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质量经验交流汇报范文

小学质量经验交流汇报精选(九篇)

小学质量经验交流汇报

第1篇:小学质量经验交流汇报范文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校教学计划中一相非常重要的活动课题,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已经开展了三个学期,并切已经纳入我校的教学计划,按照每周3课时、每学期48课时的课时量,将其分为期准备16课时、中期活动16课时、期末总结16课时三个阶段。

本学期我们学校又有新的学年加入此项活动。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是一次社会活动,全体实验年级利用假期时间走出校门,走出课堂,走进了社会这个大课堂的不同角落,他们积极热情地对待自己的这项活动。

在本次活动的初期准备阶段,各个班级的班长和其他的班级干部协同班主任老师进行了周密的安排,保证了这相活动的有序进行。活动期间,同学们克服了各种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用我们中学的独特视角和方式了解社会、感知社会,在活动中同学们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发展,实践能力、劳动能力、对事物的辨认能力、交往能力等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活动中,学生们学到了校园里、课堂上无法获取的知识和能力。

这次活动的末期是整理材料,书写实践报告,这一阶段小组同学撰写实验报告,首先在班级交流,然后各班选出三个优秀小组,每个小组又在学校的交流中经过评选,最后42组仅选出24组参加汇报。

活动中我们又聘请了孙茂霞、丁庆波、马玉平、刘敏、孙宗渊、李鹏、贾清松、范雪、尚云芳、孟小微、10位教师做初评评委,此后,黄校长和教务处主任对这次活动进行了三次检查。最后学校的成果汇报交流又聘请了范雪、王静、孟晓薇、丁庆波、马玉萍、贾青松为评委,李鹏、孙宗渊为记分员,同时还请到了宋玉洪、仁莹为这次活动全程照相。

第2篇:小学质量经验交流汇报范文

关键词 科学探究 有效交流

一、探析课堂交流之惑

学会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程中应该获得的一种技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汇报交流活动很难较好地落实。什么原因使学生在交流活动中不能很好地向同伴展示自己的思想,不能从与同伴的交流中相互获得更多的信息呢?是因为他们胆小,不敢表现自己,怕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还是因为他们不会对记录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总结?我利用空闲时间通过与学生交谈,并结合在课堂上的认真观察,归纳总结了以下几个原因:

1、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导致无法表达。小组合作实验,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实际上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的机会往往更多,扮演了一种主导的角色,动手差一点的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中获得的都是信息能力较强学生的意见和思想,致使能力不强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的观点和思想,受益不大。同时,小组实验活动时,有的组会为谁记录、谁发言而争吵;有的小组组内的相互讨论,没有很好的开展起来,有的小组虽然开展了相互讨论,但说的却是别人说过的话题。这些现象影响了一部分同学参与的积极性,在相互交流讨论时没有开动脑筋,这也就造成一些能力弱一些的学生,有时会把思考交流的机会让给他人,不主动重视与其他同学的交流。

2、学生不科学的整理汇报方法影响交流。从学生的汇报中,我发现学生对自己的记录资料没有一个很好的总结,不会将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学生通常会将实验结果用文字写成很多小句子,汇报时学生的语言显得罗嗦,既浪费时间,又不能清楚的表达意思。有时学生记录的资料繁多,尤其是高年级同学,他们通过书籍、网络等方式查找的信息资料很丰富,但他们不能从中找出关键的内容,而是拿着资料从头到尾念一遍,虽然汇报了,但是主题不突出,结果不能使其他同学较大的收获。

3、学生的自卑感抑制了口头表达的意愿。有些同学在小组中私下交流时,可以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但是一旦要他当众发表见解时,却支支吾吾,缺乏自信。这些同学其实是有自卑感,觉得自己表达意见的能力较差,认为要表达是件很难的事,不知道要怎样才能讲述清楚,怕自己的发言不好被同学取笑,总是躲躲闪闪,不愿意站起来回答问题,久而久之,对自己的表达缺乏自信。

4、教师的不良情绪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许多突发事件,教师课前无法预设,有时难免产生不良情绪,尤其当学生出现非期望行为时,教师更难保持良好的教态。老师的这种情绪会让学生精神紧张,造成心理负担;原本情绪振奋的学生也因此而畏缩,生怕自己的错误回答更让老师生气,于是更多的同学产生了消积态度,不愿意举手进行汇报。

二、有效交流的实施策略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亲身经历、主动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科学》学习中要让学生养成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行为习惯……”学生只有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科学》学习才能成为学生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合作交流中,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并教育他们敢于修正自己的不正确的见解。而训练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基础。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一)落实学生在探究合作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让学生有话可说。在小组的合作活动前,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如“交流时,组长指定轮流发言”、“认真听取小组每个同学的发言”、“有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来讨论”等,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而不是一个“旁观者”。

教师还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进行现场的观察和指导,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引导。比如:合作学习活动开展顺利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作讨论中声音过大,或个别组有学生讲空话时,及时给予提醒;教师在巡视中要及时鼓励学习困难及不敢表现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当活动过程中出现问题或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应及时予以引导。在活动过程中,及时进行评价是相当重要的。评价既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肯定,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讨论结束时,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重对合作过程的评价。根据每次合作活动,还可评出智慧奖、质疑奖、倾听奖等,这样使合作学习更积极向上,使学生更乐于参与。

(二)指导学生的整理、总结、归纳方法,让学生学会交流。《测量一杯水》的实验活动中,让学生从三个时间段来测量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记录的简单数字画出统计曲线图,曲线图将三个数据的特点清晰呈现出来,学生很快地从图表中找到温度变化的规律,更加容易理解科学知识。

当然增强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还有不少办法。教师在平时可以多做一些辅助训练,就某一主题,选择一些有信息和无效信息让学生辨别;也可以把学生收集的信息进行交流,自己筛选重要的信息资料,编写为游戏的内容,并在游戏交流中,让学生认识不足。通过反复训练,`学生逐步习惯了自主的有序思维,随着思维的发展真正形成为研究问题而收集信息的技能。

(三)选择灵活多样的交流方式,让学生乐于交流。交流是口语交谈中最常用的表达方式。自己表达清晰、让大家听清楚则是交流的关键。交流中要把枯燥的“说”与“听”,变成生动活泼的“宣传”与“接受”,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更丰富的内容,调动学生交流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我们可以依据学生记录方法的不同、年龄特征及个性差异,来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

1、扮演角色。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展示交流,产生情感体验,让他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意见、决策,让学生扮演某些角色,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学生会更有情趣。在《有趣的食物链》这一课中,带领学生玩“弱肉强食”的游戏,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一种食肉动物和一种被捕食的动物,并蒙上眼睛,由学生自己来选择动物名称,在其他几名同学围成的一个3米的圈里,食肉动物依靠听力辨别方向、捕捉动物。我想,在这样的气氛中交流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动物之间的关系。

2、编讲小故事。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编成有趣的小故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更加巩固了所学知识。如在学习《水》这一单元时,最后请学生以《我是小水滴》为题,把有关水的综合知识编成小故事。学生们积极踊跃、自主选择,编的故事也是各不相同,包括水的性质、水的用途、水与生命、保护水源等内容,编得惟妙惟肖,而且题材多样,有神话、童话、记叙等。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

3、参观展览式。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这一特征,利用参观展览会的方法,进行信息交流。方法为引导学生把自主收集到有关各种相关信息利用简笔画、图表、箭头等形式,记录在一张白板纸上,成为简易展板。每组只留一名学生充当解说员,更多的学生可以自主去其他组,以参观者的身份去了解别人的展板,也可以以一个询问者的身份对解说员提出疑问。同学们在相互解疑问难过程中,以欣赏的眼光、询问的话语中进行自主交流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给学生一张大白纸,给学生支配的空间,学生参观展览的欲望会更强,彼此的交流会达到极好的效果。

4、信息会。信息会,作为小学生科学学习的典型经历活动方式,是给学生提供一种机会,让他们根据主题搜集整理资料,在全班学生面前,以各自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要营造一种民主、科学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尝试、体验科学交流活动的精神享受与乐趣。例如,四年级有些同学在家里种植了几种花的种子,已经开始发芽了。学生记录了自己种植的过程以及观察到的现象,让他们各自将自己的记录汇报给大家,有的学生在汇报交流植物的生成过程中还配以图、文字说明或实物。这样的汇报交流,既能使汇报的学生提高交流能力,又能使其他同学在交流中获得知识。

5、辩论会式。辩论会是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中常见的方式。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进行正常的辩论,营造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氛围,使学生既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特别是要给那些不爱发言、不善发言的学生以发言的机会,激发他们交流的意愿和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提高教师素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赞可夫的心理实验表明,教师良好的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在特定情境下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进行情感交流、认知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教师上课时精神抖擞,带着极大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将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每个细小动作和微妙的神态暗示、富于积极的情感性鼓励语言,都能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调节学生的情绪变化,使学生保持旺盛的乐学情绪,在轻松愉快的思维活动中,达到师生心灵与情感沟通,起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积极作用。

第3篇:小学质量经验交流汇报范文

【关键词】自主学习;交流互动;教学改革

0 引言

传统教育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重要性,教学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把教材中的知识读懂,教师角色就是传授知识,学生任务就是接收知识。课堂教学紧紧围绕知识的传授而展开,成为向学生灌输教师消化好的知识的过程[1],学生复制教师传授的知识几乎成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和任务[2]。在这种理念下,讲授法大行其道,并被逐渐打磨的愈加精致化、技术化和模式化[3],教学如同工厂工人按既定程序施工一样呆板和僵化,这既限制教师特长的自由发挥,也束缚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师难以体会到教学应有的意义和快乐,学生也失去了对学习应有的热忱与追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难以保证。因此,如何更新理念、转变观念,创建更有效的教学模式成为整个社会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和杰出人才,关键要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要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著名教育家周远清也指出,教学改革是核心,所有改革都要围绕教学工作,最后都要落实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上来[4]。在此背景下,许多高校围绕着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并初见成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借鉴其他高校教学改革经验,提出了“自主-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并将其引入到营销学相关课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自主-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1.1 随机分组

为了避免分组不当造成个别小组是强强联合,个别小组是弱弱凑合,必须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合理的进行分组,分组要求如下:(1)每个小组不超过6人为宜,各小组男生和女生尽量保持一致,男女搭配有助于活跃学习气氛,例如将学生和男生分开,通过新韵全能抽奖软件随机分组。(2)民主推荐小组长,明确其职责,小组长必须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和有一定的领导能力。(3)明确组内分工,小组成员每人承担某个角色,包括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每周进行一次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1.2 课前探究

1.2.1 自主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十分重要,教师要根据课程和学生情况,提前将授课计划发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授课进程,并根据各章内容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和书籍,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完,每次课程开始前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一份自主学习报告,包括温故与课程相关的旧知识,自主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生活的那些方面密切相关(具体例子),自学后产生的问题或困惑,即希望与其他学生或老师交流、研讨的问题。

1.2.2 小组研讨

在授课计划中每次课程都安排有案例,各小组要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研讨完成一份案例分析报告。为了保证小组研讨的效果,小组长可以要求轮流发言,适当安排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最后发言,安排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先发言以保证其有话可说,并要求认真倾听、不得随意打断他人发言,在每个人发言之后方可就发言内容进行提问、讨论,以尊重每个人发言的权力和机会。

1.2.3 师生研讨

为了检查各小组学习的成果,提高学习探究的效率和课堂汇报展示的效果,每个小组必须在完成既定案例分析之后,根据授课计划安排提前一周发给老师,老师会随机抽取1-2组(每次尽量避免重复),在每次课前一周内安排1次师生小范围研讨,帮助抽取的小组修改完善他们的案例分析报告,并要求其制作PPT课件,做好课堂上进行汇报展示的准备。

1.3 教师精讲

在完成课前探究后,教师根据授课计划每次课要安排一定时间进行讲解,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教师精讲,就是以核心知识为主线来构筑结构简单、线条清晰、简明扼要的课堂教学样式,减少课堂教学中的内耗、垃圾与修饰品,为课堂展示、交流和互动留足时间[5]。核心知识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所有东西,是建构复杂认知技能必不可少的一部分[6]。它是课程体系中每个单元或每次课要让学生掌握、理解、深化的主体内容与知识主干,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基轴与焦点,把零碎的课堂知识串联起来,使之融为一体、有机关联的内线与铰链,是联系全部教学活动的轴心骨,是教学活动之魂的栖息地。因此,精讲就是要求教师围绕核心知识讲解每次授课内容的框架逻辑、重点难点,并回答学生的疑问困惑。

1.4 汇报展示

汇报展示就是根据授课计划,每次课安排与教师讨论过的1-2个小组讲解案例分析,通过课堂汇报展示小组学习和教师交流互动的成果,并通过进一步的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感悟和提炼,重构师生的知识体系化和思维模式。当某个小组汇报展示完成后,其他小组可以进行提问,或发表不同看法,对于大家都有困惑或疑惑的问题,由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分析,寻找问题的解答,该过程要特别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重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到课程结束,每个小组至少讲2次案例分析,对于没有完成或敷衍应付的小组,小组组长本次课程记为不及格,其他成员成绩视课堂表现记为及格或不及格。

1.5 交流互动

从环节上看可分为课前交流互动、课堂交流互动和课后交流互动。课前交流互动表现为课前小组研讨、师生研讨以及学生向同学、老师、长辈等非正式请教、交流和讨论等等。课堂交流互动主要表现为小组汇报展示、其他小组点评和教师点评,以及围绕汇报内容、学生的困惑或问题共同进行研讨等。课后交流互动表现为课后的学习、实践、研讨活动等。

交流互动可以以多种形式展开,或隐形,或显形,或当堂,或书面,或网上,可以根据内容的特点灵活运用[7]。例如,结合当代大学生经常使用网络的特点,构建课程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开辟课外阅读、经典案例、学生作品、师生研讨等一些交流互动的窗口,提供丰富多彩的“教”与“学”的内容,使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所和跨越时空的交流平台[8]。

另外,交流互动的关键要善于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是衡量其成效的主要指标[9],因此,交流互动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和认真倾听的习惯,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对待他人观点和用发展的眼光来吸纳他人意见,取长补短、修生养性。教师要放下架子,以学生的心态和学生一起形成的学习共同体,使知识在对话中分享,在交流中重组,在互动中创新,使交流互动成为师生教学相长、智慧交融的催化剂,成为学生与同学、教师、长辈等开展精神生活和生命对话的孵化器[10]。

1.6 回顾反思

回顾反思指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分享他人的成果,学习知识,启迪智慧。要求每个小组每个成员每堂课简单总结自己认为学到的最终的知识,要求每个学生每堂课简单总结,不超过三句话,一定要写下来,记录在书本上或专门的课堂笔记上。

1.7 考核激励

1.7.1 小组命名与口号

结合当代大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追求自我的特性,鼓励每个小组自拟名称,例如滚滚红尘,SKY-baby等。每个小组可以提出个性鲜明的宣传口号,在每次交流互动或汇报展示时齐声呼喊以鼓舞士气,增强团队向心力。比如,激情滚滚、穿越红尘;今天我讲课,你看行不行等。

1.7.2 成绩计分

包括小组表现分和个人表现分,其中:小组表现分根据小组研讨、师生研讨、汇报展示、交流互动等情况计分;个人表现分则根据课堂出勤情况、完成分工任务情况、回答问题、汇报发言、总结发言、提出问题、分享礼物等课堂表现计分。

1.7.3 奖项设立

包括团队奖和个人奖,其中:团队奖又分为最佳团队奖(小组总分最高者)和优秀团队奖(小组总分第二高者);个人奖分为最佳个人表现奖(全班个人总分最高者),和优秀个人表现奖(各小组个人总分最高者)。

1.7.4 感恩与分享

为了鼓励各小组之间互相帮助,鼓励并支持相互帮助的小组之间分享礼物,可以是一张卡片、一支笔、一封信、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拥抱等等。每学期最后一次课,由于教师组织一次课内感恩分享活动。

2 自主-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表1 自主-交流-互动教学模式课堂实践测评结果

我们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09级和2010级《工业品营销》和《营销渠道》两门课程中对自主-交流-互动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实践,并每次课程结束后都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数据分析,如表1所示。分析结果显示,多数同学对自主-交流-互动教学方法的各教学环节及其效果都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其中对每个小组标新立异、追求个性自我命名的满意度最高,满意和比较满意两项合计为99%;对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并每周进行角色互换的满意度最低,满意和比较满意两项合计为69%。

3 结论与展望

通过几个学期的教学改革实践,自主-交流-互动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例如有部分同学认为应该在大一大二就开始推行教学改革,可以帮助大学生从入校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在大三、大四阶段,由于学生准备考证、考研、实习或找工作等多种原因,无法全心全意配合老师实行新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另外,部分同学在大一、大二已经养成了“课前不预习、课堂不听讲、课后不复习、考前报佛脚”等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很难在短期内改变,这会在客观和主观上影响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龙宝新.走向核心知识教学:高效课堂教学的时代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2012,41(3):19-24.

[2]杨大伟.从知识的“灌输”到促进发展――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课堂教学改革及新模式的形成[J].全球教育展望,2011(11):3-9.

[3]刘万海.真正教学的意味――基于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的延展性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11,40(9):9-12.

[4]周远清.提升教育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水平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贡献力量[J].中国高教研究,2012(9):4-7.

[5]龙宝新.走向核心知识教学:高效课堂教学的时代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2012,41(3):19-24.

[6]陆建身.美国核心知识课程与生物学课程改革[J].生物教学,2002(2):8-10.

[7]朱作宾,金涛,贺秉元,胡建梅.以问题引领、多维互动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探讨――基于宁波大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3(5):82-84.

[8]杨泽学.运用“四有”教学模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J].教育研究,2012(2):2-3.

第4篇:小学质量经验交流汇报范文

关键词:阅读讨论;角色分工;讨论方式

在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下,阅读教学的重心只是围绕考试大纲背记语法句式和各级单词,阅读课悄然演变成语法分析课或词汇讲解课,学生只扮演忠实的听众,并未真正参与到阅读交流活动中。此外,为迎合大班教学的快速运转,阅读能力的评价与测试也多以选择题为主(80%)。再者,长期以来,中学生英语阅读素材过于陈旧,缺少时效性,可接受的信息十分匮乏。一些专家指出,这种被动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阅读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语篇分析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面,不利于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明确要求在初高中阶段实施一定量的课外累计阅读(初中10万~20万字,高中20万~36万字),阅读内容不应重复课本内容。这一新规不仅为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充分的阅读空间,还使精泛结合,学以致用有可能成为现实,而且首次为广大英语教师探索新的阅读教学的途径和模式提供了机遇与挑战。

一、英文报刊阅读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和智力活动,是一种读者在阅读中通过直觉、联想、想象、逻辑分析和综合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入视觉的一连串文字信号转换成概念和思想的认知过程。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是最主要的能力,它是对有效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是跨出句子平面,走向语篇的深层次理解(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以及评价性理解(读者对作者所表达的内容的看法)。

英文报刊是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等各个触角的最佳表现渠道,现代英语中新词语的出现与这些领域里产生的新事物、新问题、新现象等无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英文报刊信息量大,是英语教科书远远无法比拟的。报刊内容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时代;报刊语言清新、简练、妙趣横生、浅显易懂、纯正地道、富有感染力。这些生动鲜活的阅读素材能迅速丰富学生的词汇量、阅读量,使学生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能开阔视野,提高人文素养,培养跨东西方文化的意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具有强大阅读能力的人。

二、分享式讨论模式

拓展更多的阅读途径,加大语言输入量,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逐步实现从题感向语感的过渡,最终实现语言输出能力的快速提高是每位一线英语教师的首要目标。而分享式阅读讨论模式无疑是提高英语阅读实效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实际上,阅读讨论模式不是当代教育的创举,在我国母语阅读传统中早就有以书会友的习俗,曾有“读书亦无友,孤陋而寡闻”的说法,陶渊明在他的《移居》中也写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分享式阅读讨论由阅读中小组成员创设问题或情境开始,引发学生讨论经验同新信息之间的矛盾冲突,激起质疑探究的兴趣。通过讨论中的倾听、质疑、析疑、辨疑等活动途径,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平等地参与阅读,并在对阅读素材的体验中有充分发言和表现的机会。

三、分享式阅读讨论模式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阅读讨论小组的编组方式

分享小组成员的人数以5~6人为宜,座位方式可以是T字形、扇形、环形等。分享讨论强调的是小组的集体行为,教师分组时应该考虑小组成员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分组的科学性既可以保障小组合作成员的优势互补,又有利于开展小组间各项比赛的公平性。

2.阅读讨论小组成员的角色分工

在完成阅读任务的过程中,要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每位成员必须有一个特定身份及明确的工作职责,确保人人都有任务可做,人人都有体验的机会。在不同的活动中,还可以采取分工轮换制,让学生有多重锻炼。

(1)讨论指导者(Discussion Director):负责根据报刊素材准备讨论议题、讨论形式,并且监控讨论过程,引导讨论的顺利进行。

(2)文采摘录者(Literary Luminary):负责从素材中摘取具有文学特色的片段或者美词美句为组员大声朗读,引导组员共同赏析。

(3)连接者(Connector):负责把素材内容与外界相关事物链接起来,如:链接现实生活经验,其他相关文本、作品等。

(4)词汇扩展者(Vocabulary Enricher):负责从报刊素料中寻找重要的词汇,帮助同组成员扩大词汇量。

(5)艺术探险者(Artistic Adventurer):负责用其他艺术形式展示报刊素材主题,包括:视频、音乐、图片等。

(6)总结概括者(Summarizer):负责概括阅读素材的主题以及讨论后所得到的结果。

有关阅读讨论小组中的角色分配,国内也有学者王笃勤提到过,包括:组长,监控员,问题专家,代言人,激励者和记时员,而角色设立的根本目的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监测小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操控者,而是一位组织者、合作者、研究者、学习者及反思者。

例如:在一堂阅读《21世纪学生英文报》高三第556期的Front page文章Ideal lovers on screen 中,小组的讨论指导者提出问题:Why do so many people enjoy this story,especially the female fans?文采摘录者在文章中选取了《何以笙箫默》的经典台词,让组员翻译并且诵读赏析;艺术探险者用PPT展示了电影中的精彩桥段并配上主题曲。在这样的分享讨论中,师生间、生生间多维互动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同时,分享讨论迎合了学生的口味,关注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挖掘了学生的阅读潜能。

3.阅读讨论方式

小组成员将课前分配好、填写好的任务表带到班级参加讨论。分享组的组员轮流讨论英文报刊素材中的相关问题,各抒己见,每人发言时间3~5分钟。讨论中,要求每个成员要认真聆听,要互勉、互助,组员间要有足够的交流和良好的沟通。

4.阅读讨论小组的评价

评价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评价讨论中的表现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立多样性、多元化、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可以为个人自我评价、小组同伴互评、教师总评等。但是无论采取什么形式,都应该更多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特别要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表现进行评价,例如:是否勇于质疑,是否大胆发言,是否乐于参与等等。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经历、体验、经验,而分享式阅读讨论模式无疑是满足这一要求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通过分享讨论,在互动交流中,获得足够的思维启迪而萌发求新、求异的动力,从而促成知识与能力,智慧与品质的同步协调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英语教师坚持不懈地在阅读课堂上进行分享讨论的优质组织,高效实施,将报刊阅读讨论模式落到实处,就能使阅读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彻底“动”起来。

参考文献:

[1]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第5篇:小学质量经验交流汇报范文

关键词:课堂交流;有效性;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245-01

注重数学课堂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已经成为数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那什么是课堂交流呢?课堂交流作为一种学习过程,是以思维为主,在知识经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同学的交流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主动完善认知结构;课堂交流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主动与他人交换意见,感受同伴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形成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善于反思的良好意识和习惯。小学数学课堂交流主要分为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两部分。

虽然我国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数学课堂交流的目标,但是,在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课堂交流缺失的现象:例如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师授生受"的状态,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又如学生数学课堂交流意识不强,不会表述自己的观点,不会倾听别人发言,小组讨论课堂交流流于形式,各层面学生课堂交流机会不均等。因此,我们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些现象,必须从教师、学生方面改变,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1.师生交流

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师生交流的关键。数学学习中,教师应该是学生最忠实、最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构建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毕竟年龄小,他们的想法、发现可能会不太成熟,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倾听,只有倾听才能理解学生所要表达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以产生教学共振,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在刚开始做教师时,为了树立教师威严的形象,我对学生的态度就是:我是老师,你就得听我的,所以跟学生的关系一直比较紧张。后来慢慢地意识到,在上课的时候,我讲我的,学生做学生的;我提出的问题,只有几个成绩好的学生"回应"我,整个课堂死气沉沉的。这样的数学课堂气氛,教师不愿意教了,学生不愿意学了,成绩也因此"走下坡路"。后来请教有经验的老师,他们都说要让学生爱上你,这样才会爱上你的课堂,尝试不要把自己当作老师,把自己看成与学生一起学习的同伴。慢慢地,我从讲台走下来了。记得有一次在教学《认识时间》时,我提出:分针从12走到了7 ,一共走了多少分钟?有一个成绩一般的学生积极举手,我就让他回答。结果,他一时紧张,报出了"7"这个答案,随即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满脸通红。这时我并没有立刻说他错,而且对全班说:这个同学还没有把答案说出来,只是想考考大家,谁能补充完整?这时候就有同学提出了是"7个5分钟"。在这样宽松融洽的气氛下,不仅那个同学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同时也调动了大家学习的积极性。从那以后,我也改变了一个行为习惯:每次学生来询问问题,我不再站着为他们解惑,而是蹲下来为他们慢慢讲解。这样我就不会有高高在上的感觉了,让学生感觉跟教师是平等的。

2.生生交流

生生交流指的是在课堂上进行同桌交流和四人小组交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激发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数学课堂的质量。课堂合作交流最能体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题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所以当学生参与程度高,兴趣和求知欲望就强,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2.1激发合作交流的欲望。小组合作交流不能简单地规定一节课几次,应该要为教学内容服务。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每一次合作交流的契机。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促进学生自然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例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我已经板书所有算式,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出其中规律。讨论结束后,有的小组汇报:有一个乘数是1-9,越往下就越大;还有一个乘数不变,是9。此时,我会作出适时的引导:除了这个规律,你们还有其他发现吗?很快就会发现积的变化――后面的每一个算式的积都比前面的一个算式的积少9。这样就能把学生推到了发现者的位置上,让他们带着极大的好奇心进行探索与交流,在合作学习中扩大交流面,获得思维的碰撞,自己发现规律。

2.2安排合作交流的分组。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收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整个合作过程中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熟悉学生的基本特征后,我就会确定每个4人小组的分工:组长、汇报员、记录员等,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各尽其责。在开始的时候,组长是由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汇报员由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而记录员由一些中下等的学生担任。组长要负责组织组员进行讨论,监督每个成员都有参与其中;汇报员是将小组讨论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记录员是简单地把讨论的结果记下。当然我是不会让同一个学生担任同一个"职位"太长时间。我会让小组内的每个组员轮流担任所有角色,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3指导合作交流的技能。"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其他同学还没有发言,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就已经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没有经过大脑思考就得到答案了,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因此,我在小组合作前会作这样的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司空,把自己的想法记下来,再有小组长安排,各个组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意见后由记录员整理出来,最后由汇报员表述出来。

在低年级数学课堂小组合作交流需要掌握的技能是:

2.3.1学会倾听。我还会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只有倾听,才有交流。我会要求学生明白你想别人听你发言,就必须先学会做一名忠实的听众,这时尊重他人的表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心平气和的课堂交流,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内容、观点,与自己不同的见解;在倾听时不打断别人说话使课堂交流有序有效地进行。

第6篇:小学质量经验交流汇报范文

一、 说 教 材 分 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编排这部分内容的目的,就是要开展有效的数学教学,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不但重视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推理能力。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和四年级上册,教材均设计了一些相应的三角形知识和技能。而这些三角形的直接经验会为感受、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见,教材在编排上注重内容结构的紧密链接,知识的螺旋上升。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探索型的知识。仔细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它是分成三个部分来呈现的。第一部分是让学生通过量、算,初步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第二部分是通过拼、剪等实验过程来探究并归纳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第三部分是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教材这样编排由发现问题,到验证问题,再到运用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充分体现了知识结构的有序性和强烈的数学建模思想。

二、 说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又因为学生早在二年级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二年级下册学习《角的度量》,四年级上册学习《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三边关系》和《三角形的分类》,因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三角形认识的直接经验,加之课堂上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演示交流,学习起新知识来会比较轻松。

三、 说 教学模式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实践、调整,并在有关专家的精心指导下,总结出了小学数学教学“问题引导教学法”。

“问题引导教学法”是以问题引导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提问、讨论交流和汇报时间。其操作模式为“五环三步”。五个环节指的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巩固应用”“拓展创新”。“三步”则指的是在“解决问题”这个环节中分三步走,即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教师点拨,解决问题。

“问题引导教学法”的实施,要遵循以下三原则:问题是教学活动的开端,是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主线,更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归宿。“问题引导教学法”的实施的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四、说 教学设计

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本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这样的思想,放手让学生大胆自学,适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问题引导法”为依托,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演示汇报等形式,自主探究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并运用这个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此次课堂教学我将用一课时完成,并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发猜想——思数学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励。因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新知有效的生长点,温故而知新,旧知能为接下来的学习作好知识上的铺垫。所以课依始,我就先让学生说三角形的特性、分类等有关知识,从学生汇报中导入故事,“三角形三兄弟的争吵”,在三兄弟的争吵中引出学生要学习的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然后设疑:三角形内角和倒底是多少呢?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学生有了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可是不能没有目标的去探索,那样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没有结果,所以一开始我先不急于动手探索,而是先出示学习目标,然后让学生借助直观图形,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为学生扫清文本理解的障碍,再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测量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3个内角,并将小组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填入我设计的表格里。然后抽部分小组展示测量、计算的结果。全班讨论得出: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在180°左右,最后达成一致猜想: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样学生对三角形的特征有了更清晰的印象,又深入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并通过测量大胆猜测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为后面的分类验证,丰富数学表象打好基础。

第二环节:合作交流,猜想验证——悟数学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以引导学生自己在某一种环境下不知不觉中运用旧知识的钥匙去打开新知识的大门,进入新知识的领域,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目的,发掘学生的创新精神。

因此,在学生形成统一的猜想后,就带领学生立刻开展“如何验证猜想”探究活动。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既不像过去那样告诉学生如何动手去验证,也不是随意放开让学生盲目的操作,而是把放和引有机的结合,鼓励学生结合学习提示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的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给予大量时间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在学生有了自己的解决方法后,再投入到小组交流的过程中,交流相同的看法,讨论不同见解,寻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老师要通过多媒体及时展示学生的方法: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掌握学情,点拨在疑难处,与学生共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个结论。这种教学方式正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整个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我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有层次的自主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双验,探究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不同方法,有效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中间蕴涵了很丰富的数学推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验到成功 的快乐。

第三环节:归纳概括,梳理反思——想数学

这一环节采用先让学生归纳补充,然后教师再总结的方式进行,这样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并让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最后将总结回归到“三角形三兄弟的争吵”,让学生应用所学去“化解”它们的矛盾。这样以来既首尾呼应,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处理同学间的矛盾。

第四环节:巩固应用,解决问题——用数学

数学离不开练习,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要通过一定的思考练习。课程标准提倡练习的有效性,我所设计的这些练习设计目的明确,针对性强,趣味性强,使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得到不断的发展。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升华主题——探数学

拓展练习是以课内所知识为基础,着眼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道拓展题由探究出的三角形内角和发展到求五、六边形的内角和,这们设计着眼于学生体验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能力,放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五、 说 板书设计

板书的设计是数学教学设计中的画龙点睛之笔。这节课的板书设计我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理清思路,掌握本课的重难点。

六、说 课堂评价

评价是师生交流的平台,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本节课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汇报交流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等我都将采取学习过程中适时口头评价的方式进行,根据新课标对四年级学生的评价要求,我将课堂评价的重点放在了“动手操作”“汇报交流”能力上,评价细则如下:

七、 说 课 程 资源的开发

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走入数学课堂,学习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效地利用学生的教科书,学生自制的学具,教学参考书,并利用网络等课程资源制作出了精美的课件,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的始末。

在“创设情境,引发猜想――思数学”环节,我借助学校的多媒体为孩子们播放了三个好朋友因不同三角形的内角和大小的问题而争吵的图片,吸引学生的兴趣,进而产生“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有多大?”的疑问,激发求知欲,

在“合作交流,猜想验证”环节,我会借助教材中的插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三角形内角和的问题,同时再用学生手中自制的学具和学生本身这一学习的资源,通过投影仪展示孩子们动手操作的结果,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个结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八、说得失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力求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其优点:

1、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教学一开始从学生熟悉的三角板抽象出特殊的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然后提出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也是180°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取新知。在探究新知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索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特征。经过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智慧碰撞、思维火花闪现,出现了剪、折、拼、量的验证方法,从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三角形重要性质。充分体现了课堂是学生的课堂,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不足:

1、量角小混乱:由于在学生量角之前我没有强调量角时精确到一度,所以课上让学生汇报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度数时有190°、178°182°等很大的误差,出现短时间的小混乱,多少冲击了后面练习的时间。

2、习题的设计深度不够。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经常遇到求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角的度数的问题,这正是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可我并没有设计这方面的习题。在今后的教学中重视对特殊三角形求其中一个角度数的对比练习,让学生比较清晰的掌握解决方法。

第7篇:小学质量经验交流汇报范文

【关键词】数学;合作学习;模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结合数学教学实践,我认为科学地组织合作学习能让农村小学生更快乐地学习数学,从而走出厌学数学的误区。下面是我对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的以下策略。

1 分小组合作

数学合作学习中的分组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分组合作往往是为了显示课堂热闹而采取的教学行为,它往往能影响学生在这堂课中的学习效果。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结合。在担任班级教学后,教师就应该开始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水平、性格特征等等。通过认真分析整理后,把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搭配分组。在课堂上,我一般是采用异质分组。也就是这样分配的:一般4人小组是最佳的组合,4人中,包括一名优等生、一名学困生(厌学生)和两名成绩一般的学生。中差学生结合一组,在组成小组成员时,一些优秀生出于小组荣誉的考虑,会拒绝或排斥学困生,此时教师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并要激发其相互帮助的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优等生凭借其优良的素质,很有可能在小组中扮演着核心人物,主宰着整个小组。所以,在小组合作交流之前一定要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研究的问题形成初步认识,然后再进行合作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尽量鼓励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先说,再让其他同学说。这样,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学困生(厌学生)的学习得到帮助。例如:在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教学中,鸡兔同笼的问题,可以要求学生在小组内独立思考,然后要求每位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并通过进一步的讨论深化,找到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巧妙的策略。这个过程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合作交流的价值。我要求一些学优生,帮助学困生(厌学生)。这类组合比较适用于综合性的课型。例如:在教学《数字与编码》中,我先合理分组,组员根据不同的预习内容组合在一起。在课间,自由调查生活中的数字与编码,如电话号码、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等等。这样组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个性。

2 目标明确,难易结合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老师提出要求后,学生几人一组就热热闹闹地讨论起来(往往是各说各的),讨论结束后就请每组代表发言(这个代表往往也是优生),而代表的发言往往是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小组的意见,这样的合作并不是有效的合作。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还得进行合理的分工,使得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特定的职责,并且得遵守一定的规则。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恰当,便于操作,让学生明确该干什么,怎么干,通过合作学习达到什么目的。小组学习开始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难易适当。如果问题太简单,一看就会,没有探究和讨论的价值,就没必要小组合作;若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小组学习只能流于形式。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在小组中,每个职位都是轮流担任的,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参与其中。

3 诱发学生深入探究与思考

游戏是儿童最初的学习方式,教学中,老师如果能借助游戏载体,把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方法隐含在有趣的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探究新知、体验新知,思考问题,定会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活泼有趣,智慧火花四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执教《数的大小比较》,我把全班学生分为两队,全都是以游戏竞赛为主,通过三轮抽数字图片组数游戏比赛,引导学生渐渐探究出“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数学游戏超越于“玩”,它是一种有目的有任务的学习活动。所以,老师要科学设计数学游戏,把学习内容巧妙地融入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内化知识,训练思维,提升数学素养。一般来说,游戏容易产生愉悦的心境,激发探索与思考欲望,能无限度地表现学生的智慧,对于体验、感悟数学,训练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敏捷性无疑是极好的手段。集体游戏还可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4 充分交流

交流是合作的开始,是合作的重要表现形式。交流的过程是学生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在汇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数学语言来表达,鼓励学生敢表达,对于一些表达能力差的同学,要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厌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在《圆的周长》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测量出结果后,由汇报者组织语言汇报。几组汇报结束后,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交流,教师进行指导,最后通力合作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通过合作,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重点,学生不仅能比较直观地理解圆周长的计算公式,也体验到了收获的喜悦。

5 适时指点

第8篇:小学质量经验交流汇报范文

一、临床医学研究生论文存在的问题

目前,就临床专业研究生的论文完成情况来看,大部分还是不错的,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课题缺乏创新

有些临床导师重视对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和锻炼,而在科研课题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手头没有较新的研究课题,没有足够的时间指导研究生的课题研究及论文写作。

2.缺乏研究深度和广度,实验方法过于单一

部分临床研究生学习心态不正确,注重临床工作,忽略课题研究,选取的实验方法及检测指标过于简单化。

3.研究生应用写作的基本功较差

一些研究生语言文字表达欠佳,逻辑较混乱,论文的写作格式掌握较差。

二、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措施

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对于如何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改进:

1.加强发挥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及学位论文指导中的作用

研究生教育需要科研的支持,这是研究生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最重要的一方面。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需要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和一定比例的科研经费的支撑,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谈不上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更谈不上高质量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对研究生承担指导与引导的责任,要提高研究生的科研与学术水平,首先就要提高研究生指导教师的水平。

2.健全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考核

应该将招生资格、招生名额与导师的科学研究水平相结合,取消平均分配研究生数量,甚至按资排辈带研究生的做法。对于一些没有课题的研究生导师,应削减其所指导研究生的数量。建立导师负责制,牢固树立研究生是导师重要的科研助手的理念。导师必须要有自己的科研课题并带领研究生共同完成课题研究任务,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师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并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而不是完全放手,让研究生自己去摸索去寻找研究课题。

3.研究生应密切跟踪前沿学科进展,掌握相关实验方法及论文写作方法

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更应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鼓励研究生注意搜集整理所从事学科的最新文献资料,了解学科发展前沿相关资讯,结合自己所学学科的知识,掌握相关的科学实验方法。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具有前瞻性及创新性的科学研究,这不仅能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科研工作的深入,并且对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也有很大帮助。

4.加强校际学术交流,拓宽研究生学科视野

学术活动是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参加以自己实验室或科室为单位的小型专题研讨会,能培养研究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研究的能力。利用学术活动将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国际发展新动向介绍给学生,能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对他们按时完成课题和提高课题质量也能起到很大的帮助。另外,可以通过高校间的学术交流,征集研究生的优秀科研成果,进行评比及汇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也能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实验方法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5.把握研究生论文开展的各个环节,切实把好研究生论文质量关

首先,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导师就应通过个别指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以便研究生尽早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

其次,选题是学位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开题报告起到检验前期的基础研究工作是否扎实、所选的课题是否适合做硕士学位论文、开始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时机是否成熟的重要作用,好的选题报告相当于硕士论文已经完成一半的工作。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充分查阅中外文献,做好预实验及相关的调研工作,为开题做好充分准备。研究生在作开题报告时,需要向导师和相同学科专家汇报课题的准备情况:包括论文题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进度安排、课题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以及论文的创新点等内容,并且要邀请同行专家进行评估把关。专家小组要对课题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充分发表意见,避免流于形式。

再次,应有效组织研究生进行论文中期考核。由研究生向专家小组汇报论文撰写情况,使导师可以及时了解研究生的论文进展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研究生。论文完成后,导师应该及时对研究生论文进行相应的修改,提出修改意见,同时应加大盲审力度,确保论文质量。

第9篇:小学质量经验交流汇报范文

了解空气

干窑镇中心小学戴文卫

教学目标:

⒈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空气占据着我们的周围空间。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⒉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选择材料,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⒊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空气的存在、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教学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材料准备:

教师用:水槽、气球、塑料袋、可乐瓶、三角漏斗、平底烧瓶、集气瓶等材料。

学生用(人一组):水槽、可乐瓶、气球、剪刀、铁钉、吸管等。

教学步骤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⒈谜语导入二、感觉空气塑料袋、气球⒈我有一个谜语,大家猜猜看是什么?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的生命里不了。⒉关于空气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关于我们还有什么问题?⒊今天我们就用观察和做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关于空气的一些问题。⒈收集空气。我们怎么把空气摆放到课桌上来研究呢?大家想想办法。⒉感觉空气。⒊交流对空气的感觉。现在就把自己的发现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⒋概括学生感觉到的空气的性质猜谜语学生提出问题⒈学生用手摸、按,感觉空气充满塑料袋,有弹性,能变形;扎一个小孔让空气吹在脸上感觉气流,体会空气像水一样能流动;听一听气流发出的声音;尝一尝、闻一闻体验空气没有味道、没有气味。⒉学生交流,发表自己的发现。激发兴趣导入通过运用感官充分感觉空气,使学生对空气形成多方面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通过描述,学生头脑中的空气会由零散的表象向概念化的方向发展。

三、纸的奇遇四、谁赶走了杯中的水五、我们从哪里还知道空气占据空间⒍课外活动水槽、水、玻璃杯、废纸片⒈大家想变魔术?先认真读课文上“纸的奇遇”这段文字。师介绍魔术(实验)的注意点。魔术成功了吗?有什么发现?⒉解释纸团为什么不会湿?⒊这一部分让空气占着,所以水进不去。这叫空气占据空间。⒈再来做一个魔术。会做一个魔术还称不上魔术师,大家还能用桌子上这些材料再做一个魔术吗?指导学生按教材提供的方法进行活动。⒉是谁赶走了第二只杯子里的水,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在做魔术的过程中,我们都有些什么发现呢?⒊再把第二只杯子直立着压到水底,观察杯子里的空气会怎么样?和第一个魔术里的结果一样,说明空气占据空间。这个魔术的秘密和第一个魔术的秘密是一样的。⒈刚开始我们用塑料袋装空气,塑料袋鼓起来了,说明空气占据了塑料袋里的空间。空杯子里有一满杯空气,空气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还有什么地方空气占据空间?在哪里还能找到空气?学生实验。用桌子上的水槽、水、玻璃杯、废纸片做魔术。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交流并讨论,揭示秘密。学生观察第一只杯子里的空气是怎样跑到第二只杯子里的,第二只杯子里的水是怎样跑出来的。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结合经验,寻找结论。通过魔术,认识纸团不湿的秘密是空气占据空间。引领学生借助可见媒介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不仅存在,并且还占据空间能流动。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学生通过做这个实验不仅亲眼看到了空气和它的流动,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种科学方法的魅力。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经验去说,并引导他们去推想。拓展学生的思路。

第二课时

材料准备:

每个小组的学生准备两个可密封的透明玻璃瓶(如带胶塞的医用盐水瓶,要洗净),一只两用打气筒,一架天平;气球两只;一根线;一根小木棒;每个学生一张科学文件夹。

教学步骤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引入。⒈上节课我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个地方还有空气,现在请同学们说说都在哪里找到了?⒉上节课的实验告诉我们,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的地方水就进不去了。那空气占据的地方还能不能再进去一些空气呢?学生思考。复习旧知,承上启下。

瓶里的空气。透明玻璃瓶(如带胶塞的医用盐水瓶)、两用打气筒、橡胶管、水⒈往盛满空气的瓶里再打人一些空气。现在的玻璃瓶里盛满了空气,我们把它密封起来,用打气筒再打入一些空气,大家猜想一下,结果会怎么样呢?现在大家来看瓶里的空气有什么变化?一满瓶空气,打入一些空气后还是一满瓶空气,瓶里空气增多了,它的体积变化了吗?⒉从充满空气的瓶里抽出一些空气。打入一些空气后还是一瓶,抽出一些空气后结果会怎样?猜猜看。结果怎么样?一满瓶空气,抽出一些空气后还是一满瓶空气,瓶里的空气减少了,它的体积变化了吗?⒊两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⒋如果往盛满水的瓶子里再打入一些水,结果会怎样?抽出一些水结果会怎样?说一说观察到的现象。⒌空气、水同样都是一满瓶,分别打入一些空气、水,结果有什么不同?空气、水同样都是一满瓶,分别抽出一些空气、水,结果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发现空气和水的形状和体积有什么不同?学生实验。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实验。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尝试解释,不追求完全解决。引导学生结合过去的经验进行推测。让学生实际进行操作,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先猜想,再实验证明说明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随时充满它所在的空间,它的形状和体积取决于盛装它的容器的形状和体积。这个推测和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来认识物体的一些性质:通过比较瓶中的空气和水,进一步认识空气(一定量的)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随时充满它所在的空间,而水(一定量的)虽然没有一定的形状,但却有一定的体积,它不能随时充满它所在的空间。

.称称空气透明玻璃瓶、天平、气球、线、小木棒⒈称空气。用空气做跷跷板的游戏。把两个盛满空气的玻璃瓶放到天平的两边,把天平调节平衡。这说明天平的两边怎样?往一边的玻璃瓶里打入一些空气,再称,结果怎样?打入空气的这边为什么变重了?这说明了什么?⒉用简单秤测量空气有没有质量。把两个吹了气的气球挂在杠杆的两边,调节平衡。如果一边变轻了,秤会怎么样?放掉一边气球里的空气再称,结果怎样?轻重怎样变化了?⒊我们发现了什么?学生猜测并讨论。学生猜测并实验。结合经验,寻找结论。通过比较认识空气有质量。质量是一个特殊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这里主要还是渗透,仍需要使用重量、轻量的说法。

综合认识,整理资料,比较、认识固体、液体和气体。科学文件夹⒈根据过去的认识填写科学文件夹。我们对石头、水和空气都不陌生了,现在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在实验中获得的认识,来填写我们的科学文件夹。⒉科学文件夹里的资料都是我们自己的发现,我们来分析这些资料,大家比较一下,看又有什么新的发现?⒊说说石头、水、空气的不同特点。⒋认识固体、气体和液体。教师可在引导学生表达认识的基础上,概括说明石头、水、空气的不同特点,然后分别给出固体、液体、气体的概念(是名词,不是下定义)。学生填表,综合经验,整理资料。学生通过整理资料,对比分析,获得认识。主要是综合前面探究的收获,并进行整理,然后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总结出空气的特殊性质,进而初步建立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又分为两层。

作业。课后踢踢足球或拍拍篮球,体会有什么感觉?足球、篮球里的气少了要怎样做?还有哪些地方有类似的做法?

附:科学文件夹

有一定的形状能占据空间有一定的重量能流动有一定的体积

石头

空气

被压缩的空气

惠民镇中心小学边疆

教学目标

⒈引导学生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⒉感受压缩空气有弹力。

⒊运用实验的方法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⒋压缩空气有弹性,⒌会产生弹力。

⒍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材料准备:

按组准备小皮球、注射器、橡皮、空气枪、纸面巾、水;每人准备科学文件夹。

篮球两个(一个气不足,一个气足)、一支充气针、一个打气筒。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一)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初步感受压缩空气有弹力。(二)用实验的方法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会产生弹力。(三)日常运用(四)整理器材小皮球注射器篮球两个、一支充气针、一个打气筒。空气枪⒈(出示小皮球)你打算怎样来玩这个球?⒉玩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做好记录)⒊你们组有哪些发现?(板书)⒋对于这些现象你能提出哪些问题?(选定今天的研究课题)()为什么小皮球能被捏瘪?()手松开后为什么能弹回?()为什么有的小皮球弹的高,()有的弹不()高?⒌你们猜测一下是什么原因?(板书)()空气可能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可能有弹性,()会产生弹力。()压缩空气越多,弹性可能会越大。⒈(出示注射器)谁有办法证明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会产生弹力?(做好记录)⒉谁有办法证明压缩空气越多,弹性可能会越大?⒊通过实验验证了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⒈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哪里利用到压缩空气?⒉怎样获得更多有关压缩空气的知识?⒈学生回答。⒉学生观察、记录。⒊学生汇报、交流。⒋学生汇报、交流。⒌生讨论,⒍汇报,⒎交流。⒈分组探究,⒉记录,⒊上台汇报、交流。⒋学生汇报、交流。一生上台实验。⒈学生汇报、交流。玩空气枪。⒉学生汇报、交流。让学生在实验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课题:流动的空气

范泾小学陆海飞

一、教学目标:⒈通过探究知道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空气的热的也有冷的;

⒉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嗅觉来体验风的存在;

⒊鼓励学生用画图、想象等多种方法来感知空气的流动。

二、教学重难点:空气可以流动形成风。

三、材料准备:一瓶花露水、每组同学一支香、一盒火柴、一把扇子。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一、引入实物投影⒈出示谜语;⒉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风的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风的知识?讨论,猜谜;思考,回答。用猜谜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活动⒈了解风⒈播放关于风的;⒉提问:怎样看到风?大自然中都有哪些类型的风,我们是怎样判断的?观看;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视觉、听觉来了解风的知识。

⒉游戏⒈在教室门口打开花露水的瓶盖;⒉提问:谁把香味带到了你的鼻子里?闻到香味后举手,观察其他同学闻到香味的先后顺序;画出香味在教室里飘散的线路图并作说明;回答问题。让学生用游戏的方式通过嗅觉来亲身感受风的存在。

⒊实验⑴烟的实验实物投影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提醒学生不要对着香吹气;⒉展示学生画的空气流动路线图。点燃香,观察烟飘的方向;观察其他小组的烟飘的方向;画出教室里空气流动的线路图;想象空气在教室里流动的情况。通过实验来感知教室里空气流动的情况;通过想象来感受教室里风的存在。

⑵制造风指导学生制造不同的风。用手头的工具制造出不同方向、不同大小风;想制造热风和冷风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造风,进一步了解空气的流动产生风;

三、作业收集关于空气和我们的生活,以及和动物、植物生活的关系的资料,思考如果地球上没有了空气会怎样?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科学(下册)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嘉善县下甸庙小学陆根生

一、教学目标

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感受,体验空气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⒉通过经历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体会运用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⒊使学生知道空气是所有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保护空气、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保护环境价值观的教育。

⒋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对压缩空气运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调查活动,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技术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

二、教学重点

认识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空气是我们维持生命的必需条件。

三、教学难点

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四、材料准备

⒈教师为学生每人印制一张心跳次数记录表,一张压缩空气调查记录表。

⒉课前组织学生收集关于人、动物、植物和空气关系的资料(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像资料等)。

⒊有条件的话,教师可准备有关多种媒体资料(课件、音像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一、导入复习,前面我们研究了空气的哪些特点?师问:我们还会发现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密切关系?师述:课前我们进行了调查,收集了一些有关空气的资料,我们发现空气不仅和我们的生活有关,和动物、植物也有密切关系。师:今天我们来讨论空气和我们的人类、动物、植物有哪些关系?学生回答学生发表意见学生回答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我们离不开空气每人一张呼吸记录和挂钟一只游戏:我们每分钟呼吸多少次?游戏:憋气比赛讨论:我们没有空气能活下去吗?推测:潜水员在水中为什么要带上氧气瓶?学生完成游戏并做好记录。参与憋气比赛(不能超过一分钟)学生发表意见学生回答通过游戏的实际感受,认识到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

三、收集资料,讨论动物、植物、人类和空气的关系出示:漫画出示:关于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图片出示:植物、昆虫、土壤里的小动物的图片出示:气垫船、高压充气钻等图片师问:漫画告诉我们什么?讨论:()在自然界里,我们和动物、植物是什么关系?()我们和动物、植物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才能生活得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讨论:生活在水中的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讨论:植物、昆虫、土壤里的小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讨论:人们在哪些方面利用压缩空气?学生回答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讨论、交流填好《我的调查记录表》采用收集资料和讨论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向学生渗透珍惜生命,珍惜和保护空气环境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