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摄影艺术论文范文

摄影艺术论文精选(九篇)

摄影艺术论文

第1篇:摄影艺术论文范文

摄影艺术民族性的第一个层面,是凸显民族性的重要意义。民族性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种艺术的生命与灵魂。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文艺家对此早有论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指出:“谁要是考察一下所有其他各种艺术,他就可以发现每种艺术都具有某种标志着产生这种艺术国家的特殊气质。”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赫尔岑也指出:“诗人和艺术家在他们的真正的作品中总是充满民族性的。”例如在关于农村题材摄影中,林勇惠的《东北人》、吴加林的《云南山里人》、姜健的《场景》和《主人》无一不是充满着地域特色、民俗风情的作品。

二、凸显民族性的主要内容

凸显摄影艺术民族性的第二个层面,是凸显民族性的主要内容。内容是一切事物内部诸多要素的总和。对于摄影艺术而言,内容系摄影作品思想内容的简称,是作品内部诸多要素的总和。具体包括:构图、角度、光度、瞬间把握等等,摄影作品中构成艺术思想和艺术形象,技术是辅助手段,是基础。要凸显摄影艺术的民族性,首先要选择民族性十分鲜明的题材,以做到占尽先机。主要内容是作品的主要思想,指的是摄影作品中所蕴含的基本思想。要凸显民族性,也要在摄影作品立意时,以富有地域特色、风土民情的题材为主。例如焦波的摄影作品《俺爹俺娘》,这幅作品极具代表性,民族性鲜明。看到作品就能联想到落后偏远的贫瘠山村,那里有俺爹俺娘也有许多人的“俺爹俺娘”,通过作品仿佛看到过去、看到今天,在并不富裕的农村,依然有许多留守的“俺爹俺娘”。必须充分肯定,摄影艺术在凸显民族性方面,具有很鲜明的特色特征,一幅红灯笼、一条鲤鱼跳龙门、一张年画,就能鲜明的感受到这是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内涵,这就是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三、凸显民族性的必要形式

第2篇:摄影艺术论文范文

摄影艺术在文化层面主要体现在纪录性,科学性,开放性,超越性,直观性。

一、摄影与生俱来的纪录性

当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窗外》呈现在众人面前的时候,摄影就宣示了它无与伦比的优势:纪录性。绘画再细致逼真,也比不得摄影更真实。尽管起初拍一张肖像照片,需要几分钟才能拍成,被拍照的人必须在摄影机前保持一动不动。但与绘画相比,速度还是相当快的,而且是原汁原味的。摄影从诞生那天起,无论是胶片时代还是数码时代,无论是平面摄影还是电视摄影,都延续着它的根本特性:纪录性。没有那个技术或艺术的形式,比摄影的纪录性更直接更方便。而和摄影的纪录性直接对接的摄影门类就是纪实摄影。并不是其他摄影门类就没有纪录性,而是纪实摄影是尤其以纪录性为特征的一个摄影门类。说起纪实摄影就自然要提到布列松,这个拿着相机在街头闲逛的法国老头,创立了“决定性瞬间”的理论,而且以身作则,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纪律性很强的精彩照片。

摄影的纪录性也包括“光学无意识”的特点,它可以把人眼看到的任何事物,任何角落,通过光学镜头,准确无误的纪录各种细节和信息。这将保存大量的历史文献。特别是数码时代,摄影机进入千家万户,可以方便快捷的拍摄纪录生活中的图像,而且成本很低,不用支付高额的冲洗胶卷的费用。可见数码时代的到来,摄影在其纪录性方面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就纪录性而言摄影具有其它艺术门类无可匹比的优越性。

二、摄影发明与发展过程中的科学性

摄影术从发明时的专利技术,经历了韦奇伍德的实验、日光摄影法、银版摄影法、“卡罗式”摄影法、湿版火棉胶摄影、干版的发明等等,从起初的大箱子相机到胶卷相机再到现在的数码相机,从“莱卡”单反照相机、“哈苏”单反照相机到尼康FM相机、佳能EOS专业相机。摄影术自身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进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前进而发展和完善。这就把摄影和科学捆绑在了一起。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摄影的发展,反过来,摄影也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摄影技术的发达和摄影文化的繁荣象征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发达的程度。

摄影艺术的发展体现了科学精神。摄影科研、摄影理论以及新闻摄影、广告摄影、电视摄影等应用领域,无不体现着摄影的科学精神。对于新闻摄影来说,科学精神就是一丝不苟地纪实,不受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形态的制约,对于艺术摄影创作来说,科学精神就是充分尊重拍摄客体、真实表现创作主休,不搞哗众取宠或献媚邀宠的伪艺术,如此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摄影文化中,科学发现与艺术创作是具有同样的审美价值的。这一点是与其它文化圈截然不同的。在摄影中,每一种捕捉光线的新器具,每一种再现影像的新程序,都可能带来全新的视觉形象,带给人一种全新的艺术享受,如全息摄影、航空摄影、立体摄影、水下摄影等等。在摄影文化里,发现就是创作,创作也即在发现,发现与创造是一对亲兄弟,互相争先,彼此有着血缘关系。

三、摄影文化的开放性

没有一种技术和文化像摄影具有这么广阔的胸怀,横跨了科学、技术、理论思辨、新闻、艺术、商业服务、历史、哲学、美学、司法、心理学等种种领域。可以说摄影从发明那天起,先天就是一个完全开放的模式。摄影艺术是“平民的艺术”,摄影不断的发展,相机操作越来越方便,冲印越来越快捷,摄影向着最广大的社会阶层开放。

婚礼摄影、儿童摄影、毕业摄影、生日摄影、会议摄影等等,具体从事摄影的人数要远远超过艺术门类,如文学、戏剧、绘画等。可以说摄影是创作应用最为庞大的文化活动。

对摄影来说,没有技术的界限,买了相机就可以拍;也没有观赏的禁地,一切感受,一切领会,如人的眼睛,只要能看见,那么摄影就为你敞开,随意的去看,去想。

摄影文化开放与普及,超越了语言的障碍、国家的界限、民族的隔膜。摄影艺术沟通了人类的视觉直观感受和心灵的交流。实际上摄影没有国家、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的区别,是整个世界共通的语言。一如音乐,不需要翻译就能被领会。因此,摄影艺术是具有开放性的,而摄影的活力也正式在于它没有,在于它的不断发展努力开拓的精神。

四、摄影艺术跨越时空的超越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相机开始进入家家户户,特别是数码相机操作方便、即时回看、直接拷贝,摄影文化已经和家庭联系在一起,亲戚朋友在一起合影留念,外出旅游考察拍照留念。尤其是现在手机上集成了照相功能,拍照就像说话一样轻松方便,从彩信到现在的微信,从博客到微博,看图时代的到来,摄影文化融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摄影是人类视觉的延伸,摄影能够将任何感光的空间形象纪录下来并传播开来。可以说物质借助摄影超越了其时空的确定性,变得超越了时空。而人类的视觉也超越了时空,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可以随意观看“过去的”和“遥远的”事物,某种意义上,人类超越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借助于摄影艺术跨越时空的超越性,地球上的人们同时感知着世界上的各种变化。通过电视,通过网络,通过手机,人们使用着各种在线视频,观看各种即时图像。人类的感知范围空前地拓展了,这种拓展所具有的超越属性和未来属性,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难以想象的。

摄影艺术跨越时空的超越性,让人类的视觉无限延伸,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空前广大的层次上形成了全人类共同的感性体验。

五、摄影的客体决定了摄影艺术的直观性

肖像绘画可以看着模特,但没有模特也可以画得逼真。而肖像摄影是肯定要有模特在场。摄影艺术是必须有客体在现场的。摄影艺术的直观性意味着摄影对象的物质存在,这是摄影文化的根本,没有客体的存在,也就无法摄影,离[论文 ]开了被摄体,摄影自然就中断了。可见,摄影艺术是一种客体必须参与的文化,区别于文学、绘画、雕塑等。这就在摄影美学和摄影社会学上给我们一个提示,摄影艺术表现的是客体,没有对客体的认真研究,必然是摄影理念上的不完整。

摄影艺术的直观性也决定了摄影者必须亲眼目睹、必须亲自到达现场。不管是高山还草 原,无论有路的还是没路的地方,获得照片的唯一途径就是摄影者到达现场。这是其他艺术文化形态所不同的。摄影者创作者同时也是见证者,摄影艺术是一种创作主题实感化的文化。无论拍摄内容是具象的还是抽象,都是摄影者自身的真切感受,对题材的追求、灵感的出现、以及在具体的影调、色调、色彩反面的处理,都是摄影者的直观体现。

摄影艺术的直观性还表现在对摄影作品的观赏。无论是冲印的还是数码的摄影作品,都是供人直接用视觉加以感知的。摄影的主体不仅仅是摄影者,而且也包含观赏者。观赏者对摄影作品的鉴赏,是对摄影作品的再创作。同样的摄影作品,在不同的观赏者眼里,有着不同的视觉感受和情感体验。

六、结语

摄影文化就是指一切与摄影相关的物质与精神现象,它是一个集合概念,带有整体性、宏观性、不可分解性。摄影作品反映的是时代的特征,通过一副摄影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最形象的特征。而摄影工作者的文化素养的深厚,决定着摄影作品的内涵和艺术品位。所以一个好的摄影家首先应是一个文化人。所以追求文化根基,应成为提高摄影水平的根本选择。人的文化素质为文化能力奠定了基础,而文化能力又是得到文化理性认识的必然过程,最终理解、认识和创造出独特的文化哲学,为摄影的瞬间选择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

参考文献:

第3篇:摄影艺术论文范文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摄影教育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主要有三个部分:摄影技术方面的课程,包括照相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感光材料、曝光技术与技巧、摄影滤光镜、暗房技术与技巧、数码摄影技术等;摄影艺术方面的课程,包括摄影构图、摄影的光线处理、摄影色彩构成、人像摄影、风光摄影、新闻摄影、广告摄影等;相关修养课程,包括艺术概论、摄影美学、绘画、中外摄影史、大众传播学、计算机、语文写作、外语、哲学、法律等等,是一个知识面宽、综合性知识强的庞大体系。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摄影只是其中的一门必修课,总共64学时,相对于摄影这一庞大体系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学生在开课之前没有任何摄影基础知识作铺垫。摄影又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作所需掌握的创作手段之一,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基本掌握摄影这门技术和艺术,为以后的专业创作奠定基础。所以教师通常把重点放在摄影技术方面,多少涉及部分与专业相关的摄影艺术方面的知识。这一教学体系在一定时期发挥了它的作用,也显示了一定的优越性。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摄影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教学体系显然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了。自1839年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以来,摄影领域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从黑白胶卷到彩色胶卷,从手动相机到自动相机再到数码相机,从暗房操作到“明室”扩印再到电子暗房,从“银盐留影”到“数码记像”。每一次变化无不烙印着时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痕迹,每一次变化无不更新人们对摄影本质的认识,推动着摄影艺术和摄影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摄影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结合,它在某种程度上十分依赖于技术,因此,又是一门发展变化特别快的专业。摄影创作是构建在技术的载体上,技术的发展可以使人的思维空间加大,手段增多。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彻底改变了传统摄影的百年模式,使传统的摄影方式受到极大的冲击。新的一代青年人已对银盐、感光材料等没有兴趣,取而代之的是数码相机、电脑制作以及喷墨打印。数字化在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创作自由的同时,也对现代摄影教学体系、摄影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21世纪,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数码”一词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进入了数码时代。数码时代的到来给摄影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掀起了摄影技术的革命。对数码时代带来的冲击再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对于现代摄影教学来说,已是万万行不通的。摄影教学也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如何进行摄影课的改革?如何培养摄影人?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考虑艺术设计专业结构的调整,还要考虑到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普遍提高的趋势,以及专业人才需求多样的趋势,并根据这些综合性考虑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是先导。”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其核心就是教学改革。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生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提高质量,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

笔者试就改革内容提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可忽视传统摄影技术教学

随着摄影高科技的发展,技术问题似乎变得比以往反而更容易解决,其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趋向于傻瓜式的轨迹延伸,数码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的摄影教学来说无疑具有颠覆性的挑战。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碰撞,是当今摄影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有了新型的照片拍摄与加工手段,很多教师和学生就不愿意在摄影基础上下工夫,照相机的高度自动化使摄影简单到几乎所有人都能拍照,摄影似乎变得越来越简单。在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摄影教育如何继续,如何发展,是摄影教学中面临的新的课题。笔者认为,摄影教学应在引导学生接受新技术的同时,加强传统和基础教育,打好坚实的摄影基础,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才能拍出好的摄影作品。美国密尔沃基地区技术学院的马克·萨克逊教授说:“学生必须修完作为学习数码摄影先决条件的传统摄影课程才能上数码摄影课。”他将传统的摄影技术和数码成像技术形成了有机的关联。南京大学谢白老师在《人民摄影报》主办的第三届大连摄影理论研讨会上说:“数码相机只是换了一个胶卷。”我国台湾视丘摄影艺术学院院长吴嘉宝先生认为:“越是数码时代,越需要让学生了解影像本质的东西,黑白暗房恰恰起了这样的作用。”传统的黑白暗房技术,对于训练学生的视觉关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黑白暗房对于手工的制作调整有很大的拓展余地,学生在经过严格的黑白暗房训练之后,(转第93页)(接第54页)不仅学到的是暗房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了敏锐的视觉发现能力和处理能力。从这一点上看,这是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

二、加重数码成像技术的教学比例

数码成像技术的出现,数码摄影器材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们惊讶地发现,数码相机取代传统相机已经指日可待。尼康在2006年初也决定胶片相机全面停产,全线进入数码时代。4个月后,佳能也停止了传统相机的生产。作为135传统相机代表的徕卡,2006年末也走上了数码之路。全球传统影像业巨头柯达公司也宣布放弃传统的胶卷业务,将未来寄托于数码产品市场。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今后学生在进行摄影实践时将不再使用胶片成像的传统相机。

与传统相机相比,数码相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当时就可看出成像效果,省去了购买胶卷、冲洗等额外费用,传输和保存非常便利。不仅如此,数码相机的设计也越来越轻巧、时尚,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人们在使用数码相机极大便利的条件下,逐渐地改变了对数码相机的态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摄影课程的设置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在摄影课程中加重数码成像技术的比例,使摄影教学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相适应。在美国,数码成像早已列入专业的摄影课程之中。

三、加入电脑等辅助设备使用、电脑软件部分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摄影包括拍摄、显影、制作三个方面。著名的摄影大师亚当斯就认为这三点是衡量一幅照片是否成功的标志。随着近年来数码相机的迅速普及,数码技术在各个传播领域中成为主流已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建一个电子暗房的开支远比建一个彩色暗房节省得多,电子暗房将是未来发展的主流。除此之外,现在用数码相机的学生越来越多,除了立拍立显、不用胶卷等优点以外,数码摄影还有很大的自由处理空间,不用暗室,只要电脑和合适的软件,就能对照片进行进一步的处理甚至艺术加工。电脑制作、电子暗房技术已成为许多摄影作品成功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必须具有更为前瞻的目光,为将来的数码空间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培养适应现代摄影需求的人才。

四、仍要重视摄影艺术的培养

“摄影就是用光作画”。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摄影最关键的就是要和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作意识的训练。在摄影构图、摄影色彩构成等方面发挥专业特点,提高艺术修养,真正把摄影这门技术加以消化吸收,为己所用。

教育的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于社会。摄影技术的发展必然带动摄影教育的改革。如何在艺术设计专业摄影教学中体现数码时代的特点,才是我们针对专业特点改进摄影教学的关键。真正实现摄影课的数码化,才是教学改革的真正出路。面对新世纪摄影艺术的发展,要提高摄影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果,摄影课必须以新的科学技术为背景,依据专业的需要,确定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适应时展的要求,以培养更多服务于社会的高层次人才。

内容摘要:科技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数码时代。数码时代的到来,给摄影技术带来了颠覆性的挑战。如何培养适应数码时展需求的摄影人才?数码时代冲击下艺术设计专业摄影课该何去何从?传统的摄影教学该如何改革?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面对数码时代的冲击,艺术设计专业摄影课改革的内容。

关键词:数码时代艺术设计专业摄影课改革

参考文献:

第4篇:摄影艺术论文范文

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当今时代,人们的生活环境已经被各种各样的信息覆盖,有文字、声音、视听、音乐、图片等等,在科技与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里,变化无处不有,无处不在,传统的艺术形式形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一些艺术种类与时俱进,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现代科技元素,兼容并蓄,蜕变成具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形态,适应当今社会需求的艺术作品。

摄影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在艺术世界的王国里,它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在。摄影具有科学性以及艺术性,也就是说摄影首先依赖的是科学技术(摄影设备),进行拍摄,但是,所拍摄的内容则具有提炼生活表象的艺术(创意创新)作品。摄影艺术是一门视觉艺术,是凭借图片内容给人以欣赏的艺术。它与绘画有相似之处而又不等同于绘画,摄影与绘画的区别在于作品的表现和反映的内容不同。画家根据生活现实景致作为参考依据,加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可以自由地发挥和改变,所创作出的作品一定是在生活的基础上融入画家的主观意识的艺术作品。摄影则不同,摄影必须是客观地反映现实,再现事实,这就是摄影的基本特征。但这也不是说摄影作品中就没有艺术性了,相反,摄影作品的优劣取决与摄影师的技术水平,艺术修养和高超的观察能力。一幅摄影作品,拍摄的角度选择,光影效果的选择,瞬间的把握,聚焦的控制等等因素决定于这幅作品的艺术水准。所以说,摄影具有技术性和艺术性的融会贯通。现实的景物被摄影只是它所给予人们的是视觉的再现事实,而艺术摄影是一种表现生活、超越生活的表现形式,是以主体意识把摄影作为一种艺术手段进行创作,以抒发个体的感情,表达个体对生活的感受,并把自己的观念和艺术风格融入作品当中。摄影不是对生活原貌的简单复制,而是把自己的思想和对艺术的理解融入摄影作品之中,所以,摄影就不单单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艺术创作,这种技术和艺术的相互融合统一,就是艺术作品的最终完美体现。摄影艺术关键之处在于“创意”。有人说,创意是摄影的灵魂。这句话在我的艺术实践中感触颇深,在以往的摄影经历过程中,每一次无不被摄影作品的单调、重复、呆板和陈旧所困扰。要想创新和出新必须在摄影作品中有一个好的创意,要有一个好的主题、好的构思,好的角度,来表现摄影的内在含义,给人以耳目一新,别开生面的感觉,进而体会作品所表达内容的感受,潜移默化地传达作品的寓意所在。创意至关重要,创意也包含了创新,二者缺一不可。

如何能够把自己的摄影作品脱颖而出,引起人们的关注,我想就是在创意和创新上下功夫。1.要突出摄影作品的主题,首先立意要深,摄影创意要注重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应用。创意就是开拓和创新,摄影的创意一定要做到:“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思想内涵。所构思的摄影作品标新立异,独出心裁。这样才能达到立意深刻,创意独特,与众不同。2.摄影的画面要创新,一幅好的摄影作品要达到以下几个要素:吸引力、冲击力、震撼力,摄影作品的构图设计一定要出其不意,让人们意想不到,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这样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3.创新表现形式,手法新颖,别具一格。摄影是一门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体,在每一幅摄影作品中都离不开这两点,在摄影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技术手段,掌握最先进的科技技术,利用角度的选择,光影效果处理,画面的取舍,突出的景致或人物,瞬间的拍摄,这一切都要靠技术手段完成。做好这一切是摄影作品的一部分。当摄影作品呈现时,人们在欣赏作品的画面美丽精致之余,要揣摩摄影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审美。也会在作品中发现摄影师的艺术个性、审美取向、思想内涵等等。

综上所述,创意是摄影作品的灵魂,创新是摄影作品的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只有通过二者的结合融会贯通地体现在摄影作品中,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作者:杨志宏

第5篇:摄影艺术论文范文

摄影艺术是一门较为年轻的艺术门类,自1839年诞生至今不过160多年。它的发展不仅仅依靠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对摄影艺术的创新追求,也伴随着与其历经的每个时代的高新科技的发展。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在视觉艺术的体系中表现出独有的审美规律,它既有一切审美活动都具备的共同规律,又有别于其他的艺术形式。共同点在于摄影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作品要做到呈现艺术美的效果。这无疑是人类审美活动和审美现象进行的出发点,就这一点而言摄影与其他艺术形式并没有原则上的差别。不同的是,“从事摄影艺术比进行任何一种艺术活动都更接近现实,摄影作品虽不是原型又酷似原型”。摄影艺术在视觉艺术中又属于造型艺术,由于它是瞬间纪实性造像的艺术形式,所以它不同于绘画艺术,它有自己特殊的个性。正是因为这一点,摄影艺术才能在艺术殿堂里生存发展。倘若失去这种个性或一味地模仿其他艺术形式,摄影就会走向灭亡。我们将摄影艺术视为视觉艺术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以认识和研究的同时,还要将其从中剥离出来进行具体的分析、有针对性的考察。这样才能避免在探索摄影艺术领域诸多问题时,将其与一般的审美思想混为一谈,导致摄影艺术自身独立性的缺失;又不会失去方向而背离基本的审美规律陷入盲目性。

西方国家在摄影术发明的最初阶段,都是一些画家从事摄影工作,因为摄影术有将影像固定下来的神奇效果,这令画家们欣喜不已。不仅仅是因为物理学家阿拉古在法国众议院提出了“摄影术在人类行为方方面面的运用”。对于画家来说,更有利的是,有了照片作素材,他们就能够从容不迫地对待特定时空下的景象创作,他们再也不用担心错过最佳的创作时间,也不必经历漫长的等待。英国画家大卫·奥克塔维斯·希尔,在1843年为苏格兰教会成立大会所作的巨幅肖像画就是以大量肖像照片为基础的。后来一些画家尝试将绘画艺术中形式美的表现手法运用到摄影作品中,力图使摄影由技术向艺术发展,逐渐摆脱“术”的痕迹。盛行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的绘画派摄影,在形成之初,都是模仿绘画的一些表现手法。1857年雷特兰创作的《人生之路》是一幅典型的绘画派“仿画”的摄影作品,它的问世标志着摄影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进入了艺术的殿堂。我们在解读这些早期的摄影作品的时候发现,当时的创作者在作品中已经开始用摄影技术描绘心理活动了,并试图传达某种思绪。只是当时没有更多的手法可以借鉴,才不得已地承袭了绘画艺术的种种形式。19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摄影技术的不断更新,写实派摄影分离出绘画派摄影,发展成了摄影艺术的另一个主流———纪实摄影。绘画派摄影也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的艺术摄影。从此摄影艺术进入了一条崭新的艺术形式道路。美国摄影家A·斯蒂格利茨当时提出摄影“全在于探索真实”的话题,表明了纪实摄影注重客观现实的特征。此外,也有人认为“摄影艺术就是大自然的精确再现,它也可以给人以美感”,将摄影的真实与美联系在一起。相比纪实摄影形式美服从内容真的审美特征,形式美的运用对追求画面形式性的艺术摄影更加重要。

二、摄影艺术与形式之美

形式美是视觉艺术的重要特征,它是以美的形式、美的规律、美的原则来描绘大自然的视觉物象。它在视觉艺术的各类作品中出现,并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态。我们在欣赏一幅视觉艺术作品和进行作品创作时,或是对艺术品进行审美时,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审视?或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概括起来讲,就是从作品的形式着眼,透过由形式美营造出的优美的视觉效果,进一步解读作品所要传达的创作者的审美经验和哲学思想等信息。形式美在摄影艺术作品中是传达作品内容的外在构成方式。由造型诸因素———光影、线条、色彩等组合而成。它与内容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然而,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形式美在摄影艺术作品中的体现,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课题。因为形式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成败与艺术价值的高低。缺少形式美,摄影艺术作品也就失去了应有的艺术感染力。没有形式,内容就无法表现。《半农谈影》中曾指出摄影作品中艺术美成立的依据,也表明了半农先生的摄影美学观点关于“造美”的问题:“认识纸上的影像是由形、光、色三元素构成的”。用现代美学中的术语来理解就是摄影美的表现要通过摄影艺术的物化手段,这些手段包括对形、光、色的审美处理。

世界公认最伟大的风光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一生致力于黑白摄影和暗房制作的研究。他所发明的“区域曝光法”是通过暗房后期处理的过程,扩展或压缩影像,使影像在黑白相纸上形成尽可能丰富细腻的影调。他的作品使人强烈地感受到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月出》和《冬天的日出》是他众多名作中的两幅,分别拍摄于黄昏和清晨时分。为了捕捉预想的光影效果,他做了很多前期的准备,并在拍摄地点等待最佳的时机。在照片拍摄成功后,他又通过暗房里的独门绝活进行复杂的调整和控制,解决从最亮到最暗部位的均匀过渡,还有黑白灰的均衡问题。最终呈现给世人的是影调控制得相当精准的照片,堪称风光摄影的经典之作。《国魂》是鲍昆精心安排、巧妙构思完成的一幅作品,为了拍出心目中的长城夜景,他经过几年的思考。后来受国外闪光摄影的启发,想到要用不同颜色的闪光,连续闪射的方法来拍摄,赋予长城以浪漫主义的色彩。决定用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光普色序列,近暖远冷地进行闪光,让长城像划破夜空的彩虹。经过艰苦的努力,他成功地创作出《国魂》,在摄影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公认为中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三、数码摄影中的创新艺术形式

摄影艺术从早期的借鉴到逐渐成熟要求作品中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形式美,这种发展在艺术摄影中的体现更加显著,也尤为重要。因此,在注意作品内容的同时,必须在艺术形式美上下工夫。而今,进入数字图像时代,数码照相机取代传统相机,解决了许多传统摄影工艺中存在已久的问题。复制和传输图像变得迅速可靠,图像损坏、色彩蜕变等问题轻而易举就得到了解决。更有意义的是,数码图像在电脑系统中很便捷地就能实现无所不能的变化。这种数码摄影和后期图像处理的方式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可能与表现手段。形式美在作品中的变幻可以更加新奇、更具感染力。数字图像产生所带来的变革,直接影响了摄影艺术的发展,同时也是整个视觉艺术的革新。以平面广告为代表的现代艺术设计正朝着影像传播的多媒体趋势前进。

第6篇:摄影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摄影艺术;群众文化;普及

中国要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要注重群众文化层次的提升,并发挥群众艺术的作用。摄影艺术的发展使得群众文化以传播技术为手段的特点更为凸显。本文就对当前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一、摄影艺术的群众文化价值分析

和传统的艺术相比,摄影艺术是群众文化层次提升的必然现象,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与摄影技术相融合,使得摄影艺术更显其独特的魅力,更富于时代性。在当前,为了迎合人们高品质的生活需求,摄影艺术更独具文化价值。可以说,摄影艺术是群众文化适应时展的结果。

摄影艺术借助群众文化的方式在社会中普及传播,不仅能够利用摄影的方式见证社会的发展,还能够促进摄影本身的进步。同时,摄影艺术在群众中的普及,还能够提升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是人们生活品味的写照。当前,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丰富,愿意利用摄影方式将自己的生活方式记录下来,也将摄影艺术通过群众文化教育的方式普及传播开来,这样既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将时代的面貌呈现出来。

从群众文化的角度分析,将摄影艺术纳入到文化的领域范畴当中,能够引领群众以崭新的视角去观察事物,使得群众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二、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

照相对于人们来讲并不陌生,其是人们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而随着技术的进步,设备的更新,照相逐渐成为一种艺术走进人们的生活当中,并使得摄影逐步的从技术的层面发展到艺术的层面当中,并逐步向群众的生活化方向发展。

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离不开摄影设备的普及与传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码相机普遍使用,而手机的照相功能也有所提升,摄影设备从过去的奢侈品变为现在的日常生活用品,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使用,记录生活片段。摄影设备的普及为摄影艺术在文化中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摄影艺术的传播,同样也离不开摄影技术的推动作用。高超的摄影专业水平,是这门艺术能够在群众文化中普及的关键。为此,必须要实现摄影技术的创新化发展。具体来讲,可通过专业化教学方式实现技术的普及。

尽管当前摄影在群众中的普及程度较高,但是大多数人都只是业余的摄影者或者是爱好者,其专业水品较低,而采用专业教学的方式,能够提升群众的观众度,且通过专业化的培训,能够将摄影技术进一步普及,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行列中,形成初具规模的群众文化。

在进行摄影技术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现代摄影教学,还需要对传统摄影技术进行教学。传统的摄影教学内容是基础,其摄影成像原理、基本操作方法等都需要每个摄影人员掌握。而现代摄影教学过程中,需要使学员掌握好现代设备的应用技术,且要将传统和现代摄影技术相结合,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同步化发展,这样能够使每个摄影人员更好的掌握技术手段,实现摄影技术的普及发展。

科学技术对摄影艺术的普及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如现代摄影艺术,简化了传统摄影技术当中自动曝光、自动聚焦以及自动白平衡等功能,现代摄影技术实现了数字化功能,这种进步和二者的结合,使得大众能够很容易成为摄影的高手,从技术的束缚中摆脱出来,真正实现了随心创作。同时,技术的进步也提升了摄影效率,给摄影带来了创新和变革。

第7篇:摄影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审美教育;艺术设计;摄影教学;核心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180-02

一、摄影艺术的审美特性

真实性是摄影艺术超卓的审美品质。

摄影是一门把“瞬间”凝固成“永恒”的艺术。将素材的“瞬间”凝固为形象的“永恒”,其负载的丰富含义从不同角度诠释着摄影艺术的审美品质,那就是“真实性”。将现实的社会生活和客观的自然现象通过创造性地再现为艺术形象,因而“真实性”是摄影艺术超卓于其它形象艺术的审美品质。

摄影艺术是科技介入程度最高的艺术门类之一,是人文创意与科技创造的完美结合。在摄影创作实践中,我们在掌握摄影的材料特性和技艺特征的基础上不能忽略作为有思想的人的认知基础上的“创意”表达,不然将会陷入只见图像不见形象、只见技术不见艺术、只见形式美不见思想美的误区。“创意”是摄影者艺术审美之创造意愿的表达。是摄影者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深刻的感受力、洞察力和概括力之上的一种艺术创造。美的“创意”是摄影艺术重要的审美支点,赋予“创意”能使作品形成独特的审美价值;观赏者凭借它获得某种美学意义上的深切感受。强化“创意”的根本原则是要符合艺术创作的特殊品质,即是对现实生活真实的反映。

二、摄影艺术的审美价值

摄影的诞生突破了传统艺术形式的审美诠释垄断,使得艺术得以平民化,在当今高度自动化的数码相机以及影像洗印设备普及的条件下,摄影技艺已不是考量作品优劣的关键因素,而摄影者的艺术素养凸显重要。设备的高度智能化使拍摄者可以贯注于发现和认识自然本体的美与秩序,获取直接发现和阐述美的能力。同时,摄影将审美与大众的视觉感受和生活经验统一起来,提供了能够获得普遍认同的艺术表达模式,消除了艺术传达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审美隔阂。摄影创造了易于解读的文化与艺术的视觉语汇,将自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同时,加深了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促使我们对人类行为及社会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索。这就是摄影的审美价值所在。

三、确立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进行摄影课教学时,在进行摄影基本知识技艺传授的同时,则应遵循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因为设计专业的摄影课的目的不是培养专业的摄影家,而是在掌握这门技能的基础上,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和表现力。并为所学专业设计所服务。

为实现摄影课审美教育目标,摄影课的教学环节就必须紧紧围绕摄影艺术的审美特性及艺术属性来进行。根据摄影的造型艺术规律,从摄影独特的艺术语言入手,培养学生在构图、用光、色彩、形体与线条等方面的观察、理解和运用能力,真正做到使摄影艺术地反映现实世界,充分地表达审美感受、精确地塑造视觉形象。

四、摄影审美教育的方法手段

(一)加强摄影艺术理论教学,提高学生基本艺术素养

传统的摄影教学,过于注重摄影知识的讲述与技能技巧的训练,照相机和镜头的种类和应用就占据了相当的篇幅描述,就事论事的教学方法,忽略了人与社会,艺术与人生之间必然联系,教育中缺失人文精神、人文关怀思想的培养。

由于艺术本位、技能本位观念根深蒂固,使得艺术教育缺乏关注社会及人生,教育者自身人文精神匮乏、人文素质偏低误导学生形成不正确的、不全面的观念意识。

摄影艺术具有纪实性的本质属性,与社会人生的联系较为真实和直接,受社会生活的影响也较大。它能如实地记录社会生活的典型瞬间,揭示事物的本质。

加强艺术理论知识教学,提高学生基本的审美能力,为学生进行摄影艺术创作奠定基础,有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艺术素养的提高。快门开启的瞬间积蓄着作者艺术素养的体现,构图和用光的把握,主题的表达,主体的呈现等摄影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都将大大扩展摄影过程的自由度。

在拍摄练习中,独到的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是揭示艺术生命力的前提,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系统地了解诸如线条、影调、景深等各种摄影艺术造型理论,以此培养学生对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和结构的鉴赏、识别技能,形成敏感而细腻的审美能力,以及对千变万化事物的瞬间完美把握。用美的视角审视周围事物,用镜头记录美好瞬间。

摄影艺术理论知识的熏陶,使学生学会了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独特的美质,他们把从外在获得的知识积聚于内心,从而升华成稳定的艺术素养,进而创造出完美的艺术作品。

(二)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摄影是视觉艺术,培养学生的视觉感受力,是摄影教学的重要任务。以往的摄影教学注重技术层面的训练,虽也注重画面构图、用光等造型技能,但对视觉感受力的培养却有所忽视。

摄影又是瞬间的艺术和观察的艺术,若不具备以敏锐性、准确性和整体性为特征的视觉感受力,就难以创作出好的摄影作品,因此,加强视觉感受力的培养才能方能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活动的顺利开展。

审美教育是通过训练人的感觉器官开始的,训练能够准确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是摄影教学的重要任务,这双眼睛的培养是在不停地感受训练和不断的审美体验中获得的。

从摄影创作到摄影欣赏,从对焦取景到画面构图,从光影到色彩等。所有内容都与培养视觉感受力关联,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影调、色彩、点线面、结构、空间等视觉要素和人物、景物等视觉形象中发现美感、秩序感、韵律感。培养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力,激发其发现美的潜能。

在教学中,要加大作品赏析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要善于透过现象发掘本质的能力,全面整体地把握艺术形象,感受艺术情景,体味情感境界,领悟人生百态。

审美教育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与大自然进行心灵与情感交流,陶冶和历练性情的过程,是完善审美心理结构的过程,也是高尚的审美情趣的形成过程。

在摄影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作品的人文资源,深入地发掘作品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教育,构建文化心理结构和健全人格,以实现美育的最终目标。因此在分析评价作品时,要引导学生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深入理解其中所传达出的思想内涵、社会意义和人生哲理,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视角进行解读。

结合拍摄者的思想倾向、创作动机和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帮助学生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在鉴赏、分析中努力为学生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通过体验、感受和理解的交汇融合,激发学生的情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精神。

(三)开展摄影创作实践,提高探索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艺术创作实践可有效地让学生体验创作乐趣,积累创作经验,理论掌握的再扎实,没有创作实践就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只有在体验中才能得以活化和升华,激发灵感,表现美的事物。将审美理念转化为艺术实践成果,使学生的创造美的能力得以提高。这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摄影艺术如同其他造型艺术,操作性强是其基本特点,摄影创作在摄影艺术活动中应当占有较大的比例。因此,在课程教学上要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自然,一方面可让学生在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中得到启发和灵感体验,主动地去发掘美、体验美、捕捉美、表现美,同时激起创造美的欲望和行为。

一幅好的摄影艺术作品,不但要表现自然美,更重要的是要表现出人对社会美的感受,表现作者个性的审美情趣。在不同的摄影题材创作体验中创作出自己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富有感情的摄影作品。摄影活动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也逐渐形成其基本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情操。

(四)加强体验交流,培养审美评介能力

只有提高了美的分辨能力,才有可能提高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开展各种形式的体验交流活动,提高学生审美评价能力,是摄影教学的又一项重要内容之一。

一幅优秀的摄影艺术作品,总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的统一。通过对佳作的欣赏,可以体验到原作者的思想和创作意图,从而能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体验。让学生分析从构思到各种造型因素的成功运用,分析对作品的感情投入,领会摄影作品在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在范例欣赏教学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善于剖析自己的作品,因为自己的作品都是作者投入了真感情的,从拍摄前后的各个环节都是有体会的,让其自己体味习作的经验得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在摄影赏析课中还要加强流派风格剖析,使学生系统掌握摄影发展的历史,做到以史为鉴。逐步形成自身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素养。

除了通过欣赏佳作获得审美感受外,还让学生对摄影艺术作品进行系统的分析,培养文字语言表达能力,使对作品的认识与理解付诸于语言,能够抒写摄影评论文章,培养学生的理论功底,使借鉴交流更加丰富实效。

总之,摄影审美教学让学生在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体验中,提升了审美素养和艺术素养,培养了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也使得我们对摄影教学的本质和成效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以上是作者单就艺术设计专业摄影课教学的粗浅探索,旨在抛砖引玉,不对不妥之处,敬请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王振民.摄影审美纵横[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第8篇:摄影艺术论文范文

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全方位的优秀人才,使中国摄影艺术教育与先进国家接轨,我国的高等院校应责无旁贷地挑起高等摄影艺术教育的重担。如今,许多大学开设了摄影艺术选修课,如何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成为摄影艺术选修课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从注重技术传授转为注重对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

传统摄影艺术教学往往偏重技术、技法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使得许多学生在文字功底、艺术素养方面偏弱,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当今,摄影艺术的社会功能已从形象记录和惟美的形式欣赏发展为富有社会意义、文化价值的社会学、人类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学术研究手段,也成为许多现代艺术家用来表达自己思想、观念的新型创作媒体。因而,现代摄影艺术教育不能局限于摄影艺术方面的知识,而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人文艺术素养的课程。随着摄影科技往高智能化方向发展,对摄影者的技术要求越来越低,但智能化的工具不能代替人脑的思考,拍摄者的观念意识才是决定作品艺术水准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人文知识、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课程,如艺术概论、美学、视知觉心理学、平面设计、文学写作、社会学等,会拓展学生的观念视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观念形成。因此,摄影课程的设置,在训练学生摄影技法、造型基本功的基础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视觉思维及表达能力,养成独特的文化欣赏方式,以及对当今信息社会的敏感反应,强调摄影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将单纯的技术型课程完全融入视觉传播的领域,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拍摄的作品才更有社会内涵和文化底蕴。

二、从注重课堂讲授转为注重实训教学

摄影艺术选修课程的教学不同于高校一般理论课或专业课的教学方式,因为摄影艺术是艺术与技术的集合体,学摄影不仅要了解基本理论,还要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在实践中熟练运用、检验理论的能力。因此,在摄影艺术教学中既要体现基本理论,又要体现学生的基本能力。这就要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牢固树立“实践出真知,实践第一”的观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动脑、用心、动手的实际能力。要通过各种实践采风、专题创作、参加摄影艺术比赛、观摩影展、相互评价作品等实践环节,让学生们把在课内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来加深理解和熟练运用,用他们的第三只眼睛去表现各种美好、感人的事物、景象,以此来培养和提高摄影的艺术素质和综合能力。如果摄影艺术课程教学只注重课堂的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的锻炼,那只能培养出只会夸夸其谈、纸上谈兵的“赵括”;如果只注重实践训练,缺少理论基础,那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后继乏力,难成大气。所以,摄影艺术课程的教学要课内课外并重,理论实践比翼齐飞。

三、加强“创意培养”

摄影艺术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所谓“创意培养”是指在重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注意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作意识的训练,把技能强化与创意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摄影艺术的本质要求。摄影艺术教学要激发和引导学生,用大脑去思考,按主题去发现,这是专业摄影区别于非专业摄影的根本所在,是专业实践教学必须达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在摄影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作意识的训练,除了开设必要的创意基础课和创意理论课外,命题作业、专业采风、参加影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训练学生创作意识的重要环节。在进行实习训练课时,教师要将创意培养的内容结合到具体课程中去,尽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多举例,多示范,引导学生在勤动手的同时多思考,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不断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逐步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这应成为一种经常性的训练方法。

四、利用多媒体进行摄影教学

第9篇:摄影艺术论文范文

所谓的纪实摄影,就是指真实地记录现实的摄影类型,摄影术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具有记实的特性,其技术特点就是借助光学的特性逼真地再现现实事物的影像,因此,记实性可以说是摄影的天然的属性。在拍摄此类摄影的过程中,需要摄影人带着职业作风、甚至不怕牺牲的精神进行创作,因此纪实摄影是需要良知和勇气的。摄影确切纪实地再现现实生活的能力乃是它的一个根本长处,在其发展的早期,这一根本长处并没有得到评论家.甚至是摄影家自身的正确评价。事实上,只有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社会上需要一些形象性的报道、各种画报得到蓬勃发展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摄影纪录真实生活的能力。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摄影从此有了它独特的特征: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和系统性。因此纪实摄影不同于艺术摄影,它的价值不在于照片所给人的直观感受,而是取决于照片自身的信息价值,用事实说话,照片所讲述的内容胜于千言万语。纪实摄影一般包括图片故事、图片系列、图片短评等类别,图片故事一般指对某人,某事件进行具体的描绘,注重情节和连续性。图片系列是指相同的主题,相互关连的成组照片,静态纪实,没有时间的限制和变化。图片短评指对某事、某群体的认识,每幅作品具有独立性,有评论,无互相承接关系。

二、关于艺术摄影的分析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艺术性”,艺术性是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所达到的准确、鲜明、生动的程度以及形式、结构、表现技巧的完美的程度。摄影起源于绘画,在最初的几十年里,摄影创作主要是仿效绘画的经验,整个艺术摄影的历史,实际上是那些模仿绘画的摄影家在试图证明摄影也能够创作出像绘画那样的作品来。然而,在这一阶段,摄影并没有得到承认,人们普遍认为:利用物理和化学手段制作出来的照片,并不能称为艺术,只有通过手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才能称为是艺术,所以许多摄影家在制作照片的时候,特别注重摄影画面的画意效果,把一张张照片制作的虚无缥缈,其实质是借助于摄影手段进行的一种绘画创作。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纯影派摄影的出现才让人们的观念产生了改变,纯影派摄影提出“只有通过纯粹的真,才能得到完美的美”,通过他们的图片让人们发现原来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摄影艺术是光线、影调、线条和色调等构成自己的造型语言,摄影家正是借助这些语言来构筑摄影艺术的美。影调、线条、色彩和光线这些摄影艺术语言,其特殊的审美作用,首先表现于它们独自或共同赋予人们形式感、形式美感。纯影派摄影从另一个侧面诠释了摄影的美学价值。

三、关于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概念的两个层次含义:广义上它泛指一切用摄影手段报道新闻的活动,包括用照相机拍摄照片,用摄影机拍摄新闻纪录电影,以及用摄像机拍摄新闻电视来报道新闻这三大类。狭义新闻摄影则专指以相机为工具,以摄影图片为手段,以印刷品为媒介的新闻摄影报道活动。我国老一代行文摄影家蒋齐生认为利用摄影技术,用画面形成,在新闻现场对新闻进行形象的传真、纪实(或对新闻进行形象纪实)就是新闻摄影的特性,也就是新闻摄影的定义。1999年,中国新闻摄影协会在组织在编写《新闻摄影学概论》一书时给出一个定义:新闻摄影,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瞬间形象摄取并辅以文字说明予以报道的传播形式。因此,新闻摄影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传递新闻信息的媒介,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摄影本身或者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与时效性,因此它又有别于纪实摄影。

四、关于艺术摄影与纪实摄影及新闻摄影的关系

摄影具有纪实性的特征,纪实乃摄影的天人属性,一张照片能够瞬时框取局部形象,并且令瞬间变为永恒,这既是一种对现实真实的纪录,一种对社会真实的反应。然而,纪实摄影同样具有艺术的特性,认识这一点也很重要。比如说提出决定新瞬间理论的布列松,以及法国著名摄影大师罗伯特-杜瓦诺,细细观察他们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纪实摄影作品)往往不但其纪录的事件耐人寻味,通过艺术角度如用光、构图、瞬间抓取等方面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其与众不同的优点。比如布列松拍摄的《巴黎穆费塔街》这张作品,作者采用瞬间抓取得手法在不干涉被摄对象的前提下给与被摄体以完美的形势,这张作品首先打动我们的是小孩子那纯真自然的表情——好像刚刚完成一件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兴冲冲走在回家的路上,把儿童那种天真无邪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与此同时我们又不得不叹服摄影家对瞬间的敏感、对构图尺度的把握都是那么天衣无缝,深层次体现了摄影的艺术价值。美国摄影家爱德华-韦斯顿用特写拍下一棵大白菜的剖面,善于表现出天性的形状中出乎意料的美,说的确切一点,就是用创造性的纪实行动补创了这种美。这幅照片揭示出这类植物的结构美,并且正是摄影的特别强有力的纪实的方法来揭示的。我们看到了纪录的极其精细的细节:大白菜叶子的纹理。这幅照片是严格纪实的,其中体现了具体的一棵大白菜的独特性,同时又有作者对世界观的看法,有美的内容。我认为,艺术中即使是最深刻的思想,也可以用这样的形式来体现:不是根据文字或口头上的解释,也不是根据标题,而是直接从作品的内容就明白作者的意图,这就印证了“艺术的天性,就是他的社会性,人民性和普遍性”这句话。

我们不难看出,不论是纪实摄影还是新闻摄影,优秀的摄影作品除去其自身的记录真实的特性以外,它还同时具有艺术的特征,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往往是相互统一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