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二年级下数学重点总结范文

二年级下数学重点总结精选(九篇)

二年级下数学重点总结

第1篇:二年级下数学重点总结范文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正式是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措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的评价体系。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精神,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于2002年联合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标准》按百分制记分。测试项目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握力、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台阶试验、50米跑、50米×8往返跑等。按学生的年级组别有不同的必测和选测项目,并根据测试结果给出评分和评价等级。体质健康测试工作是教育部规定的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09---10学年度我校体育组重要工作之一。为了贯彻教育部进行体质健康测试的精神,我校按照有关文件的要求在2005年8月引进了“中体同方体质健康测试仪及其相关的软件系统”,随后对全校800多名学生进行了体质健康测试。取得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基本数据,积累了一定的测试经验,如何使我们的测试更科学、让数据更有效的为教学服务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对象、方法及影响《标准》测试的因素

(一)研究对象

本校全体学生。共测试823人,其中一年级105人,二年级151人,三年级128人,四年级155人,五年级131人,六年级153人。有8位学生因为特殊原因未能及时进行测试。

(二)研究方法

1、测试法:对研究对象进行体质健康相关内容的测试。

2、数理统计法: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3、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对于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和利用。

4、访谈法:通过与部分学生的谈话,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习惯以及对科学锻炼身体增进身体健康的认识情况。

(三)影响《标准》测试的因素

1、《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按照学生所得的总分的高与低划分为优秀(90分以上)、良好(76分―85分)、及格(60分―75分)、不及格(59分以下)四个等相应等级。即《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测得的数据按百分位数法分别划分各单项指标的等级,然后采用了百分制综合评价等级的方法,对单项指标的各等级进行加权,把100分根据权重系数分配到各单项里,求出了各等级的单项分值,再将各项得分相加计算总分,最后根据总分评价等级,是在大样本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学的百分位数法所制定的。

2、影响《标准》测试准确性的因素。首先,施测人员对仪器的熟悉程度是影响测试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施测人员不能正确的操作测试仪器,将会造成测试误差。其次,施测人员对测试工作的态度也会影响《标准》测试的顺利进行。影响《标准》测试结果的学生因素有学生的认真程度、对仪器的了解程度,动作的规范度等。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校各年级学生身体形态现状分析

从图表1(表略)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在一年级入学时,身体形态正常的比例是学校所有年级最高的,也就是说学生入学时身体形态正常人数比较多,在二、三年级阶段处于明显的下降趋势,到三年级时达到最低点,到四年级略有上升一直到六年级毕业处于相对比较稳定的状态。学生较低体重比例在二年级和五年级阶段形成突增期,其他年级相对比较平稳。肥胖学生人数比例在三年级增长比较快,到五年级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全校营养不良和超重的比例一直处于比较平稳的状态,没有太大的起伏。四至六年级较低体重和肥胖比例起伏较大,超重和营养不良的人数比例相对比较平稳。

(二)、学校高年级学生身体机能现状分析

1、学校高年级学生心血管功能现状分析。台阶试验是测试学生在定量负荷后心率变化情况,评价学生的心血管机能的项目。从图表2中看出(表略),学校高年级学生的心血管机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在六年级优秀率有所下降。

2、学校高年级学生肺通气功能现状分析。肺活量是测试学生的肺通气功能的项目。从图表3(表略)中看出学校学生的肺活量优秀率和合格率均有所上升,但是提高的幅度不是很明显。

(三)、学校各年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分析

1、学校学生柔韧素质现状分析。从图表4(表略)中发现,全校学生合格率均达到合格水平。柔韧素质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发展越来越困难。优秀率在二年级出现最低谷,三年级出现高峰点。学生的柔韧素质的基础比较好,在低年级阶段优秀率比较高。柔韧素质的提高对提高学生身体的协调性,更好地发挥力量、速度等素质,提高技能和技术,防止运动创伤等都有积极的作用。学校每天在课间操结束阶段专门安排了身体的抻拉练习,在体育课的准备活动部分和结束部分均要求安排适当的身体抻拉练习。从数据统计来看,学校采取的措施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2、学校学生速度素质现状分析。从图表5(表略)中分析,学生速度、灵敏素质在一至三年级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从三年级到四年级无论是优秀率和合格率均出现了突增直到五、六年级一直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

3、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级现状分析。从图表6(表略)中的综合等级比例看,学生体质健康的高峰在一年级入学和四年级开学阶段,图表显示不论是合格率还是优秀率均处在相对比较高的水平,然后进入逐步下降的阶段。因此,学校体育组应结合这一现象,深入研究如何保持一年级和四年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采用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不断提高和保持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学校一、二年级和五年级是身体形态发生不稳定变化的敏感阶段,是多种因素造成的。2、学校提高学生柔韧素质的措施有效。3、学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符合小学生各阶段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4、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在一年级和四年级处于比较高和提高阶段,进入相应的高一年级阶段逐年下降。5、营养过剩,胖墩增加。6、学习负担过重,缺乏充足的活动时间。

(二)、建议

第2篇:二年级下数学重点总结范文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研重大项目“产业升级背景下广东特色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创新研究”(编号:2014JKZ017)主持人:陶红。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8-0040-05

专业与产业对接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2011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中明确提出“五对接”的概念,其中一个对接是“专业与产业对接”。专业设置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与社会产业、经济发展需求相连接的关键要素,其科学合理与否关系到高职教育能否为地方社会产业、经济发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关系到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和办学效益。基于广东产业升级、经济战略转移及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背景,研究强化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关联性的对策措施十分必要,对其他省份及地区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对接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一、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一)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

1.广东省高职院校数量状况分析。根据广东省2015年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截至2014年年底,广东省具有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76所,占广东省高校总数(141所)的54%。2014年,广东省高职院校毕业生18.43万人,占广东省高等院校毕业生的41.8%;高职院校招生23.68万人,占广东省高等院校招生总数的43.4%;高职院校在校生67.7万人,占广东省高等院校在校生的37.7%(在校生比例较低的原因在于普通高校学制通常为4年,高职院校学制通常为3年,平均每所普通高校比高职院校多一级在校生)。这表明高职院校成为广东省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承担着广东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任,大力发展高职院校乃大势所趋。具体情况见表1:

2.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状况分析。研究根据2014年广东省高职院校招生计划、各高职院校官网专业设置资料、2004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对广东省76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情况进行了统计。数据表明,截止2014年底,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涵盖了专业目录中的18个专业大类,公安大类未涉及,专业覆盖率94.74%。设置二级专业数282个,覆盖全部532个专业的53.01%。二级专业数在25个以上的专业大类有四个,分别为文化教育大类34个,占专业总数12.06%;财经大类31个,占专业总数10.99%;艺术设计传媒大类27个,占专业总数9.57%;交通运输大类26个,占专业总数9.22%,四者合计占专业总数41.84%。二级专业布点数2184个,二级专业布点数高于200的专业大类有四类,分别为财经大类486个,占专业布点总数22.25%;电子信息大类340个,占专业布点总数15.57%;文化教育大类285个,占专业布点总数13.06%;制造大类280个,占专业布点总数12.82%,四者合计专业布点总数高达63.7%。具体情况见表2:

(二)广东省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1.广东省三次产业产值状况分析。近年来,广东省三次产业产值逐年增长。2007至2014年间,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了86.77%、96.32%、136.01%。这些数据表明广东省近年来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且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最快,其次为第二产业,符合产业发展向“三、二、一”转变的发展趋势[1]。具体情况见图1:

2.广东省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状况分析。通过对广东省2007至2014年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的分析发现,八年间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平均值分别为5.0%、48.6%、46.4%,三次产业逐年间变化幅度小。八年间第二产业平均产值所占比例最高,第三产业紧随其后,且发展速度逐渐高于第二产业,2013年第三产业超出第二产业2.4个百分点,2014年超出2.7个百分点。八年间,二三产业合计占总产值在94.6%-95.3%间浮动,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具体情况见图2:

二、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对接现状分析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第一产业对接情况分析

2014年,广东省从事第一产业人口达1382.41万人,占三次产业从业人员22.36%。广东省高职院校在第一产业专业设置中,与农业相对应的专业有3个(作物生产技术、园艺技术、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布点数7个;与林业相对应的专业有1个(园林技术),专业布点数6个;与渔业、牧业等相对应的专业有3个(畜牧兽医、饲料与动物营养、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布点数4个。合计开设第一产业相关二级专业7个,二级专业比例2.48%,专业布点数17个,专业布点比例0.78%。这与广东省发展现代农业的规划及目标不相吻合,难以满足未来的发展需求。究其原因,一是目前我省大部分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未经过正式的学校教育且我省第一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导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较高。二是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从事第一产业无需专门的学校教育,只需口耳相传、耳濡目染,造成第一产业相关专业学生比例较低。三是第一产业相关专业开设成本大、教学场地要求高,高职院校开设相关专业的意愿不强。

(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第二产业对接情况分析

2014年,广东省从事第二产业人口达2560.65万人,占三次产业从业人员41.41%。2007年至2012年,第二产业是广东省的主导产业,2013年、2014年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略低于第三产业。2014年,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与第二产业相关二级专业共计95个、二级专业比例33.67%、二级专业布点数573个、专业布点比例26.23%。可见,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第二产业的整体关联性欠佳,专业设置整体不能满足第二产业结构的发展需求。究其原因,一是学校的资源投入不足。第二产业相关专业对教学场地、实操设备、教学环境等有较高要求,普通高职院校难以支付相关专业发展所需费用。二是受学生择业倾向影响。传统观念认为一线工人工作环境恶劣、工作不够“体面”。

(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第三产业对接情况分析

2014年,广东省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居三大产业之首,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2240.16万人,占三次产业从业人员36.23%。2014年广东省高职院校开设与第三产业相关二级专业180个、二级专业比例63.85%、专业布点1594个、专业布点比例72.99%。这与第三产业的总体发展趋势、发展速度及产业结构向“三、二、一”转变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但第三产业相关二级专业比例、专业布点比例均超出了第三产业结构比值。究其原因在于第三产业相关专业设置投资少、收益大,对教学场地、教学设备等办学条件要求低,且专业涉及面广,能满足学生的选择需求,吸引更多学生,降低生均办学经费。

综合以上分析,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对接存在三个较突出的问题:

1.专业设置重复率高。二级专业布点数高于200的专业大类有四类,其中,布点数排前三的均属于第三产业相关专业大类,具体见表3、图3。这说明广东省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中存在重复及盲目“随大流”现象,且重复专业集中在第三产业。

2.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差。一方面,专业设置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从表4看出,广东省第一产业结构比值高出第一产业相关专业设置结构2.22%;第二产业结构高出第二产业相关专业设置结构12.63%;第三产业产业结构低于第三产业相关专业设置结构14.85%。可见,在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第三产业相关专业设置结构高于广东省第三产业发展需求;第一、第二产业相关专业设置结构低于第一、二产业结构的发展需求。

另一方面,专业布点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错位幅度大。从表5看出,较于专业设置结构,专业布点结构与产业结构差距大,错位幅度大。其中,第一产业产业结构比值高于专业布点比值3.92%;第二产业产业结构比值高于专业布点比值20.07%;第三产业产业结构比值低于专业布点比值23.99%。可见,第三产业相关专业布点高于第三产业发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饱和现象;第一、第二产业相关专业布点低于第一、二产业结构的发展需求。简言之,现阶段,在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第三产业相关专业设置结构和专业布点比值均超前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相关专业设置结构和专业布点比值均不能跟上产业发展需求。

3.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成弱性相关。自2013年起,广东省初步形成“三二一”结构,但两年的时间,“三二一”结构模式还不够稳定。此外,在《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重点发展科技服务、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现代物流、商务会展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2]。这要求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具备一定的前瞻性,结合广东产业升级发展特点,优化现有专业设置。

三、强化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关联性的对策措施

(一)教育行政部门应统筹规划高职院校专业设置

一方面,坚持科学发展观思想。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过程中,加强理论研究,积极发挥产业结构发展指引人才培养方向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过程中,相关教育部门要加强引导,整体规划全省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匹配相关政策,明确专业设置与实施标准,合理安排专业布点。同时,加大对重点专业、紧缺专业及新兴专业的投入,及时淘汰落后专业,促使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更加均衡、规范、科学、合理。再次,注重过程性管理。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管理过程中,需要严格规范专业申报审批流程、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标准、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和研究人员组成评审专家组,切实依据产业结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高职院校办学条件进行,促进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二)行业企业应提高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积极性

2015年1月,在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意见》(粤府〔2015〕12号)中,明确提出要健全行业企业参与制度,推动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和指导职业教育发展。行业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应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过程中。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关联性的提升需要人才需求方提出更切实际的专业设置标准、要求和建议等。然而,目前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积极性并不高,参与的动力不足。究其原因,一是作为以盈利为目的行业企业从短期利益视角出发,认为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难以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难以直接利于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等活动。二是目前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缺乏相关政策文件制约,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办学、专业设置等活动的随意性较大。目前提高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积极性的关键在于行业企业应从长远发展视角出发,意识到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重要性及深远影响。同时,行业企业相关协会应完善其职能,分析预测未来所需人才规格,确定所需人才涉及的专业及专业要求,将信息反馈给高职院校,并参与到相关专业设置过程中[3]。

第3篇:二年级下数学重点总结范文

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指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各国通过政策的不断调整使经济回升并达到正常发展水平的一段过渡性时期。伴随着金融风暴的来袭,我国经济出现需求不足、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降及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的现象。尽管如此,中国政府迎难而上采取种种措施对我国经济发展策略作出及时调整,使得国内经济在金融危机发生后也仍然能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对于我国的产业发展而言,金融危机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机遇而非挑战。因此,在全球产业调整的背景之下,必须抓住机遇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图1反映的是2005年至2012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的演变示意图,从演变趋势来看,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由2005年的12.4%下降至2012年的10.1%,减少了2.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由42.9%上升至2007年的49.2%。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趋势开始显现,2008年起,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开始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2012年第二产业比重已减少至45.3%;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在2005年前后一直维持在40%左右,2009年第三产业比重比2008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随后呈稳步增长态势。至2012年,第三产业比重已达到44.6%,仅低于2012年第二产业比重0.7个百分点。总之,第一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逐年降低的走势,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始下降,第三产业贡献率则自金融危机爆发起逐年上升,至2012年已接近第二产业贡献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一道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继续优化工业结构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取得突破,提高服务业对国家经济的贡献率。[1]

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为政策导向,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服务业大发展的战略部署。具体来看,我国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在现代农业的发展方面坚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1)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鼓励大宗农产品发展,促进设施农业、畜牧业、水产健康养殖及林业的发展。(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加强高效栽培等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发展农业信息技术。(3)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其次,通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其中包括:(1)改造提升制造业,重点发展方向包括装备制造、船舶、汽车、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轻工、纺织,并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快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产品开发能力,促进信息化改造升级。(2)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3)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海洋油气、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最后,推动服务业的大发展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要求拓宽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加快发展生产业和生活业,生产业包括有序拓展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推动农产品、大宗矿产品和重要工业品等重点领域物流发展;培育壮大高技术服务业,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业、信息服务业等;规范提升商务服务业,发展管理咨询、市场调查等专业服务、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财务顾问等企业管理服务及人才推荐等人力资源服务。[2]生活业的发展重点在于商贸服务业、特色化旅游业、以社区为重要依托的家庭服务业以及全面发展体育产业。

总体看来,后金融危机时代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呈现出淘汰性、转型性、科技性、信息性、特色性和前沿性的特点。淘汰性表现在产业结构中的落后产能方面。2013年7月,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下达2013年19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的通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了2013年包括炼钢、炼铁、铜(含再生铜)冶炼、造纸、制革化纤等在内的19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的名单。[3]转型性的特征是指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通过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来提高内部竞争力。产业的转型升级必须以科技化和信息化为手段进行提升改造,即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科技性和信息性的特点。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旅游业特色化等体现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特色性,也是产业自身特色的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的基础上而具备前沿性特点,它代表着未来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方向并对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的引领作用。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的总体态势

后金融危机时代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产业结构的调整决定着劳动者的就业结构及变化。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自然形式和就业容量取决于社会各产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总量。从全国劳动力总体情况来看,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与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严重失衡。图2为近七年来我国就业人口构成比例示意图,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由2005年的44.8%下降到2012年的33.6%,下降了1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由23.8%上升至30.3%,上升了6.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由31.4%上升至36.1%,上升了4.7个百分点。后金融危机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一产业就业容量不断缩小,第二产业就业容量呈曲线变动趋势,第三产业就业容量则逐年扩大。然而,与三次产业的产值相比,我国就业人口的产业分布很不合理。第一产业的产值比例已经下降到2012年的10.1%,但是就业人口却仍然占33.6%。这说明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较多,劳动生产率较低。形成明显对比的是,第二产业的产值所占比例高达45.3%,高出第一产业产业35.2个百分点,而就业人员比重却低于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仅占30.3%,可见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这与这一时期国企改革以及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有很大的关系。第三产业的产值比例为44.6%,虽与就业人口的比例之间的偏差相对较小,但仍存在供需不对称的问题,也可称为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5-2012年度教育统计数据作为全国就业人员的一大主体,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近年来,全国大学毕业生规模进一步增大,给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中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由2005年的338万迅速增加至2013年的699万人。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高校毕业生增加了361万人。如图3所示,教育部所统计的数据显示无论是普通本科毕业生、普通硕士毕业生还是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均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其中,普通本科毕业生人数由2005年146.6万人增长为2012年303.8万人,普通硕士毕业生由16.2万人发展为2012年43.5万人。所以,在当前产业结构升级的步调不断加快的背景之下,从高校视角出发促进毕业生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协调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根本途径。尽管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成持续上涨趋势,而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统计,如图4所示,2005至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截止毕业当年8月31日)并未同人数增长的走势保持一致,而是呈现出V型曲线,即在2007年到达最低点并随后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联合编著的《全国大学生就业状况》中,编者依据教育部所统计的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统计数据为基础,按照一定计算方法,得出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总体状况。图5为2005至2010年高校毕业生、本科毕业生以及硕士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演变图。与图4所示虽然存在一定出入,却一致显示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就业局势有所好转。实际上,具体到不同学历类型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情况则各异。据图5走势图所显示,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呈曲线微增长的态势,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走势基本保持一致。硕士生的初次就业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且2010年的初次就业率低于2005年初次就业率8.7个百分点。以上数据表明,本科毕业生与高校总体毕业生就业形势基本保持一致,而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则令人堪忧。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背景之下,高校毕业生总体的初次就业率有所好转,不过与大幅度增加的毕业生人口基数相比,小幅度提升的初次就业率并不能减缓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局面。随着待就业人数的逐年累积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依然是当前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学生分学科就业分析

依据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毕业生的就业结构以实现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一致是高校改善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就业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与毕业生专业知识技能、素质等不相适应且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继而引发就业供需矛盾。学科专业、素质、分布、区域、性别等均构成就业供需矛盾中的子矛盾。其中,学科专业供需矛盾是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项重要因素,是指由于高校所供给人才的专业结构及数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出现错位或互不匹配而导致不同学科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并存的矛盾,在现实中主要体现为不同学科毕业生就业率的差异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决定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的变化。据相关研究表明,高校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二者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及联动发展的关系,一方面,产业结构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具有一定制约性,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的优化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二者互动互联的吻合程度取决于高等教育对市场需求变化反应的灵敏度。[4]即假设学科结构跟不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则会阻碍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相反,若学科结构过度超前,则会导致教育过度。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的发生均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构成的严峻的挑战。

(一)本科毕业生分学科就业走势分析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所统计的数据,图6为2005-2010年不同学科的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走势图。其中,初次就业率上升趋势较明显的学科包括管理学、工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学、医学、农学和法学呈曲线波动,变化幅度较小;而理学、哲学、历史学和军事学则呈现出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的趋势。2010年本科毕业生分学科初次就业率排名依次为军事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农学、文学、理学、教育学、医学、法学、历史学、哲学。图7是依据麦克思研究院的2009至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提取出2007至2012届不同学科的本科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其中,哲学、历史学和军事学三门学科由于样本不足而未能获得数据。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届和2009届本科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与2007届相比出现整体下滑趋势,2010、2011及2012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逐渐呈现回升趋势。至2012年,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学科依次为管理学、工学、经济学、教育学、医学、农学、理学、文学和法学。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与《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关于分学科本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和毕业半年后就业率对比发现,二者在2009年与2010年的学科就业走势方面基本一致。考虑到就业率的统计时间等因素,将二者数据结合进行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我国本科毕业生就业率逐渐回升并保持基本稳定;哲学和历史学在所有学科中就业率最低;2012年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低于90%的学科包括农学、理学、文学和法学。

(二)硕士毕业生分学科就业率走势分析

图8为2005-2010年不同学科硕士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的走势图。与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不同,硕士毕业生分学科的初次就业率大幅度下降的趋势与硕士生的总体就业率走势一致。学科中除管理学以外,其他学科门类的硕士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出现下滑现象,仅个别学科在2010年出现小幅回升,但仍远远低于2005年的初次就业率。其中,哲学学科的初次就业率下降幅度最大,2010年就业率低于2005年22.9个百分点。其次,历史学的初次就业率仅次于哲学,下降了19.6个百分点。此外,农学、文学、法学、军事学以及理学下降幅度在10%-16%范围内。医学、教育学、经济学和工学则下降幅度控制在10%以内。2010年硕士生分学科初次就业率的排名依次为管理学、工学、经济学、军事学、理学、医学、文学、教育学、法学、农学、历史学和哲学。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低于80%的学科为教育学、医学、农学、文学、法学、哲学和历史学。尽管第一产业就业人口随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而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上升,但从近几年各学科毕业生所占比例来看,除工学呈下降趋势、文学和管理学出现一定程度的提升外,绝大多数学科毕业生的比例构成基本维持不变。这种现象说明高校学科结构并未与产业结构相吻合,因而未能体现出高等教育对市场需求变化反应的灵敏度。不仅如此,专业设置的学术导向性造成高校人才的培养缺乏应用性和实践性。具体到学科专业内容方面,由于教育行政部门主导专业目录的制定,使得高校专业设置缺乏自主性继而导致人才培养规格趋同,无法适应新兴产业和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并最终导致学科结构供需矛盾爆发从而影响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四、以学科结构的调整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鉴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决定着高校毕业生学科结构变化的基本特点,要从根本上改善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应当以后金融危机时代产业结构的升级方向为依据展开学科结构的科学调整工作,把握正确导向的学科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一)预测学科发展势头,调整学科招生规模

依据三次产业发展情况,科学预测学科的发展势头,通过调整学科的招生规模促进学科结构对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发展。农业学科类发展应注重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信息化建设等专业人才的培养,以高新技术科技建设现代化农业。工程类学科和自然科学类学科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主要就业于第二和第三产业,主要包含在工学和理学两大学科之中。2012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仅普通本科中的工学和理学两大学科的毕业生人数占普通本科生总数的41.4%。因此,应当稳步控制工程和自然科学类学科的规模。其次,人文学科、经济学科和社会学科对于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推动力较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一大重点要求扩大人文、社会和经济学科。然而,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哲学和历史学等学科一直是就业率最低的学科。为此,高校应对相应学科下的专业进行调整,依据学科自身特色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例如,历史学的学科专业设置学术性较强,依据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可以侧重于历史与旅游业的结合,通过历史知识促进红色旅游、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在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自身优势提升学科就业率。

(二)改造一级学科设置,拓宽二级学科内容

随着研究和服务对象的变化与发展,现有的学科结构体系下已有的部分二级学科内容已无法涵盖学科的整体范畴,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学科的前沿发展,进而无法满足相应人才的培养需要。以工学下的一级学科农业工程为例[5],农业工程下设有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以及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等四个二级学科。然而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农业工程这一以及学科的地位、研究对象和服务领域等发生较大变化,不仅包括传统的农业生产领域,同时发展到了生命科学产业的分支,成为一大支柱工程科学技术领域。因此,传统的二级学科体系和专业体系已无法全面反映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前沿,使学科发展受到一定限制。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改造一级学科的方式拓展二级学科的覆盖范围,将农业工程学科改造为生物系统工程,有利于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三)开展重点学科建设,发展高新技术学科

重点学科建设是指高校将有限资源用于某学科以实现人才和技术上的突破,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专科建设与发展的一席之地。为此应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高新技术学科以替代传统落后专业,如纺织专业等。力争使其中部分学科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建成结构合理的重点学科体系。例如,新能源学科下可进一步衍生与太阳能、风能、核能和海洋能等相关的专业,生物学科下则可衍生生物环保、生物农业等相关专业,以此促进专业与产业的对接。

(四)依托区域产业优势,发展特色学科专业

第4篇:二年级下数学重点总结范文

*,男,苗族,出生于*12月,*年7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数学系

本科学历并获理学学士学位,*年7月至*年8月在广东省开平市第一中学任教,2002年8月至今在南海区第一中学工作。*年被评定为中学数学二级教师,从1999年7月参加工作至今已满4年,一直担任数学教学工作,并任班主任。根据有关规定,现申报中学数学一级教师资格。

二、申报理由

从*年参加工作以来,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思想,积极负责任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热爱本职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师德高尚,为人师表,谦虚谨慎,任劳任怨,勇挑重担,服从工作安排,尽职尽责,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刻苦钻研业务,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当强的教育教学业务能力,教学效果好,教书育人成绩显著,学校及学生满意,

*年8月被评定为中学数学二级教师。担任过高一、高二和高三的数学教学任务,其中任教高三数学2年,*学年度第一学期获得“校级先进班主任”称号;200*-200*学年度第一学期获得“校级先进班主任”称号;第二学期获得“先进学科老师”称号;承担过高一、高二和高三数学尖子生培训和全国数学联赛培训工作;200*-*年在南海一中工作,担任高三(4)班班主任,高三(4)、(5)班数学科任,第一学期获得“优秀班主任”称号和“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称号;其中担任班主任工作4年,至今任现职已满3年,符合有关规定,现申报中学数学一级教师资格。

下面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的一个简表:

学年度所在学校任教班级班主任

*

三.

下面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的总结

(一).在教研教学工作方面,我注意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深入钻研教材,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大胆进行教学改革,经常总结和积累经验,吸取教训,改正缺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力求把每个知识要点以最佳方法传授给学生,1999年-2000年,我教高一(5)、高一(6)班数学,高一(5)班班主任,初生牛犊不怕虎,虽然我刚毕业,经验不足,但是我有新观念、新思想,还有精力旺盛。开学我拟定四关:第一关:教材关,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认真备课、上课,觉得处理不当的地方就去请教经验丰富的老师,在他们的热心指教下,我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填补手上资料不足,我订阅了大量的专业杂志,真正做到教学相长。第二关:吃透学生关,了解学生,因材施教,作为老师,是学生信得过的朋友,跟学生交朋友,以情动人,学生因“亲师”而“信道”,会对你所教科目感兴趣。第三关:上课关,我是从学生过来的人,学生喜欢怎样的课我心里清楚,备好一节课,不一定能上好一节课,还需要你有驾驭课堂的能力,照本宣科不符合时代要求,我们需要创新,怎样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才是最重要的。我喜欢讲一些数学史,创设数学情景,拟定一些开放型题,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主动思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第四关:信息反馈关,不要自我感觉良好,就忽约了学生的心声,每一次考试后,我都会叫学生给我提出意见,综合反馈回来的信息,重新拟定教学计划。我在进步,学生也在进步,付出总会有收获的,这一年,我所执教的两个班,中段考、期终考数学科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都排在前茅,在组织竞赛方面,开平一中数学科每个年级都开设尖子班,每周一节课,尖子生的培训工作由本年级的老师负责,我主动承担高一尖子生的培训工作的全部,这一年在第十一届“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中,本年级有16人获奖(1人二等奖,15人三等奖),我所执教的班有6名同学获奖,他们分别是:二等奖:关石链;三等奖:梁文江、张妙仪、关思贤、张焕堂、周卫明;因而我被“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组委会评为“数学教育优秀园丁”。2000年---2001年,学校对班进行调整,分成文科、理科,我执教高二(5)、高二(6)两个文科班,任高二(5)班班主任,班上学生的数学普遍基础差,对数学的学习不高,我明白,学校又给了我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这学期我的任务比较重,既要承担全级的尖子培训的大部分工作,又要负责差生的转化,我的了!《一个不等式的探讨及推广》刊登在部级刊物《数理天地》杂志2000年12期上。我想这只是开始……,实践出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在教学方面,我以基础为主,彻底弄清每一章节的定义、定理、公式的来龙去脉,深入其本质,时而讲一些数学史,时而开几道开放型题,以数学家的成长历程,以开放型题的归纳总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锻炼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动手的能力,一次次的考试,一次次的向理科班平均分靠近,……。在组织竞赛方面,我负责了高二级尖子培训工作的大部分,这一年在第十二届“希望杯”数学邀请赛中,本年级有14人获奖,(3人二等奖,11人三等奖),我执教的两个文科班,选派4人参赛2人获奖,他们分别是:三等奖:李梓烽、谭国杰,因而我获开平市数学竞赛辅导优秀奖。2001年-2002年,我执教高三(5)、高三(6)两个文科班,任高三(5)班班主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积极开展素质教育的探讨,刻苦钻研教学大纲,结合高三复习课的特点,狠抓学生的双基训练,启发思维,培养能力,效果显著,所带的文科班在2002年的高考中成绩显著,数学单科700分以上17人次,高三(5)班数学平均分541分,高三(6)班数学平均分553分,文科数学单科平均分接近理科数学单科平均分,不得不让校长另眼相看,2002年-2003年在南海一中执教高三(4)、高三(5)两个政治B班数学,任高三(4)班班主任,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得离谱,有一部分学生初中知识都达不到,上课跟本不听。作业不做,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晓之有理,动之以情,学生因“亲师”而“信道”,慢慢的作业多起来了,数学成绩差的学生也自觉的来问问题了,每次下班是门庭如市,在2003年的高考中,成绩良好,1人上重点,15人本科,54人上专科线的好成绩,超出预想的目标!!

总之,教研是教学进步的动力,更是教学特色形成的根本途径;因材施教,与时俱进,改革教学手段、方式、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多年来我坚持在教研中教学、在教学中探索,在探索中教书、在思想的升华过程中育人。我根据教学的需要,开展了“主体式教学”、“分层教学”、“尝试法教学”、“自学——总结学习”的尝试和“多媒体环境下多师教学法”、“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淡化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教学模式的探索,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努力使自己成为有教学个性的教师。

使用多媒体手段和借助数字化信息辅助教学是现代高水平教师的重要标志。我于1999年开始学习电脑操作,当年就能熟练使用word编印试题,掌握了Excel和Powerpoint的使用,2000年学习使用Authorware制作简单课件,同年通过了“计算机初级考核”,2001年学习Flash软件,2002年学习Photoshop和网页制作,现在已拥有个人主页——数学之门,2002年通过了计算机中级考核。

以下是工作以来承担的公开课和实验课

类型承担时间课题主办单位范围完成情况与效果

公试

开验

课课1999.10《反函数习题课》市教育局全市优秀

2000.3《圆柱、圆锥、圆台的侧面积》开平一中全校优秀

2000.11《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市教育局全市优秀

2002.4《在复习中怎样去分类归纳、总结及推广》南海一中全校优秀

多媒体教学,配有特殊的动画处理,教学效果很好,受到上级和同行的一致好评。

21世纪的教育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继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为了进一步提高

教学水平,我积极参加省、市及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不断追踪教育科研信息,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教育教学动态,利用工作之余自学教学法、现代教育理论。先后完成了《数学思维教育学》、《教育评价》、《计算机应用》、《数学素质教育学》、《中学数学思想方法概论》、《生活中的数学》、《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学》、《数学建模与中学数学教学》、《管理教育专题》、《高考备考方法指导》等科目的学习,成绩良好。

(二).培养青年教师方面

教学能否有新的进展和突破,教科研是关键。我喜欢参加备课组、科组、学校等组织教科研活动,如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青蓝工程”的培训,

作为二级教师,我负起培养青年教师的责任,先后与多个青年教师结成对子,一方面认真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为他们提供一些宝贵的教学素材;另一方面我也虚心向他们学习。

这几个青年教师进步非常快,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并且能胜任高一至高三的数学

教学工作,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如2002年-2003年青年教师贺锋是第一次担任高三的教学任务。在工作中,我们开展“结对子”、一帮一活动。在备课时,我和他一起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结构和方法;探讨学生提问的角度;在他上公开课前,我和他商量公开课的内容、程序和讲课的艺术;当他教学上碰上困难时,我和他一起研究教学中出现的疑难,平时,我们设计课堂复习的教学程序,探讨网络环境下多媒体的有效利用和借助网上资源提高高考备考的方法,交流教学体会。另外,我指导贺老师做复习课件,选编高三资料。经过一个学年的培养,贺老师很快走向成熟,从一名高三级的新手变成能独当一面担任高三数学兼班主任工作的骨干;2002-2003年,张宇玉老师刚从大学毕业出来工作,我利用工作之便经常与她交流,很快她就在集体备课、公开课、班主任工作等方面成熟起来,并取得令人信服的实效。

三.班主任工作方面

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我十分注意钻研教育理论,虚心向有经验的班主任学习,勤于总结工作中的得失,不断提高领班的艺术,当班主任四年了,我逐步摸索、掌握而最终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与所领班的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工作中,我注意做到了以下几点:

1、重视班干部的培养工作和政治思想,大胆提拔选用有能力的学生做班干部,对班工作中的一些事务,如卫生、纪律、体育比赛、集体活动等放手让班干部去组织实施,培养他们的独立的工作能力,几年来培养了不少优秀干部和三好学生。

2、坚持一视同仁、亦师亦友的原则。对待学生,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我都待之以真诚,而且以“既是老师,更是朋友”的身份教育、引导、帮助、关心学生,和他们谈人生,谈理想,谈学习,谈作风,从而在朋友式的交谈中给他上了一堂印象最深刻、收益也最大的思想教育课。由于我坚持这样的原则,所以我既赢得了学生的尊敬,也赢得了他们的友谊。

3、坚持正面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引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的最主要的途径。平时我十分注意从报纸、刊物、书籍中搜集思想教育的素材,随时将思想教育穿插在班会、课堂教学,个别是谈心之中。如报上刊登孔繁森、利春晓事迹的当天,我就在班上向同学们讲述了其感人的事迹,并组织开展向他们学习的活动,而《中国青年》上刊登的《除了奋斗,我别无选择》及张海迪写的《再登上一个新台阶》则是我每年用来教育学生的典型材料。而每次进行这些正面的思想教育,收到的都是学生流下感动的泪水激发起拼搏的斗志的效果。

4、把抓学习放在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位置。首先,我要求学生每学期初都要确立本学期的奋斗目标和学习上的竞争对手,其次,注意指导学生制订严谨而可行的学习计划,而每过一阶段或大考之后,我又指导其进行认真地总结;第三,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务使每个学生都努力摸索、掌握到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第四,注意与科任老师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各科的情况,遇到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第五,在班级管理中,大胆实行改革,2000年担任高一(5)班的班主任时,为了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的情况,我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让人人都有事做,人人参与班中的管理,把学生每八人分为一个小组,小组中有组长,学习委员、纪律委员、卫生委员等,每个小组中好中差答配,以小组为单位,每月评比一次,把各小组一月来的学习、卫生、纪律进行评定,奖励前三名。让他们小组间相互竞争,组内相互间督、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实行一段时间后使班风和学风有了显著的好转。正因我在班主任工作上倾注了自己大部分的心血,所以近4年来,我所带的班都形成了严谨的班风和良好的学风,每次考试我所带的班的成绩在年级都名列前茅。

四.转化后进生方面

在转化后进生方面,人非草木,岂能无过?我们班的黄俊,是转班到高二(6)班来的,不爱学习,生活松懈,其最大特点:仪表异常特别,头发长长,大热天戴一顶长舌帽,帽舌拖到脑后,从高一到高二,从不思改,大家都视为另类人物。其父母也无可奈何。有时迫于压力,稍作整改,但过几天依然故我。

经过深入了解,发现该生本质还是好的,还算遵纪守法,在班上没有破坏力,只是在仪表方面有另类的嗜好。

在乎别人对自已的评价乃人之天性,特别是学生时代,我抓住这个特点,宣扬人性,有个性、有主见的人才会创新,才有前途,课余时间找他谈心,从家庭背景、从兴趣、从生活、从学习各方面向他了解情况,交流思想,对他敢于坚持自已观点的执着表示欣赏,还跟他分析了社会与学校的区别、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认为这种执着的精神如果用于坚持对真理、对知识的追求,是前途无量的,个人的执着不应该影响学校形象,不应该影响班集体的利益,希望他有这个认识,并反复表示对他的前途充满信心,有一天,黄俊的头发短了(我抓住机会在班上表扬他,夸他很帅,的确很帅),斜戴的帽子也没了,穿的衣服也象个学生了。

有一次他母亲送衣服来学校,对我说:“儿子近来变化很大,比以前懂事多了”

我只是笑!,要改变一个人不容易啊!

我追求完美,追求完美的人生!

五.我参加工作以来突出成绩、获奖情况

1.2000-2001学年第一学期被开平一中评为先进班主任

2.2001-2002学年第一学期被开平一中评为先进班主任

3.2001-2002学年第二学期被开平一中评为先进学科老师

4.2000年在第十一届“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中,16人获奖(1人二等奖,15人三等奖)我被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组委会评为数学教育优秀园丁;

5.2001年在第十二届“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中,14人获奖,(3人二等奖,11人三等奖)我获开平市数学竞赛辅导优秀奖,我被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组委会评为数学竞赛优秀辅导员;

6.2002-2003学年第一学期被南海一中评为优秀班主任

7.2002-2003学年第一学期被南海一中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六.晋升后的设想

我喜欢教书,因为我喜欢那种成就感!教书有法,但无定法,我们不要棝桎于某种教学模式,要采取各种手段和法,因材施教,教会学生主动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才是主要的。

第5篇:二年级下数学重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微课应用与建设

引言

微课是数字化、信息化时代产物,运用不到十分钟的短视频课程,对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并且已经取得了优秀的教学成果。首先,短视频时代来临是必然,当今时代高节奏的人群必然更适合接受直接、有效的讯息,而视频是最直接的传输信息模式,以短视频的形式去为学生呈现数学教学,对学生而言,更加的直观立体。而短视频本身时间相对较短,可以充分的抓取到学生的注意力,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对难点进行重点攻关,让学生更快更高效地接受数学知识,让老师更好地进行数学高年级教学。

一、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现状

当今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依然运用的是传统的思维教学模式。就是在讲课的过程中,运用单一的教授方式,平铺直叙,对课程内部所有内容进行全方位的讲解。而这种无差别性的讲解,会因为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导致每一位学生所吸收和理解的点与量会存在着个性化的差异,这让每一名学生接受数学高年级教学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尽相同,并且,因为传统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毫无新意,且授课时间较长,也导致了学生极容易分散精力,学生的专注时间较短,当专注点过去了之后,对数学教学兴趣泛泛,甚至有些学生到最后对数学教学产生抗性。针对于以上的传统模式教学弊端,微课应运而生,它能针对当今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友善解决,未来的教学模式,传统模式与微课相结合成为了必然。

二、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微课应用的必要性

首先,如果教师想要了解到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微课应用的必要性,就必须要先了解微课教学的两个特点:首先,微课教学采用的是短视频教学形式,视频时间一般不会超过十分钟,这属于快餐式教学模式,而小学高年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其本身注意力就很难进行集中,一般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注意时间段只有十到十五分钟,所以短视频这种快餐式的教学并不会让学生产生疲劳性,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与接受微课所输出的信息内容;其次,微课其本身根植于互联网,视频内容简单、针对性强。根植于互联网,就决定了微课的信息库相对来说十分丰富,多样的信息可以使学生吸收知识更加的全面与丰富,而视频的内容相对简单、针对性强,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对某项知识点、难点进行重点的针对性学习。有深度的专项的练习必定比全方位的无针对性的讲解更具有教育效果。因为以上两个关键点,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微课的应用一定是必要的。教师不仅仅要对学生进行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更应该结合时展,结合自身教学情况,加以微课辅助,才能达到以生为本、科教兴国的伟大教学理想。

三、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应用微课的具体途径

(一)数学教学,微课先行

微课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的应用,微课可以起到先导性教学作用。教师在备案过程中,可以提前准备出与课程相关的导语视频。以提问、举例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生活上的问题进行思考,勾起学生的好奇心,之后再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先导性微课主要目的是勾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主的思考问题,并且渴求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就会更加的专注和投入。例如,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节《负数》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插入先导性的视频,以故事的形式将学生带入到课堂之中,例如小张原来有十块钱,那么他的资产计数为“10”,但是他买东西的时候花了十二块钱,这就意味着他还欠卖东西的老板两块钱,那么现在小张的资产又是如何计数的呢?请大家想想办法去给小张的资产记个数。这样的先导性视频是微课的教学手段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鼓励学生自己去首先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充分的调动数学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接下来教学课堂学习良好发展。

(二)课程总结,针对讲解

由于微课短视频的直观性与趣味性,当学生经历了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之后,教师采用微课短视频进行总结,就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再次抓取到课堂之中。运用五到十分钟的课堂内容总结,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整个教学内容的框架,更好地帮助学生梳理在数学教学中出现的知识点,并且对教学内容中遗漏或者还没有完全掌握的地方进行自我认知。教师将整个课程中的精华内容,凝结成一个微课总结,就可以更大幅度的上的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与此同时,教师也会通过测验、考试以及课堂提问等渠道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程度,这时候也可以用微课的形式对教学难点,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与训练。微课之所以能符合当下时代教学,就是因为他能最短的时间之内抓住学生最高的注意力,以微课的形式进行针对的讲解训练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对数学难点进行攻关,帮助学生开心学习,快乐成长。

(三)微课件,实时复习

微课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其具有传播性以及复播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授课一般无法复制,学生只能通过课堂笔记以及课堂所吸收内容,对知识点进行掌握,而微课最能帮助学生的一点是:微课是一个信息内容载体,它是可以重复进行播放的。教师在录制完微课之后,可以将微课的内容,也就是微课件发送给学生家长,在家长辅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的时候,如果一旦发现有某一知识点没有完全的进行掌握,可以即时的将微课件重新进行播放,这样就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摆脱了时间空间的束缚,可以实时的帮助学生解决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难题。而数学这一门学科是一门偏理性学科,是一门逻辑性学科,很多学生无法学好数学,最大的问题是数学难点无法单纯通过课堂笔记进行攻破,而微课这一教学模式的出现,无疑最大程度上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所以这项方法论是重中之重,必须予以重视。

第6篇:二年级下数学重点总结范文

目前国内对于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关系的研究较多,但缺少从全国的层面探讨职业教育层次对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定量研究。该文致力于弥补这一不足,既从职业教育与产业增长方面进行总体分析,也结合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分析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对产业发展的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已经从过去的单纯模仿和追求规模化的阶段过渡到创新驱动发展阶段,谋求更高质量和更大效益的发展,更加依赖于科学技术创新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更加依赖内涵式增长的现代产业新体系,以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优质化、技能型人力资源的供给,关系到全民素质的优化提高,是迈向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国梦的重要支撑。

 

近二十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历年统计数据,我国职业教育经费迅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在20%以上,2010年的经费总额就已经突破2400亿元。从各层次职业教育机构数看,中等职业教育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力军,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占职业教育机构总数的比重都在90%左右,2013年中等职业学校、高职高专和初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数量分别为12262所、1321所和40所,占职业教育机构总数的比重分别为90%、9.7%和0.3%。但是,从变化趋势看,中等和初等职业教育机构数量明显减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2000年以来,中等和初等职业教育学校数量分别减少了2831所和1154所,高职高专增加了879所,中等和初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比重分别下降了0.2个百分点和6.8个百分点,高职高专的比重增加了7.1个百分点。

 

我国职业教育规模和层次的变化与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经济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值得研究的问题很多。例如,职业教育投入与产业增长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职业教育层次从中职为主向高职升级的转变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吗?但目前将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还不多,对于职业教育对产业的贡献的分析和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职业教育规模、投入、层次的变迁,对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构如下:第二部分回顾相关文献研究成果并予以一定的述评。第三和第四部分利用相关的数据,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全要素生产率等概念和模型,探讨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关系。第五部分针对实证分析的结果进行一些讨论,并结合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改革提出思考和建议。

 

二、理论回顾与综述

 

从更广泛的视角看,探讨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关系,回归到了经典的对经济增长源泉的讨论。职业教育属于劳动力投入中的素质因素,隶属于教育与经济增长的范畴。对于教育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不乏其人,也不乏成果。例如著名教育经济学家王玉昆(1988),他将职业教育的因素引入分析中,研究了1964-1982年间经济增长中教育的贡献,发现职业教育的贡献是1.6%,甚至低于小学教育的贡献(13.9%)[1]。这种发现是符合中国建国后经济发展的历程的,也是符合职业教育在当时的地位的。随着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上升,也伴随着中国产业经济逐渐向更加依靠技能型人才的转变,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在不断攀升。李涛、林勇(2007)分析了职业教育投资与重庆永川市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关系,发现职业教育对当地经济增长具有积极影响[2]。蒋义(2010)的研究发现,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普通教育。1993-2007年间,中等职业教育和高职大专合起来的贡献超过了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一半以上[3]。王培俊、王立平(2011)通过引入面板数据模型考察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和职业院校毕业生人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加大职业教育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积极贡献[4]。

 

有的研究则从职业教育的层次是中等还是高等的角度独立地探讨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比如杨少彤(2002)讨论中等职业教育[5]、房建州(2007)专论高等职业教育[6]。彭斌(1999)分析了广东产业结构变化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在分析了广东产业结构的阶段性变化后,他指出广东经济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迫切需要劳动者素质的提升,这就离不开政府的重视,无论从观念、投入还是师资队伍、培训体系上都要加大支持力度[7]。徐健(2011)专门从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角度论述了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他从江苏海安县的实际出发,指出职教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需要在专业结构规模上与一、二、三产业的结构相适应,在专业结构比例上要根据一次、二次、三次产业结构动态调整,在专业结构能级上要适应一次、二次、三次产业调整和技术提升的需求。经过分析,他指出海安县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恰恰在这三方面存在不吻合[8]。

 

总体来看,职业教育与产业的人力资源需求更加紧密,需要在研究中更加关注职业教育和产业增长、产业结构的关系。张车伟(2009)指出这是由中国产业经济层次较低的结构性决定的[9]。因此,必须把握产业发展规律与职业教育的相关性(郭书维,2015),清楚地认知到“生产性”岗位以及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岗位是职业教育天然的吸纳者[9]。但目前还缺少从全国的层面来研究职业教育层次对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定量研究。本研究致力于弥补这一文献贡献上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既从职业教育与产业增长总体上进行分析,也结合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分析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对产业发展的作用。

 

三、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关系发展的定量分析

 

(一)产业结构变化的定量分析

 

产业结构向二三产业均衡发展转变。2000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由2000年的15.1%下降到2012年的10.1%,下降了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由2000年的45.9%下降到2012年的43.9%,下降了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由2000年的39%上升到2012年的44.6%,上升了5.6个百分点。2000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5.1%、45.9%和39%,第二产业比重比第三产业比重高出近7个百分点。而到2012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变化为10.1%、43.9%和44.6%,第二产业比重和第三产业比重接近。

 

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测量。

 

其中,i为产业,每个产业的产出为Yi,总产出为Y(其中),i产业的劳动投入为Li,总劳动投入水平为,Yi/Y 表示产出结构,Li/L表示就业结构。若Y/L=Yi/Li,即产业间的劳动生产率相同,产业间的劳动力流动达到均衡状态。用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的比值度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该比值上升表明产业结构趋于高级。

 

1978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在波动中下降,特别是2000年以来,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逐年下降。同时,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波动很大,但整体高级化水平趋于提升(见图1)。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的减弱,国际竞争形势日趋严峻,以及生态环境压力的增大,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必将加快,核心目的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农业上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农业,逐步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制造业上通过改造升级制造业,使制造业由大变强;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发展的需要。

 

(二)职业教育投入与层次的描述性分析

 

职业教育的层次分布。从各层次职业教育学生数看,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和比重最高,其次是高等职业教育,最后是初等职业教育。招生数方面,2013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为674.8万人,占职业教育招生总数的67.92%,高职高专和初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数分别为318.4万人和0.35万人,占职业教育招生总数的比重分别为32.05%和0.04%。但是,2000-2013年期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尽管增加了340.6万人,但比重下降了近3个百分点;初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和比重大幅下降,招生数减少了近92万人,比重下降了6.8个百分点;而高职高专招生数和比重迅猛上升,招生数增加了257万人,比重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毕业生方面,2005至2010年期间,中等职业教育和高职高专毕业生规模都呈现增加趋势,两者分别增加了247万人和156万人,但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比重下降了2.6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比重上升了5.3个百分点;初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规模和比重均下降,规模5年间减少了15万人,比重下降了2.7个百分点。

 

职业教育经费投入。2005年至2010年期间,中等职业教育和高职高专经费呈现递增趋势,前者由2005年的568.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357.3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9%,后者由2005年的370.5亿元增加到2010年1051.5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3.2%。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占职业教育总经费的比重高于高职高专的比重,但是前者的比重逐渐下降,由2005年的60.5%下降到2010年的56.3%,下降了4.2个百分点,而后者的比重逐渐上升,由2005年39.5%上升到2010年的43.7%。尽管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多于高职高专,但从生均教育经费看,高职高专明显高于中等职业教育,2010年高职高专学生人均经费为10883元,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为6063元,两者相差4820元。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方面,2010年教育部按照“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对2000年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大幅调整了专业设置,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由原来的13个调整增加到19个,专业数由原来的270个增加到321个。专业的产业分布为:第一产业为2大类32个专业,第二产业为6大类122个专业,第三产业为11大类167个专业,占专业总数的比重分别为10%、38%和52%。高职高专各专业学生方面,招生人数比重、在校生人数比重和毕业生比重居于前六的专业分别是财经类、制造类、土建类、医药卫生类、文化教育类和电子信息类,2013年这六大类专业的招生人数比重分别为20.28%、12.09%、11.94%、9.74%、8.91%和8.72%,占总招生人数的近72%。

 

四、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匹配状况的实证研究

 

(一)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增长的实证研究

 

为了估算职业教育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我们首先估算整体职业教育投资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然后估算不同职业教育投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职高专)对产业发展影响。生产函数采用柯布—道格拉斯形式,引入职业教育投资的生产函数回归方程如下:

 

Yi=AKαLβEθx1+ρx2eμYi=AKαLβEθx1+ρx2eμ

 

式中为三次产业的产出水平,x1和x2为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投资占总教育投资的比重,E为总教育投资,θ和ρ分别为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产出弹性,用以反映其对产出增长的影响。对上式取对数变为下式:

 

lnYi=lnA+αlnK+βlnL+θx1lnE+ρx2lnE+μ

 

变量说明:产出水平用各产业的产值表示,并按1978年可比价格换算。资本投入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表示,并按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换算成实际值;教育投资用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表示,并以1978年为基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可比价格换算;劳动力投入用各产业从业人数表示。

 

数据来源:数据为30个省市自治区(西藏除外)2001-2010年的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表1报告了利用stata软件进行估计的结果,Hausman检验支持固定效应模型。从资本和劳动变量看,三个产业的资本的回归系数均在0.635以上,且都达到1%显著水平,这表明资本是推动产业增长的最重要力量;劳动力投入的回归系数在第一产业不显著,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都显著为正,但回归值都低于资本的回归值。从教育变量看,在第一产业,普通高等教育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职业教育的回归系数在1%显著水平上为0.211,表明普通高等教育对第一产业增长没有显著影响,而在教育投资规模不变的情况下,职业教育占总教育投资的比重每上升1%,第一产业增长将上升0.211个百分点。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回归系数都显著为正,并且普通高等教育的回归系数大于职业教育的回归系数,这说明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都促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但普通高等教育的作用略高于职业教育;同时,第二产业的职业教育回归系数大于第三产业,表明职业教育对第二产业增长的作用超过对第三产业的作用。

 

(二)不同类型职业教育对区域产业增长的影响

 

为了估算不同类型职业教育对产业增长的影响,建立如下的生产函数:

 

Y=AKαLβOEσV1+?渍V2e?滋Y=AKαLβOEσV1+?渍V2e?滋

 

式中,OE代表职业教育总投资额,V1,V2分别是财政预算内高职高专和中等职业教育投资占职业教育总投资的比重。对上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变为下式:

 

lnY=lnA+αlnA+βlnA+σV1lnOE+?渍V2lnOE+μ

 

鉴于数据可得性,采用数据为30个省2005-2010年的面板数据,变量处理与前述相同。

 

表2的估计结果显示,第一产业的高职高专的回归系数为正,但不显著,中等职业教育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高职高专规模的增长对第一产业产值增长没有显著作用;第二产业的高职高专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回归系数都显著为正,并且高职高专的回归系数值大于中等职业教育,表明高职高专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都促进了第二产业增长,前者的促进作用大于后者;高职高专和中等职业教育对第三产业增长的影响特征与第二产业相同,即两种类型职业教育都促进了第三产业增长,且高职高专的促进作用大于中等职业教育。估计结果显示,第三产业的高职高专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回归系数值都高于第二产业,表明高职高专和中等职业教育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超过了第二产业。

 

(三)不同类型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

 

为了估计职业教育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我们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lne=c+lnK+lnL+lntec+lncon+lnfdi+lnV1+lnV2+ε

 

其中,e为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K为资本存量,L为劳动力投入,tec为创新能力,con为消费水平,fdi为外国直接投资,V1为财政预算内高职高专投资,V2为财政预算内中等职业教育投资,V2为随机误差项。

 

关于资本存量,我们用永续盘存法来估算,公式为:

 

Kt=(1-δ)Kt-1+It/Pt

 

Kt为t年资本存量,Kt-1为上一年资本存量,It为t年投资额,Pt为固定资本投资价格指数,δ表示折旧率,按照王小鲁、樊刚(2000)的设计将折旧率定为5%[11]。L用全社会年底从业人员,tec用专利数量来衡量,con用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支出水平衡量。数据为30个省2005-2010年的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表3显示了职业教育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影响的估计结果。根据F检验和Hausman检验,我们选择了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从控制变量看,资本、消费、技术进步和外国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劳动力对产业结构合理化没有显著的影响。从职业教育看,高职高专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回归系数都在1%显著水平上为正,并且前者的回归系数值大于后者,这表明,职业教育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高职高专对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作用比中等职业更大。

 

(四)不同类型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研究

 

为了判断职业教育对产业升级和高级化的影响,特建立如下方程:

 

lnTFP=c+lnK+lnL+lncon+lnfdi+lnV1+lnV2+ε

 

lnts=c+lnK+lnL+lntec+lncon+lnfdi+lnV1+lnV2+ε

 

其中,TFP为全要素生产率,用以反映产业升级水平,我们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ts为产业高级化程度,即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的比值。其他解释变量如前。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参考了郑京海、胡鞍钢(2005)的研究[12],有关方法不再重复。数据同样为30个省2005-2010年的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表4报告了职业教育对产业结构升级和高级化影响的估计结果。产业结构升级方面,控制变量资本显著为负,表明大规模投资没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也没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大规模投资可能主要带来了产业的外延式增长。劳动力的回归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表明大量劳动力的投入并不能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外国直接投资和消费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两者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高职高专和中等职业教育投资的回归系数为正,但并不显著,说明职业教育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还没有显现。

 

产业结构高级化方面,资本、消费和外国直接投资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三者对产业结构高级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劳动力和技术的回归系数不显著为正,表明两者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作用不明显。同时,与产业结构升级一样,高职高专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回归系数也是不显著为正,显示职业教育投资并不利于产业结构高级化。

 

五、讨论与建议

 

本研究区分了职业教育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长的影响,并区分了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对产业发展的作用。鉴于第一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本身的关系并不如第二、第三产业来得重要,因此主要针对职业教育对第二、第三产业进行讨论。

 

研究得到以下结论:一是职业教育对第二、第三产业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对第二产业的回归系数大于第三产业,说明职业教育对第二产业增长的作用优于对第三产业的作用。二是高职高专和中等职业教育对第二和第三产业增长有正向作用,而且对于第二和第三产业,高等职业教育的促进作用都大于中等职业教育;估计结果显示,高职高专和中等职业教育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超过了其对第二产业的作用。三是职业教育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高职高专对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作用比中等职业更大;但职业教育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升级)的作用还没有显现。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目前正处于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阶段,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尤其是中国正处于第二产业主导向第三产业主导的过渡阶段,制造+服务的产业趋势越来越凸显,服务经济的比重日益加重,这就更加需要教育体系与产业结构的弥合。上述研究表明,职业教育对产业有正向作用,但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对产业的影响存在差异,而且高职教育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影响优于中等职业教育,但产业升级与职业教育关系还不明朗。由于数据的不可得,本研究只采用了截止2010年的数据,所以有的研究结果可能与当前的现实存在偏差,但整体上,这个结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第一,加大借鉴国际经验力度,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体系的更好衔接。德国的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使得劳动力资源在不同层级间得到分流,促进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德国成为历次金融危机中受影响都较弱的国家,德国成为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匹配融合的典型[13]。职业教育对产业总体的正向作用表明,需要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使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当前我国正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技能环保、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关专业的发展,但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比较少,当前高职高专学校的制造类、材料与能源类、环保类、生化与药品类、电子信息类的专业点数占专业总点数的比重分别为12.4%、1.7%、0.8%、3.0%和8.4%,与发展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第二,建立健全人才需求预测体系,促进职业教育层次和专业结构动态均衡发展。产业的结构决定了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不同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呈现很大差异。而且,中等或高等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对第二、第三乃至第一产业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现实意义,致力于制造强国和全面小康社会的中国,既离不开高等职业教育促进制造强国,也离不开中等职业教育的劳动力素质提升。普通教育不能满足人力资源发展的差异化和多元化问题,必须将职业教育的分层和优化作为重要的补充,形成均衡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网络资料显示,从2014年第一季度劳动力需求看,对劳动力需求量最大的行业是制造业,其占总劳动力需求的比重为37.5%,第二和第三行业分别是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劳动力需求比重分别为14%和11.4%,但从2013年高职高专不同专业的招生来看,财经类专业的招生数最多,占总招生数的比重为20.3%,制造业的比重为12.1%。因此,建设职业技术人才需求预测体系,加快职业教育专业动态优化,已经成为更好发挥职业教育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

第7篇:二年级下数学重点总结范文

一、庄浪交通行业人才资源的结构分析

数量分布上,都在机关事业单位,企业没有。以专业技术人才为例,全系统专业技术人才总数23人,这23人全部在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为零。学历结构上,本科生多,其他少。目前暂时没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有20人,占总人数的87%;具有中专学历的3人,占总人数的13%。年龄结构上,以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居多,35岁以下(含35岁)的人数为10人,点总人数的43%;36岁-49岁的人数为13人,点总人数的57%。职称结构上,初级职称占多数,中高级职称占少数。没有高级职称的人员,中级职称的有10人,点总人数的43%;初级职称的有13人,点总人数的57%。

二、庄浪交通行业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庄浪交通行业人才资源开发取得了一定成绩,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具体表现在:一是加大了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力度,使整个人才队伍的学历层次和质量较以前有了新的提升。从2000年开始,我县交通系统每年从高校引进2—3名本科毕业生,他们大部分是学过道路与桥梁的高材生。二是推行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强化了对各类人才的培养,我县每年对交通系统工作人员分批次进行培训。三是人才资源开发推动了庄浪交通事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县建成了华庄、庄莲二级公路,开建了静庄、韩社二级公路,结束了我县无二级公路的历史。建成通乡油路5条108.3公里,通村等级公路746公里,通村油路(水泥路)69条283.3公里,使我县农村公路通达通畅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

三、庄浪交通行业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除了以上统计分析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外,学科和专业的结构性矛盾也是制约人才发展较为突出的因素。交通系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公路建设类占60%,交通运输类占40%,而在近年新兴的水运、物流等行业却没有人才。同时,一般人才多,拥有高级职称和掌握高精尖技术的人才欠缺。这充分说明,现有人才的创新能力还不适应现代交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

交通专业技术人才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常规行业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普通人才多,高层次、新兴行业人才少;一般人才多,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少。另外,一些单位和部门对专业技术人才的使用、利用率不高,人才浪费问题比较突出。一是用非所长,二是潜能不能充分发挥。

人才资源的供应与需求机制尚未建立健全,有些单位人才该进的进不去,该流动出去的出不去。人才资源的工作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仅有常规管理,缺乏约束和激励竞争等机制。人才培养缺乏长效机制、人才引进受到政策性限制、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人才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和人才培养经费缺少保障机制。

四、庄浪交通行业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1.更新思想观念,勇于探索创新。一是破除“因循守旧”的观念,树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二是破除把人才工作作为单纯性行政管理的思维,树立人才工作与经济经营活动紧密结合的动态管理思维;三是破除重管轻情的传统思维,树立科学的管理意识;四是破除把人才工作仅仅作为应急解难的被动思维,树立超前、求实、主动的战略性管理思想。

2.摆正位置,各级领导班子要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一是把人才资源开发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建立一把手联系优秀人才和重点培养人才的制度;三是为人才开发管理提供较好的物质条件;四是建立领导小组,对人才开发工作进行有效协调。

3.完善人才工作规划,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人力资源开发应当和庄浪交通事业发展规划相匹配,制定出思想超前、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具体详尽的规划方案。一是组织力量深入调研;二是确定阶段性和远期的工作目标,三是对人才需求进行前瞻性的预测;四是落实规划的执行责任制。

4.强化激励保障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一是强化分配激励机制,一流的人才,应该有一流的报酬;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优秀人才的评比表彰制度,优秀人才应该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

第8篇:二年级下数学重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 2010年 吉首大学 女生 体质 健康 横向比较

女大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和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她们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之才,还肩负着孕育和培养下一代的任务,她们的体质状况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国家未来的发展。本文对湘西地区具有综合代表性的吉首大学的四个年级女生的体质状况进行横向比较,发现女生体质的变化规律,针对女大学生体质的提出相关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吉首大学(包括张家界校区)四个年级非体育专业的在校女生为研究对象。测试时间为2010年11月份,数据来源于吉首大学公共体育部。2010年吉首大学(包括张家界校区)女生有9832人。大四女大学生有2679人,大三女生有2606人,大二女生有2386人,大一女生有2161人。我们随机从四个年级中随机抽取10个院系,每个院系随机抽取一到四年级固定专业班(外国语学院的日语专业、城规学院的城规、物信学院的电子专业、法学院的法学、商学院的工商专业、政管学院的公共管理专业、文学院的广告专业、美术学院的美术专业、医学院的护理专业、化工学院的化工专业)的女生10人,每个年级抽取100人,共400人,运用身高、体重、肺活量、800m指标进行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身体素质方面横向对比分析。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体质测试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数理统计由Excel2007、SPSS17.0软件完成,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检验结果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

二、结果与分析

(一)2010年吉首大学女大学生身体形态比较

1.身高

身高是反映人体骨骼生长发育和人体纵向高度的主要形态指标[1]。2010年吉首大学大一至大四年级女生身高最高的是大四,值为158.23cm,最低是大三,值为156.4cm。女大学生身高均值年级总差值为1.09cm,总体呈递增形式(见表1)。经t检验,大一女生与大二、大三、大四的女生的身高均数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大二与大三女生的身高均数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大三女生与大四女生的身高均数差异具有显著性(P

2.体重

体重是反映人体横向生长及围、宽、厚度、重量的整体指标[2]。它反映人体骨骼、肌肉、脂肪及内脏发育和充实的程度,是测量健康和体质的重要指标。比较分析吉首大学女生的体重指标,找出其体重变化、特点与规律,对指导学校体育课及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有重要意义,从而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增强体质。

2010年四个年级的女大学生体重研究,从体重均值看,总体来看是升―降―升。大二女生体重显著增加。从大一至大四,年级体重总差值为1.98 kg(见表1)。1-4年级女大学生体重均数,女生最高的是大学2年级,其值为51.27kg,最低是大学1年级女生,其值为48.95kg。大一女生与大二女生体重均数差值最大,值为2.32kg。经t检验,大一与大二、大四女生的体重均数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大二、大三、大四女生的体重进行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二)身体质量指数(BMI)

BMI指数,也叫身体质量指数,是与体内脂肪总量密切相关的一个指标,它可以直接反映全身性超重和肥胖的状况,是衡量是否肥胖和标准体重的重要指标[3]。BMI的计算公式是BMI=体重(千克)/身高的平方(米),按照中国人的体质特征,BMI指数<18.5为体重过轻,在18.5―23.9为正常,在24―27.9为超重,≥28的为肥胖。

2010年四个年级女生BMI指数横向研究,大一至大四女生BMI均数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上升,四个年级的女学生BMI指数反映出体重都为正常。最高的BMI均数是大三女生,值为20.56。最低的BMI指数均均值为19.80。四个年级BMI差值最大的是大一与大二之间,值为0.73.四个年级BMI的均数总差值0.53。4个年级的BMI指数都在18.5~23.9之间,说明四个年级女生体质正常(见表1)。经t检验,大一女生与大二、大三女生的BMI均值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大二、大三、大四女生的BMI比较均无显著性(P>0.05)(见表2)。

上述结果表明,2010年吉首大学四个年级女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相对较好,大三女生的较差,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除受遗传、地域、环境的影响外,还与营养等因素有关。遗传方面,因吉首大学女生年龄在17―25岁之间,接近成人的年龄,所以身高变化不大。大一女生体重最轻,可能是高中时期面临升学的压力,学生几乎没时间运动,导致整体体重较轻,经过大一比较舒适的生活,体重明显上升。大三、大四体重增加,可能与大学体育选修课结束,女生好静不喜欢运动有一定关系。目前女性广为流传的“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上吃少”观念有关,女生为了保持身材坚持吃早餐,这可能也是造成吉首大学女生体重正常的原因。另外,饮食结构对身高、体重、BMI均有一定的影响。

表12010年吉首大学女大学生身体形态各项指标及肺活量横向统计表

年级 身高(cm) 差值 体重(kg) 差值 BMI 差值 肺活量 差值

X(――)

S X(――)

S X(――)

S X(――)

S

大四 158.23 5.80 1.83 50.93 6.20 0.59 20.33 2.11 -0.23 2761.53 495.94 86.74

大三 156.40 5.08 -1.55 50.34 5.90 -0.93 20.56 2.07 0.03 2674.79 445.38 72.07

大二 157.95 5.33 0.81 51.27 6.32 2.32 20.53 2.10 0.73 2746.86 402.20 32.32

大一 157.14 4.77 48.95 6.55 19.80 2.27 2714.54 303.42

年级

总差值 1.09 1.98 0.53 46.99

注:1.“-”表示负增长值;2.差值=相邻两年级高年级-低年级;3.年度总差值=大四-大一(以下同)。

表22010年吉首大学女大学生身体形态各项指标及肺活量横向差异显著性检验(T检验)

年度 身高 体重 BMI 肺活量

大二 大三 大四 大二 大三 大四 大二 大三 大四 大二 大三 大四

大一 1.14 -1.06 1.46 2.55* 1.57 2.20* 2.34* 2.47* 1.69 0.64 -0.74 0.81

大二 -2.11* 0.36 -1.08 -0.38 0.13 -0.67 -1.20 0.23

大三 2.38* 0.70 -0.80 1.30

注:*P

(三)2010年吉首大学女大学生身体机能比较

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肺活量的大小是反映肺每次通气的最大张力,是评价人体呼吸系统机能状况的指标[4]。

2010年四个年级的女生肺活量研究,最高的是大四年级肺活量均数,值为2761.53 ml。最低的是大三女生的肺活量均数,值为2674.79 ml,年级总差值为46.99ml,差值最大的是大三女生与大二女生肺活量均数之间,值为86.74 ml(见表1)。经t检验,大一女生与大二、大三、大四女生的肺活量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见表2),表明四个年级女生的肺活量较稳定。

(四)2010年吉首大学女大学生身体素质比较

女子800 m是大学生耐力素质测试的主要项目,是衡量速度耐力的重要指标。耐力速度是我国学生身体素质中的最薄弱环节[5]。

2010年四个年级女生800米指标研究,最高的大四女生的800米,其值为253.67s。最低的是大一女生是351.50s。年级总差值为-79.63s,800米跑的均值变化很大。大一女生的成绩最差,大二女生800米跑迅速提高,与大二比较大四女生明显下降(见表3)。经t检验,大一女生与大二、三、四女生的800米跑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

表32010年吉首大学女大学生800米指标横向统计表

年级 800米 差值

X(――)

S

大四 271.87 16.75 7.38

大三 264.49 27.59 10.82

大二 253.67 36.08 -97.83

大一 351.50 29.01

年级总差值 -79.63

表42010年吉首大学女大学生800米指标横向差异显著性检验(t检验)

年度 800米

大二 大三 大四

大一 -21.13** -29.23** -35.71**

大二 -4.22** -5.48**

大三 -0.81

注:“-”表示速度提高。

上述结果表明,女大学生身体素质刚入学的前两年,耐力素质有明显的提高,而后两年呈下降趋势。女大学生身体素质出现差异的原因:(1)与女大学生的锻炼意识和锻炼习惯有关,女大学生缺乏“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比如下雨等气候原因是阻止女大学生进行锻炼的主要原因。(2)近年来,由于高校的扩招,在学校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女大学生喜欢的项目需要的场地不能得到满足,这势必影响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目前女生利用自然环境进行健身娱乐的项目有健美操、广场舞和慢跑等,这可能是二年级时女生身体素质大幅度提高的一个原因;(3)大一、大二年级开体育选修课,到了大三基本停止,外加外部的一些因素,如恋爱、考研、就业等使得女大学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明显减少,女大学生的素质出现后期的下降,尤其是有氧能力水平表现的明显。

三、结论

(一)身体形态上,2010年大一至大四年级的女生身高、体重及BMI的均数随年级的递增呈上升趋势,变化没有规律。大四女生明显瘦高,大三学生相对矮胖。

(二)身体机能上,四个年级女大学生肺活量变化不明显,肺活量较稳定。

(三)身体素质上,四个年级女生800m跑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大二女生素质最佳,明显优于其它年级,大四年级女生最差。

四、建议

(一)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学校努力加强体育设施的建设

学校现有的场地器材满意度低以及场地器材的不全面,使得女生喜欢锻炼项目受到一定的限制。学校要大力加强体育场馆建设,尤其是室内场馆的建设,以便于下雪、雨季时的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开展,同时鼓励学生多利用学校现有场地器材及学校周边自然环境进行锻炼,加强场馆器材的管理及课外体育锻炼指导。

(二)加强体质宣传和正确引导,切合实际的鼓励女生进行运动

对于部分女生身体状况差导致自信心不强,缺少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动力的情况,学校应加强体质方面的宣传,并通报学生体质状况,使学生了解学校的整体情况略高于全国水平,增强锻炼的信心。对于刚迈进大学独立生活的新生,孤独感强,学校组织丰富的体育比赛和群体活动,使女生能从中锻炼身体,学会与人交往,有自己的伙伴。如:当前吉首大学“阳光健身操”活动的开展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活动的时间为1个小时以上,参与人群绝大多数是在校女生;活动内容为多种有氧的舞蹈结合,如:当前流行的广场舞和各种不同风格的体育舞蹈。对于没时间锻炼的女生,学校通过正确引导,女生学会自我调控、劳逸结合,达到学习、锻炼两不误。鼓励女大学生从事宿舍等室内运动,来解决气候因素造成的体育锻炼影响。

(三)安排学习课教授女生喜爱的有氧运动,增强学生体质

女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差,运动协调能力下降、动作迟缓,运动能力降低,好静不好动,这可能是普遍女大学生锻炼次数少的原因之一。早上锻炼的人少,喜欢晚上锻炼的女生常参加徒手形式的有氧运动,对此,在体育选修课堂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对女生喜爱的有氧运动的练习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有氧运动的方法,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自我锻炼的目的,进而满足其需求提高女大学整体的身体素质,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课题组.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8):184-186.

[2] 教体艺[2006]3号.教育部关于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2010.10.

[3] 张天成.西部民族地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研究[M].吉林:吉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233.

[4] 张福兰,张天成.2005年吉首大学在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分析与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7.3(1):128-134.

第9篇:二年级下数学重点总结范文

一、组织机构

为加强我县小学毕业班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考评工作的领导,县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府办副主任、教育局局长为副组长,监察局、教育局分管副局长为成员的小学毕业班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考评工作领导小组(简称“考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考评办”,设在教育局),由教育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分管副局长为副主任,具体负责考核的组织实施。

二、考评内容及细节

考评成绩由基础分(满分100分)和奖惩分(加分或减分)组成。

(一)基础分(满分100分)

基础分考评是指由县教育局每学年统一部署的对小学毕业班学生进行的一次学业水平质量检测,考评内容包括优良率、及格率和平均分。每学年由县教育局安排专人负责命题、检测工作,检测学科为语文(100分制)、数学(100分制)和英语(100分制),检测时间定于每年6月份进行,考评分从优良率(30分)、及格率(40分)、平均分(30分)三方面进行统计。具体办法如下:

1、优良率:满分为30分。优良率计算公式为:总成绩优良人数÷毕业生人数×(1-辍学率)。以全县优良率为基数,达到基数的得20分,超过基数的每增加0.5个百分点加1分,低于基数的每减少0.5个百分点减1分。

2、及格率:满分为40分。及格率计算公式为:总成绩及格人数÷毕业生人数×(1-辍学率)。以全县及格率为基数,达到基数的得30分,超过基数的每增加0.5个百分点加1分,低于基数的每减少0.5个百分点减1分。

3、平均分:满分为30分。平均分计算公式为:总成绩÷毕业生人数×(1-辍学率)。以全县平均分为基数,达到基数的得20分,超过基数的每增加0.5个百分点加1分,低于基数的每减少0.5个百分点减1分。

综合基础总分=语文科基础分+教学科基础分+英语科基础分×权重系数(英语科的权重系数为:2009年为30%,2010年为50%,2011年为100%)。

(二)奖惩分(加分或减分)

奖惩分包含竞赛奖励分(加分)和过失分(减分)组成。

1、奖励分是指为鼓励各校积极派员(教师或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而设置的加分:凡获得县级一等奖或市级二等奖的得1分,获得市级一等奖或省级二等奖的得2分,获得省级一等奖或国家二等奖的得3分,获得部级一等奖的得4分,获得国际奥林匹克奖的得5分。累计加分即为综合加分。

2、过失分是指学校因管理不到位等因素而造成的减分:包括学校受上级部门通报批评(3分/次)、教师因违法乱纪受上级或政法部门处罚(5分/人次)、学生因违法乱纪受政法部门处罚(3分/人次)、辍学率(0.2%为参照数,每增加0.1%扣3分)和课程开出率(每年级缺少一科扣10分)等因素所致的减分。累加分即为综合减分。

三、考评办法

考评采取学校自检自评、考评办综合评价、考核领导小组审核的方式进行。被考核学校要根据“考评内容及细则”在每年8月1日之前进行自检自评,并形成书面材料报县考评办。在此基础上,县考评小组及其办公室根据学业水平检测成绩及奖惩情况对各学校进行综合考核。小学毕业班的教学质量综合考评工作,由县核拨资金,每年进行一次。

(一)考评办综合考评评价

由考评办组织有关人员分成若干小组逐校进行考评,通过全面掌握被考评单位的相关资料和数据信息情况,依据“考评内容及细则”逐项进行核查评议,然后评定每一个项目的得分,累计考评内容及细则中的(一)、(二)项得分即为考评小组对被考评单位的综合量化考评结果。

(二)考评领导小组审核

考评办汇总后将综合量化考评结果上报考评领导小组成员会议讨论,由考评领导小组复核,并对被考评单位评出考评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