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

美国文化英语论文精选(九篇)

美国文化英语论文

第1篇:美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

文化伴随着人类历史的产生而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历史生活,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表现出了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促成了世界文化多元的发展。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这一社会大背景下,对于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文化差异的因素对英美文学评论所产生的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

一 英美文学的发展与英美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与英美文学评论是相伴产生的,英美文学作品是将英美文化艺术性地展现,而英美文学评论则是通过英美文学这一手段重新审视与剖析英美社会文化生活。两者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也是必然的。因而,探本文由收集整理讨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的评论影响,有必要对英美文学的发展历史作出梳理。

1 英美文学发展

英美文学作品是英美两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英美文化的表现形式。英美文学不单单是英美语言的艺术性体现,同时也是对英美人民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展现,是世界人民认识英美文化的一个窗口。英语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被用来表达英美人的思想、情感。英国的文学发展史可谓是源远流长,英国文学先后经历了盎格鲁·撒克逊阶段、文艺复兴阶段、新古典主义阶段、浪漫主义阶段、现实主义阶段以及现代主义阶段。纵观英国文学的发展阶段,我们不难发现,其每一个阶段在文学成就上都具有独特的文学艺术魅力。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的文学在当今多元化社会背景之下,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地向前发展。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而美国文学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美国文学受英国文学的影响很深,开始只是一味地模仿英国文学。这种现象直到19世纪末才得到改观,美国文学逐渐脱离了英国文学,走向独立自主。20世纪初,美国文学达到繁荣,并与英国文学并驾齐驱,成为真正独立的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多元化社会的发展,美国新旧文学之间在展开激烈斗争的过程中,推动了美国文学不断地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2 英美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评论是一种运用文学理论来研究英美文学作品的实践活动,通过研究揭示英美文学这一特殊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规律,并以此来为英美文学创作提供依据。英美文学评论的对象是英语文学作品,英美文学评论的形式根据其文学作品形式的不同分为小说评论、诗歌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等。英美文学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创作风格等进行全方位的评鉴与议论,以此来提升文学爱好者阅读和欣赏的水平,准确把握文学作品所传递的信息。

英美文学评论与一般的作品分析不同。当然,英美文学评论要建立在对英美文学作品本身的分析基础之上,没有英美文学作品的分析就没办法进行深刻的评论,也没有资格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评论,而对作品的分析本身也具有对文学作品评价的成分。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英美文学评论与一般的作品分析存在着显著的区别,文学作品分析更多地关注文学作品本身所具备的属性,而英美文学评论其关注点则更多的是对英美文学作品所呈现出的外在表现、文学艺术表现进行思考、进行评论。

二 文化发展载体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语言,同时,作为文化发展载体的语言也是民族文化重要的表现之一。因而,民族文化发展的差异性,必定会在语言这一重要媒介上表现出来。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其创作所使用的语言,多是作者经过三思提炼、凝聚而成,文化差异对于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在英式与美式两种语言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因而,从语言差异这个角度去切入,看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更具代表性和典型性。

英国在文化历史的发展上源远流长,具有良好的民族文化发展传统。同时,英语作为其文化历史发展的语言正宗,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它继承了其传统文化遗产,在文学作品的使用中具有良好的表现性。或许是因为这一语言原因,很多文学评论家在对英国的文学作品进行评论的时候,对于语言的使用显得小心翼翼,这或许是由于他们潜意识中由衷地尊敬乃至崇拜英式英语古老而悠久的文化传统,害怕语言使用上的不当而亵渎了英式英语的崇高地位。因而,文学评论家对于英国文学作品的评论,在语言的使用上就显得比较中规中矩,缺少一种文学评论上的个性自由与张狂特质。

美国英语作为英国英语的一种衍生之物,虽然在本质上与英国英语相比,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作为一个民族独立、自由、民主的新生国家,美国在其争取独立发展的过程中,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以及民主的文化意识都是新生的。而美国英语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叛逆和创新的特质。同时,美国的民主革命比较成功,在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方面都没有留下任何大的历史遗留问题和负担,这一些反映到语言使用的层面上,就是文学评论家在对美国的文学作品进行评论时,比较个性张扬,没有那种小心谨慎乃至顾忌的痕迹,特别在不少时候体现了文学评论语言使用上的文学艺术创造性。而美国文学评论语言使用上的创新,与美国的自由、民主、个性张扬的创新文化氛围,与“一切皆有可能”的美国文化精神是分不开的。

语言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表现,通过分析文学评论家在对英美两国文学作品进行评论时所使用语言的不同表现,我们可以看出深层次的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显著影响。

三 文化内涵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国的文学评论,是在传承文化和挣脱传统文化两者之间挣扎的。《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杰出代表作,主人公哈姆雷特在复仇中苦苦挣扎,“生存还是灭亡”这个问题很好地表现出他优柔寡断的性格。而这一时期的英国文学评论似乎也具有这样的性格。17-18世纪的英国文学评论从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到荒诞的创造手法,都体现了这一时期英国文学评论的继承传统与打破传统之间的纠结与抗争。20世纪以来,英国文学评论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英国文学评论家对于先前的理论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与思考,此时的英国文学评论作品也产生了显著的变化。总的说来,英国文学评论界,除了伊格尔顿以外,没有出现一个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他至今在文学评论界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方向是朝着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以及女权主义方向发展的,这是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趋势。文学评论要对以前的文学理论成就进行纵向的和横向的重新审视和思考,建构起新的、适合当今社会的文学理论。

转贴于

谈及美国文学评论,我们就不能忽视了对于美国文学的研究,因为自从有了文学,才有了文学评论。美国作为殖民地,其文学受到了欧洲大陆文学,特别是英国文学以及印第安文学的影响。笔者认为,美国文学有着其自身的特性,不然也就不会有美国文学这一说法了。美国文学虽然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在于美国自身这一因素。英国文学在美国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结出新的果实——美国文学,虽然有着“遗传基因”,但是美国文学终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当然,与之相对的美国文学评论也是这样的。

四 文化历史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对于英国文学,在文化历史发展的渊源上,其文化历史传统特色是人本主义,而英国的人本主义是相对于禁欲主义和神权主义而言的。在英国文学评论中,对于人本主义的观点比较趋于保守,这是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文化历史的不彻底性、妥协性是分不开的。例如,莎士比亚在对自身文学作品进行评论时,谈到他的文学作品更多的是对人本主义的一种广泛宣传,人本主义在发展的金字塔的顶尖上,就是要实现全人类的和平、自由与友爱,没有人与人之间在阶级上的严重束缚。莎士比亚对其文学作品中人本主义观点的评价,可谓是英国文学作品评论中的典型,对英国后续的文学评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形成了英国比较稳定而牢固的传统人本主义评论观。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英国文学评论中的这一人本主义观点,却越来越受到大多数人的质疑乃至否定,其原因有如下:一个社会要想获得完善、快速的发展,必须借助革命的推动作用,只有通过革命才能为整个社会在质的发展上提供催化剂的动力支持。因而,相对于保守的人本主义观,创新才是社会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当然,社会的完善和发展不需要保守的人本主义观。保守的人本主义观唯有在社会发展的必要时刻才会真正的有效,它是社会完善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美国文学评论对于人本主义的观点,在显得激进的同时,还特别的具有独创性。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不像英国那样带有沉重的文化历史包袱,也没有很大的文化历史遗留问题。再加上,美国为争取独立而斗争所形成的自由、民主、自由的文化氛围,使美国文学评论在发展上可以轻装上阵。因而,在美国的文学评论中,各位作者以及文学评论者对于人本主义的观点,都持比较激进的态度,甚至在很多时候还表现出独具一格的人本主义的创新观。我们可以从美国文学评论家对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评论中窥见其人本主义的观点。后世不少文学评论家一致从美国的历史去解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认为他在文章中真实地描写了美国的历史。其中有不少文学评论家认为,马克·吐温在文章结尾部分让黑奴吉姆获得了自由,回避了美国奴隶制度的现实问题,具有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欺骗性;也有不少文学评论家认为黑奴吉姆虽然很多时候是自由人,但从本质上看,他却是哈克和汤姆的一种有趣的玩物;但是更多的文学评论家认为,马克·吐温是在通过一种貌似带有种族歧视的描写来揭露讽刺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文学评论所具有的自由、民主、激进而独具创造性的特点。

第2篇:美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

对于英美文学的评论,需要研究并且探求英美文学这一产物的存在以及它的发展规律,并把研究结果作为依据供英美文学创作参考。由于英美文学作品种类繁多,相应的文学评论也有很多形式,比如散文评论、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戏剧评论等。文学是思想文化的体现,而将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创作风格以及表现方式等做一个非常全面的评鉴和议论是文学评论的主要目的,这可使读者较好地把握文学作品带来的信息,以此来提升阅读质量和水平。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评论离不开文学评论的基础知识,然而,它的评论与一般的的作品又有很大的区别,平常的作品评论分析往往注重它本身的属性,而英美文学更多的是要对其所表现出来的艺术进行深刻的思考和评析。对于文学伦理学方面的批评,需要面对三个较为敏感的话题。首先是伦理学和文学伦理学之间的关系;然后是道德批评和文学伦理学方面的批评之间的问题;最后是审美和文学伦理学批评之间的关系问题,而第二方面是我们在现实中最为关注的问题。[2]20世纪是一个“品评的世纪”,文学的评论在此时期逐渐的由内而外。后来,在许多的后殖民思想的侵略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在文学方面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也奠定了新文学时代大发展的基础。

二、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一)两式不同的英语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学是语言的升华。语言在文学中更加能够体现出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别,具有很高的代表性。作为一种全球性运用最为广泛的语言,英语已经经历了长达1500年的悠久历史。起初,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有很多共同之处,但随着英式英语与北美土著印第安语融合,出现了很多新的词汇,这样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美式英语。[3]美式英语是英语在美国的国土上发展起来的,两者的母根相同,但是又有很大的区别。英式英语作为英语的起源,传承了悠久的历史文化。英国评论家对传统的崇拜根深蒂固,因此,评论时往往很规矩,他们需要尊重传统语言,这是英国文学评论的烙印。然而,美式英语则保留了英语核心的东西。美国人创造了美式英语。作为一种新生,他们没有那么多的顾忌,有张狂的个性,在语言使用上也是如此。

(二)文化内涵的不同对英美文学作品评论的影响由于英语起源于英国,因此在文学评论上,英国需要在传承和革新之间挣扎,尤其是在17至18世纪时期,在继承传统与革新之间有着激烈的斗争。而在20世纪后,英国文学评论在原来的基础上脱胎出来,有了巨大的变化。最著名的莫过于伊格尔顿,他在文学评论界所留下的影响至今仍能清晰的感受到。英国文学评论与英国独有的内涵密不可分。随着英国各方面的不断变化,英国文学评论也在不断的变革与更新。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文学作品受到英国文学及印第安文学的深刻影响。许多学者认为,美国文学有着自己本身独有的特性,它的基础仍然是美国人自身。那么理所当然,美国文学评论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它依旧形成了属于自己独有的美国文学评论特点,这与美国民族的内涵息息相关。美国文学评论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开放的评论,而作为一个殖民国家就更使得它的创新能力增强。美国在吸收欧亚大陆以及北美大陆的文学同时,对于外来的优秀文化也要广泛吸收,全世界的有用的文学性评论都拿来用,再进行创造,使得文化走向多元化。

三、结语

第3篇:美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

一英美文化的特点

文化是一个社会或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伦理制度、科学技术水平、信仰、宗教的总和,文化集中反映了社会或民族的物质文化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也包括了人类生活中的生活习惯、风俗礼仪等。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英语是现代社会复合型人才的必备素质,从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角度来看,英语教学中融入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是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科技、文化、政治、历史和风俗的最佳手段,同时也是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增进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最佳手段。

1中国文化同英美文化的差异

英国作为英语的发源国,受英国绅士文化的影响,英语中最典型的特点就是礼貌用语的广泛使用,可以说只要人与人之间有交流几乎都存在使用礼貌用语的现象。而在中国文化中“谢谢”、“请”通常表现为对外的交际场合,如在公共场所或餐厅等,在家庭环境中或比较亲密的朋友之间说“请”、“谢谢”等词语很少见,在中国文化里如果在家庭环境或亲密朋友之间说这些礼貌用语反而显得不恰当,通常会被受者认为“见外”了。

2英美文化的个性特点

英语国家比较尊重人的隐私,即使是很亲密的朋友也不宜询问和交谈,这是由于英美文化中崇尚独立的个性和人格自由的文化决定的。如在英美国家的文化中,打听别人的工资收入、年龄、家庭住址和其它个人隐私都属于侵犯他人隐私的不当行为,是被语言文化和道德文化所不能容纳的。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切入英美文化与素质培养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如果不懂其起源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却希望很好地利用语言进行沟通是不切实际的。美国语言学家Hamels总结学生外语的学习背景时表示: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应包括五种要素,即听、说、读、写以及社会交往能力,也就是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和谐交往的能力[1]。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和学生都比较重视英语的读写训练,但针对英美文化的学习和切入却通常被忽略。这是因为传统英语教育没有真正意识到文化对于语言的重要性,尤其是英语,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许多语言在不同的场景通常表达出不同的涵义,这与中国文化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演变成多样化的含义是一样的。许多初次踏入异国他乡的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了十几年的英语却无法同英语国家的人们哪怕进行最简单的沟通,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英美文化的不了解、不熟悉。曾经一名中国官员在美国考察时,受邀出席欢迎party,美国官员用礼貌性的问候对中国官员的夫人表示了问候,通常他们说:Your wife is so beautiful!中国官员在听随从翻译人员的翻译后,也用中国式的客气回答道:“哪里!哪里!”,随从翻译人员正是出于对英美文化同中国文化差异的不了解,随口翻译成“where!where!”另一则笑话是一位外企员工对上级领导交代一项任务表示胸有成足,当外籍领导问他:“Are you certain of that?”,员工本想表达对此事“胸有成竹”,而译者却直译成了“There is a bambu in my chest!”,领导听说下属胸里有一根竹子大为惊讶。

由于英语的重要性和国际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入,学生们普遍对英语学习的热情高涨,但对英美文化的认识不足影响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效率和学习的成果,缺乏对英美文化的认知导致了我国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在开口与英语国家的人沟通时就表现出词不达意,甚至引起误会和对方的反感。许多出国留学的学生,虽然能在托福考试或GRE考试中获得高分,但一旦踏上国外的土地上的时候,仍难以理解国外文化的冲击,出现沟通困难的情况,使自己表现得无所适从。教师在教授英语时,也不应过分关注背诵词汇和做语法训练、考试训练,而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英美文化的自觉性和从英美文化中体会英语魅力和学习英语沟通的能力[2]。高校英语老师要不断向学生阐明学习英美文化对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要阐明英美文化的引入对英语学习的作用,在讲授英语时,要通过文化的深入研究,可以将西方文化中好的东西借鉴引用,不好的东西要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比较对其摈弃,通过对比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提高学习英语的热情和技巧。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切入的方式

中国著名的英语教育学者胡文忠是较早研究跨文化意识交流在英语教育中的作用的,他通过举行英语讲座、开设英美文化展览、可设英美文化课程、开展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加深对英美文化的认识,并在日常英语教学中,通过文化对比的方式在英语教学课堂上切入英美文化,他的教学尝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可见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切入英美文化知识教育对教学是大有裨益的,以下是在高职英语中切入英美文化的方式:

1引导学生参与英美文化的调查、讨论

英美文化的切入既需要教师的因势利导,更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参与英美文化的调查讨论是在教学中切入英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进行课本教学前,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预习,在进行英语教学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将课本中提出的话题,让学生们自行收集相应的英美文化背景,调查相关话题中英美文化的相关知识,并在课堂上对此进行分析、讨论,以此带动学生提高学习英美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前期调查和收集文献中,既加深了对课文中的词语、词句和中心的了解,又加深了对相关文化知识和文化背景的了解。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第四单元“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一文中,教师在课程开讲之前,要求学生主动调查美国标志性的文化背景,并延伸到美国标志性建筑、标志性语言、标志性物品上。学生们通过对这些主题的调查,不仅收获了对美国文化的深刻认识,也通过调查理解了文章的主题。同时在课程讲解的讨论中,学生们各抒己见,提高了课堂的参与程度,也提高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热情,更为学生们学习英语打开了一个自由、广阔的思路。

2通过教材渗透英美文化

通过教材渗透英美文化是高职英语教学中切入英美文化的重要途径,高职英语教材都是精选的英语中的优秀文章,文章中包含着深刻的英美文化背景,教师在讲授课文时,不应照本宣科,机械地讲解文章的中文意思,讲授文章中的生词,而应当结合文中表述的主题,发掘文章的文化背景,通过文化背景的讲解,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加深对英语语言和语感的学习[3]。例如高职英语教材中第4学期第三单元以讨论美国福利制度为主题,讲述一位接受政府救济的残疾人通过努力改变被救济现状的故事,表达了对新的福利制度的渴望之情。教师可以以文章的主题为中心,借题发挥,讲述英美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和欧洲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并通过与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比较,让学生参与讨论各国福利制度的利弊和待改进的地方,通过渗透英美文化达到了学生深刻理解文章主题的目的。

3对比中外文化差异,体验英美文化特点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材的许多内容都涉及中美文化、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教师应当通过文化对比的方式使学生们了解中美文化、中英文化之间的异同,让同学们在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了解英美文化同我们文化的区别。在对比中外文化的差异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念理解和了解异国文化,给学生辩证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明确学习和了解异国文化并不是崇洋,并不是放弃自身文化而学习他国文化,而是要用包容的眼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尊重彼此文化的同时达到文化交流和交融的目的。在比较中外文化的同时,要学生注意英美文化的特点,以及由文化催生语言特点,要通过故事体会英语中的俚语、谚语的形成和用法,并通过英美文化特点分析英美各国相互之间交流的特点和注意事项,比如英美文化中忌讳询问讨论个人隐私如年龄、体重、收入等问题,为今后学生在同英美国家人员交流时打下一定的文化基础。

4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渗透英美文化

多媒体教学技术在高校中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英语作为一门实用课程,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渗透英美文化。英语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全方位地展现英美文化。学生对采用多媒体技术的欢迎程度和知识接受程度远大于传统的说、教、描述等教学方式。如在进行英文教学时,教师将一堂读写课程变成了播放影片《特洛伊》,影片中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唯美壮观的战斗场面让同学们十分享受,同时影片中的西方神话色彩和地道的西方语言文化使学生从中也得到了熏陶。在观看完影片后,教师组织学生们通过讨论剧中的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使同学们加深了对特洛伊木马这一历史背景的认识,加深了西方神话文化的认识,更重要地是培养了学生关注西方文化的兴趣,学生课后也会参与讨论和在网络上差异相关西方文化。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渗透,掀起了同学们对西方文化的学习热潮。

5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穿插对比切入英美文化

教师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学需要和教学大纲的安排,将中西文化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穿插对比,由此引入英美文化的学习[4]。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方、学生参与讨论法、提问法、自我调研法学习教材中的相关题材,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地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法对文章中的故事情节进行再现,通过穿插对比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化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韩远飞.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与英美文化的输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06)。

[2]陈蕾.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校园英语,2012(9).

第4篇:美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

关键词:历史文化;差异;英美文学评价;影响

对于文学作品来讲,属于文化一种载体。英美历史长河当中,文学作品比较多,通常是通过使用戏曲、诗歌、小说等形式展现出来, 文学作品也是作者抒发情感和理想的一种重要手段,属于民族以及国家文化象征。由于各民族之间存在着明显文化差异性,英美文学在评 价方面存在着很大区别。

1 英美文化差异

第一,对美国以及英国来讲,其都采用英语作为语言工具,但是,英国人发音清晰、字正腔圆,美国人英语发音比较快速,句子通常 含糊,难以听懂。英国人发音更容易被世人所接受,同时听起来相对舒服。第二,人文环境也存在着差异性,英国历史悠久,同时英国人 做事风格严谨,相对较为保守,对于文化理解具有逻辑性。但是,美国历史相对较为短暂,美国人在思想上比较注重创新,行为处事比较 大胆,不如英国人谨慎。与此同时,美国人注重个性。两国人口构成也存在着差异性,美国人大多数是移民人口,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多元 性,但是,英国人口则相对单一,文化上保守,英国人性格大多比较内敛[1]。

2 英美文学发展

英美在文化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不同,势必会对英美文学发展造成影响。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很 多文学家,典型代表就是莎士比亚。在十八世纪中期,英国推崇新古典主义。二十世纪英国文学进入繁荣时期,也就是爱尔兰文艺复兴时 期。美国属于多民族国家,各大民族相互融合,美国文学具有多样性。美国文学主要经历了殖民时期、革命时期、一战、二战,另外,殖 民时期又可以分为印第安人以及早期移民两大部分。二战之后,美国文学形式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特色。风格上,英国文学由浪漫主义、现 实主义、现代主义三部分构成,美国文学则呈现出多样化,风格不固定[2]。

3 英美历史、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价影响

3.1 语言差异对英美文学评价影响

语言属于文化重要载体,语言理解或者语言表述差异对评论造成重大影响。文学作品语言都是经过作者处理加工之后产生,其中,英 美作品内涵和情感存在着很大不同。英国发展历史相对较为悠久,英语已经成为了世界性语言,同时,英语是英国人母语,具有一定特色 。文学作品评论过程当中,英语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英语语言文化特点,英语文学评论也有着英国色彩,英国文学评论相对较为保守, 中规中矩。从整体上进行分析,英国人不管是在思维上还是在个性品质上相对低调,不喜欢张扬,注重母语,所以,对语言进行应用过程 当中相对谨慎。美国曾经是英国殖民地,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英国影响,但是,也与英国存在着明显不同。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阶段 ,文化层面相对不够厚重,文学评论也比较直接大胆,缺乏保守意识,注重改革和创新[3]。

3.2 文化内涵差异对英美文学评价影响

英美国家在文化内涵方面也存在着明显差异性,这势必会对于英美文学评论造成影响,在文艺复兴阶段出现了著名文学家代表莎士比 亚,在《哈姆雷特》这一部伟大作品当中曾经写道生存或者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大部分英国评论者对这句话评论大多中规中矩。英国发 展历史相对较为漫长,英国人性格较为保守,英国文学评论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不管是在评论手法上还是评论格局上都具备厚重感。 虽然英国想在文学理论方面有所发展和突破,但是成效并不显著,还是处于停滞不前状态。即便如此,英国文学理论所呈现出来的厚重性 和严谨性还是其他国家所难以超越的。美国文学评论的过程当中,厚重意识相对薄弱,缺乏历史积淀文学评论较多,这主要是和美国政治 体制和美国经济密切联系。美国开放,文学语言评论方面比较直接和大胆。美国文学吸收了北美印第安人以及欧洲大陆文学特点,不仅在 语言表现上大胆,文学评论视角也相对开阔和灵活。美国评论家通过比较灵活和现论方法,突出文学作品优势,并且还吸收和借鉴其 他评论方式。美国人注重创新,这是英国文学评论所不及之处。比如,以人道主义作为典型例子,英国评论者则是认为莎士比亚文学作品 主张用爱来取代恨,防止暴力革命。但是,美国人却认为这种看法比较保守,这主要是由于美国人没有经历过封建时期,对于人道主义理 解不够深入造成[4]。

3.3 英美历史差异对英美文学评价影响

从英国和美国两大国家历史层面对于英美文学评价进行分析,其中英国历史较为久远,还对于美国早期文学造成了重大影响,但是在 后续发展过程当中,英国文学逐渐开始走向了保守主义,美国文学也逐步脱离了英国文学而独立成长,并且逐渐变成了自身独特文学形式 ,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英国文学作品在主题、题材等诸多方面在各个时期展现了较大差异性,由于英国具备相对特殊文化和历史背景, 文学评价的过程当中充分展现其宗教特性。莎士比亚对自己作品评论主要关注人类平等、自由、友爱、和平,而莎士比亚对自己作品人文 主义评论方式对于后续人员评论造成了重要影响,逐步形成了英国固有人本主义作品评论观。在现代文明发展过程当中,人文主义评论观 点受到了很多文学作品研究人员否定,认为在时展过程当中,革命是促使社会效益提高一种驱动力,但是,人本主义思想观念过于保 守,阻碍了社会发展与创新。美国针对于人本主义观念进行了改革,在美国作品评论的过程当中,例如,对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进 行评论的过程当中,主要是基于美国历史着手,针对于这一作品进行评论,马克吐温的这一部作品结尾让黑奴获得自由,展现出了美国奴 隶制的现实问题,同时也充分展现出来美国社会意识形态欺骗性和黑暗性特点。评论人员在对于马克吐温这一作品进行评论的过程当中, 从美国种族歧视这一角度反映出了这一部作品讽刺性意味。从这一部作品的评论观点可以分析得出,美国文学评论具有创造性、激进化、 个性化以及自由性特点,这也是美国和英国在文学评论当中差异所在,另外,文学评论理念方面也有着明显不同,英国核心理念是人文理 念,注重人物内心反思,关注作品艺术价值,但美国在对于文学作品进行评论过程当中,则注重现实精神以及科学精神[6]。

4 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是民族以及国家历史积淀,同时是逐步演变而产生,文化代表着各大民族和各国人民情感和智慧,与此同时,文化也 对于政治和经济造成影响,各国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性,这些差异也通常都会在文学作品评论展现出来。各评论家生活环境、文化素 养、知识结构都会反映在文学评论当中。世界文坛当中,英国文学地位比较高,但是,如今文学评论上也没有取得比较大的突破。美国文 学文化积淀相对较为不足,但是,美国人注重大胆创新,文学评论的过程当中不容易受到传统思维模式影响。总体来讲,英美文学还是需 要不断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还有很漫长一段道路要走。

参考文献

[1]何冬梅.美国文学发展历程探究――评《英美文学教程(美国卷)》[J].语文建设,2020(04):86.

[2]杨民.重现文学的认知特征――评《解读英美文学中的智慧》[J].语文建设,2020(03):87.

[3]宁妍.英美文学教学中文学批评理论的作用――评《英美文学选读》[J].高教探索,2019(11):136.

[4]李翠红.探究历史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价的影响[J/OL].北方文学(下旬),2017(07):92[2020-03-18].

[5]王平.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32(12):144-146.

第5篇:美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

关键词:英美文学大学英语教育英语教育教学模式

一、英美文学发展概貌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一萨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战后英国文学大致呈现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走势。

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已不再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进入20世纪,美国文学日趋成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战后美国文学历经50年代的新旧交替、60年代的实验主义精神浸润、70年代至世纪末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色和特征。

二、英美文学批评理论概述

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文学批评理论沿一条从“内在的研究”到“外在的研究”轨迹发展,“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精神分析、读者反应批评、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各种批评思想和理论革新了文学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文学传统、典律构建、文学与文化、文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为文学研究开辟出新的天地。

三、英美文学的认知功能和艺术价值

文学是对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文学作品隐含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带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

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约、或粗犷,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语音乐性的语调和五光十色的语汇,回味其“弦外之音”。

四、英美文学研究

开展外国文学研究,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繁荣我们国家的文学创作和方法。促进中国文学发展,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外国文学研究的意义所在。就英美文学而言,可选择小说、诗歌、戏剧、文学批评理论、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史、中外文学比较等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我们国家外国文学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对英美经典作家的研究有待深入,对现当代文学跟踪研究有待加强。

五、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目前许多学校的英美文学课采用“文学史+选读”的模式。上文学史课时。教师罗列一大堆文学史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因为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复述”,怎样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见解便无从谈起,传统的文学课除了教授文学史外,常常要搞一点文学选读,作为对史的补充。这种“语录”式节选,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教师处理这些选段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解释句子和单词的意思上面。学生浅尝辄止,虽然上了一两年的文学课程,却没有接触过一部完整的小说或一个完整的剧本。没能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文学原著。由于教学内容是些死的知识,不少人便觉得英美文学课乏味、无用。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思路:

1、读完整的作品。作品选读虽说是精选经典作品的华章彩段,但由于是只选片断,破坏了作品固有的整一性,难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只有认认真真读过莎士比亚一个剧本,学生才能对莎士比亚的创作特色真正有所了解,才能说“我读过莎士比亚”,才能与人讨论莎士比亚,也才能写出有自己见解的评论文章出来。阅读文学作品,从整体上去感受体验,学生会有所震动,有所启迪。

2、讲欣赏作品的方法。在传统的文学史课上,教师往往以“满堂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其实,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网络、百科全书光盘等途径搜寻到这些知识。因此,英美文学课的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作品上面。以英美小说为例,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析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叙述角度、象征细节、语言风格等。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写阅读心得。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写作则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两者互为补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许多名家均为语言大师。学生通过阅读,受其熏陶。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不搞闭卷考试,而是撰写课程论文。

按照上述思路组织教学,英美文学课程可以成为一门素质培养课。学生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正有用本领。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英语水平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六、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属基础语言技能训练,教学任务繁重,四级通过率压力大。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不应忽视英美文学这一丰富多彩的资源库。英语教师面临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任务,英美文学是科研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我们现今大学英语所追求的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已在高中阶段完成,那么学生到大学里来学什么?未来大学英语的培养目标自然也要做出相应调整。缩着学生入学英语水平的普遍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重点自然可以转向加强专业英语教学和提高学生英语文化素养上来,开设英美文学选修课甚至必修课的条件日益成熟。大学英语教学应增强英美文学意识,将英美文学导入英语教学。适当介绍当代英美著名作家的文学创作,向有能力的学生推荐优秀作品。在课堂教学中,可借鉴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模式,采用各种方法,如研读短篇小说。背诵诗歌,朗读剧本、扮演角色等,使学生不仅学习英语语言,也了解英美文学,加深对英美文化的认识。

第6篇:美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

【关键词】:英美文学;英语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283-01

一、英美文学发展概貌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萨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战后英国文学大致呈现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走势。

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已不再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进入20世纪,美国文学日趋成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战后美国文学历经50年代的新旧交替、60年代的实验主义精神浸润、70年代至世纪末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色和特征。

二、英美文学批评理论概述

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文学批评理论沿一条从"内在的研究"到"外在的研究"轨迹发展。"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精神分析、读者反应批评、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各种批评思想和理论革新了文学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文学传统、典律构建、文学与文化、文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为文学研究开辟出新的天地。

三、英美文学的认知功能和艺术价值

英美文学是对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文学作品隐含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带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

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约、或粗犷,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语音乐性的语调和五光十色的语汇,回味其"弦外之音"。

四、英美文学研究

开展外国文学研究,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繁荣我们国家的文学创作和方法。促进中国文学发展,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外国文学研究的意义所在。就英美文学而言,可选择小说、诗歌、戏剧、文学批评理论、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史、中外文学比较等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我们国家外国文学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对英美经典作家的研究有待深入,对现当代文学跟踪研究有待加强。

五、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目前许多学校的英美文学课采用"文学史+选读"的模式。上文学史课时,教师罗列一大堆文学史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因为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复述",怎样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见解便无从谈起。传统的文学课除了教授文学史外,常常要搞一点文学选读,作为对史的补充。这种"语录"式节选,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教师处理这些选段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解释句子和单词的意思上面。学生浅尝辄止,虽然上了一两年的文学课程,却没有接触过一部完整的小说或一个完整的剧本,没能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文学原著。由于教学内容是些死的知识,不少人便觉得英美文学课乏味、无用。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思路:

1、读完整的作品。作品选读虽说是精选经典作品的华章彩段,但由于是只选片断,破坏了作品固有的整一性,难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只有认认真真读过莎士比亚一个剧本,学生才能对莎士比亚的创作特色真正有所了解,才能说"我读过莎士比亚",才能与人讨论莎士比亚,也才能写出有自己见解的评论文章出来。阅读文学作品,从整体上去感受体验,学生会有所震动,有所启迪。

2、讲欣赏作品的方法。在传统的文学史课上,教师往往以"满堂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其实,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网络、百科全书光盘等途径搜寻到这些知识。因此,英美文学课的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作品上面。以英美小说为例,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析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叙述角度、象征细节、语言风格等。

3、写阅读心得。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写作则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两者互为补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许多名家均为语言大师。学生通过阅读,受其熏陶。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不搞闭卷考试,而是撰写课程论文。

按照上述思路组织教学,英美文学课程可以成为一门素质培养课。学生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正有用本领。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英语水平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六、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属基础语言技能训练,教学任务繁重,四级通过率压力大。但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不应忽视英美文学这一丰富多彩的资源库。英语教师面临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任务,英美文学是科研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目前,大学生英语水平普遍提高,阅读能力较强,不少学校开设英美文学选修课的条件日趋成熟。

第7篇:美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

一、引言

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fi)的翻译理论近年来已成为学术界争论的一大热点。关于其理论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韦努蒂阐述的翻译伦理进行反思,其中既有对他提出的归化异化策略进行的辩论,也有对其翻译理论的总体评介和解读。这些成果对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但韦式理论在英美文化语境中的“文化政治议程”这一问题却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

韦努蒂对归化和异化翻译的解释归纳起来在于:归化翻译通过透明、流畅和隐形的翻译策略进行,将译文的异质性降至最低,并且精心选择适于采取这一归化策略的文本进行翻译,从而根据民族中心主义思想,迫使外语文本符合目的语文化的价值观。与之相反,异化翻译是一种采取不流畅的或疏离的抵抗方式表现原文异质性的翻译策略,它也可以是一种源语文本的选择——即选择与目标语文化中主流的诗学与意识形态观念不同的外语文本进行译介。韦努蒂在其专著《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中,多次强调译者应采用这种“抵抗式(resistant)”的异化翻译策略以取代在英美文化语境中占主流地位的归化翻译,因为在他看来,英美文化的归化翻译传统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行为,而异化翻译能够保留和突显原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阻止主流价值观对异质文化进行帝国主义的归化,从而有助于消解英美文化对其他文化所实施的“民族中心主义的暴力(ethnocentric violence)”。在其后来的专著《翻译之耻:趋向差异伦理》中,他又提倡一种所谓的“小众化翻译(minoritizing translation)”,但仍指的是一种能够产生异质话语并使标准方言和文学经典拥抱异质性和边缘性的翻译。

二、默认语境及其单向性

无论是异化还是小众化,韦努蒂提倡的这种翻译策略都是以英语为目标语,以其他语言为源语的。尽管他在其著作中并没有刻意强调这一点,但我们发现,他所列举的采取异化策略的译者基本上都是将其他语言的作品译成英语的英美译者。如约翰-诺特(john nor)、弗朗西斯·纽曼(francis newman)、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埃兹拉·庞德(ezrapound)、杜德利·费茨(dudley firs)、西莉亚·组科夫斯基(celia zuk-ovsky)、路易斯·组科夫斯基(louis zukovsky)、保罗·布莱克本(paulblackburn),当然还有他自己——尽管事实上其中不少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与他所提倡的异化翻译之间并不能完全划上等号。他所追溯的翻译史也主要是英美文化翻译的历史。由此可见,韦努蒂实际上将外译英作为一种“默认语境(default context)”。这一默认语境,正暴露了韦氏理论的一个问题——单向性。如果把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比作一张供我们使用的地图,把英语和英美文化比作地图上的地点a,其他的语言和文化比作地图上的其他地点b、c、d……我们却最终发现,地图上从b、c、d等地通往a点的道路其实是一条单行道,只能前往,无法返回。同样采取异化翻译策略,将英语作品译入其他相对弱势的语言时产生的效果,与韦努蒂默认的将外语文本译入英语时的效果,毫无疑问是截然不同的。对此,谭载喜教授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当我们在翻译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层面上异口同声地赞许韦努狄,认为他的‘异化翻译论’代表了一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挑战和阻抗的时候,我们需不需要转换一个角度来印证这一理论的有效性?例如,把强势的英美语言与文化译人某种发展中的非洲语言,而不是把非洲作品译入英语?如果在这个转换了方向的语境中,我们按‘异化’原则移植了英美源文本的异族特征,所产生的结果会不会同样被看作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假如因为强势的英语变成了源语、弱势的非洲语变成了目标语,而把原本提倡的‘异化’主张修正为‘归化’主张,以彰显对‘阻抗’殖民文化入侵的考虑,那么这会不会意味着韦努狄所说的‘异化’只适用于把英语作为目标语的翻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既然韦氏理论的默认语境是将英语作为目标语,而并非将其他相对弱势的语言作为目标语,其理论的单向性自然决定了他难以就这一系列问题给出完满的解释。

在《译者的隐身》第一章中,韦努蒂曾经强调:“在抑制翻译中的民族中心主义暴力这一层面上,异化翻译作为当今国际事务中的一种文化干预策略,是非常可取的。它既对抗霸权主义的英语国家,同时又对抗不平等的文化交流,因为在这种不平等的交流中英语国家在文化上抑制了其他国家。”孤立地看这段文字,似乎很难发现什么逻辑上的漏洞。但是,当韦努蒂引用将英语作品译入其他语言的翻译案例时,却产生出一种自相矛盾的“悖论”,进而导致以上论点的无法立足。例如: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第四章中分析了意大利翻译家塔切蒂对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mary shelley)的两部哥特小说的翻译和改写。他认为塔切蒂在选择翻译对象时实际上采取了一种异化策略,引入一种新的英语小说话语,从而对当时意大利诗学中占统治地位的现实主义提出了挑战,并促使意大利文学在一定范围内转型。可是,从塔切蒂的翻译来看,我们找不到任何线索能够证明其异化翻译是为了“对抗霸权主义的英语国家”或“对抗不平等的文化交流”。这样看来,在将英语作品译入其他相对弱势的语言如意大利语时,上述引文中韦努蒂的论断根本无法成立。

对此,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指出:“当异化派抨击同化翻译时,他们实际上是在谈论霸权文化对受控制文化的翻译。”也就是说,韦努蒂所批判的归化,事实上指的是英美文化对其他弱势文化进行的归化翻译。埃德温·根茨勒(edwin gentzler)的批评更为直截了当:“韦努蒂偏爱的翻译形式(即异化翻译)尽管有助于在美国国内挑战某些特定的文学传统,但这一形式应用于其他的国家和文化时,它则可能转变为一种暴力策略,为延续文化压迫和文化殖民服务。”[5:206]这意味着,在将强势文化的作品译人相对弱势的语言时,异化翻译策略有可能颠覆目标语规范和目标语文学传统,使得本已脆弱的目标语和目标语文化遭到更大的侵蚀和破坏。这两位学者的批评表明:他们已开始从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互译的双向角度对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进行反思。

三、认同重塑:英美文化语境中的异化翻译

由于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单向性的默认语境,他必然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西方尤其是英美文化之内,因此在英美文化语境之下分析异化翻译就显得尤为必要。

1.归化异化与西方普世主义思潮

任何一种理论的提出都有其时代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成型于上世纪90年代,自然会受到那一时代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和影响。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了一股普世主义思潮——认为西方文化具有普世性,可以推广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并且相信西方的消费模式与大众文化在全世界范围的传播正创造着一个普世文明。这种西方文化普世信念“是以诠释和规范的方式来表达的。用诠释的方式说,它认为所有社会的所有人民都想接受西方的价值观、体制和实践。如果他们没有这种愿望并坚持自己的传统文化,那他们便会成为‘错误意识’的牺牲品……用规范的方式说,西方的普世主义信念断定全世界人民都应当信奉西方的价值观、体制和文化,因为它们包含了人类最高级、最进步、最自由、最理性、最现代和最文明的思想”。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认为这种西方文化普世信念既是错误的,又是不道德的,更重要的是它是危险的。因为普世文明的思想在其他文明中几乎得不到支持,这可能引发西方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的冲突,从而加速西方的衰落,导致西方的失败。对西方尤其是对美国来说,要避免这一结果,遏制这股普世主义思潮就成了当务之急。当然,我们同时也应认识到,不仅西方文明,任何文明的价值都不在于它是普遍的,而在于它是独特的。

从翻译的角度考虑,韦努蒂所批判的归化翻译可能助长了这一普世主义信念,因为在将源语译人英语的过程中,通过归化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已将其他文化的异质性消除,让英语读者误以为其他文化与西方文化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从而天真地相信西方文化具有普世性。这样一来,一种文化自恋和文化帝国主义的倾向也可能随之诞生。正如亨廷顿所言,“帝国主义是普世主义的必然逻辑结果”。因此,韦努蒂提倡异化翻译,认为“用英语进行异化翻译能够成为抵抗民族中心主义、种族主义、文化自恋和帝国主义的一种形式,有利于民主的地缘政治关系”。用英语进行异化翻译确实能够遏制西方普世主义思潮,因为这一策略有效地保留了源语文化的“异族风味”,使英语读者能够认识到西方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差异性,进而承认世界文化的多元。但不应忘记的是,正如上文所言,对西方尤其是对美国来说,遏制这股普世主义思潮所期望达到的效果是避免它可能给西方文明带来的危险,避免西方的失败。换句话说,采用异化翻译的策略遏制西方普世主义思潮可能更多还是出于维护西方利益的考虑。

2.归化异化与英美文化的自我认同

按照社会心理学中差异性理论的观点,人们通过在特定的背景下将自己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性来界定自己——“一个女心理学家与12名从事其他职业的妇女在一起时,会把她自己看作是心理学家;当她同12名男心理学家在一起时,她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女人”。人们通常根据与别人的不同之处来确定自己的身份,文化的自我认同也是如此。英语中的异化翻译,由于保留了原文中的文化异质性,引入了不同于本族的文化价值观,使得英美读者能够直面世界上存在的不同类型的文化,重新考虑国际文化的格局和各种文化体系之间的关系,并在这种考虑下重塑自我认同。这其实是一种在对“他者”的审视下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而在归化的英语译本中,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取代,“自我”与“他者”的界限变得模糊,甚至原作与译作的差别也变得透明。文化的自我认同随之变得困难,代之以一种“自我即世界”的模糊身份意识和文化自恋,这对西方乃至整个世界无疑都是危险的。另外,一种文化只有意识到“自我”与“他者”的差异,意识到本土文化必须与其他不同的文化共存,才有可能从其他文明中不断汲取养分并健康地发展。正如迈克尔·克罗宁(michael cronin)所言:“共存意味着将一种他者的文化和(政治、宗教、情感)语言译入本土的语言和文化,从而使本土的语言和文化由于他者的存在而得到强化。”韦努蒂已经认识到,翻译“在民族身份的建构中行使着巨大权力”。在本质上,他提倡的异化翻译也在行使这种权力,期望通过对异质文化的引入,让英美文化感受到其他文化的差异和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价值判断并进一步加以筛选取舍,从其他文化中汲取养分来强化自身的文化身份和认同。

可能正是由于认识到了异化翻译在英美文化语境中的重要作用,异化策略的选择近年来似乎已成为美国出版界的一种共识。根茨勒就曾指出,美国的出版社现在更愿意出版的,不是那些被抹去文化差异、在文类和风格上符合美国本土规范的作品,而是那些具有“异化”因素的、不同于美国本土现状的异质作品,且这些作品在翻译过程中被允许保留其异质性。由此可见,异化翻译策略目前在美国文化语境中已愈发受到重视,其位置似乎已不再像韦努蒂所声称的那样边缘或“小众化”。

四、理论解构:从翻译策略到“翻译伦理(translation ethics)”

随着文化研究尤其是后殖民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的蓬勃发展,“政治正确性(political correctness)”成为一个越来越受到美国学界重视的概念。韦努蒂也逐渐认识到将归化和异化局限在翻译策略的层面是不够的,于是在后来的理论发展中,他将这个二元对立上升到了翻译伦理的高度,也就是“化同伦理(ethics of sameness)”和“差异伦理(ethics of difference)”,这一变化集中体现于他1998年出版的《翻译之耻:趋向差异伦理》一书中。

韦努蒂指出,“异化翻译的提出是为了履行差异伦理之义务”。很显然,将如此庞大的伦理重担置于一种翻译策略上,对于异化翻译来说是难堪重负的。在将强势文化译入弱势文化的情况下,异化策略并不一定是最佳选择。对于那些缺乏本土文学传统的边缘文化来说,通过对霸权文学实行更加彻底的归化翻译,将其同化并纳入本土的文化价值观,能够促进自身从口语传统向现代文学的转化。韦努蒂自己也承认,发展中国家即使采取了最为保守的归化翻译策略——这种策略是为了强化译入语文化中占主流地位的本土传统,也能够修正霸权主义的价值观。因此,韦努蒂又将过去不遗余力进行批判的归化翻译上升为所谓的“化同伦理”,从而了自己过去的论述。将归化翻译由过去的批判转为现在的肯定并升华为伦理,确实能够分担异化翻译承担的伦理重任。但这样一来,正如刘亚猛教授所指出的,韦努蒂实际上已经将自己的理论彻底地自我解构了。如果说韦努蒂的理论确实受到了后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遵循了后结构主义的基本理论议程,那也正体现在其对自身理论的一种“自我解构”上,而绝不是对处在霸权地位的英美文化的解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理论的自我解构现象,根源还是在于韦氏理论默认的单向性语境,韦努蒂的理论大厦完全建基于以英语为目标语、以其他相对弱势的语言为源语的默认语境之上,可以说这是他异化翻译理论的出发点。一旦他想要摆脱这种单向性语境开拓新的领域,就必须对自己的理论进行自我解构,否则其理论大厦势必会轰然倒塌。

在《翻译之耻:趋向差异伦理》一书的最后,韦努蒂用一种类似折衷主义的方式将“化同伦理”和“差异伦理”合归于一种“因地制宜伦理(ethicsof location)”。在他看来,归化翻译可能会产生异化翻译的效果,而异化翻译实质上又总是一种归化。因此,翻译伦理的“关键问题不仅仅在于采用某种话语策略——流畅的翻译抑或抵抗式翻译,还必须考虑翻译的目的和效果,也就是翻译行为是否实现了促进文化更新和变化这一根本目标”。由此看来,韦氏理论的核心就在于通过翻译促进译入语文化的更新和变化发展,其翻译伦理背后掩藏的是一种“本土文化利益至上主义”的倾向。韦努蒂本人也承认,“抵抗式的异化翻译也可能成为一种对外的帝国主义,挪用外国文本为本国的文化政治利益服务”。而韦努蒂曾在专著中多次强调他的身份首先是“一位文学文本的美国译者”,作为一个美国译者和学者他的本土文化无疑是英美文化,那么对他而言,“本土文化利益至上主义”自然是落实在英美文化中,归根结底是以英美文化为出发点和归宿的。

五、真实的“文化政治议程(cultural political agenda)”

英国翻译理论家杰里米·蒙代(jeremy munday)提醒我们:“必须牢记的是文化派的翻译理论家也有他们自己的意识形态和议程,这种意识形态和议程左右着他们的理论批评”。韦努蒂的翻译理论显然受制于自己的文化政治议程,因为其理论的政治化倾向显而易见,如根茨勒所言:“让人不由联想到哲学上的目的论。其遵循的仍是传统上对于身份政治非此即彼的争论,尽管他使用了后结构主义的术语”。可以说,根茨勒的这一番评论使韦努蒂真实的对于“身份政治”的考虑暴露出来。韦努蒂自己也承认“提倡异化翻译以对抗英美文化的归化传统并不是要废弃文化政治议程,因为这种对异化的提倡本身也是一种议程”。在韦努蒂看来,归化翻译体现了一种对目标语文化中占统治地位但缺乏活力的价值观的屈从,这种翻译策略“对内就维护本土规则而言,是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而异化翻译体现了对这种价值观的反抗,它“将源语文本语言和文化上的异质性凸显出来,进而转变目标语文化各种价值观的等级结构”。实际上,韦努蒂是将英美文化中的归化翻译与一种他所认为的“保守的(conservative)”甚至是“反动的(reaction-ary)”文化政治倾向联系在一起,而把英美文化中的异化翻译看作是一种在文化上、政治上“具有进步性的(progressive)”策略——这种异化策略能够“发挥一种文化重建的作用”。尽管韦努蒂后来试图通过将他的翻译策略上升为翻译伦理来掩饰这种文化政治议程,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其翻译伦理背后掩藏的本土文化利益至上的倾向愈发明显地暴露出来。

然而,我们绝不能简单地把归化与保守混为一谈,把异化与进步划上等号,因为这种关系只是相对的——在英美文化语境中可能成立不代表在任何文化语境中都能成立。如上文所言,韦努蒂后来也承认归化异化本身孰优孰劣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两者在具体的语境中是否符合本土文化的利益,能否促进本土文化的发展。既然异化策略有助于抑制可能会给西方文化带来危险的普世主义思潮,又能够促进英美文化的自我认同和持续发展,自然受到韦努蒂的青睐和支持。由此可以看出,韦努蒂真实的文化政治议程是,在英美文化语境之下,通过异化翻译这种所谓进步的策略来实现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改良。

第8篇:美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

关键词:英美文学课程 大学英语教学 教学模式

1.引言

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确定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2004:18)这一提法在大学英语教师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现阶段能否实现这一要求,众说纷纭。笔者以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开设选修课程特别是文学欣赏类课程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它毕竟会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英语认知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通过阐述英美文学课在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比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与非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差异,探讨适应时代要求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2.英美文学课有助于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人类已进入21世纪,这是一个崭新的世纪,一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纪,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流的世纪,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一个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世纪,一个东西方文化激荡与融合的世纪,一个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统一的世纪,一个充满着机遇、充满着挑战、充满着希望,又充满着竞争的世纪。谁能在新的世纪赢得竞争的胜利?毫无疑问,谁赢得了人才,谁就是21世纪的大赢家,谁没有了人才,谁就将被新的世纪所抛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演进,培养能够适应21世纪经济全球化竞争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为社会所瞩目。那么,什么是国际化人才?有关专家认为,国际化人才的基本定义为:具有专业技术或管理经营经验与技能,熟练掌握1-2门外语,熟练应用网络技术或电脑进行商务管理与沟通,了解并善于运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规则与惯例的高级人才。国际化人才应该有国际化的意识、胸怀,掌握国际一流的先进知识结构,在视野和能力等方面具备国际化水准。这样的人才方能在全球化大竞争背景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走向辉煌。英美文学课的开设有助与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学文学不仅是学语言的最佳途径,更是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渠道。(蓝仁哲,2000)。由于文学取材于现实生活,所以不同时期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说是那个时期西方现实社会的缩影。学生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时不仅可以了解到凝聚在作品中的西方文明,感受到西方国家的传统民族文化、社会风貌、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同时也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增强了审美意识,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开设英美文学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3.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与非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差异

3.1 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的差异

英美文学课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此课程是使英语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课程。《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此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2000:26)而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英美文学课则是他们的公共选修课。目前大学生已有的英语水平和不断提高英语水平的渴望,以及大学的师资力量和素质教育取向,都为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英美文学公共选修课提供了可能。我国大学英语的改革方向,一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英语文化认知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两项改革的目标是相同的,即大学英语教学从单纯为了学生考级,转向提高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这就为开设英美文学公共选修课提供了合理性和操作接口,并且使英美文学公共选修课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这个层次上,英美文学课程的目标定位在经典文本的阅读和阐释上,不追求英美文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也不追求文学批评的理论性,重点是让学生体验和感悟英美文学。(范谊,芮渝萍,2005:153)

3.2 教学对象水平的差异

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的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对象为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其水平应达到《中学英语课程标准》7级或以上水平。他们的入学英语能力应达到如下标准:有明确和持续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意识。能就熟悉的话题交流信息,提出问题并陈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能读懂供高中学生阅读的英文原著简写本及英语报刊。具有初步的实用写作能力,例如,事务通知和邀请信等。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计划、组织和实施语言实践活动。能主动扩展和利用学习资源,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并能利用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清楚和有条理的表达。具有较强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基本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理解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03)而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对象主要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四年制)第三学年的学生,学生的英语水平已达到或基本达到英语专业四级统考合格的要求。教学对象水平的差异促使我们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研究,探索出一种适应时代要求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4. 基于网络的英美文学教学新模式

4.1建构主义与网络课程

基于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陈琦等,1999;武晓燕,2006;马爱华等,2006)内涵的认识,建构主义指导下的网络教学模式设计的思路可概括为: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利用情景、协作、会话和资源等学习要素,通过对学习者的知识、认识特征和背景的分析,设计学习者需要的学习资源、学习策略、认识工具,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

网络课程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何克杭,2006:17)。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指示精神,基于网络的课程教学新模式有以下特点:① 教学个性化。这指的是课程教学充分发挥网络的独特优势,具体来说,就是要让学生从自己的具体情况出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教师通过多媒体和丰富的网络资源来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计划和进行多角度的教学。 ②学生自主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新模式、新理念在当今网络时代日显重要,这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搭起互动的桥梁,网络使学生学习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③课程超文本化,这是网络课程的关键内容,即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或多媒体计算机快速便捷地传递与接受信息,并可以挑选自己需要和爱好的信息来进行学习,这是网络课程的核心特点。这是因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把计算机从一个幕后辅助的角色推到了教学的前台。(陈坚林,2004:47)

网络课程的上述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进行学习的教学新理念,给予了学生更多的空间与时间,而不是让教师在课堂上搞“一言堂”,这就是基于网络化的自主学习的新教学模式。

4.2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4.2.1 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英美文学教学多采用讲授式,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的个人表演,教师肩负所有解释的责任:作家生平,时代背景,内容梗概,文学常识,作品内涵等等。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来自外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无情地剥夺了学生与文学作品直接交流的权利。学生只是信息的接受对象,只被动接受外部的信息,通过内化将接收的信息系统化。

客观地说,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组织和主导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学生的接收,使教学目标得以快速实现。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作为认知过程主体的作用,课堂上学生能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很少,这就妨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

4.2.2 以学为主的网络式教学新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教师灌输的对象。教学工具除了传统的粉笔、黑板外,主要依托现代化的多媒体计算机和信息网络系统。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指定的教材,而是包括了与当前学习主题有关的所有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和音像资料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要起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作用,为学生把握学习的方向和主题,收集和整理好教学资料,设计出内容的呈现方式,在学生提问时给予必要的帮助。

该教学模式提倡教学的重心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注重让学生亲身感受、亲身体验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肯定学生对文本的再创造作用,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2.3 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

综前所述,不难看出两种教学模式各有优势,但后者优势更为突出,更加符合时展的趋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把传统教学模式的合理成分吸收近来。国家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课程要求》中提出的“基于计算机与课堂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 ,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而是指计算机(包括信息和网络技术)、课堂教学和大学教学课程相结合的模式。计算机不仅仅是一种辅助工具,而是成为了整个网络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强调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信息的前提下还要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就是要将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师为中心)与现代教学理论(学生为中心)综合运用于我们的英语教学(陈坚林,2005:5-6)。基于网络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可以用“两个中心,三个学习空间”来概括。

(1)“两个中心”是指在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实现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通过师生、学生间的充分交流、讨论和协作,共同实现对知识意义的构建,形成一种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

(2)“课堂学习空间”是指教师给学生授课的网络化教室。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或者教师可以利用与课本配套的网络课程上课,对学生进行网络同步教学。

(3)“自主学习空间”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网络课程、上网进行自主学习的形式。该模式打破了以往学习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借助网络资源,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加工和处理,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并进行自我评价。学生还可以进行网上听课、阅读、讨论以及测试等活动。每位教师设置好个人教学主页,定期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规定讨论题目,让学生网上提交作业等。并且,教师通过后台管理系统,可定期检查学生网上学习的时数、学习的内容、学习的进度等,从而加强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监控,避免出现“放羊式”教学状态。

(4)“协作学习空间”是指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指导他们围绕某一学习材料,按照教学目标要求进行相互讨论、相互评价等小组合作活动。学生可以通过BBS讨论区、聊天室、QQ视频聊天、留言板等方式与本组成员进行交流,实行一对一乃至多对一的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合作竞争的良好环境中共同进步。

基于网络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既注重教师的“教”,也注重学生的“学”,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具有一定的英美文学素养,又有高度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式人才。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为它主张主导+主体相结合。

5.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基于网络的英美文学教学新模式,突破了“以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超越了教师单纯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的模式,达到了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个性化学习的目的。目前笔者正利用这一新模式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美文学选修课程的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新模式的教学效果和教学内容与技术支持密切相关。现在我正和同事们一起对已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以期进一步完善基于网络的英美文学教学新模式,培养出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适应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陈坚林.大学英语网络化教学的理论内涵及其应用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 2004,(6):46-50.

[2] 陈坚林.关于“中心”的辨析――兼谈“基于计算机和课堂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中的“学生中心论” [J].外语电化教学, 2005,(5):3-8.

[3] 陈琦等.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J].教育技术通讯论著选摘,1999,(1).

[4] 范谊,芮渝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国文学研究,2005,(3):153.

[5]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6] 国际化人才,21世纪中国的急需.中青网,2006-08-03.http://省略/qsnjy/200608/t20060803_348441.htm.

[7] 何克抗. 现代教育技术与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大学教育, 2005,(1):16-21.

[8]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9] 蓝仁哲.语言 文学 人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2).

[10] 马爱华等. 英语名著教学模式优化探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0).

[11]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网.2003. http://省略/2003/ca13490.htm.

第9篇:美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我国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美文学知识极其缺乏,了解英美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具有深层次的含义,因此,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是非常必要而且迫在眉睫的事情。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中国教育界对于英美文学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已经达成了共识。我国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美文学知识极其缺乏,这不能不令人遗憾。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是漫长历史长河中留下来的文学经典,是英美文化的精髓,了解英美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具有深层次的含义,因此,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是非常必要而且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美文学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英美文学就像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了英语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照亮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道路。英美文学对人类最直接的作用便是将愉悦带给阅读者,同时,其特有的属性也决定了它的教育作用。文学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跨文化意识的双重职责。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助于学生逐渐成长为有品味、有情趣、有鉴赏力的人。英美文学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启迪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英美文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社会形态,汲取思想的精髓,从中得到启发,从而培养独立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英美文学不同于中国文学,强调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提高英美文学修养可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能力。英美文学作品反映出英美文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而这些观念则与中国文化完全不同。所以,通过英美文学教育研习异域文化,领略异域文化风采,是培养文化宽容精神和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学习英美文学可以使学生对世界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及历史了解更加清晰透彻。

二、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英美文学修养的途径

1.在教学中适当增加文学素材

高校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根据授课内容适当增加文学素材,包括诗歌、戏剧等,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接受了文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英美文学修养,了解了英美文化。作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虽然不必深入了解文学理论及各家流派,但还是需要阅读部分经典作品或者选读,把大学英语课堂作为了解

西方文化的平台,而不只是学语法、做习题的场所。

2.补充文学知识,阅读经典作品

高校英语老师可以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利用每节英语课

上课前几分钟的时间补充课外知识,指导学生在课下阅读英美作品。这样既可以丰富课堂内容,避免照本宣科,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阅读中可以了解西方政治、人文风俗、语言习惯、人生哲理等。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对某部作品某个或人物的看法,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扩展思维。老师也可以留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3.观看英文原声电影

好的英美国家的作品大多都被搬上了银幕,电影教学情景直观,内容生动丰富,语言地道通俗且接近生活,能真实而全面地展现语言的背景和使用环境,可让学生摆脱母语羁绊,可以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直观感觉,进入一个“英语思维”的理想氛围。同时,电影语言弥补了一些课本、教学片等刻意为语言而语言的不足,增强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视听说的积极性。看英美影片是学生学习“地道”表达方式的理想途径。教师可以适当播放部分优秀电影,让学生写出观后感,这样既能促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也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或者让学生在课下观看优秀的英语电影,并写出评论。这样既充实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又可以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水平。

4.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高校英语教师可以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利用这部分时间进行师生互动,谈论某部英文作品,使学生各抒己见,共同提高。了解英美文学作品,单凭教师一言是不够的,学生要想真正的掌握英美文学的内涵,必须通过自己的阅读来了解。这样就能在有效的时间里,达到师生共同求知的目的,同时,也更好地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消费需求。

三、结语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大学老师和学生必须有一个较高的定位,即把英语课堂作为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了解西方文化的场所。因此,应该在公共英语课堂上加入适当的英美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英美文学修养。

参考文献:

[1]张伯香.英美文学简明教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