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银行征信管理范文

银行征信管理全文(5篇)

银行征信管理

第1篇:银行征信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心理失衡;成因;对策

随着经济时代的不断进步发展,高校的不断发展,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要想更好地为师生服务,保证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就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但是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进而导致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过大,进而导致使行政管理人员出现心理失衡的状态,进而不利于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一、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状态

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直接参与管理工作,为实现办学目标而努力。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高校中对自己严格要求,在为人处世方面比较谨慎。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的时候,应当不断的进行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同时,一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还存在着一些自卑的心理,在工作中过程中得不到高校教师的认可,同时在职称的评定过程中比较困难,很难晋升。

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心理失衡的成因

1.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由于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繁杂,在一定程度上消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是长期从事这种工作的人员容易产生厌烦、失落的情绪,从而导致行政管理工作人员不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价值,从而不利于高校的不断发展。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对工作懈怠的主要表现体现在:行政管理工作是单调、琐碎的,容易使工作人员失去热情,其次,行政管理人员按照章程办事,给人显示出不灵活、刻板的印象,容易使行政管理人员的人际关系受到影响。

2.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困扰与压力。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的的压力主要表现在情绪和身体方面,对行政管理人员产生压力的主要因素是工作的影响,工作强度的巨大使行政管理人员感受到更多的压力,因为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比较繁杂,容易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而导致他们无法把更多的时间应用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从而使工作人员对自己的角色认知不平衡,进而导致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容易产生心理失衡。[1]

三、解决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心理失衡的对策

1.加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思想的建设。加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建设,不断的提高心理素质,协调人际关系,能够让高校的管理人员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价值,进而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去,进而能够不断的优化高校的管理人员的心理,让工作人员能够在工作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行政管理人员应当不断的加强思想建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认真的为高校师生进行服务,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从而能够更好的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的热情。[2]

2.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素质。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要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素质,在工作中能够拥有更强大的责任心,能够认真的完成每一件事情,并持之以恒的进行工作。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树立坚定的信心,充分考虑集体利益的重要性,从而能够更好的对师生进行服务。行政管理人员应当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虚心的向他人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能够使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能够更好的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良好心理状态的形成,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

3.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应当不断的提升自我。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从而能够更好的提升自我。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应当实事求是,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优点,从而能够促进良好心理状态的形成,在工作的过程中,又能够充分的感受到自己的缺点,正确的认识自我,不断的对自我进行完善。通过分析自己,了解自己在工作当中的不足,从而取长补短,不断的进行丰富和成长。同时,对自己提出合理的目标,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工作的效率,不断的对自我进行完善。[3]

4.在高校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要想不断的进行发展,高校应当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加强对行政管理人员的考核,对积极主动、认真工作的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相关的培训,不断的丰富行政管理人员的知识,让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加强对年轻工作人员的培养,不断的完善高校行政管理的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要避免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心理失衡状态的出现,就要采取相关的措施,不断的对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引导和培训,让工作人员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促进行政管理工作的不断进行。

参考文献:

[1]田小海.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4):222.

[2]郭琼.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现状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37(01):89.

[3]徐长江.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四及消除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18,32(05):105-107.

第2篇:银行征信管理范文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网络的发展,人民银行的各项重要业务都发展为电子系统,通过计算机和通讯网络运行和操作,业务系统的现代化为内控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内部审计的监督领域、监督重点和监督方法也要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做出相应调整。从2003年开始,中支紧跟各重要业务系统的上线步伐,及时开展了各项重要业务系统运行和操作的专项审计。先后开展了业务应用系统及个人办公计算机联网运行管理、外汇业务信息系统运行管理、信息系统应急预案管理等重要业务系统专项审计,及时解决了各业务系统在运行载体发生变化后,各操作环节制度执行中的问题,督促业务部门规范业务系统口令设置管理,加强业务系统从看得见的纸上操作到看不到的电子操作过程中监督制约制度的落实,确保了各业务系统的合规、安全、有效运行。

科学的制度体系是地市人民银行规范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严格按制度操作各项业务是体现单位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人民银行从上到下,从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体系、严密的业务操作系统为出发点,切实加强了各项制度建设。为了保证制度建立和执行的有效性,中支先后开展对县支行内部制度建设、国库业务内控制度执行、货币信贷内部控制执行和中支全系统内控体系建设和执行的专项审计,对中支内控环境、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等进行了客观评价,对存在的制度不够健全、执行不够严格等20个问题提出了加强和改进的意见,在全行开展了以落实制度为主题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活动,使全辖基础业务更加规范,业务运行更加安全,防止了各类业务风险和案件的发生。地市人民银行的工作安全尤为重要,但从事任何业务工作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安全,而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和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内部审计不能仅仅强调安全,而是要强调在保证安全前提下的履职绩效最大化。因此内部审计不仅要审业务的合规性,还要审履职的绩效。中支按照“内审工作要由传统的财务、业务合规性审计向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和绩效审计转变”的要求,积极探索开展绩效审计。2011年开展了征信管理绩效审计,对中支和县支行推进征信体系建设进行了全面评价,鉴证了征信管理工作取得的实效,同时客观反映了影响高效履职的9个方面的不足和问题,为提高征信管理及履职绩效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内审转型积累了经验。

地市人民银行内审转型的制约因素

(一)风险管理工作和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建立滞后影响审计结论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对被审计对象的监督在执行审计内容上评价或鉴证的标准应该是“以事实为依据,以制度为准绳”,在传统的合规性审计中,审计人员依据已执行的制度作为度量标准,用制度来衡量工作,做到了就是做到了,没做到就是没做到,拿事实对标准一目了然,说服力很强。而在风险管理审计和绩效审计中,审计评价的内容从做没做延升到了做的程度的判定。目前,人民银行对分支机构还没有风险管理和绩效的判定标准,对风险大小、履职好坏要凭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来评价,为了让被审计单位认可审计结论,容易使审计人员做出“风险判断就低不就高,履职绩效就好不就坏”的审计结论,使审计报告变成掩盖风险、歌颂成绩的“喜报”,向主要领导和决策层传达错误信息,可能造成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的缺失。

(二)对内部审计促进管理作用的认识不足影响转型工作的开展。内审转型中,审计领域不断拓宽和延伸,凡是存在风险隐患的领域,凡是可能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领域都要纳入审计关注的视野,使审计的项目和被审计部门增加,对其它职能部门的“打扰”相应增多。许多部门负责人对审计的目的认识不足,没有建立起审计是为了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帮助自己提高管理和履职水平的认识,错误地认为审计就是挑毛病、找问题、添麻烦,是既分散管理精力,又向领导暴露管理中问题和不足的事,对内部审计虽不敢抵触,但也表现出了不欢迎的态度,提供资料不及时、配合工作找理由推拖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同在一个单位工作的审计人员对开展同级监督有畏难情绪,认为是出力不讨好的事,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内审转型工作的推进和审计绩效的提高。

(三)内部审计还没有造就素质权威的队伍影响内审转型的步伐。当前内审部门的人员大部分是在以“财务、业务合规性”为主的传统内审职能下配备的,以长期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老同志为主,虽然他们有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但在信息化的时代,央行业务日新月异,业务操作电子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审计人员对新业务、新知识的学习速度远远赶不上业务发展步伐,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及业务风险和履职绩效的判断能力。地市人民银行具有CIA资格证书的审计人员的比例更低,使内部审计队伍综合素质很难适应内审转型的需求。

(四)事后审计的内部审计方式影响了内审防风险的实效。长期以来,单一的事后监督使得审计成果价值下降进而影响了审计的权威。尤其是在风险审计上,由于内审人员不直接参与管理层的决策,对一些与被审计对象相关的、甚至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信息的知晓范围非常有限,内审人员不能全方位掌握被审计对象的全面情况,在事后审计中发现问题时,风险已成实事,限制了内部审计在防风险中作用的充分发挥。

加快地市人民银行内审转型的思考

(一)在管理体制上体现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方式,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关系到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尤其是以同级监督为主的地市人民银行的内审部门,应考虑内部审计与组织的整体利益相分离,使其无论是地位上还是利益上都处于独立的第三方,保持内部审计独立性、权威性和高层次地位。可以考虑在当前内审为行长负责的体制下,提高内审部门的行政级别,由副行级领导担任内审部门负责人或者改由上级行下派制,将内审人员的考核奖励等独立于其他人员,为内审人员建立相对独立的履职地位,在工作中减少干扰,排除后顾之忧,敢于坚持原则、敢于碰硬,营造良好的内审监督体制机制。

第3篇:银行征信管理范文

关键词:基层央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路径

一、引言

人民银行预算绩效管理自2012年起,在全系统地市中支以上机构开展预算绩效评价试点工作,2014年、2015年分别选取部分项目支出开展自评。2017年,人民银行制定了《中国人民银行会计财务工作转型实施方案》,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估机制,实施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绩效管理数据库”,要求项目支出年度预算绩效自评全覆盖,加强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当前,人民银行预算绩效管理按照转型方案要求,依据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统筹规划、稳步推进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二、基层央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行预算体制独立性不强。人民银行的经费来源以财政资金为主,实行部门预算,即收支两条线。财政部对人民银行的经费开支实行指标控制,不实际拨付资金。按照“二上二下”的预算审批流程,基层央行收到上级行年初预算指标时间较晚,基本为5、6月份,年中再调整预算指标,年末最后几天下达最终指标,且指标下达类别和数量与预算编制数不匹配。这种预算体制造成基层央行全年费用执行较为被动,特别是项目类支出,涉及电子设备购置费、发行机具购置费等各科目小指标,基层行只能根据年末各费用科目最终指标数决定项目是否开展。短期内要将年末调整指标用完,一定程度上影响基层行对项目可行性的考查,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受到影响。近年人民银行基层行人员经费严重不足,为满足人员经费支出,势必导致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失去作用。

(二)账户体系及规章制度有待完善。目前,人民银行仍执行1998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预算管理的规定》,2005年在《中国人民银行财务制度》(1999年版)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调整部分会计科目的通知》,对部分费用科目进行了修订、补充和完善。随着银行业监督管理职能的分设,人民银行职能重点不断扩展转换,现行账户核算体系(2005年版)的不完善性、不科学性凸显,未根据人民银行新的业务重点和履职需要,及时设置科目对国库管理、金融稳定、支付结算、征信管理、外汇管理等特殊职能进行核算,上级行以实拨资金方式下拨支付系统运行、外汇管理、征信管理等专项费用,但这部分专项资金目前未纳入绩效评价管理范围。同时,随着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逐步推进,人民银行会计财务事业初步转型,预算管理缺乏一系列涉及预算编制、监控、执行、监督、评价等过程的整套制度设计和安排,与人民银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要求不配套。

(三)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和参与度不够高。基层央行的绩效评价工作主要由会计财务部门牵头,事权部门参与绩效管理。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县市支行和事权部门主要提项目需求和资金预算,会计财务部门负责统筹安排。由于绩效管理中前期的项目考证及可行性论证报告较为粗放,专业性不够,定量的项目预算编制、预算目标建立、预算目标实现和执行进度的监控、事后绩效评估等环节基本浮于形式,评估结果存在一定随意性。事权部门绩效管理主体意识尚未建立,绩效理念较为淡薄,绩效理论和管理水平较低,导致事权部门的绩效自评效果不理想,会计财务部门审核难度和工作量加大,同时绩效约束和激励机制跟进不及时,整个绩效评价工作推动缓慢。

(四)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够细化科学。人民银行总行统一下发了项目支出的绩效评价指标,2019年下发的绩效自评指标体系表较上年有一定优化,主要是区分了总行专用和分支行专用指标,并对部分定性指标的评分标准转化为易于统计的数据,但仍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问题:部分项目支出标准不够精确,成本指标较为粗放。如,反假货币经费中“社会流通假币数量(通过清分机监测假币数量)”年度指标值为“≤百万分之一”,该指标名称为数量,而指标值为比例;采购节约率≥5%时,该项成本指标记满分,而对采购工作而言,采购节约率过高可能说明预算准确度低;发行机具购置费三级指标参评对象主要为清分设备,而基层行大多无该类业务,实际购买的设备并未参与评价,评估结果与实际偏差较大。

(五)预算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不够充分。会计财务部门反馈的综合评价报告运用不足,仅停留在反映基本情况、找出普遍问题和完善制度层面,或作为加强项目管理的借鉴和参考,评价结果在项目预算目标的确立、预算资金的编制、预算资金执行进度和目标实现程度即效果等方面的参考作用、导向作用和制约作用尚未得到充分体现。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浮于表面,未对标绩效管理环节分析原因,研究方法措施,预算绩效管理成效并不显著。未建立绩效评价责任追究机制,查出问题的整改等方面制约措施较疲软,评价结果运用不足。

(六)专业人才队伍缺乏。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涉及业务量大、牵扯面广、技术性强,基层央行现有人员的数量和履职能力均不能满足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全面开展的需要。目前,基层人民银行会计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均未设置专门的绩效管理岗位,基本由现有人员兼任;参与绩效管理工作主要为会计财务科、保卫科、科技科、办公室等,人员的知识储备和结构参差不齐,专业水平较低。

三、基层央行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路径措施

(一)增强人民银行预算管理的独立性。2019年,中央编办《中国人民银行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中明确:“中国人民银行依法组织实施独立的预算管理制度”,赋予人民银行实施独立预算管理体制的权力。人民银行以会计财务工作全面转型为契机,从深化预算改革发展、完善组织治理结构、促进央行有效履职、加强内部管理角度出发,对比国外央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法律基础、组织构架、运行机制、监督机制等先进经验和做法,修订完善人民银行预算管理体制,适当提高人民银行预算管理的独立性。

(二)进一步完善账户体系和绩效管理制度。严格实行“零基预算”,优化预算编制程序,增强预算编制弹性,提高预算编制质量,逐步建立起制度健全、规范有序的预算编制体系,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性。根据人民银行业务特点和履职需要,充分考虑预算的不确定性因素,增设对国库管理、金融稳定、支付结算、征信管理、外汇管理等特殊职能的费用预算,修订完善现有的会计科目说明,提高支出科目核算的准确性,为绩效管理提供基础保障。建立健全人民银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办法体系,编制绩效管理工作手册,规范操作程序,细化工作流程,引导和推动人民银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保障机制。一是完善绩效管理组织架构。按照“矩阵式”管理要求,以预算管理委员会作为领导机构,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形成纵向一致、横向协同的架构;加强跨部门沟通、协调和配合,增强业务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主体责任,推动业务条线和财务条线的相互联动;配备专人负责预算绩效工作。二是建立绩效评价结果监督和公开制度。各单位监督部门将绩效管理结果作为履职效能监察的重要内容,按影响程度分类管理,对重大绩效责任问题追责到底。同时,将绩效管理结果按照信息公开要求,以电子显示屏、邮件等形式公开绩效考核及评价结果,加强监督。

(四)优化预算绩价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价指标及标准的确定和选择决定预算绩效管理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一步细化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根据业务种类和业务量大小,按总分行、中心支行、县支行等不同层级细化评价指标,使评价指标更贴近评价对象实际情况,提高指标的适用性、操作性和合理性,更好地指导基层行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增加发行机具购置费三级指标参评对象,将通用设备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优化其他固定资产购置费质量指标中“保质期内设备返修率”指标、反假货币经费中“社会流通假币数量”指标等,建立一套更加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指标体系。

(五)建立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机制。一是建立人民银行预算绩效考核奖惩机制,强调“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规矩意识,将预算绩效考核纳入单位和个人年度考核,提高行领导、各责任主体对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对于预算绩效管理取得良好成效或者有创新性举措的单位或部门,可在预算资金分配上给予适当奖励;对预算绩效管理较差的单位或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在来年预算安排上予以适当扣减,绩效与预算并重,提升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建立绩效结果整改机制。注重绩效管理过程监控,及时分析并纠正偏离绩效目标的因素;对绩效评价指出的问题,查实责任主体,压实整改责任,对查而不改、整改不力问题要加强问责力度。

(六)加强绩效宣传和人才培育,引入第三方机构。一是加强绩效宣传力度,转变“要我绩效”到“我要绩效”的主动管理理念,营造人人懂绩效、人人参与管理的良好氛围,提高绩效认知和参与度。加大绩效评价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系统内学习培训、调研、座谈、业务交流等形式提升绩效队伍素质。二是引入第三方机构。充分利用行业专家及第三方机构等社会力量的专业特长、行业优势和第三方独立视角,根据人民银行服务对象特点、业务范围及履职要求等,构建人民银行绩效管理目标、绩效运行监控、绩效结果评价、绩效结果反馈及运用各环节标准,提高人民银行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景刚,王强,江莉,金娜.基层央行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路径[J].金融会计,2019(12):53-57.

[2]朱梦蝶.人民银行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及路径[J].河北金融,2019(06):49-50+72.

第4篇:银行征信管理范文

关键词:区块链;金融业;影响

区块链技术将去信任化和去中心化作为基础,集体维护的一种数据库技术。任何参与到该技术的具体应用中的人都能够通过一个公开数据库进行数据的传输等相关操作,信用达成不需要第三方参与。所以也将其称作分布式账簿。区块链受到了金融领域的广泛关注,对其进行研究也是金融科技的重中之重。基于此,本文对区块链技术给金融行业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旨在推动我国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区块链技术概述

(一)内涵

区块链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方式,其技术应用原理为实现数据的分散性储存,达到对点传输的目的,并对数据进行加密计算,其最大的特点便是共识机制,共识机制主要指在其操作系统中,可以有效联系系统内部的各个节点及各部分的内容,并得到一种有效的计算方法。对其本质展开分析,区块链技术属于一种去中心化的数据库,通过对相关密码进行利用的数据块,并且各个数据块中都存在相应的交易信息,可以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并形成专门的区块数据。

(二)特点

结合区块链的定义,其主要特点包括:第一,去中心化,区块链中的各个节点形成一个网络,对数据信息进行验证、记账、维护及传输均属于分布式系统结构模式。该结构模式也能够保证区块链中不需要其他方中介的参与,双方在节点上达成一致便可进行直接交易,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助于减少成本。第二,时效性。区块链技术中的全部资料信息上都标明了具体时间,对数据形成以及变更的时间进行了详细记录,因此全球化的网络账本也能够做到有序可循,有追溯能够验证。第三,分布式账薄。在对信息进行记录时,区块链技术主要使用分类账和代码结合的模式,因此在实际交易的过程中仅依靠密码学便可以完成自由匹配,实现交易的自动化,并且这一方法有助于促进区块链技术功能范围的不断扩展。第四,开放共识。区块链网络系统中的各个节点均可以完整地对数据实施拷贝,并且其中的共识机制和竞争计算具有互相部分和自动化通讯的功能,因此能够实现分布式账薄的结构,各个节点互相独立,如果其中一个节点失效,并不会影响到其他节点和区块链整体,因此数据信息具有非常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第五,公开透明性。区块链技术的算法具有公开透明的特点,只有私有加密的关键信息没有对外公开,因为分布式账薄的处理模式,数据信息需要大量备份,因此导致其必然会公开透明。第六,防止恶意篡改。因为区块链中的全部信息资料上都具备相应的信息标记,时间记录并不能被逆转,因此如果对数据信息进行篡改极易被发现,篡改的信息也不会被其他节点接收。

二、区块链技术对金融业的影响

(一)区块链对货币和央行的影响

“比特币”等数字货币问世至今,虽然各国央行尚未对其货币属性进行承认和明确,但是这类数字货币的出现也为传统货币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造成了直观的影响。现如今,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数字货币发展迅速,各国也加强了对这类技术的重视,并且很多国家政府都在尝试建立一套将区块链技术作为基础的数字货币体系。数字货币的应用不但能够减少发币成本,同时有助于央行提高对货币流通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数字货币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未来极有可能成为货币使用的趋势。

(二)区块链技术对征信管理产生的影响

现代金融发展历程中,征信从始至终都是一个重难点问题。现如今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这些产品也都是建立在征信的前提和基础上的。现如今我国征信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但是信息缺乏一定的完整性,征信数据造假等不良情况仍然屡见不鲜,因此对征信系统功能的有效发挥造成严重的影响。但是将区块链技术作为重要基础,有助于促进征信管理系统的去中心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合理应用区块链技术,能够保证数据的及时、实时记录,并且具有非常高的信息透明度,并且再加上其分散储存的特点,更是能够确保信息的无法篡改,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基于这一情况,有助于提高金融机构对征信信息成本的控制水平,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时效性及可靠性,收获的效益要远远大于传统征信系统。因此,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优化征信系统方式,促进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区块链技术对证券业产生的影响

证券交易是一种十分典型的以去中心化组织为基础的金融模式。目前的证券发行是一般公司的证券发行,必须先找到一家证券公司,公司与证券发行中介机构(即这家证券公司)签订委托募集合同,完成繁琐的申请流程后,才能寻求投资者认购。证券行业应用区块链技术,第一,可以使证券交易的流程更简洁,确保信息数据的公开性和透明性;第二,能够依靠自身分散性储存的特点有效抵御不良网络风险,降低暗箱操作、内幕交易的可能性,有利于证券发行者和监管部门维护市场公正,还能够对客户征信与反欺诈,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成本大大降低;第三,区块链技术极大地减少了交易延迟和交易中的技术风险,提高了证券交易的效率和可控性,信息的传递也更加流畅;第四,区块链技术合理应用于证券行业有助于提高证券交易所的综合服务水平,效果理想。

(四)区块链对银行业产生的影响

首先,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银行业有助于进一步减少银行经营成本。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完整、庞大的数据库,该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虽然中心化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解决不对称信息问题,关键时刻提供必要的支持,但是随着系统规模的逐渐扩大,也对银行展开数据处理、数据存储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通过对区块链技术的合理使用,有助于“去中心化”的实现,通过分散记账模式以及集体维护模式,一定程度上减少银行数据维护的成本;其次,有助于提高银行的业务办理效率。对银行方面来说需要承担清算、转账等诸多业务,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仅占用了银行的大部分人力资源,同时费用成本也十分高昂。对区块链技术进行合理应用,能够简化重点流程,交易的双方可以通过直接点对点的方法进行快捷交易和结算,并且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操作简便,同时有助于节省成本。区块链技术的合理应用不仅能够提高结清算的效率,同时还有助于提高资金整体的利用率。

三、完善区块链发展环境的措施

通过对区块链技术的合理使用有助于提高金融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大大提高了金融机构的绩效,基于这一背景,完善区块链发展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应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合理修改,将区块链金融技术纳入到法律法规中,为监管提供法律保障;其次,应根据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使用的具体情况,探索专项法规,使其能够有效保障区块链技术,对其起到规范、保护、引导和支持的作用。同时,还需要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国际区块链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工作中,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话语权,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这也是提高国内金融监管水平的重要措施。所以应加强对区块链金融技术标准及规范的研究,参与到体系建设工作中去,明确我国区块链金融标准技术体系。因为技术建设存在不足,因此需要推进研究项目的研发,并且还需要根据区块链技术特点,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为区块链技术推动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作出努力;最后,应加强风险风范。应该广泛开展不同区块链场景模拟安全试验,通过不断地实验和研究积累经验,提高区块链技术对多种金融场景的安全应用水平。还需要加强对区块链技术应用风险问题的研究,积极寻找先进监管技术方式,提高监管水平,及时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抵制和打击洗钱、诈骗、非法融资等违法犯罪行为。

四、结语

第5篇:银行征信管理范文

预算编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基层行整合内部各项资源,与基层行下一年度的货币发行、支付清算、国库、征信、反洗钱等重点业务的开展息息相关,它的战略性和前瞻性要求全行各部门共同参与。由于基层央行预算编制人员一般较少参与基层行规划和决策,对基层行的整体工作任务和业务发展计划缺乏了解,易出现为编制预算而编制预算,造成预算编制工作脱离实际。同时又造成需要资金支持的业务因得不到预算支持而难以开展,不利于央行事业的发展。

由于人民银行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尚在探索尝试阶段,缺乏可靠的定额标准,因此,多数基层行编制预算的方法主要是“基数增长法”。“基数增长法”不可避免地受以前历史数据的影响,使预算中的不合理因素得以长期沿袭。同时,使用“基数增长法”编制预算时,缺乏对岗位设置、资源占用、当地经济物价水平等因素科学、合理的考虑和测算,容易造成基层行预算编制与业务发展、预算执行脱节。

部分基层行预算执行和控制不严,存在一定随意性。由于预算编制与业务发展脱节,以及预算编制方法的不科学,导致预算执行时表现出随意性,与预算编制存在差距。同时,近年来人民银行业务发展与预算账户设置存在一定矛盾。如基层行承担大量的调研、经济数据监测、征信管理等工作,支付的费用无专门核算科目,一定程度上导致基层行产生预算科目之间挤占、改变预算资金用途、扩大预算科目支出范围、提高预算支出标准等情况,影响执行的严肃性。

加强基层央行预算管理的建议:

(一)提高对预算工作的认识

基层行从上到下要充分认识到财务预算工作的重要性。首先,基层行的相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参与财务预算工作,发挥了解本部门实际情况的优势,对预算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保证预算的可行性。基层行的领导层应大力支持本基层行的财务预算工作,对本基层行的预算编制总体把关,使预算符合基层行的发展规划,确保预算全面、合理、到位。其次,必须改变预算工作就是“要钱”的错误观念,预算是反映基层行下一年度集预测与决策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只有将基层行的下一年度的工作规划好,才能编制出内容详实、说服力强、可操作性强的预算。

(二)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从预算编制理论上分析,预算编制的方法包括零基预算、增量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等几种方法,不同单位由于不同性质、部门性质不一样,其适应的预算方法也不太相同。结合人民银行的性质和业务特点,我们认为基层央行在预算编制方法上,基本支出中的人员费用、公用经费实行定员定额标准,项目支出中的基建类支出实行“零基预算法”,“行政事业类支出”在考虑业务量、劳动力成本差异的基础上,实行“基数增加法”。

(三)强化财务预算执行监督

一方面要严格按照基层行事前预算批复执行,上级行在核定预算时,应该根据当年具体的财力和整体业务发展需要,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另一方面,加强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配合。预算是基层行的预算,财务部门在预算管理中起着监督控制的作用,如何落实预算执行,最主要还是要依靠业务部门的工作。因此,财务部门需要与业务紧密合作,要根据业务部门的预算执行进行编制用款计划,同时要严格审核监督、保证预算在合法、合规前提下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