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质量工作总结范文

企业质量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企业质量工作总结

第1篇:企业质量工作总结范文

当前全球经济环境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各行业在经营上都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公司领导积极应对经济环境的不利因素,以质量求生存,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工作,达到提高产品质量以及各岗位工作人员工作质量的目的。年初,总经理亲自主持、连续召开了厂级领导班子扩大会、中层以上干部会、全体职工大会进行动员发动,统一全厂干部职工思想认识,让大家进一步明白,质量是企业生命的重要性。公司制定了关于产品质量的实施方案,将各项管理要求和标准细化,进行责任的层层分解和落实,我们把工作标准、产量、质量以及安全生产要求写入《质量整治管理承包责任书》,在全厂职工大会上,由各部门第一责任人与总经理现场签订责任书。各部门、车间对照责任书的要求,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寻找实施的落脚点,进行管理工作的细化,完成企业的质量指标,对所有从事与产品质量有关的人员质量教育培训率达100,加强体系的有效性建设,开展5s管理,严格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在保证本厂生产的产品质量同时,将外加工单位的生产质量工作也纳入到本厂相关部门的工作中去。

二、加强公司干部的培训考核工作

进一步强化对干部的管理、培训和考核工作。我们在今年××月起对广大干部职工进行了培训,更加注重培训内容的先进性与适用性,使广大干部职工系统地学到了本岗位必须掌握的工作知识。在日常干部管理工作中,我们进一步细化了对干部工作的考核。财务部门克服人手少的困难,进一步加强成本核算工作,为厂领导的正确决策及时提供依据。设备部门把设备维修工作分出层次,实行计划维修和故障维修相结合的维修模式,对重点设备严格坚持进行有计划的预防性维护,以保证重点设备可靠完好。住点的外协小组人员,为产品结构的转型长期离家在外,大家尽心尽职,严密监控外加工单位的产品质量和交期,为企业利润指标的实现,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干部培训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公司各部门、车间各项管理工作细化,提高了工作质量,保证了产品质量和交期,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加强绩效考核办法

通过强化员工考核制度,要求保质、保量、按时完成部门月工作计划和各项工作,保证质量目标实现。当月应完成任务而没完成扣5分;每有一项工作任务没能按计划进度进行扣2分;发生一般质量责任事故每次扣1分;重大质量责任事故扣30~60分;

四、努力提升企业质理管理水平

公司在每个月都会召开质量管理会议,领导小组定期进行产器检查考核,并保存记录。对职工的工作情况按月进行统计,在检查中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对产品质量影响较大的限期整改,并经公司领导小组验收,以便强化质量管理工作。

五、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2篇:企业质量工作总结范文

全市工业企业质量普查建档实施方案为适应入世新形势,认真落实“忠于职守、勇于负责、严格把关、造福人民”的要求,狠抓源头把好质量关,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工业企业质量状况普查活动,建立全省工业企业质量档案。根据全省质量工作的布置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市政府决定*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企业质量状况普查,建立企业质量档案,并将此项工作作为今年全市质量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企业质量普查建档的重要意义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快,尤其是随着近年来企业改制重组力度的加大,私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快速发展,企业质量工作的内容、方法、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全面了解并掌握企业基本质量状况,及时更新和补充其他数据,对于全市质量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对进一步提高全市质量总体水平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中国加入WTO后,我们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开展质量管理工作和对各类企业的服务指导工作必须和国际惯例接轨。通过全市工业企业质量状况普查活动,建立起较为全面、准确、系统的全市企业质量基本信息库,才能为加入WTO后加强企业管理、监督、服务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才能为市政府的决策提供更为真实有效的客观依据。通过全市工业企业质量普查建档活动,提高全市工业企业的质量意识,带动全市工业企业质量状况的普遍提高,从而推进我市经济的快速崛起。二、企业质量档案主要内容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从质量管理工作内容出发,依据企业生产流程,对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具有共性的要素进行收集整理,制定了《企业质量档案》。《企业质量档案》以企业为基本单位,其主要内容包括:质量管理、质量监督、计量、标准化、在用锅容管特设备、名牌创建、质量保证体系、质量水平、领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产品认证、质量奖惩等十多个栏目,把企业质量基础、质量控制、质量状况等方面内容分门别类、详实具体地登录记载。该档案建立后须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审查一次,每五年更换一次。收集整理后的质量信息,输入专门编制的《企业质量户口数据库管理系统》,构建江苏省工业企业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连云港地区质量管理信息子系统,从而提高全市质量工作的水平和效率。三、组织实施开展企业质量状况普查,建立企业质量档案,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又十分艰巨的工作。由于此次普查建档的工作对象为全市年销售额1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面广量大,因此各县区、各部门必须加强领导,认真落实,保证普查建档工作的顺利开展。全市将用一年的时间,完成年销售额1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普查建档工作,建档面达100%。实施工作分五个阶段进行:1.动员培训阶段(5月—6月上旬)。由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工业企业质量普查建档活动动员大会”,对全市工业企业质量普查建档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和发动。由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牵头组织企业质量状况普查建档的培训工作,对各县区(包括乡、镇、场、街道)、市各工业资产管理公司(集团)、各有关单位的质量普查员进行具体业务培训。2.清查摸底阶段(6月中下旬)。各县区(包括乡、镇、场、街道)、市各工业资产管理公司(集团)、各有关单位对所属的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清查,弄清情况,排出年销售额1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名单,制定详细实施计划。3.普查登记阶段(7—8月份)。各县区(包括乡、镇、场、街道)、市各工业资产管理公司(集团)、各有关单位组织攻坚战,质量普查员到每个企业进行现场普查,并按《企业质量档案》的内容逐项检查登记,普查企业要求不重、不漏;登记内容要求客观、全面、真实。4.汇总录入阶段(9—11月份)。各县区(包括乡、镇、场、街道)、市各工业资产管理公司(集团)、各有关单位做好《企业质量档案》的资料整理汇总工作,并将整理汇总好的资料报市工业企业质量普查建档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工业企业质量普查建档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人将整理好的质量信息输入《企业质量户口数据库管理系统》,构建工业企业质量管理信息系统。5.总结表彰阶段(12月份)。由市工业企业质量普查建档领导小组组织召开全市工业企业质量普查建档活动总结表彰大会,对全市工业企业质量普查建档活动作全面总结,对在普查建档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四、工作要求1.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各县区(包括乡、镇、场、街道)、市各工业资产管理公司(集团)、各有关单位要根据全市工业企业质量普查建档工作的统一部署,迅速做出周密安排,切实做到再动员,再部署,确保全市工业企业质量普查建档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为加强组织协调,市政府明确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牵头,市经贸委、统计局、乡镇局等部门全力配合,组织企业质量普查建档工作。各县区、市各工业资产管理公司(集团)、市各有关单位要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保证,使各项要求落到实处。2.加强宣传报道各县区(包括乡、镇、场、街道)、市各工业资产管理公司(集团)、各有关单位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加大对企业质量普查建档工作的宣传报道。在清查摸底阶段,可采取向普查对象企业发放传单的形式做好宣传工作,取得社会各界尤其是工业企业的支持和理解,使广大企业能主动参与质量普查建档工作。3.加强监管服务此次企业质量普查建档工作涉及面广,各类企业质量工作参差不齐,对基础条件扎实的企业要加强服务,提供国内外先进质量信息,提升产品竞争力。对基础条件达不到要求、出现问题的企业,要求其进行整改,整改期间各级质监部门要主动帮助企业完善改进各项质量基础工作,促进其加强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对逾整改期仍未见效的企业要依法进行处罚、曝光,并列入重点名单加强监管。4.严肃纪律在工业企业质量普查建档工作过程中,质量普查员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省、市有关规定,廉洁自律、依法办事。质量普查实行现场普查登记,普查企业要求不重、不漏;登记内容要求客观、全面、真实。对质量普查结果严重失真的地区或部门,要重新进行普查,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第3篇:企业质量工作总结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食品安全工作机制,立足以人为本,着眼长治久安,以服务经济、促进发展为宗旨,以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小作坊为重点,落实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提高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质量安全水平,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工作目标

1、全面查清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数量、产品类别及质量状况,建立健全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档案,为逐步实现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

2、解决区域性、行业性存在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切实加强对小企业小作坊的监管和整顿治理,探索规范我区小企业小作坊生产经营活动的做法及经验。通过整治,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的质量安全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3、强化企业法定代表人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质量安全自律意识得以建立。

4、落实食品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初步建立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的长效监管机制,食品生产加工秩序得到明显好转,生产加工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得到坚决遏制,人民群众的食品消费安全得到保障。

5、扶持一批优秀企业和优质产品、优良品牌,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帮助一批规模虽小但有益于社会的企业,使其逐步规范;关闭取缔一批不符合食品安全卫生条件的企业,将其淘汰出局;严厉打击一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犯罪分子,遏制食品安全事故发生,逐步规范食品生产加工秩序,优化经济环境,提升我区食品生产加工业的水平。

三、工作重点

1、整治的重点品种:麻辣食品、乳制品及含乳饮料、调味品、腐竹、豆腐、蜂蜜、枣制品、面粉、大桶水、腌渍菜、即食食品;

2、整治的重点地区:周边城乡结合部;

3、整治的重点对象:一是有不良生产经营记录及产品质量不稳定的小企业小作坊;二是无证、无照且不具备基本生产条件、卫生环境恶劣的小企业小作坊。

四、组织领导

为保证专项整治活动顺利有效开展,区政府决定成立“市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督查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督查组办公室设在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兼任办公室主任,兼任办公室副主任,主要负责协调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期间各单位的工作,收集、汇总、上报专项整治工作情况。

五、工作步骤

按照省、市政府工作安排,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自年9月1日开始至年8月31日结束。按照宣传发动、普查建档、分类指导、治理整顿、总结验收五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发动阶段(年9月10日前)

各单位应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省、市政府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等文件精神,按照省市办公厅工作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有关单位,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普查及整治方案。要组织食品生产加工业的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提高他们的诚信守法意识和自查自纠的自觉性。

(二)普查建档阶段(年9月11日至年11月10日)

1、普查范围:普查对象包括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生产许可证齐全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证照不全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作坊类食品生产加工点;不明示企业名称的食品加工点;季节性的食品生产加工点。凡是进行食品生产加工的企业,无论证照是否齐全,均应纳入普查范围。

2、普查内容:按照附表1、附表2、附表3内容要求逐项进行普查,掌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数量、产品类别和质量安全状况,做到企业证照情况、产品类别、质量状况、人员素质、生产设备、检验能力、产品流向“七清楚”。

3、普查方法:通过“进村、入户、进厂”的办法,对辖区内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及食品加工小作坊逐户进行全面排查。普查情况要一户一表填写清楚,不得缺项漏项。

4、确定企业质量安全等级:在普查的基础上,对纳入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28类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按照食品生产许可证现场审查结论确定质量安全等级;对28类之外的其他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参照审查通则和相关产品审查细则,并结合平时掌握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生产条件、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和遵纪守法等情况,综合判定企业是否具有较强、一般、较弱或不具备食品质量安全控制能力。据此将辖区内的所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由高到低划分为A、B、C、D四个质量安全等级。

5、建立企业质量信息档案:各单位普查信息要逐项录入《省食品质量安全动态监管系统》,要保证录入信息的准确、及时,建立详实的企业质量信息档案。

(三)分类指导阶段(年11月11日至年2月28日)

在对企业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采取不同措施区别对待。对A类企业,督促其持续保持完善质量管理体系,采取措施支持其进一步上规模、上水平。对B类企业,督促其针对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同时督促和帮助其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对C类企业,进一步完善生产条件、卫生条件,给予一定的整改期,并落实重点监管的措施;对经整改后生产条件、卫生条件仍不合格的,转为D类企业。对D类企业采取坚决果断措施实施关停并转;对其中无证无照、黑窝点的D类企业,依法坚决予以取缔,并依法追究其相应的责任。各部门要根据企业不同的质量安全等级,制定并实施不同的监管方式和确定不同的监督检查频次。

(四)治理整顿阶段(年3月1日至7月15日)

1、各单位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区分无证无照、证照不全企业,对能够完善提高达到必备生产条件的,督促其尽快申办相关证照;对根本不具备必备生产条件的,要报请人民政府依法取缔。

2、按照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实施进度和无证查处的要求,以婴幼儿奶粉、白酒、小麦粉、大米、食用植物油、酱油、食用醋、肉制品、乳制品、饮料等食品为重点,加大对无证生产行为的查处力度。对在周边地区无证生产的企业,坚决责令停止生产。不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不得恢复生产;对暂时不能停止生产又达不到准入条件的企业,各单位要上报政府,确定企业名单,确定整改要求及期限,到期仍达不到要求的企业,一律报请政府依法取缔。

3、对有证有照但生产条件较差、达不到市场准入要求,而当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离不开,且正规企业产品不能正常供应,地处偏远地区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在政府允许的前提下,有条件地允许其在一定期限内存在,但必须采取专项措施,进行严密监管。各单位要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列明企业名单及产品种类。

4、各单位要结合实际情况,对生产条件较差、未达到准入要求的企业,通过区域整治、集中生产、股份合作、龙头带动、协会推动、专业合作等多种模式,引导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联手做大、整合作强、规范发展。促使市场准入产品目录内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基本达到市场准入条件;市场准入产品目录以外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在工艺、技术、原辅料、产品检验等方面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得以基本解决。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的质量安全控制能力明显增强,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5、限期整改和地处偏远、允许其有条件存在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要满足国家质检总局确定的基本条件,要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明确承诺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生产加工假冒伪劣食品,不以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不滥用食品添加剂,不伪造食品标识标注,接受社会监督,承担食品质量安全责任;要明确承诺其产品销售地域范围。原则上,其产品只能在本乡镇、本村及周边地区销售。承诺书要在生产加工场所的显著位置张贴,并报质监部门和镇、办事处留存。

6、对季节性、临时性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实施开业歇业申报制度。在其开业或歇业时,应向协管员或监管员报告,协管员和监管员要及时向质监部门和各镇、办事处报告。小企业小作坊开业前,质监部门应组织技术人员、协管员和监管员对其卫生状况、生产条件和质量安全控制措施进行核查,符合要求的方可准许开业。

(五)总结验收阶段(年7月16日至8月31日)

按照专项整治活动的目标和阶段要求,区政府组织验收工作组对各单位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普查建档及专项整治工作进行验收。对验收不合格的单位,将进行通报批评。对企业普查建档不合格的单位除通报批评外要推倒重来。力争一次通过省、市政府的检查验收。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按照“各级政府对当地食品安全负总责,统一领导、协调本地食品安全监管和整治工作”的总体要求,各单位要统一领导,切实履行责任,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周密部署,组织实施当地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涉及质监、食品药品、卫生、工商、监察、公安等多个部门。这次专项整治的具体工作由质监局牵头负责,食品药品监管、工商、卫生、公安、监察等部门、五办一镇等基层行政组织联合行动,分片包干,共同负责做好各自辖区内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普查建档及专项整治工作。要建立工作联系制度,及时通报情况。

对妨碍或干扰普查建档及专项整治工作的,要给予批评教育;对严重阻碍普查建档及专项整治工作的违法违纪行为,要联系公安、监察机关依法依纪予以严肃查处。

(二)全面调查,摸清底数。各单位要切实与各行政部门通力合作,切实摸清全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特别是小作坊企业数量、规模、从业人员情况、产品类别、生产状况、卫生环境等;建立健全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档案;主动与卫生、工商等部门联系,掌握已办理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名单及基本情况,将所有普查数据信息全部录入《省食品质量安全动态监管系统》,建立我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信息库,为逐步实现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

(三)明确重点,分类监管。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按照企业规模及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情况,对企业进行分类,确定企业质量安全等级,针对不同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本次专项整治的重点是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尤其是农村地区和城乡结合部。各单位要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开展全国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将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超范围和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生产“三无”食品和生产环境脏乱差作为此次专项整治的重点内容。同时还要结合本地实际,确定1-2个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或行业性存在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作为专项整治典型地区,确定一批重点整治的小企业小作坊。明确重点食品、重点区域,开展专项治理整顿。

(四)严厉查处,依法取缔。要组织几次具有一定规模和声势的联合执法行动,着力打击城乡结合部、农村等监管薄弱地带长期存在的食品制假售假行为,坚决取缔城市周边无营业执照、无卫生许可证、无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和小作坊,严厉查处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没有基本质量控制措施,产品不符合国家标准,使用非食品原料和滥用添加剂生产加工食品,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在食品中掺杂掺假以及产品质量低劣等行为。特别对有不良生产经营记录及产品质量不稳定的小企业小作坊实行重点监管。对无证、无照且不具备基本生产条件、卫生环境恶劣的小企业小作坊,要报请政府按照国务院《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坚决予以取缔,为守法生产、诚信经营的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五)建章立制,着眼长效。要从健全制度和完善机制着手,切实加大治本力度,巩固和深化整治工作成效。要以维护食品质量安全为目标,以全面提升食品企业生产力水平和管理水平为根本,以建立食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为方向,以完善食品标准和检测技术为基础,以强化区域监管责任制为保障,以落实市场准入等各项监管制度为手段,坚持扶优与治劣、监督与服务相结合,促进政府监管、市场调节、企业自律三方面作用的发挥,建立完善食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快速反应机制。加强食品生产加工领域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建设,不断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

(六)纳入目标,督查督办。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区政府决定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年的年度目标管理,由区目标办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在不同工作阶段组织对各地普查建档及专项整治工作进行督查,计入年终考核。各单位在整治中要注意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探索适合区小企业小作坊规范提高的做法及经验。

第4篇:企业质量工作总结范文

有效监控设计质量的前提是及时采集设计质量信息。尽管国内各工程设计企业内部运作模式不尽相同,但其信息来源基本主要通过如下渠道:1)从工程设计开始至投产运行各个阶段,设计人员和所在部门通过施工配合等方式所了解、汇总的专业设计质量信息;2)各专业设计部门整理、提交的设计校审单、质量评定单等;3)项目总负责人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逐渐获取的各类设计质量问题;4)施工图审图公司回复的设计文件审查意见告知书;5)客户通过各种途径反馈的有关设计方面的信息;6)企业、部门两级机构组织的综合或专业性设计文件质量抽查结果;7)两级领导接受的有关工程设计质量投诉;8)企业技术质量部门通过设计质量回访和寄发征询函所收集和汇总的工程实际运行信息;9)技术人员向有关部门反映的各类设计质量信息。

二、工程设计质量信息基本辨析过程

由于来自各方的工程设计质量信息所涉专业不一、程度不同,所以需对其分门别类地仔细筛选和甄别,通过清晰、简捷的途径逐一落实。1对于设计文件中反映的质量信息设计文件是设计工作的重要成果、工程施工的直接依据和质量控制的主要对象。降低设计阶段失误率,消除质量隐患,是每位设计人员的责任。在筛选和甄别设计文件质量信息时,宜立足于程序规范性、结构安全性、工艺先进性、技术合理性、施工可行性等方面。其基本操作思路为:1)督促相关专业设计人员认真查阅原始资料和检查设计文件,与相关专业人员仔细核对,追本穷源,明白无误地确认问题出处。2)指定项目校审人员全面审阅原始资料和设计文件,按质量体系要求逐一复核、填写检查内容。3)邀请企业技术专家重点审查,作出定性、定量的技术性结论。2对于工程施工现场反馈的质量信息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工程施工现场反馈的质量信息是反映设计质量最为直接和客观的内容,也是设计质量控制的末道防线。密切关注和牢固把握这一环节,妥善处理其质量信息,至关重要。其基本操作思路为:1)敦促设计人员即刻赶赴现场,与施工、安装、监理和建设单位的相关人员共同研究,寻找问题症结。2)邀集企业各专业有关技术专家踏勘工程现场,收集资料,仔细鉴别,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发表评估意见。3)听取业主、施工、安装、监理等单位有关工程技术人员意见和建议。4)对于具有综合或普遍性的设计质量问题,宜提请企业技术委员会召开专题研讨会,集体讨论,作出评价。5)对于本企业范围内,在技术上难于界定或争执未决的设计质量问题,可委托所在地权威机构或业内技术专家评审和鉴定。3对于工程投入正常运行后出现的质量信息判定工程质量是否过关、设计是否合格,标准就是其是否经受了实际运行的考验。所以,在整个项目设计过程中,设计者的命运将与工程共存。对于采集的这一方面信息,其基本操作思路为:1)即请相关人员査阅设计文件,先行对问题有初步了解,同时作好资料汇总、专业协调等准备工作。2)及时组织企业技术专家和专业设计人员赶赴现场勘查和分析,作出基本判断。3)若现场难于解决问题,回企业后应迅速组织技术论证,拟订解决方案。4由技术质量部门等收集、汇总的质量信息企业有关技术质量部门宜每年组织有关技术专家和设计人员实地考察部分在建或已建工程项目,对业主、施工、安装、监理等单位进行设计质量回访;或向有关单位寄发征询函,抽样调查、了解和掌握工程实际运行信息。对通过这一途径获取的设计质量信息,其基本操作思路为:1)核实并确定发生设计质量问题的有关设计部门和人员。2)转发并责成有关设计部门和人员对质量信息进行详细分析和妥善处置,并提交分析、处理报告。3)提请企业技术专家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起因,客观公正地评估质量严重程度。

三、工程设计质量问题的解决途径与防范措施及信息形式

工程设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项目来之不易,因设计失误而造成质量事故和缺陷,其负面影响绝不限于所涉项目,由此可能导致一连串项目的失之交臂。所以,无论是设计文件中反映的、工程施工现场反馈的、工程投入运行后出现的,还是企业技术质量或相关设计部门等采集、汇总的各类质量信息问题;无论是令人揪心的大问题,还是微不足道的小问题,项目参与者都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补偏救弊,周密拟订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着力采取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不断提高企业整体设计质量和水平。1解决途径面对具体的设计质量问题时,一些设计人员总是抱着消极、抵触的态度,有意无意地将设计与质量割裂开来,或敷衍了事,或避重就轻,或滥竽充数,或嫁祸于人,不一而足。诚然,由于各种原因,出现设计质量问题也许在所难免,但关键乃是如何及时、主动地予以解决。这里,一方面需要实实在在地提升企业有关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则需循序渐进地完善企业设计质量信息快速响应机制,并基于主观与客观、个人行为与企业制度等方面的有机结合,达到解决设计质量问题的目的。其中后者的基本操作思路为:1.1工程施工前1)仅限于某一专业的设计质量问题,相关设计人员应及时修改设计文件。2)对于涉及多专业的设计质量问题,有关人员应在项目总负责人组织、协调下,经充分的技术探讨后,完善设计文件。3)对于较严重的专业设计质量问题,应在技术专家指导下,由相关设计部门领导组织技术研讨,拟订改进方案,安排人员修改设计文件。1.2工程施工中1)仅限于某一专业的设计质量问题,有关设计人员应赶赴工程现场了解情况后,迅即以技术核定单的方式,或回工作单位后尽快以修改通知单的方式提交业主。2)对于轻微、但涉及多专业的设计质量问题,有关设计部门和人员应在项目总负责人组织、协调下,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状况,共同制订修改方案,分别提供修改通知单或设计文件,并作必要的施工技术交底。3)对于较严重的专业设计质量问题,由项目总负责人组织企业级技术专家和专业设计人员赶赴现场踏勘和分析,向企业主管领导作专题汇报,并结合工程施工和进度现状制定改进方案,安排人员修改设计文件,并作详细的施工技术交底。4)即使是一些查无实据或明显不属设计质量的问题,设计人员也应通力合作,责无旁贷地承担协助分析、解决的义务。5)各有关设计部门和人员提交修改设计文件后,应撰写情况说明,并在企业技术质量部门备案。1.3工程投入运行后1)由专业设计部门领导组织本部门设计人员赶赴现场调研,制定整改方案,修改设计文件。2)由项目总负责人组织各有关专业的设计人员赶赴现场调研,与业主方技术人员一起,通过技术交流与论证,制定整改方案,并安排相关人员修改设计文件。3)由企业技术质量部门组织企业级技术专家和设计人员赶赴现场调研,客观审视设计质量问题,通过广泛、深入的技术论证,集思广益,对症下药,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方案,并安排有关人员修改设计文件,及时将分析和处理结果反馈给业主。4)各有关设计部门和人员提交修改设计文件后,应撰写情况说明,连同所有分析、整改方案等在企业技术质量部门备案,并向企业主管领导作专题汇报;同时,应定期了解工程现场整改和运行情况,在得到业主认可后,撰写总结报告,分别上报有关部门和领导。2防范措施设计质量贵在严防。密切监控设计过程,规范执行预防措施,是确保设计质量的基本前提。其基本操作思路为:1)工程设计企业应逐步转变目前仍然普遍应用的设计项目与工作量挂钩多、与设计质量联系少的传统模式,在健全的企业设计质量体系框架下,高度重视和坚决执行设计质量管理记录和考核制度,设计与质量并举。2)无论处于何种状况,所有设计文件都应严格执行质量体系所规定的校审程序,杜绝流于形式的现象发生。3)为了提高员工质量意识和责任心,应以专业设计部门为单位,定期开展正常、规范和形式多样的专题技术业务学习,并形成制度。4)在设计过程的各个阶段,企业、部门两级须加强对设计质量的抽查或定期检查工作,并全面、认真地进行评估,使质量监控真正落到实处。5)各设计部门应有的放矢地抓好传帮带工作,义不容辞地履行对青年设计人员的设计质量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的责任。6)对于出现质量问题的项目,相关部门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举一反三,引以为戒,避免类似问题重犯。7)对于专业设计中经常遇到的通用或关键技术,各设计部门应组织技术专家和设计人员,以科研或业务建设项目形式,进行集体汇编和攻关,然后在部门内推广使用,减少设计差错,提高设计效率。8)对于负面影响较大的设计质量事故,应予以全企业通报;对于相关责任人,应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和施以一定经济处罚。3信息形式质量信息,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对于工程设计企业和人员来说,都应高度重视。尽管各个企业的信息传递、共享途径不尽相同,但在创造通畅的传播方式、宽泛的覆盖范围等方面大可作为,切实让设计人员有所积累,有所收获。其操作方法一般有:1)对于经技术专家筛选和甄别的、或已得到处理的典型设计质量信息,宜及时、动态地通过企业网站、通报等信息渠道,供设计人员浏览。2)企业网站宜设置设计质量交流信箱,便于设计人员随时提供信息和合理化建议。3)藉借每个企业一般均推行的定期设计协调会议之机,向有关部门领导通报工程设计质量信息。4)企业技术质量部门采集、汇总的各专业设计质量信息,经技术专家重点剖析与点评后,不定期通过设计质量简报或技术通报等形式予以。

四、结语

第5篇:企业质量工作总结范文

一、整治目标

通过治理,使得全县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把好两头、管好过程”质量内控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生产加工环境安全卫生状况进一步明显改善,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肉制品生产企业从业人员质量安全意识明显提高,企业是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更加明确,“规范生产、诚信守法”质量诚信建设机制得到巩固。

二、整治重点

1、加强对猪肉、鸡(鸭)肉等制品生产企业的原料进厂监督检查。所有肉制品加工企业的原料畜禽肉必须选用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的产品,经兽医卫生检验检疫,并有合格证明的产品。不得使用非经屠宰死亡的畜禽肉及非食用性原料,决不让疫病死畜禽肉进入食品生产加工企业。

2、推进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各食品监管员应根据质检总局《关于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规定》([]年119号)(下称《监督检查规定》),结合《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审查通则》和《肉制品生产许可证细则》的要求,重点检查获证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从原料到产品出厂的生产工艺流程是否符合要求,工作环境清洁、卫生条件是否保持良好,原辅材料和成品应分开存放,避免生熟交叉污染。重点检查企业是否依法对原辅材料进行索证索票,相关采购明细和产品销售明细记录等可溯源原始资料妥善保存。重点检查原料库、成品库的温度是否符合产品明示的保存条件,避免生产环节的微生物污染。重点检查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产品出厂检验能力,对委检项目是否开展产品委托检验。重点检查企业履行质量道德承诺情况,企业法人、质量管理人、从业人员是否经过良好质量安全培训教育,胜任本职工作。

3、对肉制品进行监督抽样检验

三、时间安排(整治工作自年8月31日起至年12月20日结束)

(一)动员部署阶段(8月31日至9月30日)。各食品监管员要按照县局的统一部署,结合各乡镇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实际情况,细化目标任务,明确重点,落实责任,通过宣传发动取得社会的广泛支持,扎实推进此次专项整治行动。要充分发挥各乡镇人民政府及基层组织、食品安全协管员和信息员作用,认真查找肉制品监管工作的遗漏或盲区,进一步摸清区域内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基本情况,完善基本信息录入,建立质量监管台帐。要及时组织开展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教育,明确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任务和要求。促进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规范生产,守法经营,不断强化每一个肉制品生产加企业“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全面提升每一个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履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的能力。

(二)集中整治阶段(10月1日至11月30日)。

1、各食品监管员依据《监督检查规定》,在抓好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向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下发《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通知书》,发放《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情况自查表》,要求企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开展自我排查、查漏补缺,抓好整改,并在规定时限内如实填报《肉制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情况自查表》。各监管单位及时掌握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自查自纠动态情况,积极为企业在开展自查自纠和升级改造中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2、各食品监管员对照《食品安全法》、《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以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现场考核标准等内容,依据《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情况核查表》,有计划性地组织开展现场评审和质量监督抽检,对经现场考核达标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重新签定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检查中发现获证企业不能满足必备生产条件,依法责令限期整改,做好回访。检查中发现有使用疫病死畜禽肉等原料及工业用亚硝酸钠、工业用过氧化氢、工业用淀粉、工业盐等非食用材料生产加工肉制品的,要依法严厉打击。

3、我局将积极协调与卫生、工商、商务等政府职能部门对不具备食品安全生产条件的肉制品生产加工点进行集中整治,从根本上规范本区域内肉制品生产经营行为,大力推进肉制品食品市场准入工作,积极帮扶肉制品生产加工点升级改造,建立和完善质量安全管理措施。对摸底调查和检查中发现无工商营业执照的肉制品生产加工“黑窝点”及时抄告工商、商务部门依法查处取缔,同时报告县、乡(镇)人民政府。

(三)总结验收(月1日至12月20日)。稽查分局要及时分析、总结工作,积极探索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我局将根据确定的专项整治目标和任务,组织人员对各辖区专项整治情况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抽查,迎接市局考核验收。

四、工作要求

(一)“放心肉工程”事关民生。我局的肉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由稽查分局负责。分局要成立工作专班,认真履行职责,精心组织好此项专项整治工作。在整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级质量协管员、信息员的作用,精心编织质量安全监管网,延伸工作触角。

(二)严格食品区域监管责任制,探索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现场核查评价与证后监管工作新思路,不断改进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有效监管方法。

第6篇:企业质量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公路工程 质量控制 监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U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b)-0159-01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公路建设工程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可在日益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要获得发展不仅要做好工程进度及数量方面事项,还要保证工程质量及造价成本,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这就离不开有效工程监理工作,确保工程质量及成本控制的双目标。

1 公路工程中监理工作现状

在公路工程的监理工作里,还存在着一些现状影响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监理单位选择上存在问题,招投标工作里经常存在暗箱操作事情,还未形成规范、开放及公平竞争监理市场,一些真正存在实力监理企业可能不会中标,一些业绩平平但有关系监理公司中标了,从而影响了监理形象及市场有效正常运行;其次,监理企业自身存在问题,我国监理公司还是比较多的,可监理公司层次却良莠不齐,有些监理公司无材料试验设备或者质量检测设备,有些监理公司没有配备有关合格人员,这样工程所需材料试验结果或者质量检测结果只靠承包商来提供,其可靠度比较低,也给工程带来了较大质量隐患;再者,监理人员自身存在一些问题,有些监理人员根本没有经过监理培训,并且也没有相关上岗证件,这给监理工作水平带来了影响,一些监理人员不具有相应专业知识,在监理过程里不仅涉及工程建设自身,还会涉及相关环境、经济及人力资源等有关方面知识,监理人员要有较高综合素质水平才能胜任这项工作。

2 公路工程中的监理工作措施

2.1 加强公路工程的质量控制措施

在公路工程里,影响质量因素是比较多的,采取一定措施加强质量控制能够有效保证工程质量提高,这需要监理师加强公路工程技术的规范,并掌握有关合同文件内容,能够融会贯通,依照技术规范要求,自原材料、施工过程及施工工艺均要实施全面监控及管理,具体工作方面要注意下列方面,一是能够做到明确分工及责任到人,依据工程项目来分工,尤其是桥涵的构造物、路基土石方及路面结构层面等重要部位,要确实做到明确分工及各负其责,对每道工序全过程及全方位管理及控制,防止工作中出现混乱不堪局面,影响到工程工作效率;二是做好技术规范、合同条款及设计图纸等有关质量控制方面的事项,技术规范及设计图纸对工程质量标准进行了规定,合同条款主要是要求公路施工企业要依照技术规范及设计图纸来施工,这需要加强原材料与施工过程质量控制,要做好这两方面需要加强原材料进场质量的控制,对于不合格产品要拒绝使用及进场,并且在质量控制中要做到事前、事中及事后全过程控制,对于工程里的隐蔽工程质量要加强控制及管理,并尽量做到嘴快、眼快及行动快,发现缺陷之后,及时排除并重新检测,直到合格为止;三是加强现场监管,在现场监管中,主要是通过旁站及巡视来完成的,监理师要对工程施工里的每道施工工序均要旁站、巡视及抽样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监督施工企业及时采取措施给予处理,在每次巡视之后,均要详细记录到相关监理日志中,方便有关工程资料的查找,能够对整个工程的质量给予综合评定。

2.2 公路工程进度监理控制

工程工期在合同里进行了明确规定,并且工程是否按照工期竣工,直接关系着业主及承包商利益,监理师要依据合同对施工工期给予严格控制,其控制方法为施工企业依照工程特点来编制可行施工计划,施工计划编制时需要考虑多种情况,在施工的过程里,可能会遇到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施工企业自身能力、自然环境或者现场施工的环境等因素所造成的,监理工作的时候,在对进度控制上,要考虑对施工企业不利影响,并把不好因素全部找出来,然后逐个解决掉,且积极引导施工企业把不利因素干扰给予有效排除,有效控制好工程施工期限,并且监理师还应对实际进度及计划进度给予对比,对于两者差距进行注意,以便能够有效及时调整有关施工的计划进度,在进度控制里,还应注意一些分项工程进度分解,进行单独控制,并制作出项目月进度、有关控制图及进度表,能有效分析计划进度及实际进度间的差距。

2.3 公路工程费用监理控制

工程费用管理作为工程监理基本环节及手段,仅有质量合格及工程完工之后,才能够进行计量支付,也就是说,工程质量好坏直接关系费用支付情况,并且进度是工程费用计量支付保障,做好质量控制及进度管理控制的同时,要做好有关工程费用管理控制工作。要做好费用控制,需要防止两种情况发生,超前支付和滞后支付这两种情况,超前支付会造成业主资金的紧张,并且给承包商造成依赖思想,不想进行更多投入,而滞后支付则容易致使承包商资金的紧张,可能会出现由于资金周转问题影响工程质量及进度,并且依据工程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来优化设计,不仅能够节省业主费用支出,合理变更设计,还能够让业主在有限资金里获得更好应用。

2.4 加强工程监理程序完善

监理企业要依据工程性质、规模及业主监理要求,进行总监理师地委任,并且总监理师就是工程监理工作总负责人,要对监理企业及业主负责,监理机构人员要依据投标书内容、监理大纲要求及委托监理合同内容来选择及组建,并且要编制相应工程监理规划,作为工程监理工作开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还要对监理工作开展进行合理规范,像工作时序性、职责分工严密性及工作目标明确等,当工程验收的时候,要积极参与,并且签署相应监理意见,对于工程发现问题要及时和施工企业进行沟通,并提出相应整改建议及要求,当工程监理工作完成之后,有关监理企业要向业主进行监理档案资料提交,像设计变更及工程变更的有关资料,各类签证资料及监理的指令性文件等,并且在建立工作完成之后,工程监理机构要做好监理工作总结,给业主监理工作总结,主要包括监理合同的履行情况,监理目标及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相关车辆、办公用房及试验设施等相关清单,以及工作终结说明等,另外是监理单位自身工作总结,主要包含工作经验总结,有关经济措施及组织措施等方面总结,某技术及方案经验总结,执行合同经验总结,以及在工程监理工作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的总结,从而为以后监理工作更好开展做好良好准备工作。

3 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监理模式也在发生改变,要想更好做好监理工作,不仅要积极寻找先进监理模式来监理工程质量,还要不断加强自身理论知识及相关技能管理水平提高,严格履行自身职责,并不断在监理工作中总结经验,从而保证工程质量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第7篇:企业质量工作总结范文

本刊从第六期起,开设“花开五年,如何更炫绽放――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回眸与思考”专题征文专栏,旨在总结5年的改革工作,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及分析原因,探寻下一步发展之路。投稿请注明“《花开5年,如何更炫绽放》征文”,文体不限,长短不拘。

4月21日至22日,纤检机构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和棉花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研讨会在美丽的春城昆明召开。中国纤维检验局局长陆阳、副局长张克才出席会议,来自全国18个省,共33个纤检机构的45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参会代表围绕当前棉花质检改革和棉花质量监督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包括研究和确定今后的主要工作任务和工作方向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与交流。

高度重视:此次研讨会有重要意义

2001年7月14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棉花工作会议;7月31日,《关于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8月10日,新的《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9月5日,《棉花收购加工与市场管理暂行办法》,以“一放、二分、三加强”为核心,新一轮棉改正式启动,由此宣告中国棉花流通将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调节。2003年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方案》在改革的实施步骤中提到“2005棉花年度起逐步推行新体制”,正是这一年开始,棉花质检体制改革拉开大幕。

按照《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我国棉花质检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以5年左右的时间,更新改造棉花加工企业生产设备,规范棉包包型和重量;对成包皮棉实行信息化逐包编码;制定适应仪器化检验的棉花质量标准及相关技术规范;在棉花加工环节实行仪器化、普遍性的公证检验;发展棉花专业仓储;建立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科学权威的棉花质量检验体制。

张克才副局长在讲话中强调了此次会议的背景,他说,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棉花质检体制改革5年过渡期将于2010年8月底结束。国家发改委决定开展棉花质检体制改革总结工作,纤检机构在棉花质检体制改革总结工作中承担着核心作用。另外,在谈到棉花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时,张克才说,十年前棉花流通体制发生了变革,针对棉花市场化改革以来棉花产业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为迎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棉花产业健康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根据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国家有关部门将组织开展我国棉花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按照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工作方案,《战略研究》内容分三大主体和七个子课题,其中的子课题《完善棉花质量保证体系研究》由中纤局牵头负责,同时中纤局还参与了其他三个子课题《完善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和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完善产区统计及信息监测体系研究》、《棉花市场调控机制研究》。

张克才指出,棉花质检体制改革总结工作关系到改革如何进一步推动和深化,棉花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关系到国家对棉花产业定位和扶持政策的制定,都直接关系到纤检机构今后的工作任务和发展方向。为配合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做好改革总结和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中纤局召开了此次研讨会。

精神振奋:五年改革成效显著

经过五年紧锣密鼓的推进,棉花质检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正如张克才副局长在讲话中提到的,通过五年的改革,棉花加工企业设备更新改造基本完成,加工企业技术、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加工质量得到保障;纤检机构仪器化公证检验检测能力全面提高,适应仪器化检验的棉花标准已经施行;棉花市场逐步规范,棉花交易方式呈多元化发展;新体制棉花市场认知度逐步提高,纺织企业使用大包棉比重大幅提高。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899条生产线按照新体制要求完成设备更新改造,改造率达到92%。全国已建成仪器化公证检验实验室87家,共配备391台HVI,检验能力达到564万吨,实验室建设总投入近10亿元,已基本建成可在加工环节提供仪器化、普遍性权威检验的检测体系。国棉利用HVI检验结果配棉系统研发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应用企业配棉成本显著降低,产品质量更加稳定。较大规模的新体制加工企业,由先前的单一销售方式,逐步向现货交易、电子撮合、期货交易、仓单质押、国储棉交储等多种方式转变。充分利用大包棉所具有的优势,拓宽了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强了企业抗风险能力,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另外,随着棉花质检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新体制棉花市场份额提高,用棉企业已经逐步认可新体制棉花在品质方面的优势,主动查询和使用仪器化公证检验的结果,使用新体制棉花企业所占的比率已从2007年度的44%上升到2009年度的92%。特别是部分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较高的纺织企业会主动采购大包棉,并在同样品质的情况下,以每吨高于小包棉200~300元的价格进行购买。随着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覆盖率的增加、检验质量的提高,目前,已形成部分纺织企业只选购新体制棉花,并利用仪器化检验结果指导生产配棉的局面。

与会代表积极发言,会场讨论气氛热烈。在谈到改革的成绩时,甘肃代表黄宏(调研员)不无自豪地谈道,截至2009年底,甘肃省棉加企业已有400型大型打包机56台,由国产先进设备组成的智能型加工生产线42条,有55家企业配备了在线回潮测试、电子称重和电子条码信息系统,并已全部参加了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已基本完成棉花质检体制改革所要求的企业技术改造任务,改造进度位居全国前列。经过改造,甘肃省新体制棉加企业一改过去脏、乱、差、小的面貌,不仅厂房宽敞明亮、厂容厂貌焕然一新、加工现场整洁有序,而且棉花加工技术装备水平有了大幅提升,部分企业已进入国内先进行列。为适应装备水平的提高和加工规模的扩大,新体制企业还普遍加大了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增添了信息网络设备和专业人员。绝大部分企业可以根据交易要求,按照棉花仪器化公检结果进行组批,通过电子撮合、竞拍等现代交易方式开展棉花交易,目前甘肃省已有14家企业开展了棉花期货交易,比2004年增加了11家。另外,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工作的全面推行,逐包棉花质量检测数据的即时公布,有力地促进了新体制棉加企业质量意识的提高,使得甘肃省棉花品质显著提高,尤其是对纺织生产影响较大的长度、长度整齐度和断裂比强度等棉花内在质量指标连年提升。

作为用棉大省,浙江省纤维检验局李初夏局长发言提到,2005年国家推行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后,流通领域新体制大包棉比例不断提高。2007年起,浙江省纺织企业开始使用大包棉,使用数量逐年递增。到2009年,大包棉用量已占全省纺织企业用棉总量的70%以上。浙江省使用新体制大包棉的产地主要有新疆、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主产省份。

集思广益:分析问题与研究棉花产业战略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棉花质检体制改革中也遇到种种问题,在肯定改革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与会代表也都提到了各地棉花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如新体制棉花没有全面覆盖,尤其是内地部分省份的覆盖率依然很低;新体制企业的棉花没有全部送检;还存在着混等混级、异性纤维、标识不规范等质量问题;存在着新体制棉花在加工环节取样不规范、标识不符问题,以及棉花加工企业内部质量管理缺乏自律,企业诚信体系亟待完善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为下一步棉花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即如何完善棉花质量保证体系提供依据。

在棉花产业战略研究方面,与会代表们分析了近年来棉花质量状况、棉花市场体系现状、棉花的购销方式及趋势,并分析了建立适应现代物流要求的棉花配送体系和仓储监管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现有棉花期货市场、电子撮合市场等现代市场体系的功能作用和发展趋势。棉花质量提高的最终受益者是棉纺企业,所以这次会议上,代表们也带来了棉纺企业的意见,重点讨论了棉纺行业对棉花质量的要求、差别化需求及变化趋势。

在谈到纤检机构如何在纺织产业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创造产品名牌、提升产品效益过程中发挥作用时,山东淄博纤检所的张胜所长说,对于新体制棉花的检验数据,棉纺企业的接受需要有个过程,刚开始可能对我们的检测结果存有怀疑,但随着一些名牌企业接受了,慢慢地再推广起来就相对容易了。

他还讲述了淄博纤检所和当地的棉纺企业鲁泰集团合作的过程。2008年6月份,张胜所长和其他几个所领导找到了同是位于淄博市的鲁泰公司,提出为企业采购的棉花进行HVI检验,开始并没有得到企业认可,尤其是负责具体工作的领导不同意。可是张所长他们没有放弃,找到了公司主管技术工作的副总,跟他讲了合作的目的、具体办法包括对服务的承诺。后来又邀请公司的三位技术负责人去所里参观,在看了纤检所的设备包括具体的流程演示之后,他们表示对实验室的条件特别满意,同时也有些惊讶。接着企业主管领导决定双方开始合作。合作开始阶段,为了保证不影响企业的正常使用数据,采用一个办法:双方各用一半的试样同时进行检验,然后双方对比检验数据。这样从2008年11月开始运行了一个月左右时间,大概检验了20多批长绒棉,当时我们没有长绒棉的检验标准样品,又购买了校准样品及校准设备。一个月下来,将双方的结果做一对比之后发现,企业普遍认为我们的检验结果比较稳定。当时还提出,我们做的断裂比强度比企业的要高一些,后来分析原因是:由于企业的HVI不用标准样品,设备状态运行不够稳定,而且试验室的温湿度条件达不到我们的精度,对评估样品有影响。正式的检验从2009年1月1日开始。开始检验后又有新的问题,企业反映说,收到我们的检验数据后需要人工来计算一些指标,来配棉。这样工作量非常大,纤检所的技术人员又帮助企业开发了转换数据软件,为此还获得了淄博市质监局的创新奖励。合作至今,鲁泰集团的棉纺生产已经离不开我们的检验数据,现在采购的国产棉花都要拿到我们这里检验。

第8篇:企业质量工作总结范文

施工企业在具体的施工项目中,应做好“成本、质量、工期”三控制,向投资者(用户)提供满意的建筑产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为企业发展提供后劲。笔者认为通过建立质量成本的核算体系,及时如实地对质量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可以把风险排除或减少到最小。

建筑产品的制造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生产过程,它集中了各部门的科学技术成果,其产品质量则是一个国家经济、技术和管理基础的综合反映。目前,我国建筑业经过多年的整顿和努力,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在总结建设质量经验和学习海外质量管理的科学方法与技术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现阶段,尚有不少施工企业在建设质量中总存在重大矛盾,重视了建筑产品质量,则放松了成本核算;反之,加强了成本控制则使产品质量有所下降,有些施工企业甚至尚未进行质量成本核算。其原因主要是一些施工企业对质量成本的认识不足,对质量成本计划、控制、核算、分析等内容和方法尚未掌握。尽管在建筑产品中质量成本占总造价的5%左右,但建筑业还未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质量成本核算体系,施工企业仍处在摸索阶段。因此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方面就质量成本的核算与分析作一些阐述和探讨。

一、质量成本的概念及构成

所谓质量成本,是为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发生的费用以及没有达到满意的质量所造成的损失。对建筑业来说,质量成本是企业为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和由于工程未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而造成的一切损失费用的总和。与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样,建筑企业质量成本也由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四部分组成。但由于建筑企业的特点,在具体内容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一)预防成本

指为使建筑产品故障减少到最少而发生的一切费用。包括:1.质量管理人员人工费用;2.质量宣传费用;3.质量评审费用;4.质量信誉费用;5.质量培训费用;6.质量奖励费用;7.质量改进费用;8.供方质量保证费用。

(二)鉴定成本

指原材料进场检验、各分部分项和建筑产品全面完工后的验收和为质量鉴定而发生的一切费用。包括:1.检验人员的人工费用;2.质量检验部门的办公费用;3.试验检验费用;4.检测设备维修、校验和折旧等费用;5.工程移交费用。

(三)内部损失成本

指出现的不合格在分部分项工程交验前被检出而构成的损失。包括:1.内部返修损失;2.内部返工损失;3.内部停工损失;4.质量故障分析处理费用;5.材料降级损失;6.加固成本。

(四)外部损失成本

指出现的不合格在分部分项工程交验后被检出而构成的损失.包括1.外部返修损失;2.外部返工损失;3.外部停工损失;4.保修费用;5.索赔费用;6.质量罚金。

二、建筑企业质量成本核算的特征

在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条件下,不少施工企业已认识到,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把质量搞上去,要以质量优势在竞争中求胜。作为兼有监督、评价、鉴证职能的企业财会部门,应适应企业对质量和效益的双重要求,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从分析质量与成本、质量与效益入手,延伸检查有关质量成本的情况,从而尽快找到确保施工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关于施工企业的质量成本核算工作,在我国还只是初步尝试,以下本文先分析建筑企业质量成本核算的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建筑企业质量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

由于建筑产品自身具有体积大、价值大、生产周期长、位置固定、生产设计单一、参与人员多等特性,使其质量影响因素多而复杂。质量不合格所带来的影响巨大,使建筑企业的质量成本核算有其显著的特征:

(一)质量成本分层核算

建筑企业实施工程项目管理,在《项目法施工管理》的指导下组建多个项目部,每个项目部独立核算,因此质量成本核算也应该相应地在公司和项目部两个层面进行。这两个层面有对应关系,在出年终质量成本报告时,公司应将各项目有机汇总。

(二)阶段点质量成本控制

由于建筑产品生产周期长,使质量成本数据的收集工作历时较长。一个工程项目完整的质量成本数据往往要等到一个项目保修期结束以后才能得到,因此阶段点的质量成本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将一个项目分成若干阶段,特别以分部分项作为阶段点是顺利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设立质量成本核算的三级科目也更加科学与完善。

(三)以单项工程进行质量成本归集

建筑企业的产品特点是品种多、批量小、周期长、协作配套广、原材料消耗多、资金占用高,以单项工程进行质量成本归集便于核算和分析。

三、质量成本核算原则及核算方法

(一)进行有效的质量成本核算必须遵循的原则

1.建立质量成本核算制度。由质量管理部门牵头,实行分级管理。其中财务部门具体负责核算综合反映质量成本的最终结果。2.质量成本核算,数据记录必须真实可靠。其原始凭证和报表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归集整理,按照《会计法》的要求,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3.确立质量成本经济性的思想原则。为了使建筑产品满足设计、施工、质量诸规范的要求,适应业主的需要,同时又使质量成本最低,必须考虑成本与质量保证值之间的最佳平衡。4.严格报告质量成本责任制。在工程质量成本核查工作中,各部门和个人的责任要明确,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职责、工作有标准,从而便于对质量的考核。

(二)质量成本的核算方法

施工企业的建筑产品具有品种多、批量小、周期长、协作广、材料消耗多、资金占用高的特点,这就使质量成本的核算方法和内容有别于其它的行业。施工企业一般应以单项工程进行质量成本归集,以便于核算和分析。

施工企业在进行质量成本核算前,首先应根据本企业的历史资料和建筑产品结构编制质量成本计划,确定质量成本的最佳水平,并按质量成本项目进行分解。质量成本核算的方法基本与成本核算相同,即将施工过程中发生的质量成本费用按照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的明细科目归集,然后确定出各个时期各项质量成本发生的情况。质量成本的明细科目,可根据前述各项成本的构成,依据实际支付的具体内容确定。财务部门根据会计凭证和质量成本记账凭证等有关资料,建立质量成本台账,逐月进行汇总,并将汇总报告送质量管理部门,以便使他们了解质量保证活动资金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下面就质量成本的核算内容简述如下:

1.施工质量成本。项目部根据各班组实际发生的质量成本原始凭单,逐月进行统计汇总,并加盖“质量成本”印章,统计表由质量保证部门进行核对。2.施工企业建后质量服务成本发生一般较少,如该成本呈上升趋势,那将会严重影响企业的信誉、影响已经取得的经营市场。所以,施工企业必须密切注意建后质量服务成本的发展动向。3.外部损失成本。施工企业外部损失成本不是每月都发生的,但如果外部损失成本呈上升趋势,那将会严重影响施工企业的信誉,影响开拓市场。所以,施工企业必须密切注意外部损失成本的发展动向。外部损失成本一般由设备材料部、经营部统计。4.预防成本。在一般情况下,预防成本只占质量总成本的10%左右,它与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相比属于不可避免成本,尽管发生额较小,但对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发生额的控制却能够起到积极作用。预防成本由质量保证部、工程技术部、经营部逐月统计。5.鉴定成本。鉴定成本一般由质量保证部和工程技术部统计。6.质量成本报告。各项目部和有关部门根据原始资料填写报表后,财务部据此进行核算统计,并汇总填写当月质量成本总报表。

四、关于建筑企业质量成本核算体制运作程序的建议

(一)依据质量成本三级科目设置表和质量成本核算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建立质量成本核算账薄

(二)依据财务会计明细科目调整表,调整企业财务会计明细科目

(三)财务会计核算期间,利用原始凭证返修单(内外部)、返工单(内外部)、停工单(内外部)、材料降级处理报告单统计核算内部返修损失、外部返修损失、内部返工损失、外部返工损失、内部停工损失、外部停工损失、材料降级损失等质量成本三级科目,并记录于质量成本核算账簿中的相关账户

(四)财务会计核算期末,依据财务会计明细科目调整表,利用相关财务会计明细分类账记录,启用质量成本会计核算账薄,建立相关的质量成本明细分类账记录

(五)进行最终汇总,形成质量成本报表

第9篇:企业质量工作总结范文

施工企业在具体的施工项目中,应做好“成本、质量、工期”三控制,向投资者(用户)提供满意的建筑产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为企业发展提供后劲。笔者认为通过建立质量成本的核算体系,及时如实地对质量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可以把风险排除或减少到最小。

建筑产品的制造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生产过程,它集中了各部门的科学技术成果,其产品质量则是一个国家经济、技术和管理基础的综合反映。目前,我国建筑业经过多年的整顿和努力,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在总结建设质量经验和学习海外质量管理的科学方法与技术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现阶段,尚有不少施工企业在建设质量中总存在重大矛盾,重视了建筑产品质量,则放松了成本核算;反之,加强了成本控制则使产品质量有所下降,有些施工企业甚至尚未进行质量成本核算。其原因主要是一些施工企业对质量成本的认识不足,对质量成本计划、控制、核算、分析等内容和方法尚未掌握。尽管在建筑产品中质量成本占总造价的5%左右,但建筑业还未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质量成本核算体系,施工企业仍处在摸索阶段。因此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方面就质量成本的核算与分析作一些阐述和探讨。

一、质量成本的概念及构成

所谓质量成本,是为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发生的费用以及没有达到满意的质量所造成的损失。对建筑业来说,质量成本是企业为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和由于工程未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而造成的一切损失费用的总和。与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样,建筑企业质量成本也由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四部分组成。但由于建筑企业的特点,在具体内容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一)预防成本

指为使建筑产品故障减少到最少而发生的一切费用。包括:1.质量管理人员人工费用;2.质量宣传费用;3.质量评审费用;4.质量信誉费用;5.质量培训费用;6.质量奖励费用;7.质量改进费用;8.供方质量保证费用。

(二)鉴定成本

指原材料进场检验、各分部分项和建筑产品全面完工后的验收和为质量鉴定而发生的一切费用。包括:1.检验人员的人工费用;2.质量检验部门的办公费用;3.试验检验费用;4.检测设备维修、校验和折旧等费用;5.工程移交费用。

(三)内部损失成本

指出现的不合格在分部分项工程交验前被检出而构成的损失。包括:1.内部返修损失;2.内部返工损失;3.内部停工损失;4.质量故障分析处理费用;5.材料降级损失;6.加固成本。

(四)外部损失成本

指出现的不合格在分部分项工程交验后被检出而构成的损失.包括1.外部返修损失;2.外部返工损失;3.外部停工损失;4.保修费用;5.索赔费用;6.质量罚金。

二、建筑企业质量成本核算的特征

在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条件下,不少施工企业已认识到,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把质量搞上去,要以质量优势在竞争中求胜。作为兼有监督、评价、鉴证职能的企业财会部门,应适应企业对质量和效益的双重要求,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从分析质量与成本、质量与效益入手,延伸检查有关质量成本的情况,从而尽快找到确保施工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关于施工企业的质量成本核算工作,在我国还只是初步尝试,以下本文先分析建筑企业质量成本核算的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建筑企业质量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

由于建筑产品自身具有体积大、价值大、生产周期长、位置固定、生产设计单一、参与人员多等特性,使其质量影响因素多而复杂。质量不合格所带来的影响巨大,使建筑企业的质量成本核算有其显著的特征:

(一)质量成本分层核算

建筑企业实施工程项目管理,在《项目法施工管理》的指导下组建多个项目部,每个项目部独立核算,因此质量成本核算也应该相应地在公司和项目部两个层面进行。这两个层面有对应关系,在出年终质量成本报告时,公司应将各项目有机汇总。

(二)阶段点质量成本控制

由于建筑产品生产周期长,使质量成本数据的收集工作历时较长。一个工程项目完整的质量成本数据往往要等到一个项目保修期结束以后才能得到,因此阶段点的质量成本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将一个项目分成若干阶段,特别以分部分项作为阶段点是顺利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设立质量成本核算的三级科目也更加科学与完善。

(三)以单项工程进行质量成本归集

建筑企业的产品特点是品种多、批量小、周期长、协作配套广、原材料消耗多、资金占用高,以单项工程进行质量成本归集便于核算和分析。

三、质量成本核算原则及核算方法

(一)进行有效的质量成本核算必须遵循的原则

1.建立质量成本核算制度。由质量管理部门牵头,实行分级管理。其中财务部门具体负责核算综合反映质量成本的最终结果。2.质量成本核算,数据记录必须真实可靠。其原始凭证和报表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归集整理,按照《会计法》的要求,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3.确立质量成本经济性的思想原则。为了使建筑产品满足设计、施工、质量诸规范的要求,适应业主的需要,同时又使质量成本最低,必须考虑成本与质量保证值之间的最佳平衡。4.严格报告质量成本责任制。在工程质量成本核查工作中,各部门和个人的责任要明确,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职责、工作有标准,从而便于对质量的考核。

(二)质量成本的核算方法

施工企业的建筑产品具有品种多、批量小、周期长、协作广、材料消耗多、资金占用高的特点,这就使质量成本的核算方法和内容有别于其它的行业。施工企业一般应以单项工程进行质量成本归集,以便于核算和分析。

施工企业在进行质量成本核算前,首先应根据本企业的历史资料和建筑产品结构编制质量成本计划,确定质量成本的最佳水平,并按质量成本项目进行分解。质量成本核算的方法基本与成本核算相同,即将施工过程中发生的质量成本费用按照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的明细科目归集,然后确定出各个时期各项质量成本发生的情况。质量成本的明细科目,可根据前述各项成本的构成,依据实际支付的具体内容确定。财务部门根据会计凭证和质量成本记账凭证等有关资料,建立质量成本台账,逐月进行汇总,并将汇总报告送质量管理部门,以便使他们了解质量保证活动资金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下面就质量成本的核算内容简述如下:

1.施工质量成本。项目部根据各班组实际发生的质量成本原始凭单,逐月进行统计汇总,并加盖“质量成本”印章,统计表由质量保证部门进行核对。2.施工企业建后质量服务成本发生一般较少,如该成本呈上升趋势,那将会严重影响企业的信誉、影响已经取得的经营市场。所以,施工企业必须密切注意建后质量服务成本的发展动向。3.外部损失成本。施工企业外部损失成本不是每月都发生的,但如果外部损失成本呈上升趋势,那将会严重影响施工企业的信誉,影响开拓市场。所以,施工企业必须密切注意外部损失成本的发展动向。外部损失成本一般由设备材料部、经营部统计。4.预防成本。在一般情况下,预防成本只占质量总成本的10%左右,它与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相比属于不可避免成本,尽管发生额较小,但对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发生额的控制却能够起到积极作用。预防成本由质量保证部、工程技术部、经营部逐月统计。5.鉴定成本。鉴定成本一般由质量保证部和工程技术部统计。6.质量成本报告。各项目部和有关部门根据原始资料填写报表后,财务部据此进行核算统计,并汇总填写当月质量成本总报表。

四、关于建筑企业质量成本核算体制运作程序的建议

(一)依据质量成本三级科目设置表和质量成本核算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建立质量成本核算账薄

(二)依据财务会计明细科目调整表,调整企业财务会计明细科目

(三)财务会计核算期间,利用原始凭证返修单(内外部)、返工单(内外部)、停工单(内外部)、材料降级处理报告单统计核算内部返修损失、外部返修损失、内部返工损失、外部返工损失、内部停工损失、外部停工损失、材料降级损失等质量成本三级科目,并记录于质量成本核算账簿中的相关账户

(四)财务会计核算期末,依据财务会计明细科目调整表,利用相关财务会计明细分类账记录,启用质量成本会计核算账薄,建立相关的质量成本明细分类账记录

(五)进行最终汇总,形成质量成本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