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地理课的建议范文

对地理课的建议精选(九篇)

对地理课的建议

第1篇:对地理课的建议范文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理念、总体框架的对比分析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从形式来看,保持了原来课程标准的基本设计、框架结构和各部分的内部结构,只在个别文字和前后顺序、具体内容上发生了些许变化,内涵也随之发生了突出的变化。总体框架由“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原来为“内容标准”)“实施建议”4大部分组成,课程内容的体系仍然由“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4大块组成;“课程内容”以表格和条目为主的呈现方式以及以行为动词(以学生为主体)的表述方式也没有改变。修订后的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更好地落实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的精神和课程改革的理念,新课程改革在课标中体现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和内容选择等得到了秉承和进一步完善。

1.地理课程学科价值和功能更加凸显

从修订内容来看,第一部分“前言”的导言文字有较大调整和修改。修订稿导言部分阐述地理课程改革背景的文字量明显精简,删去了“学科中心”“知识本位”等容易引起一线教师混乱的一些提法,更加开宗明义,先阐述社会和地理科学的发展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影响,然后阐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对学生的教育价值。这与原来“素质教育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要求”内容不同,特别突出了地理课程的功能,尤其引用了《地理教育国际》中的一些提法,如“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这样的表述体现了国际视野,更突出了地理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更富有时代性和先进性,更好地落实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的精神和课程改革的理念。

2.课程性质更加突出与明确

“前言”中“课程性质”这部分的文字表述改动、调整后的内容更加简练,层次清晰,要点突出。原来的内容在第一段阐述地理(科)学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特点,文字量较多。修订后的内容一开始就阐明“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突出地理学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门课程,其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不仅使课程性质更加突出和明确,而且从性质引出的特点也比较明朗。

3.课程基本理念内涵更加清晰

“前言”中的“基本理念”,除了标题修订为“课程基本理念”以外,在内容和结构上也进行了精炼和调整,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两条理念的表述比之前更为具体、明晰,点明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内涵和要义是“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内涵和要义是“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原有的“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融入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中,删掉了“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和“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这2条理念,将原来一些阐述的文字移至后面“实施建议”部分的“评价建议”之中。

4.课程设计思路更加完善

“前言”中的第三个标题“设计思路”改为“课程设计思路”,也由原来的5条减为4条,并删去了两段“例如……”的文字,这样的阐述更为紧凑、明确。其中,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认识区域”部分,将原来“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的说法改为“除本标准规定的少量区域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本标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乡土地理”在“也可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前加了“可作为独立学习的内容”的说明。在“课程设计思路”部分增加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图”(如图1),此图原来置于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移至这里后,在画面设计和文字阐述上作了一定的修改,更加明晰了“概况”与“认识区域”所涵盖的内容。

二、“课程目标”部分的对比分析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提出了原来没有的课程总目标,并增添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总目标是一个宏观的、综合的目标,不能机械、教条地加以肢解。

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内容顺序有所变化,删去了第二条中认识区域差异的“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和第三条中的“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的内容,降低了学习要求。更加明确了“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文字上有所变化,如将“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改为“分析、归纳”等并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的目标要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将“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改为“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加了“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这一内容,体现了对“人地协调”观念和“因地制宜”原则的重视,更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渗透与培养。

三、“课程内容”的对比分析

作为地理课程标准的主体,“课程内容”是编写地理教材、地理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相对第一、第二和第四部分,这部分内容除了增加编排体例的说明外,总体结构没有大的变动,只在文字表述和行为动词的选用上有了一定变化,更加准确、明确,如把“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的行为条件和动词改为“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用实例说明”等,“在地图上指出”的行为条件和动词改为“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这样的行为动词要求更加具体、明确,突出了对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气候”单元中,将“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这条标准修订为“举例说明”,将“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改为“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内容标准有一些删减和改动,适当降低了难度并明确意图。作为4大块之一的“地球与地图”,“地球”部分将原来的“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改为“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更加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人类探索地球历程的科学史教育;增加了一条标准为“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而删去了相应的“活动建议”,这一标准是必须进行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和动手实践。“地球仪”部分的“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位置”被修订为“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表述得更为明确,可避免与地理位置的其他内容混淆。

第二大块“世界地理”部分,“气候”单元的第一个小标题“天气与我们的生活”被修订为“天气”,使之与“气温与降水的分布”“主要气候类型”等下几个同级标题更加匹配。将原来的“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改为“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内容范围缩小,更加确切。第二个小标题“气温与降水的分布”中,删掉了“从世界气候分布图上指出世界气候类型,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通过读图获得相应地理知识的能力”等文字,避免重复累赘。“居民”这一单元,把“人口问题”改为“人口数量过多”,范围缩小,更加确切。删除了“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及文化传统”。“地区发展差异”这一单元,标题修订为“地域发展差异”,使“地域”这一概念与后面“认识区域”中的“认识大洲一认识地区一认识国家”定的“地区(如东南亚)”概念便于区分,删去了“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在“认识国家”中将“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改为“根据地图归纳某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更加突出地理空间分布的核心知识。“认识区域”单元,为降低难度,在“认识大洲”的内容中删去了“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与发展等问题”“通过实例说明某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在“认识地区”的内容中删去了“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在“认识国家”中删去了“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还有个别地方内容有所增加。如“地图”单元增加了“在地图上判读经纬度”“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坡的陡缓”的内容,更加全面。又如,在第三块“中国地理”部分中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单元,新补充了“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和“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两条标准;关于长江和黄河,则明确要求“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文水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将原来的“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修改为“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增加了“理解我国的土地政策”,促使学生对我国河流分布、我国自然环境状况以及相关政策有更全面地了解,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的生活及其终身发展都非常有用。

内容修改体现学科特点和功能比较好的是“中国地理”部分。在“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单元的活动建议中,增加了“讨论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内容,这在当前我国耕地资源缺乏,乱占耕地现象严重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教育意义重大,也与党的十七大中有关农村工作和环境保护工作的精神相符。将“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修改为“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要求更加明确。

在“经济与文化”单元,“经济发展”内容中增加了“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将“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修改为“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更好地体现了终身学习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并很好地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文化特色内容中将“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修订为“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活动建议大大精简,内容更加具体可测。

“地理差异”这一单元,标题改为“地域差异”。含义更加明确,且与世界地理部分的“地域发展差异”呼应。将“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修改为“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单元表格后面的“说明”文字也做了补充修改。

在“认识区域”单元,“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这三部分标题的学科特色更加鲜明,是体现学科特点上位的核心知识,相对前面内容,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知识的螺旋式上升和学生认知水平发展的规律。“位置与分布”中删掉了“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等;“联系与差异”中删掉了“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将“举例说明祖国内地对香港、澳门经济繁荣的促进作用”修改为“举例说明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进一步降低了学习难度,内容更加确切。

中国地理部分“认识区域”单元后面的“说明”文字由原来的4条,现合并为3条,并且表述的方式也和世界地理部分趋于统一。新增加的“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以及“在学习区域时,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强调了科学发展观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突出了社会发展对学习内容的需求。

乡土地理部分修订的幅度相对较大。首先,原来在内容标准表格前,主要阐述乡土地理教学功能与价值的一段文字,修订后已将其归入表格后的“说明”中。其次,乡土地理部分原有8条“标准”和1条“活动建议”,修订后精减为6条“标准”和2条“活动建议”。并将6条内容标准重新进行了表述,分别是:“运用地图,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分析其特点”“利用图文材料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原因”“举例分析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家乡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运用家乡的人口资料与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比较,说出家乡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的特点”“了解家乡的对外联系现状,认识家乡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关注家乡的未来发展,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前4条“标准”基本上概括、保留了原来的内容,又从发展学生地理能力的角度和热爱家乡方面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这样, 更加反映了家乡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实际,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修订后的内容标准中的活动建议相对原课标有明显变化。它删除了部分让教师和学生感到操作困难或一般学校条件不允许的“活动建议”,并适当补充了一些新内容,总体上降低了部分内容标准的要求。修订后的课标活动建议更好地强调了育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加了使用地图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等的要求,强调地理课程的开放性,并在内容标准中有众多具体的实践活动建议。如“气候”单元的活动建议,删去了“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气象园地”这一条,新建议中的“开展参观、观测、体验等活动”“使用测量仪器,观测气 温、降水和风向;收看(听)和记录天气预报内容,模拟预报天气”注重培养学生对天气观测预报方面的兴趣爱好。总体来看,活动建议要求更加明确,教学操作性增强。“地图”单元中“使用地图、手持定位仪等进行‘定向越野’活动”,与原来“实地踏勘并绘制校园、社区等小区域的平面草图”的建议相比,降低了难度,表述更加简练而明确。“世界地理”部分的“海洋与陆地”单元,将活动建议中的“有条件的学校”几字删去,突出可“自选实验材料或使用计算机,模拟海底扩张、大陆漂移”,操作空间加大。

汇总起来,修订后的内容标准活动建议中的形式可操作性增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测、运用地图、动手制作等活动,游戏,模拟演示,学习交流,角色扮演活动以及辩论与讨论活动等。如“世界地理”部分的“居民”单元,把原来“收集聚落景观图片,辨别某一景观及其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活动,改为“围绕‘人口多好,还是人口少好’、‘住乡村好,还是住城市好’等辩题组织辩论”,降低了难点,有趣且容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认识区域”单元活动建议中将原来“分组准备某大洲的资料,整理、归纳其地理特征,并选出代表向全班汇报。收集、整理其他大洲的资料,并与所学大洲进行对比”的建议修订为“开展学习交流、角色扮演等活动”,并列举了两个实例:“选择一个教科书没有介绍过的区域,收集、整理资料,归纳该区域地理特征,以适当方式(如墙报、图片展等)予以展示,并回答学生的质疑;就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问题,分别扮演地理学家、政府官员、热带雨林区土着居民、世界环保组织成员、开发商等角色,从各自角度提出见解”。这样的建议表述更精炼,要求更加具体明确,给教师选择的弹性余地也更多,示范性更明确。“中国地理”部分“认识区域”单元中“开展学习交流、撰写小论文等活动”的建议,配以举例说明,非常简明,又有弹性选择空间,使学生的学习能够更加结合各地区的实际。对乡土地理部分的“活动建议”所做的精减,更加鼓励和提倡开展乡土地理调查、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等操作性、体验性强的活动,突出地理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实施建议”部分的对比分析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修改了原来的“要突出地理学科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说明,开门见山地提出强调地理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指出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需要领悟本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了解课程设计思路,按照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的要求。具体的教学建议从四个方面进行,将原来的“应突出地理学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具体细化为“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后面三条的阐述基本意思没有改变。这样的修改,更加突出了地理学科的本质特点和核心内容。在体例中,已将所有教学建议的案例全部从课标文本的正文中移出。具体内容中,案例变为比较宏观的举例说明性建议。例如,删去了原来的“以日本为例学习区域地理”的案例,修订为“在以一个国家为例学习区域地理时,需要引导学生从该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矿产等多方面认识自然地理要素对该国地理特征的综合影响”的举例建议;删去了原来“‘角色扮演’及小组活动学习方式”的案例,代替为“可以用问题解决的方式进行经纬网内容的教学,将学习内容转化为类似‘设计出行路线进行救援’的任务,提出完成任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通过理解、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在“关注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建议中,将原来一则内容较为空泛、开展起来难度较大的“地理野外考察”案例,修订为比较贴近学生和学校实际的“应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的建议,案例修改为“利用学生已学习过的地图知识,以‘我帮学校做规划’为主题,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拓宽学习空间、培养爱护学校和保护环境责任感的目的”的建议,这样使得文件规范性增强。

“评价建议”部分修订以前的结构是从五个方面、以五个“注重……”作为标题来阐述的。修订以后“评价建议”则从“根据地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确定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等四个方面展开阐述。强调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以及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要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指出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方面评价的要点,指出“评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要符合诊断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目的”,并给出了纸笔测验评价方法、档案袋评价方法、观察评价方法等评价方法和操作目的与内容;在“评价的实施”中指出“评价应注重过程性评价,把评价渗透到地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克服‘一张考卷定终身’的弊端”,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第2篇:对地理课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三级课程 分析 建议

我国幅员广阔,地域差异极大,为了缓解“一刀切”的弊端,1999年中共中央颁发的《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明确提出“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1] 三级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灵活的学习空间,为他们的均衡与个性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促进了我国差异较大的各地区均衡化发展。但到目前为止,我国三级课程体系还存在不足。本次调研的目的是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了解重庆地区在新课程改革以后义务教育阶段三级课程的实施情况,以提出改进策略。

为了增强调研的代表性,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对象为重庆市部分学校的校长与教师,其中包括小学和初中。

一、调研结果分析

1.态度与认识

通过调研发现,重庆市中小学多数教师基本不了解什么是三级课程,所在学校也并不存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因此,教师相应的课程开发意识、参与度极低,86%的教师认为这是由于对三级课程宣传不到位所造成的。问卷调查还发现,在了解了三级课程理念与价值后,86%的教师认同三级课程符合当前教育发展需要,而14%更是完全同意,这表明三级课程是非常具有发展空间,且得到重庆广大教育工作者支持的。

2.课程结构比例

对于三级课程设置结构、比例的合理性也有不少教师持质疑态度。43%的教师认为国家、地方规定的课时比例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完全达成。例如,按照重庆某县规定,传统的重点科目如英语、化学每周为2个课时,而体育却为4个课时,虽然该规定是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增强体能素质为目的,但课时的大量缩水造成繁多的知识与能力的课程目标要求明显难以实现。分析发现,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之一是课程比例的安排只是单方面的政策决定,而没有考虑到与之紧密联系的因素,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的配套情况。此外,尽管三级课程比例有一定的灵活度(国家课程占80%,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占16%~20%),但仍难以满足不同区(县)或学校间教育水平上较大的差异性及不同需求。

3.经费与师资

由于经费、师资及各方面配套资源的缺乏,部分校长反映课程表中的校本课程几乎形同虚设。尽管部分的被调研对象已经摆脱了校本课程就是编写教材、印刷教材的片面认识,意识到了活动课、综合实践和选修课也属于校本开发的范围,但他们仍然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需要上级教育行政一定的专项经费支持,否则三级课程的实施举步维艰。访谈中诸位校长透露,由于工作压力大,教师职业倦怠感明显,校本课程开发如果不与福利待遇挂钩,难以激起教师的参与热情。重庆市的普通学校或区县学校,课程开发的支出捉襟见肘,以致校本课程的实施频频搁浅。一些财政宽裕的城区或重点学校,三级课程的实施相对较好,但仍然没有完全达到一种致力于满足学生需求及充分发挥校本优势的自觉、自律的状态。

43%的人认为媒体、专家意见对三级课程执行有很大的影响,但由于经费不足,学校没能力聘请专家到校指导或给经验不足的教师提供课程开发方面的培训,且多数学校表示存在基本师资不足的现象,再加上课程配套资源的缺乏,学校对于课程的开发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4.评价制度

多数校长和教师表示,学校没有与校本课程或地方课程配套的评价制度,且学校对其重视度不高。由于没有完善的评价制度的制约,地方、学校对课程的开发与执行成为了一种随意行为。71%的教师表示三级课程的执行有赖于总的教育评价制度的变革。若保持现行的重视国家课程绝对分数的评价制度,地方、学校为了追求中考、高考中的高分数,吸引更多生源,不得不以牺牲地方、校本课程为代价。

5.管理机构与保障制度

政策规定的良好执行需要一个高效率的、强大的管理团队。但57%的教师认为,本地区、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执行落实不到位。没有常设的管理机构也就意味着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与机制,三级课程的实施容易变得难以控制。

85%的教师反映三级课程的监察力度不够,因此,地方、学校、教师不能认真履行课程开发的职责与义务,而教育行政部门也不能有效地管理、监督三级课程的执行及承担相应责任。一部分校长反映,三级课程实施过程中对于可能发生的意外的责任承担模糊不清是三级课程实施较大的阻碍。例如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虽然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增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但学生的安全保障问题却成为学校的顾虑,学校害怕一旦意外发生后的责任承担以及对学校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讨论与建议

为了使三级课程体制更加完善、充分适应地方需求与经济发展、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本文对重庆市范围内的三级课程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建立专门的三级课程管理机构

健全的三级课程管理机构是国家和地方的政策、规划落实的首要前提。因此,建议重庆市、地方(区、县)建立专门的三级课程管理机构。课程管理部门作为一个执行与自我管理的枢纽,可以以领导小组及日常办事机构的形式组建。领导小组负责对上级课程管理的相关政策进行研究,审定本市、区(县)课程管理方面的计划,决定重大问题并协调相关事宜。而办事机构则负责拟定本市、区(县)的课程管理方案,在领导小组决议后,负责组织、指导及监督下级部门有效开展。

2.制定完善的保障机制

三级课程从总体规划到课程开发、执行、激励、监控、反馈,需要一套完善的保障机制来明确各部门及其人员的职责与义务,让三级课程的实施做到有条有理、畅通无阻,权责问题的清晰也使地方、学校对三级课程的落实无后顾之忧。因此,建议建立自己的一套三级课程运行、激励与监控机制,从策略上保障三级课程的实施。此外,在不与国家法律冲突的情况下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课程管理方面的法规,利用刚性手段为三级课程的落实创造良好的环境。学校方面,建议制定课程管理的相关章程,明确学校课程管理的目标、规划及相关人员的行为准则。学校的管理章程是“学校自主管理、自律及政府监督管理的基本依据”。[2]

3.加大宣传力度,注重人员培训

三级课程的实施不仅需要国家、地方管理部门的政策、法规支持,更需要地方与学校的研管人员及一线教师的全力积极配合。由此,建议重庆市级、区(县)级管理部门及学校除了加大对领导阶层的关于三级课程理念、价值、意义的宣传,更要采取相应措施大力调动各级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三级课程意识,改变其传统机械的课程观。此目标可通过研讨会、工作会、宣讲会、项目研究等正式形式达成,也可通过宣传标语、网络、电视栏目等非正式形式营造有利的课程管理环境。此外,建议管理部门为学校教师或专职开发人员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机会,或鼓励、督促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聘请专家到校指导;区(县)级管理部门可组织建立学习社群,并定期开展交流学习,拓宽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

4.增强课程设置的适应性

国家的课程设置旨在为全体学生提供共性基础,因此,其框架性的课程结构、计划、底线要求与目标的设置是必要的,但同时需要地方、学校积极配合,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补充,以适应本土经济文化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培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建议重庆市级、区(县)级管理部门组织调研小组,对其负责区域或学校进行三级课程实施情况(现状、问题、障碍等)的调查研究,并以此作为课程设置修改与制定的依据,各区(县)可在权限范围内做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差异性的课程设置。同时,建议学校建立专门的校本课程研究小组,除了进行校本开发研究,也针对本校的课程实施情况定期向上级部门汇报并提出相关建议或请示,做到管理与反馈并重。

5.设立专项经费

经费的短缺是三级课程顺利实施较为关键的限制因素。有了专项的三级课程管理、资源开发经费,地方、学校才能购置相应的配备资源、为教师提供培训和福利补贴、聘请专家到校指导,教师及教研人员才能在三级课程的贯彻落实中大展拳脚,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优势。因此,建议重庆市级课程管理部门在加大三级课程宣传的同时为其划拨专项经费。各级部门应该制订专门的款项拨发计划及监督机制。此外,学校对上级拨发的经费安排及使用应该有一个详细的计划与说明,保障透明度,以防挪作他用。在资金的分配上,除了直接用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人员培训与相关设施的配备,区(县)级部门或学校也可设立教师课程开发补贴机制,将对课程管理与开发的贡献加入教师评估或晋级的考虑因素范围,这样不仅能激励人员参与管理、开发的积极性,更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及三级课程管理与实施效果,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6.深化评价制度改革

完善的三级课程评价制度不仅是对课程实施质量与效果的全面调查与评估,更为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根据。当前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评价制度的缺乏成为了三级课程实施的瓶颈之一。建议国家进一步深化中考、高考评价制度的改革;而重庆市级管理部门可在政策条件允许范围内加大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评价管理,对下级部门做出框架性建议,优化评价方式;区(县)级部门和学校可根据其所开发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性质或形式设立对应的评价制度,适当增加总体评价及综合评价中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所占的比例,建立纵向与横向相互呼应的、完善的评价体系,以此来促进各级课程管理的开发与落实。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北碚,400715)

参考文献:

第3篇:对地理课的建议范文

评课议课是最常见的,最重要一种教研活动形式,而常规评课议课在现实中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大规模学校由于教师人数多,在评议会议的组织、研讨过程中占用时间较长,而在校时间却有限。二是小规模学校由于教师人数少,兼职课程与其他工作繁杂,在有限的在校时间内,学科教师要在同一时间段进行教研活动,往往需要调整课程,打乱了正常教学秩序。三是在评课议课过程中电脑输入或者用笔手写记录的速度赶不上发言者的语言表达速度,所记录的内容信息量大打折扣,生成的资料对后续再研究造成损失。四是文档式的评课议课资料分享,存在评议观点雷同或者评议教师分享不到位等问题,导致研讨收效不高。

针对以上现实问题,创新探究出了“N+3”评课议课策略,引导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高效评议。

“N+3”评课议课策略实施的程序:

1.前期准备。创建以评课议课为目的QQ群、微信群。明确“N+3”评课议课的具体要求,建立相关制度。

2.课前准备。课前由执教者在上课的前1天发帖,基本内容包括:观课的主题、时间、地点、内容、目标、基本学情以及个人评议需要等,有能力的教师可以根据上课教师和自己的需要制作观课量表,其目的在于让观课教师课前做好工作调整、观课资料准备,存在疑惑的老师可以直接发帖交流。

3.课堂观课。(略)

4.实施评议。(1)主持人组织评议。评课议课主持人可以由学科组长或者上课教师本人担任。其职责:一是要组织、引导发帖,特别注意的是要关注评课议课教师是否遵循“N+3”的要求。二是界定评议的起讫时间,发帖评课议课时间区间以8小时为宜。三是发帖对评议活动进行简单小结。(2)评课议课教师按照“N+3”的要求发帖评议。在此期间,执教者和其他教师可以随时进行质疑、补充、反驳等互动交流。

5.整理归档。一是学校派专人收集整理全校的观课议课帖,形成校本研修资料,为后期研修提供参考文献;二是执教教师整理他人对自己的评议稿件,进行个人的教学研究 。三是发帖的教师将自己对他人课堂的评议稿件整理在一起,形成个人的评议资料,为后期进行研究提供资料。

“N+3”评课议课策略的优势:

1.“N”个优点陈述,可以给上课教师很大的认同、支持与鼓励;同时“3”条来自不同教师的不同建议,即“听课人数×3”条不同的建议,可以减少虚泛的、宏观的、虚夸的“点赞”式的伪评课的弊端。对个人、教研组、学校关于课堂教学、评议技能等方面研修实效显著。

2. QQ群、微信群以其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便捷功能,教师可以在8小时以内自主安排评议时间,而且必须在浏览他人帖子的基础上进行不雷同的评议,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分享与学习借鉴的过程。这样就解决了一线教师工作任务繁杂,不能在同一时间段参加课前会议、评议会议的难题。对于学科专职教师较多的大规模学校适宜,对于兼职工作繁杂的小规模学校也同样适宜。“聊天”的方式也增强了异地切磋、交流、分享的效果。

3.发帖留言的方式,留下的资料不仅发言时间、内容记录等完整,而且为后续的教学研究、研修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完善的电子文献资料。

4.因为本策略是采取发帖“群聊”的方式,所以它既适合于传统评课方式(可以直接发帖);也适合于基于证据的评课量表(可以把量表、报告、图表等通过截图呈现),时效性突出。

“N+3”评课议课策略的局限性:

1.本策略必须在通网络的条件下才可以实施。但是对于边远农村学校网络不通,或者个别年长教师不具备电脑操作技能的情况下,本策略不适宜。

第4篇:对地理课的建议范文

一、对课程面临的客观形势

判断更加准确

旧课标对课程面临的客观形势分析不够清楚,新课标具有国际视野和历史眼光,明确提出“道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从人类发展的视角,提出了“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同时也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种宏大背景下,新课标指出“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人类发展的问题、道德发展的要求、初中学生发展的特点,“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有效帮助”。

二、课程指导思想更加科学

课程指导思想中有课程核心内容的科学表述,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课程指导思想更有方法论的科学阐述,即“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思想品德课程应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理念更加先进

新课标指出,“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品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课程理念始终坚持以初中学生为本,尊重理解初中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直面学生的成长环境以及成长需要,克服思想品德课程“假大空”的现象。

课程理念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性质,始终坚持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进一步明确了课程的核心任务,“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进一步明确课程的基础,“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强调初中学生生活的经验,明确认识、体验和实践在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

四、课程设计思路更加清晰

新课标指出,“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进行科学设计”。课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以生活中的问题为主线,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设计思路十分注意课程内容的实践性、综合性,避免知识和概念的堆砌。

五、课程目标表述更加准确

新课标指出,“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旧课标指出,“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二者相比较不难发现,新课标中“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表述更加科学、准确。

新课标对课程具体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更具有可操作性。如“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等,采用“感受”“养成”“体会”“树立”“形成”等表达方式更加准确地描述了课程具体目标,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

六、课程内容体系更加完善

新课标将课程内容分为三个板块:“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与旧课标课程内容相比,做了调整和补充。把“我与集体”由第三个板块内容调整到了第二板块内容,专门增加了“在集体中成长”一栏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增加了“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与宽容,尊重、帮助他人,与人为善”,“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竞争,敢于竞争,善于合作”等内容。

新课标课程内容直面学生成长的问题,如生理、心理、学习压力、情绪等问题。课程内容中指出,“了解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厌学情绪和过度的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成就动机”。

新课标课程内容具有全球意识、国际视野、世界眼光和开放包容等特点,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了“认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等内容。

七、教学建议更加具体

与旧课标教学建议相比,新课标教学建议明确了“教学是落实本标准、达成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应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贯彻思想品德教学原则,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应以本标准为依据,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

新课标教学建议中提出,“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教学应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综合性,以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处理的主要关系为线索,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科学设计,避免将这些内容割裂开来,分块进行教学;应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性,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传授和记诵知识,努力使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

在新课标教学建议中新提出,“思想品德课程实施者应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积极开发各门学科中的相关资源,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和融通,形成教育合力”。 在新课标教学建议中增加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建议教师在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应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课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八、评价建议更加明确

第5篇:对地理课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高职;文秘;专业课程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职业教育是这样描述的: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并指出职业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对这一任务,高职教育有其自身的优势:设置专业职业化、市场化、灵活化;学制时间短,能够提高就业效率等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像所有的大学教育一样,职业教育也一直面临一个难题:培养的人才不符合市场需求。以笔者所在的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为例,每年的毕业生调查中,学生都反映在学校学的东西工作上用不上,而用人单位却在抱怨:学生太“大学生”化,缺乏对社会的适应性。而这恰恰抹煞了职业教育的优势。因此,新时期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自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秘书国家职业标准》公布以来,高职院校的文秘同行们就结合本校和本地的文秘教育、文秘就业市场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研究,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提出不少真知灼见。以文秘专业来说,培养什么样的文秘人才和怎样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文秘人才,是高职文秘专业所面临的两个重大问题。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同行在这方面的探索颇多,一直以来,大家的研究调查都指向一点:文秘专业设置必须改革,而改革的关键点就在于建构科学的课程体系。围绕如何建构则是众说纷纭,理论研究层出不穷,也不乏有效果的实践改革。本文主要是对学界同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研究进行汇总,并提出符合我校文秘专业设置改革的关键点:制定适合本校和本地区的课程标准,整合编写适合本校的文秘教材。

一 调查式研究探索

用数据和事实说话,调查式研究最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的黄建聪就对本校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结果忠实反映出当前文秘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强调课程的实用性,整合文秘专业课程体系;增强人才培养的“复合性”,从“行政秘书”模式向“企业秘书”模式转化;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探索多证多能的教学培养模式。这份调查利用客观数据证明了当前文秘专业课程设置不符合时代需要,急需调整。但对如何整合文秘专业课程体系,却没有给出详尽具体的方案。[1]

河南中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李欣所做的《高职高专文秘专业社会调查及其相关问题分析》的论文以中州大学、宁波工程学院等院校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调查的范围以中州大学和宁波工程学院所在地郑州、宁波以及涉及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学生生源地,调研的内容也从秘书工作发展的一般情况到社会对秘书的需求、文秘专业教师队伍现状等等,几乎涵盖了秘书工作的方方面面。调查的结果对高职院校开展文秘专业,确立培养目标,建立科学的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都有指导性建议。[2]但本研究明显的不足之处在于忽视了地域差别性,郑州和宁波明显属于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地区,二者在产业结构、人才需求上有明显的不同,这份调查却忽视了对这一差别的研究。其实,对这一差别的研究分析更能体现出高职院校要立足本区域经济发展,制定出合适的目标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设置,更有利于培养出适合当地市场需求的文秘人才。

而湖南商学院文秘系组织的人才市场调研活动则从毕业生、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用人单位主管三方进行了调研,深入了解秘书人才市场需求,得出了以下结论:明确高等学校秘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路径;加强高级秘书核心能力培养;教学模式从两极到多极转化;学校应提供必要的硬件和软件支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3]这份调查立足本校实际,目标性强,有针对性,但也没有给出详细的操作方案。综观这一类的调查研究发现,此类研究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说话,调查过程客观,得出的结论令人信服。调查地区、学校不同,得出的结论都指出了当前文秘专业课程设置不符合社会的需要,并都给出了调整的建议和目标。但这些建议过于笼统和理论性,缺乏深刻性的指导和具体的操作性建议,研究只停留在理论论述阶段,缺乏可实施性。

二 文秘专业课程改革个案研究

面对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掀起的课程改革浪潮,不少学界同仁回到课堂、课程本身,抓住了文秘专业改革的核心点,提出了不少可圈可点的建议。

“办公”、“办事”、“办会”,这“三办”是秘书必备的能力。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的黄立新老师敏锐地捕捉到当前业界对文秘专业中“办文”、“办事”的重视,提出“办会”是高职文秘教学这个木桶的“短板”,他认为忽视“办会”,其结果“必然是影响文秘专业教学的整体水平”,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对此,他认为应该“提高认识,动态调整课程设置”,并提出了具体操作方案:将“会议工作”内容从《秘书基础》和《秘书实务》中提取出并加以整合,单独增设《会议服务》课程,加强“办会”教学,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上提出新型教学方法,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对“办会”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增加其实践性,重视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创新方法,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项目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并改变课堂管理方法,积极发挥学生自我管理作用等途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4]这些措施对文秘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在对具体的某一门类的教学课堂改革过程中,不少学者也将目光转向“课堂”这个教学的最中心环节上,分别从校内课堂、校外课堂着手,从教学方法、教学途径、教学评价等各方面提出改革建议。如对《财经写作》这门课,有研究者构建了项目教学法,该课程项目教学新体系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成为构建高职财经写作课程项目教学新体系的理论依据,具体做法是:以企业实际工作为行动导向,以具体情境为教学项目,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活动,以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展学生思路,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用、用中学”。[5]针对《商务秘书学》这门课,有研究者提出开展“模拟公司”教学法,在办公事务管理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法”、“模拟办公室”等。通过各种案例教学、办公模拟、实践训练等项目,让学生以公司承办人的身份“真题真做”,增强在授课过程中的真实感。[6]这些具体针对某一门类学科的改革建议都将实践引入教学过程中,但这些研究还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去,则会面临不少问题:校内实习“模拟办公室”能否能像作者所说的在课堂上持续发展,学生会不会对办公室事务并没有深刻的体验,而只是沦为“话剧演员”?校外实习因为需要学校、校外企业、学生三方面的合作,每家企业对文秘专业的需求量比较小,不可能成批需要,因此,学校总是会面临需求实习的企业数量不够,无法安排所有学生实习的真实困难。

最新的秘书标准要求新时期的文秘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素质。据此,有学界同仁提倡把“文献检索课”和“档案管理课”合二为一,提出如何为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开设信息管理、档案管理课的思考建议,并根据自己的实践教学,提出如下建议:编写一本适用、实用的好教材;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选拔、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等。[7]在这篇理论探索中,作者提出了编写教材这一重大建议。

三 实践探索

除了在理论方面进行探索之外,也有不少同仁将文秘专业课程改革付诸实践。比如上文提到的将“会议工作”内容从《秘书基础》、《秘书实务》中提取并加以整合,增设的《会议服务》课程,并由作者亲自撰写教案和讲义,在其文秘专业开设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出把“文献检索课“和”档案管理“合二为一的作者也把这一理念带入实践,重新编写档案管理课的讲稿,得到学生的认可。

南宁职业学院的同仁们将目光转向教学过程的核心:课程设置,以《秘书实务》为例,研究“行动导向课堂”的可实施性,并把课程开发作为整个实践研究的重点。在整个课程开发过程中具体分为两个步骤,一是编制专业课程标准,二是设计教学方案。在课程标准制定中,对具体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及教材编写及实施要求进行了整合。有了确定的目标,编出适合的好教材,才能配合好教学过程中的新方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南宁职业学院的这项改革实践真正将研究重点回到课堂,从指定专业课堂标准、编写教材入手,抓住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适合区域经济发展,适合本校实际的专业课程标准,配置以适合改革新观念的教材体系,学生们在学的过程中才有据可依,教师们在教的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新的教育理念和改革研究成果才能贯穿应用其中,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促进高职学生的就业。

综观上述文秘专业的课程改革,从调查式研究到某一门类的改革探索,再到改革新理念的实践应用,学界同仁们探索建树颇多。从课内到课外,从课堂到实践纷纷提出不少有价值的建议理念。在笔者看来,“以就业为导向”必然要求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符合社会需求,在重视校外实践、校企合作的前提下,将改革的目光转向课程本身,转向课堂教学,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标准,研发适合的好教材才是整个课程改革的基本点,也是最易由教师将改革理念付诸实践的关键点,并由此推动校外的实践,最终促进学生的就业,实现高职教育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建聪.对文秘人才市场需求和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2]李欣.高职高专文秘专业社会调查及其相关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9).

[3]贺军,余灿.秘书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及启示[J].北京:秘书,2009,(10).

[4]黄立新.“办会” 高职文秘专业教学的短板及应对策略[J].世纪桥,2009,(10).

[5]黄小京.高职<财经写作>课程项目教学体系研究[J].北京: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09,(12)

[6]陈志佳.高职文秘专业行动课程开发研究――以《秘书实务》为例[J].南宁: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

[7]李少贞.把“文献检索课"和“档案管理课" 合二为一 ―― 如何为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开设信息、档案管理课的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12).

作者简介:

第6篇:对地理课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高职城镇规划;课程开发;职业教育

1 高职城镇规划专业职业能力对接分析

通过企业调研,分析核心课程是否对应职业岗位能力;项目化教学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而精品课的建设一定是基于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探讨项目化教学课程改革相关内容,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总结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解决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的对接,进而合理地进行精品课群的建设。

1.1 对城镇规划企业的调研 通过先后走访多家城市规划设计院与企业,与行业管理人员、设计人员、技术人员进行了交流与座谈,并向其发放问卷,问卷回收率为90.0%,其中有效问卷合格率为86.7%。在问卷的内容安排上,涉及对调研企业基本信息、城市规划行业调查、城市规划专业设计类核心课程定位与建设、课程改革等问题,题型全部为客观题与主观题。通过数据的录入和分析,对城镇规划专业设计类核心课程的定位与建设、课程改革进行研究,从而确定精品课建设方向。调研基本内容如下。

1.1.1 确定城镇规划设计主要项目类型 通过行业调研,我们从辽宁省内各规划、设计单位了解到,城镇规划常见设计项目包括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城市中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城市商业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城镇总体规划设计、场地设计、景观园林设计等类型。设计类型主要集中在城镇详细规划设计、城镇总体规划设计与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方面。另外,场地设计与景观园林设计等方面也比较常见。

1.1.2 确定城镇规划专业设计类核心课程 通过企业调研,设计类型主要集中在城镇详细规划设计、城镇总体规划设计与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方面,从而确定城镇规划设计类核心课程为《城镇详细规划设计》、《城镇总体规划设计》与《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

1.1.3 企业对核心课程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未来的定位应是知识型、技能型和实用型的一线技术人才,要求是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的能力,同时还应注意拓展知识与其他领域相关知识的配套学习,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思维敏锐,上手快、发展潜力大。

1.2 对于设计类核心课程改革方面的建议 调研企业指出城镇规划专业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性、社会性、政策性强。应加大社会实践课程内容部分,包括到外地进行实际规划实践,到校外居住区进行居民调查,实践与参观阶段能开阔眼界,增加社会阅历,毕业后工作能较快上手。企业在课程改革方面有以下几条建议:第一,建议让学生来更多地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管理结构、明确岗位职责;让学生初步了解项目工作流程。第二,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大量运用企业的实际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1 关于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建议 建议多采用项目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及提高其综合素责、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能解决实际问题,能一岗多能、一专多能。

1.2.2 提出课程考核标准的要求 建议课程考核一定要按照实际工作需要设定评价标准,不但要注重设计成果功能的合理性,还要注重其效果表达是否能让甲方认可,这其中包括方案的介绍与沟通等,以上内容都应进入考核标准。

1.2.3 应编写出适应于高职教育的项目化实用教材 建议教师与企业合作,利用企业实际案例,将实际设计方案运用到教学中,把知识重组,编写出适应于项目化教学的校本教材。

2 基于企业调研精品课程开发研究

2.1 核心课程建设要与企业需求对接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接收者、受益者都是企业,因此需要实施产教结合,将职业教育办成符合企业需要,赢得企业认可的教育,课程开发与项目化教学改革作为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也在企业,即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和需求改变课程结构和教学方式,最终实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实现核心课程的建设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2.2 基于工作过程把理论知识有机重组 课程对接企业需求,要求课程根据企业工作过程和工作实际,总结归纳出职业活动的具体流程,这就需要把理论知识按职业活动和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学与训练项目,即根据工作过程把理论知识有机重组。

2.3 提出课程考核标准的要求 建议课程考核一定要按照实际工作需要设定评价标准,不但要注重设计成果功能的合理性,还要注重其效果表达是否能让甲方认可,这其中包括方案的介绍与沟通等,以上内容都应进入考核标准。

2.4 应编写出适应于高职教育的项目化实用教材 建议教师与企业合作,利用企业实际案例,将实际设计方案运用到教学中,把知识重组,编写出适应于项目化教学的校本教材。

综上所述,项目化教学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而精品课的建设一定是基于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其目标是解决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的对接,课程应对接企业需求,要求课程根据企业工作过程和工作实际,总结归纳出职业活动的具体流程,把理论知识按职业活动和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学与训练项目,即根据工作过程把理论知识有机重组。另外,精品课程应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与设计标准。

参考文献:

[1]张小丽,于国英,魏志强.高职院校精品课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05).

[2]张小丽,宋明伟,韩伟,王建军.高职精品课建设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3(16).

[3]张艳军.浅谈项目教学法在数学课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03).

第7篇:对地理课的建议范文

一、 将“活动建议”与“标准”相对照,挖掘“活动建议”的三维内涵

每一个“活动建议”都对应一定的“标准”。“标准”是学生学习美术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也是美术教学必须实现的目标,它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的要求,有利于多角度地建构学生的美术素养。

美术课程标准中的“标准”是以行为目标方式陈述的,至于采取什么方式、方法达到这个目标,取决于美术教师的工作,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传统的美术教学只能引领学生达到“标准”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而学生的能力、情感等素质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现代美术教学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也强调美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通过“教学共同体”的共同努力,实现“标准”的三维内涵。而“活动建议”则是帮助美术教师实现从传统教学到现代活动教学转变的有效途径。

“活动建议”是课程专家精心设计的,大多数“活动建议”都包括有“标准”要求的三维内涵。如“邀请当地美术家和民间艺人来学校进行展览和交流活动”,这个活动不仅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艺术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了解中国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再现知识产生的过程,了解美术研究的一般方法,并从美术家和民间艺人身上学到“发现、探索、坚韧、严谨”等艺术品质。再如“调查、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按社区或村庄的功能,考虑环保、居住、休闲、健身和景观等需要,设计未来发展规划图或制作模型”,这个活动以设计未来发展规划图或制作模型为载体,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生存环境不同的特点和差别,并进一步探讨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不仅再现了人类生存环境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性美术思维,而且引发了学生对人地关系的思考,有利于学生正确环境观、资源观、发展观的形成。

三维目标观的确立打破了传统的“重知轻能”、“重智商轻情商”的一元目标体系,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重大突破,有利于学生知、能、情、意、行等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活动”。广大美术教师必须从观念上重视“活动建议”,充分吃透“活动建议”与“标准”的关系,真正理解“活动育人”的价值。

二、 将“活动建议”与教材相对照,把握“活动”的切入点

教材是根据“标准”编写的,有些“活动建议”被直接编入教材,成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与“活动建议”是实现“标准”的两翼,体现了课程和教法的关系。教材侧重教学内容,既注重知识体系的相对完整性,又强调形式新颖活泼,具有可读性。“活动建议”侧重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是为了突出教材重点或突破教学难点而设计的。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组织学生“活动”,不仅有助于教材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活动”的切入,时机选择十分重要。一般有三种方式,即课前切入式、课中切入式和课后切入式。

“课前切入式”是课前把活动要求、活动目标告诉学生,并要求学生超前进入学习角色,熟悉即将学习的课程,对新课产生兴趣,对“活动”产生期望心理,在新课导入阶段就切入“活动”的方式。以“活动导课”可激发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自豪感,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自主钻研、合作探究的良好学风,而且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为新授课内容奠定较好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适合于课前切入式的活动主要有美术阅读视听活动、美术信息收集交流活动、美术专题讨论等,如“欣赏不同类别的现代设计作品,感受其不同手法和形式感”,就可在学习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上册“实用又美观的生活用品”导入时让学生畅谈感受,使学习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再如学习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下册“视觉传达设计作品欣赏”时,可在新课导入时安排“欣赏现代广告艺术作品,感受和分析作品的创意和方法”活动,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广告设计有感官上的认识,产生学习渴望。

“课中切入式”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突破重难点而切入“活动”的方式。这种“活动”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相吻合,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设计和组织的,教师要特别注意活动的管理和节奏的调节,使活动松紧有度,富有成效。一般适合于美术制作活动、美术情境模拟活动等类型。如在学习人教版美术八年级下册“体验印刷的乐趣”后,开展“采用易于处理的板材,通过画、刻、印等方法,制作版画作品”活动。在学习人教版美术九年级下册中国民间美术“皮影”内容时,运用“计算机、摄象机、数码照相机等进行造型活动”,边看边讲;在学习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下册“面具设计与制作”时,组织“选择语文、英语、历史课本内容编写剧本,设计、制作面具、服饰,布置场景,并表演故事剧”活动。课中切入式是课堂活动教学的最主要方式,对于调节课堂气氛,缓解学习疲劳,调动学习积极性,达成教学目标都有重要价值。

“课后切入式”指为了开拓学生视野,巩固所学美术知识和提升学习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品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而组织实施的课外活动或课内外衔接的活动方式,它是课堂活动的补充和延伸。美术学科具有人文和自然的双重特性,千姿百态的自然环境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美术课外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如“根据学校或社会的时事新闻,创作有关漫画、宣传画,布置专题展览或开展讨论”等活动建议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三、 将“活动建议”与学生相对照,寻找“活动”的突破口

活动是学生的活动,而且应该是学生自觉自愿的主体性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不是局外人、旁观者,而是活动的“主人”,是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实施者,活动的成效关键是看学生在活动中有什么收获。因此,美术教师在设计和选择活动时,必须充分关注学生与活动的“对接”,使活动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使学生乐于活动。实践证明,只有那些有趣味性、针对性、创新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的活动才是学生真正需要和感兴趣的。美术教师要综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活动建议”进行重组或再加工,以多样化的、新颖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充实美术课堂。

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活动”也应该千差万别。比如城市学生往往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知识准备较充分,他们对美术情境模拟、美术设计创作等活动兴趣盎然,可多开展“活动建议”中的如“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图案的制作练习,为家长会设计制作请柬,并对会场进行装饰美化设计”、“集体讨论校园或附近社区的环境美化方案,并进行设计练习”、“为商品做包装装潢设计”、“针对一个社会性主题,从跨学科角度加以理解和表现”等。

乡村学生受条件限制,一般知识储备不足,思路也不够开阔,但他们肯吃苦、有钻劲,对于未知世界充满好奇,更加适宜开展美术阅读视听、美术制作等活动。如“活动建议”中的“采用泥或硬泡塑(聚苯乙烯)等材料,制作人物、动物的浮雕或圆雕小品”、“欣赏我国书法、篆刻的代表作品(观看录象)”、“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中的知识,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设计、制作出有创意的立体造型或活动模型,装饰自己的家庭,美化校园环境”等。

另外,还应将“活动建议”与环境相对照,营造适合活动开展的各种情境,创造满足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软硬件条件,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益。

总之,活动教学是现代教学论倡导的以“活动”为核心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也是当代美术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在美术教学实践中,美术教师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理解《美术课程标准》中“活动建议”在美术课程改革和美术教学改革中的意义和价值,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效地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条件把“活动”引入美术课堂,使美术教学内容活动化,努力把“活动”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对地理课的建议范文

审议是指通过对特定对象进行深入考察、讨论及权衡以作出一定选择的活动。课程审议作为课程开发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的新问题进行反复讨论和权衡,以获得一致性的理解和解释,并最终作出恰当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课程审议是社会民主的产物,更是教育民主的特征之一,还是教师转业自主的重要表现。课程审议意味着参和教育过程的相关人员对课程及其实施具有决定权,尤其是教师对课程的实施进程拥有根本的决定权。

幼儿园课程审议以幼儿园发课程的实施及建设为目的,也就是对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过程及相关情境进行深入考察、讨论和分析,以便对相关的内容、策略等作出选择。我国幼儿园课程不是国家课程,一般不采用行政手段强行统一。因此,幼儿园对课程有很大的决定权。当前,很多幼儿园正在进行园本课程的建设。这样,幼儿园课程审议就成了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之一,成了教师转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课程审议过程发生的幼儿园几乎是不存在的,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幼儿园课程审议的意识性、合理性尚待加强。

二、谁在审议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审议的主体,在不同的制度、不同的文化中,在不同性质的幼儿园课程中,是有所不同的。一般说,教师、保育员、园长、家长、政府行政人员、专家、社区人员等都有可能参和幼儿园课程审议。其中,教师是幼儿园课程审议的主要形式。分析幼儿园课程审议的实践,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几种不同的情况。

从目的性、经常性的角度看,幼儿园课程审议有以下三种情况摘要:

(1)哑口实践摘要:教师之间极少交流,分配教学任务甚至相关科目后,各自完成任务,互不了解,互不关心,课程实施过程中当然也就不会有配合和整合。这种情况虽然是极少数,但的确存在。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同幼儿园的办园水平,幼儿园的人际氛围等因素有关。

(2)偶然为之摘要:教师之间有一些课程审议的现象,但出现频率很低,目的性不强,还没有意识到课程审议对课程实施及课程建设的功能。

(3)经常发生摘要:课程审议成为教师的一种经常性活动。教师能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课程审议,以寻求解决新问题的途径和策略。课程审议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教师在课程审议过程中专业才智得到充分激发,思想也会碰撞出火花。

从参和者的角度看,幼儿园课程审议有以下四种情况。

(1)班内审议摘要:课程审议主要在班内教师进行。在很多幼儿园里,保育员也参和课程审议。

(2)班际审议摘要:课程审议不是局限在班级内,而是发生在幼儿园的不同层面。有时是年级组内的审议;有时是探究组、学科组或领域组内的审议;有时是综合性的,由园内众多人员参和审议。有些教师甚至有意识地让幼儿参和课程审议,幼儿对某些课程内容、活动形似、活动材料甚至活动规则具有发言劝和决定权。

下面是某园大(二)班的H老师和X老师及大(三)班的W老师之间的课程审议片段摘要:

教师H摘要:我的想法是既然出去一次,就尽可能让幼儿多看、多听,充分发挥调查的功能,不要局限在看“河流”上。

教师X摘要:我认为不是不能看别的,而是要突出重点,分清主次。看被污染的河流是计划中的主要内容,只用了6分钟,而看奶牛场却用了11分钟,看老年活动室也用了9分钟,看埋电缆用了15分钟,在路上随意走走看看也用了不少时间。是不是?

教师H摘要:我认为自己还是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虽然看“污染的河流”只用了6分钟,但达到了调查的目的。我设计的活动目标是“让幼儿感知河流被污染的状情况,并知道污染的主要原因”,我们清楚地盾到了河流被污染的状况,也闻到了气味,还看到了两个排污口,我想上目的已经达到。

教师W摘要:其实,你们可以沿着河走一走,也许还可以发现其他污染源。

教师X摘要:也可以从当地居民那里了解河流原来是怎样的,污染以后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了什么影响。

教师H摘要:当时人只注重让幼儿感知河流污染情况,没有考虑那么多,时间也到了10点25分。其实可以再深入一点的。我的目标是不是太死板了?

教师X摘要:是的。根据昨天的情况,你在那时返回是合理的,孩子又累又渴,应该终止活动,主要新问题是整个上午的时间布置不合理。

教师H摘要:我真的觉得应该充分利用每一次参观的机会,让幼儿多看一些东西。

教师W摘要:多看是不是要以完成教学目的为前提?外面的东西很多,随意让幼儿看是永远看不完的,我们是老师,我们和家长带幼儿出去是不是应该有点不一样?

教师H摘要:是的。

从上述课程审议片断中可见,教师的熟悉由不一致逐渐趋向一致。当然,教师的熟悉并不是任何时候趋向一致都是合理的,也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审议都能导致教师熟悉的一致,这里有一个标准的新问题。

(3)园际审议摘要:幼儿园之间不定期或定期就共同关心的新问题展开审议。不同幼儿园的教师组成旨在解决课程新问题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幼儿园之间通过课程审议可以优势互补。

(4)社区人员参和的审议摘要:课程审议的参和者不限于幼儿园的幼教工作者,社区人员也可以参和。其中包括社区专业指导人员(教研员、幼教探究人员等)、家长及其他社区人员。这些人员给幼儿园教师带来新的视角、新的知识、新的资源,也可能会给幼儿园教师带来新的挑战、新的困惑。社区人员和幼儿园之间观念的一致性水平决定了这种审议的成效。以下是社区人员参和课程审议的案例片段。

教师D摘要:幼儿用纸盒建成摩天大楼后,觉得纸盒的颜色不好看,有的小朋友提出在大楼上刷颜色。但大楼太高了,幼儿怎么也够不着,就着急了。我站在边上也急了,就对他们说摘要:可以把楼房放倒,这样就可以蹲着途。小朋友很快给楼房上了漂亮的颜色。

教师D摘要:我怎么就没有想到用这个办法呢?

社区参和者摘要:我觉得这样做并不是最好。

教师G摘要:是不是包办了?

社区参和者摘要:好象不符合你们正在实践的实习场的“逼真性”原则。

教师D摘要:什么是逼真性?

社区参和者摘要: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个楼房是建好后放倒再装饰的吗?实习场是摹仿生活的,和现实相似的。

教师G摘要:幼儿会不会把工作当成游戏?

社区参和者摘要:其实,真和假对幼儿来说,可以很快加以转换,幼儿一直在真理和想象中跳跃。实习强调真实是基于真实情境中新问题和挑战的真实性。在比身体更高的物体上刷颜色,幼儿以前没有碰到过,是现实的实习场给定的。它是一次挑战,一次教育机会,一次很好的锻炼。

教师的建议可能剥夺了这个机会摘要:

教师G摘要:好象是的。

教师D摘要:这样是不是也有平安新问题?小朋友站在高处刷颜色可能会觉得不平稳。

社区参和者摘要:他们不但觉得不平稳,还会觉得房子会移动,需要其他幼儿合作来按住房子。教师的功能就是平安保护。这样给房子刷颜色,幼儿能记住很长很长时间。

教师D摘要:是不是我们对实习场的原则把握得不够准?

社区参和者摘要:建议对每一条原则举例说明,就举自班级的实例,这样有助于理解。

教师摘要:让我们再想想。

三、幼儿园课程审议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是课程审议的主体,教师的学识特征决定了课程审议的特征。教师的学识具有明显的实践性,是一种“实践性学识”,他既是依存于有限语境的经验性知识,也是异常丰富、生动、布满弹性的功能性知识,比之探究者的“理论性学识”,缺乏严密性和普适性。教师的”实践性学识”是特定的教师在特定的课堂以特定的教材、特定的儿童为对象形成的知识,是作为”案例知识”加以积累、传承的。教师的“实践性学识”具有个人性质,是基于每一个教师的个体经验和反思而形成的,这种经验的传承也是也接受者的实践经验的成熟作为基础的。

第9篇:对地理课的建议范文

法定代表人:

地 址:

邮政编码: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箱:

乙方:

法人代表:

地 址:

邮政编码: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箱:

本着平等协商、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甲、乙双方签定本合作协议。甲、乙双方愿意遵守本协议的各项约定。

一、 总则

1、乙方在 区域内和甲方合作成立招生辅导点,从事建造师考前培训的招生和培训。

2、甲方在xx网上,列明乙方地址和电话,以证明乙方的合作身份。

二、 利益

1、远程辅导学员(签约高通过学员除外):按当前甲方公布的对学员收费价格为指导价格,并以此为乙方 折的结算价格的计算依据,。乙方每次结算开通尽量保持课程卡总数不低于10张(保过班除外),以节省费用。汇款手续费用由乙方承担。

A:网络精讲班

课程 指导价格

一级建造师公共课 300 /科

一级建造师专业课 500/科

一级建造师报4门全科 1200/4科

二级建造师公共课 300元/科

二级建造师专业课 500元/科

二级建造师报3门全科 1000元/3科

B:网络串讲班

课程 辅导时间 指导价格

一、二级建造师公共课 约考试3周前 200元/ 科

一、二级建造师专业课 约考试3周前 300元/科

一级建造师全科 约考试3周前 800元/4科

二级建造师全科 约考试3周前 600元/3科

C:模考串讲强化班费用:

课 程 辅导时间 学费

公共课模考串讲强化 约考试3周前 900元/科

专业课模考串讲强化 约考试3周前 1500元

全科模考串讲强化 约考试3周前 3000元

注:①网络精讲和串讲不收取资料费,教材由学员自理,可以代购,邮寄费自理,请提前联系。

②一级或二级建造师培训同时参加网络精讲和串讲班的,一级学员合计指导价格1600元/人;二级学员合计指导价格1400元/人。

③乙方在一级建造师开始报名以后一个月内结算额低于3000元,本协议自动解除。

④乙方精讲和串讲班的最低结算额度为人民币15000元,考前20天为计算日期。否则甲方有权不与乙方合作高通过班。

对于强化学员按培训函明确的条款给予单退考试没有通过课程的强化费,并由甲方、乙方各自全额退出获得的相应强化费。

D:网络高通过班:

按当前甲方公布的对学员收费价格为指导价格,并以此为乙方 折结算价格的计算依据。

课程 指导价格 资料费

公共课 《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 1500元/科 150元/科

《建设工程经济》 1500元/科 150元/科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1500元/科 150元/科

《施工管理》 1500元/科 150元/科

专业课 《建筑工程管理与实务》 2000元/科 150元/科

《机电工程管理与实务》 2000元/科 150元/科

全科 一级建造师全科 6000元/人 600元/人

二级建造师全科 5000元/人 450元/人

注①.资料处理费:每科150元交给甲方,教材由学员自理,可代购,邮费自理,请提前联系。

②.由乙方按照甲方提供的协议样本以乙方名义和学员签定培训协议,对于考试没有通过的学员按样本协议的约定处理,并由甲方、乙方各自全额退出获得的相应培训费。学员培训协议的样本作为本合同的附件。

③.网络高通过班培训总科目数不得低于20科,提供学员真实资料(姓名、电话、身份证号、学习科目等详见报名表)。

2、面授学员:乙方按照甲方确定的面授学员收费标准的 折和甲方结算。

3、甲方不承担开票税收,乙方在学员报名时负责消化税收费用。如需甲方开票,乙方按照开票额的5.55%承担税收。

4、 甲方的新项目,乙方可以优先合作,须另行签定合作协议。

5、合同期结束后,可以解约或续约。

三、 付款

1、付款方式:乙方将学员电子报名资料发送给甲方,并把实际的约定结算费用打入甲方指定的帐户内,甲方收到后必须在4个工作日内把开通的学习卡帐号、密码给予乙方,不得延误。

汇款指定账号:,户名:;银行卡号:

2、远程培训是电子虚拟服务产品,学习卡帐号开通后,不办理退学。

四、 学员收费

乙方直接向终端学员提供服务时,必须按照约定指导价格销售,优惠幅度不得大于9折,集团报名优惠幅度不得大于8折。

五、 保密条款

1、甲乙双方均有责任对本协议内容保守秘密,对因一方(含一方员工)对协议内容公开而造成的相对方经济和名誉损失,由泄露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

六、 违约责任

1、甲乙双方均不得违反本协议,被侵权方有权终止本协议并向对方索取由此造成的经济以及名誉损失的赔偿。

2、与本协议有关的或因本协议所发生的一切争执由甲乙双方友好协商解决,如不能解决当事人则向当地仲裁机构申请进行仲裁。

七、 协议生效、有效期、续签、失效

1、 本协议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至2008年3月20日结束。

2、 本协议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3、 合同期满,如双方愿意继续合作,应在协议到期前30天内续签协议;如双方达成共识,结束合作关系之日起,本协议失效。

八、其他事项

1、 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进一步协商解决,并签订补充协议。

2、 补充协议是本协议的组成部分,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效力。如补充协议与本协议相应内容不一致的,以补充协议为准。

3、 本协议的最终解释权在甲方。

甲方名称: 乙方名称:

甲方公章: 乙方公章:

签字: 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