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家长育儿心得范文

小学家长育儿心得精选(九篇)

小学家长育儿心得

第1篇:小学家长育儿心得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 小学化 幼儿园教育 危害 对策

幼儿教育主要致力于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影响重大,而我国的幼儿园“小学化教育”却十分严重,不能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和幼儿教育规律。一些幼儿园为了提高幼儿的入园率,满足家长的需求,扭曲了幼儿园办学宗旨。在这种错误做法下,幼儿欢乐的天性被剥夺了,以至于有些专家不得不发出呼吁“把童年还给孩子!”因此,必须克服“小学化教育”,让幼儿在自由的空间里获得最佳的发展。

一、幼儿小学化教育的危害性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指把幼儿园儿童,当成小学生来进行教育。这种教育对幼儿的发展极为不利。幼儿园本应是孩子成长的乐园,但目前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出现,使幼儿的成长面临着威胁,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此现状的深思。

1. 幼儿正处于长身体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幼儿如果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伤害,并引起心理上变化,如表情呆板等。

2.过早地对幼儿实施小学教育超越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幼儿期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如果此时强迫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学习和做许多功课,他们的智力水平是跟不上的,如果学习过于吃力,幼儿会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情绪,从而会扼杀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3.在幼儿阶段所进行的小学式教育,其实进行的只是单项智育,由于这种做法只重视单项智育或某种技能的发展,忽视了全面发展的要求。

4.由于一些学前班使用的是小学一年级教材,其教学内容和小学一年级是重复的。在幼儿阶段儿童如果学过了小学课本上的知识,他们刚上小学一年级时,不用花多大力气就可以获得好成绩,由于重复教育,使这些儿童养成了不动脑、不思考、生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二、幼儿小学化教育倾向产生的根源

1.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家长逐步意识到知识对于一个人未来生存的重要性。因此,现代社会人们对教育的关注达到了空前的重视,希望孩子快成才、早成才的迫切心理,促使他们将这种希望转嫁到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甚至是学前教育。在这种心理促使下,他们在选择幼儿园时,有相当多的家长会选择一些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的幼儿园。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又对幼儿教育知识匮乏,存在许多误区,片面的认为幼儿教育就是要多多地教授孩子他们所谓的“文化知识”。这样的教学严重偏离幼儿教育的宗旨。

2.教育市场化对幼儿园办学宗旨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观念的不断深入,我国幼儿教育也越来越走向市场化,大多幼儿园已改为民营、民办。这些幼儿园虽然有利于幼儿就近入学,给许多家长带来了方便,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它们只好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的社会心理,对幼儿进行数学、拼音、外语等原本为小学教学内容的教育,并把这些当成学校成绩,以吸引部分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样的幼儿园,解决生源不足问题。因此,幼儿教育形成这样一种不正常的恶性竞争,甚至促使一些较正规的公办幼儿园也不得不增加幼儿教育的知识性内容,加重了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

3.幼儿教师普遍专业素质偏低。虽然我国幼儿教师的数量每年都在不断增加,但是相当数量的幼儿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幼师教育,不能正确认识幼儿教育的宗旨、意义和目的,不懂得幼儿身心发育特点和幼儿教育的普遍规律,不会开发孩子的智力,而错误的把教孩子外语、识字、背唐诗等作为学习内容,把课堂教学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这种把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大大超出了幼儿的接受能力,造成了超负荷的学习,不仅不能开发幼儿智力,也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三、克服幼儿园“小学化教育”的对策

(一)纠正家长的教育观念

面对家长的不正确的认识与要求,作为幼儿园不应处于一种被动盲从的地位,而应充分发挥我们在幼儿教育中的专业主导地位。我们的教育目光不能短浅,不能只看到现在,而更应着眼于儿童的未来。我们合作的基点是:我们与家长的教育初衷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孩子成材,但在具体的教育理念与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基于此,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充分发挥我们专业教育机构的权威性,带领家长走出教育的误区。

(二)端正幼儿教育的指导思想

“小学化教育”的出现实际上是错误教育观念影响下的产物,要解决“小学化倾向”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要认识到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启蒙教育阶段,它的任务是为幼儿未来的小学学习奠定知识和智力的基础,而不是成才教育。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提高身心素质,因此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小学有严格的区别,在幼儿园阶段进行小学式的教育是幼儿身心发展所不允许的,也是国家幼教法规所禁止的。

(三)提高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水平

第2篇:小学家长育儿心得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214-02

幼儿园作为儿童早期经历中影响最大的教育环境之一,要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然而近年来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却愈演愈烈,许多幼儿园将小学的学业提前到幼儿时期进行学习,日常教学活动占据了幼儿的大部分游戏时间,这样不仅加重了幼儿的厌学情绪还严重泯灭了幼儿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此种现象背后的成因,认识其危害性,制定相应的对策。这样才能还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让其健康全面发展。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具体倾向

幼儿教育小学化,主要是指幼儿在教学实践中被当做小学生的发展特点来培养,远远超出了幼儿的接受限度,类似于拔苗助长现象。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常管理小学化

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好奇多问、富于想象等等这些是每个处于幼儿时期孩子的主要特征,因此,幼儿园的教育也应该是在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后,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符合他们的教育环境,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而,现在的许多幼儿园都忽视了孩子们的这些天性,将管理小学生的一些日常规范守则实施于幼儿身上,把小孩子们都培养的规规矩矩的,不许乱讲话、乱跑动,那种整齐化、统一化完全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创新限制,培养出来的都是一些老态龙钟的幼儿,这样下去我们还何谈创新,何谈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教学形式小学化

“游戏是正在成长中的幼儿最大的心理需求,幼儿在游戏中编织了假想的世界,却在身心方面实现了真实成长”。日本学者伊藤隆二曾经指出:儿童的本质是游戏,否定游戏或剥夺游戏,就是消解儿童。对于幼儿来讲,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我国的幼儿教育法规都提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所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其所接受的课堂形式和学习内容本应是丰富多彩的,但是现在的许多幼儿园却一味地追求学习效率,教学模式成为了小学教育的前奏,课堂教学占用了绝大部分的游戏时间,而讲授的课堂知识又远远超过了幼儿所能接受的限度,这样一来幼儿对知识没有足够的消化时间,幼教形式就完全成为了一种机械的、灌输的填鸭式教学。

(三)课程内容小学化

幼儿园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形式一样都要求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所以课程安排要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许多幼儿园很少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出发来进行课程的制定,超出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大多数幼儿园将英语、数学、拼音、识字等知识性内容强行划人到幼儿园课程教学体系中,并且每节课都在40分钟左右,每天最少4节课,远远超过了原国家教委 《关于改进和加强学前班管理的意见》 “每课时不得超过30分钟,每周不得超过12―17课时”的规定。再加上现在家长盲目的攀比心理导致孩子们不得不报各种各样的特长班,甚至有的完全忽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所以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不仅加重了孩子的学习和思想负担,还扼杀了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成因

一种社会现象的背后必然有其深刻的原因,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之所以愈演愈烈也必然是多种原因导致的结果。

(一)应试教育体制

在我国,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应该符合其全面性、普及性的性质,不应该带有选拔性质的。然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体制模式下,将升学率作为教学重点的趋势不仅没有在教与改革的浪潮中有所改观,反而这种现象更趋于低龄化了。为了提高升学率,幼儿园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不得不对幼儿进行高强度的教育,开设所谓的“加强班”、“特长班”,这完全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应试教育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原因。

(二)家长望子成才心理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幼儿园作为孩子离开家庭之后接受的第一个教育集体组织,家长自然是对其抱有很大的期望,所以家长的需求对幼儿园的办学具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家长在很大程度上对幼儿教育存在很多的误区,片面的认为玩游戏就是在耽误孩子的前途,对孩子的未来不负责任,而一味地觉得教育内容越多越好,要求对幼儿施以识字、算术以及特殊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此外,家长总是打着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的旗号,全然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而是要求孩子们要学习什么绘画、舞蹈、钢琴等等。这样,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幼儿园不得不以教育内容以那些复杂的识字、算术为主和各种种类繁多的特长教学。这种迫切希望孩子成才的迫切心理无疑推动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发生。

(三)幼儿园自身发展竞争激烈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幼儿园的办学越来越呈现出市场化、多元化的趋势。由于国家政策提倡鼓励公民个人举办幼儿园再加上为了满足不同经济层次家长送子女入园的需求,导致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开始办园。许多非法个体幼儿园单纯的以营利为目的,其无论是基础教学设备、活动场地、幼儿玩具还是师资力量等方面都要比正规的幼儿园差很多。但这些幼儿园的收费往往都比正规的民办幼儿园低,他们不能开展正常的以开发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教学活动,而仅仅是一些简单的算术、识字等等课程为主。这一做法正好迎合了家长那种望子成龙的心理,导致那些有正规办学条件的幼儿园在人力、无力、财力等方面造成了闲置。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满足家长的需求增加生源,那些正规的幼儿园也不得不将本来正规的幼儿教育改为小学教育,久而久之,幼儿教育就陷入了“小学化”的恶性循环中。

(四)小学招生标准的片面性

造成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因为幼小衔接失衡。相当一部分小学在招生时关注的不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而仅仅是以识字多少、算数能力等来评价学生的优与差,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幼儿园不得不增强学生的知识技能的训练。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及对策

幼儿教育小学化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不仅在心理方面会造成孩子的厌学、畏惧心理,在身体健康方面由于孩子们长期缺乏活动,会严重影响小孩们的身体健康成长。而且从长远来看,单纯的重视智育发展而忽视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无疑埋下了“祸根”,只注重智商而忽视情商的培养这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无疑是行不通的。所以,能否解决好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不仅关乎着儿童个体的发展,而且牵系着我国今后无数多创新人才的培养,乃至整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我们必须在分析其背后原因,认清其危害性后,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改善此种现象愈演愈烈的趋势。

(一)改革中小学单一的入学选拔制度

我们从上面的原因分析中不难看到,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小学入学选拔制度的单一性所影响。为了让幼儿园摆脱小学预备班的命运,我们必须加强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力度,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入学选拔标准,严禁组织各种入学考试,彻底贯彻就近入学,加快中小学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速度,淡化考试竞争的压力,重视幼儿的全面发展,降低“应试教育”向幼儿教育的扩散。

(二)加强家长正确幼教理念的培养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很大程度上是受家长幼教理念的牵制所形成。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家长教育理念的培养,让家长能够明白什么样的幼教形式才是科学的,才是真正对孩子有利的,淡化家长的那种功利心理,培养真正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理念。与幼儿园达到幼儿教育的共识,使得幼儿教育能真正健康发展。

(三)重视幼儿教师素质的培养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很大一部分责任是因为幼儿教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的原因造成的。因此,作为幼儿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改变其教育思想尤为重要。所以,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很有必要对教师的教育思想进行培训和宣传指导,让其明白相比于知识来说,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才是最重要的。这样教师在教师的实践过程中才能真正从孩子的立场出发,让孩子真正的有一个快乐的学前教育生活。

(四)完善幼儿园办学的监督机制

首先,要健全幼教监督机制。发挥幼儿监督机构的作用,严格按照《纲要》所规定的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领域,及时进行抽查发现存在“小学化”倾向的幼儿园,并给予相应处理。此外,还要严把办园质量关,提高个体幼儿园的整体水平,对那些不符合标准的幼儿园要进行严格清除,规范市场准入制度,全面防范因不规范幼儿园“小学化”教育而导致的生源恶性竞争,为正规的幼儿园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

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幼儿教育小学化都是不正确的,而且其危害性极大。要使得幼儿教育正常化,就必须坚持“幼儿教育以游戏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开发智力,体味学习的快乐,在保育教育并重的基础上,充分的使得儿童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培养。学前教育阶段是培养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始时期,这对于个体的未来,国家的未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的人才竞争实力都起着不可忽视的奠基作用。所以针对幼儿教育小学化这种违反教育规律,严重损害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行为,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但是,这种现象的发生不是单方面原因造成的还需要我们协调推进,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去彻底根治它。

参考文献:

[1]王小英.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教学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52.

[2][日]伊藤隆二.儿童与游戏[M].日本:日本文化科学社,1987:2.

[3]朱敬红.关于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与对策研究[J].学园:教育科研,2011(15):81,82.

[4]李大维,刘秀丽.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与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66,167.

[5]金日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3):42.

第3篇:小学家长育儿心得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正确引导;健康成长

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乡镇私立幼儿园、托儿所越办越红火。他们名义上主要以幼儿学前班、托班为主,但实际操作中又以小学低年级课程为主。这种做法很受当地家长的欢迎,而由政府公办的幼儿园却受到了冷落,生源逐渐减少。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呢?

一、当前家长对幼儿教育认识不正确

作为幼教工作者,在幼儿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家长的密切配合十分关键。农村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还有许多偏见,具体表现在:有些家长对幼儿百依百顺,一味追求智力的开发,忽视了幼儿全方位的发展,忽视能力的培养、品德的上升、情感的塑造,导致幼儿的自理能力差,自私心重,不关心他人,造成幼儿人格的不健全。还有一些家长为了使孩子在同龄幼儿中出类拔萃,往往实施超前教育。他们或将孩子提前送入小学,或将小学的部分内容提前向孩子灌输。在幼教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家长这样埋怨:“孩子学了这长时间,连一个字都不认识。”中班家长这么说:“怎么还不教孩子写字?”而大班的家长说:“怎么不多布置点作业,孩子只知道玩。”殊不知,幼儿教育应强调的是幼儿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不顾幼儿的自身特点,拔苗助长的想法是万万使不得的。

二、积极沟通,正确引导,帮助农村家长走出幼儿教育认识的误区

要做好幼儿教育,家园合作是一种必然趋势。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犹如一车两轮,必须同步进行,幼儿教育才会收到实效。充分发挥家长对幼儿教育的作用,帮助农村家长走出幼儿教育的误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要加强培训,促进家长对幼儿教育观的转变

现阶段农村绝大多数父母都外出务工,只有爷爷奶奶照看幼儿,外出都比较困难,所以,采取送教下乡的办法,分散组织家长学习幼教理论,帮助他们掌握幼儿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程序,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教养方法、教育观念,引导家长理解对于智力发展不成熟的幼儿,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是幼儿教育的首要内容,而不是单纯幼儿智力的开发,让幼儿家长熟悉幼儿的自身特点,引导他们遵行幼儿教育的规律。幼儿教育小学化不利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习。幼儿教育小学化,讲白了就是把幼儿教育办成小学的预备教育。小学一、二年级的知识幼儿园已经学习完了,当幼儿园升入小学学习后就没有新知识,老知识重复地教使学生感到乏味,学习兴趣难以持久。同时,幼儿教育小学化往往会把小学知识以“夹生饭”的形式教给学生,到了小学阶段,这样的“夹生饭”老师很难加工熟透,对小学教学工作不利。

2.要加强交流,促进家长与教师的日常沟通配合

幼儿园对幼儿实施教育必须得到家长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强化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尤为重要。得到家长支持,幼教工作就会事半功倍。在交流方式上主要依托家长接送幼儿的时段及时与家长沟通幼儿在校表现,了解幼儿在家情况,一起研究幼儿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对于在外务工的家长可以依托手机发短信进行沟通。目前,深入家庭全面了解幼儿身心健康状况、行为习惯、智力发展等状况,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改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错误认识。

第4篇:小学家长育儿心得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73-01

1 什么是幼儿教育“小学化”

目前,关于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定义,学界还没有统一的答案。笔者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就是对幼儿的教育采用小学阶段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教育管理的倾向,将幼儿等同于小学生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它重视课堂教学,重视结果评价,重视幼儿习得小学阶段的行为规范,强调对幼儿进行知识“灌输”和幼儿对显性知识的掌握。这种教育模式虽然让大多数家长满意了,却违背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不可逆转的消极影响。

2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浅析

2.1 幼儿园方面

2.1.1 幼儿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纵观整个教育领域,幼儿教师在整体教师专业化水平上是比较低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健全的幼儿教师准入制度。有相当一部分幼师虽然学历达标但并不是专业对口,她们并没有很好的专业理论知识,缺乏对幼儿教育的科学认识。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大部分幼儿教师都是中小学转岗教师,她们并不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习惯性的用中小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来教育幼儿。

2.1.2 幼儿园的市场化运作

在我国,民办幼儿园撑起了幼儿教育的“半壁江山”,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谢焕忠表示截至2016年底民办幼儿园占全国学前教育的比例为53%-54%。民办园的数量增加虽然改善了幼儿园“入园难”的现象,却诱发了幼儿园之间的不合理竞争,再加上主管部门监管不力,使得民办幼儿园中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尤为突出。众多的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口味,争取更多的招生人数,纷纷推出各种“实验班”、“精品班”、“兴趣班”。

2.2 家长方面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决不输在起跑线上”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是对我国绝大多数家长的真实描述。在高考压力下,应试教育蔓延到了幼儿阶段,并深刻的影响着中国家长的幼儿教育观念。家长们责备孩子每天只知道玩玩具,看着别人家的孩子上特长班便不顾自己孩子的兴趣也带去学钢琴、学舞蹈、学画画,以为这就是全面发展,这就是重视幼儿教育;他们片面地认为拼音、汉字、数学的学习越早越好、越多越好,却对孩子的接受能力置之不顾。所以,在笔者看来,家长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教育观念是幼儿教育“小学化”得以一直存在并发展的 “优质肥料”。

2.3 政府方面

2.3.1 对幼儿教育监管不力

当今幼儿教育市场化背景下,由于政府缺乏严格的办园审批制度以及地区间办园准入标准不一,且缺乏相应的监督制度等,导致幼儿教育市场鱼龙混杂。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幼儿园是没有材的,而政府主管部门在对幼儿园教育内容的宏观把握上又有所欠缺,致使很多为迎合家长口味而提前教授小学内容的幼儿园不仅没有被禁止,甚至还得到了家长的追捧。政府对幼儿教育缺乏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使得幼儿园特别是民办园一直游离于有效的管理与指е外。

2.3.2 缺乏健全的幼小衔接制度

幼小衔接理当是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衔接,而现在的幼小衔接更偏向于幼儿园向小学“看齐”,小学却要求幼儿一入学就像小学生的样子。很多小学在入学时甚至会安排“分班”考试,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进入一个好班,不仅会要求幼儿园老师多教些认字、数学知识,甚至还会去给孩子报辅导班。虽然政府已经提出了“择校热”的解决措施,如就近入学,但在优质教育资源如此紧张的现阶段,很多小学仍然暗地里进行“面试”以选取更优秀的学生。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缺乏合理有效的衔接,使得幼儿园迫于家长的压力不得不提前教授小学内容。

3 改善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对策

3.1 树立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

不管是家长、教师还是社会都应该树立起科学的幼儿教育观念,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尊重教育规律,反对功利教育、应试教育、“填鸭式”教育;我们要从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成长的角度,建立起对孩子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反对只重智育,反对结果评价模式。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幼儿教育与其它阶段的教育是截然不同的,一方面,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幼儿教师准入制度建设。另一方面,幼儿教师要加强对专业知识、专业理念的学习,并在教育实践中内化为自己的教育观和儿童观;要从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角度,创造性的、适宜性、趣味性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要坚持自己科学的教育立场,作为家园合作的直接主体,教师要将自己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渗透给家长。

3.3 政府构建完善的幼儿教育质量监管体系

在民办园成为我国幼儿教育主力军的背景下,政府必须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建构完善的幼儿教育质量监管体系和幼儿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从办园条件、师资水平、教学方式、教育内容、幼儿园管理模式等多方面评监管和评价幼儿园办园质量。同时,政府要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提高幼儿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加强对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

3.4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并不是说幼儿园不考虑幼小衔接工作,而是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地做好幼小衔接。我们必须从幼小衔接就是提前教授幼儿小学语文、数学知识的误区中走出来,全面地看待幼小衔接问题。幼儿教育应该从培养幼儿学习品质、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着手做好与小学的衔接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璐. 我国当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研究[G],2014.

第5篇:小学家长育儿心得范文

一、营造氛围,家园同步,统一认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颁布对于有效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提高广大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广大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建议。因此,我园对全园教师进行专题集中学习培训,认真解读《指南》精神内涵、基本框架、教育理念。指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排解教育困惑,牢记各领域教育目标、教育建议,规范办学行为,着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夯实幼儿园教育理论水平,保证幼教队伍的专业化。以内涵建设促进幼儿素质教育。坚持“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注重幼儿体验式、探究式、发现式学习和过程评价,而非脱离幼儿生活经验、高于幼儿认知水平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在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氛围中,不跟风,不盲从,不迎合,而是尊重教育规律和教育的科学性,即着重关注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态度、自主的学习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园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进行的。经过家庭有意或者无意的影响,孩子在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已经能够表现出明显的个性特征。孩子进入幼儿园以后,幼儿园会以特有的方式按照既定的目标,进行有计划的“再加工”。如果家长不配合幼儿园做好工作,不仅会给幼儿园教育带来困难,而且还会影响老师正常教学。只有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紧密地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进行有效教育。《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我园充分借助网络、幼教宣传月、家长开放日、家委会、家园联系手册、幼儿成长记录、家教宣传栏等平台向家长宣传《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南》、《纲要》,帮助家长了解幼教发展的动向,强调科学的教育理念,明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规律,牢固确立幼儿教育的独立地位和特点,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发展观。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幼儿园教育是小学教育的准备阶段”的真正含义,即:品质、习惯、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准备,而非阶段性的知识准备,使其克服浮躁情绪,缓解思想焦虑。正如大班幼儿王某某的妈妈所谈:过去看到别人家即将升小学的孩子,从幼儿园回家之后,就要忙着做100以内加减法、书写汉语拼音,甚至家长借来小学一年级课本辅导孩子学习,心里不免有些着急,对幼儿园的教育产生怀疑,错误地认为幼儿园不重视幼小衔接教育。通过《指南》学习,帮助家长进一步明确3-6岁幼儿学习发展目标,树立科学儿童观、教育观。在做好家长宣传的同时,我们还主动与小学沟通,通过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教研室共同研究幼小衔接,幼儿园、小学互通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规范小学招生办法,定期举办幼小衔接专题讲座,形成了幼儿园、幼儿教师、家长、小学老师四位一体的教育合力,从而解放了幼儿,排除了“小学化”对幼儿园教育的干扰。

二、强化教科研,提升教育质量

“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反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让幼儿快乐地成长,并不是片面让幼儿无目标没有挑战的嬉戏,幼儿时期正是成长发展的关键期、敏感期,幼儿适度、适宜、建构式的学习不仅是好奇心满足的过程,也是建立自信、体验成功、快乐的过程。我们通过大胆创新园本课程;积极开展幼小衔接园本教研;“一日生活皆课程”——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教师适宜行为研究;幼儿园活动区课程研究等教科研活动,让教育回归生活,真正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使习惯养成教育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全过程。对即将升入小学的幼儿家长存在的种种焦虑,我们向家长进行了正确的引导:一是鼓励家长激发幼儿上学的自信心,帮助幼儿做好社会适应性与抽象逻辑思维的准备:二是调整幼儿学习生活规律,学会守时、自律、自理;三是家庭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幼儿安心学习的氛围;四是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懂得远离危险,确保自身安全;五是学会规范行为,学会自律、自理,懂得安全自我保护,不要给同伴造成危险;六是做好幼儿及家长的心理疏导,加强幼儿社会往能力的培养,使其身心愉悦地渡过幼小衔接的适应期。

作者:林元 单位: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云龙幼儿园

第6篇:小学家长育儿心得范文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家长缺乏幼儿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不能以幼儿为本,以幼儿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针对家长认识上的误区,我园通过《致家长一封信》《家园联系册》、宣传橱窗、家园共育专栏、幼儿园博客等途径,积极做好相关宣传,让家长了解幼儿教育的特点,知道幼儿教育的重点在于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品德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而不是把孩子培养成为会识多少汉字、会做多少道算术题、会背多少首古诗的“神童”。我们呼吁家长能够理解幼儿教育的真正内涵,转变家长“拔苗助长”的错误育儿观念,赢得了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支持与配合。

二、进行培训交流,引导家长转变“小学化”观念

以往每学期幼儿园召开的家长会,一般以介绍学期教育任务,提出让家长配合的要求为主。在“去小学化”活动开展以来,我园通过“转变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专题培训讲座和家长会,向家长宣讲教育部的通知,并把幼儿园小学化的危害向家长讲解。针对部分家长受应试教育影响、缺乏科学的保教知识,对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不理解的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在理解家长顾虑的同时,对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工作作了解释说明,并从幼儿年龄特点、心理和身体发育状况等方面阐释了学前教育中儿童的成长需求,用一些小故事、生动的名人成长事例消除了家长心中的担忧。

在家长会上,我们还组织家长进行家教经验交流,请教子有方、教育效果好的幼儿家长介绍他们的做法,供大家学习借鉴。这样的家长会,对引领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克服“小学化”倾向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共建成长档案,激励家长转变“小学化”观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为了转变家长“小学化”观念,我们和家长一起为每一个孩子建立了一份成长档案,其内容包括幼儿基本信息、照片、作品、点滴进步记录、童言稚语、旅游见闻、学期评语等内容。教师和家长从家庭、幼儿园两方面对孩子行为进行实录、分析,使幼儿的点滴活动情况能够清晰地记录下来。幼儿成长档案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以家园互动式的成长档案形式呈现,给了家园一个交流沟通的载体。家长在参与幼儿成长档案的制作过程中,看到了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也了解了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与特点,使他们在家庭教育方面可以更加有的放矢,这对有效消除家长“小学化”观念、树立正确育儿观起到了激励作用。

四、家长走进校园,促进家长转变“小学化”观念

我园地处农村,许多幼儿家长的学习经历、知识水平、教育观念等导致了他们的心目中上学就是“学知识”,把识字、写字、背儿歌、背古诗、做算术题等作为在园学习的主要内容,“小学化”观念严重。“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为了转变家长“小学化”观念,我园利用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们来园观摩幼儿的晨间锻炼、集体教育活动、游戏、课间操、就餐等半日常规。家长们亲自体验了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情况,看到了在幼儿园的常规活动中,教师是如何以游戏为主组织活动,如何在活动中给幼儿提供学习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与幼儿进行交流互动,如何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等,不但拉近了幼儿园与家长的距离,而且淡化了家长看重知识学习的做法。

除此之外,家长助教活动也是我园实现家园互动、转变家长观念的又一项举措。学期初,我们就对家长的兴趣、特长、工作性质等进行了全面调查,根据家长的这些特点,我们有意邀请“妈妈老师”“妈妈大夫”“警察爸爸”“农民爷爷”等到幼儿园当“老师”,讲解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讲如何保护牙齿、讲遇到坏人怎么办……来自各个行业的“老师”带来的丰富多彩的教育素材,使孩子们开阔了眼界,获得了一些社会知识和经验,与此同时家长也对幼儿园教育活动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使家长亲身感受到了孩子成长的需要,认识到了“小学化”的危害。

五、开展亲子活动,帮助家长转变“小学化”观念

亲子活动是一种辅助日常教育活动的有效活动形式,是促进家长转变观念的有效途径。为了帮助家长转变“小学化”观念,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不同,赢得家长对我园工作的认可,我园定期组织了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

如在亲子阅读活动中,各班幼儿在家长的陪同下,在班内阅读区内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图书,经过登记后把图书带回家。家长陪幼儿一起进行阅读,孩子在亲情陪伴中习得了借阅图书的方法,学会了早期阅读,学会了倾听。再如“三八”妇女节之际,我园举办了“庆三八,爱妈妈”主题活动。通过给妈妈献歌、捶背,和妈妈一起制作红花、给妈妈戴花等环节,孩子们的心灵播下了一颗美丽的种子,他们懂得了去如何爱自己的亲人,亲子关系进一步增强。还有,春天的亲子运动会、“六一”“元旦”的亲子联欢、日常的亲子手工制作等活动,使家长们在与自己孩子的互动、交流、探讨中,了解了自己的孩子,增进了亲子关系,更重要的是淡化了“小学化”观念,为孩子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家长的认同、支持,感受到家园互动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第7篇:小学家长育儿心得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身心发展

幼儿教育阶段是孩子们进入小学的前期,同时其在幼儿阶段学习的内容是小学知识的基础,孩子们在幼儿阶段出现“小学化”现象,是指过早将孩子们作为小学生对待,无论是知识学习上,还是在纪律要求上,都是按照小学生的标准实行的,无形中造成孩子们的负担,促使其提前进行标准的小学生活,我国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状

随着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增加,导致孩子之间也呈现出竞争状态,绝大部分家长认为,如果不能从小对孩子进行教育,一定会导致自己的孩子比其他人的孩子差,再加上社会上不少教育行业抓住家长的心理,为家长灌输启蒙开发、提早挖掘潜力的思想,导致孩子在幼儿阶段,过多的接受各种各样的辅导,甚至是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无形中剥夺了孩子童真的天性。

现代幼儿教育小学化现状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幼儿阶段的教学内容,我国大部分幼儿园的教学图书是根据小学课本编制的,例如某幼儿园的课程安排,早晨孩子8:00到校,一直到下午17:30放学,基本教学方式为朗诵、正常课时、下午活动三部分,朗诵的内容有百家姓、弟子规、三字经等等,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幼儿园的正常课时中为幼儿阶段的孩子开设了英语口语、数学速算、心算与珠算、美术、音乐、舞蹈等等多项课程,而且孩子的下午活动,也是集体进行古诗背诵;第二是幼儿阶段的管理方式,大部分幼儿园开设在小学附近或者直接开设在小学校园内,实行同样的管理制度,有的学校甚至开设了小学幼儿教学部,幼儿时期的孩子没有遵守管理制度的经验,往往在管理上出现错误和迷惑,因此幼儿园是孩子进入小学阶段的适应期,并不代表其可以与小学等同,导致幼儿教育朝向小学化的方向发展。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思考

我国出台了《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行为规范》,但是并没有出台幼儿行为规范,由此表示幼儿与小学生是存在差别的,我国当前幼儿教育中出现的小学化现象,对我国幼儿的成长是有极大影响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禁锢了幼儿的思想发展

幼儿阶段的教育应该是使幼儿的学习处在一个放松的状态,尽量让孩子随着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的方向,家长和教师可以为孩子提供学习的选择,但是不要规定孩子学习的方向,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实质上是让孩子重复进行小学内容的学习,如此以来,孩子既不能在短时间内接触到新鲜的事物,还不得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再一次的学习,降低了孩子在学习中的兴趣,同时剥夺了孩子在幼儿阶段的思维发散,限制了孩子的思想发展,使其将学习作为一项任务执行。

2、不利于幼儿正常的身心发展

幼儿阶段的身心发展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一样的,小学生是具有一定的保护意识的,但是幼儿阶段的孩子意识上根本没有形成保护的观念,如果过多的让孩子在幼儿阶段学习各种各样的小学知识,则会忽视其身心教育的重要性,对孩子的正常身心发展是无益处的,严重时还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3、淡化了我国对幼儿的关注

幼儿阶段的教育主要是对幼儿进行基础思想的教育,为其以后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做准备,但是我国幼儿园忽视了幼儿时期的教育,直接进入到小学教育,促进幼儿过早的成熟,导致我国无法正常划分幼儿与小学生的标准,因此逐渐失去了对幼儿的关注意识。

三、针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解决措施

为保障我国孩子在幼儿教育阶段良好的发展,避免小学化倾向的出现,必须按照孩子成长的规律进行相应阶段的教育,针对我国幼儿教育阶段出现的小学化现象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1、遵循幼儿自我发展的意愿

幼儿园要制定适合幼儿学习的课程,例如除开设基本的识字、识数、识别等课程外,可适当的添加手工制作、基础美术以及儿歌音乐等课程,幼儿教师多带领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带领幼儿运动、做游戏,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身体,更多的是可促进幼儿之间独立的交流,对于课外幼儿园可开设辅导班,需要根据幼儿自身的意愿选择是否参与学习,教师和家长尽量不要干涉,如果家长担心幼儿会做出无用的辅导班选择,幼儿教师可告知家长幼儿的选择是其天性思想的表现,对幼儿的发展是有一定程度的帮助的,要相信幼儿的积极性,一定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2、改变观念保障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家长的攀比心理和对孩子过高的要求,如保障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必须转变家长的观念,可利用幼儿园做好幼儿身心保护的宣传工作,例如可通过召开家长会或发放宣传页的方式,宣传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容,转变家长的观念,使家长的观念由起初对孩子过高的要求,转变成对孩子的尊重和保护,保障孩子在不同的生长时期接受合适的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3、提高我国对幼儿阶段教育的关注度

为提高对幼儿阶段教育的关注度,我国相关部门可针对幼儿阶段的教育进行研究,编制适合幼儿园使用的图书,不仅可以保障幼儿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保障幼儿在学习中获得乐趣,我国还需对幼儿阶段的教育建设给予资金的支持,增设幼儿园的游乐设施,丰富幼儿园的课余生活,从不同的角度开发幼儿的智力,幼儿阶段的孩子除了可以在学习中获得能力的锻炼外,还可在与其他孩子游戏、交流、沟通中获得锻炼。

结束语: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其在幼儿阶段的教育应该适应其身心的发展,促进其自由天性的开发,不应该过多的给予其束缚的教育,因此我国应大力提倡适合幼儿阶段的教育,而不是让孩子们在幼儿时期就开始学习小学的知识,针对我国现代幼儿阶段的教学状况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并对改进措施付诸于行动,展示孩子幼儿时期可爱的天性。

参考文献:

[1] 董志伟.我看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J].河北教育(综合),2010(Z1).

[2] 李传赞,孙逾.遏制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浅议[J].新课程(中),2011(02).

第8篇:小学家长育儿心得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去小学化”

幼儿教育“小学化”普遍被认为指幼儿教育脱离了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向小学阶段的教育标准看齐,具体表现在教育内容上重视智育,轻视德、体、美、劳教育;在教育方法上重视知识讲授,轻视幼儿自主学习;在教育方法上重视知识讲授,轻视幼儿自主学习等方面。

一、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现实情况

幼儿园“小学化”因其有悖于儿童自身的发展规律,被普遍认为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不仅阻碍了儿童的快乐成长,甚至会导致儿童丧失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热情,成为未来成长学习和社会化的不利因素。因此幼儿教育“去小学化”是长期受到高度重视的问题。

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防止和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指出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学前教育的目标是“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可以说社会早已注意并重视到这个问题,政府甚至出台行政命令对其进行管制。紧接着2011年教育部跟随国务院《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这一通知明确指明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构建了一套“去小学化”的全方位机制设想。在幼儿园办学上,详细规定了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不得以兴趣班为名进行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不得布置家庭作业等措施;在整治已经“小学化”的教育环境上,不仅强调了园方的义务还强调了小学在幼小衔接中的主体作用;在监管上,教育行政部门不仅要担负起长期监督测评还要尽到教研指导工作的义务,同时鼓励家长与社会的力量参与其中。这一套机制基本覆盖了幼教各方参与主体,多维度多方位地为防止和整改幼儿园“小学化”现象提供了制度平台和政策保障。此后多个省出台文件,较之教育部文件在具体规定上更为细致,在奖惩措施上也更为具体。

然而,直到现在幼儿教育“小学化”在实践上却没有减弱的势头。在政策强制下,大部分幼儿园遵守严禁“小学化”的相关规定,不教具体课程,但并没有得到家长的认可。“小学化”教育在私立幼儿园或者农村幼儿园愈演愈烈,不仅以教师集体授课形式为主甚至教授的是与小学课程完全接轨的科目,而提前进行小学教育仍然受到家长与教师的推崇,也助长了以课外特长班为名的辅导班泛滥的现象,无形之中增加了幼儿负担。“去小学化”尽管得到了社会认可并且也付诸实践,但在现实环境中社会响应和支持依然不足,实践成效并不显著。

二、幼儿教育“去小学化”难落实困境的原因分析

幼儿园“去小学化”开展了多种实践却收效甚微,归因在于各方主体行动动因不足。

1.家长之困

幼儿家长尽管是这一实践中最直接的利益主体,但却不是幼儿园“去小学化”的有力支持者。尽管家长比其他任何主体都更希望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未来发展,但对于“去小学化”的幼儿教育家长普遍不认可。

幼儿教育课程严禁教基础知识,期望从培养德行方面给予儿童宽松的自主学习和探索氛围以培养其学习兴趣,这是一种长期难见成效难量化的品质培养,无法从短期中观察得知。“去小学化”的幼儿教育使得家长无法衡量其好坏,甚至认为其毫无成效。大部分家长希望看到的是孩子今天认识了多少个字,会了几道算数题,会背多少首古诗这种直接量化的基础成效。游戏与实践活动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的表现,在这部分家长眼中“去小学化”几乎等于幼儿教育的不作为,幼儿园应当有“教育”的作用而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托管孩子的场所。幼儿园“去小学化”被家长认为是一种不作为化。

另一方面,尽管也有部分家长理解“去小学化”对于儿童成长与发展的益。但由于当前整个教育体系都是以应试为目的,而传统文化也更重视实用,大环境下家长也不能冒险,接受“去小学化”的后果就是与同龄人相比“输在起跑线上”,即使明白其优势但因为社会环境无法改变,家长也难响应这种变革。

2.幼儿园之困

(1)幼儿教师之困。尽管幼师队伍素质和教学水平都不断在提高,但幼师的专业化水平总体上较低。少部分幼师专业训练水平有限,不认可新的教育理念也不具备开展整合课程的能力,复制小学教育的模式课程和教学是他们教学最便捷的方式,也是约束儿童便于管理的较佳方式。也有相当数量的幼儿教师认可“去小学化”的动机和益处并且具备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但“去小学化”后教什么怎么教就成为一个摆在教师眼前的问题。政策上提出了禁止行为却没有明确改进路径,不教具体课程,幼师应当如何设置课程,不进行集体授课教学,幼师应当如何开展教学活动,这些问题成为教师开展实践的阻碍。另一方面,难见成效的“去小学化”幼教对于教师自身而言,难以得到家长的肯定和园方的肯定,难以为自己赢得名誉和利益,这也是教师缺乏响应动力的原因。

(2)园方之困。我国幼儿园大部分是自负盈亏,生源多寡决定着幼儿园的生存发展,因此家长的诉求是幼儿园经营的重要导向。园方为了生存,倾向于迎合家长以争取生源,因此会选择更容易被家长认同和接受的“小学化”的办园方式。而一旦大多数幼儿园选择了“小学化”的办园方式,不采取“小学化”教育的幼儿园将极有可能在竞争中面临淘汰。即使是公办幼儿园,也不可能完全忽略家长的需求,园方一方面要迎合家长另一方面还要要面临政策监管,在夹缝中面临两难困境更加没有动因进行相应变革。而由于“去小学化”实践可能带来教学任务和管理任务进一步加重,因此园方不愿在自己利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承担更多的责任,更会对实践产生抵触。

3.政府为主导的管理部门之困

可以看出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在这一问题上并非不作为。从政策设计上可以看出政府将自身定位为一个引导者和监管者,这也应当是政府在幼教上l挥的作用,但实际执行和实施中可能存在偏差。政府政策设计从上到下都有所涉及,国家政策层面只是提出了宏观性的要求,各地方也有更为细致的不同要求,有些因为缺乏调研和论证不切实际,反而会让幼儿园难以落实,而严厉的奖惩措施又让幼儿园无法拒绝,只能附和不符合幼儿园发展或者幼儿发展的教育政策。另一方面因为幼教现在还不属于义务教育,幼儿园全部公办和义务化显然也是不现实并且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

三、幼儿教育“去小学化”难落实困境的思考

各方主体缺乏响应动因或者自觉响应的动因,使得幼儿教育“去小学化”一直在探索实践却进展缓慢,其中可以看到监管存在问题,教师素质不健全,家长存在实用主义的心理等多方面原因。

1.“去小学化”有利于儿童发展的理念应当成为共识

观念的改变才是关键。幼教“小学化”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与“儿童中心”的观点是不相符合的,教育应当顺应幼儿自然成长的规律,揠苗助长的行为都将得不偿失。关键是这种观念如何能被家长教师等接受,真正渗透到幼儿教育实践中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对这种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形成的固化的思维方式和教育方式的转变需要各方的努力,需要社会大众舆论转向与政策监管共同作用。这虽是个缓慢的进程,但应当明白这种观念的基础性。

2.现今推行的“去小学化”策略是否真正有助于去“小学化”

目前存在着一种“去小学化”的一刀切倾向。首先,没有明确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区别。本身用“小学化”这个词就是一种定义上的指代,尽管体现出两种教育的差异,但并不是对小学教育的否定,它不意味着小学教育是对儿童成长发展不利的,不是表明幼儿教育是散漫无约束的,更不是说儿童一入小学就要迅速地进入高压式教育阶段。小学教育与幼儿教育当然是不同的,但人为把课程学和授课方式作为二者间的区别显然是武断的。“去小学化”的整合课程并不排斥幼儿识字,学习数学科学知识,更倾向于的是对幼儿好奇心、创造力的激发和保护,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促进幼儿的肢体动作发育发展,进而间接促进幼儿大脑发育。“小学化”与“去小学化”更为深层的区别应当在于培养目标的不同。因此反思“去小学化”行动更应当着眼于是否正确区别二者的根本不同。仅仅一味否定集体授课、否定课程学习、否定对儿童思维能力的束缚,没有触及其核心。其次,由于没有认清两者之间本质差异而人为割裂幼教与小学,只是为区别而区别,强调区别而不强调联系,没有幼小衔接是无法推进实践的进一步发展的。家长的不信任其实更多出自衔接问题,而自上而下的行政强制的更多要求在于幼儿教育应当如何“去小学化”,尽管政策力量的干预体现出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儿童在幼儿园毕业后毕竟还是要进入小学接受小学教育,如何做到平稳过渡良好衔接,在政策上只能体现为要求义务教育不可择校。但幼儿园自身没有积极性做出改变更遑论做到衔接,对于园方及教师甚至家长而言,幼儿园教小学的课程就是最好的幼小衔接了。这都会成为阻碍“去小学化”的重要因素。再次,依靠行政强制难以调动各方主体自身的积极性。没有积极参与动机的家长园方和教师,“去小学化”是难以真正得到落实的。

参考文献:

[1]金日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3):41-43.

[2]刘翠花.幼教“去小学化”倾向阻滞因素分析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7):141-142.

第9篇:小学家长育儿心得范文

1.幼儿教育小学化内涵

“幼儿教育小学化”主要是指幼儿园将小学的课程资源、管理模式、评价标准、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等引入、渗透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和趋势化的一种功利性的教育现象和错误的教育倾向。目前许多幼儿园采取小学化的教育方式,把幼儿当做小学生来要求,幼儿阶段开始给孩子留大量作业,有些幼儿园为了扩大招生,开设各种特长班、兴趣班等,把小学课程纳入到幼儿阶段来学习,严重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2.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

第一,幼儿园办园理念和生存竞争的影响。不少家长的科学育儿知识和家教经验比较匮乏,教育观念还比较陈旧,要求教师要将小学一年级课本内容提前教给幼儿掌握。而一些幼儿园不是真正把培育全面发展、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作为办园宗旨,而是一味“向钱看”。为了多收幼儿、多赚钱,这些幼儿园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情况,开设一些不该开设的课程,向幼儿提出过高的学习要求,以求幼儿拿出学习成绩来,满足家长的虚荣,并以此作为“办园成绩”向社会炫耀,提高幼儿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第二,教师观念和专业素质的束缚。不了解幼儿身心特点,错误地认为只要将知识传授给幼儿就是正确的、成功的,他们的做法不仅不能真正帮助幼儿学习知识,反而为幼儿健康成长设置了障碍。受农村幼儿教师无编制的制约,农村的幼儿园大多数是老教师。老教师虽教学经验丰富、工作热情高,但在培养幼儿舞蹈、音乐、绘画等艺术方面力不从心。而民办园的最大难题则是师资问题,幼儿教师素质迫切需要提高。调查发现,多数幼儿教师是小学教师转岗,对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不甚满意,多是无奈选择,造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不足。教师专业化素质不高,片面理解幼儿园课程。这使当前幼儿教学存在“重教轻学,重智轻德”的现象,更多地进行室内教育活动,室外游戏活动较少。

第三,走进了幼小衔接的误区,夸大了“幼小衔接”工作。调查发现,有接近一半的教师“小学化”教育观念严重,认为“幼小衔接”是提前教孩子一些小学知识,以更好地过渡到一年级。于是,许多幼儿园开始对幼儿灌输小学知识,以小学的管理模式来管理幼儿园。

第四,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家长的观念出现偏差。应试教育的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产生严重的影响,“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在众多家长脑海中萦绕,纷纷向幼儿园提出要学前开始为孩子恶补拼音、写字、算术的要求,家长急于求成,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进行攀比,这样做不仅压制了幼儿的个性成长,而且使幼儿厌学,消极抵抗。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弊端

1.幼儿教育小学化会危害到幼儿的身心发展

幼儿正处于长身体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如果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大脑易疲劳,会损害神经系统,过早、过多的规范性学习还能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不良症状产生。幼儿的心理发展也不够完善,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如果学习过于吃力,幼儿会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情绪,从而扼杀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2.幼儿教育小学化会影响幼儿的全面发展

在幼儿阶段所进行的小学式教育,只重视单项智育或某种技能的发展,忽视了全面发展的要求,结果,幼儿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被削弱了,其他各育的发展要求被忽视了,导致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片面性。

3.幼儿教育小学化对幼儿的未来学习不利

由于一些学前班使用的是小学一年级教材,其教学内容和小学一年级是重复的。在幼儿阶段,儿童如果学过了小学课本上的知识,他们刚上小学一年级时,不用花大力气就可以获得好成绩,由于重复教育,使这些儿童养成了不动脑、不思考、生记硬背的不良习惯。当他们升入二年级以后,面对新的学习内容,一时不能适应,结果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学习跟不上的情况都可能产生。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幼儿园课堂教学中存在小学化倾向,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指导思想

第一,必须树立正确的办园理念。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正确引导,加强监管。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大胆揭露幼教“小学化”的错误倾向,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教师、教材、教具等各方面的监管,对一些错误宣传及时制止,使幼儿园之间生存竞争的条件不再是以看谁教得知识多,而是以谁的幼儿园办得好、办得正规、更适合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作为竞争的条件。第二,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要认识到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启蒙教育,它的任务是为幼儿未来的小学学习奠定知识和智力的基础,而不是成才教育。所以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应以《幼儿园工作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为指南,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提高身心素质。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小学有严格的区别,在幼儿园阶段进行小学式的教育是幼儿身心发展所不允许的,也是国家幼教法规所禁止的。第三,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和培训。定期开展学前教育的理论学习和业务交流探讨,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大力开展园本培训,举办各种基本功比赛,提高幼师的舞蹈、绘画、演讲等专业技能。业务部门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走出去”,学习先进的经验和做法,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和业务指导,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逐步使师资配备走上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的轨道。第四,走出幼小衔接的误区。通过培训、讲座、学习等形式,使家长和幼儿教师真正了解幼小衔接的内涵和意义,即不是让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知识,而是幼儿园从大班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加一些幼小衔接的教学内容,包括参观小学,了解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培养儿童正确的书写姿势,培养注意力等,从生理、心理上为儿童适应小学做好准备。

2.遵循幼教规律,体现幼儿教育的特点

幼儿教育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必须坚持从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出发,因材施教,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第一,确立启蒙教育的目标。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其教育要求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为主,幼儿所学习的只能是其周围生活中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这是一个不能违背的原则。在幼儿园中,一切教育工作都应围绕着启蒙教育的要求进行,按照启蒙教育的特点组织教育内容,安排教育活动,使幼儿在获得智力启蒙的同时,掌握其周围生活中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第二,合理安排一日活动,体现幼儿发展特点。在国家规定的幼教法规中没有“课程”的概念,这是由幼儿教育的规律所规定的,因此幼儿园的一日活动要给幼儿以充分活动的自由,以幼儿的班集体活动为主,以幼儿的自主活动为主,以幼儿的趣味性活动为主。在安排一日活动时,应注意将一日活动的各环节有机结合,注意动、静交替,室内、室外活动的交替,集体活动和分散活动的交替。还要注意集体活动、自选活动和自由活动的结合,注意在一日活动中体现出整体性、节奏性、灵活性的特点,体现出一日活动的质量。第三,开展好幼儿的游戏活动,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获得知识和发展智力的主要学习活动。有人说:“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其实强调的就是幼儿的玩乐天性和幼儿是在游戏中获得发展的客观规律。要保证每天有充足的时间让幼儿自由选择游戏活动;要尽力为幼儿开辟游戏场所,扩大游戏空间;要根据教育目标选择游戏主题,广泛开展游戏活动;要注意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无论是游戏环境的创设,还是游戏内容的选择,都要充分考虑幼儿园的整体教育目标,以全面发展为目的,使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并注意培养幼儿的各种良好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