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应用伦理学范文

应用伦理学精选(九篇)

应用伦理学

第1篇:应用伦理学范文

1、应用伦理学是研究将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应用于社会生活的规律的科学,是对社会生活各领域进行道德审视的科学。

2、应用伦理学已成为与理论伦理学在旨趣上相对地相异的研究,并形成了一些已经俗成的研究领域。以这一事实为出发点,通过提出并回答如下问题:应用伦理学的概念意义是什么;应用伦理学应用什么;应用伦理学应用于什么;应用伦理学为了什么而应用;应用伦理学怎样应用这五个紧密相互联系的问题。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应用伦理学范文

关键词:应用伦理学;基础理论;问题;

作者简介:王泽应(1956—),男,湖南祁东人,伦理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从事伦理学基础理论和应用伦理学研究。

应用伦理学是我们时代伦理学飞速发展并取得重大突破性成就的突出标志,是一门一开始就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参与度空前、至今仍热度不减的伦理“显学”。它因应现实生活中的大量实际道德问题而生,以解决当代道德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己任,具有面向道德生活实践,应对道德生活挑战,化解道德生活风险,以具体而实际的研究成果丰富和深化理论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并促进其发展的独特功能。作为与规范伦理学和理论伦理学相对而言的伦理学新兴学科,应用伦理学既是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应用于现实道德问题并在实践中验证和发展规范伦理学的实践伦理学学科,也是一门在理论准备不足时借用规范伦理学和理论伦理学理论,而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亦会形成自身基础理论,从而从多方面活化、提升和促进伦理学发展的应用性伦理学学科。应用伦理学有自己的基础理论问题,这些基础理论问题随着人们对应用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基本特征以及原则规范等的认识而不断深化,随着人们对应用伦理学功能、意义和社会作用的认识以及对具体应用伦理学分支学科研究的整合贯通而不断拓展,当然也随着人们对理论伦理学与应用伦理学、规范伦理学与应用伦理学等的关系的科学厘清和化分化合的关系论证而不断清晰。

一、应用伦理学何以于当代出现

传统的规范伦理学确实有置重道德实践和“化理论为德性”的内容、特点和功能,但是这种置重道德实践是包裹在道德形而上学的论证以及道德原则规范的建构之中的,是道德原则规范的社会化和个体化作用使然,因此,传统规范伦理学的道德实践大量地表现在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体道德修养的实际进行,以及道德评价如何展开等方面,它没有也很难有自己独特的问题域和学科化研究任务,这就决定了应用伦理学不可能在传统规范伦理学和理论伦理学内部产生。传统规范伦理学内部所包含的道德实践是传统道德的现实化努力和生活化实践,而不是也不可能是新的道德问题所引发的应对和解决之道。

应用伦理学的兴起本质上是现代道德生活的挑战特别是现代道德问题的井喷式爆发的需要使然,是伦理学自身发展特别是西方元伦理学或理论伦理学一味追求科学化、体系化发展而忽略道德实践问题的内在必然。

应用伦理学之所以在现代特别是当代孕育与产生、发展,是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的,它是现代和当代道德生活之快速发展和深刻变革的产物,是现代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之高速发展而问题不断涌现要求人们不得不去认识和谋求解决之道的产物。经济市场化、全球化以及经济转型升级导致的生产、交换、流通和消费问题特别是金融风险、经济危机、诚信缺失像潮水般涌来,不仅影响或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也逼迫人们去认识和应对。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产生了一系列全新的道德问题,如生命过程中的堕胎、器官移植与安乐死,基因克隆与人格尊严以及克隆人与自然人的关系对待,核技术开发及其对人类整体生命的威胁,星球探测、外层空间占领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太空废弃物的处置,等等,在引发种种道德生活困惑、冲突的同时也急需人们想办法去破译其中的难题,寻找新的解决办法。工业化、市场化特别是物质主义的泛滥,享乐主义的滋长,消费主义的盛行,导致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也在惊醒人们的迷梦,使人们重新审度现代文明的发展弊端。文化的多元化引发价值冲突,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甚嚣尘上,使得文化建设的任务更加繁难曲折,充满着诸多的挑战。现代道德生活所出现的系列问题和提出的种种挑战,如同斯芬克斯之谜“要么回答我的问题,要么被我吃掉”一样,人们实在谈不上多大的选择空间,确切地说是被强迫回答。这些全新的伦理道德挑战和道德难题,催逼着人们去认识并去寻求解决的路径和对策,而这在传统伦理学已有知识谱系中是很难找到完整或直接的解决方案的,只能依据新的条件、形势并从创新性的思维路径中去寻求新的解决,而且很难说是一劳永逸地解决,也许注定是边认识边解决,在认识中寻求解决,在寻求解决中提升和优化认识。应用伦理学最初的理论准备明显是不足的,如同一个即将做母亲的孕妇总是在听从医生或其他已为人母的妇人的经验中来获得自己的认识,并且必须通过产后自己哺育才能深化怎样做一个优秀母亲的个性体会,也才能谈得上总结并创造出自己的独特经验或理论。

应用伦理学之所以在现代特别是当代孕育与产生、发展,除了深刻的社会背景之外,也是与元伦理学的穷途末路和规范伦理学的现代复兴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西方应用伦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体现了伦理学反思从单纯的理论构造、规范论证过渡到关注实践这样一种历史性的转变,是英美哲学家不满元伦理学研究路径和研究范式,试图另辟蹊径求索伦理学发展新路的一个直接后果。元伦理学从狭义上讲就是分析哲学在伦理学领域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研究某一行为、某一规则及规则的标准在道德上的善恶内蕴,而仅仅关注道德陈述的语言形式及道德词汇的意义,关注对道德概念与判断的内涵与逻辑的分析,以为这样就可以使伦理学成为一门严谨的科学。从摩尔等人开始的元伦理学,其主要特征就是强调对道德语言或语义逻辑的研究,旨在使伦理学科学化,忽视对现实道德问题的探讨,结果使其研究领域越来越狭窄。意在使伦理学科学化的研究出发点经过伦理学概念、判断和命题的分析导致了伦理学非科学的研究结论,直觉主义、情感主义和语言分析主义的相继宣说不断攻破科学主义的伦理学堡垒,不仅使伦理学陷入理论发展困境,更使得伦理学同社会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远,成为少数学人玩弄的学术游戏,受到许多关心现实道德问题人士的批评。最早意识到元伦理学弊端并对元伦理学发起猛烈批评的是英国哲学家威廉姆斯(BernardWilliams),他倡导了一种所谓“反理论”的运动,宗旨就是反对一切以建构抽象的普遍原则为目的的道德理论,将伦理学从逻辑分析的陷阱里解救出来。哈贝马斯认为,西方元伦理学直觉主义混淆了“真实性”和“正当性”两种不同的有效性要求,情感主义和规定主义从个体独白的角度研究规范性陈述,它们都会导致道德上的怀疑主义。为了克服西方元伦理学这三个流派的缺陷,哈贝马斯一方面提出规范性陈述具有“类似真理性”的主张,另一方面通过在商谈中引入“普遍化原则”,说明规范陈述的非任意性和主体间性,并据此建构起一种“商谈伦理学”。

罗尔斯于1971年出版的《正义论》,是应用伦理学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标志着英美哲学界开始把伦理视角转向现实的道德生活,应对现实生活的道德挑战,解决现实的道德问题成为伦理学家的共识和自觉追求。其后,黑尔于1972年出版的《道德哲学的应用》以及彼得·辛格1979年出版的《实践伦理学》推动了应用伦理学的形成。与此同时,各种由哲学家组成的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或研究机构也纷纷成立,逐渐成为英美大学哲学系从事伦理学研究的主要机构。在这样的情况下,新一代伦理学家终于不再封闭于逻辑分析和语言分析的象牙塔中,他们开始以直面现实的态度去思考、关注现实的道德争论,并在公共论坛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于是,一种反叛分析伦理学和注重现实道德生活问题研究与实践应对的伦理学出现了,此即是既不同于传统规范伦理学,亦不同于一般理论伦理学的应用伦理学。

二、应用伦理学之应用涉及什么

应用伦理学之应用,可以在“应用的”和“被应用”亦即“伦理学的应用”和“应用的伦理学”等路径中得到理解,有一个从借用、引用到创造性应用以及自主性应用的发展过程。依目前的认识而论,应用伦理学主要研究伦理道德在人类各个实践领域中的具体应用,这是属于应用伦理学理论自身还尚未建立起来的初级应用。当然,它不是一般的伦理学原理的简单延伸和套用,而是伦理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相互交叉融合在应用中形成新的学科理论的过程。应用伦理学不同于理论伦理学的简单应用或单纯的理论伦理学原理的应用和推广,而是对现实的道德冲突、道德悖论或道德难题的深度研究和寻求科学解决的过程,它致力于解答人类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如何指导实践、解决实践问题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完善,研究如何使道德规范在现实的道德难题中发挥作用并得以创造性地发展。

1.“应用”什么?

应用伦理学是在分析伦理学陷入末路和规范伦理学当代复兴双重作用下的产物,体现了试图避免元伦理学困境和推进规范伦理学走向生活的双重努力。应用伦理学“应用什么”?实际上涉及应用伦理学的理论原点、理论来源和可资利用的资源问题。在应用伦理学自身尚未锻铸出可以自行应用的理论武器之前,应用伦理学的应用明显带有“拿来主义”或“借鸡生蛋”的性质,亦即对规范伦理学和理论伦理学理论的应用。其中,规范伦理学的目的论、义务论和德性论被人们认为是三种主要的应用理论。这种“拿来主义”或“借鸡生蛋”式的应用大体有体系性的应用和部分性的应用两种方式。以美国著名伦理学家蒂洛和罗尔斯等人的应用可谓体系性应用的代表。蒂洛的《伦理学与生活》开创了把人本主义伦理学理论体系应用于各个具体应用伦理领域的典范,系统论证了人本主义伦理学的生命价值、人道、公正诸原则在生命伦理学、企业伦理学、媒体伦理学、环境伦理学等领域中的应用。罗尔斯《正义论》一书把契约主义伦理学应用于社会的基本制度和人的目的—价值体系。部分的应用方式是一种就其具体情形而选择不同理论的应用方式,亦即不是把一种理论应用于一切情境或问题,而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理论,如在企业伦理学问题上应用普遍功利主义理论,在关怀伦理学问题上应用德性主义理论,在生命伦理学问题上应用人本主义或宗教伦理学的生命价值理论,在不同人群的权利问题上应用罗尔斯的差别原则理论,等等。部分应用理论模式优点在于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缺点在于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也许在未来的应用中将有体系与部分的综合创新论,亦即在坚持体系圆融性的同时凸显具体的应对性,实现或如中国古代哲学所言的“经权合一”、“常变结合”。甘绍平研究员在《应用伦理学的论证方式》中介绍了功利主义、契约主义和德性论等应用理论的优长偏弊,实质上主张一种综合兼顾的应用理论。我们认为,应用伦理学应用什么可以采取这种综合兼顾的理论,具体一点说需要在比较功利主义、义务论和德性论的适用对象和适用过程中作创造性的整合与转化,亦即基础层面的功利主义,核心层面的义务论以及提升层面的德性论,如同分配方式一样,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三次分配注重德性特别是伦理关怀。或者说从功利主义出发引向义务论和德性论及关怀伦理,建构基于正义朝向仁义指向道义的价值系统。

这种“应用什么”的精神或理论武器在“武器的批判”和“批判的武器”双重检测与反思中获得不断发展的生机,完全有可能成为应用伦理学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不仅提升应用伦理学的理论品质,还反过来为规范伦理学和理论伦理学提供理论营养,促进和拉动规范伦理学和理论伦理学的革故鼎新。真正的应用伦理学决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地应用传统规范伦理学的理论和原则的基础上,而应该积极寻求在应用过程中的创新并形成应用伦理学自身的独特理论或综合性观点。“虽然应用伦理学借鉴了道德价值论、道德义务论和元伦理学的洞见,但从事应用伦理学这一任务并不仅仅在于理解现存伦理学理论的应用。毋宁说,它要试图发现目前具有现实紧迫性的道德问题的可接受的解决办法。”应用伦理学在应用传统规范伦理学理论和原则的同时也在修正、充实甚至创新着规范伦理学的理论和原则。它的形成和发展既源于传统的规范伦理学,又有不同于传统规范伦理学的一些特点,它大大拓展了伦理学的研究范围与空间,并为规范伦理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养料。

2.“应用”于什么?

应用伦理学“应用什么”本质上是在寻找和锻造理论,应用伦理学“应用于什么”则是在为这种理论寻找应用范围,确定应用对象,选定应用领域。涉及应用伦理学理论的适用性以及理论和领域的对接性等问题,亦如人们常说的“鞋子舒不舒服,只有穿鞋的人最有发言权”。一定的理论的生命力与价值只有同其适用的范围相适应,同其应用的领域相契合才能显现出来。应用伦理学的应用范围、领域和情境具有检测理论或原则的直接现实性,它也可以发现既有理论的不足或缺陷,也有可能修正、补充和完善理论,也有可能创新理论,这是一片待开垦的试验田,是一片需要理论并且有可能创造新理论的场域或领地,它使理论和实践处于互动的应用过程之中。研究对象则是各类具体而现实的道德问题,这些道德问题已经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产生了较大影响,要求理性的心灵去认识、揭示其中的奥秘(包括悖论与困惑,疑难与冲突)。研究范围涉及具体的研究领域,这是随着问题对人们道德生活的影响程度而不断变化或拓展的,也是随着理性的心灵之认识能力、认识水平而不断变化或拓展的。

迄今为止的应用伦理学家们大多将应用伦理学的“应用于什么”归结为三个方面:即同道德密切相关的行为实践、可以作伦理评价和审视的各种社会制度以及在某一时间和地点发生的具有伦理意义的重特大事件。应用伦理学首先应用于同道德密切相关的行为实践,即具有伦理意义和道德价值的那些行为,包含了个体与群体的道德行为,广而言之,包含了那些具有善恶意义可以作善恶判断与评价的行为。其次应用于可以作伦理评价和审视的各种社会制度,诸如市场准入与监控制度、企业管理与决策制度、税收或财产转移制度、教育制度和医疗制度等。再次应用于某些具有伦理意义和道德价值的重特大事件。这些事件发生后每每产生一定的伦理学后果,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并对人们的幸福生活或平静生活产生影响。

就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围而论,应用伦理学应用于什么大体可以表现为四大关系领域,即人与自身关系领域,人与人关系领域,人与社会关系领域以及人与自然关系领域,涉及人如何处理同自身的关系问题,同他人的关系问题,同社会群体的关系问题,同自然万物的关系问题,处理这些关系所形成的是自我道德、人际道德、社会道德和自然道德。也有在四大领域之上再加上人与神关系领域,进而将宗教道德或神学道德也视为应用伦理学研究领域的。将任何一种规范伦理学的理论应用于这几大关系领域,肯定都会产生一些独特而意想不到的问题,而“应用什么”和真的“应用于什么”也不可能是那么完全对接或恰到好处,除了二者有一个磨合或适应过程外,还涉及到“怎样应用”的问题。

3.怎样“应用”?

“怎样应用”涉及应用伦理学的方法论和操作系统问题,实质是怎样运用伦理学原理或原则去解决具体情景中的特殊道德问题。它涉及的实际上是应用伦理学的应用模式是什么。几十年来应用伦理学在此一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应用模式或方法:

工程模式。在西方应用伦理学中最流行的应用模式是所谓的“工程模式”,即直接应用伦理学原理、原则、观点于现实的道德难题或道德悖论,或者说将理论伦理学的理论或规范伦理学的原则,按演绎法机械地应用到具体个别的道德生活事例,人们觉得工程师和应用科学家在按照这种模式应用知识,故“只要把自己表现成与其他科学、技术领域的专家差不多的哲学专家,就能够为自己创造一种既熟悉又受到尊重的形象”。这种模式对于一些相对比较简单的事例或问题,有一定的效用或可行性。但是,它却被认为是一种“懒汉哲学”,对于复杂而棘手的道德难题或道德悖论,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丧失了应用伦理学所应有的创造性,故受到麦金泰尔等伦理学家的批评。

判例模式。这是我国学者曹刚等人鉴于工程模式的缺陷所提出的一种新的应用伦理学模式,是一种与应用伦理学经验主义学科特性相一致且能够体现其创造性的应用模式。所谓“判例模式”是指通过一定的程序,在先前的与现实的道德事实的比较权衡中来解决道德困境,做出道德决策的过程。这种应用模式把原有的道德原则看作是从处理一个个具体的道德困境的规则中抽象出来的东西,把目前道德困境的事实与先前道德困境的事实相比较,并探寻以往判例中的规则是否可以用来解决目前的道德难题或悖论。这种模式不固守既定的道德原理或原则,而是依据经验事实来检测原理或原则,使其在应对目前道德难题中获得新的发展。这种模式的依据是应用伦理学作为伦理学的当代形态,不只是现有伦理学原理和道德原则的推演运用,它还试图通过对道德难题的解决来实现对传统伦理学理论和道德规范体系的突破和超越。

“反思平衡”方法。这是美国著名伦理学家罗尔斯为调和抽象伦理学理论与具体道德生活情景的冲突而提出的方法。所谓“反思的平衡”是一种确定道德观念合理性的方法。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反思平衡”是一种通过反思实现道德原理与道德判断的整合过程,亦即在把道德判断与道德原理进行比较的同时,使二者趋于一致。“广义的反思平衡”是原初状态中公平的全体成员一致同意某些原则的过程。从总体上看,“广义的反思平衡”促进了“生活、伦理、科学三者之间的联合”,具有比“狭义的反思平衡”更大的现实合理性。“反思平衡”作为应用伦理学一种应用模式,类似于中国古代经权、常变之间的兼顾结合,它既反对过分强调伦理学原则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又反对过分强调道德生活情景的具体性和相对性,追求或向往的是一种伦理学理论原则和具体道德生活情景的平衡兼顾。

此外,价值评估的方法,调查研究的方法,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也是应用伦理学“怎样应用”所常用的方法。

由应用伦理学应用什么,应用于什么,怎样应用三大板块可以清晰地发现,应用伦理学如同传统伦理学一样也有自己的理论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和实践伦理学,我们可以称之为应用的理论伦理学,应用的规范伦理学和应用的实践伦理学。目前,应用伦理学在经历了早期的兴奋和喜悦之后已进入到成长时的烦恼(或者可以称之为青春的躁动),缺乏的是同实际结合的理性考虑,因此,应用的理论伦理学和应用的规范伦理学研究显得尤其重要,这是应用伦理学走向成熟必须具有的一种精神禀赋和内在潜质。

三、应用伦理学是怎样的一门伦理学科

应用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基本特征也是应用伦理学的基础理论问题。相当多的学者倾向于认为,应用伦理学既是一组学科群,又是伦理学学科体系中与元伦理学或理论伦理学、规范伦理学相提并论的一门新兴学科。就前者而言,应用伦理学是在当代社会各种道德难题或道德悖论的促动下,由哲学、伦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相互渗透、融合而形成的一组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群,可区分为理论的应用伦理学、部门的应用伦理学或分支的应用伦理学、应用伦理学史学(含实践史和思想史)以及作为方法技术的应用伦理学等。这一学科群目前不仅有五个学科交叉而成的学科如经济伦理学、法律伦理学、教育伦理学、技术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等,而且已经有六个学科交叉融合而成的学科,如行政管理伦理学、教育经济伦理学、网络传媒伦理学、生物医学伦理学、生态经济伦理学、教育技术伦理学等。当然,作为学科群意义上的应用伦理学并不是很多学科的简单堆积和机械组合,它有自己交叉融合的必要性、必然性和现实性,只有那种存在着大量道德难题或道德悖论的学科,又没有办法实现自身的突破迫切需要相关学科理论支撑,同时还能支撑相关学科的学科才有可能在相互需要的基础上大体上很好地交叉融合并形成相对独立的应用伦理学分支学科。就应用伦理学作为伦理学知识体系中与元伦理学或理论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相提并论的学科,它代表着伦理学理论向实际道德领域和问题的生活化和应用化,应用伦理学恢复了实践的概念在伦理学讨论中的应有地位,它使伦理学的讨论从关注一般道德原则规范转向实际的道德问题,从关注抽象理论的建构与追思转向关注现实的道德价值之发挥和对人们道德生活的改造提升方面,它推动伦理学克服满足于一般性的表达而不考虑是否可以应用的偏弊,凸显了“实践理性”和“化理论为德性”的功能。应用伦理学彰显了伦理学学科的生命力、创造力与活力,使其魅力四射,并成功地作用于现当代人们的道德生活和文明架构。应用伦理学不仅是沟通理论伦理学与人类现实道德生活的桥梁,而且是伦理学研究的必要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推动理论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丰富、发展、更新的动力和源泉。

与理论伦理学注重理论论证和学理分析不同,应用伦理学注重理论和学理的实际应用。二者的研究对象、研究主旨和研究重点均有实质的不同。理论伦理学从总体上根本上研究道德一般或抽象道德,或者说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包含人类道德生活的本源、实质、功能、规律等,旨在回答“人为什么应当讲道德”以及道德是如何起源的,又是如何发展的,道德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人类的道德生活有没有规律性,如果有,又是什么等问题,而很少关注道德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以及现实的道德建设等问题。应用伦理学则是理论伦理学的一种应用研究,研究的道德是一般道德的实际化、具体化、生活化,即如何让抽象的道德走向实际的道德生活并在实际的道德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应用伦理学研究的道德是实际道德生活中的道德难题或道德悖论,是必须予以解决的道德问题。理论伦理学也要研究道德问题,但是这种道德问题也许是思维中或研究中存在的道德问题,而不常是实际道德生活中存在的道德难题或道德悖论。应用伦理学的问题一般来说并不是思维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而是实际存在的问题,是跟人们的生活与行为密切相关的不可回避、不能不解决的问题。如果说理论伦理学的问题具有抽象性、玄远性和终极性,那么应用伦理学的问题则具有客观性、现实性和具体性,是人类生活必须面对必须去实际应对的问题。

与规范伦理学注重原则制定、规范确证和道德秩序建构不同,应用伦理学更关注的是原则如何适应具体境况,如何实际发挥作用。如果说规范伦理学致力于确立人类生活的一般价值原则、基本行为准则,致力于构建人类价值体系的总体框架,而应用伦理学则基于这些原则和基本准则确立不同领域的具体价值原则和不同类型人群的具体行为准则,并将其同具体的道德行为实践以及现代的道德生活难题联系起来。与规范伦理学讨论关注人们的道德生活方式及其道德态度、情感、愿望不同,应用伦理学更注意研究实际的道德生活境遇、道德需要和道德效益。应用伦理学看重一般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则的实际应用,并在实际应用中发现既有道德原则规范的优长缺失,作出实际的修正或补充,有的时候还是一种新的创造。

在关于应用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和本质特征这一问题上,我国伦理学界形成了“基本价值观论”、“程序共识论”和“原则应用模式论”三种观点。

第3篇:应用伦理学范文

摘 要: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诸如生态恶化、安乐死、核战争、克隆人等一系列超出人类经验范围的“二难选择”问题,同时也成就了当代中国社会应用伦理学研究的勃兴。“什么是应用伦理学”这一问题,既是当代应用伦理学构建的基础,也是目前中国伦理学界争议最多的课题。对这一问题的澄清不仅是出于理论建构的需要,更是中国社会伦理道德建设不可避免的时代课题。

关键词:应用伦理;伦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B82-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7)01-0026-03

应用伦理学是时下伦理学界尤为关注的一个课题,这一新兴课题在世界范围内的兴盛既是传统伦理学自身辩证发展的结果,更是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实践内在需要的结果。在究竟“什么是应用伦理学”这一问题上,迄今为止,伦理学家们之间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看法,以下几组概念的澄清对于把握当代应用伦理学是具有帮助作用的。

对于使用应用伦理学这一概念的合理性,学界是有争议的。客观地说,任何一种研究的产生和兴旺,都根源于社会历史实践,与人的主观意愿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因此,尽管麦金泰尔这样的的伦理学大师认为“应用伦理学”概念的提出并没有必要, “没有应用关联,迄今为止的道德早就是空洞和荒谬的了”,但新的具体领域的应用伦理研究却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多,因此,至少在现实层面上,应用伦理研究是具备合理性的,而对这些新领域伦理现象规律的综合分析就成为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自然而然的事。

任何一种学科的构建至少要具备一系列诸如对象、定义、本质、特征、范畴、方法等等基本要素,而这其中尤为关键的是对研究对象的把握。学科本质的不同,正是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当代应用伦理学的建构也是如此。当代应用伦理学与传统意义上的应用伦理学是有本质区别的,对这一区别的把握,关键同样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传统意义上的应用伦理学是理论伦理学的相应形式,以道德为研究对象,而当代的应用伦理学则基于当代社会解决现实伦理问题的需求之上。当然,以普遍概念的方式确定当代应用伦理学研究对象的方法无疑是缺乏辩证法精神的,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即其研究对象必然与这些客观存在的现实伦理问题密切相关,因此,与其说当代应用伦理学是应用性的伦理学,不如说是关于应用伦理的学说。

对伦理概念的梳理,同样有赖于和道德概念的比较。“伦理”一词,在英文中为“ethics”,在德文中为“ethik”,它来源于希腊文“Janok”和“Novs”,前者的意思是品质、气质,后者的意思是风俗习惯。moral源于拉丁文, mor 的意思是习俗,加上形容词字根 alis形成。moral 当道德讲时,通常是复数形式。相比之下,中国文化对这两个概念的解释却更为丰富,《说文解字》中“伦”的解释是“从人,仑声,辈也”[1]372,“理”的解释是“从玉,里声,治玉也” [1]15。“道德”这个词最初是分开使用的:“道,所行道也”[1]74,“得即德也”[1]76,表示对“道”的认识,践履后有所得。客观地说,伦理道德两个概念本身绝不可能是用风俗就可以解释的,对伦理概念和道德概念作出应有的界定,同时,对伦理概念本身进行深刻梳理是我们把握应用伦理学所必需的。

伦理概念和道德概念有着多方面不同的内涵,在这诸多不同中有一实质不同,即伦理是比道德更具客观性的范畴。通常,学界以客观伦理概念来突出这一特征,然而,这种客观性是否可以用客观伦理概念本身即可解释清楚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人们对客观伦理的理解基本上是和社会伦理规范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虽然客观伦理概念因其社会视角而摆脱了个体体验的主观性,但不能否认,作为规范它仍旧属于认识范畴,这同时也就说明它仍旧摆脱不了人类意识的主观性。然而,任何主观认识都是对其客观对象的认识,社会伦理规范作为对社会的某种特殊认识形式,同样是针对社会的某个特殊客观对象而言的。作为比客观伦理更为深邃的范畴,对这一特殊对象的界定并不是容易的,罗尔斯的“无知之幕”的正义状态或许可以为我们做出某种描述,“没有人知道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即他的阶级地位和社会地位;他也不知道他在自然资产和自然能力的分配中的命运如何,不知道自己的智能和力量,等等。另外,任何人也都不知道他的关于善的观念,不知道他的合理生活计划的细节,或者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心理特征,如厌恶冒险、易于乐观或悲观。不仅如此,我还假定各方不知道他们自己的社会的具体情况,就是说,他们不知道社会的经济或政治状况,也不知道社会已能达到的文明和文化阶段。原始状态中的人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代人。”[2]罗尔斯所描述的其实是一种独立于人的任何主观认识而存在的自在的社会状态,而这种基于人类天性之上的状态本来就是公正的。然而或许也只有如此,才能探寻到社会伦理的真相。

“应用伦理学恢复了实践的概念在伦理学讨论中的应有地位,它使伦理学的讨论从关注态度、情感、愿望转到关注境遇、需要和利益,使哲学家重新回到寻求‘公正’、‘合理’的道路上”。[3]生命伦理、医学伦理、基因工程伦理、生态伦理、科技伦理、经济伦理、政治伦理、国际关系伦理、两性关系伦理、媒体伦理、动物伦理研究的勃兴的意义不仅在于“使哲学家重新回到寻求‘公正’、‘合理’的道路上”,更重要的是,它从实践层面凸现了伦理范畴的客观内容,正是这种客观内容决定了应用伦理涉及范围的广泛和具体。

因此,应用伦理研究到底是一般伦理学理论的应用与各个应用领域的成果,抑或是对社会政治文化氛围的变迁及科技的迅速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现实的伦理式认识和解释,是值得探究的。从认识自身的发展逻辑来看,只有具备了一定深度与广度的感性认识之后,人们才有可能以此为基础进行抽象的概括与总结。而不能相反,事先就人为地构造出详尽的伦理理论体系的做法无疑是理想化甚至终极化的。作为对社会存在的一种认识形式,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必定是依赖于客观社会存在的,这个依赖指的就是伦理学首先是对伦理的本然状态,即“是”的客观反映,一切伦理认识和伦理理论更应该属于对这种本然状态的反映范畴。这么说其实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最一般法则,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复写、摄影和反映”,只有在正确反映伦理本然状态的基础上,才能对社会实践做出“应当”的指导。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传统伦理学,包括规范伦理学和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总是道德,这使得伦理学往往演绎为以“应然”和“性善”为核心理念的道德哲学。

“我们知道,applied这个限定词在西方使用得非常广泛。科学中自不待说,它在人文学科中也使用得很广泛,例如应用法学、应用语言学、应用民俗学、应用社会学、应用人类学等等。一门研究只要可以分出一个理论的部分,相应于实际运用的部分便被称为应用的。……应用伦理学这个术语就是用起来的。”[4]如果从这一视角看,应用伦理学概念中的“应用”一词与其他学科并无二致,但是,理论伦理学在人类文明之初就已存在,而应用伦理学的勃兴却是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事,相差数千年,因此,我们今天探讨的应用伦理学与最初以理论伦理学为参照的应用伦理学恐怕是无法等同的。同时,这其间,人类社会经历了沧海桑田式的巨变,将数千年前的理论应用于当今的社会实践,同样恐怕是任何人文学科都无法承担的。

到了70年代,随着医学伦理学(1974)和生命伦理学(1977)这两个术语以及环境伦理学的概念被越来越普遍地使用,应用伦理学才成了一个得到承认的术语。之后,基因工程伦理、科技伦理、经济伦理、政治伦理、国际关系伦理、两性关系伦理、媒体伦理、动物伦理等具有伦理学性质的研究才普遍勃兴起来,但是,这些研究大都将伦理学原理套用于具体学科领域,严格说来,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应用。

如果将文艺复兴称为人类对自身的第一次关注,那么从上个世纪后半叶起,人类开始了对自身的第二次关注。众所周知,上个世纪后半叶,现代社会的发展进入新一轮阶段,工业文明创造出的巨大物质财富给与了人类观照自身的机会,这可以从当时的几种社会思潮中得到说明。首先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要颠覆凌驾于人之上的一切体系,给予人的本能以无尚的地位;其次,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则将批判的视线投向以技术性和社会性为特征的现代社会,认为社会系统和技术体系淹没了单个人的存在,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不仅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同时,将整个世界变成了几十亿人的村庄,每个人的天性在这里都能得到最大的伸展,而不受任何后天因素的制约,发展中国家因此对人性的理解超越了其经济基础所能支持的限度。

同时,从社会实践的需求来看,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由西方社会开始,出现了一系列与传统伦理关系与道德评价相关的新的社会问题,包括六七十年代开始的性解放运动引起的女性社会地位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堕胎问题,安乐死问题,八十年代开始的核威慑问题和生态问题,九十年代开始的“体外受精”问题、基因工程、克隆人问题、全球化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之所以一再引起社会争议,是因为它们均超出了以往人类实践的经验范围,这同时也使得传统道德哲学形而上的普遍原则更加束手无策,但这恰恰也为具体领域的伦理研究提供了时机。这一时机并非是指理论伦理学应用于具体领域的时机,因为所有争议并没有随之消失,而是一直在继续,这就说明,传统理论伦理学的判定标准并未产生效果。从这一过程看,至少是在最初意义上,各种具体领域的伦理研究其实是应运而生的,正是新的社会实践需求决定了相应伦理认识的产生,并决定它的发展,因此,即使真正的应用伦理学还尚未产生,至少应用伦理研究中的应用一词就不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为,而应该是各个具体领域实践的总称,就是客观本身,决定着主观认识的发展方向,不是反之。

关于应用伦理学的任务 ,虽然当前学界并未给与确切的界定, 但有一点却是必须考虑的。如前所述,上个世纪后半叶,出现了一系列引起争议的新的社会问题,之所以一再引起社会争议,是因为这些问题均超出了以往人类实践的经验范围。但是,为什么这些问题首先不是法律问题、宗教问题,而是伦理问题呢?

应用伦理学首先具有反映“是”的任务,如果撇开与“应当”的对应,事实上,任何认识首先都是对客观存在,即“是”的反映,不管是物理学,还是伦理学。只有在正确反映“是”的基础上,才可能进行更深的规律性的认识,这也是“理”的原意。对伦理学而言,“应当”必须建立于对“是”的客观、科学把握上,否则,就可能因忽视“应当”的现实性而丧失其可能性。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是伦理学的“是”,似乎只有罗尔斯的“无知之幕”才能描述这种“是”的状态,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应用伦理学是以具体领域的“是”为研究对象的,既然社会存在是变化发展着的,那么,应用伦理学对“是”的认识也就应当是变化发展着的。

其次,应用伦理学具有引导“他律”的任务。与法律等以强制方式规范社会的“他律”不同,伦理规范依靠的主要是道德主体内心的自律,这有赖于对人性善的界定上,而这恰恰是伦理规范不能够把握的。因此,应用伦理学的优势并不在于规范,而在于引导。二十世纪后半叶新的社会问题首先成为伦理问题就说明了这一点。应用伦理学的勃兴,从根本上说是在社会的现实需求的推动下发生的,具体而言是为了回应社会各个领域(如医学、经济、政治、生态、科技、国际关系等等)所涌现出的各种亟待解答,而相应的法律又无明确或正确的规定的前沿性问题提出的挑战,因而就有了医学伦理、生命伦理、经济伦理、政治伦理、生态伦理、科技伦理、两性关系伦理、媒体伦理、国际伦理等应用伦理学的诸多分支学科。正如杀人必须偿命的前提是杀人应该偿命,而不是反之一样,任何“他律”的制定,首先依据的是“应该”的原则,是以“应该”为前提的“必须”的规范律令。因此,应用伦理学的任务就在于论证命题的合理性,以“应当”引导“他律”。

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36

第4篇:应用伦理学范文

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之后又一次人类文明史上质的飞跃,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果,它反映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康德说过:世界上最让人敬畏的有两样东西:一个是我们头上满天的繁星;一个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敬畏自然,敬畏道德律,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伦理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给予人更多的人文主义关怀,是应用伦理学应对生态文明的时代回应。 一、科学伦理的生态文明审视 科学是关于自然规律的知识体系和探索客观真理的认识活动。科学活动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已内化为科学共同体的自觉意识和道德律令,既保持着科学的优良传统,又促进了科学持续不断的发展。在今天生态文明的召示下,需要把科学伦理置于生态文明的视域下审视,注入生态文明的时代内涵和伦理要求,使科学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一)求实求真与循自然之道 科学的实质与核心是求真,求知是人类的本性。科学之所以以真理为进步的目标,归根到底是由人类认识的目的决定的。人类只有揭示自然界的奥秘和本质,掌握自然界的规律,才能有效获得物质生产的成果,才能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探索真理是科学的最高使命,尽管我们得到的科学真理只具有逼真度的意义,永远到达不了绝对真理的彼岸,但并不能改变科学真理的内容,真实性是科学的根本特征。求真的科学探索要求科学伦理应诚实可信,实事求是,一切按客观规律办事,其资料来源必须真实、可靠,结论具有可检验性、实验可重复性。对科学事业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脚踏实地、勤奋耕耘,永无止境地探索未知的领域。“科学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向往理解事物的人来创造。”只有他们才能建造起雄伟壮丽的科学殿堂。他们相信,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总可以找到宇宙先定的和谐秩序。于是,向往探索自然的奥秘与和谐,深深地吸引他们以浓厚的兴趣、坚忍不拔的毅力、超乎寻常的满腔热情,如痴如醉地全身心投入到自己酷爱的科学事业中去。真理是科学的中心动力,探索真理是科学追求的终极目标,增长知识是科学的首要任务,科学家的惟一动机是为了知识而知识。为了增进认识而探求知识,不断扩展知识的宝库,这是科学家的崇高理想和本质特征。[1] 确证自然秩序是科学探索的根本目标,求实求真的科学使命,驱使着科学家们肩负着揭示自然规律、生态规律、环境规律的重任,揭明环境生态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互生规律、相互补偿和相互协调的共生规律、物质循环转化的再生规律、物质输入与输出的平衡规律、相互适应和互补的协同进化规律、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自觉把握这些规律,揭开自然的真象,消除人们对自然的无知、愚昧、盲目和野蛮,不断获得自然界的真理性认识,促进人与自然协同发展、有序发展,是生态文明赋予科学求实求真伦理的时代要求和新内涵。不可否认,现代科学展现了人类理性的巨大力量,但为什么按客观知识去行动,却犯下了违背自然规律的错误呢?从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开始分门别类进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性进展,建立在观察实验基础之上、理性严密的科学知识体系,以客观性作为自己的内在根据和力量所在,认为只要掌握科学,就可以驾驭自然、控制自然、征服自然。实际上,现代科学所达到的客观性只是片面的客观性,各门学科仅是对客观事物在某一领域、某一层面、某一阶段、近似、相对的反映。在以分析方法为主的科学研究中,仅只专注于认识学科领域内事物的构成、机理、功能,力图作出合理的解释和科学的预见。还不能把一门学科和整个生态系统结合起来,去研究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得出系统性的认识和综合性的成果。因此,现代科学发展必须向生态理性转变。当代出现的生态危机,实质上是生态系统的失衡,从而导致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崩溃。生态危机呼唤生态理性:“以尽可能好的方式,尽可能少的、有高度使用价值和耐用性的物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并因此以最少的的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来实现这一点”(高兹)。生态理性要求把整个生态、自然、环境作为自己研究的起点和归宿,以尽可能好的方式、尽可能少的资本、劳动、自然资源投入和环境损失,最大限度地为人们提供有用的物品。生态理性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着眼于整体、着眼于人与自然协同的价值理性。它告诉我们消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化解生态危机的风险,解构生态伦理的失范和缺失,最终还得依赖于人类理性的自觉和文化的自觉,既要把握自然的本质、规律和秩序,又要符合人类追求的价值目标,人类才能走上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生态理性的系统观觉醒,将使人类的理性更合乎必然、合乎规律、合乎善的追求目的、合乎人类理性活动的规则。 (二)责任良知与生态道德 科学作为真理性的知识,本身没有善恶、好坏之分,只有对错之别。例如E=mc2,这个质能公式揭示了原子弹蕴含着的巨大能量,但不能由它来承担在广岛、长崎两颗原子弹爆炸的责任和道义,正像地心引力定理对于跳楼自杀的人不负任何道义和责任一样。所以说科学规律本身是中性的,科学真理是价值中立的,不因人们价值取向各异而改变科学真理的客观内容。科学既可打开天堂之门,也可打开地狱之门。但科学探索是一种有目的实践活动,造福人类是它的天职,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在社会目标的牵引下,就要受到法律、道德的制约,承担着使科学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更加顺利、健康发展的责任。科学家们有责任去思考、预测他们生产的科学知识可能产生的社会后果,确保科学不被用于破坏性的目的,减少对自然的伤害,尽可能把科学应用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降低到最小的限度。[2]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的价值和使命在于追求真理、造福人类,这是科学的真谛。”在科学发达的今天,科学对自然的作用力越来越大,甚至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越来越要求科学家们对人类生存的环境和未来的命运具有深切的关怀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道德感、正义感。无论是研究目标的确立、研究手段的选择、研究成果的应用,都应坚持公平、正义、臻善的道德原则,具有强烈的生态良心和生态道德,并把它转化为生态责任,自觉地履行自己的角色和职业操守,有效地预测、控制、化解科学应用产生的生态风险,用和谐的自然秩序来构建和谐的科学理论。科学工作者不仅在科学研究中负有道德责任,而且还负有使科学造福于人类社会的义务。1936年爱因斯坦曾对美国加利福利亚工学院的青年学生说:“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社会,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奋斗的主要目标……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式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能成为祸害。”科学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献身科学,造福人类,是许多科学家获得成功的最根本、最持久的动力支持。#p#分页标题#e# 二、技术伦理的生态价值重建 如果说科学还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那么技术则是最直接的现实生产力,在今天,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改变着世界,把技术的工具理性和工具价值尽情放大,以致于有人说,在这个星球上,已经没有天敌,没有不可战胜的东西了。但技术这把“双刃剑”随着技术越发展,其正负效应越明显,正面作用是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创造着人类社会的新生活,负面影响是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地球面临着毁于一旦的巨大风险和威胁。例如,为了使农作物增产,大量使用了农药、化肥,产量上去了,土壤却板结了,江河、植物污染了;汽车、飞机的发明,给人类带来了快捷、舒适,但其尾气的排放,也造成了大气层的严重污染。在将人们把“速度”、“舒适”作为追求目标时,很少有人会思考人类到底需要多快的“速度”与什么程度的“舒适”,这种“速度”与“舒适”,世界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火药的发明开启了人类文明史新的篇章,改天换地、劈山开渠、宝藏涌流,但与此同时,对“爆炸力崇拜”的推进,坚船利炮、荷枪实弹、以致发展到足以摧毁地球的原子弹、氢弹,并非是人类的福音。[3] 氟里昂制冷剂是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堪称是20世纪化学技术的重大成就,以其无色、无味、无毒、无腐蚀性、导热性低、易液化、易汽化的特性和生产成本低、价格低廉的优点,广泛应用于冰箱、空调的制冷剂、除臭、杀虫的喷雾剂、泡沫发生剂、清洗剂、干燥剂、空气清新剂等等,全球年销售额曾达22亿美元。1974年科学家首次发现氟里昂有消耗臭氧的性质,而臭氧层在距离地球22公里的高空,是地球生物的天然保护伞,它阻止了外层空间紫外线的长驱直入,保护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得生命之树常绿。而大量氟里昂的排放,则会使臭氧层稀薄,南极出现了臭氧层空洞达1300万平方公里,如果空洞继续扩大,地球上的植物光合作用将全部被破坏,那将出现无生命的死寂世界。为此,从生态价值出发,为了保护好人类共同拥有的一个地球,80年代开始禁止使用氟里昂。 又如DDT,在20世纪被称为是“万能杀虫剂”名扬全球,就是典型的一把双刃剑,在铸造辉煌业绩的同时,也在破坏自然、危害人类,其风险也是在使用了几十年后才显现出来的。DDT最早是德国化学家蔡德勒1874年在实验室制得,1939年经瑞士化学家米勒人工合成,发现其有杀虫的奇效,且生产成本低,易于制造,很快在农业上得到广泛应用,灭杀害虫功效显著,不仅使农作物获得丰收,而且阻断了疟疾、伤寒等疾病的蔓延,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为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此,米勒1948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然而,DDT的负面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显现出来,由于其不易溶于水而易于溶于油,其毒性通过食物链传播:DDT→植物→鱼类、鸟类、动物→人,被人和动物食用,并在体内积聚,当含量达到一定程度,就会给人和动物造成危害,中毒严重则死亡。此外,DDT在杀灭害虫的同时,也杀灭了大量益虫,违背了生态规律。因此,到了20世纪的70年代,DDT在世界范围内宣布停止使用。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写了一本科普读物《寂静的春天》,轰动了世界。她指出,由于无限制地使用化肥农药,使自然界发生了一系列可怕的变化,原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听不到百鸟啼鸣、兽吼虫唤的悦声,看不到万木争春的景色,生物毁灭,万物凋零。过去潺潺流淌的小溪、奔腾不息的河流、清澈涟漪的池塘、碧波荡漾的大海,再也捕不到鱼虾生物,整个自然就象失去了生命似的一片寂静,最后地球就会变成一个无生命的世界,那就是寂静的春天来临了。 技术的两重性不得不使我们把技术伦理置于生态文明的背景下考察,技术手段必须服从于人的目的,把安全、有利、健康、不伤害的伦理原则,转化为技术伦理的道义和责任。一方面应热情讴歌技术进步带来的道德进化,不断使人们从蒙昧、野蛮、愚钝的落后状态中摆脱出来,战胜宗教神学对异端邪说的迫害,击碎对人心灵的摧残,拨正伪科学对人性的扭曲,清除封建迷信对现世的颠倒,拯救神灵对红男绿女的痴迷颠狂,克服腐朽的传统道德理念对人的束缚,厘清道德进步的逻辑发展方向,摈弃传统道德中虚伪和不合理的成分,铲除酿造道德沦丧的深层根源,确立与人类文明进步相适应的新道德、新准则、新观念;另一方面对技术产生的负面效应进行道德规约。对那些一味为了技术的功利目的而不择手段地谋取利益至上的短期行为,那些任意践踏自然,疯狂掠夺资源,漠视人类与环境提出的安全、有利、健康、公正、责任的基本伦理诉求,背离技术精神和技术规范的种种行为,进行道德约束,建立技术的伦理原则、伦理规范、伦理范畴和新的价值体系,重建现代责任伦理和发展伦理,制定科技工作者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底线,并把它内化为一种信念和道德意识,自觉抵制技术的不适当应用,有效约束技术功利主义的负面效应,让技术真正惠及人类和自然,给予人文主义的终极关怀。 三、工程伦理的生态环境构建 工程是一种造物活动,凡是地球上原来没有的、凭着人类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建造出来的一切人工建造物,都属于工程,称之为人工自然。工程自古有之,从古代埃及气势磅礴的金字塔、古希腊神奇壮美的神庙、蜿延雄壮的万里长城、横贯南北的大运河、巧夺天工的都江堰、整齐划一的庄严故宫,到现代惊震世界的曼哈顿工程、气贯长虹的阿波罗登月火箭计划、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恢宏无比的鸟巢体育馆、栩栩如生的悉尼歌剧院、高耸入云的巴黎凯旋门、纵横交错的交通枢纽,星罗棋布的冶金、化工、采矿、水利、生物、电力、航天、航空、建筑、通信等等浩大工程,无不展示出人类创造文明的伟力和气吞山河的气势。[4] 现代工程集科学、技术、经济、管理、法律、文化、艺术、伦理、生态、环境等为一身,融决策、设计、施工、评价为一体,承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为一统,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多项技术的融合重组,才能建造出新的人工自然物,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工程目的指向是幸福、安全、福祉。工程决策、设计、施工、管理,有着特定的工程伦理要求,它必须融入环境伦理、技术伦理、社会伦理之中。在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工程与自然的关系已成为工程伦理关注的焦点。工程决策要考虑环境容量、资源承受能力、生态修复能力和未来生态风险,严格遵循决策程序,进行可行方案和不可行方案的对比论证,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工程设计应体现目的与手段的一致性,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把生态保护原则贯穿始终,承担起工程设计中的生产安全、公共安全、环境与生态安全、社会公正与社会责任。工程施工和管理要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不伤害生命,为生态的自我修复创造有利条件,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p#分页标题#e# 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埃及的生命之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水滋润了富饶两岸的种植业、畜牧业,使灌溉、运输便捷,保持了生物多样性,但同时洪水泛滥,水灾不断,也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上世纪50年代,在苏联帮助下,修建了阿斯旺大坝,把尼罗河拦腰截断,认为可一箭数雕:一可控制河水泛滥,蓄水灌溉;二可发出巨大电力;三可提高水位,发展淡水养殖和内河通航。虽大坝建成后,这些目标都已实现,但工程的负面作用已显现出来:一是生态环境恶化,土质肥力下降,土壤盐碱化;二是血吸虫病肆虐,鱼群减少;三是尼罗河出海口处海岸线内退。埃及有位学者曾说过:“建造阿斯旺大坝的埃及总统纳赛尔是位伟人,但是拆除阿斯旺大坝的人,要比纳赛尔更伟大。”还有我国黄河三门峡水库的经验教训,泥沙淤积,土地盐碱化,大量农田淹没,受灾群众苦不堪言,后患无穷,往日富足的黄河滩一去不复返,留下的只有黄河的低吟浅唱、如泣如诉。这一切无不在警示人们,任何工程都不能违背生态规律,高悬在我们头上的永远是:公平、正义、责任、人性、仁爱的道德律,环境的“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现代工程实践的主体是知识劳动者。工程师、技术员处于核心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来工程师所面临的挑战主要不是来自工程方面,而是来自“非工程”方面。一个工程师所要关注的问题已经远远不是某项工程能否完成,还必须关心它是否经济合理,是否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持续发展,是否与社会发展相容,会引起什么社会后果等种种问题。他们应了解技术、工程的社会意义和生态价值,规范工程行为,增强社会责任,遵守职业道德,使他们成为有较高文化品位和思想境界追求的工程师、科技精英。早在1968年12月,联全国教科文组织就建议:“应当给予工程师以较广泛的教育,使他们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以及生物科学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工程师不仅要了解工业技术变革直接的实际影响,还要了解工业技术变革对环境、社会和文化的长期的、直接的冲击……工程师也需要懂得管理技术,具备一些人际关系方面的知识和群体社会学的知识”。引导工程向着更有利于人类健康、安全、幸福的方向发展,给社会带来最长远的福祉。[5] 四、生命伦理的生态伦理回应 现代生物技术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对整个世界发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引发了生命伦理问题的困惑和道德的两难选择。其一,基因组研究。基因检测可有效预防和治疗疾病,但也会造成基因信息隐私权的泄露,给检测者带来精神负担和社会歧视,甚至发生基因污染问题;基因重组可以按照人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生物体上,改变生物的性状,增强抵御病虫害和耐寒、耐热、耐旱等能力,提高单位面积的农作物产量,解决粮食短缺问题,改善人们的食物营养结构,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转基因食品的不确定性,是否存在对人体的不安全隐患呢?转基因物种的生长又会不会影响生态平衡呢?因为它不是生物长期进化的产物,而是按照人的意志、人的需要创造出来的,就有可能会使基因库缩小,生物遗传多样性减少,破坏生态平衡。基因治疗可修复缺陷基因,使患者恢复健康,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又将如何?人类基因组测序,一旦有可能对人进行基因设计,生命的价值何在?人性何在?其二,克隆技术在动物身上已成功应用,人也能克隆吗?如果人也一旦可以复制,人的尊严损害、人伦关系混乱、种族主义歧视,应不应该为科学研究设立呢?其三,干细胞移植可以为很多疑难病症找到有效治疗的途径,人类胚胎干细胞涉及准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与心理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的界定,以及人格、尊严的捍卫,生命的尊重。其四,器官移植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也诱发了器官买卖的黑市交易,犯罪滋生、损害供体健康,加剧社会不平等和道德滑坡等等。 作为有意识、有理性的人,人的生命旅程,从起源到消失都充满了伦理意义。面对生物技术引发的生命伦理挑战,生命伦理的时代回应是一方面肯定现代生物技术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改善了人类健康和生命质量,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命伦理困惑,需要在人与自然的协调中,重建道德评价体系,建立普适伦理原则和规范,把善的评价和真的评价统一起来,尊重生命,保护健康,让每一个人都活得不痛苦而有尊严,在“善”的评价中更加重视“自主”、“正义”、“责任”、“尊严”的社会实现,把“不伤害”作为生命伦理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核心准则。在生命伦理“不伤害”、“有利”、“尊严”、“公正”原则的价值位阶中,“不伤害”处于优先权地位,并把对人的不伤害推延到整个自然界,对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一切有生命形式的物种,都要像关爱人的生命一样去关爱生物,爱护一草一木,一鸟一兽,生命无价,生命至上,对人类命运具有深切关怀和高度正义感。只有在确保不伤害的前提下,才能进而考虑有利、尊重、公正的要求。不伤害是最低要求,也是生命伦理评价的底线标准。[6]同时生物技术还应有利于人类健康和社会福祉增长,给人类带来最大的好处、产生最小的危害。尊重人的生命权、自、隐私权,公正地对待自身、他人和社会,人人平等地享有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人与自然是一个无法剥离的有机整体,人干预自然也就意味着干预自身,把人性化泛化于对象化活动之中。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意义上说,自然的就是人性的,人性的也是自然的,在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进程中,把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自组织平衡当成人类生存方式的条件和限度,当成人类自我发展的内容、权力和责任,不断实现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发展、共同进化。

第5篇:应用伦理学范文

 

关键词:营销伦理学;煤炭企业;应用

一、企业营销伦理缺失现状分析

当前企业营销伦理建设的滞后,是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较晚,市场还不够规范,企业也还未走向成熟等原因造成的。道德现象的日渐增多,企业营销伦理和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煤炭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奇,有些企业道德意识低下,企业营销理论尚不被他们接纳,这些企业对在经济活动中出现的一系列伦理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往往较多地强调产值和利润,却忽视了自身的社会责任。其现状突出表现在:企业对外侵害消费者利益对内侵占员工利益的事件经常发生;对企业的各种投诉日益增多;企业虚列成本、伪造账目、偷漏税现象普遍;产品的虚假宣传,用降低交易透明度等手段来谋取企业的一时局部私利,忽视社会利益;还有些企业自身利益至上,野蛮式掠夺性开发自然资源、破坏和污染环境非伦理行为现象严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方面意识淡薄。

不可置疑,作为企业营销的主要目的是为获得利益最大化,但是获得利益最大化并不意味着可以去违背法律,违背有关最基本的企业营销伦理准则——即:维护社会和消费者的长远利益,以推动社会进步、创建和谐社会。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制尚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很多方面留有纰漏被一些利益至上的企业营销者所利用,与传统的“以义谋利,利义共存”的传统经商理念发生对立或矛盾。

(一)社会文化环境及企业文化的影响

与社会文化相比,企业文化对企业营销伦理的影响更为直接。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营销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而我国现在的大部分企业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加上西方文化思潮的导入和冲击,使一些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发生偏移,导致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背景下,单纯追求以企业自身的利益为唯一标准,这样的企业营销道德水准是绝不会高的,在参与市场活动中表现出营销不伦理行为在所难免。

(二)经济体制及市场因素的影响

市场因素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发育的程度及市场供求状况的市场趋势。煤炭市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始终没有彻底完成,包括定价权、合同签订等方面还存在着计划经济状态下的后遗症。市场因素的优化,为企业营销伦理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反之,如果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不健全,等价交换与公平竞争原则被扭曲,市场就会缺乏良性竞争。加快经济体制建设,完善市场体系整改不容忽视。

(三)政府监控不力及政策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政治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一些政府部门的执法机构在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管制过程中,形成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状况。地方政府或者为了自己的政绩,推行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或对企业造成的社会损害行为的麻木与不作为,助长了一些企业的违法、违反伦理经营。此外,我国的政策法规尚不健全,政策上有许多纰漏,法律上还有不少盲点这是导致企业营销伦理失范现象产生的主要基础。

(四)企业的短期行为及竞争意识的偏移

当今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企业的经营充满着风险。由于企业缺乏一个可指导其发展的长期战略,导致企业出现了短期行为。一些短期利益诱导企业片面追求当期利润最大化,采用一系列非伦理的手段竞争,如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掺杂使假、冒用其它大煤矿企业的品牌等等不伦理行为。漠视甚至损害社会利益和消费者利益。

二、煤炭企业营销伦理问题的防范对策

我国的企业结构和性质比较复杂,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形成不同的企业伦理层次。但是,无论是何种性质的企业,都是同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平等主体,其经营行为必须既要服从市场规律,又要遵从社会伦理准则;即享有一定的权利,又有承担一定的义务和伦理的责任;在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又要兼顾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切实处理好企业与社会、企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具体而言,企业营销伦理问题的防范要从以下六个方面着重加强:

(一)加强企业自身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涵盖范围很大,拿我们现在的开滦来说:企业形象建设,本质安全人管理,人文关怀,准军事化管理,ISO质量认证等等都属于这个范畴。简单说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企业的品牌建设,企业的特

[1] [2] 

质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是在为经济建设铺路,为经济建设护航。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开滦品牌在大众心理的认知度,增强企业内部活力,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增强企业的自我约束力。从合同的定制、履行、售后服务等各方面都自发遵从社会伦理的约束。

(二)秩序井然的社会环境

通过宣传教育形成关注企业营销伦理的社会氛围,企业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经营,需要一个规则清晰、秩序井然的社会大环境, 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诚实守信、公正公平、尊重他人、成为每一公民的道德取向和行为准则。企业在进行营销活动时,把消费者长远利益和社会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考虑,从而形成全民注重企业营销伦理的社会氛围。

(三)强化行业监督

行业协会是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组织,由于个别企业的非道德营销行为会损害全行业的商业信誉和利益, 行业协会能针对本行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营销道德准则以及对非道德营销行为的处罚规则,起到强化行业监督,规范全行业的营销行为,维护全行业的利益作用。因此,强化行业监督的作用不可忽视。

(四)增强新闻监督作用

增强企业营销活动中的新闻监督作用,新闻监督的特点是非功利性、影响大、制约性强。用现代大众媒介对企业道德行为进行评议造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唤起民众注意,引起国家执法部门的关注,增加这类企业的经营风险和“投机成本”,通过舆论的力量制约企业营销不伦理行为,使其回到道德营销的规范上来。

(五)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消费者应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消费观念的影响,从维护社会及自身利益出发,拒绝购买和使用假冒伪劣产品及污染环境的产品,反对一切不良营销活动及行为。强化消费伦理意识,消费者在市场交易中同样需要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消费者的整体素质和伦理水准,直接影响企业营销方式的选择和效果。

(六) 企业的自律建设

第6篇:应用伦理学范文

关键词生态美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景观设计

AbstractEcological aesthetics is a kind of ethics which reflect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human beings,nature,society and people’s own ecological aesthesis. Based on the aesthetical and ethical theories of western philosophers,the view of ecological ethics and ecological aesthetics was described,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theories used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ere demostuated. Meanwhile,the influence of the theories which were applied on ecotourism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as interpreted.

Key wordsecological ethics;ecological aesthetics;ecotourism planning;ecological landscape design

1生态美学原理

生态美学,是国内近些年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它是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基本出发点,包含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包含有生态维度的当代存在论审美观。毋庸置疑,生态美学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合理性。长期以来,在美学研究中,存在着一种过于强调人的主体性,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自然如何在人的作用下成为人的自然,成为人本质力量的体现,而忽视自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生态美学强调不仅人,自然也有其自身的价值;强调不仅要从人,也要从生态、宇宙自然的意义上去看待审美方面的问题,这对破除对美的僵化理解、将美学研究带入一个新的境界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应该明确的是,生态美学作为当今美学研究的一种显学和理论思潮的出现,它是与特定的哲学思想相关的,特别是受西方生态主义和生态哲学影响深刻,西方生态主义和生态哲学则诞生于西方的生态学视野下。西方当前的生态主义有3个特点,一是以自然为本;二是反人类中心主义;三是认为作为自然界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人和动物是完全平等的[1]。

1.1我国的生态美学观点

在中国《周易》及道家思想、古希腊前苏格拉底哲学、印度《奥义书》等人类早期的哲学、宗教典籍里蕴涵了万物生成的思想。老子《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是说人和万物拥有同一个来源即道。庄子也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不仅是物我不分的审美观照,也是物我合一的自然哲学。人与万物同构、同源、同具有道性或神性,这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从我国近些年流行的生态美学观点来看,其内涵已超出这些,更多的是从人的生命存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共生谐和的关系看待审美,更多地看到社会文化和人类实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果从这一立场出发,就不能简单地提以“生态”为中心的美学原则,将“生态中心”与“人类中心”对立起来。生态主义的合理性在于它强调人应该尊重自然,肯定自然生物的存在权利,但是,它在涉及人与自然的差异,人有着不同于生物存在的社会性、文化性这一方面上,又有着明显的局限[2]。美学研究不能忽视人与自然的差异,不能不以社会性、文化性的眼光看待生物存在。也就是说,不能放弃以“人类”为中心的视角和立场。只是这里所说的以“人类”为中心,不是不尊重自然,与环境和生态保护相违背,而是充分尊重自然,尊重自然生物存在的权利,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相协调,它实际上也是以“自然”、“生态”为中心[3]。从这一意义上说,简单地提以“生态”为中心和以“人类”为中心,都是不妥当的,最好的说法应该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环境的统一。不过,谈到这一点时,又需明确的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环境的统一,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人而非自然,应该成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美学研究是对人自身而言的,没有人,没有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生存需要,也无所谓美不美的问题。

因为生态美学是以生态学整体论方法为基础,以生态伦理学的自然价值和权利学说为依据,通过体验、感受、领悟,可以发现大自然对人的唯美意义,更为有意义的是,也可以发现大自然结构内部物种多样性造就的和谐完美的大自然图景。这种审视和研究已不再把人作为中心和主体,而是将人类看作地球这个生态系统的重要一员,置身于大自然中,发现人的自然美及其在整个生态系统美中的价值,以及反思地球自然世界与人类世界的自然和谐关系,揭示地球生态整体生态美的破缺和人类的责任和义务,提升人与自然唯美关系的层次和境界。这种对生态美学的理解似乎是一种在自然中实现了的“人道主义”和在人类中实现了的“自然主义”的统一[4]。彭锋在《完美的自然》中指出:“自然美不是指自然事物符合某种抽象的形式美的规律,而是指自然在根本上是我们人类及其世界的真身和根源。换句话说,从自然是我们人类及其世界的原初形式来说,自然本身就是美的。”“消融欣赏者与欣赏对象之间的距离感,从而使得欣赏者以一种全方位、多感官的方式沉浸在欣赏对象之中,无论此欣赏对象是自然还是艺术。”

1.2西方生态美学观点

西方哲学家尼认为:“美是人的自我肯定,根本不存在‘自在之美’,‘自在之美’纯粹是一句空话,从来不是一个概念。”在美之中,人把自己树为完美的尺度;在精选的场合,他在美之中崇拜自己。一个物种舍此便不能自我肯定……人相信世界本身充斥着美——他忘了自己是美的原因……归根到底,人把自己映照在事物里,他又把一切反映他的形象的事物认作美的:“‘美’的判断是他的族类虚荣心……人把世界人化了,仅此而已。”人不但是惟一的审美主体,而且归根到底是惟一的审美对象。“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在这一简单的真理上建立了全部美学,它是美学的第一真理。而美学的第二真理:没有什么比衰退的人更丑了则使审美判断的领域从此被限定了。

马斯洛说:“不仅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的一部分,而且人必须至少和自然有最低限度的同型性(和自然相似)才能在自然中生长……在人和超越他的实在之间并没有绝对的裂缝。”美学问题,从根本上说,不是一个自然生态环境如何保护宇宙自然中的生命、如何拥有生存权利的问题,而是人如何更好地生存于他所生活的世界上,与世界和谐共存的问题,也是人如何在他所生活的世界上实现自身价值和意义的问题[5]。

2生态伦理学

生态伦理学是指导生态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石。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大系统,大自然有价值和权力等都是生态旅游规划者必须具备的意识和伦理素质。要求人们对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必须强调自然主题和保护要求,必须因地制宜地将生态旅游设施纳入整个生态系统中,不能在景区内大搞人工建设,更不宜集中修建宾馆、饭店、商店、银行等形成旅游集镇。避免生态旅游景区城市化、园林化倾向。提倡“生态旅游建设”,开发出人与自然协调的旅游产品。生态旅游项目本身充分体现生态伦理学的要求,要以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为目标,使生态旅游景区开发满足生态、社会和经济3个方面协调发展的要求。切不可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和局部的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伦理学要求,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6]。

3西方工业基地的景观改造

现代欧洲生态景观设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当时,欧洲工业化问题和旧城市改造面临的诸多难题日益突出,促使整个欧洲开始思考以新的建筑、景观设计手法解决这些问题。而建筑、景观学术界各种思潮的出现及对新世纪的思考催生了以“生态”为理念的现代景观设计。它围绕“人·自然·技术”三要素为核心,力求平衡人、城市与自然的关系,达到生态上的“平衡”。现代欧洲生态景观设计崛起的标志是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和建造。瓦伦汀教授通过“德国鲁尔区艾美溪工业景观改造”、“慕尼黑旧机场改造”和“巴伐利亚环保部景观设计”3个案例,依照由大到小的尺度,分别解析了地区生态改造恢复、城区规划设计和建筑细部景观设计中体现的现代生态景观设计理念。鲁尔工业区北部艾美溪河的绿色景观系统重建项目是现代欧洲生态景观设计的典型。在艾美溪河附近聚集了大量的大型工矿企业,使得该地区的景观具有强烈的工业化特点。如今,很多废弃的工厂矿区被改建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许多残存的重型机械和高炉、气罐不仅成为人们游玩的项目,更是成为工业化发展进程的象征;同时,生态系统的改造也使得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了长足的改善。在慕尼黑旧机场改造项目中,设计师以生态的理念,将慕尼黑老机场规划成商务办公区、住宅区和生态公园3个部分,并通过多变的手法,将三者自然地衔接起来。巴伐利亚环保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在建筑物的周围和一些细部作了非常巧妙而合理的布置,使得整个景观设计显现出生态的气息,充分体现了“人·自然·技术”的理念[7]。

4参考文献

[1] 郭玲玲.从生态伦理学到环境伦理学[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5(4):57-59.

[2] 黄炎平,朱月兵.生态伦理视野中的自然价值[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19-22.

[3] 佘正荣.“天人合一”: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灵感源泉[J].社会观察,2005(6):50-51.

[4] 叶平.自然辩证法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7(11):8-10.

[5] 毛宣国.当下生态美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理论与制作,2008(5):40-41.

第7篇:应用伦理学范文

资料显示,在回答问卷“你认为什么样的大学生受企业欢迎”时,96%的人选择了敬业,98%的人选择了诚信。职业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伦理教育问题重重,概括起来,有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社会精神风貌的巨变,使得旧有伦理道德面临巨大危机。为了应对职业伦理危机,有识之士提出了两种途径:一是借鉴西方文化的成果,言必称涂尔干、马克斯・韦伯;二是追本溯源,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精神资源,提倡儒家思想的现代化。根据杨少琳对韦伯职业伦理思想的研究,“我们需要寻求自洽的发展模式和本土的价值诉求,全盘西化、照搬西方和完全复古都是不合适的……要立足于批判继承传统的职业道德观念,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观,不能完全脱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道德观念这一历史基础”。形式上,高等教育的职业伦理教育大多停留在高堂讲章阶段,方法单一,脱离实际,造成学生“认为在提升就业力与专业学习上并无法感受的功能,亦即认为接受伦理教育有所助益的比率甚低”。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应当充分调动我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精神资源,尤其是儒家思想,通过课程和教学环节的设计,为学生职业伦理教育提供新内容与新方法。

我们说的“儒家思想”,主要指“四书”,其中,又以《论语》、《孟子》为主,《大学》、《中庸》为辅。这些著作所包含的“儒家思想”,与《公民道德教育实施纲要》中职业伦理的主要内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多有共通之处,是学生职业伦理教育的重要抓手,简述如下:

第一,积极入世。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其中都有积极、入世的担当精神。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看来高不可攀,实是树立人生的理想。《大学》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希望每一位以成为仁人君子为目标的读书人,能够从自我修养开始,推己及人,从“独善其身”向“兼济天下”的跃进,最终“内圣外王”,实现家国天下的治世抱负。

儒家思想强调“有为”。《周易》乾卦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这个意思。儒家先哲力倡行动,且本人也是响当当的行动派:孔子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观念,孟子也有类似的经历。所谓“坐言起行”,行动与观念保持一致。又谓“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行动高于言论。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肯定了行动。时至今日,“神马都是浮云”式的虚无主义盛行,信仰缺失,不少人浑浑噩噩,对国事家事天下事充耳不闻。这正要借力于儒家积极入世的担当精神,帮助学生重拾信念、重树理想,以积极的行动改变现状,为国家、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以上与职业伦理中“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相应。

第二,以人为本。孔子本人“温良恭俭让”,提倡“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睦,邻里和谐,这种做人的工夫,远比“学文”之类知识积累的工夫来得重要。孟子讲的仁义礼智四端,说出了人性向善的道理;又说人饥己饥、人溺己溺,说出了推及人的道理。人性向善,又能推己及人,于是便产生了理想社会的图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善。孔子把这种与人为善的心理称为“仁”。

一般认为,仁包含消极与积极两个方面。消极的一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这种观念看似消极,实则避免了“己所欲施于人”的强迫症。能做到这一点,已属不易。积极的一面,“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别人事事行得通。孔子跟子路谈君子,提到三个层次: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第一个层次,可以说是消极的保有自我的方式。第二个层次,推己及人,通过自身的修养,使周围的人们安乐,已有“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的积极意味。第三个层次,修己以安百姓,这是儒家君子的最高理想,孔子认为尧舜恐怕还做不到。

从职业伦理的角度看,儒家以人为本的思想可分为修己与安人两个方面。修己应做到“言寡尤、行寡悔”。安人则要与职业领域里各类角色实现适当的关系,这便是孟子所说的“善”。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简言之,忠即对事恭敬,恕即对人宽宥。对待上司、同事、下属、客户等等,抱有同情心与同理心,推己及人,则能避免不必要的争端,在竞争的环境中既保持自己的个性,又与人和谐共处。“和而不同”就是这个意思。以上与职业伦理中“爱岗敬业”、“办事公道”相应。

第三,忠信。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信,言出必行,诚实守信。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每天反省的前两件,便是忠信。从《论语》的记录可知孔子对忠信的重视:“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中心为忠,即做事符合内心的律令,把心放在正中,不偏不倚,公正严明,便是忠了。古人云,忠者,德之正也。革除私欲,做事尽忠职守,则能发挥最大的才干。居庙堂之高也好,处江湖之远也罢,事无巨细,要想做好,不可须臾离开一个“忠”字。和谐的人际关系,仅能使人“爱岗”;内心有了“忠”,才能使人“敬业”。

孔子谈到自己的理想,说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其中就有“信”。“信”字左人右言,意思是言行一致。大概是言行不一的人太多了,孔子特别强调“谨而信”,又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又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还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甚至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信是道德的最低要求,无信则不能奢谈道德了。信又是道德的一大难题。现实生活中,言行一致颇不容易,强扭之后,则变成虚伪。

因此,儒家强调终身学习,所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只有不断学习进步,才能将人生提升至一个又一个新的境界,使忠信不成问题。“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便是这个意思。以上与职业伦理中“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相应。

学生职业伦理教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实施:一是求学期间的职业伦理(即以学生为职业的伦理),内容是“如何做大学生”;二是参加工作之后的职业伦理,内容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基础,根据专业进行调整。

第一阶段是第二阶段的基础,也是学生职业伦理教育的必经之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伦理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对这一阶段给予足够重视。针对第一阶段,我们开发了课程“儒家思想与大学生活”,从立志、学习、生活智慧、朋友之间、师生之间、人生哲学六个方面讲授儒家思想与大学生活的相通相融之处,以活泼多样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学经典、用经典、乐经典。针对第二阶段,我们将儒家思想与就业指导相结合,通过讲座、视频观摩、教师谈心、校友座谈等方式进行。

注释

① 杨少琳.韦伯职业伦理思想对大学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17-20.

第8篇:应用伦理学范文

关键词:中国古代;体育伦理;体育教学;价值意义

1.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体育事业也随着蒸蒸日上,体育作为一种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同时,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对教育的关注和研究也更加重视。随着社会关注度的增加,体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在日益激发。面对这样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对我国古代传统体育伦理思想的阐述与分析,运用其对现代体育教学的价值意义,进而提高现代体育教学质量。

2.我国古代体育伦理思想研究现状

2.1我国古代体育伦理思想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在我国体育伦理思想方面就已做了研究工作。经过学者们多年的努力,出现了一批极具价值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整理所有文献资料,并按内容进行归类,内容涉及如下:

2.1.1体育伦理的基本概括

所谓伦理,按其字面理解,是指事物的次序和条理。体育伦理是指人们在从事体育运动过程中所构建起来的人伦关系,以及人们在处理这种关系时应该遵循的原则。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体育伦理具有不同的思想实质和理论形态,反映不同的时代精神。古代体育伦理学思想滋生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明确体现了儒家“仁爱”、“礼治”的思想。既有自然、人文的和谐统一;又有以和为贵的处事准则;既包含德礼并举的伦理规范;又含有经世致用的主体精神等。

2.1.2 古代体育伦理思想发展概述

中国伦理思想的历史发展在古代大致历经了先秦时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封建社会前期(秦汉至隋唐五代)、封建社会后期(宋元明清)三个时期。

西周奴隶主、贵族对其子弟进行的“六艺”教育,其中“射”是军事体育,同时又被认为是培养思想道德、礼仪的教育手段。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家提出“动,偏祭从者,户枢免瑟”,积极倡导“动以养形”的养生思想。道家重人贵生,追求“生存与享受”,它对于人的健康表现了极大的热情[1]。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认为,文德不如武备,习礼不如讲武,这是他的军事体育思想的主流。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选士练兵有一个特色就是注重教育与训练结合,不仅重视身体的训练,更重视思想上的教育,他说:“即戎之士,不可不教之以礼义,诲之以忠信,戒之以典刑,威之以赏罚”。[2]

隋唐时期的武则天首创武举开始,为朝廷选拔将才,武举的科目主要有“长垛”、“骑射”、“马枪”、“步射”、“筒射”、“翘关”、“负重”以及“材貌”、“言语”,每项都有具体的考试方法及标准。除此之外,武则天还教人习武艺,积极推动民间的习武之风,大大提高了武举水平。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体育伦理思想,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张载,他特别重视体育中的教育,并提出:“智、仁、勇,天下之达德”[3],重视智、德、体全面发展,同时也重视体育活动时道德礼仪教育的作用。

2.2现代教学思想

学校体育学中最新教学思想有四点:以发展学生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已发展学生兴趣为中心,即兴趣先导;掌握一两项体育专长项目,最终达到终身体育的思想;教师要做到主导作用,学生为主体,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无论国家颁布什么样的文件,目的都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但是还是需要在以下方面有所加强: 教学观念的转变;学生兴趣和终身意识的培养;评价方法多样化。

2.3 中国古代体育伦理学思想对现代体育教学的价值意义

2.3.1 中国古代体育伦理思想中“爱人修己”的思想对促进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有重要的意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怎样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通过以下几点:

体现创新思想,落实主体地位;加强学法指导,激发主体参与;实行科学评价,维持主体意识;尊重个性差异,强调多元解读;挖掘体育潜能,感受体育乐趣;用自身情激学生的情,让学生主动求知。

2.3.2 中国古代体育伦理思想中“体教结合”的思想对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创设各种条件,开齐备门课程,开展多种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以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怎样做到全面发展?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无论哪一个学科,都可有机地培养、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各个学科都有其共性的地方,通过学科教学助长这些共性、素质的发展;

(3)德育可渗透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在各个学科中发挥德育的功能;

(4)教师通过教研互相学习、交流,由实践上升到理论,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实现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

2.3.3 中国古代体育伦理思想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培养学生兴趣有重要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兴趣目的是要使其掌握一两项技术特长,并为以后走向社会的终身体育做准备;教学过程中才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乐学”;多开设一些项目,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满足。

2.3.4中国古代体育伦理思想中“六艺”的思想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最重要的一站,是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非常关键的时期。其中在学校体育中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怎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呢?分别从以下几点方面着手:

(1) 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兴趣、爱好。实践之后,学生自然会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和锻炼方法,对体育的认识相应提高,为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奠定了基础。

(2)根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锻炼内容应多样化,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

(3)通过理论讲授可使学生加深对体育的认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使体育理论成为学生终身坚持体育运动的健身指南。

(4)教师可以借助于学生身心发展中的逻辑思维和自我意识的调解能力,借助于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积极引导并启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与良好的个性品质。有了固定的兴趣和自己擅长的体育项目,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我国古代体育伦理思想对现代体育教学的价值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发展学生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以发展学生兴趣为中心,即兴趣先导;学生根据自己爱好,掌握一两项体育专长项目,最终达到终身体育的思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

3.2建议

我们现在继承的体育教学理念是我国古代体育伦理思想的精华部分,既然是我国传统的思想,便也有糟粕之处,如儒家以及汉代的董仲舒都认为应重文轻武,直至今日还影响着我国的有些国民。所以为了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综合能力的提高,本人积极倡导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体育伦理理念的同时,开设各种娱乐竞技项目,提高他们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参与,为以后走向社会更为终身体育的形成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韩雪.中州武术文化研究阴.体育科学.2006.8:89

第9篇:应用伦理学范文

脑卒中致残率高,脑卒中引起的偏瘫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尤其在农村,由于患者家庭经济条件和当地医疗条件的制约,患者及家属往往重视住院的药物治疗,轻视康复训练并缺乏相关训练知识,导致偏瘫患者致残率高,生存质量及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预后差。为了提高诊疗水平,促进患者康复。我院在脑卒中患者治疗期间,充分发挥针灸医师特长,运用针灸、理疗等技术,同时将奥伦(OREM)[1]自理学应用到偏瘫病人的护理中,取得了很好效果。

一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脑卒中初发患者28例,其中26例均经CT检查确诊。脑出血6例,脑栓塞10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12例。男16人,女12人,年龄51-73岁,均运用自理学说进行护理,

二 护理措施

Orem强调人的自理能力,根据患者的主要护理问题,相关因素,危险因素。我们采用Orem自理模式的三个护理系统,提供完全补偿性护理,部分补偿性护理及支持教育系统[2]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护理。

三 急性期护理 脑卒中后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或丧失自理能力

1、满足病人的生理需要:及时、准确遵医嘱给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督促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并进行生命体征及颅内压的检测,及时清理口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各引流管通畅。

2、对脑出血病人,急性期绝对卧床2周,抬高床头15°-30°,以减轻脑水肿。发病后24-48小时在变换体位时尽量减少头部的摆动幅度以防止加重出血。

3、皮肤完整性的自我护理指导:病情不再发展后48小时,每两小时给予翻身、扣背一次。并向家属与病人讲明翻身与拍背的重要性,按摩关节和骨隆突部位,保持皮肤清洁,床单整洁、干燥,防止发生褥疮。指导病人和家属学会和使用便器,便盆的置入与取出动作要轻柔,以免损伤皮肤。

四 早期康复干预

告知病人及家属早期康复的重要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只要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后48小时即可进行针灸、理疗及康复训练。脑出血康复安排在病后10-14天开始。

1、重视患侧刺激:通常患侧的体表感觉、视觉和听觉减少,加强患侧刺激可以对抗其感觉丧失,我们将所有护理工作如测血压、脉搏、进食、洗漱等都在患侧进行:家属与患者交谈时握住患侧手,引导偏瘫病人头转向患侧;但是尽量不在患肢静脉输液 ,每天按时督促患者接受针灸,理疗。

2、家属的情感支持:家属的言行举止是为患者提供支持的前提, 病人的健康改变,给家属造成恐惧、焦虑的心理[3]。我们了解家属的心理反应,及时介绍病情,鼓励家属给病人以亲情,关爱和帮助。

3、心理护理:由于起病急,患者由正常生活突然变为卧床或者行动不变心理上不适应,情绪变化大,往往产生自卑、忧郁心理。我们理解患者的心情,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疏导、细心观察病人的心理反应,鼓励病人表达并注意他们的心理感受。与病人讨论身体健康状况改变所造成的影响、及时给予正确的信息和引导,使其能够接受和适应自己目前的状态并能设法改善。向患者讲解脑卒中相关知识,制定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的早期康复锻炼计划,解决具体问题,启发乐观情绪,正确面对现实。

五 指导患者学习自我护理的方法

1、自理生活能力锻炼:早期帮助患者进行各关节的活动,先让患者学会翻身的技巧:用健脚放在病膝下慢慢向下移至踝关节,将病侧小腿抬起,用健手搬动病侧膝部 ,使其成屈膝位,双手交叉互握左右摆动,健侧脚用力蹬床,借力的反作用完成翻身动作。每天4次,刚开始我们协助病人完成上述动作,一周后病人可自行翻身。

2、Bobath床上运动训练[4]

1、Bobath握手:教会病人如何放松上肢和肩胛的痉挛,并保持关节的被动上举,可避免手的僵硬收缩,同时也使躯干活动受到刺激,对称性运动和负重得到改善。我们鼓励病人每天多次练习,即使静脉输液,也鼓励病人小心的继续上举患肢,以充分保持肩关节无痛范围活动

2、桥式运动:(选择性伸髋)屈膝和伸直患腿,或抬高患肢并做内旋、外旋动作,屈伸肘关节,活动腕关节。或手膝四点跪位训练。患者能保持卧位平衡后即开始坐位练习,鼓励病人尽早从床上坐起来,由侧卧位开始,健足推动患足,将小腿移至床缘外。扶助成坐位,坐位时保持病人躯干的直立,可用枕头垫于身后,髋关节屈曲90°,双上肢交叉抱于胸前,防止躯干后仰。稳定后让患者取坐位用健手持勺进食、梳头、洗脸、刷牙。用健手持物递送至患手,碗内放蚕豆或者其它豆类,患手练习抓、握、捏等动作促进其功能恢复。嘱咐家属备一个一尺见长的擀面杖,让患者抓床单一角做擀面动作,每次15分钟,每天3-4次,练习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的活动能力。

3、Bobath平衡共济训练:练习站立、步行。主要以改善步态为主,我们采用患侧下肢负重站立,刚开始由护士或家属协助向前迈步、前行,3-4天后患者自己能站立、保持平衡并扶拐移步。

六 恢复期康复训练

根据病情,指导病人合理选用针灸、理疗、按摩治疗。并 提供辅助教育进行院前指导,鼓励患者继续有规律进行康复训练练,并逐渐增加训练强度,指导家属掌握帮助患者训练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如站立时患侧要有人保护,防止病人摔倒;上下楼梯时手扶栏杆,上台阶时以健腿先跨上一级,然后患腿跟着上,两腿同时站在同一台阶上。下台阶时患腿先下。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及疏导,减轻患者即将回归社会所引起的焦虑、恐惧感。

让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保持乐观情绪,生活规律、坚持足量、长期的功能锻炼。鼓励患者利用所学到的康复知识,进行自我护理,提高生活质量。

七 结果

患者锻炼前后患肢肌力比较,采用Lovenrt6级分级法评估肌力。我院收治左侧偏瘫8人,患侧肌力恢复由≤Ⅱ级恢复至≥Ⅲ级5人,≤Ⅱ级恢复至≥Ⅳ级3人。右侧偏瘫10人,由≤Ⅱ级恢复至≥Ⅲ级4人,≤Ⅱ级恢复至≥Ⅳ级4人,两人因其它原因转上级医院治疗,一侧肢体萎软无力10例,均由≤Ⅱ级恢复至≥Ⅳ级。住院时间为36-60天。30天后评价患者自主进食、扶拐行走,基本生活自理等活动能力显著增强。

八 讨论

自理学说强调人的自理能力,强调护师的任务在于增进患者的主观能力[5]。护师结合病人可能达到的自主程度给予知识和技术上的指导,逐步促进病人自理的主观能力,提高病人参与自理生活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将自理学说中的三种护理方法贯穿于偏瘫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随着患者对运动控制能力的改善,逐渐减少辅助运动,增加主动运动,最终达到完全主动运动。

对脑卒中病人实行Orem自理模式进行护理,可以减少脑卒中患者的医疗支出,缩短住院时间,提高了病人的参与意识,将自我护理的“金钥匙”交给了患者,使其主动参与自我护理,减轻残疾程度,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生活质量,促使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参 考 文 献

[1]许桂华,钟晓珊,曹佩珍.运用自理学说对肢体偏瘫患者的护理(B)现代护理,2002,10,期8卷761-762.

[2]温翠琪,曹佩珍,黄华兰.用自理学说指导肝门部胆管癌综合治疗的患者[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2):92-94.

[3]李立红,楮俊清,徐国英.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家属焦虑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2):71-7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