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散文写作论文范文

散文写作论文精选(九篇)

散文写作论文

第1篇:散文写作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因为在男性巾心的世界巾的理智与清醒,“女性散文”流露出鲜明的性别自觉意识。但是,随着那些较旱从事写作的女作家年龄的增长、思维模式的变化,女作家们渐渐认同了社会为自已规定的女性角色,并对超越性别的说理表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由此,“女性散文”的性别意识越来越模糊,逐渐走向了超性别写作。这既表现出“女性散文”渐趋成熟的性别温和主义态度,又遮蔽了女性写作长于情绪的表达、直觉的领悟等先天优势。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散文创作中,“女性散文”的繁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关于“女性散文”,人们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但大体不外乎以下四种:第一,女性作家创作的散文;第二,女性作家创作的、表现女性意识或女权思想的散文;第三,无论创作主体性别为男为女,只要观照女性世界、表现女性意识或女权思想的散文;第四,女性作家创作的,由女性眼光观察、评判世界,其文字具有女性经验和特征的散文。木文中,我们采用的是最后一种理解。在这种理解下,张洁、唐敏、叶梦、斯好、王英琦、张抗抗等女性作家被纳入我们的视野。因为在男性强势的世界中的理智与清醒,作为女人或成为女人的骄傲与艰难在她们笔下得到了最真切的表现。这使她们的散文流露出鲜明的性别意识。但是,随着那些较早从事写作的女作家年龄的增长、思维模式的变化,女作家们开始接受社会为自已规定的性别角色,尤其是母性角色,同时,她们又对超越性别的说理表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由此,“女性散文”的性别意识越来越模糊,逐渐走向了超性别写作。

一、从性别自觉到角色认同

基于在男性中心世界里发出自已声音的要求,“女除散文”作家在创作初期都表现出了鲜明的性别意识。这使她们不约而同将对女性世界的表现、对女性心理的描摹作为自已的市要选材之一。因此,性别意识的自觉在早期“女性散文”作家的笔下得到了普遍流露。其中,

又以叶梦、唐敏及王英琦对自已女性的身份感最为强烈。她们代表了“女性散文”在性别自觉上的两种取向:叶梦多表达作为女人的骄傲;唐敏、王英琦则主要言说作为女人的艰难。但随着创作实践的继续,她们的散文便不再以女性意识为特征.而代之以母性关怀.表现出对“女性”在社会定的性别角色的认同。下面,我们就分别考察一下这一位女作家散文中女性意识的表达与转换。

叶梦是新时期最为大胆的“女性散文”写作者。这样说是因为她是最早的,也可能是目前唯一的将女性的生理一心理体验引入散文领域的人。由于散文“真实性”的文体要求,在以小说为代表的文体借助虚构不断揭不身体的秘密之时,散文始终回避着这个私密性话题。不论男性作家还是女性作家的散文,都一律集中在务实的具体事件或务虚的精神漫游上。只有叫梦,以女性独特的经验世界开始了“认识自已”的涅梁之旅。以《羞女山》为开端,《不能破译的密码》、《月之吻》、《潮》、《今夜,我是你的新娘》、《蜜月之轮》、《生命的辉煌时刻》等为接续,叶梦关注女性自身、表达女性意识的散文越发深入与自觉。

《羞女山》还自然景观以符合自然形貌的木义命名并生发出富含女性意识的新的意义,在叫梦眼巾,“羞女山”是创造之神—女锅的化身,其“羞”则是人类蓬勃的生命力的腹地。她将“羞女山”作为“一位博大宽宏的母亲”的象征,激情赞美女性的肉体之美,嘲讽了以道统为女规范的男权社会。由此,《羞女山》成为新时期“女性散文”中“女性意识”觉醒的标志之作。随后,叫梦由借自然山水表达女性意识转为深入自我”生活白呈女性的经验与感受世界。她第一次以女人自已说自已的方式写下了关于初潮的《不能破译的密码》、关于青春期恐惧男女交往的《不要碰我》、关于初吻的《月之吻》,以及有关体验的《蜜月之轮》、《生命的辉煌时刻》和有关生育经验的《月亮·女人》等。一个女人的生理、心理成长历程在叫梦的笔下一一展现。经过“虚化”的处理.叶梦将那些有可能落到实处的描写化作了表达感受的诗象,从而将对女性躯体感受的描述和审视变为了可能。

虽然具有明确的女性身份意识,叶梦却从来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她言说女人的文学行为更多带有自得其乐的性质。因此,当她成为母亲后,在“生育系列”散文里,作为女人尤其是成为女人的快乐和自得之情溢于笔端,其一贯的轻盈的诗性情怀被实在的欢喜重重坠落。在《陌生的儿子》里,她的喜悦和骄傲不能自制:

“我的儿哟!”我差不多要用京腔京韵道出这么一句来的。

点着小家伙的鼻子:“这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哩!”我居然说出千百年来不知多少中国女人说过的一句

老话。于是,我与人世间所有的已为人母的女人殊途同归地有了同样的感觉。

这使得包括《遍地巫风》在内的、具有个性的叶梦散文也“殊途同归”地泯然众人,不知是可喜还是可悲。但无论如何,回到女人的本位,说女人自已的话,既是叶梦在散文上的大胆尝试,也是其对于“女性散文”的最大的贡献。

唐敏作为“女性散文”代表作家地位的确立,源于其散文《女孩子的花》的问世。《女孩子的花》流露出了浓厚的女性意识,因此既成为唐敏的代表作,也成为当代“女性散文”的典范作品。

《女孩子的花》写于1986年“三八”妇女节。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写作时间本身就可以生发出文本之外的诸多意义。不过,我们恐怕不需要那么迁回。因为文本本身所提供的就是一个女性的话题。在生男生女的占卜中,唐敏反复申明自已渴望生个男孩并非出于对女孩子的轻视。恰恰相反,对女孩子过分的疼爱而产生的对其末来命运的担忧才是唐敏不忍让女孩子来到这世界上的缘由。因着对男性世界的依赖,女性总是更容易受到伤害。这是唐敏不愿生女孩的根源所在。但是,当用来占卜的“女孩子的花”意外被蜡烛烧毁时,她蓦然惊觉拒绝创造女孩子的想法恰恰是对女孩子的伤害,为此,她说:“在世上可以做许多错事,但绝不能做伤害女孩子的事。”这句话既是她说给自已的痛悔,也是她给予男性中心社会的提示。唐敏笔下流淌的是女性对女性的理解和疼惜之情,它如泣如诉,既是女性敏感脆弱心灵的自我怜惜,又是对男性世界给予女性的伤害的温和抗辩。而在《月亮的海》中,唐敏以女性情怀感受自然,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将月亮的海描述成为满蕴着女性的哀愁和寂寞的海,从而呈现给男性世界一个不为人知、亦不需人知的沉静悲伤的女性世界。

不过,很快地,唐敏由疼惜女性而生的哀怨就转变为对女性角色的镇定接受。虽然没有像叶梦那样陷入母亲角色的自我陶醉中,但唐敏专门写给女孩子的散文集《女孩子的地图》却处处表现出一种母性的关怀。在这本文集中,唐敏以极具耐心和极其细致的笔触提醒、点拨女孩子要白面自已的成长,其中涉及到种种感情、心理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唐敏的策略转移:由拒绝、对抗男性世界对女性的伤害转为倡导女性的自我关爱与保护。这种选择看上去虽然颇为无奈,却反映出她已经开始考虑认同女性的社会角色,从寄希望于他人的关照转为自守自处。

不同于唐敏的含蓄,王英琦对生为女性的艰难的表达是通过直捷而粗砺的方式实现的。她的作品多诉说身为女人、尤其是单身女人的艰难孤寂,虽也有《乡关何处》这种不疾不徐、有款款女儿情怀的温情之作,但多数作品感情强烈、判断直捷、大喜大悲、大叫大跳,因此而显粗犷、豪放,有“雄化”的倾向。在《写不出自传的人》、《永远的女游子》、《被“造成”的女人》、《女性的天空是高远的》等作品中,她或坦率地陈述自已的过去和现在,或对男权社会对女人的规约直接表示蔑视,或呼叮女性“更理性更美丽地活出女性的滋味来”①。在《重返外婆的家园》中,她说:“以男子为中心的千年一贯制发展到今天,虽然在形式上有了巨大变化,但在本质上,女人仍是从属附庸地位。”在《那有形的和无形的……》中,看到徽州的贞节牌坊,她“感到一种大愤怒”,评价说:“将一个女人的全部真诚,全部情感,献给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这种道德,是多么地不道德啊!”赞美女性、同情女性、为女性抱不平等几乎是王英琦散文最为重要的内容,但是,当她以母亲的身份创作,这个曾经对男性中心世界嫉恶如仇的“女游子”却写下了《七月的馈赠》、《准母亲》、《诞生》等创造生命、“成为母亲”的系列散文。在这一系列散文中,因身为女人的艰难而变得粗砺 , 并时常愤怒的王英琦不厌其烦地表达起身为女人的喜悦和满足。在《被造成的女人》中,她宣称:“儿子的命是我给的,我成为一个母亲的角色,却是儿子给的。儿子诞生了我。”

着眼于以上几位女作家创作的起始与转向,不难发现:她们殊途而同归。表面看来,叫梦所表达的身为女性的骄傲与唐敏、王英琦诉说的作为女人的艰难呈现出对峙状态,但在本质上,这两种态度都是基于女性要在男性中心的世界巾自我确认的需要,而做出的寻求女性平等位置的努力。但在创作实践的深入与发展中,她们的性别自觉意识渐渐被社会角色的认同感所取代,并开始转换自已的话语系统,由女性话语向母性话语过渡。在新的话语系统中,那些直接或间接对立于男性世界的抗辩被置换为性别资源所带来的欢喜,在作为母亲这一角色的生活中,她们的灵魂获得了安顿。同时,她们的自我在这一角色中获得了重生,在感动与希一望中,她们与男性中心世界达成了和解,开始以平易性态度面对世界,安稳地回归到社会为其规定的角色中

二、从情绪感受型转向理智分析型

从新时期之初张洁的“大雁系列”为恢复散文对个人情绪的抒写所做出的努力开始,至1980年代中期唐敏、叶梦等人对纯粹个人性感受的捕捉与表达,“女性散文”一直是以对不确定性情绪的把握、对细密绵长感受的明嚼见长的。因此,张洁、唐敏、叶梦、苏叶、斯好等名字成为了通向感性世界而非理性世界的路标。但是,随着这些女性作家创作历程的增长,她们大都渐渐放弃了表达情绪与感受的兴趣,而转向对世界的理智的分析与评判。

张洁的“大雁系列”散文在新时期之初的文坛犹如一股清新之风,它借助童年视角,以跳跃在文字底下的堪怜的童心的小小快乐和微微感伤征服了在忆悼中沉痛的读者。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为“”中冤屈的灵魂泪眼迷离时,《挖荠菜》、《拣麦穗》、《盯梢》等散文里,那个在饥俄、孤独中渴望关爱的“大雁”,独立于那些被抚慰的灵魂之外,向读者绽开了羞涩、无邪、甜美的微笑。在多数作家不能自拔于近距离的往事之际,张洁率先跳出时代语境和文学语境,重温远距离的童年旧梦,不求视域的广阔和叙事的宏大,而是在那些温情的追忆和想象里,以女性独到的、深挚的关怀与感念,引导散文不再抚摸“伤痕”,开辟了散文的新风。

不过,这种温婉和细腻的抒情没有成为张洁散文的主流。“你将格外地不幸,因为你是女人”,不仅是其中篇小说《方舟》的题记,也是张洁始终如梗在喉的隐痛。虽然她的笔锋没有直接指向男人与女人在社会上的不平等,但敏感多愁的她,在深感作为女人的艰难的时候,在《过不去的夏天》、《一扇关闭的门》等作品中,轻盈的心便负载起对沉重现实的批判。对社会不公的凌厉议论或许缓解了她的疼痛,却不再有“大雁系列”给人的感动,也末能在“女性散文”深入内心、裸现灵魂的当下为张洁带来再度光荣。

苏叶最优秀的散文是那些满怀温馨、义略带感伤的忆旧之作。《总是难忘》、《告别老屋》、《能不忆江南—常熟印象》、《梦断潇湘—故乡行之一》等都是这类作品的代表。这类作品是“一汪人性的潭”②。在这类作品中,苏叶以女性特有的对细节的敏感和超常记忆,着力于对人性关的呈现与礼赞。那些纯真年代的勃勃生机以及艰难岁月的相亲相爱,是她回望过去时的光芒。

苏叶的“过去”总是由一个个极具故事性的片断构成。每个片断皆具有独立性,各个片断在一条线索下连缀起来,便成为一个义一个回忆镜头。可以说,故事性和镜头感是苏叶忆旧散文给读者的直接感受。故事性主要表现在几乎每个构成苏叶散文篇章的片断都是“有声有色”的。《总是难忘》中,那群无忧无虑的少女所有“疯疯癫癫”的活动都充满了声色、动感。《告别老屋》中,刚搬进老屋时,“母亲憔悴的脸上有一市惊喜欲哭的神色”,母亲扶着失明的父亲,“慢慢地走,一样一样地摸”,她不断告诉父亲:“苏夫子,呢,这是窗;这是门;出这个门是阳台,好大一个院子噢!”父亲则随母亲的指点摸索一阵,安详而喜悦地问:“志南,我们如今有个家了!是吧?”这些描述集中于人物的语言、动作、行为等,因此具有很强的情节性和立体感。苏叫忆旧散文的故事性就此产生。一个义一个“有声有色”的故事片断在其散文中顺承下来,一段漫长的属于回忆的自然时问经由作者心理时问的市新组合.有历史长度的记忆就被容纳在有限的篇幅内。

从苏叶忆旧散文故事的生动与感情的饱满细腻中,能见得她女性的关注日常生活、留意细节、善于感动等特点。但在另一类散文中,富于女性色彩的温婉感伤则被偏于阳刚的议论替代。这种散文创作可以在苏叶的《我的散文观》中获得解释:“我写散文很难,写着写着,常以为是一个正视社会、正视人生的过程,是一个思考和梳理的过程。是一个以稿纸为纱布,以笔为刀,在书桌这张乎术台上检视自已内心的过程。”③因为喜欢凡高、鲁迅,苏叶试图以刚烈、坚韧的主体精神做出敏锐、深刻的文章。虽然此类散文是她所钟情的,但比起其忆旧题材的作品,苏叶的这类中性散文打动人心的力量还不够。即便其中被评论界看好的作品,如“把苦难当成甜的培养剂”的、认识受难的《木鸡腿记》,“刚可触天,柔可覆地”的、表达自已人格理想的《只有扇子岸》等,也因智性对感性的覆孟而不能有《总是难忘》 的鲜活,略显拘泥和板滞。

斯好的散文成名于女性的温情细腻笔触,而后则以对现实的冷峻思考和荒诞感受作为自已的风格。按照其散文自选集《斯好散文精选》中自已的分类,斯好散文的题材、美学风格大体有四种类刑“女儿梦”、“心的形式”、“荒诞系列”、“斑驳人生”。

斯好旱期那些纯净、清新、明朗、优美的礼赞自然和人情、人性的《武夷日记》、《小窗日记》、《故乡》、《望月》、《女儿梦》、《童年》等都是她美丽缠绵的“女儿梦”,“其作品节奏疾徐有度、字词疏密有致,掷地作声,重复的却是前人的意境”{。但是,到了1985年,以《歪嘴仔》为界,斯好散文的风格突然有了转变。她由审美转而审丑,由轻灵转为凝重。1985年是她创作的转折期,这一年,她写下了表现畸形人生的《歪嘴仔》,之后又写有一批关于复杂人性真实人生的作品。这批作品主要是她表现“斑驳人生”的叙事性散文,较为著名的还有《表舅母》、《婉穗老师》等。在这些作品中,斯好既满怀悲悯与同情地审视儿俗的市井人生,又不无批判地揭不人性的复杂与卑微。她自已也由甜蜜的理想主义者变成了痛苦的理想主义者。

在省察外部世界的同时,斯好也在不断进行自我省识。“心的形式”和“荒诞系列”的作品即为她返归内心、自说自话、自问自答的心理独自。其中,《心的形式》、《心灵速写》、《梦ice)),《一封信,永不付邮》等都是思考着的斯好与自已灵魂的对话。由于她所感受的

现实“冷峻多于温馨,痛苦多于幸福,利_陋多于美丽,无限的灵魂在无限的梦境里领略到的却迥然不同,风光大异”凡,因此旱期散文巾流溢的女性的温婉细腻情怀被置换为孤寂纷乱、荒凉无助的情绪。《心的形式》一文,在追忆了荒谬时代的生活后,她这样表述自已对人生的体认和感受:

这是头一次明自人生要跋涉要承受的太多太多,可以安享可以选择的却那样稀薄有限。

也是头一次明白幸福可以不必富丽堂皇.有声有色。……有一种感觉像山一样沉重,又像空气一样飘忽

不定。我有时真切地感到它来了,但很快又感到它头也不回地走了。我无法确切地说出它是什么,但我知

道它走后我出奇地冷静.出奇地坚忍不拔….

有一种渴望老在我心底盘旋。它计我透视人类的渺小,人生的无谓。它抹掉尘世虚假的光泽,还它以本的幽暗与芜杂。它是一个警句,一条格言。是一个质疑,也是一份回答。它是唯一的水恒,唯一的真实。它使我在仄倦的同时能够观照,在沉溺的同时能够警醒。

斯好这类跨越具体事件本,直面对心灵的倾诉是最可代表其散文成就的作品。它们向灵魂深处漫游,在形而上的思考和追问中探询着生命中能承受之轻。在冥想的世界里,斯好打破了现实生活的情节链条,只尊重从心灵的呼唤,倾听心灵的回声,这使得她在表述上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但是,密集的思考计斯好越发放弃了叙述优势,除了“亲子”散文外,其他作品对世俗生活疏远的倾向令其散文越来越背离“情”、而靠近“理”,这恰恰又为其散文的局限。

张抗抗的散文以喻理见长,性别意识井不明显。她以不散的“魂”、’以固的“核”支撑自已的作品,以使自已散文中琐碎和闲趣产生一种内在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其散文的“魂”与“核”即对人生析理的参悟。因此,在不放弃审关追求的同时,张抗抗散文还表现出审智倾向。《地下森林断想》、《下一吞泉》、《牡丹的拒绝》等即是在“艺术境界和智慧境界”里的富于启迪性的佳。

从自然景观中理人生并行自我低砺是张抗抗散文的特色。以《下一吞泉》为例,作者叙述的是一直向下方能见到壮观的三叠泉的游历。我们不妨挑选出这样一些话:“多奇怪,竟然是一白往下走”,“我知道,退路是决没有的”,“既然已经出征,又干吗找退路呢?” 他们亦是走到走不下去,才自已辟出一条路来……”“而这种感觉,却只有走了那么险的‘下坡路’,站在峡谷底才会得到”,“如果按照原路回去,便一白是朝上走。真奇怪,回路是向上的……”从这些句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写三叠泉游历的目的—暗示读者换一个角度看人生。当然,具体选择什么角度,则是读者个人化的决定。在《牡丹的拒绝》中,张抗抗盛赞洛阳牡丹花会上,没有开放的牡丹“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日暮自已冷落自已”,显然,她将牡丹.赋予了人格意志,作为了人格化身。《地下森林断想》、《仰不愧于天》等作品也都是借写实而写虚,因此,张抗抗笔下的自然总是人格化的自然.总是呈现出主体大于客体的人格精神,指向对人生的体悟。虽然张抗抗的喻理散文不同于“十七年”散文的“理”即“政论”模式,但由情至理的写作路径总难免给人以目的性过强、艺术性不足之感。

综观张洁、苏叶、唐敏、斯好、张抗抗等人由情绪感受型向理智分析型的创作转向,效果不甚理想。理性的登场并末能引领“女性散文”走向深刻,反而暴露了女性驾御此类题材时的吃力。并且,女性长于感性体验的先天资源一旦被弃置,她们的散文在艺术上的女性色彩便也随之淡化,“女性散文”的特征便不再显明。

如果“女性散文”作家们放弃性别诉求、接受了自已的社会角色,可以被看作是她们与男性中心世界的和解的话,这种趋向温和主义的性别观念确实值得肯定,因为任何极端的、激进的、无休止的对抗状态都只能说明社会生活与思想的不健全,温和主义的性别观念暗示了中国女性主义思想的健康与成熟。但是,当“女性散文”作家们放弃了自已敏感、细腻的心理资源时,她们就相当于放弃了自已的专长。因为这样一来,女性散文作家惯于摒弃理性分析、直达体验与感受的表达方式,天生的艺术领悟力,善于抓住心灵的每一丝微波细澜,及时将电光火石的、转瞬即逝的感觉转换成沉静有力的文字等优势将难于展现。在后来的发展巾,“女性散文”的声音渐渐稀薄,从情绪感受刑到理智分析刑的转向是其市要原因之一。

超越性别意识的写作,使得“女性”不再具有性别意识的内涵,而仅仅成为作家性别身份的标识。此时,富含性别意识的“女性散文”便走向了无性别意识的女性”散文。虽然从文体的发展、作家的自我超越等角度来讲,这末尝不是一喜;但从转向后的“女性散文”自我表达的实效来看,却是一悲。女性作家怎样更好地利用自已先天的优势,又不仅仅倚重于性别资源提供的话题,恐怕是“女性散文”所面临的及需要思考的问题。

注释:

①王英琦:《女性的天空是高远的》,《乡关何处》,中原农民出版社 1994年版,第179页

②高红十《我看苏叶散文》,《人时代文学》1992年第7期。

③苏叶:《我的散文观》,《)口明日报》1993年4月24日。

第2篇:散文写作论文范文

【关键词】引导;议论性散文; 记叙性散文;课改 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至真至纯的语言艺术。散文必须以新颖的立意、独特的见解给人以思想启迪和美感享受。散文是四大文学的体裁之一。它往往通过对某人某事的叙述,或对某种事物的描绘,来抒发某种感情、表达某种思想,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启迪。

如这几年,散文写作在中考中大行其道。

1. 议论性散文写作

1.1议论性散文的特点:议论文的框架,散文化的笔法 。 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融情感、哲理、形象于一体。议论性散文属于散文,属于文学作品,而不是议论文。

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议论性散文在说理时常常是运用文学语言来表达的,有时说得很委婉、含蓄。这种散文在说理时还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感彩和鲜明的个性色彩。总之,形式灵活、语言精美、渗透作者的感情,这是议论性散文与规范性议论文最明显的区别。

1.2如何写好议论性散文 。 要写好议论性散文,就必须找准该类文体写作的成功支点,那么,哪些因素是其成功的支点呢?(1)要有明确的观点贯穿全文。有人认为,既然是议论性散文,就可以随意写,不必顾忌论点、论据、论证等。其实,议论性散文是用散文的笔法写成的议论文,同样要有明确的中心论点,只是写法上比规范的议论文要更灵活些,文笔、形式更随意一些。(2)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形式。议论性散文,有些像随笔,从表面上看,信马由缰,形式多样,而实际上,好的议论性散文也要开合有度,有一个合理、完美的结构形式。(3)要体现出议论的逻辑性。优秀的议论性散文,既能够使叙和议各展风采,又能使叙和议密切联系。议论性散文,属于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其内容层次之间应有内在逻辑性。

1.3目前中考议论性散文存在的问题 。 从内容上看,或回到古代,或罗列名人,贪多求全,臃肿庞杂,看不到鲜活的现实,闻不到时代的气息。从感情看,或缺乏真情,或矫揉造作,用成人的体验代替自己的心声,用美丽的词句掩饰自己的浅薄。从语言看,堆砌辞藻,追求虚美,用名言警句撑门面。

2. 记叙性散文的写作 记叙性散文分写人、记物、叙事等。记叙性散文写作要注意如下几点:

2.1感情浓郁,以情动人 。 散文是情感的载体,应十分重视个性化的体验,以叩击心弦的强烈感情打动人心。

2.2联想丰富 。 散文篇幅短小,容量有限,要想写出有新意的东西,就得提出一种新思想,立意有深度,就得多方开掘。这就要用到联想,没有恰当的联想,文章就放不开。联想的方式很多,由此及彼的横向联想是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其类型有相似联想(由此事物想到性质不同的彼事物)、相关联想(由此事物想到与它相关的彼事物)和相反联想。

2.3形散神聚,线索连缀 。 形散,是形式不拘,写法多样,生动灵活。要做到神聚,就得设置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就像放风筝,不管它飞得多高多远,风筝线始终在手里拽着,随时可以把它收回来。线索的主要类型有:(1)以具有象征意义或有深刻含义的某个物件为线索。(2)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3)以某句深刻意义的话为线索。(4)以人物某方面的特点(如:勤劳、勇敢、谦和、豪爽等)为线索。

2.4文字清新,拒绝造作 。 初中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是非常正确的。但令人深感遗憾的是,缺乏真情实感、徒有丽词佳句的所谓美文,往往受到包括阅卷教师在内的各方人士的青睐,于是许多考生竞相仿效,以求高分。此类毫无实际意义的内容,只求表面华丽之作的泛滥,实在是语文教育的大话题。

2.5几种散文的写作模式 。 第一,写人散文模式。开头: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该人,重点在后。介绍该人,如肖像描写;两者关系及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中间:一件事。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的叙述和描写;几件事。每件事即每个层次前,可以用对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结尾:重申特质,照应开头;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

第3篇:散文写作论文范文

一、小说阅读引导学生记叙类文章写作

记叙文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写作文体,很多学生写作的记叙文写人不生动,叙事不具体,故事没有波澜,读起来没有兴趣或者深入阅读下去的欲望。阅读完作文以后,没有多少情感的触动,也不能够从中得到一般或者突出的生活感受或者感悟。引导学生在阅读名著时,尤其是一些小说,让学生能够学会借鉴方法和技巧,能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写出扣人心弦的故事,写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并能够得到一定的情感陶冶和思想启迪。

例如,阅读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时,在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感知作品“永不言弃、永不服输、永不言败”的主题,然后,从写作的角度,让学生借鉴人物描写的方法,以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将人物形象在具体描写中塑造出来,让读者能够通过具体的描写感知生动鲜活而又饱满的人物。在以后的写人类记叙文中,从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方面写人,这样的人物就会鲜活起来,就会具体起来,就会丰满起来。又如,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的小说集《彷徨》其中很多的小说不仅人物鲜活,而且故事情节设置也值得借鉴。比如,阅读其中的小说《祝福》,鲁迅先生在情节安排上先让祥林嫂在热闹、祈福的祝福节日中死去了,然后再从祥林嫂初次到鲁镇、离开鲁镇、再次回到鲁镇、再次离开鲁镇来安排故事情节。这种倒叙的手法,是小说设置的一个悬念,学生可以借鉴这样的写作方法,通过倒叙的手法,让叙事类作文更吸引人,引发人的思考。

二、现代散文阅读帮助学生学习散文写作

小说和散文占据文学作品的主体地位,现代散文是文学作品中的一支奇葩,以其叙事、写景、抒情更为具体细腻,更能够表现人的心境,为人所喜爱。高中学生比较喜欢阅读一些大家的散文集,感知文人细腻的心理,从中更好地感受生活、感悟人生。高中散文名著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在阅文、阅情、阅人生的基础上,借鉴一些散文的写作方法,以此更好地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也能写出文笔隽永、情理兼备的散文。学习写景散文的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学习叙事散文中生活事件的选取、叙事和心理情感的表现,如何将情感融入到景物的描绘中,如何在叙事过程中展现个人的情感和感悟,以此写出优秀的散文。

朱自清是现代散文大家,在中国散文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他的很多散文作品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他的散文集列入高中语文新课标推荐名著阅读书目。比如,《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在让学生能够学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的感受,运用比喻修辞描摹景物,描绘画面,把人带进一定的情境中去,以此更好地感受景物,理解心情。郁达夫在我国现代散文中占据重要地位,他们的散文也是值得学生阅读的名篇,让学生在阅读他的散文时学会写作,又如,《故都的秋》是最为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感知作者对北国秋的喜爱和向往之情,学会散文的写作,如何将写景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都能够在文中更好地应用,以景物表现表现其特质,以直接抒情表达情感。这篇散文开头两段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对古都的秋的强烈向往之情,将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北国之秋的特别的清、静、悲凉;结尾一段又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对秋的喜爱和留恋,构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之美。学生在写作散文时完全可以依照这种模式,来开头和结尾,表达情感;中间部分借鉴《古都的秋》或者《荷塘月色》,景物描写和画面描绘,很好的写景抒情类散文。

三、于名著阅读中历练议论文论说能力

议论文写作是高中作文训练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让学生能够生动准确而又鲜明突出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安排合理的作文结构,如何写得有理有据,让人认可,叫人信服,成为教学的重要突破点。很多学生写作没有素材,说理不够透彻,选材较为浅薄。在名著阅读中让学生积累素材,学会建构文章,做到说理充分有力,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方式。

第4篇:散文写作论文范文

关键词:地域文学 时代感 地域性

泰纳曾提出文艺发展的“三要素”,即文学发展是由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力量所决定的,这一理论在当下仍在使用。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不同国家的学者都在思考何以保持自身文化生命力的问题。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观点达成了一种共识,不少文艺工作者将视角投向了地域文化研究。2004年4月10日,在陕西师范大学启动了中西部当代文学高层论坛,展开了“区域/地域文学”、“中部文学”、“西部文学”等话题的讨论。会上,刘川鄂提出“有必要澄清‘区域文学’与‘地域文学’的概念”,并需“从区域文学理论的限制和一体化区域文学体制的不足中,反思当代中国文学的外部环境,反思当代中国文学的外部环境,反思当代中国文学不高的原因”[1]的观点,这实际上是他对区域文学的思考。同时,关于地域文学研究已经在刘川鄂的脑中酝酿。由他主编的包括他在内的湖北大学几位中青年教师参与编撰的湖北文学研究丛书于2011年问世,比较系统介绍和评述了转型期湖北文学各种文体的发展状况。

一.宏观上把握丛书

世纪转型期湖北文学研究丛书,是一套试图基于湖北这一地域作家作品研究,来“探寻区域文学与中国文学,全球文学的多元复杂关系”[2]的丛书。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九十年代初,市场经济政策的出炉,更是进一步激发了经济发展的活力。由此带动了整个社会文化,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变动与发展。同时,全球化、信息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各地域作家可以“以个体化方式从事审美创造”,“更自由更便捷地参与到跨地域的,全国性的乃至全球性的文化(文学)思潮和创作中。”[3]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各地区文学共性越来越突出,个性相对淡化,这一现象也让人思考共性是否会逐步消解个性这一严峻的问题。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全球化势头已是不可抵挡的事实,作为中国文学一隅的湖北文学在顺应时展潮流如何来保持自身个性,彰显独特的文学魅力呢?笔者认为,保持地域文学的独特魅力,有赖于地域文学写作者和地域文学研究者共同努力。世纪转型时期湖北文学研究丛书着力于关注在转型期这一特定的时间段,湖北文学理论、小说、诗歌和散文的发展状况。将研究时间限定在转型期,在于这一时期经济基础发生了比较深刻的变化,势必会造成文学等上层建筑的变动。事实上,伴随九十年代经济体制变革,中国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商品化、大众化的趋势。全球化不断地加深,各种外来文学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的输入,使得中国文学理念愈益庞杂。作为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湖北文学深受这些的影响,为应对新的形式,湖北文学写作者不同程度地调整自己的写作主题和方向,从纵向上看,呈现出与以往时段的文学发展不同面貌。同时,信息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区域文化的交流增多,写作者关注的话题趋近或趋同,但各地区写作的视角仍有不同。从横向上看,湖北大学研究者在关注同时代主题的同时,仍然以自己的观察视角,思考方式彰显这一地域文学的不同。通过以上两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该丛书的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二.微观上分析丛书之散文问题研究

丛书分别对湖北诗歌、散文、小说和文学理论批评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在这里,笔者选取梁艳萍等著的《实际转型期的湖北散文研究》作为批评分析的重点,以呈现该书关于湖北地域散文研究的成果和不足之处。此书主要关注的是纯散文的研究,报告文学、杂文及小品文并未纳入到其中。全书分为九个章节,以湖北不同时期和不同散文类型各行其章,各章以作家传论成文。该书对散文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点:一是对老一代湖北文学家散文创作研究;二是对湖北散文主力军作家作品研究;三是对湖北先锋散文、新散文作家作品研究;四是对湖北学者散文、小说家散文、诗人散文研究;五是对湖北主题散文研究。由上观之,此书对湖北散文所涉及的面是比较宽泛的。而能贯穿和统摄所有面的就是本书的时代感和思域性两个基本特征。

第5篇:散文写作论文范文

[关键词] 女作家 散文 个性

现代女作家散文的发展史可以从冰心写起,到本世纪初风风雨雨的几个阶段,从“五四”时期宣扬男女平等、婚姻自主与个性解放,到三十年代“民族救亡”时期走向战场、为民族解放呐喊,再到当代“十七年”乃至上世纪80年代初歌颂新社会审视“”,女作家的散文都是依附于时代生存。早在上世纪20年代周作人就倡导散文的“言志”,一直到现在,女性散文作家都在言他人之志。80年代中期以后,感应于女性主义理论的引入,女作家散文才真正迎来了繁荣,作家的价值取向多元、写作姿态多元、作家与作品数量可观都是此前所没有的。

由此背景进入陕西女性散文,不难发觉值得一提的不多,陕西女作家并非不写散文,老中青可谓代代有人。事实上,当下的陕西女作家很少有人以散文为业,或者以散文为副业。陕西女作家中的几位主将之一的李天芳目前似乎把更多地精力放在小说创作,叶广芩则在小说中写体验,冷梦终以报告文学为其创作阵地。

纵观陕西女作家的散文写作现状,我以为,主要表现为三个“少”:

1 少大家

陕西少女,性散文大家,如果把陕西女作家散文看作一个群体,真正能代表这一群体创作面貌的并无一人。李天芳的散文也曾被一再提起,《种一片太阳花》、《打碗碗花》等对真、善与美的寻求的确为人称道,但正因为真、善、美超越了时代、地域的局限进入了人性人情的高度,她的写作也超越、脱离了陕西,成为阐释某一时代思想意识的个案。

2 少精品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因为“形散”所以门槛低,因为“神不散”所以难以写好。散文主情、也主理,好的散文可以以情动人,质朴如《背影》中父亲胖胖的身子爬过栅栏给儿子买桔子:可以以语言取胜,像《荷塘月色》中“婷婷的的裙”;可以平淡冲和地回忆往事如《初恋》,也可以点燃思想作火花如余秋雨的学者散文。陕西女作家的散文可谓琳琅满目,真正称为精品的极少,能被提起的也是一些写于十多年前的作品,如李天芳的《先生朱宝昌》。

3 少特色

散文作家应该有自己写作的兴奋点,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但从陕西女作家散文看,现状并不容人乐观。从创作主题上,大多为怀人记事,也有的在书写都市情怀,或者“女性”散文。宣扬女性意识方面小说是“前车之鉴”,林白告别了女,的《一个人的战争》选择了人性的《万物花开》:陈染早已说过“与生活和解”。文学进入了张扬男女和谐的时代,无论是悲哀抑或欣喜,事实是女性作家、女,性文学研究者以及作品中的女性人物都成为男女和谐社会的建设者。而就地域特色来说,基于西安地理位置的尴尬,即并不是地域上的西部,却是行政上的西部,一方面极力想往中部靠拢,另一方面又无法否定中心对她的边缘定位,加上西安本身的现状,写都市情感难写过北京、上海乃至江苏;写西部苦难更应该是的事:而异域风情自然又是云南、新疆遥遥领先。陕西女作家散文并没有找到自己的风景。

相比于小说,形式的短小使得散文的传播渠道更为广泛,但当下散文写作乃至研究其实却并不容乐观,可以说,貌似热闹的散文其实是位居边缘的。巴金把散文当作遗嘱写:余光中说散文是穿泳装的文体,无所依傍,只有凭自己的本色取胜。可见,散文的写作需要面对心灵、拷问灵魂。以此思考陕西女作家的散文写作,其中的不足也极为明显。

1 琐碎于言说――缺乏精神定位

就中国现代散文的诞生,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的启蒙之功不可没,作者一方面强调散文的闲适,说散文是“啜苦茗,随随便便,和好友任心闲话”,一方面强调散文的个性,且这个个性“决不是作家的小我,也不是小主观。”一种理论却衍生了两类创作:周作人的“言志”派与鲁迅的“语丝体”,一个强调散文的个人性:一个强调散文的社会性。这其实涉及到散文一个复杂的话题,即散文的个人性与公共性的问题。现代散文毫无疑问是个人的,如果写散文只是为了做抽屉文学,或许散文可以成为日记,但只要发表就进入了公共领域,思想与精神却是不可不要的。现代散文是自言自语的艺术,自言自语又并非散文。琐碎的语言一旦离开了思想,散文就成为一堆杂乱的碎片。

陕西的女作家整体喜欢怀旧,多写回忆性散文。由今昔之别生出人生感慨,的确莫过于回忆性散文了。但回忆性散文因其讲述为主很难提升情感,思想就更应该是关键,好的例证自然可以选择鲁迅《朝花夕拾》集。说是“谈闲天”的“闲话风”,却是鲁迅掏出心窝子来,真诚袒露自己的胸怀,是他《野草》“绝望”之后又一次直面自己、直面历史,其中的痛与忧深刻慑人。这方面陕西女性散文中也不乏好的作品,如问彬的《杜鹏程与宝成铁路》、李天芳的《先生朱宝昌》,怀人忆事都极为真切感人。但更多的作品还是停留在现状的描摹上,少个人的感悟,缺乏灵动之美,更无法达到对某一地区文化精神的提升。

2 缺乏个性

从陕西女作家的散文看,尽管也不乏好的作品,总体上缺乏个性:从单个作家来看,大多特色并不鲜明或者格调不高。写生活体验多生活少体验:写都市情感多“情”少都市之“感”;怀人忆事重在“人”与“事”而不是“怀”与“忆”。个性的缺乏实际上源于散文观念的缺乏。纵观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个性”是被一再强调,这既是为了反对传统文学的“文以载道”功能而提出文学的新“任务”即服从于个人内心世界:也意味着散文应该有自己的特色。

事实上,散文乃至文学写作都需要个性,缺乏个性的散文也缺乏自我。散文的个性可以通过几个方面表现,一是散文的语言、一是散文的视角、一是散文的思想。谈到语言,上世纪的散文理论能给我们一些启示,“须用自己的文句与思想”,这里的文句就是语言:而胡梦华则强调絮叨的语言,是“家人絮语”、“低声细语”、“茶余酒后的闲谈”:也有提倡散文语言的诗意美,如把散文当诗写的杨朔。散文的视角即散文的选材,选取怎样的观照对象某种程度上决定散文成败。有特定观照对象的写作在陕西并非少见,贾平凹有商州世界、叶广芩有周至乡下、实有白鹿原,作家选择某个观照对象,因为那里有自己特定的体验。散文的思想有两个方面,一是情感姿态,一是思考。散文写作需要情感更需要情感姿态,散文写作是一个延续性的工作,情感不应该属于某一时间段,更应该有其发展过程。这方面可以借鉴的作家有张承志,早年在其散文中竖起人文知识分子的“精神大旗”,有充满英雄气 概的《绿风土》,后感慨于英雄时代的终结,有《荒芜英雄路》。散文的情感与思考不是人云亦云,散文的写作是个人的,它的情感与思想是为了碰撞出火花,它的佳境是在平淡的情感中有入骨的思考。

但无论如何在文学渐至边缘之际,陕西还有这样一批女性在面对自我、书写或浓或淡或深或浅的体验与思考,陕西女作家的散文写作已经在路上,但文学总不会停下脚步等待,或许陕西女作家散文的写作更要做的是寻找亮丽的风景。

1 立足于本土

鲁迅先生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全球化时代,我们或许可以说只有地域的才是世界的。这就意味着,任何写作者都应该有一个独特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是基于某个地域而形成的,毋庸赘言,地域的重要性早已为写作者关注。应该说。陕西并非一个文化资源贫瘠的省份,相反所涉及的文化极为丰富。我以为,至少有这么几个背景文化,一是西部文化;一是北方文化,也可以说是黄河流域文化;一是三秦文化即陕西本土文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是历史文化,即秦汉唐文化。北方文化的粗犷、西部文化的原始野性、秦汉唐文化的厚重、三秦文化的古朴,以及这些文化孕育下的人性人情,纯朴、厚土、亲情、保守、率真、自然、苦难意识等都是让人感动的内容。也有女性作家在做着这方面的努力,如杜晓英的《陕北的树》、《风中的红碱淖》书写陕北人的生存,既歌颂陕北人的坚强、执著,又为陕北人渺茫大漠的生存环境而苦痛。这些作品在传达一种声音,即一些女性作家在超越性别写作,在寻找个人文学为之存活的空间。

2 把握生活,感悟时代脉搏

散文的写作重在描述情境。境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理的具象,而散文的情则是接触了具象之后所激发出来的独特体验与情感。文学来源于生活,散文更是如此。面对生活的散文写作面对的就是陕西地区的日常生活,一方面,可以考量陕西本地的地域文化特征,这主要包括饮食文化,以及这种文化孕育下人的生活习俗、民族风情、思维习惯,性格胆识等等,突出为一个“土”字,于日常生活中寻找这些文化以及习俗的呈现。此外,可以把陕西放在整个中国与当下特定时代看,就西安而言,它不是现代化走在前列的大都市,某种程度上因为秦汉唐文化的影响力,传统性还不容忽视。钱穆先生就曾说过,与西方城市比,中国城市皆守山林化,求静,可以说西安更多传统与本土性内涵。但另一方面城市“现代化”进程以及西部大开发并没有绕过西安,大路、高楼、高桥、建设中的地铁,西安与其他沿海城市有的是现代化程度的距离,这其中自然有现代文化进入与传统文化固守的冲突。这种:中突在深巷中的女性市民身上如何体现?此外,古代文化的中心与当下文化的边缘间的身份置换有否于历史过往中留下痕迹?或许能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到这些意象。

3 关注苦难

第6篇:散文写作论文范文

议论这种主要的表达方式在散文中的作用

前几节课王老师主要讲解了叙述这种主要的表达方式在诗歌、小说、戏剧,尤其是在散文中的作用。今天,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议论这种主要的表达方式在散文中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散文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议论,辅助方式则有描写和说明。今天我们讨论的跟议论有关。那么,我们现要解决的是,什么是议论?议论,是一种评析、论理的表达方法,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议论,通常由三要素组成,即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论据和论点的关系十分密切,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论证,是运用事实和道理证明论点的过程。三者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同时,根据论据,论证的类别,我们又可总结出议论方法,即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引用论证。在此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议论分两大类,即“立论”和“驳论”。在说理性的文章中,议论是一种主要的行文方式,它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周密;在记叙文中,议论是由叙述和描写引发出的对事物的感想、认识和评价。所以,我们可以说,议论在写作过程中可以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那么,散文又是什么呢?王老师在课堂上,从散文的概念及其嬗变历程开始讲起,从散文概念首创于佛门译经到北宋时期沈括成为佛家以外最早使用散文一词的人,从南宋人邓肃到现代朱自清、老舍,当代贾平凹,详细地论述了散文在我国历史上的每一步的发展史。最后,总结出散文是一种非韵、非对偶的文体。人的发现,个性的张扬,表达个人的感悟和情思,语言文字优美。

散文中有议论,即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属于散文,而不是议论文。但同时它和一般性散文如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又有所不同,它的写法比较灵活自由,换句话说,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即语言、结构驳杂,思路开阔,但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它的思想内涵是理,是关于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其目的在于启发人、教育人,引发出读者的思考。

第7篇:散文写作论文范文

关键词:散文 选材 语言 表达

当记叙文因为情节平庸、缺乏内涵而遭受质疑的时候,当议论文因为形式僵化、缺乏新意而屡遭诟病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写一写散文。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这里讨论的主要是指狭义的散文即文艺性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近几年高考中出现了一大批表达灵活、形式自由的散文佳作,散文已经成了高考作文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其主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其核心是抒发作者要表达的真情。

高考散文写作一般适宜写记叙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前者以叙事记人为主,后者以议论说理为主,但核心都是要体现写作者的个性思想,传达“真情”。那么如何传情和表达思想呢?

一、选材要“真”,以小见大

散文的选材范围很广,凡在生活中能使人感动、给人启迪或感悟的人和事都可以写。但选材要“真”。散文在选材上最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而且一定要是触动自己的真实感情的,是自己情感沉积层中久久不能磨灭的那些人和事,而不应该是那些随风而逝的过眼云烟。也就是说在选材上应该注重素材的深刻性,而这种深刻又是建立在“真情”的基础之上的。如,以高考江西卷满分作文《找回童年》为例,文中写道:

童年的我们是单纯的,对人是真诚的,左邻右舍的大门都敞开着,王大爷张大妈家的竹床板凳都好像是自己家的,可以躺下就睡拿来就坐,那时没有人叫我们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没有谁教我们如何去识别形形的骗局,有的是乡里乡亲的融洽相处,有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

这篇散文所选的材料是我们身边最为真实和平凡的现象,但透露和折射出的内涵却很多,确实耐人寻味,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再如,以高考湖北卷满分作文《站在幻想之峰望》为例,其中有这么几句:

当官员把单位的实情说出来,群众的凝聚力会更大;当科研工作者因真实少发点论文,学术的含金量会更高;当企业家因真实损失点利润,公司会开得更久。

这三句话就是三个绝好的素材,既真实又有丰富的内涵,以小见大。所以,生活中人、事、物不论大小都可以作为素材,但一定要注意尽量地做到所选素材的典型性。要能够小中见大,小而精彩。那些蕴意深邃,并能认识生活本质的材料,应该是我们的选择点。只有当我们选取的素材是我们自己情感深处的亮点,才能将文字写得具体,有个性,才能避免空泛和概念化,才能在一滴水中折射出太阳的光芒。

二、语言要“实”,传达真情

散文在语言上要尽量做到朴素,不卖弄,不堆砌,要形象、具体,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鲁迅语)。这样文章才能传达真实情感,打动读者。而虚夸、矫揉、嗦、繁琐的语言只会让人云山雾罩,倒尽胃口!语言要“实”,朴素而又流露着真情实感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这就要求我们遣词造句的凝练,删除一切多余的、可以不说的东西。如,以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与你为邻》为例,文中写道:

我有一间属于自己的精神小屋,与真善美的人为邻。与他们为邻,我受益匪浅。借此机会,我想向他们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这里没有夸张的排比、华丽的辞藻,只有朴实的语言和情感,很好地引出了要说的话题。当然,言语朴实不是要言语苍白无力,应该在语言中融入作者的个性化情感,传达真情。要想使作品形象生动,语言就不仅仅是空洞的叙述和呆板的议论,而应尽可能的用排比、比喻、拟人等文学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让文章的语言“亮”起来,生动起来,跌宕起来。散文的语言风格也可以在朴实的基础上多样化,优美、典雅、幽默、诙谐、简约都是可以的,只要能传递作者的真实情感,就是好文字。如,高考福建卷满分作文《只待蓦然回首》的结尾写道:

当我摊开掌心,无数的掌纹仿佛凌空而起,泛着萤光,交织成神秘的幻象:霎时是我魂牵梦萦的江南古镇,转瞬又融成玉龙雪山的清澈雪水,忽而一面经幡扬起庄严的图腾,最后耸立起一座孤崖。我临崖垂望,崖下是澄静深蓝的湖面,我可以窥见,那一个钟爱诗词、沉醉文学的青衫少女,凌波而来,在历史蓦然回顾中,化羽涅……

作者运用虚写想象的笔法,创造了一系列虚幻美丽的意象,用词典雅清丽,意境优美动人,这样的散文语言夺人心魄,谁不喜欢?作者借此充分表达了对“蓦然回首”这种“成功的偶然”的期待之情,既美不胜收又扣住了文章的主题。这种诗化散文,使得文章语言优美富于变化,富有意蕴,句式灵动多姿,伴随着强烈的感彩和鲜明的个性色彩,读来爽目,引人深思。

三、表达要“细”,形象生动

散文是艺术作品,艺术作品要以形象动人。优秀的散文都是以生动的形象和真挚的感情动人的,形象与情感是不可分离的。这就要求文章应该有令人难忘的细节和诚挚的情感。故而,散文中的细节描写要能够融合作者的情感,不能只是客观地对某一场景或特征的叙述,而是作者心底情感潜流的外在体现;不能只是充当叙述的角色,而要能够传达出某种情感的张力。

散文不要求完整地记叙具体事件的过程,因此要通过具体的细节刻画来丰富形象或者揭示特征,以便表达情感和深刻说理。表达要“细”,在记叙性散文中,一方面是要求在事件的细节上,要选择能够反映事件进程的情节,来集中刻画,而不需要面面俱到;另一方面是指在具体的描写上,要注重神态的刻画、动作的刻画、周围环境的刻画、人物心理状态的描摹等。而在议论性散文中,主要是要求能突出事件的本质,为引出话题和论证观点提供一个必要的例证。如,高考湖南卷满分作文《早》中描述:

以前,清晨夹带着一股风便冲进了你的家门。看着你案上新摘的茉莉花,抬头看了眼那樽巨大的观音像带着慈悲的目光,把新摘的花全部放进你白酒坛子里说是要给你泡酒。吃了几颗你刚从葡萄架上剪来的葡萄。从你的口袋里掘金一般翻找出大白兔,一直到腻得想吐才不吃。这些都没有了。

作者回忆的这些细节都很细腻,把两人交往的点点滴滴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来,那种亲昵与依赖跃然纸上,令人身临其境。一句“这些都没有了”,又将那种思念、哀婉的心态描摹得真实动人。再如,高考福建卷满分作文《站对人生的舞台》中写道:

伊辛巴耶娃,身高的突增使她被迫与体操告别。可她选择了一个更适合自己的领域,从此一根竿,一个绝美的女子,演绎着体育王国的一个童话,和她的名字一起,摇曳在无比绚丽的人生顶端。那一方舞台,回报她的,不仅是名利,还有一种来自生命底端的极致欣喜。

第8篇:散文写作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永恒,周作人,散文,时代性,写作

周作人(1885—1967),字启明,号知堂,浙江绍兴人,鲁迅的胞弟,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小品文大师,在中国文坛具有巨大影响,于创作和理论两方面都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1901年,周作人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馆轮机班学习。1906年赴日本留学,初入法政大学,后入立教大学,致力于中西文学研究。1911年回国后,任浙江省视学。1917年任北大附设国史馆纂辑员,后被聘为北大文科教授,并兼任燕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法大学等校教授。1920年参与筹组文学研究会,起草了《文学研究会宣言》。1930年先后辞去各校兼职,专任北大研究教授。1937年抗战爆发后,留居北平,先后担任北大图书馆馆员、北大文学院院长,后公然投敌附逆,任伪华北教员总署督办、南京汪伪政府国府委员、日伪华北综合调查研究所副理事。抗战胜利后,以汉奸罪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入狱。1949年保释出狱。1967年在北京病逝。

周作人提倡“人的文学”,提倡“美文”,关注女性和儿童、民俗和性心理问题,发表大量散文作品,影响深远。其主要作品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知堂文集》、《鲁迅小说里的人物》、《知堂回想录》等。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坛,周氏兄弟的散文成就是被相提并论的。知堂的文章,独具面目,名重当时。虽然在抗战时期任过伪职,有政治污点,但在现代文学史上,是有巨大影响的作家,尤其是在散文领域,更有突出的成就。他从自己的个性出发,从英国随笔、明末小品、日本俳文中汲取养料,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成熟的艺术风格。他追求知识、哲理、趣味的统一,在娓娓絮语中,针砭时弊,纵谈文史,描摹风物,探寻人情物理,显示着智者的“博识”与“理智”,无“卖智与口学”之嫌,却自有亲切、通达的风致,从容描绘中浸透着作家的闲适趣味,“蕴藉而诙谐”的“淡淡的喜悦”里搀杂着几分忧郁、惆怅。文字表达上则大巧若拙,举重若轻,构成了平和冲淡的境界。同时注重适度的含蓄,另有一种“涩味”。他对现代散文的理论建设也有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作为现代文学史上有巨大影响的散文家,周作人最早在理论上从西方引入了“美文”的概念,提倡文艺性的叙事抒情散文,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早在1921年,周作人就发表了《美文》,介绍并提倡“记述的”、“艺术性的”散文。在他许多序跋文章中,都有关于散文艺术的独到见解。他的演讲《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对于散文的写作及研究都有深远的启示。正是以周作人的创作及理论为中心,现代文学史上形成了“言志派”这一散文流派。周作人的小品文字,也多以“言志”散文为主,又可分为“浮躁凌厉”与“平和冲淡”两种。前者为早期的篇札,多收入《谈龙集》、《谈虎集》中,有较积极的社会意义。但更能显示周作人创作个性的,则是后者,即他的“平和冲淡”的散文。

周作人的散文,有一种飘逸洒脱的文章笔势,在用笔上从容不迫,流转自如,似名士清谈,娓娓道来,无所拘羁。乍读,似构思不那么精致,结构不那么严谨,细细品味又觉作者是有着精巧用心的:虽飘逸而自有定格,虽洒脱而不显得枝蔓。读他的散文,不觉得拘谨,不感到板滞,好像是与老朋友在一起毫无拘束而又极有兴味的闲谈,那种平和恬淡的抒情特色,庄谐杂出的幽默趣味,舒徐自在的语言表达,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或即触着某种妙理,使人反复咀嚼体味,甚而会长留在记忆之中。周作人的散文大都是小品短制,艺术上可谓炉火纯青,思想上也极为复杂丰厚,尤其是其独具的文体风格,那种主要由文体和语言艺术所带来的愉悦感受与良久回味。而其实,风格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效果,是很难分开来分别论述的。然而透过其风格,我们似也能从中找到几个主要的构成方面。下面结合具体作品来详细评说。

我们先来简单分析一下周作人散文中“浮躁凌厉”的一面。

周作人的散文创作,大体有“人事的评论”和以抒情、记叙为主的“美文”这两大类。浮躁凌厉的风格特色在周作人“关于人事的评论”中显得很明显。这类注重议论、批评的杂感,触及现实,针砭时政,战斗的锋芒包藏在“湛然和蔼”的平淡叙述中。这是他与别人很大的不同之处。在当时的文艺界中,很多人以满腔热情、激愤之词,写出了慷慨激昂的文章,用尖锐之词控诉一切不合理的事物。而周作人却没有因为所要表达事物的不同而改变其一贯的习文风格。依旧是那样的温文尔雅,但却在字里行间、行文之处来评时政,发感慨。此类文章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于封建传统思想的批判,写得既酣畅淋漓又亦庄亦谐。周作人对封建传统思想看得极为透彻,在文章中总是对其弊病进行深入的揭露,对封建残余进行猛烈的抨击,如《情诗》中的段落:

这所谓情,当然是指两性间的恋慕。古人论诗本来也不抹杀情字,有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之说;照道理说来,礼义原是本于人情的,但是现在社会上所说的礼义却并不然,只是旧习惯的一种不自然的遗留,处处阻碍人性的余地了。

我的意见以为只应“发乎情,止乎情”,就是以恋爱之自然的范围为范围;在这个范围以内我承认一切的情诗。

二是在讽刺军阀暴政的文章中,他所借鉴的是日本现代散文家户川秋骨的“幽默与讽刺”的写法,让被讽刺的人看了不舒服,却又挑不出刺儿来,属于非常含蓄的写法。他自己把这种讽刺的辛辣感比喻为芥末而不是辣椒,也就是说他的文笔称不上是鲁迅那样的“匕首”和“投枪”,但却也显示了他人道主义者的正义感。一般情况下周作人都是温文尔雅、娓娓道来,充满着一种素朴清淡、别致优雅的风采,但对于国民党政府对外一味妥协退让、对内加紧复古倒退的言行,周作人则显示出了他个性中不可忽视的一面:尖锐泼辣。尤其是对于封建礼教和妇女问题,周作人总是一改往日的淡然之态而变得格外敏感和激烈。

三是周作人这种评论的笔触同时涉及到了十分广泛的社会现象,触到了社会的各个阴暗角落,触到了“病态社会”的种种痼疾。周作人当时的艺术触角对现实的感应是相当灵敏的,如《闲话四则》中的段落:

天下奇事真是不但无独而且还有偶。最近报载日本政府也要下令取缔思想了,只可惜因为怕学界反抗,终于还未发表。中国呢,学界隐居于六国饭店等地方了;这一点究竟是独而难偶的,是日本所决不能及的。

由社会事件而转为对中国知识分子不思想的批判,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更有对国民性中没有社会责任意识的批判。

正因为他敏感地接受着生活的刺激,使得平凡的意思发起酵来,才能将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社会见闻升华为艺术创作。所创作出的檄文,态度鲜明,说理透彻,在当时最负盛名的《每周评论》、《新青年》发表后,影响很大,被认为是体现了“五四”文学批判精神的典范之作。

这些议论性的散文于平淡的叙述之中别有一种战斗的力量,虽不能以寸铁杀人,但却于凌厉之中显示出强烈的社会意识、盎然的战斗意气。

下面我们来重点分析一下周作人散文中“平和冲淡”的一面。

周作人浮躁凌厉的散文的确跳动着鲜活泼辣的节奏,但纵观全体呈现更多的则是以冲淡平和为特色的抒情、叙述的散文小品。而当人们提及周作人时,首先想到的也是这种展现他闲适怀抱的冲淡平和的写作特色。他的文笔不是鲁迅那样的犀利,而是把一种迥异的风格特色呈现在读者面前。若单纯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审视,这些散文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甚至可以说达到了中国现代闲适文的极至。周作人散文的平和冲淡主要是从自身态度、取材和艺术手法三个方面显现出来的。

一、从自身态度上显现出来的平和冲淡。

周作人以他真诚、随意的态度形成了朴实自然的作风。前期的小品文无论从取材、立意,还是从行文各方面,都体现了从自己的真情实感出发,任意而谈、信笔而写的特点,只用平白无华的语言来造成幽隽淡远的意态。

平等、平和的态度还让他所描述的对象“兼收并蓄”,包容各家。这就形成了他散文内容“宽”而“杂”的特征,无论是对待自然界的生物还是人类,他都以朋友的身份待之。如周作人在《苍蝇》一文中,对日本的俳句诗人小林一茶的诗歌非常推崇,因为他能“以一切生物为弟兄朋友,苍蝇当然也是其一”,并且特意举了几首吟咏苍蝇的诗为例。由此可见,他对自然界的任何生物都是“疼爱有加”,把它们放在与人类平等的地位去抒写。对待读者,周作人也能保持自己与读者之间人格与心理的平等,形成了其散文委婉、平和、温润的特色。

二、从取材上显现出来的平和冲淡。

周作人的散文取材随便,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写苍蝇虱子、品茶饮酒、谈狐说鬼、评古籍、玩古董等等,内容驳杂,以其趣味性、知识性和文化性来吸引人。而且写法随便,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矫揉、不造作,没有感情与笔墨的夸张,意蕴深远。《吃茶》、《谈酒》、《乌篷船》、《故乡的野菜》等名篇所写都是平平常常的小事,平平常常的生活,虽无多大的思想意义,然其中却也另有一番情趣与哲理,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所看中的是通过对平凡事物的描写来抒写自己的情怀,这是周作人的生活艺术在他的言志小品中的表现。如《喝茶》中的一句: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生活中平常的喝茶之事,寄托了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怀。在茶叶的淡淡的香气与友人的闲谈中,人更容易从另一种角度去观望生活,体察人生,甚至常常会怀起旧来,于是岁月的沧桑感便油然而生……

三、从艺术手法上显现出来的平和冲淡。

首先,周作人创造了“闲话体”这一体式。

所谓的闲话体,就是指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地写文章。唯一不同的是,只不过把闲谈的内容进行了书面的整理,落到纸上,变成轻松闲谈的文章。这样的文章不仅取材轻松随便,而且闲谈的风格平和亲切。这种闲谈的风格,光从他一些篇什的标题就能略见一斑,像《谈酒》、《谈天》、《谈劝酒》、《谈养鸟》、《谈娱乐》等等。还有一些作品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其实那也是在信纸上的“笔谈”。周作人从自我出发,从身边谈起,花鸟虫鱼草木,喝茶饮酒吃饭,这些平凡琐碎的事物皆可成为他谈论的对象。

仅吃一项,周作人就有不少喜谈的话题,像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绍兴的米酒、南京的茶干、小酒店的盐豆等等。而周作人的闲谈,又不是单纯、简单的闲谈,而是在闲谈里溶入了自己的感情、体验与情怀。如写故乡的野菜、绍兴的米酒,娓娓絮语中笼罩着忆旧的温煦。再如写爱女的病、自己的初恋,安静的闲谈中浸透着深彻的体验与深沉的情怀。周作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将这些感情、体验与情怀自然而然地溶进与友人的闲谈之中,化得冲淡而不留痕迹。这种与友人谈话一般的闲话体是与平凡平和的取材相一致的,表里配合,和谐统一。

其次,周作人的散文中浸润着淡淡的“涩味”。

读周作人的散文,常常会有一种“涩”的味道,像是品尝着一个青苹果一样。其实,这也是周作人散文的一个特色,是构成平和冲淡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周作人的散文中,“涩味”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文词之“涩”。周作人常常以文言入文,使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时常碰到几个磕绊,犹如平平的路上的几颗石头。然而,这些文言字词却没有生硬之感,反而使文章显得古朴而拙美。如《雨天的书·自序二》中的段落:

我从小知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古训,后来又想溷迹于绅士淑女之林,更努力学为周慎,无如禀性难移,燕尾之服终不能掩羊脚,检阅旧作,满口柴胡,殊少敦厚温和之气;呜呼,我其终为“师爷派”矣乎?虽然,此亦属没有法子,我不必因自以为是越人而故意如此,亦不必因其为学士大夫所不喜而故意不如此;我有志为京兆人,而自然乃不容我不为浙人,则我亦随便而已耳。

二是心绪之“涩”。在周作人的散文中,常常可以读到淡淡的惆怅和落寞的情趣。例如《谈酒》一文,最后一节由喝酒的趣味渐渐转成了议论,抒发了作者苦涩的心绪。周作人后期在政治上产生了一定的消极态度,甚至有一种避世的倾向,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很不乐观,这使包括周作人在内的众多人对未来感到信心不足,于是便难免产生苦涩的心绪。这种心绪淤积在心里,故而会自然不自然地流露于笔端,这便使他的散文里浸透着一种心绪之涩。如在《代快邮》中,作者就曾这样坦言道:

其实我何尝不希望中国会好起来?不过看不见好起来的征候,所以还不能希望罢了。

三是文章之“隔”。所谓“隔”,便是曲折地表达意思,不明说,常常有“弦外之音”,常常“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周作人在介绍他的文章经验时,经常归之为“不切题”,道出了他的散文的隔的特点。周作人散文的隔,其实道出了生活中的一个哲理。现实生活中,其实有许多意思是说不出来的,或者得通过别的方式说出来,是直接说不出来的,想必我们对此都有所体悟。

再次,周作人的散文里充溢着“简单味”和“趣味”。

周作人崇尚简单,作文亦如此。周作人对其文章总是不肯过分修饰,说事情不故作高深,行文以白话口语为主,直白、朴素、简练。如《故乡的野菜》中的段落:

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周作人的散文中也充盈着悠然的趣味。周作人是喜欢文章之趣的,他曾说:“我很看重趣味,以为这是美也是善,而没趣味乃是一件大坏事。”他在《苦竹杂记·笠翁与随园》一文中说:“平常没有人对于生活不取有一种特殊的态度,或淡泊若不经意,或琐琐多所取舍,虽其趋向不同,却各自成为一种趣味。”他还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周作人总是能用他那支灵巧的笔,将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写得趣味盎然。他把喝茶和乘船写得优雅诗意,也把苍蝇和如厕写得妙趣横生,使读者在淡然一笑中感受到了周作人所特有的平和冲淡的韵味。

最后,周作人语言的节奏感也增强了平和冲淡的味道。

周作人很讲究行文的节奏感,喜欢用长句和表示转折的连词造成一种婉转曲折的节奏。这些长句子曲曲折折,若断若连,特别擅长表达委婉曲折的语气,纡徐荡漾的意境,雍容淡雅的风神。如《山中杂信》中的段落:

般若堂里住着几个和尚们,买了许多香椿干,摊在芦席上凉着,这两天的雨人但使他不能干燥,反使他更加潮湿。每从玻璃窗望去,看见廊下摊着湿漉漉的深绿的香椿干,总觉得对于这班和尚们心里很是抱歉似的,——虽然下雨并不是我的缘故。

般若堂里早晚都有和尚做功课,但我觉得并不烦扰,而且于我似乎还有一种清醒的力量。清早和黄昏时候的清澈的磬声,仿佛催促我们无所信仰、无所归依的人,拣定一条道路精进向前。

时光流转,物换星移,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周作人的散文非但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暗淡下去,反而历久弥新,逐渐放射出了新的光彩,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喜爱,所迷恋。而与此相反,有些作家的作品虽在当时的年代里大红大紫,然而很快就消逝在岁月的长河中,不能吸引更多的后来者,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如郭沫若的诗歌和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杂文等等。

这是什么缘故呢?这些现象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在这里,我们不妨换一个新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周作人的散文,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让周作人的散文能够穿越时空、历久弥新,他的创作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

纵观古今中外文学史,在当时年代大红大紫而很快销声匿迹的作品不在少数,尽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会被后人承认,但却不能以其独有的魅力征服后来读者。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作品题材、内容的时效性、时代性太强,从而严重制约了其适合阅读的时间段。这些作品,有的是关于当时社会历史等的大问题的,有的干脆就是对当时社会事件的评论,近似于新闻评论,而且常常其风格的时代性也很强,读者读这样的作品必须得先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品创作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学思潮等情况,否则就可能读不懂。这样的作品,后来的读者当然不会喜欢。而反观周作人的散文,我们会在比较中发现,周作人的大部分散文尤其是小品美文除了其自身较高的艺术性外,这些作品的时效性、时代性都很弱,其题材、内容不受时代局限,是任何时代的人们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的事物,如茶、酒、雨、乌篷船、野菜等等。因而,任何时代的读者读起周作人的作品来都不会感到“隔”,感到陌生和难以理解,这就使他的作品在阅读与传播环节上不易出现问题,近年来周作人散文越来越受读者青睐的现象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尽管周作人的散文中也时常会透出一丝时代的气息,但这毕竟只是一点点,不会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和沉重感。

于是,周作人的创作就给我们带来一个启示,那就是写作不受时代局限的题材、内容,更容易被不同时代的读者所阅读、所喜爱。

在这里,我们并不是否定时效性、时代性强的作品的意义,而只是把两类作品、两种写作方式加以区分,分别加以探讨、研究。

第9篇:散文写作论文范文

古代诗歌散文的鉴赏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写作则是审美体验与内在情感的外化。将两者有机结合,注意古诗文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渗透,既有利于古诗文鉴赏的延伸,又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以下是我在语文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欣赏"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1.选择性积累典故和词句

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他们的作品世界,本身就是一部光辉灿烂的历史,因而可以倡导学生重视积累运用,将丰富的文化宝藏运用到写作中去。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补充一些背景知识,比如苏家的一些情况等。这不仅是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需要,也是积累作文素材的需要。

几千年丰厚的文化积淀是滋长语言的沃野,借经典诗词,吸传统精华,抒自我胸臆,会使语言机智中不乏冷静,活泼中不乏典雅,多一份古典之美。如一位学生在《雨中读古诗》写道:

"老杜春夜咏哦,小杜清明问路,陆放翁卧听夜阑,僧志南杖过桥东;易安居士叹绿肥 红瘦,诚斋主人赏荷心呈珠;张志和泛舟垂钓不须归,坡淡妆浓抹拟西湖。"

作者将杜甫等八位诗人及其经典作品巧妙串联,字里行间弥散出雨天读古诗的古典气息,语言明丽雅隽。

2.针对性模仿语言和构思

模仿有高下之分,古人谓:"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偷"即模仿,"偷意"、"偷气"为模仿中的创新。回顾我们的写作史,古今中外,从"模仿"到"创造",写出有新意的作品的例子举不胜举。名垂千古的《膝王阁序》的作者王勃,模仿北朝庾信的《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句,传颂至今。

就写作构思来说,可模仿的有: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记叙文的叙述描写和抒情方式;散文的"形散神聚"和语言的抒情性… …

议论文性散文可尝试学写《六国论》和《伶官传序》的框架结构和论证过程。这些文章在行文结构方面带有范式性,体现了议论文论证严谨的特点。如文中的总分式结构,对比、假设、举例等论证方法,其论证周密、说理清晰的逻辑性和文中从开头一直贯注到结尾的沉痛激切的抒情文气完美融合,对那些不会写议论文的学生来说,定会在温故知新中提升。抒情性散文可尝试学写《祭十二郎文》和《文与可画谷偃竹记》的抒情线索。如《祭十二郎文》以情感领起全篇,以骨肉至情贯串始终的写法。记叙性散文可整合第三单元《过小孤山大孤山》(叙事)《项羽之死》(写人)的写法。

3.创造性拟定练习和试题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各类古文句段或古诗词,让学生按要求进行扩展、缩写、仿写、续写、改写、转述、文学评论……如:对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进行扩展。

学生习作示例:

……一望无际的原野是最广阔的舞台。绿油油的麦稞就是这场舞剧的主角。微风是伴奏,白鹭作衬托,一切的一切如此浑然天成。轻风拂来,柔嫩的纤腰便曲了下来,摇曳起来,于是这片瀚海便涌起洪波,卷起大浪,霎时间传到了另一边际,消失在了眼帘之外。这是波浪的制高点,更是曲线的最完美的表现。白鹭为何如此匆忙,是否为追寻这美丽的瞬间?人都会被此景陶醉,更何况是一只鸟呢?

悠扬的啼声擢破了夏日的沉寂。是什么精美的乐器,发出如此美妙的旋律?穿越千丛万木,终于找到了这位隐逸的天才。高大的树木能遮挡住黄鹂鸟的身影,却永远无法埋没人间绝响。夏日似乎在这啼声中变得清爽,变得清凉,变得清新,变得清丽。……

又如试题:以下是李商隐《无题》中的一二联,请你仔细阅读,然后根据说明写作。(6分)"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学生改写示例:

冲破了障碍,排除了阻挡,好不容易我们才能见面。相聚,对我们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呀!正因为如此,即使是短暂的片刻,我们也格外珍惜。而当面临离别之时,我内心痛楚哀伤,就像东风不再,原本受春气滋养的花朵顿时凋零一般。

还记得蚕总是不断吐丝,就像我对你的眷恋,直到生命步上尽头才会终止;此时此刻,对你思念不尽,又像案上燃烧的蜡烛,我以不停的泪水耗尽生,直到烧成灰烬才无泪可流。

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中,我们不能相伴相守,只好独自愁苦,让思念如利针刺进心坎,时时牵扯,时时挣扎。我希望你知道,虽然我的身远在天涯,但我的心永伴你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