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体育教育学范文

体育教育学全文(5篇)

体育教育学

第1篇:体育教育学范文

[关键词]教育学;体育教育;应用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传统的教育学理论与方法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不断地应用,在促进整个教学水平提升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体育教育作为目前教学工作当中的重要环节,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以及综合素质提升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目前的体育教学工作当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许多教学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现代化的教育学理论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所以说,通过强化教育学在体育教育当中的应用研究,能够更有效地促进目前体育教学工作水平的提升,从而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一、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体育教学模式变革

教学模式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念以及理论的基础之上,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最大限度提升教学工作的水平。对体育教学来说,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学生、教师、教育技术以及教学内容,这四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结合,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好地开展相应的体育教学工作。在以往的体育教学模式当中,应试教育的影响十分明显,教师采用的也多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没有给予充足的重视。而在现代教育学的应用之下,能够更好地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实施,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对现代教学体育技术来说,它不仅仅是教师教学工作当中的一种工具,还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刺激点,学生能够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当中,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主动去学习知识、发现知识。特别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能够更好地进行差异化教学工作,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其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教育学应用在促进学生思想素质提升中的作用

对体育教学工作来说,不仅需要让学生进行基本体育常识以及体育技巧的掌握,同时还应该发挥出体育教学在提升学生思想素质水平当中的作用,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实现更为全面的发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采用的往往是说教式的方式,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思想教育,但是所取得的效果十分有限。而在现代教育学理念的应用下,能够更好地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比如,在教学工作当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学生播放一些奥运健儿的优异表现视频,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我国运动员的实力,更好地提升其爱国精神。通过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在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下,更好地学习体育知识,促进自身思想素质的提升,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对体育教育工作来说,教育者必须要认识到其在整个教学工作当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现代教育学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更好地促进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促进其思想水平的提升。

三、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

在开展体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提升自身对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应该让学生了解到体育学科的发展以及未来的用途,在掌握相关体育技能的同时,更好地强身健体。同时现代教育理念的应用,能够让学生的学习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以及进行体育技巧的培养,更好地提升其体育学科的素养。对动作要领的教学工作来说,体育教师不能够仅仅进行简单的描述,而需要通过各种现代教学理念与手段的应用,提前进行课件的准备,从而更为有效地将体育技能的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为了减少教师单调的讲述,可以利用智能语音教具系统,制作相关内容的有声课件,通过点读笔的点触,直接播放音乐和显示节拍,方便学生的学习,也能寓教于乐,让枯燥的课堂变成充满活力的课堂。在目前的教育学工作当中,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不断地应用,教学理念以及方法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如何将这些教育学理论与方法应用到体育教学当中,已经成了目前体育教学工作必须要研究的重点。但是目前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许多教学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现代化的教育学理论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所以说,通过强化教育学在体育教育当中的应用研究,能够更为有效地促进目前体育教学工作水平的提升,从而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细谦.新中国体育教学原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学刊,2015(2).

第2篇:体育教育学范文

一、体育实践课程的特点

不同于其他学科,体育实践课程是体育教学的根本内容和主要发展形式,因此了解到体育实践课程的特点对新时期体育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体育实践课程的主要特点如下:技艺性。技艺性是为实现体育课程的多种风格的表现,同时也为丰富体育实践课程的内容提供了理论基础。体现体育的根本特征的重要媒介就是对身体的训练,在体育实践教学之中更是如此,在教学之中运用丰富多样的运动技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在这过程之中,将容易掌握的、较多的技术教授给学生,以提高学生兴趣,让其在学习过程中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失去了技艺性的特点,体育实践课程必将是空洞的、无序的、失效的。情境性。情境性就是教学情境的体现,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在体育实践教学中积极主动的建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体育实践教学的情境性主要目的是建设学生高尚的人格、阳光向上的人生态度、健全的情感世界。人文性。体育实践课程不仅需要提供良好的空间,同时也应保持良好的人文环境。学校就是个微型的社会,体育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交往的空间,为磨炼学生意志提供了机会。不仅仅是运动意识,通过各类体育比赛和其他的体育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加强学生的社会规范化。

二、体育实践课程的困惑

作为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之中,体育实践课程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困扰。实际教学与新课程脱节。在高等院校培养专业的体育教师的时候,依旧以传统的理论教学和模拟体育教学为主,然而目前高等院校,实际教学与新课程脱节。在教授体育实践课程之中,教育观念出现“偏心”现象,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实验教学的体制不健全,依然受到理论授课体系的制约。这导致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不达标,无法跟上实际教学环境和要求,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体育实践课程的创新。实际教学环境的缺失。虽说在我国早已将体育课程列为学校的必修课,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之中,仍然有许多院校过多的重视文化课,轻视那至于无视体育实践课程,导致体育实践教学内容称旧,手段方法落后,受教育者提不起兴趣,无法达到教学目的,直接导致我国的体育教育事业无法更进一步。

三、体育实践课程的建议

第3篇:体育教育学范文

关键词:体育专业;成人教育;学科建设

社会需求是体育专业成人教育发展的催化剂,没有需求,就没有发展,抓住了需求就抓住了发展的脉络。学科建设与社会需求适配性的关键是它与社会需求之间表现出来的契合度。体育专业成人教育学科建设是否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要取决于学科建设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学科建设的有效性和适合性在人才培养、知识传递、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1]。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成人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成人教育的生源危机使成人教育发展陷入了被动的境界。伴随着机遇与挑战,体育成人教育必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重建和提升体育成人教育的学科建设中破茧成蝶。本文从体育专业成人教育学科建设与社会适配性进行探索与分析,并对体育专业成人教育学科建设进行调整分析,以实现体育成人教育学科建设在满足社会需求和内在自身成长需求中均衡发展。

1体育成人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实施途径和依托。因此,体育成人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应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拓宽知识层面为基点;提高专业能力为目标,将知识、素质、能力相熔铸,构建“三层面四模块组合”的课程体系,即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三个层面;职业素质、专业基础课、考级考证课、实训实践课四大模块(参见图1),形成动态、开放、有生命力的学科构建[2]。基础教育层面:由文化课、公共课组成的职业素质模块。公共基础课包括政治理论课、外语和计算机,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等基础素质以及发展学生外语和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专业基础课根据专业不同选择一些必备的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增加交叉学科的设置,加大对人文社会科学和新兴领域知识的涉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趋向管理学、经济学和市场学方向发展,迎合当今“专才”+“通才”教育相结合的世界教育发展趋势,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专业教育层面:主要包括专业课理论课、专业实践课、考证必修课组成的“专业基础课和考级考证课”模块。专业理论课依托自身的办学基础、办学优势、文化传统、发展实际,以创造特色专业为目标,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建设1-2门重点课程,2-3门优质课程,形成自身的品牌,从而提高成人教育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3];专项实践课应紧扣市场需求和学生需求,以技能为主,着眼于从业能力强化,选择2项专业运动技能作为主副项加以提高,形成本人特长;通过“考证、考级”提高体育成人教育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职业教育层面:根据从业素质要求,以社会调研、专业实习为载体,加强岗位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属于“实训实践课”模块。

2社会需求导向下体育专业成人教育学科建设的调整分析

2.1社会需求导向下,体育专业成人教育学科建设的特色生长培育

全国普通高校的扩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自学考试、民办分校的创建、中等师范教育的停办、学历补偿教育的日渐萎缩,开辟体育专业成人教育生源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是体育专业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4]。各高校应依托自身的办学基础、办学优势、文化传统、发展实际,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创造特色专业为目标,形成具有特色、多个基础学科支撑、实用性不断扩充的体育专业成人教育学科体系。此外,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应开设体育专业硕士学位继续教育,推进体育专业成人教育向纵深推进。

2.2依托学科建设平台,推进体育专业成人教育学科建设的开放式发展

我国长期受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自身办学条件的制约,各高校成人教育学科建设关联度很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立交桥使’的终身学习模式”。随着“2011”计划的颁布,高校进一步扩大了学科建设的开放性,校内交叉学科合作、校内外协同创新模式初见端倪。体育专业成人教育应根据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需求,建立学生专业实习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通过各院校之间的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促进人才、知识、技术的流动。此外,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全面推进和广泛运用,学科平台的数据化将成为成人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趋向[5]。学科资源、学科创意、研究成果将通过网络和数据,在不同地区、不同学科之间传播与交互交融,在线教育、交互教育、媒介教育多维学科建设的新格局,将推进体育专业成人教育学科建设的开放式发展。

2.3追踪社会需求,实现学科动态监测

体育专业成人教育的学科建设不仅要密切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同时考虑学科的先进性、前瞻性,把握学科发展的主流趋势。学科建设必须实现动态化的延续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全面发。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延伸和多元化,高校体育专业成人教育学科建设关注的焦点应投向社会、投向市场,用动态的眼光加强对体育专业人才的有效需求和潜在需求的研究,找准社会需求与人才供给的平衡点,在原有的学科建设优势和特色基础上,通过监测、反馈进行适时的调整。体育专业成人教育的学科建设,应以培养目标为方向、社会需求为核心、相近学科为依托、学术前沿为延伸构建科学性、开放性、多元性、动态性、发展性和超前性有机统一的学科体系,培养专业化、多领域、高效益的复合型人才,使体育专业成人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S].国发〔2015〕64号.

[2]马启鹏.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课程模式的构建[J].成人教育,2009(2):46-48.

[3]陈仁伟.21世纪我国体育成人教育课程设置的理性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4):4-5.

[4]黄正癝.我国体育成人教育的困境与超越[J].中国成人教育,2015(11):146-148.

第4篇:体育教育学范文

一、小学体育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小学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小学教育中的体育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更多的还是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很多家长和学校都忽视了对体育课程的重视,导致体育教学体系存在很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体育教材的选用上理论性超越实际的可操作性。例如大多数的教材内容都会罗列很多有趣的运用项目以及其开展过程,但实际课堂上教师往往由于担心学生的人身安全而取消了相应课程的教学,而仅是挑选几项诸如跑步、跳绳、跳远、跳高、篮球、足球等简单的运动项目,造成课堂与教材的严重脱节。二是很多小学的体育场地器材不足、运动空间有限。很多小学为了节省教育经费都会在硬件设施上准备不足,一般都只是一片狭小的运动场地上几个破旧的运动器材,学生放羊式地聚在各处聊天,等待下课,身体完全得不到很好的运动。三是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手法单一、枯燥,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由于体育学科长期以来一直得不到重视,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手法上创造性和创新性不高,一般都是按部就班的几个动作教过之后,其余时间安排学生自由活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让人堪忧,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学习心理来更好地开展教学。

二、小学体育教育如何适合小学生学习心理

学习心理通常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流露出的心理状态,包括学习目的动机、学习思想态度、学习兴趣爱好、学习欲望、学习情绪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根据学习群体构成的不同,学习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小学生由于自身的年龄比较小、课业负担不重、学习压力也轻,而且学习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小学生的学习心理通常都比较积极主动,喜欢到外面玩,对外界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学习目的和动机都比较单纯,很容易兴奋,但常常表现的独立性比较差,自我控制的能力不是很强。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定要根据小学生实际的心理特点,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相应的课堂教学,丰富具体的体育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作者:周园 单位:湖北省恩施市逸夫小学

第5篇:体育教育学范文

一、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足

当前特殊学校的教师很多是普通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特殊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后也没有机会进行相关的培训,这就使得很多体育教师无法了解残障学生的需求,从而导致制定出的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方法,极大可能脱离残障学生的实际。甚至有的特殊教育学校没有体育专业教师,而是由其他任课教师代替。

(二)课程标准教材不完善,学校采用的教材水平差异大

由于各特殊教育学校在选择体育教材时不尽相同,有的学校选择的是普通学校的体育教材,有的学校选用的是发展较为完善的其他特殊教育学校的教材,有的学校是自主研发的适合本学校特色的教材,由于各类教材的水平参差不齐,体育课程设置的目标也有很大差异。而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相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在接受学校教育时更需要个性化和差异化的训练,这就对教材水平的要求更高,如果教材设置不科学不完善的话,则会影响到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

(三)教学形式僵化,教学内容单一

虽然特殊教育学校大都设置了体育课程,但是由于目前很多学校采用大班额教学,学生人数较多,而且残障学生的个体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再加上教材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比较单一,因此很多体育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僵化、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这就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虽然有个别学校也编写了适合特殊学生发展的训练预案,但是这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如果教师本身存在惰性或缺乏专业的实施技能,则会导致编写的教案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再加上部分教师对特殊学生的体育成绩评价存在随意性、家校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使得体育教育的目标难以实现。

二、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通过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分析和调查,下面提出特殊教育学校实施体育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一)强身健体性原则

由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身心缺陷,这些身心方面的障碍影响了他们身体技能的协调活动,对特殊学生实施体育训练的目的就是使他们能通过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锻炼自身的身体机能,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强身健体性的原则,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训练强度,以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防止强度过小达不到健身的要求,更要避免强度过大对学生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二)益智性原则

我国特殊教育的群体一般分为三类:听力障碍、视力障碍和智力障碍,这些残障学生由于长时间无法与人正常交流,对他们的智力发展也会造成一定的阻碍。这就要求特殊教育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坚持益智性原则,充分利用体育教学中生生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往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合作、互助等团结协作能力,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奠定心智基础。

(三)趣味性原则

残障学生由于不同程度的存在身体或者心理障碍,他们更需要乐观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要遵循趣味性原则,让学生在锻炼身体技能获得健康体魄的同时感受到运动的快乐。这就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创新教学方法,可以通过体育游戏、竞赛等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自觉主动地投身到体育运动中去,进而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

(四)安全性原则

任何体育运动都存在危险,虽然各级各类学校对于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但是由于特殊教育面对的是存在身心障碍的学生,对于安全性的要求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要贯彻安全性原则,在选择活动场地时消除安全隐患,教师对学生要尽到保护的义务,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通过严格的纪律保障体育活动顺利开展。

三、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发展对策

(一)政府加大力度,创造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

充足的体育教育经费和完善的体育硬件设施是顺利开展体育教学的重要保障。一般来说,普通学校的常规体育器材并不适合特殊学生的使用,而定制的器材往往价格较高,这就限制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宽阔、完善的体育场地,种类繁多的体育器材和康复器械是吸引特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强大动力。为此,相关部门要从政策和经济上给予特殊教育学校强大的支持,改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条件,关心特殊教育学校师生的生活。可以通过报纸、电台、网络对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加强宣传,充分吸纳和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和提倡社会各界对于特殊教育的参与支持。

(二)建设高素质的特殊体育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对于提升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起着关键作用。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面对的是特殊学生,需要采用特殊的教学手段,完成特殊教育的体育教学目标,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一般的体育教育理论,还需要掌握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如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学、病理学、康复知识、手语、盲文等,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特殊教育的需要,达到预期的体育教学目标和效果。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队伍,一方面学校要鼓励并支持体育教师参加各种培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专业技能;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观看残疾人比赛,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培养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自身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

(三)分析掌握残障学生的身心特征

了解与掌握特殊学生的身心特征是开展好体育教学的前提。特殊教育的对象是听觉、视觉、智力、肢体、心理等方面发展有障碍的学生,这些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与普通学生存在很大差距。不同的身体缺陷影响了残障学生个体健康的发展,他们在身体平衡能力、运动协调能力、对事物的感知能力上都可能存在一定困难。而体育教学的主要手段和形式是身体活动,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在设计和开展体育活动前,一定要了解残障学生的这些特点,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在活动中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使残障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获得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

(四)教学多样化,培养残障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残障学生主动参加体育互动的前提。只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视觉感知、听觉感知、触觉感知、本体感知等,激发残障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实现教育目标,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首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其次,根据特殊学生的身体状况、认知程度和能力实行差异性、个别化的指导。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适当加强学习难度,提高他们的各项能力,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简化内容形式或者降低难度,使他们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理解所学,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激发各个层次学生的兴趣。最后,直观手段的补偿与综合运用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是最主要的体育教学方法。例如,针对视力有障碍的学生,可以采用听觉和触觉的方式,通过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使其获得直观的信息;对于听力有障碍的学生,可以通过形象地视觉和肢体动作的演示,使他们理解教学内容。这样使每个学生会都能获得体育活动体验,有助于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和意识。

(五)开展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是指让残障学生融入普通班进行学习,使之接受高质量的普通教育,旨在健全人格,习得社会的规律和法则,获得自立与自理能力。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一些适应于普通学生和残障学生共同参加的体育比赛或者运动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使残障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培养残障学生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一些大型的体育竞赛和活动,为学生提供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加强学生与社会的交流,为他们日后进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还是一个新的课题。作为特殊学校的体育教师,要正确认识特殊体育教学的特点,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对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促进特殊体育教育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姜静,郭飙.浅析特殊教育战线体育教师队伍建设[J].内江科技,2009(5).

[2]何敏学,王佳.辽宁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

[3]何敏学.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特点[J].体育学刊,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