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国校园青春电影范文

美国校园青春电影精选(九篇)

美国校园青春电影

第1篇:美国校园青春电影范文

关键词:爱情 青春片 流行元素 时尚景观 多元化

“青春”和“爱情”是相伴相生的亘古话题,也是电影作品必不可少的精神佐料,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两大主题都不会褪色和过期,最多只会因时代的命题不同,而呈现差异化的阶段性特征。这正是青春电影历经漫长岁月后,仍能历久弥新的关键所在。青春电影即是那些以处于青春之中的青少年为表现对象的影片,有时候也被称作“成长电影”或者“校园电影”等。青春电影有其自身的特点,经过梳理,大致呈现出三种基本形态:

一是浪漫类青春电影,这类电影往往以浪漫的青春为主要表现内容,也包括一些青春浪漫喜剧,如《蓝色大门》《夏天的尾巴》《盛夏光年》《情书》《美国派》《贱女孩》《律政俏佳人》等。

另一类是以青春的残酷为表现对象,这种残酷总是以暴力行为为终结,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往往是青春的毁灭,这种毁灭是自身的或者是个体所在的整体。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赖小子》《大象》《大逃杀》《青春残酷物语》《香港制造》《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撒玛利亚女孩》等影片。前两种类别的青春电影特别多,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来。

第三类则是前两个状态的融合,在展现浪漫美好青春之后,主人公(青少年)从一种美好状态向另一种残酷和无奈的状态转变,这种残酷往往也要诉诸暴力并导致自身的毁灭。这种转变以及其在电影现象中的表现是较值得研究的。这类电影比之前两类要少得多,也很难界定,《阳光灿烂的日子》《九降风》《十七岁的单车》等是很典型的将青春的浪漫唯美和现实残酷相结合的影片。这样的影片中都传达着“成长”的主题,从青春浪漫到认识到真正现实的转变就是一种“成长”。

第三类青春电影有别于前两个类别的青春类电影,以表现浪漫青春为内容的似乎过于理想化的青春电影,和以残酷物语为表现对象的青春电影似乎都在言说着非青春所能承受的内容,极端的浪漫和残酷似乎都不是现实中的青春,而只有这类电影所表达的才是真正的青春物语。

国外青春片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影片类型,具有稳定的观众群体、叙事主题、影像风格。相比之下,我国青春片还在不断成型之中。爱情是青春片中必不可少的主题,青春爱情电影中纯美的人物和影像、恬静的爱情、轻松诙谐的格调、时尚靓丽的景观获得青年人的青睐与欣赏。目前,第六代导演在创作青春片上有了不少突破,新锐导演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创作更多贴近当下社会潮流和青年人生活的电影。当前青春爱情电影中,从题材来看,都市爱情类、运动爱情类、校园爱情类是三种比较典型的类型。

一、三大主题:都市、运动和校园

都市爱情是青春爱情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几年来以都市为背景的青春爱情电影在数量和创作质量上都有了增加和提高。都市爱情的大背景下,也出现了主题丰富的各类青春爱情片,如以失恋为主题的《失恋33天》(2011);以职场爱情为背景的《杜拉拉升职记》(2010)、《终极匹配》(2010)、《我的美女老板》 (2010);以相亲为主题的《非诚勿扰》(2008)、《非诚勿扰2》(2010);以探讨爱情中的欺骗与讽刺为主题的《真心话大冒险》(2012);以地下摇滚青年的爱情为题材的《北京乐与路》(2001)等等。都市爱情类青春爱情电影偏重青年人当中的成人市场,其中多结合职场、婚姻等青年人关心的问题,关注多元化的恋爱观冲突、金钱与爱情的矛盾、剩女剩男、大龄婚嫁等都市中的青年人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近十年来,以时尚运动为背景乃至主题的运动爱情类青春爱情电影开始涌现。其中包括以极限运动为背景的《无极限之危情速递》(2011)、以赛车为背景的《头文字D》(2005)、以篮球运动为背景的《大灌篮》(2008)、以跑酷运动为背景的《玩酷青春》(2010)。最新上映的有以动力伞极限运动为故事背景的爱情时尚轻喜剧电影《一起飞》,描述了富二代小姐何芊芊,在一次意外中结识了动力伞教练――退伍特种兵许逸凡,并坠入爱河的故事。运动爱情类电影将时尚运动这种典型的青年人文化与爱情主题进行结合,是近年来的有效突破。

从数量上来看,以校园爱情为主题的青春爱情电影在美国、日韩、泰国、台湾等地区有突破性的发展,相比之下内地在校园爱情这个题材上的突破很少。青春片是以青少年的生活为表现对象的电影,校园生活是青年人的重要生活圈,校园爱情难以在银幕上得到表现,也跟内地对于校园爱情的价值观有重要关系。然而从国外的发展来看,美国的《美国派》系列,曰本的《我的初恋情人》(2009)、《恋 空》(2007)、《花样男子》(2008)等,韩国的《珍妮和朱诺》(2005)、《马粥街残酷史》(2004)、《那小子真帅》(2004)等, 泰国的《季节变幻》(2006)、《亲密朋友》(2006)等,都是描述校园爱情同时获得票房和口碑的影片,甚至于在美国,青春电影发源就是校园电影。国内如何在这一题材上进行突破,还需要深入把握青年人当下的校园生活,寻找合适的角度和题材,巧妙地进行尝试。

二、优势:流行元素和时尚景观

当前的青春爱情电影越来越多地运用各种流行元素,以达到使整体格调充满青春时尚和明快节奏的目的,这些元素包括但不限于网络语言、动漫、时尚电子产品、流行音乐、舞蹈、时尚运动、时尚装扮等等。与此同时,大力启用青年人喜爱以及在青年人当中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明星演员,增加了电影票房吸引力。

当代青春爱情电影已经对时尚华丽的画面驾轻就熟。以大都市作为青春爱情片的主要背景景观,都市喧嚣与宁静、高楼林立与人潮涌动、写字楼、咖啡馆、时尚餐厅、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等等都有涉及。同时,空间场景上不限于大都市的水泥森林的流光溢彩,更多增加了野外山林、海边风光、国外美景等等,其中部分电影如同风光纪录片一样充满美感,如《非诚勿扰》中的美景甚至成为了北海道旅游的代言。

三、缺陷:贴近心灵的表达和角色欠缺

对当代青年的心理和生活缺乏了解,导致当前的青春爱情片大多出现内容空洞的问题。一方面体现为爱情电影的故事性不强且虚浮空洞,题材脱离大部分青年人的日常生活,所表现的爱情矫揉造作,缺乏现实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形式前卫,将爱情阐释为金钱、欲望、性的渴求和暴露,内容以反常规、反主流的策略来试图贴近青年人;或者与大多数青年人生活相脱节,过分强调大都市繁华、富裕生活和小资情调,对现实生活关照不足,青年人的思想、情感的真实追求和思考却没有真正被挖掘。

青春爱情电影,最核心的是要跟青年人的青春体会和爱情认知有碰撞,要吸引和感动青年人,这就不光需要有视觉的享受,更要有心灵的刺激。部分影片试图通过增加网络语言和当今青年人的生活场景来贴近青年人,虽然这种做法产生了亲近感,然而这始终是外在的模仿,能够表达青年人内心状态并让青年人产生心灵共鸣的影片少之又少。

角色是电影的核心,角色的塑造关乎电影成败。当代青春爱情电影中的人物塑造,出现了一批平面模特似的俊男靓女“纸片人”,缺乏真实性和可信度,性格单薄模糊,缺乏可铭记的青春人物形象。《小时代》通过“明星偶像+奢华造型”等视觉阵容博得了众多观众的注目,但也因其不接地气和拜金炫富之风而饱受诟病。该剧的人物形象和人生价值观过度虚构化、理想化。片中人物拘囿在个人化的情感世界里不能自拔,青春个体围绕三角恋爱和情感游戏喋喋不休,可以说这就是一场几个青年人上演的滑稽闹剧,而对社会问题的涉猎也只是蜻蜓点水式的表层触摸,完全没有将个人命运与集体、社会和国家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影片只能算是“自我青春”的宣泄,而非“集体青春”的表达。同时,《小时代》中的人物设计过于单薄,选取的青年人集中于中上阶层,缺少对挣扎于底层社会的青年的写照,其实这个群体才是需要社会关注的对象,他们所面临的生活压力,以及在压力面前所秉持的乐观精神,远比《小时代》中的“青春”更具有现实意义。这样的艺术品留给观众的已不再是肤浅的苦痛,而是难能可贵的人生体验和久久回荡的心灵震撼。其实,“艺术供给我们的是一种想象性的友谊,一种新的友谊。以同情的态度接触艺术中所表现的生活,我们就能扩大我们对于一切生活的问题和情况的了解,从而使我们自己的生活得到一个更自由更明智的方向”[1]。一部电影只有首先深入群众心灵,唤起观众的经验同感,才能拥有驾驭世俗的感召力。电影作品倘若不“入乎其内”,就换不来观众的情感共鸣,更起不到“超乎其外”的审美效果。创作者只有用心体悟生活,深入洞察民众的内心世界,才能写出经典永恒的佳作,才能为社会传输向上的正能量。

四、困境:成本受制和受众挑战

青春爱情电影的制作以中小成本为主,在成本压力之下,难以有更多的突破空间。虽然近年来逐步开始有多元化投资的方向,然而也因此屡屡受困于追求商业娱乐效应和受到广告植入的压力。从当前的受众市场来看,80后和90后是青春爱情电影的潜在消费人群。其中,80后已经基本进入工作并开始进入婚姻状态,90后中只有年龄最大的一批人刚大学毕业,更多的都处于在校学生生活状态。当下的青春爱情电影,常游走于尴尬的市场定位之间,缺乏现实生活和可信度的青春爱情片让已经逐渐成为社会主力人群的80后感到偏离现实无法接受;随着80后逐渐成为新兴青春爱情片的主要表达对象,同时校园爱情片的缺失以及缺乏刺激和新颖的爱情题材又让90后远离。

而今,青春文学、动漫作品、网络游戏、网络小说中的优秀作品在青年人中间大受欢迎。学习和吸取这些优秀的文艺作品对青年特有文化的挖掘和展示,甚至更多采用改编、合作、跨界的方式来激活青春爱情电影的剧本创作灵感,是值得尝试的突破方向之一。近年来,视频网站、手机应用、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形态的发展,对青春爱情电影的营销宣传、市场反馈、与受众市场的互动、衍生产品的开发等等环节都有所助益。青春爱情电影此后应当更多采用深入青年人日常生活的媒体形式,拓宽影片的宣传营销以及加强与青年人群的互动和沟通。

如今我国的青春电影在几代导演们前赴后继的努力下,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然而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和规避,尤其是在对青少年的引导作用上。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讲,青少年在青春电影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票房和市场固然值得追求,但电影的艺术价值才最值得推崇。盲目极端的偶像化,无休止地宣扬浮华的生活极易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这样的主题也不易成为青春电影的主要导向。所以,真实的情感和故事,健康的心态,多元化的发展方向才是青春电影应有的走向。

注释:

第2篇:美国校园青春电影范文

下面以《何以笙箫默》为主要案例,集中探讨网络小说改编青春电影在题材选择、叙事策略和包装宣传上的特色,分析流行文化对电影创作的渗透,以及青春题材电影未来发展的生存之道。

一、 网络小说改编青春电影的题材选择

1991年,全球第一个华文网路电子刊物《华夏文摘》问世,标志着网络文学将成为中国文坛的组成部分。伴S中国电影的蓬勃发展,电影技术和视频制作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更新普及,网络的传播效应使得越来越多的文学爱好者加入到写作大军,他们大都是业余的,精英文学受到极大的消解。2012 年举行的“‘文学改编影视的第二次浪潮’主题论坛”上,导演李少红就曾指出,网络文学是影视产业链的重要一环。“网络联手影视制作机构把草根文学与更多的社会化产业连接了起来,网络文学已成为影视剧改编的沃土。”[1]网络文学改编成电视剧、电影,与传统文学不同的是依据网络平台,内容上更加贴近生活,往往带有浓烈的时尚感和青春气息。

这些网络作者大都是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这一代人是看着动画片玩着网络长大的,他们是伴随着欧洲、美国电影成长起来的,因此,与精英作家相比,他们能更好地把握和选择市场,这也是他们的作品更易于被影视改编的重要原因。与传统文学相比,他们的文学作品更接地气,走亲民路线的生存之道即站在读者的角度,讲的是身边的故事,能引起读者(观众)的集体记忆狂欢。青春怀旧在网络小说创作中非常突出,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生产中的重要内容,他们本身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和超人气的市场效应,因此,青春网络人气小说能够得到众多影视导演的青睐。

中国并不缺乏青春题材的电影,青春题材在电影界已形成一种传统。新中国成立17年和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中的青春很少深入内心,去探寻青春的真相和成长的真实。陈怀皑的《青春之歌》(1959)、黄蜀芹的《青春万岁》(1983)等,这时候的电影主要是起着“号角”的作用,在特定的社会机制下对青少年起着道德教化的作用。而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虽然拍了大量青春题材的影片,如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贾樟柯的《小武》(1998)和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2001)等,但这些电影拘泥于导演的个人表达和自我抒写,主要借助青春和校园来抒写导演对社会、时代和人生的揭露和反思,电影往往显得压抑和悲情。近年来,由网络小说改编的青春电影,虽然延续了青春题材的传统,但走温情路线,将电影的策略和精神文化特质归纳为“消解历史与温暖在地”。[2]

网络小说改编的青春题材电影,形成了清新的风格、唯美的画面和流畅的叙事,使这类影片更迎合年轻观众的欣赏口味,高票房的收入正体现了大众文化载体的一次集体反射,中国电影在网络文学改编的剧本中的引领下走下圣坛,进入大众视野,积极参与到主流文化的建构之中。同时,新世纪青春电影的主题和形式的多样化,也折射了近几年来电影文化多元发展的态势。从《蓝宇》(2001,改编子聿网络小说《北京故事》)的同性恋问题,到《艋{》(2010,改编九把刀同名网络小说)的黑道情节,网络作家和导演们用年轻观众认同的话语,分享他们成长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二、 青春电影的叙事策略

当前,国产电影市场的低迷,导致了很多导演在创作上倾向于小成本电影制作。古装片和战争片市场的不景气,越来越多的导演将目光放在当红网络小说改编的青春电影制作上,初恋、校园文化和真挚友情,都成为青春电影的取材内容。从叙事策略上看,这些影片通过零星化、片段化的叙事、镜头的剪辑和转换、将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恋爱或暗恋的故事娓娓道来,让人们可以感觉到青春的纯真美好和爱情的温馨浪漫。同时,这类影片也继承了好莱坞的叙事传统,故事具有一定的悬念和戏剧性。例如,《匆匆那年》采用时空交错式结构,把15年前高中到大学的过去时空和高中同学参加赵烨婚礼的现在空间,通过镜头的不断切换和交替来展现男女主人公们步入社会后回首校园青春的故事。这类青春抒发的最大情怀就是“怀旧”,情节设置的惯例是,爱情最后都逃不脱分手的命运,“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方茴的一句话道出了青春的无悔。然而《何以笙箫默》打破了校园爱情有憾的情节惯例,男女主人公在分手7年后的重聚,青春成长的无知和尴尬通过“爱的救赎和洗礼”,最终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爱情颂歌。

青春是每一个人的黄金时代,这正是青春片拥有不竭票房号召力的根源。网络文学改编的影片《何以笙箫默》以展现初恋的校园青春为题材,使观影者能从中找到自我镜像的认同感。通过片段化的桥段叙述,二人校园相遇相识、相知相爱、误会别离场景逐步呈现在观众面前,细腻地刻画了校园简约唯美的爱情,引发观众的集体狂欢记忆。《何以笙箫默》以现实作为叙述的基础,影片的整体结构就是在现实与回忆之间反复交错形成的大量蒙太奇,7年前的青春校园与7年后的今天穿行,把校园恋爱绽放的纯真和至诚发挥到了极致。

从叙事策略上看,大量运用图解式符号表达“怀旧”的青春情感,因其在叙事系统中能提供特定的象征功能。比如郁葱绿荫的校园、挥洒汗水的操场、明亮宽敞的教室、亲密热闹的学生宿舍等青春校园的场景符号,都见证了何以琛和赵默笙的相遇、相识、相恋的纯美爱情。尤其是突出表现爱情的发生建立在逆光的大浅焦特写镜头上,阳光里穿白衬衣肤色干净的何以琛倚靠在树下读书,就这样不经意间闯入了赵默笙的镜头里,爱情就在这一眼发生了,接着上演了一个女追男的长镜头,何以琛发现被偷拍、生气离开,赵默笙紧紧追随、急于辩解,并成功要到男主角的联系方式,生动地表现了男主角的羞涩谨慎与女主角的活泼开朗的性格。引发80后怀旧的另一叙事元素,是富有浓郁校园印记的人物外形符号――齐耳短发、白衬衫、校服和贯穿影片始终的道具――借书证的证件照;意境之美的留白运用也突出了该影片的青春风格,如赵默笙名字来自徐志摩的诗句“……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等。由网络小说改编的青春电影,导演们在电影作品中不断尝试引入各种文化元素来丰富镜像表现,创造视觉奇观,从而带给观众全新的银幕体验。

三、 青春电影的包装宣传

热门网络小说改编青春电影获得“名利双赢”的佳绩,不仅是导演们追求电影本体语言上的探索,而且在包装宣传上也表现出商业头脑和创新能力。电影作为一门视听艺术,音乐的运用也是影片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何以笙箫默》请具有社会知名度、粉丝数量众多的张靓颖、黄晓明和那英演唱剧中插曲和主题曲,通过他们的知名度也带动了该剧的商业推广;其二,该片中使用了已在受众群体中产生一定影响力、耳熟能详的歌曲作为插曲“You Are My Sunshine”,推动影视剧的收视高潮。

选角也是《何以笙箫默》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部影片都选用的国内一线演员或当红小生来挑大梁,对于偶像剧的借鉴清晰可见。女主角杨幂外形甜美、清纯可人,与导演心目中的“赵默笙”形象吻合。在男主角的选择上,《何以笙箫默》也是遵循了偶像路线,挑选了高达帅气的“男神”黄晓明饰演“校草”级人物何以琛。影片中赏心悦目的情侣组合符合唯美动人爱情故事的青春题材。

此外,《何以笙箫默》也是影视文化产业与网络小说领域的一次跨界合作。顾漫是目前极具人气的作家,其作品深受年轻人的追捧,作品《杉杉来吃》改编成电视剧《杉杉来了》获得很高的收视率。电影《何以笙箫默》的制作充分利用了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的优势,小说版《何以笙箫默》积累的庞大的读者群,电视剧版《何以笙箫默》超高的人气,成为电影版的票房保证。

网络小说改编的青春电影不断涌现,导演在打造自己的作品时,常常融合各种类型片元素,力求将一些传统的故事套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演绎,从而迎合观众的欣赏口味和审美标准。《何以笙箫默》其故事框架是典型的“精英男+平凡女”的爱情套路,但影片中导演新增了人物――Willian,他默默爱着何以琛,从头到尾提醒“别忘了吃药”,从而引发了当前比较争议热门的同性恋话题的思考。在宣传上,导演别出心裁地在水密码官方微博上连载着《何以脱口秀》的小漫画,成为引发观众观赏兴趣的重要手段。《何以笙箫默》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市场宣传策略,对小成本电影拓展生存空间和冲击商业票房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结语

尽管与传统出版、文学期刊相比,网络文学文学性和叙事技巧仍显稚嫩,但网络文学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创作力。根据网络文学改编的小成本制作的青春题材影片,与主旋律电影、好莱坞影片拼杀,仍能取得不俗的票房收入,但青春题材的影片除了怀旧与伤感之外,还应有感悟、鼓励、鞭策等多能够种情感表达,青春片应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美国校园青春电影范文

关键词:青春类型电影;青少年形象;心理特征

在美国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中,青春类型电影(也被称为青少年电影、校园电影或者成长型电影)一直备受美国乃至世界各地青少年观众的喜爱。尽管几乎从未被视为影迷中最富洞察力的骨干群体,青少年却无疑是最为有力的好莱坞青春电影票房的保证。这些主要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尽管故事风格不同,表现手法多样,但却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了美国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及生活状态。而当代的美国年轻人,作为多元化的一代,在美国青少年电影中也折射出了不同类型,风格迥异的青少年形象。最容易为观众拍手称赞的青春电影为青春励志型电影,它给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怕挫折,并充满热情的青少年形象。在这种类型中,青春成为主题,青春片是一种并不纯粹的电影类型。如果把它放到一个世界性的类型参照系中.它既不像西部片那样有着明显的视觉符码,也不像歌舞片那样有着固定的外部表演模式.甚至也不像喜剧电影那样谈得上有稳定的风格效果。在青春片那里,只有一些通常的母体式的主题类型或某些常见的环境标志。如家庭、校园。确切地说,青春片更接近于一种题材,而励志则成为叙事的主线,成为主体的行为动机。这类电影多以喜剧为主,尽管剧情有时落人俗套.却丝毫影响不了人们对于此类电影的热衷。作为涉及机能与情感的作品,好莱坞青春电影尊奉着一条体现在所有幽默中的心理规律,即它们令观众身心放松。这也成为青春电影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青春励志片之所以近几年来在美国、日本等国大受欢迎,并受到极大地关注。这和它自身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密切相关。人物角色的错位,必然产生一定的喜剧效果。贬低、不一致、机械作用和解脱之感。都是笑的源泉.而这些源泉绝不是详尽无遗的了。不过,在这些源泉当中。最巨大的源泉无疑是不一致。俄国著名哲学家别林斯基(v.G.Belinskiy)在诗的分类中也曾说过:“喜剧的内容是缺乏合理的必然性的偶然事件。是主观幻想的世界或者似乎存在而实际上不存在的现实的世界。”喜剧的主人公是离开了自己精神天性的本体性的人们.“喜剧的实质是生活的现象同生活的实质和使命之间的矛盾”。在这个意义上,生活在喜剧中便表现为自我否定。在青春励志片中,就出现了这种“不一致”.作品的内容都是“缺乏合理的必然性的偶然事件”,从而产生了喜剧效果。

以爱情为主线的美国青少年电影也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校园电影。在动人的校园爱情故事中。这类电影给我们塑造了充满活力并纯情浪漫的青少年形象。而好莱坞的一些青春片中青少年的浪漫形象则由于好莱坞的商业机制而表现为另外一种特点。上个世纪90代中期以后,好莱坞的青春电影进入了一个高产期。在这个时期,《一吻定江山》《我恨你的十件事》《美少女啦啦队》等一批描写高中生生活和初恋故事的影片相继问世。

青春电影是关于青春的,所有上文提及的影片都包含年轻的角色以及他们特殊的问题和生活方式。很明显,影片中的这些设置都是为了吸引年轻观众的。然而,和日本唯美、青涩、浪漫的青春电影有所不同,美国的青春类型影片非常注意将校园文化和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因此在这些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年轻人健康美丽的形体和优美动感的舞姿;可以欣赏到在年轻人中受欢迎的流行音乐和摇滚乐:可以听到高中生流行口头语:而生日派对、毕业舞会这些高中生活必不可少的场景也频频出现。再配以初恋的故事,青少年的形象在这些影片中显得浪漫又不失幽默和时尚。很显然,好莱坞青春片中青少年的形象的这些特点与好莱坞的商业体制是分不开的。定位于暑期档、以青少年为主要观众的好莱坞青春电影。制作时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目标人群的欣赏口味,生产出一个个带有明显商业特征的浪漫故事。而青少年也乐于在观看这些人为的浪漫中得到青春宣泄,并从片中青少年的形象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清新浪漫的青少年形象之所以在美国青春电影中一再出现,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不无关系。可以说,青春期是青少年对异性的心理需要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时期,也是最容易并最渴望与异流、了解并成为朋友的时期,应该说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对异性朦胧的情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爱情也因此成为青春电影中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而这种情感因为初涉人世而显得更加美好和浪漫。初恋的故事往往因为其所表现的不掺杂其他因素的纯粹的爱情而令人感动和流连。

除了正面形象的塑造,我们在许多美国青春电影中也看到了各种叛逆的,堕落的甚至走向毁灭的人物形象。这就是被称为“青春启示电影”(youthapocalypsefilms)的亚类型片。青春启示电影有个特点,或者破坏力急剧爆发,或者受到压抑直至毁灭。美国白人青少年在此类影片中总是被塑造为这样一种形象:他们往往具有病态的暴力倾向,并对现实和未来表现出骇人的冷漠。进一步说,被认为与这种对病态的暴力和的渴望相一致的,正是他们对于白己的白人青少年身份的认同需要。这一片型完全不同于曾在美国80年代流行的平庸青春片。青春启示电影常常受到一部分年轻观众的狂热追捧并享有无上地位,其中某些影片也同时获得了惊人的票房和评论界的赞誉。

这些走向毁灭性的青年形象的塑造暗示了我们最深切的社会和个人的焦虑。那就是:性恐惧、社会失序和青年人前途黯淡。这些无疑在不同层面影响着部分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而媒体对于对少年犯罪、暴力和性的大肆渲染和夸张,艾滋病的威胁等等对于尚处于青春不稳定期且模仿力很强的年轻人来讲,无疑会受到极大影响。因此在青春启示电影所呈现的特定媒介环境中,青春期及其相关问题应当被视作某种社会现实而得到力求真实的反映和重新思考。

电影《半熟少年》没有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故事,其情节展开也并未遵循常规的开端、发展和结局。反之,影片记录了“不算主角的主角”几位生活在都市中的少男少女24小时之内的生活状态。影片追随其男主人公们在曼哈顿的街上和公园里游逛,记录他们追求女孩、偷啤酒、闲逛、玩滑板、消磨时间、买、吸毒和斗殴。尽管他们有不同的社会背景,然而这些男孩的不同种族的身份设定却受制于他们所共同拥有的百无聊赖和对性的追求与沉迷。他们的欲望大多数都围绕着性:追求它,保有它以及对自己曾有过的性经历的自吹自擂。影片还表现了女主人公珍妮的遭遇。当她被确诊为感染了艾滋病时,她试图寻找泰利,正是泰利将艾滋病毒传给了她。泰利并不知道自己患有艾滋病,更不知道他已经传染给珍妮。在影片结尾,当珍妮找到泰利时,他正在奸污下一个纯洁的受害者达茜,而且很可能也传染了她。然而,当珍妮发现他们时,她自己已经因服用而变得茫然麻木,所以并没有对此加以阻止。

这些少年的所作所为,加上他们不断提及的,所表现的正是我所认为的“年轻身体的破坏力”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些少年对他们自身及其体液的失控是一种表层的、象征性的失控,而这实际上是对于他们的“反叛的”行为的巧妙隐喻。

而曾在美国创下超高票房记录的《美国派》《大学新生》等所谓青春性喜剧类型的电影,则以轻松幽默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另外一种另类、特别、颠覆传统,但并非走向毁灭的年轻人的形象。性既是好莱坞青春片的心理学规律的一部分,也是其社会学规律的一部分。好莱坞青春片中的其他身体机能亦然。以《美国派》为例,这部影片因为它对于传统观念的颠覆和戏剧性的故事而大受人们欢迎,片中的四个高中生也受到了青少年观众的狂热追捧。有人认为,这部影片使用的狠衰的语言和以色情为基础的滑稽场面显得过于粗俗。但不管怎么样,人们不得不承认,在它之前,还没有哪个银幕形象能够把青少年的性焦虑表达得如此幽默和透彻,因此这四个高中生受到青少年观众的喜爱也是必然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青少年形象的出现也是颠覆性的,它消饵了青春电影中“浪漫”与“毁灭”两种形象之间的界限。《美国派》中的主人公撕破了浪漫青春片中异性之间温情脉脉的面纱,对于性采取了直言不讳的态度;另一方面,和反映青少年问题的电影不一样,性在《美国派》中被处理得理俗而又清澈,丝毫没有罪恶感。:

第4篇:美国校园青春电影范文

有一个网友直接发问:“印象中的青春片,应该是‘那天天气很好,而你正好穿了一件我很喜欢的白衬衫’的感觉,空气里都漂浮着荷尔蒙的气息,情窦初开的他羞涩试探年少悸动的她,然而如今活跃在荧屏上的青春片,满眼的45度明媚忧伤和唯美大逆光,星光闪闪泪光点点,一成不变的初吻、恋爱梗屡屡出现,让人不禁想问国产青春片到底怎么了,这些导演是一起商量好的吗。”

青春片不是自己的青春写照

“青春片让大家有一种怀旧的感觉,勾起了对青春的怀念。”山东师范大学大四学生宋通特别喜欢《同桌的你》电影中的毕业情节,“几个好哥们儿还有喜欢的人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因为快要毕业了,出了校园可能就再也不能如此自由自在,所以有点不舍。看电影时心理触动很大。”

而现在青春类电影的反响虽然不错,但其中一些情节并不完全是自己的青春写照。电影中挥金如土、毕业就当大企业董事长的,或电影里长得好看的女生,很多都会有一些出格的行为,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韩剧中“车祸、癌症、治不好”的老套剧情一度广受诟病,然而国产青春片还在把这个悲情套路搬上荧幕。《致青春》中阮莞毫无预兆遭遇车祸,女主角的青春和友情随着这“砰”的一声完结。从观众的实际反应看,车祸剧情屡试不爽,人们虽然在一边大骂情节老套,但一边还是会偷偷抹去流下来的眼泪。

比如《匆匆那年》,有人批评它旁白矫情,有人批评它情节莫名其妙,不讲逻辑,有人批评它滥用和拼贴“80后”青春时代的符号,这些都对,但最大的问题是它不是一部正常的电影。这部电影选取了当前商业价值颇高的彭于晏和倪妮,再加上跑男二人组、选秀二人组,情节中更是将暗恋、备胎、日漫等老套元素融合,电影结尾始终在纠结男主角有没有后悔当初分手,而女主角远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下,一袭红色长裙嫣然一笑,完成了对这段青春的最美谢幕。

你可以叫它流行音乐、MV集锦,你可以叫它声画拼成的PPT,或者是一段抒情散文视频,但就是不能将它称为一部电影。没错,唯美的慢镜头、不着调的爱情叹谓、矫情的旁白,无论男女主角多么浪漫,最后都要想尽方法把他们分开,《匆匆那年》跟早年流行的抒情散文电视节目没两样。

许多人认为当下青春片的市场化气息掩盖了个人体验和生命感悟。从有观众基础的网络小说中寻找选题,借助流行的营销模式,创作迎合年轻受众群体的话题性作品,这一波青春片相较于第六代导演的青春题材电影,显得孱弱和浮华。

在现在看来,目前的青春电影中理想主义很单薄。早期的《青春万岁》《我们的田野》等青春片,让人心有一个安放的地方,大家都知道也很明确青春应该怎么度过。现在的青春片在题材选择与表达上就比较浅。当下青春片的市场化气息掩盖了个人体验和生命感悟,止步于忧伤和欲望的宣泄,缺少了成长中的挫败、伤痛和反思。

现在的青春片怎么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故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青春主题。青春片作为一种类型的电影,在上世纪60年代前后以“残酷的青春”面目出现。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和发展,青春、时尚、反叛等青少年文化开始全面“占领”主流文化舞台,全球文化中活跃的力量呈现出一种相对低龄化的特征,青春片也呈现出很多走向。

与偏科幻、动作风格的好莱坞青春片相比,今天我们国产青春片更多的是讲述校园的青春和走出校园的职场故事,情节多为恋情、友情、竞争及背叛。青春不仅指称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更是一种精神气质和时代氛围。从“五四”时期《新青年》登上历史舞台,到新中国唱响《青春之歌》,再到上世纪80年代《年轻的朋友来相会》,20世纪的青春故事往往与民族和国家的革命、历史等宏大叙事联系起来。

相比这些充满理想主义的青春叙述,当下的青春片很少涉及宏大主题,爱情、友情、升学、工作是他们的关注点。当下的年轻人成长在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和平年代,他们没有经历大振幅的社会变动,他们面对的最通常的问题是个人的小悲欢和小离合。正如《匆匆那年》中男孩陈寻为初恋方茴做出的最大牺牲就是高考时主动放弃13分的大题,以求能上同一所大学,而毕业聚餐中方茴的痛哭流涕也是因为高考没有考好。

讲述了一个没有青春的青春故事

第5篇:美国校园青春电影范文

十五月亮十六圆,2013年的中秋却是十五月亮十五圆了。踏着月光漫步在大学校园里,不时从大操场传来青春的欢笑声,绕过教学楼循声而去,但见修葺一新的操场上被刚入校的新生们围坐成一个又一个欢乐的圈子,中心或站着他们的军训教官或有学生在表演节目,教官的话传递的是正能量却也不乏幽默,而那些表演节目的新生稚嫩羞涩的举止会不时引来阵阵轰笑声。新铺的柔软人工草坪,深绿浅绿间邻着向远方铺去,围着草坪的跑道则着暖暖的暗红色调,在夜色中用安详洁净静静烘托着年青学子们的欢乐青春。

这情景让我想起自己当年的校园月夜,不过那是在绿荫簇拥的武汉大学这个全中国最美校园的大操场,也是这样的中秋也是这样的月色,却没有欢声笑语,而是两个如我一样从家乡考进武汉大学来的学弟和我在一起。已进入毕业季,我们三人躺在有点萧索的操场天然草地上落寞地看着天上月亮,在那个年代我们心里似乎沉重得多也木纳得多,不啻贫寒,还因是计划分配,完全不知毕业后会被卸在天涯哪一站。眼前这群新大学生正处在金榜题名、终于考上国内颇有名气大学那无以言说的兴奋中,当然还来不及去揣测自己的未来——正是人生最美丽最纯朴最无忧的青葱岁月呵!此刻视线所及,心中涌出的既有对他(她)们的钦羡也混有某种复杂的淡淡伤感,很自然会想起《水木年华》新推出的新歌《青春再见》:

最后一班午夜列车 悄悄带走了青春/最亲爱的人 最美的时光/渐渐刺痛了回忆/留不住什么 换不回什么/青春终究要散场/我得到什么 我失去什么/生命终究要告别 青春再见吧/那放肆的幸福/青春再见吧 那无尽的忧伤/在这一瞬间 感觉如此靠近/在这一瞬间 却又如此遥远/啊 青春再见 啊 青春再见/啊青春再见吧 再见吧 再见吧/如果一天 我就要离去/请把我留在回忆里……

水木年华这首歌,充溢着南斯拉夫电影《桥》中主题歌曲《啊!朋友再见》的旋律,这首歌曲的创作灵感一定发端于这部外国电影,但《水木年华》主唱卢庚戌很聪明,基调虽是《桥》的旋律,转承启合却有他自己的独特自己的精明,我很喜欢。旋律里有一种淡淡的惆怅和伤感又跳动着青春节拍和某种不安情绪的律动。我想,眼前这批年青人许多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庭在异乡它地过中秋,此刻尚处在集体的欢乐中,散场后呢?他(她)们中一定会有人噙泪与家里亲人电话,诉说想家的滋味,更甚者,会有人独对明月思念乡野那日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含辛茹苦的父母,却苦于乡下没电话或用不起电话听不到父母的乡音,只能任由泪水在自己眼里在自己脸颊恣肆流溢……多年后他(她)们中是不是也有人像今夜我这般伫足青春校园或操场旁看他(她)们的后辈后生挥洒青春欢乐也如我这般自己心也澎湃心也激荡无比感慨和痴羡呢?……

————2013.9

第6篇:美国校园青春电影范文

由“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微影制作,正是由教师引导学生亲身体会校园文化的全过程,能够使学生全员参与微影制作,可以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且适应学生特点,能够充分发挥校园微影的育人作用,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我国校园影视经过多年的发展,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校园新闻、电视教学、校园歌曲音乐电视及校园主持人等类别。随着2010年网络微影的出现,国内各大院校随之出现了校园微影。一方面,校园微影比传统校园电视更有针对性,可以集中展现题材中所要表达的正面教育意义。另一方面,通过微电影,可以把校园文化、校园内涵建设与微电影的故事情节巧妙地结合起来,用精彩的视听效果达到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加深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更重要的是,校园微影制作门槛低,对拍摄器材、道具等硬件设施要求不高,符合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使得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整个制作过程。校园微影,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使他们的能力和心理获得了提高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不断变动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在校园微影中得到迅速反映。与传统宣传、教育相比,校园微影更让学生觉得民主、亲切,因而学生往往欣然采纳。

二、校园微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校园微影紧紧围绕校园文化去制作,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坚持正确导向,推动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创新,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校园微影能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思想道德观,改变原来的思维定势,对社会与事物产生正确的认识。同时,制作反映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教学活动、班级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生活等健康向上的校园微影,可以倡导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校园微影的作用与教师课堂教育的作用有很大差异。校园微影通过对真实素材的艺术加工,进行客观的分析,形成正面信息传递给接受者,并对其进行教育。即使是逆反心理较强的学生,也能在较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影响中,逐渐改变其片面看问题的习惯,从而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加深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

三、校园微影的开展

随着国内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经济等微文化大行其道,因此微电影在我国应运而生,加入微文化的大军,发展迅猛,尤其是在商业广告和公益教育方面。在教育方面,如腾讯举办的2011大学生微电影大赛;2012年3月泉州培元中学首部最青春微电影《天台》开机,旨在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把心路历程、青春故事拍成微电影,正面宣传心理健康教育,以此激励学生发展;2012年4月南京中医药大学以仙林校区为故事背景,以先锋榜样为题材举办校园微影大赛;2012年8月“我身边的雷锋”校园微影大赛开机仪式在湖南长沙举行,长沙市2000多所大、中、小学近万名师生参与本次大赛的剧本创作和拍摄当中;2012年10月中国矿业大学举办“致我们呼啸而过的青春”首届校园微影创作大赛,主题围绕“美丽校园,美丽心情”,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贴近校园实际生活,反映学生心理动态的微电影,展现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与精神风貌。

四、结语

第7篇:美国校园青春电影范文

纵观影史,青春题材的作品可谓不少,但真正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具有相当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的作品则为数不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的青春叙事多是停留于个人记忆层面上的私人经验,缺乏公共认同的向度。而赵薇根据辛夷坞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将镜头聚焦于“70后”和“80后”这一群体,以细腻深沉的情感和近乎原生态的画面语言,追忆了他们在上世纪90年代大学校园中度过的青春岁月,以及进入新世纪后,青春不在、理想陨落、激情冷却的困顿现实。影片最重要的价值即在于,它力求深入揭示在这一巨大社会转型期中,在时代车轮的“变轨”时刻,这一代人如何书写自己的青春,如何实现从少年向成年的过渡,如何面对成人世界的挑战。《致青春》引发的青春怀旧热潮,反映了当下公共文化生活的诸多症候,而作品艺术上的成就与不足也给同类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青春物语:文化建构与话语编织

也许是缘于对美好时光的永恒恋慕,在多数语境中,青春的内涵早已超越其作为时间概念的藩篱,升华、扩展为一个极具概括力文化场域。概言之,“青春”已经成为个人良好的生存状态,社会积极的文化生态,以及一个时代昂扬奋进精神风貌的高度概括。

比如发轫于建国初期的“青春文学”,便“描摹了建国初期社会的青春风貌,也反映了这一时代赋予作家的诸种青春心态”。①及至当代,以韩寒的《三重门》、孙睿的《草样年华》等为代表的青春文学,则逐渐摆脱国家宏大叙事话语的束缚,将青春还给个人,私人化的青春体验成为时代变迁、社会转型、校园生活、个体生存等敏感神经的扭结点。以青春体验为核心向四周发散延展的诸多文化维度,相互牵扯,彼此交织,极大拓展了青春的文化场域,丰富了这一范畴的文化内涵。同时,在青春叙事中,根据诸维度所建构的话语线索,因其均汇聚到青春体验这一核心,从而获得了进入具体现实生活的情节能量。可见,文化场域的有效建构和叙事话语的合理编织正是青春叙事得以成立的关键,影片《致青春》为此做了许多努力。

校园是我们挥洒青春的主要舞台,校园生活中的理想、爱情和自我构成了青春记忆的主题,《致青春》便选择了校园生活作为青春叙事的主要载体。校园文化也成为其文化场域的核心部分,这一设计是合理的。因为,作为一种“亚文化”形态,校园文化“是更广泛的文化内部种种富有意味而别具一格的协商,同身处社会历史与大结构中的某些社会群体所遭际的特殊地位、暧昧状态与具体矛盾相对应”。②即是说,时代风云的演变,社会结构的转型,以及不同社会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矛盾冲突,均可以在校园文化中得到反映,这体现在具体叙事话语线索的建构上。影片力求赋予几位主要人物以某种文化承载,郑微作为计划生育后的第一代“独生子女”,执着于青想,比较自我,为了追求爱情,她决然地考入初恋男友所在城市读大学。在与陈孝正的恋情中,她那主动大胆的追求攻势令全校学生惊讶,这种敢爱敢恨、青春无悔的精神,就像她在文艺晚会上激情演唱的歌曲一样,喷发着“红日”般炫目的光焰!这也几乎构成了所有人青春想象的“底色”。阮莞出身少数民族,美丽高雅,不求功成名就,爱情是她青春的主题,她为此不能自拔,以至于香消玉殒;朱小北则是青春叛逆期,另类“酷儿”的代表,她特立独行,自尊而倔强,终因为维护“青春的尊严”和“人权”,付出了惨重代价。男生中,许开阳则是上世纪90年代初涌起的市场经济大潮开始席卷校园的缩影。作为富家阔少,他总是妄图用金钱打通人际关系甚至赢得爱情。在和陈孝正争夺郑微的过程中,他的香港名表败给了陈孝正的手工玩具,可以说,这是“物质”和“纯情”在青春这块土地上所进行的一场争夺“真爱”的战争。尽管“纯情”一方胜出,但它仍然预示着市场经济确立初期的商业文化对纯真校园文化的入侵和腐蚀。可见,作品立足于社会转型初期的文化语境,通过主要话语线索的交织碰撞,较全面揭示了那个时代独有的青春物语,保持了话语间的整体性和张力。

《致青春》叙事话语的张力也体现在主线索内部。比如黎维娟是奋斗女孩的代表,农村县城的出身的她具有更加强烈的改变命运的诉求,因此她倍加珍惜通过“复读”所获得的大学生活。校园的喧嚣让她“失望”,舍友饮酒在她看来是“堕落”,前男友成为她“往高处走”的障碍,许开阳家境的富有却让她频生羡慕。在宿舍聚会上,她直言:“为了对得起我的艰苦,我可要待价而沽。”但作品没有将其处理成性格内涵单一的“扁平”人物,而是通过细节勾勒出她性格的丰富性。聚会上,黎维娟似乎想保持与舍友的格格不入,然而当她看到舍友开怀畅饮时,脸上分明不自觉地闪现出羡慕和兴奋,而当朱小北拉她一起参与时却又半推半就。影片对这一细节做的特写,透露出她心灵深处的秘密,堪称精彩!可以说,黎维娟和陈孝正是众多来自底层的青年学生文化性格的代表。他们对前途缺乏安全感,不敢随意“挥霍”宝贵而短暂的青春,压抑了太多本应具有的青春活力,呈现出“反青春”的色彩。影片通过细节揭示了人物“反青春”外表下的青春本色,拓展了“青春”的文化内涵,也增强了青春叙事话语的张力。

然而,总体来看,作品青春叙事的不足也是比较明显的。首先,影片没有充分发掘上世纪90年代文化氛围的特质,一些重大社会公共文化事件没有得到反映。90年代的主题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改革”是时代的最强音。对物质财富的狂热追逐,激起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抵制和反思,引发了席卷大学校园的“人文精神大讨论”,这反映了那个时代青年的苦闷和焦虑,责任和担当。而这一时代精神困境,却并没有在人物的青春岁月中留下痕迹,缺乏应有的厚重感;其次,一些社会变革即使被反映,它们也没有找到介入校园生活的合理文化逻辑,社会文化环境常常沦为校园生活的模糊背景而存在。比如90年代的高校扩招和分配制度的取消,是社会转型在教育领域内最突出表现,然而这一触及切身利益的重大事件并没有引起人物精神和行为上的反应,仅被提及而已。片中他们毕业时,画面突然转换至人山人海的招聘会,我们只通过曾毓之口可以略微感受到刚走下“神坛”的大学生,在遭遇就业困境时的某些失落和无奈。时代语境和校园生活似乎脱节了。最后,即使回到校园生活本身,影片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也缺乏足够的广度和深度。影片始终将郑微和陈孝正、林静的爱情故事作为主导线索,恋爱的甜蜜、背叛这些常规主题构成主要故事情节,这和都市校园言情剧已无区别。而爱情对人在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开启”没有得到挖掘。某种意义上讲,大学校园就是小型社会,是年轻人认识、体悟和适应社会的“试验场”,人性的复杂幽深在这里已经得到相当程度的呈现。这些青春岁月真正可以积淀下来的况味,却被过多的风花雪月和插科打诨冲散了,削减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二、怀旧消费:心灵还乡与景观生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整个社会在现代化道路上加速前进。在享受空前繁荣的物质生活同时,人们也愈加陷入了现代性的精神危机。具体而言,在高速运转的当今社会,人们逐渐抛弃了传统生活方式,现代人的本真性被消解,都市经验加剧了个体生存的不安全感和孤独感。现代化和全球化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体验方式,现代人逐渐沦为“单向度的人”,生存日趋“碎片化”。正是在这一困境中,怀旧成为人们修复心灵创伤,缓解个人与社会紧张关系的一剂良药。正如罗兰·罗伯森所言,“20世纪的全球化,尤其是在当代阶段,以各种方式加剧了怀旧倾向。”“一切生命都已围绕某种‘逝去的东西’而重新组织,视世界为‘异己’的怀旧思潮。”③电影《致青春》中的青春怀旧无疑正是这种时代情绪的产物。

作为对逝去青春的追忆,怀旧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真正还原某段时空中的历史生活,它是对记忆的再想象和再创造。的确,“与平庸的、凡俗的、琐碎的现实生活相比,它带有浓烈的诗意化的倾向;与真实发生的、面面俱到的现实生活相比,它又经过了主体的选择和过滤,带有虚构和创造的意味。”④所言甚是。青春是人生旅程的一段,它本身也充斥着那个时代和人生无法避免的焦虑、压抑乃至痛苦。然而青春一旦进入怀旧的视野,这些负面内容便被有意剔除或淡化,青春被涂抹上“诗意”和“童话”的色彩,具有浓厚的审美意味。《致青春》精选了许多最能代表校园青春记忆的碎片,并将它们氤氲在泛黄而迷蒙的光影色调中,创造了极佳的怀旧氛围。影片中,不论是老生迎新,还是琳琅满目的社团招聘,还是黎维娟为保持“洁癖”而留下的“褶子”,以及编造谎言集体“翘课”,这些校园生活中再正常不过的场景,在怀旧氛围的感染下,显得那么妙趣横生,令人感时伤怀。原本青春岁月中的喜怒哀乐,在怀旧情怀中,变成了“甜蜜的忧愁”“微笑的懊恼”。现实社会的压力和焦虑,在怀旧情绪中被释放,“遁入”过去的审美体验极大缓冲了生存“断裂”带来的震痛,心灵得以重返荒芜的“故乡”,这正是影片获得成功的奥秘所在。

需要指出的是,怀旧浪潮本是现代社会所催生的,是为反抗现代社会对人的“异化”而出现的,然而吊诡的是,怀旧现象的风行又正是现代商品社会推波助澜的产物。即是说,在当今消费社会,一切都可以作为商品出售,文化也不例外。怀旧,很大程度上正是商品社会捕捉了人们的心灵需求,制造出来的文化产品。如此,怀旧便由一种心灵情绪体验,转变为被现代科技和商业文化“包装”成的“文本”“形象”和“符号”——一种形式化的存在。在当今视觉文化语境中,这一形式性具体表现为“景观化”生存。居伊·德波指出,景观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已经物化了的世界观”⑤,是对世界的一种独特把握方式。《致青春》为了激活观众的怀旧情绪,选择古朴陈旧的校园作为外景,古老的教室、斑驳的桌椅、破旧的宿舍制造了上世纪90年代的虚拟幻象。影片为了考究细节,还遍寻那个时代保留下来的生活物品,电风扇、茶杯、电炉等不少实物也参与了怀旧景观的制造。如果没有实物,便对当代物品进行“做旧”处理,可见,这里的“旧”不是“怀”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一个“做”字,道破了怀旧“景观”的实质。宿管黑白电视机放映的《新白娘子传奇》,阮莞私藏的易拉罐装啤酒,以及郑微玩的老式握把游戏机,这些曾经风靡青春岁月的寻常事物,现在则被“做”成引人怀旧的文化“景观”,甚至“奇观”。可以说,现代怀旧的这一形式化、“景观化”特征正体现了其消费性的本质。

现代怀旧的这一特征虽然使怀旧感具体化、形象化了,但它却“阻碍了怀旧主体对怀旧感的全盘接受”⑥,更消解了对“景观”背后丰富内容的深度反思。因为,“景观”就其本质而言,乃是“对人类活动的逃避,是对人类实践的重新考虑和修正的躲避。景观是对话的反面。哪里有独立的表象,景观就会在哪里重构自己的法则。”⑦这一“法则”要求的只是被动接受,它通过表象的垄断,通过无需应答的炫示予以实现。德波这一分析深刻揭示了视觉“景观”对人智性思维的压制。《致青春》前半部分以流畅的叙事手法,戏谑幽默的风格,密集呈现了一系列青春校园文化“景观”。我们的视觉神经被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画面牵引着,思维仅停留于粗浅的感性愉悦层面,那种回首青春岁月本应具有的智性光辉和静穆凝重,却被一组组“景观”磨平了。的确,“以当下的体验置换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以视觉文化的怀旧之情替换本真性的深度历史感,这是现代怀旧文化最主要的特征之一。”⑧这一困境是当前视觉文化语境中的“景观”电影共同遭遇的难题,如何让电影既可“看”,更可“思”,这的确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三、成长之殇:生存断裂与认知阙如

青春,是一个人从“少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是从耽于幻想、懵懂单纯到直面现实、干练成熟的中间状态。在青春岁月,人们将在与社会现实的冲突碰撞中,不断修正自己对外部世界的原有认知,进而调整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与此同时,人们也将逐步完成对自我身份和价值的再认识。这一交织着痛苦与喜悦,迷茫与执着的过程就是成长,因此,成长构成了青春叙事的重要维度。电影《致青春》较准确地把握了这一维度,它力图呈现世纪末的年轻人在“两个时代交叉处”(巴赫金语)的成长之殇,带领我们重返“成长现场”。

《致青春》的成长叙事线索是很清晰的,它通过对上世纪90年代和当今社会中,人物生命经验的历时比较,从而直观、鲜明地呈现出人物心灵和肉体经历的成长变化。因此,影片叙事话语便以时代转换的节点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为此,影片便选择了两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景观”,通过蒙太奇剪接手法,在对比中较充分地呈现出时代变迁之迅猛。影片中,众同学在路边“家常小炒”餐厅里的感伤聚餐,以及张开趁着酒兴朗诵的豪放诗词,是人物在青春岁月留给我们的最后视听“景观”。紧接着,伴随迷狂的摇滚乐,画面突然切至飞驰的轿车,宽阔的马路,以及一幢幢迅速“后退”的高楼。这一组极具冲击力的画面表明,影片捕捉了现代社会最具代表性的“景观”,也呈现了“速度”,这一现代性的表征。总之,它以视觉隐喻的方式,将我们的存在感受从悠闲的青春怀旧,瞬间切换至快节奏的当下生存,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了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断裂感。

那么,影片叙事如何跨越生存断裂造成的鸿沟,如何建构人物从青春少年向社会成年成长蜕变的叙事话语呢?这是影片在艺术上的最大难题,编者恰恰在此力有未逮。巴赫金指出,成长小说里的“主人公的形象,不是静态的统一体,而是动态的统一体。主人公本身,他的性格,在这一小说的公式中变成了变数……时间进入了人的内部,进入了人物形象本身。”⑨而《致青春》人物前后两部分中的生存境遇和性格内涵转变过大,缺乏足够的铺垫,我们更多看到的只是人物“成长”前后的状态,至于那漫长复杂、丝丝入扣的“成长”过程则很少得到展现,造成了成长叙事话语的断裂。下面举例说明之。

影片从女性视角建构了郑微的成长叙事线索,她身上几乎囊括了青春少女成长的各种要素,比如父亲缺席、性别自认、同伴依恋等。总起来看,青春校园里的郑微是一个敢爱敢恨、倔强纯真的少女,直到校园生活的最后时刻,她被陈孝正抛弃,陷入失恋的痛苦和即将踏入社会的迷茫,至此郑微的形象是血肉饱满的。然而,进入当代社会后,郑微突然以职业干练的都市白领出现。面对下属遭人算计,她恩威并施,“灵活机变”成为她的工作态度。阮莞因不舍旧爱,在赴约途中香消玉损,在告别阮莞时,她悲愤地喊道:“这个世界上除了爱情还有别的,你太自私了!”当听说施洁因爱恋林静可以自残时,她选择悄悄离开,因为她自觉“爱自己胜过爱爱情”。此时,从她身上已难觅青涩任性青春色彩,处处可见“社会人”和“女性意识”的觉醒。但问题是,这些觉醒都处于“已完成”状态,我们看不到成长的根源,也看不到进一步的发展。与之类似,陈孝正在青春校园时期的性格内涵得到更深入的挖掘,幼年丧父、母亲严苛、家境贫寒的现实逼迫他将人生视作“一栋只能建造一次的楼房”,因此“必须让它精确无比,不能有一厘米的差池”,此一表白深入了他灵魂的深处,成为他性格内涵的核心,直接决定了他在爱情面前的犹豫和人生抉择面前的挣扎,获得了充足的情节能量。然而,当他蓄起胡须,功成名就回国之后,以前的“情节能量”显然不能再支配他的行为,新的心理动机也一直没有确立。在接受杨澜访谈时,他认为自己“现在的成功是用做人的失败换来的,得不偿失”。他彻底否定了自己现在的职业选择和事业成就。如此,青春岁月回不去了,当下生活又被否定了,整个人物处于一种没有灵魂的状态。此外,许多故事线索始终时隐时现、漂浮不定。比如郑微和林静的爱情纠葛,施洁对林静的一厢情愿,赵世永对阮莞的无尽背叛,许开阳和曾毓走到一起等,这些故事的来龙去脉缺乏必要的交代,散乱无序,看不到成长的足迹。

究其原因,是因为编者对成长过程中的认知作用缺乏理解。“认知”本为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人类获取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求知活动和心理过程,包括社会认知、自我认知、道德认知、情感认知、智慧认知等。因此,可以说成长的本质就是认知的发展,《致青春》成长叙事断裂的根本原因即在于,没有充分发掘认知发展在成长叙事中的动力作用。这一动力“不仅反映在对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上,同时也反映在故事发展的节点上,它使成长小说的人物和故事的众多细节都充满了认知的意义,从而赋予了成长小说表达和启发青少年心路历程的魅力。”⑩《致青春》的后半部几乎看不到有认知意义的细节,多是对人物当下处境的生硬展示,比如朱小北改名后以学习辅导教员身份出现,并冷漠应答许开阳的询问;要么是抒发对逝去岁月的怀恋情绪,比如郑微和陈孝正关于青春的表述等。当然,成长叙事的断裂也有时代原因,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大学生活,是高考时代最终极的目标,而后高考时代给予青春的并不仅仅是随意挥霍的四年时光,更是冷酷无情的世态炎凉和生存竞争,于是刚刚终结的考试梦魇,又变换成无法厘清的青春叙事。”{11}即是说,“后高考”时代的残酷社会竞争压制了本应有的青春想象,突然到来的生存压力打乱了年轻人原本的“成长日程”,“超速”的社会化强迫人们割断与青春的血脉,从而造成了内心深处的成长之殇。

综上所述,电影《致青春》是现代商品社会制造出来的关于青春的集体记忆,它较充分展现了青春岁月所特有的纯真叛逆的光焰,以及苦闷无奈的迷失。影片力求建构有关青春的文化场域和话语线索,但在对时代文化氛围的把握,对校园文化的理解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此外,影片的青春怀旧主题,是现代社会人们精神困境的反映,怀旧的“景观化”生存正体现了其作为文化商品的消费性本质;最后,由于缺乏对成长过程中认知作用的理解,造成了整部电影前后叙事话语线索的断裂,这是影片艺术上的最大缺陷。这启示我们,影视剧创作应尽量抵制消费文化的侵蚀,真正深入体会和观照人们面临的精神困境,努力探索作品全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创作出既有厚重的思想含量,又有高超艺术水准的佳作。

注释:

① 董之林:《论青春体小说——50年代小说艺术类型之一》,《文学评论》1998年第2期。

② 约翰·费斯克等编,李彬译:《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词典》(第二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81页。

③ [美]罗兰·罗伯森著,梁光严译:《全球化:社会理论与全球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2页。

④⑥⑧ 赵静蓉:《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43页、第406页、第357页。

⑤⑦ [法]居伊·德波著,王昭凤译:《景观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第76页。

⑨[俄]巴赫金著,白春仁、晓河译:《小说理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29—232页。

⑩ 芮渝萍、范谊:《认知发展:成长小说的叙事动力》,《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6期。

第8篇:美国校园青春电影范文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精神,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更好地拓展学生素质,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市教育局、市文化体育局决定联合开展孝感市第二届“青春飞扬”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

         一、指导思想

        孝感市第二届“青春飞扬”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贯彻落实中央两个《意见》精神为主线,以高品位、高质量、高文化科技含量的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活动,引导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自身能力,以实际行动迎接时代挑战;引导学生注重文化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自觉完善知识结构,强化人文素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二、活动主题和宗旨

         主题:展示青春风采,弘扬校园文化,拓展学生素质,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

         宗旨:搭建一个平台、提供一次机会、展示一技之长、提高多种能力、培育一代新人。以本届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为龙头,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繁荣地方文化。

       三、活动内容及组织形式

     本届艺术节以思想教育、道德修养、素质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活动由艺术节组委会统一组织领导,具体时间定于二00五年五月至六月份举行。本届艺术节由七个活动板块组成:“母亲节”书信感恩活动(团市委承办、市邮政局协办),网页制作大赛(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承办),器乐大赛(市群众艺术馆承办),校园歌手大赛(市群众艺术馆承办),书法、美术、摄影大赛(市群众艺术馆承办),“加强自身修养,争做世纪新人”主题演讲比赛(孝感学院承办),文艺汇演暨颁奖典礼(市群众艺术馆承办)。

      四、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认真落实。本届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是今年我市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全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各地各单位要予以高度重视,认真落实文件要求,成立相应的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本地本单位的初赛选拔工作,使更多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受到教育和熏陶。各承办单位要对所承办的活动予以场地、人员、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可以采用冠名、协办等方式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保证所承办活动的顺利进行。

     2、突出主题、多出精品。“展示青春风采,弘扬校园文化,拓展学生素质,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为本届艺术节的主题。各地各单位在组织艺术节活动过程中必须紧扣时代脉搏,抓住有利时机,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两个《意见》精神,扎实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在活动的组织中要精益求精,多出精品。

    3、组织有序、注重实效。各地各单位在组织、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要做到有条不紊。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学生的参与面。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活动的实效性,让学生真正在活动中施其所长,发展个性。

    五、组织机构

    为确保本届“青春飞扬”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圆满成功,特成立孝感市第二届“青春飞扬”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组织委员会,委员会组成人员如下:

   组委会名誉主任:

xxx 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

组委会主任:

xxx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xxx 团市委书记

组委会副主任:

xxx 市教育局副局长

xxx 市文化体育局副局长

xxx 团市委副书记

xxx 团市委副书记

组委会成员:

……

具体承办本届“青春飞扬”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的单位应成立单项活动组委会,加强对活动的领导。要在活动过程中及时将报名情况、进展情况、评比规则、比赛成绩等情况报组委会办公室。

各承办单位要精心设计,周密安排,确保活动顺利进行。要热情、耐心、细致地做好各地、各单位参赛选手及指导老师的接待工作,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本届艺术节各单项活动未尽事宜,各地各单位可与各承办单位组委会办公室或本届艺术节组委会办公室(团市委学少部)联系。

各地各单位接到通知后,要按照通知及方案要求,及时部署,精心组织,认真贯彻落实,确保本届艺术节取得圆满成功。

中共市委宣传部    共青团xx市委

xx市教育局      xx市文化体育局

二00五年三月

附1:

xx市第二届“青春飞扬”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

“母亲节”书信感恩活动实施方案

承办:团市委 协办:市邮政局

一、活动主题

献给母亲的祝福——给母亲的一封感恩祝福信

二、活动对象

全市大中专、中小学所有在校学生

三、活动内容

1、给母亲的一封信

由活动组委会组织全市基层团委、少工委广泛倡导和动员,各学校集中组织学生在母亲节来临之际给自己的母亲写一封信(母亲节书信写作专用信封由市邮政局赠送)。

2、征文比赛

(1)所有写给母亲的信可以母亲自愿推荐的形式(可附母亲感言)参与征文比赛。参赛作品投稿截止日期为2005年5月20日(以当地邮戳为准),请自留底稿,作品概不退还,同时作品内容应当可以公开,以便进行作品的评审和展览。

(2)投稿方式:由母亲自愿推荐并将信件邮寄到共青团孝感市委母亲节书信活动专用信箱,邮政编码:432000。在信的结尾处写清楚所在学校、班级、姓名及联系方式。邮寄作品时须在信封左下角注明“母亲节书信比赛征文”字样,寄信人地址必须写明县(市、区)家庭详细通信地址。

四、活动进程安排

1、筹备发动阶段(3月10日—3月31日):活动组委会制定活动方案,要求各县(市、区)、院校成立相应的活动组委会,会议通知并发文各县市区、市直各院校。面向社会展开全方位的宣传活动。必须使用统一的主题和统一的形象。

2、活动教育阶段(4月1日—4月25日):

(1)号召全市大中专、中小学校开展“孝”文化宣传教育活动。

(2)4月10日前各级组委会向市活动组委会上报参赛人数,以便确定印制专用信封的数量。

(3)市邮政局按需印制“母亲节”书信写作专用信封,发放各学校 。

3、实施寄递阶段(4月26日—5月20日):各学校集体组织学生给母亲写一封信,把对母亲的感恩、思念、孝敬通过书信或一句祝福话形式用专用信封邮寄给自己的母亲,邮政局优先给予投递。

4、评选表彰阶段(5月21日—6月30日):活动组委会开展征文的评比工作。并将获奖优秀作品在有关媒体上选登。

五、奖项设置

组委会对参赛作品分小学、中学、大中专三个组别进行评选,评选出100名优秀作品,其中:每个组分别设一、二、三等奖各1名、3名、10名,共设优秀奖58名。同时设活动单位组织奖若干名。

组委会对获奖作品享有包括不限于书籍、报刊、杂志、影视、网络等相关媒体出版、发表的著作使用权,对被采用作品不再支付稿酬。

联系人:xxx

xx市第二届“青春飞扬”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组 委 会

二00五年三月

附2:

xx市第二届“青春飞扬”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

网页制作大赛实施方案

承办: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一、作品要求

1、题材内容以xx市第二届“青春飞扬”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项目为作品制作内容。

2、网页内容可以是单项活动介绍,也可以是综合活动介绍;

3、作品应具有良好的交互性;界面美观,操作方便。

4、基层开发平台建议选用 Powerpoint、Photoshop、Frontpage、Flash、Dreamweaver、fireworks、3ds-MAX等,要求做成可执行文件,能脱离原环境直接运行;

5、作品可以是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是多人合作完成。如果获奖作品是多人合作完成的,按照合作者姓名顺序表彰前两名。

二、参赛对象

全市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在读学生

三、作品报送时间、方式及地点

作品请于2005年5月10日前报送。作品在2M以内的,请压缩打包用E-mail发送到xxx邮箱;作品在2M以上的,请刻录成光盘报送。光盘作品报送至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团委。

报送作品时要附上软件内容结构图、基层开发平台、辅助开发工具、指导思想、主要表现的知识点、作品内容描述等文字说明。

四、评比及奖项

1、组委会将邀请孝感市有关专家组成评委会,对竞赛作品以投票方法评出奖次;

2、奖项设置:一等奖2件,二等奖5件、三等奖8件,优秀奖若干。

联系人:xxx 联系电话:

孝感市第二届“青春飞扬”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组 委 会

二00五年三月

附3:

xx市第二届“青春飞扬”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

器乐大赛实施方案

承办:市群众艺术馆

一、参赛要求

1、参赛曲目不限;

2、参赛形式包括独奏、重奏和合奏;

3、自带比赛乐器(钢琴除外),每人参赛时间限制在10分钟以内;

二、参赛对象

全市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在读学生

三、参赛时间及地点

1、节目报名时间:2005年4月18日—4月29日

报名方式:以县市区或院校为单位集体报名

报名地址:孝感市群众艺术馆

联系人:刘老师、韩老师 联系电话:2823960—4

2、比赛时间、地点

复赛:另行通知

决赛:另行通知

四、比赛程序

每个县市区或院校选送2—3名选手(组合)参加复赛。大赛组委会将根据报名情况按弦乐、管乐、键盘类三个专业分青年组(大中专生、高中生)和少年组(初中生、小学生)两个组别组织复赛,各筛选出10名选手(组合)参加决赛。

五、评选办法及奖项设置

复赛、决赛评委邀请专业人士担任,比赛活动分青年组和少年组分别评出:最佳演奏奖5名,优秀演奏奖5名。

xx市第二届“青春飞扬”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组 委 会

二00五年三月

附4:

xx市第二届“青春飞扬”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

校园歌手大赛实施方案

承办:市群众艺术馆

一、参赛要求

1、参赛曲目要弘扬时代主旋律,内容健康向上、富有校园生活气息,能反映出当代学生的精神风貌,尤其鼓励原创校园歌曲;

2、参赛曲目以独唱、组合等方式进行(民族、美声、通俗等唱法不限);

3、服装、伴奏带由选手自备 ;

4、每人(组)限唱一首,每首歌曲演唱时间限制在5分钟以内。

二、参赛对象

全市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在读学生

三、时间及地点

1、节目报名时间:2005年4月18日—22日

报名方式:以县市区或院校为单位集体报名

报名地址:市群众艺术馆

联系人:刘老师、韩老师 联系电话:2823960—4

2、比赛时间、地点

复赛时间:2005年4月23日 地点:另行通知

决赛时间:2005年5月10日 地点:人民广场

四、比赛程序

大赛分青年组(大中专生、高中生)和少年组(初中生、小学生)两个组别进行评选。各地各院校可根据初赛情况推荐3—5名选手(组合)参加复赛,复赛后各组再筛选出12名选手(组合)参加决赛。

五、奖项设置

复赛、决赛评委邀请专业人士担任,歌手大赛分青年组和少年组分别评出:最佳校园歌手5名,优秀校园歌手7名。

xx市第二届“青春飞扬”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组 委 会

二00五年三月

附5:

xx市第二届“青春飞扬”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

书法、美术、摄影大赛实施方案

承办:市群众艺术馆

一、作品要求

1、比赛设书法、美术、摄影三个项目。参赛作品体裁、形式、风格不限,要能反映新世纪青年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以及祖国繁荣昌盛气象,要有一定的思想主题,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色,并能有所创新。

2、书法:书法分为软笔和硬笔书法,书体和规格不限,作品需装裱。

3、美术:作品包括国画、油画、版画、水彩、水粉、素描,规格尺寸不限,作品需装裱、装框。

4、摄影:作品规格为10--12寸,同时上交底片,并写清相机型号、光圈、速度、所用胶卷名称、感光度、照片主题,创作意图要用简单的文字说明,字数在100字以内;所有作品不装框,只用白纸板做衬底裱糊。

5、请作者务必在参赛作品上注明创作日期及作者姓名,并在作品反面右下角注明所属学校、班级及联系方式。参赛作品严禁请人代笔。

二、参赛时间

1、作品上报时间:2005年4月25日—5月10日

上报方式:以县市区或院校为单位集体报名

作品上报地点:孝感市群众艺术馆

联系人:李老师 联系电话:2823960—7

2、获奖作品展:2003年5月16日—6月10日

三、评选方法及奖项设置

大赛将邀请xx市书画知名人士组成专业评审委员会,对参赛作品进行严格评选,最终将评选出书法类、美术类、摄影类获奖作品若干。

孝感市第二届“青春飞扬”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组 委 会

二00五年三月

附6:

xx市第二届“青春飞扬”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

主题演讲比赛方案

承办:孝感学院

一、活动宗旨

通过本次比赛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激发广大青少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注重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为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大伟业做好全面准备。

二、活动主题

加强自身修养,争做世纪新人

三、活动要求

1、参赛选手要围绕比赛主题准备演讲稿,演讲题目自拟。演讲稿要求紧扣《意见》精神,内容健康向上,充分展示广大青少年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风貌。

2、每位参加选手演讲时间不超过8分钟,并且脱稿。

3、以学校为单位组织报名,每校限报2人。

四、时间与地点

报名时间:2005年4月15—29日

报名地点:孝感学院团委办公室

联系人:郑 俊 刘 洋 联系电话:2345317

比赛时间:另行通知

比赛地点:另行通知

五、奖励办法

本次大赛分青年组(大中专生、高中生)和少年组(初中生、小学生)两个组别分别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若干名。

xx市第二届“青春飞扬”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组 委 会

二00五年三月

附7:

xx市第二届“青春飞扬”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

文艺汇演暨颁奖典礼实施方案

承办:市群众艺术馆

一、节目要求:

1、节目方式、体裁不限(歌唱及器乐表演除外);

2、节目内容要弘扬时代主旋律,健康向上,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艺术性、创造性,集中展现当代学生在素质教育下的新成果。

二参加演出单位:

全市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

三、时间及地点:

1、节目报送时间:2005年4月18—22日

报送地点:市群众艺术馆

联系人:刘老师、韩老师

联系电话:2823960—4

2、演出时间:2005年5月底

3、演出地点:人民广场

颁奖典礼上,组委会将对积极组织参加本届艺术节各项活动的单位颁发优秀组织奖。

第9篇:美国校园青春电影范文

今年,Aubin &Wills品牌的关门大吉、Ralph Lauren旗下学院风品牌Rugby的江河日下似乎在说明同一个问题:这股学院风真的在减退了。

其实,我们可以观察一下Ralph Lauren这个号称学院风鼻祖的品牌。它的风格在这些年的确有了很大的偏移。一直以来,由于和1970年代伍迪·爱伦的电影《Annie Hall》的完美合作(Ralph Lauren提供了电影里男女主角的服装),Ralph Lauren被称为学院风鼻祖。但是这个鼻祖在近些年自己的创作中显然很巧妙地将牛仔风格和上层贵族风格以及马术等元素相融合,至于学院风,早已经变成了往日系列的一张张老照片,只能让人缅怀。

看看现在的时尚,那些硬朗的,成熟而坚定的风格四处充斥,而那些华丽的,繁复的又是那样张扬地闪着光彩,于是,我们不禁要问,学院风所代表的那份青春真的不见了吗?当然,现在市场的缤纷复杂早已经决定一种风格难以独占江山,且也很难有风格彻底死绝。我们看到了各类学院风的延续派,他们有的成为了性感招摇的学院风,比如Miss Sixty,有的则成为了纯贵族的写照,比如Ralph Lauren,还有一些干脆转向了较为简约的小清新范儿,成为文艺青年的标榜。然而,校园,却成了一份无人问津的荒凉。

人们为什么不再乐衷于当学生了呢?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似乎人类成熟够了,看够了,理解够了,学习够了,如果结合2012的预言,再或者我们可以解读为人类老了?这解读真是可怕,但联想一下现在盛行的极简风,那些分不清老年还是青年的妆容,那些分不清快乐还是痛苦的时髦表情,那些看不到甜蜜的硬朗线条,宛如一个霹雳,难道这就是衰老的时尚吗?!

环看中国市场,似乎相比欧美更加眷恋这学院风。一些品牌仍然在延续着这样一个风格。而且似乎中国人也更容易接受这种风格。中国人的内心似乎更加柔软。这是一份契机。人们还是在不停地“嫩化”着自己,缅怀着这份校园温馨。这个时候,又一个进程的差异出现了,难道这和经济的进化也有着关联?当我们的科技和经济也都发展到西方社会的状况的时候,学院风还会在吗?柔软的中国人,热衷于“嫩化”的中国人,是不是也要板起脸来,穿着僵硬的大袍来回来去?如果真的是那样,我们还往前走吗?

石头,一个写与潮流有关文章的人

人类真的也有入学年龄和毕业期吗?学院风之所以曾经红透全球,就是因为他绑定了人们对青春的热爱。而校园真是那青春的居所。当社会中的校园发生变化,充满了枪击、和的时候,学院风必然变成无家可归的游魂。

热门链接:

/u/vw/24607109

那些和学院风相关的电影:

《Love Story》 (《爱情故事》)

Preppy Look这个词最早出现是在1970年的畅销小说和电影《Love Story》 中,代表着干净、斯文、低调内敛、有品位的特质,追求的是一种不张扬的知性魅力。标志性的单品包括西装外套、卡其裤、针织背心、Polo衫、格纹衬衫、胶框眼镜等等。

《Annie Hall》 (《安妮·霍尔》)

1970年代伍迪·爱伦的电影《Annie Hall》里男女主角的装扮就是出自Ralph Lauren之手,此片成功地为该品牌建立了一种美式怀旧和上流社会文化格调,时装界则为Ralph Lauren冠上了Preppy Look之名,令其红遍时尚圈。成为了学院风之父的Ralph Lauren,多年来的设计中,从来不曾离弃过绣花胸章的西装、V领针织衫、领带、牛津纺恤衫等这些很学院派的简单清新款的衣服。

着装上遵循传统的学院派风格,青睐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物质,强调穿着上的舒适性与功能性的完美结合。色系多爱使用驼色、深蓝、白色等较为传统的颜色。大到搭配方式,小到细节配饰皆一丝不苟,都无不在向经典的Preppy风致敬。Preppy风对于这一类簇拥者来说不仅是一种风格,更代表一种精神追求,那是一种对永恒青春的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