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质量监测论文范文

质量监测论文精选(九篇)

质量监测论文

第1篇:质量监测论文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论文

1当前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政府重视度不足

当前我国很多下级地方管理部门对于环监数据的质量控制工作不够重视,而且还经常以经济发展为理由进行干预,这为相关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巨大的阻力。另外,还有部分地方管理部门未经监测单位同意,擅自篡改相关数据,严重影响监测单位的工作独立性,也使得环监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等大打折扣,这与我国地方政府一味追求经济发展政绩有着直接的关系。

1.2环监队伍素质低

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由监测人员直接影响,如果环监队伍当中人员的素质低下,则必然导致监测数据差错率过高。而目前国内还没有针对于环监队伍人员素质的监管人员,这类管理者均是有环监单位人事管理人员兼职,其本身工作压力导致管理工作的偏向性明显,其仅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对环监工作知识内容的了解度较低,因此难以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1]。

1.3环监报告质量低

相比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的标准制定较晚,各项规范也比较落后,对环监数据的质量缺乏有效的指导和评价,这也是导致环监工作质量管理难以开展的一个因素。目前我国针对于环监数据报告的质量管理工作的问题更加突出,由于缺乏完善管理体系的辅助,导致各种管理缺失、管理错位、管理重复等现象,极大程度地浪费了管理人力资源,不利于工作的稳定和长期开展。同时,我国各地区的环监技术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沿海经济重镇的环监报告质量相对较高,而相对经济落后或偏远地区这项报告的质量偏低,而这部分地区本身技术水平有效,难以开展科学有效地管理工作,导致了进一步的恶性循环。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措施

2.1监测技术的完善

想要有效地对环监数据质量进行管理,首先就必须要对相关监测技术进行完善。在环监技术当中最重要的就是监测跟踪技术,其主要用于对所属范围内环境的实时数据进行全方位的记录,为环监报告提供大数据支持。目前国内所使用的监测跟踪技术存在监测区域过小、监测因子数量过少等缺点,因此在完善该项技术时应该从这两方面入手,可以与现代商业卫星系统进行连接,增加地外数据传输的速度和稳定性,进而获取更大范围内的实时环境数据。同时,还必须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实际工作中导致环监数据不可靠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设备操作的规范标准,而目前国内大多数设备生产厂家所指定的操作标准均有一定的差别,导致了操作过程中各类设备无法兼容使用的情况,影响了数据的获取效率和可靠性。另外,还应该在国内建立环监数据的检验机构,其主要工作就是对环监数据获取部门的报告进行核查,分析数据是否与检测范围内环境符合,保证所获得数据的准确性、客观性。而且这一机构还可以直接参与到环监质量管理工作中,对数据的采集步骤、分析方法等进行进一步的监控,配合主管部门的工作。

2.2构建量值溯源基准标准

量值溯源是检验环监数据质量的一个有效方式,其可以根据数据的来源确定其准确性,并以检测系统作为辅助,增加工作效率。利用量值溯源对环监数据进行管理时,首先就应该对基准值进行确定,可以建立部级别的基准实验室,从全国范围内对基准值进行确定,而且这个实验室还可以有效弥补以往我国在环监数据基准值上的空缺,为量值溯源管理工作提供辅助数据。其次,在国内还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量值溯源规范,包括数据的导入、基准值的确定、数据的对比以及分析等多项工作内容。同时在这一管理规范当中还应加入技术审核方案,对各地区环监技术是否达标进行确定,有效地提升我国自动化、全日程在线环监设备的推广应用面积。第三,很多环监工作中所涉及的样品数量有限,此时的环

境监测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样品的质量,因此必须强化样品检测实验室的建设。对各地区样品的基准值进行有效的确定,并且在检测过程中建立完备的检验流程,保证质量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2.3构建质量监督体系

在开展质管工作时,相关质管指标是该项工作的主要参考数据。而我国环监工作开展时,相关监测数据的不准确也导致了质管工作可靠性下降的问题。因此各级部门应该进一步重视质管工作流程改革,建立一套更加完备的监管体系。通常情况下的质量管理工作的核心在于对环境监测的最终结果进行管理,而此时监测的数据已经产生,即使发现了其中存在错误,也必然需要重新进行收集,这就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正确的体系下应该从整个环境监测的过程进行监管,从监测样品采集、运输、结果分析以及报告等各个方面入手,从而将环监数据错误控制在萌芽状态下。

2.4构建质控目标

目标管理方法是当前企业的主要管理模式,其将所有的工作均以目标的形式展现,进而使所有的工作均具有明确的方向性。而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也可以引入这一理念,将各种环监工作环节的目标进行细化处理,并委派专人对各级目标进行管理,进而使以往质量控制工作单一管理的模式更加多样化,也增加了质管工作的灵活性。而想要实现这一多层次的管理,首先需要在环境监测工作当中建立各层次内的质管指标,也就是在各工作环节内均采用量值溯源的管理方式。虽然这样做会大幅度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但却可以从细节当中增加管控效果。

2.5提升管理人员素质

想要细化控制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就必须进一步培养专业的环监质管队伍。传统的管理人员只具备人事管理知识,而新型的环监质管队伍内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人事管理能力,而且还需要熟知各类环监工作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细节化管理。在该队伍培训阶段就应该以量值溯源为基础,并且根据队伍人员所负责的不同管理环节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以此提升质量管理的效果。

3结语

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体系建设,应该了解当前我国该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构建量值溯源体系,加强质管队伍的建设力度,保证环监工作质量的稳步提升。

第2篇:质量监测论文范文

关键词: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意义;措施

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破坏使得环保形势越来越严峻,加强水环境的质量监测和控制已成为当前重点工作,相关措施的探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1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意义

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指采取质量控制技术和方法,对水环境监测情况进行动态监督和管控的一种管理模式。加强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一方面有利于及时全面了解当前水环境监测情况,并发现水环境监测方面存在的问题等,不断提升水环境监测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切实为相关部门决策的制订和实施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是新形势下推动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不断加强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才能切实提升环保效益,推动经济社会稳定有序发展。

2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制度不够完善,技术标准不健全。对于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目前国家没有从立法的角度进行统一的规范和管理,各地区也没有针对性地制订配套实施政策,在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面还不健全,各地区没有统一、明确的水环境质量监测标准,在全过程空白样本、空白测试、平行样、加标回收等方面也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对质量控制结果数据检验标准的制订也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利于质量监测活动的有序开展。2.2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力度不够。需要将水环境质量监测控制全面纳入到水环境管理的全过程中进行精细化管理,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很多的环节和具体指标、内容等,但是目前相关的监测人员往往比较注重试验分析过程的质量监控,在准备、样本采集及样本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质量管控力度不够,质量控制方式也比较局限,没有积极探索更加多元、全面的质控监测方法。

第3篇:质量监测论文范文

海洋环境监测报告编写完成后应立即启动审核程序,尽快完成报告的审核工作,报批准人批准后对外。一般来说,监测报告的审核程序包括以下几个工作环节。

1.1成立内部审核专家组由本机构具有一定资质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审核人员组成,也可聘任外单位的专家人员。

1.2报告审核根据监测报告性质和类型,一般可采取会议审核和咨询审核两种方式。对于监测内容较全、涉及专业面广的重要的大型海洋环境监测报告,采用会议审核的方式进行全面、详细和严肃的审查,会上充分讨论后最终形成书面修改意见,根据意见组织编写人员逐条修改,完善监测报告;而对于监测内容较少的小型监测报告,可采用咨询审核的方式进行内部技术审查,收集各审核专家的书面修改意见后,由报告编写人员按要求进行修改。

1.3报告批准与经过反复多次的慎重审核、修改和完善后,送报告批准人(一般为监测机构负责人或者技术负责人)批准后,对外或者提交委托人。

1.4监测数据审核程序监测数据是高质量的海洋环境监测报告的前提和保障,是监测报告编写工作重要的基础资料之一。针对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的审核,则应按计量认证的有关规定要求实行“三级”审核程序。一审:由质量监督员(或科室负责人)对编制人员签字后的《检测报告》、原始记录进行审核。二审:由数据审核(或质控)部门对《检测报告》、原始记录进行审核,对不合格的《检测报告》或者数据记录应附修改意见后退回,并要求重新编制,必要时则应重新开展实验室分析工作、甚至重新开展监测工作。三审:由监测机构实验室授权签字人对《检测报告》进行最后审核,审核结果无误,签字后(并明示其职务)进行结果的报告。

2审核人员资质

审核专家组一般由3~5名具备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的专业人员组成,能覆盖监测报告涉及的各专业领域,如海洋化学、物理海洋、海洋生物生态、海洋地质、海洋测绘等。审核人员应具备相应的工作经历,长期连续从事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达8年以上;熟悉和掌握海洋环境监测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程、标准、方法;具备对监测结果作出相应评价的判断能力。监测报告批准人(授权签字人)应具备相应的工作经历;具备相应的职责权利;熟悉或掌握检测技术及实验室体系管理程序;熟悉或掌握所承担签字领域的相应技术标准方法;熟悉监测报告的审核签发程序;具备对检测结果作出相应评价、判断、分析和推理能力;熟悉和掌握海洋环境监测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程、标准、方法等。

3审核内容

3.1监测工作的规范性

监测方案设计是否合理和具有针对性,包括:监测频率、监测内容与项目、采样方法、站点布设、评价方法等;根据不同的海洋工程性质正确选取监测内容与项目,根据污染特征物正确选取评价因子。具体应以国家海洋局颁布实施的各监测技术规程为审核依据,如《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海洋倾倒区选划技术导则》《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技术规程》《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和《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监测技术规程》等。

3.2监测报告的数据

3.2.1数据的可靠性采样分析人员是否持有上岗证;实验室分析仪器设备是否经过计量检定并在有效期内;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方法应优先使用国家标准或行业指定方法,如使用非标准方法(仪器说明书、自行研究设计),在使用前应经过方法确认。以上均为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和提高监测数据出门合格率的必要条件。数据处理要符合方法标准规范的要求,按照规范进行数值修约和保留有效数字,使用法定计量单位,符号规定、名词术语应按标准规定的称谓。监测数据的计算公式、统计和评价方法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如监测项目有未检出现象时应按约定的方法进行统计和计算,对可疑数据、离群数据和异常值是否按《海洋监测规范》第2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和判别等。各项质控指标是否符合要求,如空白值、精密度、准确度是否都在技术文件规定的允许范围内。

3.2.2数据的相关性结合现场采样情况,分析在同一站位、同一次监测中,不同项目的监测结果与其相互关系项是否吻合、数据逻辑关系是否合理,从而分析和判断数据的可靠性。如某些研究表明,在海洋环境中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以及生化需氧量(BOD)3项参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同一水样中COD>CODMn,COD>BOD5,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和氨氮之和小于总氮浓度。充分利用各监测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使数据审核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临界性数据要进行详细的审核,即对环境标准附近的监测数据进行全面细致的复查,防止由于小的失误,导致监测结果质的变化。

3.3监测报告的内容

各监测技术规程、导则等技术文件的规定均有具体的编写内容要求,如《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海洋倾倒区选划技术导则》《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技术规程》和《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等都对报告的内容作出了规范性规定。但是,依据海洋工程或者监测工作的特点和监测的具体内容,可对个别章节和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对于监测报告内容的审核,应严格按要求执行审查,各章节内容必须严格要求做到与技术文件规定的报告内容一一对应,求全不缺;数据要翔实,分析要透彻,论述要求既要有深度,还要有广度,纵横结合,论证充分;各章节间应相互联系,前后不矛盾,思路清晰,逻辑严谨;文字表述要求做到,文字简练,意思明确,语句通顺。

3.4测报告格式的统一性

监测报告的格式应按照各监测技术规程、导则等技术文件规定的要求统一编制,审核时按要求执行。监测报告文本外形尺寸为A4(210mm×297mm),封面各行文字间距应适宜,整体保持美观;封里1分行写清:报告编制单位、编制单位负责人、单位技术负责人、监测项目负责人、编制人、审核人、批准人等;封里2一般为监测机构的资质证书彩印件(A4规格),《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等大型报告还应有封里3(各专题报告名称、协作单位全称、负责人)和封里4(报告各个章节的编制人、审核人)。监测报告最后还应有附件、附录、参考文献等。

3.5监测报告与合同规范的符合性

第4篇:质量监测论文范文

关键词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 X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2-0179-01

环境监测属于专业性较强的一项工作,它需要具有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才能胜任。因此,在环境监测中,对工作人员操作能力以及文化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在加强质量管理队伍的建设中,一方面要大力培养人才,另一方面还需要扩宽对人才地选拔渠道。国家环保部在《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纲要(2010-2020)》中提出:加强我国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队伍建设,使得质量管理的工作人员能够在工作中秉持良好态度,进而保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能够得到有效运行。

1 分析环境监测中质量管理人员所出现的问题

1.1 质量管理人员出现不稳定性

这主要是由于质量管理的工作中,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监测与分析技术,同时还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使得工作质量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难以胜任相关的工作,再加上培训系统完善,许多人员的管理水平不够,这就出现监测站中对质量管理的人员进行频繁调动[ 1 ],这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对整个环境的监测工作也带来一定麻烦。

1.2 在理论体系建设方面有待提高

截至目前,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工作中,具有指导意义的书籍与资料主要有两本手册,一本是《环境空气监测质量保证手册》,另一本是《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而其中还包含对空气、水、土壤以及噪声的自动监测[ 2 ]。在这一系列的环境监测中,还涉及专业的技术要素与标准,都没有得到有效地理论指导,从而使得质量管理中缺乏对科学理论的指导,这对实际工作地开展也带来十分不利地影响。

1.3 质量管理工作的任务繁重

在环境监测中,质量管理中的工作人员在数量上比较少,而省、市级环境监测站中有专门从事质量管理的人员,但是在县级中,由于工作环境等原因,使得许多的工作人员不愿从事这份工作,基本是兼职与专职相结合的方式,由此随着工作任务地增加,使得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变得十分繁重,同时还要输送部分工人去一线作业,这就直接导致管理人员受到极大地削减,使得原本不充足质量管理工作人员变得更加缺乏,在繁忙的工作中可能会导致管理与监督过程失控。

1.4 对质量管理人员的培训机制欠佳

目前的质量管理工作人员是从实验室的分析或者是现场的检测员借调来的,他们虽然具备实践工作的经验,但对于质量管理而言,缺乏专业知识的培训,大多数的管理人员严重地缺乏相关管理经验,因而在管理中,会出现管理工作没有得到较好地落实位等情况,在没有一套健全与完善培训的体系中,使得质量管理人员难以提高工作的有效性。

2 改善质量管理现状的措施

2.1 加强建立与完善质量管理的理论体系

在当下,为环境监测中提供一个比较完善的质量与控制技术,即QA/QC的方法[3],使得我国的环境质量监测能够在此基础上,再结合目前八项国际中通用质量与管理原则,不断地完善质量管理的体系建设,然后根据实际工作不断地发展与变化,针对新问题的问题,可以借鉴国外的环境质量管理中有用的经验,从而全面提升质量管理的措施,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而建立具有特色的管理体系。

2.2 明确管理岗位中工作的职责

在环境质量管理中,由于当前的工作中出现人员不足的情况,从而使得许多管理工作出现其他岗位的工作人员兼带处理,由此在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中,需要对这部分工作加以明确,保证工作人员能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中做到各司其职,进而提高质量管理工作中各级人员的办事效率;除此之外,还需要对质量管理的工作人员加强监督,一方面可以充分地保证他们工作能够切实地落实到位,另一方面也是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起到良好的督促作用,使得工作人员能够在监督中不断地严守自身岗位的职责,努力做好质量管理的工作,为环境质量的管理带来积极作用。

2.3 设立良好的督查与奖惩制度

在管理队伍建设中,一方面要做好监督工作,另一方面要设置与之相适应的奖惩制度。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环境监测的管理工作能够得到有效地开展,对于工作中表现比较优秀的管理人员,要给予一定的奖励,这不仅可以为其他工作人员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而且也可以进一步地激励相关的工作人员不断在工作中创新,进而提高环境质量的管理水平;再者根据工作经验可知,在一个良好的监督与奖励制度中,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得到较好地提高。因此,对于质量管理队伍地建设,需要设立一套完整地督查与惩奖制度,进而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

2.4 重视对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属于一个系统而完整的工程,其中涉及管理工作中的每一个人,因此,这就需要环境监测部门加大力度选拔与培养人才,从而保证环境监测与质量管理的工作能够提供准确的数据[4]。首先是在人才选择方面,需要加强对质量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测试,通过这样的方式保证他们所选拨的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知识储备。其中建立与之相关的培训机构,一方面是对参加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使得他们能够充分地吸收最新的知识与理论,为实践工作提供良好地支持;另一方面是对刚进入工作岗位的人员而言,通过培训使得他们能够尽快地了解工作内容、岗位职责以及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等。这对他们在真正进入岗位之后能够顺利地投入工作中。最后还需要培养与储备质量管理的人才,可以与高校教育相结合,设置与环境监测和质量管理相关的专业,在高校的培养下,满足实际中复合型的管理人才需求,保证在监测中提高数据的有效性。

3 结论

环境监测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影响,通过环境监测将环境中各种数据的变化情况充分掌握,从而达到有效监控环境问题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质量管理作为关键的环节,需要工作人员在管理中不断改善工作方法,进而提高工作的效率。除此之外,还需要质量管理人员在实践工作中保持严谨与认真的态度,积极总结工作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为我国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工作带来质的飞跃,使国家在环境保护中沿着可持续发展之路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中.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把改善环境质量重点工作落到实处――在2016年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6,3(20):1-10.

[2]陈洪伟.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处理办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5(28):167.

第5篇:质量监测论文范文

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其质量管理重点是在实验室内实施样品平行样分析、样品加标回收分析等质控措施;至90年代初,原国家环保局颁布了《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暂行)》,提出了建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机构,并规定了各级监测站质量保证机构和人员的职责,为质量管理机构设置提供了依据;1992年起,环境监测站开始接受了计量认证考核和管理,为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供了契机,到目前,检测机构的实验室资质认定和实验室认可工作全面开展,各级监测站质量管理体系己基本建立。但能否维持和保障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确保提供准确数据,由于质量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滞后和不完善,其实施效果不尽理想。

1.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理论建设系统性不强

到目前为止,指导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有关书籍和规范标准主要有《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环境空气监测质量保证手册》包含水、气、土壤固废、噪声、自动监测等各要素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方法标准等,偏重于质量控制技术,未形成系统性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常常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境地,日常管理缺乏有效的手段。

1.2专业人员缺乏,培训机制不全

专业质量管理人员少,做深入研究而形成理论的更少。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专业人员大多由实验室分析和现场监测人员转岗而来,虽然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但未经过系统的质量管理专业培训,或缺少管理经验,或技术能力不足,或管理不到位;多来年,从国家总站、省级站到市级站,缺少对质量管理人员全面系统的培训机制,虽然有不定期的少量培训,但也是临时性且不系统的,培训机制不完善影响了质量管理工作的全面、有效落实。

1.3质管队伍不稳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质量管理人员应该由具备一定监测分析技术和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担任,但因为人手不够或培训不及时,质管人员距完全胜任还有一定差距。部分监测站的质量管理人员岗位调动频繁、新手较多、管理经验欠缺,少数质量监督员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不高,起不到监督的作用。少数县级站的质量负责人变化频繁,或不熟悉体系管理要求,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1.4工作任务重,日常监管不力

以江苏省为例,省和市级环境监测站有专职质量管理人员,县级环境监测站有专职或兼职质量管理人员,但由于逐渐繁重和扩展的监测任务,机构管理者尽可能将人力资源向一线倾斜,而不断削减管理人员,使原本就不足的质量管理人员更为缺乏,日常应进行的监督管理缺乏力度或难以实施,部分质量监督员的日常监督也因任务繁忙而减少或流于形式,使监督过程失控。

2建立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的设想

2.1梳理总结,建立质量管理理论体系

在现有较为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有关技术规范、质量保证质量控制(QVQC方法等基础上,以国际通用的8项质量管理原则为理论依据,借鉴《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K)/EC17025)和国外质量管理经验,实施全面的质量管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理论体系,用于指导和规范质量管理人员的工作。

2.2明确职责,完善质量管理人员队伍体系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环境监测的每个环节、每个人员,环境监测站作为一个独立机构,为政府管理和社会活动提供监测数据,应建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体系,使所有监测活动得到有效监控,以保证数据的准确可靠。监测机构的主要质量管理人员构成及相应职责应包括:

(1)质量负责人。质量管理是通过质量体系运作来实现,一个机构的质量管理过程就是建立、实施、维持、改进质量管理体系。质量负责人主要职责是负责“文件化”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应具备环境监测专业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熟悉有关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准则,有良好的质量管理及质量领导技能。监测机构的质量负责人应由该机构领导层担任,以保证能与最高管理者和技术负责人直接沟通,随时了解领导层决策信息,阐述自己观点,解决质量管理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2)质量管理员。质量管理员由质量负责人直接领导,协助其实施、改进质量管理体系,主要活动包括不符合工作控制、纠正和预防措施、文件控制、投诉处理、内审、测量溯源性、监测结果质量保证等,起着协调、监督、检查的作用,同时组织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开展质控考核、能力验证或比对、质量监督等质量管理工作,并对其结果进行评价。质量管理员必须具备环境监测专业技术实践经验,熟悉本单位的监测工作过程和特点,掌握体系管理准则和相关质量体系文件要求,熟悉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知识和数理统计技术。还需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工作性质要求其能够与有关部门和人员团结协作,共同完成质量管理工作。

(3)部门负责人。部门负责人是质量管理工作得以落实的直接管理者,起着承上启下、协调管理的作用,对上应理解管理决策,对下在部门内宣传贯彻质量体系文件和质量方针及目标要求、督促部门人员履行相应职责和质量改进,部门负责人同时也与质量管理部门保持沟通,使质量管理要求在本部门贯彻落实。

(4)质量监督员。质量监督员一般设在各专业部门内,其主要作用是解决监测过程控制中的问题,设置数量以保证监督的正常进行为前提。质量监督员应该是某领域的技术骨干或专家,熟悉各项监测方法和程序,了解监测目的,知道如何评价结果。职责是对监测全过程实施监控,重点对关键操作过程、容易出现问题的薄弱环节(如新进人员、仪器设备、环境条件、标准物质、试剂耗材等班行监控,在重要实验、客户有异议的项目复测、项目比对、开展新项目、新上岗人员等情况下应到场监督。有效的监督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规避数据结果风险。

2.3分清层次,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

质量管理工作的成效如何,与其质量管理人员队伍的业务技能及素质有很大关系,工作中边干边学固然重要,但缺少系统培训必将影响其管理专业性和全面性。应采取上级单位(国家、省市级)组织和内部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机制,对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1)最高管理层培训。对主要功能是出具准确数据的环境监测站来说,其最高管理者一把手堤组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战略决策者,确立和协调实验室的宗旨、战略方向、发展规划和内部组织,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维持和改进中起着关键和主导作用;质量负责人协助最高管理者维持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保证质量管理体系在任何时候都能有效运行;部门负责人是负责贯彻落实质量管理的直接组织者,是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主要组织保障。因此,最高管理层也应通过综合管理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培训,提升和加强管理水平,适应现代管理需要,使质量管理活动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和参与,在环境监测管理中成为质量管理的专家。质量负责人、部门负责人也应参加这一层次的系统培训。

(2)质量管理员培训。质量管理员作为质量管理活动的的主要实施者,其岗位培训不可缺少,应当重视对质量管理人员的培养,质量管理员需经上级单位培训考核后方可上岗,国家或省应当组织编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岗位培训教材,主要内容包括:质量管理法律法规、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基本概念、监测分析质量控制方法及评价、误差及数据处理和常用统计方法、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环境标准物质及其管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制及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及持续改进等。使质量管理人员经过系统培训,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质量管理专业知识和管理方法,真正名副其实并发挥监督指导作用,达到质量管理工作的专业化。

(3)质量监督员培训。培训重点是使每个质量监督员了解监督具有的预防功能、纠正功能和核查功能,増强其责任感掌握监督的对象和内容:在环境监测分析中,监督从事检测工作的人员是否持证上岗;监督监测方法、规程、作业指导书的有效性和正确使用;监督环境条件、仪器设备、器材、标准物质、试剂耗材等是否符合要求;监测记录是否完整、准确;对不符合工作进行控制,当发现严重影响监测结果准确性的偏离存在时有权暂停监测工作,并要求有关人员进行纠正。切实发挥质量监督员在过程监督中的作用,提高质量监督的有效性。

3结语

第6篇:质量监测论文范文

关键词:监测报告;三级审核;人员职责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4-0245-02

监测报告是监测工作的最终产品,是环境监测质量最直接的反映,出具内容完整、信息全面、合法有效的监测报告是各级监测机构履行其基本职责和承担社会义务、服务客户的重要形式之一。环境监测报告制度(国家环保局 环监【1996】194号)第二十八条规定“为了保证环境监测报告的准确性和严肃性,各级环境监测站应按计量认证的有关规定实行三级审核。”

一、三级审核的相关释义

一审由相关科室主任对报告编制人员签字后的报告审核;

二审由技术负责人对整个监测报告进行技术审核;

三审由授权签字人对报告进行最终审核,无误后签字发出。

一级科室主任对报告报出数据应检查,发现异常数据应及时判断和处理;报告经技术负责人签字为二级;三级为授权签字人审核签字盖章,经此三级审核,出具的数据和分析报告方为有效。

二、三级审核中各级审核人员的职责

(一)一审人员为相关各室主任

应熟悉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监测现场状况、监测分析方法、污染物类型,对监测方案及报告的整个编制过程负责,掌握监测数据的变化规律,对监测结果进行效验。

(二)二审人员为技术负责人

技术负责人应由具有工程师以上技术职称、精通站业务、熟练掌握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的人员担任。应熟悉监测业务技术运作,熟悉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分析过程,具有评价监测结果的能力。主要负责各类技术纪录格式的批准;负责检测报告(报表)的审核;负责对监测过程中技术问题允许例外偏离的批准;负责复核监测方案。

(三)三审人员为签发人(授权签字人)

授权签字人是指经认证机构认可,可在被认证实验室出具的检测报告上签字并负有责任的人员。授权签字人通常由实验室按条件推荐,认证现场评审组在现场评审时逐一考核认可,并将考核结果及相应建议上报,最终由认证机构批准认可。授权签字人的主要职责是审查监测报告的完整性、项目齐全性、监测依据和结论的正确性,并负责批准监测报告。授权签字人有权拒绝签署不符合要求的监测报告,并责成有关人员改正。

三、三级审核的内容

(一)环境监测报告信息的完整性

每份监测报告应至少包括以下信息:(1)标题;

(2)本站的全称、地址及通讯方法;(3)监测报告唯一性标识、每页及总页数的标识以及表明监测报告结束的标识;(4)委托方的名称和地址、监测的地点;(5)监测样品的说明和明确标识;(6)样品性状描述;(7)采样日期、接收样品和进行监测的日期;(8)对所采用监测方法(包括采样方法)的标识,或者对所采用的任何非标准方法的明确说明;(9)涉及的布点、采样方法(如果适用)说明及采样地点和位置(包括采样地点和位置的简图或照片);(10) 对监测方法(包括采样方法)的任何偏离、增添或删节,以及其他任何可能影响监测结果解释的信息,如采样或监测的环境条件等;(11) 测试和导出的结果及其计量单位;(12) 适用且需要时,提出意见和解释(或结论);(13) 报告编制、校核、审核人员的姓名和批准人员的签字、职务以及签发日期;(14) 作出本结果仅对所测样品有效的声明(如果适用);(15) 未经本站书面批准,不得部分复制监测报告的声明;(16) 遇到下述情况之一,还应在监测报告中提供测量不确定度的信息:客户有要求时,不确定度对监测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影响时,不确定度对满足某标准、规范极限有影响时;(17) 特定方法、客户或客户群体要求的附加信息。

(二)监测数据

发现和判别异常数据,对其进行合理分析是监测数据审核的重要内容。环境监测工作要求监测数据应达到的质量指标是:监测数据具有准确性、精密性、代表性、完整性、可比性,并且监测全过程的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1.环境监测数据代表性的审核。监测数据代表性表现在“时空”代表性上,负责数据审核的人员应着重审核环境样品的采样原始记录是否全面,采样人员是否严格按照规范认真作好记录,采样点位有无其它偶然和人为因素影响的记录等。对于污染源采样应注意采样时的工况、采样位置和取样方法等方面,及时发现异常数据。

2.环境监测数据精密性和准确性的审核。为了取得满足质量要求的监测结果,必须在分析过程中实施各项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如按技术规范的要求开展有一定比例的样品平行双样分析、密码样分析等。由质控人员详细审查分析人员在分析全过程的精密性和准确性,并写出相关的质控报表。记录监测数据的精密性是否达到给定的室内标准偏差的要求,同时在环境分析中,许多待测组分含量属痕量分析范畴,且常与空白实验处于同一数量级,空白值大小和分散程度直接影响其精密度,为此,只有全面审核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内容,才能保证监测数据的精密性和准确性。

3.环境监测数据完整性的审核。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不同可分为例行监测和污染源监测、环评监测以及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等。不同的监测目的有不同的监测方案,与其对应的监测项目、分析方法、监测频次及监测数据所要求的质量目标也各不相同。故在审核监测数据完整性时应着重审核不同监测对象的采样频次、监测项目是否达到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分析方法、检出限、测试精度是否符合监测目的的要求,若方法不当就会发生偏差或不准确。

4.环境监测数据可比性的审核。监测数据的可比性除了指采样、监测、数据处理等全过程都可比外,还包含有物质准确度、各行业之间、污染物之间、实验室之间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统一性。

(1)对比各种物质间关系,进行合理分析。由于物质本身的特性及各组分相互关系和实际情况存在必然联系,某些要素之间有很紧密的相关性,了解这种关系有助于我们审核数据。如在地表水监测中,同一水样CODCr、BOD5、CODMn、三者之间的监测数据存在以下规律:CODCr>BOD5;CODCr>CODMn。反之为异常。

另外在煤烟型污染的环境中,其大气中的SO2浓度一般大于NO2的浓度,一般约大2-6倍。但在城市公路两侧及汽车较多的非煤烟型环境中,则NO2浓度大于SO2浓度。这种变化特点在审核中要加以注意。

(2)利用类同监测对象的环境统计资料作类比分析。两个工厂产品相同,工艺条件相似其污染物性质、成分、排污状况大致都在一个范围波动,在准确掌握其中一个工厂的污染源监测数据对另一个工厂的排污监测数据的审核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结合其他环境要素,综合分析监测数据。在环境统计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应结合有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及水文等资料进行分析,如河流水质监测中,河水溶质成分与河水的补给状况(大气降水补给等)、流量的变化(丰水期、枯水期)有密切关系。

(三)监测过程的有效性

监测方法(包括采样方法)依据和所用仪器设备应具有适用性和有效性;各类监测过程应按监测方案有效实施。监测报告要求说明监测的项目、监测方法、方法来源、所用仪器和检出限(必要时)。

(四)监测结论的正确性

环境监测报告专业性较强,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理解,而结论是报告的关键、是点睛之笔。当人们拿到监测报告时,特别是委托监测,委托对象很自然的是先看报告的结论,且对结论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出示的监测报告结论必须客观、准确、简明、阅者皆懂。监测数据的统计方法、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应具有适用性;建议和结论的内容具有符合性、逻辑性和正确性。

参考文献

[1] 西安市环境保护局未央分局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第五版)[M].

[2] 李月娥,李昌平.试论环境监测报告的审核[J].污染防治技术,2006,19(1):45-47.

[3] 杜新黎.论环境监测报告的三级审核[J].环境监测研究,2013,(1):8-10.

[4] 武凤霞,等.浅谈授权签字人对环境监测报告的审核[J].环境监测与技术,2011,34(6G):262-267.

[5] 朱广一.试论环境监测数据审核[J].四川环境,2004,23(3):56-57.

第7篇:质量监测论文范文

关键词:质量管理; 环境监测水平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包括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和质量监督等内容[1]。为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推进环境监测质量制度建设,强化环境监测基础能力,提升环境监测技术水平,环境保护部制定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2],对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推进环境监测事业的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如何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大家都知道,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技术支撑,是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环境监测信息是否准确,分析的结论是否客观,将直接影响到环境决策的正误,而环境监测数据、信息是监测工作最重要的成果,是分析判断环境问题最基本的前提,获取真实有效的监测数据和信息是环境监测的直接目的[3-4]。数据和信息的有效性包括监测样品的时空代表性(即优化的监测点位和科学的采样频次),实验数据的科学准确性(即有标准规范的分析方法、优良先进的仪器设备、自动便捷的监测手段和现代可靠的高新技术)和监测行为的合法有效性(即监测人员须持证上岗[5]、监测仪器设备须经计量检定、分析结果须经全过程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因此,提高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各级环保部门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前提,各级环保部门要营造一种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重视监测全过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工作氛围,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抓紧抓实。

2. 改善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主要方法

2.1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监督体系

环境监测工作涵盖内容多,涉及范围广,要保障监测质量就要采用系统论的方法,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监督体系,围绕环境监测各个环节,特别是监测质量易受干扰的部分加强监管,构建保障体系。诸如在空气质量监督、水体治理等方面,就要加强应急监测、现场监测等薄弱的环节的质量监管从而确保整体体系工作质量的提升。

2.2科学配置监测点

在监测点的配置上,要坚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位置作为环境监测点,以通过有限的数据反映最大范围的实际情况。在具体选择监测点时,要综合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和取样发展规划等因素,科学选择监测点位置。

2.3打造作风优良、业务过硬的监测人员工作队伍

一要建立监测工作人员培训机制,对于新加入的人员做好岗前培训,使其掌握系统的检测业务知识,同时对在岗人员做好在职培训,不断深化其业务能力,提高工作水平。二要加强监测工作队伍精神文明建设。培养监测人员的责任意识进取意识。努力将他们锻造成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强的环境监测人员。

3.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使之有效运行并持续改进

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说到底就是监测质量体系文件的建立、持续改进和严格施行。监测质量的保证,需要一个科学完整的管理体系,要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侧》[6]的规定,以技术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质量记录)的形式,对监测的各个环节、各个工作部门,对实验的环境和条件,对每个工作岗位和监测管理者的职责和行为进行规范,要经常性地利用质量监督、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来评价体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质量管理体系的自我完善机制,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按照质量体系要求全方位、全程序、全过程、全要素的开展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实现环境监测的规范运行,持续提高环境监测质量。

4.积极开展外部质量控制和内部质量保证活动

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应主动接受上级环境监测机构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业务指导,积极参加监测计量认证、持证上岗考核、质量管理评审、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等外部质量控制活动,充分利用外部力量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检验和监测技术能力。在搞好外部质量控制工作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展实验室内部的质量保证活动,组织监测人员进行上岗理论考试、操作技能和标准样品考核。实验室分析应着重于分析人员操作技能的规范,采用分析空白、质控样、加标样、平行样、留样复测等措施评价监测质量,逐步增加全程序空白分析、质量控制图和不确定度评定,判断监测过程是否处于受控状态。应在日常监测工作中拓展质量保证、质量控制领域,加强现场监测和自动监测的质量控制,检查现场监测人员的操作是否持续符合标准规范要求,及时发现、消除实验室的系统误差,保证数据的准确可靠。仪器设备要按规定进行周期检定、期间核查和例行检查,保证计量量值可追溯到国家计量基准,确保量值的统一和准确可靠,使监测数据具有科学性、公正性。实践证明,质量保证活动能加强环境监测机构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充分发挥监测工作的技术监督职能,进一步提高客户对监测质量的信任度。

5.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及监测人才培养

随着环境监测对象的日益复杂化,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现代化,对监测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监测的对象具有成分复杂、随机多变、在时空和量级上分布广泛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环境监测工作的综合性、技术性和复杂性。

监测能力建设,是监测质量管理的基础。能力建设包括仪器装备、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三个方面。仪器装备是能力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监测人员素质的提高是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管理水平的提高是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因此,人才培养和提高监测队伍素质是加强监测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和根本保证。一方面要通过岗前培训、技能培训、继续教育、专题进修等渠道搞好全员培训,使监测人员全面掌握监测业务知识、熟悉各种标准、规范、技术方法,更好地搞好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要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的规定要求,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在政策、资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争取有利条件,不断充实各类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和物资,切实加强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和专项能力建设, 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

6.加强现场监测质量管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现场监测工作中客观的、主观的影响因素较多,对布点和采样等现场监测影响较大,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严重影响数据的准确性。现场监测工作中应该强化监测点位、采样时间、采样频次的管理,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确保现场监测仪器设备完好、计量合格;开展现场监测的现场平行样、全程序空白样等质量控制;加强现场监测人员的业务培训,要掌握相应的基础理论、现场监测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气象学、物理学、化学、流体动力学等繁多的专业学科知识,熟悉各种生产工艺,确保监测布点、样品采集、样品固定、保存和运输等现场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现场监测对数据准确性的影响。

当前,人口的激增、经济活动,特别是工业生产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得环境保护形势日趋严峻。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高峰期,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做好环境监测,加强环境保护,落实环境治理,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国策之一。环境保护关系到国家长远健康发展,关系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能否顺利实现。作为环境保护的基础作业,环保监测必须得到高度重视。环保单位要深入分析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影响因素的形成机理,排除不利因素,努力提升环境监测工作质量,为政府决策和环境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6)114号.2006-7-28

[2]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环境保护部(环办〔2009〕56号) 2009-5-7

[3] 王心芳.切实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努力提高监测的现代化水平[J].中国环境监测,1999,15(1):1-6

[4] 严管理出效益重质量求发展 努力开创环境监测工作新局面.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2009年全国环境监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9.2.16

[5]《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6)114号.2006-7-28

第8篇:质量监测论文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现场采样;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8018501

0 引言

环境监测过程中的质量保证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涉及到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与否和环境监测报告的综合评价是否科学合理。在前期的采样过程中,由于现场环境的限制,使得数据质量的控制比起实验室数据的质量控制更为困难,更需要引起我们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

1 充分发挥环境监测现场质量监督员的作用

现场监督员专职负责检修现场的监测设备的运行是否正常,排除可能出现的异常,具体来说包括检查大气采样器的流量是否准确,水样的固定剂是否变质,固体废弃物的焚烧设施的烟尘排放是否达到对空气的无害化,避免二次污染的发生。在进行采样或现场检测时,由现场质量监督员全程监督,并按照规定规范填写《环境监测现场质量监督记录表》,在完成检测活动后存入档案备查。

2 认真落实环境评审责任制,不折不扣的执行整改措施

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由质量管理室全面负责现场检测过程中设备和人员的管理,并对客户的满意度作专项调查,实施阳光透明的政策,杜绝暗箱操作,让污染源企业的负责人必须限期整改,同时加强监测人员队伍的自身职业道德建设,增强拒腐防变的意识,以高度的责任心做好本职工作。采样过程中环境监测人员一定要按照指定的操作步骤依次操作,对于使用后的容器,应及时的清洗干净,并保持干燥,以备下次再用。监测人员必须熟悉采样技术规范,具备相关环境监测技能知识。采样记录的填写一定要完整,保证整个采样过程的操作严谨规范,尽最大可能减小采样误差。现场的采样过程后,监测人员要对仪器进行清理检查,与同组成员做好工作对接,保证样品顺利入库。

3 采样的仪器设备必须可靠,具有良好的可信度

采样仪器设备的适用范围,量程,灵敏度,分辨率,稳定性,准确度,基准的选取对测量结果的精确性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每台仪器和设备都要建立相应的档案,定期送交质量部门检定,校准,还需要建立设备的出入库记录,对其流转进行严格的控制,如发现损坏,故障,改装和维修要有相应的记录,确保仪器能正常工作。

4 严格执行质量控制体系

采样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质量控制体系,以得到准确的数据和可靠的结果。下面仅对大气监测采样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作较详细的说明,其他可以类似处理。(1)采取正确的现场采样方法,要根据待测物在污染源附近空气中存在的状态,以及采样点的工作状况,正确的采取具有代表性的污染空气。(2)采样点的选择在质量控制方面要求是应选择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或者劳动者接触时间最长的区域的下侧,采样高度则是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高度。这样得出的结果才能更有说服力的证明职业危害的程度。(3)采样对象选择的控制需要根据检测的目的和具体的检测手段来确定,在质量控制方面,可以选取不同的工作岗位的,工龄长短不同的劳动者进行调查,在数量上要求每类的人数要相同。(4)质量控制对采样时间选择的要求是需要确保采集到的待测空气的量能满足检测方法的需要,即样品中的待测物的量正好处于最佳测定范围之内。在评价职业危害时,采样时间一般为15分钟以下,这是由大气采样器的最佳测定范围所决定的。(5)在采样流量控制方面的中重要的要求就是气流一定要均匀,这样大气采样器的指针才能稳定指示,便于后续的分析处理数据。

5 采样记录规范化

为了保证质量控制的效果,采样记录应当按照质量控制文件的统一格式,如实记录环境检测现场中发生的事项正确清楚填写,不允许涂改,采样记录还应要妥善保存,以备之后查询。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全人类共识的今天,环境友好,和谐共生已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作为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我们应该感到欣慰,因为我们是绿色节能,低碳发展的践行者,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在当前的现场采样过程中,加强对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控制,就要提高对环境监测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质量控制贯彻环境监测工作的全过程,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制并使之有效的运行和持续的改进,积极开展环境监测学术讨论活动,促进环境监测人才队伍正规化建设,环境监测工作人员要积极与相关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有效合作,全面提升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水平,为环境执法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6 结语

环境监测的质量是各级环境监测站的生命,质量控制是环境检测过程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环境监测人员要深入探讨,研究现场采样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努力提高操作技能及对现场数据的判断能力,科学规划现场采样过程的方案,实现有效的质量控制,保证环境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发展更加先进的质量控制技术,更好地为环境监测和人类的未来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敢,邱福文,吴应堂.环境监测现场采样中质量管理的实用方法[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2,(3):99100.

[2]曾曜.浅论环境监测现场采样过程中的质量管理[J].科技信息,2012,(18):5657.

第9篇:质量监测论文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 质量监督 实施

环境监测实验室涉及的监测项目广,监测的过程比较复杂,而且有些过程是难以追溯的,因此质量监督是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至关重要的环节。实验室的管理体系是否运行有效,关键在质量监督员是否进行充分监督。目前有一些实验室的质量监督存在误区,认为质量监督仅是质量管理性工作,而忽视了质量监督同时是技术性工作,这样会导致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存在一些缺陷。

一、质量监督作用

质量监督是实验室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是确保实验室内的检测活动满足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所规定的要求, 是对实验活动中的人员、设施、环境等影响实验数据的因素进行连续的监视和验证并对记录进行分析。它是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同时也是管理者对检测工作实施监管的一个重要渠道。质量监督对环境监测站而言,监督的目的是在于督促监测人员自觉执行标准规范,防止过程随时间的推移而变质或降级,防范差错事故,控制监测过程,确保监测工作的初始能力和持续能力。质量监督不是个人行为,它是在一个单位最高管理者的授权下开展的,是代表最高管理者实施质量监督的,是检测全过程有效运行的保证。

二、质量监督的组织保证与制度设计

1.选择、配备适宜的质量监督员

在《实验室认可准则》和《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中,对实验室的质量监督人员都有明确要求。其中,CNAS-CL01《实验室认可准则》4.1.5 g) “由熟悉各项检测和/或校准的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对检测和校准人员包括在培员工,进行充分地监督” ;《实验室资质认定准则》4.1.10“实验室应由熟悉各项检测和/或校准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对检测和/或校准的关键环节进行监督”。质量监督人员与内审员不同,属于技术监督的范畴,所以应该选择本监督领域的技术带头人。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外,还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责任心,在所监督领域内具备敏锐地发现检测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地判断问题对检测结果的影响、适当地解决存在问题的能力。

环境监测实验室配备质量监督员时,要充分考虑监督的实际状况。如监测人员构成、素质,监督任务的轻重,为了保证监督质量,要特别注意专业领域的覆盖性。化学分析、生物检测、物理测试及大型仪器分析与常规监测等分开设置质量监督人员。必要时,仪器分析中的有机分析与无机分析、空气监测与烟尘监测、电磁辐射与电离辐射、现场与实验室都可分设质量监督员。

2.正式任命,赋予责、权、利

质量监督人员的职责、权利、任务、程序在质量体系文件中都有明确的规定,质量监督员在认证认可的实验室必须有正式任命。足见其重要程度。但有些实验室对质量监督工作重视不足,认为监督的好坏利害不大,这样监督工作在实际中就会落空,监督的质量不能保证。要想发挥好质量监督的作用,管理层在监督制度上应采取措施,将监督责任与利益挂钩。对监督工作的责任风险与技术性应该给予充分利益上的承认,鼓励其在监测过程中承担责任和加强控制。管理人员应定期检查质量监督人员的监督计划、记录与分析;同时,对于环保局或上级环境监测站反馈回来的监测质量问题、外部客户的投诉、实验室比对和能力验证的不满意结果等问题。也应该承担相应的监督失察责任。实行问责制,可以增强质量监督员的责任心,密切质量监督员与监测人员的关系,减少监测差错。通过总结失控的经验教训。不断提高与完善监测工作质量。当然.问责制不是仅仅针对质量监督。在明确责任的情况下均应各负其责。

三、质量监督记录的制定

质量监督记录的编写是质量监督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质量监督记录的编写依据是评审准则、体系文件、各种技术规范和方法标准,记录要涉及监测的全过程,并具有可操作性。实验室质量监督记录应包括:⑴质量监督地点、⑵监督时间、⑶项目名称、⑷检测方法名称、⑸监督内容、⑹监督结论、⑺纠正及完成时间、⑻备注、⑼被监督人签字及质量监督员签字。对于具体的分析项目,再将该项目的控制点一一列出,作为检查表的附件。如pH值的分析过程的质量监督的技术要点:

1.标准溶液配制日期(是否在一个月内);

2.标准溶液是否浑浊,溶渡牵是否有藻类产生;

3.测定时,是否进行温度补偿;

4.第一个标准溶液校准仪器后,第二个标准溶液测定值与标准溶液pH值之差应小于0.1;

5.测定时,玻璃电极的球泡应全部浸入溶液中;

6.玻璃电极的内电极与球泡之间以及甘汞电极的内电极与陶瓷芯之间不能存在气泡;

7.甘汞电极的饱和氯化钾液面必须高于汞体,并应有适量氯化钾晶体存在。使用时必须先拔掉上孔胶塞;

8.为防止空气中CO2的溶入或水样中CO2逸失,水样瓶塞应在测试时打开;

9.玻璃电极的球泡受污染时,应如何处理? (可用稀盐酸溶解后,用丙酮去除油污,再用纯水清洗)

10.测定时,水样是否进行搅拌,不应听到电极碰杯壁的声音;

11.记录时,读数是否稳定(应注意在空气湿度大的情况下,读数很难稳定)等。

四、质量监督的实施

质量监督的充分性应包括:①质量监督员必须单独任命(监测科室设质量监督员,管理职能科室可以不设);②质量监督员必须有监督计划:重点监督的对象应是新上岗的、新开项目、能力验证有问题、数据有怀疑;③完整的监督记录;④监督结果是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