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反应速率习题范文

化学反应速率习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反应速率习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反应速率习题

第1篇:化学反应速率习题范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定量表示方法。理解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领域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和问题讨论,了解定量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探索精神,通过实验探索新知识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实录

【展示图片】:“火药的爆炸、石油的形成、人的衰老”

【引入】:我们通常用化学反应速率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快慢,接下来利用铝与盐酸反应研究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知识。

【问题1】:根据变化图,计算该反应在0-8min,8-24min时段的盐酸反应速率。

【学生】:列示计算

【追题】:还可以用什么物质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学生】:v(Al)、 v(AlCl3)、 v(H2)

【学生】:Al不能表示,因为Al是固体,浓度视为常数。

【问题2】:以下数据中,你认为速率最大的是哪一项,并说明判断理由。

A、v(HCl) = 0.0188mol・L 1・min 1 B、v(AlCl3) = 0.025mol・L 1・min 1 C、v(HCl)= 0.10 mol・L 1・s 1

【学生】:C

【追问】:为什么?

【学生】:比较速率必须在相同单位和相同物质下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回顾化学反应速率概念及其定量表示方法,引发学生积极回顾旧知识,同时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进行抽象概括。真正将学生置身于知识的复习过程,明确了学习的方向与要求,从而提高了复习课的效率。

【提问】:金属与盐酸反应速率又取决于什么?

【学生】:金属的活动性

【追问】:铝与盐酸反应速率快慢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学生】:溶液的浓度和温度

【问题探究】:请根据下列所给的药品,设计实验方案研究铝与盐酸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铝粉(足量)、0.1mol/LHCl 、 0.2mol/LHCl 、 20℃水浴 、 30℃水浴。

【学生讨论】:

【设问】:为什么这样设计?

【学生】:当研究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时,必须保持水浴温度不变;

【追问】:该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学生】:控制变量法。

【追问】:这些实验研究了什么问题?

【学生】:研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实验是1、3

研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实验是1、2

【提问】:请同学从碰撞理论的角度分析为什么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学生】: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增大了单位体积的活化分子总数,增大了有效碰撞的频率,从而加快了化学反应速率。

设计意图:以上问题对学生起到促进迁移和启迪的作用,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分析、反思、形成一定的四维模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同时部分学生也能发现自己四维过程中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主动进行改进。

【知识应用】:某兴趣小组用0.50mol・L-1KI、0.2%淀粉溶液、0.20mol・L-1K2S2O80.10mol・L-1Na2S2O3等试剂,探究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学生】:思考、讨论、做答。

设计意图:积极挖掘和利用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题目,复习了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相关知识和形成恰当的解题方法和优化思维的思想方法,同时通过高考题使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有效升华。

【提问】:等质量的铝粉与等PH值的盐酸与硫酸反应(其他条件相同),它们反应速率相同吗?

【学生】:不相同

【学生】:不对,相同,等PH值就是氢离子的浓度相同,所以它们反应速率应该相等。

【提示】:有实验研究表明:铝粉与盐酸比铝粉与硫酸反应速率快得多。

【学生】:为什么?

【提示】:这两组物质中氢离子的浓度相同,那么其他离子?

【学生】:氯离子可能对反应有促进作用

【学生】:硫酸根离子对反应有抑制作用

【学生】:氯离子可能对反应有催化作用

设计意图:以上问题的提出,引起学生极大的疑惑与兴趣,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有效地驱动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思考,通过争论、分析,学生在积极思维中深刻理解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还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形成一定的推动作用。

【提问】:请在下图中画该反应有催化剂和无催化剂时的能量-时间变化图。

【学生】:

【提问】:请同学从过渡态理论的角度分析为什么加入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学生】: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设问】:那么我们刚才的实验方案设计是否完美?

【学生】:对呀,每组对比实验的催化剂的量不同。

【追问】:如何修正实验设计?提示:钠离子对反应无影响。

【学生】:在1、3实验中加入0.01mol氯化钠。

设计意图:以上问题提出,让学生与已有的认知形成冲突,极大地吸引了学生,提高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的主动性。同时以上问题是具有开放性特点,开放性的问题可以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确保思维活动的持久性,从思维力度来看,以上问题不是简单的再现,而是通过学生深入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体现问题的深刻性。

【知识应用】:(2)

已知某条件下,浓度c(S2O82―)~反应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图,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请在答题卡坐标图中,分别画出降低温度和加入催化剂时c(S2O82―)~t的变化曲线示意图(进行相应的标注)

【学生】:

【学生】:S2O82-+2I-=2SO42-+I2(慢)该反应不是可逆反应,所以降低温度,只能降低化学反应速率,平衡没有发生移动。

设计意图:对知识进行整合,使同学们全面地、系统地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综合应用,提高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综合应用能力,这样复习课的有效性会更高。

第2篇:化学反应速率习题范文

化学反应速率是表示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物理量,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表示。主要受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四个外界条件的影响。反应物(除固体、纯液体外)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增大;对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增大;升高温度,任何反应速率均增大;使用催化剂,同等程度改变正、逆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当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混合物中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化学平衡状态与条件相关,条件改变平衡移动,主要受浓度、压强、温度三个外界条件影响。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逆向移动;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方向移动;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理论部分概括起来不过几句话,但学生在运用这部分理论解题时,总是问题不断,如果题目是将理论的考查间接地用图像的形式呈现时,对大多学生而言,这更是难以逾越的障碍。本文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的类型进行总结,借图像的具象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一、常见的化学平衡图像

以下图像均为对反应mA(g)+nB(g) pC(g)+qD(g) ΔHp+q所作的分析:

1.v-t图像

t1时,增大反应物A的浓度,瞬间增大正反应速率,在这一瞬间对逆反应速率没有影响,因此使得新的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平衡正向移动。t2时,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但平衡逆向(逆反应为吸热反应)移动,新的逆反应速率大于正反应速率。t3时,减小压强,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平衡逆向(逆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方向),新的逆反应速率大于正反应速率。t4时使用适当的催化剂同等程度增大正、逆反应速率,平衡不移动。

2.c(或百分含量)-t图像

压强P1达到平衡的时间于P2达到平衡的时间,因此P1P2(压强大,反应速率快,达到平衡时间短),P1到P2为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反应物A的百分含量减小。温度T1和T2变化亦进行类似分析,不再详述。

3.c(或百分含量)-p(T)图像

温度相同时,压强P2时A百分含量大于P1时A的百分含量,标志平衡正向(气体体积缩小)移动,因此P2到P1是压强增大的过程。温度T1至T2作压强相同时的类似分析即可。

4. 反应物转化率-t图像

使用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平衡不移动,因此得出b是加入催化剂的曲线。

二、解题步骤和技巧

1.认真看清图像:一看横、纵坐标的物理意义;二看起点、拐点、交点、终点;三看线的变化趋势;四看浓度、温度、转化率、物质的量等物理量的变化;五看是否需要借助辅助线。

2.依据图像信息,联想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可逆反应的特点:正反应为吸热还是放热;正反应为气体体积缩小还是气体体积增大。

3.充分利用“先拐先平”:即在化学平衡图像中,先出现拐点的反应先达到平衡,先达到平衡的条件可能是温度高、浓度大、压强大或是使用了适当的催化剂。

第3篇:化学反应速率习题范文

关键词:任务驱动;观念建构;探究;反应速率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5-0083-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5.039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教师通过设计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和能力。

教师在设计探究问题的时候或者说为学生制定学习任务的时候,应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具体的知识为载体,重视对化学核心观念、原理的理解,强调化学基本观念的建构,从而达到对化学学科整体、本质的认识。通过学生的探究及教师的引导,我们的教学应该在建构化学基本观念方面对学生有帮助,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个人形态的化学观念。

一、教学设计思路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能帮助学生定量的了解化学反应的快慢。了解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反应物的本性和外界因素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也是学习化学反应限度必要的知识准备。

本课从生活中的一些化学变化引入,提出本课学习的目的“调控化学反应的快慢,从而更好地利用化学为我们服务”。在中心任务的驱动下,通过实验观察、体会的形式,首先让学生明白如何利用定性观察法比较两个化学反应的快慢;然后预测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通过实验重点探究温度、催化剂、反应物的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使学生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感性的认识。在定性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定量的控制化学反应速率,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体现由定性到定量的认识方法。

二、教学过程

环节1:创设情境,提出本节课学习的中心任务。

【图片展示】投影教材上的几张化学反应过程的图片,同学思考交流下面问题:“你了解图中化学变化过程进行的快慢吗?反应的快慢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讨论、分析、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引出本节课的中心任务:如何调控化学反应的快慢,从而更好地利用化学反应为我们服务。)

知识本位的化学教学重视对具体化学知识的学习,强化对概念、原理准确熟练的掌握,力求形成较为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而本课提出的中心任务“如何调控化学反应的快慢,从而更好地利用化学反应为我们服务”注重了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更加注重了化学原理的应用性和实效性,是站在构建学生化学观念的角度,具有思考和探究的价值。

环节2:通过学生实验,体会如何比较反应的快慢。

【学生活动】请同学完成“钠与水”和“钠与乙醇”反应的对比实验。体会如何比较两个化学反应的快慢。

【实验小结】

(1)如果利用常规的观察法,我们可以通过固体反应物消失的快慢或生成气体的快慢比较两个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

(2)设计比较反应速率快慢的实验时,一般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

(3)在相同的外界条件下,“钠与水”的反应比“钠与乙醇”的反应快。

(设计意图:由于是必修2的教学,如何通过简单的定量实验比较化学反应的快慢,学生不是特别明确,通过这样的实验,为后续的教学做好铺垫,同时引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

情境的创设是观念建构的核心,问题的驱动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如何比较化学反应的快慢,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比较模糊。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对定量的认识化学反应有了感性的认识。所以,对于有些原理的教学,我们不能一步到位、过于急躁。而应该还原概念原理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知识的来龙去脉,引导学生掌握规律发现的思想与方法,将知识内化为个人经验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个人的见解。

环节3: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预测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从温度、浓度、催化剂三个方面探究外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学生探究以下三个实验:(1)5%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三氯化铁溶液,分别放入热水(40℃)和冷水(5℃)中。(2)5%过氧化氢溶液和3%过氧化氢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的三氯化铁溶液。(3)5%过氧化氢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的三氯化铁溶液和二氧化锰粉末。

【实验小结】

(1)做对比实验时,注意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2)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改变温度、改变浓度、使用催化剂等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

(3)一个化学反应可以用不同的物质催化,效果可能不同。

(4)根据一个实验就得结论这不是科学的研究方法。能否列举生活或实验中的事例证明刚才我们所得的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学生选择了过氧化氢的分解实验,为什么选择这个实验,因为它有气体产生,便于观察反应速率的快和慢,这就是前面铺垫的结果。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学生感受到外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通过教师的小结,引导学生主动联系生活实际,把有关的原理应用到实际中,而且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保证学生深层次认知参与的核心是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者具体的探究活动。根据已有的情景,学生自己预测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并实验探究,这就是一个非常具体而且要求清晰的学生活动。教师教学的任务就是将对事实和核心概念的理解转化为“为什么”、“如何”等高水平的驱动性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学生将知识的学习、观念的建构和问题的解决贯穿于任务的解决之中,将这些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

环节4:研究如何定量地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过渡】以上我们主要定性的分析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而我们的目的是调控化学反应速率,那么控制到什么程度呢?所以必须对化学反应速率进行定量研究。

【引导】可以从物理中速率的概念适当引导,然后总结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的问题。

【课堂练习】某反应的反应物浓度在5min内由6mol/L变成了2mol/L,则以该反应物浓度的变化表示的该反应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设计意图:前面是学生对反应速率的定性认识,通过这样的讨论,把学生的思维由定性引入定量,提升思维的品质。)

【教师小结】化学反应承载着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两大基本功能。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反应速率是实现化学反应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我们掌握了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同时从量的角度知道改变到什么程度最好,我想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理性和精彩。

三、教学反思

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现在我们都非常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和问题意识,但是学生在探究时必须有任务的驱动,必须有疑问,有疑惑。而这些疑问或疑惑的产生应该来自生活、来自实践,应该产生的自然而且必然。我在引入时通过几张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反应有快有慢,但是有些反应我们希望它慢点对我们有利,有些反应快些对我们有好处,这样很自然引出本节课的中心任务“调控化学反应的快慢,从而更好地利用化学反应为我们服务”。在中心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必然会问如何调控化学反应的快慢,影响化学反应快慢的因素是什么,最后如果我们要调控反应的快慢,调控到什么程度,引出化学反应快慢的定量表示方法,这样由定性到定量,提升思维、培养学生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

学生在探究实验时,一般要先设计实验方案。学生一般的习惯是根据老师提供的药品设计实验,这样做其实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谈不上创新。在本节教学时,我选择让学生先做金属钠与水反应和金属钠与乙醇反应的对比实验,让学生先体会如何通过观察明显的实验现象来比较两个反应的快慢。有了这个实验做基础,然后学生在实验探究时,就可以自己选择一个对自己有利的反应作为研究对象。由于实验原理是自己选择的,他在选择的过程中必然要考虑什么样的反应便于自己研究,这个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就是知识和能力运用的过程。选择一个反应作为研究对象,这是实验探究的前提,也是决定探究质量高低的关键,因为这是“前”思考,是演绎,不是归纳。

参考文献

第4篇:化学反应速率习题范文

一、导学案的编写

教师备课编写导学案前应吃透课程标准,分清知识的重点、难点.在编写导学案时要充分体现教师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把教材按单元内容分配给不同的教师进行主备,然后同其他教师进行研讨,发挥集体智慧.我们备课组使用的导学案主要是在网上选择较好的教学素材或导学案后,通过个人修改整理编写,再通过集体备课确定下来,并在以后的教学中,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修改导学案,力争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学习目标的编写

编制学习目标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及学生的认知现状等.由于不同的学生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所以导学案的目标设定要有层次性,这样既注重了学生的个性特点,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又激发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使用“能记住……、会说出……、知道……、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语言,少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使学生能看懂、能理解、能操作、能实现.

2.自主学习的编写

导学案的编写要体现预习基础之上的学习要求,导学案作为导学的载体主要是通过问题来体现“导”学,在自主学习部分主要设置一些通过阅读教材就能解决的简单问题,并在学习过程中把发现的疑问写出来,便于上课及时解决问题.如必修二(人教版)第一章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的自主学习内容编写为:

(1)元素周期表中第ⅠA族包括哪些元素?第ⅦA族包括哪些元素?书写元素名称和元素符号.

(2)为什么把它们放在同一个族?

(3)填写教材第5页表格,通过观察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你能发现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共同点和递变性?

(4)通过观察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你能发现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共同点和递变性?

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既源于课本,又有所深化和拓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既有难度又与学生的思维水平相吻合,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

3.合作探究的编写

在合作探究部分则设置需要学生进行合作或探究才能解决的问题,编写时要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领导、引导、诱导作用和清晰的教学思路,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导学案的编写要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索.如必修二(人教版)第二章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一课时)合作探究内容编写为:

课题一:完成计算

以下是工业合成氨的反应原理,已知反应物的浓度数据如下:

分别用N2、H2、NH3的浓度变化量表示反应速率.

课题二:总结规律

(1)同一反应中,用不同物质的浓度变化来表示的反应速率是否相同呢?如果不同,表示的意义是否相同?

(2)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 之比.(即:对于反应aA+bB=cC+dD,有v(A)∶v(B)∶v(C)∶v(D)= )

课题三: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决定性因素):

(2)外因:

Ⅰ.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2-5:温度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比较和思考.

温度情况常温加热

现象

结论

Ⅱ.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2-6:催化剂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比较和思考

催化剂情况 无催化剂 FeCl3 MnO2

现象

结论

Ⅲ.浓度和固体表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根据所给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

试剂:2 mol/L盐酸、 6 mol/L盐酸、块状CaCO3和粉末状CaCO3

仪器:试管、药匙

①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方案设计为:

现象:

结论:

②固体反应物表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方案设计为:

现象:

结论:

该导学案合作探究的编写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具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4.拓展延伸的编写

编写拓展延伸时应针对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分层次设计课后拓展内容,拓展内容设计要具有巩固性、延展性、探究性.如必修一(人教版)第四章第三节 硫和氮的化合物(第一课时)拓展延伸编写为:

(1)SO2的还原性:SO2的还原性比较强,能被O2、氯水、溴水、碘水、KMnO4溶液等氧化.SO2与溴水反应的方程式:

(2)SO2的氧化性:SO2的氧化性比较弱,只能氧化还原性强的物质,如H2S、S2-等.SO2与H2S反应的方程式:

(3)SO2的漂白性:SO2的漂白原理与Na2O2、H2O2、O3、HClO不同,SO2是与有色物质化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这些无色物质容易分解而恢复原色;而Na2O2、H2O2、O3、HClO的漂白性是由于它们的强氧化性,且漂白后颜色不再恢复:

品红溶液通入SO2(颜色变化)加热沸腾(颜色变化)

通入Cl2(颜色变化)加热沸腾(颜色变化)

紫色石蕊试液通入SO2(颜色变化)(H2SO3颜色变化)

通入Cl2(颜色变化)(氯水酸性、HClO氧化性)

(4)SO2的检验 ①只含有SO2气体时的检验②含有CO2和SO2的混合气体时的检验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自学.

5.当堂检测的编写

对当堂检测部分中习题的编写,要精心设计.题目所考查的内容应紧密结合本课时的课标要求,题型要新颖,重点难点要通过习题有所反映,学生中错误率高的习题可选入,多参考一些好的课件里的教学习题,他们编写的习题一般形式比较新颖,题目设计灵活、难易比较适中且具有前瞻性,选题针对性要强,能达到及时复习巩固本课时知识点的目的.

二、导学案的使用

导学案要求课前预习,检查落实工作很重要.我教的是重点高中的学生,大多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能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与探究,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部分学生往往做不到,影响上课的时间安排,有时无法完成导学案内容.所以教师必须检查督促落实学生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可收上来检查,也可抽查一部分学生.

第5篇:化学反应速率习题范文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法;高中化学;具体问题;整体实验操作;课后习题

讨论式教学法,即通过提出问题、提供资料、与学生讨论和一起活动等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及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这一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课堂气氛也能变得更加轻松活跃,学生觉得学习不再是一种压抑的活动,而是十分快乐和愉悦的。下面,笔者就从自身教学实际经验出发,对讨论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做一些个人意见和观点的阐述。

一、对化学内容中的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增强学生对化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一节课都是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以被动的状态参与课程学习,即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而且师生之间没有互动,学生自始至终都是犹如机器人般对化学知识进行学习和吸收。鉴于此,作为高中化学教师,在讲授化学知识点的过程中,应该针对具体的内容,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如此便能打破传统由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的教学局面,并且增强学生对化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比如,在教授《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时,对于“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这一知识点,在结合例题得出有关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计算特点后,我向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反应速率是瞬时速率还是平均速率?同一化学反应,用不同的物质表示其反应速率时,数值相同吗?意义相同吗?同一化学反应,不同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与什么有关?然后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之后阐释所得出的结论。这样,我通过组织学生对化学内容中的具体问题进行讨论,促进了学生对化学学习活动的主体参与,同时也能有效增强对化学反应速率这一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

二、对化学整体实验操作过程进行讨论,提高学生对整个实验的认知程度

实验是化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传统的高中化学实验,演示讲授型模式是广大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探索能力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同时也无法使学生对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等有完整的认识。鉴于此,我们便应使学生对整个实验操作过程进行讨论,如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等等,这样能提高学生对整个实验的认知程度,并促进每一位学生对实验的积极参与。

比如,对于“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我们便可组织学生对整个实验操作过程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还可依据讨论进程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中和滴定的原理是什么?中和滴定用到什么仪器?两种滴定管有什么差别?如何使用?中和滴定操作流程是怎样的?怎样处理中和滴定数据?使用指示剂有什么要求?怎样分析误差?酸碱中和后溶液一定中性吗?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这样,我们便能让学生对这一实验中的重要知识点和微小部分都把握得准确、清晰,进而提高学生对整个实验的认知程度,对于实验教学效果的提升,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对化学课后习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管是教授课,还是复习课,习题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学习效率的提高,都有着现实的意义。但是,传统的习题教学方式,都是教师按照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学生在课堂上或者课后完成,之后由教师进行讲解。这种按部就班的习题教学方式,或许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理解,但是在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上,却是毫无益处的。所以,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在布置了课后习题之后,还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有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以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了习题之后,直接给学生讲解,这样的行为实际上相当于直接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学生的思维始终被教师牵引着走,正确的做法是,让学生对习题进行思考后,将其中重点问题部分找出来,然后进行讨论,让学生去对疑难问题进行交流并解决,这样的做法更适合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我们不应再一味使用传统满堂灌得教学模式,而是通过适时的传授和指引,组织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讨论,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感觉化学学习并非一件压抑的事情,而是充满了愉悦和乐趣。

参考文献:

第6篇:化学反应速率习题范文

关键词:合成氨;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7-0039-03 中图分类号:C-633.8 文献标识码:B

1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以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化学反应原理(选修)》第2章第4节“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工业合成氨”为教学内容。本节内容是前三节“化学反应的方向”、“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反应的速率”的延续,是对前三节知识的综合应用。合成氨工业对化学工业、国防工业和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是重要的化学工业Z--,同时氮气、氢气合成氨的反应也是一个学生熟悉的、典型的平衡体系。本节以合成氨反应为研究对象,有利于学生应用化学平衡理论和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尝试综合选择化工生产的适宜条件,从而体会化学理论的学习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

2 学情分析

2.1学生的认知、思维水平

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知识水平都达到了较高的层次,他们正从习惯于感性思维、形象思维向更加关注理性思维、抽象思维转轨,所以,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使他们的认识从直观的体验和想象上升到理性的思维。

2.2学生的学习方式

经过高中一年的训练,学生善于质疑、主动思考、积极获取知识的学习习惯已基本养成,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已有较明显提高。

2.3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通过本章前三节的学习,学生对化学平衡理论和化学反应速率理论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3 教学目标

3.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分析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2)了解应用化学反应原理分析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体验实际生产条件的选择与理论分析的差异。

(3)通过对合成氨适宜条件的分析,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3.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合成氨适宜条件的研究选择,学会把握主要矛盾、统筹兼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在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从多方面综合思考问题的意识。

(2)认识化学反应原理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学生对化学反应价值的认识,从而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4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2)了解应用化学反应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5 设计思路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思想和确定的教学目标,先让学生就合成氨反应的热力学、动力学问题分别进行讨论,再综合考虑工业生产中的各种因素,对合成氨反应的适宜条件进行选择。在讨论时注意问题设置的难度,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对反应转化率的探讨只局限在定性分析的水平上,而对于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则从半定量的角度进行。

我把本节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①分别利用学过的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理论讨论合成氨的适宜条件;②综合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生产效率等因素,寻找工业合成氨的优化生产条件;③展望合成氨的发展前景,拓宽学生的视野。

6 教学过程设计

7 教学小结与反思

(1)本教学案例中教材分析与处理合理得当,教学目标设定全面,教学步骤设计精细,教学程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化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两个维度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注重科学方法的引导。让学生通过教材中提供的“交流・研讨”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刻体会化学理论的学习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

(2)本节教学过程中,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以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训练为主线,把合作与探究结合起来,让学生始终保持着探究的兴趣和热情,较好地落实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参考文献:

第7篇:化学反应速率习题范文

让学生知道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的进行有一定的限度,不能进行到底;

初步了解什么是化学平衡状态,能从正逆反应速率的变化来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认识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要有一定的条件,有一个过程。

在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实验探究和总结后,教材又设置新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发现化学反应限度问题,经过对该问题的再认识,逐步形成了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并以上述观点为指导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认识可逆反应、化学反应限度的涵义;

2、初步学会根据反应速率判断化学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初步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限度的因素。

【重点】

化学反应限度的涵义和影响因素

【难点】

化学反应限度的本质原因及外部特征

【课时安排】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之间是按照方程式中的系数比进行反应的,那么,在实际反应中,反应物能否按相应的计量关系完全转化为生成物呢?

〖提出问题〗怎样来认识化学反应的限度呢?

〖指导阅读〗课本29-30页

〖演示实验〗课本30页

〖板书〗一、化学反应限度

1、概念:化学反应限度就是研究可逆反应所能达到的最大程度。

2、可逆反应:在同一反应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3、说明:

(1)绝大多数反应都有一定的可逆性。一个反应是可逆反应的必需条件:在同一反应条件下进行。

(2)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只能进行到一定程度后达到所谓的平衡状态,平衡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都大于零。

〖板书〗二、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可逆反应的规律,如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外界条件对反应进行情况的影响等。

2、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1)可借助速率-时间图像来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

〖指导阅读〗课本31页图2-2

(2)可借助浓度-时间图像来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

3、化学平衡状态:

(1)概念: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不再减少,生成物不再增加,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特征:逆、等、动、定、变、同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是可逆反应;

②等:平衡时v正=v逆〉0(本质);

③动:平衡时,反应仍在不断进行是动态的平衡;

④定:平衡时,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一定,百分含量保持一定(表象);⑤变:外界条件一旦改变,平衡就会被破坏,并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化学平衡;⑥同:同一个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既可以从正反应方向建立,又可以从逆反应方向建立。最后都可以建立同一个平衡状态。平衡状态只与条件有关与反应途径无关。

〖总结〗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化学平衡状态。

〖作业〗课课练完成课时13

【教后感】

①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都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性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础性知识。

第8篇:化学反应速率习题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8—0083—01

在教学中,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线索和核心,引导整个教学过程。因而,问题的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所以,设疑的环节,即教学问题的设计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思考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方法,针对教学难点提出有效的问题。

一、分解难点,设计问题情境

人类认识事物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对于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我们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把一些太大或太难的问题分解开,设计成一组问题。在教学中,通过逐步递进的设问,分解难点,使学生易于接受所学知识。

【例析】 在学习“电解原理”时,如果直接提出问题:用惰性电极电解CuCl2的水溶液,为什么是CuCl2分解成Cu和Cl2,而不是H2O分解成H2和O2?

这样的问题,对于初学者而言,太难太大,学生思考和回答比较困难,因此我们可以分解成一系列的小问题,逐一提出:

① 通电前,CuCl2溶液中有哪些物质发生了电离?电离程度如何?溶液有哪些阴阳离子,浓度的大小如何?

② 通电后,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分别向哪个电极移动?

③ 在阴极上,Cu2+和H+哪一个优先放电?为什么?

④ 在阳极上,Cl-和OH-哪一个优先放电,为什么?

⑤ 阴、阳两极的电极反应式怎样书写?

⑥ 电解的总反应方程式如何书写?

这组问题具体、直观,从电解原理的基础知识问起,逐步深入到电解的规律,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增强学习信心,也能使学生逐渐领悟这种分解难点、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形象化”设计问题情境

对高中化学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可运用“打比方”的方法,使问题形象化,生动贴切,深入浅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例析】 对于同一个可逆反应,仅改变一个外界条件时,对正逆反应速率所产生的影响是一致的。如升高温度,两个方向的速率均加快,只是加快的程度不同。可在学习时,总有学生误认为“平衡正向移动,是因为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打比方“,形象地设计下列问题:

① 运动场上大家在同一方向跑步,某一时刻,老师要求大家尽力加速跑,跑过同样的时间后,大家跑出的距离相同吗?

② 加速跑同样的时间之后,大家跑出的距离各不相同,为什么?

③ 和原先相比较,大家跑步的速度都加快了,只是加快的程度因人而异。改变某一条件,对可逆反应正反两个方向的速率所产生的影响,类似于大家加速跑的情况。那么,会出现“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这样的情况吗?

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学生会心地笑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顺利掌握了难点。用这种形象化的方式,能激励学生在遇到难点知识时,自己想方设法,克服困难。

三、利用难点设计问题情境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遇到难点问题时,一方面,我们要想办法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另一方面,更要利用这些难点,设计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究,主动学习。

【例析】 在学习“盐类水解”时,遵循盐类水解的实验事实,概念,实质,规律这样一条学习线索,可设计下列探究性问题。

① 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那么,显酸性的一定是酸溶液吗?显碱性的一定是碱溶液吗?

② 盐溶液是否一定显中性呢?我们怎样通过简单的实验来证明盐溶液的酸碱性?

③ 实验证明,NaCl的水溶液显中性,CH3COONa的水溶液显碱性,NH4Cl的水溶液显酸性,推测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第9篇:化学反应速率习题范文

1.知识面广,新课程中有老课本没有的知识,如化学1中的分类学知识,化学2中的氢键,基本营养物质,化学与技术中的联合制碱法(候氏制碱法)的原理,表面活性剂,精细化学品,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熵,熵变的知识、平衡常数等。还有新课程中的科学史活,资料卡片,科学视野等知识块,这些都反映了新课程知识面广的特点。

2.老师讲授知识要有选择性,由于新课程知识面广,根据新课程精神,有些是学生了解性的知识,对这部分知识,学生通过阅读只作了解就可以了,如科学史话、资料卡片,科学视野等。

老师选择性讲授的是新课程中的重点、难点知识。如重要概念、重要原理,重要的方法等。

3.新课程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如新课程内容中的“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学与问这部分知识应在老师适当的引导,点拨下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或通过交流、讨论完成。”思考与交流“、”学与问“这两部分知识应在课内通过师生交流让学生完成,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思考能力,优化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实践活动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让学生在课外独立或集体完成,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