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品德学习材料范文

小学品德学习材料精选(九篇)

小学品德学习材料

第1篇:小学品德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小学教育;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36-01

《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它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而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品德与社会》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这几个目标的内在统一。可是,由于许多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使山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常常偏离和违背了这一教学的总目标。笔者长期从事小学教学工作,现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山区小学品社课教学。

1.认识山区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活动少。由于山区小学学额不足,教师定编人数有限,教学人员紧张。语文、数学两科教师确定后,《品德与社会》课就不可能有专职教师了,基本上就是兼任。这种兼任方式随意性很强,大多是以教师的工作量的大小课时的轻重来搭配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造成了《品德与社会》兼课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因此担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一般不把它当成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从而导致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没有太多的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法。

1.2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山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由于没有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新兼任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有的教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只注意讲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一幅幅图地介绍画中的人物、场景,根本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有的教师为了简单操作,把《品德与社会》课把当成过去的政治课,满堂空洞的说教,既没有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也没有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规律,也没有在活动中与学生积极互动,没有通过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的"社会事件"、"现实生活主题"或者"社会生活场景"与儿童的真实性生活联系起来,建立起一种相互进入的通道,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 凡此种种,教学偏于一隅,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的社会性、生活性、情感性、实践性融为一体。

1.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滞后。山区小学教师学习交流机会少,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大多运用传统的教授法,而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与活动中"。许多适用于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启迪法、讨论辨析法、分组活动法、游戏表演法等一般很少使用。还有不少山区小学受教学条件的限制,使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面临困难。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上述几个方面,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品德与社会》课所担任的教学任务极不相符,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

2.认真应对山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手段

2.1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2.1.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1.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2.2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明确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准备相关的材料。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需要课前准备的材料当然也不同,而作为对教学内容的提前介入,学生更是无法判断要去准备哪些材料,这些材料将派什么用场,因此我要根据教材的教学需要,对学生讲清楚课前准备材料的内容和用途,以便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准备材料。如我在教《不能忘记的屈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课前就要求学生去搜集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轰炸、洗劫家乡的史实材料,并告诉学生可以是图片、文字材料、录音,也可以是自己访问的记录,但人人都要有发言交流的内容。这样的要求,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学生也容易接受,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指明路径,让学生能顺利地去获取相关材料。由于学生年龄小,特别是山区小孩,平时活动范围基本局限在学校与家庭这二个圈子中,因而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不强。让他们走出校门,向社会收集相关的学习材料,是有一定难度的。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方法,也为教学提供有效的素材,教师让学生课前去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是应该向学生指明获取材料的路径,尽量让学生少遇挫折,顺利地获取有用的材料,产生成功的喜悦。因此,对学生获取有效材料的路径自己要心中有数,甚至要先作尝试和必要的铺垫工作,以确保学生材料准备工作的顺畅进行。如前所述的我在上《不能忘记的屈辱》一课时,为了提高学生调查、访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对学生要调查、访问的对象事先进行了摸底了解,还为学生约定了时间,确定了具体的内容,准备了必要器材,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满意的收获。

第2篇:小学品德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思想品德 时事材料 导入 重难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A-0121-01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与时事有着密切的联系,将时事材料运用到思想品德课堂中,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到社会动态,提高学生的学科兴趣,还能让学生在对时事材料的解读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新课程改革促进了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师应该摈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尝试从时事材料出发,找到贴近学生生活的时事材料,将思想品德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产生共鸣,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一、利用时事材料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环节是决定W生能否进入课堂和主动学习的关键。在新课导入时运用时事材料,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进入最佳状态,更好地学习新知识。例如在教学《团结友爱》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利用复旦大学医学院学生投毒事件进行导入,让学生分析复旦大学的林森浩为什么会在宿舍的饮水机投毒?学生通过预习或教师引导可以发现林森浩因为与自己的同学发生了矛盾,采取了投毒的方式。教师再让学生思考,如果同学之间发生了矛盾,你会怎样解决?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说一说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矛盾,从而引出同学之间应团结友爱的话题。教师选取的学生投毒时事材料,贴近学生生活,也可以给学生一个警示,让学生在平时与同学相处过程中要注意团结友爱,宽容互助。

二、将时事材料融入新知,提高教学效率

新知识讲授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只有将知识点讲明白透彻,才能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点,在生活中合理地运用。思想品德课程理论性较强,如果教师采用灌输法给学生讲述知识,会使课堂枯燥乏味,降低学习效率。利用时事材料,通过引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主动融入到课堂当中,更加有效地感知知识点。例如在教学《珍爱生命》一课时,教师可以选择歌手姚贝娜离世的材料,让学生在心疼这位明星的同时,关注到姚贝娜在离世之前选择将自己的眼角膜捐献出来,让学生思考:歌手姚贝娜表现了怎样的生命观?从姚贝娜身上我们可以获得什么启发?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在生活中会更加珍爱生命。

三、利用时事材料突破重难点,加深知识理解

在一节课当中,重难点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内容,尤其是思想品德课的重难点比较抽象,单凭教师的口述讲解,学生可能会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教师只有在教学重难点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利用时事材料辅助学生理解,充分利用时事材料的优势,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的重难点。例如在教学《民族精神的内涵》一课时,直接与学生讲述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学生可能无法真实地感受到,教师可以选取2016年发生的南海仲裁事件。在该事件中,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的态度表明了对于领土的坚决维护,教师可以选取事件发生后网络上、新闻中的评论让学生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我国人民在对待这件事情上的坚决态度以及团结精神。在时事材料的辅助下,学生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也更有代入感,会为身为中国人而自豪,也会将民族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与同学团结友爱、和谐互助。

四、利用时事材料巩固练习,实现学以致用

总结巩固是课堂的画龙点睛之笔,既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点,又可以让学生在总结中创新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初中思想品德就是为了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可以学以致用,所以,教师在课堂总结时可以运用时事材料设计一些创新问题,使学生在课后也能够运用到所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一课时,教师可以布置课题“跳广场舞是否扰民?”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同看法的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以辩论的形式进行总结提升。学生对辩论充满兴趣,就会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小组争得荣誉,在这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巩固了知识点。

第3篇:小学品德学习材料范文

面对新教材和新课标的新要求,面对新教材中的新的布局,面对教材中的知识要点和课外的鲜活典型实例,面对知识与情感目标落实,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困惑,不知所措,顾此失彼。下面笔者就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些探讨,以期推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发展。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中的插图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既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学习乏味,也不利于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插图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而且发挥了教材中文字所不能发挥的作用,并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的信息,有利于学生对各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分析,综合等方面能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很多教师却忽视了它的这些功能,只是简单的带领学生浏览而已。

2、正文与辅助材料在教学中没能得到高效整合。教材中的辅助材料起着辅助教学的作用,它是用于巩固、迁移、拓展学科知识和增强应用能力的教学辅助材料。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或让正文失去了其中心地位,把握不了重点,主次不分;或抛弃辅助材料,只让正文孤立存在,使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不利于学生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3、教材内外资源缺乏有机结合。教材中的资源包括正文、插图、说明材料、名言警句、案例分析材料、思考练习等;教材之外的资源是指教师自己收集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时政热点及相关练习题。教材中的资源固然重要,在教学中不容忽视;而教材之外资源更能结合实际、联系时政,也值得重视。尤其是地处偏远山区的农村中学校,信息相对匮乏,学生手中的课外资料不多,及时获取时事政治热点的途径也不多,教师更应该多加收集,在教学中多将其联系到相关知识点当中来。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没有认真分析教材中的图与文、文与文之间的联系,没有将它们之间有机结合起来,而是分不清主次,弄不清它们的内在联系,以致顾此失彼。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每一课、每一框题的编排一般都包括课题、小标题、正文、名言警句、案例分析材料、相关链接材料、思想练习等几个部分。这种新的编排意图就是要使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补充说明及拓展延伸问题的过程,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真正理解教材的这一编排意图,没有深入分析教材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直接根据教材中罗列的知识点提出观点,说明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不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材料、案例分析问题,也不注重通过补充说明加以拓展延伸知识。

2、教师不重视收集生活实例、时政事例,缺乏课堂内外事例、课堂内外练习的有效结合。思想品德学科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生活生存能力,也是一门紧跟形式,要求学生时时把握时事动态的的学科,培养爱国热情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材知识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联系到天天在发生变化的时事动态当中。而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却往往置生活实际于不顾,对时事动态也不加以关注,不注重将教材知识与其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教学。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策略

1、插图与文字并重。在诸多说明方法中,图像图片说明生动、形象且直观地说明问题、突出观点。新版本的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图片加以说明文中的观点、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地运用插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它们,总结出它们所反映的内容。

2、正文与辅助文并重。新教材中,一节内容主要由正文部分、插图、案例部分和“相关链接”的说明材料部分等构成。正文部分用以陈述观点与概念,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案例部分列举相关的典型事例对正文中的观点和概念加以论证;相关链接材料则对正文中的观点和概念作补充说明,后两个部分的辅助作用亦不容忽视。若教师只注重正文部分的教学,而忽视了辅助材料部分的教学,就难以让学生将正文中的观点理解透彻,学生也不知道其中的来龙去脉,对文中的观点有种“从天而降”的感觉,更不能正确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知识面不广,生活阅历贫乏,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们难以用所学知识去处理。纵观历年的初中思想品德考试考查情况,学生较难应对的就是材料分析说明题。甚至,有些学生对材料分析说明题产生了恐惧心理,这可是学习之“大忌”。因此,为提高学生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品德教学更不可忽视辅助材料部分的教学。

3.课内外练习并重。课堂练习是学生对新知识和答题思维的训练;课后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提高,二者都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都不可忽视。

第4篇:小学品德学习材料范文

品德教学实践活动道德行为一、选取真实鲜活的生活材料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小学品德课程的首要特征。我们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源头活水,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中挖掘生动鲜活、包罗万象的文字型材料文字型的材料包括案例、材料,引入品德课堂并生成活动主题。故事、诗歌、谜语、名人名言等,这些材料学生在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常常可以接触到,对孩子们来说有着一种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所不具备的特殊的亲和力。

1.准确具体的数字型材料

在品德课教学中引入有关数据,可以增强观点的说服力,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教《今天我当家》一课时,我用大屏幕出示了一组对比数据:(各国少年儿童家务量统计数据)

中国12分钟英国30分钟法国40分钟

韩国42分钟美国72分钟

看后让学生谈谈这组数据反映了什么情况?紧接着让学生学习制订“今天我当家”计划表,使学生懂得要用行动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为家庭分忧。

2.形象鲜明的图片型材料

书本上的插图、杂志上的图画、自己拍的照片等图片型材料能对人物、环境、主题等提供生动叙述,有助于说明教材内容的意义,从而使课堂上的“理”更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在教学《家乡特产知多少》时,我发动学生搜集家乡特产的商标、包装盒以及图片,在课堂上予以展示交流。引导学生四人组合作进行简单的分类,体会到家乡特产的丰富,以及它与我们的经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豪情。一张张照片,一幅幅图案,真实地展示了家乡特产的风貌,为家乡赢得了赞誉。特别是学生拍到的家乡特产海鲜,各种各样的海鲜,让人看后垂涎欲滴。热爱家乡,宣传家乡的热情浓浓地写在了他们的脸上,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心里。

3.立体动感的音像型材料

运用幻灯、电视、电影、录像、录音等音像资料,可以使教学更生动、更直观,既有利于增加教学的信息流量,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多媒体、网络资料将在今后的品德课堂发挥其无穷的魅力。如上《日新月异的交通》一课,教师可以事先录像社区十字路口繁忙的交通现状,再从网上及其他资料上下载城市里繁华而有秩序的交通镜头,播放现代社会新出现的导弹头列车、磁悬浮列车的运行实况,从而让学生坐在教室里领略日新月异的交通工具的风采,感受它们给人类带来的快捷和便利,感受到科学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巨大魅力。

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发展的。品德课中也只有引入现实生活的源头活水,才能引发学生思考、探索、参与、创新,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课堂焕发出生活的气息与生命的活力。品德教学所需的各种材料只要选取合理,使用得当,也都能达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效果。

二、恰到好处的呈现材料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其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在品德课教学中把生活材料引入课堂,不应仅是简单的罗列和重复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或现象,而应以此为载体,实现“基于生活材料,超越现实生活”。

我们引入的生活材料,本身对孩子来说就具有亲和力,能使道德教育更贴近孩子的现实世界。引入的材料,既可以用来印证道德观点,也可以用于以观点来说明材料;既可以是用材料引入话题,也可以是用材料升华主题;既可以运用材料创设情境,也可以借助材料突破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善于捕捉孩子心灵跳动的脉搏,把握住教学契机,恰倒好处地呈现材料,能为品德课堂“推波助澜”。

1.先声夺人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这一环节恰倒好处地呈现现实生活中真实感人的生活材料往往能够迅速调动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标,从而达到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时,我一开课就播放宋祖英唱的《爱我中华》的MTV,那气势磅礴的长城黄河,那高亢激情的旋律音韵,那“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家喻户晓的歌词,看着,唱着,学生的情绪从一开始的新奇渐渐变得激动:我们伟大的祖国就是由这些文化不同、语言不同、穿着各异的五十六个民族汇聚成的大家庭!这一材料的呈现,不仅牢牢抓住了孩子们的心,而且为进一步了解各民族的特点和培养尊重热爱少数民族的思想,打下了认知和情感的基础。

2.渲染情境

品德课教学是知识、能力、觉悟的三位一体,教学中适时地引进材料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我在《马路修到家门口》课上,通过媒体带领学生游历了乡村的道路、建筑,感受乡村建设的布局正在不断扩大和部门设施正在不断健全,我们的家乡正昂首阔步不断向更先进更发达的城市道路迈进时,适时地播放了《梦想天堂》这首学生非常熟悉的乐曲。这时,蓝天碧水进一步唤起了孩子对绿色的向往,花香鸟语更点燃了他们心头对美好家园的憧憬。一曲《梦想天堂》引发了他们心底更美的憧憬,把孩子们对家乡的感慨推向了高潮,同时也使道德教育如春风化雨,点点滋润着孩子的心田。

3.拓展升华

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有教育作用。小学生自己生活中的事例即是极好素材,充实教材内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别难过有我呢》教学中,我发现有部分孩子表现出对别人的漠视。我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由于那种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习惯造成的。这是孩子真实情感的流露,不能忽视。怎么办?我布置了这样一个实践活动:用自己友爱的口和手,送他一缕阳光。尽量找机会,每天对同桌说一句赞扬的话,并做好记录。半个月后,我在全班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很多孩子改变了原先的态度,从心灵深处开始接纳同桌同学,原本很困难的赞扬现在变得很自然。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的情感品质已经得到了提升――他们学会发现别人,学会了以宽容之心赢得宽容,学会了通过尊重别人赢得别人的尊重。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他们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第5篇:小学品德学习材料范文

关 键 词核心素养;课程改革;品德课程;品德教材修订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5-0032-06

2009年,以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项目启动为标志,日本正式开启了“学生核心素养”(亦称“21世纪型能力”)为本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中,品德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率先进入改革实施阶段,而品德教材作为学校品德课程的内容载体,是品德课程创新这一动态过程的物化构成,不仅体现着品德课程设计的目标和内容,更是具体化的品德教学大纲并以之规范品德课教学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拟通过对日本小学三、四年级品德教材的分析,探究日本基于核心素养的品德课程改革基本思路与特征,以期能为我国新一轮品德课程改革及教材修订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品德教材目标重构:以学生核心素养为本

2009年,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启动了“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项目,该研究旨在“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所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开发与编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依据”[1]。基于“未来”视角,围绕“整个教育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的哪些核心素养”这一根本问题,项目组在分析社会变化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国际上学生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以及日本教育政策动向,提出了21世纪日本学生核心素养模型,即“21世纪型能力”(见图1)。

如图1所示,“思维能力” 是由解决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构成,居于“21世纪型能力”的核心地位;支撑“思维能力”的是“基础能力”,即在语言、数量关系以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技能学习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包含调整自我的行动和自主选择生活方式的生涯规划能力、与他人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与他人共同参与策划构建社会的能力、伦理道德意识和市民责任感等各项能力,它限定和引领着“思维能力”的应用和发展。三者紧密相关,共同构成了日本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即“培养具备适应21世纪生活的日本人,从而建立以自主、合作、创作为轴心的终身学习型社会。”

三大核心能力中,与学生品德及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是“实践能力”,这一核心素养包含“自律活动力”“构建人际关系的能力”“社会参与计划能力”三大亚核心素养。从关系视角切入,它们与个人、他人、集体、社会文化、生命、自然等六大领域相互关联,构建起了相应的“能力”与“价值”教育目标,继而形成了主导新一轮品德课程改革的目标体系,这也是本次品德教材修订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具体如下图所示: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同时兼顾各年龄段学生认知与社会性发展的不同特点,实践能力为本的品德课程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为四个阶段:小学低年级段、小学高年级段、初中段以及高中段。限于篇幅,在此以小学高年级段为例①,如下表所示:

实践能力核心素养通过细化与阶段化,直接引领着新一轮的品德课程改革,更直接引领品德教材的修订。

二、品德教材内容重组:以核心素养形成规律为本

基于上述目标体系,日本文部省对小学三、四年级的品德教材――《我们的道德》进行了全面的修订。修订后的《我们的道德》教材,在内容选取上紧扣实践能力核心素养目标体系,且严格遵循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形成的规律,选用多层次、多维度的范例教学内容,将相关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与合并编写。

首先,教材内容的选择严格遵照核心素养的具体化目标。以“自律活动力”为例,这一核心素养具体包含了生活习惯、健康体能、计划执行力、自我认识等七个方面,因此,教材在选择主题、内容以及编排的时候,全面体现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具体如表2所示:

其次,教材遵从实践能力这一核心素养具备连续性的特征,采用了年级合并编写的方式。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思维处于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阶段。此阶段的他们,无论是获取概念观点还是养成行为习惯,都需要不断地重复和巩固。[7]因此,修订后的小学三、四年级品德教材把两个年级合并在一起编写,让学生在两学年里学习同一本教材。如图3:《我们的道德》部分内容截图所示的两幅图:左图来源于《我们的道德》第一部分“自我提升”的第二小节“下决心做的事要坚持到最后”,该小节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计划执行力。为了深入贯彻此目标,本教材采用循环往复的形式,让学生三、四年级分别设定一个目标,记录下设定目标的理由及达成目标的简要历程,以帮助学生理解计划执行力的内涵;右图来源于《我们的道德》第一部分“自我提升”的第三小节“要有勇气做正确的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以此为出发点,教材设计了让学生写下三、四年级鼓足勇气做的事情模块,引导他们思考鼓足勇气做的事情之间的联系,通过时间与事件的前后对比,让学生明白选择的价值与意义。

如此,对于同一价值观念以及行为习惯,学生在两年内将得以巩固和强化。这切实保障了核心素养培育的延续性,注重了品德教育的实践效果,为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第三,教材遵循核心素养形成的规律,遵循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的原则,采用以范例为主的内容呈现方式。范例式教学强调让学生学到学科的系统思想而不是系统材料,要求在教材中设计范例性的课题,让学生在每一个课题上停留较长的时间,以使他们能够学得透彻,领会深入,牢固掌握,学以致用,最终使学生能面对问题情景而展开学习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9]整体而言,《我们的道德》每个主题的教学,都先用学生个人的范例引出章节主题,再选取社会生活中的范例引导学生走向实践探索,最后选取与主题相关的经典范例让学生对该主题再次思考(如表3:《我们的道德》内容呈现形式)。此种呈现方式不仅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让学生能深刻地感受到《我们的道德》中的每个主题都与人和社会息息相关,都必须予以重视。

三、品德教材理念更新:走向“学材”为本

日本著名学者高仓翔教授曾提出,教科书作为“学材”,具有五大功能:(1)唤醒学习的功能;(2)提示学习课题的功能;(3)提示学习方法的功能;(4)促进学习个性化、个别化的功能;(5)巩固学习的功能。[11]这五大功能构成了学材式教材设计理念的基本原则。《我们的道德》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标,遵循核心素养形成的规律,同时还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材设计理念,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学材”。

首先,“学材”要想唤醒学习,就必须适应学生的认知过程及情意方面的特点[12],对于品德教材而言,适应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特点是关键。《我们的道德》共四章,从前到后依次是:自我提升――与人相处――感受生命――和大家联系在一起,先从学生“自我”出发,再到“社会”,最后是“国家”。根据科尔伯格对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三、四年级的学生大致属于前习俗水平或习俗水平。处于前习俗阶段的儿童,或是从能否引起快乐的角度,或是从提出要求的人们的权威性,去辨识有关是非好坏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即处于以自我为中心来评判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的阶段;处于习俗水平的儿童能理解维护自己的家庭、集体或国家期望的重要性,而不理会直接的和表面的后果,即处于此阶段儿童的道德评判标准已经开始从自我主义转向社会集体。[13]基于此,《我们的道德》在内容编排上符合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转向关注社会集体的道德认知特点,具有使学生产生对未知世界的期待与崇敬,并产生学习热情的魅力。[14]

第二,“学材”要提示学习课题,促进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个别化,就需要做到不仅提示学生必须达到的共同目标,而且提示拓展和深化学习的多种选择方向,以适应每个学生的不同兴趣。[15]《我们的道德》中每一章下的每一小节的标题都是对学生必须达到的共同目标的提示,而在每一小节里面都会有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以适应每个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充分理解学习目标和课题的内涵(参见表4)。这使得新的品德教材既照顾到了学生发展的共性,又满足了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本书的习题以开放性问题为主,不设置正确的答案,允许开放式的学习结果和思维方式的存在。这更进一步地凸现了品德学习的个性化。

第三,“学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指导学生学习,提示学习的方法,即教科书应该具有培养学习方法、思考方法等元认知能力的功能。[17]《我们的道德》在目录之后特别呈现了本书的使用说明,介绍了学习此教材的主要方法,主要包括:(1)自学:读书并思考,写一些自己的看法;(2)讨论法:和朋友讨论各自的看法;(3)调查法:听一听小区人们的心声、试着和家人聊一聊写一写;(4)重复实践法:《我们的道德》是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反复利用的一本书;(5)反思:思考在生活中什么才是重要的,让自己的生命变得丰富多彩。这些方法是帮助学生主动探索以发挥元认知能力的方法。同时,教材中每个主题的编写包括任务的设置等也充分体现了这些品德学习方法。

四、对我国品德教材修订的启示

(一)品德教材目标应紧跟基础教育改革趋势

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均启动了以学生核心素养为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自十之后,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工作,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三大板块内含9大指标的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这一核心素养体系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出发,关涉学生的“自主性”“社会性”以及“文化性”,反映为“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以及“文化修养”三个板块的核心素养。其中,自主发展包含“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大核心素养,社会参与包含“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三大核心素养,文化修养则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三大核心素养。整体而言,这些核心素养均具有跨学科性,且跟学生品德发展紧密关联,因此,建议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出发,通过指标内容的细化以及学段的具体化,进一步构建我国未来的品德课程改革包括品德教材修订的目标体系,真正实现品德教育的“核心素养”转向。

(二) 品德教材内容编排应遵循学生品德发展规律

在我国,“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性质而言,它是知识、能力与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因此,必须要整合各类课程,建构综合情景才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尤其是社会参与类的核心素养,与品德联系最紧密,它的形成必然以儿童的生活实践为基。因此,在编写品德教材过程中,我们应遵循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的顺序,选择并设置融自然、社会与人文为一体的教育范例,让儿童在范例的学习中不断感悟、体验,进而联系自我的日常生活与行为来予以反思、实践。

(三)品德教材设计理念应转向“学材”为本

过去数十年,应试教育一直处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核心地位。尽管近年来一直提倡教(下转第页)(上接第页)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但以升学率为主要评判标准的应试教育依然处于主流。此教育大背景中的教材设计使用的也是最有助于实施应试教育的设计理念:“知识中心式”。在此理念指导下编写的教材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注重学生对具体知识的掌握,是帮助学生学习某一门知识的辅材料,也仅为学生掌握一门学科的基础知识而服务。而以发展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品德教材,其在设计上必须使用具有连续性、实践性、多元性以及开发性的教材设计理念,与具有开发性、指导性、多元性、连续性、实践性和巩固性等特点的“学材式”教材设计理念相呼应。因此,品德教材如果在设计编排上摆脱传统的教材设计理念使用“学材式”理念,将会使品德教育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去发展我国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教育n程の成にvする基A的研究蟾3:社会の浠に辘工胭Y|ゃ能力を育成する教育n程――研究_k事例分析等からの示唆[R].2012.

[2]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 教育n程の成にvする基A的研究蟾5:社会の浠に辘工胭Y|ゃ能力を育成する教育n程成の基本原理[R].2013.15.

[3][4][6]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教育n程の成にvする基A的研究蟾5:社会の浠に辘工胭Y|ゃ能力を育成する教育n程成の基本原理[R].2013.94-95.

[5][16][日]文部科学省.我们的道德(三、四年级)[M].翻译本,(内部资料),2016.8-130.

[7]吴风岗.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J].天津教育,1980(4).12-16.

[8][日]文部科学省.我们的道德(三、四年级)[M].翻译本,内部资料,2016.24-33.

[9]刘惊铎.生态体验:道德教育的新模式[J].教育研究,2006(11):64-68.

[10][日]文部科学省.我们的道德(三、四年级)[M].翻译本(内部资料),2016.8-50.

第6篇:小学品德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材料分析;辩论会;自主学习;师生关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也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新课改下指导教师教学的基本理念。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对小学生进行各种情感教育,促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借助材料分析

材料分析是品德与社会中常见的练习方式,也是学生巩固相关知识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教师要将与学生生活有关的材料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基本的品德与社会知识,同时,让学生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性,进而使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学会和谐相处》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懂得设身处地替对方着想和顾及他人的感觉是与人和谐相处的首要原则,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道理,所以,在导入环节,我安排学生表演了这样一个情境:小明生日的时候,妈妈送给小明有自己属相的笔,小明非常喜欢,每次用完都要放好,可是,有一天,小明上课的时候却发现那枝有自己属相的笔不见了,课间在找的时候,发现班里的小亮同学也有一枝一模一样的,两人便因此争吵起来了。小亮说是前天去超市的时候买的,小明说是自己的。放学回家,小明却发现笔在家里的书桌上,是自己昨天忘了放到文具盒里。假如你是小明,你应该怎样做?如果小明向小亮道歉,小亮能不能原谅小明呢?让两个同学分角色扮演,并引导同学进行讨论、分析,了解和谐相处的原则,同时,也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内容中找到学习品德与社会的兴趣,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实施辩论式教学

辩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提高学生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教材,选择恰当的辩论题目,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轻松地明确教材的编排意图,分清是非善恶,得到启示,受到教育。

例如:在教学《打开国门 走向世界》时,我让学生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进行辩论”。正方观点是: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反方的观点是:世界可以离开中国,中国也可以离开世界;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正反双方展开辩论,以促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初步认识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的素质提高的重要意义。而且,开展辩论式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进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大幅度提高。

三、开展自主学习活动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地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所以,教师在实施开放式教学模式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方法中找到自我展示的空间。

例如:在教学《日益富强的祖国》时,我采取自主学习的模式,首先,我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体会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工农业生产突飞猛进、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祖国一天比一天富强。然后,我引导学生从吃饭的变化、农业发展的变化、科技发展的变化等方面自学本节课的内容。最后,教师有针对性地点拨,以确保自主学习效率,也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方法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最终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中,凭借多媒体课件、游戏活动、情景分析、欣赏歌曲、播放视频等形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谐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影响开放式课堂模式的外在因素,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样化的评价模式,促使学生在教师的肯定及鼓励中找到学习的积极性,重拾学习的信心。教师还可以实施开放式评价模式,使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构建多样化的开放式课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进而打造出一堂堂精彩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张定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课堂开放式教学初探[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2(8).

第7篇:小学品德学习材料范文

近几年来,中考思想品德采取开卷考试。开卷与闭卷考试截然不同,开卷考试侧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分析运用和创新思维能力,给了学生较大的发挥创新性思维的空间。开卷考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利于突破思想品德课教学死记硬背的模式,推进素质教育。从近几年的中考题目来看,开卷考试试题在课本或资料中没有现成或完整的答案。

初中思想品德课总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思想品德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教师必须对考试说明进行细致的研究,明确考试要求,了解题型和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使复习有方向、有目标,更好地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要注意考试说明中考试内容的变化,了解考点增删的情况,以便在具体复习中更好地落实。根据近些年的教学经验和中考的形势,采用四轮复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一轮复习:系统复习阶段

对七、八、九年级基础知识的梳理,按单元复习。教材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较多,须根据中考重点进行有目的的筛选、归类。因此,必须认真钻研,加强集体研究,特别是七、八年级的内容更需要整个教研组教师的集体协作,才能熟悉每课考点的分布、内容、要求,弄清楚哪些是识记、哪些是理解、哪些是运用,根据不同要求讲解每一个考点。初中思想品德要复习的内容多,且因种种原因许多学生在七八年级不重视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普遍存在学生的基础差、知识漏洞多、能力低的现象。这要求组织复习的思想品德教师首先提纲挈领地帮助学生弄清每一学期教材的主干内容,理清前后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形象地说,这一轮复习叫地毯式复习,即将全部知识点进行总体的、全面的复习,使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做到理论知识掌握于心,以便在考场上能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轮复习:关注热点,精选专题

时政专题以事实热点为主线,跨越教材、跨越章节,重新组合基础知识,一直是思想品德学科复习的重点。每一年度国际国内的重大时政热点内容很多,而中考思想品德试卷的容量非常有限,复习的时间也非常紧迫,因而在复习时要关注热点,精选专题是基础,用好专题是关键。

精选专题,要坚持“四原则”。

1.要以考纲为依据,从时政热点中选专题。一年一度的思想品德中考命题都是以考纲为依据的,无论是什么时政热点的考察,都是以不超过考试说明的范围为限度的,可以说时政热点只是起到考查考纲中规定的知识和能力载体的作用。因此,在选择专题时,凡是与考纲要求无关或超出考纲知识和能力要求的时政热点,都不宜入选专题。

2.国内的时政热点优先于国际的时政热点。在选择专题时既要考虑国内时政热点,又要考虑国际时政热点,但重点应放在国内时政热点上。在有关时政热点专题的选择上,尽量选择与我国国家利益相关度较大的问题。

3.长效型、全局性的时政热点优先于短期性、局部性的时政热点。在选择时政热点专题时,不能仅仅盯在该年度的时政热点上,有些时政热点不仅在当年,而且在前几年中考中都是重点关注的内容,应作为专题复习的首选内容。

4.不能忽视地方热点,地区特色要关注。现在的思想品德考试各地市一般都自主命题,都会设计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试题,在复习备考中一定要关注地方特色,但特色应该是具有全局意义的特色,如各地市的经济、思想品德、文化发展战略、政策,本地方的重大时事、热点、焦点等都要特别关注。

第三轮复习:加强综合训练

1.据题型学答法的练。目前,常见的题型由选择题、辨析题、漫画及材料分析题,针对每类题型,教给学生一定的答题方法很有必要。

选择题要注意:①选项能否说明材料;②要求是怎样的,特别注意反面提示的要求;③排除法的应用;④相似选项逐字逐句反复推敲。

辨析题,分三步:①判断,准确的判断很关键,为此要反复读,运用所学知识认真理解分析,注意一些细节的地方;②分析,运用课本知识从理论上分析,再结合材料分析其正误;③总结,对观点进行归纳定论,如错误的观点,还要指出正确的是什么。

材料分析题,首先要注意审题:①读材料找出问题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归纳材料主题和内涵;②寻找到各材料的共同点,分析各材料间的关系(如因果关系、并列关系等);③搜寻教材中能反映材料的观点或理论。其次要特别注意开放性试题的解答。做开放性试题,一是要用好共性语言。一般各类题涉及的行为要求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如担当社会责任,维护公平、正义,依法治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等,都可以说: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遵纪守法,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从日常的小事做起等。二是做好个性答案。三、概括归纳,把涉及的分布在不同课文、不同的知识归纳起来。

2.课堂内外结合练习。每节课,都在讲完新课后留下一定的时间当堂练习,这样将刚学到的知识组织到具体内容中去,更容易掌握;这样将刚学的知识,学生印象深,及时应用,学生也易理解,使知识得以巩固,也避免了教师满堂灌;充分利用了时间,对学生的练习巩固落到实处;及时了结了学生掌握的情况,便于查漏补缺。

3.突破难点练。学生学习的难点在于材料分析,这类题要求学生学以致用,用课本知识去认识现实,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练习中就要将此类题进行反复的训练,在课后作业的选择时突出。另外,每周一练时专选。一开始学生可能感到难于下笔,无话可说,教师在题的选择上一要注意由易到难,二要鼓励学生大胆说,要有话说。先慢慢克服其“怕”的心理,之后不断提高要求,从格式上、书写到答要点,语句规范,从而达到准确完整的表达。

第8篇:小学品德学习材料范文

教师如果根据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来组织教学,那就可以萌发学生“我要学”的求知欲。如教《认钟表》时,一上课,首先先请小朋友们参观老师的钟表店,欣赏漂亮的钟表。接着问学生钟表有什么用途?它会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离不开什么?这样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唤起学生有关时间、有关看钟表的经验,使学生对时间产生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又很自然地渗透了从小有规律的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教育。

二、利用教材内在思想品德,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非先天有之,而要靠后天的引导、激发。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挖掘教材中内在思品因素,激发学习兴趣。如,一年级小朋友上第一堂数学课数一数时,老师出示挂图并问学生这是什么地方?图上画了些什么?小朋友们玩得开心吗?你们也想去玩吗?然后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渗透,教育学生要爱护公物,爱护花草树木等,接着要求学生数一数各种物体的个数,这样可以一举两得,即对学生进行了数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又有机渗透了爱护公物和花草树木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落到实出。

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育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数学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即可以结合某些具体的教学知识进行,又可以抓住教与学双边活动中一切可以进行思想教育的机会,但必须要善于把握时机,做到自然、适时、适量地“渗透”。

数学是常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可利用课本中或老师补充的例题或习题向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科学、爱劳动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利用数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

数学中充满着辨证思想。鉴于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在教学中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会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也就自然地向学生进行了唯物辩证法观点的启蒙教育。

此外,意志品格方面的教育也要刻意培养。如教师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作业是仔细审题、工整书写、自觉检查;遇到困难时,多动脑筋,力求突破等等。如能持之以恒,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也能自然养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紧密结合数学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数学知识教育之中。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因素,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确定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例如,在低年级认识数“3”时,只要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数各种不同的实物,把它们一一对应起来,使学生看到这几种实物的个数都一样,然后说明所有跟这几种东西的个数一样的,都用数目“3”表示,就可以了。到了较高年级,可以举例简单说明数是从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又例如,在解答课本中有教育意义的应用题时,要通过有说服力的数目材料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2、注意通过数学课上的实践活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不单是使学生了解它们的意义和要求,重要的是身体力行,使学生在数学课上的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细心思考,书写工整,格式规范,按时完成作业,自己检查验算等,从小逐步树立起工作认真负责的良好作风。通过实际测量、制作等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等品德。在实践活动中,做得好的,要给以表扬。

3、注意联系实际进行教育,并把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可以经常注意收集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真实材料,编成文字题让学生解答。也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外收集一些反映我国建设成就的数目材料,把它们编成应用题。有时还可以利用数学墙报、数学故事会介绍一些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计算准确不出差错的先进事迹,我国古代和现代一些数学家刻苦学习做出重大贡献的故事等。这些真实的材料对小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4、注意教师的示范作用。例如,要培养学生书写工整和认真检查验算的习惯,首先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出榜样,在板书和批改作业中做到认真、细致、书写整齐。对个别学生进行教育帮助,要采取耐心说服的方法,避免用训斥的方法。

5、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渗透方法的选择,除了考虑内容的显性与隐性外,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接受能力。”对高年级而言,有时即使是隐性的内容,也可采用潜移默化法;而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有时即使是显性的内容也要采用提示法。如在教“重量单位”时补充了这样一道题:“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全国12亿人一天就节约4230000克米,合多少千克?”题中呈现的是显性材料,但考虑到答案“3240千克”不太适合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在学生解答后便略作提示:“这么多米可供200多个大人吃一个月呢?真该珍惜呀!”用这样的教法渗透“勤俭节约”教育,效果甚佳。

第9篇:小学品德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渗透德育

思想教育做得好直接影响一个老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小学数学大纲明确提出要求:“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不断增强德育意识,把思想品德教育落实到实处,才能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现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

一、挖掘教材内容、搜集新的信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数学是用数据和统计材料来说明问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例题与习题中包含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具有说服力的统计材料,只要努力钻研、认真备课、就能利用这些材料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如世界上第一大河是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全长6480千米,我国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全长仅比亚马逊河短1/36,长江的长是多少千米?另外,在某些教材中利用“你知道吗?”的小栏目,介绍古今中外数学著作、数学家、数学发明与应用等知识,对学生进行爱学习、爱科学的教育。

二、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

数学凭借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本身充满辩证关系,数学中的曲与直、形与数、加与减、乘与除……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数学解题过程中不断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正是事物联系发展变化的客观过程。

在新版的北师大版课本中,就很注意学生的思想教育。几乎每一册的内容都与德育有关,特别是社会公德、好人好事。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通过社会小实践,经过德育熏陶,又能借助小实践学习知识,让人们一直认为“数学烦”的学习态度有了改观,正是一举两得。

三、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及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学生进行学习为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刚入学的儿童,为了得到父母、老师、亲友的赞扬而认真学习。此时教师可根据低年级儿童好表扬的特点采取奖红花、奖五角星等办法激发学习兴趣。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世界观逐步形成,其学习的动机逐步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再采取奖红花、奖五角星等办法就行不通了,那么怎样对中、高年级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我认为,首先可以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联系起来。如:讲科学家的故事,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讲人类的伟大发明,提高学习积极性;讲数学在日常生活与生产劳动中的应用,产生学习数学的需要。其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学生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都有探索其奥秘的强烈欲望,教师可利用不断发展、循序渐进的数学知识在学生脑海中产生的疑问,激发其探索学习的兴趣。再次,教师对事业的热爱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教师的以身作则是学生身边最近、最真、最好的榜样。

四、教师的授课语言直把学生带进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