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差别范文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差别精选(九篇)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差别

第1篇: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差别范文

摘 要 SAP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财务人员的基础会计核算效率,使财务人员职能由基础会计核算,转变为依托SAP系统和预算而进行的财务控制。SAP系统提供了广泛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为财务人员进行财务控制提供便利。财务控制就是财务人员将这些SAP实际业绩信息与预算相结合,运用分析性复核 ,找出差距和应对措施等一些列工作的过程。财务控制的加强使得公司层面可以有力的实现信息快速反映,实现组织目标。

关键词 SAP 财务与非财务信息 财务控制 分析性复核

德国SAP公司的SAP R/3 系统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将所有内外部资源整合在一起,对采购、生产、成本、库存、销售、运输、财务、人力资源进行规划和优化,实现最佳资源组合,为企业决策层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

一、SAP的出现极大的减轻了基础的财务会计核算

SAP的使用极大地减轻了财务部门的基础会计核算和准备财务报告的压力 ,极大地节省了会计核算的时间,由其是存货和销售会计核算。

(一)减轻了存货核算的压力

传统的财务会计要求存货入库由材料会计人员根据进货发票逐笔计入总账系统,月末根据料到单未到的明细在会计账上做存货增加及应付账款暂估入账,次月初冲回暂估入账凭证。平时仓库收货在会计上不能同步记录存货,甚至可能出现仓库已经入库,而且已经发料但财务进货还尚未入账的情况。对于向生产发料及发货给客户,财务人员也只能等到月底汇总计算出收发料(产成品)汇总表,并且依汇总表记账。因此,传统的财务会计账簿无法及时获取存货的会计信息,存货账目需等到月末结账时才能计算出,而且月末结算整个月的存货,工作量大。

在SAP条件下,外购存货入库通过仓库收货后系统在FI系统自动生成进货会计凭证(增加库存存货同时暂估应付账款)。对于自制产成品完工入库,按照预先设定的标准成本,系统自动生成产成品入库凭证。存货在会计账上可以得到及时反映。财务人员根据购货发票等结算凭证直接生成外购存货应付账款会计凭证。在向生产发料环节,系统根据仓库的发料凭证,在财务FI系统自动生成账务(增加生产成本,减少原材料)。SAP财务与仓库共享库存信息,财务人员可以及时监督仓库的收发料情况。由于存货平时系统自动核算,因而节省了月末结算的时间。

(二)减轻了销售确认与计量的压力

传统的财务会计要求销售会计根据由承运人签收的发运凭证,开立税务发票,然后在会计账上确认销售。如果销售旺季,财务人员将难以应付逐笔确认销售,而只能汇总确认销售,同时根据发货凭证汇总表,计算已销产品销售成本。由于当月销售的产品有可能是本期入库的,因此已销产品的销售成本只能等到月末才能计算出来。因此,在传统财务会计核算中,平时无法查询销售信息和销售成本,以及客户的应收账款信息。

在SAP条件下,仓库根据批准的销售单发货时,系统自动生成销售成本结转凭证,物流人员根据发运凭证生成销售凭证。财务人员只要检查SAP生成的已发运未确认销售报告,及时监控,免去了确认销售记录销售等时间,更多可以把时间放在应收账款管理及其他财务控制上。

二、SAP提供了诸多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实现了信息的实时查询,并且所有的信息可追溯

(一)销售环节信息

SAP要求所有销售订单都应详细记录,包括交货期, 产品明细、型号、规格、数量、价格、税金、价税合计等信息。这些订单信息可以按任意字段时时查询。当这些订单由仓库交货后,系统就会生成交运单信息。此时,销售人员可以根据发运单生成发票信息,系统在财务部FI模块中将生成销售收入入账凭证及应收账款信息。最主要的销售信息是可以时时查询的。

(二)生产环节信息

生产信息的生成依据是销售订单和库存信息。SAP根据销售订单信息和库存情况运行 MRP系统 ,从而确定生产数量计划信息,然后根据生产计划信息进一步展开BOM表,生成原料采购信息。待原材料入库后,根据生产计划排程就可以进行生产。通过SAP系统对生产订单进行发料,原材料在不同的车间,经过不同的工艺路线(生成标准制造费用信息)后完工入库,生成产成品完工信息。通过对一定期间的生产订单状态查询,可以即时的了解生产信息。同时可以做到时时的存货库存查询。

(三)财务环节信息

SAP可以即时查询各总账科目的信息,营运能力,营运资本情况,(经营流动资产减去经营流动负债)以及查询获利能力信息,现金流量信息及流动性信息。

三、财会计人员通过SAP提供的信息,及时进行预算控制,通过分析性复核找出实际业绩与预算业绩的差距,找出差距原因提出应对措施。

分析性复核是一项重要的获取财务人员重点关注领域的手段,它的实现就是通过预算与实际进行比较。

(一)利用SAP获取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进行预算控制,找出实际与预算差距。

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要控制方法。在我国,许多企业已意识到了它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预算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忽视预算控制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其控制效果的发挥搞好对预算差异分析具体方法的控制,有助于使预算达到应有的控制效果。

预算实质是一项控制工具,它提供了年度的业绩目标,根据年度业绩目标展开财务预算,销售预算,生产预算。财务人员在每月月末应当根据所编制的定期预算与滚动预算与SAP提供的实际数据进行比较

1、销售预算与SAP系统提供的实际销售业绩的比较,找出差距。

每月月末,财务人员根据SAP系统查询到的实际业绩与预算进行比较,计算差距包括:(1)实际收入与预算进行比较,计算实际收入达成预算的情况。包括按客户别的比较及按产品别的比较;(2)当期取得的订单金额与预算订单金额比较;(3)当期在手订单与预算在手订单进行比较;(4)当期新增客户与预算客户比较。

2、生产预算与SAP提供的业绩进行比较

每月月末财务人员根据SAP系统查询到的生产业绩与预算进行比较,计算差距,包括:(1)实际产量与预算产量,计算实际产量的达成预算的情况,包括按产品别的比较,找出差距。(2)实际良品率与预算良品率进行比较。(3)实际生产成本与预算标准成本比较,找出差距。(4)实际人工与预算人工比较。(5)实际制造费用与预算制造费用的比较。

3、财务预算与SAP提供的业绩进行比较

每月月末财务人员根据SAP系统查询到的实际数据与财务预算进行比较,计算差距,包括:(1)经营营运资本实际与预算比较;(2)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实际与预算比较;(3)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实际与预算比较;(4)产品销售毛利实际与预算比较;(5)实际债务与预算规模比较;(6)EBIT(息税前利润)实际与预算比较。

(二) 针对预算与实际差距,找出原因,合理配置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实现组织目标

通过分析性复核,财务人员已经利用SAP的信息进行了实际与预算的比较,接着就是找出原因。

1、针对销售环节的差距进行分析性复核,找出主营业务收入与预算差距的原因。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乌云尚未散去的前提下,很多公司出现了业绩下滑的大背景下,财务人员与销售人员有针对销售环节进行差距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是必须的。销售环节的差距主要是主营业务收入差距和在手订单差距,财务人员应该会同销售人员具体查找差距原因,差距原因有市场大环境的因素,分销渠道方面的因素,交货期方面的因素,客户方面资金的因素,也有客户的项目推迟因素及产品因素,同时还有价格方面的因素及竞争对手的因素。通过对各类因素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并加以改进,目的就是缩写差距,提高后期的主营业务收入与在手订单,降低经营风险。

2、针对生产环节的差距进行分析性复核,找出差距的原因。

企业通常情况采取订单式生产,但也有相当的企业受产品交货期长等因素影响,而采取计划式生产,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必须对生产环节的实际数据与预算数据的差距进行分析。生产环节的主要差距包括实际生产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距。财务成本会计人员需与生产人员共同找出差距原因。可能的差距原因有人员效率的问题,生产部门费用控制不力的问题,材料不良的问题,也有生产工人技术方面的问题及机器故障率高等问题。通过对各类因素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并加以改进,目的就是缩小差距,降低后期的生产成本,降低经营风险。

3、针对财务预算的差距进行分析性复核,找出差距的原因。

针对财务环节的数据差距分析,最重要的差距是现金流量差距和债务规模差距及 EBIT差距 ,这些差距会广泛的影响公司的资金流动性及获利能力,针对这些差距要具体分析。可能的原因有公司的业绩大幅下滑导致现金获取能力下降, 应收账款催收不力等,或者是企业 盲目扩充导致现金流紧张,债务规模庞大。当然对获利能力下降还有很多其他原因,诸如费用未很好的控制,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通过对差距原因分析有针对地的措施加以改进,目的就是缩小差距,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降低财务风险。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财务人员应该从传统的财务核算中走出来,以财务控制为重,利用SAP提供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有效地进行预算控制,从而有效应对差距,提出改善措施,实现组织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战略管理.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第2篇: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差别范文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企业单位;会计财务处理;主要原因;具体差异

财务管理是企事业单位管理的关键内容,影响着单位资金的流通使用,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利益,企事业单位日常管理的重点即财务管理。但众所周知,企事业单位的性质不同、承担的社会职能不同、日常管理工作中执行的政策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财务管理的方法与手段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十分重要的事业单位之一,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了更好的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为单位相关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资金基础,高层人员必须要重视财务管理,本文主要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企业单位财务会计处理存在差别的主要原因以及具体的差别进行总结分析,仅为疾控中心财务人员的工作提供参考。

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企业单位财务处理存在区别的主要原因

1.单位性质不相同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是由政府组织创建的,平时的工作主要围绕国家疾病预防控制、疫情监测防治,健康教育宣传等方面,许多活动都是无偿开展的,属于非盈利性质,大多数情况下都体现的是其服务功能,它的盈利及亏损情况与单位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联系。企业单位则属于盈利性质的,日常的运行管理之中要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追求经济效益。这就导致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企业单位存在本质的区别。除此之外,疾控中心的管理目标及政策也存在很大的区别,这就导致了疾控中心与一般企业单位财务处理工作的差异。

2.资金形态的区别

疾控中心与企业单位的资金形态明显不一样。疾控中心的资金形态主要可以分为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两部分,相对而言十分的稳定,流动资金基本上完全是由国家财政部门定期进行拨付,也就是说疾控中心主要的资金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拨款,且流动资金流动之后很少有回流的情况,大多数都是单向流通的。与流动资金相比,疾控中心的固定资金十分的多元化,主要的形式有专用基金、固定基金、事业基金等等。对于社会企业而言,除了厂房、办公室的硬件设备属于固定资产之外,其他的绝大多数都是流通资金,且企业资金流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回流,因此,企业的流动资金是双向流通的。财务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企事业单位的货币流通情况进行监督管理,资金形式不相同,管理的方法、管理的对象等自然也会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3.资金用途不同

资金的用途不同是疾控中心与企业单位财务处理存在区别的直接原因,疾控中心的资金基本上都是为了更好的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生活环境,从而促进人民的健康、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安全,疾控中心的财务会计人员在账务处理时更多的考虑的是资金用途的合法性、正规性。企业单位资金使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资金的流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账户处理时更多的考虑的是资金用途的利益性,这种情况之下,单位财务会计人员开展财务处理时的方法、侧重点等等自然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会计及企业单位财务处理工作的具体不同点

正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财务处理方法与企业单位的财务处理工作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财务部门相关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之中必须要切实认识到这种差异,以此为基础开展工作,为了帮助有关人员更加清晰的认识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企业单位财务处理工作的差别,下文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会计及企业单位财务处理工作的具体不同点进行简单的归纳分析。

1.会计分录的形式不相同

会计分录是会计活动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指的是在某项经济业务中,将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标明,由此可见,会计分录是由应记金额、账户名称及应借应贷方向三个要素构成,会计分录可以分为复合会计分录和简单会计分录两种,简单会计分录指的是一借一贷会计分录,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对应账户的则属于复合会计分录。财务档案建立的过程中离不开会计分录,处理相同的业务时,疾控中心与企业单位的会计分录形式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比如,贷款方面,贷款方向相同的条件之下,由于企业单位与事业单位的制度规定差别较大,因此,会计科目的名称明显不同,相同的内容会记录在不同的账户之中。贷款核算时,疾控中心不需要区分贷款的期限,只需要将其全部记录在借入款项这一科目中即可,但企业单位则需要区分贷款的期限,分别记录在长期贷款或者短期贷款科目之中。分录形式不同,后期的档案管理及相关工作自然也会存在很明显的区别。这与企业单位与疾控中心的单位性质及会计管理制度密切相关。

2.事业活动核算时差别较大

疾控中心及企业单位在实际的运行管理过程中可能会面对一些事业活动,疾控中心经常会开展各种公益活动、专业的业务活动等等,企业单位则会开展许多种经济活动,事业活动开展过程中必然需要花费资金,资金管理离不开财务会计活动,疾控中心和企业单位业务活动核算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比如疾控中心事业活动收入支出核算的时候主要包含了事业支出、经营支出、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几部分,这也是疾控中心财务处理与一般的企业单位财务处理的区别之一,比如行政部门办公室费用支付时,事业单位会将其记录为“事业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办公费”,但企业单位会将其列为管理费用。

3.纳税处理方式不同

税务问题是所有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疾控中心的纳税处理方式与企业单位的纳税处理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以目前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来说,疾控中心属于非营利性社会公益机构,涉及收费的业务收入,都以预算外收入的形式全额上缴财政专户,是属于国家财政的收入,所以在业务收入这一块并不需要纳税,只需要按国家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即可。相对而言,企业的税务处理过程中则需要更加的严谨,目前营改增政策实施之后,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企业单位纳税人主要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种,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开具专用票据,向税务机关按时足额缴纳相关税费。

4.成本核算业务的差异

成本核算是疾控中心及企业单位会计处理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受到单位性质及相关因素的影响,疾控中心与企业单位的成本核算业务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由于企业属于盈利单位,经营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多的获得经济效益,因此成本核算的重点是成本利润核算,从而为利润的管理及规划奠定良好的基础,成本核算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材料成本、生产成本、产成品、产品销售成本、本年度利润、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几部分内容,成本核算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最终利润。但疾控中心属于非盈利单位,因此财务会计处理过程中几乎可以忽略利润目的性,成本核算过程中直接将领用材料支出等类似支出纳入到“事业支出”的会计科目之中。导致疾控中心与企业单位成本核算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两种单位的资金流通目的不同。

三、结束语

企业事业单位是当前两种主要的单位形式,疾控中心属于事业单位重要的组成部分,关系着人民的身体健康与社会的稳定,为了更好的促进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单位管理过程中离不开财务管理,企事业单位的性质、承担的社会职能、资金形态、资金用途明显不同,因此他们的成本核算业务、税务处理方式、会计分录形式、事业活动核算方法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主要就疾控中心与一般企业单位会计处理的不同点进行了简单的对照谈论,希望能够对疾控中心财务会计处理人员的相关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元玲,周东升.疾控中心内部控制制度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5):184-185.

[2] 黄捷.疾控中心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体系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4,(17):231.

[3] 李青.试析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问题和策略[J].中国外资,2014,(1):43.

[4] 王晓娥,何立峰.会计集中核算在疾控中心财务管控中的运用[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9):205-205.

第3篇: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差别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部门预算;问题与建议

一、政策的不公平造成部门预算不真实

作为公共财政第一个特征就是公平性。即指财政政策平等、不歧视、一视同仁,在财政政策上不能实行区别对待。事业单位按财政拨款的比例分为全额、差额、自收自支三类,作为没有其他资金来源的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的资金预算却比不上政府部门,往往是被大打折扣的,特别是在人头经费问题上总是大大低于政府部门的,但全额事业单位的事业仍要顺利进行、机构仍要正常运转,这就愁煞了单位的领导和财务人员,有的甚至冒险虚列。这就是因为政策的不公平造成预算编制的不真实。

二、在预算执行中存在重编制轻执行的现象

(1)上级部门下达预算时间较晚。因诸多因素,有的部门预算指标一直不能及时到位,有的甚至到年底才能上线,导致有的单位只有挪用其他指标支付,又因为时间原因无法如数归还指标,造成预算执行混乱。(2)执行人的独立性受干扰。财务人员虽然是预算执行者中的重要一员,往往却不是决策者中的一员,常常因为决策机构的意见或其他部门对预算指标了解不够,缺乏量化的分解指标,致使实际执行与预算不符,造成资金预算与执行存在偏差,财务信息系统采用事后核算,没能使预算与会计核算很好对接,致使财务信息系统与预算执行有偏差。

三、预算的执行过程缺乏有效考评机制

第4篇: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差别范文

【关键词】地质项目 ;项目预算; 会计核算 ;协调性

地质项目的特殊性导致不同性质的项目资金因为投资的侧重点和工作任务的倾向性不同,管理的制度和要求就有较大区别,尤其在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的认识、方法和手段就有很大差别。现就预算与会计核算方面的一些认识进行梳理。

一、对地质项目预算的再认识

1.首先要承认预算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项目预算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事前控制,项目技术方案一经确定,各技术经济指标即清晰,量化指标即明确,为保证技术方案的顺利实施,按照规定预算标准和不同手段投入工作量,从经济角度对项目投资进行的详细估算。中国地质调查局为加强地调项目管理制定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预算暂行办法》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预算编制暂行标准》,对地调项目的预算有着统一的要求,统一的表式和统一的预算制度。

2.其次要认清预算的预见性与灵活性

地质项目不同与一般的工程项目,具有高度的探索性和风险性,项目的设计立项一经确定,虽然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和任务,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地质状况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项目所投入工作量本身就是根据项目任务做出的预测性结果,如果实际工作条件真发生大的变化,投入工作量必然根据地质技术条件的变化做出合理调整,并非一成不变,由于项目设计的变动,这样项目预算势必也随之做出调整。

3.最后要维护预算的严肃性

强调地质项目的特殊性和地质项目预算的灵活性,并不能完全否定项目预算的严肃性。地质项目预算的科学性和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决定项目预算在项目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对项目的实施具有经费的约束力和控制力,并不是随心所俗的、盲目的、无序的,想怎样花就怎样花。

二、对地质项目会计核算的再认识

1.地质项目核算的依据、制度

地勘单位目前仍执行1996年出台的《地质勘查单位财务制度》和《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距今已有20多年,但国家对此会计制度并未做废止。自属地化以后地勘单位按事业体制运作,但又不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造成地勘单位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按地勘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混合双打”,既要按地勘单位会计制度进行地质项目、工作项目核算,又要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的核算,年终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编制部门决算,按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所得税汇算。这种尴尬的情形,虽是体制的问题,但对地质项目的会计核算造成很大影响。

2.地质目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1)地质项目按《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核算承认项目的节余和结余, 并允许节余进行分配,结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编报年报的要求和部门预算的规定,项目的经费不允许节余,结余要先上缴财政,并由财政经下年度预算后再做返还才能使用。制度、规定和要求的不一致,造成项目核算难做,数据的真实性无法保证。

(2)地质项目的预算中包含人员经费,是全成本核算。目前中国地调局下达的项目允许列支人员经费,省级财政安排的地质项目不允许列支人员经费,造成地质项目成本的核算不统一,省级财政有些项目经费大量结余无法开支出去,但基本经费支出内的人员经费又很紧张。

(3)地质项目核算按《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为全成本核算要分摊管理费用,实际操作中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项目是不允许分摊管理费用和过多的间接费用,人员费用也有比例限制。

(4)地质项目会计核算中的费用科目与项目预算中的费用科目存在差别,比如设备购置费 ,在会计核算中一般先进固定资产,再进行折旧推销列支成本,而项目预算中需要专用设备直接列入项目经费,造成会计核算与预算不一致。

三、对项目预算和会计核算差别的态度

项目预算与会计核算的不一致性,是客观存在的,要以科学的、严谨的态度来对待,反对“ 预算等于核算”的荒唐谬论。预算是理论值,是代表平均先进水平,管理水平的不同,实际工作各种因素的变化干扰,预算怎能与核算没有差别,一分不差的完全吻合是不现实的。科学的态度就要承认差别,具体分析预算条件与实际的变化,允许在合理的范围内有差值。而不是一味的强调一致性,最后造成虚假的凑数字。

四、对项目预算和会计核算协调性的处理方法

1.建立科学预算体系,协调好部门预算与项目预算的关系

地勘单位的部门预算与项目预算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部门预算是对单位整体收支情况的全面安排,包含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预算。

2.完善科学预算标准,突出灵活性和物价变动因素

预算标准的不统一也是目前项目管理突出问题,中国地质调查局有自己的预算标准,各省基金项目也有自己的预算标准。

3.规范会计核算程序,科学使用费用科目

项目预算的执行是要通过项目会计核算来反映,项目预算与项目核算的相互协调,实质上是项目管理中的监督与控制关系,在项目成本核算方面,有关部门应及时研究财务会计政策的适应性,适时修订《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和《地质勘查单位财务制度》,以适应地质勘查单位项目管理的需要。

4.预算考核要科学、合理,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有差值,在费用科目间有调济机制

预算执行的考核评价必须承认预算与核算的差异。核算并不完全等同于预算,在总经费不变的前提下,允许经费在费用科目之间的适度调济,幅度不能超出该费用科目的20%。当项目设计任务发生重大变化时,可以对项目设计中不合理的工作安排进行适度微调,相应预算也随之做出调整,并按权限报有关部门批准方可实施。预算的考核要具体分析各种与预算不相符的条件,做出科学分析,才能避免就数字分析的机械化、形式化。

第5篇: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差别范文

一、各中期收入与费用不合理配比的问题

我国中期财务报告准则采用独立现作为理论基础固然有很多优势,但容易造成各中期的收入与费用的不合理配比。这将导致两个不良后果:一是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业绩的正确评价;二是导致各中期列报的收益波动很大,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年度结果的预测。

很明显,上市公司执行中期报告准则后,就人为地将一个会计年度细分为几个更短的时期,并提供了每个中期的财务报告,会计信息使用者将会利用这些中期报告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决策。而在现实中,每个企业都有不同的生产经营特点,其年度内的各项收入和费用很可能是不均匀发生的。例如,对于季节性较强的企业来讲,其主要收入可能发生在年度内的某一个中期,另外的中期没有收入或收入很少;同时,企业的许多费用在年度内是不均匀发生的,例如周期性发生的年度大修理费用等。如果按照中期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对于季节性、周期性和偶然性取得的收入以及年度内不均匀发生的费用,除了在会计年度末允许预计(或预提)或者递延(或者待摊)之外,企业都应当在发生时予以确认和计量,不得在中期会计报表中预计(或者预提)或者递延(或者待摊)。”这样就可能会导致各中期收益的较大波动和收入费用的不合理不配比,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息使用者对企业年度结果的预测。因此,为消除季节性因素对预测的影响,企业必须在中期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企业的季节性或周期性特征,这将有利于投资者较好地预测企业全年业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对年度收入或利润的预测误导问题。而作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应主动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并关注各项不均匀发生的费用和不重复发生的特殊费用,以便准确评价企业的财务业绩并作出正确的决策。

二、与年度报表的关系问题

中期财务报告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会计报表附注,即在中期报告中根据准则要求所提供的报表应当是完整的会计报表,其格式和内容应当与上年度会计报表一致,如果法律、行政法规或者规章(如当年新实施的会计准则)对当年度会计报表的格式和内容进行了修改,则中期会计报表应当按照修改后的格式和内容编制;同时中期财务报告所采用的会计政策、确认与计量原则同年度财务报告相一致,其所应用的会计估计、成本分配和应计项目的处理等也与年度财务报告相一致。

然而,中期财务报告与年度财务报告也存在一定的区别。首先二者时效性不同。由于中期财务报告以一个季度或半年作为报告期间,而年度财务报告以一年作为报告期间,显然前者所提供的信息更及时有效,更有利于信息使用者的短期决策,而后者则更有利于使用者的长期决策。其次,二者适用的范围不同。年度报告适用于所有的企业,而中期财务报告仅适用于上市公司,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起规范和约束的作用。再次,对于季节性、周期性和偶然性取得的收入以及年度内不均匀发生的费用,除了在会计年度末允许预计(或预提)或者递延(或者待摊)之外,企业都应当在发生时予以确认和计量,不得在中期会计报表中预计(或者预提)或者递延(或者待摊)。最后,中期财务报告要比年度报告应用更多的会计估计。基于中期财务报告编报时间比较短和成本效益等方面的考虑,企业在编制中期财务报告时,可以比年报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估计。例如,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中期财务报告》的若干问题解答(下),“在每个中期末或者年末都涉及到存货数量的确定和成本的计价等问题,而为了节约成本和时间,企业在各中期末对存货进行计量时,可以比会计年度末采用更多的会计估计。”

三、中期所得税问题

1、计算中期所得税的必要性。一般来讲,企业所得税都是按年计征,企业在每个年度末才计算所得税并进行汇算清缴,而我国在中期财务报告准则中同样要求企业计算所得税,之所以这样要求,是因为计算中期所得税是必要的。因为所得税实质上也是一种费用,而会计要求费用要与收益相配比,因此必须计算中期所得税。如果不计算中期所得税,将影响企业的利润分配项目和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项目,即将影响企业中期的财务成果和中期期末的财务状况。

第6篇: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差别范文

关键词:财务预警 Z计分模型 农业上市公司

一、引言

农业在我国处于基础地位,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而农业上市公司则是带动农业现代化的龙头企业。在农业上市公司的成长过程中,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农业上市公司绩效低下、负债率不断攀升。一些农业上市公司因财务危机陷入经营困境,甚至被终止上市的例子屡见不鲜。因此,构建适合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模型,尽早发现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信号,这对于提升农业上市公司生存发展的能力、改进其治理水平从而发挥其龙头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种财务预警模型中, Edward I. Altman提出的Z计分模型(Z-score)是相对比较成熟的一种定量财务危机预警方法,这种方法在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爱尔兰、日本、荷兰等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Z计分模型从总体角度给出了企业财务状况的定量判定标准,但由于Z值受行业、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西方国家利用Z值判别企业财务危机状况的标准不一定适用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本文希望通过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检验Z计分模型对农业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预警的有效性,并结合农业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予以调整改进,为农业上市公司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Z计分财务预警模型,促进其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Z计分模型概述

(一)Z计分模型发展概述

Edward I. Altman(1968)提出了Z计分模型(Z-score),通过观察破产和非破产两组制造业企业,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22个财务比率进行筛选,得到一组能反映财务危机程度的财务比率,根据这些财务比率对财务危机警示作用的大小分别赋予相应的权数,建立Z计分模型。Z计分模型从总体角度给了企业一个定量判定标准,方便于判别企业的财务状况,但企业规模、行业、地域等诸多方面存在的差异,使得Z值的横向可比性较差。

(二)Z计分模型基本原理

Z计分模型:Z=0.012X1 + 0.014X2 + 0.033X3 + 0.006X4 + 0.999X5。模型涉及5个变量:

(1)X1――营运资本/总资产。该变量是衡量净流动资产相对于总资产比值的指标,其中营运资本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差值。很明显,该变量将流动性和规模这两个因素考虑进去了。通常情况下,一个企业持续的经营损失往往伴随着营运资本的缩减。相对于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这个变量被证明在财务危机预警上更具有价值。

(2)X2――留存收益/总资产。这是一项与各年累计利润有关的变量,它隐含着对公司年龄的考虑。如一个较年轻的公司往往有一个相对较低的留存收益总资产比率,因为它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累计利润。因此,在Z值计算当中,年轻的公司多少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与老公司相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新公司将会有更大的概率被判别为危机公司。事实上,现实情况就是这样的,一个公司在其发展初期发生财务失败的几率是比较高的。

(3)X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该指标用扣除利息和所得税之前的利润比上总资产,剔除了来自税收因素和借贷因素的影响,其实质是反映企业总资产真实产出效率的指标。公司立足之本是其资产盈利能力,该指标对于研究公司财务失败特别合适。此外,当公司的总负债超过其资产的评估价值之时意味着企业将要破产,而资产的评估价值则取决于其盈利能力。

(4)X4――股东权益市场价值/负债总额账面价值。股东权益市场价值是用所有股票的市场价值来衡量的,而债务账面价值则包括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该变量可以反映公司在资不抵债趋于破产之前,其资产的价值(用股东权益市场价值加负债来衡量)最多可以降低多少。例如,一个负债500万的公司,若其股东权益市场价值为1000万,那么它在破产之前资产价值可以下降2/3。该比率考虑了市场价值尺度,在预测破产方面比类似的用账面价值计算的常用财务指标――产权比率显得更加有效。

(5)X5――销售收入/总资产。这项指标是阐释公司资产获取销售收入能力的财务指标,能反映管理层适应竞争环境的能力,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使用效率。如果资产周转率高,表示资产使用效果好,企业可以因此获取更多的利润,留存更多的收益,并提高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这项指标从统计显著性的角度看与企业财务危机之间的关系似乎并不明显,但由于与模型中其他指标之间有独特的联系,对提高模型的判别能力有着重要贡献。

Altman认为,Z值的大小与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成反比:Z值越小,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行就越大;Z值越大,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小。当Z

三、Z计分模型在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中的应用

(一)农业上市公司Z值计算变量说明

在运用农业上市公司数据计算Z值的时候,模型中各个变量分子分母在计算口径上应该保持一致。计算X1 用的营运资本(流动资产减流动负债)和总资产数据来自于资产负债表,为时点指标,均采用期末数进行计算,即:

X1=(年末流动资产-年末流动负债)/年末总资产

X2 的计算也用期末数,即:X2=年末留存收益/年末总资产

计算X3时,分子息税前利润数据来自利润表,是时期指标,分母总资产来自资产负债表,是时点指标,为使两者计算时间口径上一致,分母应该用平均总资产进行计算,平均总资产由期初总资产与期末总资产的和除以2得到。X3的分子息税前利润等于利润总额加上利息费用,由于作为报表的外部使用人不能得知公司的利息费用数据,因此我们用利润总额加上财务费用来表示息税前利润。即:X3=(利润总额+财务费用)/平均总资产

X4的分子股东权益市场价值用股票总市值来表示,分母负债负债合计数,即:X4=年末总市值/年末总负债

X5的分子是来自利润表的营业收入,分母则采用平均总资产代入计算,即:X5=营业收入/平均总资产

(二)样本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0年至2009年沪深两市的农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Z计分模型的适用性。依据2005年3月颁布的《上市公司分类与代码》所进行的归类,农业上市公司为包含有代码“A”的上市公司,计算Z计分模型中各变量的指标数据除总市值以外直接来自于CCER数据库或在此基础上加工得到,总市值的数据则来自于CSMAR数据库。我国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上市规则》规定,上市公司出现财务状况异常或者其他异常情况,导致其股票存在被终止上市的风险,或投资者难以判断公司前景,投资者权益可能受到损害的,其股票交易将实行特别处理,在公司股票简称前冠以“ST”字样(Special Treatment)。观察农业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的原因,均为最近两年连续亏损(以最近两年年度报告披露的当年经审计净利润为依据),因此我们将实行特别处理带有“ST”标志的农业上市公司视为陷于财务危机的公司。

(三)农业上市公司Z值分析

本文根据CCER及CSMAR的有关数据按Z计分模型进行计算,得到2010年未被实行特别处理的正常农业上市公司的Z值如表(1)所示。表(1)中标注“―”的说明:天音控股从2008年起不再归类到农业类上市公司,因此不予计算其2008年、2009年的Z值。绿大地在2007年上市,民和股份在2008年上市,CCER数据库未提供上市当年年初的总资产数据,因此未计算当年平均总资产,也由此未计算相应年份的Z值。根据来自CCER及CSMAR的有关数据按Z计分模型进行计算,得到实行特别处理的ST农业上市公司的Z值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公司在被特别处理的前三年时间里,其Z值呈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在被特别处理前一年的Z值显著小于正常农业上市公司的Z值。Altman对制造业研究样本分析得出的结论认为:当Z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Z计分模型应用分析发现,运用Z计分模型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危机预警的时候,需要考虑我国的特殊国情以及农业上市公司的实际,用Z值判断财务危机状况的临界值应相应调整。利用Z计分模型对农业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危机预警的判定标准应该大幅降低,企业将陷入财务危机的判定标准应由Z0.7。农业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Z值判断标准与原始模型之间的差异也带给了我们一些启示:(1)农业上市公司财务状况亟待改善。Z计分模型其实是对一些与财务危机密切相关的财务指标赋予不同的权数进行平均,我国农业上市公司之所以计算出来的Z值结果偏低是因为用于计算Z值的各个财务指标的水平偏低,反映出农业上市公司在资产流动性以及资产的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方面的水平偏低,亟待改善提高。(2)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对财务预警有着重要的作用。Z计分模型是对公司财务状况进行总体判断的一种方法,所用的财务指标数据均来自公司的财务报表,财务报表的真实性是Z计分模型发挥作用的客观前提。对于那些象蓝田股份一样提供虚假财务报表的公司是无法用Z计分模型提供财务预警的。(3)国际差异影响模型效果。我国在2006年了新会计准则,新准则符合会计国际化的趋势,但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之间还是有差异。这导致计算Z值所用的财务数据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在没有实施新准则的2006年以前,这种差异更大一些。我国股票市场建立之初,大部分上市公司是国有企业改制而成,上市公司只允许少部分的股份能够流通,目前这种状况正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而改变,上市公司股份全流通的目标基本实现。在非流通股向流通股转变的过程中,上市公司股东权益的市值也受其影响发生改变,在存在非流通股时,用股票市价与总股数的乘积来表示上市公司股东权益的总市值是不够准确的,而股东权益总市值在计算Z值时要用到,这也使算出的Z值与股份全流通的西方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运用Z计分模型时,应该充分考虑导致Z值计算差异形成的各种因素,不能将西方国家的Z值判别标准拿过来生搬硬套。

参考文献:

[1]袁康来、李继志:《财务危机预警实证研究――来自农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2]徐雪高:《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应用》,《燕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3]吴世农、卢贤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测模型研究》,《经济研究》2001年第6期。

第7篇: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差别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控制,会计核算,预算管理,财会人员

医院财务管理是加强经济管理的核心,是有效的经济管理手段。进行医院成本核算,加强医院财务管理非常重要,对增强医院的市场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降低医院运行成本,促进医院优质、高效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一、把握医院财务核算的特点

医院内部各核算中心独立性弱、关联性强。医院各个核算中心在医疗活动中,可以自行运作,但只是成本核算的一个环节或者说是一部分,它不能完全独立,需要其他核算中心提供信息和帮助。因此,各个核算中心独立性弱、关联性强,间接成本高。由于医院组织机构和建筑空间的特点,使得医院在运行中除了有直接成本外,还有许多无法直接体现的成本。如院区的公共性支出及公共性空间和设备。对于医院为其提供服务的部门和人员越多,该科室分摊的间接成本越大。固定成本高,这是医院财务核算的显著特点。医院只要有医疗服务活动,就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空间,其特点表现为固定成本较高,一般的医院固定成本占总成本的30%以上。人力成本高。这是医院财务核算的又一个特点。医院需要大量的不同专业人才,这些人才成长期比其他行业要长5~10年,这里的专业性很强,技术更新很快,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医院的人力成本很高。把握医院这些财务核算特点,有利加强医院财务管理。

二、掌握医院会计核算的内容

现代医院会计核算制度进行了一些重大改革,也是医院会计同国际惯例接轨,迈向医院社会现代化的又一次重大发展。其内容主要有:一是会计要素。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将会计要素分为五类,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改变了过去将会计科目分为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两大类的划分方法。会计要素更明确,也更真实地反映了医院的经济活动。二是收支管理。明确了医院收支性质,重新划分了医院的收支,重视收支配比原则,加强了收入和支出的管理。将医院收入划分为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和其他收入。与收入分类相对应,将医院指出划分为医疗支出、药品支出、财政专项指出和其他支出。医院的所有收入均是事业性收入,相应的支出均为事业性支出。避免了医院过去的虚收虚支情况。三是成本核算。医药分开,明确了医院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范围。贯彻权责发生制原则,对医疗收入与药品收入分别核算。由于医院的经济活动不同于一般的事业单位,医院的支出应主要通过医疗服务收入来弥补,而不能依赖出售药品来弥补,将医疗及药品收支分别管理,分开核算,对医疗服务和药品消耗分别实行成本核算。四是“核定收入,超收上缴”。取消了奖励基金与事业发展基金的提取,规定了成本的列支范围,药品收入实行超收上缴。随着医院会计制度改革的延伸,要与时掌握会计核算的内容。

三、正确应用医院财务管理核算方法

一是直接成本的归集法。直接成本归集是成本核算的重点和难点。归集所依据的标准与成本核算结果有密切关系。在医疗成本核算中劳务费、公务费、业务费和原材料费按实际发生数计算,或按全院业务收入的百分比计算。固定资产折旧费直接影响医疗成本。医院常用的折旧方法:1.平均年限法。将固定资产价值按其使用年限平均计入各个时期医疗成本的方法。2.加速折旧法。将固定资产每期计提的折旧数额,在使用初期计提的多,后期计提的少,从而相对加快折旧速度的一种方法。包括余额递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折旧年限积数法等。其中使用最多的是递减折旧率法,它在各年的折旧率是按每年递减而总和不变的原则计算出来的。加速折旧法适用于中等价值而折旧年限短的设备。3.单位工时数法。是以固定资产的原值在使用寿命期间规定完成的工作总量,按工作时数平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它适用于固定资产在各个期间的使用程度很不均衡而且使用磨损特别大的情况。二是间接成本分摊法。常用的分摊方法有直接法、阶梯分配法、双重分配法和联立方程法。三是当前医疗成本核算方法已由完全成本法向制造成本法转变。完全成本法是把一定期间内在生产过程中的所有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都计入成本的方法。制造成本法是把全部费用分为制造费用和期间费用,将变动费用计入产品成本,而将固定费用作为期间成本计入当期损益,最终作为总收益的减项。完全成本法不能反映出产品销售量和存货量的变化。制造成本法注重变动成本的收益,可以正确揭示量本利的内在规律,简化核算工作。传统的医院成本核算方法重在事后的综合反映,成本核算时间与成本形成时间脱节,不能及时揭示成本差异。随着成本目标管理的推行,成本核算的着重点必须从事后核算转移到事前、事中控制上,以充分发挥成本核算在降低成本费用和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根据成本目标管理的要求,在具备条件的医院,实行目标成本管理,健全各种消耗定额,制定计划价格,编制费用预算和各种服务项目的目标成本,作为控制成本的依据。在医院经营过程中发生费用时,要及时组织成本差异的核算,并分析成本差异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应措施控制成本。

四、加强医院财务管理控制和资金收支管理控制

加强医院预算管理实现全面预算有利于合理配置医院资源,实现医院既定目标。首先,医院各相关预算部门应明确各自职责,严格按部门职责归集费用,以保证费用项目归集合理,避免多部门重复归集相同费用的情况。其次,预算相关部门以上一年度财务管理情况为参考,全面考虑本年度实际情况,按需编制本年度预算。再次,在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应当允许经过授权批准对预算进行调整,以避免突出完成预算的情况。最后,及时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防止未经授权随意更改预算的情况。应当明确:由于变化是客观存在,要适时调整预算。加强医院资金收支管理控制,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关键所在。随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医保结算资金数额越来越大。医院按医疗项目收费,医疗保险机构按每出院人次费用或单病种定额费用等方式与医院进行实际结算,因此形成的结算金额差异逐渐增多,原制度对此差额未作出具体规定,造成各医院核算科目不统一,收支的配比不合理等情况。新会计制度在医疗收入中的门诊收入、住院收入一级科目下设置“结算差额”二级科目,核算医院按医疗项目收费和医疗保险机构按定额付费结算医疗费时形成的差额。医保拒付部分,借记“坏账准备”、支付部分贷记“应收医疗款”,产生的差额部分通过“结算差额”明细科目核算,按比例额调整医疗收入。医院财务部门作为资金的主要管理部门,为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及时建立健全资金内控制度,形成独立、完整、科学的资金管理体系,加强医院财务管理。

五、充分认识医院财务管理的动态性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现代财务管理是现代管理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是动态的管理,而不是静态的。因而对医院财务管理要充分认识它的动态性。笔者认为:只有认识医院财务管理的动态性,这有利于医院加强和改进财务管理控制。医院的外部环境也是发展变化的。特别是当前在全国实施改革的大环境影响下,医院外部环境必将发生变化,又加之国家医疗制度的改革和国家财经政策和财务制度的改革等等,这些都必将引起医院财务管理外部环境的变化。医院内部改革也势在必行。动态财务管理的内容、范围及方法包括:如资产管理,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主要有医疗设备、药品、库存物资、债权和银行存款,这些资产是医院开展医疗服务所必需的、变化较大且易于流失资产。充分认识医院财务管理的动态性,这对加强和改进医院财务管理是极为重要的。

六、着力提高医院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

第8篇: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差别范文

[关键词] 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会计制度

在我国,为了有效地管理利率风险,2000年以来,各大保险公司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分红保险产品,受到广大保户的青睐,在保险公司的业务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高。在一些寿险公司中,分红保险业务收入占到全部业务收入的 50%以上,个别公司更是高达90%。由于分红保险不仅涉及分红保险保单持有人的保险保障利益,而且红利的分配涉及到分红保险保单持有人获取红利的利益,所以保险监管机构非常重视对分红保险的监管。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是保险监管机构进行监管的一个重要依据。

一、报送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目的和作用

报送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是保监会出于监管目的而要求的。2000年保监会颁发的《分红保险管理暂行办法》第 1条明确该规定的目的为“为规范分红保险业务,促进保险市场健康发展,根据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制定本办法。”2001年12月保监会颁发的《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该规定的目的为“促进人身保险业务的健康发展,规范市场行为,保护保单持有人的利益”。上述规定仅说明对分红保险管理的目的,没有明确指出报送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目的和作用。因此,理论界和实务界在对报送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目的认识上存在分歧。

从对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现行要求,可以理解报送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目的和作用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报送对象来看,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只向保监会报送,保单持有人看不到这份报告,而向保单持有人报告的文件是分红业绩报告,包括分红保险经营状况及公司分红政策、费用支出及费用分摊方法 (采用固定费用率方式的除外)、本年度盈余和可分配盈余、保单持有人应获红利、红利计算基础和计算方法。保单持有人看到的内容和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内容是否一致没有要求必须经过鉴证。所以,报送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主要目的是用于保监会的监管。

第二,从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要求的内容来看,保监会通过这份报告能够监督管理保险公司的一些违规行为,也可以考察各个保险公司分红保险的经营业绩。

第三,从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会计主体和范围来看,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站在保险公司的立场只反映保险公司全部业务中分红业务的经营情况和盈余分配情况,分红保险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资产负债表是从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人为切割出来的一部分,收入分配和费用分摊报告是对分红保险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及资产负债表的补充。因此,通过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可以了解分红保险这类特定的业务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

第四,在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相关规定中没有特别指出对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基本信息特征的要求。一方面,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要求和一般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要求基本一致;另一方面,其与一般财务报告也有许多不同。如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仅仅是对保险公司某类业务的反映,所以,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对资产和费用的人为分割。因此,特殊的会计主体的确定、核算范围的划分、信息的客观性和资产及费用分割的合理性等质量要求应该更加突出,否则会直接影响到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信息的使用。

至今为止,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已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现行体制下,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没有和向保单持有人报告的分红业绩报告相衔接,不能作为保单持有人权利索求的证明,因此在保单持有人和保险公司关于分红发生纠纷时,专题报告在司法判决中所起的作用是不明确的。建议在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和分红业绩报告之间建立起桥梁,使二者的内容相互衔接,并要求分红业绩报告必须符合经过审计后的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内容。

二、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和利源分析表不衔接

在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中,包含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和利源分析表。理论上讲,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是从会计的角度核算收入费用来计算业务盈余的,而利源分析表是从精算的角度区分利差、死差和费差来计算业务盈余的。这两个盈余是从不同角度、依据不同理念对同一事物的计算和分析,但数字应该一致。在现行的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中,这两个内容没有衔接起来,容易给报告的阅读者造成误解。实际上,在所有盈余都考虑到的情况下,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上业务盈余应该等于利源分析表上的所有因素的利源的合计数。事实上,利源分析表上的其他因素一行就是根据业务盈余和有限差利源数挤出来的。现行的利源分析表给人的印象是:死差利源 利差利源 费差利源 其他因素利源二利源合计,而实际上的计算公式却是:业务盈余—死差利源—利差利源—费差利源二其他因素利源。现有的两张表割裂了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容易让人误解业务盈余和利源合计这两个指标的计算方法不同、经济含义不同、数字也不同。

(二)不分费差的情况下费用的处理容易让人误解

在不分费差的情况下,在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中计算业务盈余应进行费用的扣除,现行的做法是所扣除的费用要求采用在险种设计时的评估附加费用。这样做的本意是想在业务盈余的计算过程中剔除实际费用和评估费用不同所带来的差异,从而使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中计算得出的业务盈余等于本年实现的、用于分配的盈余。但是由于在死差、利差、费差之外,总会有其他的因素对业务盈余发生影响,所以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中计算出的业务盈余必须调整其他因素对盈余的影响后才等于当年实现的、用于分配的盈余。所以,在不分费差的情况下,以预定费用代替实际费用的处理并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三)分配过程没有明确体现

在现行的分红保险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中,从业务盈余栏至所有者权益损失栏主要体现当年盈余的分配过程,这部分的分配过程存在以下问题:

1.如前两个问题所述,业务盈余并不一定是本年实现的应该分配的盈余。

2.分红保险特别储备采用提转差的表达模式也难以反映期初分红保险特别储备、本年实现的用于分配的业务盈余数及期末分红保险特别储备之间的关系。

3.没有体现出盈余分配的过程,不能有效衔接资产负债表和分红保险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使两张表中的勾稽关系没有体现。

(四)费用分摊中存在的问题

分红保险业务的盈余只是公司整体业务利润中的一部分,存在共同费用的合理分摊问题。在不同的费用分摊方法下,即使同一公司计算得出的业务盈余差别也非常大。由于合理分摊费用是保证专题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的前提,现行制度中对这一内容没有规定是不合理的。

(五)对增额红利分配方式下的分配没有特别考虑

现行的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表格格式没有对一些特殊的分红保险业务进行考虑,如采用英式分红的保险公司,由于采用的是增额红利的分红方式,所以在红利分配时随着保额的增加同时增提了相应的准备金,这部分准备金本来应该是在计算当期的业务盈余之后、在分配的环节产生的,但是在编制分红保险业务盈余与计算表时,却会将这部分准备金包含在业务盈余计算过程中的准备金提转差中,这样使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不能合理地反映保险公司经营分红保险业务的实际盈余情况。

(六)应付公司红利项目的表达存在歧义

在分红保险专项财务报告中“应付公司红利”的项目名称也不恰当,在获取盈余方面公司的名义是不明确的,因为公司的利益最终会归属于公司的投资者。同时,“应付”的说法也容易使人认为这部分内容是公司的负债,是公司投资者和保单持有人一样能够直接拿走的部分,但实际上,这部分内容仅是保险公司整体经营利润的一部分,所有者是否能够获得还要看其他业务是否亏损、决议是否进行利润分配等因素。因此,它不是保险公司真正的负债,以负债项目列示是不合理的。

(七)分红保险特别储备的性质不明确

目前对分红保险特别储备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分歧。一种观点是认为这部分金额应该是公司所有者权益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其应该作为负债项目列示。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分红保险特别储备是一种平滑机制,起平滑各年度损益的作用,某一时点的特别储备并不一定以后一定会分配给保户,如果将其作为负债处理,会增力n保险公司的负债,对计算偿付能力会有影响。持第二种观点的人的理论依据是精算规定中“保险公司应对分红保险账户提取分红保险特别储备”的规定。按照保险精算的规定,公司早晚必须要把在盈利年度提留的分红保险特别储备中的70%分给保户,那么这部分特别储备必须作为负债处理。在公司的实务操作中,有些公司把分红保险特别储备作为准备金负债处理,有些公司将其作为普通负债处理,有些有些公司干脆包含在所有者权益中,从而在报表上不体现。不同理解下的报告是不具有可比性的,有关规定应该健全分红保险的规范,以保证会计处理上的一致性。

三、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改进建议

(一)对表式进行调整

针对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和利源分析表不衔接的问题,应在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中设计业务盈余计算表和分配表两张表。其中,在业务盈余计算表中反映业务盈余的形成过程,按照实际收入和费用支出数字填列。在计算得出的实际业务盈余项下,区分死差损益、利差损益、费差损益、其他差损益,将业务盈余的会计计算和利源分析衔接起来。另外,由于这部分计算得出的数字和利润中分红业务的利润一致,所以没有必要用盈余的说法,可以直接采用“当年分红业务利润”的说法。业务盈余计算表也应改为“分红业务利润计算表”。该表式简要内容如下:

(二)取消预定费用的处理方式

在分红业务利润计算表中应反映业务利润的形成过程,并在计算得出的分红实际业务利润项下区分死差损益、利差损益、费差损益、其他差损益,就完全可以解决在不分费差的情况下实际费用和预定费用不同对利润计算过程的影响。所以,不论保险合同条款约定分所有差还是有限差,在分红业务利润计算过程中都必须以实际费用进行列示并计算。

(三)合理表达分配过程

针对现行报告中对分配过程没有明确体现的问题,分配过程的合理表达需要通过设计独立的分红保险业务利润分配表进行,在设计该表时应注意对分配保单红利过程的体现,不仅要反映本期分配方案,而且应反映上期分配结果对本期的影响。该表的基本格式如下:

(四)统一费用分配原则

针对在报告中费用分摊存在的问题,建议有关文件应统一费用的分配方法,或提出费用分配的基本原则,以保证盈余的计算结果合理,使各公司的费用分摊结果和计算的利润之间可比,同时为保证公司对费用分摊遵循既定的原则,应该在相关规定中要求审计人员对此严格进行审计。

(五)明确增额红利分配的处理方法

对不同红利分配方式下的分配过程的体现,应考虑在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附注中披露。如果保险公司采用增额红利方式,分配的过程应该在分配表中反映,然后在报告的附注中说明是增额红利分配方式,同时说明由于保额增加所增提的准备金数字。如果保险公司采用现金红利方式,应在报告附注中说明本年末应付保户红利中应用现金支付、留存累计生息、用以抵缴保费、缴清增额红利的金额,以反映不同红利支付方式对现金流出的影响。

(六)取消应付公司红利项目

如前所述,在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中“应付公司红利”的项目名称不恰当,在资产负债表中应调整到所有者权益项下,在分配表中也应表明这部分内容划归所有者权益。

(七)规范分红保险特别储备的处理

对于累计可分配盈余到底先确定本期分配的部分还是先确定期末分红保险特别储备的问题,公司是在考虑本年赢利的高低、市场对分红的预期、对以后年度盈利的预期等因素的基础上来决定,事实上不存在分配的先后顺序。考虑到会计上通常的分配顺序,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由于该部分分红保险特别储备以后是否向保单持有人分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所以,将其包含在所有者权益中更加妥当。

(八)统一报告的内容和格式

设计统一的披露格式和内容是保证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可比性的前提,应该要求公司报告包括审计报告、业务情况说明、主表、附表和附注说明等内容。对有些需要文字说明的内容应该要求至少应说明的内容,如业务情况说明应至少包括开办的险种、时间、范围、定价利率、红利来源、资金是否单独运用等;报表附注的内容应至少包括业务基本情况、编制基准、主要会计政策、重要报表项目明细等。

第9篇: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差别范文

关键词:业财因子 预算编制 预算控制 业绩考核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8-134-02

随着财务管理手段的提升,特别是财务集中核算和SAP系统的集成应用,财务管理的触角进一步向业务前端延伸,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以价值链为导向,以业财融合为手段的管理模式,正逐渐成为企业精益管理的新方向。本文试从探究业务、财务之间关系入手,通过传统因素分析方法,研究业财因子在预算编制和控制的功能作用。

一、业财因子概念及分类

因子分析是指研究从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统计技术,因子分析的基本目的就是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即将相关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每一类变量就成为一个因子,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资料的大部分信息。应用因子分析的理论,我们分析财务核算的会计要素与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业财因子,是指影响财务核算要素与对应业务量之间关系的因子,简单用关系式表述为:

AE=αХ(AE为会计要素金额,α为业财因子,Х为业务量)

1.按照会计要素的主体不同、业财因子的性质、弹性的不同,可以将业财因子区分为不同的种类。

按照会计要素的主体不同,可以将业财因子分为资产类业财因子、人员类业财因子、政策类业财因子、生产类业财因子和营销类业财因子。

资产类业财因子是指由于资产变量(包括价值量和实物量)所引起的会计要素变动,如由于资产原值引起的财产保险费变动,保险费率就成为财产保险费的业财因子。其他如电力设施保护费、房屋维修费、绿化费等项目皆与资产类业财因子相关。

人员类业财因子也可称为行为类因子,是指由于相关人员执行企业任务产生会计要素变动的因子,如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办公所发生的办公耗材、印刷、图书资料等办公费用。其他如差旅费、劳动保护费、水费、电费、低值易耗品等项目均与人员类业财因子相关。

政策类业财因子是指由于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所产生的税金费用的因子,表现为费率、税率或计件费用。如企业按房产原值计算缴纳的房产税,房产税率旧成为企业房产税的业财因子,其他如土地使用税、社会保险费、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等均与政策类业财因子相关。

生产类业财因子是指由于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费用的因子,如供电企业电力设施发生的材料费用与线路长度、变电站容量之间关系的因子等。

营销类业财因子是指由于企业开展营销活动所产生的费用的因子,如供电公司金融机构代收手续费,由银行机构按照收取电费笔数或电费金额两种方式产生,金融机构的费率就成为代收手续费的业财因子。其他如营销广告宣传费、电费票据与停电通知的印刷费等均属于与营销类业财因子相关。

2.按照会计要素与业务量间涉及因子数的多少,可以将业财因子分为单一因子和复合因子。

单一因子,是指会计要素和业务量之间存在一元线性关系,也可称作价格因子或费率因子。如财产保险费费率、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费率等。

复合因子,是指会计要素与业务量之间存在二元及以上非线性关系。如行为类业财因子中,差旅费与企业人员之间关系就属于复合因子。按照企业人员的划分:高级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和一般工人,人员级别越高,出差的频次、报销的标准越高,因而应该按照企业人员类别分别设置不同因子值以实现差旅费的精准管理。

3.按照业财因子性质的不同,可以将业财因子分为量化因子和属性因子。

量化因子,是指能直接确认会计要素和业务量之间关系比例的因子,如人均电费、水费、劳动保护费等。

属性因子,是指表明业务量特征的性质,不能直接确认比例关系,但又对比例关系的确认产生影响的因子,如资产的用途,生产用房屋和闲置房屋所产生的维修费用的差异会有显著不同,因而需将属性因子进行转化量化,其他如员工工种、车辆使用用途等。

4.按照业财因子性质的不同,可以将业财因子分为刚性因子和弹性因子。

刚性因子,是指因子数值受法律、法规、合约等因素约束,具有不可变更性的因子,会计要素的变化完全取决于业务量的大小。如企业适用的税率、财产保费的费率等。

弹性因子,是指因子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相对固定,但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如汽车燃油费油耗的单价会随市场波动而变化,即属于弹性因子的范畴。

二、业财因子的获取

业财因子的取得过程,就是确认会计要素与业务量间的数量关系的过程。

1.业财因子的分解。根据企业规模大小、管理细度不同,业财因子确认的数量、质量会有所差异。以车辆费用为例,以车辆数量为业务量,以单台车预计产生费用为业财因子来管控车辆费用,管控就会显得宽松、没有力度。如果将每台车产生费用的因子进一步细分为油耗、车龄、车辆原值、使用用途四个业财因子,而将车辆预计行驶里程作为业务量,车辆费用的管控就会到位、有力度。由此可见,业财因子分解的细度决定了会计要素核算的细度和管控力度。

2.业财因子的收集与计算。企业确认业财因子后,需要进行业财因子的收集和数据的加工整理工作。对于刚性因子,基本不需要收集历史数据,需要确认执行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合约方面的因子,譬如土地税税率、房产税税率、河道维护费费率等。对于弹性因子,需要采取以下步骤:其一,收集历史数据,将历年(一般以3-5年数据为准)财务数据和相关业务数据收集齐全;其二,确认业务因子计算方法,对于单一业财因子计算,采用线性分析法,对于复合业财因子采用多维尺度分析和二元回归分析法;其三,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加工,根据离基期的远近,确定历史数据的影响权重,按权重加工成待用数据;其四,将加工过的数据按照确认的计算方法,实现业财因子的剥离确认;其五,对确认的业财因子数据进行整理,剔除异常、非标因素,综合考虑市场因素、政策环境、经济形势等加以修正形成可用的业财因子数据。

3.业财模型的建立。根据业财因子和业务量,由业务相关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确立企业所控制会计要素内容及含有业财因子的业财模型,根据管理情况,构建的业财模型大致有以下三类:

(1)单一线性模型。公式为AE=αХ,该模型中会计要素的计量只存在一种业财因子和业务量,如企业房产税模型中,房产原值为业务量,房产税税率为业财因子。

(2)多元线性模型。公式为AE=ΣαiХi,该模型中会计要素的计量存在多种业财因子和业务量,如办公费,根据企业人员类别不同分别设置不同的业财因子,以区分企业人员在办公费使用中耗费差异。

(3)多维尺度模型。式为AE=Σαi(β1…βn)iХi,该模型中会计要素的计量存在多种业财因子和业务量,而业财因子中包括一种量化因子α和多种属性因子β,如车辆燃油费,将油耗作为量化因子,将车辆用途、使用年限、排气量作为属性因子,属性因子可看做量化因子的修正因子。

三、以业财因子为依托的预算编制

预算编制位于企业经营活动的起始点,也是关键控制点,可以防止企业使用不合要求的资源,保证企业的投入在数量和价值上达到预定标准,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有效使用。业财因子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预算的编制应从业财因子的确定作为起点,下面以业财因子为依托阐述预算的编制过程。

1.业财因子的审核和确定。为确保业财因子的细度和精度,业财因子应经过相关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审核确定,必要时还应通过中介咨询机构审查确认,根据以往工作经验来看,确定的时间应在每年的10月以后,在次年预算编制发起之前进行。

2.企业业务量的收集和审核。根据年度目标,由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预测会计要素计量金额和相关业务量值范围,由业务部门按照业务因子对应收集对应业务量,对业务量内容与预测业务量进行比较分析,整理后形成修正后业务量报送财务部。以车辆使用费为例,由车辆职能管理部门按照单辆车的量化因子油耗、属性因子使用年限、用途、排气量、业务量预计行驶里程、预计修理费等向车辆使用单位收集业务信息,车辆管理部门归集相关业务信息后,经过审核确认整理后报送。

3.预算编制和调整。财务部门收到业务部门报送的业务量信息后,按照相关的业财因子和业财模型形成会计要素金额与预测金额进行比较分析,整理后形成预算初稿。财务部门将预算初稿按业务量和预测金额下发职能部门和预算使用单位征求意见,根据反馈意见确认是否需要修改业务量或业财因子,最终形成预算定稿。

以业财因子为依托的预算编制,将业务量与业务金额进行分离,使业务部门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关注业务量上,确保业务量更加精准,财务部门偏重于业财因子和业财模型的适当性与准确性,责任分工进一步明晰。

四、业财因子在预算控制中的作用

财务集中核算后,财务信息集中与业务信息不对称,要实现业财因子在预算控制中的作用,就必须实现业务信息向上归集,与业务发生单位进行分离。

1.组织扁平化是业财因子管控的前提条件。为适应业财融合模式的需要,企业管理层级需要压缩,管理跨度加大,需要改变过去直线式管理职能机构,实现组织的扁平化,管理的专业化。以供电公司为例,需要改变过去以区供电局为主体归集业务信息的方式,改按送电、变电、配电、计量等专业化信息集中。通过组织的扁平化,打破过去条块分割,使得业务信息得以按专业类别归集、审核,这也是业财因子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

2.职能归口化是业财因子管控的组织保障。实现组织扁平化、管理专业化以后,业务发生单位(部门)与职能管理部门相分离,需要进一步明确不同组织和岗位应承担的管理职责,并按照其在价值链各业务活动环节的角色划分为归口管理部门和业务发生单位,从而打破以往的砍块管理,让对业务更加熟悉、了解的职能部门参与到业财融合全过程,设定业务量控制发生范围和发生标准,为财务提供审核支持,从根本上控制业务量的发生。

3.监控分层化是业财因子管控的核心要件。业财因子既使得财务业务量和价值量进行分离,同时又通过业财模型建立了紧密联系。资源使用单位侧重于管控业务的真实性,职能管理部门侧重于业务量发生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财务部门侧重审核凭证的合法性的基础上,通过比对价值量与业务量关注实际发生业务的业财因子偏离管理值情况,对偏离值较大的,财务部门有权要求资源使用单位给出合理解释,无法解释或解释不清的,财务部门有权拒绝办理相关的付款手续。

4.信息集成化为业财因子管控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建立业财因子数据信息平台,整合业财因子数据收集、录入、加工功能,利用信息技术,强化业财因子数据集成和共享,实现业财因子数据与各业务信息系统(营销系统、生产系统、物料系统)、财务预算系统的集成互联。通过信息集成,财务部门、业务部门可随时观察实际弹性业财因子(如油耗、人均办公费用、差旅费用)的变动情况,偏离值较大时,可提出预警供相关部门分析查找原因。在业财因子相对固定的情况下,通过信息集成,缩短财务与业务的距离,加强对业务量的监控,例如借助GPS定位系统,自动归集车辆的行驶距离和油耗,作为核算车辆燃油费的依据,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避免了因加私油、公车私用等形成的跑冒滴漏。同时,据此计算的业财因子能有效消弭业务信息失真可能带来的不利因素。

五、业财因子在业绩考核中的作用

一般来讲,业财因子反映了每单位业务量耗费资源的水平。业财因子越低说明企业节约资源的能力越高,反之,企业的浪费越大,因而在核算期末,通过计算业财因子的实际水平,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揭示预算与执行的偏差原因,帮助企业及时堵塞漏洞,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为业务量的管控提供有力依据。

2.深入揭示财务与业务的关系度,通过对业财因子的及时修订,为业财深度融合提供保障。

3.通过分析业财因子的异常波动,能及时发现业务前端问题,防范舞弊及业务操控行为,保证企业信息真实合法。

4.通过业财因子为预算执行考核提供有力依据,促使业务部门不断提升节约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玉.电公司业财融合路径探微.智慧(财经版),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