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预算会计包括的要素范文

预算会计包括的要素精选(九篇)

预算会计包括的要素

第1篇:预算会计包括的要素范文

1.督促收入支出执行过程的完成基于预算执行周期进行会计核算,能够提供核实阶段的信息以及它与实际收支数之间的差额信息。通过分析核实阶段和实际收支阶段的差额信息,可以督促相关部门尽快完成项目收入和支出的执行。

2.便于合同管理和项目管理预算执行周期会计能够反映预算执行全过程的信息,由于支出承诺、核实及付款阶段对应于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的预算执行环节,所以通过预算会计的记录能为合同管理和项目管理提供所必需的信息。

3.利于评估和管理财政风险政府部门可能存在的财政风险包括支付风险和贷款担保风险等。当前的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能提供对于风险管理至关紧要的前瞻性信息(IFAC-PSC,2001)。基于预算执行周期进行会计核算,能够对承诺、核实阶段的信息进行记录,使会计确认和记录的时间大为提前,能够更好的提供危机预警信息,以便于评估和管理财政风险。

4.提供预算编制和调整所需的可靠信息预算编制中,对于预算年度与以前年度相同或相似的项目,其预算计划一般需要参考以前年度的支出信息(RichardAllen和DanielTommasi,2001)。通过预算执行周期会计,能够记录项目的全部支出,并反映真实的结余信息,从而为以后年度的预算编制提供较为可靠的参考信息。

二、基于预算执行周期构建预算会计核算体系

(一)会计基础选择基于预算执行周期构建政府预算会计的核算体系,应当选择适当的会计基础进行核算。预算执行周期的核实和收款(付款)阶段,可以套用现有的关于会计基础的研究结论,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基础。进行这样的选择和设计,可以保证预算会计目标的实现。

(二)会计要素设置

1.在政府会计中设置“二元结构”会计要素政府预算会计要素包括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完整的政府财务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会计要素是对会计核算对象最基本的分类;而会计账户实质上是对会计核算对象的进一步细分。

2.我国预算会计要素的设置会计要素的设置应满足一定的标准:(1)应能够作为会计主表的主体结构;(2)会计要素之间应满足一定的等式关系;(3)应能够进一步细分为具体的会计要素项目,并据以设置会计账户,进行会计记录。基于上述三个标准,在预算执行周期会计中,应当设置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三大会计要素,同时按照预算收入周期和支出周期的各个阶段设置会计要素项目或者会计账户。

(三)会计账户设置及账务处理

1.预算账户与财务账户的协调使用在我国政府会计中确定采用“二元结构”会计要素后,应当进一步细分预算会计要素和财务会计要素,分别设置相应的预算会计账户和财务会计账户在政府会计中,预算会计账户与财务会计账户的关系处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设置两套相互独立的会计账户体系,分别进行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核算;另一种是设置一套同时包含预算账户和财务账户的会计账户体系。因为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会计主体和数据来源相同,应当采用设置一套会计账户体系的做法。采用一套会计账户的做法时,需要区分三种情况:(1)对只涉及预算收支的业务,仅进行预算收支核算,在预算收支账户中进行记录;(2)对只涉及资产负债变动、不涉及预算收支的业务,只进行资产负债的核算,在财务会计账户中反映;(3)对于同时涉及预算收支和资产负债变化的业务,需进行“双分录”核算,同时在预算会计账户和财务会计账户中进行核算。

2.预算会计账户设置(1)总分类账户依据预算执行周期进行预算会计核算体系设计时,应当按照预算执行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总分类账户的设置。①在预算批准时,设置“计划收入”、“核定支出”和“计划结余”账户,以分别核算批准的收入预算数、支出预算数以及两者的余额;②在承诺阶段,设置“承诺支出”和“承诺支出准备”这一对相互抵减账户,用以记录商品或服务的订购业务,便于进行借贷记账处理;③在核实阶段,设置“应计收入”和“应计支出”账户,分别核算经过核实的未来收入和未来支出;④在收款和付款阶段,设置“实际收入”实际支出”和“实际结余”账户,用于记录实际收到和支付的现金以及收支相抵后的余额。(2)明细分类账户借鉴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规定,预算收入可以按照收入的来源和性质区分为几类,进一步细分为款、项、目等,并据此设置明细分类账户。按照收入的来源和性质,财政部门的预算收入可以分为税收收入、非税收入等;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收入可以分为财政拨款、其他收入等。预算支出有两种分类方式: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分为类、款、项三级,按类级分为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等;支出的经济分类分为类、款两级,按类级分为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等。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支出划分基本相同,可以根据具体分类设置明细账户。在预算执行周期会计核算体系中,预算收入、预算支出的明细账可以按照表三和表四的格式进行设计:

3.预算会计账务处理(1)日常会计处理①预算得到批准时,即在收入计划和拨(用)款计划阶段,借记“计划收入”账户,贷记“核定支出”账户,将其差额记入“计划结余”账户;②行政事业单位在签订合同或订单时,即在预算支出周期的承诺阶段,应借记“承诺支出”账户,贷记“承诺支出准备”账户;③当行政事业单位购进商品或服务、收到付款凭单时,即在预算支出周期的核实阶段,承诺支出转化成为应计支出;④在预算收入周期的核实阶段,应借记“应收账款”,贷记“应计收入”;⑤在实际付款时,应计支出转化为实际支出。借记“应付账款”,贷记“应计支出”;同时登记实际支出,借记“实际支出”账户,贷记“现金”类账户。以上的会计处理均需要在相关明细账中进行登记。(2)期末结转处理进行期末结转处理的目的是结清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等账户的余额,从而使下一年度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的相应账户从零开始。

第2篇:预算会计包括的要素范文

关键词:公立医院 全面预算 编制

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单位实行全面预算,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的重要体现。预算管理的第一步就是预算的编制,预算编制是一项细致、复杂且耗时耗力的工作,不光要求编制人员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更强调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绝不是财务部门关起门来就可以完成的。公立医院如何科学、准确地编制全面预算,本文将从预算编制的原则、程序及方法一一阐述。

一、预算的含义及范畴

预算是指医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目标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新制度强调医院所有收支应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医院全面预算以医疗服务收入预算为起点,扩展到材料采购、医疗成本、医疗服务费用、资金等各方面的预算,从而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包括运营预算和财务预算。

医院运营预算包括业务预算、资本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等。

医院财务预算包括资产负债预算、收入费用预算和现金流量预算。

二、编制预算的原则

医院预算编制必须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不得编制赤字预算。编制预算医院要从本单位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综合考虑,统筹安排,量入为出。

三、编制预算的程序

应按照“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分类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编制预算。财务部门根据年初计划先预测分析,向上级提出预算目标;上级批准预算目标及编制政策;下达预算目标和编制政策。各职能部门进行预算执行情况分析;研究预算总目标和编制政策;分析影响预算各种因素;提出部门预算目标及确定依据,并编制部门预算;上报预算方案。财务部门分析、审查、汇总、平衡各部门预算,提出调整建议;召开预算会议讨论、修改预算方案,然后汇总上报。上报审批预算前应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批准。

四、预算编制的方法

(一)预算编制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科学、合理、准确地编制单位预算,在编制预算以前,要搜集编制财务预算有关的资料,夯实预测的基础,提高预算的准确性。

1、确定财务预算的目标

财务预算要以医院发展目标、计划为前提,对相关的业务目标及财务预算指标,要进行综合分析及平衡。

2、核实各项基本数字

主要包括:单位机构数、人员编制数、在职职工人数、离退休人数、房屋建筑物面积、机动车辆数、设备台数等基本数据资料。通过对上述数据的核实,剔除不实因素,确定编制本年度预算的基本数字。

3、汇总医院各部门预算

如人事部门的新进职工人数预算;设备、材料、低值易耗品采购预算;工程进度预算等;这些是编制财务预算的重要基础。在编制财务预算前,应将汇总的各项业务预算的数据及经济指标,加以整理、分析,经相互勾稽确认后,作为财务预算各表的有关预算数。

4、分析上年预算执行情况

上年预算执行情况是编制本年预算的重要依据。单位预算的各项财务计划指标是以上年预算执行数为依据,结合本年度医院发展目标、计划的要求确定。

5、分析预算期影响收支的各项可能因素

如:预算期各类人员比例变动情况、预算期在建工程和设备购置及维修情况、预算期政府及相关部门可能新出台的政策对医院收支影响情况等。

(二)预算编制的方法

预算编制的方法有很多,如:固定预算、弹性预算、增量预算、零基预算。其中零基预算,是指不考虑过去的预算项目和收支水平,以零为基点编制的预算。其基本特征是不受以往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情况的影响,一切预算收支都建立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来编制预算。医院应实行“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

零基预算的基本做法:一是要掌握准确的信息资料,对单位的人员编制、人员结构、工资水平,以及工作性质、设备配备所需资金规模等等都要了解清楚,在平时就要建立单位情况数据库,非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变动。二是要确定各项开支定额,这是编制零基预算的基本要求。三是要根据事业需要和客观实际情况,对各个预算项目逐个分析,按照效益原则,分清轻重缓急,确定预算支出项目和数额。优点是能够合理分配资源,确保重点、兼顾一般,促进各部门精打细算,合理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零基预算能克服单位长期沿用的“基数加增长”的增量预算编制方式中的不足,不受既成事实的影响,一切都从合理性和可能性出发。

(三)预算编制的计算方法

1、定额计算方法

适用于按照定员或其他基本数字计算的项目,如人员经费等。

2、比例计算方法

常用于按比例掌握开支的经费预算,如社会保障费、住房公积金、折旧费、工会经费、福利费、医疗风险金等。

3、标准计算方法

适用于国家有明确规定收支的项目。

4、比较计算方法

通过与上年相同项目比较或不同单位条件相同的项目比较计算本院的项目金额。

5.估计计算方法

通常用于无法核定预算定额,又无规定标准的预算项目。

在实际编制预算时,上述计算方法常交叉综合运用。

(四)单位预算的编制

根据预算的含义单位预算的编制可分为收入预算编制和支出预算编制两大部分。首先确定基本数据,主要包括预算期人员编制数、离退休人数、病床数、实际占用床位数、出院人数、门急诊人次等业务量指标,据此制订医院的收入总预算、支出总预算、现金流量总预算、资金总预算、门急诊工作量总预算和住院床日总预算等,并粗略编制医院的预算资产负债表。

1、医院收入预算的编制

医院收入预算的编制,应参考上年度实际收入水平,结合预算年度医院事业发展和工作任务计划,以及医疗收费标准等因素,以预算业务工作量为基础确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医疗收入

包括门诊收入和住院收入。制定预算应具体分解到门诊、医技临床科室,并结合工作量任务,合理确定收入结构及均次费用水平。

门诊收入。以全年计划门诊人次数为基础,按每一门诊人次计划收费水平(不含药费)计算。

住院收入。以全年计划病床占用日数为基础,按病床日计划收费水平(不含药费)计算。

药品收入。以上年度每门诊人次和每占用床日药费的实际收入水平为基础,结合预算年度工作量计划变动因素计算。

(2)其他收入。包括培训收入、食堂收入、银行存款利息收入以及其他项目收入。预算编制应参照上年度实际情况,并根据预算年度有关因素计算。

(3)财政补助收入。根据财政部门核定的定额补助和专项补助数编列。

(4)科教项目收入。按照上级和有关部门下达用于科研教学项目的预算指标编制。

2、医院支出预算的编制

支出预算要严格执行预算编制的原则,不得编制赤字预算。编制时要本着既要保证医疗业务正常运行,又要合理节约的精神,以预算年度事业发展计划的工作任务、人员编制、开支定额和标准、物价因素等为基本依据。包括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

(1)基本支出预算

是保障其医疗业务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编制的年度基本支出计划,包括人员经费、卫生材料费、药品费、折旧及摊销费、日常公用经费等。对人员经费支出部分要根据计划年度平均职工人数,上年末平均工资水平,国家有关调整工资、增加工资性补贴的政策规定、标准,离退休人员数和国家规定的离退休经费用于开支标准等计算编列;药品费预算编制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预算年度药品收入预算和国家规定的加成率或差价率编制;二是根据预算年度药品收入的预算参考上年度实际的药品加成率或差价率合理计算。办公费、水电费等公用支出预算分二步进行,第一步以上年度实际支出定额为参考核定预算年度的支出定额,第二步以预算年度核定的支出定额乘上相应的职工人数或服务量确定;固定资产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及计提医疗风险金预算按掌握开支的经费预算采用比例计算方法确定。其他支出,可参考上年度实际开支情况,考虑计划年度内可能发生的相关因素,正确预计编制。

(2)项目支出预算

是单位为完成其特定的工作任务或卫生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预算之外编制的年度项目支出计划。应根据预算年度的事业发展计划,结合上年项目支出执行情况,以及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要求,对申报项目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和严格审核的基础上,结合当年财力状况,编制项目支出预算。

为便于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评价和考核,编制预算期间应与会计年度保持一致,按年进行编制,按季度和月度分解。

参考文献:

[1]高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促进医院管理水平的提升[J].中国卫生经济,2012,2:56-58

第3篇:预算会计包括的要素范文

1.1人为影响因素

这部分影响因素包括工程设计漏洞或临时变更所导致的工程水利过程与计划出现不同、水利工程预算编制部分出现不合理。这两部分影响因素会导致工程在实施阶段出现超预算的情况。这部分产生的原因包括设计人员对相关法规把握不准、出现偏差;对设计方案经验不足;在设计过程中的考虑不够完善导致设计出现遗漏项,直接影响水利工程预算经济文件中的数据。水利工程设计时需要事先深入调查研究,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做出合理设计。就水利工程预算的编制部分,某些预算编制工作者对自身工作的严谨度不够导致出现由于研究不深入细致而引发的编制欠缺,这也成为影响水利工程预算的人为因素之一。缺失科学性、合理性、完善性的水利工程预算编制数据令预算发难丧志了价值与在工程中应具备的指导意义。设计人员这部分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影响因素所产生的后果是实施过程中施工周期边长,最终超出原有预算。这种现象在当今水利行业出现的几率并不低,可见,如何控制好水利工程预算与设计部分的准确有密切关联。此外,人为影响因素还包括设计完稿后审查工作的不仔细、审查制度不健全等。总而言之,这部分人为失误所引发的后续负面影响较为严重,会直接影响施工单位的综合能力及工程控制水平。

1.2市场影响因素

制作工程预算时需要考虑的工程设备、材料的价格可能会由于市场变更、国家调控等非人为因素产生变化,市场及环境的变化导致项目工程预算出现与实际存在出入的情况也引发工程完成周期的变化,多数情况是周期加长,进而实际费用超过预算数值。而材料价格部分出现的误差也是人为无法控制的客观硬性因素,由于国内设备厂家之间的商业竞争,令设备材料的价格混乱、报价不同,也就是说,当下工程材料市场竞争呈现出无规范模式,形成了预算价格差距偏大的必然原因。

二、工程项目预算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小的预算风险;对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进度变更、施工条件变更,以及发包单位提出的新增工程等各种变更,要严格按变更程序执行:涉及到对设计图纸或施工组织设计的更改及对原材料、设备的更换,须提供完整的工程变更文件,包括变更的概况、变更理由、变更后的设计图纸、变更预算书及对合同价的影响等;工程变更均需先提交总监理工程师签收、初审,并按有关权限和审查批准程序审批后以书面形式变更批示。未经投资估计、预算、审批的工程变更一律不得发出;严格按照业主总监理工程师收到完整的工程变更文件后审核并提出意见进行预算控制。必须熟悉并了解定额,熟练地掌握运用工程量计算的知识及规则。熟悉施工图纸,对施工前已经发生的设计变更也应该做到心中有数。预算人员应该经常深入施工现场,了解施工的实际进展情况,避免出现重大的疏漏而引起质量隐患或安全事故。

通过上一部分分析可以得知,水利工程预算中除去客观市场的影响,人为因素产生的负面效应是改善预算工程准确性的切入点。根据现有水利行业现状、结合相关工程控制示例,现提出以下具有可操作性的合理化控制方案。

a.在水利工程设计阶段,通过加强各环节监管、审查力度,以最大限度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及时效性。

b.工程造价预算编制阶段的相关人员需要充分考虑环境、市场等变化规律及可能性,通过对现有市场环境的准确把握,综合分析后得出预算编制制作方案。换言之,编制制作人需要在水利工程预算文件中留出可能出现的市场价格变动的空间,避免出现由于事先考虑不完善所产生的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被动性。

c.提高团队素质,确保各级人员的工作专业性,尽可能降低人为失误出现的几率。换言之,对水利工程预算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的有效掌控是降低工程超出预算的可能性的首要任务。水利工程预算在工程项目中的重要意义可窥一斑,而如何完成具有高精度、准确性的水利工程预算经济文件成为完成这一环节的关键。对水利工程预算影响因素的探究需要从其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入手,结合客观事实与实际项目管理案例的查阅成果,分析工程建设中具有规律性的问题环节,用以作为探讨水利工程预算有效得以控制的基础。

三、结束语

第4篇:预算会计包括的要素范文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会计环境面临新的转变,一系列的财政制度新规均对我国政府会计体系发展提出新的要求。美国在全球会计界中处于领先的地位,作为引领世界会计潮流的领航者,美国会计规范的制订对全世界的会计规范都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政府会计基本准则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我国会计基本规范的制订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 政府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基本准则;差异研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003

[中图分类号] F235;F8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5- 0010- 03

1 中美政府会计准则介绍

由于美国政府相互独立的关系,制定一套被各级政府所承认和接受的财务报告准则是比较困难的,因此美没有统一的政府会计,美国联邦政府会计准则和州与地方政府会计准则分别由不同的机构负责制定。联邦政府会计准则是通过联邦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公告形式的,公告中包括准则公告、技术公告、概念公告和解释公告,在这4种公告中概念公告以提供观念性框架为主要任务,为制订会计规范提供最根本的和总体的方向,技术公告和解释公告对以上公告进行增补和完善。目前已经公布的概念公告明确地规定了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会计报告的主体等根本性问题。州和地方政府会计准则是由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制定的,准则体系除上述4种公告之外还包括问题和解答的特殊报告。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先后了2个概念公告,第一个概念公告建立了州和地方政府的外部财务报告目标,第二个概念公告为服务绩效报告标准提供了框架。州和地方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与联邦政府财务报告目标类似,一是要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和活动;二是帮助使用者评估政府运营绩效;三是帮助使用者评估政府提供的服务结果及其服务能力。

多年来,我国在政府会计领域实行的是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预算会计标准体系,主要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制度等。这一体系是适应财政预算管理的要求建立和逐步发展起来的,为财政资金的运行管理和宏观经济决策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预算会计标准体系难以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需要,近年来,全国人大代表、有关专家等纷纷呼吁,要求加快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建立能够真实反映政府“家底”、绩效及预算执行情况的政府会计体系,审计署也提出了相关建议。与此同时,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了落实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当前的会计改革,创建统一、科学的政府会计理论体系和以权责发生制为主的政府总的财务报告制度,在2015年10月23日,楼部长签署财政部令第78号公布《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于2017年1月1日开始实施。

2 中美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差异

2.1 会计核算基础的差异

美国联邦政府会计准则编制基础采用权责发生制,而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目前所施行的《政府单位会计与报告准则汇编》的第8 项基本原则中指出的“政府单位应该采取权责发生制或者采取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来确切的认识到财务情况和营运的效果。”按照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理解说明,修正以后的权责发生制与权责发生制的不同主要就是说明收入必须要在可以取得并且可以计量时进行确认;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来确认收入与支出得有政府型基金和备用信托基金,而剩下的其他各项的业务都是采用权责发生制。

根据我国于2015年的《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一章第三条规定:我国的预算会计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本的运行基础,而财务会计则是以权责发生制为根本进行运行结算的。同时根据中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第11 条和同时运行实施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第9 条中均有确切的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取的是收付实现制。”关于我国的政府会计主要是与需要与预算会计保持一致。所以中国的预算会计在涉及经济业务的核算运用方面重点是采用收付实现制。

2.2 会计要素的差异

会计要素作为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框架。美国政府组织的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基金余额、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五项。

《基本准则》构建了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政府会计核算体系,因而我国政府会计要素为“二元结构”,即政府预算会计要素(预算收入、预算支出与预算结余三个要素)和政府财务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五个要素)。为准确反映政府会计主体的运行成本,科学评价政府资源管理能力与绩效,《基本准则》对资产、负债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并提出不同于现行预算会计中收入与支出概念的要素――收入和费用。

2.3 会计报告的不同

美国政府会计报告的重点在于预算会计控制以及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和报告,更侧重于实际或潜在外部使用者的需求。联邦政府年度综合财务报告包括文字说明和财务报表,财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净成本表、营运和净额变动表、统一预算和其他业务现金余额变动表、净营运成本与统一预算盈余(或赤字)调整表;州和地方政府综合年度财务报告包括介绍部分、财务报表和统计图表,财务报告主要有资产负债表、收入与支出报表、现金流量表、余额变动表和净资产变动表,反映报告期各基金的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

我国《基本准则》要求政府会计主体除按财政部要求编制决算报表外,至少还应编制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和现金流量表,并按规定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同时强调,政府财务报告包括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和政府部门财务报告,构建了满足现代财政制度需要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

2.4 会计主体与报告主体的不同

美国联邦政府与州和地方政府都是以基金为会计主体。美国政府会计的会计主体可以使政府所有的相关业务活动得到精确、独立的反映,而政府会计主体和会计报告主体是不完全一致的,通常有两种报告形式:一种报告是将单个的基金作为主体进行编制的,另一种报告则是将每种基金的有关信息汇总列示,由此可见,美国的政府会计报告主体既来自于会计主体又高于会计主体。

在我国的政府会计中,我国的会计主体是各级的财政部门与各级行政单位,在我国的政府会计中即使也有基金的概念,比如说属于行政单位净资产的固定基金和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专用基金等,但是这种基金表现出来的形式只是在具体会计要素中所包含的一级科目,这并不能完成整体意义上的非依赖性,独立性的会计主体,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部门或者单位会计主体。我国的政府会计是将各级的财政部门和各级的行政单位作为会计报告的主体,因此,我国政府会计中的会计主体和报告主体是一样的。

2.5 会计目标的不同

美的政府会计目标最重要的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政府会计能够使政府向公民陈述受托责任而且有利于使信息使用者更好的评价政府的受托责任;第二,有利于使用者评价政府当年的财务管理活动的成果;第三,可以使使用者对政府提供的服务以及履行的政府责任进行评价。因此,可以将美国政府会计的目标归纳为:向政府的相关部门、社会大众以及其他相关机构等使用者来提供对经济和政治决策以及评价政府的业绩和政府受托责任等相关信息。

我国《基本准则》会计主体目标除了编制财务报告,还编制决算报告。《基本准则》的财务报告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政府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信息,反映政府会计主体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决策或者进行监督和管理。《基本准则》的决算报告目标是向决算报告使用者提供与政府预算执行情况有关的信息,综合反映政府会计主体预算收支的年度执行结果,有助于决算报告使用者进行监督和管理,并为编制后续年度预算提供参考和依据。

2.6 会计模式不同

美国的政府会计从实质上来说是一种基金会计的模式,包括政府基金、权益基金和信托基金,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或者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对每项基金设立相应的预算账户和实际账户,将预算纳入到会计核算当中。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达到控制和检查限定资源的使用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效果,但计算复杂。

我国政府会计模式是预算会计模式,以政府预算为基础,与国家管理体系相适应,一级政权设立一级预算,每一个预算单位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组织负责管理本单位或者本部门的会计工作,实行独立的会计核算,按照政府经费下拨的上下级关系逐层分为一级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三个层次。这种预算会计模式在计划经济的前提下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对政府财政资源分配管理严密,管理方式也比较简单。但是,这种方式不能控制基层单位在具体实践中的财务资源的使用,达不到预算资金均衡合理分配的目的。

3 结 语

通过我们对于上述多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即使国际会计准则是逐渐趋同的,中美两国在政府会计准则的许多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的区别。美国的资本市场比较发达,因此美国的会计制度相对来说也更加完善,更加成熟,然而中国各项制度的建设还并不完善,这就需要我们适当的借鉴美国经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应该结合我国自身的特点,对其进行合理地吸收和利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元,杨薇钰. 应计导向政府会计模式的概念框架比较研究――以美国、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会计为例[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4):68-73.

[2]路军伟,田五星. 政府会计改革:驱动因素与变革效率――基于政治伦理、市场逻辑与组织行为的视角[J]. 会计研究,2014(2):20-26.

[3]戚艳霞. 美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基金会计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 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6):24-26.

[4]邹小平,吕跃金. 美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最新发展及借鉴[J]. 会计师,2006(11):48.

[5]吴守峰. 关于《会计法》修订完善的对策建议[J]. 财务与会计,2013(11):53-54.

[6]欧阳宗书,狄穑张娟,等. 美国、加拿大政府会计改革的有关情况及启示[J]. 会计研究,2013(11):3-7.

[7]马慧. 中外政府会计核算比较研究[J]. 会计之友,2013(17):46-48.

[8]戚啸艳,韩静,赵建国. 政府会计改革进程中的困惑和机遇解构[J]. 会计研究,2013(6):33-38.

[9]陈志斌. 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结构研究[J]. 会计研究,2011(1):17-23.

[10]郑素芬. 我国政府会计信息的供求分析[J]. 商业会计,2009(7):59-60.

[11]黄燕飞. 浅议我国政府会计中确认原则的选择问题[J]. 中国政府采购,2009(9):75-76.

[12]宋衍蘅,陈晓.西方国家政府会计的比较及其借鉴[J].会计研究,2002(9):58-62.

[13]柯静云. 中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体系比较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14]杜金爽. 中美政府会计制度比较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5.

第5篇:预算会计包括的要素范文

[关键词]地勘单位 项目成本管理 财务控制

项目管理是指企业运用系统工程观点,对所承包的工程项目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实现生产要素在工程项目上的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这是国际上通行的成熟的先进经验。我国最早引进项目管理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项目管理成为现代企业的最新管理科学,它被看作是一个可以用来应对激烈竞争环境的有效解决方案。项目管理分为两个阶段:80年代前为传统的项目管理阶段,80年代后为现代项目管理阶段。

现代项目管理的整个动态过程分为立项、计划、执行、控制和收尾五个阶段。引入了包括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先进且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通过项目风险预测和管理,将市场经济中不确定因素带来的损失降至最小,达到充分利用资金、提高施工质量、提高企业效益的目的。企业经营是目的,项目管理是手段。企业的成功在于有效地推行项目管理。

一、地勘单位项目成本(费用)管理的现状

地勘单位目前的工程项目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地勘费支付的地质找矿的钻探坑探等工程项目,包括区调、普查、初勘、详勘等,业主是部或局,实施是地勘单位。第二类是承包由社会资金投入的各类工程项目,包括社会资金的地质勘查、水工环、地质灾害治理、公路工程、房屋建筑、港口、水利、市政、地下建筑等工程,业主是社会上的法人或投资机构,承包者是地勘单位或所属企业。第三类项目是由自己投资的建厂、建站、改造老企业、资源开发等,资金是靠局扶持或单位贷款。

地勘单位的项目管理经过多年的实践已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目前很多工程项目仍存在着质量事故、工期拖延、费用超支等问题,有的已严重影响了本单位的经济发展。如在地勘费支付的项目上,资金被挪作他用,成本费用在各项目间的随意调节,目的是年终财务报表中的结余为零。自己投资的建筑安装工程以计划充当预算,财务控制环节形同虚设,财与物浪费严重。在承包社会工程项目上,项目管理水平低下,导致项目在资金、人员、质量、进度管理等方面严重失控。项目实施过程中,投资缺乏预算管理,随意性较大;不重视项目前期准备工作,项目资金不能落实到位;截留、挪用、挤占、浪费项目资金成为普遍现象。几年下来,不但没有积累资金,反而亏损严重,经济效益差,严重影响了地勘产业经济良性发展。现以地勘单位项目管理为主,重点分析其在项目成本(费用)管理效果不好的问题和原因:

1.项目成本控制方法落后

目前地勘单位仍基于定额和部门分摊以及成本结算等管理方法最终很难实现项目成本的最低化和项目价值的最大化目标。造成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仍使用传统的财务会计核算方法,即注重的是记账、算账、结算和项目成本的反映。这仅是一种为反映项目的实际成本状况而设计的管理方法。所以现有项目成本控制方法无法真正为项目成本的控制提供基本的手段和方法,因此提醒财务人员有必要按照现代项目管理和管理会计的思想与方法,去建立一套更注重项目成本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与信息反馈的项目全面成本控制的模式和方法,以便更好实现项目成本控制的根本目标。

2.项目财务管理体制设计问题

地勘单位在项目施工阶段,项目中期的财务管理体制设计不合理,缺乏全面预算管理,导致财务混乱,无法准确核算项目成本----收益。如没有编制项目资金预算,擅自对外筹资等;固定资产与临时设施采购、维护管理、报废处理;项目存货管理问题;项目债权债务管理的问题;项目成本费用管理的问题,无明确、详细的费用和成本预算,成本费用执行的结果没有和预算项目一一对应和进度比对;工程成本项目的划分和归集不统一,无法保证不同项目收入利润口径的相对一致。导致个别项目出现净利润没有全部及时上交,用作其他开支。财务部门要单独设立工期项目和账户,反映项目的工期成本,积累数据,在成本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降低质量成本的建议和意见,提高项目的整体效益。

3.项目成本超支问题

项目后期在决策时,常常出现成本超支的现象。在项目结束时,很多都难以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的审计,大多粗略审计后就将审计结果报上级公司管理层,这就谈不上对审计报告讨论分析,做出评价。

二、财务控制对项目管理的作用

1.改善项目管理层的管理模式

财务管理作为价值增值的主要手段,不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人员所从事的一系列的财务活动,财务控制也不再仅是专业人员对资金运动的有效控制。从其控制主体上讲,财务控制的主体应该是地勘单位法人(董事会),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人员和经营者只是现代财务控制主体系统中的分层主体;从财务控制的内容上讲,财务控制不仅是资金运动上的控制,更重要包括对资金运动过程起调控作用的系列制度,因为这些制度是财务活动的有力保障,为资金运动过程提供了运行轨迹,从而一方面提升了工程项目财务控制在财务管理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也增强了财务控制的功能。

2.保障现代项目管理制度顺利实施

首先,对项目所有者来说,他最关心的是其投入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即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有有效的财务控制做保证。其次,对项目管理者而言,财务控制是其履行受托经营责任、实现项目经营效益最大化目标的重要保证。再者,财务控制能够协调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冲突,使控制双方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从而保证现代项目管理制度的顺利运作实施。

此外,财务控制还对项目管理起到保证业务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项目财务活动的合法性的作用。

三、全过程成本管理的财务控制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每个地勘单位都会遇到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这些项目联系着能否按期竣工、质量的优劣、经营目标的实现、单位形象的树立等等一系列重要工作,都直接和地勘单位的存亡或成败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地勘单位由事业体制向企业体制转变的过程中,项目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抓好地勘单位内部所有项目的成本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任务。项目管理之一的项目费用,是指形成项目产品全过程所耗用的各种费用的总和,其中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管理费、税金等。项目费用管理又叫项目全面成本管理,就是在已批准的预算范围内、确保项目保质按期完成。换句话说,全面成本管理就是通过有效的使用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去计划和控制项目资源、成本、盈利和风险。它是全过程即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管理,从项目生命周期来看一般包括如下四个主要过程:资源计划、成本估算、成本预算、成本控制。地勘单位的成本管理应着重抓好这四个阶段的财务控制。

1.制定可行的资源计划

资源计划是在分析、识别项目的资源需求,确定项目所需投入的资源种类、数量和时间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项目资源供应计划的项目成本管理活动。项目资源包括项目实施中需要的人力、设备、材料、能源、设施及其他各种资源等。项目资源计划涉及到决定什么样的资源(人力、设备、材料)以及多少资源将用于项目的每一项工作执行过程中,因此它必然是与费用估计相对应起来的,是项目费用估计的基础。

2.做好项目成本费用估算

成本估算是根据项目资源计划以及各种资源的价格信息,粗略地估算和确定项目各种活动的成本及其项目总成本的项目管理活动。包括初步项目成本估算、技术设计后的成本估算(预算)和详细设计的成本估算(最终估算)等几种不同精度的项目成本估算。项目生命周期包括多个阶段,各阶段都以一个或多个可交付成果作为标志。针对各阶段特定的成本管理任务,需要分阶段编制成本估算,因此,成本估算是贯穿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一种管理活动。

进度计划是从时间的角度对项目进行规划,而成本估算则是从费用的角度对项目进行规划。成本估算是对完成项目所需费用的估计和计划,是项目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实行成本控制,首先要进行成本估算。成本估算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

3.加强项目全过程的成本预算

成本预算是在项目成本估算的基础上,更精确地估算项目总成本,并将其分摊到项目的各项具体活动和各个具体项目阶段上,为项目成本控制制定基准计划的项目成本管理活动,它又称为项目成本计划。项目成本预算的结果是确定出相对合理与科学的项目成本控制基线。

在进行项目成本预算的过程中,需要使用总预算确定的方法、进行预算分解和调整的方法、预算投入时间安排的方法及详细预算的方法,也可以使用计算机软件去进行这些工作。具体的项目成本预算的方法同估算方法,包括自上而下估算法、参数模型估算法和自下而上估算法。施工项目各阶段成本预算应做如下工作:

1.开工阶段编制预算

(1)根据ISO―9001质量体系中的设计程序编写施工设计,并组织专家评审,按照批准后的设计编制工程预算书;

(2)根据工程预算书,及时编制出各种材料采购计划单;

(3)收集当地物价管理部门颁布的各期材料预算价格及相关规定;

(4)认真阅读与业主签订的工程施工合同,掌握合同中有关工程价款计算的条款,为今后预算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5)对施工进程中采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单独编制相关的专门预算另报业主。

2.施工阶段落实预算

(1)对于闭口承包的工程项目,项目预算人员应按项目划分,结合施工进度计划、设计变更单、联系单重新编制施工预算,找出与预算的差距,为今后决算的调整做好基础工作。

(2)对于开口承包的工程项目,项目预算人员应积极主动与业主代表接触,及时督促业主早日审定施工图预算,敲定工程造价。工程造价的及时确定,有利于各施工阶段的进度款拨付。先干后算将会在后期结算阶段使项目部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

(3)无论是闭口承包还是开口承包,为了使项目管理处于先进的管理状态,唯一的途径就是要求项目预算人员编制分部工程预算,分部预算不仅能满足项目施工管理需要,还能满足项目成本管理的需要。

(4)对于设计变更、签证要及时计算,做到当月完工当月计算,当季完工当季计算,并及时编制补充预算,保证工程价款的真实可靠。

3.工程竣工阶段编制决算

(1)工程竣工阶段,项目预算人员应先准备以下结算资料:①施工承包合同、竣工图、设计变更联系单、现场签证单、施工组织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甲乙双方共同形成的会议纪要等资料;②甲乙双方签字认可的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当地造价部门颁布的各类调价文件。

(2)结合以下预算及时编制竣工决算:①项目工程施工图预算;②设计变更预算;③项目现场签证预算;④材料差价预算;⑤政策性调整预算。

(3)工程项目竣工决算编制完毕后,项目预算人员应积极主动与业主或审计部门进行沟通,抓紧时间核对,努力争取在有关条款规定的期限内办理完毕结算手续。

良好的项目成本预算控制可以为项目带来可观的效益。

四、落实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项目实际发生的成本情况,修正初始的成本预算,尽量使项目的实际成本控制在计划和预算范围内的一项项目管理工作。项目成本控制的主要目的是控制项目成本的变更,涉及项目成本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项目成本的事前控制指对可能引起项目成本变化因素的控制,包括分析影响成本变化的因素并制定应对措施,落实控制;事中控制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包括找出成本偏差及其原因,然后设法消除成本偏差等;事后控制指当项目成本变动实际发生时对项目成本变化的控制,包括项目结算,对超支情况核实和控制,总结经验,对后续活动成本科学预测。

第6篇:预算会计包括的要素范文

预算决策与管理制度目标模式取决于财政制度模式。不同的财政制度模式下,预算决策与管理制度模式是不同的。而我国财政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制度。因此,完善我国预算决策与管理制度的目标模式就是建立我国公共财政下的公共预算制度。从一个完整的公共预算管理周期看,预算决策与管理包括公共预算的编制、公共预算的审批、公共预算的执行与监督、公共预算绩效评价制度四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完善我国预算决策与管理制度的目标模式选择也就应从以上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公共预算编制制度模式选择

公共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是公共预算制度的基础。只有采取科学的预算形式,遵从科学的编制程序,运用科学的编制方法,才能客观真实全面地揭示政府在未来财政年度复杂的公共财政活动,才能为立法机关审议和批准公共预算提供便利,也才能为严格执行和监督公共预算提供基础。为此,我国公共预算编制制度模式的基本框架安排至少应包括以下基本规则:

1.在预算编制的组织形式上实行部门预算

部门预算是公共预算编制的基本组织形式。其特点是:部门作为预算编制的基础单元,取消财政与部门的中间环节,财政预算从部门编起,从基层单位编起;公共预算要落实到每一个具体部门,预算管理以部门为依托,预算编制时将不同性质的财政性资金统一编制到使用这些资金的部门;部门本身要有严格的资质要求,限定那些与财政直接发生经费领拨关系的一级预算会计单位为预算部门。因此部门预算是一个综合预算,既包括了政府行政部门自身的单位预算,又包括下属事业单位预算;既包括一般预算收支计划,又包括政府基金预算收支计划;既包括正常经费预算,又包括专项支出预算;既包括财政预算内拨款收支计划,又包括财政预算外核拨资金收支计划和部门其他收支计划。同时部门预算应该尽可能细化到具体项目,科目设置要体现公共支出范围调整和科学管理的需要。

2.在预算编制程序上纳入标准周期预算管理

一个标准预算管理的周期由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调整、决算(绩效评价)三个阶段构成。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标准预算周期的基本做法,我国标准预算周期应起始于上年3月,终止于次年6月,共28个月。例如2003年标准预算周期应从2002年3月开始编制,终止于2004年6月财政决算批复完毕。在标准预算周期中,“预算编制阶段”从上年3月至12月,共10个月,必须遵守严格的预算编制程序。

首先,财政部编制和更新多年度预算框架,为此必须建立多年度预算框架制度,预算年度的预算计划在多年度预算框架内作出。一是多年度预算框架范围的确定,结合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多年度预算框架范围可定为五年,即下一个预算年度以及随后的四个预算年度。多年度预算框架将政府宏观层面的财政政策目标与其在具体操作中的应用联系起来,便于从宏观经济角度明确其财政政策目标;二是政府根据有关经济假设,将上述目标转化成一个总支出水平的上限;三是进一步将政府总支出水平上限具体化,形成各个具体部门各自的指导性支出水平。多年度预算框架具有法律约束力,政府总支出水平上限和各个部门各自的指导性支出水平均须由人大审批通过,各个部门的指导性支出水平的总和必须低于政府总支出水平的上限。

多年度预算框架,可按以下程序操作。

第一步,财政部重新审视和更新预算框架内的各项经济假设。在原有多年度预算框架基础上,将多年度预算框架中第二年的有关资料和信息进行更新,财政部重新评价来年宏观经济前景,决定多年度预算框架内的经济假设是否依然有效。经过更新的宏观经济前景对预算政策定位起关键性作用。

第二步,各政府部门编制和提交本部门预算草案。各政府部门也必须重新审议多年度预算框架与本部门指导性支出水平相关的经济假设,并向财政部提交预算草案。预算草案包括关于维持现行政策所需的资金和关于新政策项目所需的资金两类。

第三步,财政部审核各部门提交的预算草案。

第四步,财政部向国务院提交政府预算建议。

其次,国务院预算会议对公共资源进行宏观层面的配置,根据财政部提交的政府预算建议讨论通过政府在下一财政年度和后续四个财政年度的总支出水平以及政府各个部门各自的指导性支出水平。国务院预算会议决定形成政府预算政策草案。政府预算政策草案由国务院提交人大审议。

再次,政府各部委负责将本部门总支出资金在不同的项目之间进行分配。在这个阶段,财政部基本退出预算编制程序,由各部委在本部门总支出水平限制下将资金自主地分配到各个具体的支出项目中。政府各部委将本部门预算资金分配方案提交财政部,财政部对政府各部委提交的各部门预算资金分配方案汇总上报国务院审批,国务院审批后形成最终预算草案,提交给人大审议。

3.在公共预算编制方法上采用可靠的科学方法

第一,在公共预算编制范围上推行综合财政预算。

部门预算的编制采用综合预算形式,统筹考虑部门和单位的各项资金,将全部财政资金全都统一纳入预算管理。综合预算收入包括部门以政府公共权力获取的一切财政资金,综合预算支出包括部门以政府公共权力进行的一切财政资金支出。

第二,公共收入预算编制上推行标准收入预算方法。

一定的收入来源能够提供一定量的财政收入,彼此之间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函数关系,其比例作为测算收入的参照“标准”。“标准收入预算法”即以这些“标准”作参照来测算收入,同时根据下年度可能发生的某些因素进行调整,制定收入预算。收入预算按收入形式种类逐项核定,并且运用科学的经济预测方法,全面了解财源信息和预算执行现实因素,总结各种形式收入变化规律,综合考虑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和管理因素的影响,加以科学合理地确定。为此,一是建立起完备的基础数据库,包括收入政策法规库和收入动态数据库。收入政策法规库包括所有中央与地方性有关公共收入的法律文件、政策法规以及其他有效依据,并由业务部门根据政策变动情况,随时补充完善。收入动态数据库不仅包括详细的公共收入统计数据,还包括相关经济统计数据。二是搞好收入预测。收入预测关键是要建立科学的符合公共收入变化规律的收入预测数学模型。模型中应以影响公共收入的主要因素作为自变量建立函数关系,并且随着政策变化和经济环境变化,不断修正有关参数,使公共收入预测符合不断变化的情况。

第三,公共支出预算编制上实行科学的绩效预算。

绩效预算是迄今为止最为科学的先进的公共支出预算编" 制方法。它是以公共部门应当完成的业绩与实际取得的效果作为依据编制公共部门预算的方法。公共部门的设立总是以履行一定的公共职责(完成一定的业绩)为依据的。因此,公共部门能够得到公共支出预算拨款额的多少,就取决于公共部门应该完成的业绩的大小和实际取得效果的好坏。如果应该完成的业绩大,实际取得的效果好,就应该得到更多的拨款,反之,就应该得到更少的拨款。简单地说,公共支出预算是为了“办事”提供资金,而不是为了“养人”提供资金,确定公共部门能够得到的预算拨款额的依据取决于“办事”的多少、大小、难易等方面。至于如何“办事”,则是公共部门自己决定的,公共部门自己决定是购入更多设备还是增雇更多的人员。因此绩效预算彻底破除了传统预算中按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分别编制公共支出预算所产生的公共支出资金“先养人,后办事”的不合理现象,同时也彻底根除了传统预算编制中“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即只顾安排资金支出,不管资金支出效果)的不合理做法,而且还有利于克服公共部门预算内资金拨款不足需要自己去“创收”,导致公共财政秩序紊乱现象。因为在绩效预算编制制度下,公共部门符合绩效指标要求的公共支出能够得到有效保证,从而绩效预算是确保公共预算效率(包括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的制度安排,符合了效率优先的规范化、法治化的公共财政制度的要求,应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支出预算编制的基本方法。

绩效预算编制方法的关键是设立绩效指标,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技术问题,但是通过不断改进,逐渐优化,最终可以得出比较符合各公共部门实际情况的绩效指标。

第四,公共预算编制方式上实行复式预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了公共预算必须采取复式预算形式编制。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活动内容的不同方面,复式预算形式可分为政府一般性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三个组成部分。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具有三重职能。其一是履行其一般社会公共管理服务职能;其二是政府作为国有经济产权代表,履行其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三是政府应履行起社会保障职能,为全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服务。这就要求编制复式预算,将公共预算的全部内容分别通过一般预算、国有资产预算、社会保障预算表示出来。

政府一般预算是政府以一般社会管理者身份取得的公共收入和履行一般社会管理职能所发生的公共支出的预算。一般预算收入主要包括税收收入、政府各项公共收费收入。一般预算支出主要是国防费、行政管理费、社会事业费支出,包括经常性支出,也包括资本投资性支出。一般预算不打赤字,有盈余应转入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作为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收入来源。

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是反映国有资产收益和其他经济建设收入情况,以及国家用于国民经济物质部门资本性投资支出情况的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收入主要是国有资产经营收益上缴,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一般预算结余、公债收入等,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支出主要是国家财政用于国有经济基本建设投资性支出及用于国有经济的其他支出,公债还本付息等。

社会保障预算是反映政府以行政手段筹集并管理的社会保障收入和用社会保障收入安排的社会保障支出的预算。社会保障预算收入主要是收取的各种社会保障基金收入,社会保障预算支出主要是根据社会保障制度规定用于养老、医疗、失业的支出及其他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

4.在公共预算编制管理机构上成立专门的公共预算编制机构

为了确保公共预算编制的效率,减少公共预算编制中各公共部门对公共预算编制的人为干扰,建立独立的、健全的、高效的预算编制机构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各级政府应设立各自的预算协调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政府各部门主要官员和财经专家组成,职责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财政部门上报的政府预算计划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预算听证会制度,各公共部门预算都应接受公众的质询和其他公共部门的质询,协调各公共部门在公共预算编制中财力分配上的矛盾,增加各公共部门预算编制的透明度和社会公众参与度。二是财政部门内部应设立独立的专职的预算编制机构,专门负责政府预算编制的具体工作,统一掌握预算编制政策标准,审核确定部门预算,编制综合财政预算。

5.在预算编制手段上建立强大的计算机网络支持系统

政府公共预算编制涉及众多的、复杂的信息处理,必须依靠强大的现代技术手段,建立覆盖预算编制管理各个环节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包括预算政策、法规子系统,各公共部门相关预算信息资料子系统,公共预算收入预测子系统,公共预算支出分配预测子系统等。

二、公共预算审批制度模式选择

公共预算审批制度是公共预算计划的最后把关口,因为一旦通过了法定的审批制度后,公共预算计划即成了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必须严格加以执行。因此,为了确保公共预算配置效率,使公共预算计划真正体现社会公众对公共商品的集体偏好,就必须建立起严格的、科学的公共预算审批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独立的、高效的公共预算审批组织机构

各级人大常委会下应设置独立的、专门的预算委员会,专门负责对政府公共预算详细的、全面的审议,为人大常委会的审议和全体人大代表的最终审议提供专业性指导意见。预算委员会应由独立于政府行政部门的专家组成,面向全社会招聘产生。预算委员会专家作为人大常委会的预算智囊,既应有超出常人的专业技术知识能力,又应有超出常人的良好的职业道德,即完全超脱于小团体利益、集团利益,而奉行社会公众利益之上,作为社会公众利益的代表,从社会公众利益出发,对政府公共预算计划草案的合法性、合理性、科学性作出客观的评价并提出客观的意见。

2.严密、规范的公共预算审批程序制度

这包括人大预算委员会的初步审议,人大常委会的复审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最终审议三审制度,正式的公共预算法律文件以人民代表大会最终审议通过的为依据。与预算编制程序相对应,公共预算审批程序首先是由人大预算委员会初步审议,人大常委会复审议政府预算政策草案,通过国务院提交的政府预算总水平和政府各部门支出总水平上限,其次是人大预算委员会审议政府最终预算草案,报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最后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人民代表大会正式批准通过政府预算草案。

3.民主化的公共预算审批决策制度

这要求公共预算初步审议、复审议和最终审议都应坚持民主原则,最后结果应体现少数服从多数(至少2/3以上多数)的民主精神的要求。

三、公共预算执行和监督制度模式选择

为了确保法律批准的公共预算计划得以有效实施,公共预算执行和监督制度安排应遵循以下基本规则:

1.公共预算执行制度

公共预算的执行包括收入执行和支出执行两个方面。公共预算收入执行制度主要是要求公共预算收入执行部门严格执行公共收入法律制度,及时足额地将各种公共收入征收纳入国库,以满足支出需求。这里,关键是人大要加强对政府征收权的立法限制,确保政府按人大批准通过的公共收入法律制度组织收入,严格做到依法征收,凡是没有法律依据的政府征收行为,都是属于非法行政,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法律制裁。

公共预算支出执行则要求公共预算支出执行部门(财政部门)及时足额地按公共预算支出计划向各个政府公共部门拨付资金,以保证各个政府公共部门提供公共商品的需要。为了保证公共支出计划的严格执行,必须建立相应的公共支出执" 行制度,包括及时拨付制度,单一国库账户制度,政府集中采购制度等。

及时拨付制度要求财政部门必须根据各级人大批准的预算计划及时足额地向政府各部门拨款,财政部门必须不多不少、不早不迟地将财政资金拨付与政府各部门,满足政府各部门提供公共产品的资金需求。当然,这里的及时拨付并不是传统实拨资金制,而必须与单一国库账户制度、政府集中采购制度相结合。

单一国库账户制度指各级政府只在银行设立唯一的国库账户,取消政府各部门分别设立账户的做法。财政部门给政府各部门拨款只是将资金拨付到政府单一账户下的政府各部门子账户,在资金具体耗用以前,资金仍然在政府单一国库账户下。同时,政府各部门全部收支都必须通过单一国库账户运作。因此,单一国库账户制度既可以增加政府各部门资金收支的透明度,又可以增加财政部门调度资金的灵活性。

政府集中采购制度就是政府各部门提供公共产品与劳务的过程中所需要消耗的产品与劳务费由政府采购部门集中采购的制度安排。政府各部门只是在编制本部门预算时将所需购买的商品与劳务费编列出来,政府采购部门按批准的预算计划集中采购。政府集中采购制度既可以增加政府各部门使用资金的透明度,又可以利用集中采购的规模优势,引入招投标机制,有效降低政府采购成本,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2.公共预算监督制度

公共预算监督制度是对经过法律程序批准的公共预算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为了确保公共预算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执行,必须建立严密的监督制度体系,包括财政监督、审计监督、人大监督、社会公众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等。

财政监督是作为政府公共预算管理专门机构的财政部门对政府各个公共部门执行公共预算计划的日常监督。因此,财政部门应被授予强有力的权利,以便及时阻止各个公共部门预算执行中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财政部门内部应建立独立的、专责的监督机构,专责公共预算执行的监督,既包括公共预算收入执行的监督,也包括公共预算支出执行的监督,当然重点应放在支出执行监督上。

财政监督方式可借鉴法国的做法,建立包括财务控制官制、公共会计制和财务总督察制三种监督方式在内的监督体系。财务控制官的基本任务是对实施财政法律法规进行事前监督,即事先审核各公共部门首长的重要收支项目,预防不合法的支出被执行。同时财务控制官还充当部门首长的财政顾问,并负责向财政部预算司提供信息。公共会计制的最主要规则是行政部门首脑与会计人员分离。会计人员在行政上不听命于行政首长,而是听命于财政部,会计人员不是必须执行行政首长的指令,而是要审查其指令是否符合规定,审查不合格的可以拒绝执行支付。在这方面,会计人员在一系列非常严格的手续、规则和制度条件约束下,没有任何选择或判断的自由度。公共会计包括国库会计、税务与公共财政系统会计和特殊专业会计。财务总督察制主要是财务总督察采取随机的方式突袭性地对国家预算的执行和地方、银行、社会保险系统以及国家资金有关的项目进行审查。当财务总督察官到达某一单位时,即命令会计冻结所有账目实行突击检查,检查结果通过财政部提交给政府。

审计监督是政府独立的审计部门对政府公共部门执行公共预算计划结果的监督。职责是协调政府和人大监督预算法律及其他财政法律法规的执行,主要工作是审查国家决算,对公共会计进行法律监督,监督公共开支决策人,监督国有企业遵守有关财政法律法规,对政府各部门使用预算资金的最终结果进行绩效评估。为了保证审计监督的权威,避免政府行政部门对审计监督的干扰,审计部门应置于人大下面,对人大负责。

人大监督是各级人大对本级政府公共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包括经常性监督和专项监督。经常性监督是根据人大建立的预算监督制度,对政府公共预算执行情况作的一般性监督;专项监督则是人大对公共预算的某些专门项目情况的监督。人大监督方式可借鉴美国的预算执行监督方式,包括报告制度和听证制度。报告制度规定有关政府部门必须及时地对预算执行情况作出报告。例如美国总统预算管理办公室(0MB)每年5月要向国会提交联邦政府财政管理规划报告,财政部则负责公布联邦政府财政状况的月报和年报。联邦政府各个部门每月要向财政部和总统预算管理办公室准备好详细的资金使用情况报告,其中每季度的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的副本要送交国会预算委员会。听证制度则是人大及人大的各专门委员会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就预算收支、赤字、预算平衡、投资与管理等广泛的内容进行专题的听证。

社会公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则分别是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界行使法律规定的监督权而对公共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为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监督和新闻监督的作用,人大批准了公共预算计划内容必须向社会公开(少数涉及国家机密的内容除外),让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有公共预算计划内容的充分了解权。

四、预算绩效评价制度模式选择

预算绩效评价制度就是对预算绩效进行评价的制度安排,通过预算绩效评价制度,客观公正地揭示各部门使用预算资源的绩效,为下一个预算周期的预算决策与编制提供可靠依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确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对象

预算绩效评价的对象应包括预算资金配置、管理及使用部门,即党委、人大、政府、财政以及其他各个使用财政支出资金的党、政、军、机关及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

(1)党委:党的政策以及各级党委的具体指示精神对政府预算资源配置决策及预算的编制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即所谓的“数字里面体现着政策”。因此,如果党的政策及党委对预算的具体指示精神体现了最大多数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的服务的偏好要求,则党委在预算资源配置决策上的绩效是高的,反之则是低的。

(2)政府:预算资源配置决策还取决于各级政府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对预算资金的需求。同样地,如果各级政府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中对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安排体现了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偏好,则政府在预算资源配置决策上的绩效是高的,反之则是低的。

(3)人大:资源配置预算最终是由人大审议批准通过后才予以执行的,政府提供给人大的预算草案只是表明了政府对未来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资金需求的预测,预算草案是否体现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偏好,要看人大的审议程序对预算草案的审议结果。因此,如果人大的审议程序能够纠正政府预算草案中不合理之处,使预算计划最终能够体现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偏好,则人大在预算资源配置决策上的绩效是高的,反之则是低的。

(4)财政:财政部门是各级政府预算的具体管理部门。因此,如果财政部门在具体管理活动中,能够保证各政府部门按照法律、法规及政府预算计划的总体要求合理地编制各部门预算草案,同时又能够根据人大批准的预算计划,合法、合理、高效地为各部门提供资金并监督各部门高效地使用资金,则财政部门的绩效是高的,反之则是低的。

(5)政府部门及国有企事业单位:预算资金最终都是由政府部门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在行使职能过程中消耗掉的。因此,如果政府部门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在行使职能时能够以最低成本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则预算资金使用绩效是高的,反之则是低的。

2.建立高效、权威的预算绩效评价机构

3.科学地设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预算绩效评价对象的不同性质,结合以上五个方面的要求,可考虑设置三大类预算绩效指标。

(1)预算绩效宏观评价指标体系。着重于从宏观方面评价预算绩效,通常可设置以下几个具体指标:预算支出的GDP贡献率;预算支出的GDP弹性系数;预算支出规模(预算支出/GDP);就业率;预算支出就业弹性系数;预算支出结构优化率(用不同政府部门预算支出占预算支出总额的比重表示)。宏观指标体系主要用于评价党委、政府及人大的预算绩效。

(2)预算绩效中观评价指标体系。这是预算绩效的部门评价指标,是预算绩效评价指标设置中的难点。关键在于政府各部门的性质不同,各部门使用预算资金所要实现的目标不同,而且预算资金使用后产生的效果难以计量,因此,预算绩效的部门评价指标体系不可能设置统一的指标,只能根据政府各部门的性质、所要实现的目标,尽可能选择相关性高的某一方面设置不同的绩效评价指标。比如税务部门的基本职责是依法征税,因此绩效指标可选择税收收入与税收征收成本比率、纳税人对税务机关工作的满意率等,公安部门可选择案件侦破率、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等指标。

(3)预算绩效的微观评价指标体系。这是对预算资金具体用途的绩效评价,由于预算资金具体用途是多方面的,因此,应根据不同用途的预算资金,分别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比如可考虑优先建立基本建设支出、支农支出、教育支出、卫生支出、科技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等评价指标体系,在探索有益的经验、总结出一般规律后,逐步扩大预算资金用途绩效的评价范围。其中基本建设支出,在公共财政下主要是非竞争性、非盈利性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支出,不能再按竞争性、盈利性基本建设支出来评价其绩效,可考虑设置项目按期竣工率、优良工程率、投资硬环境改善程度等指标。支农支出可考虑设置农民收入增长率、农业产值增长率、农业新优品种增长率等指标。教育支出可考虑设置学生素质合格率、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等指标。科技支出可考虑设置科技投入产出率、项目成功率等指标。

4.采取合理有效的操作方法,遵循规范的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程序

一般说来,在预算绩效评价的具体操作运用上,应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事前、事中、事后评价相结合、定期评价与经常性评价相结合、当前绩效与长远绩效评价相结合、局部绩效与整体绩效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

为确保预算绩效评价的规范运作,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应遵循以下基本运行程序:制订绩效评价工作计划、确定评价对象——组建绩效评价项目工作组,聘请咨询专家——设计评价工作方案,下达评价通知——责成部门自评、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具体实施绩效评价,形成绩效评价报告——公布、反馈绩效评价结果,做好绩效评价工作总结。

参考文献:

[2]财政部预算编制课题组。关于预算编制模式及运行机制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0,(27)。

[3]马国贤。论我国公共支出体系的框架[J].财经论丛,2000,(2)。

[4]周红。法国公共财政监控体制评介[J].当代财经,2001,(10)。

第7篇:预算会计包括的要素范文

关键词:工程造价 影响因素 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72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现代建设项目在进行施工之前,都必须对工程各项成本进行造价工作,为企业的工程预算提供直接的依据。当然,工程造价并非仅存在于工程预算阶段,它贯穿于整个建设周期之中,对于工程造价的控制即是将工程设计、施工建设、工程验收等各个环节的实际成本控制在工程造价预算之数额之内,同时,及时计算工程额外成本,纠正发生偏差的支出,确保个项目实际支出与预算支出大致相符,避免工程决算金额偏离预算造价的现象发生。

一.工程造价的构成

现代工程建设涉及面较广,其工程造价所包含的内容以及造价范围也较为广泛。一般来说,工程造价的构成主要分为直接造价、间接造价以及税费等因素。

(一)工程造价的直接造价因素

直接造价是指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所必须的设计、材料、管理、人力资源等成本支出,它是构成工程基础建设的主要成本。

1.工程设计造价。工程设计是工程建设与施工的前提,任何工程项目在建设初期阶段都必须进行工程设计,以便于确定工程预算以及施工方式。工程设计会包含项目主体设计、施工设计、整体格局设计、绿化设计、装饰设计等内容,在设计过程中产生一定的设计费用,即为设计成本。企业造价执行者根据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对设计成本进行合理定价,将设计成本定位在一个较为科学的位置,这就是工程设计造价。

2.工程材料造价。工程材料包括建设材料以及相关建设设备,它们是进行工程建设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工程成本支出的重点所在。工程材料的选择要根据项目的具体需求来进行采购,物资材料种类、数量、规格等都必须严格设定,以此来制定预算成本,而对物资材料总体价格进行确定的过程便是工程材料造价。

3.工程管理造价。工程管理包括项目管理与工程监理两大方面,项目管理在工程建设中承担着全过程管理的重责,是一切建设的决策组织,对项目进行管理则会产生管理费用。另外,在项目建设中需要引入第三方独立的监理机构对项目施工进行监督,对所聘请监理机构的费用支出书管理成本的一部分。管理成本是工程造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控制管理成本能稳定企业的财务支出,避免财务预决算差距过大。

4.人力资源造价。在工程项目建设中,人力资源成本是必不可少的支出项目,它不仅包括对相关施工人员的工资、福利支出,还包括对设备维护人员的费用支出,对于公共建设还包括相关的补偿费用。对人力资源成本的定价管理即为人力资源造价。

(二)工程造价的间接因素

工程间接造价因素主要是指为了工程顺利进行而有必要进行支出的费用,它不属于直接施工成本,但却对工程项目施工密切相关。间接造价因素相对于直接成本来说一定的随意性和隐蔽性,也是工程造价管理的难点所在。

1.工程业务招待成本造价。业务招待是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它包括对相关合作单位、市政领导以及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接待、招待等费用。业务招待费用支出不属于工程直接费用支出,但是,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却是必不可少的。在项目财务预算中将业务招待支出划定范围,合理制定业务招待标准即为业务招待成本造价。

2.相关咨询费用造价。现代工程建设所涉及的社会关系较为复杂,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调整以及对相关政策的认知是扫清工程建设障碍的有效措施。建设企业在建设过程中聘请第三方审计机构的费用以及相关法律咨询费、监督咨询费等间接费用成本即为咨询管理造价。

3.额外支出项目造价。建设工程额外支出根据项目特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总体来说,额外支出项目主要包括项目宣传费用、绿化清洁维护费用、施工意外伤亡赔付费用等。对这些间接费用的支出管理即为额外支出项目造价。

二.控制工程造价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企业内部造价控制体系

企业要控制内部工程造价那么首先就必须拥有一套完善的控制体系,以便对内部财务信息进行即时监管,并且能够合理地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定价标准,避免强硬指标带来工程质量的下降。对此,企业要积极引入现代化管理制度,包括项目管理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工程监管制度、行政管理制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合理组织施工建设。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对工程实行全面成本管理,从工程项目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阶段进行严格控制,形成一套有效的成本控制体系。企业要加强造价控制队伍建设,提升其业务素质,在进行工程造价管理时,能够配合管理者进行强有力的成本控制,并制定性价比高、可行性强的施工及管理方案,促进工程项目顺利实施。

(二)强化物资采购管理

物资采购是建筑企业成本支出的“大头”,强化物资采购管理对于规范成本支出、控制总体造价具有重要的作用。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原材料采购时要根据企业实际建设所需以及流动资金情况来拟定采购计划,对采购行为进行严格审批,必要时可以采取招标形式来降低采购费用。同时,要做好物资的内部管理工作,提前确定物资材料的储存场地、仓库,按照工程进度来定额分配物资,严格控制物资领用标准,避免物资浪费以及积压。

(三)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严格控制不合理成本支出,以降低工程造价。

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是否科学、有效,对于工程建设质量以及成本控制意义重大。建筑企业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包括对现场施工设备的管理以及相关人员、材料的管理。企业要根据工程的特点来适当地选配机械设备,减少人力资源投入,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要加强对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率。另外,要加强对现场施工人员安全施工意识的培养,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认真贯彻相关安全标准,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与防护能力,将安全事故减小到最低限度,控制不可预期成本的支出。并且要提高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以技术促进施工效率的提升,从而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以达到控制工程总体造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建峰.工程计价与造价管理[J].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第8篇:预算会计包括的要素范文

1 概念比较

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相比校,预算会计包括第三产业中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和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的各个行业所运用的会计。

企业会计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各行业所运用的会计,包括第一、第二产业的各个行业以及第三产业中流通部门和为生产、生活服务的部门的各个行业所运用的会计。

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都是用货币来计量,把各种耗费综合地表现为统一的货币量,采用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对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进行连续、系统、完整地核算和监督的经济管理活动。

2 核算基本前提比较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与企业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相比,既有相同的方面,如会计主体、持续运作、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等的表述、内容。也有相差异的方面。

其差异主要表现为合法性前提的设立。相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合法性前提表现为:

对于取得财政预算拨款的单位,在取得拨款时要特别强调合法性,要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各项开支标准和开支范围;

对于从社会取得收入的单位,要将取得的收入及收支对比确定的净收益正确反映,并严格按国家法律规定上缴、分配净收益。

核算一般原则比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与企业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相比,既有相同的方面,如都具有真实性原则、有用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重要性原则等的表述、内容都是相同的;但是也有相差异的方面。其差异可表现为:

(1)有的一般原则企业会计有,事业单位会计没有。

如企业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中包括谨慎性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事业单位会计的一般原则中不包括这两个原则。

(2)有的一般原则企业会计没有,事业单位会计有。

如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中包括专门使用原则,企业会计的一般原则中不包括这一原则。

(3)事业单位会计同时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原则,而企业会计的一般原则中不存在。

如事业单位会计可以按不同的单位类型选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原则。

3 会计要素的比较

事业单位会计要素与企业会计要素相比较,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相同的会计要素,如资产、负债的内涵、表述都基本一致。

(2)名称相同、含义不同的会计要素,如“收入”要素在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名称相同,但内涵与表述有明显的区别。事业单位的收入是广义的收入概念,企业的收入是狭义的收入概念。

(3)名称不同、含义也不同的会计要素,如净资产和支出。

(4)要素之间的关系不同,企业会计的要素会计等式表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4 会计等式的比较

两者的会计等式在意义和形式上都不同:

(1)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有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上述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可用会计等式表示:

资产=负债+净资产

结余=收入一支出

(2)企业会计的会计要素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式与事业单位会计等式有差异,其表示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利润=收入一费用

5 固定资产核算比较

转贴于

企业的固定资产核算与事业单位相比较没有与之对应的固定资金。固定基金与固定资产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事业单位会计在对增减固定资产核算的同时,也需要对其对应的固定基金进行增减的核算,其结果是“固定资产”帐户的借方余额等于“固定基金”帐户的贷方余额。

但也有特殊情况,即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在租赁费未清偿时,“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帐户的余额不等。

6 收入及收入核算的比较

事业单位收入与企业相比,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事业单位收入的来源包括单位自身业务活动所取得的业务收入,

从财政或上级取得的拨款收入,进行业务活动时具有偶发性、边缘性的收入。

这一特点决定了事业单位对收入进行核算时,设置了多达7个收入性质的科目。而企业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企业所进行的经营活动,因此其收入主要是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

预算会计的收入目的与企业会计相比较是非营利的。资产供给者向事业单位提供资产后,不要求偿还或不要求取得与其所提供资产等比的经济利益,而是要求事业单位向社会提供某类商品或劳务,所以事业单位进行业务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赢利,相应地,在业务活动中取得的收入也就具有非营利性质。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收入、因为收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

企业与事业单位相比较取得收入的目的是为了盈利,应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组织收入的核算。不同的收入具有不同的特点,应根据其特点分别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等级帐基础。

事业收入是为开展业务活动发生的收入,这些收入的目的具有非营利性质,应该按收付实现制的原则核算;经营收入是事业单位开展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取得收入的目的完全是为了盈利,为了正确地核算各期损益情况,可以采用权贲发生制的原则核算。

7 支出核算的比较

支出核算的依据有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企业取得支出的目的与事业单位相比较是为了收入盈利,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组织支出的核算。

第9篇:预算会计包括的要素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预算编制;影响因素;消解

Abstract: This paper with their own work experience, mainly on th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factors in the project budget process affect its accuracy, and related to digestion.

Keywords: construction; budgeting; influencing factors; digestion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影响建筑工程预算准确性的主要因素分析

1.客观因素

(1)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目前建筑工程造价的构成中材料费几乎占工程造价的70%左右, 材料费价格因素对预算的准确性影响巨大。在工程概预算中, 往往会涉及数十种甚至上百种材料。在这些材料的预算价格中, 除规定的材料外, 其他均直接进入工程直接费中。预算中材料的价格, 是按照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定期公布信息价以及编制预算时调查的当地材料价进行计算的, 随着工程时间的推移, 材料价格也将会发生新的变化, 工程造价必将随之发生变化。因此, 材料费的增减就成为计取间接费用的敏感因素, 即材料费用愈多意味着间接费愈多。但材料价格也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建筑材料价格首先是由市场决定的, 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此外还有国家政策性的调价影响等。同时不同地区价格也存在较大差异, 再加上部门利益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往往会造成材料预算价格过高或过低的问题, 从而影响间接费用的准确性以及工程造价的失控。

(2)设计变更的影响。在工程建设进入施工阶段, 设计变更仍无法避免。很多工程设计变更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影响了工程预算的准确性。一般来说,一个工程项目的建设, 应该经过严格的可行性研究和投资额度的审批程序, 其工程造价的控制也应该按批准的投资额度, 将工程建设各阶段的造价实际发生额度控制在限额以内, 强调合理规划, 精心组织, 严格监控。但实践中很多工程项目建设单位急于开工, 又没有做好必要的准备, 包括对投资额度的要求、建筑标准的把握、设计深度的审查、招标文件和承包合同的合理与完善程度缺乏严格把关。施工中设计变更频繁, 随意改动设计, 而且对变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缺乏科学分析评价, 使工程预算的效果大打折扣, 出现工程预算成本大幅增加的问题。

2.主观因素

主要就是预算编制过程中, 由于人为因素导致对预算编制准确性产生的不利影响, 既有预算人员自身能力上的欠缺, 也有价值观念认识影响, 或受利益等影响的主观故意,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定额项目错套。在工程预算编制过程中, 预算人员在套用定额时, 大多会出现低工程套用高价定额子目的情况。如灯具的安装, 定额子目分为组装型和成套型两种。而组装型的定额基价比成套型的定额基价要高一倍以上, 施工单位及预算人员在套此定额时往往都是按组装型套的。实践中还有的定额项目是以组或系统作为计量单位的, 施工单位甚至可通过预算人员以小组套大组的方式谋取不当利益。再如在建筑工程的基础项目中, 人工挖土方定额项目往往会套用人工挖基坑定额项目, 但挖土方一类土、二类土、三类土等价格均不一样, 预算人员若按照最高价格来套用, 往往与工程实际情况有较大差距。

(2)工程量估算偏高或重复计算严重。工程预算实践中由于预算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或者不能做到公正、准确, 也由于我国对预算编制误差控制制度的不完善, 往往会造成工程量估算偏高的问题。如屋面工程实际用45 块预制空心板, 而在预决算中却列了50 块; 油漆工程中实际刷墙裙600m2 预算中却列了800m2, 诸如此类的情况非常普遍。尤其是在隐蔽工程中, 如果建设单位审查不到位, 施工单位就可趁机牟取不当利益, 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工程量估算偏高的问题。还有就是工程量重复计算的问题, 预算人员常将定额项目中已包含了的工作内容重复计算,如配电箱安装的定额中, 其工作内容已包括了接线、开箱、检查、安装等工序的工作内容, 在套用此项定额时就不能再套接线端子接线, 可是有些预算人员仍会重复套用定额。再如在整体面层中的水泥沙浆地面、水磨石地面中, 每100m2 面积均包括95m 的踢脚线, 而预算人员常常把其二者分开来做, 如此重复计算势必会提高工程的造价。

二、建筑工程预算主要影响因素的有效消解

1.健全预算定额

深化现有的定额管理体制改革, 实行定额的编制者和使用者有效分离原则。适时调整工程预算定额, 即工程概预算的编制依据、取费标准及工程造价计算程序要因时因地不断调整和改进。针对目前建筑工程预算中定额借用的问题, 可以考虑根据建筑工程的地域分布和类型以及施工技术水平等因素,结合实际情况, 制定出一套较为完整的预算编制定额体系。要立足实际加强调查研究, 及时准确掌握现行的施工技术、方法和新型设备材料, 准确预测未来走势, 符合发展要求, 确定合理的定额标准。定额标准必须充分体现其公正性、合理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

2.完善预算管理

工程预算的编制和管理涉及建设主管部门、预算编制单位、施工图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诸多主体。搞好工程预算编制和管理工作, 就需要建立一个由各相关主体密切配合的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建设主管部门应切实加强工程建设及预算工作的指导, 完善相关的法规, 加强审查监督。预算编制单位应严格按照相关的法规、定额编制概预算,提高预算的准确性。施工图设计单位要精心设计, 减少设计变更。对确要变更的设计组织进行技术经济论证, 分析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尽量减少因设计变更引起的造价超支。建设单位应以批准的初步设计预算为基础确定招标价, 并对工程造价全过程实施控制和管理。施工企业应立足自身, 合理报价, 精心组织施工。

3.提高预算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由于预算工作与设计画图不同, 设计画图中局部修改一般来说不会影响全局。但预算不同, 有时由于预算人员素质能力问题或责任心不强, 如采用基础单价有误, 或工作不细心, 费率、小数点、数字位置颠倒等出现错误, 往往会致使全部编制工作都要返工, 造成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影响预算编制质量和效率。因此在概预算编制过程中通过控制人的因素来提高预算质量至关重要。而控制人的因素就是要提高预算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包括预算人员的知识、能力、技术和职业道德素质。建议建设主管部门、企业应该定期不定期对预算人员进行考核和培训, 以提高预算人员的素质。加大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力度, 针对不同文化层次和技术水平的预算人员, 组织多层次、多规格、多渠道的培训, 制定详细系统的培训计划, 着力提高使用计算机及其软件开展工程预算工作的能力, 不断提高预算人员的能力素质。培训要与时俱进, 结合工程实践, 补充学习全新的专业知识, 并指导应用于实践。

4.建立完善考核奖惩制度

实施工程全面预算管理, 建立严格的预算控制,是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强化预算准确度的必要保证。为切实提高工程预算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就必须建立并不断完善考核奖惩制度。首先, 要做到建筑工程的设计、预算编制、审查、招投标与施工管理等诸多环节所涉主体权责明确, 奖惩措施到位, 保持预算的相对权威性。其次, 对各预算部门及人员加强成效考评, 实施必要的奖励与惩罚, 强化预算及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危机意识, 从而有效地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5.实时材料价格动态信息

鉴于材料价格变化对预算的重大影响, 建议建设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或学会等部门组织广泛搜集材料价格信息, 针对不同地区, 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形式实时周期性信息。如每季度或每半年通过互联网一次材料价格变化及上限, 包括建筑工程调价系数的合理区间范围。编制预算时尽可能增加预算的材料种类, 减少材料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