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市政中级工程师论文范文

市政中级工程师论文精选(九篇)

市政中级工程师论文

第1篇:市政中级工程师论文范文

事业心、责任感强,工作热情高、投入,思路清晰,创新意识较强,业绩突出。大学毕业后,从事规划设计工作,与所学风景园林专业有较大跨度,但能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从一名助理工程师成长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一名普通工作人员成长为总规划师。2003年担任总规划师后,分管规划一所、二所、总师办、园林景观所和技术审核管理,分管面广,工作量大,能克服困难,经常加班加点,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同时能结合分管工作实际,采取有力措施,推陈出新,实施技术规范化管理、重大项目核心技术层讨论等制度,带领大家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深入基层拓展业务面,有效促进了规划设计专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技术质量全面提升。分管的规划(景观)专业年产值从400万上升到2000万,占全院产值近2/3;设计项目质量合格率每年均达100%,优秀率达30%以上,近年来共获部、省、市级优秀奖达40多项,其中部级6项、省级19项。因工作业绩突出,2003、2004年被评为温州市规划系统先进工作个人,2004、2005年被评为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先进工作者,2006年被评为温州市规划局创建满意单位先进个人。

勤学习,善思考,好钻研,有较高的规划专业理论功底和学术技术造诣,有较好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从同济大学本科毕业后,能积极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取得硕士学位。作为城市规划行业代表人物和学科带头人、规划院总规划师,平时能严格要求自己,带领大家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有效推进研究院规划设计专业技术水平提升和学科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持续负责组织规划(景观)专业定期的宏观政策、规划动态、专业知识等业务学习,多次在学术论坛上作报告,为专业干部和党政领导授课,并组织市规划学会论文征集活动,优选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在《规划师》等专业杂志发表,为我市规划院在规划界扩大了影响,提高了知名度;撰写了几十篇专业学术论文,6篇在专业学术杂志上发表,7篇获省、市优秀论文奖;主持并参与编制几十项重大规划项目,多次获得部、省、市级优秀奖,其中主持的“温州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7)、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温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分别获2003、2005、2007年度建设部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三等奖。由于学术技术方面的突出成就,2007年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到目前为止全市规划行业仅2人),2009年被评为温州市第六轮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不足之处: 。

××××年××月,民主推荐近期可担任(中层正职或中层副职或具体岗位职务名称)职务人选时,××人参加谈话调研推荐,该同志得××票,列第×;发放民主推荐表××张,收回××张,该同志得××票,列第×。××××年××月,在考察中发放民主测评及征求意见表××张,收回××张,德的评价为好××票、较好××票、一般××票、差××票;能的评价为好××票、较好××票、一般××票、差××票;勤的评价为好××票、较好××票、一般××票、差××票;绩的评价为好××票、较好××票、一般××票、差××票;廉的评价为好××票、较好××票、一般××票、差××票;总体评价为优秀××票、称职××票、基本称职××票、不称职××票,弃权××票;同意该同志作为(中层正职或中层副职或具体岗位职务名称)领导职务人选的××票、不同意××票、弃权××票。

第2篇:市政中级工程师论文范文

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我热爱并且忠于党的教育事业,任教以来始终秉持母校北师大“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校训为座右铭,能够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锻造高尚的人格魅力,是一名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老师。

自担任学校课题中心主任以来,我能够协助教务处主任管理学校的教科研工作,特别是学校课题研究的工作,制定和完善《养正中学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和撰写教育科研年度工作计划,认真做好教科研工作总结,使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

在课题研究管理方面,20*年,我协助教务处申报并且立项了三个部级课题和一个省级样本校课题,20*年作为工作负责人组织部分课题的阶段成果申报和中期检查评估,并且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例如负责组织选送参加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学信息资源应用模式及其绩效研究》课题成果评选,我校取得三个项目的一等奖;另外,在课题研究管理方面注重创新。如搭建课题的网络研究平台,实行动态跟踪管理。

20*年3月,学校成立听课中心小组。做为学校教育科研的骨干成员,我被学校列为听课小组的成员(共5名);我还作为学校文科类公开课的评委,积极组织和参与学校公开课教学的听评议活动。此外,协助学校教务处定期开展教育科研学术沙龙活动,活跃学校教研氛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目前正在筹建“养正中学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

自担任学校课题中心主任以来,本人负责编撰多期的《养正教研简讯》和协助教科室主任组织《晋江课改》的征文和编辑出版工作,负责《养正中学研究性学习论文汇编》的组稿和编辑。积极为教师提供教育科研信息服务,主动宣传教育科研。目前正协助教务处准备编辑出版新创办的《养正教研通讯》。

教学之余,我认真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理论,掌握教育科研和课题研究的方法,养成教育科研反思的习惯,及时反思、总结和交流教育教学问题,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目前博客已经有31万人次访问,390多篇博文,初具影响力。此外,还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任教以来所撰写的论文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国远程教育》、《中国德育》、《网络科技时代》、《福建教育》、《中国现代教育装备》、《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中学政史地》、《教学随笔》、《教学创新》、《福建教育督导与德育》和《学习方法报》等CN刊物上发表近30篇文章;此外,10篇论文在全国省市评选中获奖,其中2篇论文在全国论文比赛中荣获一等奖,2篇论文荣获全国二等奖。制作的研究性学习网站“关注三农”荣获全国一等奖,“福建高中政治课改网”获得全国二等奖。由于在教育科研方面的成绩,特别是方面,因此学校在举行教育科研学术论坛时特邀我做了教育教学论文写作的辅导讲座。

第3篇:市政中级工程师论文范文

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步教育教学质量

1、构建德育优先的育人体系。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重点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诚信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中小学校着力抓好思想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建设,高等院校深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推动“廉政文化进校园”、“儒家文化进校园”,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牵手奥运,共创***”教育活动。做好家庭教育和关心下一代工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教育新格式。

2、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快构建科学完善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让素质教育理念充分体现在各学科课程之中。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组织教学,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普通高中在开齐开全必修课的同时,创造条件开设尽可能多的选修课程。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不得随意增加难度和降低要求。规范地方课程,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将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人生指导等内容作为必修课列进地方课程,并分年级同一安排课时。注重校本课程建设,制定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做好校内、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快建设一批素质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加有益的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大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确保青少年学生天天有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评选全市第二批“艺术体育教育百所示范学校”。

3、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完善对政府、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深化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研究制定《济宁市中考改革实施方案》,启动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将高中招生指标半数以上分配到初中学校。20**年春季开学起,全面推行中小学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学校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得给学生排名次。落实高考招生报名社会化,禁止有关录取数目的考核、奖励与公布,将高中正常教学行为和学生参加高考区分开来,减轻学校升学压力。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度。

4、开展“学校治理创新年”活动。以教育法律法规为基础,以“规范、创新、提升”为主题,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建立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素质教育要求和学校工作实际的治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贯彻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治理基本规范(试行)》,20**年在全市中小学深进开展“学校治理创新年”活动。规范办学行为,实行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按时就近免试进学,遏制择校风。规范教学行为,对全市普通中小学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情况进行专项检查,严格控制学生到校时间和上课时间。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开展“园林式学校”创建活动,做到净化、绿化、美化和秩序化、人文化、教育化。加快建设节约型校园,坚持开源节流、勤俭办学,管好用好办学经费和学校财产,维护好学校的后勤设施。开展“学校治理先进县”、“学校治理示范校”创建评选活动。

二、统筹发展各类教育,着力提升办学水平

5、巩固提升基础教育。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学前三年教育进园率达到50%,年内创建省级示范幼儿园5所,继续开展“省级示范幼儿园开放周活动”。做好特殊教育学校招生和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学率达到85%以上。

6、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2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5万人。加快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重组,办好一批规模大、条件优、质量高、有特色的职业学校,努力实现职教中心建设、高职院校建设、示范院校建设、骨干专业建设、办学模式改革“五项突破”,推进职业教育跨越发展。实施“2531”工程,加快建设县市区职教中心。抓好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推动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省贸易职工大学、邹城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嘉祥职业中专、曲阜职业中专、兖州职教中心创建“全国百所示范高职院校”和“全国千所示范中等职业学校”,梁山职业中专、高新区职业中专创建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年内10至15个专业创办成省级示范专业。以骨干职业院校为龙头,遴选部分效益较好的规模以上企业参与,建立职教团体。继续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四项工程”和“百万职工大培训”、“百万农民大培训”两大社会教育工程,年内培训在职职工、下岗失业职员和农村劳动力80万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万人次。落实学生顶岗实习制度,推行半工半读,推进职业学校学历证书与技术等级证书“双证互通”的施行。举办第七届中等职业学校综合技能竞赛。加强乡镇成教中心、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和社区教育实验区建设。

7、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加快教育功能区建设,推进省属和市属高校协调发展。支持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医学院扩大办学规模,进步办学层次;加快山东省贸易职工大学迁建步伐,完善济宁学院建设,扩大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办学规模,扶持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和山东工贸职业学院(筹)发展;抓好济宁市技术学院迁建,努力申办技师学院,加快济宁市第二高级技工学校(筹)建设步伐。支持高等院校科学定位、发挥上风,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重点学科、品牌专业和名师队伍。

20**年,全市教育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进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深进实施教育优先战略,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巩固提升基础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努力办好体系完整、布局公道、发展***、人民满足的教育。

三、优化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8、实施布局调整工程。按照省教育厅新的办学标准,坚持公道布局、优化配置、扩大规模、进步效益的原则,调整农村学校布局结构,推动高中学校进城、初中学校进镇,抓好学校布局规划和新建扩建,加强城镇新建住宅区学校配套建设和治理,20**年基本完成包括济宁城区在内的全市中小学新一轮布局规划设计。

9、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制定“济宁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2010)”,加强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治理与应用,拓宽教育网络服务功能,搞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做好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作,加快城市与农村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与共建共享,年内建设20个“中小学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基地”。发展教师教育博客。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合作建立“国家教育干部培训网-济宁分院”培训网站,对中小学校长和教育行政干部进行进步性远程在线培训。

10、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15计划”,20**年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小学30所、初中20所,改造薄弱学校100所。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配备工程,从20**年起利用3年时间,全市农村中小学仪器配备达到国家基本配备标准,20**年完成500所。实施农村中小学图书配备工程,从20**年起利用3至5年时间,全市农村中小学图书达到国家基本配备标准,20**年完成200所。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取热和学生宿舍、食堂、厕所改造“一热三改”工程,改善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条件。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工作,加快普通高中dis数字化探究实验室建设步伐,年内评选50所“实验室建设规范化学校”。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评定标准,缩小城乡、学校之间办学差距。开展“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强教机制

11、实施“名校长建设工程”。抓好中小学校长任职培训、进步培训和高级研修培训,选调优秀校长和校级后备干部到先进地区学校学习和挂职锻炼,选派优秀校长到薄弱学校任职。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逐步取消新聘校长的行政级别。

12、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在全市深进开展“师德建设年”活动,树立师德标兵。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原则,抓好各类师资培训。继续实施“杏坛名师”和“骨干教师”建设工程,落实“千名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农村教师素质进步计划”。建立农村年轻教师补充机制,每所中小学至少考录1名大专以上毕业生。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建立中小学班主任岗位培训制度,评选全市第二届优秀班主任。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争取“双师型”教师比例进步2至4个百分点。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推动教师进修学校与教研、电教、科研等单位进行资源整合,做好省、市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推荐、评选工作。继续为人民教师办好“八件实事”,全市教师工资纳进县级财政预算并实现同一标准发放,全面落实农村教师“三金”政策和班主任补助,改善农村教师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

13、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注重发挥教科研职员的人才上风、研究上风、信息上风,指导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组织开展优秀论文、优质课评选、教师基本功比赛、公然课、观摩课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加大科研兴校和校本教研推广力度,加强部级课题和省创新教育等重点课题的研究,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

五、健全发展保障机制,进步经费保障水平

14、建立教育优先发展保障机制。坚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进,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完善市级领导联系学校制度,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15、不断强化督政督学。创新教育督导制度,强化教育督导职能,抓好素质教育、教育投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学校治理、教师队伍建设等专项督导。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实行督学责任区制度。完善县级政府教育督导评估和考核机制,督促各级各类学校提升学校治理水平。组织实施20**年度县市区教育工作综合督导评估,做好迎接省政府20**年度教育工作综合督导工作。推动市中区、邹城市创建“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县市区”。制定实施《济宁市教育强乡(镇)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和评估标准,启动教育强乡(镇)创建工作。

16、建立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的基础上,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进步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小学每生每年由240元进步到295元,初中每生每年由340元进步到445元。20**年春季学期起,进步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由每生每年补助300元进步到小学500元、初中750元。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集中气力消除现有d级危房,20**年改造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5万平方米。

17、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坚持以县为主、政府投进为主,建立与公共财政相适应、满足教育发展需求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市、县增加配套资金,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确保“三个增长”,把握好“两个比例”。依法足额征收、按时拨付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加大对市属高职院校的投进。推进校企合作、引进外资、社会捐资、勤工俭学及教育资源置换工作,拓宽教育融资渠道。

18、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成立济宁市学生资助治理中心。坚持“政府主导、财政支持、部分配合、社会参与”的原则,对中职学校家庭困难学生实行资助政策,完善高等教育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动员社会各界开展捐资助学,保障各级各类学校贫困学生都能得到相应资助,确保每个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

20**年,全市教育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进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深进实施教育优先战略,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巩固提升基础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努力办好体系完整、布局公道、发展***、人民满足的教育。

六、积极推行依法治教,打造平安***教育

19、推进教育法制建设。实施教育“五五”普法规划,全面推行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严格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行政务校务公然,完善行政许可制度,规范教育审批行为,健全学校教代会制度,维护学校、师生正当权益。做好《法治教育》课程开课工作,开展“法律进机关、进学校、进课堂”活动,抓好教育行政执法职员、法制教师和法制副校长“三支队伍”建设。评选表彰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20、抓好平安学校建设。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积极开展“安全知识进校园”宣传活动,加大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整治工作力度,严格实行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完善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注重学校安全档案建设,加强大型集体活动安全治理。加大对县市区的学校安全检查力度。

第4篇:市政中级工程师论文范文

××年上半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工作重点,加快教育发展

⒈加快发展各类教育事业

强化“两基”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高质量普及十二年教育,新通过省级实验小学所(使全市达到所),省级示范初中所(使全市达到所),省级重点高中所(使全市达到所,其中部级示范高中所),省级实验幼儿园所(使全市达到所)。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常州大学城总体规划方案招标确定,首期规划亩土地的建设工程全面启动;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械学院、常州化工建材职业技术学院升格成立,使全市高职院达到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华东师大、天津大学远程教育校外站点先后在我市设立;武进电大升格为江苏电大武进学院;江苏石油化工学院二级学院——怀德学院成立。上半年,全市共组织人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参加全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旨在为市民学习提供菜单式服务的“常州市民学习信息服务中心”完成建设,并投入试运行;武进罗溪、夏溪、金坛白塔、溧阳天目湖等个“”教育富民工程示范基地建成;完成各类成人培训万人次,化补习近人。中新合儿坊幼儿学苑、新创国际电脑学院常州培训中心相继筹建,所学校新获聘外资格(使全市达到所),所学校被省教育厅批准具有接受国外中小学生来校就读资格。

⒉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列为市政府××年度重点建设项目的常州市少年科学艺术宫二期工程主体工程峻工;新村配套学校常州市勤业中学完成建设,各项搬迁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常州外国语学校外籍专家楼、正衡初中教学办公楼、职教中心信息教育中心等主体建筑基本竣工;武进新苑高中一期工程、新区国英小学二期工程、天宁解放路小学扩建工程、溧阳职教中心一期工程、金坛金沙中学建设工程等稳步推进;溧阳上兴中学、上黄中学、周城小学、大溪中学、社渚中学、新北区龙虎中心小学等危房改造全面启动。

⒊适应行政区划调整,积极推进新一轮教育布局规划

全市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公布后,我们及时召开天宁—钟楼区、武进—新北区教育工作衔接协调会,积极帮助解决教育工作移交、对接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并以此为契机,推进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精神,全面部署大市范围内的教育布局规划工作,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发展优质教育,努力构建全市教育合理布局。

⒋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

全面实施《常州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上半年新增校园网个(使全市达到个)、简易校园网个(使全市达到个),完成常州教育网改版,使其每月点击数超过了万,教育局机关、教研室、教科所等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常州城域教育网完成论证并启动建设,钟楼、新北、天宁区教育信息中心及学校完成虚拟主机托管,“钟楼教育”、“溧阳教育”、“新北教育”网站先后开通。原创:网上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不断加快,容量已达,万个文件,部视频资源。全市名中小学教师通过了第二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考核,全市所有乡镇中心小学高年级和农村初中全部开设了信息技术课,职业学校已全部将信息技术应用列入必修课程。组织万人参加“常州教育网站杯”网络文化活动,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比赛、职业学校多媒体课(学)件比赛,我市《长城的历史作用》等网络课件获部级“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评比一等奖个、二等奖个、三等奖个。

⒌积极稳妥地做好各项考试招生工作

上半年,各类考试较为集中,做好各项考试招生工作,有利于加强社会稳定、推进教学改革。积极、稳妥地做好市区“小升初”、中考中招工作:编制市区各小学施教区图,依法规范就近入学工作;全市名初中学生顺利通过升学体育、文化考试;在重点普高录取前,举办中职招生咨询市场,使大部分预计在普高分数线下的考生早早明确就读方向,理智地选择职业类学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普高热”,并保证中职生源的数量和质量;今年继续实施将省重点高中公办计划的名额分配到各初中校的办法,并在去年所重点高中试行的基础上,扩大到了全市所省重点高中。另外,上半年,我们还认真组织了初、高中各学科结业考试,高三一模、二模考试及分析研讨会,初、高中学生英语口语等级测试工作等等。

二、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⒈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召开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动员大会,审批确定了首批余名课改实验教师,积极组织相关学科新大纲、新教材的学习和培训工作。课改实验教师接受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科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初中语文、初中数学、中小学体育等学科培训人次、通识培训多人次;职业学校全面施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扩大课程分层教学面,促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⒉大兴教育教学科研

面向中小学校,公开招聘了市级兼职教研员名,壮大教科研队伍;在确认项部级、省、市级教科研课题的基础上,新设立项青年教师研究课题;通过审核,确定省常中等所学校为首批常州市教育科研基地;组织召开“苏锡常镇扬五市高三语文研讨会”、“××年高三数学复习教学研讨会”、“常州市初中毕业生与升学考试暨小学毕业考试研讨会”、“常州市省级实验小学第二届群体研究协进会”等。我市对高三“”科目设置改革的研究,得到了国家考试中心和兄弟省市教研部门的重视和好评;在当前高考模式不断变化的形势下,我市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又创佳绩,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张璇同学以分成绩位列全省第一名。我市高考的万人进线率、市区本科上线率、市区平均总分三项指标名列全省前茅。在全省总分名列前名的考生中,我市(含金坛、溧阳)占了。加强职校教学模式、实训模式研究,职校生中级工达级率达,××年初步就业率。组织名职校学生参加全省普通高校单独招生考试,人被录取,本科达线率、十二个专业总分、平均分、分以上人数比例、总录取率、本科录取率等均居全省前列,单招升学人数占毕业生人数比例达。

⒊大力加强学生德育工作

××年是我局确定的“德育工作研究年”。为此,我们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调研,并为下半年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作好充分准备。开展“青少年文明网上行”活动;开展·禁毒征文比赛;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和第九届高校思政年会论文评比,组织高校第二次邓小平理论公开课活动。关注弱势群体,成立“大学生法律自我援助中心”,溧阳市创立了“希望之星”助学奖励基金,做好帮困助学工作,上半年,市帮困助学金办公室对多名在常就读的特困生发放助学金近万元;举行助残捐赠活动,组织学校及社会各界向聋哑学生捐款近万元。

推进中小学特色教育

××年上半年,我们成功承办了全省中小学特色教育校长论坛,召开全市“实施学校体育卫生两个条例”总结表彰大会,举办市届“育苗杯”田径比赛、“世纪印象”常州市教育系统艺术作品展、首届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论坛活动、首届中学生英语口语节目电视大赛、中小学素质教育案例评选、职校学生“五项技能”竞赛等等。组建中小学科技辅导员协会,认真制订“常州市首届青少年科技节活动方案”,全面启动“科技节”各项筹备工作。组织常州地区“全国初中物理”、“全国中学生生物学”、“江苏省初中化学”、“江苏省高中化学”、“江苏省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应用竞赛”、江苏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均取得了领先的竞赛成绩。在全国“小海鸥”杯职校生作文大赛和全国中小学生“走向社会”作文大赛中,我市均获组织奖。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田家炳中学获“学校团体奖”(全省共名)和“优秀科技活动奖”一等奖(全省共名)。

三、努力构建学习型系统,大力加强队伍建设

⒈推进学习型系统建设

成立“学习型系统”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动员大会。进一步健全各校学习制度、读书制度、培训制度等,规范干部和师生员工的学习行为,使学习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定标准,使单位和个人明确目标,以评价促学习、以软件换硬件、抓课题带学习、表彰先进、组织考试等方法,使学习转化为单位和个人的内在动力。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大力开展转岗培训,推进市民外语、计算机学习,向社会教育资源开放,全面开展公务员、教师普通话培训考核,促进“学习型社区”建设。教育系统掀起了创建学习型单位、学习型家庭、争当学习型个人的热潮。在全市各“学习日”都认真组织全系统教职工进行普通话培训测试、计算机上网操作培训、公民道德法制教育等等。

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进一步深化“让教育充满爱”主题教育,订发《教师道德修养读本》,全面开展教师师德规范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育和省“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教育、汇编印发《家访有感》优秀征文,开展“我心目中的好教师”征文比赛,不断加深教育工作者“热爱人民、热爱事业、热爱学生”的美好感情,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⒊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继续开展“团结、廉洁、开拓”“好班子”创建活动,个单位新列入“好班子”行列,使直属单位“好班子”达到个(占总单位数的%)。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上半年,举办个不同类型的培训班,位校级干部接受了培训,钟楼区组织了第四届校长教育教学公开研讨活动;着力抓好省“工程”培养对象学习、交流、提高工作;加强对校长助理的考察、培养工作;进一步推进基层学校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工作,直属单位近名中层干部通过竞聘任职;实行干部考察预告制度,提高了考察工作的透明度和考察结果的真实性;继续深化“五个一”活动,对校科级干部余篇教科研论文进行了评比。

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的业务培训,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水平、业务水平;制订《常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意见》,深化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完善“常州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管理办法”,全面启动实施教师资格认定。改革机制,逐步推进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启动新进人员见习期、试用期人事制;举办常州市首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舞蹈比赛、常州市特教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做好新师资招聘和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组织评选中小学第五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职校第二批骨干“双师型”教师,向省推荐的位特级教师候选人,获得了通过。参加全国和省级教师教学能力竞赛,我市教师共获全国一等奖名,省级一等奖名。

四、推进依法治教,加强教育行风建设

⒈切实推进依法治教

配合省教育厅在常召开全省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征订省编《教师“四五”普法读本》万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均成立了“四五”普法领导小组,制订普法规划和学法计划,全面启动“四五”普法;督促学校制订和完善章程,的直属学校完成了学校章程的制订。开展“依法治校”工作评估,所学校经评估确认为“常州市依法治校工作先进单位”。完善教代会制度,认真贯彻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关于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大力推进校务公开工作。

⒉加强教育检查、督导工作

召开常州市教育督导工作会议,成立常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修订学校综合督导评估方案,发挥教育督导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促进作用。开展中小学校综合督导评估、农村税费改革后教育经费情况调研、中小学“减负”、学校危房改造工作督查、幼儿园改制情况调研、外来工子弟学校情况抽查、学校安全工作检查等等,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⒊加大教育纪检监察力度

召开全市教育纪检监察工作会议,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先后出台了“教育基本建设实施全过程廉政监督的意见”、原创:“加强教育经费管理的若干规定”;进行图书、教材采购回扣专项清理;武进区结合“三个代表”学教,扎实开展了“勤廉之风万人评”活动;加强教育审计,推行收费公示制,开展“规范中小学收费达标县(市、区)”“回头看”活动,有效遏制了中小学乱收费现象。

⒋浓厚调研之风、落实行政效能监察,推进机关作风建设

第5篇:市政中级工程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报道;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教育舆论;教育新闻

中图分类号:G40-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3)02-0121-06

教育舆论一般发生在教育周期性节点、教育政策和教育突发事件之际。在社会加速转型的今天,以权力转移为核心的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改变了教育政策的传播模式,已经不再是政府“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格局。作为政策相关方的大众媒体,逐渐摆脱了单纯的“工具”地位,已并非仅仅是政策的“宣传者”和“动员者”,而经常会被描绘成公众议程的有力建构者。为此,研究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教育政策报道就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教育政策报道过程中,言说主体、言说方式均会影响到言说的内容,进一步影响到言说的效果。2009年8月12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社会各界从不同的视角审视《规定》,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争议。其中争议较多的、也是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规定》第十六条:“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我们将这次舆论事件概括为“批评权”事件。人们的立场和价值诉求不同,对政策的看法自然不一,批评与质疑就不可避免。如何解决相关问题?我们以《规定》后的舆论现象为案例展开研究,回答教育舆论中“谁在说、说什么、如何说”等一系列与教育政策报道相关的问题。

一、谁在说

新闻报道作为各种利益诉求的公开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众的政策意见,是舆论环境中影响力最大的“意见领袖”,其虽然不能成为决定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但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然而在现实中,在新闻报道这一“意见领袖”的引导下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并付出了艰辛努力,可是有时却发现,社会舆论并不很令人满意。具体到教育部出台的每一项政策,总伴有舆论的质疑声,甚至是对学校、教育非理性的批判与无端的指责,这些不和谐的声音给人以“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是在一种缺乏同情、理解、宽容和合作的建设性的社会舆论环境下进行的”[1]这样一种错误的印象。伴随着人们对教育关注度的不断提升,教育问题日益成为民生的热点话题,教育政策以后引发的热点问题,也随之成为各类媒体新闻报道关注的焦点。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不仅取决于正确的政策能否得到坚决地贯彻执行,还取决于政策能否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谁将哪些话题带入公众的视野”制约着公众的理解与支持。在回答谁将哪些话题带人公众的视野这个问题时,新闻的来源很重要。本研究中的新闻源主要是政府代表(中央或地方政府官员)、教育理论工作者、本报媒体从业人员(记者、编辑、通讯员和评论员)、其他媒体、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网友以及其他人员。他们均通过接受采访、发表评论以及读者来信等多种方式向媒介提供讯息,表达对《规定》第十六条的意见。对上述新闻源进行分类与编码,可以得出不同报纸媒体的舆论主体的分布情况。

表1中的数据表明,中央级党报的新闻源主要来自本报媒体从业人员以及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66.67%和33.33%;省市级党报的新闻源分布则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观点所占比例不变,然而成为最高,仍然为33.33%,本报媒体从业人员观点所占比例急剧下降,为15.55%,下降部分被不同的舆论主体所分享,包括政府代表、学校管理者和家长,所占比例均为8.89%,教育理论工作者、其他媒体以及网友的观点也均占到6.67%的比例,所占比例最少的是学生对《规定》第十六条的意见,仅为4.44%。

在晨报、晚报以及都市类报纸媒体的新闻源构成中,教师的“声音”所占比例与省市级党报相比仍然为最高,然而比例进一步下降为22.35%,本报媒体从业人员的观点占到总量的18.82%,来自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合计达到23.53%的比例,教育理论工作者(11.76%)、政府代表(8.24%)、其他媒体(7.06%)、学校管理者(5.88%)和网友(2.36%)的观点也均有所体现。《中国教育报》仅有的两篇文章则均来自于本报媒体从业人员对《规定》第十六条的评论。

以上新闻源分布表明,中央级党报的新闻源主要来自本报媒体从业人员对《规定》第十六条的观点,这符合长期以来中央级党报形成的宣传特征。教师群体作为政策的利益相关方,其话语虽然没有占据绝对优势,但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表达对《规定》第十六条的政策意见。相对于中央级党报来讲,省市级党报的新闻源构成中,本报媒体从业人员对《规定》的意见大幅度下降,而更加关注《规定》第十六条的政策目标群体——教师群体的政策意见,这也符合省市级党报离政策者较远而离教师较近的特征,且言论主体呈多元化态势,教育理论工作者也被请到大众传播的平台上,学生、家长、政府代表、学校管理者等政策的利益相关群体也均有对《规定》第十六条表达意见的话语权,其他媒体的文章、网友的“呼声”在省市级党报上也有所体现。晨报、晚报以及都市报类报纸媒体的话语权构成及分布与省市级党报趋同。作为教育系统的机关报《中国教育报》传播的则均是本报媒体从业人员的“声音”。

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政策报道已经发生了变化,各利益相关者均在教育政策报道中获得了话语权。然而,教育活动作为一项专业的活动,是受利益主导还是受认识主导,这是需要讨论的问题。我们认为,作为专业活动的教育政策报道,在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话语权后,更应该寻找各利益相关者的专业人,从而达到科学引导教育、解释教育的目的。教育专家作为班主任工作的专业人,既可以解释教育政策,也可以对教育政策重新建构,在教育政策报道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可是,在中央党报和省市党报的教育政策报道中,他们的话语权很小,只是在市场类报纸的报道中其话语权才体现出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追问,是否充分发挥了教育专业工作者在教育政策报道中的作用:是个体出场,还是集体出场;是有组织的,还是随机的;是由媒体自身组织的,还是教育部门协助组织的。如果个体出场,其价值是否得到了充分实现;如果集体出场,是否需要教育部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或者由教育部门进行适当的组织,或者我们的各级教育宣传部门,不仅要承担政治宣传的任务,更应该承担专业宣传的任务,在政策报道中组织有关专家对教育政策进行解读,对各种不同的媒体表达给予回应。

二、说什么

教育政策的目的是要解决现实问题,在不同群体之间进行利益的分配,从而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政府常常利用公共政策,去保护、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同时抑制、削弱甚至是打击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通过政策作用去调整利益关系,在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利益结构。”[2]利益的分配并不仅限于经济利益,还包括权利、机会,等等。《规定》第十六条明确指出,“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实际上,政府是将利益的天平向班主任教师群体做出了倾斜,利益分配的结果使班主任的利益得到了满足,而失去了原有利益或利益有可能受到抑制的学生、家长群体,必然会对《规定》提出质疑。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新闻中强调的议题随着时间的演化会成为公众认为重要的议题。新闻媒介对人们认识“什么是当今最重要的议题”有重要影响。在报道中,新闻媒介必须选择并突出几个话题,将它们设定为当前最重要的新闻。[3]我们这里对《规定》后的新闻报道,依据报道的主题进行分类,并根据报道主题出现的频率,归纳出新闻报道的中心。

统计说明:图1至图3中的A、B、C、D分别代表的报道主题依次为:A为教育部赋予班主任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权利的必要性,B为教师不敢批评教育学生的原因,C为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具体操作方式,D为其他。

据图1所示,中央级党报分别从教师不敢批评教育学生的原因以及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具体操作方式进行了报道,其中对具体操作方式的关注程度较高,达到66.67%的比例。图2中,省市级党报的报道主题则围绕赋予班主任批评教育权利的必要性、教师不敢批评教育学生的原因、批评教育的具体操作方式等方面展开,其中,受关注程度最高的议题是批评教育的具体操作方式,占34.62%。图3中,在晨报、晚报以及都市报类报纸媒体的报道主题分布中,批评教育的具体操作方式仍然是占据最高比例的议题,占44.23%。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中涉及到《中国教育报》的新闻报道仅有两篇,且均是关于批评教育的具体操作方式。

从教育政策决策的角度看,“教育政策目标的概括和表述应具体、明确,不空泛、不含糊。也就是说教育政策目标的表达应尽量用单义词和大家认识比较统一的词语,使人能够明确领会其含义,而不是这样理解也行,那样理解也行”。[4]话语的背后是社会的变迁在起作用,在崇尚师道尊严的社会,教师对学生具有无上权威,对学生批评教育甚至体罚都是正常的现象。然而在“强调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的引导下,“一些地方出现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放任学生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造成教师群体在正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处于弱势地位。“舆论学认为,一种公共议题的产生,直接来源于外界信息的刺激,外界刺激一旦与公众的价值观念、历史记忆、物质利益、心理因素发生碰撞,便会激起种种议论或产生多种情绪表现。”[5]因此,当教育部以政策文件的形式规定班主任对学生有“适度批评教育权”,来提升班主任在正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地位,解决班主任不敢批评教育学生的现实问题时,与公众传统的价值观念、历史记忆发生了冲突,就成了公众热议的焦点问题。

此外,在国家利益是唯一的利益主体的时代,教师与学生追求的是共同的利益,不存在分歧。然而,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市场介入到教育领域,市场承认不同的利益群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学校、教师成为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教育服务的消费方,有权选择自己满意的教育服务,二者有着不同的利益要求,利益追求不同,自然就会有冲突和矛盾。因此,师生关系也随之悄然发生了变化,经由原来的以师为父的传统伦理关系,演变为教与学、责任权利等多重关系。而《规定》第十六条对政策目标群体利益划分的界限模糊,也就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双方对政府行为的否定。因此,利益分歧点是“适当方式”的界定问题,解决之道是明确“适当方式”,合理划分双方的权利边界。

就《规定》的出台背景而言,当年的教育部领导对中国教育报上《让班主任回到激情燃烧的岁月》[6]一文的意见是:要认真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调研,尽快形成《班主任工作条例》,要总结经验,同时要重在创新,特别是要将班主任工作放在一个特别重要的职业岗位来对待,而不能仅作为“副业”或“次要职业岗位”对待①。通过对《规定》的舆论分析,媒体报道的焦点集中在班主任的批评权,特别是批评权的合理使用方式上,这充分体现了媒体的议程设置。可见,政策出台后的媒体议程与当初的政策议程南辕北辙。在社会多元化的今天,政府不必也不可能让媒体报道完全符合政府的意图,然而,就教育部门而言,如果媒体议程能够很好地配合政策议程,这仍然是好事。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教育部门深化与媒体之间的沟通工作。就《规定》而言,特别应该让社会知道班主任工作的辛苦,要知道如何创新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与学科教学在教育人方面如何进行分工与合作。其实,就这一侧面而言,也会存在很多新闻点,这是从教育行业、教育专业的角度解读《规定》的新闻点。由于记者工作的特点和专业背景的缺失,他们难以找到其中具有教育意味的新闻点,教育部门应该进行有力的支持,有专门机构和人员在与社会媒体的合作中发现教育政策中众多的新闻点,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批评权及其适当方式方面。

三、如何说

当“谁在说”与“说什么”的舆论环境发生变化后,“如何说”的问题就更加重要,直接影响到“说”的效果,是直接与政策者的期望相符合,还是背离或者产生落差,这就更需要引起教育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就政策者的初衷而言,当然期望在政策后能够取得正面的效果,从而实现政策的目的。政策后,媒体往往通过报道的标题、立场来体现政策报道的舆论导向,以“如何说”的报道立场影响教育、影响社会大众。

在对教育政策的报道、评论中,新闻标题往往构成了政策报道的主线,反映了作者对《规定》第十六条的意见,对新闻标题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媒体为舆论倾向建构的整体框架,以及其希望公众如何了解《规定》的政策信息。对《规定》第十六条的报道,可以例举以下一些标题:“一个无奈的授权:班主任可以批评学生”;“‘雷人’的规定,无奈的现实”;“从一句‘并不伟大的废话’说起”;“有了批评权‘适当’难把握”;“老师困惑:我到底有多大权利”;“老师批评学生自古天经地义,教育部发文意欲何为”。这些新闻标题的作者使用了带有鲜明否定倾向的形容词,如“无奈”、“雷人”、“不伟大”、“困惑”、“难”、“天经地义”等。新闻的标题是文章的纲要、主旨,读者不需要阅读全文,仅从标题便可知作者的观点。

某些信息是否重要,则是基于话语背后的某种动机的驱动。在中国,新闻媒体兼有事业和企业的双重性质,其经营运作必须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社会效益的角度看,新闻媒体需要及时、快捷、准确地提供真实、完整的政策信息,这是媒体的社会责任所在。但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媒介的生态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2008]1 14号),意味着在2013年12月31日,作为经营性事业单位的新闻媒体将全部转制为企业。行业属性的整体转变,促使媒体之间的竞争会日趋激烈。而作为大众的传播媒介,其存在与发展更加依赖于大众对信息的需求。《规定》以后,报纸媒体热议“班主任批评权”无非是迎合了公众对教育政策信息的需求,利用了社会各界对班主任工作的高度关注,而且站在反方批判政府更能吸引公众的眼球。因此,新闻媒体炒作“班主任的批评权”问题,最终还是源于其背后的经济利益需要。

教育舆论导向不仅体现在标题上,而且不同类别的媒体在言说方式上也存在差异。我们将教育舆论导向分为正面支持、负面质疑和中立倾向。通过对报纸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下面的图示(见图4)。

从图4可以看出,不同报纸媒体对《规定》第十六条的报道存在舆论引导上的差异。中央级党报有66.67%的比例对《规定》第十六条是持正面支持的态度,负面质疑或批评的立场也高达报道总量的33.33%。省市级党报的报道立场分布相对均衡,38.46%站在中立的立场,正面支持与负面质疑、批评倾向分别占到34.62%和26.92%的比例。晨报、晚报以及都市报类报纸媒体的新闻报道,与中央级党报的报道立场形成对比,更多的对《规定》第十六条提出了负面质疑与批评的意见,负面报道的“声音”高达63.46%的比例,支持性意见仅占报道总量的15.39%。《中国教育报》仅有的两篇文章,则支持与反对的态度各占50%。

从以上的数据分布可以看出,在媒体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的今天,一项教育政策出台后,作为“”的中央级党报对政策内容也提出了质疑观点。省市级党报则从几均分布的正、中、反三方立场引导公众对《规定》第十六条的理解。而完全依赖于大众对信息需求而生存的晨报、晚报以及都市报类报纸媒体,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更是需要站在反方的立场报道政策信息,吸引公众对政策信息的关注。作为教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中国教育报》,则以正、反双方讲两面理的方式报道《规定》第十六条。

针对市场媒体主要持批评否定意见报道教育政策、往往站在反方立场去寻找教育新闻的新闻点的现实,那么教育新闻的新闻点在哪里?是新闻的新还是教育的新。我们认为,教育政策新闻的新更应该是教育意味上的新,而不应简单地或仅仅是新闻的新。针对这种情况,教育部门需要主动联络相关媒体特别是晨报、晚报以及都市报类市场化媒体,通过讨论沟通达成共识。既要按照新闻规律报道教育政策,更要按照教育规律报道教育政策。建构主义的而不是解构主义的,正方的而不是反方的,建设性的而不是破坏性的立场,同样是市场化媒体的一个生存策略。站在反方说话,要出彩太容易了。

同时,在媒体生态变化后,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改变心态,允许教育舆论的多元并存,不能听风见雨,畏缩不前,要积极做好教育工作,不受舆论的干扰;另一方面,要尊重民意、把握舆情,听取各方舆论意见,改进教育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应对舆论,要从舆论报道中掌握舆论建设的专业本领,要开展更细致的工作,比如组织有关专家主动参与媒体报道的议程设置,把政策初衷、与现行社会的冲突点、该项政策的新闻点提供给媒体,供各种媒体选用,而不是简单地提供一个新闻稿或者政策文本供媒体报道,把握教育政策报道的先机,把控教育政策报道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蒋建华,如何认识和对待媒体对教育问题的报道[N],中国教育报,2005-9-12(4)

[2]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M],郭镇之,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第6篇:市政中级工程师论文范文

一、时间安排

2011年度小学高级、中学一级、中学高级教师职务评审工作从6月开始,10月底结束。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6月到7月上旬):各县区开展岗位核定,组织实施拟晋升人员上示范课,填报评审表及相关材料,研究审定推荐上报晋升人员名单并进行公示。

第二阶段(8月上旬):各县区报送材料,市上对材料的完整性、规范性进行初审。

第三阶段(8月至10月初):分别召开中学高级、中学一级和小学高级教师职称评审会,评委对上报的材料进行审核、评议,量化打分,投票表决。

第四阶段(10月底前):向省、市职改部门报送通过评委会表决的材料。

各县区及局属单位的小学高级、中学一级、中学高级教师职务评审相关材料,均须在8月10日前一次性报送市教育局人秘科,逾期不再受理。

二、上报材料

(一)个人申报材料的种类。

每一位申报小学高级、中学一级和中学高级教师职务的人员,都应报送下列材料:

1、《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每人填写一式三份。填写中应注意将任现职以来的主要专业技术工作业绩(包括个人专著、教研教改成果、主要教学内容及成绩等)逐年逐项载明。

2、《专业技术人员晋升综合考核登记表》(一式二份)。县区职改部门须在“任现职以来考核情况”和“综合考核结论鉴定”栏签注考核结论和审查意见并加盖公章。

3、《教学人员任课情况登记表》一份。本表由学校统一填写,教导主任、校长签字(如申报晋升职务者系校长的,还须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签字盖章),学校盖章后方可视为完整、有效。

4、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课)教学情况记录表。

5、推荐晋升人员校内公示证明(一人一份,注明公示时间、范围、反映,校长签名并加盖学校公章)。

6、申报人如系初中、完小正副校长,须同时附送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合格证》。

7、申报人已发表或交流的最高层次论文1—4篇(必须是原件,复印件不予认可。具体篇数和论文教研要求按省上有关文件规定,教研单位人员至少报送4篇)。可增加报送能代表个人教育教学与研究成果,包括个人主持、独立或参与完成的课改、教育教学研究、多媒体课件等。

8、教育教学综合业绩考核表一份(附表样)。重点记录教师、家长和校委会评议的结果,学校对其任现职以来的思想政治表现和工作业绩进行认真、全面考核,对师德师风、班主任工作、教育教学效果作出鉴定。

9、个人工作业绩报告或思想工作总结一份。

10、有关证件的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包括:

(1)教师资格证;

(2)学历证(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学历证书);

(3)现任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

(4)现任职务聘任书;

(5)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如本人已接受继续教育且成绩合格,但尚未领取证书的,由市、县区职改部门出具书面证明材料)

(6)奖励(荣誉)证书;

(7)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登记证;

(8)计算机考试合格证(免考人员必须附身份证复印件)等。

各县(区)教育局、局属各单位要对原始证件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负责,并确定专人对复印件与原件核对无误后,在合格复印件上签名、签注意见和审核日期、加盖公章,方视为合格、有效。无审核人签名和县区教育部门盖章的一律不予认可。

上述材料必须真实、有效,有涂改、伪造、变造及弄虚作假者,视为无效材料,一经发现,取消其参评资格,情节严重者,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有关教师职务申报的证书原件,市教育局接收材料时与复印件核对无误后,退回各县区教育局统一保存至此次评审工作结束(其中,考核登记证、继续教育证、计算机合格证原件、论文原文随材料上报,其它材料报送复印件)。省、市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管理部门和评审会议,将根据工作需要进行调阅。

(二)县区统一报送的材料。

各县区在报送教师个人申报材料的同时,须报送以下材料:

1、分别报送中学高级、中学一级、小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花名册一式两份(样表统一在汉中教育网下载,不得修改表式及各栏大小。下载地址:)。同时用U盘报送该表电子文档或发送电子邮件。邮件地址:

2、报送本县区教师职称评审材料分专业统计表一份。

3、报送对所有推荐人员的农村任教、支教情况认定的专文一份。须载明姓名、现在学校、在农村任教或支教学校及时段。必须是教育局领导签发(局属学校由校长签发)的正式上报文件。

4、本县区推荐申报人员公示结果说明一份。写明公示时间、范围、结论,县区教育部门盖章。

(三)材料送交程序。

各县区报送材料之前,应与市教育局人秘科电话联系确定时间,以便安排初审;个人申报材料和县区统一报送材料,必须齐全,否则,为不合格材料,不予接收。

三、有关事项

1、关于考核结论问题。按照市职改办《关于贯彻执行省人社厅<关于加强当前职称改革工作的十条意见的通知>相关问题的通知》(汉职办法[]44号)要求,申报中级职称,仍继续执行综合考核结论必须为优秀的规定,其前提是任现职以来近两个聘期(一个聘期按3年计算)内必须有两个年度考核为优秀,其中不得有年度考核不合格。如近两个聘期内年度只有一个优秀,其他年度考核均为合格,获得县、区级政府和市级部门以上奖励(综合奖、单项技术成果奖),在申报中级职称时可以按年度考核优秀对待。一年中多次获奖者,只按当年考核优秀对待。

2、关于示范课问题。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局属各单位要按照《汉中市晋升中学一级和中学高级教师职务人员观摩课(公开课、示范课)的实施意见》(汉教发[号),制定实施方案,统一安排、组织本辖区或本单位所有申报小学高级、中学一级和中学高级教师职务人员上好示范课,并组织专家进行认真评议,评议结果作为晋升职务的重要依据。市教育局、职改办将对上示范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3、关于教育教学评价。对申报晋升小学高级、中学一级和中学高级教师职务人员的教学效果评价,按照《汉中市晋升中级以上教师职务人员教学评价的实施意见》(汉教发54号)进行。尤其要对是否担任班主任、是否开展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及效果做出认定和评价。

4.关于工作量问题。申报人员工作量指学年实际完成工作任务量,统一折算为年度总课时量填报。教研人员须按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要求,将下基层指导工作、上示范课及教研教改工作开展、完成情况在评审表中逐年详细填写。

5、关于小学高级教师申报中学高级教师职务问题。必须严格按申报条件、岗位设置要求推荐小学高级教师参评中学高级教师人员,汉台、南郑、城固、洋县、西乡、勉县每县区可申报2名,其他县可申报1名。

6、关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问题:根据《陕西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和原汉中市人事局《关于开展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实施办法(试行)》要求,从2011年起,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完成继续教育情况将作为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称的必备条件之一。凡未完成规定学时学分者,不得晋升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7、关于破格晋升问题。中小学优秀中、青年教师晋升中、高级教师职务,执行陕西省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办法和省、市人事部门有关文件,按要求报送有关材料,并上报专门的推荐报告。对超过破格晋升年龄或符合正常晋升条件的人员,不得按破格报送。

8、关于公示的问题。职称评审工作是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的热点敏感问题,增强职称评审工作的透明度是搞好这项工作的重要环节,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评审工作开始之前,要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职称评审工作有关政策规定,公开本次评审工作的岗位职数,在学校评委会召开之前公示(一周)每位申报人所提供的评审材料,接受群众监督。评审工作结束后将评审通过人员名单再向群众公示。对于在评审工作中群众反映意见比较大的人和事,学校应该认真研究,对反映的问题要认真查处,对其中确有弄虚作假的,按职评工作有关规定处理。

9、关于计算机合格证问题。未取得计算机合格证的人员一律不得推荐上报。符合免试条件的依据身份证载明出生年月计算是否符合免试条件(报送身份证复印件)。

10、从事学校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的教师,可按照相应层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申报教师职称。

四、工作要求

1、加强政策宣传。各县区和各个学校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干部和教师了解教师职务评审工作的政策规定,认真解答教师在申报教师职务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始终坚持政策宣传在先、思想教育在先、化解矛盾在先、理顺情绪在先的“四在先”原则,引导教师不断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诚信意识,以正确的心态对待教师职务评审工作。

第7篇:市政中级工程师论文范文

一、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维护师生合法权益,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注重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理论业务知识的学习,通过中心组理论学习和“周一夜学”等活动,把深入宣传和贯彻《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强化教育执法行为,促进了我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深入贯彻《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提高教育普及程度

一是大力开展教育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活动,通过多渠道宣传教育,增强教职员工的法律法规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二是积极实施义务教育“免费”政策,保障适龄少年儿童公平、公正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三是深入开展贫困生救助工作,完善贫困生助学机制,积极开展结对助学活动,确保我县适龄少年儿童不因贫困而失学。

目前,中小学在校生28688人,在园幼儿7902人,全县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入学(园)率分别达87.01%、100%、99.86%、89.01%,分别比上年提高3.71%、0%、0.04%、5.71%。全年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1189万元;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和爱心营养餐工程,享受教育券的学生5077人次,资助金额达117.34万元;享受爱心营养餐学生12516人次,资助金额128.20万元;接受社会各界资助的学生951人,资助金额87万元;中职学生享受助学金达1575人,资助金额达120.715万元。制度的保障及社会各界的爱心资助,确保我县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实现十五年教育的基本普及。

(二)深入贯彻《教师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塑造教师良好公众形象。积极开展““大爱至上””师德主题教育活动,通过集中网络培训、专题讲座、专题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全县教职工进行《师德乃师业之本》、《学习抗震救灾英雄教师的先进事迹》等专题培训,开展暑期师德培训学习体会评比等活动,不断推进师德建设。开展评选先进、树立典型活动,评出县首届师德楷模7人、模范班主任10人,县级各类先进232名,有34名教师被评为省市级先进。协助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第24个教师节庆祝表彰大会,表彰了一批先进教师和尊师重教先进集体与个人。以此引导全体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发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使教师在师德修养、业务能力、教育水平等方面不断发展。二是重视教师继续教育,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全面深入实施以“教师素质年”等活动为载体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重点开展了“读好书、促发展,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活动、以学校教研组为单位的校本研修活动、新教师基本功训练活动、中老年教师基本功升级活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规范”活动等。通过全员基本功大练兵,完善教师学习交流机制,加强创新精神、能力教育,重视现代教育理论、方法、技术等教育,促使教师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三是搭建教师成长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建立和逐步完善“三个层次”骨干教师梯队培养机制,开展第六届县级名师、首届名校长、第九届教坛新秀、第二届教坛中坚和宿将评选活动,评出县级名师12人、名校长5名、教坛新秀51名、教坛中坚和宿将25名(其中市级“三坛”16名)。重视农村学校骨干教师的培养,积极实施“领雁工程”和实行教师支教制度,制订《县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实施意见》,做好省市骨干培训对象的选拔,合理确定三级骨干教师培养人选。今年已完成省级骨干培训38名,完成市级骨干培训42名,组织实施县级骨干培训103名(委托省里、浙师大及大学培训),市局和本县派出支教教师67名,农村教师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四是加强教育科研建设,提高教师教育科研水平。我们以市级课题《农村中小学教学管理有效性研究》为中心,集“课题研究”、“四项教学常规达标活动”和“加强教学管理有效性制度建设”三位一体,开展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和研究工作。年,我县教育研究课题市级立项17项,县级课题立项108项,课题成果获省市级奖11个;教师撰写的论文、案例获得国家、省、市奖(或发表)的有276篇,获得县级奖(或发表)的论文有450篇;有32位教师在省、市级优质课、说课评比中获奖。刊出4期《教育》,为广大教师提供教科研工作交流平台,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展,带动了师资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三)深入贯彻《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

一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稳步协调发展。认真学习贯彻《职业教育法》、教育部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会议精神,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我县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加强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宣传力度,加强对招生工作的管理,完善职业学校资助体系,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确保更多的青少年学生就读职业学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启动县职教中心创建在校生2000人以上的重点品牌职业学校工作,推动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今年职校在校生1497名,职业高中招生人数与普通高中招生人数比率1:1.1,比上年提高9.78%;全县153名职高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1.5%,其中61名教师获得高技能培训证书,比上年提高18.3%。职业教育逐步成为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的、支撑县域重点产业和区域发展的教育体系,步入全面发展时期。

二是积极扶持民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大力扶持民办学校做活、做大、做强、做优,为社会提供充足优质的教育资源。今年,在我们指导和支持下,树人学校通过市示范学校验收。9月,我们配合县政府出台了《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政策、资金、教师等方面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扶持。今年,我局已向办学上规模和社会效益良好的民办学校按比例调配带薪教师17名、业务副园长5名,部分民办学校教师已落实“五险一金”政策。《意见》的出台,有力推动我县民办教育的发展,逐步构筑了公办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积极履行职责,认真开展各项工作,推动教育科学和谐发展。

(一)重视安全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教育环境

1、注重教育软件建设。一是深入开展教育宣传活动。进一步完善教育网,建成并开通了“教育博客网”,建成并试运行“教育电子政务系统”,及时更新网站版面和上挂文件、信息;主动联系县电视台报导我县新课程改革、学校工程建设、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成果;制订《县教育局政府信息公开实施细则(试行)》、《县教育局政府信息公开审核制度》等,积极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历时8个多月编辑《一路浩歌——县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念图书,再现我县教育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导下的发展历程和成就经验,促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和谐发展。二是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开展了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建设和谐社会读书教育活动、环境教育、民族精神宣传教育、文明规范养成教育、法制教育、雏鹰争章教育活动、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等,培养中小学生形成良好品行,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推向深入。一年来,共有8个单位获得省市级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先进集体、文明学校等称号,有116人获得省市级师德楷模、德育先进工作者、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三是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把安全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落实校园安全工作责任制。大力加强安全工作的宣传与检查,努力提高师生安全防范和自救自护能力,以教育系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月、“安全生产月”等活动为载体,多次联合综治办、安委办、文化、卫生、交警、消防等部门开展安全生产、学生接送车辆情况和食品卫生等工作的专项整治和突击检查,最大限度地消除安全隐患。落实好校园安全整改措施,长抓不懈地做好中小学安全工作和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全县各中小学均制订安全应急预案,90%以上学校都举行过应急预案演练,100%学校达到“平安校园”标准的要求,全年未发生一起学校学生安全责任事故。

2、加强学校硬件建设。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危旧房改造工程、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农远工程”和“教育资源共享工程”。共投入2371.6万元,竣工13个食宿改造项目,整修29所学校危旧房,改造13薄弱学校的校舍、运动场等37个项目,为24所农村学校配置了27套多媒体小平台、13个计算机教室和76套省、市光盘资源,全县中小学计算机达到3150台,生机比达9.1︰1,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全县学校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教育环境焕然一新。一年来,通过市示范学校验收1所、省标准化学校验收5所,实行县城小学联片办学的创举、大峃镇小升格为实验二小,大峃镇、南田镇成功创成教育强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得到提升。

(二)坚持教学质量为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坚持以教学质量为中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多次召开全县教学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全县中小学教学工作任务;制定《中小学教学质量检测与评价方案》,加大对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力度,开展多层面的教学质量评价工作,进一步激发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全面实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与实验教材,进一步深化高中新课程改革,认真研究与新课程相配套的高校招生改革方案,建立我县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与教学水平检测体系。高考成绩总体上稳中有升,年高考上线总人数、上线率、上本科线人数分别比去年提高5.16%、5.31%、3.03%。认真组织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专项督查工作,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落实到位;积极开展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等活动,全面展示素质教育成果。学科竞赛和技能比赛成绩斐然,学生在国家、省市级各类学科竞赛和体艺文、科技比赛中屡获佳绩,如原百丈漈镇校、少体校学生蔡颖颖分别在云南举行的全国青少年武术散打锦标赛和在印尼举行的世界青少年武术散打锦标赛中取得女子52公斤级比赛的冠军,实验小学林滢同学代表赛区参加第八届中国少年儿童歌曲卡拉OK电视大赛全国总决赛获得银奖。

(三)狠抓政务校务公开,完善规章制度,推进教育行风建设

进一步完善局机关政务公开机制,加强局机关财务管理,严格审批程序和财务手续,实行民主理财,开源节流。规范运作县会计核算中心教育系统分中心,有效加强了教育经费监管,提高了使用效益。制订《县学校乱收费责任追究制度》,规范中小学收费行为,实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在全县开展非法办班和违规带生专项整治活动,制止办班点11个,有效杜绝乱收费等违规行为。设立举报电话,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依法推进教代会和校务公开制度,在民办学校开展党建和组建工会工作,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加强教育纪检监察工作,扎实推进教育系统行风建设,树立教育良好形象。积极受理来信来访来电50件次,为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认真贯彻人大决议,及时反馈议案提案办理意见,努力提高教育公众满意度

认真贯彻省教育厅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教育整改意见视频会议精神,召开落实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教育整改意见专题会议,积极落实我县人大常委会《关于教育工作专项报告的审议意见》,把整改工作落脚点放在解决问题、促进发展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各项工作。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和社会各界的监督,认真贯彻落实县人大及常委会的决议精神,遇到重大问题及时向人大汇报请示,及时办理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议案、提案和建议。今年,我局共收到第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议案和建议4件,收到政协第七届一次会议提案6件,内容涉及到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幼儿)教育、学科建设等教育热点问题。本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原则,我局对每一件议案(建议、意见)所反映的问题进行深入了解与调研,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局党委会进行集体讨论,形成共识后,由有关科室负责具体落实,并及时将办理情况反馈给各位代表。同时,对于每一位来访的群众我们都热情接待,认真倾听他们反映的问题及意见建议,能马上答复的问题,现场予以答复,对需调查情况后才能答复的问题,告知其限办日期。

四、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作风建设,树立教育良好形象

一是深入学习教育,抓好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大兴学习之风、不断改进学风。制订《中共县教育局委员会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通知》,以集中授课、自主学习、观看电教片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及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开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和“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主题实践活动等,带动局机关干部职工学习热情,进一步提高我县教职工的思想认识,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提高驾驭教育改革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能力,切实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和改进工作作风。

二是强化教育职能,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纪委二次全体会议精神及《关于在市教育系统共同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实施意见》,制订《县教育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2年工作要点》、《县教育系统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点》、《县教育系统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办法》,与全县各中小学签订了《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书》,强化党内监督力度,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落到实处。通过对全县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使用和管理情况和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专项经费的审计调查整改、学校收费情况检查及积极受理来信来访等工作的开展,使教育系统保持了“勤政为民、廉洁为公”的良好形象。

第8篇:市政中级工程师论文范文

为贯彻落实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各项措施,公平、公正地选拔和评价高级会计人才,建立程序规范、制度健全,职责明确、管理有效的会计专业高级资格评审工作机制,根据省职称办《**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试行)》(附件1),并征得省级人事职称主管部门同意特制定**省会计专业高级资格评审工作管理规则。

本规则规范的范围包括组织会计专业高级资格申报、审核、评审全过程。涉及申报人和申报人所在单位及主管部门(或人事机构)、市以下(包括市)人事职称部门和财政部门、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参与评审工作的专家评委。

申报人指在**省境内从事会计及会计相关工作,符合有关条件并已报送高级会计师资格评审材料的人员。

二、申报

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应及时公开高级会计师申报、评审条件以及申报程序、申报时间和具体要求。会计专业高级资格评审实行个人申报和单位推荐相结合。申报人符合《**省会计专业高级会计师资格条件》(以下简称《条件》)规定的申报条件,申报材料手续齐全,提供的资料真实、完整、规范,申报程序符合规定。

(一)申报

1、符合《条件》的申报人,可以向本单位人事(或职称)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资料。申报人对本人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2、单位人事(或职称)部门接到申请后,应对照《条件》对申报人提交的材料及基本情况进行初步审核,对审核项目内容的真实性、有效性负责。并按本单位申报职称评定的工作程序和要求决定是否同意推荐。

(二)受理

1、申报期间,各级财政部门受理人员负责对申报材料手续完备性、真实性进行审核,对于不符合申报条件的材料予以退回;对不符合规定程序的材料应限期办齐手续后送达,过时不再受理。对符合申报条件的上报人,受理人员填写《申报材料审核表》(附件3-1)随同申报人材料一并上报上级财政部门。

2、市财政部门应按规定及时整理汇总符合申报条件人员信息资料,填制《**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情况一览表》,报市人事职称主管部门审核确认,并将审核确认的人员名单及基本情况向社会公示。

3、市财政部门将人事职称主管部门审核确认的申报人资料、申报人公示情况说明、《委托评审函》按规定的程序报省财政厅(附件3)。

4、有主管部门的省级单位应将申报人公示结果及申报材料上报省级主管单位的人事部门,主管部门审查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完备性,将所属单位中符合规定条件和要求的申报人资料,统一填制《**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情况一览表》,并按规定的要求报省财政厅。

无主管部门的省级单位由本单位将被推荐人基本情况填制《**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情况一览表》,并按规定的要求报省财政厅。

5、外省或部属等非本省辖区内单位会计人员需要我省会计专业高评委评高级会计师职称的,应向省级人事职称主管部门办妥有关委托手续后,连同以上应提供的资料,送省财政厅受理。

破格申报人的材料在上报和公示时应特别说明。

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对各市及省级主管部门或单位在规定时间内上报的申报人资料进行审核,及时受理符合申报程序、手续完备、材料齐全的申报人资料。

(三)公示

1、申报人单位在推荐申报人前,应在本单位显著位置公示申报人姓名及有关情况(附件5-1),公示不少于五个工作日。

2、市财政部门公示经过市人事职称主管部门审核通过的符合申报条件人员姓名等基本情况(附件3-3),不少于五个工作日。

3、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公示经初审并报省人事职称主管部门审查符合申报条件的人员姓名和单位及其他相关信息资料,不少于七个工作日。

(四)申报材料要求

申报人应如实填写各项资料,并要求材料齐全、手续完备、装订规范:

1、不需要装订的资料

(1)《**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申报表》,一式3份;

(2)《**省申报高级会计师任职资格人员情况简介表》,一式20份;

(3)免冠大一寸近期正面相片一张(背面写上单位及姓名);

(4)取得会计师或会计相关中级职称以来撰写的具有代表性的本专业论文、论著或译著的原件。

2、需要装订的资料及要求

(1)会计从业资格、学历、会计师或会计相关中级职称证书、高级会计师考试合格证。年度考核、继续教育、职称计算机考核等有效证明材料的原件和复印件。财政部门受理后退回原件;

(2)本人签名的取得会计师或会计相关中级职称以来专业技术工作业绩总结报告;

(3)取得会计师或会计相关中级职称以来的获奖情况,反映专业工作能力和业绩成果的有关材料、证明、财会管理或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推广情况,本人签名,单位人事和财务部门共同审核、盖章并由审核人签字。

申报人提供的反映其专业工作能力和业绩成果的材料在本行业、本系统或县(含县)以上范围推广应用的,该证明材料还应有主管单位财务部门或相应的政府管理部门(如财政、国资、证券等部门)核实盖章,并由核实人签字。

申报人提供的复印件应由本单位人事(或职称)部门核实盖章并由核实人签字。其中各市申报人的会计从业资格、会计师或会计相关中级职称证书,高级会计师考试证书、继续教育证明复印件还应有财政部门核实人签字。

将需要装订的材料按顺序装订成册,并编写《送评材料目录》,编上页码,连同不需装订的材料一并装入档案盒。

(五)省级主管部门或单位、市财政部门应提供的资料

(1)省级主管部门或单位应提供《关于报送年度高级会计师评审材料的报告》(附件5)及其附件

(2)市财政部门应提供《关于报送市年度高级会计师评审材料的报告》(附件3)及其附件。

三、评审管理

公示期满,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将符合申报条件的材料提交给评审委员会。保证评审过程符合规定程序,客观、公正、公平评价高级会计师申报材料。

(一)评审政策

1、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应制定统一的会计专业高级资格评审政策,明确审核评审标准;

2、组织参加高级会计师申报材料审核评审的专家评委学习评审政策,统一审核评审标准;

3、建立评委评审政策协调制度,协调、统一评审中需要进一步明确或统一的政策和标准;

(二)评审工作要求

1、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应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开展高级会计师评审。评审可实行集中评审与分散评审、单项评审与综合评审相结合灵活的评审与组织形式;

2、按规定从评审专家库中抽取参与高级会计师申报材料评审工作的评议专家和执行评委;

3、填报《评审委员会活动申报表》、《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审批表》),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4、评审工作分评议阶段和执行评委会会议阶段:在集中评审工作期间,应由不同的评议专家向评委会提交对评审材料的审核、复核、评审意见,召开评审委员会会议,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

(1)评议工作阶段,可根据情况将评议专家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评议。审核人员和复核人员应分别独立评价评审材料,在《评审考核意见表》(附件12)上表达意见并签名;复核人意见与审核人意见不一致的,应说明不一致的理由并签名,不得更改他人的意见。

(2)执行评委会会议阶段,参加执行评委会会议的评委应对经过评议的材料进行审核,表达意见并签名;意见与评议阶段不一致的,应说明不一致的理由,不得更改他人的意见;召开评委会会议,由执行评委在高级会计专业职务评委会表决表上无记名投票表决,赞成票超过出席会议执行委员三分之二以上(不包括三分之二)的为通过。

(三)评审工作纪律

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应制定《评委评审工作纪律》,规范专家评委纪律要求。宣读评审工作纪律,与专家评委签订《评审纪律承诺书》(附件14),明确职责。

(四)公示

评审会议结束后,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应将通过评审人员的单位和姓名公示不少于七个工作日,接受社会监督。

四、专家评委的产生

(一)**省高级会计师评审专家库的建立

根据《**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试行)》,考虑新老评委搭配及地区、行业等因素从会计理论界、实务界推荐、选拔若干名高级会计专家报省职称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建立**省高级会计师评审专家库,专家库成员任期三年。

(二)评议专家及执行评委的产生

评审工作开始前,根据当年申报材料数量,按随机原则产生本次评议专家及高级会计师评审委员会执行评委,并报省级人事职称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五、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工作要求

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应就高级会计师评审工作中涉及的评审标准、审核和评审、申报材料的管理、评委及执行评委的产生以及评审组织工作全过程予以规范,明确组织工作人员纪律,并根据规范要求对参加审核评审的工作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

(一)分组分工

组织评议阶段和执行评委会会议阶段评审工作的负责人应由不同的人员担任。评审组织工作应设标准组、审核组、综合材料组。

(二)工作职责

1、标准组:负责评审政策、标准的解释,并形成书面材料(附件15、16);召开评委协调会议,研究专家评委提出的需要集体讨论的问题,明确评委协调会议确定的标准。

2、审核组:负责组织专家评委审核、评审工作,收集专家评委在审核过程中提出的需要集体讨论和研究的意见,核查专家评委提出对申报材料的复查意见(附件17),保证专家评委审核过程中申报及审核材料的安全完整,维护评审工作秩序;

3、综合材料组:负责评审材料的收发、登记、管理和保密工作,及时记录专家评委意见,并统计汇总《审核、复核、评审结果一览表》(附件18)。按回避及随机原则发放申报和审核材料,并记录《评审材料发放表》(附件19)、《审核材料发放表》;

投票统计和复核、唱票与监票为两组不相容岗位,分别由不同的工作人员承担。

六、后续管理

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及时向省级人事职称主管部门通报评审情况并做好各项后续管理工作。

(一)后续管理工作

1、将公示通过的人员名单及相关材料和电子文档及时报省级人事职称主管部门审核确认;

2、公告省级人事职称主管部门确认高级会计师任职资格人员名单;

3、填写评委会评审意见,加盖相应印章,办理资格证书;

4、整理相关工作底稿和申报人资料一并归档。

5、公告领取高级会计师任职资格证书和退回申报人材料的时间、地点、联系方式,退回材料;

(二)需要归档的文件资料

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应归档的文件资料:

1、《**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试行)》;

2、《**省会计专业高级会计师资格条件》;

3、《评审政策协调意见表》;

4、《评审纪律承诺书》;

5、《**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情况一览表》;

6、《申报材料意见表》;

7、《评审考核意见表》;

8、《高级会计专业职务评委会表决表》;

9、《审核、复核、评审结果一览表》;

第9篇:市政中级工程师论文范文

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党校、干部学院等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党校作为各级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党员干部的主渠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面肩负特殊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各级党校尤其是县级党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上正面临着诸多困境。如何改进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强化县级党校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成为县级党校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县级党校同样“姓党名校”,必须遵循党校办学以马克思主义教育为主课的系列规定

党校作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在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任务,发挥着重要作用。党校历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课”,这是党校教育的优良传统,也是党校区别于其他学校教育的重要特点和最大优势。

早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党校的出发点就是“设立党校有系统地教育党员”,“以增进党员对于主义的深切认识”。延安时期,在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如果我们党有100个至200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在会上详细阐述党校教育的方针,即“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特别着重于马列主义的革命精神与方法的教育,着重于拿实际问题说明马列主义的原理。”新中国成立前夕,1948年7月,党中央为着适应时展的迫切需要,决定成立高级党校,其名称就叫“马列学院”。

建国后“”前,党校教育逐步正常化,陆续成立了中级党校、初级党校,以承担更加面广量大的党员干部教育培任务,其基本的教育内容仍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结束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校教育迅速正规化。1979年12月,在第一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纪要》中,明确了党校的任务是:“用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业务知识重新武装干部…”1983年4月,在第二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作出的《关于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决定》中明确:“党校的基本任务是:以马列主义、思想基本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和必要的现代科学知识、业务知识武装党的干部,…”20世纪90年代,同志到全国党校校长座谈会上所做的重要讲话和随后由党中央发出的《关于加强党校工作的通知》中都明确指出:“党校在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面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1994年3月,全国第三次党校工作会议召开,在党中央随后下发的《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党校工作的意见》中对深化教学改革提出要求:“…逐步形成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针对新的实际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辅之以学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种新知识的教学格局。”

1995年9月,我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个党校教育方面的法规性文件《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颁布,自此,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轨道,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训要求不断提高。2000年,党中央下发了《关于面向二十一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2008年10月,党中央召开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会议之前,中央正式颁发了《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会上同志亲自报告;2010年6月17日,中办、国办联合发出《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2013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上述各类文件都反复重申党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在党校教育培训中的主课地位。

综上可见,县级党校作为党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培训工作必须遵循党和国家对党校工作几十年一贯的要求,其中,在教育培训的内容上,必须保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主课”,且放到首要位置予以加强。为此,2014年6月,江苏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联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县级党校(行政学校)办学的通知》中进一步要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培训,帮助干部掌握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立场观点方法…以理论武装、党性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重点的主班次培训占年度办班数60%以上,教学时间占50%以上。

二、县级党校地位特殊而现状堪忧,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刻不容缓

1、县级党校培训对象面广量大,教育培训任务艰巨

根据党和国家对党校工作一系列文件中对党校办学体制的相关安排,到目前为止,县级党校承担着副乡科级领导干部、中青年后备干部、基层公务员、基层党员干部、县级部门、乡镇内设机构负责人的教育培训任务。而据统计,仅就公务员队伍而言,全国科级以下公务员就占总人数的60%,加上非公务员的基层其他干部如村(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党员干部,县级党校的培训对象数量十分庞大。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各农村县市的公务员队伍平均约在3500――4000人,加上非公务员培训对象,农村县级党校的培训对象平均应在4000――5000人。这么一支队伍,直接面向奋战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数以亿记的最基层主力军,面向千千万万家最广大人民群众,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需要通过他们去把握、解释、宣传、贯彻、执行,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理论水平、政策法规知识素养、道德水准、工作作风与工作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方法等等,直接关系到他们工作的成效,关系到基层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县级党校(行政学校)直接服务于基层这支队伍建设,使命重大,任务艰巨。

2、县级党校位居基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训力量薄弱

县级党校从办学必备的硬件设施、队伍结构、师资数量、结构与质量、经费投入等等各个方面,相对于上级党校都显得十分薄弱。据对省内部分县(区)委党校的了解,少数县(市)党校由于各方面原因,有的有牌无校,有的与县(市)接待中心“资源共享”,没有食宿条件;部分地级市的区未设立党校实体。不少县级党校由于历史原因,队伍结构严重比例失调,行政后勤人员与师资人员不相上下,甚至前者大于后者;师资人员数量一般仅在10人左右,其中还包括相当比例的兼职教师。师资队伍中,年龄严重老化,50岁以下至30岁之间出现巨大“断层”,一些原来对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研究的老教师纷纷退休,所缺岗位无人接替;由于人数偏少,加上专业结构失衡,很难像上级党校那样细分专业学科,导致县级党校教师的“万精油”现象,很难胜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任务。

3、县级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训“缺课”严重,需要下大气力补课

由于上述各方面原因,长期以来,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欠账太多。表现为:绝大部分培训班不排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少数专题轮训班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专题轮训班因为上级有要求,花半天时间,搞一个专题讲座了事;绝大多数综合性班次虽能兼顾政治理论,但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形式上也多以单个讲座的形式出现,有计划地、系统地、原原本本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培训极少;不少干部与党员对参加教育培训不以为然,,对马克思主义课程的培训学习更觉得枯燥空洞,采取应付的态度……教育培训的缺位或缺乏实效性,不能不说是导致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缺失的原因之一。因此,县级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已经到了需要下大气力补课的时候了,而且这种补课刻不容缓。

三、加强县级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对策建议

1、广泛呼吁,提高对县级党校及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视程度

现有w制下,某种意义上讲,县级党校办学的各个方面取决于县级党委及其组织、人社部门的重视和支持程度,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加强和改进县级党校工作,进而加强和改进县级党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培训,需要赢得各级党委及其组织、人社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为此,上级党校要切实担负起对县级党校的领导和指导责任,尤其是省委党校的领导和知名教授,要充分发挥其地位优势和学术影响力,多为县级党校进言,从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方法上向省委及其组织、人社部门多提合理化建议,以引起省委有关领导的重视,进而从制度上保证县级党校的健康发展,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党校教育培训中的“主课”地位。县级党校自身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常务副校长要想方设法争得“大校长”的重视和支持。当前,要抓住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省委党校、省行政学校联合发文规范县级党校办学这次难得的机遇,认真组织学习,拿出贯彻文件精神的具体方案,“倒逼”县级党委及其组织、人社部门,严格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并将文件精神贯彻到县级干部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制定的年度计划中去。常务副校长要充分发挥县级干部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的有利身份,在每年的干部教育培训计划讨论制定过程中,严肃认真的进行宣传、解释和提醒,在班次设置、培训时长、培训内容方面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坚持规范办学。

加强县级党校阵地建设,奠定县级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础

加强县级党校建设,必须首先解决对县级党校体制改革的取向问题。该问题源于中共中央办公厅《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关于深化市、县党校办学体制改革有关表述,如“可把县级党校作为市(地)级党校的分校”、“市(地)属区级党校(行政学校)或不具备条件的县级党校(行政学校)可精简重组,其培训任务由相应市(地)党校(行政学院)承担”。应当承认,《纲要》出台后,县级党校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不少地方部分领导甚至是主要领导对县级党校的办学产生了疑虑和动摇,直接导致少数县(区)级党校丧失阵地,地位与职能遭到削弱。须知,《纲要》中有关改革举措不但有实施的前提,而且,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市(地)党校与县级党校争夺资源的产物。实践表明,县级党校作为基层党校,其培训对象面广量大,如果真正把县级党校的培训任务全部并入市(地)党校,市(地)党校根本无法完成。为此,必须在思想和行动上拨乱反正。2012年,江苏省委专门召开全省县级党校工作会议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党校工作的意见》;2014年6月,江苏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联合下发的苏组通[2014]31号文《关于进一步规范县级党校(行政学院)办学的通知》中,重申了“省委高度重视县级党校建设”、“…充分发挥县级党校(行政学校)在基层干部、党员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党中央及各级党委对县级党校的重要作用认识会越来越趋于一致,县级党校的职能只会越来越得到强化而不会遭到削弱。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县级党校的阵地建设、硬件设施建设、现代化教学必备的技术装备、技术人员的建设。只有这样,县级党校的办学才能理直气壮,县级党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才会与时俱进。

3、加强县级党校师资队伍建设,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训提供必要的主体力量

(1)立足校内。一要抓紧解决师资严重不足、老化、断层等问题,抓紧引进新鲜力量进入党校。针对干部队伍素质越来越高、教育培训需求越来越高的实际,要大力引进高层次相关专业优秀毕业生、有意识挖掘高校相关专业的成熟师资到党校、适当整合县域内有一定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和有一定理论功底与研究功底的领导同志到党校任教。为此,必须在工作生活条件、薪酬待遇、晋升激励等方面制定切实措施,保证各类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二要抓紧抓好校内现有专兼职教师的培养和锻炼。要明确学科分类,引导相关专业或专业接近的同志侧重专攻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教学工作。

(2)面向校外。注重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上级党校师资、高校师资与相关理论研究机构研究人员、本地部门领导、先进典型、社会贤人等,要注重积累、勤于联络,落实聘请。要整合县内外、市(地)内外、甚至省内外资源,形成大师资,形成师资库。

4、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提高县级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系统性和实效性

加强县级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解决好以下具体矛盾: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庞大性和系统性与县级党校的教育培训时间有限的矛盾;二是县级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全覆盖的要求与培训对象新老交替动态变化的矛盾;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抽象性、深刻性和教育培训对象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的矛盾。解决好这些矛盾十分不易。为此,要加强专题研究,抓好三个结合。

一是注重系统性与抓住重点相结合。为此必须做到科学分解、化整为零。科学分解,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总课题,分解成系列子课题或二级子课题,再将课题落实到人,实行团队协作,方有可能共同完成。化整为零,就是将一个个子课题,分若干次、用若干年时间,科学系统地做出安排,既体现系统全面又保证重点突出;既保证全员覆盖又体现班次特点。

二是长期坚持与周期交替相结合。长期坚持,就是始终做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主课,并且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每前进一步,教育培训就要跟进一步;周期交替,就是要根据培训对象新老交替的特点,每隔几年,在完成上一个周期的教育培训任务以后,再开始新的周期,将上一轮未接受系统学习的对象纳入培训范围,进行又一个周期的基础培训。

三是传统教学与方法创新相结合。为保证学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必须保证传统的集中面授教学安排和规定任务的完成;为激发学员的学习自觉性和趣味性,必须创新教学方法。为此,必须加强“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研究。“教”的方面,要综合运用富有党校特色的分段式、研讨式、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现场教学等教学方式;“学”,要引导或倒逼学员做到学思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结合、静态学习与动态把握结合、集中学习与平时自我学习结合、课堂学习与网络或其他手段结合学习等。

5、多管齐下加强检查考核,为县级党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合力

一是省、市(地)组织人社部门要加强对口部门的逐级检查考核。如前所述,现行体制下,县级党校能否规范办学,取决于组织人事部门能否对照县级党校的办学规范实施干部与党员的教育培训。为此,必须强化逐级对应的管理和考核。要建立从计划到过程到年终考核的全过程考核检查机制,保证班次设置、时间安排、教学内容等的规范化。

二是省市(地)委党校要加强党校系统内的逐级考核。对党校办学计划、办学进度、办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向同级组织人社部门反映,及时沟通,协调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