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银行信贷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银行信贷年终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银行信贷年终工作总结

第1篇:银行信贷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1、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政治与业务素质。一年来,我能够认真学习邓--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能遵纪守法,敢于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忠于职守、实事求是、廉洁奉公、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认真学习了江--的"三个代表"精神,能较好的理解了"三个代表"精神的内涵,在"三个代表"学习过程中,能及时的发现存在的问题及对"三个代表"精神领悟不透的地方并及时加强学习,予以改正,使我在思想觉悟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同时,利用工余时间认真学习金融业务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工作经验,对于联社下发的各种学习资料能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业务工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协调办事能力、文字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2、履行职责,踏踏实实的做好本职工作。我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正确认真的去对待每一项工作任务,把党和国家的金融政策及精神灵活的体现在工作中,在工作中能够采取积极主动,认真遵守规章制度,能够及时完成领导交给各项的工作任务。一是严格规章制度,把好信贷资产质量的第一道关口。作为一名信贷内勤,我深感自己肩上的担子的分量,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出现信贷风险。因此,我不断的提醒自己,不断的增强责任心。针对城区居民集中,借款户身份证容易使用混乱的状况,我建议领导将贷户的证件按申请先后顺序登记名字、号码后,在城区信用社全部核查,确定无借款后再办理手续。一年来无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天,我坚持到其他信用社核查,对于多户借款者、垒大户者坚决不予办理。同时,为了更好的把关守口,我还通过关系,向有关单位的同志,学会了真假身份证的辨别能力,只要是假的证件,我一眼就能辨别出来,从而把好了信贷资产质量的第一道关口。二是坚持信贷原则,做好借款的审查。我深知:信贷资产的质量事关信用社经营发展大计,责任重于泰山,丝毫马虎不得。一年来,我坚持借款的"三查"制度和联社制定的信贷管理制度,对每一笔借款都一丝不苟地认真审查,从借款人的主体资格、信用情况、生产经营项目的现状与前景、还款能力,到保证人的资格、保证能力,抵、质押物的合法有效性;从库存的检查、往来账目的核对到房屋和设备的实地考察;从资产负债情况的计算、产销量和利润的分析到经营项目现金净流量的研究、借款风险度的测定,直至提出贷与不贷的理由,每一个环节我都是仔细审查,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在贷前审查时,我做到了"三个必须",即借款条件必须符合政策、借款证件必须是合法原件、借款人与保证人必须到场核实签字,并且做到生人熟人一样对待,保证了借款发放的合规、合法。三是提高工作质量,及时准确的做好信贷基础资料的管理。搞好信贷基础资料的记载、收集、管理,是信贷内勤重要的工作之一,这项工作即繁琐又重要,需要经常加班加点来完成。我坚持做到了当天帐务当天处理完毕,从台帐、分户帐,到插卡、抽卡;从销帐、记息,到登记贷户经济档案,全部核对从不过夜。仅20**年,我社就累放借款5000多万元,达上千笔业务没有出现过一笔差错。在人行和联社的多次检查中,都受到了好评。

3、精诚团结,为提高经营效益尽心尽力。一年来,我与同事们能搞好团结,服从领导的安排,积极主动的做好其他工作,为全社经营目标的顺利完成而同心同德,尽心尽力。一是千方百计拉存款,我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走亲串朋动员储蓄存款,为壮大信用社实力不遗余力,全年共吸储60多万元,较好的完成了信用社下达的任务。二是积极主动的营销借款,我不断强化借款营销意识,破除"惧贷"的思想,寻求效益好的贷户,在保证信贷资产质量的前提下,主动做好贷户的市场调查,对于那些有市场、讲信用的个体工商户给予信贷支持,全年累放借款200多万元,年底余额150万元,无一笔逾期。三是勤勤恳恳的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除做好本职工作外,我还按照领导的安排做好其他工作,如每天的上门收款,旺季时深入到学校代收学费等,都能够与大家一起协调好,共同完成任务。

回顾一年的工作,自己感到仍有不少不足之处,一是业务素质提高不快,对新的业务知识学的还不够、不透;二是本职工作与其他同行相比还有差距,创新意识不强;三是只是满足自身任务的完成,工作开拓不够大胆等,在新的一年里,我将努力克服自身的不足,在专业科和信用社的领导下,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开拓,履行工作职责,服从领导。当好参谋助手,与全体职工一起,团结一致,为我社经营效益的提高,为完成20**年的各项目标任务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2篇:银行信贷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江西省农商银行在推进改革发展中有何经验启示?存贷款总额突破1万亿元背后的具体情况如何?产权改革全面完成后可能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今后的发展方向在哪?带着这些问题,本刊专访了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孔发龙。

《银行家》:首先祝贺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全面改制为农商银行,全面完成全省农信社产权改革目标。江西省农信社历经65年发展历程,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殊为不易。回顾历史,您认为江西省农信社65年发展历程对今后农商银行的发展有何经验启示?

孔发龙:从1951年新中国江西第一家农村信用社在南昌县沙湖成立,到2004年5月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组建成立,再到2016年底江西成为全国第五个全面完成农信社银行化改革的省份,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历经65年风雨沧桑,在一代代信合人的艰辛创业与光荣传承中实现了改革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回顾江西省农村信用社65年艰难曲折的改革发展历程,我们得出的最重要的经验和启示是:

坚持加快发展,始终是农商银行的首要之务。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65年来,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全省机构网点最多、客户资源最广、业务规模最大的地方性金融机构。不忘初心,就是要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做到发展意识不淡化、发展干劲不松懈、发展势头不减弱、真正靠发展巩固基础、靠发展破解难题、靠发展开创未来。

坚持支农支小,始终是农商银行的发展之基。定位决定地位,准确的市场定位是企业成功的基础。65年来,农村信用社在长期服务“三农”、服务小微、服务县域的过程中,形成了得天独厚的人缘地缘优势,奠定了信合事业发展的坚实根基。不忘初心,就是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不分神,牢牢把握“立足县域、服务社区、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下移重心、下沉力量、下倾服务,做深、做实、做精、做细、做透本土市场,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不断巩固和提升竞争优势。

坚持深化改革,始终是农商银行的动力之源。改革才有出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终将被时代所淘汰。65年来,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几经更迭,走过了一段艰辛探索的改革历程,自2004年成立省联社以后,全省农村信用社沐浴改革春风,才迎来了最好发展时期。不忘初心,就是要始终坚持推进改革发展不停步,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以改革红利释放潜力、增强动力、激发活力。

坚持行稳致远,始终是农商银行的长久之道。行稳才能致远,稳健经营是金融企业基业长青之根。65年来,由于管理不规范、经营不审慎,农村信用社曾积累了大量的风险,少数单位甚至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历史教训极其深刻,良好局面更应珍惜。不忘初心,就是要始终坚持严守风险底线不懈怠,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固本强基、提质增效”工作总要求,正确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防范风险的关系,统筹协调好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平衡,在有效防范风险、确保质量效益的前提下加快业务发展。

坚持文化传承,始终是农商银行的企业之魂。文化铸就灵魂,一年企业靠产品、十年企业靠品牌、百年企业靠文化。65年来,老一辈信合人发扬不畏困难、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沉淀孕育了农村信用社弥足珍贵、代代传承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基因。不忘初心,就是要始终坚持艰苦创业精神不失传,牢牢把握企业文化建设对员工的引领作用,不断丰富完善企业文化体系,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培育和塑造促进企业健康向上、和谐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坚持党的领导,始终是农商银行的立足之本。加强党的领导,是改革发展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障。65年来,无论发展道路怎么艰辛、管理体制如何更迭,江西省农村信用社从未动摇过党对农村金融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各项经济金融方针政策,较好地完成了各个历史时期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为支持地方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忘初心,就是要始终坚持加强党的建设不放松,牢牢把握全面从严管党治党的新内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银行家》:在整体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江西省农商银行近年来仍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并在2017年1月实现了存贷款总额在全省金融机构中率先突破1万亿元。在存贷款总额突破1万亿元背后,江西省农商银行重点做了哪些工作?对社会和公众来说,又具体意味着什么?

孔发龙:作为“江西人民自己的银行”,江西省农商银行始终坚持“立足县域、服务社区、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实行扩大投放与精准投向并举,着力增加“三农”、小微、扶贫、民生等薄弱领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走出了一条支持地方发展与实现自身发展的合作共赢之路。自2008年以来,江西省农商银行存款、贷款余额一直稳居全省金融机构首位,业务发展速度连续多年高于全国农村信用社和全省金融机构平均水平。在江西省农商银行存贷款总额率先突破1万亿元的背后,有着覆盖全省乡镇2400多个营业网点的强力支撑,有着28000多名员工的团结拼搏,更有着江西4500多万人民长期支持的浓情厚意。

始终坚持支农支小。不忘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的一脉初心,不断探索创新涉农和小微金融服务模式,提升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信贷的可获得性,新增贷款重点向涉农和小微贷款倾斜,全力助推实体经济发展。至2016年末,全省农商银行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分别超过80%和50%,并以占全省金融机构20%左右的资金来源发放了全省80%的农户贷款、40%的涉农贷款和30%的小微企业贷款,成为全省最大的“三农”金融服务提供商、小微金融服务集成商、普惠金融供应商,成为服务富裕美丽幸福江西建设的“金融样板”。

深入对接区域发展。坚持与地方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积O融入国家、全省经济发展战略和重点产业发展规划,有效运用金融杠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融入赣江新区建设、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等战略,充分发挥网点众多、机制灵活等优势,主动服务、积极创新,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2016年,赣江新区和原中央苏区所在区域农商银行贷款增幅均高于全省农商银行贷款平均增幅。对接服务江西生态立省战略,出台支持绿色信贷工作的指导意见,将绿色信贷作为优化信贷结构、实现战略转型的基础,把信贷项目对节能和环境的影响作为前期审贷和加强贷后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持续加大绿色信贷投放,撬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江西绿色崛起。2016年末,全省农商银行绿色信贷余额60.91亿元,主要投向能效融资、清洁能源融资、绿色装备制造供应链融资、环保金融、碳金融等方面。

持续推动金融创新。紧跟国家改革创新方向和区域创新举措,坚持创新驱动,深入推进金融产品创新。策应农村金融改革方向,率先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至2016年末,全省12家试点农商银行累计发放“两权”抵押贷款占全省市场份额的79%。策应省委省政府重大金融创新举措,全面推动开展“财园信贷通”“财政惠农信贷通”业务。至2016年末,江西省农商银行“财园信贷通”“财政惠农信贷通”贷款占全省市场份额分别达到33%和60%,贷款总量和增量均列全省金融机构首位。策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联合工商部门试点并全面推广“诚商信贷通”,为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提供信贷支持优惠政策。至2017年1月末,24个前期试点农商银行累计发放“诚商信贷通”贷款11亿元,到期贷款本息收回率均达到了100%。

积极践行普惠金融。认真恪守“江西人民自己的银行”的庄严承诺,大力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2400多个营业网点覆盖每个乡镇,占全省银行业机构网点近半壁江山,在全国率先消除乡镇金融服务空白点。全力推动基础金融服务向行政村延伸,设立农村金融服务便民站1.4万个,布放电子机具1.5万台,率先实现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全面实施“一停、一减、一降、一免”措施,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和服务费用,主动为客户减费让利,2016年为客户减免金融服务成本近2亿元,减轻融资成本47亿元。

《银行家》: 提出“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后,农信机构纷纷响应,江西省联社的金融扶贫之路具有什么不一样的特色呢?

孔发龙: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新时期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江西省农商银行紧跟党中央、国务院和江西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战略部署,把金融精准扶贫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民生工程,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扶贫重点对象,以扶持“一村一品”特色扶贫产业体系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金融扶贫先导和杠杆作用,积极创新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切实加大对贫困片区和贫困人群的信贷资源投入,全力支持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为江西精准扶贫工作注入金融“活水”。

为确保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有序推进,江西省联社将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重点推进,并制定了精准扶贫规划,力争“十三五”期间建档立卡精准扶贫贷款投放不少于300亿元,其中25个扶贫重点县扶贫贷款净投放不少于180亿元。2016年初,江西省联社专门制定出台了精准扶贫指导意见,提出了19条扶贫工作具体措施,8月份又在赣州市会昌县召开了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会。

在做好工作规划与部署的基础上,江西省农商银行积极抓落实、出实招,认真落实精准扶贫网点分片包干责任制。全省农商银行1083个责任网点的分片包干全部落实到位,占全省金融机构责任网点总数的72.54%,实现责任网点对乡镇全覆盖。同时,全省农商银行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做到全面对接、应贷尽贷。2016年,全省农商银行已完成对58.26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调查,对有信贷需求且符合贷款条件的10.85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授信。

江西省农商银行坚持问题导向,从贫困地区的实际出发,找准精准扶贫着力点和切入点,积极探索创新适合贫困户特点的贷款产品,积极争取扶贫贴息、风险补偿等配套政策,让贫困户“贷得到、用得好、还得上”。创新推出了“政府+银行+创业贫困户”的创业式扶贫信贷模式,对创业类贫困户采取“授信管理、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管理方式,创新推出了“扶贫和移民产业信贷通”“扶贫小额信用贴息贷款”“产业扶贫信贷通”等贷款品种,助推脱贫致富。创新推出了“产业+精准贫困户”的就业式信贷扶持模式,对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其他经济组织,给予优先授信、利率优惠、期限灵活等政策,通过支持其发展,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创新推出了“银行+地方优势产业+精准扶贫”的受益式信贷扶持模式,用信贷资金和扶贫资金为贫困户投资优势项目,如支持光伏发电等收益稳定型的产业,以投资收益帮扶贫困户特别是劳动能力丧失贫困户增收、脱贫,形成以点带面、以强带弱的扶贫新模式,提高脱贫实效。至2016年末,全省农商银行累计发放精准扶贫贷款98.9亿元,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10.39万户。

《银行家》: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对传统金融业务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农商银行相对其他银行网点多、人员多,线下传统业务占比相对较大,新形势下江西省农商银行将如何应对?

孔发龙:长期以来,遍布城乡的网点作为农商银行最主要的服务渠道,在提供普惠金融服务、落实国家支农政策、拓展自身客户资源、提升客户体验等方面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也是农商银行赖以生存发展的坚强基石和核心所在。随着金融业的深化发展,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等金融新业态的快速推进,使客户对金融服务的时效性、便利性和个性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使电子渠道对物理渠道的金融服务替代性越来越强,物理网点的功能作用将会被不断削弱。同时,物理网点资产占用大、人员成本高的特点,导致物理网点运营成本相对较高,农商银行点多面广的传统优势很有可能逐步演变成发展的劣势。面对新形势,江西省农商银行积极适应金融混业经营、综合服务的变革趋势,加快优化服务渠道,实现“线上线下”渠道优势互补,全面提升获客能力。

一方面,加快升级线下物理渠道。提升网点服务功能,⒌ヒ淮⑿钔点全部升级为综合型网点,提高网点综合效益。优化网点布局,对城区业务量少、发展潜力小、服务半径重叠的网点,采取撤并、搬迁或改造为自助网点等措施进行优化,提高投入产出比。加快自助网点建设和自助设备布放,促进柜面业务向自助设备转移,提高电子银行替代率。改善网点服务环境,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提高客户服务体验,更好发挥网点的获客渠道和重点服务作用。

另一方面,全面创新线上网络渠道。开发建设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和“e百福”互联网金融平台,打造全方位、一站式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大力丰富银行卡应用场景,重点围绕“交易+生活”支付生态圈,加快推进衣食住行等各个环节的行业应用,开发娱乐、教育、医疗、养老、旅游、餐饮、购物、缴费等领域的快捷支付产品,提升客户用卡体验,提高客户粘性。创新服务手段,探索基于微信的移动“微银行”服务,灵活推送金融服务。

《银行家》:2017年是江西省农信社全面改制为农商银行后的第一年,当前形势下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应该如何应对?

孔发龙: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对于江西省农商银行来说则是开启改革发展新征程的起始之年。总体上看,当前江西省农商银行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仍然大于挑战。

一方面,挑战依然严峻。当前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全省经济稳定运行的基础还不牢固,有效需求增长乏力,金融业继续依靠经济高速发展推动业务扩张的时代已一去不返。实体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和压力将持续向金融机构传导,风险防控难度进一步加大。新兴金融业态快速发展并加速进军农村金融市场,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同业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大。

另一方面,机遇无时不在。江西省农商银行业务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业务经营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质没有改变,且江西省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持基础和条件没有改变,良好的自身业务基础和地方经济发展基础成为全省农商银行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大支撑。近两年来,江西省农商银行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改革发展思路,为加快发展积蓄了更大的内生动力。同时,当前农村金融市场仍是一片蓝海,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带来了庞大储蓄资源,农村产业升级带来了巨额资金需求,农村土地流转催生了资产格局重组,处处蕴含着金融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面对当前日趋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我们既要看到挑战,克服工作盲目性,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做好应对风险挑战的充分准备,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更要看到机遇,克服悲观情绪,坚定必胜信心,敏锐地发现和捕捉机遇,主动把握和用好机遇,在抢抓机遇中发挥最大优势和潜力。一是借好“势”。紧跟现代农业发展新趋势,把握城镇化建设新机遇,融入互联网金融新变革,适应金融市场新业态;加强与地方政府和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在支持地方经济的同时促进自身业务加快发展,实现金融与经济的“两轮同轴、发展同步”。二是稳住“位”。努力保持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农信社和全省金融机构的平均水平,确保主要业务指标实现两位数以上中高速增长,确保市场份额基本稳定,持续“坐稳”存贷款总规模在全省金融机构排名第一的位置。三是提升“质”。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防风险的综合平衡,实现做大规模与提升质量、增强效益的有机统一,努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四是添新“力”。深入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坚持向深化改革要红利、向业务创新要空间、向资源整合要效益,培育新动能、增添新动力、谋求新发展。

《银行家》:江西省联社提出了建设“五型”银行的发展战略,明确了江西省农商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一战略规划卓有特点,请您具体阐述一下该战略规划。

孔发龙:随着江西省农商银行产权改革全面完成,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新期待、更高的新标准和更为艰巨的新任务。立足建设现代商业银行这个办行方向,江西省联社提出要大力推进区域领军型、质量效益型、创新驱动型、管理规范型、和谐共享型“五型”银行建设,朝着打造历久弥新、行稳致远的“百年老店”目标继续前进。

巩固市场地位,着力打造区域领军型银行。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抓经营,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稳固和扩大全省最大金融机构的优势,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江西最大的“三农”金融服务提供商、小微金融服务集成商和普惠金融服务供应商的地位。

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打造质量效益型银行。始终把质效作为第一标准,在稳增长的基础上更加明确质量和效益的导向,探索建立符合自身资源禀赋和能力水平的商业模式,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专业化、精细化和集约化水平,坚持走资源消耗少、质量效益高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推进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创新驱动型银行。始终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主动适应现代银行混业经营、综合经营的发展趋势,全面推进业务创新、产品创新、手段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打造动能转换新引擎,寻求业务发展新蓝海,推动农商银行从“单一信用中介服务商”向“全面金融服务供应商”转型,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3篇:银行信贷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信贷管理部门成立以后,针对农发行办贷管贷制度陈旧,信贷基础管理薄弱的现状,先后出台十多项改革创新举措,建章立制百余件,内容包括信贷政策、评级授信、审查审议、作业监督、资金支付、监测分析、系统操作等,基本覆盖了贷款业务的全过程,初步形成了符合现代银行要求和农业政策性银行特点的信贷管理政策制度体系。一是连续7年信贷政策指引,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结合农发行业务特点,明确业务边界,指明信贷投向,确定重点支持、优先支持、择优支持的领域,制定限制和退出政策。指引的对于各级行把好投向关,进一步优化信贷资源配置,促进“两轮驱动”发展战略有效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出台评级授信管理办法,吸收借鉴现代银行内部评级方法和模型,建立了十余套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根据农发行业务特点,针对“三类客户”和“六个分项”实行“区别对待、分别管理”。累计进行客户评级17.5万户/次,客户授信14.5万户/次,对于强化客户准入管理,提高客户信用风险识别和计量水平发挥了重要基础性作用。三是出台信贷审查管理办法,为实现审贷分离和前后台制约提供了制度依据。制定信贷审查标准化指引,明确审查要素和审查材料的标准及要求,加强了信贷审查基础工作,提升了信贷审查的精细化、规范化、流程化管理水平。总省行信贷管理部门累计审查各类业务4.4万余笔,其中对3.9万笔贷款提示风险8.1万余项,充分发挥了审查把关作用。四是制定贷款审查委员会工作规则,规范信贷审查审议工作程序,实现了审议工作的标准化。总省行累计审议项目4.4万个,涉及金额4.1万亿元,其中否决项目699个,涉及金额310亿元。

借鉴现代银行先进经验,建立独立审查官制度,对有权审批人起到了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信贷审批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五是出台信贷作业监督管理办法,启动对审批后支付前前提条件落实、合同签约、资金支付等环节的审核监督,累计对4.9万个项目进行了6.1万余笔贷前条件落实监督,对资本金不到位、土地指标不落实、担保手续不完善等问题下达整改意见3万余条,涉及金额1.3万亿元,充分发挥了贷款发放前的最后风险把关作用。制定信贷资金支付管理办法,加强资金支付管理,确保了资金合规支付使用。六是建立信贷监测分析和风险排查制度,依托CM2006等系统平台,搭建起常规监测、重点监测、专项监测相结合的信贷监测体系,建立了前后台、上下级行联合共管的常态化监测工作机制。累计排查贷款客户7.9万户,退出4825户,收回贷款387亿元;累计向行领导提交监测分析报告上百个,向相关部门提交风险提示数百份,提示风险数千条,发挥了对信贷资金运行和办贷管贷基础管理的监测预警作用。

二、按现代银行要求,打造农业政策性银行信贷科技支撑体系

2005年3月,总行党委做出引进工商银行CM2002系统的重大决策。由总行信贷管理部牵头组织,在工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行上下共同努力,改造后的农发行信贷管理系统(CM2006)于2007年9月正式上线,使农发行信贷业务一举摆脱了手工操作的落后局面,实现了信贷信息系统零的突破。2010年8月,针对CM2006系统不完全适应农发行业务特点等问题,总行信贷管理部又牵头启动对系统的全面升级改造,新增作业监督等九大模块,以及无纸化办贷等19项重要功能,于2012年9月全面上线运行,使系统对农发行信贷业务的科技支撑水平进一步提高。2013年4月全面启动无纸化办贷,实现从贷款受理到贷款发放的全流程无纸化。通过与工行的全面战略合作,农发行在高起点上完成了现代银行信贷信息科技平台的建设,实现了信贷信息系统的跨越式发展,有力提升了农发行办贷管贷、风险防控和经营管理水平。除CM2006系统外,信贷管理部门认真做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银监会风险客户统计系统、银税系统、国土资源系统等的对接及应用工作,使农发行信贷信息系统综合管理与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具有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特点的信贷科技支撑体系。

三、按现代银行要求,建设信贷管理人才队伍

截至2013年6月末,总、省、地三级行信贷管理条线从业人员共约150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40岁,80%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信贷管理部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才队伍视为农发行信贷管理事业的“第一要素”,坚持用现代银行信贷文化塑造人,用现代银行专业知识武装人,用现代银行激励机制引导人,努力建设一支符合现代银行要求的人才队伍。一是着力培育现代银行信贷文化,不断丰富信贷管理专业文化理念内涵,使信贷管理从业人员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服务意识和改革意识,将合规办贷管贷与风险防控理念贯穿业务始终。二是大力加强现代银行专业知识培训,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专业人才培训体系,充分利用网络、卫星视频系统、行校联合办学和现场培训、在岗培训等方式,累计举办培训班3000余个,培训人员达25万人次,信贷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得到不断提升。三是不断完善现代银行激励约束机制,制定条线考核评价方案,每年评选“信贷管理优秀单位”,同时对出现违规操作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引导各级机构和各级人员切实履行自身职能,提高内部执行力。经过不懈努力,一支技术精干、作风过硬、务实高效、清正廉洁的信贷管理队伍已经初步形成。

四、总结

第4篇:银行信贷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一直以来,中小企业客戶一直被银行视为是高风险客戶,众多银行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也一直坚持运用保证担保贷款。虽然这在中小企业起步发展阶段既解决了中小企业缺少抵押物的问题,同时也很好地推动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但随着近年来保证担保的大规模应用,对企业的制约作用也日益显现。借款时,企业要将大量的精力用于寻找担保,在目前提供反担保已成惯例的情况下,还要始终关注着被担保单位的经营情况。而“互保联保”的企业出现问题,其带来的“倒下一个,影响一片”的问题,又使许多颇具发展前景的企业,没有输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却倒在了为他人代偿贷款的过程中。如莱商银行自2010年以来,共计70余戶企业履行担保代偿责任,最大的一戶代偿金额达8700余万元,因这种“代人受过”,有的好企业更是被担保拖垮。

而实际上,中小企业只要能得到合理支持,是能够成为银行的优质客戶的。如以中小企业作为自身经营定位主要客戶群的莱商银行,目前贷款客戶共1467戶,大部分为中小企业,接近200亿元的贷款总额,不良贷款始终控制在很好的范围内,拨备覆盖率控制在300%以上,自2005年以来仅核销120万元的不良贷款。这样的风险控制能力,不仅得益于莱商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有中小企业较高的诚信度作为支撑。很多企业在担保对象出现问题之后都主动承担了担保责任。

在中小企业的良好诚信背景下, 2010年以来,莱商银行本着“务实可行,先本地、后异地,分批次稳步推进”的原则,在进行大量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后,经过层层把关和严格筛选,最终确定了71戶合作基础牢、常年信用优良的企业作为首批信用贷款客戶,进行信用贷款的尝试。

信用流动资金贷款推行之后,中小企业到莱商银行办理贷款,不需要办理抵押、担保手续,仅需签名盖章的简单手续,就可以贷款,提高了贷款效率,也节省了成本,很多企业一年仅担保费一项就可节省数千万元。企业只需集中精力抓好生产经营,不必再担心因为缺少担保而导致融资受限,也不必担心承担担保责任而被拖累。而且,对信用贷款客戶还将执行最高上浮60%的优惠利率政策,使信用好的客戶真正得到了实惠。

当然,对于信用贷款带来的风险问题,莱商银行也制定了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

首先,莱商银行实行的主办行制度便是信用贷款业务的最根本保证。要想成为莱商银行的信用贷款客戶,首先要与莱商银行建立主办行关系。所谓主办行关系是指企业与莱商银行签订《莱商银行主办行银企合作协议》后,指定由莱商银行为其提供信贷、结算、、投资、证券融资、信息咨询以及信用评级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并且其金融相关业务主要在莱商银行办理。凡是符合莱商银行贷款准入条件,与莱商银行有稳定的业务关系,且50%以上融资额度和80%以上结算业务在莱商银行办理的客戶,均可申请建立主办行关系。经过莱商银行支行资质审核后,报经莱商银行总行审批通过,双方签署《莱商银行主办行银企合作协议》后,即建立了主办行关系。

企业与莱商银行建立主办行关系后,如果满足信用贷款准入条件,便可发放信用贷款。对企业进行融资支持时,在企业风险承受能力范围之内,凡是企业因正常发展产生的资金需求,都会尽量满足。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而莱商银行无法单方面满足其资金需求的时候,也会根据企业的申请,通过协调银团贷款的方式予以解决,企业也可以选择解除信用贷款关系,从其他金融机构融资。

其次,莱商银行对于主办行客戶和信用贷款客戶的选择,还坚持了甄别企业的四项原则。一是企业要有清晰的发展目标。企业要能够稳步前行,不盲目求大,脚踏实地地向前发展。二是企业公司治理机制要完善。企业的产权要明晰,股权结构要合理,产权不能有纠纷。三是企业要有科学的用人制度。在中小企业发展初期,家族式的经营管理未偿不是个好办法,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家族式的管理方式就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因此,要成为莱商银行的引用贷款客戶一定是能够任人唯贤的企业。四是企业能够不断提高管理者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要善于学习,进一步增强对市场和企业发展的驾驭能力。

再次,莱商银行在对信用贷款客戶的准入上,也规定了较高的门槛。一方面不仅企业不能有任何不良记录,经营者也必须诚信意识强,人品良好,无不良嗜好。另一方面,企业信用等级要为A+(含)以上,融资性负债总额原则上不高于企业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率不高于60%,正常经营三年以上且连续盈利,现金流量充足、稳定。同时,贷款用途必须明确、合法,符合有关信贷法律法规要求,企业不得将贷款资金用于股权投资以及国家禁止生产、经营的领域和用途,也不得出借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

第5篇:银行信贷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截至2009年末,国内信用卡发卡量已经激增到1.86亿张。

各家银行在经历了几年的攻城略地、争抢信用卡市场的时期后,其背后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特别是,一些发卡量占据前列的银行其综合竞争力却并不尽如人意。

为了衡量各家银行的竞争力水平,《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从信用卡规模(发卡量及市场占有率)、信用卡盈利能力(主要为信用卡单卡信贷余额)、信用卡风险控制(主要为坏账率)三个方面剖析当前14家上市银行的相关数据,结果发现,在2009年中报中披露了信用卡数据的9家银行中,工行发卡量第一,单卡盈利能力居末;宁波银行发卡量居末,单卡盈利能力第一。

而将前两项指标综合,我们发现,建行和招行的竞争力最强,占据信用卡市场竞争力排行榜的第一、二位。

业务规模 工行称冠

衡量一家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竞争力,首先要看其发卡规模的大小,即市场占有率。一般而言,一家银行的信用卡发卡量越多,其市场占有率也就越高。

为了提高发卡量,此前几年,各家银行使出浑身解数争抢信用卡客户资源。他们或降低办卡门槛,或为办卡人送出厚礼,其最终目的都是在国内信用卡市场这块风水宝地中“跑马圈地”。

通过过去几年的努力,多数银行的发卡量已经超过百万张。而根据银监会的标准(200万张以下是发卡小行,200 万张-500 万张是中等发卡行,500 万张以上是发卡大行),截至2008年底,在公布了信用卡发卡量的13家上市银行(注:14家上市银行中仅华夏银行未公布相关数据)中,已有7家银行成为了发卡大行。其中,工商银行发卡量最多,达到3905万张。

不过,央行2010年2月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此前银行这种不计后果大量发卡的做法已经在2009年大为收敛。

央行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信用卡发卡量约为1.86亿张,比上年同期增长30.4%,但增速回落27.3个百分点。这表明信用卡发卡从高速增长逐渐转向平稳增长。

尽管如此,2009年部分银行的发卡量还是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工行近期公告,截至2009年底,其信用卡发卡量已经超过5200万张,同比增长33.16%,其增速超过了国内银行30.4%的平均水平。同时,其总发卡数量占国内信用卡总量的近三成,继续雄居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工行的信用卡发卡量在2009年一年内连续超越美国发现卡、美国运通和第一资本三家世界级信用卡巨头,成为仅次于摩根大通、美洲银行和花旗集团的全球第四大信用卡发卡行。

但是并非所有银行都能如工行一样迅猛增长,事实上,当前各家银行的发卡量和市场占有率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由于14家上市银行中,目前仅有兴业和宁波银行两家公布了2009年年报,为了比较更多上市银行的最新市场占有率,《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根据14家上市银行2009年中报的发卡量数据,对其当前信用卡市场占有率进行了分析。

根据2009年中报数据,除中行、交行、华夏、北京银行、南京银行未透露发卡量数据外,其余9家上市银行均公布了相关数据。

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中,在上述9家上市银行中,工行、招行和建行的发卡量占据前三席位,且这三家银行的发卡量均超过了1000万张。与之相对,上述三大银行的市场占有率高达59.50%,

其中,工行发卡量仍遥遥领先达到4570万张,与之对应的是,其信用卡市场占有率也最高,达到28.18%。招行凭借先行一步的信用卡业务布局和优质的服务,发卡量雄居第二,其市场占有率为17.79%。排行第三的建行其发卡量达到2194万张,市场占有率为13.53%。

反观一些中小银行,其发卡量及市场占有率则偏低。在9家披露发卡量数据的银行中,宁波银行发卡量最低,只有84万张,同比仅增长5.98%。此外,深发展和浦发的信用卡发卡量也偏低,均在300多万张。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信用卡发卡量的多少并不是决定银行竞争力的唯一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信用卡都被办卡人遗忘在角落里,成为了“睡眠卡”或者“死卡”。

目前,很多银行都对旗下信用卡的活卡率数据讳莫如深。根据2009年业界专家统计数据,目前中国信用卡活卡率仅为20%―40%,相对国际信用卡活卡率,仍属于较低水平。

单卡盈利,宁波银行居首

除了发卡量及市场占有率外,另一项能够反映银行信用卡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则是其盈利能力。

一般而言,信用卡贷款余额被认为是体现其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单卡贷款余额(计算公式为:银行信用卡信贷余额/信用卡发卡量)则能更公平地反映每家银行信用卡的有效度及单卡盈利能力。

信用卡的贷款余额之所以被视为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主要是因为:信用卡是最便捷的小额信贷工具,银行通过信用卡发放贷款给客户,从而获得贷款收入(利息收入),甚至在其过程中还对部分不合理用卡的客户产生惩罚性收费、现金提取收费等非利息收入,可以说,在信用卡贷款余额各项指标上越出色的银行,其在信用卡行业的盈利能力就越高,竞争力越强。

事实上,高额的发卡成本导致当前大多数银行的信用卡业务都处于亏损状态。根据此前测算,银行发行一张信用卡的成本大概为300元,其中包括1元工本费、推销员100元提成、30元基本工资、上百元的礼物以及后期维护成本等。同时,每家银行信用卡的后期维护成本不一,以工行北京分行为例,其信用卡在被激活后,还会为推销员发放每张最高30元的奖励。

在此情形下,银行通过信用卡盈利就变得比较困难。根据《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统计,2008年,仅有招行、中信和民生等3家上市银行宣布在信用卡业务上实现盈利。近期数据显示,2009年实现信用卡业务盈利的银行又增加了深发展、交行和兴业银行等。

为了衡量当前各家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盈利能力,《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引入了银行信用卡的贷款余额和单张信用卡的贷款余额两项指标。

与发卡量援引数据来源一致,《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汇总了上市银行2009年中报的信用卡数据,结果显示,除华夏银行外,另外13家上市银行均在中报中披露了其信用卡贷款余额。其中,招行超越中、工、建、交等四大国有银行,成为同期信用卡贷款余额最高的银行,达到331.46亿元。建设银行则以279.08亿元的信贷余额屈居第二,交通银行以245.27亿元的信贷余额居于第三位。

令人意外的是,此前发卡量一直雄居第一的工行,其信用卡的信贷余额仅排名第四位,为243.38亿元。

而引入单卡信贷余额这一指标后,悖论出现:在9家同时公布了信用卡发卡量和信贷余额的银行之中,工行发卡量巨大而单卡盈利能力却最差。

具体排行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中,9家上市银行有7家银行的单卡贷款余额均高于1000元,仅兴业和工行的单卡信贷额度偏低。其中,宁波银行以2759.52元的单卡贷款余额居于同行业第一位。民生、浦发、中信、深发展、建行、招行、兴业依次排于其后。而发卡量第一的工行则以单卡532.56元的贷款余额垫底。

事实上,早在2008年末,这一尴尬局面就已经显露。

根据《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此前统计,截至2008年末,在13家披露信用卡数据的上市银行(注:华夏银行未披露)中,宁波银行以单卡2647.77元的贷款余额居于首位,而工行则以单卡437.82元的贷款余额占据末位。

这表明,工行发卡量虽高,但一直“瘸腿”前行;宁波银行虽然居末,却是“边长腿边走路”。

坏账率中信最高

反映各家银行信用卡业务优劣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其风险控制能力。当前国内衡量信用卡的风险指标有三个:批核率、迁徙率、坏账率。

其中,坏账率(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比例)被作为最普遍的指标,成为衡量银行控制信用卡风险的标尺。

纵向对比数据可知,在国内信用卡坏账率经过快速增长后,2009年四季度环比出现下滑。

央行在2010年2月上旬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四季度,国内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的3.1%,比2009年三季度减少0.2个百分点。

就全年来看,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76.96亿元,同比增长127.9%;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的3.1%,较2008年底增长1个百分点。

为此,央行对信用卡风险给出的评价是,全年而言,信用卡坏账风险加大,2009年第四季度,风险有所缓解。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2009年前三季度信用卡坏账率均逐季增长。

从2009年第一季度的3%一路上涨至第三季度的3.3%。截至第三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74.25 亿元,比第二季度多增16.52 亿元,增长28.6%,同比增长126.5%;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的3.3%,占比同比增加0.8个百分点。

尽管国内信用卡坏账率出现较快增长,但通过横向对比国内外数据可知,当前国内银行信用卡的坏账率仍远低于美国。

根据彭博社的数据,截至2009年9月30日,美国信用卡的坏账率达到6.58%。而同期国内银行的坏账率只有3.3%,美国要低一半左右。

国内银行平均坏账率虽然较低,但从单家上市银行相关数据来看,其坏账率也存在较大差别。根据2009年中报,在14家上市银行中,仅招行、中信、兴业和深发展等4家银行公布了其信用卡坏账率。其中,中信银行的坏账率最高,达到5.74%,且远高于国内银行的平均水平。招行次之,为3.31%,兴业和深发展则分别为2.25%。

此外,近期银行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末,交行的坏账率为1.6%左右,在同行业中处于较低水平。

建行招行 最具竞争力

综合而言,信用卡的发卡量、盈利能力(主要为单卡贷款余额)和坏账率均是反映银行信用卡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由于坏账率数据太过贫乏,我们选取前两项指标作为衡量各家银行信用卡竞争力的指标。即评定一家银行信用卡竞争力高低的两大因素为:信用卡市场占有率和单卡贷款余额。这两项指标均与银行信用卡竞争力正相关。

2009年公布信用卡详细数据的9家银行中,其平均信用卡占有率为8.52%,单卡活跃度为1402.86元,我们以此作为行业评定参考值,以5分为满分,取行业平均值3分作为标准,用每家银行的信用卡占有率和单卡活跃度分别与行业平均值相比,然后再以3分为基础,换算每家银行的两项得分(每项最高值只有5分,两项最高值只有10分),然后相加二者得分,以最终得分来评定银行信用卡竞争力。

《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最终计算结果显示,在9家上市银行中,建行、招行的信用卡竞争力得分最高,分别为7.49分、7.46分。

这两家银行的信用卡占有率以及单卡活跃度(即单卡贷款余额)实力均较强,因此总体得分靠前。

第6篇:银行信贷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小微企业是我国正在进行的金融改革的核心。对于占金融业资产总量90%以上的银行业而言,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是增加总量,提高支持实体经济的绝对数额;另一方面是调整结构,优化支持实体经济的结构比例。在结构调整方面,做好贷款的行业分布, 保障贷款行业分布既能够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导向要求,符合产业结构发展演进的趋势和规律,又能够突出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提高市场竞争力,这是每家商业银行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回顾及现状

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的一个典型特征是行业分布不均,在某些行业的贷款占比较高,而另一些行业的贷款占比较低,且差距较大。这一状况在商业银行改革以前存在,商业银行改革后仍然存在。就近年的情况看,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的历史回顾

1994年以前,在国家专业银行改革为国有商业银行之前,受政府政策的影响,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的情况较为突出。 表1反映了某国有商业银行1986~1992年贷款行业分布情况, 具有如下特点:(1)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的情况十分明显。银行用于农业领域的贷款占比较低, 工业领域的贷款占比较高,尤其是重工业领域贷款占比最高,在重工业的细分行业中贷款分布也不均, 电力和能源行业占比较高,而加工制造类工业占比较低。(2)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的情况持续存在,在部分行业中的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从该国有商业银行的数据看,8年中该行的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的状况不仅没有改善, 反而呈逐步加大的态势。

银行商业化改革启动之后,虽然银行业经历了多种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一至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先后提出要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步伐,必须把银行办成现代金融企业,以及加快建设现代银行制度等,但是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的情况仍然存在。从表2可以发现,在1999~2006年间我国商业银行的短期贷款中呈以下趋势:(1)工业、其他短期贷款占比较高,农业贷款占比较低。(2)尽管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的情况持续存在,但不同行业贷款占比的差距有逐渐缩小的态势。工业、建筑业行业贷款占比稳中有降,商业贷款占比持续较大幅度下降,农业贷款占比持续稳步上升, 不同行业贷款占比的差距逐渐缩小。

(二)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的现状

就目前的情况看,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的状况依然存在。表3显示了17家上市商业银行贷款的行业分布 ① , 其中第二产业中传统制造业贷款占比较高,而农业和新兴产业贷款占比较低。2007~2011年贷款占比较高的行业包括:制造业,其他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这5个行业合计占贷款总额比例的平均值是85.55%。 贷款占比较低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建筑业,这5个行业合计占贷款总额比例的平均值是4.7%。 从行业贷款占比来看, 行业贷款占比最高的制造业是最低的农林牧渔业的近500倍。

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在各家上市商业银行中都有突出表现,而且各家商业银行贷款行业集中度较高的行业呈高度一致的态势。在17家上市商业银行中,9家商业银行其他服务业贷款占比最高,8家商业银行制造业贷款占比最高。各家商业银行贷款占比较高的行业集中分布在其他服务业,制造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没有一家商业银行在农林牧渔业,采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的行业贷款占比可以排到前五位。

二、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的成因

(一)政府政策导向的影响

银行业作为宏观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自然会受到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也正是如此,宏观调整政策是银行业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的成因之一。 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导致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的途径包括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直接决定商业银行贷款行业投向, 以及政府宏观调控政策间接引导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业投向。

首先, 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直接决定商业银行贷款行业投向,造成贷款行业分布不均。改革开放前,我国为了保障重工业优先发展, 建立了中国人民银行独家垄断并按照国家意愿来配置信贷资金的模式。 [1] 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国家继续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控制”的计划信贷制度。从1984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行使央行的职能,国家专业银行进入企业化改革阶段,三家政策性银行陆续组建,股份制银行纷纷创建,城市及农村金融体系不断充实,但是银行与财政相互补充,共同为经济发展提供推动力的情况依然存在,直接导致贷款行业分布不均。

其次,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商业银行贷款行业投向,造成贷款行业分布不均。1998年,政府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一系列改革,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计划管理的模式,信贷计划由指令性计划变为指导性计划。 [1] 然而,宏观调控政策在间接调节商业银行贷款行业的投向方面作用重大。如国家的区域经济振兴规划、行业发展战略、淘汰落后产能的制度规定等,都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在不同行业贷款的风险和收益,商业银行出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导向和自己利益的考虑,会相应调整贷款的行业投向,从而引发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再如,监管机构也要求商业银行要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在贷款行业的管理方面,不断改进信贷投向管理技术和手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产业政策相一致等,也会引发贷款行业分布不均。

(二)行业发展特征的影响

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与行业发展特征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行业发展对于要素需求的差异,行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风险收益不同等,都造成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

首先,行业的要素密集程度不同,对于资金的需求存在差异,造成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以要素密集度作为分类标准,行业可以分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源密集型行业、技术密集型行业。资金密集型行业主要分布在基础工业和重工业领域,如钢铁业、一般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重型机械工业、电力工业、房地产业等。上述行业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多为基础工业和重加工业,可用于抵押的不动产较多,自然容易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劳动密集型行业、 资源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对劳动力、资源、技术的依赖性较大,而对资金的需求相对较小,其从商业银行融资的需求较少,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对这类行业的贷款占比较低。再者,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 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较高,子行业较多,也容易导致贷款资金占比较高。

其次,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不同,风险收益不同,导致其获得贷款的能力不同,进而引发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行业, 其风险与收益水平也不一样。 [2] 按照一般的分类,可将行业生命周期分为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同一行业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风险收益呈现不同的特点, 幼稚期收益较低甚至为负,风险较大;成长期收益增长迅速,风险也随之增长;成熟期收益趋于稳定,风险相对较小;衰退期收益开始下降,风险再度凸显。行业生命周期与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之间存在累计因果循环关系,发展较好或处于成熟期的行业贷款存量较大,在获取商业银行信贷支持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从而易于获得信贷支持, 进一步导致该行业易于获得商业银行贷款, 最终形成贷款存量的增加。 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按照行业生命周期来看,其处于成长期,因为在这个阶段风险较大,获得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相对较难, 行业贷款占比较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较小也是佐证。

(三)银行逐利性的影响

商业银行作为经济主体之一, 其经营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为此,商业银行会制定相应的信贷业务发展战略并研发相应的产品, 以实现其经营目标。 在市场的配置机制和商业银行逐利动机的影响下, 商业银行的贷款资源逐渐从低收益行业流向高收益行业,造成贷款行业分布不均。

首先, 商业银行的贷款策略导致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在国内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收入主要来源于信贷业务。 如2012年上半年,17家上市银行的平均非利息收入占比仅为16.15%,其中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为13.72%, [3]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均超过其营业收入的70%,这直接决定了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中会特别重视信贷业务。在银行同业激烈的竞争下,为实现盈利目标,部分商业银行率先提出贷款集中投向大行业, [4] 其他银行在策略制定时迅速效仿, [5] 最终导致各家商业银行的贷款策略基本趋同,贷款较为集中地投向部分行业。同时,目前我国各行业发展不平衡,部分行业贷款收益率较高且不良贷款率较低, 商业银行作为理性的经济行为个体,发放贷款的目的是逐利,因此只有能为商业银行带来较高收益的行业才能获取更多贷款,而不能带来足够收益的行业较少或者无法获得贷款,结果同样会导致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在某些行业。 [6]

其次,商业银行为实现盈利目标而研发相应的贷款产品,造成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商业银行提高经营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或降低风险事件的损失。为此,商业银行在贷款时除了评估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外,还会积极寻求抵质押担保作为第二还款来源,并将抵质押物视为最主要的信用风险缓释技术,以期通过抵质押物降低或转移信用风险发生的概率及损失程度。不动产因为价值较大不宜变动而受到商业银行的青睐,因此,商业银行研发的信贷产品往往有不动产抵押。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不动产抵押贷款的占比为79.97%,其中房产抵押占比为48.96%,土地抵押贷款占比为31.01%。 [7] 这一做法也会导致缺少不动产抵押物的行业难以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而有足够的不动产抵押物的行业就易于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造成贷款的行业分布不均。

三、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的负面效应分析

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对于宏观经济、行业发展和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利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综合来看,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特别是部分行业贷款集中度较高存在的弊端更加明显。

(一)不利于宏观经济发展

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会通过两种途径对宏观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一是通过影响其他行业发展,从而间接影响宏观经济发展,二是对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直接影响宏观经济发展。

首先,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影响其他行业发展,从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银行信贷资金是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按照美国金融学家哥德斯密的“引致增长效应理论”,银行对经济的引致增长效应主要源于将储蓄在各种投资机会中进行有效分配, 提高投资的边际收益率, 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8] 然而,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可能导致贷款过于集中的行业资金较为充裕,其他要素与资金要素配置不成比例,信贷资金利用效率低下;而贷款较少的行业资金极为紧缺, 其他要素不能有效利用发挥其效能。 上述两种情况下行业发展都可能出现问题,从而影响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同时,我国的社会资金大部分是通过商业银行进行分配, 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将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正常运行,不利于国家开展宏观调控调整行业发展,并最终影响经济发展。

其次,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影响银行业自身发展,并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而影响宏观经济平稳发展。 银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 贷款行业分布不均会直接加大银行业的经营风险,从而影响宏观经济发展。贷款集中投向关联行业时, 相当于商业银行把自己的命运与这些行业绑在一起, 银行经营将更易于受到行业经营周期的影响,[9] 一旦集中贷款的行业出现经营失利或市场变化将引发风险积聚,并可能蔓延至其他行业,甚至可能引发系统的风险并导致危机。 [10] 巴塞尔委员会在2005年召开的会议中提到, 从过去25年的银行危机中可以发现, 贷款集中投向相互关联的几个行业是十分危险的。 如美国德克萨斯州在大力发展能源行业时,衍生带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当地这两个行业的相关性很高且同时获得银行的巨额贷款,但是当其中一个行业衰退期时, 相关联的行业也陷入衰退,导致银行业坏账大范围出现, [4] 进而影响宏观经济发展。

(二)不利于产业优化升级

从中观的产业层面看, 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也不利于产业的升级。

首先, 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从三大产业结构看,截至2011年底,它们占GDP的比重依次为10.1%、46.8%、43.1%,呈现“二三一”的特征,与发达国家1971年的水平基本相当,进一步优化的潜力较大。同时,目前我国总体上正在由工业化的中级发展阶段向高级发展阶段过渡,工业发展存在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的问题。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较大, 需要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对不同行业予以合理的支持, 从资金投入方面助推产业结构调整。 然而, 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贷款集中在第二产业和重工业,没有从资金配置方面为稳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促进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会因此而受到不良影响。

其次,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不利于产业的升级。对比表3和表4可以发现,农林牧渔业,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值高于这些行业贷款金额占商业银行贷款总额的比值。我国要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急需更新制造业的技术和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从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的情况看,虽然2007~2011年商业银行对制造业投放的贷款占贷款投放总额的比例都在25%以上;然而,同期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例均在30%以上。可见,商业银行贷款并没有有效满足制造业的资金需求。再者,我国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而商业银行贷款资金不足同样不利于加速推进这一进程。

(三)不利于银行自身发展

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对银行业自身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单个商业银行受自身资金规模、经营管理能力的限制,将有限的贷款资金集中投入几个行业, 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和信息不对称水平,增加贷款投放的精准度, 并增强贷款监管能力 [11],进而提高核心竞争力。但即便如此,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对于银行业自身发展的弊端也是极为明显的。

首先,贷款行业分布不均不利于商业银行提高盈利能力和收益水平。其原因在于:(1)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收益水平和风险水平,受行业生命周期的影响,不同行业发展存在高峰错位的态势,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广泛可以充分利用行业的收益和错位发展获取较高的收益;(2)商业银行在不同行业投放贷款的收益会受边际收益递减的影响,在某一行业投放贷款初期,随着贷款规模的增加,贷款的边际收益会呈现增加的趋势,当行业贷款存量达到一定规模后,贷款的边际收益开始下降,总收益的增长趋势随之趋缓; [2] (3)任何行业都有可能经历繁荣和衰退的周期,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在个别行业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必然积聚风险,一旦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或市场行情发生变化,导致这些行业走向衰退,信贷风险就会突显,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

其次,不同行业的风险与收益是不同的,商业银行贷款行业过于集中易于诱发风险。 一是银行内部贷款行业集中度较高,行业系统风险较大;二是不同银行贷款行业分布呈高度雷同态势, 加剧了行业竞争,市场竞争压力较大,易于导致恶性竞争风险。 目前这一问题已经在我国银行业有较为突出的表现,如2012年部分上市商业银行的半年报显示,兴业银行、 平安银行制造业新增不良贷款占全部新增不良贷款余额的比例为78%、70%,浦发银行制造业不良贷款占全行不良贷款余额的比例超过50%, 这与银行在制造业贷款占比较高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是如此,国外的部分银行特别注重贷款的分散化发放,从贷款发放规模、 发放行业以及发放对象地理位置三方面加以控制, 并将其作为降低贷款风险的重要途径。如2007年,美国富国银行商业贷款的投放对象呈现高度的行业分散化, 发放贷款额最多的10个行业中, 比例最高的小企业贷款也仅仅占11.4%,其余均低于5%。 [12] 相比之下,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行业集中度太高。

四、优化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的建议

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对于宏观经济发展,产业优化升级和银行业自身的发展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正是如此,必须结合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的成因,积极采取措施加以优化调整,从而不断发挥其积极作用并降低负面影响。

(一) 结合国家政策导向, 在对机构自身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行业信贷政策

银行业作为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其发展中势必受到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但其经营的高风险性决定自身发展不能盲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在贷款投向方面,需要紧跟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导向,在对本机构的实力和优势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推行差异化的竞争战略,确定重点支持的行业以及不同行业的贷款比例和准入条件,并在业务发展中予以重点支持。同时,根据政府的政策导向,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二)加强行业分析研究, 在准确判断行业发展前景的基础上确定重点支持行业

从外部环境看,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不同行业的支持力度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从行业自身看,不同行业贷款的信用风险水平不同,同一行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风险和收益特征。商业银行在确定贷款的行业投向时,必须做好行业分析工作,准确把握市场供求关系和产业发展变化趋势,全面评估贷款行业投放规模和预期收益水平,[2] 在行业之间合理分配信贷资金。也可以通过行业研究分析,建立市场信息预测体系,在对行业发展前景进行准确研判的基础上,率先进入特定行业,谋求战略的主动。 [13]

(三)不断扩大收入来源, 逐步降低商业银行对于贷款利差收入的依赖程度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结构和信用文化等,决定了利息收入仍然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由此诱导商业银行在贷款业务发展中热衷于向高利润行业进行信贷的集中投放,造成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对此,从长远看,商业银行需要不断扩大收入来源,降低对贷款利差收入的依赖程度,为调整贷款行业投向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从短期看,商业银行内部需要不断加强贷款集中度的管制,完善贷款集中风险计量方法,建立对贷款集中的授信预警线。 [4] 同时,商业银行要注重贷款规模在行业之间的均衡分布,通过上收审批权限和规定利率浮动范围的方式主动调节信贷资金在行业之间的分配,在突出主导行业和优势行业的同时,兼顾行业之间的相对均衡。

第7篇:银行信贷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城西支行上半年信贷工作总结

上半年,城西支行的信贷工作在行领导和信贷处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全行上下齐心协力,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扩增存贷规模、提高资产质量为核心,以加强信贷管理为重点,以各项信贷制度的落实为基础,经过了一季度的“非常奉献6+1”和二季度的“星光大道”等竞赛活动,城西支行各项经营业绩稳步增长,截止6月末,支行各项存款余额21307万元,较年初增加2145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1344万元,较年初增加2527万元,存贷比例53%;不良贷款余额1.6万元,较年初下降0.9万元;办理银行承兑汇票金额8849万元;办理贴现金额5507万元;利息收入584万元,半年实现利润377万元,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信贷管理也逐步向规范化、制度化迈进。

一、认真执行政策,严格按照规范化管理要求,切实加强信贷基础工作,确保各项指标圆满完成。

半年来,我行认真学习、深刻理解总行会议和文件精神,适时分析形势,认真执行政策,从严监管企业,规范内部管理,切实防范风险,不仅提高了信贷管理水平而且为保证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经营责任考核指标打下坚实的基矗

在贷款投放上,支行狠抓贷款投放风险管理,采取的具体措施是:⑴严格执行总行下达的《信贷风险控制指导意见》,进一步对信贷风险进行控制,对授信行为进行规范。严密了贷前调查、审查及审批手续,对信贷人员贷前调查的范围及要求,确保信贷调查材料真实有效。⑵严格控制信贷风险,严格执行信贷风险防范控制管理体系,全面实行审贷分离,规范了贷审会,实行了贷审例会制,严格按照贷审会议事规程召开会议,明确各环节主责任人职责。(3)扎实细致地开展贷后检查工作,定期和不定期地对企业经营状况和抵押物状况进行检查和分析,认真填报贷后管理表。(4)切实做好贷款五级分类工作,制定了五级分类的具体操作实施细则,对客户进行统一分类,从而提高了信贷管理的质量。(5)对流动资金贷款、贴现贷款,承兑汇票在上报审批过程中严格执行总行要求的调查、审查、审批环节的统一格式,切实从源头上控制信贷风险。(6)积极配合总行信贷处做好信贷检查工作,在检查中没有发现一例违规现象,信贷工作得到肯定和好评。

二、通过信贷杠杆作用,抢占市场份额,壮大资金实力,增强发展后劲。

上半年,我支行继续围绕开拓信贷业务、开展信贷营销、积极组织存款等方面做文章,切实做好大户的回访工作,密切关注并掌握贷款单位的资金运行状况和经营情况;大力组织存款,积极开拓业务,挖掘客户。

1、上半年,我行信贷资金重点投放于优质企业和大中型项目,继续重点扶持信用好、经营好、效益好的优质企业,如中联巨龙水泥有限公司、亿人城建有限公司、利玛置业有限公司等,把这部份贷款投入作为我行调整信贷结构、分散信贷风险、抢占市场份额、维持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信贷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而且,通过优化信贷结构,信贷资金正确的投放,使我行的优质客户不断增加。既降低了经营风险,同时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上半年,我行坚持业务发展多元化,加快票据贴现业务的发展,重点增加对优质客户的信贷投放量,不仅降低了贷款总体风险度,而且带来了丰厚的利息收入,随着相对独立核算的实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今年一至六月份实现利息收入584万元,超过去年全年收息水平,实现利润377万元,有效地壮大了资金实力,增强了发展后劲,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加大信贷营销力度,不断开拓业务空间,加快业务发展步伐。

1、上半年,我行在信贷业务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特别在汽车消费贷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行还特别注重加强银企合作,协调处理好银企关系。根据形式发展和工作实际的需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与企业互通信息,加强理解与配合,共同协商解决问题的途径,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构筑新型银企关系。三月份,我行与市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举办了银企联谊活动,通过活动,加强了银企之间的沟通与了解,建立了深层银企合作关系。

2、上半年,我行进一步提高对信贷营销的认识,不断推进文明信用工程建设,最大限度地抢占市场份额,建立稳固的客户群体,加大对个私经济、居民个人的营销力度,选择信用好、还贷能力强的个体企业和城镇居民做为我行信贷营销的对象,把信贷营销与绿色文明信用生态工程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文明信用创建活动,打造我行独特的信贷营销品牌。

三、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业务操作有条不紊,提高办事效率,推进业务发展。

我行在不断加强和改善日常信贷工作的同时,还注重加强信贷人员的业务学习,以便能在业务操作中得心应手,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做好信贷资料归档和各项结转工作,实行一户一档,建立完整系统的客户信息档案,以便于及时查阅和调用。对于信贷台帐和报表,能够完整、准确地反映数据,及时上报各项报表,做好信贷登记工作,及时提供信息。在搞好管理的同时,我行还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手段,积极开展优质文明服务,树立“窗口”形象,以服务留住储户、以热情吸引存款,始终以客户就是上帝的理念精神,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提高我行的对外形象,并以优质的服务促进业务的发展。

四、下半年工作思路

1、立足当前,抓好各项阶段性工作,在上半年打下的基础上,下半年全面启动。

下半年,我们要做好信贷各项业务的安排和落实,对于上半年已有意向的项目,下半年力争做好、做实,例如要做好新港国际和华茵房地产的商品房按揭工作,做好大户回访工作,加强贷款企业的资金回笼款统计工作,巩固老客户,发展新客户,全面开展信贷营销工作,努力完成信贷业务各项指标任务。

2、做好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为信贷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认真调查核实企业情况,开展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有关文件和总行信用等级评定与管理办法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总行规定的统一标准和计算办法,确保客观、公正、准确地评定企业的信用等级,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财务状况和信誉程度,为我行衡量开户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实行信贷准入机制建立基本依据。

3、总结经验,切实加强管理。

进一步加强信贷基础管理工作,按照总行信贷处检查要求,加强信贷档案完整性、准确性、合规性和保密性的管理,建立健全信贷业务台账、授信台账、抵质押品台账和不良贷款监管台账。确立支行经营和管理目标的最佳组合,确保支行资产质量始终保持稳定状态。

第8篇:银行信贷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及步骤

它与传统成本分配方法最大的区别在于,不是以产品产量、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等单一的标准分配间接费用,而是着眼于费用或资源的来源,把间接费用的分配和产生这些费用的原因(成本动因)联系起来,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以作业量作为分配间接费用的合理基础,进而最终得到各种产品和服务的成本。

根据其基本原理,以ABC法计算产品成本,一般可分为以下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确认作业及作业中心,并按同质作业建立作业成本库,即确认企业为制造或销售产品或服务所要做的工作,也就是确认耗用资源的作业;第二步,以资源动因为基础将间接费用分配到作业成本库,即确认每个作业成本库消耗的资源;第三步,确认成本动因,将归集在各个成本库中的间接费用按最终产品消耗的作业动因数量比例的大小进行分配,计算出产品生产过程中各项作业成本,最终确定产品成本。

二、商业银行传统成本分配系统的弊端

近年来,日益完善的政策消除了银行间的不平等竞争,使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不断缩小,银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当价格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竞争的重要部分时,各商业银行都面临着巨大的利润压力,他们在关注金融创新和服务的同时,不得不将注意力集中于其所提供的各种产品或服务的成本上。显然,在传统成本分配系统之下,商业银行不能像制造企业那样得到每种具体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因而由于往往只重视存款总额和贷款总额,而导致业务量增长,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的结局。

这种没有考虑资源消耗,以存贷总额的大小来衡量业绩的方法经常会产生错误的评价结果。另外,银行为了保留客户,通常会鼓励客户在账户中保持一定的余额,享受银行的服务,但实际上反而使银行在这些账户或服务上发生损失。例如,一个保持稳定余额10 000元的账户与10个每个余额为1 000元的账户的资金总额看起来是相等的,但是前者能比后者获得更高的利润。原因很简单,因为二者带来的收入是相同的,而10个账户的交易成本却比1个账户大得多。

在传统成本分配系统下,银行还缺乏对客户盈利性的分析,从而不能进行有效的客户管理。通过Robert B Sweeney 和James W Mays对First Tennessee National Corp.以定额存单(CDs)为对象的研究,表明银行30%的客户带来了88%的利润,40%的客户带来了19%的利润,而30%的客户使银行损失了7%的利润。使银行发生损失的原因就在于90天期$500的存单,如果以1%的利率计算,一年可获得$5的收入,但由于一年内要重开4次账户,使得获得的收入明显小于4次交易过程发生的成本。从以上分析表明客户对银行的贡献率是不同的,银行不应将服务或营销分摊在每个客户身上,而应充分关注重要客户。

在ABC法下,通过对客户或产品的分类,根据作业来确定特定产品或服务的成本信息,银行就可以得到更充分、准确的客户信息,消除或缩减那些不能盈利的产品或服务,开发能为银行带来利润的新品种。但是,即使许多商业银行认识到简单成本分配法下的种种弊端,仍不愿采用ABC法,因为他们简单地认为建立和保持ABC系统比简单成本法需要更多的成本,然而事实正好相反,ABC法带来的好处大大超过其需要付出的成本。

三、银行运用作业成本法的优势

1.提高了成本控制能力。在ABC法下,能够较准确地分析成本发生的动因,使得成本控制更有针对性。例如,如果一个部门成本过高,决定缩减10%的成本。在简单成本法下,很难分析哪些是应该被缩减的业务。但在ABC法下,可以很明确的知道各项产品或业务的成本,银行很容易做出缩减盈利能力差的那部分业务的决策。

2.提高了评价客户盈利水平的能力。间接费用按单一分配标准进行分配会掩盖重要客户与一般客户、新客户和旧客户之间的差异。通过确定作业成本,可以更好地了解几者之间的差异,为客户管理提供更充分的信息。例如,熟悉的客户的财务状况就可以加速信用分析的过程,所以保持老客户关系比建立新客户关系花费的成本要少。ABC法促进银行发展潜在客户关系,更鼓励银行与能带来高盈利的现有客户保持稳定的关系。

3.提高了衡量产品或服务盈利性的能力。ABC法能够较准确地确定各种产品或服务发生的作业成本。利用这些成本信息,银行可以确定哪些作业是必需而且能带来价值。在设定一个盈利目标后,根据作业及其成本,银行可以确定足够补偿作业成本的产品价格,放弃那些成本超出市场价格或不能被市场接受的产品。在传统成本法下,产品的价格是受市场条件影响的,为了保持竞争优势,银行常常经营那些不盈利的业务。而在ABC法下,这样的错误决策会被有效地避免。

4.提高了业绩计量及评价的能力。ABC法的采用产生了大量有助于业绩计量和考核的数据与信息,如作业成本信息可用于评价个人或部门的责任履行情况。有些信息是非财务信息,如一些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有助于管理人员从非财务角度进行业绩评估。此外,通过使用合适的成本动因,能使得成本指标更为准确,以此为依据作出的业绩评价,使其可靠性更高。

四、如何在银行建立作业成本系统

在商业银行中运用ABC法,就是把银行看成是为满足客户需要形成的一系列前后有序的作业集合体;其基本原理就是金融服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作业成本的发生。由于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品种繁多,业务繁杂,因此首先要明确商业银行的主要作业。目前,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包括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结算业务、中间业务、信用卡业务等。这些业务构成了银行的主要作业,每一主要作业又由一系列小的作业组成,可以根据银行业务范围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由于每项作业都消耗了银行的资源,导致了成本的发生,因此应先将相关成本归集到各主要作业中。例如,存款业务的主要成本是利息支出和人员工资;贷款业务的主要成本是人员工资;结算业务和信用卡业务的主要成本是网络通讯费、网点设备费和人员工资。接下来应该确定与作业成本存在因果关系的成本动因,就是明确什么因素直接与作业成本的变动相关,银行就可以以成本动因为标准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品和服务上。在商业银行中,不同的金融服务品种消耗作业的性质不同,因而成本动因也不同,银行可以根据具体服务品种选择经济业务量驱动、时间驱动和资金规模驱动等动因。例如,存款业务中利息支出与存款数额直接相关,存款额越大,利息支出越多,所以应选择筹资规模作为成本动因;贷款业务中人员工资与贷款项目花费的时间直接相关,可以以员工工作时间作为成本动因;结算业务和信用卡业务发生的网络通讯费和人员工资与受理结算业务的频率相关,应选择业务量驱动。

本文拟以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为例具体介绍ABC法计算成本的步骤:

1.定义相关作业。首先,了解某部门或某业务的整个业务流程,然后确定实际发生的作业。以贷款部门为例,首先必须从主要业务人员(包括信贷员和信用分析员等)那里获得整个工作流程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确定实际发生的作业。如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过程由以下作业组成:①接受贷款申请;②信用分析;③贷款调查;④贷款审批;⑤签 订借款合同;⑥贷款发放;⑦贷后检查;⑧贷款归还。其次,通过了解银行工作人员在一周内的工作,将这些作业分配给每个工作人员。例如,信用分析员的作业包括:①将客户财务数据录入分析软件;②将信用文件录入客户数据库;③准备信用报告;④分析信用情况。在了解业务流程的过程中,有可能发现存在无价值增值的活动,应尽量消除或减少这些活动。

2.进行工时计算。就是确定银行工作人员花费在每个作业上的时间。计算方法有很多,一种方法是使用日志簿,即让员工在每日将花费在作业上的时间记入日志簿。另一种成本较低的方法是询问工作人员平均一周内花费在各种作业上的时间,以此作为计算依据。由于这种方法估计的成分很大,因而不太精确,适合于业务流程不太复杂,作业不会发生太大变化的部门。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采用ABC法时,有些企业为了得到比较精确的数据,将工时测量过程复杂化,反而导致结果失败,因此应尽量建立简单易行的过程。

3.分析成本结构。一旦确定了作业工时,就可以分配作业成本了。例如信贷部门的成本包括:整个信贷部门全体职工(包括信贷员、信用分析员与相关人员)的工资、员工发生的相关费用(租赁费、电话费等)、直接成本(如信用报告)、系统支持成本(折旧和贷款系统的维护费)以及其他费用(如咨询费)。为了计算总成本,可以先将这些成本根据不同类型的工作人员花费的时间及相关作业成本计算平均每小时的成本率,再以每小时的成本率乘以花在某项业务的总时间,确定某项业务的成本。例如,一个信贷员的工资是每周1 050元(约每小时26元),加上与吸引贷款相关的支出,如电话费、租赁费和其他费用(每小时14元),得到信贷员吸引贷款的作业成本是每小时40元,如果每项贷款花费信贷员12个小时,则银行在吸引每项贷款申请上花费的成本是480元。

4.确定业务量。得到了准确的业务量数据,再乘以业务的单位成本就容易将总成本分配到不同的部门或产品,从而确定不同部门或产品的利润。这时,各产品或服务、新客户和老客户、不同业务的盈利信息一目了然。银行很容易作出正确决策,进行流程再造或开发新品种。值得注意的是,在确定业务量时应充分考虑到季节性因素。因为银行在高峰期时业务频繁,所花费成本较大,收入也较大,但在淡季时,收入萎缩,但是一些固定成本仍要发生,因此会产生不同时期利润的波动。所以应考虑银行业务的季节性因素,以避免成本计算产生较大误差。

第9篇:银行信贷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一、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现状及信贷投入情况分析

所谓欠发达地区是指那些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潜力但与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科技水平还不发达的区域,如我国的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被称为“草根”企业的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实体中最薄弱的群体,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更大。以贵州铜仁地区中小企业为例:截至2009年6月末,该区共有中小企业49086户(含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130077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2户。上半年,完成工业增加值55461万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8.4%;上缴税收58508万元,占同期全区财政总收入的47.6%,占地、国两税总额的55.8%,成为区域经济和税收来源的重要支撑。但横向比较,与全省平均水平和周边省市的差距较大,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目前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主要有:原材料上涨、生产成本上升、出口缩小、利润减少、亏损增加、融资难、贷款难、税费负担重、发展环境不宽松等。上半年,该区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累计新增中小企业贷款1.47亿元,同比增长9.19%,占上半年新增贷款总额的5.41%。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贷款增长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有:(1)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之后,公司治理及内控体系不断完善,信贷风险防范意识日益增强,加之信贷审批权限的上收和授权授信管理,使中小企业的融资条件更加严格。(2)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强化了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和内部核算制度,使信贷投放更偏向于投放到效益好、规模大的大型国有控股集团企业或政府优质项目。(3)中小企业管理粗放、财务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不完善、抵押担保不足、信息不透明、抵御风险能力差、经营效益欠佳等诸多因素,以及银行融资管理成本大,成本与收益不对称,使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心受挫。(4)商业银行内部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受利益驱动,信贷员普遍偏向大企业、大项目的贷款心态,对中小企业营销贷款的积极性不高。(5)计划经济时期留下的“阵痛”,使商业银行至今谈“小”色变,加之银监部门防范信贷风险设置的诸多“高压线”和“紧箍咒”,进一步加剧了银行的“恐贷”心理,使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融资之路举步维艰。

二、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创新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必要性和实证分析

(一)创新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必要性

1.创新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是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欠发达地区资源稀缺,工业短腿,无大项目支撑,但中小企业发展前景广阔,地方财政依赖性较大;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和财税部门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倾斜和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其重要性愈加突出。因此,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只有将中小企业列入发展之本,才能做到事业常青。

2.创新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是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据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充足,大量闲置资金无法贷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批急需融资解困的中小企业却得不到银行贷款支持。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受银行的战略投资和信贷政策所困。面对激烈的市场环境,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必须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积极创新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政策,确立梯度推进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群,培养潜在的优质中小企业客户群体,赢得先机,占领市场,确保可持续发展。

3.创新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是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战略选择的需要由于金融同业竞争和金融“脱媒”的加剧,目前商业银行对大企业、大项目的融资收益已呈下降趋势。而过多的资金集中在大企业也不利于银行分散风险,一旦贷款出现问题,定将上演一场“多米诺骨牌效应”。因此,积极拓展中小企业信贷市场,是银行分散信贷经营风险的需要,是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也是增强资产流动性、降低信贷集中度、提高风险防控能力的要求,更是商业银行现阶段调整资产结构、收入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4.创新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是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适应变革的需要从国外商业银行的发展经验看,诸如美国花旗、汇丰等国际知名大银行都从来不放弃中小客户,设有专门的中小客户金融服务机构和较为完备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也积极顺应形势,加大组织推动力度,自上而下成立了小企业专营金融机构,不断创新中小企业金融产品和信贷服务流程,逐步探索出一套小企业专业化经营模式。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只有适应变革,抢占先机,因地制宜地发展好、经营好、维护好本地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才能事业常青,始终不被市场所淘汰。

(二)商业银行创新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成功范例

1.中国银行的“信贷工厂”模式,让中小企业“不差钱”主要做法是:把银行当作是一个工厂,为了给中小企业贷款,专门上了这样一条新的流水线:中小企业像是原材料,进入流水线后先后经过营销、销售、业务申报、审批、支用、客户维护和贷后管理等数个加工环节;银行派出7组工人,每人把住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批量生产。有人每天每月每季度对次品进行预警、回收或诉讼追讨。该模式使贷款审批更加高效,审批周期从2~3个月缩短为3~5个工作日,大大缩短了银行的审批周期。该模式有三大特点:一是标准化。也就是放贷的各个环节尽量简化,标准化管理;二是流程化。马路警察,各管一段;三是交叉化。风险控制人员可以在流水线作业中多角度收集企业信息,把握客户风险。由于该模式所产生的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引起了金融同业的广泛关注,目前建设银行也在推广这种模式。

2.工商银行襄樊分行“五专模式”,破解小企业贷款难瓶颈主要做法:一是有专业化经营的理念。把小企业业务真正当作一项独立的产业来做。二是有专为小企业服务的机构。单独挂牌,独立考核。三是有专业的小企业服务队伍。以全市工业园区为中心分成若干片区,实行分片营销,上门服务。四是有专用的产品。该行在当地同业和全省系统第一个打破小企业贷款必须以土地和房产作抵押的惯例,开办了第一笔应收账款抵押融资。随后又率先开办了商品融资、发票融资、订单融资等业务,目前正在试办发明专利融资业务。五是有专用的“调、审、批”操作程序。在当地同业和全省系统第一个建立专为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调查、评估、审批”绿色融资通道,速度和效率远远高于同业和其他融资业务。“五专”模式形成了该行在襄樊小企业业务发展中的先发优势,运行一年来,该行已为各类小企业融资达5亿多元,贷款余额达2.4亿元,贷款余额及户数均居当地同业第一,且无一笔贷款形成不良,被襄樊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誉为“破解小企业贷款难的启明星”。

三、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创新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难的原因透视

(一)原因透视之一:中小企业视角一是中小企业本身的局限性及其融资需求特点决定了其先天的融资劣势。中小企业经营分散、规模偏小、抵押落实难、技术设备落后、生产成本高、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市场开拓和自我约束能力弱等特点,决定了其在市场竞争中极易受到冲击,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二是中小企业“造血功能”较弱。家族式集权化管理、管理水平低、人力资本积累不足,缺乏长远规划和科学决策,生产经营中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难以做大做强。三是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产权制度不明晰、财务账目透明度不高、财务数据失真、银行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等,增加了银行贷款的风险和审查难度。四是中小企业总体经营业绩不佳,持续经营能力不足,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的后续力量十分薄弱,社会信任度低,银行对中小企业偿债能力心存顾虑。五是中小企业总体信用状况较差,特别是一些企业信用观念淡薄,企业业主素质差、社会诚信水准低,恶意逃债、废债、赖债,严重损害了中小企业的形象。

(二)原因透视之二:商业银行视角一是信贷政策不配套。商业银行经营坚持风险平衡原则,在目前中小企业信贷政策不完善的情况下,仅靠利率机制难以补偿银行承担的高风险和高成本。二是贷款担保方式不灵活,创新不足。担保是商业银行为防止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保障信贷资产安全性的手段,也是商业银行进行商业化运作的客观要求。但在目前中小企业普遍难以达到担保条件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缺乏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三是商业化的经营机制客观上制约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商业银行普遍实行“集中管理,集约经营”的贷款模式,信贷权和授信额集中在二级分行或省分行,贷款门槛高、审批环节多、流程繁琐、审批时间长,推行贷款责任人和终身追究制度,致使基层信贷人员开发中小企业客户积极性不高。四是缺乏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标准。目前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定主要以大企业的标准和指标作为参照,还没有建立起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制度。五是受投资价值取向影响,商业银行普遍存在“惜贷”。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科技含量普遍不高,甚至有些产业属于“两高一低”,不符合银行贷款政策要求;而银行基于综合收益率和金融风险防范的双重考虑,在金融资源配置的结构性调整中往往倾向上市公司、大型企业、国家重点项目,就难免对收益不大的中小企业贷款形成挤压效应。六是商业银行信贷队伍亟待加强。目前,一些信贷人员对业务不专、不精现象特别突出,且年龄老化、知识退化,难以适应当前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全方位营销的要求,培养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专职人员成为当务之急。

(三)原因透视之三:政府机制视角一是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作用发挥不充分。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担保方式单一,多以房产、设备抵押为主,信用担保尤其是第三方担保机构担保很少。担保机构存在着数量少、担保能力弱、担保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其功能作用未有效发挥出来。二是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从事中小企业征信活动和信用评价的资信评级机构缺乏,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主要通过金融机构内部评定进行,少有信用中介机构参与,使得银行和中小企业双方的融资成本增加。三是政府及主管部门对中小企业的诚信环境打造不力,整个社会的诚信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四是国家行政及司法部门对中小企业的执法政策不够明朗,银行资产保全存在诸多缺陷,商业银行贷款一旦出现风险借助司法途径往往解决难以达到理想的结果。五是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发展环境不够宽松。一些政策措施在落实过程中,前置环节多,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互相扯皮,导致政策悬空,无法落实。一些部门服务意识差,办事拖拉,致使问题一直得不到根本解决。

四、目前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有利条件

(1)我国目前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充满活力,持续高速增长的潜力和空间很大。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中小企业也必能从中获得长期稳定发展的机遇。(2)为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动荡,自去年以来,中央启动的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措施,必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并为广大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国内市场环境。(3)今年以来中央和各级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为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提供了强力支持,既能够减轻企业内部负担,又有利于优化外部经营环境。例如,从2009年起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将减轻企业税负1200亿元,将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统一调低至3%,将直接减轻小企业税费负担;中国人民银行大幅下调贷款利率,取消银行信贷规模限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将有效增加中小企业信贷供给、降低融资成本;银监会大力倡导“六项机制”建设,推动银行改善小企业金融服务,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等等。(4)经过多年摸爬滚打,我国中小企业在客户、产品、技术等方面已取得较强的竞争优势,在传统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目前已有一些中小企业通过积极拓展新市场已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其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旺盛的生命力,得到了众多商业银行的重新认识和关注。

五、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创新思路

由此可见,尽管目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较多,但其发展潜力仍不容忽视,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应充满信心。2008年12月11日,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在“第二届中国中小企业节”开幕式上发表讲话,称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是工商银行的战略,是工商银行经营转型和创新发展的战略重点。姜建清董事长的讲话为工商银行特别是资源严重匮乏的欠发达地区工商银行指明了发展的方向。笔者认为,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应围绕“四个着力”,在“创新”上下功夫。

(一)强基固本,着力强化中小企业素质建设俗话说:“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是企业的经营之道。中小企业自身素质的提升是解决其贷款难的基础。提升中小企业自身素质,首先要从讲诚信做起,树立企业诚信形象,打造企业诚信品牌;其次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完善企业法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经营水平,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其三是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健全财务制度,为银行提供客观准确的财务信息。其四是以“人才兴企”为理念,着力培养一批有市场经济意识、懂专业技术、善经营管理的企业家队伍,逐步改变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模式。

(二)转变观念,着力创新中小企业信贷机制一是牢固树立“小企业、大市场”的理念,制定和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金融政策和授信标准,凡是生产正常经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与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不论其规模大小和所有制形式,商业银行都应给予积极支持。二是完善营销机制,建立分类营销机制,对中小企业实行“发现一批、培育一批、支持一批”的营销策略;研发创新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融资产品,优化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流程,推行一站式审批和限时审批制,实现评级、授信、审批一体化操作,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三是严格风险管理,保证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质量。把握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操作模式和风险点,严格执行中小企业信贷准入标准和贷款担保形式,积极推行多人“保证贷款”和多样化的担保方式,提高贷款安全度。四是开展信贷员培训和思想教育,使其深刻理解和掌握各项操作规程和要领,提高营销拓展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增强做好信贷业务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五是建立中小企业业绩考核和奖惩机制,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将信贷员的收入与其业务量、效益和贷款质量等综合绩效指标挂钩考核,使其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六是创新工作方法,培育优质中小企业客户群体。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问题,实行“放水养鱼”,与企业举办联谊会、座谈会、金融产品推介会等形式,加强横向交流,加深银企友谊,培植客户忠诚度。

(三)统筹结合,着力营造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一是地方政府要以政策扶持为导向,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列入中长期发展战略,优化投资环境,出台行业优惠政策,协调各部门关系,将政策落到实处;积极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银行给予奖励,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二是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扶持,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切实解决中小企业与银行信贷信息脱节问题,降低银行贷款成本和风险,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三是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技术革新为依托,走联合发展之路,壮大融资实力。四是打造诚实信用环境,出台相关保护金融债权政策,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增强银行的放贷信心。五是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包括: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提升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业务的积极性;规范抵押担保登记手续,减少重复登记,降低交易成本;疏通商业银行资产处置通道,简化过户手续,减免相关税费;放宽经营范围,简化年检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等。六是帮助中小企业建立行业内担保机制,着力解决“贷款量”的问题。建议借助政府的力量,在中小企业中有选择性的发展一些有前途的行业,形成企业集群,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行业自律,建立行业内的担保基金或通过集群内上下游企业间的担保,有效解决银行“贷款量”问题。七是构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平台,出台引进企业高级人才的激励机制,帮助中小企业培养高级管理者、职业经理人、职业技术能手,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