企业工资清算应提取的工资总额为基础核定。实行总额包干办法企业,1998年企业实际接收复转军人、经市政府批准的占地农转工而增加的人员,凡经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批准,当年在工资总额基数外据实列支的,可按实提人均工资水平核增包干工资总额基数; 1999年新接收以上人员的工资,报经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批准后,可在当年包干工资总额基数外据实列支,待下年核入包干工资总额基数。

四、挂钩浮动比例的确定

为使工效挂钩工作与挂钩企业人工成本状况有机的结合起来,避免确定挂钩浮动比例的盲目性,自1999年起,企业挂钩浮动比例将根据企业上年人工成本状况的好坏及行业人工成本情况确定。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根据企业上报的上年企业人工成本情况表的有关数据,计算上年企业人工成本系数:

企业人工成本系数=(人事费用率×0.5)+(劳动分配率×0.5)

其中:

同期人工成本总额

人事费用率=------------×100%

同期销售(经营)收入总额

同期人工成本总额

劳动分配率= --------×100%

同期增加值总额

第二步:将企业上年人工成本系数对应我市公布的上年行业人工成本系数,计算企业当年挂钩浮动比例:

上年行业人工成本系数

当年挂钩浮动比例=----------------------

上年企业人工成本系数

(计算出的挂钩浮动比例保留两位小数)

企业计提当年新增效益工资的比例,不得超过按上述办法确定的挂钩浮动比例;企业计算当年下浮工资的比例,不得低于按上述办法确定的挂钩浮动比例。当按上述办法计算的企业当年挂钩浮动比例大于1:1时,计提新增效益工资的比例原则上不得超过1:1,计算下浮工资的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1:1.对暂不具备按上述办法确定浮动比例的挂钩企业,其挂钩浮动比例一律控制在1:0.75以内。

五、实行工效挂钩和总额包干办法的企业,凡有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并享受“三家抬”政策的,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要按实提挂钩和包干工资水平核减挂钩和包干工资总额。

六、要坚决贯彻既挂上,也挂下的原则。对效益下滑的挂钩企业,其挂钩工资总额原则上按核定的挂钩浮动比例下浮,不再执行挂钩工资保80%的政策,但应保证其当年应提挂钩工资总额足以支付给职工不低于本市当年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

七、凡实行“一户统挂、统包”的局、总公司、企业集团公司,应于年底之前,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下达的挂钩效益基数、工资总额基数分解给所属企业并将结果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备案。

八、市、区、县属集体企业,效益较好、市场发展潜力较大的,由企业提出申请,主管部门同意,报市、区、县劳动局、地税局批准核定后,可实行工效挂钩办法。

九、实行工效挂钩、总额包干和平均核定办法的区、县属企业,按照上述规定执行。

十、实行工效挂钩、总额包干和平均核定办法的企业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表式和要求上报清算表及相关资料,有特殊情况要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