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方案精选(九篇)

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方案

第1篇: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优化设计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方面将发生更加紧密的联系。在高职高专教育中,专业教学改革是牵动教学全局的根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和实施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核心问题。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的指导思想

高职高专教育的专业针对性强,人才培养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高,又多为学科交叉专业,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生产第一线技术和管理工作的高等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必须根据各专业的特点、人才培养目标、行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根据我国“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理论,优化设计各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优化设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我院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边研究、边改革、边实践、边优化”的思路开展工作,至今已进行了三次大调整,具有“学做交替、内强外联、一主两辅、实践创新”的人才培养特征,形成了“贯彻一条主线、采取两个结合、构建三个体系、实施四个循环、形成五大模块”的基本思路,其内涵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两者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对内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对外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建立产学研联合体;以专业技术应用为主,兼顾技术管理和相关技术应用为辅,拓宽学生就业口径;重在改革、重在实践、重在创新,重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贯彻一条主线”是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来优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采取二个结合”是采取企事业单位与学校相结合(产学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构建三个体系”指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养成体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实施四个循环”即实施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基础、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综合训练和工程能力综合训练四个教学循环,四个循环的具体内容体现“以目标为中心,在评价中学”和“以学生为中心,在实施中学”的教育理念;“形成五大模块”是基本素质模块、通用技术模块、专业技术模块一、专业技术模块二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模块。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专业要求,我院优化设计的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曾于1999年11月和2000年6月被教育部高教司收编为全国8个指导性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之一,2003年2月供用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又被教育部高教司收编,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教学体系

考虑各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主要面向专业领域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第一线,将理论教学体系分解为专业技术和人文素质两大模块,每模块又由若干子模块组成,子模块由若干课程组成。以水机电多学科交叉的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为例,具体如图1所示。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其分解为专业技术和人文素质两大模块,每模块又由若干子模块或课程所组成,以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为例,具体如图2所示。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素质养成体系

素质养成体系使培养的学生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提高,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及就业能力。素质养成体系在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效果的同时,增设了人文社会科学和经济管理等选修课程,并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活动。经多年实践,试点方案形成了以“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为中心的素质养成体系,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为例,素质养成体系融合在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中,具体如图1和图2所示。

(四)课程设置、课时分配和课程内容的优化

在优化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传统课程进行了改革和重组,对基础课程内容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对专业课程内容以掌握概念和强化应用为主。不强调学科的系统性,不追求内容的深广度。对于实际工作中极少用到或与专业教学内容没有直接关系的课程内容进行大幅度的删减;大幅度增加适应我国专业领域发展的新技术和工程生产第一线需要的课程及内容。

在进行课程整合和课时优化的同时,再进行每门课程内容模块化优化设计和课程教学方案的优化设计,使课程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及课程设置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这样,便于课程衔接、减少课时、增加选修课学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

(五)教学过程的实施、监控和管理优化

为了保证该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我院对各试点专业拟定了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细则,完善了与之相配套的措施。对教学过程的四个循环,建立了一系列的监控、管理和信息反馈制度。如成立了各专业的产学合作指导委员会、专业改革领导小组、专业改革协调小组和教学质量监督小组;对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分别要求20%~30%和30%~40%的课时由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授课;在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所有考试课程实行教考分离制度等;改革课堂的教学方式,建立了学生学习网络交流平台;开放实验中心及完善其管理监督制度等。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管理优化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使学生能做到早实践、多实践,做到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六)教师配备结构优化

第2篇: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陕西;地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2-0027-03

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培养环节、课程体系的设计、配置与构建,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之一。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实施蓝图,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纲领性文件,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化、具体化形式,是实现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在日常教学管理和运行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是组织教学活动和安排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

2004年前后,陕西省9个地市相继将原来市属的部分中等专业学校升格组建为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地市高职院校已成为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这些地市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其人才培养先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两个根本问题。由于这些院校升格时间较短,对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因此,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结构需要,科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成为陕西省地市高职院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深入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原则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教学目标与岗位要求相一致,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一致,教学环境与生产现场相一致,教学组织与生产管理相一致,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体现培养目标的时代性、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遵循高等教育教学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达到高等教育的基本规格要求,也要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突出应用性、实践性,达到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

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坚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把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实践教学以能力培养为重,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化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岗位迁移能力。

坚持学生全面发展 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既要关注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也要关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发展的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正确处理好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关系。既要兼顾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动态适应,及时调整,也要保持人才培养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稳中求变,推陈出新。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机制与流程

开放性和职业性是职业教育两个重要特征。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共识和有效途径。只有企业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人才培养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各专业主动吸纳行业企业全程参与,探索形成了“学院主导、系部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机制,形成了“更新理念市场调研(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职业岗位标准等)系部研讨方案设计专家论证(院系两级教指委、行业企业专家)方案修改再次论证完善方案方案定稿通过审核方案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流程。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应关注的几个关键点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指人才培养质的规定性,主要明确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决定性要素,侧重于解决人才培养的方向问题,是高职教育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把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中职教育区别开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从上述国家政策文本规定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即政策目标来看,不同历史阶段,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不同的,具有动态变化特征。时至今日,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究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高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技术性人才,还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理论界仍然存在较大争议。不同教育类型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其培养目标定位既要符合国家教育方针,也要体现各自教育类型的特点。笔者认为,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类型,其人才培养目标既要符合党的十提出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要求,也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特点。从实践目标来说,陕西地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调研分析主要职业岗位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和定向性。因此,其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密切相关。只有明确了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才能由此确定胜任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标准。在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过程中,各专业在对区域人才需求和毕业生跟踪调研的基础上,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充分了解各专业面向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务和任职资格要求,认真分析职业岗位(群)任职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科学设计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是指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具体是指受教育者应达到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规格主要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实质上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人才培养目标如果不能具体化为人才培养规格,就缺乏可操作性,无法落实到教学全过程。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现代人才学研究已经证明,人才应具备知识和能力。知识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基础知识指人人都必须掌握的知识,专业知识则因为专业的不同而不同。能力则包括创造能力、竞争能力、表达能力等,所有这些能力又都是以知识为基础而存在、发展和完善的。既然人才是由知识和能力这两大要素构成,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知识和能力呢?这就涉及人才培养规格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陕西地市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使命。这种类型的人才应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专业核心技能、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如表1所示。

优化重构课程结构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的是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完善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是“能力本位”课程,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动态课程结构。按照什么样的纵向关系及横向关系排列组合各类课程,必然成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问题。按照精简、整合、重组的课程设计要求,立足于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优化重构课程结构体系。各专业按照职业岗位(群)分析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公共课适用、基础课够用、技能课实用、拓展课丰富”的要求,构建形成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任意选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体系。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思政课、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要求全院统一,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度,根据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发展需要开设,其中专业基础课要求大类一致。公共选修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主要开设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社交礼仪、艺术欣赏、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办公自动化、养生与健康等8门公共选修课,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选修课由专业所在系部根据学生发展实际确定,拓宽学生的专业素养。

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性是职业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类型最鲜明的特点。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学过程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为了增强实践教学效果,各专业按照职业技能主导的原则,围绕行业企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增加实践教学时数,提高实践教学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内容,系统设计实践教学项目,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训项目,增加综合性、仿真性、生产性实训项目,使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为此,我们单独设置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公共实践教学环节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其中,公共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入学教育、军事理论与训练、社会实践、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心理教育、环境教育等项目,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内实训、单项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项目,重点强化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

参考文献:

[1]董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高教探索,2010(3).

[2]管晓刚,程金涛,闫卫平,等.注重研究性,突出实践性,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07(4).

[3]王明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23(13).

[4]王进鑫.适应知识经济挑战,变革高校人才培养规格[J].中国高教研究,2001(3).

第3篇: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被认为是国际贸易的福音,也是对上海建设全球物流中心的关键支撑。

随着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贸易自由化将扩大货物自由流动的空间,促使越来越多的各国货物到自贸区进行集散周转,自贸区内企业的数量和种类将大幅增加,自贸区的货物自由贸易、金融自由流通,以及进出口服务贸易会更加活跃。而自由贸易活跃度提高,必将利好国际航运、国际货代、港口、保税物流等多个直接相关产业,开启一场物流“盛宴”。与此同时,上海自贸区对物流的影响也不会仅仅停留在自贸区内的物流企业,它将带动整个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的物流业的成长和发展。物流行业信息在不断地给我校(东华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利好消息的同时,对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等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我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目前在全国排名第7位,属于5星级专业,并且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直接依托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还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学位点和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具备上述学科融合、专业领先的优势,更应大胆创新,提出具有创新性、可操作和可复制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思路,为培养高端物流人才进行有益的探索。

物流管理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及经营管理。它具有学科范围广、实践应用性强、系统性强的特点,要求在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物流管理能力的培养,还应注重学生的物流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但是,目前在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当前加强物流工程实践技能培养的手段之一是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大量的教学案

例、现场图片及视频录像等,但学生或是看了热闹,无法真正深人领会,或是由于教学材料设计得不合理,使得学生对物流工作有“低端、脏、乱、差”等印象,因而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正确择业。

(2)我校作为一所教学与研究并重的重点院校,在教学中还要强调专业的科学研究活动。如果仅是呈现实例、案例和操作性技能知识,片面地强调应用性、实践性,而没有仔细设计呈现的方式和过程,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从实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就与研究型大学的要求不相符,也无法很好地实现研究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

因此,本文针对当前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形势,探索科学的教学模式,设计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使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既保证有扎实的实践性,又能超越定位于一线物流作业的做法,将专业的实践性与专业的科学研究相联系,创新性地设计一些教学资源,引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与实现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

高端物流管理人才是当前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内外已经有一批教育研究者对这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些理念与方案。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定义,体现在理论与实践兼具,具有全局观、整体观、创新能力这几个方面⑴。从实际来看,美国一项物流从业人员的教育程度和专业结构的调查结果显示,高端的物流管理人员具有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方面的专业知识。他们对物流管理概念,包括从简单的仓储、运输到综合物流、全球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有全面、深人的认识M。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州立大学等知名大学均提供以工程、管理科学和供应链管理策略为主的本科课程,其课程内容不但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而且兼具理论和研究特性。

在培养方式上,针对各种教学对象,国内外也有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本科教育中,李庆明提出了“宽口径、重基础”的培养目标。在研究生教育中,孙卫等对美国的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课程讲座等实践教学手段予以肯定[4]。刘峰涛等以东华大学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培养为例,采用项目管理理论中K作分解结构(WBS)方法,提出物流工程硕士培养管理思路[5]。刘丹提出了“产学研”教学理念与校企互动机制,从课程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两方面完善教学计划&。王晓锋构建了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以物流实验室为平台,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分为社会实践、物流案例教学、课程实践、物流模拟实验、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物流设计大赛、毕业论文等,并进行系统化研究与实施,使之成为一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全程实践教学模式[7]。针对案例教学,张剑芳提出适应多元化的物流教育需要,注重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方法w。刘彬斌将过程管理理念引入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物流学教学与评价质量控制方法:95。

总体来说,无论是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定位,还是人才培养的方式设计,都已经有了--些成功的探索。但是针对我校的实际,仍需要设计一整套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方案。本文在以下两方面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1)提出基于创新性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新方案,为探索创新性、应用型高端物流人才培养提供新的理论参考。

(2)提出基于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建设思路,包括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理论体系建设、物流案例群的贯通式建设、物流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建设、物流课程群的平台建设四个方面。这些建设方案不仅应具有创新性,而且应具有可操作性,为高校物流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和改革提供新的可借鉴的方法。

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

1.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群建设框架

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该体系中,课程群体系的建立是实施课程群建设的基础,如何建立适应创新性物流T: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和基于能力体系的课程群

2.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的三阶段培养体系

通过广泛调研,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对以下两类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

(1)适应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国际物流服务人才,包括海运或航运管理、港口管理、报关报检、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2)适应国际化都市经济与生活发展要求的城市物流设计规划和服务人才,包括物流园区、第三方物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急物流、逆向物流、港口物流、国际采购、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城市配送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针对以上两类物流专业人才均需具备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技能与素质要求。笔者认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不仅是传授知识,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因此,提出了物流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三阶段培养体系,将教学定位由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

第一阶段:基础能力的培养。包括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管理素养的培养。这类能力在大一、大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的培养中落实。

第二阶段: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物流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与企业业务模拟、第三方物流模拟、国际物流模拟等一体化的专业系统综合性实验教学,强化学生理解物流业务,熟悉物流运作,逐步掌握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业务分析与运作优化方法,提高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供应链建模能力。这类能力的培养在大三的教学中落实。

第三阶段:从业能力的培养。通过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供应链实践等专业综合性课程,以及社会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物流设计大赛等实践形式,让学生从实验认知到企业实践直至综合应用中提升物流系统规划能力、供应链设计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实现“供”与“需”的无缝对接。这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三阶段培养体系下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

以三阶段能力体系为框架,归纳分析各能力框架下的知识点,并进行知识点梳理与整合,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知识体系。研究物流管理理论的传授与物流实践能力培养的融合体系,最终确立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基础能力培养为基础,展开物流管理基础、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电子商务物流四个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进一步理顺课程教学内容,保证群内课程知识点的连贯性与群间课程的协同性。课程群划分方案见图2。

三、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方案

1.基于课程群的物流案例群贯通式建设

(1)建设群内的贯通式案例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教学需要大量的案例作支撑,但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基础能力培养课程:大学外语类、高等数学类、计算机类、管理学、会计学、应用统计学、运筹学、微观经济学等是传统的案例教学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简单应用层面,学生只能了解某个理论知识的应用,而不明白为什么应用,以及在什么业务环境下应用,造成了案例教学与物流实践的脱节。因此,以课程群的形式将多门相关课程绑定,建设群内各门课程的贯通式案例,让案例能够贯穿在课程理论教学中,并在多门课程中进行综合应用,真正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地将案例融人到物流专业教学中。

(2)通过企业实践、物流设计大赛等建设案例库。真正好的案例一定来源于企业实践,通过学生的企业实践收集企业案例素材、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方式,师生真正参与的企业案例才更具有典型性,更能深人进行研究和进行企业实践应用。因此,应通过各种方式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案例的编写,以完善案例库。

2.基于课程群的物流实践一体化建设方案

基于课程群,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实施物流实践一体化方案,包括“一个目标、三个阶段”。即围绕培养创新性、工程实践应用型高端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分为三阶段实施的物流实践教学。包括第一阶段物流体验性实践环节,结合物流综合管理课程群理论教学开展实验,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第二阶段物流专业系统实践环节和第三阶段的物流综合应用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从业能力。二-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按照认知一实践一综合成用逐层递进,形成一种全程不间断的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系统架构如图3所示。

3.基于课程群的教学平台网络化建设

为保证课程群建设的效果,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将相关信息上网,才能实现及时有效的沟通,并将最新成果及时展示和分享?因此,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建设,我们根据四个课程群组织开发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网站,实现课程群的教学资源共享,为师生交流搭建了良好的互动平台U

四、结语

本文提出了基于创新性T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新方案,以及基于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建设思路,包括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理论体系建设、物流案例群的贯通式建设、物流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建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的平台建设。本文的研究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多方位要求下的高端物流人才培养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可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实现“供”与“需”的无缝对接,这对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4篇: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出现颓势,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招生形式也日趋下滑。针对行业现行趋势,对建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我校应用技术型教学改革形式,就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进行探讨。

关键词: 建筑行业;人才培养;土木工程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是组织教学活动的首要依据,只有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才能彰显“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人才培养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要点

1、以专业建设为基础,实行学分制教学,精炼公共基础课、优化专业基础课、丰富专业拓展课、突出核心专业技能课,合理细化课程体系,深化课程内涵改革和教学资源建设,推动教学管理改革,使人才培养方案基本达到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努力构建本科“基本理论满足+技能专长突出+成长空间大”和专科“人文素养较高+技能够用+适应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

2、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实事求是,改革创新;(2)紧扣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定位;(3)紧跟国家、襄阳地方经济发展布局;(4)体现差异化,体现人才培养结果导向;

(5)突显产教融合

3、具体要求

(1)科学定位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切实鲜明,明确学生在行业产业链中的位置,以学生将来在产业链的定位来确定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2)各层次理论课与实践课比

各层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须强化职业核心技能,突出职业核心技能的实践性训练。按我院人才培养实际,本科各专业理论和实践类课程学时比建议不高于6:4,专科各专业理论和实践类课程学时比建议不高于4:6。

(3)研究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经济

地方社会需求是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人才培养要贴近地方人才市场需求,深入分析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岗位职责、工作内容、能力要求、任职资格等,要特别关注国家、本省、本市未来的经济发展和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发展新趋势,合理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使我院培养的人才更具有适应性、创新性。

(4)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强化基础素质,大力推进公共课改革

扎实专业通用技能基础,打造专业通用能力课程平台

突出专业核心技能,形成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平台

(5)主动深化校企合作 ,探索产教融合机制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专家和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群)的作用,探索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订单培养”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有效模式;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地柔性调整教学进程,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资源的作用,探索把课堂延伸到企业的模式,努力实现专业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二、教学考核方式改革

弱化原有的以纸面考核、理论考试为主的考核模式和方式。积极探索“多样化、多维化、多介质化、多情景化”的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应紧紧围绕“职业核心能力+德育”为中心,突显学生思想品德、身体基本素质、职业核心能力。

1、探索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考核模式,重能力弱分数,尝试实操考核、项目考核、答辩考核、设计考核、作品考核、企业实习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

2、实行学分互换和学分J定,探索以技能考核为中心的考核模式。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创作水平、竞赛能力、企业实习经历、发明创造、项目课题等大胆认可,可置换成相应课程或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生产、各种社会活动,锻炼学生各项职业技能。

三、大力推进公共课改革

公共课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英语、数学、体育、思政、计算机等类的公共课的改革对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公共课改革要依据“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出发点,因材施教、因专施教,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重点强化公共基础课课程改革,公共基础类课程要突出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理念。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基础课程根据国家、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学生实际情况和专业需求构建适应性的内容,以培养目标为准绳,应用且实用,实施灵活教学。

高度注重学生的文化综合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培养,尝试建设一批内容优良、品类丰富、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素质教育课程。探索“思政课程、国学国粹、学生管理、体育”的协同教学模式,探索构建公共课程的网络视频课,创新基础素质的特色培养。

根据学科特点、专业特点,通过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等逐步突破循序渐进的推进公共课改革。

1、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

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改革是公共课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要充分体现改革的总体要求。(1)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要体现学科特色、学生层次及教育对象的变化状况,因材施教;(2)课程设置要体现有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和自信心的提升;(3)课程设置要尽可能的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需求相匹配。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加快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深化学院公共课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现代技术,实施创新教育的需要。要体现四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作用;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四、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稳定与否事关学院各项事业成败之根本,教师队伍的水平高低决定了学生培养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力求使学院教学队伍“结构合理、储备充分、体系完善、扩展性强”,确保师资队伍为学院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1、对于紧缺型教师,一方面学院可采用“引进来”的方式积极引进,可适当给予一定特殊待遇,保证基础的教学任务落实;另一方面,可对现有教师有选择的“送出去”,到其他高校、企业等进行学习培训,并签订相关协议。

2、积极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鼓励教师组建工作室、进入企业挂职、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也可探索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将学生的协同培养扩展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培养,打造适应学院未来人才培养需求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3、鼓励老师们利用假期或教学任务少的时间外出充电,通过短期培训、专项学习、访问学者等形式,打造一批能适应未来新的人才培养的优秀青年教师。

第5篇: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型应用人才 培养 教学方式

随着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同时,对于人才的标准也更加是多样化、专业化、综合化。在各个领域中专业型的人才的需求量都是大比例的,在各行业都要用的计算机领域,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是很大的。目前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是社会的急需应用人才,高校加强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是迫不及待的。

1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

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多种多样,在各领域中都需要人才的注入。对于计算机领域,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最大的则是软件公司以及应用型软件企业。软件公司以及应用型软件企业对于计算机专业型人才的要求量大,并且对于人才的要求标准严格,不仅要求专业人才具有基础的计算机理论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强有力的专业实践能力。要求计算机专业人才能够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的应用知识,具有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例如能够准确的把握计算机所出现的故障,并能及时采取措施消除故障,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准确把握业界人士给与的专业导向,掌握专业导向适应技术进步与社会需求的变化。

如今,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加强培养人才的计划是教育体系倍加重视的问题。在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育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巩固,又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核,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育。

2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

应用型人才能够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和生活,是社会与企业急需的人才类型。应用型人才就是心里有做事的套路,眼睛能看到事情去做,手上有做事的技能。只有应用型人才才能够被社会所认可,才能够被企业所重视,才能够将自身的知识完全应用到实际中。在计算机领域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为严格,因为计算机本身就是输入性东西,需要人为操作,只有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够满足计算机企业发展的需要。

3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1制定并优化培养方案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大工程,任何一项工程的开始都需要合理的规划,教育领域也不例外,需要制定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是育才教育的指向标,只有在方向明确的情况下才能够保证培养的顺利进行,才能够为社会提供专业性强、实践能力好、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制定培养方案,需要明确社会市场需求,依据社会市场需求来制定方案。培养方案要满足计算机专业的基础培养前提下,将专业技能教育与应用型人才教育方案相结合。在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现在,计算机领域的更新换代速度极其快,为了跟得上社会的要求,需要不断的优化培养方案,保证培养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够在社会有立足之地。培养方案中除了明确培养目标,还要确定培养计划。培养计划中要规划好学生的授课内容,要调整骨干课程,精心设计课程的内容。

3.2落实培养方案,形成培养模式

培养方案制定的合理无否以及方案的效果合理与否,都需要在合理实施后才能够验证。培养方案必须要严格按照要求来实施,形成培养模式。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培养模式无非是将计算机的各种课程整合起来,将课程有序并合理的组织,保证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并且能够将知识合理的应用到生活生产中。培养模式的建立首先应当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将课程实践、实习实践很好的结合到计算机的理论课程中。在课程实践中,要合理安排时间,要在最有效的时间内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将知识很好的应用,得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课程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增加学生的实验设计奖参与度,激发学生团体合作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

3.3注重学校教材的更新以及其他教学平台的利用

计算机专业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计算机专业的教材的不断的更新优化,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给与学生最实用、科学、先进的教材。为了保证学生的信息知识的获取渠道,要加大图书馆的投建力量,保证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和相应的学习氛围。同时,要丰富图书资源的种类,从计算机专业知识到文科到理科等不相关的专业图书知识,要丰富学生的阅历,加大学生的视角,开拓学生视野。为了保证教学实习的顺利进行,要加大学校的实习基础设施投放力度,增加计算机的普及以及先进计算机的应用力度,要保证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先进的计算机硬件、以及计算机软件的形式。对于教师而言,要有开阔的视野,从而能够带学生领略专业知识的最前沿,分析专业的发展方向。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入科技要素,提供学生学习的网络平台,可以提供相应的远程教学系统,提供学生丰富的网络资源以及实践机会。

3.4增强学生的全面能力,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的计算机专业型应用人才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在不断的变化中,目前社会更加需求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要具有高标准的道德素养,职业素养,以及个人素养。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可以在学校加大好人好事的宣传力度,加大公益文化的投放力度,带动学生参加公益事业,例如去敬老院照顾老人等。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实习上岗前的培训,增加学生的工作坚持力度,增强学生的工作安全意识,加大学生的职业负责能力等。提高学生个人素养中,给与学生的交流平台,举办学生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团体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4结语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发展,社会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学生要想立足于社会,就要不断的利用学校加强自己。学校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准,给与学生最广阔的知识平台,为培养计算机专业型人才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参考文献:

第6篇: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培养方案 应用型本科 实践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149-02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应用型本科教育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独立学院作为一支生力军正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如何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培养社会认可、家长认可、用人单位认可的应用型人才,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德国教育体系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可,总体教育水平居世界一流。本文是重庆市教委基金支持的教改项目,项目组成员曾赴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考察和交流,并且笔者所在单位――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与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签署了合作办学的相关协议。因此,本文以工商管理专业为研究突破口,在借鉴德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就中德两国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探索适合我国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改革措施,以期为独立学院开办应用型本科专业提供理论支持。

一、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特点

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有以下三个特点:

1.专业培养方案以必修模块为主。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是按模块来划分的。企业管理专业被细分为十几个模块,分别是:企业管理学基础、物流管理、个人组织管理、金融学基础、市场营销、交流学、会计学、控制学、国民经济学基础、方法学基础、信息加工、统计学、市场研究等,每个模块对应2~4门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学生的必修内容。此外,还有一个选修模块,从金融管理、国际企业管理、旅游管理三个模块中选择。

培养方案中选修模块较少的理由是:针对应用型专业,每个学位需要学生达到的要求有严格界定和标准定量的考核标准,所以弱化学生的选择,由学校作为主导,引导学生按要求完成相应的模块课程。

2.专业培养方案强调务实。实践性强是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特色。通过比较发现,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各门课程的学时比国内相同课程的学时更长,一般多出30%~50%左右,原因是加入了较大比例的自学学时。自学学时是区别于讲课学时而言的,学生听讲座课和上练习课的时间都属于自学学时。以采购与物流课程为例,4个学分,120个总学时,讲课学时只有54学时,但讲座课每周安排2学时,练习课每周安排1学时。

为了强调实践,学校除了在教学中增加了非讲课学时外,另一方面,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在培养方案中还设计了1个学期的实习时间,要求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在企业中进行实习,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学会新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式以小班教学为主,强调学习过程中的考核。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采用小班教学,每班学生人数在20人以内。小班教学使得学生经常有机会与教师、教授或学校领导直接进行接触和交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不管什么话题,在课堂上不用举手都可以提出来和同学讨论。其结果是,小班教学带来了一种自由、开放、轻松的学习环境。

德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每门课程的成绩构成是多方面的,案例讨论、课后作业、出勤情况、平时测验、期末测试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另外每门课程一般要有3~5次的期中考核。一门课程的各个学习阶段,授课教师都会布置一些小的任务对学生进行考核,最终课程是否合格视学生对各个任务完成情况而定,不以期末一考定终身。这样一来,德国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更强调过程检验和控制,使得老师更能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便于过程中纠正偏差。

二、我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成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的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相比,还存在显著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目标不适合时展的需要。国内很多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大体是要培养具备企业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显然,这种定位是照搬母校培养方案的结果。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应该按照市场需求,培养适应现代企业管理要求、有较强动手能力、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这种应用型人才,和高职高专学生比,有更强的理论知识体系;和研究型大学的学生比,更偏重实践操作能力。为此,独立学院应充分调研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情况,有的放矢,使自己培养的学生更适合社会的需要。

2.课程体系陈旧,缺乏创新。独立学院的培养方案一般是照搬母校已有的培养方案。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往培养方案涉及的课程体系显得陈旧落后,不能适应新形势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应更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在新形势下,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计不合理等弊端。实践课的比重偏低且效果不佳,最终将导致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时难以理解或者有理论知识却缺乏运用机会的后果。

3.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需要改革。现有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还是以理论讲解为主,教学中过分强调理论的推导和演变。课堂式的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导致学生缺乏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较差。

考核方式上,现有工商管理专业一般是以期末考试为主,平时成绩占有一定比例。平时成绩视考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而定。学生习惯平时懒散放松、期末抓紧突击,虽然有时也能取得较好分数,但实际上对这门课程缺乏理解,更谈不上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德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办学特色鲜明、培养目标定位准确、课程体系设置合理、考核方式更为科学,可以为我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改革提供参考。笔者结合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修改,谈谈德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对我国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的一些启示。

1.调整培养目标。独立学院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应该有准确定位。尽管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但独立学院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不能急功近利,要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初次就业时一般都处在基层管理者的岗位上。只有在工作中不断的继续学习管理知识、深化管理理论、总结管理经验,才有可能成长为工商企业里的中层乃至高层管理者。因此,学校除应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育外,更应该在能力、素质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业务水平、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及个人修养和个性发展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2.创新实践环节。我国应用型本科专业应改革一些实践环节。如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ERP(沙盘)模拟实习,一般是放在《生产运作与管理》这门课程学习后进行。考虑到ERP模拟实习涉及到企业的生产、营销和财务等多个方面,因此可以将这个实习细化成三个子项目,放在不同的课程学习后分别进行考核。

很多独立学院的毕业实习时间是在最后一学期,进行毕业论文之前的三周时间进行。和国外相比,实习时间明显太短。可考虑增加学生的实习时间,如果对本科四年制的学生,能在前三年完成学分,可以考虑最后一年的时间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以增加实习时间长度。同时,对学生进行实习的过程要进行质量监控,防止有的学生应付了事,弄虚作假。

此外,听讲座也可以算学生的实践学分,并应要求学生记录心得体会。在条件成熟时,可鼓励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研究,并由学生自己开设讲座。

3.改变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教学方式要将教师授课与学生受课结合起来。针对一门课程而言,基本定义、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思路可以采用讲授型教学方法。同时,对涉及实践的专业课程,教师可采用案例引导、互动教学、任务教学等多种方法。

考核上要强调过程控制,对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学习过程管理。具体而言,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个关键环节设置考核任务,弱化期末分数的比重。在过程控制中,应有一套标准将考核目标细化、量化。

四、结论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适合时代要求和社会需要的重要方向。德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由来已久,有自己的特色和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针对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现状,应充分借鉴德国等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教学经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对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的改革,最终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与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同类专业培养方案比较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3144)。]

参考文献:

1.王勇.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培养体系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0(7)

2.梁淑美,尹晶,王淑慧.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调查与比较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0(8)

3.黄梅芳.新世纪我国独立学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7(7)

第7篇: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专业学位 研究生 培养方案

按照国家战略需求,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正在进行结构化大调整,即在稳步发展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适应社会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适应新科技革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为充分反映国家、社会及学校对研究生的提高培养质量、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就必须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制定培养计划、开展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工作的最基本性文件,也是进行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检查与评估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准。培养方案指引着研究生培养的方向,不仅涉及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同时也影响到一定时期内所培养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综合素质以及研究生就业竞争力和学校的声誉等。本文就以重庆邮电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案为例,探析适应其发展规律和发展目标的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

一、充分发挥各方面才智,共同完成培养方案的制定

研究生培养方案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研究生培养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要充分反映国家、社会及学校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发挥业务教师群体的作用,这里面要包括偏重教学型教师、偏重科研型教师,既要有丰富培养经验的资深老教师,也要有刚从学生转入教师角色的新教师;这些业务教师有不同的业务专长,对研究生培养方案具有专家发言权,是培养方案制定的主体。其次,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具体从事着研究生的招生、培养、管理、毕业等工作,积累和汇集了大量有关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的教育信息,还掌握了社会对历届毕业研究生的质量评价以及人才市场的需求动态等信息,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有效发挥其职能作用,可以为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大量的信息支持。然后,在培养方案初稿完成后,要征求各培养方案干系人的意见,其中包括相关学科专家、企事业兼职导师、学校行政单位、主要用人单位、学生等等。

二、准确进行学科定位并了解市场需求,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

培养方案要从学科的发展概况、优势和特色出发,对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进行科学整体规划。其中培养目标指导着方向,围绕着“创新性人才培养”,重视社会需要,显现人才培养特色。

培养目标主要由思想政治目标和业务目标构成。首先要确定研究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研究生培养不能离开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个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导,要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同时,要求研究生要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目标离不开本学科的学科建设水平和定位以及市场需求。重庆邮电大学是我国数字通信发源地之一,一直站在我国通信技术研究的发展前沿,具有长期的研究积淀和学术传承,以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为代表的电子信息类特色学科综合实力位于全国本学科前茅,特别是在移动通信领域的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在国内享有盛誉。这些电子信息类学科紧密结合国家和重庆市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大需求,强化信息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满足国家和重庆市对信息技术高层次技术人才和科技成果的迫切需要,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具有重要贡献。在研究生培养中,要求研究生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本学科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和工程管理等能力;同时,电子信息产业是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行业,所以要求研究生要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三、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特点,完善培养方式

(一)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研究生培养的课程学习、社会实践、论文工作三环节全过程中坚持“以用为本,以创为先,贯穿全程”的建设理念,将“产学研用”合作在培养环节中的横向拓展和纵深发展,面向培养三环节的不同要求,分别建设针对专业基础关键点的系列研究生实践教学主题实验室构建强化研究生专业基础能力的实践环境;建设面向产业链核心环节的研发实验室、联合实验室构建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实践环境;建立面向电子信息领域的校外实习实训实践基地构建提升研究生就业能力的实践环境,同时,还通过建立健全多维立体,保障到位的电子信息领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研究生实践教学软环境。

(二)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研究生导师应根据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研究生入学后一个月内与研究生共同制定出研究生课程学习计划。研究生的教学应以能力培养为本,以职业导向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是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鼓励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低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低于1年。

(四)鼓励实行双导师制,一位研究生导师来自培养单位,另一位研究生导师来自企事业单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专业人员。也可以根据研究生的论文研究方向,成立指导小组。论文工作必须在研究生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

(五)专业学位的学位论文,重在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应来源于社会实践或工作实际中的现实问题,有明确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四、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培养方案的主体框架,直接影响着研究生专业基础的宽广度和研究潜力的发挥,决定着研究生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管理部门、培养单位和相关师生需要根据培养目标不断强化课程意识,切实把课程作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手段,构筑起适应时展、关注前沿、注重应用、开阔视野、突出能力培养的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生课程设置应遵循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应充分反映职业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综合素质和应用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为核心。研究生课程可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学位课是反映本学科最重要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课程。学位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非学位课程是根据各学科研究方向的要求并结合研究方向的特点,为研究生开设的主干专业课程以及为拓宽研究生知识结构、反映现代科技水平和学术前沿的课程等。非学位课包括专业课、自选课和实践环节(含有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学术活动、文献阅读综述)。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提高研究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为主,大量采用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方法进行训练。另外通过“科学研究和创新方法”等讲座,创造良好的学校科研人文环境,对课程体系形成强有力补充和支撑。建立针对研究生课程的评估体系,定期系统分析课程设置。

五、强调实际应用性,加强学位论文全过程管理

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最终环节,是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升华。可以综合反映研究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所发现的问题并进行研究、分析,从而提出自己观点和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的最好检验。围绕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以考察研究生解决实践问题能力为目标,从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写作过程、以及最终完成论文都注重应用性要求。学位论文必须强化应用导向,论文选题应来源于社会实践或工作实际中的现实问题,有明确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可以采用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多种形式。学位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重在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

六、其它问题

在培养方案中,还有其他一些重要问题,需要给出明确要求。比如培养方案的生命周期问题、学习年限等问题。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以来,电子信息技术几乎无处不在,以电子、信息、通信、控制等领域的多个学科所构成的电子信息学科群的相关研究领域逐步扩大,研究重点不断变化,学科自身也不断发展、延伸和扩展,学科内容与分支急剧膨胀。电子信息学科这些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研究生成才的时代特点,都要求电子信息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要具有时代特点。所以此培养方案应每三年作一次全面的修订。根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可对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予以规定。比如重庆邮电大学研究生,标准在校学习年限(学制)为三年,学生可申请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也可分阶段完成学业,但在校学习时间最短不能少于两年,最长修业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六年。

第8篇: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方案;职业能力;科学发展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针对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作出的总体设计,是职业院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性教学文件,也是组织专业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制订教学计划的基本依据。在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职业院校要坚持“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切实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加强专门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提高人才培养的符合度,为高职院校践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奠定重要基础。下面试对就业导向下职业院校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明确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思想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职业教育进入深化改革、整合、发展时期,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1998年2月,原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提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专业设置、课程开发须以社会和经济需要为导向,从劳动力市场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人手,科学合理地进行。要建立健全课程标准,优化课程结构,教材内容要密切联系实际,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要采用各种先进、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加强和改进教学管理工作”。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2004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等七个有关部委联合召开了第五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和培训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本位转变。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推动产教结合,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优化教学与训练环节,强化职业能力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中等职业教育应为半年至一年。”2005年11月国务院再次召开了高规格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决定》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我们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之前要认真学习国务院和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教育的相关文件,贯彻其基本精神和要求,并将其充分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同时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体现“三个面向”的时代精神,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质量、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二、遵循就业导向下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

1.坚持“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紧密结合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区域产业结构,体现新的教育理念和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相协调的综合素质教育。

2.理论知识以“适用、够用”为原则,专业课程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坚持以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群)能力需要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和结构,科学地处理好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

3.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以及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设计,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4.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方向。要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始终坚持专业建设围绕企业需要、课程开发围绕岗位需求的原则,通过与优秀企业的合作,提升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的内涵;使学生熟练掌握各项专业技能,适应未来职业和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增强学生的自我就业能力。

5.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教学计划要在充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应达到教学计划总学时的50%以上。各专业应在第一学期尽可能安排专业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同时应适当安排一些专业认知性教学活动,诸如参观或短期实习等。其他学期的核心专业课程按项目化方式或工作任务化方式进行课程设计,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实践性强化训练。最后一个学期要加大专业实习和毕业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力度,力求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情境中真正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思路

(一)瞄准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之前,要走出校门,面向社会,进工厂、进企业,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广泛收集对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有用的信息资料。首先,要兼顾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区域人才市场进行需求分析,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然后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需求分析,深人工厂、车间,把握本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最后,确定其专业培养目标,要注重培养口径宽广、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艰苦创业精神,能主动适应区域社会、经济或教育事业发展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二)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融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为一体

“工学结合”顾名思义,是一边在企业实践,一边在课堂学习,这两种场所和两种活动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应该是“学中有工、工中有学”,表明学习者的劳动与学习两种行为之间的合作,重视学习与劳动的“双交叉”,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以提高能力,增长才干为核心。

“工学结合”充分体现了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体现了职业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即由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职业岗位,从学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从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转向掌握实践技能为主。

这种办学形式既是国际上的普遍规律,又是中国的职教特色,既是中国历史的产物,又是当今职教的亮点。我们要不断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推倒”学校的围墙,“打破”教室的黑板,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标准,改革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三)构建基于弹性学制和学分互换的教育管理模式下的培养方案

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完全学分制是完全遵从学生的学习意愿,不受学制限制,学生修满规定下限学分就可以毕业获证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完全学分制采用弹性学制,学分统计是以整个专科学段为单位,统筹计算学生修课的学分,修满(或未修满)规定下限的学分,允许学生提前毕业(或推迟毕业)。弹性学制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空间,更多的人性化服务。弹性学制和学分互换的教育管理模式,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意愿,允许学生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特点的基础上“自主选择专业”,以使学生学习他们爱好的专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鼓励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或资格证书等课程组合模块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适应性。

职业教育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设立“个性化课程”,探讨和研究弹性学制和学分互换的教育管理模式,构建基于弹性学制和学分互换的教育管理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

(四)设置以“工作任务或项目导向”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是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操作技能型人才,因而其课程体系的理论构架应该是能够对应于学生就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工作岗位的工作结构(体系)。企业每个工作岗位的工作构成是以完成一个个“工作任务或项目”为目标的,因此,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应采用“工作任务或项目导向”为主体构建课程结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架图)如下:

四、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步骤和基本要求

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致可分为社会调查、专业研讨、起草方案、修改定稿等四个主要工作阶段,如下图所示:

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可机械地套用,要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既要执行相对统一的规定,又可根据各专业的不同特点,从各专业的实际出发,发挥其优势和特长,突出本专业特色,制定出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第9篇: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

人才培养方案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我校成人教育培养计划合校后于2001年进行了第一次制(修)订工作,于2007年进行了第二次制(修)订工作。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和新兴学科的兴起、随着现代化远程网络教育手段的完善,成人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势在必行,现有的培养计划已经不能满足成人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需求。为了配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的实施,进一步提高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学校决定:制(修)订《吉林大学成人教育本专科培养计划(2013版)》。

一、指导思想

培养方案的修订要从实际出发,以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以《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实务》法规性文件中关于"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订"为依据,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为参照,以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为指引,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充分体现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积极吸取和借鉴国内外成人高等教育改革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管理模式,整合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以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建设为主线,以人才培养为重点,以推进优化完善教学手段为突破口,着力提高质量,突出办学特色,从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学生可持续发展、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等方面系统规划课程设置,努力构建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二、设计理念

成人学历教育培养方案不能简单地复制普通高校的教学计划,不是对普通高校教学计划进行一定的删减和简单的整合,要根据我校成人学历教育的经验,按照"加强基础+就业技能+实用接轨"培养方案的设计理念设计。

加强基础:是指根据生源变化的特点(现在生源特点是,年龄偏大的在职生源少了,多是应届高中毕业生或中职、中技、中专毕业生或待业人员),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注意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

就业技能:是指删减实用性不强的课程和内容,重视应用技能培养的素质教育,主要培养学生与其工作岗位一致或相近或预期实现的就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实现学习与工作内容一体化。现在的用人单位已不再仅仅重视文凭,而重在对员工实际工作能力的评价。

实用接轨:是指培养方案的设置考虑与社会职业证书考试的课程内容接轨,将职业证书考试涉及的课程列入培养方案,使我校成人学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后,较轻松地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学位证书等。

三、基本原则

1、"拓宽基础、整体优化"的原则

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要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考虑学生就业弹性的需要,使其获得可持续性的学习。为此,要拓宽学科基础,构筑专业大类共同的知识和技术平台,适当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还要充分体现整体优化的原则,明确成人本、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知识衔接。通过整合优化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等途经,处理好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的关系,形成有机整体;对于同类专业间的基础课程,要加强内容和体系上的统筹,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2、"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要明确成人教育是"面向大众教育"的理念,适度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人才,实现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要遵循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坚持基本知识和实践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拓宽基础教学内涵,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训练,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专业课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或技艺性。使学生通过学习逐步构建起适应终身教育及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基本素质。

3、"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培养方案的修订要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在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质量的同时,办出特色和水平。要突出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特点,开展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科学合理地确定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努力将办学特色和优势反映到培养方案中。

4."学用结合、强化实践"的原则

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方案要充分适应成人高等教育特点和需求,充分贯彻"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原则。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要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的需要,体现职业特性和岗位需求,增强职业教育内容、加强实习实训实践环节,着力培养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与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余小波.注册入学: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变革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7(03)

[2]余小波.成人高等教育概念的诠释[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