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预防接种工作总结范文

预防接种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预防接种工作总结

第1篇:预防接种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接种证;查验;红绿卡;效果评估

国务院颁布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受种的儿童,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报告,并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接种单位督促其监护人在儿童入托、入学后及时到接种单位补种"[1]。卫生部、教育部文件[2]规定由卫生部门负责技术支撑,开展对教育部门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培训和技术指导,由教育部门负责进行接种证的查验,并向卫生部门通报结果,督促儿童进行漏种疫苗的补种工作。以上规定从文字上无逻辑问题,只是太过理想化。该规定在基层实际工作中是无法得到完全实施的。为了改变这种工作局面,我们在不违背《条例》基本精神的前提下,结合多年工作经验,研究了一种程序简单,操作方便易行的工作方法--儿童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红绿卡"制度。

"红绿卡"制度,就是通过广泛宣传,由家长主动带儿童(接种证)到辖区预防接种点申请预防接种查验,接种点凭查验结果向家长发放查验凭证--"红卡"或"绿卡",儿童凭查验凭证入托入学报到注册的工作方法。"绿卡"表示该儿童已全部接种完出生至该年龄段的免疫规划疫苗,"红卡"表示该儿童从出生至该年龄段尚有漏种疫苗。"红卡"、"绿卡"有效期为1年。

该制度是对卫生部、教育部关于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的补充和完善。该制度适当调整了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工作职责,同时明确了家长的职责,从而使该项制度流程更顺畅,操作更简单,确保0~6岁适龄儿童能按时全程接种免疫规划疫苗,最大限度发挥免疫规划疫苗的效能,保护儿童身体健康。

为评价该制度实施2年来的效果,特开展效果评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由于"红绿卡"制度实施对象为入托入学儿童,故本次评估的对象为3~6岁在幼儿园上学或小学一年级上学的儿童。

1.2方式、方法与材料

1.2.1方式 本次评估采取普查的方式,因为所有3~6岁儿童都在幼儿园或小学上学,所以工作难度并不大。

1.2.2方法与材料 制度实施前,对辖区所有在校的3~6岁儿童进行登记,再到当地接种点核对数据,统计出相关指标,作为本底资料。制度实施2年后开展评估。首先对辖区所有幼儿园、小学一年级在校学生,登记学生姓名、年龄,并核对学校收集的"红绿卡"。统计内容为:幼儿园(小学一年级)学生总数,收集的"红卡"和"绿卡"总数,并详细登记"红卡"中标注的未接种针次。统计结果,并与"制度"实施前摸底调查数据进行比较,比较相关指标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1.3统计指标 接种证查验率=("红卡"数+"绿卡"数)/学生总数;全程接种率="绿卡"数/学生总数;累计针次接种率=所有儿童实种针次总数/儿童应种针次总数。

2结果

从辖区幼儿园(小学)统计,2014年辖区3~6岁,且在本地读书的儿童4923人,绿卡总数4802张,红卡总数121张,累计漏种针次147针。接种证查验率100%,全程接种率为97.75%(4802/4923),累计针次接种率为99.85%(99548/99695)。制度实施前的本底数据为:3~6岁儿童总数4985人,全程接种人数4021人,全程接种率80.07%(4021/4985),当时漏种针次1923针,累计针次接种率为98.22%(102524/107747)。

制度实施2年后的全程接种率与制度实施前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χ2=74.28,P

3分析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条例》的颁布实施以及卫生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通知》(卫疾控发[2005]408号)的,对免疫规划工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查验预防接种证措施的实施,确实提高了儿童的接种率。但在实际工作中,该项措施在基层很难彻底落到实处。文件规定卫生部门负责培训指导及接种工作,教育部门负责接种证的查验和督促补种工作,在基层根本落实不下去,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部门有抵触情绪,主观上不愿意干这项工作,最主要的是由于教育部门缺乏专业知识,即使经过培训也无法把接种证查验清楚,但碍于上级规定有不敢说不干,就存在应付了事。因此,我们在基层结合多年工作经验,经研究推行预防接种查验"红绿卡"制度。该制度对职责作了相应调整,把查验工作交给接种点接种人员,保证查验质量。查验后,对完全接种完相应疫苗的发给绿色的卡--"绿卡",对未完全接种完相应疫苗的发给红色的卡--"红卡",并注明预约接种日期。教育部门秋季开学时,凭"红卡"或"绿卡"报到注册。教师不需要掌握任何专业技术,只需要把关验卡,然后分类登记,开学后只需要识别颜色,根据红卡中预约日期,通知学生补种疫苗,补种完后换回绿卡即可。任何学校(幼儿园)只要保证绿卡与学生一一对应,就能保证儿童全程接种疫苗。

该措施最大优点在于减轻了教育部门工作负担,深受欢迎;充分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使家长认识到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并能主动申请查验接种证;同时查验工作交给卫生部门,保证了查验质量。因此在我辖区实施预防接种查验"红绿卡"制度,完全能保证查验率100%,因为凭查验凭证"红绿卡"报到注册;只要你要读书,就能保证全程接种规划疫苗(禁忌症除外),因为,如果没有全程接种,你的查验凭证永远是红色的,学校无法向上级交代。

该制度在我辖区实施以来,效果非常显著。我们的工作重心主要督查学校,只需要看学校登记的绿卡能否和学生一一对应即可。

5结论

"红绿卡"制度在我辖区的实施,经实践证明:方法科学、流程简洁、操作方便、效果显著,可供推广。

参考文献:

第2篇:预防接种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吉水县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8(c)-0175-03

预防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发生的最有效、最经济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及其剂次的增加,接种疫苗后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因此,开展AEFI监测对于评价疫苗的安全性,改善预防接种服务质量,从而增强公众对预防接种的信心具有重要意义[1]。本研究对吉水县2010~2012年的AEFI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AEFI病例资料来源于国家AEFI信息管理系统,疫苗接种数据来源于国家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信息系统。

1.2 AEFI报告的程序、时间及形式

AEFI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AEFI后48 h内填写AEFI个案报告卡,报告县疾控中心;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AEFI、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时,在2 h内填写AEFI个案报告卡或群体性AEFI登记表,以电话等方式尽快向县疾控中心报告。县疾控中心对报告的AEFI进行个案调查,调查完毕后将调查内容录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县疾控中心根据个案调查报告及调查情况对AEFI进行分类及临床诊断[2]。

1.3 监测疫苗的种类

列入AEFI监测的疫苗包括:卡介苗、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乙型肝炎疫苗、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麻疹减毒活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白破二联疫苗、麻腮风疫苗、甲型肝炎疫苗、人用狂犬病病毒疫苗、水痘减毒活疫苗、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甲型H1N1 流感疫苗。

1.4 病例诊断标准

根据《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诊断标准进行确诊。

1.5 统计学方法

将国家AEFI信息管理系统和国家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的AEFI监测数据应用Excel软件整理和统计,采用描述性方法对AEFI分布特征和相关指标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2 结果

2.1 AEFI报告的基本情况

2.1.1 AEFI报告的分类 2010~2012年,全县共报告AEFI共56例,2010、2011、2012年分别报告15、20、21例,其中,一般反应53例,占94.64%;异常反应2例,占3.57%;偶合症1例,占1.79%。无疫苗质量事故、接种事故和心因性反应等其他类型AEFI发生。

2.1.2 AEFI报告的发生率 2010~2012年吉水县报告发生AEFI涉及疫苗13种,3年累计接种520 395剂次,共报告56例,总发生率为10.76/10万。其中,一般反应53例,异常反应2例,偶合症1例,发生率分别为10.18/10万、0.38/10万和0.19/10万。

2.1.3 发生AEFI的疫苗 报告发生AEFI的13种疫苗中,AEFI发生率较高的有麻疹减毒活疫苗25例,占AEFI总病例的44.64%;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18例,占AEFI总病例的32.14%;流感疫苗3例,占AEFI总病例的5.36%;白破二联疫苗、卡介苗、麻腮风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B 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脊灰疫苗、乙肝疫苗、人用狂犬病病毒疫苗、轮状病毒疫苗均发生1例,各占AEFI总病例的1.79%。

2.1.4 AEFI的临床诊断 一般反应中报告最多的是发热,占75.47%(40/53),此外,红肿和硬结分别占11.32%(6/53)和13.21%(7/53)。异常反应中,无菌性脓肿1 例,过敏性皮疹1例,偶合症1 例。

2.1.5 AEFI病例的转归 56例AEFI病例均已自愈或治愈,无死亡病例发生。

2.2 AEFI报告与调查的及时性

56例AEFI病例中,48 h内报告率为92.86%,48 h内的调查率达100.00%,及时审核率达100.00%,个案调查完整率达100.00%,上述指标全部达到了AEFI监测方案的要求。

2.3 AEFI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

2.3.1 AEFI病例的地区分布 吉水县共有预防接种单位19家,无零报告单位,报告1~3例的单位12家,3~6 例的单位5家,6例以上的单位2家,城区2家接种单位报告病例共计16例,占总报告数的28.57%。

2.3.2 AEFI病例的时间分布 各月均有AEFI病例报告,1~12月分别为1、1、1、2、5、4、4、5、15、15、2和1例,85.71%(48/56)的病例集中在5~10月份,其中以9、10月为主,病例均为15例,占总AEFI病例的53.57%(30/56)。

2.3.3 AEFI病例的性别和年龄分布 56例AEFI病例中,男性32例,女性24例,男女比例为1.33∶1.00。其中,0~1岁18例,占32.14%;2~3岁17例,占30.36%;4~5岁6例,占10.71%;6~7岁15例,占26.79%。

2.3.4 AEFI病例发病时间间隔的分布 大部分AEFI病例在接种后24 h内发生,接种疫苗至发病时间间隔按0~1、2~3、4~7、8~14、15 d 以上划分,分别占83.93%(47/56)、8.93%(5/56)、3.57%(2/56)、1.79%(1/56)和1.79%(1/56)。

3 讨论

AEFI是指预防接种过程中或预防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或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2]。按发生原因AEFI分为以下几种。①不良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一般反应为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异常反应为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②疫苗质量事故。③接种事故。④偶合症。⑤心因性反应[2]。

近年来,随着免疫覆盖率的提高,疫苗种类的增加,AEFI出现的概率也在不断增加,给预防接种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3]。如何有效降低AEFI的发生率,提高预防接种工作质量,将是医学界必须关注的问题。为了及时发现疫苗在预防接种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分析发生的原因,减少受种者受到的伤害,减少预防接种反应引起的纠纷,提高免疫规划的安全性,增强免疫规划的信誉度,AEFI的监测和正确处置显得尤为重要。

吉水县从2005年建立AEFI监测系统以来,监测工作逐步完善,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监测方案的要求。吉水县2010~2012年的监测数据显示,异常反应为2例,占3.57%,异常反应发生率为0.38/10万,符合WHO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预期发生率的范围[4],无疫苗质量事故、实施差错事故及心因性反应的发生,说明本县预防接种疫苗安全。报告的56例AEFI病例录入完整率、及时审核率、及时处置率均达100%,这表明吉水县高度重视AEFI监测工作,经过系统培训相关人员和加强督导,提高了工作人员的AEFI监测水平和监测能力,也提高了预防接种人员对AEFI监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AEFI病例处置的能力。此外,对于发生的每一例AEFI病例,吉水县疾控中心均要前往调查处理,尽快给患者或家长答复,让他们树立预防接种的信心。AEFI监测显示,麻疹疫苗、百白破疫苗的AEFI报告数较多,分别为25例和18例,占44.64%和32.14%,前者是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结果,本县2010年开始连续两年开展了麻疹疫苗强化,说明AEFI的发生与免疫接种次数有关,接种次数越多,AEFI发生率越高[5];后者可能与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的接种次数较多且与疫苗本身质量有关[6]。AEFI发生年龄主要集中在≤1岁,为18例,占32.14%,与该年龄段疫苗接种密度高密切相关,不同年龄发生AEFI的比例与儿童免疫年龄段相一致[7]。从AEFI发生时间来看,接种疫苗后

AEFI的发生取决于各种因素,包括疫苗本身的特性、剂量、针次、接种操作、受种者身体健康状况等[9]。建立并完善AEFI监测系统,有利于对了解疫苗的安全性,掌握各种疫苗预防接种反应的发生率,及时调查和处理预防接种反应,对降低预防接种反应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改善预防接种服务质量,提高预防接种人员的服务能力,增强公众对预防接种的信心,有利于降低疫苗的不良反应的发生。

为了进一步提高AEFI监测工作水平,保证预防接种工作质量,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①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宣传疫苗及预防接种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和专业人员对疫苗不良反应的认识,减少或消除家长和公众对AEFI的疑虑[10];②持续开展规范化门诊建设,加强接种人员的培训,规范预防接种操作,严格掌握疫苗禁忌证,减少不良反应和杜绝预防接种事故的发生;③尽快制定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诊断和补偿办法,为基层提供处理AEFI的依据,解决基层预防接种人员的后顾之忧,减少AEFI病例迟报、漏报现象[11];④完善AEFI监测系统,结合《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制订相应的工作指标,提高系统的敏感性和利用率;⑤改善预防接种服务质量,预防接种人员在实施预防接种前,应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并对受种者健康状况进行预检,严格实行疫苗接种后留观制度,减少AEFI的发生,若发生AEFI,应对受众者或家属合理解释并规范处置,尽可能减少AEFI对免疫规划工作带来负面影响;⑥加强AEFI监测工作的督导,提高监测质量,促进预防接种单位能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置AEFI病例。

[参考文献]

[1] 刘大卫.如何开展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工作[J].中国计划免疫,2006,12(4):322-327.

[2] 卫生部.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Z].2010.

[3] 郭飚.全球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系统的建立与发展[J].中国计划免疫,2005,11(3):229-233.

[4] WHO.Immunization safety surveillance:guidelines formanagers of immunization programmers on reporting and investigating adverse events folloeing immunization[R].Geneva:WHO,1999.

[5] 吴冰冰,李黎,刘大卫,等.75起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0,16(1):58-64.

[6] 王东,毛东波,夏宪照,等.东莞市2005~2007年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运行效果评价[J].中国热带医学,2008,8(11):1999-2001.

[7] 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Z].北京,2005.

[8] 王东海,涂秋凤,郭世成,等.江西省2005~2008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及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1, 17(4):353-361.

[9] 谢广中,马福全,王树巧,等.预防接种不良反应300例[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9-24.

[10] 谢广中,刁连东.预防接种反应的处理[J].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80-182.

第3篇:预防接种工作总结范文

以乡镇(街)为单位,全区8~15岁儿童(年1月1日~年12月31日出生的儿童)乙肝疫苗全程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

二、实施时间及接种对象

(一)实施时间

现场接种:第一剂次年11月10-20日

第二剂次年12月10-20日

第三剂次年5月10-20日

(二)接种对象

全区所有年1月1日~年12月31日出生的儿童,根据既往接种史,按照0、1、6月的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程序实施补种,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未接种乙肝疫苗者,接种3针次;既往接种不足3针者,补足3针;免疫史不详者视为未接种,须补种3针次。

既往有乙肝病史,乙肝血清标志物有1项及以上阳性或是有乙肝接种禁忌证的儿童,不作为接种对象。

三、组织实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区政府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确保人民健康安全的高度出发,成立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乙肝疫苗补种工作的领导,组织动员和协调卫生、教育、财政、宣传等有关部门,做好接种的各项保障工作。

(二)明确职责,协调配合

1、区政府负责本辖区强化免疫活动的组织协调,统筹安排好人力、物资等后勤保障,保证补种经费落实到位,确保目标人群及时补种,按期完成乙肝疫苗补种工作。

2、各乡镇(街道)负责做好辖区乙肝疫苗补种应种儿童的摸底、登记、宣传动员等工作,协助做好接种点布局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处理。

3、区卫生局负责具体实施方案的制定,组织、实施、协调、监督、评估和异常反应的处置工作;做好与相关部门的衔接协调工作。

4、区教育局负责组织学校适龄儿童的摸底、登记,接种知识宣传,“补种通知单”发放和接种现场的组织工作,配合卫生部门在学校设置临时接种点。

5、区财政局负责提供乙肝疫苗补种冷链设施和接种补助等必要的工作经费,以保障补种活动顺利完成。

6、区宣传部门负责乙肝疫苗补种活动的宣传动员。

四、接种前准备工作

本次乙肝疫苗补种活动时间跨度长,我区各相关部门要统一认识、精心组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活动进度时间表。

(一)成立技术指导和诊断小组

区卫生局在实施前应成立乙肝疫苗补种活动技术指导小组,负责现场技术指导、现场监督评价及补种活动工作总结等具体技术工作。并同时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小组,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的要求,做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处理诊断等相关工作。

(二)加强宣传动员

区卫生局应协调各部门积极参与宣传动员工作,保障宣传经费,营造良好的接种实施氛围。在区卫生局领导与组织下,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具体宣传活动,宣传材料的设计和制作应于开展补种工作前10~20天完成,并提前1周发送至各接种点。各类宣传活动应提前3~5日开始,并持续至活动结束。

宣传活动重点为告知补种活动的意义、接种对象、接种时间和地点等,采取当地群众最易于接受的方式、文字,使受种者获取准确的信息。可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手机短信、社区通知等方式开展宣传,在学校、车站、市场、农村集市等人口密集地区可设立宣传专栏,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发放宣传画、宣传单等针对性强的宣传方式,提高公众的知晓率。

(三)组织人员培训

区卫生局有关乙肝疫苗补种工作的培训应于接种工作开展前1至2个月完成。所有参加免疫接种工作人员的培训应于该工作的宣传和摸底前完成。本次培训的内容包括乙肝疫苗接种的意义、对象、接种要求、摸底活动、现场组织实施、异常反应、数据收集上报等。

(四)目标人群调查摸底

1、调查摸底时间与原则

我区应在年9月1日-20日开展目标儿童的调查摸底登记工作。在校目标人群的调查摸底工作由学校老师承担;其他适龄儿童的摸底调查工作在农村由乡村干部、乡村医生负责;城市由街道、居民委员会干部、社区或单位医院防保科医生负责;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技术培训和指导,并对摸底调查质量进行评估,对未达要求的地方应重新开展摸底登记工作。

2、调查摸底方法

①学校摸底:在校目标人群由学校教师负责将《乙肝疫苗免疫补种通知单》统一发放给学生,由家长填写后,再统一收回,由教师核对并根据《通知单》上的信息分年级、班级填写登记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摸底调查及补种登记表、省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汇总表,需补种的儿童和不需补种的儿童应分别登记,按属地化管理原则,交所属村(或乡)的接种单位,接种单位根据摸底情况确定最终接种对象,反馈给学校后,由学校通知接种对象乙肝疫苗接种的针次、接种的时间和地点。

②入户摸底:对于适龄未入学或辍学儿童由摸底登记人员挨家逐户的拉网式摸底调查,对目标人群发放《乙肝疫苗免疫接种通知单》,告知乙肝疫苗接种的针次、接种的时间和地点,将目标人群分自然村(居委会或街道、楼群)、分年龄组登记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摸底调查及补种登记表、省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汇总表后,交给辖区接种单位。

③人口流动较频繁的地区,可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摸底登记方法。

摸底调查应重视流动儿童、计划外生育儿童以及边远贫困和少数民族聚集地儿童的登记工作。

3、调查摸底上报时间

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摸底登记数据进行核查、汇总,并在年9月25日之前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疾病预防控制应在9月28日前汇总并向市疾控中心上报摸底数据。如接种单位对目标人群开展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需对结果进行更正,必须于10月9日前更新目标儿童数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根据摸底儿童数、接种点数,计算出各接种点每日可接种儿童数,以天为单位制定出详细接种实施时间表(应包括接种时间、接种对象数量、接种地点、工作人员组成、分工、联系方式),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调查摸底注意事项

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史应结合接种证、接种卡以及家长回忆情况综合判断。首先以接种证为准,无接种证者以接种卡为准,无证无卡者以家长回忆为准,家长能明确乙肝疫苗接种史者视为接种,否则视为未接种。

对于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在摸底登记表中明确注明,不予接种。①既往有乙肝病史;②既往乙肝血清标志物(HBsAg、抗-HBs、抗-HBc、HBeAg、抗-HBe)检测指标中有1项及以上阳性(如既往无血清学检测结果,可按自愿原则自费检测;如不愿检测,即视为全部阴性);③有接种乙肝疫苗禁忌症。

(五)后勤保障

1、疫苗和注射器使用量估算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上报的乙肝疫苗补种摸底数据,按照“计划供应、避免浪费”的原则,制定乙肝疫苗补种疫苗使用分发计划。乙肝疫苗需求总量(人份)=需接种1针人数+需接种2针人数×2+需接种3针人数×3。自毁型注射器需求总量(支)=疫苗需求总量(人份数)。

2、疫苗和注射器管理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根据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上报的疫苗数提前做好各种物资的分配计划,保证疫苗、注射器和相关材料的合理分发,避免浪费。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建立真实、完整的免疫接种用乙肝疫苗和注射器的分发、供应记录,按照省级一类疫苗管理办法,加强相关资料的收集与归档工作。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在每轮接种工作前将疫苗、注射器等物资下发至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应在每轮接种前2-3日做好疫苗、注射器、表格等物资的接收和储存工作,并记录收、况。

3、冷链保证

疫苗的运输、贮存要符合有关规定要求。为保证疫苗冷藏运输、储存质量,开展强化免疫前,各类冷链设备应保持机械和制冷系统的良好状态。乙肝疫苗在2℃~8℃的条件下运输和避光储存。

4、其他相关物资和保障

①各接种点需配备接种器械、消毒器械、体检器械、急救药品和器械、安全注射器械。

②由于免疫接种年龄组范围大,应种目标人群数量多,在开展免疫接种活动之前应做好人力、物资、车辆等方面的后勤保障工作。

③为应对可能发生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应准备至少一辆救护车,在免疫接种实施期间随时待命。

五、接种实施

(一)接种方式和要求

为保证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工作的接种质量和较高的全程接种率,接种方式应以定点接种为主,同时辅以巡回、入户接种等方式。临时接种点的设置应经区卫生局指定许可,符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对接种点的要求,兼顾方便群众,便于免疫接种工作的实施。

对于未到接种点接种的目标人群,要采取再通知和动员等措施,确保所有目标人群到指定接种地点接种,边远、特殊等地区少数漏种目标人群可采取入户接种等方式上门补种。

接种期间如发现未摸底登记的目标人群,应作为应种对象进行登记、接种,并计入应种汇总数。

(二)接种点的设置

设置接种点数量应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人口密度、摸底情况等综合考虑。接种点应设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由于本次免疫接种的目标人群大部分在学校,为保证高接种率,我区应在学校设立临时接种点,可在学校医务室、办公室、空教室等地设立,禁止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室开展群体接种,统一安排接种时间,由防疫人员入校接种,确保在校目标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的顺利进行。

设立的接种点应合理设置等候、登记、接种、观察、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等功能分区。要做好接种点的清洁、消毒工作,接种时维持好接种现场秩序。

接种点要有醒目的标记,张贴乙肝接种宣传画、横幅、接种禁忌告知等。新增设的接种点要便于儿童家长寻找,并及时通知儿童家长。

(三)接种点人员的配备

每个接种点至少应配备4名以上工作人员直接参与现场接种工作,并根据负责接种对象的多少适当增加人员数量。

1、现场组织员

一般由村委会(街道居委会)主任或成员、学校班主任或校医担任。负责应种儿童的通知、接待及接种现场的组织工作,并负责在现场向儿童家长进行有关乙肝免疫接种内容的宣传。

2、现场记录员

现场记录员由乡村医生或医院防保科医生担任,负责询问儿童健康状况、有无禁忌症,对可疑发热儿童测量体温,对有禁忌症儿童,记录禁忌症的种类,并将记录有禁忌症的处方交由儿童家长保存,作为快速评估时不计入应种儿童数的凭证;对应种儿童进行核实和接种登记;对已接种儿童可进行标记;每天接种工作完成后进行资料的整理和上报。

3、现场接种员

现场接种员必须由经过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培训且考核合格,并经区卫生局指定许可的医护人员担任,负责对应种儿童进行接种。

4、救治人员

每个接种点应配备1名临床医生(固定接种点和临时接种点均要),负责疑似异常反应的处理,参与救治人员必须具备资质,救治行为必须合乎技术规范。

(四)设立巡回搜索组

在农村或社区,重点关注外来儿童聚集地、民工聚集地等,对容易被漏种的人群和区域,如矿区、国营农牧场、流动人口聚居地、边远地区要设置巡回搜索组,分片包干负责搜索所辖区域的适龄未入学或辍学儿童,并通知儿童到指定接种点接种。

(五)现场接种

1、核实接种对象

接种工作人员应核对受种者确认是否为本次受种对象。对于因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者,医疗卫生人员应当对其监护人提出医学建议,告知预防乙肝的相关知识,并在接种卡(薄)和接种证上记录。对于应缓种者,医疗卫生人员应交代补种的地点和时间。

2、接种前告知和健康状况询问

接种工作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乙肝疫苗的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告知可采取口头或文字方式。

接种工作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对可疑发热儿童应测量体温。

3、准备药品、器械等

实施预防接种前,需要准备好消毒器材、体检器材、肾上腺素等急救药品、安全注射器材等。

4、实施接种并做好登记

对接种对象接种疫苗,在《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摸底调查及接种登记表》及接种证上做好接种登记。

(六)接种技术要求

1、接种方法

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疫苗接种要求进行。接种部位为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接种途径为肌内注射,每人次用剂量0.5ml,含HBsAg0.5ug。

用自毁型注射器吸取1人份疫苗,皮肤常规消毒,左手将三角肌绷紧,右手持注射器(以执手笔式),与皮肤呈90°角,快速刺入针头长度的2/3,固定针管,放松皮肤,回抽无血,注入疫苗后快速拔出针头,用消毒干棉球稍加按压针眼部位。

2、乙肝疫苗接种禁忌症

对酵母成分过敏者禁止使用。

3、以下情况暂缓接种

(1)患严重疾病、急性或慢性感染者、发热者,待康复后咨询医生进行接种。

(2)注射过免疫球蛋白者,应间隔1个月以上再接种乙肝疫苗。

4、接种注意事项

(1)注射前应充分摇匀。

(2)疫苗有摇不散的块状物或疫苗瓶有裂纹者,均不得使用。

(3)应备有肾上腺素等药物,以防偶有严重过敏反应发生时使用。接受注射者在注射后应在现场休息片刻,观察30分钟。

(4)疫苗严禁冻结。

(七)接种后的工作

1、清理接种器材

清洁冰箱、冷藏包等冷藏容器,镊子、治疗盘等器械按要求灭菌或消毒后备用。使用后的自毁型注射器应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处理;实行入户接种时,应将所有医疗废物带回集中处理。

2、处理剩余疫苗

记录疫苗的使用及废弃数量,剩余疫苗按以下要求处理:

(1)冷藏容器内未开启的疫苗做好标记,放冰箱保存,于有效期内在下次接种时首先使用。

(2)接种单位在完成三针免疫接种后剩余疫苗的,应当向原疫苗分发单位报告,并说明理由。

3、资料整理

(1)清理核对接种通知单、接种记录,确定需补种的人数和名单,由巡回搜索组再次入户通知。

(2)统计每一针次接种情况和疫苗使用计划,并按规定上报。

(八)安全接种的要求

应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在接种中、接种后严格执行安全注射。做到:使用安全的注射器材,对受种者安全;操作过程中避免刺伤,对实施接种者安全;接种后正确处理使用过的注射器材,对环境安全。

(九)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

在开展乙肝疫苗免疫接种过程中,一旦发现AEFI,应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和卫生部的有关技术要求及时进行报告、调查、诊断和鉴定。

(十)进度报告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每天接种实施完成后,及时统计当天接种人数及AEFI发生情况,于次日10点前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接种进展。

六、督导检查

各级在乙肝疫苗补种活动实施方案中应制定本级的的督导方案,明确督导方式、督导内容和督导方法,统一督导评价所用表格,及时进行信息反馈。

(一)督导方式

区政府应对乙肝免疫接种活动进行全程督导,包括前期准备、摸底登记、组织动员、现场实施、接种率评估等各阶段。

区政府须选派责任心强和业务精通的人员,保证每个乡(街道)至少有一组由区级人员的小组进行督导;同时,还应接受市卫生局对我区的巡回督导,加强对工作薄弱地区的督导。

(二)督导内容

督导内容要覆盖当地乙肝免疫接种活动的组织实施、社会宣传、人员培训、后勤保障、摸底调查以及现场接种质量等。

在接种前进行督导时,应重点督导基层的应种儿童摸底登记、宣传、培训、物资和接种的准备情况。

进行现场实施阶段督导时,重点了解摸底调查质量、现场接种工作组织情况、知晓率等情况。

进行后期评估阶段督导时,重点进行接种率快速调查、了解资料整理、汇总和报告质量等情况。

(三)督导方法

通过现场观察、询问、主动调查和听取当地组织实施等情况介绍等,全面了解当地乙肝免疫接种工作情况。

(四)督导反馈

各级督导组应在督导活动过程中,将督导结果及时反馈到被督导单位,对发现的错误要及时纠正,妥善解决。

督导组每天督导结束后应汇总当天情况,必要时向区卫生局通报督导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督导组织单位及时收集各督导组信息进行归纳和分析,对于可能发生的共性问题再及时反馈至现场各督导组,以便在后续督导过程中予以关注。

七、评估

(一)摸底情况评价

进行现场接种前,应对前期摸底登记情况进行审核,参考人口统计数及既往开展乙肝疫苗免疫儿童摸底数对摸底数据进行综合评价。

摸底结束后进行抽样评估。抽取1所城区小学、1所农村小学和1所中学,每校调查30名学生,评估抽取儿童是否是接种对象并登记在册。

(二)接种率评价

每轮乙肝疫苗补种工作完成后,区卫生局、区教育局组织对补种情况进行接种率快速评估。快速评估的重点是外来儿童聚集地学校、民工学校等,对容易被漏种的人群和区域,如矿区、国营农牧场、流动人口聚居地、边远地区和由于各种原因可能有缀学儿童的常规免疫管理薄弱的区域(如城乡结合部)也应做为重点评估。

快速接种率评价的方法及要求如下:我区在乙肝免疫现场接种工作结束后的三天之内,由区级及以上定点督导员进行快速调查。

1、随机选定1所城区小学、1所农村小学和1所中学,每校调查30名学生。抽查方法为:每校将30名学生平均分配到每个年级,在每个年级随机抽取1个班进行调查。

2、在完成接种后的第一个周末,入户抽查常规免疫管理难度大的1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集贸市场、车站或城乡结合部。每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各调查15名。应以乡卫生院(街道办事处)为中心在近、中、远距离各抽查1个村(居委会),每个村(居委会)随机入户调查5名适龄儿童;另在集贸市场、车站或城乡结合部调查10名。

如遇有儿童在乙肝免疫现场接种期间不在本区,也要调查但不计入统计结果。接种结果的判定以儿童或者儿童家长回忆,并核查接种记录为准。评估中发现未按要求免疫的儿童,应进行登记并通知其家长或老师送其到指定的地点进行补种,补种时间为单轮补种活动结束后1个月内。

各地要组织对接种实施情况的检查,对实施效果定期进行评估。

八、资料收集和上报

我区在接种实施期间,每日应通过FTP逐级每日上报接种目标儿童数及AEFI发生情况。

每轮接种结束后1周内我区应将《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汇总表》统计上报,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简要总结。

第4篇:预防接种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濮阳市;预防接种人员;现状;分析

预防接种是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而预防接种人员素质直接影响着预防接种工作的质量,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安全、高效的预防接种服务,清楚掌握我市预防接种人员现状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对全市预防接种人员现状进行了调查,现就本次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来源

(1)调查方法。按照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的《河南省预防接种人员基本情况登记表》要求,由各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填写上报。(2)调查内容。预防接种人员的年龄、学历、职称、有无资格证等。

二、结果与分析

(1)年龄分布。调查的4741人中,30岁以下的532人,占

11.22%;30~40岁的1291人,占27.23%;41~50岁的1035人,占21.83%;50岁以上的1883人,占39.72%,见表1。

(2)学历结构。调查的4741人中,大学及以上学历40人,占总。人数的0.84%;大专266人,占5.61%;中专3096人,占65.30%;高中及以下1339人,占28.25%,见表2。

(3)技术职称。调查的4741人中,高级职称10人,占0.21%;中级职称151人,占3.19%;初级职称及其他技术人员4580人,占96.60%,见表3。

(4)持有资格证情况。调查的4741人中,持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94人,占1.98%;持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的136人,占2.87%;持有护士资格证的290人,占6.12%;持有乡村医生资格证的3717人,占78.40%;无资格证的504人,占10.63%,见表4。

三、讨论与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我们濮阳市的预防接种人员的现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了,人员结构老化,缺乏中青年业务骨干(30岁以下的只占11.22%),学历层次偏低(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只占总人数的6.45%),专业技术人员较少(高、中级职称人员只占3.40%),尤其是乡、村级的预防接种单位,上述问题特别突出,严重制约了我市免疫规划工作的深入开展。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加强预防接种人员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适应新形式发展要求的预防接种队伍已成为当前最关键的问题。一是要积极鼓励在职人员参加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学历层次。二是有条件的单位,应积极培养和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中青年人才。三是开展多种多样的适合基层实际工作需要的业务知识培训,提高预防接种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质量。四是加强基层预防接种人员信息化工作方面的专项培训,以适应信息化工作的新要求。

参 考 文 献

[1]吴绍彬,叶冰,张书芳等.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共卫生专业队伍现状分析.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8,4:109~111

[2]叶勇,朱元清,董晋.普洱市乡(镇)疾病预防控制队伍人力资源现状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1(5)

第5篇:预防接种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疾控中心 预防控制 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254-01

疾病控制档案是指在从事疾病防治卫生监测及其他各项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计算机磁盘、光盘等不同载体和形式的历史记录。

一、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主要是指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疾病控制、卫生监督以及各种文体事物中形成的档案材料。一是有关综合管理方面档案。包括上级下达的指令性、指导性文件,各种传染病、计划免疫工作规划,卫生监督、监测质量的要求,工作规划、总结,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在工作中形成的各种会议通知纪要等资料。二是疾病预防控制管理方面的档案。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形成的各种资料。如:儿童预防接种疫苗的管理材料,卫生监督材料,疫情、感染事故、食物中毒、个别违法案例分析材料,以及各种毒理检验材料、化验材料。各种传染病、地方病、慢性非传染的防治规划方案,控制措施及防治效果评价,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个案调查、专题总结及传染病死因报告卡。常规“四苗”接种率的有关表、簿,以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调查和处理报告。三是卫生监督监测的各种法律文件和各种规范的文书。如:各种发放证照的书面申请、现场监测数据、样品检验、实验结果报告。开展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形成的照片、录音、录像等材料。

二、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体制及其职责

第一,档案工作实行分级负责制,由一名中心主任负责领导档案管理工作,并列入分管主任岗位职责。本中心设立档案室,负责中心文书档案管理,对各种门类、载体的档案由各科所进行管理。中心档案室的主要任务是:

(1)负责建立健全本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指导和检查各科室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工作等

(2)负责中心文书档案资料的接收、整理、分类、鉴定、统计、保管。

(3)负责组织本中心各科所档案管理员的业务培训,开展档案信息交流。

第二,各部门的档案工作实行科主任负责制,设1-2名兼职档案员,具体负责本科室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归纳工作。

第三,将档案工作列入各科室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范围,每个工作人员应做好档案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归纳工作,将工作中产生的档案材料工作完成顺序,及时整理齐全,交本科室档案员整理后归档,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

三、档案材料的归档范围主要有

凡是反映本中心工作活动,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文字、照片、录音带、光盘等不同载体的文件均应收集归档。

(1)上报、下发的文件及下级单位的有关资料,请示与上级的批复。

(2)本中心的工作计划、总结、报告、条例、规章、制度、组织沿革、大事记等。

(3)本中心召开的党政职工代表大会,业务会议通知、记录、纪要等会议材料。上级颁发的奖状、荣誉证书等。

(4)各种国产和国外进口的仪器设备的全套随机文件材料,主要包括购买申请、批复、大型设备的招标书、合同、图纸、说明书、合格证、装箱单、校准证书、使用、校查、保养、随机软件等。

(5)疾病预防控制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各项规章制度、传染病和慢性病的流行病学调查、防治规划、总结和监测点的记录。

(6)计免、疫情、计划免疫方案,免疫效果观察和接种事故调查,疫情报表和统计分析。

(7)消毒杀虫灭鼠计划,实验数据标本,监督审批材料。

(8)空气、水和公共场所监测记录、报告。预防性卫生评价材料。

(9)农村改水改厕等调查评价材料。

(10)电离辐射防护与安全监测评价材料,防护措施研究材料。

(11)检测使用的各种标准方法、非标准方法及相关资料,检测报告存根。

(12)质量体系文件及质量体系运行产生的相关记录。

(13)宣传教育规划,宣传手册、照片、录像等材料。

第6篇:预防接种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免疫规划;人力资源;接种门诊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uman Resource in Vaccination Outpatients in Wuqing District

ZHOU Li-shan,LI Lin,LI Ji-nan,WU Feng-ying,LI Jun-yan

(Tianjin Wuqing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Tianjin 300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vaccination clinic in Wuqing District of Tianjin city human resourc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improve the immunization service level.Methods The immunization information system in Tianjin Wuqing District statistical vaccination clinic staff,using the descriptive epidemiological methods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2016 Wuqing total vaccination clinic 29,staff 144,1.60 people per million people in configuration,the age distribution mainly 30~49 years old(59.03%);college degree accounted for 43.75%,high school/secondary education 39.58%;51.39% nursing,clinical professional 34.72%;two different levels of outpatient staff qualifications,ag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The immune programming staff in Wuqing District poor stability,the lack of jobs appeal,staffing reasonable,not enough to mee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immune planning requirements.In the future,we shoul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adjust the structure of talent,in order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vaccination team.

Key words:Immunization planning;Human resources;Vaccination clinic

免疫划是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手段,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预防接种人员素质和数量直接影响预防接种工作的服务质量[1-4],国家要求预防接种人员必须具备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乡村医生资格[5]。随着扩大免疫的开展,预防接种工作越发的受到公众和社会的关注,但是近两年发生的疫苗安全性事件对预防接种工作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6-7],避免接种事故的重要性凸显。为此,我们对武清区预防接种门诊的人力资源配置情况进行现况调查,希望为提升预防接种人员整体素质,提高免疫规划工作水平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天津市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汇总武清区29家预防接种门诊的人力资源数据。武清区人口数据来源于2015年天津市武清区统计局。

1.2方法 收集2016年天津市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中武清区所有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信息,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进行描述性分析和χ2检验。

2 结果

2.1基本情况 2016年武清区共有预防接种门诊29家,预防接种人员144人,其中示范预防接种门诊5家,接种人员23人(15.97%);规范预防接种门诊24家,接种人员121人(84.03%)。专职人员124人(86.11%);兼职人员20人(13.89%)。

2.2接种人员构成 2015年武清区常住总人口90.08f人,预防接种人员144名,武清区每万人配置预防接种人员1.60人,每家接种门诊平均4.97人。男性26名,女性118名,男女性别比为1:4.54;调查对象最小年龄为20岁,最大年龄67岁。年龄以30~39岁为主(59.03%),其次为20~29岁(29.17%);从事预防接种工作年限多在3~5年(28.47%)和6~8年(27.08%)。全市预防接种人员学历以大专为主(43.75%),其次为高中/中专(39.58%);专业以护理为主(51.39%),临床次之(34.72%);两个不同级别门诊工作人员的学历、年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免疫规划工作是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手段,也是儿童保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5]。随着扩大免疫规划工作的深入开展,基层预防接种工作任务日趋繁重,预防接种工作人员数量及人员素质对预防接种工作有很大影响。武清区预防接种人员配置比例为1.60名/万人,高于天津市2012年水平和广东省2012年水平[2,9],但该人员配置能否满足当前预防接种工作需要还需要进一步调查与分析。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武清区免疫规划人员配置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①免疫规划人员稳定性较差,工作岗位缺乏吸引力。免疫规划工作量大、工作要求高、收入少、责任大[10],对优秀的年轻人才缺乏吸引力,部分医院只能以兼职人员填充工作岗位。可通过提高免疫规划工作人员收入和福利,吸引专业人才,稳定专业队伍。②免疫规划人员配置不合理。随着AEFI和疫苗安全性事件在媒体上的不断报道,公众对于预防接种工作越来越关注。疫苗接种禁忌症的判定、AEFI及时有效的处置都需要具有扎实的临床知识或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但通过数据显示,目前武清区预防接种工作人员中高中/中专学历仍占39.58%,临床专业仅占34.72%。对此,除了增加专业培训次数,提高培训质量等方法外,还应坚持严格的预约通知到位率,从而提高预防接种率。通过手机开展接种信息管理、疫苗管理、冷链温度监测预警等工作,可提高疫苗安全性,减少工作人员工作量。但是,这对预防接种工作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准入制度。③预防接种信息化对人员的要求。许波,曹玲生[11-12]等的研究显示,随着预防接种的信息化建设,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目前免疫规划的常规工作方式,智能手机在免疫规划工作中将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手机短信、微信即时通讯工具、手机APP等开展预约通知可大幅提高。

综上所述,政府有关部门应提高对免疫规划工作的重视程度,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预防接种工作人员整体水平,增加人员数量,从而提升免疫规划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席晶晶,曹雷,郑景山,等.中国免疫规划人力资源现况及管理对策[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4,30(3):372-373.

[2]陈伟,高志刚,丁亚兴,等.2012年天津市预防接种门诊人力资源现况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3,39(3):97-98.

[3]蒋静,严毅,田滔滔,等.宜昌市城区免疫规划人力资源配置调查[J].职业卫生与病伤,2014,29(1):32-34.

[4]昝碧晴,孙烨祥,马寅,等.宁波市鄞州区儿童与成人预防接种门诊人力自愿现状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6,36(6):716-718.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Z].2005.

[6]张世英.乙肝疫苗事件影响公众预防接种信任度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5,31(1):76-77.

[7]陈伟,高志刚,李永成,等.山东2016年非法经营疫苗案件对天津市儿童家长预防接种态度及行为影响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6,32(7):881-883.

[8]曹艳.预防接种在儿童卫生保健服务中的现状调研及影响因素[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3):84-87.

[9]何艳辉,郑慧贞,郝爱华,等.广东省免疫规划人力资源现况调查[J]. 中国疫苗和免疫,2015,21(1):96-100.

[10]陈伟,丁亚兴,高志刚,等.基层预防接种人员工作满意度与离职意愿调查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4,20(4):351-354.

第7篇:预防接种工作总结范文

近年来,广州市麻疹发病率有所回升趋势,发病例数上升数十倍[1],根据白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2005~2007年白云区发生麻疹确诊例数为3 020例,14岁以下(含14岁)儿童在小学或幼儿园就读为2 326例,占总数77%,发现患者后,白云区疾病控制中心及下属工作站采取应急接种及相关患者隔离措施预防麻疹进一步流行扩散,发现麻疹传播途径难控制,原因是大多数易感者在患者隔离前已受到感染,未接种麻疹疫苗的儿童和免疫失败的儿童仍可感染发病[2]。笔者认为提高疫苗接种率是从源头控制的首选办法,学生家长是学生进行预防接种的主导者,是进行预防麻疹健康教育不可忽略的因素,为了解小学学生家长接受预防麻疹健康教育情况,并探索开展小学生预防麻疹等传染病健康教育的方法,医院健康教育科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站于2007年5~8月开展了白云区小学生家长接受预防麻疹健康教育状况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及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小学1~6年级学生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共调查598名家长,获得有效试卷564份,有效率为94.3%。其中286例样本选自广州市白云区2所公立学校,278例样本选自广州市白云区4所民办学校。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系研究者自编,内容包括文化程度、职业、对接种疫苗必要性的认识、对麻疹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对学校发生麻疹疫情时的相关健康教育的了解,以及疫情发生后对应急接种的认可程度、应对疫情正确的行为率等。

1.3 质量控制 由本文笔者设计,询问并填写调查表。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①受教育程度:公立学校被调查家长受教育程度在大专或本科以上共103名,占总人数的18.3%;职高或高中学历95名,占总人数的16.8%;初中学历共76名,占总人数的13.5%;小学及文盲、半文盲共12名,占总人数的2%;民办学校被调查家长受教育程度在职高或高中学历共69名,占总人数的12.2%;初中学历的共97名,占总人数的17.2%;小学及文盲、半文盲共112名,占总人数的19.9%。②职业:公立学校被调查家长公务员26名,占总人数的4.6%,工人87名,占总人数的15.2%,农民102人,占总人数的18.1%, 下岗失业71名,占总人数的12.1%;民办学校被调查家长全部为外地来穗打工人员,工人91名,占总人数的16.1%,农民及做生意187名,占总人数的33.2%。

2.2 对麻疹疫苗接种必要性认识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公立学校家长与民办小学家长为孩子办理疫苗接种证及接种疫苗行为、认识上存在明显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见表1)。

2.3 对麻疹相关知识的知晓率 调查结果显示公立学校家长与民办小学家长认为接种疫苗可以预防麻疹问题存在明显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对麻疹皮疹特点公立学校家长回答正确率略低于民办小学家长;对麻疹的症状、传播途径、是否传染等问题公立学校家长回答正确率略高于民办小学家长,但总体正确率不高(见表2)。

2.4 学校发生麻疹疫情时的相关健康教育的措施了解 调查结果显示由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医院及时干预,宣传单张派发及时;公立学校家长比民办小学家长更积极了解隔离注意事项;学校发生麻疹有电话交待注意事项,民办学校老师积极过公立小学老师,但民办学校家长对相关健康教育满意度明显低于公立小学家长,有非常显著意义(见表3)。

2.5 疫情发生后对应急接种的认可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疫情发生后由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医院及时干预家长都接受应急接种措施;回答是否了解应急接种重要性,公立学校家长回答正确率略高于民办小学家长,但总体正确率不高(见表4)。

2.6 应对疫情正确的行为率 调查结果显示疫情发生时公立学校家长回答正确率明显高于民办小学家长,有非常显著意义;隔离时间回答正确率偏低;但家长普遍接受学校安排(见表5)。

3 讨论

1984年开展强化计划免疫工作之后,麻疹发病率急剧下降,但在疫苗可预防的疾病当中麻疹仍是死亡例数最多的,WHO已将麻疹列为无脊灰地区下一个要消除的疾病。

近年白云区外来流动性人口增多,开办民办小学数目增多,由于家长预防意识不强,不接种或未能将麻疹疫苗规范地接种,漏种学生比例高。建议在加强学生入学前验证工作的同时进行学龄前儿童家长,特别是流动儿童家长健康教育,加强宣传免疫规划一类疫苗接种不收取任何费用的信息,提高其对免疫接种重要性的认识和主动参与意识(见表1),在麻疹发生后疾病控制部门多采取应急接种,建议通过宣传资料及电话沟通等多途径加强疾病知识、隔离知识等方面健康教育,使家长及时获得相关信息,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正确行为率(见表2、3、4、5)。调查结果显示公立学校家长回答正确率明显高于民办小学家长,这充分提示在预防麻疹爆发流行课题中应充分加强民办小学家长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对预防接种及认识疾病、正确应对疫情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许建雄,梁建华,谭慧峰,等.广州市2002-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控制措施探讨.热带医学杂志,2007,7(7):699.

第8篇:预防接种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

艾滋病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主要传播途径为性接触直接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是艾滋病综合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减少儿童感染艾滋病的有效手段,采取综合的干预措施可以将艾滋病母婴传播率由25%~33%降低到8%以下[1]。我区自2010年开始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9月~2013年8月由妇幼保健机构进行汇总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 2010年9月~2013年8月艾滋病感染孕妇资料。

1.2方法 利用excel建立数据库,对收集的报表进行汇总,分析;查看艾滋病感染孕妇资料。

2结果

2.1 2010年9月~2013年8月婚检总人数为28084例,艾滋病咨询28084例,艾滋病检测28084例,艾滋病阳性男4例、女1例,艾滋病阳性检出率为0.018%。

2.2 2011~2013年度初次产前检查、接受艾滋病咨询及检测的人数,见表1。

2.3 2011~2013年仅产时接受艾滋病检测率平均为28.3%,仅产时接受咨询率平均为12.4%。各年度仅产时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数,见表2。

2.4 2011~2013年度在我区助产机构分娩的孕产妇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数,见表3。

2.5 2010年9月~2013年8月我区孕检及分娩的孕产妇中共检测出1例艾滋病阳性孕妇。该孕妇首次产前保健检测艾滋病初筛阴性,孕37w复查艾滋病初筛阳性,孕39w时确诊艾滋病感染,孕妇拒绝服药,也拒绝给婴儿服药。送孕妇至池州市医院,提供安全助产服务及人工喂养指导,提供免费婴儿奶粉,为婴儿提供艾滋病早期检测,常规预防接种及生长发育监测。目前婴儿已8月龄,人工喂养,生长发育良好,艾滋病早期检测结果阴性,继续监测与观察中。

3讨论

3.1 随着我国艾滋病发病迅速增长,母婴传播逐步上升。在报告的新发艾滋病感染者中,母婴传播的比例从1998年的0.1%上升到了2007年的1.6%及2009年的1.3%[2]。我省《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实施方案》中要求孕产妇艾滋病检测率达到80%以上,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采取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的比例达到90%以上,确保临产时才寻求助产服务的孕产妇及时获得相关检测与咨询,并可获得干预服务。

3.2取得成绩 我区免费婚检率高,婚检人群艾滋病咨询及检测率均达到100%,使新婚、计划怀孕的男女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得到提高,使他们在选择避孕措施及制定生育计划时能正确对待预防艾滋病的问题,并知道孕前或孕早期进行艾滋病检测,起到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一级预防作用。2010年9月~2013年8月初次产前保健的孕妇接受艾滋病咨询率均达到80%以上,接受艾滋病检测率逐年增加,2013年已达到80%以上,达到方案要求。

3.3 存在问题与可能原因 在我区助产机构分娩的产妇艾滋病咨询及检测率未达到100%,说明还有一部分临产时才寻求助产服务的孕妇未获得相关的检测与咨询服务。仅产时才接受艾滋病检测的人数占分娩总数的1/4以上,原因可能是一些流动人口孕妇不能享受正常的孕产期保健,还有一些孕妇认为自己身体健康,不可能患艾滋病,不愿检查。1例艾滋病感染孕妇因为孕妇及家属拒绝,所以未进行孕妇及婴儿的艾滋病药物阻断。原因是艾滋病感染而未发病的孕妇因无相关症状,故而孕妇及其家人对艾滋病的严重程度及母婴传播危害认识不够,且过分担心药物对产妇及胎儿的副作用而不愿服用预防药物。2012年、2013年仅产时艾滋病检测率分别为25.4%、27.6%,而仅产时艾滋病咨询率分别为14%、13.1%;2012年、2013年在我区助产机构分娩的产妇接受艾滋病检测率分别为94.6%、98%,而接受艾滋病咨询率分别为85.4%、90.9%。咨询率明显低于检测率,原因可能是艾滋病检测采取知情不反对原则后,医务人员只注重检测,而忽视了咨询的重要性。

4今后工作的方向

4.1对从事孕产期保健人员进行艾滋病自愿咨询与检测及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反复培训,加强提供咨询人员的主动服务和保密意识,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咨询技巧;建议开展孕产期保健的单位确定相对固定的业务能力强,善于沟通的人员从事艾滋病咨询检测工作;在开展艾滋病咨询检测的门诊设立相对独立和隐秘的咨询室。通过以上措施,达到提高咨询效果,让孕产妇更多的了解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对母婴的危害,从而能够自觉自愿的接受检测,更科学的选择预防方法。

4.2通过媒体、网络、报纸等多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如电视字幕、健康访谈、宣传展板、宣传折页、艾滋病日集中宣传等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在女性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场所,如医院妇产科、服务行业就业体检部门、妇幼保健机构等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及相关政策、安全等教育,提高女性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和自我保护意识。姚元香通过试验证明接受相关健康教育的孕产妇自觉接受艾滋病咨询与检测的人数明显多于未接受健康教育的人数,差异有显著性[3]。说明通过宣传和健康教育能让孕产妇自觉自愿的参与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主动寻求服务,医务人员和服务对象互相配合,更利于艾滋病母婴阻断工作的开展。

4.3与疾控部门加强合作,吸收妇幼保健专业人员入预防艾滋病办公室,更好的宣传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使艾滋病感染人群建立正确的生育观,预防艾滋病感染妇女非意愿妊娠,艾滋病感染孕妇怀孕后早期终止妊娠或适时接受预防药物应用。

4.4与计划生育部门加强合作,把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与计划生育日常工作有机结合,通过宣传教育,让育龄妇女能知情选择正确有效的避孕措施,对计划怀孕的妇女提供艾滋病咨询与检测,在关爱母婴健康的同时达到计划生育与预防性传播疾病的双重效果。

参考文献:

[1]谢幸,苟文丽,主编.妇产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07~108.

第9篇:预防接种工作总结范文

一、工作目标

以村(居)为单位目标儿童分年龄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98%。

二、成立领导小组:

三、实施范围、对象及时间

(一)实施范围、对象

在全乡范围内对8月龄-14周岁所有儿童(含流动儿童)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即1995年1月1日至年12月31日出生的儿童,无论既往麻疹疫苗接种史,均接种1剂次(0.5ml)麻疹减毒活疫苗。

(二)实施时间

全县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现场接种时间统一为年10月11日~20日,查漏补种时间为10月20日-25日。

四、技术措施

(一)加强人员培训

防保站将在9月4日前完成对乡村医生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强化免疫的目的、意义;强化免疫对象、时间、指标;组织实施;宣传动员方法;应种儿童摸底登记方法、要求和效果评价;疫苗及相关物资的分发和储存运输;接种禁忌症和接种技术;免疫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各种表格的填写和上报;督导、评价与总结要求。

(二)广泛宣传和社会动员

各村(居)、各单位要广泛开展社会宣传,动员全社会参与,营造良好的接种实施氛围。宣传活动重点为告知接种活动的意义、接种对象、接种时间和地点等,采取当地群众最易于接受的方式、文字,使受种者获取准确的信息。可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手机短信、社区通告、告家长书等方式开展宣传,在学校、车站、市场、农村集市等人口密集地区可设立宣传专栏,张贴标语,发放宣传画、宣传单等。各地针对重点人群,采取针对性强的宣传方式,提高公众的知晓率。通过宣传,使广大群众知晓麻疹的危害性、了解麻疹的防治知识,主动带孩子接种麻疹疫苗。

(三)摸底登记

掌握目标儿童人数,提前登记所有应种儿童,是保证高接种率,使全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各村(居)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深入了解本辖区目标儿童数。乡村医生要会同村干部和其他村民委员开展摸底登记工作。重点要做好免疫规划工作较薄弱,流动人口较多地区的摸底登记工作,摸底工作需在9月15日前完成。

1、摸底登记方法:⑴入户摸底:各村和居委会8月龄~14岁散居及辍学儿童(含流动儿童),由摸底登记人员挨家逐户的拉网式摸底调查,将目标儿童分自然村(居委会或街道、楼群)、分年龄组登记在《摸底与接种情况登记表》。⑵学校及幼儿园摸底:在园、在校儿童由学校教师分年级、班级提供名单,遵循属地管理原则,交所属村(或乡)负责接种的医生,由其按班级单独造册,登记在《摸底与接种情况登记表》。

2、调查摸底的工作要求:⑴在调查摸底后要发放家长告知书(通知单)。在学校由班主任按班级将家长告知书统一发放给学生,告知接种的时间和地点;⑵对于学龄前儿童,在发放家长告知书(通知单)时,告知其接种时要携带接种证;⑶对摸底登记结果要进行核查、汇总,填写《摸底与接种情况汇总统计表》的应种部分;(4)为保证摸底调查质量,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开展摸底调查质量评估,对未达要求的地方重新开展摸底调查。

3、防保站将组织人员对各村摸底登记造册工作进行全程督导,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派专业人员对各乡镇摸底登记造册工作进行全程核查。防保站要于9月20日前,对各村上报的目标人群统计报表进行审核,并汇总上报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接种方式

为保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质量和较高的接种率,接种方式以预防接种门诊定点接种为主,对人口集中或住户较分散的农村,预防接种单位可采取设立临时接种点或入户接种的方式。

学校可在医务室、办公室、空教室等地设立临时接种点,禁止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室开展群体接种。

村级接种点要张贴强化免疫宣传画、横幅、接种禁忌告知等。

每个接种点必须具备疫苗冷藏相应的保存条件和应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的人员和药品。接种时维持好接种现场秩序。

接种期间如发现未摸底登记的目标儿童,应作为应种儿童进行登记、接种,并计入应种汇总数。

(五)疫苗运输与管理

10月8日左右防保站将麻疹疫苗及注射器分发至各村接种点。在领苗过程中,每个乡村医生要带冰背包,确保疫苗的质量。

各预防接种点在实施预防接种前,需要准备好消毒器材、体检器材、安全盒、肾上腺素等急救药品。

因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与最后一剂注射的减毒活疫苗间隔>28天,为保证麻疹疫苗接种效果和便于统一安排,对目标儿童实施强化免疫接种前后一个月内,可暂停安排注射类减毒活疫苗的预防接种。

(六)实施安全接种

年10月10日~20日实施现场接种工作。10月10~11日和17-18日针对农村和社区8月龄~14岁散居及辍学在家的目标人群(含流动儿童)实施接种,10月12日~16日和19-23日针对在园、在校的目标人群实施接种,10月24日~25日开展查漏补种。

接种工作要严格按照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组织实施,接种人员必须经培训合格后并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方能参加本次强化免疫接种工作,确保安全接种。

接种实施步骤:

1、核实接种对象,确定受种者为本次受种对象;

2、登记预检,做好接种前的告知和健康状况咨询,掌握禁忌症,对可疑发热儿童应测量体温;

3、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操作要求接种疫苗。接种注意事项:

(1)冻干麻疹疫苗加水溶解后呈橘红色透明液体,如发现有颜色变紫、变黄(变紫是安瓿有微细裂纹、变黄有杂菌生长),安瓿有裂纹,标签不清,溶解不好,超过效期等情况,均不可使用。

(2)麻疹病毒对温度和光线抵抗力较弱,接种现场要保证疫苗和稀释液的温度要求,并避光保存,不能反复冻融,不能提前大量稀释疫苗等待接种。

(3)冻干疫苗经溶解成液体,必须置于适宜温度下,在半小时内完成注射,未用完的应废弃。

(4)启开安瓿和注射时不能使用消毒剂接触疫苗。

(5)用75%酒精消毒皮肤,待晾干后再注射,不能用碘酒消毒,接种后不要用酒精棉球按压或涂擦注射部位。

4、接种后留下观察30分钟。

5、做好接种记录。学龄前儿童应将接种记录登记到接种证上,供将来入托入学时查验。无证或未带接种证者,做好记录,强化免疫结束后及时给与补证或补登。

对于麻疹疫苗常规免疫程序漏种的儿童,如本次强化免疫符合相应程序时间要求,可作为麻疹疫苗第1剂次或复种的剂次,记入常规免疫。

6、本次强化免疫保证每一名儿童接种做到一人一针一管。所有使用过的注射器必须放入安全盒等专用容器,统一回收处理。实行入户接种时,应将所有医疗废物带回集中处理。

7.麻疹疫苗接种禁忌症

(1)患严重疾病、急性或慢性感染者、发热者。

(2)对鸡蛋有过敏史者。

(3)妊娠期妇女。

8.资料整理

每天清理核对接种通知单、接种记录和预防接种卡(簿),及时上卡,确定需补种的人数和名单,并再次入户通知。

(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和处理

各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接到相关报告的,应当依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及时处理,并立即防保站,防保站报告县卫生局、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应对可能发生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乡将联系县卫生局准备至少一辆救护车,在强化免疫接种实施期间随时待命。

五、督导、评估与总结

(一)加强督导

防保站应建立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督导组,对强化免疫活动准备及实施情况进行督导。以确保强化免疫质量。

接种工作实施期间,县、乡级向所辖的下一级派驻定点督导员,乡级必须保证每个村至少有一组由乡级人员进行督导,督导内容包括前期准备、摸底登记、组织动员、现场实施、接种率评估等接种全过程。

督导活动结束后,对活动情况、接种率快速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并将督导结果及时反馈到当地人民政府,提出改进措施。各地对发现的错误要立即纠正,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妥善解决。

(二)接种率快速评估

强化免疫接种完成后,即年10月25-30日,由县卫生局组织开展强化免疫接种率快速评估。快速评估的重点是容易被漏种的人群和区域,如流动人口聚居地、边远地区和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常规免疫管理薄弱的区域。

县疾控中心在强化免疫现场接种和查漏补种工作结束后的三天之内对所有乡进行快速调查。

1、抽查常规免疫管理以乡卫生院(街道办事处)为中心在近、中、远距离各抽查1个村(居委会),每个村(居委会)随机入户调查10名学龄前儿童,共调查30名,其中8月龄~2岁、3~4岁、5~6岁(含6岁以上未上学儿童)年龄组各10人。

2、随机选定1所城区小学和1所农村小学,每校调查30名学生,每校在每个年级随机抽取1个班,每班调查儿童数平均分配,并在抽取的班级中随机选择学生。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