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键技术范文

关键技术精选(九篇)

关键技术

第1篇:关键技术范文

西成铁路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箱梁预制

摘 要:客运专线后张法预应力箱梁预制关系全线的桥梁施工,以铁路客运专线昭化梁场为对象,在梁场总体布置、箱梁预制的混凝土施工、预应力张拉、箱梁收缩徐变等关键技术方面进行了阐述。梁场的预制情况结果表明,箱梁预制控制质量良好。

关键词:客运专线 箱梁 预制梁场 预应力

中D分类号:U44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b)-0051-04

Key Technology of Precast Concrete Prestressed Concrete box Girder Construction of Xi’an-Chengdu Passenger Dedicated Line

Fan Chen

(Xi’an-Chengdu Passenger Dedicated Line Sichuan Co.,Ltd, Chengdu Sichuan, 610000, China)

Abstract:The bridge construction of Prestressed Precast Box Girder for passenger dedicated line relationship across the board, the railway passenger dedicated line ZhaoHua beam field as the object, the key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general layout, girder box girder precast concrete construction, prestressed box girder, shrinkage and creep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cast beam field good quality control, precast box girder.

Key Words:Passenger Dedicated Line; Box girder; Precast beam field; Prestress

作为桥梁施工的关键工序,客运专线建设中的箱梁预制具有技术含量高、设备用量大、投资费用高、质量要求严、建设期长等特点[1,2]。如何合理地对预制梁场进行总体规划布置及对预制梁进行有效的施工质量进度控制就成为箱梁预制工作的关键。该文以西成铁路客运专线昭化梁场C50高性能混凝土后张法预应力箱梁预制为例,介绍了梁场各组成单元的总体布置建设、箱梁预制的混凝土施工、预应力张拉、箱梁收缩徐变等关键技术问题。

1 工程概况

新建西成铁路客运专线(以下简称西成客专)西安至江油段位于陕西与四川两省境内,设计时速250 km/h,全长约509 km,其中陕西省境内约343 km,四川省境内约166 km。

西成客专四川省境内设计桩号为DK344+469.4~ DK512+428.418,包含四川段正线工程和广元地区、江油车站及成都枢纽工程。西成客专四川段全线设置桥梁84座45.342 km,箱梁孔数1 106孔,其中32 m梁737孔,24 m梁369孔。

由于西成客专四川段桥梁建设任务桥隧比高,受控制性工程影响多;根据全线桥梁分布特点及各梁区的供应数量,结合每个梁场的合理覆盖范围及制梁进度满足总工期要求,统筹划分全线的预制及架梁区段,选定梁场位置及规模[3]。全线分为利州梁场、昭化梁场、江油厚坝梁场及双河梁场四个梁场,其中昭化梁场占地规模102.5亩,生产能力为373孔,为其中规模最大、生产能力最强的梁场。下面就以其为代表进行分析。

2 制梁场的总体布置

梁场的总体布置合理与否关系不仅到梁场正常运转,也关系到箱梁的预制质量,故梁场的布置应因地制宜地进行。

2.1 梁场主要区域划分

梁场各区域划分要充分考虑所选机械、场地条件、制梁工期等各种因素,统筹合理安排。昭化梁场主要区域划分为五区一站一室,五区包括:(1)钢筋加工区。(2)制梁区(包括制梁台座、内模存放台座)。(3)存梁区(含存梁及检测台座、提梁通道)。(4)提梁区(包括龙门吊轨道及临时存放台座)。(5)办公及生活区。一站一室主要为混凝土拌合站(包括砂石料场、筛洗区、拌合站)及试验室。其中还有一些辅助生产设置(如,锅炉房、混凝土输送车等设备存放区、材料仓库、机加工棚、水电及其配套系统、场内道路等)。

2.2 区域规划建设

当昭化梁场各区域划分完成后,一般按以下原则进行梁场的规划建设:(1)场地各区域功能设置尽量单一,减少各工序的施工交叉干扰。(2)钢筋加工场和绑扎区设在梁场的一端,减少与制梁区混凝土、模板等的施工交叉。(3)梁场道路宽度、台座间距、工装布置等要考虑选用设备的外形尺寸、性能参数的影响及现场拼装运梁车及架桥机的位置和方向。(4)制梁及存梁台座的数量及布置形式要满足制梁周期、效率及工期要求。(5)制梁、提梁设备的配置要与制梁工序,存梁台座数量,架梁起止时间及存梁方式相结合。

2.3 优化后的梁场布置

昭化梁场根据场地情况、施工任务、机械设置,对各区域进行了优化设计,优化后的梁场布置情况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梁场共设置制梁台座6个(含32 m/24 m共用制梁台座1个),生产能力为30榀/月,存梁台座48个(其中32 m与24 m共用存梁台座20个,静载试验台座1个),双层存梁最大可存放箱梁95榀。

(5)生产初期,应至少应对两孔梁预应力筋的管道及喇叭口摩阻等预应力瞬时损失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并对张拉应力进行修正;预应力施加实行智能控制,防止超张拉,确保预应力徐变上拱限值满足要求。

3.5 控制张拉工艺

箱梁混凝土的预应力按预张拉、初张拉和终张拉三个阶段进行。张拉时在梁的两端及两侧四个顶同时进行,以张拉力控制为主,以力筋伸长值为校核。

3.5.1 预张拉

预张拉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度的60%+3.5 MPa时内模拆除后进行。张拉顺序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注意保持两端力筋的伸长量基本一致。

预张拉施加过程及监测:0~0.2 σcon(测初始伸长量及夹片外露量)设计张拉力(持荷5 min,并维持油压表读数不变,量测控制油压伸长量及夹片外露量)锚固(量测锚固回缩量)。

3.5.2 初张拉

初张拉要求在梁体混凝土强度达设计强度80%+3.5 MPa(43.5 MPa)后进行,初张拉后就可用龙门吊将梁体移出台位。初张拉力的施加过程及监测与预张拉相同。

3.5.3 终张拉

当梁体混凝土强度及弹性模量达到设计值后,龄期不少于10天才能进行终张拉。终张拉施加过程及监测:0初应力σ预张拉或初张拉σcon(测控制油压伸长量及夹片外露量)σcon(持荷5 min并维持油压表读数不变,测控制油压伸长量及夹片外露量)锚固(测锚固回缩量)。

3.5.4 管道压浆

(1)终张拉完毕后,必须在48 h内采用真空辅助灌浆工艺对管道进行压浆。压浆时及压浆后3天内,梁体及环境温度均不能低于5 ℃。

(2)压浆水泥采用42.5低碱普通硅酸盐水泥及复合型外掺料,水泥浆体质量应符合《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暂行技术条件》的规定:浆体水胶比不超过0.34,流动度应控制在30~50 s之间并不能泌水。试验室要通过多次试验进行分析比较,以确定最佳的水泥浆配合比。

(3)压浆工艺。管道压浆采用真空压浆技术[7],压浆顺序为先下后上,各道工序一定要严格按操作要求进行。压浆过程应连续一次性完成,储浆筒中的浆体要不停地搅动。压入的浆体不得含未搅匀的水泥团块,终凝时间不宜大于24 h。水泥浆要满足以下要求:28 d抗压强度≥50 MPa,抗折强度≥10 MPa;24 h内最大自由收缩率≤3%。

3.6 箱梁检验与移运

3.6.1 出场检验

预制梁出场检验主要有预制梁制造过程检验和成品检验。

(1)预制箱梁生产工艺过程控制由质检部进行逐项检验,对不合格的原材料、半成品及配件等均不得使用。凡是本道工序质量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一律不得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2)当箱梁首孔生产时、批量生产中及当有影响抗裂性的质量缺陷时,应进行静载试验,要求梁体下翼缘底部边角及梁底无受力裂纹,预制梁静载弯曲抗裂性不小于1.20,静活载实测挠度不大于1.05倍设计计算值[8]。

(3)预制好的箱梁要逐件进行成品检查验收、合格后签发技术证明书。均设置桥牌,标明跨度、活载等级、设计图号、梁号、梁体质量、制造厂家、制造年月、许可证编号等。

3.6.2 箱梁场内移运

预制箱梁在梁场内运输、存梁及出场装运时,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梁不会出现损坏,梁端的容许悬出长度要符合设计要求。箱梁在场内运输、起落和出场装运时,均采用联动液压装置落梁;运、存梁时要求每个支点实际反力与四个支点的平均反力值相差不超过10%(或四个支点不平整量最大不超过2 mm)。

梁场采用900 t提梁机装梁,要确保装梁安全。当提梁机行走至待移箱梁上方时,用提梁机专用吊具与箱梁吊点进行可靠联结,然后缓慢将箱梁吊起离地10 cm左右停车制动,仔细检查梁体纵、横向水平度是否满足要求,如不满足要求应将梁体落下重新调整吊杆螺栓或提梁机起升高度;同时检查提梁机起升制动是否可靠,一切正常后方可继续装梁。提梁机装梁应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进行指挥,吊梁行走时应保持在低位,梁底距存梁台位支承台面上方约30 cm高度,当运行到距运梁车3 m左右时停车,待梁体稳定后起升梁体到高出运梁车约30 cm位置,再将梁体吊至运梁车上方,调整梁置直到满足或运梁车承载要求后平缓落梁。

4 结语

客运专线梁场功能多、工期紧,在规划建设时应综合考虑场地条件、所选用机械设备、水电、场内道路、生产生活用房等多项内容,既要经济又安全适用;箱梁采用的C50高性能预应力混凝土质量要求严格,必须要从原材料、配合比、钢筋模板加工、预应力张拉、养护及移梁各方面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昭化梁场的箱梁预制由于场地布置合理,质量控制到位,所生产的箱梁均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为全线的桥梁上构施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卢春房.铁路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3.

[2] 黄第福.铁路客运专线梁场规划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09(6):42-45.

[3] 王吉连,袁开诚,李陆平.客运专线铁路预制梁场选址与总体布局的实践[J].铁道标准设计,2008(6):35-39.

[4] 周玉华,赵秀典,李平.客运专线预制箱梁高性能混凝土质量控制技术[J].铁道标准设计,2008(8):63-67.

[5] 朱琛.武广客运专线32 m预应力混凝土箱梁预制施工技术[J].世界桥梁,2010(4):28-31.

[6] 张克伟.客运专线32 m整孔箱梁冬季蒸气养护温度控制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09(11):23-27.

第2篇:关键技术范文

【关键字】 LTE核心网 关键技术 结构

一、LTE核心网关键技术概述

所谓LTE核心网关键技术,主要是指在使用较少的资源条件下来对LTE核心网功能进行优化的一项技术。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水平地不断提高,LTE技术也不断发展,并且发展越发成熟。LTE核心网关键技术具有频谱利用率较高,成本较低、功耗低等优点,但是其缺陷在于高速传输时的距离不长。因此,在室内或者比较偏远的地区使用LTE核心网关键技术。

二、LTE核心网概况

在LTE核心网中,其主要包括移动性管理设备(MME)、服务网关(S-GW)、PDN网关(P-GW)、归属签约用户服务器(HSS)以及策略和计费控制单元(PCRF)等。在LTE核心网网络架构中,服务网关(S-GW)和PDN网关(P-GW)既可以进行合设,也可以分设。LTE核心网的网络架构如图1所示。

2.1移动性管理设备(MME)概况

移动性管理设备(MME)属于LTE核心网的控制面节点,其主要作用表现为安全、移动性管理和执行会话和承载控制三方面。

2.2服务网关(S-GW)概况

所谓S-GW,其属于用以连接eNodeB的用户面节点。服务网关(S-GW)主要确保在在eNodeB和PGW之间路由和转发LTE用户上下行报文。

2.3分组数据网关(P-GW)概况

P-GW主属于一种用以连接PDN网络的用户面节点。P-GW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为LTE核心网到PDN网络的用户面提供参考点SGi。另外,分组数据网关(P-GW)还具有部分的安全功能、QoS功能和控制功能。

2.4策略和计费控制单元(PCRF)概况

策略和计费控制单元(PCRF)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基于业务数据流的门控、QoS控制以及相关的计费控制等。

2.5归属签约用户服务器(HSS)概况

HSS是一个专门对用户和服务数据进行储存的数据库。归属签约用户服务器(HSS)的作用是保存归属网络中IMS/ EPC用户的签约信息,并且对用户鉴权和位置信息进行管理。

三、LTE核心网关键技术介绍

3.1LTE核心网操作系统轻量化技术介绍

LTE核心网采用开源Linux操作系统主要从系统基础服务(BASE Service)、操作管理维护(OAM)和高可用(HA Service)三个方面进行优化设计。经过LTE核心网操作系统轻量化技术进行优化以后的操作系统,其大小仅仅为原系统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同时其运行速度也提升了近三倍。

3.1.1系统基础服务(BASE Service)

系统基础服务(BASE Service)是基于CGL规范并且为满足上层业务应用的需求而进行开发的基础模块。系统基础服务(BASE Service)模块承载起了整个系统的大部分基础服务。系统基础服务(BASE Service)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系统启动(Autoboot)。其能够对内核进行自动加载,从而启动配置。二是脚本配置和平台服务启动。根据系统内的业务流程,对因为系统进程出现异常问题退出以后,可以进行自动进行重启,也可以对一些应用程序进行加载和启动。三是文件系统(FS Management)。LTE核心网操作系统主要采用XFS或者EXT3文件系统。FS Management通过网络文件系统将日志文件保存到远程主机里面,有效地减少系统对存储的要求。对系统基础服务(BASE Service)进行优化的主要是根据LTE核心网中操作系统的实际使用情况删除一些不必要的组件,从而保证LTE核心网能够快速地运行,同时确保LTE核心网操作系统是干净可控的。

3.1.2操作管理维护(OAM)

在OAM模块中,其主要包括配置管理(CM)、性能管理(PM)、告警管理(FM)和北向接口四个部分。首先,CM主要是负责管理配置模型和配置数据,并且执行配置的命令,另外,CM还会与网管系统进行互操作。其次是性能管理(PM)。性能管理(PM)的功能主要为:提供性能模型管理、性能任务管理、性能数据收集上报以及阀值告警等等。三是告警管理(FM)。FM的主要功能表现在告警、生成安全日志和客户日志等,并且具有一定的上报功能。最后是北向接口。操作管理维护(OAM)模块中的北向接口的功能,主要表现为通过SNMP协议来传输网络管理数据,从而达到网管中心NMS/EMS的连接和访问。

3.2网关一体化设计技术介绍

所谓网关一体化设计,就是指将S-GW和P-GW进行深度地融合。当网关一体化系统进行加载时,只需要将一个融合GW网元的模块启动,此时就可以提供独立的S-GW、PDN-GW和融合GW等逻辑网元功能。网关一体化设计的优点主要表现为:可以将不同的逻辑网元对网关一体化系统资源进行管理和会话控制功能以及用户面逻辑处理进行共享,这样就大大地节约了网关一体化系统内存资源,同时最大程度地对软件代码进行重用。网关一体化系统设计具体如图2所示。

(1)网关一体化设计中,在大部分场景下,网关主要功能为提供融合GW功能,其数据流参考图2中的业务流1。

(2)当在网关中进行切换场景时,假若S-GW发生改变,那么其归属地网关便会更改成为P-GW,此时归属地网关数据流可以参考图二中的第二条业务流。另外,当访问地网关提供S-GW角色时,其数据流则参考图二中的第三条业务流。

由此可见,S-GW发生改变而切换场景除外,在网关一体化设计技术下,绝大部分场景下的网关信令仅需进行一次处理即可,这就大大地降低了延时。

3.3快速数据处理与转发技术介绍(Intel CPU+DPDK技术)

LTE核心网操作系统中所采用的快速数据处理与转发技术(Intel CPU+DPDK技术)是针一个轻量级、低功耗以及RTC的运行环境数据套件DPDK,这样就能够提升数据包的处理和转发性能。另外,DPDK还可以对智能和高效的数据包进行处理与转发。

跟传统Linux系统比较,采用快速数据处理与转发技术(Intel CPU+DPDK)技术后,数据包的处理与转发能力比起原系统而言,大概提升了6―10倍。

四、结语

综上所述, LTE核心网关键技术大大地降低了LTE核心网的成本,提升了运行速度,可以应用于政府部门的应急和反恐或者救灾、室内覆盖和企业专网等实践之中。

参 考 文 献

[1] 王少波.LTE核心网关质量提升方案[J].数据通信.2015(03)

第3篇:关键技术范文

关键词:5G 关键技术 网络 移动通信

中图分类号:TN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c)-0066-02

第五代移动通信的设计框架涵盖愿景、场景、能力、设计理念、核心技术等多个方面,以“柔性、绿色、极速”为网络愿景。目标场景包括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和车联网等。为实现上述愿景和场景目标,从两个方面定义了5G能力:一是速率、时延、密度和移动性等性能指标,二是频谱效率、能效效率以及成本效率等效率指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和能力,需要全面定义5G设计原则,涉及香农理论、蜂窝、信令控制、天线、频谱、协议和空口等。用户中心网络UCN和软件定义空口SDAI两个核心概念被明确作为5G系统解决方案的基础,这里UCN通过RAN架构和功能重定义,尝试提供一个拥有公共的高层协议的统一的无线接入架构,而SDAI通过空口不同功能模块的重定义,提供一个具备面向各种差异化业务和场景的定制能力的统一空口。UCN和SDAI中关键技术的性能将被评估和测试,并考虑频谱策略和测试测量技术,以验证5G解决方案是否能达到5G能力目标。

1 5G关键技术

1.1 超密集组网技术

超密集组网将是满足未来移动数据流量需求的主要技术手段。其能够解决5G中提出的无线数据速率提高1 000倍的问题,提高空间谱利用率及增强室内覆盖等问题。随着蜂窝小区覆盖面积的变小,最优站点的位置可能无法得到,同时小区进一步分裂难度增加,只能通过增加站点部署密集度来进行改善,超密集组网通过更加“密集化”的无线网络基础设施部署,获得更高的频率复用效率,从而在局部热点区域实现百倍量级的系统容量提升。其典型应用场景主要包括:办公室、密集住宅、密集街区、校园、大型集会、体育场、地铁、公寓等。随着小区部署密度的增加,超密集组网将面临许多新的技术挑战,如干扰、移动性、站址、传输资源以及部署成本等。为了满足典型应用场景的需求和技术挑战,实现易部署、易维护、用户体验轻快的轻型网络,接入和回传联合设计、干扰管理和抑制、小区虚拟化技术是超密集组网的重要研究方向。

目前,需要研究适应动态变化的网络动态部署技术、站点的密集部署将需要庞大而且复杂的回传网络,而如果采用有线回传网络,将会导致网络部署的困难和运营商成本的大幅度增加。因此,为了提高节点部署的灵活性,降低部署成本,利用和接入链路相同的频谱和技术进行无线回传传输,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无线回传方式中,无线资源不仅为终端服务,而且为节点提供中继服务,使无线回传组网技术非常复杂,因此,无线回传组网关键技术,包括组网方式、无线资源管理等是重要的研究内容。

1.2 D2D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用户终端的类型也越来越多,其支持的无线通信能力也随之增强,除2G、3G、4G之外,还可以通过Wi-Fi、bluetooth、LTE-D2D等技术来实现终端设备间的直接通信。此外,通过对上述通信技术的协同融合,还可衍生出更多新的应用场景来提升用户体验。

常见的应用场景包括车直接通信、终端间协作通信和数据共享网络等。其中,对于车直接通信:未来车联网不仅包括车与网络之间的远程通信,还包括车车、车路、车人(V2V, V2I,V2P,统称V2X)的频繁交互的短程通信。对于终端间协作通信:在未来无线通信中,不仅网络侧可以相互协作,终端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通过临近终端之间的短距离技术连接,终端之间可以协作互助,互相中转数据。对于数据共享网络:在基站节点的协助下,终端可自发组织建立起互相之间可直接进行数据传输的自组织网络,来进行数据业务的共享。

1.3 massive MIMO技术

MIMO系统通过在发送端和接收端设置多个天线,形成MIMO通信链路。其可以在不增加带宽的情况下增加系统的传输性能。面对5G在传输速率和系统容量等方面的性能挑战,天线数目的进一步增加仍将是MIMO技术继续演进的重要方向。在实际应用中,通过大规模天线,基站可以在三维空间形成具有高空间分辨能力的高增益窄细波束,能够提供更灵活的空间复用能力,改善接收信号强度并更好地抑制用户间干扰,从而实现更高的系统容量和频谱效率。大规模天线技术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应用场景与信道建模、传输与检测技术、信道状态信息测量与反馈技术、覆盖增强技术、资源管理技术等。

1.4 新型多址技术

未来移动通信中,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将成为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主要驱动力,5G不仅需要大幅度提升系统频谱效率,还需要具备支持海量设备连接的能力。此外,在化系统设计及信令流程方面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些都将对现有的正交多址技术形成严峻挑战。新型多址技术主要包括:SCMA,PDMA和MUSA,其通过多用户信息在相同资源上的叠加传输,在接收侧利用先进的接收算法分离多用户信息,以有效提升系统频谱效率,并增加系统的接入容量。

1.5 毫米波技术

毫米波频段一般为30~300 GHz,其具有波长短、频带宽、波束窄、保密性好、传输质量高、全天候通信等特点,可以有效解决高速宽带无线接入面临的许多问题,因而在短距离通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在频谱资源紧缺的情况下,采用毫米波通信能够有效提升通信容量。由于5G的超密集网络,基站间距可能不到200 m。而毫米波具有波束窄的特点,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加上空气对毫米波吸收的因素,可以有效减小对相邻基站间的干扰。

2 结语

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面向2020年之后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我国LTE的正式商用,为了满足未来无线数据传输爆炸式的增长,面向未来提供更高速率、更好用户体验的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5G)已经成为了通信业界关注的重点领域。我国应积极参与对5G通信技术的研究,持续推进5G重大专项,加快推进5G研发和商用进程,打造政、产、学、研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整合并5G相关领域国内外研发进展最新动态,引导国内相关企业、研发机构及高校在5G各自的优势领域集中发力,寻求5G关键技术的全面突破。

参考文献

[1] 秦飞.演进与创新的5G技术路线[J].电信网技术,2013(9):11-15.

[2] 冯岩.5G研发争分夺秒[J].中国无线电,2014(1):32-34.

第4篇:关键技术范文

关键词:4G;系统;关键技术;网络结构

14G的定义与主要技术指标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念可称为宽带接入和分布网络,具有非对称的超过2Mb/s的数据传输能力。它包括宽带无线固定接入、宽带无线局域网、移动宽带系统和交互式广播网络。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主要指标:1.数据速率从2Mb/s提高到100Mb/s,移动速率从步行到车速以上。2.支持高速数据和高分辨率多媒体服务的需要。宽带局域网应能与B-ISDN和ATM兼容,实现宽带多媒体通信,形成综合宽带通信网。3、对全速移动用户能够提供150Mb/s的高质量影像等多媒体业务。

24G相对于3G的超越之处

与今年年内即将推出的3G移动通信服务相比,4G技术更为复杂,4G技术在通信特点方面较3G移动通信技术相比,有许多超越之处:

(1)4G移动通信技术的信息传输级数要比3G移动通信技术的信息传输级数要高一个等级,其最大的传输速度将是目前“i-mode”服务的10000倍。

(2)主要发展数字广带(Broadband)为基础的概念。在“毫米”过程中,传播条件相对困难,蜂窝小区也会相应小很多,这会引起一系列技术上的难题。

(3)灵活性要比3G强得多。它能自适应的资源分配,能够处理变化的业务流、信道条件不同的环境,有很强的自组织性和灵活性。

(4)4G移动通信技术将可让所有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用户,享受共同的4G服务。

(5)该技术应该能根据网络的动态和自行变化的信道条件,使低码与高码的用户能够共存。这些方面都要比2G、3G先进。

(6)它能综合固定移动广播网络或其他的一些规则,实现对这些功能体积分布的控制。

(7)该技术将以几项突破性技术为基础,例如一些光纤产品公司用来提高Internet主干带宽的技术,它将对无线频率的使用效率比第二代和第三代系统都高得多。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4G在业务上、功能上、频宽上均有别于3G,应该将会是将所有无线服务联合在一起,能在任何地方接入互联网,包括卫星通讯、定位定时、数据收集、远程控制等综合功能。移动无线互联网会是无边无际,而预计两年后3G的传输速度上限2Mbps很可能会到达饱和。所以4G将会是多功能集成的宽带流动通讯系统,是宽带接入IP的系统。

34G系统网络结构及其关键技术

4G移动系统网络结构可分为3层:物理网络层、中间环境层、应用网络层。物理网络层提供接入和路由选择功能,它们由无线和核心网的结合格式完成。中间环境层的功能有QoS映射、地址变换和完全性管理等。物理网络层与中间环境层及其应用环境之间的接口是开放的,它使发展和提供新的应用及服务变得更为容易,提供无缝高数据率的无线服务,并运行于多个频带。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信道传输;抗干扰性强的高速接入技术、调制和信息传输技术;高性能、小型化和低成本的自适应阵列智能天线;大容量、低成本的无线接口和光接口;系统管理资源;软件无线电、网络结构协议等。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以正交频分复用(OFDM)为技术核心。OFDM技术的特点是网络结构高度可扩展,具有良好的抗噪声性能和抗多信道干扰能力,可以提供比目前无线数据技术质量更高(速率高、时延小)的服务和更好的性能价格比,能为4G无线网提供更好的方案。例如无线区域环路(WLL)、数字音讯广播(DAB)等,都将采用OFDM技术。

4发展我国的第四代移动通信

第5篇:关键技术范文

邓中翰说,2013年中国芯片进口额超过了2000亿美元,继续大于石油进口额,且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仍在拉大。

芯片曾被人形象地比喻为国家的“工业粮食”,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所有整机设备的“心脏”。有人测算,芯片1元的产值可带动相关电子信息产业10元产值,带来100元的GDP,欧美发达国家也纷纷将芯片产业列入国家战略产业。

在12年“两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也曾以芯片业进出口状况为例,感叹中国仍然缺乏关键科技技术。2013年全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额为2322亿美元,2014年中国原油进口量还大,进口额为2196亿美元,有126亿美元差距。以手机举例,大家接触比较多的芯片载体,但国内技术大概只占手机芯片市场的20%。目前4G芯片国内没有任何厂家能做,使用的都是国外的技术。国防系统,从国家安全方面考虑,在该系统中应当避免使用任何外国进口芯片。

这些年,中国龙芯在发芽、发展中。2001年5月,在中科院计算所知识创新工程的支持下,龙芯课题组正式成立;2002年8月10日,我国首款通用CPU龙芯1号(代号X1A50)流片成功;先后经过2B2E2F3A,2012年10月,八核32纳米龙芯3B1500流片成功;2013年12月,龙芯中科技术有限公司迁入位于海淀区温泉镇中关村环保科技示范园龙芯产业园内。龙芯属于国产芯片,属于习大大说的自己掌握的关键技术。

2014年6月9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定不移创新创新再创新 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马航MH370客机失联事件,揭示大型客机芯片技术依赖国外的安全隐患,国民生命无法自保。搜救行动混乱、充满变数,不确定性。6月8日,马航MH370客机失联家属们举办了一场公开筹款活动,目标500万美元。他们打算将募集来的钱作为酬金,奖励给知道飞机下落的任何一位“线人”。

在2008年某市区政府“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被借调去区卫生局创卫办帮忙半年,使用联网电脑时,总感觉电脑有时候被控制,汇报给办公室主任,他不以为然。后来中央电视台播放一个谍战剧国内某航空卫星总工程师的电脑、儿子电脑被外国情报机构锁定监听,才知道互联网、微机芯片、使用操作系统黑客留有后门。存在密码、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第6篇:关键技术范文

【关键词】技术 智能变电站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是电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突破了常规变电站的技术发展并且在一次设备智能化运行以及二次调试运行上存在一定的突破,变电站智能化的关键在二次设备与技术,一次设备智能化也是通过二次设备与技术来实现的。

1 智能变电站

数字化变电站的进一步演化是智能变电站,它具备一次设备智能化、全站信息数字化、信息共享标准化、高级应用互动化等重要特征。智能变电站概念如图1所示。

2 变电站技术发展

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是早期的远动技术、中期的监控技术和近期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实施程度可分为三个阶段:站控层和间隔层之间的MMS网络;MMS和GOOSE两个网络,在第一个阶段的基础上,重点实践了间隔层设备间联系,包括保护、测控间的GOOSE联闭锁、保护测控和智能终端的俩系;MMS、GOOSE和SMV三个网络。智能变电站常见的三种对时方式:SNTP、IRIG-B和IEEE1588。

3 二次设备关键技术

3.1 技术特点

智能变电站框架结构如图2所示。在逻辑上由站控层网络、间隔层网络、过程层网络组成。站控层MMS网主要用于站控层设备和间隔层设备的信息交换,主要用于监视间隔层设备的控制信息。过程层GOOSE网络主要用于保护设计之间的连闭锁信息交互、间隔层与过程层设备之间控制命令传递及断路器与隔离开关等开关量信息的采集。过程层SV网络用于传输电子式互感器所产生的电气量采集值给故障录波器或测控装置。

3.2 校时方式

智能变电站中,常见的对时方式有IRIG-B码对时,IEEE1588精确时间协议及SNIP简单网络时间协议。IRIG-B码对时在系统中应用多年,可用于全站所有设备的对时,单是需要单独对时网络。IEEE1588对时要求设备以太网芯片硬件能够支持时间截的生成。SNIP对时主要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对交换机也没有特殊要求,在智能变电站中一般用于后台系统和远动机的对时。

3.3 故障录波器与网络分析

在智能变电站中,用于传输状态量、电压及电流等信号的二次电缆被数字化通信网络取代,站控层、间隔层和过程层的通信网络报文成为变电站智能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共享的主要方式。故障录波器也相应采用智能化设备。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全面支持IEC61850协议;采用数据同步;数据存储技术;故障录波启动技术。

智能变电站网络报文分析装置的主要功能:实时监视、记录全站SV报文、GOOSE报文、MMS报文及 其他未识别的报文;实时分析、诊断通信网络的健康状态、通信数据异常情况,提前发现通信网络的薄弱环节和故障设备,给出报警,预防电力系统事故的发生。

3.4 数字化计量设备

电能量采集管理系统由主站、通信信道、采集终端、智能电能表等部分组长,系统中厂站采集终端完成变电站站内电能表数据的采集,再通过专用通信信道将数据上次到主站系统,主站系统完成数据的接收、存储、统计和分析。

基于IEC61850的全数字化多功能电能表,作为间隔层的计量设备,是对IEC61850数字化变电站标准体系与传统智能电能表的有机结合。数字化电能表有一下几个优势:

(1)电能参量信号处理数字化,使得电能表测量精度高。

(2)可以实现对种电能参量的测量功能。

(3) 应用IEC61850变电站通信体系,使各厂商生产的变电站设备具备统一的通信标准,解决变电站设备间的互操作性问题。

(4)变电站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完全数字化、网络化、大大提高了变电站的自动化水平。

(5)用光纤以太网作为传输介质,使数据传输宽度得到了极大增强。

3.5 一体化监控系统

变电站监控系统对全站设备的运行参数进行采集、测量,并对运行状态进行监视和记录,对变电站主要一次设备进行自动控制或远方操作;当变电站的主要设备或输、配电线路发生故障时,能及时记录和提供故障信息。降采集到的数据通过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及时上送到调度主站并执行调度主站下达的命令。监控系统主要由数据采集、数据分类和处理、数据储存、辅助分析决策、优化控制、安全监控、操作与控制、系统维护等功能模块组成。

4 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

智能变电站的指导性文件:设备层功能要求、系统层功能要求、技术原则、辅助设备功能要求、设计、调试与验收、运行魏红和监测评估。变电站的技术

智能变电站的技术原则:继电保护装置及相关设备技术要求;继电保护及相关设备配置原则;信息互换原则、就地化实时原则、三分之二接线型保护实时方案、双母线接线型继电保护实施方案;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变电站实施方案。

5 结束语

智能变电站是电网最重要的基础运行参量采集点、管控执行点和未来智能电网的支撑点,其发展建设的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总体高度。二次设备与技术是智能变电站建设的关键要素。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在全面实现智能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功能,为坚强智能电网提供坚实的设备基础。

参考文献

[1]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变电站二次系统整合方案研究报告[R].北京: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2011.

[2]刘正亚.智能电网技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3]陈安伟.IEC61850在变电站中的工程应用[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罗红(1970-),女,河南省许昌市人。现为许继集团有限公司营销中心工程师,从事从事营销管理工作。

王国玉(1966-),男,河南省许昌市人。现为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工程师,从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控制装置研发工作。

作者单位

第7篇:关键技术范文

关键词:移动数据库;关键技术;研究

移动数据库的产生,是基于移动通信设备来利用的。比如,手机、电脑以及笔记本、车载设备以及各种各样的监视器等。通过对这些设备特点的分析,发现都具备自动性。比如,手机的内存不够,内存大小一般控制在128M或者256M,针对这种情况,需要给予数据库系统的详细研究,保证能够有效传输给移动设备。

1移动数据库的内涵

对于移动计算,在目前应用中为一种先进技术,使用期间,尽管计算机和其他的信息设备为有效链接,也能实现数据信息的传输。对移动计算进行使用,能够获得更准确、及时的信息,将其与中央信息系统结合也发挥重要作用。且在实际利用过程中,能够有效解决中央信息系统使用中存在的计算问题,更加有效地进行信息传输,以确保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移动数据库具备一定的分布式特点,使用期间,能够给移动计算环境提供有效条件。并且,移动数据库的利用,也可以实现客户和和固定服务器节点的相关结合,对于传统方式下的分布式计算系统,利用固定网络能够将各个计算节点相互链接起来,发挥一定的持续链接性,并且,利用移动计算系统也会使假设条件被改变。移动计算系统也具备分布式特点,该系统的构成是在固定节点和移动节点之间形成的,具备断接性、移动性以及可伸缩性。对于网络通信,是非对称性的,使用中面对电源能力的限制。如图1所示,为移动数据库系统结构[1]。

2移动数据库的特点与结构

2.1移动数据库的特点

移动网络实际应用会给移动计算环境中的数据库使用提供条件。该技术涉及的方面主要为数据库技术、分布式计算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表现为多个领域发展中,移动数据库系统的特点表现为3方面。(1)服务器。(2)移动支持结点。(3)移动客户机。对于移动数据库系统的关键技术,位置数据管理、移动性支持、缓存同步管理以及移动安全数据等。只要存在数据的一些区域,通过数据库的使用,都能进行积极管理。所以,移动数据库的使用对移动计算环境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将其作为管理中的主要内容。并且,数据的形式还表现为明显的分散和逻辑集中现象,在移动性比较强的程度上,还存在一定的位置相关性、频繁连续性和网络通信的非对称性特点。当前,通过对国内外科研机构的相关比对和研究,发现研究结果十分显著。随着成果的积极研究和发展,在多个领域发展中也得到广泛应用,所以已经得到更多人们的广泛重视和关注[2]。

2.2移动数据库的结构

移动设备的类型更加多样,且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计算能力也表现为多样化特点。高端移动服务器、笔记本到比较低端的智能手机、服务器等,其差异化也比较大,还需要增加需求更大的移动客户端,确保能够以较低成本,有效满足具体的服务需求。在当前的数据库系统结构应用下,还将面对很大局限性。目前,增加了一种结构,是基于组件形成的移动数据库系统架构,通过对一个数据库系统的使用,按照基本的组件方式,能够促使移动数据库架构的积极形成,保证通过组件的添加和删除,促使结构中相关功能的发挥。移动数据库的组成部分为4个部分:(1)为系统抽象层,该层次是由运行时库、OS库组成的,在运行过程中,负责为其提供和平台无关的功能或者加强对系统资源的访问和使用。(2)数词库访问服务器层,能够为数据库提供基本服务,针对数据对象、数格式等给出定义。(3)为组件式服务接口层,是一系列组件的组合,能够向上一层提供组件的访问接口,比如,在组件式移动数据库系统中,所有的应用服务都是通过组件来实现的,每个组件都能促使其服务的发挥,有效研究访问的属性和功能接口。(4)组件配置层,该层次重点加强对组件的积极管理,如果需要增加一个组件,要加强对数据库系统的再次配置。这种配置方式比较简单,仅仅增加一些简单的组合代码,这样在所有的系统中,就能促使各个组合的无缝衔接和添加[3]。

3移动数据库的关键技术

3.1数据复制和缓存

数据复制和缓存技术在实际利用期间,重点解决数据库面对的断接性问题,为其中的关键技术。同时,基于当前的DBMS基础条件,给予修补,以保证移动计算的优化完成[4]。传统模式下,该技术的使用仅对服务器和客户机之间保持链接的主要条件来维护。该特点还不适合在移动计算机中的应用。当前,移动计算开展过程中,数据复制和缓存技术的研究,其最为明显的,两级复制机制、缓存失效报告广播技术不仅如此,开发的移动数据库产品SQLREMOTE也能够支持移动计算环境[5]。

3.2数据广播

数据广播在实际利用期间,主要是在移动计算环境中形成的,结合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不对称现象,要重点分析具备的周期性广播形式,并将其作为主要条件,逐渐向客户机进行数据信息的发送。对于数据广播的优势,使用中产生的广播开销是不会根据移动用户数量变化的,在具体使用中,是对移动数据库系统的断接问题积极解决。对于数据广播的研究,整体上表现为两个方面,分别为服务器和客户机。对于服务器,对广播数据进行组织,加强对广播数据的调节。客户机在实际利用期间,主要是研究如何利用本地缓存,促使广播数据的时间能够减少,对数据广播的调度算法有效衡量,以促使访问时间和调谐时间的分析[6]。

3.3位置相关查询优化

移动数据库在实际利用中,也可以进行位置的查询和优化。执行查询工作的时候,一般要详细地研究位置信息,加强问题的有效解决,不同的位置区域获得的查询结果也是不同的,移动查询优化技术利用过程中,是基于传统的分布式数据库查询技术基础上进行优化。通过多个方法的利用,能够解决网络中的断接性和带宽多样性问题。在查询引擎实际应用过程中,通过对实际网络条件的应用,可以选择出适合的执行对策。不仅如此,根据对移动计算机中有限电源能力的使用,也可以增加对数据库管理、数据库访问等操作的有效物质,避免出现较多消耗,发挥有效的节能目的,保证关键数据的充分利用[7]。

3.4移动事务处理

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移动事务处理为基本功能,主要目的维持数据的一致性,增加对多个用户的访问,确保为其提供众多支持。用户在对该系统使用期间,能够进行数据的可靠查询,加强数据库的更新。比如,在用户对数据库系统进行访问的时候,结合传统数据库系统,通过其中的事务进行读写操作。且事务处理过程中,还需要重点研究其中的4点原则。比如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永久性。传统模式下,数据库系统中的事务处理技术在利用期间,还无法满足具体的工作要求。移动事务处理过程中,具体表现为4个方面:(1)移动性。移动事务执行其中,输出的事务移动客户机是移动的,且自身也为移动的。(2)长事务。无线网络通信应用过程中,整体具备低带宽和高延迟的特点,且客户机频繁断接性的。(3)易错性。移动客户机的应用,因为固定结点不可靠,应用的网络通信不够稳定,在移动事务应用中很容易出现一些错误。(4)异构性。在对客户机进行实际使用过程中,因为具备一定的移动性特点,移动事务的使用,需要根据访问分布的异构数据库系统积极开展[8]。

第8篇:关键技术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软件工程关键技术探讨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软件应用日益广泛,无论是从计算机存储或是整个IT环境,在硬件平台的搭设基础上,越来越多的软件功能丰富的大数据时代的主体内容。做为人类发社会发展的必经道路,大数据时代在不断适应和改造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此,在软件工程设计分析时,我们要结合大数据的整体时代背景,进一步缓和软件工程发展的进程,并且不断优化传统的信息结构资源,强化软件工程的信息处理能力,提升软件工程与网络的结合度。

一、大数据时代下软件工程服务类型

随着我国软件工程的不断发展,近几年来服务软件工程的数量越来越多,以服建设为基础的软件工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发展变化,现代软件工程服务通过分布式的应用和互操性虚拟化管理对软件工程展开维护工作,通过这样的管理信息方式将网络中的虚拟化软件变为动态化情景下的操作系统,通过解决集成系统和工程软件协作的问题,来进一步扩大大数据时代下软件工程服务的应用范围,例如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络、大数据应用等方面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大数据时代所要求的网络化和软件工程服务化,这让现代软件开发也变得更加开放,通过网络信息交流和学术信息共享,在共同协调开发的基础上采集用户评价信息,对建设性价比较高的软件进行进一步的投入,例如,开源软件就是在我国现阶段软件工程中较为成功的软件习作模式。所以,我们在开源社区中要加强合作、优化结构。但是以往的软件工程研究方法并没有太大的突破,部分学者虽然运用社会网对数据进行的一定的分析,但是在一些规模较大的项目中,开发团队等核心人员由以往的传统团队逐渐转为开发者为主的科研研发队伍,整个软件工程研究模块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开源软件工程建设除了以往传统软件的典型性之外,在现如今群体软件工程中更加注重的是在众包基础上的研发过程,众包基础指的是以一种分布的形式来解决研发问题和生产问题,这就让开源软件或是其他商业软件都可以通过络进行软件工程研发责任分配,通过多方面研究提出创意或解决现有问题。所以,在软件工程关键技术的研发处理上,无论针对哪个阶段都可以采用众包的方式进行了重点问题的研发解决。

二、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软件工程上的应用

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就是结构更为复杂,数据容量更加巨大,与传统的数据形式相比,大数据时代下数据之间也建立了更加紧密的联系。以互联网结构为载体的数据网络,经过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现有的框架上也很难对数据进行实时的分析。以硬件为主要搭建基础的计算机网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未来网络的应用发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软件工程的基础上需要不断创新和探索新型计算机网络框架技术,完善现阶段的网络数据处理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打造开放式的网络传输结构,实现将计算机硬件基础与网络性意识处理二者之间的分离,对未来网络框架进行重新定义,将网络软件工程推展到更高的层面。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如何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还有网络有效的结合为一体,构成一个大型的计算机网络结构,这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该项网络结构能极大地推进大数据环境发展,能够从根本上突破传统计算机信息处理网络的局限性,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软件软件工程中的发展创新了基础。此外,也解决了许多信息处理技术应用和开发中不足的方面,构建我国多元化的网络发展模式。

第9篇:关键技术范文

【关键词】ASON 控制平面;传送平面;管理平面;网络生存

1.ASON技术产生背景

随着骨干网络容量的日益增大以及城域接入能力的多样化,对传输网络具备良好自适应能力的需求逐步提上日程,对网络带宽进行动态分配并具有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已是人们追求的目标。ASON是能够智能化地自动完成光网络交换连接功能的新一代光传送网。在ASON网络中,业务可实现动态连接,时隙资源也可进行动态分配,其原理是在现有的光网络上增加一层控制平面,并利用这层控制平面来为用户建立连接,提供服务和对底层网络进行控制,同时支持不同的技术方案和不同的业务需求,具备高可靠性、可扩展性和高有效性等特点。

2.ASON关键技术

ASON是指一种具有灵活性、高可扩展性的能直接在光层上按需提供服务的光网络。此前,光传送网只有传送平面和管理平面,没有分布式智能化的控制平面,因此,ASON概念的提出,使传输、交换和数据网络结合在一起,实现了真正意义的路由设置、端到端业务调度和网络自动恢复,它是光传送网的一次具有里程碑的重大突破。

传送平面由作为交换实体的传送网网元(NE)组成,主要完成连接建立/删除、交换(选路)和传送等功能,传送平面作为业务传送的通道,为用户信息提供端到端的单向或者双向传输。同时,可以选择带内或带外方式完成少量管理和控制信息的传送。ASON的传送平面具备信号质量检测功能,当发生故障时,直接在光层进行信号质最监测,这不仅保证了从传送层面进行业务恢复的能力,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光网络的恢复效率与恢复速率;另一方面,ASON具有多粒度交叉、多业务接入的能力,必须能够灵活地为用户提供业务服务,因此ASON的传送平面的核心交换结构有全光和光电两种方式,全光的优点是对业务透明,不需要进行大量的光电、电光转换。而光电光方式具有交叉颗粒度小,电性能监测完备以及强大的业务汇聚能力等特点。

管理平面对控制平面和传送平面进行管理,在提供对光传送网及网元设备的管理的同时,实现网络操作系统与网元之间更加高效的通信功能。管理平面的主要功能是建立、确认和监视光通道,并在需要时对其进行保护和恢复。ASON的控制平面在智能光网络的管理中需要对初始网络资源,控制模块的路由,接口,信令等初始参数进行配置,同时对三种连接的过程进行控制管理,同时对性能和故障进行管理和上报。

控制平面可以说是整个自动交换光网络的核心部分,由一组通信实体和控制单元(OCC)组成,实现对连接的建立、释放进行控制、监控以及维护等功能,从而完成路由控制、信令协议、资源管理以及其他的策略控制等任务。控制平面的控制节点由多个功能模块组成,它们通过信令相互协调,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完成呼叫和连接的建立与释放,实现连接的自动化,并且能在连接出现故障时,进行快速而有效的恢复。ASON通过引入控制平面,使用接口、协议以及信令系统,可以动态地交换光网络的拓扑信息、路由信息以及其他控制信息,实现光通路的动态建立和拆除,以及网络资源的动态分配。

3.ASON网络生存技术

ASON的网络结构由传送平面、控制平面和管理平面构成,其中控制平面的引入是ASON与传统光网络的最大不同之处,通过控制平面可以提供快速有效的配置连接来支持交换连接和软永久连接,能够对已经建立的呼叫重新配置修改连接,还可以执行自动恢复等功能。目前,ASON采用的生存技术可分为保护、集中恢复和分布恢复,其中,保护和集中恢复是传统的光传送网的功能,而分布式恢复则是ASON所特有的功能,一般情况下,保护动作完成的时间一般为几十微秒左右,而恢复完成的时间,通常需要几百微秒甚至到几秒。

ASON中的恢复是动态建立的,在灵活性上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增强了网状网恢复的实用性,使其优势得到体现。在减少冗余资源的同时获得理想的恢复速度,而且根据ASON中提供的众多保护恢复类型,运营商可以划分更多的业务等级提供给不同的用户,从而增加运营收入。

4.ASON发展现状和趋势

随着电信业务的发展,特别是数据业务对网络带宽越来越大的占用量,我们在使网络变得智能化的同时,也要考虑网络宽带化的问题。对于应用于骨干层网络ASON节点设备来说,能够提供40Gbit/s的更大速率光接口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烽火通信作为国内主要的光通信设备供应商之一,已经在40G商用传输系统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通过采用精确色散补偿、拉曼化掺饵光纤放大器等技术,成功地实现了40Gbit/s光传输系统在G。652和G。655光纤上的560km无电再生无误码传输,解决了该系统在色散、非线性等方面的关键难题。

另一方面,交叉矩阵是ASON节点设备传送平面的核心部分,在传送平面硬件方面进行部分改进,例如交叉容量的提升和交叉矩阵的多播严格无阻塞特性。目前烽火通信FonsWeaver系列ASON产品已经全面支持40Gbit/s高速率光接口及基于BitSlice技术的多播严格无阻塞交叉矩阵,其最大交叉能力达到1280G。

随着ASON技术的逐步成熟,未来几年将进入实用化阶段。ASON利用单一的控制平面,可以实现跨厂商、跨运营商管理域OTN/SDH传送平面的统一控制,完成端到端的电路建立、保护和恢复,解决了端到端配置、保护和恢复、电路SLA等问题。可以相信,ASON网络体系将为网络运营商和服务商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创造巨大的市场机遇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胡峰.武汉电信ASON技术交流.

[2]何宇,汪祥.ASON技术研究.

[3]严常青,万晓榆,樊自甫.ASON网络生存性方案的研究与设计.

[4]张杰等.自动交换光网ASON[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5] 张军生.自动交换光网络的信令技术的研究.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硕士毕业论文.

[6]吴彦文,郑大力,仲肇伟.光网络的生存性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