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程管理战略职能定位范文

工程管理战略职能定位精选(九篇)

工程管理战略职能定位

第1篇:工程管理战略职能定位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战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院校的战略的概述。战略管理是确立企业使命,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要素设定企业组织目标,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并使企业使命最终得以实现的一个动态过程。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实现规模性的扩张,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同时,也在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创新着有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实践与理论的良性互动推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不断前进。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战略管理这一概念开始被引入到高职院校中,在保证学校实现长远、持续、健康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日益突出,也被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应用和研究。特别是近几年来,高职院校更是重视战略管理。高职院校实施战略管理,既是高职院校外部环境变化的结果,也是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模式变革的需要,是高职院校管理对时展的一种必然回应。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它有着与政府和企业不同的制度特点和管理模式,高职院校的战略管理过程并非是纯理性分析的过程,而是需要考虑高职院校内部的文化因素,强调组织成员的期望的协调。为满足社会需求,以使高职院校能主动地适应社会的变化。

二、高职院校进行战略管理的原因

1.高职院校战略规划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因素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高职院校要取得长足发展,必须重视战略管理,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因素决定:第一高职教育的市场化取向。实行战略管理,可以保证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以及办学方向等方面紧跟市场发展方向,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第二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取向。近年来,高职教育进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调整结构和注重办学效益的内涵发展新时期。高职院校需要按照战略定位,实施科学系统化的战略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打造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教育品牌,增强综合办学实力。

2.高职院校组织结构重新设计

高等职业教育与传统的学术型教育相比,其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是在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分化出的一种新型人才,这决定了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的人才既有较强实际操作技能,又掌握一定理论基础。第一从教学过程看。其教学指导思想应该是围绕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领域的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除此之外,还应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全面素质。课程内容为理论技术与经验技术相结合,实践性教学时间比重较大。课程结构的设计上应注意加强岗位能力训练。理论要服从服务于实践。第二从培养资源需求看。高职院校教育由于其培养人才的特殊性,其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它的整个培养过程需要用人单位的参与;教师为"双师型",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相关知识面广,常识丰富,同时还应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所以要聘用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这有利于解决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而且也保证高职院校较高的专业水平。另外还要要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

所以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其培养目标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特别是教学资源需求的开放性决定了高职院校不能简单地移植普通本科院校的组织结构,而必须根据其需要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符合实践性和开放性需要的全新组织结构。

三、如何进行高职院校战略管理

1.加强战略管理的基础工作

第一组建高职院校战略发展研究机构。高职院校的领导的能力直接制约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与趋势,因此, 高职院校的领导应对战略管理和日常管理明确职责与分工。为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目的,主要领导应该负责战略管理。高职院校应该组建决策咨询研究机构,也可由原有学校中的教育研究所充实形成。研究机构的工作人员平时不仅要深入基层进行研究,还要通过召开座谈会、专家咨询等方式,发挥教职工的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所以说这就对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研究人员要有较高的科研能力,研究学校战略规划的制定,同时还要有高尚的品德,为高职院校发展做到大公无私,不带有私利的意见才有利于学校的发展。研究人员在谏言过程中既不能代替领导参与决策,更不能左右领导为某个小的利益集团谋私利。

第二建立高职院校情报系统。竞争情报就是针对竞争对手、竞争环境和竞争策略等有关信息进行研究的产物。掌握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才能制定出有效的、合理的、科学的战略发展规划。因此, 高职院校应建立高等教育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既要掌握、研究政府的方针政策,更要研究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市场需求趋势与变化。

第三通过资源整合形成社会专家咨询群体。社会需求是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 高职院校的发展一定要以社会需求作为基本导向。社会专家才是真正了解社会发展的群体,闭门造车,凭臆想作出判断难免限于主观,因此制定战略发展的小组应依靠社会,通过各种渠道与政府工作人员、企业家等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员广泛交流与沟通,听取他们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形成社会专家咨询群体。综合各种意见以帮助高职院校制定合适的战略规划。

2.制定方案,实施策略管理

第一进行高职院校内部资源分析,是通过对自身主要资源条件的分析,准确地把握了自己的优势、劣势及特色。分析的重点是人力、财力、物力、文化等,把环境分析与资源分析统一起来,从内外环境的结合上确立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确立管理策略依据。第二在形成策略并评估策略的基础上,抉择优化策略的过程。首先是策略选择的完成。在供高职院校多种选择的策略方面,重点要考虑突出的一般策略,即有普遍意义的涉及学校各个方面的策略。当然,一般策略不仅不能掩盖高职院校特色和重点反映高职院校特色。同时要考虑高职院校策略发展得以实现的各种方法;其次是要策略择优,即从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将经过认真筛选,评估过、优化过的策略方案确定下来。所以高职院校宜采取职业技能特色策略,行业、地域策略等。

3.战略分析实施,狠抓落实

对高职院校的总体发展做出了战略分析,并选择了恰当的战略之后,还必须进一步理清思路、形成文本、狠抓落实、注重实效,这一过程也是不断深化、发展的。高职院校办学思路是贯穿高职院校发展以及管理工作的一条主线。有没有这条主线,可以反映出一个学校办学层次的高低。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应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他曾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努力使全校每个工作人员都具有统一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对不符合这种教育思想的言行,哪怕是一句话,甚至一丝微笑或一瞥发怒的眼神等等,他都要同其进行几个个小时的谈话,从而逐步形成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坚强有力的教育集体。他在帕夫雷什中学成功地实践了他的教育思想,为后世广为称颂。上海市某校长认为,如果说校长是"学校之魂",那么决定校长教育行为的办学理念就是"校长之魂"、"学校管理之魂"。他上任伊始便从办学思路层面人手,列出"九条办学理念",本着"一以贯之,长期坚持,点滴积累,厚积薄发"的原则,规范学校教职员工的行为,统一思想,指导全校的教育教学实践,确定学校特色,定位学校的品牌形象,并赢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信任,学校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高职院校是一个复杂的育人组织系统,战略管理工作又是一个多层次、多序列的职能活动,而每所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又不尽相同,因此各高职院校的战略定位和策略选择的具体内容和文本形式也必然各不相同。高职院校的战略管理既要有一个整体的、长期的发展规划,又要有局部的、短期的计划安排,而战略目标和策略选择则蕴藏其中,并应得到充分的体现。尽管战略文本的形式各具特色,但其目标、方针、项目、标准以及实施措施、任务分配、制度保证等却是必不可缺少的。

战略文本形成之后,高职院校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领会战略意图,明确战略方案,主要还是要落实在具体的工作中,呈现在各项行动中。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还应该要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合理安排岗位、薪酬,尽力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为学校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打下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学校发展环境。

四、高职院校实施战略管理的意义

高职院校实施战略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高职院校把握发展战略机遇,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发展与竞争是高职院校实施战略管理的根本动因,只有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高职院校教育向大众化发展,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体制逐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高职院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管理高校的方式由直接干预逐渐变化为宏观调控,高校办学自主权和法人地位得到进一步确认,市场经济的经济规律逐渐渗透到高校的办学规律中,高校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在这种形势下制定形成具有长期性、全面性、方向性的发展战略规划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同时在高职院校内部,各项工作的管理层次越来越多,管理内容越来越复杂,管理幅度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只有科学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才能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模式,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保证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之,高职院校的战略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院校的战略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有着明确目标,并围绕目标而采取一系列行动的管理实践。应该说,高职院校的发展,也应是先有战略思路、战略实施,后有高职院校的特色形成,最后高职院校才能取得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金涛,何建中.加强战略管理,全面提高高校管理水平[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

第2篇:工程管理战略职能定位范文

绩效考核起源于英国,从“计划、目标管理”衍生而来,对近现代企业管理产生了深入的影响。但仍存在缺乏组织绩效集中、无法真实反映员工行为对业绩的贡献等弊端。进而促生了战略管理的发展。安道夫最初在其1976年出版的《从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一书中提出了“企业战略管理”。战略管理的由此得到广泛应用。但往往企业家及其团队精心研究策划了其战略和规划,却仍未获得预期的业绩。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管理是一门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战略的失败通常是因为战略和目标没有得到精准的监控和执行。战略管理与绩效考核如支撑企业前行的两条腿,任何一方的缺失都将导致企业发展的停滞和溃败。而两者的有机结合能够提升企业的协同力、而实现这一结合的有效手段和衡量工具就是战略绩效管理。战略绩效管理是指在组织整体战略的指导下,以系统化思维管理组织绩效,创造以组织绩效为导向的经营理念,最终实现组织价值的最大化。战略绩效管理包含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围绕企业战略制定科学规范的战略分解制度和绩效管理制度,引领各项经营工作围绕企业战略展开;二是依据业绩管理制度的周期绩效评价,平衡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优化调整组织结构。战略绩效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体系,其价值在于突破原有以行为、短期结果、个体业绩为中心的绩效管理,增加对长期业绩和组织能力发展的衡量,形成以组织业绩为核心的全面绩效管理。从而提升企业的执行力和控制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二、战略绩效管理的常用工具

目标管理、KPI管理以及平衡计分卡管理、流程管理工具都是能够指导战略管理与绩效考核结合的有效工一具。同时各方法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泾渭分明、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的。目标管理是简单的通过管理者与执行者共同制定目标及目标计划,来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一种管理方法。其优势在于易于掌握,目标和绩效考核结果明确,其缺陷在于无法对不同的目标设立统一的标准,战略集中性不强。关键绩效指标法(KPI),它把对绩效的评估精炼为对几个关键指标的考核,将关键指标当作评估准绳,把员工的绩效与关键指标进行关联评估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目标管理法的理念。优势在于兼顾了组织绩效与个人绩效的一致性与协调性,考核重点清晰明确;缺点在于KPI的量化法过于机械,并且无法覆盖所有的岗位和工作。平衡计分卡(BSC)将战略描述为财务、客户、运营和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兼顾了战略制定的短期与长期性,对于绩效指标的设计也给出了详尽的工具模版,有很强的操作性,而劣势就在于其管理过程复杂,对员工素质要求高,管理成本较大。近年来流程管理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流程管理是以职责划分、任务分解、作业指导来实现业务的整合。将流程管理的成果和思想运用在战略绩效管理的指标制定,能够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业务流程的跨度越大,流程管理对于战略绩效管理的帮助越大。

三、如何有效实施战略绩效管理

战略绩效管理不仅适用于企业,同时也适用于政府、高校等非盈利性组织。由于其在组织管理中巨大的作用。目标管理、战略管理、平衡计分卡、流程管理等工具也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理解了战略绩效管理系统,运用了战略绩效管理的工具,投入了大量资源,仍未必能获得成功。因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会面临诸多挑战。以下逐一探讨有效实施战略绩效考核应注意的原则:

(一)战略绩效管理要循序渐进

任何管理工作的推行都是学习、运用、创新的过程,战略绩效管理涉及战略管理、绩效管理、流程管理等多重领域,甚至会引起组织的重大变革。因此在推行一套全新的战略绩效管理体系时更应充分考虑企业的人员素质、企业文化等接受程度,循序渐进,分阶段导入。首先企业战略的制定应有选择而不是面面俱到。管理学者给出了十类战略特征的表述,如果企业做出了战略选择,就相应明确了内部竞争力提升的方向,进而绩效指标就应更多的指向这些部门。进而树立标杆部门和标杆岗位,沿制度和流程顺序在企业内部进行逐步优化,最终实现组织的战略性变革。对于中型企业建议用2—3年来实现这一过程,避免初期与组织文化、结构冲突导致的管理项目的失败。

(二)管理者的决心与参与

企业中任何工作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管理层的决心与参与。唯有高层领导者审慎的决断公司战略,使战略的制定明确、合理,具备了指导工作的方向性和严肃性,才能避免战略成为“一纸空谈”被束之高阁,从而避免战略绩效工作的流于形式。在执行的过程中管理者应参与到工作中,与中层人员进行深入的沟通,而并非只参与项目的启动和总结工作。中层人员应对战略的制定充分理解,明确自身在公司远期的发展中起到作用,理顺公司级战略与职能级战略的关系。再此之上,才能对流程相关部门和一线员工给出合理的工作要求和目标。员工了解并理解、认同公司的战略,就能将具体的工作于战略联系起来,帮助公司实现战略。从而保障战略绩效管理的执行力。

(三)战略绩效管理职能的强化

根据经营理念,不同企业会将战略规划与绩效考核设定由总裁办和规划、财务、人力等不同部门负责。无论战略绩效管理的职责由什么样的部门承担,都应相应强化其部门职能,并提升该部门的员工素质。因为主管部门应起到将战略转化为运营目标、预测和预算管理、业绩控制、基于业务、资源的经营分析、评估和奖惩等重要作用。其职能地位,能够抑制其在与业务部门的博弈中的扯皮现象,从而使其代表的公司管理层意志获得有效贯彻。同时应对相关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提升相关人员的素质和责任感,统一沟通语言、提升执行力。

(四)组织协同

战略绩效管理应遵循组织协同的原则。包括纵向协同与横向协同,纵向协同主要是指公司目标、部门目标、岗位目标要保持纵向一致,强调指标的纵向分解、即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与协同,纵向协同主要涉及到组织架构梳理;横向协同主要是指跨部门的目标通过流程的横向分解,强调指标的横向分解、即平行部门或者平行岗位之间的沟通与协同,横向协同主要通过战略目标延流程的分解,部门间分歧的解决也主要通过流程的优化实现。

(五)合理的指标结构

合理的指标结构是指在遵循绩效指标制定的一般步骤同时,对各种类型指标的设定适合的比例。首先是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定量指标有易于衡量和考核的优点,但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适合用定量指标来衡量。如企业文化和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的提升效果,就不易量化,但在设置定性表述并通过民意调查、市场问卷等多种形式来衡量和考核,较间接通过工作量指标量化更为准确。其次是战略导向型指标和战略储备型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在战略绩效管理体系中存在一些在短期内不能获得收益、但是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又具有重要影响的战略储备型指标。每一个企业的战略绩效管理体系中都应设有一定比例的战略储备型指标,对从事战略储备型工作的人员予以重视和激励。以保证企业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再次是个人指标和团队指标相结合的原则。简单追求将绩效指标落实到个人会导致绩效管理的僵化。团队目标更适用于新开展项目,准确的团队定义和团队目标的设定,可以突破职能的局限,充分激发个人的潜能,从而让战略绩效管理体系发挥出更大的效用。

(六)落实责任机制

战略绩效管理系统应兼顾管理和发展两个主题。“发展”主题主要体现战略KPI等绩效考核内容的设计,而“管理”的主题则更多通过在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回报环节建立并落实责任机制。责任机制应包含对战略研究和滚动修订的机制、业绩周期的回顾机制、偏差的纠错机制。责任机制要求建立指标考核单位、数据核算单位、职能被考核单位,以此保证考核的真实性和执行力。如:生产线开工率指标,其被考核单位是一线生产工段,考核单位是人资部门,核算单位为生产计划部门。通过相互独立、相互制衡的责任机制,保证绩效考核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客观性。

(七)促进人力资源系统的完善

战略绩效考核不仅是将战略分解到现有的岗位和职能。在指标制定和分解的同时,也需要影响和优化岗位的设置和职能的划分。这一点在平衡计分卡工具指导的战略分解中尤为突出,因为战略需要做到不仅是根据组织业绩目标制定分解员工岗位业绩目标,更是在目标的分解过程中逐步完善企业的内建立与完善与组织相适应的任职资格系统,并通过描述能力素质模型,提升任职系统与战略的适应性。通过绩效考核和绩效激励,选拔适合企业发展的核心人才。从战略的角度建立人才梯队,绩效管理的过程中提升组织发展的人才驱动力。

(八)科学、公正

第3篇:工程管理战略职能定位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近年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快速发展,加之有色金属价格不断上扬,市场行情总体上涨,企业经济效益迅猛提升。但是,企业安全事故频发、环保事故不断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暴露了金属冶炼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明显滞后。

一、有色金属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就中国的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来看,指导思想是依靠科技进步,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生产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工业发展道路。各省关于建立有色金属经济支柱产业,打造部级有色金属基地的经济发展战略,都为有色金属企业公司今后的更好发展提供了宏观政策的支持。

有色金属冶炼企业迎来新机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直保持良好势头。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些影响,但国家关于扩大内需,促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今后经济仍然会维持积极稳健发展的态势。就业内情况分析,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有色金属暴跌,给企业带来不少的困难,这既是困难但也是机遇,因为价格暴跌,淘汰了一批竞争实力不强的,产能过剩的企业,行业洗牌之后,产品存量在一定时期后将得到释放甚至爆发。2009年国际有色金属止跌回升,不可再生和难以替代的宝贵资源的价值得以显现,企业的市场前景趋于乐观。

(二)挑战

1.缺乏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即企业的人员需求及如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计划。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目标是确保组织在适当的时间和不同的岗位获得适当的人员(包括数量、质量、结构)。有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能够满足变化的组织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另外,通过各种机制的有效运行,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组织内现有人员的潜力,使组织及其员工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2.组织架构不科学。据调查,有色金属企业的组织架构大多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目标任务导向原则不突出,部门设置不合理。比如,没有负责公司战略管理的部门;财务与审计本应互相独立,互相监督,有的却合二为一。其次,精简高效原则未能有效显现。公司高层方面职位过多有些企业甚至超过十个。部门内部领导职数设置不尽合理,有的部门一正多副。再次,部门内部定员不科学,随意因人因事设岗。劳动定员缺乏严谨的科学依据,更多地依赖经验数值和传统的定员定岗。确定的定岗定员,执行也不到位。尤其是管理岗位,人员越来越多,人浮于事。最后,部门职责不明,权责不清,决策粗放、失误等现象普遍存在。

3.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有色金属冶炼企业,一般把所用员工大体上分成两类:一类是管理人员,即非生产操作人员,另一类是生产操作工人。有色金属企业的人力资源体系中,生产工人与管理人员比例大多在3∶1至5∶1,管理幅度太小。从知识结构看,管理人员团队学历偏低,冶金类企业大学本科的一般为1/3左右,国外企业则一般达到50%以上。其次,生产工人学历低下。大多数操作工人是高中及以下学历。

4.日常管理体系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在招聘制度方面。首先,很多公司缺乏科学合理的招聘制度与流程。据调查,不少公司基本按照计划经济年代的方式招收员工,没有真正地依照双方意愿通过市场配置的方式,招聘需要的管理人员。其次,招聘渠道的相对单一。虽然很多人才短缺,但基本没有主动走出去,没有使用多种渠道招聘所需人才。在招聘过程中,仍停留在靠经验、靠直觉的阶段。缺乏先进的测试手段。

薪酬与激励制度方面。有色金属企业中层管理人员薪资一般与各厂生产任务、技经指标、质量指标、安全指标等考核挂钩,当月兑现大部分,小部分年终考核多退少补。基层员工工资是在合理定员定额定责、定吨含工资的基础上,与上级公司所下达的生产任务、技经指标、质量指标、安全指标等考核挂钩,当月考核并兑现。各部门、各厂一般根据本部门、本厂的实际情况制定二次或三次工资分配方案,进行员工工资分配。具体分析,薪酬与激励制度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三个。首先,内部分配的公平性表现不完全。基本上按等级和身份来定薪酬水平,并没有真正按岗位、职位和业绩定薪酬。在按照经济责任制下拨吨含工资总额,由各生产厂和部门自行二次分配时,因缺乏职位分析和职位评价的科学分配依据,主要凭感觉和经验分配薪酬,激励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其次,薪酬的外部竞争性不充分。有色金属企业长期缺乏一些重要岗位的高级人才,但是未能制定有效而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和规则,以吸引人才。第三,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操作性不够强,相对较少使用平衡计分卡、KPI考核这样的管理工具。考核定性指标多,量化指标少。

培训与发展方面。多数公司能够制定制度,激励员工提升个人能力和素质。内训方面,有色金属企业会定期不定期举办采矿专业、选矿专业、冶炼专业、机电专业、质检化验、安全等员工技能培训班,但是缺乏精细管理、制度缺乏针对性,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二、有色金属企业公司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地理环境因素对有色金属企业公司人力资源有一定影响。一般而言,有色金属企业公司所处的地理区位偏远,交通不便,文化、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等相对落后,工作与生活条件较差,因此就人才招聘和引进而言,环境因素相对不利。加之有色金属企业固有的特点,从事相对危险的工种如采矿、选矿和冶炼,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与外界联系相对困难等,导致吸引人才更加困难。

矿业专业院校较少,人才培养尚不能完全满足需求。中国是有色金属大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了一批有色金属矿业院校,为有色金属产业培养了大量人才。但因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也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要,很多高效都在不断地缩减矿业类学生的招生规模,高等院校中传统的矿业类常规专业无论是专业门类和生源都已不同程度地缩减,学生数量大幅下降。目前全国只有不到五十所的矿业专业院校,每年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无法满足需求,尤其是边远艰苦地区的矿业企业能招到的毕业生就更少,矿业企业人才资源出现了普遍供给不足的状况。

有色金属企业未能充分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没有选人、用人、育人和留人的机制,也是造成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

三、推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一)制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包括两个层次总体战略规划和各项分(子)规划。人力资源总体战略规划是有关计划期内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总目标、总政策、实施步骤及总的预算安排。人力资源各项分子规划主要包括招聘规划、培训与发展规划、薪酬与福利规划、绩效考核规划、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等。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制定要考虑全局性、一致性、准确性和可控性原则。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活动,在操作程序上包括;调查和分析企业人力资源信息;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情况预测;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制定;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实施与执行;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监控。

转贴于

在国际有色金属市场风云变幻的形势之下,有色金属企业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要考虑立足现有生产,稳健地发展自有资源,以扩大产能和开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为手段,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品牌形象,不断增强市场竞争的能力和实力。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根据组织(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确定的,是对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支撑。因此,制定有色金属企业公司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时,应以建立数量结构合理的、能够满足企业稳定发展需求的员工群体为目标;应以成为学习型、开放型并具有较强吸引力、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组织作为战略愿景;应以创建高效激励机制,吸纳、发展、保留优秀人才,建立强大的人力资本为战略使命。

(二)调整组织架构

完善职位分析和职位评价。职位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简单地说,它就是确定企业中各项工作的任务和性质并确定哪些人适合于这些类型的工作的过程,并制订出职位规范(工作的内容是什么)和职位说明书(雇用什么样的人来完成这些工作)的过程。它提供的信息是招聘、薪酬、绩效考核、培训等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基础和依据。职位评价是指用一定的方法,将所有的工作职位,按其业务性质、难易程度、责任大小、所需受教育程度和技术高低,进行分类和分等的过程。通过职位评价确定职位的相对价值,同时为薪酬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基础。

坚持目标任务导向原则和精简高效原则,科学合理设置部门和分支机构。建立规范而明确的编制、职责、职位系统,建立精简而高效的部门框架,以组织架构持续再造和更新,提升组织效率。

(三)完善人力资源日常管理体系

人才招聘制度方面。应在学习同行业优秀企业的制度过程中,不断完善招聘决策、面试甄选、录用评估等各个环节,迅速建立科学的招聘制度和流程;明确招聘自主权,排除干扰因素;广泛使用各种招聘渠道,如内部推荐、媒体广告、招聘会、校园招聘等,尤其是通过猎头渠道,方便获取高层次人才;通过竞聘的方式产生中层干部;通过劳动中介渠道,招聘合适的操作工人。此外,必须有高层管理人员作为责任人,必须明确具体的责任部门负责落实措施。要通过建立科学的招聘制度,运用多种招聘渠道,构筑人才高地和优质平台,汇聚一批资深优秀人才,海纳百川。

培训与发展制度方面。主要策略一是强化内部管理知识培训和专业知识培训。根据不同培养对象的实际情况,组织参加冶金院校、各省财经大学等院校大专、本科、MBA、EMBA各层次、各种专业的在职学历教育。二是工作轮岗。为员工创造主持或参与生产经营有关的重大项目或单个项目的工作机会,提高他们自身不同岗位的技术和管理能力,使其具有独立承担各种研究课题或主持各种生产经营项目设计的能力和成果。三是出国或出省考察先进企业。针对高级岗位的不同需求,对发展对象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与外部交流联系的机会。要通过构建内部管理人才、技术人才、营销人才和生产工人成长通道,强化培训,营造内部人才梯队成长机制,才能使得短期绩效与长期价值同步提升。

薪酬与激励机制方面。主要策略一是完善绩效管理政策,使用先进的绩效考核方法如平衡计分卡、KPI等,设计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确保指标与战略目标充分对接。二是考核结果必须能与薪酬、职位充分结合,内部公平性和激励机制要充分显现。三是确保薪酬水平外部具有竞争性,保证对中高层次人才有吸引力。四是通过福利政策,分享企业发展成果,留住中高级人才。建立科学有效的薪酬、绩效考核制度,吸引、保留、发展优秀人才,激发员工、组织的创造潜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40-49.

Strategy Research on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of Non-ferrous Metal Company

LIN Xin-bo

(Business School,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Kunming 650221,China)

第4篇:工程管理战略职能定位范文

[论文摘要]传统政府人事管理是一种战术型管理,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战略型管理,二者在管理的性质、管理的内容、管理的地位和功能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政府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是一种人事行政战略的确立。推进这一人事行政战略,必须转变战略观念,制定战略规划,强化战略职能。

随着由传统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传统的政府人事行政管理模式正在向现代的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变。在传统政府人事行政管理模式下,人事行政管理主要是一种事务型、执行型、战术型、局部性、管制型的管理,而现代的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一种战略型、长远性、主动性、系统性、整体性、服务性的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可以说,从政府人事行政管理到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标志着一种人事行政战略的确立。

一、现代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对传统人事管理模式的战略性超越

从概念范畴看,传统人事管理是基于组织正常运转的需要,根据一定的原则、制度和方法,对人事工作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监督、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人力资源管理是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理念,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为目标的管理行为,包括人员录用、岗位调配、职业规划、教育培训等多方面的内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就是把人、人力看作是最重要的资源,十分重视人的才能的发挥和潜力的挖掘。其内涵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力,把人力资源由潜能转变为财富。它远远超出了传统人事管理的范畴,是管理学中一个崭新的和重要的领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政府改革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的配置和管理模式提供了新机遇。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政府对社会进行全方位控制的管理模式开始松动,适合机关、事业、企业单位不同特点的分类管理模式逐步确立,但管理意识落后、管理手段简单、管理功能单一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从宏观角度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仍存在很多不足。也就是说,政府现行的人事管理模式的弊端还没有完全消除,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亟待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相比,就实质而言,意味着一种人事行政、人事战略的确立,是管理性质、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历史性进步。

首先,就管理的性质来看。传统人事管理基本上属于行政事务管理,是一种单纯的业务型、战术型的管理,影响范围有限,主要由人事部门人员执行,基本上不涉及组织高层战略决策。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战略型的管理,具有很重要的战略地位,通过人力资源部门的创造性活动,科学合理地配置使用各类人员,使人的能力、创造力和潜力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发挥。

其次,就管理的内容看。传统人事管理是孤立的静态管理,在纵向上把互相联系的几个阶段——录用、培训、考核、调动、退休等人为地分割开来,孤立地进行管理,造成录用与使用、使用与培训、培训与晋升奖励等环节互相脱节。在横向上形成人员的“部门所有制”,把员工视为部门的财产,只重视对人才的拥有而不重视使用,人才闲置、浪费、压制现象普遍。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克服了上述弊端,在管理程序上体现了全过程的动态管理特征,把人员的录用、培训、考核、使用、调动,升降、奖惩和退休等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全程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内容_卜既是一套完整的管理程序,又是一套整体性开发战略。它的视角跨越了部门分割的局限,将全体员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动态管理,这种动态管理具有开放性和竞争性,有利于人力资源投资获得最佳效益,同时也使员工产生危机感,促进员工自觉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人力资源的整体性开发与利用。传统人事管理过分强调人适应工作,因人设岗,管理活动局限于给人找位置,而不是着眼于人的开发利用,没有认识到人是最宝贵的资源,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再把人看成是技术因素,而是把人看成是具有“内在建设性潜能”的主体因素,把人看作使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它注意通过教育、培训、授权、激励等一系列方法对人力资源进行整体性开发,发掘人的潜能,提升品位,增值资本,从而使人力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更大的效益。

再次,就管理的地位看。传统人事管理活动处于执行层、操作层,被认为无需特殊专长、不需要有专业知识、不需要有良好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是一般人都能胜任的工作。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进入决策层、战略层,是具有战略和决策意义的管理活动,它把人力资源管理与实现单位的目标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单位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关系到单位战略目标的实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使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大大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地位对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高水平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具备很好的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数理统计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才能适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

最后,就管理的功能特点看。一方面是传统人事管理具有被动性、执行性,如人员调配、考勤、工资发放等,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积极主动的,具有战略性、前瞻性,从资源开发、职业发展与组织发展角度,前瞻性地注意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根据组织发展的需要进行挑战性的开拓。传统人事管理的功能多为行政性事务,如招聘、薪资、档案管理等,被定位为后勤服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则参与制定战略、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塑造企业形象等。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人力资源部实际上是一个决策型的服务部门,其职责不仅是为组织输送优秀员工,而是要善于发现人才,更重要的还是培养人才,通过系统培训,使每个人才都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力。同时,也为企业创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传统人事管理缺乏系统性,人事管理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衔接配套不够,人事管理的整体有效性较差。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种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模块之间是存在相互联系的。要想有效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对强化员工凝聚力以及提高组织绩效的作用,就必须在一整套先进的管理理念的指导下,确保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各个方面,如组织结构设计、部门职责分工、职位分析与设计、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募与甄选、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晋升调配、组织文化建设等,能够协调一致相互促进。适应系统性与整体性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应该有机地统一起来,进行系统化管理,以创造出一种协同效果。换言之,“人力资源管理虽然是对人的开发与管理,但这项工作并不只局限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而是组织整体、多部门协作完成的工作。事实上,在现代管理中,每一位管理者都有指导、教育、约束、激励下属人员的职责,提高下属人员的职业境界与进取精神,提升下属人员的人力资本价值。以整合的方式统筹环境、战略及情境等因素。”

二、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实施

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确立,和过去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相比,其战略性色彩浓厚。如果说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是一种战术性、策略性和执行性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则是战略性和决策性的管理。实际上,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战略性、综合性人事行政管理。因此,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实施,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加以考虑和推进。

1.树立战略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推进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必须首先更新思想观念,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思考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其基本要求是,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力资源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而且是第一资源,因为其他物质资源、自然资源的利用都要以人力资源的充分发挥为基础。“树立人力是最重要的资本的思想,尽快实现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乃至战略性人力资本管理的转变。政府人事管理部门必须尽快更新观念,改变把人力单纯当成一种成本的思,而是把人视为一种最具有能动性的活的资源或人力资本,这种资本不仅是投资的产物,而且是政府战略实施和使命履行的重要载体。”政府人事管理部门以及专业人员应当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尤其是战略性人力资本管理的思想,将人事管理工作纳人政府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管理的高度,使人事管理工作不仅围绕政府的战略、使命以及所面临的各种重大挑战来展开,积极主动而不是被动应付、灵活而不是僵化地开展创新性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而且也要为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的人力资源配置提供指导和帮助。对人事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的依据,是它对政府的战略和使命的贡献率和促进度,是对社会进步和活力增进的有效性如何,而不是单纯的人员招聘、工资管理、档案管理或者维持现有的规章制度方面的效率如何。

2.制定战略规划

从战略上规划和实施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这是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否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性工作,这种战略规划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和规划。要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功能出发,系统构建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框架,避免传统人事管理职能各自为政,难以发挥总体效能的弊端。如前所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或战略性人力资本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对人员的管理也不仅仅是把好进口的问题,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不仅要在合适的时间为政府和企业找到合适的人才,同时还要把合适的人才放到合适的岗位上,人尽其才,督促和激励他们做出合适的业绩。因此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当自上而下地重新梳理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从战略的高度制定全面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般原理和管理原则,首先做好职位分析和职位分类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好整体性的人力资源规划,同时着力搭建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培训开发体系、绩效管理体系、薪酬激励体系、奖惩体系、组织文化建设体系等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模块。“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持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模块之间的匹配性和战略一致性,避免出现彼此互不配合,甚至导向不一的问题。”

二是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对象的规划。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对象是各类人才,如何建立和储备丰富的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水平是政府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因此,政府必须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人才结构和人才布局,不断为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建设提供充分的人力资源保障。为此,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保证教育经费的支出比例和国民经济发展同步,教育经费的增长甚至要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其次,要建立系统的人力资源教育培训体系,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特殊技能教育等,通过全方位的系统教育,促使劳动者树立终生学习、终生受益的理念,以建设一个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这样,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就有了保障。

3碾化战略职能

人力资源管理应当摈弃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大包大揽的人事管理体制,改变政府事无巨细地对人事安排全方位控制的做法。对政府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进行重新定位,政府的职能是宏观管理、战略指导,其工作重心尽快实现向规则制定、信息服务和权益维护等方面的转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公共服务。提供规则指导是政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发达国家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方面非常重视全面营造完善的法律环境。从我国情况看,虽然宪法规定了非歧视的总原则,但是,由于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中长期缺乏具体的制度规定,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等总是成为某些用人单位排除选择对象的工具,从而造成择业人员在工作选择上的不平等,一方面造成用人单位未必找到真正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严重挫伤择业人员的积极性,进而从客观上限制了人力资源的充分、合理流动。应该看到,目前劳动力市场上的各种歧视,特别是制度性歧视现象还广泛存在。因此,加强法制建设,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制度障碍和歧视现象,制定和落实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规则是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政府提供规则和制定法律制度首光要遵循平等、公正原则,也就是对全社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行无差别对待,除非法律对特殊职位做出例外的规定,不能将性别、年龄、户口、宗教信仰、体征差异等作为招聘、选拔、使用人力资源的先决条件。其次,一切事关人力资源流动的规则的提供应当是公开透明的,并且为社会公众所熟悉。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公开、公正、公平的用人氛围,形成一种社会监督的公平用人环境,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政府在人力资源开发和建设上,还应该发挥信息服务职能。政府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及时有关求职和招聘信息,为用人单位和就业者提供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和机制。通过举办各种类型和规模的招聘会、求职洽谈会,促进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直接面谈。政府还要发挥对劳动者权益的维护职能,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如劳动安全的保护、工作条件的保护、工资收入的保护、社会保障待遇的保护等。特别是对劳动安全的保护,劳动者往往处于不知情,或信息不充分的境地,政府有责任发现危害、预防危害、制止危害。政府要建立对人力资源管理中产生的争议和纠纷的处理机制。被管理者与管理者发生争议和纠纷是正常的,处理争议和纠纷的机制既要在组织内部建立,也要在组织外部建立。在组织内部双方无法解决的争议和纠纷就需要外部力量的干预,政府可以起到相应的作用。政府还要建立对弱势社会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如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就业信息,政府牵头建立劳务输出机制等。

第5篇:工程管理战略职能定位范文

企业战略执行的误区与变革方向

随着商业环境的迅速变化、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竞争的加剧以及客户期望值的增加,公司需要制定一套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战略并成功执行。问题在于,不少企业并不缺乏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缺乏的是如何将这些战略予以执行并取得相应效果。人力资源管理者同样面对类似的问题:绩效考核实施难、新的薪酬方案刚施行就怨声载道、要做工作分析了总是得不到直线经理的有效配合……hr经理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这里也有不少好的方案,就是找不到人来推行。

许多企业对战略制订工作高度重视,将公司战略管理的绝大部分资源都倾注在各级战略的策划和设计方面,可谓不遗余力!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战略执行方面的资源却往往投入过少。类似情况比比皆是:战略执行缺乏组织设计和组织文化保证、战略执行工作缺乏起码的计划性、战略执行操作的规范化程度很低,量化管理手段严重不足、战略管理周期结束时,又缺乏基本的战略执行评估……以上弊端常常导致企业的战略管理虎头蛇尾、有始无终,使许多凝结着战略管理者智慧结晶的卓越构想由于得不到有效实施最终被束之高阁或半途而废,甚至还因此给企业的声誉、利益以及未来的发展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重大损失。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战略执行体系!

企业战略执行体系

企业战略执行体系是基于企业各级战略目标、指导企业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执行全过程活动的原则、方法、程序和标准的方案系统。战略执行体系确定了各级战略执行者和相关人员在战略执行中的职责、权限(包括采取非常措施的职责权限)以及对战略执行者和相关人员的战略执行工作表现进行奖惩的依据。明确的、具有良好操作性的、以违规处罚条例为依托的战略执行体系使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及其他人员能够了解企业在战略执行过程中对他们的要求和具体期望,激发中高层管理人员及其他人员履行战略执行相关职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确保各级战略执行的理想效果。

企业战略执行体系由组织结构方案、组织文化方案、行动与控制方案、资源配置方案、冲突处理方案、障碍清除方案、战略执行评估方案等七类执行方案构成。

组织结构方案

组织结构方案是说明企业在竞争战略以及职能战略执行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组织形式的方案,是企业战略执行的“硬件方案”,也是其他战略执行方案的基础。在竞争战略层面,企业通常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态式与竞争对手展开行业竞争:一种是保守型态式、一种是风险型态式、另一种是分析型态式。保守型态式就是致力于维护老产品的现有市场份额和客户群体,积极改善内部生产条件,通过改进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提升产品生产速度和安全度等方式巩固行业既有地位并伺机通过提升现有市场占有率和现有客户群体贡献率的方式赢得竞争优势。这种以成本和效率为中心的战略就应当采取职能式的组织结构方案,以充分发挥集权式管理刚性、统一的优势。风险型态式就是致力于充分把握宏观社会环境和综观行业环境中的一切有利条件,在现有市场不断开发新产品,同时不断开拓新市场。通过强化企业的市场运营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等方式提升行业既有地位并伺机对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进行蚕食鲸吞以赢得竞争优势。这种以市场和研发为中心的战略就应当采取事业部式的组织结构方案,充分发挥分权式管理柔性、灵活的优势。分析型态式是在致力于维护老产品现有市场份额和客户群体的同时,积极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对保守型战略和风险型战略进行平衡/折中:在自身经营涉足的部分行业中采取巩固既有地位并伺机提升现有市场占有率和现有客户群体贡献率的策略,在另外一些行业中则采取提升既有地位并伺机对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进行蚕食鲸吞的策略。这种以成本/效率和市场/研发双中心为特色的战略应当采取矩阵式的组织结构方案,充分发挥集权式管理与分权式管理各自的优势。

组织文化方案

组织文化方案是说明企业在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执行过程中所推行的工作理念和工作行为标准的方案,它需要与企业的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观保持高度一致。由于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调整能够彼此充分互动,且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调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原有的工作态度、激发人巨大的工作潜能,组织文化方案便自然成为企业战略执行的有力支撑。战略执行卓有成效的许多大型跨国公司所具备的共同点是:都拥有别具特色、独领的组织文化,如沃尔玛和美国西南航空公司,通过大力倡导、推行先进的组织文化,能够令人难以置信地改变全体员工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绩效、极大地增强企业在战略执行中的竞争优势。

行动与控制方案

行动与控制方案是说明企业各级战略执行者在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执行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行动方式/步骤及其直接上级对其进行控制的方式/步骤的方案。任何战略目标的达成都要确定行动与控制方案,它是战略执行具体行动的指南。行动与控制方案必须遵循smarter原则,即方案本身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可测量的(measurable)、可达到的(attainable)、现实的(realistic)、有时间要求的(time-based)、激动人心的(exciting)和竞争性的(rivalrous)原则,以便为战略执行者及其直接上级的相关活动提供明确导向。优良的行动与控制方案会将战略执行行动和直接上级控制方式/步骤的每一细节都进行了详实的阐述,最大限度减少了具体工作中的模糊点,显著降低了战略执行中一事一议、相互扯皮、顾此失彼的概率,从根本上提升各级战略执行的速度和质量。管理者接替方案就是人力资源职能战略中行动与控制方案的一种,它是激励/鞭策企业内部管理团队不断提升的自身素质,消除、效率低下和业绩不振的一剂良方。在管理者接替方案中,以下七项内容是必不可少的:管理者接替方案的适用范围、管理者接替的条件、管理者接替候选人的确定、管理者接替候选人的培养、管理者接替的实施、管理者接替活动的评估、违规处罚条例。 论文初探企业战略管理执行体系来自免费论文网

资源配置方案

资源配置方案是说明企业在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执行过程中有关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配置数量、方式和时间的方案。资源配置方案能够确保企业的多种资源按照各级/各类战略目标的重要程度、优先顺序和具体特点进行高效、合理、恰当的配置,使企业在各级/各类战略执行的“主攻方向”上形成相对资源优势,为战略执行的最终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培训资源配置方案就阐明了企业的培训资源向核心员工团队(即中高层管理职位及其他关键职位)倾斜的原则,实际上指出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培训工作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有利于企业合理利用自身有限的培训资源,实现员工培训成效的最大化。企业培训资源配置方案一般包括培训资源配置方案的适用范围、核心团队的培训目标、核心团队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核心团队的培训时间、核心团队的培训师资配置、核心团队的培训设备/场地配置、核心团队的培训评估标准、其他人员的培训资源配置、违规处罚条例等内容。

冲突处理方案

冲突处理方案是说明企业在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执行过程中解决各单位/部门间发生的冲突的方式/步骤的方案。由于企业内部的各单位/部门在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执行中的角色/地位/作用有所不同、各级/各类战略目标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资源分配上的竞争,战略执行中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冲突处理方案有助于对企业战略执行中出现的各类冲突的性质、范围、程度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迅速做出准确判断,指导各级战略执行者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化解冲突。部门争议处理方案能促进各相关部门对战略执行中经常出现的矛盾即时沟通,增进相互理解/信任,共同转变工作视角,群策群力寻找最佳解决方法,在第一时间消灭内耗,从而大大提升了战略执行效率并明显改善了团队协作氛围。企业“部门争议处理方案”通常包括部门争议处理方案的适用范围、部门争议调解需求的确认、部门争议调解者的确定、部门争议调解的实施、部门争议仲裁需求的确认、部门争议仲裁者的确定、部门争议仲裁的实施、突况处理和违规处罚条例等内容。

障碍清除方案

障碍清除方案是说明企业在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执行过程中清除各类人为障碍的方式和步骤的方案,它属于“非常”战略执行方案的范畴。企业主要通过大力推行组织文化和其他“正常”战略执行方案、运用正向激励手段以及规范化的原则、方法、程序和标准推进企业的战略执行。但当某些战略执行者或其他人员在理念和行为上拒绝接受组织文化和其他战略执行方案的要求,采取消极回避、拖延懈怠、拒绝合作甚至公开对抗等方式阻碍企业战略执行的正常推进时,以公司内部惩戒方案和即时解聘方案为代表的障碍清除方案就将充分发挥作用。其中,即时解聘方案是最为严厉的障碍清除方案。基于国家和各地区政府劳动管理法规的即时解聘方案通常包含即时解聘的适用范围、即时解聘的具体条款和法律依据、即时解聘申请的确认、相关事实的调查核实、即时解聘的实施、突况处理、违规处罚条例等方面的内容。

第6篇:工程管理战略职能定位范文

战略管理会计就是以战略管理为服务对象而建立的数量化体系,它有两个涵义,一是数量化体系,二是为战略管理服务。所谓数量化体系是指建立一套定量的指标体系,通过这些指标体系将企业的各项管理对象、管理过程和管理结果表现出来,建立企业的数量化,使与管理相关的事项都做到心中有数。所谓为战略管理服务是指数量化体系的建立是以战略管理为基础,数量化指标的建立和监控是为战略管理服务的,战略管理需要什么数据,数量化体系中就要建立什么指标,提供什么样的指标,一切以战略管理的需要为准。所以,要分析战略管理会计基本架构,首先要分析战略管理的基本架构,为数量化体系的建立确定一个基础。在此基础上,再分析与之配合的数量化体系的基本架构。一、战略管理基本架构企业管理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做正确的事”,二是“正确地做事”。企业战略主要解决做正确的事这个问题;企业管理机制主要是解决如何正确地做事。企业战略固然是重要的,如果未能做正确的事,则企业的一切都是空谈。所以,企业要成功,既要保证选择正确的事,又要按正确的方法来做事。也就是说,企业既要有正确的战略规划,又要有支持这种战略规划的管理机制。战略管理就是将战略规划与管理机制融为一体的一种管理思想,它首先确定企业的战略规划,然后,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来建立和调整管理机制,形成以战略规划为统帅,完全支持战略规划,以战略目标的实现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机制。战略规划统帅管理机制,管理机制支持战略规划。1.战略规划: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及能力,确定企业总体战略、业务单元战略和职能战略。2.战略导向治理结构设计:在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治理结构进行改造,使企业治理结构与企业战略相适应。3.战略导向流程再造:以战略规划为统帅,构建企业的价值链,在价值链中营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业务流程再造。4.战略导向组织再造:以战略规划为基础,并结合流程再造的要求,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设计。5.战略导向岗位设计:在流程再造和组织再造之后,对企业的岗位重新进行设计,根据战略规划的需要来确定各个岗位的作业内容、作业程序和作业方法。6.业绩评价设计:在治理结构再造、流程再造、组织再造和岗位设计的基础上,设计针对每个组织和每个岗位的数量化业绩评价指标,发挥业绩评价的导向作用。7.战略导向激励机制设计:以业绩评价体系为基础,设计以业绩为主要付酬因素的激励机制体系,使各个组织和各个岗位所得报酬与它们的贡献相一致。二、与战略管理相配合的数量化体系的总体设计战略管理基本架构为我们构建为之服务的数量化体系提供了基本思路。为了建立与这配合的数量化体系,我们对这一管理模式作如下调整:1.将战略规划分解为两个部分,一是资源,也就是外部战略环境和内部战略环境;二是战略选择,包括公司战略、业务单元战略和职能战略及支持上述战略的战略投资项目。2.将公司治理、公司组织、业务流程和岗位设计归结为内部过程,也就是将资源转化为产出的过程。3.业绩评价反映的是各管理主体的产出,也就是各管理主体将资源通过内部过程所产生的结果。4.激励机制就是以各管理主体的贡献为基础,以数量化业绩评价为基础的分配机制。所以,企业是通过内部过程将资源转换为产出(业绩)的机制。根据这一模式,与战略管理模式相匹配的数量化体系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战略环境数量化体系:用定量指标将各种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表现出来。2.战略选择数量化体系:用定量指标将战略选择表现出来。3.内部过程数量化体系:用定量指标将内部过程表现出来。4.业绩评价数量化体系:用定量指标将各管理主体的业绩表现出来。5.激励机制数量化体系:用定量指标将激励机制表现出来。三、战略环境数量化体系企业战略环境是指对当前企业经营与前途具有战略性影响的变量,它包括外部战略环境和内部战略环境。(一)外部战略环境数量化体系按照战略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层级不同,外部战略环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般战略环境、产业战略环境和企业战略环境,它们各自的含义如下:一般战略环境:无论其产业分布如何,对所有企业都会产生影响的重大环境因素。这些因素的影响没有产业特性,它对一定范围内的所有企业都会产生影响。产业战略环境:产业战略环境是比一般战略环境更有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它的特点是对产业内的所有企业都有影响,但对产业外的企业几乎没有影响。企业只要处于某一产业内,基本上难以避免产业环境的影响。企业战略环境:对特定企业重大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是特定企业最直接的外部战略环境。一般来说,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特别战略环境因素。1.一般战略环境数量化指标(1)宏观经济环境:包括GNP的变化;利率;通货膨胀率;工资/物价控制;可任意支配收入;产业结构和市场总需求状况。(2)政治环境:包括政府的稳定性;特殊经济政策;反托拉斯立法;环保立法;外贸立法;就业立法。(3)社会文化环境:包括生活方式;就业预期;保护消费者运动;结婚率;人口增长率;人口年龄分析;人口迁移;文化及亚文化。(4)技术环境:包括国家研究开发支出;科技研究重点;专利保护;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商品化。2.产业环境数量化体系产业战略环境往往决定该产业的竞争方式和利润前景,对于那些毫无吸引力的产业,最好的公司也难以获得满意的利润;相反,有吸引力的产业中,弱小的公司也能获得较好的经营业绩。产业战略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产业经济特性:市场规模;市场增长率;生产力过剩或紧缺;产业盈利水平;进入退出障碍;产品标准化程度;技术变革迅速;资本条件;垂直一体化程度;规模经济;产品革新速度。(2)产业关键成功因素:与技术相关的成功因素;与制造相关的成功因素;与分销相关的成功因素;与市场营销相关的成功因素;与技能相关的成功因素;其他成功因素。(3)产业生命周期: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4)产业变革驱动因素:产业长期增长率变化;产品使用方式变化;产品革新;技术创新;营销革新;厂商进入或退出;技术扩散;产业全球化;成本和效率变化;购买者偏好变化;社会关注焦点转移、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变化。3.企业战略环境(1)特定市场竞争结构:现有竞争者各自的市场占有率;潜在的加入者;代用品的威胁;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供应者讨价还价能力。(2)主要竞争者产业关键成功因素状况:与技术相关的关键成功因素状况;与制造相关性的关键成功因素状况;与分销相关的关键成功因素状况;与市场营销相关的关键成功因素状况;与技能相关的关键成功因素状况;其他关键成功因素状况。(3)主要竞争者核心竞争力:用指标将主要竞争者的核心竞争力反映出来,并予以跟踪。4.外部战略环境综合评价将三层次的外部环境因素进行总结,确定外部机会和挑战,并用评分的方法予以数量化评价。(二)内部战略环境数量化体系内部战略环境主要是企业内部资源,表示企业能有什么。内部战略环境数量化体系就是要用一系列的指标体系将这些资源反映出来,并予以跟踪。1.实物资源(1)生产经营场所:生产经营场所的数量、质量和状态。(2)经营设备:主要经营设备的数量、质量和状态。(3)能源:控制能源和数量、质量和状态。(4)矿产资源:控制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状态。2.财务资源(1)现金流量: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现金净流量。(2)再筹资能力: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本利润率。3.技术资源(1)专利技术:专利技术数量和等级。(2)非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数量和等级。(3)科研成果: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4.人力资源(1)全部人力资源:全部人力资源数量、全部人力资源质量结。(2)核心人力资源:核心人力资源数量、核心人力资源质量结构。5.社会资源(1)企业知名度:业内知名度;大众知名度。(2)企业美誉度:业内美誉度;大众美誉度。(3)企业重要度:行业排名名次;地区排名名次。6.内部环境综合评价将五方面的内部环境因素进行总结,确定内部优势和劣势,并用评分的方法予以数量化评价。(三)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综合评价将外部机会与挑战及内部优势和劣势综合起来,进行SWOT分析,做出环境因素的综合数量化评价。四、战略选择数量化体系(一)公司战略选择1.公司愿景:在定性描述的基础上,以定量指标将公司愿景表现出来。2.公司目标:用数量化指标体系将公司目标体系表现出来,形成目标指标体系。3.公司产业组合:用数量化指标将各产业在公司全部产业中的地位表现出来,如营业收入比例、利润比例和资产比例等。(二)业务单元战略选择1.战略目标:用数量化指标将业务单元所选定的战略目标表现出来。2.竞争战略:将业务单元所选定的竞争战略用数量化指标表现出来。3.核心竞争力:用数量化指标将业务单元所选定的核心竞争力表现出来。(三)职能战略1.企业文化战略目标:用数量化指标将企业文化战略目标表现出来。2.企业营销战略目标:用数量化指标将企业营销战略目标表现出来。3.企业品牌战略目标:用数量化指标将企业品牌战略目标表现出来。4.企业产品战略目标:用数量化指标将企业产品战略目标表现出来。5.企业技术战略目标:用数量化指标将企业技术战略目标表现出来。6.企业物流战略目标:用数量化指标将企业物流战略目标表现出来。7.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目标:用数量化指标将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目标表现出来。8.企业财务战略目标:用数量化指标将企业财务战略目标表现出来。9.企业成本战略目标:用数量化指标将企业成本战略目标表现出来。五、内部过程数量化体系(一)公司治理数量化体系1.股东结构:用数量化指标将公司的产权结构表现出来。2.经营者综合结构:用数量化指标将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班子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性格结构及产业资历结构表现出来。3.董事会数量化体系:董事会结构(用数量化指标将董事会的内外部成员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性格结构及产业资历结构表现出来);董事会开会次数;董事会成员到会率;董事会表决率;董事会决策正确率;董事会提案通过率;董事会规范运作指数。4.监事会数量化体系:监事会结构(用数量化指标将监事会的内外部成员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性格结构及产业资历结构表现出来);监事会开会次数;监事会成员到会率;监事会表决率;监事会决策正确率;监事会提案通过率;监事会规范运作指数。5.经理班子数量化体系:经理班子结构(用数量化指标将经理班子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性格结构及产业资历结构表现出来);经理班子开会次数;经理班子成员到会率;经理班子决策正确率;经理班子提案通过率;经理班子规范运作指数。(二)公司组织数量化体系1.管理层次:组织层级;领导层级。2.管理幅度:高层管理幅度;中层管理幅度;基层管理幅度。3.副职配置:高层副职指数;中层副职指数;基层副职指数。4.功能作业分解:功能分解率;作业分解率。5.关键功能设置:关键功能指数;关键作业指数。6.集权程度:企业整体集权指数;单位(部门)集权指数。7.专业化程度:单位(部门)专业化指数;岗位专业化指数。8.规范化程度:功能规范化指数;作业规范化指数。(三)业务流程数量化体系1.价值链(1)价值链宽广度:企业价值链宽度(企业产业种类数量);企业价值链长度指数(某一产业中企业价值链基本功能数与产业链基本功能数之比)。(2)价值链成本结构:基本功能成本结构;支持功能成本结构;全价值链成本结构。(3)价值链资产结构:基本功能资产结构;支持功能资产结构;全价值链资产结构。(4)价值链人力资源结构:基本功能人力资源结构;支持功能人力资源结构;全价值链人力资源结构。2.基本流程(1)原材料储运流程:流程中的基础数据;流程中的数量化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2)生产制造流程:流程中的基础数据(产品基础数据、工艺基础数据);流程中的数量化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制造质量稳定性;制造流程弹性;交货可靠性;交货速度)。(3)产成品储运流程:流程中的基础数据;流程中的数量化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工作质量稳定性;流程弹性;交货可靠性;交货速度)。(4)营销流程:流程中的基础数据;流程中的数量化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5)服务流程:流程中的基础数据;流程中的数量化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3.支持流程(1)战略规划流程:流程中的数量化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2)行政管理流程:流程中的数量化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3)企业文化建设流程:流程中的数量化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4)会计流程:流程中的数量化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5)财务流程:流程中的数量化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6)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流程中的数量化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7)采购流程:流程中的基础数据;流程中的数量比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8)技术开发流程:流程中的基础数据;流程中的数量化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9)设备管理流程:流程中的基础数据;流程中的数量化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10)安全管理流程:流程中的基础数据;流程中的数量化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四)岗位设计数量化体系1.岗位调查分析数量化体系岗位各类工时消耗;岗位劳动强度;岗位工作环境相关数据(空气流速、噪音等级、粉尘等级、有毒物质等级、高空等级等等);员工要求相关数据(学历、资历、身体状况等等)。2.岗位设计数量化体系作业工时定额率;作业消耗定额率;作业标准化率;作业结果数量化率;作业信息化率;岗位丰富化指数。3.岗位评价数量化体系在岗位评价中,将劳动业绩、劳动技能、劳动强度、劳动环境和社会心理因素一般分为五个方面22个指标。(1)劳动技能:技术知识要求;操作复杂程度;看管设备复杂程度;产品品种与质量要求的程度;处理预防事故复杂程度。(2)劳动业绩:质量业绩;产量业绩;看管业绩;安全业绩;消耗业绩;管理业绩。(3)劳动强度:体力劳动强度;工时利用率;劳动姿势;劳动紧张程度;工作班制。(4)劳动环境:粉尘危害程度;高温危害程度;辐射热危害程度;噪声危害程度;其他有害因素危害程度。(5)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主要采用人员流向指标。人员流向属于心理因素,它是由于岗位的工作性质和地位对职工在社会心理方面产生的影响而形成人员流动的趋势。(6)岗位系数:以每个岗位为对象,按上述五个方面22个指标分别做出评价之后,将评价结果综合起来,就是岗位系数,它既表示岗位的主要性,也表示岗位的难度和复杂性。六、业绩评价数量化体系(一)高层业绩评价1.管理结果数量化:就是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经营结果用数量化的指标体系反映出来。很显然,不同的公司战略,会有不同的要求,从而也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管理结果数量化实际上是通过企业整体预算来实现的,预算值就是整体管理结果的要求值,预算执行结果就是整体管理结果的实际值。2.管理过程数量化:通过数量化的指标,将企业整体状况表现出来。根据企业整体管理的内容,整体管理过程指标包括总体战略管理过程指标、企来治理过程指标和组织管理过程指标。(二)中层业绩评价1.单位管理结果数量化:就是用数量化指标将单位的管理结果表现出来。事实上,管理结果的数量化是通过单位预算实现的,单位预算中的预算值就是管理结果的要求值,预算执行结果就是管理结果的实际值。不同的单位会有不同的管理结果指标,同一单位在不同战略指导下,也会有不同的管理结果指标。2.单位管理过程数量化:单位管理过程数量化就是通过一些指标,将单位的管理状况表现出来,不同的单位其管理过程的组成内容不同,对这些过程进行数量化的指标也会不同。一般来说,要根据单位的战略选择,对于重要的管理过程采用数量化指标来反映,并根据这些指标进行动态监控。(三)普通员工业绩评价1.岗位作业结果数量化岗位作业结果数量化,就是用一些数量化指标将各个岗位的作业结果反映出来。岗位作业结果数量化指标设计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1)数量化指标要与岗位功能相匹配:数量化指标要体现岗位功能,让指标促使岗位功能的实现,不能设置影响岗位功能发挥的数量化指标。(2)全面考虑突出重点。对岗位业绩的评价要考虑到员工作业的各个方面,但又必须突出重点,以岗位功能确定主要数量化指标和辅助数量化指标。一般来说,每个岗位作业结果数量化指标都应该包括作业数量指标、作业质量指标和作业消耗指标三个方面,而作业数量指标和作业质量指标是主要指标,作业消耗指标是辅助指标。(3)分类设置。由于基本作业、辅助作业的创新作业是不同性质的作业,基本作业是完成本岗位功能所必须完成的作业,这些作业的数量越多、质量越好,岗位的功能就完成越好;辅助作业是与岗位的功能相关但不是完成本岗位功能所必须的作业,辅助作业虽然不是完成本岗位功能所必须的作业,但绝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完成的作业;创新作业是员工对现实的一种超越。所以,对上述三类作业要分别设置数量化指标。2.岗位作业过程数量化岗位作业过程数量化就是以数量化指标来反映岗位作业过程。我们提出岗位作业过程要素计分的办法,即对岗位作业过程的具体内容进行计分。计分的具体办法如下:(1)设定一个总分值,一般定为100分。(2)根据每项作业要求的重要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它们之和是设定的总分,即100分。(3)评价人员定期按如下公式计算岗位作业过程相符程度:C=(100-D÷T)×100%式中,C表示岗位作业过程相符程度,D表示评价期扣分总数,T表示评价期的天数。七、激励机制数量化体系(一)企业激励机制总体状况薪酬总额;人均薪酬额;薪酬水平(人均薪酬在当地的排名或行业内的排名);薪酬分配比率(薪酬总额占增值总额的比例);薪酬弹性率(弹性薪酬额占全部薪酬额的比例);薪酬长期率(长期薪酬额占全部薪酬额的比例);非金钱激励人次数;非金钱激励员工比率。(二)经营者激励数量化体系经营者薪酬总额;经营者人均薪酬额;经营者薪酬水平(经营者人均薪酬在当地的排名或行业内的排名);经营者薪酬比率(经营者薪酬总额占企业全部薪酬的比例);经营者薪酬弹性率(经营者弹性薪酬额占经营者全部薪酬额的比例);经营者薪酬长期率(经营者长期薪酬额占经营者全部薪酬额的比例)。(三)管理者激励数量化体系管理者薪酬总额;管理者人均薪酬额;管理者薪酬水平(管理者人均薪酬在当地的排名或行业内的排名);管理者薪酬比率(管理者薪酬总额占企业全部薪酬的比例);管理者薪酬弹性率(管理者弹性薪酬额占管理者全部薪酬额的比例);管理者薪酬长期率(管理者长期薪酬额占管理者全部薪酬额的比例);非金钱激励管理者人次数;非金钱激励管理者比率。(四)员工激励数量化体系普通员工薪酬总额;普通员工人均薪酬额;普通员工薪酬水平(普通员工人均薪酬在当地的排名或行业内的排名);普通员工薪酬比率(普通员工薪酬总额占全部薪酬的比例);普通员工薪酬弹性率(普通员工弹性薪酬额占普通员工全部薪酬额的比例);普通员工薪酬长期率(普通员工长期薪酬额占普通员工全部薪酬额的比例);非金钱激励普通员工人次数;非金钱激励普通员工比率。

第7篇:工程管理战略职能定位范文

关键词: 《企业管理》课程 企业战略管理 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内容设计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2010年6月,为了更好地适应“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基本要求,国家制定了从2010年至2020年的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重点强调了对各类人才特别是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大力培养。纲要中提到的几项重大人才工程,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等,与以往的人才培养重点相比,更强调了人才的实用价值,即培养大批不仅理论知识扎实,而且动手实践能力强的新型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工科毕业生必须拓宽专业方向,成为既有专业技术又有经济头脑,既精通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可见,拥有技术专长的工科学生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知识和实践能力,不仅是当前企业发展的需要,而且是个人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企业管理》在我校作为一门全面综合性、操作实践性都较强,主要面向工科学生开设的基础性课程,在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中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我校早在1977年改建初期就开设了《企业管理》课程,在30多年的教学历史上经过数次改革,2001年后,我们先后推行了集体备课、学、选课制教学等教学改革,这些举措有效地保障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目前,随着社会对高校毕业生能力要求的变化,以及“90后”学生的自我个性特质对未来职业发展影响的日益明显,该课程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难以保证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应用能力,如课程内容体系庞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缺位,等等。基于课时,本课程的教学只能停留在管理基本理论和企业管理常识的介绍上,难以突出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90后”的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意识、明显的个性特征、不成熟的价值判断、迷茫的职业规划,现行整齐划一的教学内容无法进行深入细致的讲授,不能更好地体现“人本教学”理念,难以满足“教书育人”和“职业规划”的深层次需求。基于此考虑,课题组成员拟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升我校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内容安排及特色

本着“完善知识结构、拓展职业素养”的教学理念,本课程定位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知识扩展型综合课程”。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本课程内容,以及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在具体教学内容安排中,在保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强化“管理的基本理论”、“企业系统认识”、“企业战略管理”等基础性、综合性理论学习,在企业具体运作过程中所需要掌握的专业职能管理理论、方法则采用模块化教学的方式,从而构成具有不同研究方向的《企业管理》课程。课程的教学体系分成两大部分:通用基础部分,主要包括企业管理基础理论模块、企业战略管理综合模块,这部分教学主要讲述管理基本理论、企业系统认识、企业战略管理等内容,是丰富工科学生管理理论、理解管理系统运行的基本训练;企业管理专业实践部分,主要包括企业营销管理模块、企业财务管理模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及企业生产运作管理模块,对于这部分的教学,不同专业的工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未来的职业定位进行有选择的学习,旨在通过一个具体模块的深入学习,有针对性地训练某一具体的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技能,奠定良好的职业能力发展基础。

本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特色是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模式,通过在通识性理论知识学习储备的基础上增加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分模块教学内容供学生选修的教学模式改革,在有限的课时内,可以使学生深入其中某一个模块向纵深方向学习,也让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较从容地注重突出学生实际能力特别是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为将来的个人职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并且,此种分模块教学模式在学习上给学生以更多的参与自,更加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三、课程中企业战略管理模块教学内容设计

在本课程中,培养学生综合管理能力的企业战略管理模块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环节之一,它强调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在具备企业系统知识的基础上,站在企业全局高度进行企业长远战略谋划。工科学生毕业后,经过最初的基层专业技术岗位锻炼后,逐渐向上晋升,从基层员工到部门主管甚至企业高层领导,对于其战略性的综合管理能力要求会越来越高。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战略性思维及全局意识,学好此部分课程内容,应结合课程的实际课时安排,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革。在此教学模块中,具体的教学内容主要可分为四部分。

1?郾企业战略及战略管理的基础原理

此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内容重点是解决三个问题:(1)什么是企业战略?应突出对企业战略内涵、基本特征、构成要素及层次体系的讲解;(2)什么是企业战略管理?应突出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动态过程、本质特征的讲解;(3)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变和发展是怎样的?应总体阐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不同发展阶段研究的内容和特点,并简要提及当前各种不同战略管理的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

2?郾企业战略分析

企业战略分析主要是对企业的战略环境进行分析、评价,并预测这些环境未来发展的趋势,以及这些趋势可能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及影响方向。此部分是战略管理过程中首要的基础阶段,内容重点应是对企业外部环境、企业内部环境的识别与分析,以及企业战略目标的设定。教学讲解的内容主要包括:(1)明确企业使命、企业宗旨。(2)分析企业外部环境。主要讲解重要的外部环境变量,以及分析模型的应用路径,目的是为了发现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机会,以及可能存在的威胁,以便在制定战略中利用外部所提供的机会且避开威胁因素。(3)分析企业内部环境。主要以企业内部资源分析为基础,进而对企业内部各方面能力分析的总体介绍,目的是发现企业自身的优势或弱点,以便在制定和实施战略时能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4)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必须在企业内外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机会和威胁、优势和劣势,设定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

3?郾企业战略识别及评价选择

战略识别与评价选择过程实质就是战略决策过程,即对战略进行探索、评价及选择。此部分是战略管理过程的核心阶段,内容重点应是识别及拟定备选战略方案,评价备选战略方案,以及选择制定满意的战略方案。教学讲解的内容主要包括:(1)公司层战略分析。主要有稳定战略、发展战略和防御战略,其中发展战略中的几种主要子战略模式,如集中单一业务战略、一体化战略和多样化战略应重点介绍。(2)竞争战略分析。主要介绍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三种基本竞争战略。(3)战略的评价与选择。主要介绍战略选择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和最通用的波士顿矩阵评价分析法。

4?郾企业战略实施与控制

企业战略实施与控制就是将企业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检查企业各项战略活动的进展情况,并进行及时调整控制的过程,这是企业战略管理的行动阶段。考虑到对学生现阶段学习的要求及课时的局限,此部分应总体简要介绍,从资源匹配、组织保障、领导作用几个方面介绍如何匹配于企业战略的实施。

总之,在此模块的理论教学中应重点突出,同时还应注意部分内容同后续模块的衔接,如企业内部环境分析,企业职能层战略识别应用,以及企业战略实施与控制,等等,以引导学生选择感兴趣或想深入了解的部分,在后续模块的学习中有目的地选择。同时,为了突出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具体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

四、课程中企业战略管理模块教学方法改革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在企业战略管理模块教学方法改革中,应突出重视实践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以往我校企业管理课程传统教学中由于整体内容庞大,课时很紧张,对企业战略管理部分的教学主要是基本原理、思维的灌输,较少应用实际的案例来启发和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次教学的改革,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式,为企业战略模块的教学应用实践案例法提供了可能性。

实践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实际案例,让学生们能从中培养分析、推断、归纳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教学中采用的案例要介绍真实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及结果等详细的信息,而且尽量应该是学生们较为熟悉的,以便于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案例事件进行充分的分析。实践案例分析的目的不是发现事实或解释现象,而是要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制定决策,以个人的分析来作为引证,从案例中的数量、质量证据来支持分析的论点,锻炼学生敏锐的思路与严谨的推断能力。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寻找案例问题的症结根源,制定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法和措施。具体的案例分析要领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划分问题的大小必须适可而止,不能大得与现实脱节或处理不了,同时也要考虑事件中当事人的权限问题,不能超过其有效控制范围。

第二,分析的重点应随不同的问题而有所区别,如企业战略管理分析中常见的问题:“进入何种业务领域?或产品的顾客群体如何定位?”分析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市场趋势”、“顾客行为”、“竞争状况”等方面。

第三,要运用理论知识,不要仅凭直觉,即要求学生必须吸收现有的理论知识,并收集、分类、筛选、储存、转化、运用、创造自己的知识,从分析中积累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企业战略管理的案例分析强调综合实践能力培养,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案例的选择应该以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为主线,在战略分析、战略识别评价、战略的选择、战略实施与控制几方面来组织针对性的案例分析,重点问题分析应放在对企业内外环境分析、企业战略目标设定、企业现有战略的评价分析、未来战略的制定、战略执行中关键的实际问题分析与解决等方面。另外,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应考虑选择风格不同的案例。在早期阶段,应侧重于对战略基本内涵、原理的理解与认识;在后期阶段,则应注重运用基本原理解决实践问题。

通过以上的分析总结,可见,在企业管理课程的企业战略管理模块教学中应用案例方法教学别具特色,其主要注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企业管理课程的企业战略管理模块教学中必须考虑这些特点。同时,考虑到高校工科学生大多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而理论知识的传授也必须注重,案例分析讨论在教学课时的比重不宜过多,本次改革考虑以30%左右的比例为宜。当然,除了应用案例教学方法可有效加强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之外,还有很多好的方法,比如情境模拟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改革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刘芳.企业管理[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2]杨锡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孙玉,刘芳,范义华.面向工科学生的企业管理课程模块化教学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7).

第8篇:工程管理战略职能定位范文

关键词:财务 预算 作用

财务预算是一系列专门反映企业未来一定预算期内预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本,以及现金收支等价值指标的各种预算的总称。财务预算管理是具有企业计划、协调、控制、激励、评价生产经营等功能的一种综合贯彻企业战略方针的机制,是对企业相关的投融资活动、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未来情况进行预期并控制的管理行为及制度安排。

一、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特征

(一)战略性

财务预算管理的战略性特征是指:其构建必须以企业战略为导向;符合战略要求的财务预算管理能对企业战略发展起到全方位的支持作用,是企业战略目标的具体实施规划。

(二)系统性

具体可分为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纵向系统性是指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考核和奖惩各环节共同构成一个完整体系,上下环节紧密相连,共同形成预算的刚性;横向系统性是指各个部门的工作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某部门的预算目标未完成,会影响其他部门的预算执行,必须经过有权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批准。

(三)全面性

具体体现为全员性、全程性和全方位。全员性是指财务预算管理涉及企业各个部门,需要全员参与,共同完成,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体效益;全程性是指预算管理活动从编制、执行控制、考核分析、绩效评价及奖惩均渗透到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每个环节,表现为全过程的预算管理;全方位是指预算管理包括经营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和财务预算各个方面预算。

二、财务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各职能部门的协调一致

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必须协调一致,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企业预算。各职能部门因职责不同,往往会出现相互冲突的现象。传统管理模式下的主要缺陷之一就是按职能部门划分板块管理,各种职能部门管理之间缺乏整合,从而本位而零乱。

(二)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一旦制定了预算,就进入了实施阶段,管理工作的重心就进入了控制过程,即设法使经济活动按计划进行,企业外部的环境在不断的改变,必然会出现执行情况与预算有偏差,此时将预算与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为企业经营者提供了有效的监控手段。预算指标为企业控制提供了标准,哪些钱是可以花的,哪些钱是不可以花的。企业即然制定了预算,就要最大限度的去实现,而不能流于形式,国内许多企业对预算的态度非常随意,没有预算就改,最后预算表改得面目全非,预算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先前的预算的制定工作也就白干,浪费企业资源,且增加了企业对预算编制的随意性,因为知道预算编了还可以改,实际上这也是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力低下的表现,而对一些内部控制好的企业,他们能严格按照预算指标进行企业的内控,即时出现执行情况与预算情况出现偏差时,也会事先设定一个上限,不能逾越。预算管理在企业内部控制中日益发挥核心作用,正如著名管理学家戴维·奥利所说的,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把企业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

  (三)有利于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是企业员工加薪晋升的重要指标,在绩效考核指标的拟定过程中,首先应将企位的战略目标层层传递和分解,使企业中每个职位被赋与战略责任,每个员工承担各自的岗位职责。绩效管理是战略目标实施的有效工具,绩效管理指标应围绕战略目标逐层分解而不应与战略目标的实施脱节。而企业预算正是企业战略目标的量化指标,以此做为企业绩效考核的指标可以充分达到绩效考核导向性的作用,而且预算以数量化的方式来表明管理工作的标准,其本身具有可考核性,因而可以根据预算执行情况来评定工作成效,分析差异改进工作。而将绩效指标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此时企业的工作业绩是与下达的预算指标进行比较,此时这个指标就变成了相对数的指标,显然相对数的指数与绝对数指数更能客观地反映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大小。

第9篇:工程管理战略职能定位范文

一、效能监察近几年,在上级领导和指导下,我单位纪委以效能监察工作为抓手,以点带面,已从单项、专项走向全面效能监察阶段,受到群众和领导的充分肯定。实践证明,只有加强宣传引导,既贴近中心任务又贴近群众生活,效能监察工作才能得到上上下下的支持;只有在实施进程中,重要环节一着不让,不冒进但也不能被动,不消极但又要注意工作方法,既服务大局又相对独立,效能监察工作才可能取得实效。

(一)加强三德教育,促进效能监察

企业效能监察是高层次的再管理再监督活动,它不仅与企业以效益求发展的客观要求相适应,而且着眼管理,重点突出,容易见效。但是,效能监察毕竟是新的产物,人们对它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实际工作中也未能达到最佳效果。因此,加强对企业效能监察的宣传,促进企业效能监察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此笔者根据本单位实际,就如何通过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促进企业效能监察谈点体会。

企业效能监察指企业监察部门依法对监察对象履行职务的行为进行监察检查。其重点是监督检查纠举监察对象、不负责任、决策失误和渎职、失职等违法违纪行为。三德教育就是要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在此我们不难看出,三德所规范的基本内容与企业效能监察的基本内容是相通的,其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开展企业效能监察和加强三德教育,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精神的有机结合。我们更应该看到,三德规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内容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人们公共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源远流长的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的积淀和承袭。宣传三德与宣传企业效能监察工作相结合,容易为广大职工和被监察对象的家属所接受,更容易在企业内部乃至全行业普及,可以较快地在群众中形成舆论力量,起到约束人们的行为、解决企业内部管理矛盾的作用,有利于企业效能监察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取得被监察对象及其家属的理解和支持。

效能监察工作宣传到位与否,可以从被监察对象被动接受到主动要求效能监察看得出来,可以从行政一把手由抵触到积极部署看得出来。下大力气抓宣传,虚实互应,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效能监察的几个重要环节和应注意的问题

中石化在效能监察方面有很多现成的经验和制度,国家和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有关文件。在实际工作中,笔>:请记住我站域名/

1、几个重要环节

笔者近几年组织协调完成多项效能监察工作,认为在实际工作中以下几点尤为重要:(1)效能监察工作一开始就不要搞得象地下工作神秘兮兮,要依靠群众不能脱离群众,让职工都知道,让被监察对象明白监督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为了保护被监察对象而不是整人。这样,既得到了职工的支持,扩大的群众基础,又可避免不了解真相的群众的无端猜疑(减少盲目的人民来信),同时也让被监督对象能警钟长鸣。(2)适时与乙方单位签订廉政协议,同时,与被监察对象签订廉政承诺书。廉政协议和廉政承诺书的内容要与本单位的被监察对象商量定稿,其好处是不言而喻的。(3)在工作计划中,严格责任分工和工作程序。效能监察工作小组副组长及其以下成员要做到,对上积极参谋不越权,对左右要甘于当配角互相支持不越位,对下要放权留责不越俎代庖。(4)以基建工程为例,三材进场要录像,在进行重点部位、隐蔽工程现场检查的同时要录像(见照片)┄┄。(5)注重阶段小结并形成书面材料,及时与被监察对象通气。

2、应注意的问题

效能监察小组组长必须是被监察对象直接上级的行政一把手;(2)在被监察对象要求效能监察小组派人员参加重要会议或重要采购活动而派不出人员时,被监察对象在召开会议或采购活动结束后2天内将有关详细情况向效能监察小组组长或副组长进行书面汇报;(3)被监察对象召开重要会议或进行重要物资采购活动时,必须提前2天向效监察小组组长报告会议(重要物资采购)时间、地点、主要内容,讲明重要物资采购方案,由组长决定是否派效监察小组成员参加;(4)整个 过程要让被监督者真正认识到“监督是为了你好”的道理。

二、保护企业战略资源,承担控制职能管理工作

站在开发和保护企业战略资源的高度,国企纪委以认真履行控制职能管理工作为抓手,勇于和善于承担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控制管理职能,既能促进生产经营管理的完善和优化,又能确保其依法经营,提高竞争力,维护国家、企业和职工的利益,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做好纪委与监事会、内部专业监督管理部门的关系的协调,使纪委在企业各项监察工作中处于组织甚或部分处于领导地位。笔者认为这是现阶段企业纪委有所作为的根本途径,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体现和保持党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显然,这也符合中国共产党《》的要求,也是符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企业建设要求。

(一)纪委与监事会职能对比

纪委、监事会职能对比表

德国企业监事会

中国企业监事会

中国共产党纪委

德国《企业法》规定的主要职权有:

一、批准企业的经营方针,监督企业经营管理;

二、委任、罢免企业经理会的成员;

三、审查企业财务状况;

四、批准实施企业协议外的社会福利;

五、批准新厂的建立和撤销等。

我国《公司法》规定的主要 职权有:

一、检查公司的财务;

二、对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

三、当董事和经理的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时,要求董事和经理予以纠正;

四、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

五、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中国共产党》对纪委的有关规定:党的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基层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同级党的委员会和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双重领导下进行工作。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

目前,我国现行纪检监察工作有很多好的地方,通过《》、《公司法》以及与德国《企业法》规定的监事会的职能对比可以看得出(见对比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据报道德国企业内设定的监事会,其职权是比较大的。在德国《企业法》规定里的主要职权有:一是批准企业的经营方针,监督企业经营管理;二是委任、罢免企业经理会的成员;三是审查企业财务状况;四是批准实施企业协议外的社会福利;五是批准新厂的建立和撤销等。按照《》、《企业法》和中纪委有关规定,企业内部设立纪检监察组织机构的要实行合署办公,没有建立监察机构的纪检组织可同时承担监察任务。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在一些地方进行了企业的纪检监察组织机构与监事会合署办公,纪检监察组织负责人依法定程序进入监事会,担任监事会主席或监事长。有些单位将纪委与企业法律事务、预算、审计、稽核、奖罚等管理部门合署办公,纪委主要负责人主持纪委、职代会和监事会工作,参与董事会工作,列席总经理办公会议,以此来加强国企反腐倡廉的各项工作,为国企改革规范、有序、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上述做法,与现代企业制度中控制管理职能有很多相似之处。

(二)现代企业控制职能管理与战略资源保护分析

控制,是现代企业为了保护企业计划与实际作业动态适应的管理职能。控制工作的重要内容包括确立标准,衡量绩效和纠正偏差。企业管理实践中运用着多种控制方法,管理人员除了利用现场巡视、监督分析下属依循组织路线传送的工作报告等手段进行控制外,还经常借助预算控制、比率分析、审计控制、监察控制以及网络控制。这些职能与目前中央对国企纪检部门的要求是一致的。

企业管理职能表

目前提法

决策

组织

领导

控制

创新

常见提法

古典提法

管理职能

决策

计划

组织

用人

指导

指挥

领导

协调

沟通

激励

代表

监督

检查

控制

创新

(据周三多等《管理学━原理与方法》修改)

在企业职能表中(见下表),无论何时何种管理模式,控制职能均作为重要职能在提。笔者曾经粗略统计,任何不成功的企业,在总结教训时都说是控制管理职能没有到位是原因之一。控制管理职能部门缺失或缺乏独立性是国内外失败企业的通病,这不仅有认识问题也有体制问题。

目前,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对企业监察对象的监督,重点是对企业的执行系统实施监督,包括对计划、生产调度、产品管理、安技环保等部门执行法规、政策、国家计划、企业决策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当然,这种检查不是代替这些部门履行职责,而是从行政角度对他们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侧重于纠正其违法违纪行为,并就有关问题向行政领导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这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加强企业战略管理和控制职能管理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国企改革的今天,企业战略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等管理工作,尤为重要。目前我国企业的战略管理仍很落后,不仅重视不够,缺乏有效控制,而且在理论与实践上尚处于探索和发展之中。

战略学者和经理们尽管对企业战略的内涵各有不同的认识,但是对于企业战略的重要性,人们的认识却没有太大的分歧,但实际上在国企内部,战略管理往往处于无序状态和被忽视的状态。

笔者认为,现阶段,纪委是最好的实施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控制职能的领导和管理部门。纪检监察工作应涵盖企业的执行系统、决策系统和组织系统(尤其是决策系统),应纳入企业文化建设和连续创新体系动态建设的过程中,应站在开发与保护企业战略资源的高度做好各项 规章制度的建立工作。

限于篇幅,笔者仅就纪检监察部门为什么要站在开发与保护企业战略资源的高度开展工作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1、企业战略就是企业发展的蓝图,制约着企业经营管理的一切具体活动。经验表明,企业战略规定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基本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指导和激励着企业全体职工努力工作。企业战略是建立在现有的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基础上的,一切从现有起点出发。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配合默契,通过控制,实现企业战略总体性、长远性、指导性和现实性的高度统一。领导和管理控制职能,如果能站在此高度在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发挥作用,其中的意义是深远的。从目前国企改革的形势来看,纪委只有纪委才是履行领导和管理控制职能的唯一部门。

2、企业战略也像军事战略一样,其目的也是为了克“敌”制胜,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企业战略是对未来发展的规划,然而环境总是处于不确定的、变化莫测的趋势中,任何企业战略都伴随有风险。企业战略的创新性源于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因循守旧的企业战略是无法适应时展的。如果没有有效控制,就无法实现企业战略竞争性、风险性和创新性的高度统一。这里所指的有效控制,还包括纪委要有对控制的灵活性、时效性和严肃性高度统一的驾驭能力和前瞻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