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市政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市政专业毕业论文精选(九篇)

市政专业毕业论文

第1篇:市政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关联度的标准划分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贸易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外贸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因此成为了我国毕业生收入与就业率双高的专业。不过,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长,以及外贸环境日渐复杂多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逐渐变成了毕业生收入与就业率双低的专业。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行业和就业岗位。所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变得多种多样。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也不例外。但是哪些就业岗位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本对口的就业岗位?哪些就业岗位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部分对口的就业岗位?哪些就业岗位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完全不对口的就业岗位?

一般来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是否与所学专业对口,主要与该生所受的专业教育内容密切相关,但由于个人、社会、家庭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不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与其所受的专业教育内容部分相关甚至完全无关。因此,要想搞清楚以上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专业教育的内容。众所周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培养以能在涉外经济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经济与贸易业务、行政管理、调研与策划等工作的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所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育内容安排自然是围绕着这个人才培养目标来安排。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目前,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内容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公共限选课和公共任选课等六个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数据库应用、微积分上、微积分下、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英语精读高级上、英语听说高级上、英语精读高级下、英语听说高级下等课程,学科基础课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专业必修课包括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操作实验、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英语函电、国际金融实务、电子商务概论等课程,专业限选课包括中级商务英语、国际金融、国际商务概论、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支付与结算、服务外包、国际企业经营、国际投资学、跨国公司、现代期货贸易、商务网站经营、统计软件、经济法等课程,公共限选课包括世界文化史、汉字文化、欧洲音乐史、广告作品欣赏、中国财政史、会计史、外国经济史、创业经营、商业机会识别等二百多门课程,公共任选课包括合同法、劳动法、法律与生活、网站建设、地方财政管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跨国公司管理、企业文化、证券投资基金等几百门课程。

根据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育内容,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这些工作岗位肯定是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本对口的就业岗位。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这些工作岗位就属于部分对口就业岗位,而进入教育业、非营利性行业、农业、政府非商务经贸部门从事教育管理与培训、行政管理、农业生产开发、文字综合管理等工作,这些工作岗位则属于完全不对口就业岗位。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关联状况的调查分析

根据以上论述可知,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是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本对口的就业岗位;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是属于部分对口就业岗位,而进入教育业、非营利性行业、农业、政府非商务经贸部门从事教育管理与培训、行政管理、农业生产开发、文字综合管理等工作,则属于完全不对口就业岗位。

为了便于调查和分析,本文选取安徽财经大学2012届和2013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作为调查和分析的对象。安徽财经大学2012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有6个班,共265人,其中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有63人;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的毕业生,有165人,进入教育业、非营利性行业、农业、政府非商务经贸部门从事教育管理与培训、行政管理、农业生产开发、文字综合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有9人;另外有28人攻读硕士研究生。2013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有7个班级,共316人,其中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有90人;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的毕业生,有164人,进入教育业、非营利性行业、农业、政府非商务经贸部门从事教育管理与培训、行政管理、农业生产开发、文字综合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有11人。另外有51人攻读硕士研究生。

通过上述的调查统计,可以明显得出,真正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人数远远少于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的毕业生人数。因此,可以说,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还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完善,以进一步适应这种就业现状。

三、对策建议

通过对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关联状况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当前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还需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完善,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调整培养目标。前面已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培养以能在涉外经济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经济与贸易业务、行政管理、调研与策划等工作的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但是从对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关联状况的调查和分析的情况来看,这个培养目标显然需要调整。在培养能在涉外经济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经济与贸易业务、行政管理、调研与策划等工作的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同时,还应培养思想品德优良,具有广泛经济、金融、物流、证券、营销等理论知识,对人文社会科学都有广泛涉猎,能够运用计算机及网络从事日常工作和涉外工作,具有良好的沟通、应变、协调、创新和创业能力。

2、完善课程的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完善课程设置。既要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也要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能够拓宽理论知识和更好适应社会需要的课程,比如金融投资、物流管理、市场营销、项目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法、管理心理学等课程。通过以经济学为主,金融学、管理学和人文科学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培养,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提供较为宽厚的学科理论基础。

3、加强实践训练和考核方式改革。学生在课堂里学到的主要是理论知识,很少有实践训炼,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而这与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来说,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在提升理论素质培养的同时,要加大实践训练,改革考核方式,把实践训练纳入考核内容当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的学习。

第2篇:市政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制度的变化,大学的就业制度和就业的改革经历了一个显着的转变。由于毕业生就业人数的急剧增加,高校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各方面的挑战。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之一就是人才短缺,另一方面现有的毕业生就业困难。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书籍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北京体育大学艺术系2010届-2012届毕业生从实际就业率、意向就业率、期望薪金,工作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调查,进行数据统计,并对所得数据和相关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调查的研究结果,提出我们应当为体育艺术系各专项的学生拓宽市场,能够使各专业的学生就业单一化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使各专业的学生拓宽思路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道路。

关键词:体育表演专业;就业现状;调查;对策

研究对象

本文以北京体育大学体育表演专业2010-2012届学生在毕业时的就业情况为研究对象。

结果与分析

1.2010-2012届体育表演专业毕业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根据就业中心的数据显示,2010届体育表演专业毕业生119人:男生43人,女生76人;2011届本专业毕业生122人:男生49人,女生73人。2010届毕业生就业率为23.171%,2011届毕业生就业率为0820%,2012届实际就业率为18.440%。

2010-2012届毕业生的意向就业形式很多,毕业生选择就业方向按照自己的自身情况进行工作方向的确定,2011届毕业生选择报考社区工作的人数较多,2012届毕业生主要看好的有继续考研。

对于薪金问题上,有59.000%的学生的毕业后薪金的期望在3000-5000之间,毕业生表示,先有个稳定的工作,薪金不是问题,关键是有一个良好的择业态度。

在对2012年应届毕业生预期工作满意度的调查:74.800%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工作是满意的,有10.230%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可以说明体育表演专业的毕业生总体预期工作满意度较高。

2.2012届体育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因素的分析

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形势分析

学校的教育模式、专业设置与社会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与学生的就业需求不相适应,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就业市场机制不健全等不利因素都是造成毕业生被工作单位拒之门外的原因[1]。在这种状况下,艺术专业学生求职形势很不乐观,很容易导致尚未步入社会的艺术表演专业的学生忽略社会整体现实形势,再就是由于期望过高、择业挑剔而错失合适就业机会。

影响毕业生就业的社会因素――政府主要通过高等教育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影响,但影响最直接的还是招生规模调整政策。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发展阶段的需求结构矛盾;就业体制新旧转换和高校毕业生配置方式产生的矛盾;大众对教育投资与预期效益的矛盾;大众观念与就业现实的矛盾。这几点是影响别业生就业的主要社会矛盾。

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学校因素-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生源激增[2],学生在校期间不能进行针对性、符合市场需求的教育,毕业面临就业难的困境已成为很普遍的现象;就业指导工作不足,就业指导大众化,缺乏个体的具体指导。

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家庭因素-个体最早的社会环境就是家庭,家庭对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家庭因素包括父母的期望、职业定位、地位和社交能力、与子女的关系、家庭环境和氛围等,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个体因素-体育表演专业的毕业生个人就业观念与用人单位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专业水平、实践经验等方面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选择差异悬殊。

结论与建议

结论:作为北京体育大学体育表演专业的毕业生,不仅有着学校名气的优势,还有着专业特长的优势,凭借一技之长并定会在社会发挥自己的优势,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1]。通过本文,力求为体育表演专业毕业生的学习、就业提供一定的参考,能够为其今后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2]。

建议:(1)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

调整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与意愿-作为体育表演专业的毕业生,应当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及时转变传统的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不仅有助于艺术毕业生正确求职择业,而且有利于参加工作,施展自己的才华。

大学期间努力学习、提高就业能力-一个人的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决定其在求职择业时的成功率和相应的职位层次。就业能力的提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掌握理论知识的合理结构;锻炼适应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增强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2)院校应以学生为根本,建立就业导向的就业体制

根据市场和现实就业状况做出充分的反应,才能根据市场行情自主调整专业结构和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相对于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而言,高校作为教育的微观主体[3],与独立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在信息的搜集与处理方面,比就业主管部门更具有优势,应该享有更充分的办学自,以增加对人才市场的反应力度。

(3)政府职能部门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由于政府承担了较大份额的高等教育成本,政府与高校之间是委托关系.政府应采取对策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3]。(作者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晓峰.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中华,2011,8:24-26.

第3篇:市政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实际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3-0019-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3.009 [本刊网址]http:∥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和实际就业的概述

进入21世纪后,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逐步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不少人认为,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是导致其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事实是否真的如此?本文通过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及其之间关系的研究,探索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兰德公司高级顾问、胡佛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查尔斯・沃尔夫(charles.Wolf.JR)说到“中国目前最难解决的问题,莫过于保持高的经济的增长与多的就业机会。”在传统教育影响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明显偏高,具有以下特点:对单位的选择,毕业生更看重的是长远发展、工作位置和薪酬福利;就业地区首选北、上、广等大中城市,但是对中西部和基层等欠发达地区却少有人问津。大型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成为大学生的首选,而小企业、私营企业则备受冷落。这种就业心态使得高校毕业生在找工作中受区域、行业的限制,无形中缩小选择范围。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存在差异的原因

(一)政府的就业政策不完善

我国已进入了城乡二元结构转换,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一形势下,会出现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存在差异的因素,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解决。

第一,教育成本过高。现阶段,对子女的教育经费已超过了住房和养老,排在我国居民总消费首位。由此可见,子女的教育越来越受家长重视,同时也反映出教育成本过高。作为高校学生,除了生活上吃饭、穿衣、生日聚会等的开支,还有一些大学生为了毕业后找工作而进行的一系列考证,这都是不小的支出。面对高额的开销,毕业生选择职业时必然会考虑教育成本的回收,更倾向于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大中城市,对职业的选择会抱有更高的期望。

第二,不完善的就业体制。步入21世纪后,就业责任主体由国家向毕业生个人转变,使得高校学生从被动分配向主动求职转化,该政策尚处在深刻的变革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自主性,但就业市场不健全,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还需设立和完善,社会上存在拉关系,走后门等不良风气。一些表现一般,成绩平平的学生依靠亲朋好友的帮助去了很好的工作单位,别的同学会无形中以那些同学为参照,提高对职业的期望,进而造成其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差异。

(二)高等院校机制设置不健全

高等院校体制设置不健全,主要从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两方面来说。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弊端:第一,高等院校的教育依然是以教师、教材、课程为主的传统“填鸭式”教育,没有完成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第二,没有深入了解社会对各个层次人才的需求,导致其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第三,重理论,轻实践。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以理论课程为主,极少参与社会实践,造成毕业生不能很好的学以致用。

目前,某些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普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主要表现在:第一,专业设置盲目求多求全,没有突出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使毕业生在选择专业时比较迷茫。第二,专业设置趋同、滞后,没有与未来就业相结合,未考虑社会需求和市场的实际情况。第三,缺乏与省际、国际间的沟通合作,国际化待提高。

(三)用人单位选拔人才观念有误区

一些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方式和用工制度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表现在:

第一,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单位不顾本单位实际岗位情况,片面强调高学历。进行选人学历化,导致聘任人员的能力与岗位不符,大材小用,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众所周知,在实际工作中,人的能力与文凭不是完全划等号的。

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和生源地歧视。许多用人单位鉴于女生的生理、婚姻和生育保险费等,认为影响女大学生工作不稳定因素更多,而且女生工作成本比男生大。同等条件下,首选男学生,使得高校女毕业生的就业更加困难。许多单位认为单位的业务发展与当地情况联系紧密,招聘时要求毕业生熟悉当地风俗语言并有一定人脉关系,优先考虑当地人。某些政府单位在公开招聘公职人员时会进行地域限制。

第三,过分注重工作经验。缺乏经验和实践操作是的高校毕业生的一大劣势,一些处于经营困难期的企业,急需招聘在某一方面有很大造诣的人,希望给企业注入新契机,但刚踏入社会的毕业生是无法胜任的,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这些要求。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欠缺

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之间差距的存在与毕业生本人有着密切的关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普遍不高,主要表现在:

第一,自我认知不足。在学校里,学生的智力、逻辑思维、辩证思维都得到发开发,但是由于缺乏磨炼,对社会的认识比较肤浅。一些毕业生无法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往往高估自己能力,以为凭借各种证书就能找到心仪的工作。在校期间,只注重理论学习,很少参与社会实践,缺乏实际操作,综合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过于理想的求职心态使得高校毕业生对职位抱有很高的期望。在这种情形下,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之间必然存在差距。

第二,无目的性、无方向性。许多高校毕业生虽然在大一、大二就有找工作的想法,但落实到的寥寥无几。极大部分学生直到毕业前夕才步入找工作之路。他们从大四开始找工作,对专业认识模糊,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完善途径

(一)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就业指导

政府在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同时,积极实施利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并加强对他们的就业指导,规范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就业提供良好环境。

首先,政府要实施各种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措施。第一,政府应该转变就业政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增加本省财政上对教育的支出,相对减少毕业生的就业成本。第二,我国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对中西地区及广大基层的投入力度,逐步缩小区域间的发展的不平衡,使高校毕业生在更广泛的空间寻求工作,最大程度实现自己的就业期望。第三,政府应制定一些去西部和基层工作的各种优惠政策,发挥社会舆论作用,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

其次,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通过对各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及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预测分析,为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学科开设提供依据,使教育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同时加强对本省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最后,规范和完善就业市场。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多和就业难度的加大,就业市场出现许多不和谐的现象,一些别有用心的招聘中介和用人单位所举办的各种人才招聘会,存在大量虚假信息,他们利用毕业生急于找工作的心理,牟取金钱利益,,会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心态,阻碍其顺利就业。政府部门应加强立法监管,规范招聘组织的行为,严厉打击不法行为,为本省毕业生就业提供良好环境。

(二)改革高校培养目标和模式

高等院校应转变办学理念,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缩小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差距,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说:

第一,高校转变办学理念,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强化市场对专业设置的导向作用,结合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学校和学生的发展。优化专业的学科布局,合理调整已有专业,慎重申办新专业,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对毕业生以创新能力为主的等综合能力的培养。高校加强与全国各地、世界各地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把握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融入国际大舞台。

第二,高校积极开展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提供个性化服务。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可以为用人单位和本省毕业生提供全方位、多方面的信息,为其就业提供新的平台。就业指导不能再仅仅“季节性”的只针对毕业生开展,应贯穿于大学生在校的全过程。此外,还应该加强对考研学生、特困生、女学生等特殊群体的指导,做到以人为本,突出个性化。

(三)引导用人单位树立科学人才观

缩小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差距,用人单位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首先,用人单位应改变传统的唯经验论、唯学历论,看到毕业生的创造性和内在潜力。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合理制定选人标准,选择最优人才。

其次,减少对高校女学生的歧视和对地域的歧视。从国家和单位的长远利益出发,摒弃对女毕业生和外来人的歧视,看到在某些岗位,女学生与外来户与生俱来的优势。

再次,用工单位要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树立全面、长远的人才战略观,充分利用高等教育扩招后的资源,加强对人才的储备,积极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员工队伍,以保证自身竞争的优势。

最后,用人单位要加强与高校在科研和人才培养上的合作,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积极提供本单位所需要的人才标准、就业机会,使本单位在得到优秀人才的同时,使高校毕业生能顺利就业。

(四)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总的来说,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期望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仍然是个人的素质和能力。所以,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很重要。

首先,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高校毕业生不要因为自己是应届毕业而自暴自弃,应树立自信。第二,高校毕业生于要敢于到基层、西部等比较艰苦的环境中。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应该把个人的利益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实现自身价值。第三,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既要注意发挥专业的优势又要注重长远发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就业期望。第四,高校毕业生要树立职业流动的观念,先就业,后择业,敢于创业,打破过去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就业观念,根据市场需要,进行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4篇:市政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林业院校 工商管理专业 就业

充分就业是国家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之一,是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的,是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获得了就业机会。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全部就业或者完全就业,而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失业。但所有的失业均属于摩擦性的和季节性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行,大学生就业日趋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人社部统计“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将成为城市新增就业人口的主力军,就业的总量压力依旧很大[1]。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据麦可思公司《2010年度大学就业能力排行榜》调查显示,工商管理专业是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本科专业之一,2010届本科专业失业量前十位的专业中,工商管理专业排名第六位[2]。作为全国高校中开设最普遍专业之一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一、国内研究现状

自1996-1998年有关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学术研究基本上很少。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从整体上来说,这一时期,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并不高,社会对大学生还有很大的吸纳空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还不是很严峻。2000年以后开始有了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研究,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升温。主要围绕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以及就业政策的扶持来进行。

在就业服务体系研究方面,国内最早文献是1993年发表在《南方经济》第四期的《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问题》,文章主要对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如何完善和发展劳动就业服务体系,使它更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发表了一些看法。而最早研究“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文献是2001年刘和忠的《德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及启示》。[3]从2005年开始出现有关“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硕士论文形式的研究文献 [4][5]。

在大学生就业政策方面的研究,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还存在问题和影响。张秋莹从政策设计和执行方面谈论了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低效的原因[6]。杨伟国基于“就业政策矩阵模型”,从就业政策发挥的功能的角度,分别讨论了中国促进就业政策的三大支柱:战略性就业政策、市场性就业政策和保护性就业政策[7]。杨歌舞认为在政府就业政策影响上,就业政策影响大学生就业行为的选择和就业能力。需求促进政策、供给促进政策、供求匹配促进政策均会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8]。刘克鹏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政策存在不完善之处,如政策规划缺乏统一性,可行性不强、评估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等[9]。陈海林从公共政策供给视角探讨了大学生就业政策。张凌云认为需要在规范各行动者的行为和加强就业政策与社会保障政策的统一性上进行制度创新[10]。徐燕认为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存在短期性和有限性,执行力度不够的问题,并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规范就业市场、健全就业信息体系方面构建了长效机制[11]。

现阶段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研究文献大多基于宏观层面进行研究,从学生层面、高校类别、具体专业等研究视角的成果鲜有。本文以西南林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例,探讨林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现状及对策。

二、西南林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现状

西南林业大学(以下简称西林)工商管理专业1999年开始招生,属于二本招生。在林业院校大背景下,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毕业后能在工商企业、各级政府、金融机构等单位从事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各类人才。以下对2009-2012年该校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

西林2009-2012年向社会输送了262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近四年该专业毕业生人数出现了下降趋势,2012年有小幅增加。

图1 西林工商管理专业09-12年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

注:数据来源于云南省教育厅

从上图可以看出西林工商管理专业09-12年初次就业率的一个变动趋势,年终就业率呈现出先下降后逐年上升的趋势,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在2010年为近四年最低。这主要是由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大环境因素导致。

为便于分析林业院校就业现状,本文选择云南大学(一本院校)及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三本院校)作为参照进行对比分析(数据来源于云南省教育厅)。

1.初次就业率处于云南省中间水平

图2 西林、云大、师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09-12年初次就业率对比

注:此数据来源于云南省教育厅学生工作处

从整体情况看,西林工商管理专业近四年的初次就业基本处于中间水平,稳中有升,而一本院校的该专业初次就业率有下降趋势,三本院校则稳步上升。

2.以云南为主要就业区域

经整理近四年的年终就业统计数据,按生源地情况(省内外)分别统计了就业地区,得到如下数据。

表1 毕业生生源地与就业地

从上表数据看,整体而言,该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四年来74.78%的毕业生在云南就业,超过云南籍生源的占比约10个百分点。进一步结合生源地情况分析,云南籍毕业生到省外就业的人数非常少,四年仅有10人离开云南就业。而省外生源四年共有35人留在云南就业,由于云南经济不够发达就业岗位有限,外省学生挤占了云南就业市场,导致就业压力加剧。

3.以大中城市为主要就业地

图3 西林工商管理专业09-12年毕业生就业地

根据09-12年毕业生就业数据分析汇总,该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是大中城市。总体比例在70%以上,但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中小城市的就业人数逐年呈现增长,说明大学生就业开始趋于理性。

4. 以私企为主的就业结构

由下图可以看出,我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结构主要以私营企业为主。09-11年人数比例均在一半以上,11年达到最高值62.5%。12年呈现大幅下降。以私营企业为主的就业方向开始分散,就业结构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图4 西林工商管理专业以私企为主的人数比例

5.自主创业及考研人数较少

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国家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从而掀起了我国第四次自创创业的高潮。近四年西南林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极少。平均每年1人创业成功。

该专业考研升学比例也较低,09年3人,2010-2012年都为2人。

三、西南林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存在的问题

为探寻该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存在的问题,笔者就就业期望、就业管理等问题在该专业应届毕业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问卷,有效回收48份,问卷整理出如下存在问题。

1.学生缺乏获取就业信息的主动性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对就业信息很了解的仅4 %;41.6%的毕业生对就业信息了解;超过一半的学生对就业信息不太了解或不了解。学生主动寻求就业信息的意识淡薄,甚至出现“上头热,下头冷”的现象,学校对就业信息的频繁性与学生对信息获取的麻木性形成鲜明的对比。

2.学生就业目标不明确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从事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各类人才,但现实经济社会中,企业的财务岗人员需要财会专业毕业生;人力资源岗位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行政管理需公共事业管理或文秘等专业毕业生,因此,大部分学生只能在市场营销岗位寻求就业。通过对西南林业大学应届毕业生的调查,在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中,尚有47.6%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

3.学生就业期望值高

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很多,如人力资源的供求关系、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等。由网上薪酬数据调查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在2011年的平均起薪点是2900元左右。云南等二线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薪资状况,刚进入企业的薪资一般在1500-2000元[13]。而笔者的调查数据显示(见下图),73.8%的毕业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是2000-3000元。被调查人群中超过半数对薪酬的心理预期偏高,这必然导致一定程度的自愿性失业,或者产生更多的摩擦失业。

4.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完善

该校在就业工作中采取措施,加大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设立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建立西南林业大学就业创业实训基地、赢在协诚大学生创业文化交流中心、昆明创业青年俱乐部为学生就业创业搭建服务平台,全面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但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毕业生们对学校的就业指导看法不一。9.6%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非常实用,能对自己求职成功起重要作用。65.4%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一般、有一定作用。21.3%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没有太大作用。3.7%的同学对学校的就业指导作用说不清楚。从这个数据显示结果来看,学校的就业指导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部分同学仍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存在一些看法。由此看来,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仍存在改进的空间。

四、建议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基于当前的社会形势、专业特点,林业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在构建国家、学校、社会全方位的就业扶持体系的前提下,林业高等学校应该从教学培养目标、人才定位方面寻求自己的特色,并从以上基于学生视角的就业调查中得到启示,进一步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为学生毕业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1.就业指导应贯穿大学教育始终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大多是在高年级中进行,但就业理念应该从低年级开始抓起,从学生入校的专业教育开始就应该具有就业引导的意识,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动手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加大就业指导的力度,一方面可以通过尽早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帮助学生探索自我,分析专业出路,了解职业空间,另一方面将职业指导渗透入各门专业课程中,任课老师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做好职业规划指导。

2.培养学生主动寻求就业信息的意识

目前许多高校都是通过网络、飞信或qq进行就业需求信息的,而如前分析,目前的现状是学校信息密集而学生视而不见,信息越密集,学生越过滤各种有用信息,因此,应该加大学生对就业信息获取的主动性教育,变被动接纳信息为主动寻求信息。当然,意识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其教育应渗透到各项学习和生活当中。

3.建立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将选拔与培养相互渗透

用人单位如果仅通过面试和简历选拔人才,可能导致对招聘人才的不满意,从而导致学生暂时性失业,而学生仅通过招聘宣讲了解企业,也可能导致后期人才流动的普遍性,继而产生较多的摩擦失业。因此,如果建立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将企业尽早引入学校,通过实践活动、竞赛活动、论文指导、奖学金设立等多种形式使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同时,邀请用人单位进行求职前的模拟面试,既可以使企业做到早选苗、早培养,对学生有更多的了解,又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提高对企业的认可度,提高初次就业的比例,更减少后期的摩擦失业。

4.加强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调整就业心态

就业过程是从职业理想走向社会现实的转变过程,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学生难免出现患得患失、急躁焦虑、自卑自弃等异常的求职心理,从而影响毕业生顺利就业。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制定一个相对明确、合理的求职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郗杰英.当代中国青年就业创业研究报告[D].北京:现代出版社,2010

[2]陈光金、李伟.2010年学生就业蓝皮书麦可思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刘和忠.德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1,28(5):42-45

[4]吴薇.生涯发展理念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5]邬红波.宁波、香港地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6]张秋莹.大学生就业政策低效原因及对策探析[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2,14(4):43-46

[7]杨伟国.中国就业促进政策的三大支柱[J]新视野,2008,(2):18-20

[8]杨歌舞.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8

[9]刘克鹏.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向导,2012,(8):78,121

[10]陈海林.公共政策供给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分析[J].决策与信息.2012下,(7):28-29

第5篇:市政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根据无锡市职称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深化职称工作改革的实施意见》(锡职称〔2009〕1号)以及宜兴市职称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工艺美术(紫砂)专业技术职称管理的意见》(宜职办〔2010〕10号)的有关精神,为认真做好今年工艺美术初级职称的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与要求

(一)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要求

申报职称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艺德艺风,自觉遵纪守法,合法经营,照章纳税(附纳税情况)。在工艺美术员(未获得职称的专技人员近三年内)任期内,年度考核均为合格(称职)以上,并通过专业技术资格注册。

取得工艺美术员(未获得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近三年内)资格后,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在规定的年限上延迟申报。

1、年度考核基本合格(基本称职)及以下或受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以上。

2、伪造学历、资历、技术职称,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者,延迟3年以上。

3、违法乱纪受处罚的,视情节轻重延迟2-3年申报,直至取消。

(二)学历、资历要求

1、助理工艺美术师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大学本科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1年,经考核合格,可初定助理工艺美术师资格。

(2)大学专科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3年,经考核合格,可初定助理工艺美术师资格。

(3)中专学历,取得工艺美术员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4年以上,或中专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业绩成果比较突出的。

(4)高中(含中技)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5年以上(本专业职业高中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0年以上);初中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20年以上,经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考试合格,取得工艺美术员满4年,任期内有业绩成果。

(5)高中(含中技)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20年以上(本专业职业高中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5年以上);初中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25年以上,经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考试合格,在本专业技术岗位上业绩突出,并符合下列破格条件三条以上,任职年限可提前一年破格申报助理工艺师;专业工作年限达不到上述要求,业绩突出,符合下列破格条件四条以上者,任职年限也可提前一年破格申报助理工艺美术师;越级申报助理工艺师的人员除具备以上基本条件外,还必须符合下列破格条件三条以上(其中第①②条为必备条件)。

①在市级专业期刊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篇以上;

②由当地政府部门和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宜兴陶瓷实训基地等组织的(经市职称部门认可)现场手工制陶大赛近3年内连续3次一等奖获得者;

③独立创作作品获市(县)级以上专业评奖一等奖以上1项或二等奖2项以上;

④在政府或行业管理部门组织的作品捐赠等活动中,被市(县)级以上专业美术馆、博物馆收藏本人作品1件以上;

⑤获市(县)级以上有关部门组织(经市职称部门认可)的技能操作比赛三等奖以上;

⑥对国家财政和社会公益事业作出较大贡献的;

⑦被评为市(县)级优秀科技工作者;

⑧宜兴市级政府以上部门表彰的(综合)先进工作者;

⑨市职称办组织的2012年工艺美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考试总分前15名获得者;

以上符合第(5)款破格申报人员还必须参加市职称办组织的专家组的单独技艺考核,其技艺考核分值排名须在参加当年同类人员考核人数的前70%;任职年限提前一年申报者专业工作时间等基本条件达不到第(5)款所规定要求的,其技艺考核分值排名须在参加当年同类人员考核人数的前50%。

2、工艺美术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中专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1年,经考核合格,可初定工艺美术员资格。

(2)高中(含中技)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初中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5年以上,经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考试合格。

3、鼓励地方职称人员过渡到全民职称,地方职称过渡到全民初级职称必须具备下列相关条件之一:

(1)对具有规定学历(中专),获得本系列地方职称助级职称满1年或地方员级职称满4年的人员,可申报评审全民助级职称;

(2)对不具备规定学历,获得本系列地方员级职称2年以上,助级职称3年以上,经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考试合格,可申报评审相应级别的全民初级职称;

(3)对获得本系列地方员级职称6年以上,经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合格,任职期间业绩成果突出的,可申报晋升全民助级职称。

(三)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要求

工艺美术系列不具备规定学历人员申报职称,必须参加市职称办组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考试合格。凡考试合格取得证书人员可根据职称报评条件,在申报相应级别职称时,视作学历不破格,合格证三年有效。

培训考试的组织实施、培训报名、收费标准等要求按宜职办〔2006〕3号文件执行。

二、申报程序

(一)申报人员可向所在单位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资格,按文件要求提供能反映本人专业技术水平、工作业绩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有效材料。

(二)所在单位应严格按有关文件要求对个人申报材料进行查验、核实,并实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三)公示后无异议的,经主管部门审查盖章后,在规定时间内送至市职称管理部门。

(四)根据评审委员会的管理权限,由市职称部门组织行业组对所有报评对象的获奖材料进行查验和技艺考核。经市职称部门审定后提交相应的评审委员会评审。

三、有关问题的说明

(一)年限的计算问题

1、任职资格的起算时间:

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由各级评委会通过评审后,经批准组建该评委会的职称工作部门批准发文之日起算。

2、专业技术资格年限(职龄)的计算:

专业技术人员的“职龄”从签订聘约,被聘任之日开始计算。今年,关于任职年限的截止时间是2011年12月31日。

3、专业工作时间的计算:

专业工作时间是指开始从事本专业工作至上年底(2011年12月31日)累计工作时间(中间间断时间应扣除)。

4、本专业的概念:

本文所指本专业是指陶瓷工艺美术方向的专业。

(二)送审材料问题

工艺美术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材料的规范化是保证评审质量的重要基础工作。各有关镇(部门)、单位上报的推荐评审材料均要按《江苏省工艺美术专业高、中级资格条件(附录)》的有关规定办理。做到手续完备,材料证明俱全(毕业证书、原资格证书等证件必须提供原件)。

在审核申报材料过程中,单位一定要严格把关,必须对照文件中规定的要求审核,防止弄虚作假,防止错、漏现象,确保送审材料真实可靠。

四、时序安排

1、4月5日至4月20日,不具备规定学历人员培训报名;

2、4月底至6月中旬,在陶瓷实训培训、考试;

第6篇:市政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姓 名: 王雷 性 别: 民 族: 汉族 政治面貌: 团员 出生日期: 1985年11月 户 口: 兰州 婚姻状况: 未婚 学 历: 本科 毕业院校: 兰州大学 毕业时间: 2008年07月 所学专业: 社会学 外语水平: 英语 (CET-4) 电脑水平: 熟练 联系方式: 求职意向 工作类型: 全职 单位性质: 不限 期望行业: 批发、零售(商场、专卖店、百货、超市)、纺织品业(服饰鞋帽、家纺用品、皮具)、市场、广告、公关 期望职位: 业务拓展专员/助理、客户服务专员/助理、市场专员/助理、市场调研与分析、业务跟单 工作地点: 杭州市 期望月薪: 2000-4000 教育经历 [2004年9月至2008年6月] 兰州大学 社会政治类 社会学专业:培养社会学理论体系、科学方法和实证研究三大领域有机结合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社会学概论、西方社会学原理、社会调查方法、经济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环境社会学、网络社会学等。就业方向:适合在企业从事人事管理、市场营销、策划等工作。 培训经历 2008/7--2008/8:在浙江锦阳人力资源发展有限公司接受人力资源相关业务的专业培训。 工作经验 2008/7---2008/11:在浙江锦阳人力资源发展有限公司上班,先后担任项目部专员职务,熟悉相关业务流程,能独立操作相关业务。 2004/10--2008/3: 爱心活动 | 长期辅助孤寡老人;组织“心灵有约”献爱心活动;策划并参与了“师生共建哲社林”大型植树活动 2007/6--2007/9: 毕业实习 | 组织实施了兰州大学2004级毕业生社会学专业毕业实习项目——《社会学视角下的西北地区高中生家庭陪读现象研究》 2007/5--2007/6: 市场调研 | 策划并组织了《兰州大学学生收入与消费状况调查》项目 2006/6--2006/8: 暑期实践 | 申请策划并具体负责实施了兰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计划——《西北乡村家庭中子代夫妻关系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 专业技能 熟悉spss社会统计分析软件的操作 能熟练操作word.wps.ppt等专业办公文件 熟练掌握了office.excel等专业办公软件 工作业绩 2006/6--2006/10 申请策划并具体负责实施了兰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计划——《西北乡村家庭中子代夫妻关系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独立完成了该项目的调查报告,获得了学校2000元的资助奖励金,而后撰写的调查论文被收入学院的优秀学术论文集 2007/6--2007/9: 组织实施了兰州大学2004级毕业生实习计划社会学专业毕业实习项目——《社会学视角下的西北地区高中生家庭陪读现象研究》,独立撰写了实习报告,被评为本学院优秀实习报告 2007/11--2008/5 自己独立设计并独立完成的兰州大学毕业生论文被评为全校优秀毕业论文 自我评价 1、品行端正,吃苦耐劳,适应能力强,具备良好的团队沟通协作能力,能及时完成组织规定的目标任务; 2、做事认真,乐观自信,抗压能力好,专业基础扎实,具备从事管理、销售方面的基本知识,喜欢市场策划及拓展业务 3、为人正直,自学能力强,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有较强的亲和力,善于协调团体内部人际关系。

第7篇:市政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根据会议安排,我对20*年全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对坚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问题进行探讨,对20*年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等会王菊梅副省长还要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20*年我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20*年我省共有大中专毕业生31.1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毕业生22万人,比20*年增加4.1万人,增幅约30%。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经过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省辖市、各大中专院校和广大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截止9月1日,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9.78%,圆满完成了省委、省政府年初确定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我省上年同期水平”的“双高”就业工作目标任务;普通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继续保持在90%以上,实现了“十一五”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好开局。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专门发简报介绍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前不久,省委徐光春书记做出批示,充分肯定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的成绩。回顾过去一年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体会: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扎实推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去年4月份,徐光春书记、王菊梅副省长等领导同志到省教育厅进行专题调研,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李成玉省长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省人大、省政协有关领导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专题调研,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各省辖市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就业再就业工作议事日程,强力推进;各大中专院校认真实施“一把手”工程,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职能部门具体抓,上下结合、齐抓共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好局面。

(二)各有关方面分工合作,共同促进毕业生就业。教育厅作为牵头部门,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年度重点工作和20*年扎实办好人民群众关心的8件实事之一;组织、人事等部门积极实施“选调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计划”、“大学生村干部计划”、“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计划”等;人事等部门注重发挥人才市场的重要作用,并从高校毕业生中录用了一批公务员;劳动保障部门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市场促进毕业生就业,并把尚未就业的毕业生纳入社会低保范围;共青团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贫困县计划”;公安部门为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的落户服务;财政部门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经费保障;民政部门为因患病等而尚未就业的毕业生实施临时救助;省发改委拨50万元专款,支持省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人行、工商、国税、地税、中小企业等部门为自主创业毕业生提供小额贷款、减免税费等多种支持;宣传、新闻部门坚持正确导向,为毕业生就业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广大用人单位不断增强人才意识,积极开发和提供适合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吸纳毕业生就业。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狠抓政策落实,为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环境。按照国家毕业生就业政策落实年的部署,年初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与省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对各地和省直有关单位贯彻落实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政策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使毕业生就业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出台了一系列贯彻落实中央18号和省委36号文件精神的配套政策措施。如:南阳市政府与河南农业大学联手实施了“科教富民行动计划”。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邓州市100多名毕业生回到家乡自主创业,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四)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及信息化建设,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教育厅与信阳、新乡等省辖市政府和发改委、卫生厅、食品药品监督局、中小企业局等部门联合召开了分区域、分行业、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双选会。人事、劳动等部门和各省辖市分别举办了面向毕业生的专场招聘会。各高校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校园招聘活动。同时,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组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联盟,全省各高校都开通了就业网站,举办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毕业生就业网络双选活动。

(五)强化毕业生就业指导,切实提高服务水平。教育厅会同人事厅建立了全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轮训制度,成立培训中心,计划20*-2009年将全省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培训一遍,目前已举办5期培训班。不少高校也结合实际进行了校内培训。各高校加强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活动。郑州大学、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等40多所院校举办就业指导服务周、服务月、就业论坛等活动上百次,有效地提高了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六)满腔热情地关心帮助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教育厅对民办院校、新建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重点指导,并针对女性毕业生和残疾毕业生就业难的实际情况,先后与省妇联、省残联在河南财经学院、中州大学举办了女性毕业生和残疾毕业生就业专场双选会。各高校积极开展就业帮扶工作,加强对家庭经济贫困、身体残疾、长线专业等求职难度较大毕业生的服务。各省辖市积极实施待就业毕业生登记制度,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带着深厚的感情,以高度的责任感关心、帮助他们就业。

(七)加强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提高毕业生就业统计的准确性。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情况定期报告制度”,设立举报电话,并在河南工业大学等7所不同层次高校设立了就业状况监测点,确保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数据真实可靠。

(八)适应市场需要,科学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我省连续四年向社会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把毕业生就业状况与学校评估、学科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等适度挂钩,调整了部分高校及专业的招生规模。各高校根据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需要,调整专业结构,改革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郑州轻工业学院轻工职业学院、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的“订单式”培养成效显著。

(九)做好毕业生思想教育和文明离校工作,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各大中专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思想教育和安全文明离校工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毕业教育和后期管理,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确保毕业生文明离校,维护了学校的安全稳定。这一工作得到了教育部的充分肯定。

(十)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各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党和政府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宣传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先进典型,在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等主要媒体多次对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专题报道,营造了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良好氛围。

20*年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提供的有效岗位不能满足毕业生数量不断增长的需要;毕业生就业政策特别是面向基层就业的配套政策需要进一步落实;毕业生的一些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有待进一步规范;毕业生就业指导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全社会的毕业生就业观念仍需进一步转变;高等教育专业设置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坚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近年来,我省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目前,全省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97.4万人,毛入学率18.3%,“十五”期间为社会输送近百万本、专科毕业生,为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一五”期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23%,在校生规模达到136万人左右,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也将不断增加。20*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将达28.4万人,比20*年增加约30%。在社会就业形势相对严峻的情况下,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生就业状况如何是检验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需要我们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来谋划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和毕业生就业。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它的规模、质量、结构及人才培养模式能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将影响到毕业生就业,进而影响高等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对高等学校来说,促进毕业生就业是培养的人才接受社会评价和检验的过程,是高校办学适应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重要途径。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把促进毕业生就业作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事来抓,坚定不移地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一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转变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它的声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要靠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能力及做出的成绩来赢得。高等学校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本,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树立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不要盲目追求升格、盲目追求“大而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要给自己定好位,力争在本类型、本层次的学校中办出特色,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要把服务社会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服务社会主要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技等,但最基本的还是通过人才培养并促进就业,从而实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能力的不断提高。高等学校也必须通过为社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获得自身的发展和进步。教育正在走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今后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力量,说到底是社会需求。培养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有竞争力,学校的社会声誉就好,生源就更好,学校发展就更快。

二是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着力点,也是毕业生就业的着力点。因此,要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质量,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要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层次、类型、结构,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办学水平。继续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要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加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开展“校风、学风、教风”教育活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组织领导、规章制度、措施落实、后勤服务等方面加大对提高质量的支持力度。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毕业生整体素质,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

三是要以就业为导向,科学合理地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目前,我省在调整高等学校培养结构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学科专业结构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培养层次更加多样化,为我省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但是,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仍然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高等学校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科学合理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专业的调整与设置必须具有超前性和科学性,遵照社会适应原则、市场供求原则、长期规划原则、质量保证原则、规模效益原则,认真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基础与应用、长线与短线、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以社会发展为出发点,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遵循市场规律,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和人才需求。要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就业和社会所需要的针对性教学,注重实践、实习环节,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是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监测机制,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为强化毕业生就业的导向作用,教育部把就业状况作为本科教学评估的一级指标、作为高职院校和独立学院教学评估的核心指标。我省要坚决贯彻落实好这一要求,把毕业生就业率、职业适应能力、用人单位满意率、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满意率等,都纳入到高等教育评估体系。要将就业率与年度招生计划适度挂钩,对就业率比较低的高校和专业调减其招生计划,对就业率特别低的专业要减少直至停止招生。要完善毕业生就业情况定期报告和监测制度,坚决实行就业率作弊“一票否决”,确保就业情况及时上报和就业率统计数据真实可靠。要开展就业工作评估,推动各高校更加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工作制度,健全服务体系,促进毕业生就业,进而推动我省高等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三、加强就业服务,全面做好20*年毕业生就业工作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把20*年确定为“毕业生就业全面服务年”,要求全面提升就业工作服务水平,精心周到地为毕业生提供各项就业服务。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围绕省政府提出的20*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全面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一)重视基层就业,加大毕业生就业政策服务力度。近年来,国家和省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落实好这些政策措施,是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重要基础。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和大中专院校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毕业生了解政策、熟知政策、真正享受到政策;要主动协调好相关项目实施中各个环节的工作,加强项目间的政策衔接;要结合地方实际,扩大地方项目规模和服务范围,简化办事程序,为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提供高效、快捷、优质的便利服务;要配合有关职能部门落实好国家和省有关毕业生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加强对基层服务期满后毕业生的择业指导和服务,解除到基层就业毕业生的后顾之忧,促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二)完善网络联盟,提高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效率。加强就业信息服务,是新形势下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要加快我省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联盟建设步伐,力争早日实现各省辖市、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网络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有条件的县和新升格的专科学校要在年底前尽可能开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各地、各大中专学校要加大投入,通过改善设备、丰富内容、扩充功能,逐步提升信息服务能力,降低毕业生求职成本;要尽可能多的组织网上双选活动,逐步替代大规模的现场双选会,力争使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成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获取就业信息的主渠道。

(三)发挥市场作用,强化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功能。目前,我省已基本上形成以校园市场为主体,以常设性、区域性、行业性、高校间协作市场为补充,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相互贯通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今年要更注重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的效率,减少重复性和盲目性;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双选活动的安全工作,始终把学生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杜绝因毕业生就业双选活动而引发安全事故。各大中专院校要继续发挥校园就业市场的主体作用,及时毕业生供求信息,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热情、周到、便利的招聘服务;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诚信档案,减少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纠纷和争议。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队伍素质是提高就业服务能力的关键。要充分发挥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培训中心的作用,开展各项培训工作。通过省外学习交流、省内培训、学校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途经,提高我省就业指导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服务能力。尤其是高职院校、民办高校和新办院校要高度重视就业指导队伍建设,调集精兵强将充实就业工作队伍,在人、财、物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

要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各大中专院校必须把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教育。要结合社会就业形势和学生实际情况,开发适合不同层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教材。

要高度重视在校生创业教育。要采取措施,加强创业指导和培训,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要充分利用各种创业基金和创业项目孵化基地,积极开展学生创业实践活动。

(五)加强思想教育,为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提供服务。目前,造成毕业生“有业不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毕业生择业观念落后,直接影响着他们就业。要满腔热情地去关心他们,把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他们认清形势、合理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把个人价值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增强到基层就业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六)带着深厚感情,做好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服务。我省大中专院校有一些家庭贫困、身体残疾、长线专业毕业生和女生就业比较困难。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既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各大中专院校要强化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带着深厚感情,做好这个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要对这部分毕业生进行重点指导、重点推荐;要进一步落实培训、见习等帮扶措施,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服务,举办针对他们的专场双选活动,努力使他们早日走上工作岗位。

(七)维护学校稳定,做好毕业生安全文明离校服务。毕业生离校是学校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要把毕业生离校工作做细、做实。学校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统筹安排,亲自过问;各部门要明确责任,通力合作,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和后期管理服务。要洞察隐患、化解矛盾,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要通过隆重举行毕业典礼等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要简化离校手续,为毕业生提供“一站式”的便利服务,确保毕业生文明离校,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

第8篇:市政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考生年龄在20周岁以下

记者了解到,报考军队院校、武警部队院校(不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下同)和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的考生,必须是参加今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年龄在20周岁以下(1992年8月31日以后出生)、未婚,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人民军队,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历史清白,作风正派,思想进步,品德优良,志愿从事国防事业,毕业后服从组织分配,身体健康且通过省军区统一组织的政治考核、面试和体格检查。

今年,解放军艺术学院、第二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及第四军医大学招收预备军官学员(学员入学后不办理入伍手续,享受军队提供的相关待遇,毕业考核合格者,入伍并分配到部队工作)。第二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及第四军医大学的招生对象、填报志愿、政治考核、面试和体格检查工作与军队院校相同,录取也同步进行;解放军艺术学院招生按照院校制定的招生实施细则执行。

今日起考生开始政审

准备报考军队院校、武警部队院校(不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下同)和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的考生,政治考核时间为6月13日至6月18日。即日起,志愿报考军队院校、武警部队院校和普通高校国防生的考生,到毕业中学所在地县人民武装部领取《军队院校招收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生、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国防生政治考核表》(以下简称《政治考核表》),在6月18日前完成政治考核,并将《政治考核表》交毕业中学所在地县人民武装部。

考生所在中学应当对考生在校表现作出鉴定;考生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应当对考生本人、家庭情况和主要社会关系等进行考查,提出考查意见;县人民武装部应当及时汇总考核情况,由政治考核组客观公正地对考生作出考核结论,并由考核组组长签字负责。政治考核结论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种。常住户口不在毕业中学所在县的考生,参加毕业中学、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和户口所在地县人民武装部政治考核后,将《政治考核表》交毕业中学所在地县人民武装部。

对考核结论有异议的,县人民武装部应当组织复议。政治考核实行责任制,谁考核、谁签字、谁负责。录取考生因政治考核原因造成退学的,将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造成不良后果的,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或党纪、政纪处分。

6月17日至20日面试

报考军队院校、武警部队院校(不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下同)和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的考生面试工作由各军分区(警备区)具体组织实施,设区市教育考试院(招生办公室,下同)配合。面试时间为6月17日至6月20日。各县考生参加面试的具体时间安排由各军分区(警备区)确定,由所在设区市教育考试院通知本地区考生。

面试主要是考查了解考生的报考动机、形象气质、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基本素质,通常采取目测、口令调整和语言交流等方法进行。面试结论分合格和不合格两种,由面试组人员共同作出。面试工作人员应当将面试结论当场告知考生。考生对面试结果有异议并提出复议的,由面试复议组进行复议。复议结果为最终结论。

常住户口不在毕业中学所在设区市的考生,参加毕业中学所在设区市军分区(警备区)组织的面试。参加面试的考生须携带本人准考证及两张近期免冠一英寸照片。

一项体检不合格就被淘汰

报考军队院校、武警部队院校(不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下同)和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考生的考生体格检查(以下简称“体检”) 实行单科淘汰制,即体检过程中,如考生一项体检内容达不到最低体检标准即被淘汰,不再继续参加体检,时间为6月17日至6月20日。各县考生参加体检的具体时间安排由各军分区(警备区)确定,由所在设区市教育考试院通知本地区考生。体检由各军分区(警备区)具体组织实施,设区市教育考试院配合。

志愿报考军队院校、武警部队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的考生,需先填写《军队面试、体格检查申请表》,考生所在中学负责统计汇总,各县招生办公室依据中学提供的人员名单,将考生的《军队院校招收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生、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国防生政治考核、面试结论及体格检查表》(以下简称《体检表》),于6月15日12时前交县人民武装部,县人民武装部及时将《体检表》送达军分区(警备区)。常住户口不在毕业中学所在设区市的考生,参加毕业中学所在设区市军分区(警备区)组织的体检。

军校和公安院校不能兼报

报考军队院校、武警部队院校(不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下同)和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的考生,今年志愿填报全部以远程网方式进行。报考军队院校、武警部队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的考生填报志愿时间为6月24日18时至27日18时。

政治考核、面试和体格检查综合结论为指挥专业合格的考生,可以填报军队院校、武警部队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专业类别为指挥类和非指挥类志愿;政治考核、面试和体格检查综合结论为非指挥专业合格的考生,可以填报军队院校、武警部队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专业类别为非指挥类志愿。

本科提前批中军队院校、武警部队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招生分为A、B两个梯次,其中A梯次为使用本科一批录取控制线的院校及专业,B梯次为使用本科二批录取控制线的院校及专业。军队院校(含武警部队、国防生和预备军官学员)和公安(司法)院校(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公安海警学院)不可兼报。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填报。

烈士子女可优先录取

军队院校、武警部队院校和国防生在提前批录取。军队院校、武警部队院校录取工作在省军区招生办公室协助下,由军队(武警)院校招生办公室会同省教育考试院共同组织实施;普通高校国防生录取工作在省军区招生办公室协助下,由普通高校会同省教育考试院共同组织实施,驻高校选培办予以配合。

省教育考试院从政治考核、面试和体检综合结论合格的考生中,依据考生志愿和分数,按照院校招生计划数量的120%投档。招生院校根据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由高分到低分依次确定录取对象。非指挥专业合格的考生不得录取到指挥专业。

第9篇:市政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

目前,什么专业的大学生最难就业?权威调查数据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居然是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这些高考时报考的“热门”专业,短短数年就迅速沦落为就业市场的“冷门”。《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表明,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中医学、音乐表演、运动训练是2009年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最差的11个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失业人数已经连续3年居高不下。2009年全国人才市场供求情况来看,法学、外语、计算机、工商管理等专业就业竞争依然最激烈,明显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社会提供的岗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既是专业方面表现出来的供大于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结构性失业”,同时更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原因。我国现代服务业与工业的发展,得益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也受益于经济全球化对区域市场大融合的有力推动,同时还蕴含着中国社会法律环境的规范、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商务的推广以及专业从业人员的成长等众多条件的整合。特别是,中国现代服务业作为快速成长的朝阳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增长潜力。从而使得相关的专业人才如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行业的就业机会大大增加。因此,地方高校应立足于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积极引进现代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理论,积极倡导创新与技能并重的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努力解决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这是今后地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总趋势,对推动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与运行机制的现状

目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处于萌芽状态或起步阶段。就湖南的一些地方高校而言,不少高校虽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虽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不管是从市场模式、运行机制,还是实际效果来看,只能说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目前还处于起步状态。目前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只是从以前的毕业生就业分配机构向提供较多个性化服务机构的角色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市场建设和运行无法可依。现行的市场建设靠政策,而政策往往滞后于现实实际情况,因而造成了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发展缓慢。

2.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层次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目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投资主体单一,不仅造成市场模式单一,更重要是造成了运行机制不灵活,这样,没有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参与高校毕业生市场建设的行列,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的缺乏,造成了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为市场主体双方提供的服务层次和质量不高。

3.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者与经营管理者合二为一。这就造成了政府部门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裁判员,又是运动员。从而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缺乏竞争性、公平性,失去了市场的活力与生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既然作为一种市场,就应该按市场规律办事,市场没有竞争性、没有公平性,市场就不可能健康发展。

4.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是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基础。这种政策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起步阶段是正确的。但随着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逐步发展,再以这种模式就不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了。高校不能办就业市场,这是由于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功能决定的,高校不可能对本校的学生和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按市场规则收费,但是高校可以举办很多招聘活动和市场活动,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信息服务,高校对学生服务的主要精力是培养大学生的就业主体意识并进行就业指导,让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把就业压力变成学习动力,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创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作为要素市场的一部分,也要与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应该实现有控制的市场型就业模式,也就是“市场调节为主,政府适度调控,主体自主选择”的模式。其创新点:

1.市场供求调节机制。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供需关系要靠市场来调节。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经营发展要靠市场来调节。要把毕业生就业市场纳入社会劳动力市场大体系,通过社会劳动力市场来促进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行市场供求调节,实现人才资源有效配置。

2.合理的竞争机制。通过政府适度控制,在毕业生之间、用人单位之间、市场主体之间、毕业生就业市场客体之间、毕业生就业市场与社会人力资源市场之间、高校之间都应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竞争。通过竞争来保持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活力与生机和促进毕业生资源有效配置。

3.灵活的筹资和投资机制。在国家法律范围内,允许社会多元化的资金进入就业市场,形成灵活的筹资、投资渠道和机制。4.自主选择机制。通过信息沟通、中介交流和培训转移三方面的统一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根据国家产业结构的变更,对人才实现培训转移,实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自主疏导。这是保证人才供需优化的重要条件。

三、建立有特色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与运行机制的对策

1.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制度创新。面对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新形势,一是建立一套系统的、完善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形成区域性的统一市场;二是要建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调控机制,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设置,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三是要纳入社会就业的大机制和广泛的协作机制。包括科学的就业率公布制度、现代化信息服务制度、就业市场管理制度、待就业登记制度等。四是要提倡大人才观、大市场观,推行诚信服务。市场要根据不同客户的需要,提供具有灵活、人性化的服务,积极推进人才市场的能力建设,以功能开发为重心,强化各类市场的自主创新能力,重点研究和开发人事、猎头服务、人才规划、生涯设计、人事咨询诊断等衍生服务产品。五是加快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努力缩小与其它类型的人才市场在信息技术方面上的差距,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功能。

2.建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模式与运行机制。一是市场形式多样化。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市场形式必须是多样化。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形式应该坚持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大型市场和小型市场相结合;定期市场活动和不定期市场活动相结合;毕业生就业市场与社会人力资源市场相结合。二是服务内容个性化。随着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不断完善,就业市场服务内容将由现在提供的共性化为主转提供个为主。在为毕业生服务方面将主要为个性化毕业生提供个人职业适应和针对个人实际情况的就业能力培训服务。三是服务手段现代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手段必须现代化,要将现代化的各种技术用于传统的就业全过程,用现代技术解决传统就业过程的现实问题,达到高效、快捷的服务。四是服务质量优质化。完善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作保障,随着就业队伍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就业市场将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的服务,以满足市场主体的不同层次的需求。

3.为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劳动力市场支撑体系的杜会环境。一是确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高校毕业生市场中的主体地位。这两个主体在市场双向选择过程中始终基于平等、公平、竞争和完全自愿,市场中的其它社会组织始终应处于从属地位,主要发挥为市场主体服务、协调的中介功能。因此,必须复归劳动力与用人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二是形成完善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体系。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机构能降低交易毕业生就业成本,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体系应是全方位的,通过管理和服务,积极指导建立所属区域职业介绍机构、毕业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行业、各种社会人才中介机构及行业、大型集团公司内部的劳动力市场,实行信息互通,

形成纵横交错、整体联动、立体服务的职业服务体系。

4.实施工学结合的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提升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目前提升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固然有赖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规模扩大和形式的多元化,来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大型招聘活动与小型招聘活动相结合、定期市场与不定期市场相结合、本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与兄弟院校和社会人才市场相结合,但就工商管理专业而言,更重要的还是要注重工商管理毕业生专业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通过工学结合的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来提升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1)建立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基础,以课程模块为内容,以企业人员与教师共同负责学生顶顶岗工作新模式。通过引进企业共建,进行企业化管理,建设成专业的教学与实习训练基地。通过聘请企业有较高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设计师担任教学顾问和专业课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实际指导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在专业建设与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认识到建立“产学研”人才培养途径与机制是地方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有效办法,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在国家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对外经营工商管理与制作。经营场所就设在教学楼内,对学生全天候开放。学生可以参与事务所项目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不出校门就可以掌握工商管理的全部流程,学生以设计人员的身份参与到实际工程的设计,做到“真题真做”,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和掌握设计技能。(2)校外实训基地派出教师合作指导,进行学生顶岗工作的岗位锻炼。在“校企合作”制教学平台下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学生完成一定量的学习时间后,要转到长期稳定的可开展顶岗工作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全真环境下的工作锻炼。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仅要巩固已有实训基地,挖掘企业在接纳顶岗工作方面潜力,确定各企业顶岗工作岗位、计划方案,同时要主动联系本地区优秀的展示设计企业积极参与专业的校企合作,成为本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各地方院校还可以按照“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产学互动、互利共赢”的方针,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增加基地数量,重点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内涵建设,加大人力、智力、资金、资源的融合度、共享度,使生产资源与教学资源进一步对接互融,不断拓展基地技术服务功能、提高社会服务水平,规范管理,形成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新机制。(3)加快精品课程建设与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特别是要通过校级、省级和部级精品课程建设,从培养人、培养高技能设计人才这一教育的根本点出发,借鉴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工作岗位要求进行系统化的设计。课程建设要贯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真实工作任务为引领,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式的建设思路,由各专业教研室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同组建课程建设团队,开发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块。建成后的课程模块都是特定的专业技能,通过课程模块的开发建设和完全学分制的推行,学生可在各专业课程模块间自由选课(选模块),打破专业壁垒,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广泛。通过网络共享平台供教师与学生共同使用,为相关专业的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条件,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果。(4)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的顺利进行需要一支业务过硬的专兼职教师,按照专业群建设需求,内培外引、专兼结合,以优化“双师”结构和提高“双师”素质为重点,以提高理论实践教学能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升技术服务能力为落脚点,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合理、“双师”素质优化的专业教学团队。

*基金项目:2011年湖南省十二五教育规划项目职业技术教育学科课题《湖南“四化两型”进程中的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编号11)和一般课题《工学结合下的高职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批准号:XJK011CZJ072)

参考文献

[1]廖君华.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观问题及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赖雁翔.浅议广西再就业难点及对策.广西经贸1998. 11

[3]赵北平.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4

[4]汤向玲.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作者简介:

赵晓军(1977-),男,湖南衡阳人,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雷公塘14号:湖南工学院经济与管理系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邮编:42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