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国农业论文范文

美国农业论文精选(九篇)

美国农业论文

第1篇:美国农业论文范文

主持人:刘艳鹏

党的十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蓝图,让人们对未来中国充满向往。在未来,随着创意农业的快速发展,更多“六型”“七美”即生产审美型、文化型、娱乐型、科学型、观赏型、生态型,美色、美形、美味、美质、美感、美景、美心的创意农业蔬菜艺术产品将走入寻常百姓家,让更多百姓享受创意生活。以审美体验和养生为主题的创意蔬菜艺术具有美化环境、养心养美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现代都市农业、观光农业所接受,成为推动创意农业发展和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动力和载体,是新型农业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1 创意农业的内涵

创意农业是指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在农产品研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过程中,以及在农业节庆、农业科普、农业电子商务、农业总部经济、农业审美、农业旅游、农业教育、农业创新活动中进行生产创意、生活创意、功能创意、科技创意、产业创意、品牌创意和景观创意,通过营造优美意境,创造农民独特增收模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美和农业产业倍增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1]。

创意农业学认为,创意农业是通过“四生”即生产、生态、生活、生命,“七美”即美色、美形、美味、美质、美感、美景、美心,以实现农业农村“三增”即增优、增名、增汇的目的。创意农业是以美学经济理论、总部经济理论、战略资本理论、消费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文化附加值为核心,瞄准世界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前沿,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的创新理论体系,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2]。

2 中国创意蔬菜艺术发展现状

在第14届中国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上,蔬菜文艺景观展区展示了以生姜为素材的“一览江(姜)山”;用玉米、大豆和南瓜创建的“飞天”侍女及航天火箭;用彩椒打造的中国地图,果蔬插花,蔬菜动漫,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蔬菜艺术形象,每天游客达到10万余人。

当前,中国乡村体验经济已从传统的农家乐向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品质俱佳、高端高值的创意农业转变;从分散经营向科普、观光、创意体验为一体的创意农业产业集群转变;从蔬菜单一的食品功能向科普、电子商务、养生、养美、旅游等多功能转变;从纯粹采摘向观光、文化、健身转变;从卖蔬菜向卖环境转变;从传统休闲农业向创意农业转变。

2.1 创意艺术已经成为蔬菜产业的重要内容

在体验经济时代,蔬菜产业快速发展的核心是创意农业产业。创意农业蔬菜艺术使农业本身跳出了单纯追求温饱的目标,使蔬菜的内涵更加丰富,不但能促进乡村旅游和美学经济融合发展,拉近城市与农村的距离,更有利于将蔬菜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资本优势,促进蔬菜产业链构建和可持续发展。观乡村美景,品蔬菜美食创意,花田果树、农耕体验、乡间漫步、蔬菜写生,乡音乡情慢生活成为吸引国内外旅游者的新时尚。

成都市创意农业蔬菜旅游以养生养美、增收增美、生态环保、美景美心为特色,已成为都市人亲近自然的新方式。彭州市种都蔬菜主题公园占地200 hm2,数千种新优奇特的蔬菜品种、百余种科学先进的栽培模式和各类极具创意的园艺景观,让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8 000 m2的蔬菜生态创意馆、5 000 m2的蔬菜工厂化育苗温室展现了创意农业的高科技水平。彭州举办的辣椒节、莴笋节、番茄节、魅力彭州摄影大赛、田园集体婚礼、彭州农业观光一日游等大型活动,特别是融观赏、娱乐、体验、休闲为一体的合江镇冬草莓采摘之旅,彭镇八月有机葡萄采摘月等,都充分体现了“巴蜀特色、成都元素”,展示了创意农业蔬菜艺术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成为双流唱响创意农业的一张王牌。青白江区福洪乡立足于国家3A景区客家杏花村蔬菜和水果资源,重点发展乡村蔬菜休闲度假、健康养身旅游、生态观光农业和农艺创意产业,打造全国首个“国际农艺创意之乡”,从根本上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成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走出一条具有福洪特色的新农村发展道路。蒲江县从实际出发,“与蔬为友”,举办蔬菜艺术节、文化旅游节、乡村美食节等活动,从蔬菜创意会展到蔬菜创意旅游,从蔬菜创意产品到蔬菜创意旅游商品,把创意搬到田间地头,促进了蔬菜艺术和蔬菜旅游有机结合,蒲江已赢得四川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的美名。

重庆南川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融入旅游观光元素,积极探索创意农业蔬菜艺术发展新路,把蔬菜资源转化为观光创意景区,展现出蔬菜创意的奇特魅力,投资20多亿元打造现代农业商务区、迎宾景区、现代科技农业创意区、现代花卉苗木展示区、现代绿色农业示范区等8个功能区,建立5个智能温室,把4 km2的金龙村整体打造成一个创意农业景区,生产巨型南瓜、树型番茄、树型茄子、树型辣椒,充分赢得了市场认可。

在优美乡村与优化产业的共同推进下,创意农业蔬菜艺术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在“最美乡村”建设中,北京按照“生产美、生活美、环境美、人文美”标准,把新观念、新时尚带入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农民蔬菜生产逐步向绿色有机蔬菜种植转变,挖掘当地文化创意与生态资源,打造集蔬菜旅游观光、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充分彰显北京乡村创意农业文化特色和韵味,将蔬菜体验经济发展与“最美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从近4 000个行政村中评选出53个“北京最美乡村”,引领了乡村体验经济发展的时代方向。

2.2 蔬菜创意产业已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发展蔬菜经济,积极培育蔬菜创意产业“生产、生态、观光、辐射带动、出口创汇、教育培训、总部经济”七大功能,发展养生养美的蔬菜体验产业,着力打造好吃、好看、好玩和美色、美形、美味、美质、美感、美景、美心的创意农业蔬菜旅游体验产品,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的重要渠道。

四川省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抓手,积极推进创意农业发展,呈现蔬菜创意农业基地、蔬菜创意农业高端产业集群、蔬菜创意农家乐、蔬菜创意农业科技园区、蔬菜农耕文化主题园区等发展业态,成为蔬菜创意农业起步较早的城市。如今,四川的四季花海、蔬菜彩田艺术、灵芝盆栽等一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蔬菜创意农产品倍受游客青睐。享有“国际花园城市”的成都市温江区,依托花木生态本底和川西林盘大田景观资源发展蔬菜园艺观光体验农业,拟用4~5年时间实现蔬菜园艺产值和农民收入“双倍增”。北京市丰台区南苑乡南苑村把发展蔬菜创意生产与创意生活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结合起来,建设北京国际汽车露营公园,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情况下,发展蔬菜开心农场、欧洲风情木屋、汽车露营公园,每年至少可为村里增加300万元收入。

2.3 蔬菜审美体验已成为建设靓丽新农村的风景线

在新的体验经济、旅游经济消费时代,乡土文化浓厚的创意农业生活方式让人们趋之若鹜。到乡村体验蔬菜艺术、田园农舍营造出的意境,已经成为现代都市生活的一种新潮流。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培育生态养生长寿品牌,以长寿孝德文化为依托,创建“世界长寿养生之都”和“中华慈孝名城”,集中建设一批蔬菜养生新农村示范点,融入巴马长寿养生文化元素,打造蔬菜养生旅游名镇名村,发展候鸟式蔬菜体验农家乐,每年到巴马养生度假旅游的“候鸟人”达10万余人次。

浙江省玉环县龙溪乡的菜园动漫花谷把动漫元素渗透到了蔬菜生产中,与城市时尚文化相契合,吸引市民前来欣赏蔬菜艺术,带动了蔬菜经济发展和旅游的繁荣。农民通过旅游服务和农家乐经营,收入得到了提高,有了很强的自主意识,做创意农业的积极性很高,蔬菜审美层次也得到了提升,土地实现规模化开发,既可以观光,还能获得经济收入,同时对城乡文化平等交流、互动发展和寻找文化认同感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九寨沟可以住木屋,听鸟叫,品野菜,看民俗,赏歌舞,吃最新鲜的蔬菜,拍最心仪的美景,在农家乐打理花园庭院、种植花草,钓鱼、划船,学习制作手工、绘画、蔬菜烹饪、与小动物们做伴……置身丛林间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享受着回归乡间生活的闲适。九寨沟县已有开业资格的农家乐、藏家乐总数为50余家,2012年接待各类游客人数超过了5万余人次,实现经济收益600多万元。九寨沟景区的藏家乐,住农家屋,品农家菜,体验别样农家风情已经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成都,构建城市、近郊、远郊农业的“三大圈层”成为蔬菜创意农业体验经济发展典范。城市农业圈层以改善生态、美化城市为主,发展“插花式”、“镶嵌式”景观创意农业;近郊农业圈层以农庄、基地等现代蔬菜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发展优质高效蔬菜产业、蔬菜观光创意农业;远郊农业圈层以生产、生态为重点,兼顾蔬菜创意生活功能。“三大圈层”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倍增计划,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有机高效农业、高端种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模式。特别是蔬菜艺术产业的崛起,解决了蔬菜种植生产关键环节的机械化水平,优化了蔬菜种植的产业结构,缓解农业用工荒,给成都大地蔬菜种植带来一场革命。郫县友爱镇农科村是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在一、三产业互融、互动的基础上,计划用2年时间,融入古蜀文化、蔬菜美食文化和农耕文化以及扬雄文化,品味扬雄书法、菜园捉鸡、体验私家精制豆瓣制作,建设以深度体验为主导的第3代农家乐——蔬菜艺术创意家庭农场,推出电子商务“宅配送”服务,实现了从农场到餐桌“点对点”蔬菜配送,实现从“蔬菜工厂”向“蔬菜创意卖场”的转变,深度开发蔬菜创意农业旅游资源,重立蔬菜体验经济潮头。

浙江江山农民把稻田变成风景、创意变成财富。2011年用紫色、淡黄色、淡绿色等3种彩色稻和蔬菜种出了“江山江郎山”标志图案,获得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文化创意金奖;2012年夏季,江山农民在江郎山下用彩色稻描绘出3.3万m2江郎山图案,冬季用油菜、小麦、蔬菜种出江郎山图案,国内外游客一年四季都能够观赏到稻田艺术风光,从种粮食到种蔬菜、种风景,从种田到卖时尚,江山彩稻旅游成为创意农业旅游的典范之一。

3 中国蔬菜创意农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3.1 创意型人才稀缺

农民文化素质较低,严重阻碍创意蔬菜产业的发展。蔬菜创意产业缺乏高专业素质、高创新能力的创意型高端人才。

3.2 经费短缺

没有固定的资金渠道,经费短缺是制约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一些创意活动由于缺少稳定的经费来源,效果大打折扣。发展蔬菜创意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问题依旧突出。蔬菜经济和农业产业一样属微利行业,资金来源主要靠银行,普遍存在企业自身积累少、抵押物不足现象,贷款难是蔬菜创意经济发展难的主要瓶颈。

3.3 品牌知名度不高

蔬菜创意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不高,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发展和保护蔬菜品牌的政策和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3.4 基础设施落后

蔬菜产业园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接待设施水平低、条件差;乱搭乱建,“脏、乱、差”现象突出;庸俗化、商业化倾向严重,游客难以体验当地的自然之妙、生态之美。

3.5 蔬菜体验品种单一,创意不突出

目前,能够很好地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农业创意精品不多,如成都蔬菜创意农业旅游多为农家乐,在产品创意、包装创意、文化创意、园区创意、设计创意、营销创意等方面水平不高,同质化特别严重,市场竞争力不强。

4 加快中国蔬菜创意农业发展的建议

4.1 实施中国创意农业富民工程,打造创意农业万亿产业

4.1.1 实施中国蔬菜创意农业千县万亩示范工程

在全国选1 000个县,每个县划出万亩菜田作为中国蔬菜创意农业富民计划重点示范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蔬菜创意产品,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推动蔬菜创意农业向纵深发展[3]。

4.1.2 实施中国百万创意农民培训工程

以县为单位,主要培养扎根于农村,愿意利用创意技术和科技知识开发蔬菜资源、发展蔬菜创意农业生产的农民致富带头人。免费开展对农场经营者、种养大户蔬菜创意产品生产技术培训。组织农民讲师团和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创意农业知识更新再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造就一批学习型、知识型、守法型、创业型、创意型的现代农民[3]。

4.1.3 实施两岸创意农业合作计划

建议由国台办牵头,联合民革中央、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文化部、商务部等单位和部门,制定并启动两岸蔬菜创意农业合作计划,进一步加强海峡两岸蔬菜合作试验区和台湾蔬菜创业园的建设,为台湾农民在大陆投资,发展蔬菜创意生产提供更好的环境。

4.2 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蔬菜创意农业旅游产业发展

4.2.1 充分发挥中国创意农业发展论坛作用

充分发挥中国创意农业发展论坛推动全国创意农业高端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使创意农业发展论坛成为中国现代农业的名片。

4.2.2 积极推进蔬菜创意农业高端产业发展

着眼于国内国际创意农业前沿技术和新兴产业,重点推进创意农业、生物农业和蔬菜艺术发展。立足于现有农业优势特色,大力发展附加值高的关键环节,占领“微笑曲线”的两端,重点抓好蔬菜制种育苗、精深加工、现代营销和蔬菜高端品牌打造。以“三品一标”为载体,积极培育农业区域品牌的经营主体,推行“农产品地理标志+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建立蔬菜创意农业高端产业集群。

4.2.3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金融机构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探求有效方法,突破制度瓶颈,有效解决龙头企业担保、抵押不足的问题。一是加大对蔬菜创意农业集团和蔬菜创意农业园区内基础设施的信贷支持力度。围绕蔬菜创意农业园区建设规划,积极开办中长期政策性贷款,大力支持蔬菜创意农业园区土地整治、土壤改良、农田灌溉、机耕道路和农田林网建设。二是加大蔬菜创意农业园区内高标准设施园艺的信贷投入。尽可能满足园区内日光节能温棚、露地蔬菜基地、蔬菜制种和育苗、养殖示范区等设施农业,园区种养大户从事种、养殖所需籽种、化肥、农药和农机具等生产资料,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纪人和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收购、销售、加工农产品等合理资金需求。

4.2.4 加强队伍建设,健全蔬菜创意人才支撑体系

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鼓励农业企业培养、引进和聘请蔬菜创意技术方面的高级人才。鼓励大专院校和有关组织开展品牌知识、品牌经营、创意农业和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提高蔬菜企业管理水平。设立“创意人才奖励资金”,对在培训和发展蔬菜创意农业方面取得突出贡献的专业人才给予奖励。

4.2.5 深入推动蔬菜创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大幅提升创意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重大需求,结合技术创新工程“十二五”规划,落实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管理机构,突出重点,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充分发挥联盟在“产、学、研、管”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发挥部门和行业协会在蔬菜创意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产学研各方的积极性,促其健康发展。处理好政府引导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之间的关系,营造有利于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人文环境。注重遵循市场规律,尊重产学研合作单位的自主选择,不搞行政干预,立足于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合作各方的共同利益,通过平等协商,建立有法律效力的联盟契约,对联盟成员形成有效的行为约束和利益保障。

4.3 着力推进从卖产品到卖体验卖环境的历史性转变

4.3.1 积极开发蔬菜创意农业旅游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创意农业、蔬菜品牌农业

兴办各类专业市场,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提升中心镇的集聚辐射能力,拓展中心镇发展新空间。积极建设创意村镇、着力培育创意农民,以经营优美乡村为目标,以产业转型为途径,大力推进创意农业旅游发展,培育一批有较强区域特色、有竞争优势的创意农业专业特色村和创意农业产业。注重财政引领,不断加大对优美乡村的考核和奖励力度,每年安排资金对优美乡村建设先进村镇实施以奖代补。

4.3.2 建设“中国优美乡村”

有规划地保留一批乡村推磨、踏水车、舂米,织布、采摘蔬菜等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技工艺,为游客提供原生态的体验项目。做活菜、果、田、塘、路、林、地七要素文章,抓点成线、串珠成链,把沿线的景点和优美的村落紧密地结合起来,打造创意农业耕读文化、养生养美文化、乡土品牌文化、科普文化,实现从卖产品到卖环境的历史性转变。

4.3.3 发展蔬菜创意农业旅游,推进传统蔬菜产品转向创意商品、农业园区转向创意景区

帮助农民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创意产业,实现从卖产品到卖风景,再到卖环境的历史性转变,开创一条农业强、乡村美、农民富、城乡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4.3.4 着力挖掘农业功能,建立三次产业紧密联系的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农业与工业对接,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为依托,大力发展蔬菜加工业,提高产业附加值。把农业自然和谐融入第三产业,开发蔬菜的生态调节、观光旅游、养生养美、文化传承等功能,促进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服务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提高农业资源的附加值。

4.3.5 建立部级蔬菜创意农业科技园区

由中国创意农业高端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牵头,全力打造第一个中国蔬菜创意农业园区,开发蔬菜创意农业总部产业集群、教育产业集群、蔬菜养生养美产业集群、农民油画创意产业集群、美食创意艺术产业集群,使其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意产业示范区,推动乡村体验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章继刚.创意农业学[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2009.

[2] 章继刚.中国创意农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2010.

第2篇:美国农业论文范文

一、美学经济

“美学经济”(AestheticEconomy)是一个新兴经济形态的名称,最早由Gernotbohme于1950年提出。对美学经济的研究现在无论在我国还是在世界上都具有前卫性,有关美学经济的概念也仍然处于探讨阶段。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甚至有不同的叫法,如美国的“体验经济”,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或“创意生活产业”等,而在中国内地,各种名称几乎处于共存的状态,可见中国内地的研究也是最浅表和初期的,并且主要受国外研究成果的影响。虽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它的发展进程不一,甚至连名称和外延都尚未统一,但它们所强调的经济价值却是一样的,都突出地强调抽象的美感、愉悦的体验及独特感受等附加价值的重要性,肯定这种价值的创造才真正符合现代消费的核心诉求,也是现代企业创造无限价值、提高竞争力的最主要出路。可以说,美学经济及相关概念从一出现开始就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热情。许多人进而认为作为历史潮流,美学经济的发展势不可挡。尽管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强大到完全进入美学经济时代,但它确是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美学经济讲究的是“以美感创造产品价值”,美学经济事业就是“以美感创造产品价值的商业模式”。那么究竟何谓美学经济呢?根据台湾政治大学科技管理研究所李仁芳教授的定义:“以创意整合、生活美感之核心知识,提供深度体验与高质美感的经济。”[1]23综合各方研究,大致可以得出美学经济的概念:美学经济是指以审美愉悦和创意为核心,以生态文明为导向,以视觉传达艺术、消费体验和消费时尚为表现形式,以满足消费者强烈的审美情感需求为目的,通过创意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以创造高利润和高附加值产业的体验经济。一般认为,美学经济包括:美感内容产业、美感加值产业、美感体验服务。吕宁(2005)认为,美学经济和传统服务业的经济模式有着明显区别。在传统服务业中,顾客购买的是一系列按自己的要求实施的非物质形态的活动。而顾客购买一种美的体验时,是在花时间享受商家提供的一系列值得记忆的美的和有创意的感受。具体来说,它有以下特征:产出间接性、个体差异性、真实性与模仿性、被动性和参与性。

二、创意农业旅游

创意农业旅游的概念根据创意农业产业发展实际而被提出,在表达上具有明显的本土特色,因而也主要出现在中文文献,有关研究也是在近几年才兴起,成果尚不多。创意农业旅游其实是创意农业与农业旅游发展的自然理论产物,它以创意农业为核心,以农业旅游为载体,充分挖掘创意农业的旅游、休闲功能与价值,促成以创意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旅游产品。创意农业旅游可以说是农业旅游的一种高级形态,它试图克服传统农业旅游的不足,找出一条创意+农业+旅游的道路,是主要突显文化、科技与创意的农业旅游形态,因而具有独特的内涵特征。在我国,农业旅游概念的提出相对较早。其表现主要包括:农园采摘型、农园观光型、渔场垂钓型、畜牧观赏狩猎型、观光副业型、观光生态农业型、民俗农园等。它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努力开发传统农业的观光、游览价值,带有一定的科技性与艺术性。而创意农业则更突出地强调创意与独特性,利用文化、科技、艺术及生态理念,将农业的附加值无限放大。从国内外的创意农业产品可以看出,创意农业的发展除了通过高科技加强农业设施与精细化生产外,一般的发展模式都是和旅游休闲密不可分的。而创意农业的发展类型,按照王树进(2009)的研究,也大都以与旅游结合的形式为主。由此,创意农业旅游的提出也就顺理成章了,它是创意农业发展的主要出路。创意农业旅游的概念虽至今还未有学者正式提出,但其内涵及价值却越来越受到重视,综合零星研究成果大致可以描述为:创意农业旅游是以农业创意环境为背景,以创意农业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通过运用创意学、旅游学、美学、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乡村文化进行整合,将创意元素作为农业旅游的核心,以创意农业生产和创意旅游为主要功能,集创意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创意旅游商品生产与游人参与创意农业、参与农事劳作、体验乡村情趣和获取农业知识为一体的新型创意旅游活动。在我国这个农业大国,在传统产业不断寻求现代转型与突破的今天,创意农业旅游的发展将大有可为。

三、创意农业旅游发展的美学策略

浙江创意农业发展处在全国前列,但相关的研究却十分匮乏,公开发表的只有杨良山(2013)的两篇论文。他对浙江的创意农业发展进行了总结与梳理,提出浙江创意农业的5种基本类型和5种主要模式。创意农业园区模式、创意节庆会展模式、资源明智利用模式、农业文化创造模式、农业空间拓展模式。[1]80实质上,这些主要的发展模式与类型的核心其实就是创意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可见,浙江发展创意农业旅游的势头较大,基础较好,且已经有一定的发展规模,但理论研究远远跟不上产业形态的发展需要,浙江的创意农业旅游如何更好地走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何与文化、科技和创意真正无缝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如何在美学经济时代,真正做出农业旅游的创意,满足人民群众对创意农业旅游的美学消费需求,是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美学经济时代的本质,尤其是美学与创意产业的深刻内在关系,决定了美学指导对发展创意产业的重要作用。旅游美学的发展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开发,在理念与实践方面具体指导了旅游产业沿着美学路径向着更深远、更健康的方向发展。笔者依循创意农业、创意产业与美学经济之间的深刻内在关系,仅从美学经济的角度,尝试性地提出浙江发展创意农业旅游的若干美学策略问题。

(一)美学原理

浙江素有“诗画江南、山水浙江”美称,最早的山水诗也产于浙江,晴耕雨读的江南人文风气源远流长,因此浙江旅游业的整体美学基础十分深厚。浙江结合自身极具美学意境和美学沉淀的山水文化资源,并凭借相对发达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创意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已经表现出一定的科技创意美学色彩。但这并没有形成全区域农业旅游发展的普遍共识。今后要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创意农业旅游,首先应从理论上和思想上确立美学经济的思维。即在旅游产业的开发与运作等各方面、各层面都要坚持美学立场,以旅游美学的精神去指导旅游产业的发展。这种理念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首先将旅游产业的开发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即旅游产业开发的方向是审美性的,而旅游产业开发的过程本身也是审美性的,因而它必须首先符合美学需求。“从旅游审美的本质出发,旅游的目的是解除紧张的冲突状态并在这‘温和的陶醉’中实现审美时代人性的自由与完满。深刻的旅游美学体验,不仅关乎技术与物质手段造就的物象美,更注重人们生活实践态度与道德上的美感追求与体验。”[1]62亦经济亦审美的旅游体验成为美学经济时代下的精神诉求,而创意农业旅游所推崇的“绿色健康,简约环保”理念本身就意味着一种知性的审美观。因此,在创意农业旅游发展中,应始终秉承美学原理作为基本原理和出发点。

(二)美学行销

为旅游者提供独特农业旅游体验是创意农业旅游的核心价值,因此在行销上,也应注重美学创意和体验,不仅要在行销渠道上做文章,更要在行销的体验性和美感性上下功夫。努力将传统观念中认为农村农业是带着泥巴的“乡村气息”提炼转化为充满乡村田园风格的世外桃源。近年来,网络行销的快速发展,也催生出更适合现代消费者的美学行销方式,通过摄影摄像技术以及经技术处理的图片、视频和宣传、包装等行销产品,都在给人独特的美学冲击。创意农业旅游产品的行销,更适宜于在美学上下功夫。通过视觉、听觉甚至触觉、嗅觉等各种感官渠道,将农业农村的美学内涵通过现代美学手段进行提升和推广。

(三)美学创意

创意农业旅游必须充分开发农业旅游产品的美学创意,在吸引眼球、创造惊异方面下工夫。美学中关于什么是美的说法,其中一种就是惊异之美,这就要求产品的独特创意与价值。从本质上说,创意农业旅游与普通农业旅游的根本差别,就在美学创意的充分运用上。浙江已经领先起步的创意农产品已经很好地体现了美学创意,在生产过程中它以智力或者无形的技术资本为主要投入和价值驱动要素,产品中嵌入了更多的文化创意内容,从而为消费者带来精神上的美感享受,使农业产品的消费不再只是物的满足,而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体验。这种在浙江已经有了相当基础的创意农业产品,通过对传统农业内涵和外延的创新,达到农产品、农事活动与文化艺术、观赏和实用的结合,从而提高了农业旅游产品的外观和内在的品质,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如艺术葫芦、方形西瓜、七彩迷你番茄、盆景水果、盆景蔬菜等。创意农业旅游应在这方面作出更充分的研究与发挥,真正把创意农业观光、农业研修、农事劳作、乡村度假、乡村民俗风情旅游、手工艺品制作和购物等旅游活动建立在创意农业的基础上,对创意农业生产、创意旅游活动、创意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形成一种“创意型”的旅游方式。通过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的创意性、趣味性、艺术性,为游客提供观赏、娱乐、休闲、健身、求知等功能服务和良好的创意环境。

(四)美学设计

创意农业旅游必须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开发设计才能最终形成富有审美号召力的旅游产品与服务,提高农业旅游活动的质量,吸引、满足更多的旅游主体。这种美学开发既要体现产品的地方物质特色还要体现地方文化特色,更要展现地方或国家民族的审美特征。开发设计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的美学开发、旅游设施的美学开发、旅游服务的美学开发与旅游产品的美学开发等几大类。旅游资源的开发设计一般要符合两类美的规律:一是要遵循旅游资源内在美的规律,深入探寻、准确把握旅游资源内在美的特征,不能主观性地随意开发,否则将会使开发变成破坏;二是遵循旅游审美规律,满足旅游主体的审美需求,最终实现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审美开发,即在旅游资源保护的前提下提升资源的美学品味,以期满足、引导旅游主体的旅游审美趣味;三是根据不同消费者的美学风格,用美学的变化性来吸引不同风格的消费群,通过确定不同消费群的识别要素提供针对性的产品设计。

(五)美学服务

旅游服务主要涉及旅游活动过程中参与旅游设施、设备运作的群体,他们为旅游主体提供各类相关服务,保证旅游活动的顺利完成。这些旅游工作人员在农业旅游中主要包括农业技术人员、导游(讲解员)、乘务员、景区管理人员以及各类服务人员等,作为旅游产业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他们的美学开发极为重要,因为他们是农业旅游产品的直接执行者,是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执行得好他们将会促进农业旅游产业的繁荣,如果执行得较差将会影响到农业旅游产业的利益。因此旅游工作者服务美学的提高是重中之重,尤其在国内对于他们的审美培养更是迫在眉睫。一方面要培养旅游工作者的形象美,从仪表、仪态抓起,令其与旅游整体审美活动相应和,给旅游主体以视觉的审美亲切感。另一方面要培养农业旅游工作者的内在美,从语言、职业素养到心灵,给旅游主体以审美的亲近感。同时,还要提高服务者的美学修养与美学服务技能,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全方位提升从业者的美学服务能力。另外,对美学服务的理论研究也是实践的重要驱动力。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格局的改变,以及农村远程教育的发展,也将为创意农业旅游美学服务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六)美学体验与认同

第3篇:美国农业论文范文

为了促进中美两国政府、企业和学校及科研机构在城乡统筹发展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根据2012年6月15日中联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同美国印第安纳州副州长Becky Skillman签署的“全面合作备忘录”的内容,决定在美国举办“2012中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

鉴于贵单位的行业地位突出,特邀请您代表贵单位参加。

有关事项如下:

一、背景和意义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的要求,也是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联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是以研究和咨询为主的事业单位。中心联合国务院相关部委研究机构,以“开展城乡统筹研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宗旨,以“县域科学的理论和模式研究、城乡统筹问题理论与政策研究、三农与新农村建设信息研究、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为主要研究范围,所形成的研究报告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业布局、资源配置以及相关政策法规制定等方面的决策参考。

美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印第安纳州位于美国货运运输网络的中心位置,是美国重要的农业州之一。印州在农业技术、城乡统筹发展经验以及农业粮食产业化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可供借鉴的经验。印州内有63,000多个农场,农地面积约占1,540万公顷,观光农业和农场旅游等优势突出。印第安纳州在玉米和大豆种植方面处于领导地位,并正积极推广使用生物燃料,包括由玉米和大豆提炼的乙醇和混合生物燃料。同时,印州在工业、学术界和政府的通力合作下,其生命科学工业创造了卓越的成就。另外,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作为美国唯一一个颁发农学博士学位的学校,一直致力于城乡统筹方面的研究,学校通过拓展办公室使大学研究成果可以惠及到各个县,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农民、社区,并指导各县市的工作。

通过此次论坛,希望增进中美政府间的互访,为促进两国优势互补和合作搭建平台。同时,加强与印第安纳州各个院校间合作,构建技术专家、企业家以及政府间的学习、交流机制,为相互间的发展和共赢提供畅通的信息渠道。特别是在政策支持、投资促进、农业技术创新、农业高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农业资本市场培育等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建立友谊,促进中美间贸易、投资等方面的大发展。

二、主办和协办单位

1、主办单位:

中国中联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联合评价领导小组办公室

美国印第安纳州政府

中美联合商会

美国印第安纳州农业部

美国印第安纳州旅游局

印第安纳州一中国合作工作委员会

2、协办单位:

美国印第安纳州玉米营销委员会

美国印第安纳州国际发展处

美国印第安纳州媒体关系处

美国普渡大学

美国Subaru汽车厂

印第安人博卡干部落地区

印第安纳州农场局

印第安纳州生猪饲养协会

粮食决策咨询委员会

北京国粮咨询有限公司

3、拟邀领导

农业部、水利部、交通部、工信部、海关总署等相关部委司局级领导

三、论坛特色

1、内容广泛:包括政府间的政策交流、学术研讨以及资金、技术、人才、教育和贸易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整个论坛期间,所有成员将按照意愿进行主题分组,各种分组讨论和主题游戏将穿插其中。

2、层次高级:国内负责城乡统筹发展的相关官员和美国印州政府官员及其农业部、商务部、旅游局、各市政府、普度大学的主要领导全程陪同,并和论坛代表们热情会晤;

3、注重实效:美国粮油食品加工、畜牧养殖、医疗器械、汽车等行业代表及企业领导将带领论坛代表们实地考察和研讨,参观印州玉米、大豆、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种植及加工区,举办中美双方优质农业、工业及创投项目推介会及学术研讨会;

4、劳逸结合:印州政府特意安排了原始部落印第安人首领接见和原始印第安人的生活体验等活动;论坛代表还将悠游美国重点城市和景观区(如印第安纳波利斯、西拉法叶特市、威尔帕莱索市、新巴法罗、芝加哥、夏威夷、纽约、华盛顿等);

5、长效对接:论坛期间,将举办“中美联合企业家俱乐部”揭牌仪式,随团出访企业家将自动成为俱乐部会员。主办方将协助各县(市)与美国城市进行友好城市对接,并协助开展项目交流,为双方架设长久友谊的桥梁。

四、论坛专项申请及权益

1、友好(县)市对接

(1)中美城乡发展论坛上代表中方(县)市发言,推介本(县)市;

(2)“印州”政府所在地设立联合办公室作为常驻机构;

(3)友好对接(县)市签约仪式;

(4)双方合作商洽会;

(5)中方对接(县)市及本(县)市企业、项目资料(英文)推介;

(6)中美(县)市合作企业商洽及签约。

2、技术、商贸合作项目对接

(1)会议前期相关技术、商贸项目对接;

(2)中美城乡发展论坛期间组织技术、商贸项目商洽会;

(3)中美城乡发展论坛上发言并推介企业及项目;

(4)主持双方合作洽谈以及签约仪式;

(5)会议期间推介项目(或企业)资料(英文)。

3、加入“中美联合企业家俱乐部”理事单位

(1)理事单位主体将由多家相关部委研究机构、大型国企央企、国家金融企业和各行业龙头企业等共同组建。

(2)可申请成为企业家俱乐部理事单位,享受俱乐部理事单位权益。

(3)参与俱乐部管理和享受俱乐部资源。

五、其他说明

行程服务:论坛的考察、研讨、讲座和食、宿、行及活动安排,统一管理

参团对象:各部委相关领导、各县(市)领导、各县(市)龙头企业家、有关学校负责人等

参团人数:30人

行程时间:2012年10月21日一2012年11月5日,计15天

报名截止:2010年9月10日

行程费用:98000元(粮食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优惠1000元以上)

开户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市西城区西单北支行

银行户名:中联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银行账号:020101040006472

联系电话:010-68310270 68313795(传真)

联系人:马婧15300208928

美国气候及主要城市十月温度介绍

第4篇:美国农业论文范文

美国是关系到发展中国家许多农产品的利益的主要生产者和出口者。美国各类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分配和产量都对世界市场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为农业种植制定方案的美国农业法案也对其他国家有所影响。但是,两个额外因素正在现行农业法案的争论中发挥作用,该争论使美国农业和食品立法的“对外政策”因素增加。一个因素是对食品援助的争论。由于美国是食品援助的主要捐赠者,是许多穷国的谷物重要来源,此方面任何的政策改变都是具有重大潜在意义的。第二个因素是,乙醇需求的增加带动了玉米需求的增加,这为美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之间增添了一个新的联系。美国农业政策的走向对美国境外人民的利益有更为重要的影响。

目前的农业法案是《2002年农业安全和乡村投资法案》,有效期至2007年9月30日。美国国会正在起草指导美国农业政策至少到2012年的新法案。众议院已经在2007年7月27日通过了《农业、营养和生物能源法案》,参议院7月份开始考虑他们的版本。在参议院完成他们的版本之后,会议委员会(conferencecommittee)将协调这两个版本。这也许是个很长的过程。在10月底或可能再晚几周,调整后的农业法案才能交送总统签字。由于布什政府已经表示总统将反对目前的众议院法案,今年很可能没有任何立法出台。

发展中国家在美国农业政策的转变中会有很多收获。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穷人都生活在乡村地区,以农业为生计。如果这些国家要减少贫困,就需要为其农产品提供国内和国际市场机会。许多国家,尤其是那些严重依赖于农业出口的国家,已经开始呼吁发达国家取消出口补贴和进一步减少国内支持。发达国家若能采取这些做法,将产生非常重要的意义。美国对农业生产者的政策对于小岛国的经济(比如对于加勒比地区的糖产品出口者)产生重要影响。类似的,西非地区的棉花种植者会从美国减少对棉花种植者的补贴中获益良多。(Alston,Sumner and Brunke,2007)

除商品计划,农业法案的其他内容也对美国境外的农业有影响。尽管美国食品援助并非2007农业法案中的重要部分,该部分的计划将影响世界上最贫穷的人们。然而,美国的食品援助政策已经因其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影响遭到了批评。在最近的几年中,有关食品援助应采用现金形式还是实物形式产生了争论。现金形式的食品援助不仅能及时送达,也是更易为接受的商品,如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等额的购买,也能促进其经济发展。

能源政策从传统上是独立于农业立法的。2002年农业法案首次单独列出能源标题,来处理农业能源的需求和价格以及生物能源的供给问题。2007年的农业法案将在能源项下列出许多条款。进一步说,对乙醇需求的激增使得玉米和其他农产品在下一个农业法案的有效期内都会保持历史性的高价。这同样也对发展中国家有所启示,该政策会使种植玉米、大豆和其他能源作物的农民们获益。

本文将论述美国目前农业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包括食品援助和生物能源政策。本文将从维持主要作物计划现状的众议院草案为出发点,对2007年农业法案的相关政策改革进行展望。美国农业法案有望与参议院的贸易与发展目标更为一致。本文也将对美国因WTO谈判而改变政策,以及WTO对美国农业补贴计划挑战的可能性进行分析。本文建议,美国农业政策改革应考虑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同时对美国的国际商业和政治目标产生更有效的影响。

目前美国的农业支持政策仍对农业高度保护

与美国对工业制成品和服务业的进口普遍实行低关税和直接支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仍然保留对某部分农业的高度保护。对谷类作物和棉花进行补贴是应对大萧条时采取的做法。近75年后,尽管美国农业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农产品支持仍然存在。这些政策不再反映农业作为整体或者农业在经济中的作用的需要。当今,美国人口中只有近1%的农业劳动力,而在商品计划最初实施时,大约有超过20%的农业劳动力。

农产品补贴和农业现实脱节的一个表现就是对作物支持的分配。谷物、油料和棉花得到了大量补贴,而干草、特殊作物几乎得不到补贴。在辅助作物中,糖类同时受到价格支持和实质性的关税保护,国内糖产量得到进口关税措施支持,该措施限制了配额之外的糖进口。国内乳制品市场也受到边境措施的保护,同时也得到了支付计划的支持,但是肉类生产者几乎得不到直接的补贴,尽管间接地从谷物补贴中受益。

目前的农业法案根据所涉及的事项不同,列有不同的标题。有三个标题的内容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相关。农产品支持计划列为标题一,包括了有关主要“计划作物”(比如玉米、小麦、大豆、棉花、大米、糖以及乳制品)的有关条款。标题三处理有关贸易纠纷的问题,包括食品援助。标题九是有关从农产品中获得能源的条款。以下的讨论即以此分类。

农产品支持计划

在现行的2002年农业法案中,对玉米、大麦、燕麦、高粱、小麦、大豆、棉花和大米的支持通过三个计划:市场信贷计划,反周期支付计划和直接补贴支付。

市场信贷计划像价格支持一样发挥作用,向农民支付农业法案中为每种作物设定的贷款利率和每周随着作物市场价格波动的贷款支付利率之间的差额。农民们可以从计划中的两种方式之一获益。一、市场贷款收益。即以贷款利率拿到一笔贷款,并以较低的支付利率来偿还这笔贷款。二、贷款差价支付。当作物价格比设定的贷款利率还低时,农民可以卖掉作物,并从政府得到卖价和设定贷款利率之间的差价。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应用到所有作物上,并且是每单位返还量的重要部分。

反周期补贴是以农民的作物种植历史为基础的。支付的数额等同于农业法案中设定的目标价格和 国内平均市场价格的差额。生产者们并不被要求实际种植计划作物来取得补贴,因为计划是以种植历史为基础的,而不是以当前种植情况为依据。然而,如果在土地上种植水果、坚果、蔬菜、西瓜或野生大米,则农民可能得不到补贴或者计算补贴的有效面积有所减少。

直接支付是以计划作物的历史产量为基础的。农业法案设定了历史种植面积和历史产量的标准。同时,农业法案也确立了每种符合条件的基础作物的单位统一费用。支付的金额等于历史种植英亩数乘以历史产量再乘以统一的直接支付率。直接支付不考虑土地的现今用途,但有种植限制。

这些方案所确定的补贴水平随世界市场的情况而变化。而且,主要计划作物的种植者们可以从政府得到相当于他们总收入的可观的一部分补贴。在2000年到2004年期间,这个比例对于玉米高达34%,小麦达48%,大豆28%,大米52%。而整体的作物补贴比例是24%。

对于糖业来说,主要的农业法案条款是价格支持计划。但该计划基本上无法执行,因为对进口糖的阻碍(农业法案并没涉及)使美国糖价高于政府设定的补贴价。尽管如此,这一支持也为数不小。OECD计算出2004年对糖类作物种植者们的补贴为55%,这意味着美国的糖价比世界糖价的一半还低。目前美国对配额之外的糖征收每磅16美分的关税(精制糖比此数额要高些,原甘蔗糖比这个数额略低),这足以阻挡美国关税配额之外的糖产品的进口,该配额由美国根据传统进口来源分配。根据美国在世界贸易组织所承担的义务,美国被要求保持糖进口量在160万吨,这个额度在40个WTO成员间分配。(Beghin,2007)由于美国的市场价格通常在每磅22美分(其中有21.5美分的价格支持),美国的进口关税高得足以阻挡关税配额外的糖进入美国市场,除非含运费的世界价格低于每磅6美分。

第5篇:美国农业论文范文

摘 要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FDI农业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从而可以实现对现有理论的进一步检验,也有助于当前中国农业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FDI,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促进农业经济的稳步增长。

关键词 农业FDI 农业增长 实证分析

在过去的20多年里,FDI作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式,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10年,我国利用FDI总额高达1057.4亿美元,为历史最高水平。但从经济的结构来看,各产业利用FDI很不均衡,尤其是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对FDI的使用最少,这种现象很不合理,因而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我国农业利用FDI的现状

1.数量不足,总体滞后

我国农业利用FDI规模小、比例少,地区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农业FDI占全国总量的比例一直徘徊在2%左右,这与一般发展中国家约20%的比重相差甚远。虽然从2006年开始,农业FDI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但与美国相比,引资数量相对较小的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2.总量呈相对增加的趋势

20世纪80年代,外商开始尝试性地投资我国农业,但是规模不大,协议金额尚未突破亿美元;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FDI取得了较快发展,年均协议金额超过10亿美元;加入WTO之后,年均利用FDI更是达到20多亿美元。近几年来,我国农业FDI年均金额基本稳定在10亿美元左右。

二、农业FDI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

农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相对其它产业在吸引FDI方面发展较慢,投向农业FDI所占比重很小。主要原因是初级产品价格和利润率偏低,使农业缺乏吸引力。同时,农业投资时间长,投资回报率低也是农业FDI较少的原因。农业FDI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发挥着积极影响:

1.溢出效应

许多实证研究都表明了农业FDI对东道国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除了技术溢出以外,我国农业FDI的溢出效应还包括先进生产制度、管理做法和运行机制的示范作用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90年代以来,农业FDI的溢出效应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我国各省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与其吸收的农业FDI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创造就业机会

当前我国的失业状况严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农业FDI会增加我国就业的数量,这就是农业FDI对我国产生的直接就业效应。它主要表现为其投资主体直接雇佣本地人员,也就是人力资源的本土化。人力资源本土化程度越高、投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行业的比例越高,为此创造的就业机会就越多。

三、农业FDI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1.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在农业FDI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中,农业经济增长作为内生变量可用农业生产总值表示,即AGDP;农业FDI作为外生变量可以用AFDI来表示。本文分析所用的样本数据取自于1981-2008年的年度数据,其中,农业生产总值以现价形式表示,采用以1981年为基期的农业生产总值指数。同时,为消除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分别对两个变量取自然对数,为LnAGDPt、LnAFDIt 。

2.实证分析

建立计量模型:LnAGDP=C+LnAFDI+µ,其中C代表制度和技术等无法获得的因素;代表AFDI的弹性系数,µ是随机误差项。使用Eviews5.0得到估计结果:

LnAGDP =2781.524+0.040874LnAFDI

R²=0.861980 S.E=1278.021 F=137.3977

样本决定系数R²=0.861980,表明AFDI投入对产出的解释能力为86.198%,很高的解释程度表明模型很好地拟合了样本数据,即模型总体线性关系的显著性很强。弹性系数0.040874表示农业总产出对AFDI的弹性。它有两层含义:第一,从长期来看,农业FDI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正相关;第二,农业FDI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农业生产总值将平均增加0.040874%。这表明AFDI对AGDP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不太显著,同时也说明AFDI对AGDP还有很大的作用空间。

四、政策建议

要在长期内充分发挥农业FDI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关键在于促进农业FDI行为的长期化和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即资本增长仍然是现阶段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对于亟待走向现代专业化生产道路的农业,外资应当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有效发挥内资的作用增强农业的市场吸引力。国家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发挥内资的作用,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自身素质,为吸引外资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外部条件。

第二,加大农业市场开放的广度和深度。FDI在农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一些限制性的产业政策的逐渐取消,FDI在农业的贡献将会逐渐增大。同时,我国在引导FDI的产业政策上也应继续引导FDI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参考文献

[1]李志平.外资利用与新农村建设.北方经贸.2007(5).

第6篇:美国农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转基因产品 贸易争端 贸易保护 生物安全

0 引言

二十世纪末,世界农业部门引进了一个全新的技术—转基因技术,并且迅速对世界农业生产和国际贸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转基因产品(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以下简称“GMO”或“GMOs”),是指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导入特定的外源基因(包括其它动物、植物、微生物、人工设计合成的基因等),以改变物种的细胞信息,使动植物获得超过自然选择和人工繁育所得的机能,创造出具有新性状的产品或物种(hb12369.bokee.com/viewdiary.18954524.html)。转基因技术是当今世界最为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由于它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因而深受世人关注。由于目前转基因技术主要在农业领域运用,对农作物和农业生产进行作用,所以在本文中将转基因产品和转基因农产品视为等同的概念。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转基因技术和产品迅猛发展,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由1996年的170万公顷猛增到2007年的1.143亿公顷。目前,世界各国种植的最主要的转基因作物包括玉米、大豆、棉花和油菜籽,它们在所有转基因产品中的比重占到了99%左右。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是转基因产品的主要生产国及出口国。由于转基因技术还不成熟而可能对生物安全产生影响,在各国采用程度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而各国对转基因贸易采取不同态度。这就产生了因转基因农产品而带来的贸易纠纷,当然,这些贸易纠纷产生的根本原因还是背后经济利益的驱动。中国是较早涉及转基因作物种植与生产的国家之一,经过10余年的努力,在转基因产业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在国内中国主要种植转基因棉,同时在国际上是转基因大豆的进口大国。

1 转基因作物种植状况及其农产品贸易状况

(资料来源:fr.mofcom.gov.cn/aarticle/jmxw/200802/20080205380433.html,人民共和国驻法兰西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新闻)

随着生物技术的突飞猛进,转基因植物种植面积也日益增加。1996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是170万公顷;1998年是2780万公顷;2000年种植面积达到4420万公顷;2002年达到5870万公顷;2004年则是8180万公顷;2006年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02亿公顷,首次突破1.00亿公顷大关。仅1996年至2006年这十年间,转基因植物的种植面积就扩大了60倍,居所有作物技术推广速度之首,而2007年的增长率再次高达12%,达到了1.143亿公顷。

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2007年提供的数据,全球77%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集中在4个国家:美国(50%)、阿根廷、巴西和加拿大。美国2007年种植规模为5770万公顷(2006年为5460万公顷,下同),阿根廷1910万公顷(1800万公顷),巴西1500万公顷(1150万公顷),加拿大700万公顷(610万公顷)。印度和中国也种植了大面积的转基因作物,主要是棉花,种植面积分别为620万公顷(380万公顷)、380万公顷(350万公顷)。95%的转基因农作物集中在4种植物上: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2007年种植最广泛的转基因农作物是大豆,种植规模达到了5860万公顷,这与2006年持平。其次是玉米,种植面积为3520万公顷,高于2006年的2520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为1500万公顷,高于2006年的1340万公顷。油菜为550万公顷,高于2006年的480万公顷。两种转基因类型占主导地位:抗各种杂草的,抗一些虫害的。

又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推广协会(ISAAA)称,2007年全球23个国家1200万农户种植了1.143亿公顷转基因农作物,2006年有22个国家1030万农户种植了1.02万公顷转基因农作物。 2007年新加入的国家是智利和波兰,伊朗2007年没有种植转基因农作物,而最初的1996年仅有6个。

章东权(2008)指出,随种植面积的增长,贸易额也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据估算,1996年大豆、玉米、油菜籽、棉花四种主要转基因作物的出口额7.18亿美元,1999年分别增至102.52亿美元,增长了13.28倍。同时他提到有人预测2010年全世界90%以上的农作物将是经转基因技术改良过的转基因品种,其中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势头尤为强劲;到2025年美国转基因产品的市场贸易总额将达到25200亿美元。

温海波(2007)认为世界转基因作物品种分布比较集中,主要是大豆、玉米、棉花、油菜;转基因产品出口国和地区主要集中在美洲,种植国家有美国、阿根廷、巴西和加拿大;转基因作物的进口地区主要是亚洲和欧洲。同时他还认为转基因作物面积还将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将转入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之中;转基因技术产品应用范围还将继续扩大。

章东权(2008)认为尽管转基因产品因本身的原因存在很多的争议,转基因产品的国际贸易目前仍在着某些贸易争端和贸易保护现象,但现代生物技术将是21世纪的主导技术,世界各地都在抓紧时间研发转基因产品,所以转基因产品国际贸易的全球化、一体化将成为大势所趋。李晖(2005)也认为,争议的转基因产品的发展会受到一定的挫折,但它在21世纪是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其前景是很光明的。

2 转基因产品是把双刃剑转基因产品是好是坏在世界各地的争议很大。

林毅夫(2001)指出,生物技术的发展符合世界人民的长远利益,但在短期内对不同地区、不同利益群体的影响各异,就亚太地区的农民和消费者而言,则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如果抓住机遇,善加利用,就能带来好处,否则,就有可能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

杨昌举、黄灿(2001)论述了转基因作物对近缘野生种群、农业害虫和益虫,以及对生态平衡和土壤中的生物、土壤肥力可能产生的影响,探讨了转基因作物商品化生产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风险。

马述忠、李晓嘉(2001)指出转基因食品不仅能够生产出口味更佳的食物,而且能够抗病虫害、抵御旱涝灾害,便于储运,大大降低成本,提高人类的食物质量,产量的提高则特别适合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但同时他们又通过世界各地的具体态度及法律适用情况表明,转基因作为外源基因,它的结构可能不够稳定,人类食用后可能在体内产生基因突变损害人体健康;还有转基因生物对农业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将不可预见,它可能造成“基因污染”,并危害生物多样性从而造成生态失衡。

王志振(2008)也认为转基因产品在很多方面说不清楚,值得商榷。他援例指出我国每年进口的大量转基因大豆,其制成的色拉油没有任何问题;但同样例证指出英国一位研究人员在电视节目中公布了他的实验成果: 用转基因马铃薯饲养大鼠,引起了大鼠的器官生长异常、体重减轻、免疫系统遭到破坏。

3 转基因产品引起了的贸易争端

程涛(2005)指出,转基因产品引起的贸易争端最大的就是欧美转基因农产品贸易争端。美国为转基因农产品出口大国,欧盟为进口地区,因为种种原因,欧盟对进口转基因农产品加以限制,贸易大战由此而生。中美在转基因大豆上也产生了贸易争端,美国的转基因大豆无论在价格还是在质量上都占有优势,于是中国仿照外国在进口大豆时进行限制,大豆之战从而展开。

而关于引起贸易争端的原因,相关学者有较多的论述。

李晖(2005)将原因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不平衡,欧盟为了保护其幼稚产业,获取具有光明前景的基因产业经济利益,候鲜明(2007)也有相似的观点,他说表面上看,双方争论的焦点是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但这只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问题,若置于国际贸易的大背景中,则是由双方经济利益的冲突引起的。二是技术因素,即具有巨大经济潜力的转基因产品检验和鉴定的科学标准很难统一导致容易产生贸易争端。三是安全因素,即转基因是否具有很大的危害性还不得而知,各个地区的认识有分歧从而产生贸易争端。

陈俊红(2003)则将原因归结为五点:一是经济利益分配不均;二是生物安全看法不同;三是政策制定出发点不同;四是公众接受的信息差别;五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差别。

刘正良(2003)指出,现代转基因产品存在一种独特的垄断优势。转基因技术的垄断厂商多为美国公司,他们势必利用知识产权法寻求市场的绝对控制权。欧盟日本等国家认为,美国主张转基因产品贸易自由化的目的就是在于维持既有的垄断优势。

澳大利亚阿得瑞德大学的桑乃泉(2001)指出,农业生物技术创新,风险与利益并存,潜在社会影响显著,在复杂的国际经济法律环境中,世界各国加强立法,趋利避害,既反映了消费者主权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又体现着各国在生物高科技和农业竞争力方面的较量。

张彩萍、黄季馄(2002)在分析和解释不同类型的国家选择不同的农业生物技术,尤其是转基因技术发展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提出了造成它们对转基因农产品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的原因。

袁宜(2001)指出保护主义是转基因农产品贸易的主要障碍。“世界各国对转基因农产品的接受程度虽然与各国的文化传统(美国人对新事物较为开放和宽容)以及突发事件构成的背景(疯牛病使欧洲人心惶惶,对食品安全性极度敏感)有关,但更多的则是受到各国不同的经济利益的制约”。欧盟对美国的农产品贸易一直存在着逆差,欧洲小庄园式的农业与美国大农场式的农业相比,存在规模经济的劣势,当拥有更强竞争优势的美国转基因农产品出现在欧盟面前时,欧盟为了维护本集团的经济贸易利益,以种种借口封杀转基因农产品的流入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4 给我国政府的一些政策建议

廖闽(2006)在其论文中全面总结了七个方面的措施,分别为要进一步鼓励对转基因农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要高度重视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问题,要尽快完善有关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方面的立法工作,要学会有效地利用技术贸易壁垒措施,要大力加强对出入境转基因农产品的管理,要积极参与有关国际组织的活动和扩大公众宣传。

李晖(2005)单独指出了转基因产品进口问题的建议,一是充分利用技术贸易壁垒,加大对转基因产品进口监管的力度;二是进一步完善转基因产品的相关立法,细化管理体系,强化管理职能;三是进一步完善转基因产品标识制度。同时也指出了我国应加快对转基因产品的研发,保证我国生物技术处于世界前列;以及在推广种植上应谨慎,完善立法,加强监管。

肖奎喜、马述忠、黄祖辉(2005)通过分析指出要加快转基因生物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要加强对转基因产品贸易规则和条例的研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要实施安全监管战略,防范转基因产品跨国转移带来的安全隐患;要充分运用WTO 规则,保护国内农业产业和农民利益。

李成贵、檀学文(2008)则提出了一些较为新颖的观点,如要加强对研发阶段风险评估的管理,强化有关人员的科学精神和法律意识,突出研究者的知识运用、自主管理和信誉机制在转基因安全中的作用;还有加强转基因食品安全的风险交流,通过多种途径宣传转基因食品安全和营养方面的科学知识,加强转基因食品的科普工作,增进与民众关于转基因食品的风险交流,是政府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应瑞瑶、沈亚芳(2004)也做过简要的分析,指出我国在转基因产品贸易中处于比较劣势,鼓励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同时要加快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步伐,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优势。

5 结论

由21世纪最前沿的技术——基因技术为基础发展而来的转基因产品,其发展前景还是极其广阔的,因为它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对解决粮食问题无疑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世界上高潮迭起的转基因产品纠纷,表面上看是各自对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存在认识上的分歧,但实际上是各自经济利益的驱动,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使然。而我国要在转基因产品竞争中树立优势,还得从自身做起,进一步加大对转基因产品等各方面的研发,同时又要重视起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问题,而关于转基因的各种立法工作也应趋于完善,注意与各地区保持交流,充分利用WTO规则,从而维护我国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温海波.《论转基因产品的法律规制》.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生论文.2007年.

[2]章东权.《国际贸易中的转基因产品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生论文.2008年.

[3]李晖.《转基因产品的国际贸易问题研究》.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生论文.2005年.

[4]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5]杨昌举,黄灿.《转基因作物商品化生产的潜在生态风险》.《环境保护》2001年第5期.

[6]马述忠、李晓嘉.《转基因食品是把“双刃剑”吗》.《粮食与油脂》2001年第2期.

[7]王志振.《转基因食品安全吗》.《农村百事通》2008年第19期.

[8]程涛.《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争端研究》.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生论文.2005年.

[9]候鲜明.《美欧之间转基因产品贸易争端和启示》.《国际市场》.2007年第6期.

[10]陈俊红.《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及贸易争端》.《中国食物与营养》.2003年第1期.

[11]刘正良.《转基因产品的贸易争端及我国对策》.《对外经贸实务》2003年第8期.

[12]桑乃泉.《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创新管理与中国农业竞争力》.《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9期.

[13]张彩萍,黄季焜.《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研发的政策取向》.《农业技术经济》2002年第3期.

[14]袁宜.《WTO责无旁贷——论转基因农产品贸易规则及其制定》.《国际商务研究》2001年第5期.

[15]廖闽.《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生论文.2005年.

[16]肖奎喜,马述忠,黄祖辉.《安全隐患所引发的转基因产品贸易争端及中国的对策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第7篇:美国农业论文范文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进入21世纪,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农业支持工业、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当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200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指出:“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尽管中央会议为我国调整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指明了方向,但关于我国21世纪初的经济发展究竟是处于工业化的什么阶段以及究竟应在何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的争论,并没有因此而停止。

1.工业化阶段划分的经典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1957)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验证了威廉?配第关于收入与劳动力流动之间关系的学说(配第―克拉克定理):三大产业间相对收入的高低不同,引起劳动力流向较高收入的产业;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总收入的增加,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产业;当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

西蒙?库兹涅茨在《现代经济增长》一书中,论述了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在其研究的日本、联合王国、法国、德国、荷兰、丹麦、挪威、瑞典、意大利、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苏联13个国家中,以现价计算,除澳大利亚外,12个国家的农业产值占国民总产值比重由近代的近一半或高达2/3下降到不超过20%或小于10%;工业产值比重由早期的20%~30%,上升到后期的40%~50%;服务业产值比重的变化不明显、不一致;相应的,各国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下降,工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上升,服务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保持不变或略有变化,澳大利亚也是如此。

霍利斯?钱纳里等借助多国模型,将经济结构转换分解为初期产品阶段、工业化阶段和发达经济阶段,其中,工业化阶段又分为工业化的初期、中期和后期。该模型给出了人均GNP(1964年美元)为70美元(100美元以下)、100美元、200美元、300美元、400美元、500美元、800美元、1 000美元、1 000美元以上各状态下的生产结构、劳动力分布结构和城市人口比重,把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联系在一起。

霍夫曼(1931)在《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一书中,根据近2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提出了霍夫曼系数(比例)的概念(即一国工业化进展中消费品部门与资本品部门的净产值之比),并据此把工业化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各阶段的霍夫曼系数分别为5±1、2.5±1、1±0.5、1以下,各阶段的特征为消费资料工业占统治地位、消费资料工业规模大于资本资料工业、消费资料工业规模与资本资料工业大体相当、资本资料工业规模大于消费资料工业。显而易见,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消费资料工业部门净产值与生产资料工业部门净产值的比率具有下降的趋势。消费资料的生产主要是由轻工业来完成,生产资料的生产主要是由重工业来完成,因而,霍夫曼实际上是在分析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趋势。

沃尔特?罗斯托(1971)在《政治与成长阶段》一书中,根据投资率(资本积累水平)和主导部门(主导产业)两项指标,将经济发展(工业化)过程划分为传统阶段、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2.我国所处的工业化阶段

(1)关于我国工业化阶段的划分

冯飞等(2013)对2010年我国人均GDP、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和城市化水平等进行分析后认为,我国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且已出现向后期过渡的特征。朱刚(1993)在对霍夫曼的工业化理论修正的基础上,以1988年我国人均GNP达到336美元为依据,认为我国经济已进入钱纳里结构变化区间,工业化进入起飞阶段人均GNP300美元以下为工业化起步阶段,人均GNP300~1 500美元为工业化起飞阶段,人均GNP1 500~10 000美元为工业化加速阶段,人均GNP10 000美元以上为工业化成熟阶段。 。郭克莎(2000)以人均收入水平为主要依据,以产业结构水平和工业结构水平为辅助依据来判断我国工业化的进程,认为1990―1998年我国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张美云(2013)通过对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工业结构、投资率和城市人口比重等的计算,并与钱纳里模型、霍夫曼系数、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标准、罗斯托的理论等相对照,认为2008―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的中期。

陈颂东:工业化的阶段性与工业反哺农业

(2)关于各地区工业化阶段的差异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学者还研究了我国不同省区所处的工业化阶段。河北省工业化研究课题组(2000)的研究表明,1998年河北人均GDP以即期汇率度量为780美元,以购买力平价度量为1 000美元左右,根据钱纳里等以1970年美元计算的人均收入标准,1998年的河北省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郭欢欢等(2014)依据陈佳贵等对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标准,对重庆工业化阶段的研究表明,2012年重庆人均GDP按当年汇率计算为5 594.32美元,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三次产业结构为8.24∶52.37∶39.39,处于工业化后期;第一产业就业比例为38.36%,处于工业化中期;城市化率为5698%,处于工业化中期;总体上看,重庆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孙久文等(2011)的研究显示,以人均GDP来看,比照钱纳里标准,2009年,以江苏为代表的东部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过渡的阶段,以河南和新疆为代表的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处在工业化中期;就产业产值结构而言,参照库兹涅茨标准和钱纳里标准,江苏处于工业化后期,而河南和新疆处于工业化中期;就就业结构来说,依据配第―克拉克定理,江苏处于工业化后期,河南和新疆处于工业化中期;就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增加值(扣除商业部门)的比例而言,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标准,江苏、河南和新疆分别处于工业化实现阶段、半工业化阶段和正在工业化阶段。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增加值的比重小于20%、20%~40%、40%~60%、60%以上分别为非工业化国、正在工业化国、半工业化国和工业化国。

3.工业反哺农业的工业化阶段

(1)工业化中期论

这种观点认为,工业化实现过程的中期阶段就是工业反哺农业的开始。蔡?P(2006)认为,农业支持工业发生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反哺农业发生在工业化的中期,工农业平衡发展发生在工业化的后期;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工业反哺农业是最佳的选择,到2003年反哺农业的政策要求十分强烈。叶兴庆(2005)认为,工业化过程的“三个阶段”论,只具有理论意义,实践中,一国或是农业支持工业,或是工业反哺农业,工农业的平行发展根本不存在;现在我国转向工业反哺农业,恰逢其时。马晓河等(2005)认为,工业化过程划分为以农补工和以工补农两个阶段,工业化中期工业开始反哺农业,并延续到工业化后期;工业化中期的工业反哺农业分为转折期和大规模反哺期:转折期的反哺农业以增加农产品产量为中心,强调国家粮食安全,政策手段主要采取生产支持、兼用稳定价格和关税保护,反哺力度小、范围小,形成点状支持;大规模反哺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以农民增收和环境保护为辅,政策手段多采用基础设施改善、生产资料补贴、价格支持和信贷投放,反哺力度大、范围广,形成扇面支持。马晓河等的研究还表明,我国2003年已经跨过工业反哺农业的转折期,正向大规模反哺过渡,但距离大规模反哺还有一段时间。任保平(2005)认为,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农业哺育工业;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自我积累能力增强,不需农业剩余再流向工业,而需工业剩余回流农业,为工业与农业的平行发展奠定基础。任保平的研究还表明,2004年我国人均收入超过1 000美元,步入了工业化的中期,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时候。

(2)工业化后期论

这种观点认为,工业化实现过程的后期或成熟期才是工业反哺农业的起始阶段。李佐军(2007)根据工农关系的演化趋势,将工业化大致分为以农补工的初始阶段、工农自养的中期阶段和以工哺农的成熟期,并特别提醒,并非所有国家工业化的三个阶段表现得都非常清晰,第二阶段在许多国家比较模糊。李佐军根据2005年的人均GDP、非农产值占GDP 的比重、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和城市化率判断,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工业化后期阶段。杜鹰(2005)认为,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之间,有一个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的两大政策并存的过渡阶段,农业支持工业由强到弱,工业反哺农业从弱到强;我国在2005年已经到了调整工农关系的关键时期。程国强等(2011)认为,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是我国农业支持工业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农业政策由歧视、剥夺向支持、补贴转型,对农业的取予趋于平衡的阶段;21世纪以来是我国农业政策全面转型的阶段,形成了以价格支持、直接补贴和一般服务支持等相结合的农业政策框架。冯海发(1995)预测,进入21世纪后的大约1―4年,我国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后期阶段。

4.文献评论

上述文献以钱纳里模型、霍夫曼系数、配第―克拉克定理等为依据,从人均GDP、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等单项指标或多项指标相结合的角度,判断了我国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以来的工业化阶段和各地区的差异。但是,大多数研究是以即期汇率和购买力平价把我国的人均收入换算成美元来判断我国所处的工业化阶段的,忽略了即期汇率、购买力平价与基期汇率的差异所带来的对工业化阶段判断结果的不同,也没有注意到我国按基期价格和现期价格计算人均GDP的差异。并且,其对我国工业化阶段的研究,也仅限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以来的这段时间,没有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之前。因而,对我国工业化阶段的研究缺乏完整性。

尽管有的研究同时以钱纳里模型、霍夫曼系数、配第―克拉克定理等为依据判断了我国的工业化阶段,但没有注意到各种判断标准的优势和劣势。霍夫曼系数只考察了工业内部结构,配第―克拉克定理只考察了就业结构,库兹涅茨标准只考察了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罗斯托的理论不适合用于判断调整工农关系的工业化阶段;而钱纳里模型以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城市化率为依据,涵盖了以上各种不同的判断标准,但在上述文献中却很少单独被使用。至于开始工业反哺农业是在工业化中期还是后期,上述研究各有道理。但这些研究均忽略了“反哺”的经济学含义,即只有当对农业的“予”大于对农业的“取”的时候,才算是工业反哺农业。

二、我国工业化过程的阶段性判断

1.修正后的钱纳里模型

根据经济学原理和工业化先行国家社会经济结构的演变规律,工业化演进不仅体现在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上,也体现在社会经济结构的高级化上。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产值占一国GNP的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产值占GNP的比重先上升、后稳定,第三产业产值占GNP的比重先稳定、后上升;与此相伴随,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也发生的相应变化,城市化率逐步提高。

鉴于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标准、霍夫曼定理、罗斯托标准的局限性,本文以经过陈佳贵等修正后的钱纳里模型为依据,判断我国的工业化阶段。霍利斯?钱纳里等是以1964年美元计算工业化不同阶段的人均GNP的,由于美元币值的变动,我国学者郭克莎(2004)推算出1964年美元与1996年美元的换算因子为6.2;陈佳贵等(2012)根据美国经济研究局(BEA)提供的美国实际GDP数据,推算出1996年与1995年、2000年、2005年的美元换算因子分别为0.981、1.062 、1.202,2010年相对2005年的GDP折算系数为0.900 974 082。同时,霍利斯?钱纳里等当时的研究是以人均GNP来度量人均收入,由于人均GDP、人均GNP相差无几,后来的研究都以人均GDP代替人均GNP。这样,经过修正后的判断工业化阶段的经济指标主要有人均收入水平、三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市化率等(见表1)。

2.我国工业化阶段的划分

自1953年起,我国对农业、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并着手工业化建设,从此,我国进入工业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

(1)基于人均收入水平划分的工业化阶段由于上述钱纳里模型中的人均GDP是以美元衡量的,因而需要将我国的人均GDP换算成美元。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一般以市场汇率和购买力平价(PPP)把一国的GDP换算成美元,但由于市场汇率只反映了贸易品的相对比价,并且短期内易受资本流动、政策扭曲等的影响,据此换算出来的GDP容易扭曲各国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而根据PPP换算的GDP能更好地反映一国生产的经济实物量。因而,本研究采用PPP来换算我国的人均GDP,并据此判断我国的工业化阶段。为了把我国的人均GDP和钱纳里标准相比较,还需要把我国不同时点上的人均GDP转化为同一时点上的人均GDP,再对美元和人民币的购买力差异进行调整。这样把人民币人均GDP换算成美元人均GDP的过程才具有合理性,据此进行的比较才具有可比性,由此对我国工业化阶段的判断才是正确的。

以2000年购买力平价衡量,2002年我国人均GDP为2 737.38美元,超过了标准模型人均GDP2 640美元的工业化初期、中期的临界点,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以2005年购买力平价衡量,2008年、2009年我国人均GDP分别为5 891.77美元、6 403.41美元;2009年人均GDP已超过标准模型人均GDP5 960美元的工业化中期、后期的临界点,已步入工业化的后期。也就是说,1953―2001年是我国工业化的初期,2002―2008年是我国工业化的中期,2009年我国开始步入工业化的后期。

(2)基于结构转换的工业化阶段划分

就三次产业产值结构而言,1993年之前,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大于20%,并且小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表明我国处于工业化的初期;自1994年起,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小于20%,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大于第三产业,标志着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自2008年起,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小于10%,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仍大于第三产业,意味着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的后期。就三次产业就业结构而言,1991―2004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为45%~60%,处于工业化的初期;2004年以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为30%~45%,进入工业化的中期。就城市化率而言,1996―2010年,我国城市化率为30%~50%,处于工业化的初期;自2011年起,城市化率大于50%,进入工业化的中期。

(3)我国工业化阶段的总体判断

从产值结构、人均收入、就业结构和城市化率来判断,我国分别是在1994年、2002年、2004年和2011年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就业制度的影响,就业结构转换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转换,因而,根据就业结构来判断我国工业化中期的起始时间点显然是滞后的。综合考虑以上不同的时间点,我国大约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进入工业化中期的。以人均收入和三次产业结构来衡量,我国目前已处于工业化的后期;而从就业结构和城市化率来看,我国刚进入工业化中期。总体来看,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

三、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学诠释与工农关系的演进

1.工业反哺农业的内涵

工业反哺农业是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重要途径,是农业哺育工业政策的逆向调整。工业泛指第二、三产业,农业泛指“三农”。“反哺”意味着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过程中,政府对农业的“多予”“少取”“予大于取”,或者“只予不取”“取等于零”,表现为政府更多地支持农业。这是因为,工业对农业的“取”“予”是非对称的,不是“取大于予”,就是“予大于取”,“取予相等”只具有理论形态,现实中根本不存在。工业化初期也存在政府对农业的“予”,只不过是“取大于予”,“予”服务并服从于“取”。

工业反哺农业并不是指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生产要素自动地从工业、城市流向农业、农村,而是特指政府把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强制地从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到农业、农村。比如,财政对“三农”的多予、少取。同样,农村劳动力在城市高工资的利益驱动下,自发地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也不能算作是城市对农村的剥夺;只有当政府介入资源的配置,强制实现生产要素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才称为城市对农村的剥夺。比如,我国曾使用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

既然工业反哺农业意味着政府对农业的“予大于取”,政府来自农业的收入小于财政对农业的支出,那么工业反哺农业可能发生在工业化的中期,也可能发生在工业化的后期,但绝对不会发生在工业化的初期。或者说,工业反哺农业的起始点可能在工业化的中期,也可能在工业化的后期。

2.我国工农关系演变的历史进程

根据上述界定的工业反哺农业的含义,我国从工业剥夺农业转向工业反哺农业的时间界限,只能根据农业税收与财政农业支出的差额、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综合比较来确定。如果政府通过农业税和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取得的来自农业的收入大于对农业的支出,则意味着工业剥夺农业,农业处于被挤压的地位。相反,如果政府对农业的“予”大于来自农业的“取”,则表明工业反哺农业。

(1)工业剥夺农业的历史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选择了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由于当时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封锁,国家工业化所需的资本不能从国外获得,而只能通过国内产业的积累来解决。并且,当时我国的工商业饱受战争的严重破坏,根本没有自我积累的能力。因此,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就只能依赖传统的农业部门,国家通过农业税、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等途径强制性地把农业剩余转移到工业部门。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1世纪初的50年间,尽管政府也以低价为农民提供了农业生产资料,财政也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但总体而言,国家工农关系上的政策是工业剥夺农业。

为了配合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实施和解决城市居民的粮食等农产品供应问题,1953―195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陆续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国实行计划收购油料的决定》《关于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的命令》《关于棉花、棉布购销工作的指示》《关于黄麻、大麻、萱麻收购价格不予提高的指示》,将粮食、棉、麻、油料纳入统购统销范围。之后,又把烤烟、蚕茧、茶叶、生猪、羊毛、牛皮、土糖、土纸、桐油、楠竹、生漆、核桃仁、杏仁、瓜子、栗子、木材以及38种中药材、供应出口的苹果和柑橘、若干产渔区供出口和供应大城市的水产品统一纳入国营和合作商业收购。1961年,对农产品实行一、二、三类管理。到20世纪70年代末,由国家统购的农产品达230多种,一套完全脱离市场机制的粮食等农产品供求体系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了。

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使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成为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的主要实现形式。统购统销制度和工农产品的不等价交换,对于维持城市职工的低工资和工业企业的高税利,进而对于加速国家的工业化起到了历史性作用。但是,也造成了农业缓慢发展,甚至停滞,牺牲了农民的利益。农业经济专家李?眨?1993)核算了在工农产品不等价交换中,农产品计划价格低于市场价格(价值)的差额和工业品计划价格高于市场价格的差额,并将两者相加,得出了1953―1989年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其中,1953―1984年,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由36.21亿元扩大到312.86亿元,累计5 117.72亿元;同期,农业税收为933.38亿元,财政农业支出为2 385.03亿元,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大于来自农业的税收差额为1 451.65亿元,农业为工业化贡献资金3 666.07亿元,我国处于农业被工业剥夺的状态。

1978年后,随着农村改革起步和推进,垄断和排斥市场机制的农产品统购制度,越来越成为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废除统购派购制度已提到议事日程。1985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规定》规定:粮食、棉花由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定购粮食的三成按原统购价,七成按原超购价,定购外的自由上市,市场粮价低于原统购价的,国家仍按原统购价敞开收购;定购的棉花,北方按“倒三七”,南方按“正四六”比例计价,定购外的可上市自销。 。以该文件为标志,农产品购销体制进入了“双轨制”时期。这一时期,国家定购以外的粮食、棉花可由市场定价调节,合同定购的粮食、棉花仍实行计划价格。尽管农产品的计划价格比以前有所提高,但该价格还是低于市场价格,国家把通过合同定购无偿获取的市场价格与计划价格的差额,用于支持城市的工业化,等于农业为工业继续贡献资金,农业仍处于被工业的剥夺状态。1985―1989年,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累计为2 839.71亿元,财政农业支出大于农业税收的差额为716.54亿元,农业资金净流出2 123.17亿元。

1990年,面对农民的卖粮难问题,国家对粮食实行保护价收购和专项储备制度,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加强了对粮食市场的调控。根据牛若峰等专家对1990―1997年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计算,1990―1992年,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合计为2 747.8亿元,财政农业支出大于农业税收的差额为653.75亿元,农业资金净流出2 094.05亿元,农业还处于被剥夺的地位。

1993年,政府实行了保留定购数量、收购价格随行就市的“保量放价”政策,以加大对粮食价格的市场调节。不料,到1993年底,一些地方出现粮价暴涨。于是,从1994年起,国家加强了粮食合同定购,70%~80%的贸易粮食由国家控制,限定粮食销价,清理整顿粮食批发企业,关闭粮食市场,恢复垄断经营。小麦、稻谷、玉米、大豆的综合平均定购价格从每50公斤36元提高到52元(市场价为47元),并以此价收购9 000万吨粮食,其中5 000万吨按统购办法落实到农户,以平抑粮价、稳定市场。于是,政府的“保量放价”政策演变成了“提价定购”政策。1993―1997年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为3 560.7亿元,财政农业支出大于农业税收差额为1 612.92亿元,农业资金净流出1 947.78亿元,农业仍然处于被剥夺的地位。

(2)工业反哺农业的新时期

从1998年起,国家再次改革粮食流通体制,实施以“四分开、一完善”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为内容的粮食购销政策“四分开、一完善”指:政企分开、储备和经营分开、中央和地方责任分开、新老财务账目分开、完善粮食价格机制;“三项政策、一项改革”指: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粮食收储企业实行顺价销售、农业发展银行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加快粮食企业自身改革。 。2001年,实行了“放开销区、保护产区、省长负责、加强调控”的政策,销区范围包括浙江、上海、福建、广东、海南、江苏、北京、天津等八个省区,粮食流通又实行了市场化。2002年、2003年,粮食流通的市场化继续推进,多数地区、多数粮食品种的购销和价格基本放开。根据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王海涛和卢向宇(2013)对2001年、2004年等年份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计算,2001年,我国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为359.42亿元,加上农业税和财政农业支出后,农业资金的流动方向已由净流出转向净流入,农业资金净流入大约615.61亿元。从2004年起,国家放开了粮食市场,实行了粮食最低收购价和直接补贴制度,除烟叶外的农副产品全部市场化。当年,我国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为374.2亿元,加上农业税和财政农业支出后,农业资金净流入大约为1 061.24亿元。2015年,国家放开了烟叶的价格,至此,农副产品价格实现了市场化,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彻底消除。

必须说明,由于王海涛和卢向宇在计算2001年后的我国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时,忽略了工业产品价格和价值的偏离,而且是用部分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来代替全部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因而,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肯定被低估了。相应的,农业资金由净流出转向净流入的时间并不是2001年,可能向后延迟。从理论上讲,随着农产品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应该是逐步缩小的。退一步说,即使按照历史上1992年最大的剪刀差1 200亿元来衡量,我国来自农业的收入小于财政对农业支出的时间最晚发生在2004年或2005年。换句话说,我国从工业剥夺农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的转换期最迟是在2004年或2005年。这是因为,2004年的农业税为902.19亿元,农业财政支出为2 337.63亿元,假定当年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为1 200亿元,财政农业支出还是大于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和农业税的总和,况且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也不可能高达1 200亿元。

四、结论与启示

只有把不同时点的人均GDP换算成同一时点的人均GDP,不同年份的人均GDP才具有可比性;也只有按同一时点(基期)的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把我国不同年份的人均GDP换算成美元,才具有与钱纳里标准模型比较的可行性。本文把以1990年的不变价格衡量的1990―2000年的人均GDP按1990年的购买力平价换算成美元,把以2000年的不变价格衡量的2001―2005年的人均GDP按2000年的购买力平价换算成美元,把以2005年的不变价格衡量的2006―2010年的人均GDP按2005年的购买力平价换算成美元,把以2010年的不变价格衡量的2011―2012年的人均GDP按2010年的购买力平价换算成美元。据此,将我国的人均GDP、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市化率与判断工业化阶段的钱纳里标准模型进行对比后发现,我国从开始进行工业化的1953年到20世纪90年代末属于工业化的初期;大致在20世纪90年代末进入工业化中期,目前(2012年)处于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的过渡时期,但仍然属于工业化的中期。

根据本文界定的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学含义,我国总体上是在21世纪初开始实行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的,保守的估计可能在2004年。从此,我国结束了长达50年工业剥夺农业的历史,农业由被挤压的产业变成了被支持的产业,农民开始享受国民待遇,公共财政的阳光开始覆盖农村。如果把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起始时间与工业化阶段相联系,21世纪初或2004年我国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也就是说,我国是在工业化的中期开始工业反哺农业的。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反哺农业也是发生在工业化中期的。美国于1900年进入工业化的中期,1914年的《史密斯―利弗合作推广法》规定,联邦政府可向接受该法的州拨款;1916年决定成立联邦土地银行,为农场主提供长期信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对小麦、猪肉实行了最低保证价格。韩国于1970年进入工业化的中期,并开展“新农村运动”,政府投入资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实施农业补贴、支持农协向农民贷款等。

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成是与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重工业发展战略紧密相连的。为了加速工业资本的积累,政府把农产品价格压低到其价值以下,把农用工业品价格抬高到其价值以上,以工农产品不等价交换的方式索取农业剩余。1978年后,工业品价格逐步实现了市场化,但农产品的市场化改革滞后,而这又和农产品购销体制紧密联系。虽然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趋势是市场化,但迂回曲折。直到2015年,政府才放开了最后一种农产品烟叶的价格。在此之前,部分农产品的计划定价一直存在,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也一直存在。

既然工业反哺农业表现为农业资金的净流入,则这一工农关系的转变必须以雄厚的财政实力为支撑。也就是说,只有在财政比较富裕的时候,政府才能拿出一定的资金投入农业,实现农业资金的适时回流,促进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当然,工农关系的转变还取决于一国对工业化阶段的准确判断和政府的正确决策。否则,即使财政实力增强了,工农关系转变的工业化阶段到来了,政府也可能不会及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

第8篇:美国农业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历史,机遇,以城带乡

 

正文:“三农”问题、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等是我们近一时期最紧迫而又最重要的工作,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重要阶段。从国家层面讲,早已减免了农业税,并赋予农村更多的惠农政策,但从根本上说,有些地方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做的还远远不够,有的地方在工业发展、城市扩建的过程中还以占有“三农”财富为代价。我们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再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重视三农、会议重视三农上了,而要加大统筹城乡力度,吸取历史教训,抓住战略机遇,加快以城带乡的步伐。

那么,吸取哪些历史教训?有哪些战略机遇?如何抓住?这里仅从回顾历史,抓住机遇两个方面,谈一些浅薄的认识。

一、回顾历史(一)不能割断历史。主要指1700年--19世纪末期,我国经济所处位置。历史上我国也曾经是经济大国,在清朝时期,GDP的总量和增长率都远远高于欧洲诸国。1700年时,整个欧洲的GDP和中国的GDP差不多相等,从1700年到1820年,我国四倍于欧洲的经济增长,我国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从23.1%提高到了32.4%;而同期整个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仅从23.3%提高到了26.6%。直到鸦片战争前不久,我国经济不仅在绝对规模上,而且在增长幅度上,都雄踞世界各大经济地区之首。但是我国不是一个经济强国,到 1840年为止,我国年产铁仅有2万吨,不及法国的1/10,不及英国的1/40。我国的第一座炼钢平炉才建于1890年,比西方晚了近30年;第一艘汽船造于1865年,比西方晚了60年。在我国毕业论文提纲,纺纱女手工日产五六两,高的也才十两,昼夜加班才纺出十二两;在美国,1825年每个工人就能看管200个锭子,日产1000绞棉纱。铁路更显示西方发展之快,1825年英国建造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到1840年,全世界的铁路总里程达9000公里,而中国这时还不知铁路为何物。中国的机器工业出现在19世纪末期,比英法美等国的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还要晚几十年。在回顾这近200年历史的时侯,我们为自己曾经的辉煌而自豪,这表明中国人民有信心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虽然曾经是经济大国,但与历史的长河相比,也是昙花一现。即便那时我国经济增长较快,但还没到工业革命,即连工业化前期的启蒙阶段还没到,更谈不上重点解决“三农”问题、以工促农、加快以城带乡的步伐了。(二)历史欠账太多。主要指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的几十年,我国在损害“三农”利益发展论文服务。在这一段的历史发展中,事实形成先城市后农村、先工业后农业、先市民后农民的局面,即历史欠账太多。

1、先城市后农村。集中表现为多年前的“剪刀差”、城里人下放和无偿征地。即先城市后农村的三把刀。第一把刀是间接地侵占农村财富:即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计划经济几十年,城市低价收够农副产品,再凭粮票低价卖给城里人,城里人又把低价的工业品高价卖给农村。这样的“剪刀差”每年间接夺走农村的1/3财富〔1〕。第二把刀是直接分占农村财富:就是60年代初城里干部下放,文革期间学生下乡,无论是那一种,其直接后果都是城里人到农村直接分占农民的财富。第三把刀是抢占农村财富:在计划经济年代,城市扩建无偿占地是常有的事,就是改革开放后的10年,城市扩建、工业园区等无偿征农地也是普遍现象。这三把刀的最终结果都是把农村大量的财富让给城市,即先城市后农村。

2、先工业后农业。根本原因就是农业要有新的进步、新的起色,没有工业的支持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铁器,没有机械,没有化肥、药物,没有排灌设备等,农业就不可能有大的发展。这就出现了一个定式——农业要有新发展,就得先发展工业〔2〕。我国在150年以前农业为什么发展这么慢?就是因为工业很少,农业生产力总是停留在刀耕火种的水平,那时农民全部被捆在农业上,没有余粮养活工人,农民只能从事农业,工业几乎停滞不前,人们的生活方式几千年几乎没什么变化〔3〕。再者,农业周期长、受自然灾害制约多、比工业受益少而慢,而工业才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主旋律。因此,到了现代社会,才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我国就是:在工业大干快上、保护城市的时候,在开发园区、发展城市的时候,在工业集聚到城市扩建的时候,牺牲的统统是农业。

3、先市民后农民。在生活必需品供应紧缺的年代,多数都是凭票证供应的,而这些票证都是优先发给市民。从享受低价的粮票、煤票、肉票、糖票到住公房,农民总是不如市民〔4〕。多年前市民的子女当兵回来就可安置工作,农民的子女就不行。最不可理解的是,在工伤意外身亡的赔偿中,同一个事故,市民的赔偿标准都高于农民。在我国很长的几十年时间里,就业上班也是先安排市民,有了非农业户口就等于有了工作,招工先招城市户口,有一段时间只要是国家正式工子女就可以顶替转为国家人;到了后期更为愚蠢的是,有的农民白白花了几代人的血本为子女买了个非农业户口毕业论文提纲,但城里职工又下岗了,由于不学无术,还是没有工作。

(三)借鉴国外经验。主要指借鉴一些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以城带乡的做法和经验。这一段历史虽然发生在外国,但他们有很多工业管理农业的做法和以城带乡的经验的确值得我们借鉴。美国高额补贴“三农”功不可没,数额巨大,这种补贴涵盖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美国农业十分发达。德国“城乡等值化”是新农村建设最具代表性的模式,是指通过土地整理和村庄更新等方式使农村在生产、生活质量上与城市逐渐消除差异,实现与城市生活相同等值的目的。荷兰的农业奇迹得益于走重视科技、优化结构发展高效农业的道路,从传统农业弱国发展为现代农业强国。丹麦长期致力于发展高效创汇农业,农业经营向高度集约化、专业化、企业化的方向发展并超出预期目标。墨西哥调整生产经营方式,推出“农村发展计划”,通过联合零散的农业生产者建立合作社,达到一体化的规模生产、加工和销售模式,成立“联盟在身边”互助基金。澳大利亚较低的土地产出率却造就了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形成了以粗放和集约并存提高生产率为主的农业发展特色。韩国农业发展得益于“新村运动”和“农协”两个动力:“农协”向农民普及农业新技术、建立购销渠道、向农民提供信贷和保险,为农民致富提供资金保障。

这些国家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主要重视和加强农业农村立法、加大政府投资和融资支援、充分发挥农业协作合同组织的作用、遵循“三农”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开发和调动农民的首创精神、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这些做法和经验正是我们加快以城带乡的过程中需要选择学习的。二、抓住机遇

(一)抓住关键时期。我国现在所处位置GDP虽然世界第二,但人均仍在100名左右;到2020年,我们GDP可能上百万亿,但人均仍远不及美国和日本。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在这个阶段中,工业化已越过了前期达到了中期,这是城市大建设快速时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最好时期,是以城带乡的关键时期。我们虽然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元又恶意贬值,我国又是持有美元资产最多的国家,但我们率先在全球走出危机低谷;我们虽然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还不成熟,各地工业化水平参差不齐,但我们已经从仿造、制造大国转变为创新大国,在很多领域我们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我们虽然以城带乡的道路与其他国家不同,其他国家农民进城直接就成了城市人口,没有户口之分,而我国农民进城至少若干年不能享受城市户口的待遇,但近些年我们城镇化的速度很快,这一次人口普查结论我国城镇化达49%还多。我们要抓住这些以城带乡的关键时期论文服务。(二)适应城市预测。据2020年前国家城市结构和预测〔5〕,2010年,我国已有城市1100个,其中特大城市60个,大城市70个,中等城市352个,小城市616个。到2020年,我们的城市总量要达到1400个,其中,特大城市98个,大城市78个,中等城市490个,小城市734个;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国的建制镇将从23600个增加到28500个,全国城市化率达60%。以上仅是不同规模的城镇统计及发展预测,实际发展可能比预测的更快。当前,正是新一轮的全国旧城改造、扩建提升、拓展城市空间、增强承载力的高潮,这将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以工促农、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能力,进而加速城镇化的进程。我们要主动适应国家城市发展的预测,特别在今后的10年时间,我们要乘势而上,在大规划、大建设、大发展中,在城镇化的征迁拆违中,加快以城带乡的步伐。(三)利用有利环境。国际大环境对我们有利,尽管世界很不安宁,美韩日联合军演、利比亚战火不断、反恐趋于复杂化,但我们长期形成的和平外交、善意外交政策使我们在世界上交了很多朋友;我们虽然不是人均很富裕的国家毕业论文提纲,但我们是发展中的大国,并正朝着强国富民的目标前进;伊拉克、利比亚等人均不是很富有吗?但富有不能说明他们军队强大,我们党领导的人们军队是强大的;我们与周边邻国的友好关系是历史上最稳定的,至少说在今后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能给我们带来一个安全、稳定建设的环境。国内呢?国内环境对我们更有利,共产党执政对人民百姓有无比的优越性,他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加快以城带乡的必然性。我们十一五取得了辉煌成就,奥运会、残奥会、亚运会、世博会在我国圆满举行足以说明我国和平盛世、安全稳定的环境;各种强农惠农政策出台、灾区恢复重建速度如此之快足以说明党以城带乡的决心和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有利环境,借博鳌亚洲论坛、金砖五国峰会之力,以十二五规划为指导,加快以城带乡的步伐。 (四)按照规划要求。我们已胜利完成了一五到十一五的目标任务,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启之年。从五级十二五规划统筹城乡发展内容看,国家层面: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省级层面(安徽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城市优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市级层面(蚌埠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着力破除束缚农民进城的体制机制障碍。县级层面(五河县):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乡镇层面(五河县十五个乡镇):十五个乡镇为了以镇带村,围绕五河县大规划、大建设、大发展要求,以征迁拆违为抓手,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根据五个级别的十二五规划中的统筹城乡一体化内容,我们深知在“十二五”期间,“三农”问题是最重要的工作,同时还要加快城市的发展,但在统筹“三农”和 城市的发展中,城市支持农村是主线。我们要围绕这个主线,加快以城带乡的步伐。

参考文献:

〔1〕〔2〕〔3〕〔5〕迟福林、殷仲仪.城市化时代的转型与改革〔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

〔4〕徐希燕.农村发展经济学〔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

第9篇:美国农业论文范文

近日,第五届乐山大佛旅游文化节主会场内,峨眉山茶叶、犍为叶儿耙、五通桥豆腐乳、夹江泡菜、苏稽米花糖等等,几千种特色农产品被摆上展位“亮相”,游客们争相购买具有乐山特色的农产品,一时间“大佛节”成了农产品的盛宴。然而,要让这些特色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让更多的外国游客购买土特产,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给这些特色农产品取一个响当当的“洋名字”就成了大家要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特色农产品英文翻译存在的问题

1.1 根据市场调查,乐山的很多特色农产品的英语翻译都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在这些商品中,约95%的是汉语拼音,其中真正意义上的英语翻译仅有2―3个,采用的方法也是直译法。比如:乐山著名的哈哥兔肉干的英语翻译为“TuRouGan”,峨眉糕直接翻译为“E MEI GAO”等等。特色农产品是乐山的旅游的一大亮点,能让省外以及外国游客更加的了解乐山的饮食文化,历史文化,然而汉语拼音翻译的产品名只不过是一连串的语言符号,不能充分体现乐山的风俗、特色和文化内涵。

其二,乐山农产品企业对商品名称的翻译不够重视。相比商品的英文译名,企业更重视商品本身的外形包装与美观,和商标图标的颜色组合、图像等。其主要原因是农产品的英语标准化翻译术语比较特殊的范畴,难以用简单的翻译方法,企业对于商品的英文翻译的解决方法比较简单,采取企业商号的缩写或者是管理层商量决定的。这样就比较省时省力,然而他们根本就不会想着去应用研究成果。

1.2 造成问题的原因

一方面,农业工业化企业地处乡村,普遍缺少一个既懂农业又懂外语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土生土长的乐山土特产,想要取一个响当当的又正确的外国名字,一个能让外国人懂得并且不曲解的产品名称的确难度很大,这必须有专业的英文法者针对乐山的特色农产品的英语法医进行专业的梳理和研究。

二、乐山农产品英文翻译的改进策略

要准确的翻译好特色产品,就需要有专业的翻译理论作文指导。比较适合此类翻译的就是英国纽马克的文本功能分类和德国功能目的翻译理论。

2.1 英国纽马克的文本功能分类及翻译法

纽马克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他提出的文本功能分类及其翻译法为土特产的英文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纽马克根据语言学家比勒和雅各布森关于语言功能的论述,将文本分为以下的几种类型:表达性文本、信息性文本、祈使性文本、审美性文本、人际性文本和元语言性文本。并且,他指出:严肃文学、权威表达和私人写作归为表达性文本;新闻、报道、教科书等归为信息性文本;广告、宣传、说明书、规章制度等属于呼唤性文本。所以我们的土特产的英语翻译也就属于祈使性文本,也可以称之为呼唤性文本。

纽马克1981年出版了《翻译问题讨论》(Approaches?to?Translation)一书,在书中提出了六种翻译法,其中的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成为了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语义翻译就是必须要多考虑原文的审美价值。语义翻译的新定义是“试图译出原文确切的语境意义,同时使内容和语言都容易为读者接受、理解”。这种翻译方法比较适用于表达性文本的翻译。而交际翻译则是译者试图使译文在目的语读者产生的效果等同于原文对源语读者产生的效果。意思就是说,交际翻译更重视目的语的语言、文化,而不是尽量忠实于原文。所以这种翻译法正好适用于我们的土特产的翻译。但是这两种翻译法不是截然分开的,只是它们强调的重点不同而已,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两者都可以同时存在,可以把它们看做整体。比如说,上海的名菜:红烧狮子头。如果直接用语义翻译是:Lion head braised in brown sauce,这会让外国人认为去吃狮子的头;而直接用交际翻译则是:Stewed pork ball in casserole. 会让他们认为这只是一个很普通的菜,没有想吃的冲动。所以把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融合到一起:Barbecue Lion Head (Stewed Pork Ball in Casserole), 这样就既说明了这道菜实际的材料,又反映了上海名菜的特色。两者兼顾达到完美的翻译效果。

如果把这两种翻译方法同时运用到我们乐山的土特产的英语翻译中。比如:乐山著名的特产“峨眉糕”,若只用语义翻译:EMei Cake.这会弄得外国人一头雾水,“EMei”是一个地名,怎么和食品联系在一起。倘若直接用交际翻译则是:Sugar Cake.这样的话也不能完全反映出这个特产的特色,没有充分体现特产的地方文化。“峨眉糕”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最初以红糖、糯米为原料,称为S糖糕。至明代工艺配料有重大改进,采用60%的糯米、40%的黄豆磨成粉,加红糖制成,改名黄豆糕,成为峨眉名产。解放后白糖产量增加,改用白糖打糕,改名为白糖糕。1959年注册商标时又改为峨眉糕。所以根据“红烧狮子头”的翻译给我们产生的灵感,我们试想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翻译为:EMei Cake(Cake with nuomi and honey) 这样既不会让读者误解,又体现了峨眉糕的实材。

2.2 翻译应遵循的其他原则

除了上面提到的翻译方法,笔者认为还应遵循下面的几个原则:

2.2.1.翻译应该具有美学的原则。

许渊冲先生曾提出:翻译有“三美”――音美、意美、形美。运用到我们土特产名称的翻译上,笔者认为商品名称就是为了吸引顾客,所以在翻译上就应该首要注意音美,

让顾客能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够瞬间记住商品的名称,就是我们翻译的目的。其次加强形美的翻译,翻译出来的品名能不能被大众所接受,能不能刺激他们的购买欲望,所以形美也是关键。

2.2.2.翻译应该符合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商品名称的翻译应该适应消费对象的文化、习俗。在品名的选择上不但应该符合当地消费者的习惯,还应该符合某一个特定区域的消费者。比如,如果只是在国内销售,那么我们用汉语拼音即可,若要走出国门,那么产品的名称就要符合国外的一些消费理念,让商品能入乡随俗,能顺应当地的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