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银行信息化管理范文

银行信息化管理全文(5篇)

银行信息化管理

第1篇:银行信息化管理范文

1.人民银行会计核算体系的现状

会计业务是人民银行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历来受到高度重视,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ABS)”、“国库业务会计核算系统(TBS)”和“货币金银管理信息系统”三大核算系统为基本架构,具有较高自动化水平的会计核算体系。在管理体系上,采取“纵向集中,横向分散”的管理格局。“纵向集中”是指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账务数据逐步趋于向总行集中;“横向分散”是指在同一级机构中,日常会计核算分散于营业、国库、货币金银等部门。上述局面的形成是随着经济金融环境变化和人民银行职能调整,人民银行会计业务进行适应性改变的必然结果,在人民银行会计业务发展进程中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2.人民银行会计核算体系存在的问题

人民银行现行的这种将核算数据分散于不同核算系统的管理格局存在以下的不足:

(1)制约了人民银行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从纵向来看,会计信息采取的是分散采集、逐层报送的方式,造成信息传递慢,不利于决策层及时、准确地取得完整的会计信息资料,作出正确的决策和实施有效的管理。会计部门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和资源在收集和整理会计信息上,而不是分析信息,影响了人民银行会计信息的时效性。

(2)会计标准难以统一。从横向来看,会计核算分散于营业、国库、货币金银等业务部门,各会计业务部门相对独立,有自己的核算系统,平行各业务部门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导致各部门出台的会计规章制度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要求各不相同,标准难以统一,会计标准和会计行为得不到统一规范的约束。

(3)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缺乏拓展能力。如果有新的信息种类要求,就必须对原有系统进行结构性升级,甚至需要建设新的信息系统,导致信息存在于不同的系统中,缺乏共享能力,在数据协同方面也存在较大的问题。

(4)会计信息准确性容易受到干扰。如果出现同一种信息需要以不同的格式或使用不同的分发系统提供给不同使用人的情况,就需要信息的重复输入,大大降低了信息生成的效率,同时可能会导致错误的发生,情况将会更加复杂。上述种种问题限制了人民银行会计信息化的进程,阻碍了人民银行职能的发挥。

二、实现人民银行会计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对人民银行而言,信息化管理应用重点在于信息系统设计和信息资源的配置,其作用在于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提升信息质量,为人民银行大力推进信息化管理应用提供基础环境和平台。

1.数据集中核算模式。就是利用科技手段和信息管理技术,将人民银行各个业务部门的会计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实现集中,并通过数据挖掘等信息管理手段,对会计信息数据进行集中系统地分析和评价。对人民银行而言,数据集中核算模式就是把人民银行会计业务数据纵向集中和横向集中:纵向集中是指会计核算由分层核算集中为全国统一核算;横向集中是指不同层级将会计、国库和发行等部门会计核算整合。人民银行核算数据大集中模式是实现人民银行会计信息化管理的首要条件,只有通过数据集中,才能提高会计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数据集中是实现会计信息资源共享和建立统一的会计标准和会计行为前提。数据大集中是提升央行会计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更好的履行央行职责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2.会计信息标准化建设。会计信息标准化是研究、制定和推广应用统一的会计信息分类分级、记录格式及其转换、编码等技术标准的过程。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保证信息资源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信息化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标准化工作是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信息化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会计信息是人民银行最重要的信息资源,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尤其需要加强会计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工作。会计信息标准化程度的高低,将对会计信息数据处理与会计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率具有直接影响,良好的会计信息标准体系将有助于人民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信息管理创新的推广实施、银行之间内部信息的互联共享。2011年,财政部组织以我国在美上市公司为主的15家企业和具有H股审计资格的12家会计师事务所开展通用分类标准首批实施工作。2012年,财政部联合各省级财政部门、银监会等,进一步扩大通用分类标准实施范围,启动了通用分类标准在80余家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包括我国所有上市商业银行在内的1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的实施工作。以工商银行为代表的几家商业银行正在努力推动信息标准化建设,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3.会计数据质量治理。会计数据质量治理旨在保证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透明度,它是银行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生命线”,也是银行信息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不准确的数据往往比没有数据具有更大的破坏力。劣质的数据质量管理不仅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而且会影响决策者制定货币政策和实施国家宏观调控,进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金融形势。如果说会计数据集中凝聚成了会计信息管理应用的主干,为银行信息管理工作提供着力点,会计信息标准是信息管理应用的枝干,为银行会计信息管理工作提供了框架,会计数据质量则是会计信息管理应用的根脉,为银行信息管理工作提供了保障。考虑到数据质量的重要性和持续性,国际国内商业银行正在大力推进相关工作。其中的一个具体案例是各家商业银行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逐步推行内部评级法(IRB),而其实施需要足够的数据支撑,数据质量正是重中之重。

三、结语

第2篇:银行信息化管理范文

我国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管理起步较晚,目前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现行的信息技术风险管理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一)缺乏完善的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实现银行有效信息技术风险管理的基本前提,是银行信息安全的第一支柱。国内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当前银行信息化管理的要求,电子银行的风险管理、银行信息系统安全评估标准、银行网站建设规范、客户隐私保密等都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此外,法律法规的更新工作不到位,部分现行的法律法规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出现了背离,相关的修订和补充工作迫在眉睫。

(二)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监管基本处于空缺状态

在美国等金融体系比较成熟的国家,银行信息技术监管已经成为了银行的常规现场检查的基本内容,并建立了详细的现场检查程序和标准,对信息技术风险的防范措施比较到位。我国银行信息技术监管还处在起步阶段,在技术风险现场检查和风险评估等方面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化、制度化的参考标准,在技术风险非现场监测系统建设方面基本处于空缺状态。

(三)银行监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

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管理有其独特的一面,要求监管人员在熟练掌握银行业务知识、网上银行、电子交易等新银行业务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应用以及管理方面的能力。当前国内银行监管当局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传统银行业风险监管上,对监管人员在计算机知识方面的要求较低,监管人员知识结构的不合理降低了对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管理的水平、

(四)缺乏完善的银行信息技术安全审计体系

银行技术安全的专业性较强,需要外部评估机构对其进行专门的监管。与美国相比,我国的银行技术安全审计体系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合规的外部安全评估机构较少,其评估结果权威性较差;二是银监会对外部评估机构的监管力度较弱,没有一套完整、规范、标准的审查程序和监管体系。

(五)缺乏合理的信息技术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

在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的现场检查工作中,需要利用相应的风险指标来对信息技术的风险水平进行相应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此来判断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在国内还没有一套完整的信息技术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现场检查工作得出的结论难以体现出科学性和客观性,削弱了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管理的风险控制水平。

(六)对外包风险缺乏必要的控制

国内部分银行也实行了IT服务外包,但对外包风险管理缺乏必要的控制,银行对外部的依赖性较强,对外包商的控制力度较弱,同时,银行监管机构也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来对外包机构进行评估和监管。

二、国外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管理对国内银行的启示

尽管国内银行体系的发展与国外有些差异,但从银行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有很多地方都是需要向国外银行学习的。

(一)建立健全的信息技术风险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的完善是保证信息技术风险管理有效执行的前提,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相关法规建设:完善信息技术风险管理所涉及的范围;建立完整的风险监管体系;建立合理的信息技术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建立科学风险评估体系;建立银行信息技术安全审计体系。此外,还要注意相关法律法规的及时修正和补充。

(二)加强银行IT审计

首先,银行领导层要充分认识IT审计的作用,完善银行公司治理机制;其次,要积极解决IT审计人才不足的问题,调整信息技术风险管理人员和监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银行对信息技术风险管理的控制和防范水平;第三,银行监管当局要重视IT审计,把IT安全作为监管的重要内容,将IT审计作为评价其安全性的重要因素,通过现场及非现场对银行业进行督促。

(三)重视信息技术风险评估和外包风险控制

风险评估作为银行信息技术风险控制和系统安全建设的基础,指导银行信息系统系统安全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的建设。因此,要重视信息技术风险评估工作,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来实现对信息技术现场检查工作的客观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此外,银行监管当局和银行本身都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实践和经验,加强外包风险控制。

三、结语

第3篇:银行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商业银行;经济管理

引言

信息技术、数据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终端设备的充分联合、运用,引起社会各行业领域的进一步关注和了解。银行在对信息化系统进行完善升级时,所涉规模经济的逐步提升导致商业银行在信息技术作业环节也伴随诸多难题,所以,加强信息化技术水平,助力规模经济管理发展目标的达成,也是商业银行所要进一步注重的工作。

1.信息化规模经济管理的内涵

在对信息技术合理融入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各项信息上传的快捷性愈加凸显,管理中直接对话的态势也逐步明显,促进商业银行管理确立了扁平化发展路线。信息技术合理融入和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升级促进了商业银行管理工作快速升级,信息化模式创新了商业银行的管理思想、方式、策略和业务结构。信息化管理思想方式的建立和全面执行,扩展了管理工作的覆盖面,规模边界、管理边界都在逐步拓展,增进了银行跨空间管理的快捷性,降低了银行管理成本。现实的经济规模,也助力银行管理中的边界费用不断减少。信息化是商业银行管理的全面创新。那么新时期商业银行的管理工作都必须借助专业技能和体现专业技能的方法来开展。在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在商业银行发展中不断深广性运用的条件下,银行各方面信息上传的快捷性逐步加强。管理等级中跨级对话也逐步体现,银行相关管理人员能够借助智能终端设备和通讯技术,来对窗口人员工作予以监控和引导,窗口服务人员能够在跨地域的条件下给管理者上传业务报表、汇报工作。如此一来,就可能使结构精简替代以往层级化的架构,以往层级化管理体制会面临革新。并且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升级,信息化业务水平不断加强的条件下,促使了以往非框架化思想逐步向框架化思想的层面升级,促进了建设性决策快速体现集约化,但非建设性的决策便能够具有零散化,如此一来,便会导致以往无法想象的集权分权合力得以妥善处理,所以说,信息化之于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管理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2.信息化之于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管理的影响

2.1信息化决定了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规模

基于规模经济的角度来说,企业生产线运行时的成本量,通常都会包括恒定和流动成本两项。在指定时期内,这两项成本与产量间的紧密关联会进一步凸显。也就是说,恒定性成本会在产品产量恒定的条件下,也不会有增减,而在产品总量逐步提升的条件下,单位产品所分摊的固定成本量相应减少。变动成本总量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量始终保持不变。所以,在固定成本的能力范围内,随着产量的增长,平均变动成本对平均总成本增加的推动影响受到平均固定成本降低因素的制约而被削弱,使得平均总成本呈现出随产量增加而降低的趋势。现代的规模经济,实质是在一定的信息技术条件下,通过规模扩张降低单位成本。在信息时代,决定现代商业银行规模大小的是信息技术。外资银行之所以规模大,与信息技术在银行和管理上的广泛应用是分不开的。自90年代以来国外银行掀起的新一轮重组兼并浪潮,说明了现代信息技术是银行增强竞争力、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利器。

2.2信息化使现代商业银行管理边界扩大

将信息技术全面融入于管理工作会成为商业银行快速规模化层面升级的最佳措施。计划经济时期,有相关高资质人员就曾经给出了这样的研究结论:企业边界存在的,但是不能以主观臆断态度进行拓展,他还指出,如果对外服务成本超出了本身管理成本,也就是意味着对外服务过程不合理,需要借助本身产品中扩展的措施改变不良发展局面,也可以说是拓展内部规模,同理,如果企业管理成本高出了对外服务成本,就意味着企业规模超出了相关标准,需要适度缩减成本。归属到市场服务态势,在传统发展时期,银行间竞争都会借助增设分行的措施,这样就使得银行经营成本明显提高。现如今,信息技术的融入促进了银行管理思想、策略、业务步骤的创新,商业银行建立落实信息化管理模式,会有效助力企业管理长足发展,作用范围也会逐步拓展,管理作用范围也会逐步拓展。近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信息化管理质量成效不断加强,具体规模也逐步扩增,然而还体现出管理模式陈旧的态势,导致费用提高、快捷性弱化,管理质量成效管理难以实现既定边界。在徒手记录整体信息的阶段,管理工作的各项信息更多时候都是借助各层级逐步汇报而开展,发展决策的参考资料也不能实时到位,也无法实时反馈阶段性发展态势,具体管理和仅是借助财务信息的参考,无法从服务对象的角度来改变管理模式,优化服务项目,管理模式陈旧,所涉绩效也自然会与现代银行的规模存在明显差距。从大规模企业的角度来说,效率低的管理思想模式对小型行发展是体现明显的适用性,由此可以得知,小型商业银行增设与完善过程,通常都是大型银行的管理者负责,这样就会把大型银行的的思想模式引用小型银行管理环节。如此一来,就会助力小型银行管理思想模式创新,并体现高度的成效性,因为小型银行在融入这些思想模式时,已体现出了超越规模的态势,因而会体现高度的成效性。由此,大型企业就会深切意识到技术模式应当得到不断创新升级。采取有效措施强化银行管理质量成效,是企业应做出重点考虑的。可以对以下内容进行参考:将规模缩减成小型,就可以强化管理的质量成效,这样的结论貌似是不现实,也难以切合社会发展趋势,所以,就应当通过信息技术的全面融入助力本身管理质量成效的加强。还应当具备一支具有专业信息化思想和技能的复合型管理人员队伍。所以说,信息技术在银行的全面融入促进了银行管理思想模式创新升级,促进了银行管理边界能够明显超越规模边界,实行全程化管理的态势也将成为必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越来越深化。银行大规模的技术投资改变了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了行业的生产技术并产生了新的服务和新的金融产品,这为提高效率提供了可能。而这种可能如果要变为现实必须深化管理。研究人员对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中的资料进行大量研究后发现,商业银行管理的信息化对现代商业银行实现规模经济管理的影响日益严重,以致“银行业的利润是否面临长期下降?”成为热门话题。技术进步对生产力的提高是无可置疑的,但生产力的提高,并不等于技术效率的必然或充分提高,因此,现代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必须与管理相适应,与客户要求适应。

2.3银行信息化后能够产生规模效益

在实行信息化管理前,商业银行内部人员都存在以下认知:规模经济有限,在其规模高于指定数据后,就可能会管理等级扩展和管理活动不顺畅的影响下,导致银行管理的快捷性下降,也可能会使得成本增加,这样的认知与相关线性分析的结果相切合。那么在现今信息发展环境下,这种认知结论也需要被进一步完善。在信息系统模式不断深化运用的背景下,银行规模效益不断凸显的原因就是,其在指定时期的平均曲线尽管持续呈现U型,然而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这样的线性发展态势实属平稳。因为银行是发展宗旨是对外服务,有别于盈利性商业企业,信息技术在银行机构的全面普及,促进了服务项目和服务对象的增多,这样就可能导致银行发展成本减少。工商企业规模经济往往都会由于客户产品需求量的改变而改变,也可能会由于产品型号、性状和质量等公众反馈结果的影响,而银行就不用在这些方面担心,特别是在经济紧张的情况下,民众对银行资需求量也会不断增多,因而基本条件完备的前提下,银行的经济管理的规模发展也无须顾及大众需求。另一方面,从经营项目的角度来说,商业银行与其他企业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同,而银行经营主体货币则具备明显的同质性,有这一特质的存在,也促进银行在日趋复杂的内业竞争环境中意识到,为保证体现长久稳定发展的态势就应当加大产品关注度,其间会涉及较多成本的支出,只有这样才会使差别化产品不断累积。银行主体规模的拓展,特别是信息系统的建立完善和融入也明显加增加了货币交易途径,长此下去就会有大量货币汇集于商业银行。如此一来,银行便会在减少交易成本同时,也节省了资源需求量,还拓展了发展渠道,助力银行各方面效益不断提升。最后是在通常条件下,银行信息化管理工作不断深化实行会使其规模不断扩展,作用范围也会愈加体现广泛性,债权人取款的频次也会下降。所以银行准备率也会逐步缩小,继而则可能使闲置货币的节约也会不断强化银行防控风险的水平逐步提高。由此可知,促使商业银行管理边界不断拓展的直接原因是信息技术的融入,在信息技术全面普及于银行内部环境的历史背景下,大型商业银行便会在技术条件上体现优越性,同时也会体现成本减少,管理范围扩展的良好态势,信息技术系统的不断完善,和相关业务水平的不断加强,助力了银行管理的网络化升级,即减少了薪资成本,也精简了管理流程。不仅如此,也降低了信息整理流程和费用,拓展了银行对外业务项目和作用范围。网络平台给信息收集、资源共享和整理创建了一体化发展路线,继而则又会强化银行管理的快捷性。同时分行的一体化管理发展态势,也会强化管理的快捷性。但是应考虑到的,以信息化技术完善的配套系统,以及银行各项工作的全面创新的前提是,银行管理的规模大显著。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完善会涉及大量成本的投入,应当以大量业务活动才会达成摊薄成本的目标,况且相关活动成本的支出会涉及大量时间的投入,才会保证实现既定目标,应当保证银行切实强化管理质量成效,也就是说,银行技术其规模和作用的宽泛性之间存在紧密关联,而规模和信息管理技术全面联合也会在商业银行的良性发展中达成。

结语

信息化系统的完善性和可用性会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向管理规模层面升级的快捷性,也会关系到商业银行管理项目的扩展和和各方面效益提升。想要保证这些积极影响的持续,商业银行就应当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显著优势,为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提升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张金梅.信息化助力现代商业银行实现规模经济管理[N].中华合作时报,2019-05-24(B03).

[2]张献和.信息化对现代商业银行实现规模经济管理的影响[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05):20-22.

[3]刘世平,谢卫国.现代商业银行的竞争之道[J].金融电子化,2005(09):32-36.

第4篇:银行信息化管理范文

一、经济资本管理概述

2007年,因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引发的金融危机,不仅造成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雷曼兄弟倒闭、美林公司被收购,而且导致全球金融机构损失惨重,世界经济步入衰退。针对危机带来的教训,商业银行更加意识到必须转变传统的粗放型业务经营模式,只有把资本约束、风险管理、资本回报等要素有机融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应对内外部各种挑战。在此背景下,许多研究学者已经对经济资本管理引入商业银行的优点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体现在表1几点。

二、经济资本管理对信贷业务发展的意义

从商业银行角度看,基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六大国有银行2021年三季度报告,在贷款占总资产比重方面,六大行均在50%以上,建设银行更是已经超过了60%;在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方面,邮储银行达到84.28%,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维持在70%左右,交通银行也达到了59.63%。可以说,信贷业务是银行占比最大的资产和最主要创收增效的资产。从社会角度来看,一方面,我国目前仍然是以银行业贷款为核心、间接融资为主的社会融资模式,银行贷款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人民银行在《2021年9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数据报告》指出,2021年1-9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1.2%,同比提升1.1%。另一方面,信贷业务与经济发展两者关系密切,从2017年-2021年9月末数据可看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速明显高于GDP增速,2017年-2019年信贷增长一般为经济增速的1.5倍-2倍,2020年和2021年的贷款和GDP的年均复合增长情况也满足这一比例。综上所述,信贷业务发展不仅关乎一家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益,也关乎整个银行业的稳定发展。但是,信贷业务扩张缺乏必要的理性控制也会蕴藏着危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充分说明脱离实体经济、脱离资本约束的业务发展存在巨大的金融风险,银行业务规模扩张必须满足于核心资本充足、资本吸收损失能力强这一前提。在此背景下,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修改了《巴塞尔协议Ⅲ》内容,提出要加大对资本充足率、风险资产覆盖范围等指标的要求,以此进一步提升对信贷增长的约束与管理。我国也开始加强金融监管改革,在吸收金融危机经验教训和落实《巴塞尔协议Ⅲ》中,我国银行监管部门通过建立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强化资本支撑能力与资产规模扩张的联系,着力降低各项风险暴露、促进有效激励、发挥经济杠杆作用。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要求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并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因此更需要通过经济资本的有效管理,加强信贷规模稳步增长,进而支撑我国经济稳步前进。总体来看,经济资本管理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优化绩效考核评价。传统的绩效考核方案侧重考核利润指标,而以RAROC和EVA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可以更好地评估资本回报率、预测风险、衡量可创造的经济价值,有利于银行管理者权衡经营风险,转变过度追求业务规模和利润完成的行为。第二,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在我国实施巴塞尔协议和内部评级法后,商业银行要更加重视如何充分发挥RAROC这一工具在信贷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资本计量方案,为调整信贷组合、优化信贷结构提供决策依据,引导资源向经济资本回报率较高以及重点支持的行业、客户、产品倾斜,从而提高信贷资源利用效率和盈利水平。第三,提升风险监测分析。经济资本配置与调整是全面风险管理功能实现的前提,合理统筹安排经济资本利于有效控制风险,使用RAROC作为风险收益综合分析工具,全面加强风险管理在信贷业务中的运作,通过分析银行在不同区域、行业、客户以及不同业务品种、期限、担保方式等维度上风险的变化情况来开展风险监测和风险预警。

三、经济资本应用于信贷业务管理中的不足

(一)经济资本管理理念不够深入

在过去信贷规模快速增长阶段,管理者片面追求发展速度,风险资产规模过快扩张,在这种“规模偏好”和“速度情结”的影响下,业务发展模式的惯性思维影响了经济资本管理理念的执行,存在信贷业务发展为主、经济资本管理为辅的现象,经济资本管理理念自上而下层层衰减,未能有效发挥经济资本管理作用。

(二)联系信贷计划管理不够紧密

由于信贷业务管理精细化程度不够,实际发生的信贷业务增量、结构、期限、地域等变化与预期的信贷计划之间容易存在较大偏差,信贷业务发展更加难以与经济资本管理匹配和衔接,进而造成经济资本管理对信贷计划管理的指导性和约束性不强,未能充分发挥出资本约束在信贷业务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三)执行经济资本考核不够严格

商业银行在经济资本计划与信贷计划联动管理过程中,未充分发挥经济资本计划的刚性约束作用,在有剩余信贷计划额度但已超经济资本限额的情况下,未能在经济资本限额以内通过盘活存量和优化结构等方式来满足信贷投放的要求。同时,对经济资本限额超限或闲置过多的行为,也未严格按照规章制度采取扣减信贷规模、收回经济资本额度、加收经济资本成本等方式进行处罚。

四、建立健全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信贷业务管理模式

(一)树立经济资本管理核心地位

资本是银行昂贵和稀缺的经济资源,在经济结构转型、银行资本约束压力增大的形势下,商业银行难以继续保持规模的快速增长。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商业银行要树立“资本约束、差异配置、价值回报”等核心理念,充分认识资本约束理念的重要性、严肃性和紧迫性,确保资本水平与未来业务发展、风险状况、资本可获得性等相适应,持续加强内源补充能力,提升长效机制建设。要提升经济资本应用广度和深度,将资本与价值的理念嵌入到银行经营管理的每一个流程,在资源分配、业务发展中坚持价值导向,努力提升资本回报水平。要认真开展经济资本管理培训,全覆盖,从上至下培训到位,统一思想和理念;分层级,针对商业银行不同层级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提升培训效果;分重点,在不同时期确定相应的培训重点,更利于经济资本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推进。

(二)强化资本约束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商业银行要建立资本管理联动业务计划的组合管理机制,完善资本闭环管理,根据资本充足率目标和资本补充情况,确定年度经济资本配置总量,并以年度经济资本配置总量为约束,制定年度信贷计划。在经济资本限额配置过程中,要综合平衡历史规模、预期结构、资本回报等因素,对经济资本回报率高的机构优先配置经济资本,对重点客户和重点行业战略配置经济资本,对各业务条线刚性分配经济资本。比如,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因此商业银行要积极响应国家宏观管控要求,优先满足普惠小微、乡村振兴、绿色信贷、制造业等国家重点战略领域贷款投放的资本需求,确保国家战略业务的资本支撑。

(三)强化经济资本计划对信贷管理过程的刚性约束

商业银行要在资本约束的前提下开展信贷业务发展,经济资本计划的优先级要高于信贷计划,否则无视资本约束与资本回报的发展,无异于竭泽而渔。在经济资本有限的情况下,一方面要通过存量到期调整和增量边际改善,积极进行业务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主动调整各类客户和信贷产品的结构占比,建立与业务发展、资本约束、价值回报和结构优化相挂钩的信贷计划动态配置机制,通过动态调整提升应对内外部不确定性的能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强表外低效资本占用,既要清理存量,及时了解客户用款需求,如果无用款需求则提前结清,也要管控新增,合理签订符合实际用款需求的贷款合同,尤其重点关注不可无条件撤销贷款承诺、对公贷款额度使用效率、信用卡未使用额度等指标,不断释放低效资本占用,提升资本使用率。

(四)实行严格有效的限额管理考核

商业银行要严格落实经济资本限额管控要求,确保在资本限额内开展业务,通过窗口指导、绩效考核、征收资本占用费等多种方式,突出资本限额的硬约束作用,对于超经济资本计划的行为,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相应惩罚,杜绝侥幸心理的滋生和规模优先的情结,增强自主约束主动性和自行节约源泉动力。商业银行各级机构要合理运用资源限额,结合市场环境、产品和客群特点,制定差异化配置方案,提高资产配置能力;要充分发挥信息化系统的支撑作用,完善经济资本指标监测体系,有效整合财务、风险、资本数据,建立机构、条线、产品维度RAROC定期计算、监测工作机制,准确测算RAROC、EVA等资本指标。

(五)完善客户经理绩效考核机制

商业银行要逐步摒弃传统的“单向期权”激励式的员工薪酬体系,稳步推进经济资本指标与客户经理绩效挂钩,将员工薪酬与RAROC、EVA等指标挂钩,以此加强客户经理价值创造理念,引导客户经理正确认识经济资本指标的导向作用,清楚了解现有产品中哪些EVA贡献高,哪些EVA贡献低甚至负贡献,在信贷业务发展过程中同样重视效益与风险的平衡,进一步思考利率定价水平、风险管控强弱、客户综合回报等因素,从而真正将客户经理的绩效考核体系与经营转型和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保持一致。

五、结语

第5篇:银行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信息化发展;战略与规划

银行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金融系统中的地位不可动摇。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倒逼传统商业银行向信息化全面转型,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方法,创新管理模式与产品渠道,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扩大业务降低风险,促进商业银行转型创新,以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各大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的支持下,迅速开展了信息化建设,但是商业银行的信息化战略还存在问题,必须有完善的信息化战略,才能提升其竞争力,实现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

一、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安全建设难度大当前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管理系统与业务系统的信息化进一步成熟,这就对银行信息安全和风险控制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商业银行信息安全建设方面有待加强,当前金融环境下信息高速发展,信息安全建设的滞后会影响银行的发展。比如:业务部门后台大量客户数据的集中化处理,增加了信息技术的难度和风险,出现微小的漏洞,就会有泄露客户数据的风险。再者,跨部门之间的网络互通越来越频繁,信息安全建设的难度越来越大,管控性与风险性变得不确定。最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很短时间内就会实现技术与技术之间的更新换代,留给信息化安全建设的时间也一再缩短,也增加了信息化安全建设的难度。信息化安全建设也缺乏全面的管理架构体系和制度,所以信息安全建设难度很大,需要不断完善。

(二)资源共享程度低现在许多商业银行为了急切的追求信息化建设,构建很多内部系统,但是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程度很低,从而影响了部门之间的整体工作效率。比如:银行的人力资源系统就包含全体员工的基本信息,纪检部门的系统需要也需要录入员工的基本信息,两个部门的系统根本就无法共享,员工信息无法从人力资源系统导入,导致纪检部门的员工要手工录入大量的员工信息,造成大量时间上的浪费,工作效率得不到提高。另外,商业银行构建的内部系统很多需要与外部系统对接,有工商系统、银监局等部门,很多内部系统对接还没有衔接顺畅,导致银行员工往返于各个外部行政部门之间,浪费很多时间的同时,也给业务增加了一定的风险。

(三)产品信息化创新不足在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大环境下,各种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但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仍然以传统产品为主,在产品设计和渠道拓展方面创新不足。大部分商业银行金融产品以理财存款为主,辅助各种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的推出仍然以划分客户的资产等级为主,缺乏客户风险偏好、渠道选择等方面的分析,导致产品设计方面缺乏创新,难以设计出以客户实际需求为导向的金融产品。产品的拓展渠道也仅限于手机银行跟网上银行,加之手机银行的利用率并不是很高,网银的局限性也很大,金融产品的电子渠道利用率不高。目前商业银行金融产品仍然是依赖传统渠道较多。缺少更多地第三方拓展渠道,比如与微信、支付宝等大的第三方支付之间的合作少之又少。

(四)信息化投入资金不足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信息化建设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信息化建设也初见成效,但信息化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不断的更新换代来维持信息化的先进性,一部分商业银行为了节约资金,对一些过期的信息化设备长期不更新、不替换,严重影响工作效率。比如:部分支行的自助存取款机已经老化,经常出现吞钞等现象,不但影响客户的业务办理,也会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还有客户经常用的手机银行等,许多功能都有待优化,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客户的使用,不利于提高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诸如此类问题,都是由于商业银行信息化资金投入资金的欠缺,管理层不能充分重视信息化建设导致,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银行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建议

(一)全面提升信息化建设程度商业银行要想紧跟时代步伐,就需要全面提升自己的信息化建设程度,在企业管理、业务运营等方面全面实施信息化战略。首先,明确的信息化战略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指导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战略要兼顾信息化系统基本功能的完善,也要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有所创新;其次,信息化战略建设应该与业务发展战略一致,信息化战略的架构应该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配合金融产品的运营宣传及业务的各个环节,才能支撑未来银行发展的需要;最后,信息化执行需要得到保障,信息系统的稳定性要好,在信息化执行过程中不出现问题,避免出现二次开发,才能保证银行各项业务的长久发展。

(二)重视衍生金融产品的开发现在商业银行的传统金融产品都相差不多,想要在诸多的商业银行中脱颖而出,必须充分利用银行的信息化系统,重视衍生金融产品的开发。当代科技高速发展,手机银行,二维码支付等移动支付手段深入大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应该将银行的传统业务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有针对性的开发衍生金融产品。第一,研发小微贷,金融贷等互联网产品,为客户在移动客户端提供信贷业务,正面应对互联网金融对传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实现线上贷款,操作便捷,安全高效,用以适应市场的需求;第二,加强与第三方支付的合作,比如微信、支付宝、银联,发展虚拟信用卡等业务,提高商业银行在移动支付领域的竞争力。也可以研发新型的移动支付手段,与大量商户合作提高自身的市场占有率;第三,重视衍生金融服务的开发,与其他企业或者部门合作,无论是否为客户,都为其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对提升银行的公众影响力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三)优化信息化管理制度很多商业银行已经有了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制度,但制度需要人来落实,只有不断优化现有的信息化管理制度,提高人的执行力,才能保证信息化管理制度落到实处。首先,要搭建一个合理的信息化管理制度,使其符合业务的发展和管理的需求,只有合理有效的制度,才能达到更好地管理企业的目的;其次,制度要深入人心,多听取员工的意见,才能使制度真正被员工接受采纳,从而执行制度;最后,信息化管理制度需要一个监督机制。任何制度的执行都需要监督,信息化管理制度可以从审计、纪检等第三方角度去监督落实。不断优化信息化管理制度,也可以从制度层面支持商业银行信息化战略的推进。

(四)培养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商业银行信息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培养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才能保障信息化战略的不断深入。首先,提高部门员工素养,在部门内部调动员工的工作创新性,组织员工多进基层工作学习,以便于他们根据实基层际情况,创新思维、总结经验,并运用到实践中去。其次,重视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商业银行信息化战略是顺应时代需求的一种新的模式,信息化管理人才需要有一种大局观,既要懂业务,也要懂信息技术。商业银行要加强对相关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使他们的综合素养朝着更专业的水平发展。最终大量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为商业银行信息化战略的不断深入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互联网金融在当前经济环境中异军突起,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将长期共存,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科技引领业务的发展战略,对于商业银行能否抓住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机遇,达到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商业银行信息化战略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商业银行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工作,不断完善信息化战略建设,克服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推进各个条线的科技系统建设,才能提升其自我革新能力和管理效率,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懿.建设银行2018年中报点评:业绩增速上行,资产质量总体保持稳定[R].万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18.

[2]王娜,王在全.金融科技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策略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7(7):24-26.

[3]王伯兴,李艳.陕西省村镇银行信息化建设现状以及风险分析[J].西部金融,2018(4):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