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认识范文

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认识精选(九篇)

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认识

第1篇: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vr系统;多维信息空间;模拟

虚拟现实技术综合了计算机图形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感器技术、显示技术等多种科学技术,它在多维信息空间上创建一个虚拟信息环境,能使用户具有身临其境的沉浸感,具有与环境完善的交互作用能力。并有助于启发构思。为了建立起和谐的人机环境,需要采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构造虚拟环境的多维信息空间,确立在此空间中处理问题和提高认识的信息处理原则,人的感知系统、认知系统、人类以往的经验与知识以及虚拟现实系统就成为ve多维信息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

1 多维信息空间

人类是依靠自己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全方位地获取知识,在多维化的信息空间中认识问题。而通常在计算机中信息的处理只是在数字化的单维信息空间中处理问题,这就造成了人类认识问题的认识空间与所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空间不一致的矛盾,产生了人们难以理解计算机的处理结果。更难以把已有的感知经验或认知经验与处理结果发生直接联系。因此。需要突破计算机处理单维信息的限制,而把它扩展成具有处理多维信息的能力。

2 基本构成

近年来,人们由于使用了计算机,大大加速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进程。但同时也开始对现有的、用计算机来表示和模拟物理世界的方法表示疑义。例如:当需要对一个较复杂的物理情景进行实时的模拟,并且还希望得到大量直观的模拟结果时,我们立即发现其计算量将大增,即使使用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也只能缩小被模拟的物理情景的规模或减低对直观性的要求。wWw.133229.CoM客观的需求迫使我们思考一些问题:“是否应当改变我们表示和模拟物理世界的方法?”“这种一切依靠单维的数字化的信息处理方法是合理的吗?”“怎样在人对物理世界已有的感知和认知的体验和经验上进行信息处理和加深认识?”事实上,由于人类是依靠自己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全方位地获取知识的,是在多维化的信息空间中认识问题的,而现行的信息处理工具(尤其是数字计算机)只具有在数字化的单维信息空间中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就产生了人类认识问题的认识空间与所用工具的处理问题的方法空间不一致的矛盾,也就产生了人类较难直接理解信息处理工具的处理结果,更难以把自己已有的感知体验或认知经验与处理工具的处理结果发生直接联系。因此,人们迫切地希望突破现有数字计算机只能处理单维的、数字化信息的限制,而把它扩展成具有处理多维信息的能力。换言之,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人类希望自己在一个适人化的多维信息空间中去处理问题和提高认识。我们把能在这种多维信息空间中进行信息处理的工具或环境称为vr系统。人的感知系统、认知系统、人类以往的经验与知识以及灵境系统都是构成多维信息空间的组成部分,

为了说明多维信息空间的构成,不妨把它与传统的单维信息空间作一比较。在数字化的单维信息空间内,信息处理工具(或环境)是计算机,人与计算机是通过键盘、二维鼠标和显示屏幕等发生联系的,人类以往的经验是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在数据库内的。在适人化的多维信息空间内,信息处理工具(或环境)是vr系统,人与vr系统是通过各种先进的传感器和人机接口系统发生联系的,人类以往的经验与体验(全部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都是理解问题、寻求解答和提出新概念的基础。

人是通过传感器把自己的经验和体验传送给以计算机为核心的vr系统的,而vr系统通过作用器把处理结果输出给人:人基于过去已有的对该物理情景的经验、人在该物理环境中的现时体验以及vr系统的现时输出,在vr系统的帮助下,经过综合集成获得了对该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提高,vr系统对处理这类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同步的增长。

3 发展前景

客观而论,目前vr技术所取得的成就,绝大部分还仅仅限于扩展了计算机的接口能力,仅仅是刚刚开始涉及到人的感知系统和肌内系统与计算机的交互作用问题,还根本未涉及人在实践中得到的感觉信息是怎样在人的大脑中存储和加工处理成为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过程。只有当真正开始涉及并开始找到对这些问题的技术实现途径时,人和信息处理系统间的隔阂才有可能被彻底地克服了。只有到那时,信息处理系统就再也不只是一个只能处理数字化的计算装置或信息处理装置了。它将是一种具有对多维信息处理功能的机器,将是人进行思维和创造的助手,它将是人对他们已有的概念进行深化和获取新概念的有力工具。要特别强调的是:即使到那时,人仍将是这个适人化的多维信息空间的主体。

vr技术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它包括信息技术、生理学、心理学和哲学等多种学科。目前宣传媒介对这一领域大肆渲染,把它的功能描绘得天花乱坠,甚至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这个领域的技术潜力是很大的、应用前景也是很广阔的,但目前尚处在它的婴儿时代,还存在着很多尚未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尚未克服的技术障碍。

参考文献

[1]姜学智,李忠华国内外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现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4,(02)

第2篇: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VR系统;多维信息空间;模拟

虚拟现实技术综合了计算机图形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感器技术、显示技术等多种科学技术,它在多维信息空间上创建一个虚拟信息环境,能使用户具有身临其境的沉浸感,具有与环境完善的交互作用能力。并有助于启发构思。为了建立起和谐的人机环境,需要采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构造虚拟环境的多维信息空间,确立在此空间中处理问题和提高认识的信息处理原则,人的感知系统、认知系统、人类以往的经验与知识以及虚拟现实系统就成为VE多维信息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

1 多维信息空间

人类是依靠自己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全方位地获取知识,在多维化的信息空间中认识问题。而通常在计算机中信息的处理只是在数字化的单维信息空间中处理问题,这就造成了人类认识问题的认识空间与所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空间不一致的矛盾,产生了人们难以理解计算机的处理结果。更难以把已有的感知经验或认知经验与处理结果发生直接联系。因此。需要突破计算机处理单维信息的限制,而把它扩展成具有处理多维信息的能力。

2 基本构成

近年来,人们由于使用了计算机,大大加速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进程。但同时也开始对现有的、用计算机来表示和模拟物理世界的方法表示疑义。例如:当需要对一个较复杂的物理情景进行实时的模拟,并且还希望得到大量直观的模拟结果时,我们立即发现其计算量将大增,即使使用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也只能缩小被模拟的物理情景的规模或减低对直观性的要求。客观的需求迫使我们思考一些问题:“是否应当改变我们表示和模拟物理世界的方法?”“这种一切依靠单维的数字化的信息处理方法是合理的吗?”“怎样在人对物理世界已有的感知和认知的体验和经验上进行信息处理和加深认识?”事实上,由于人类是依靠自己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全方位地获取知识的,是在多维化的信息空间中认识问题的,而现行的信息处理工具(尤其是数字计算机)只具有在数字化的单维信息空间中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就产生了人类认识问题的认识空间与所用工具的处理问题的方法空间不一致的矛盾,也就产生了人类较难直接理解信息处理工具的处理结果,更难以把自己已有的感知体验或认知经验与处理工具的处理结果发生直接联系。因此,人们迫切地希望突破现有数字计算机只能处理单维的、数字化信息的限制,而把它扩展成具有处理多维信息的能力。换言之,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人类希望自己在一个适人化的多维信息空间中去处理问题和提高认识。我们把能在这种多维信息空间中进行信息处理的工具或环境称为VR系统。人的感知系统、认知系统、人类以往的经验与知识以及灵境系统都是构成多维信息空间的组成部分,

为了说明多维信息空间的构成,不妨把它与传统的单维信息空间作一比较。在数字化的单维信息空间内,信息处理工具(或环境)是计算机,人与计算机是通过键盘、二维鼠标和显示屏幕等发生联系的,人类以往的经验是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在数据库内的。在适人化的多维信息空间内,信息处理工具(或环境)是VR系统,人与VR系统是通过各种先进的传感器和人机接口系统发生联系的,人类以往的经验与体验(全部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都是理解问题、寻求解答和提出新概念的基础。

人是通过传感器把自己的经验和体验传送给以计算机为核心的VR系统的,而VR系统通过作用器把处理结果输出给人:人基于过去已有的对该物理情景的经验、人在该物理环境中的现时体验以及VR系统的现时输出,在VR系统的帮助下,经过综合集成获得了对该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提高,VR系统对处理这类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同步的增长。

3 发展前景

客观而论,目前VR技术所取得的成就,绝大部分还仅仅限于扩展了计算机的接口能力,仅仅是刚刚开始涉及到人的感知系统和肌内系统与计算机的交互作用问题,还根本未涉及人在实践中得到的感觉信息是怎样在人的大脑中存储和加工处理成为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过程。只有当真正开始涉及并开始找到对这些问题的技术实现途径时,人和信息处理系统间的隔阂才有可能被彻底地克服了。只有到那时,信息处理系统就再也不只是一个只能处理数字化的计算装置或信息处理装置了。它将是一种具有对多维信息处理功能的机器,将是人进行思维和创造的助手,它将是人对他们已有的概念进行深化和获取新概念的有力工具。要特别强调的是:即使到那时,人仍将是这个适人化的多维信息空间的主体。

VR技术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它包括信息技术、生理学、心理学和哲学等多种学科。目前宣传媒介对这一领域大肆渲染,把它的功能描绘得天花乱坠,甚至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这个领域的技术潜力是很大的、应用前景也是很广阔的,但目前尚处在它的婴儿时代,还存在着很多尚未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尚未克服的技术障碍。

参考文献

[1]姜学智,李忠华国内外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现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4,(02)

第3篇: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认识范文

论文关键词 地税系统 教育培训 信息化管理模式

近年来,湖南省地税系统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得到了切实加强,制订了科学的发展规划,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是,在湖南省地税系统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进程中,仍然存在管理人员积极性不高,教育培训信息数量与实际需求量有差距,教育培训信息质量与实际要求符合度不高,各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不到位等问题,为此,应该从创新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机制、管理方法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推进湖南省地税系统创新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模式创新。

一、创新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理念

(一)强化信息化管理意识

目前湖南省地税系统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信息化管理意识不强。对此,要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培训信息化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工作人员树立科学的信息化管理意识,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育培训中所起到的作用,认识到对税务工作的重要价值,不断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亲身感受到信息化管理模式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要使他们意识到,信息化不是单纯的计算机硬件和技术,而是人与计算机之间的良好结合,形成人机之间的默契与和谐,在这其中,人是最主要的因素,强化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意识是推进湖南省地税系统创新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模式创新的思想前提。

(二)树立“两个观念”

在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模式创新过程中,湖南省地税系统领导干部必须适应时代需求,树立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两个观念”。一是人才资本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告诉我们,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比物更重要的资源了,当今时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也是要求我们重视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时代,对于湖南省地税系统也是如此。地税系统要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把对人才的开发和利用当成一种长远的高效益的投资,教育培训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应该理所当然的受到重视和支持,争取为地税系统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二是素质教育观念。新世界所需要的人才,不仅仅需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能力,为了适应这一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这一工具,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对他们进行包括理论知识、方式方法、技能素养等在内的各方面的教育培训,促进他们的整体性转变。

二、创新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制度

(一)完善专项经费管理制度

地税系统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专项经费使用管理情况总体上是好的,但是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现实际执行与预算不相符合的现象。对于地税系统而言,信息化专项经费的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为信息化建设提供财力支持。首先,要加大对信息化专项经费管理制度的宣传力度,让工作人员对该制度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对他们进行专业化的教育和培训,便于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落实这项制度,同时要构建信息化管理和专项经费管理部门的交流平台,促进双方的沟通与了解,为共同推进信息化专项经费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奠定基础。其次,要完善信息化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健全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例如修订经费支出标准和涵盖的领域,明确费用支出和核算之间的相互关系,严格财务审计和验收的各项要求,并逐渐建立起对信息化专项经费的管理和考核,出台相关的管理规章,将信息化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各自的职责明确区分开来,使他们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在工作中又相互配合,共同促进湖南省地税系统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二)规范管理流程制度

管理流程是指管理活动中一系列相互关联行为的序列结构,它反映了在某种活动目标的导向下,这些活动的先后顺序、承转关系,制约、推进和输入输出的客观规律。在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的新形势新背景下,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规范湖南省地税系统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流程制度。我们要遵循流程最优化的原则,根据湖南省地税系统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特点和现状以及信息化管理模式创新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分析信息化管理的含义和内容,用信息化建设各个主体的合理要求,来规范信息化管理流程制度。第一,坚持湖南省地税系统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办公室对整体工作的协调和指导,加强各相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增强推进信息化管理流程制度的合力。第二,完善信息化管理流程,促进其简单清晰明了,让工作人员一看就懂,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善于抓住工作中的关键问题,重点解决。将任务分解,然后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身上,使他们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信息化管理工作。第三,对那些已经出炉并在实施当中的制度,要结合具体的工作实际进行进一步的完善,细化其中的一些规定,明确界定之前不清楚的地方,以此来指导信息化管理工作。第四,地税系统教育培训信息化的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相关部门一定要做好应对措施,建立合理的权力和责任分配框架,明确权责主体和岗位,做到定岗定人定责,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促进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创新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机制

(一)创新组织管理机制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税系统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也成为税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税系统的政策也逐渐向该方面倾斜。地税系统要想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基础,科学的组织管理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它为教育培训信息化的工作提供组织上的基础和保障。组建这一组织管理机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个是信息化组织结构;另一个是信息化组织管理者。要设计好信息化发展的组织管理结构,选择好管理者和需要的工作人员,明确各相关部门和岗位的权责和人员。还可建立信息化管理领导小组,从地税系统发展的全局出发,指导信息化管理工作,广泛吸纳社会上相关专家、学者,对信息化建设方案和执行进行科学的论证和设计。地税系统也可以考虑成立信息化应用推进工作小组,具体负责信息化管理工作中的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例如网络的运行和维护等等,优化信息化建设的环境等。

(二)创新评价与激励机制

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效果如何,需要通过评价才能知道。在信息化管理模式创新的过程中,一套科学合理、客观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设立评价的内容和考核的指标体系,对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工作进行评价,对于及时发现工作当中的问题,找出其中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是非常有帮助的。地税系统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模式创新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它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例如信息的传输与应用,信息的基础理论与实际操作等,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一方面要对信息化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程度、信息化管理的效果、信息化管理的环境建设以及教育培训的师资力量等进行评价,对较好的人员予以奖励;另一方面,对尽心尽力工作,努力维护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和软硬件设备的人进行奖励,肯定他们的工作价值,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创新安全保障机制

目前,湖南省地税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网络存在网络病毒、黑客等安全隐患,这不利于网络平台的搭建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损坏了信息化建设的内外部环境。要想加强湖南省地税系统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安全保障机制建设,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建立起信息化安全保障框架,这一框架必须是完整的,结构是科学合理的,有助于将不良的信息挡在外面,它的内容应包括机房、服务器、数据库、网站等方面的安全防御。另一方面,健全信息化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这一管理制度可以为税务工作人员提供行为指导和规范,防止他们因为自身的无知而导致犯错,损害了部门、自己以及他人的利益。它的内容应该涉及到信息审查、网络操作、电子公告、部门网站、电子监控等方面。

四、创新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方法

(一)依托网络技术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

在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方法方面,我们可依托网络技术构建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考虑采用架构技术,将教育培训工作信息化业务、工作流程、数据情况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的整理,并利用相关的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掌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搭建信息化建设的系统应用平台,并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统一的管理。要有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为教育培训工作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保障网络基本设施的齐全和高效,购置高水平的软件处理系统,更新和充实系统数据库,对教育培训的信息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利用网络,将教育培训部门和地税系统的局域网相连接,扩大信息共享的范围和规模,增加各部门之间交流的内容和次数,尝试使用远程数据传送与互动。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库的信息进行分析,利用该分析结果,完善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推动该系统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方便用户的使用和管理,同时,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为管理系统和平台提供技术支撑。

第4篇: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资源共享;现状;解决方法

信息技术是当代最具潜力的新的生产力,信息资源己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化水平己成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企业信息化就是围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不断扩大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和服务,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

在新世纪之初,人类正走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已成为与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产业已发展为世界范围内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化成为了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力器,信息化水平则成为企业管理水平及在市场竞争中综合实力表现的重要标志。早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就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地的各行各业都在加紧制定自己的信息化发展战略。近年来,很多企业都相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企业的信息化基础建设上,主要是建立了以财务管理为主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部分资源的共享。那么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由于受行业自身特点影响,信息化发展程度相对较其他行业低一些,但在当前经济发展情形下,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也决定着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发展,尤其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环境中,建筑施工企业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也是增强企业国际遇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信息化基础工件的必要性及意义

从施工建筑企业的现状来看,加强信息化基础工作,推行信息资源共享尤为必要。

(一)财务信息失真、严重滞后的问题

集团各下属企业财务人员由于受到内部的控制、部门利益和业务能力局限、未能实现财务信息化管理,为了及时出报表等的影响,常会造成会计核算不准,提前结账、手工及半手工填制报表,难免不出现这样和那样的疏漏,造成报表不真实,如果集团各下属企业之间的往来业务频繁、内部交易量大,由于地域分散、入账不及时等问题难以及时的对账,信息不能及时的汇总核销,极大地影响了对外关联交易的披露和合并报表的抵消工作,这样就会让合并会计报表掩盖了下属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账物不符、账表不符;造假账问题也就不同程度存在。而且即便是提前结账报表也很难及时上报,每一个下属报表单位每月少则都要拖个三五天才能上报,集团公司汇总则要推个十天八天数据才能合并汇总,报表汇总、合并、内部交易处理周期长、准确性低,造成提供的财务信息失真及严重滞后。

(二)集团监管乏力

由于目前建筑施工企业集团公司下属各单位在信息系统建设上还存在分散化管理模式,各下属单位自行开发或使用不同的管理软件,集团公司管理层无法实时了解下属企业的信息资源(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工程项目进展情况),对项目的切实监管也就无法实施。

(三)数据的可比性和一致性较差

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缺少统一的整体规划,各分子公司采用的财务软件不尽相同,有些集团公司即便是统一了财务信息系统并对会计科目设置和核算原则规定了统一标准,但在下属单位具体应用中自行添加和修改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集团难以通过汇总子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和管理,信息没有在整个集团管理范围内共享。

(四)管理模式与信息系统工具的矛盾日益突出及各种管理软件之间的不相容

目前很多财务软件的功能和定位是帮助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以代替手工核算为目的,不能适应财务工作从核算到管理再到决策的趋势,更无法适应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管理模式与信息系统工具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且在一个集团公司内部的不同部门使用不同的管理软件,各种软件与企业财务软件不能建立接口实现对接,资源不能共享。

因而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加强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工作,推行信息资源共享,使用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得以连接,从根本上改变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状成为建筑施工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首要目标。

二、目前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基础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受行业特点及工作环境的影响,目前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与其他行业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信息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如信息观念滞后,认识不足,信息化投入低,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有限,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欠缺,具体来说就是:“重建轻联、重硬轻软、重投轻用、重有轻管”;从事信息和计算机人才相对缺乏;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这些都制约了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一)对信息化的认识上片面性及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对企业而言,信息化不单纯指是实现网络化办公以及电脑的普及。确切地讲,信息化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更是一次深刻的认识革命。信息化就是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是同企业提高经济发展需求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的过程,这种联系和结合越紧密,信息化水平就越高。总而言之,信息化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管理理念、模式、资金运作、工程项目管理实施等诸多方面的变革,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地逐步实现。但在现实工作中,企业领导虽然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加大了对信息化基础建设的投资,但并未改变企业的管理模式,对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情况及发展战略并未给予更多的关注,让有些信息系统的建立只流于一种形式,并未增强企业的管理水平。目前我国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只能说是实现的财务电算化,并且是单机核算,即便使用ERP管理信息系统也只是应用了简单的财务核算工作,仅仅是利用了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特点。

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及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现状可以用16个字代替,也就是“重建轻联、重硬轻软、重投轻用、重有轻管”。主要表现是: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技术开发上的盲目性,未能使正在使用软件从局域网向广域网的方向直接转化;虽重视服务器等硬件设备的投资,却忽略了信息系统的整体开发,造成各部门重复开发,加大资本耗费;虽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搞信息化建设,但实际工作中却未真正的使用,依然按照传统模式进行工作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有些单位虽然建立了信息化系统,但却没有安排专业的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对系统进行管理,或者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偏低。

(二)精通信息化系统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及系统应用的人员相关培训的不足

一方面,由于管理模式的制约,建筑施工企业长期以来,对计算机知识及专业管理知识的培训是相互脱钩的,缺乏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过于单一化,造成懂计算机的不懂企业的业务操作及其适用的管理方法。不能把优秀的管理方法应用在信息管理系统中。

另一方面,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上财务人员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及局部利益的考虑,对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抵触,主观上不愿意使用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相关知识培训的缺乏。目前有些工程项目上的财务人员对计算机应用的水平有限,对网络知识掌握得也比较少,只限于单机操作和简单的编辑工作,虽然经过短期的系统使用培训,但由于思想未能转变及培训时间较短,具体应用时的效果并不理想,还存在问题,也造成信息管理系统在整个集团的全面应用的有效实施。

(三)个别地区信息系统所依附的网络基础设施的不畅通

由于建筑施工行业的特点,有些工程项目建在比较偏僻的地方,这些地方网络基础设施没有建立,政府在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如果为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用集团信息化系统,就必须专门从网络开通的地方拉一条专线,此项投资费用可能会超出其为企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从企业经济效益战略管理角度来看,就为实现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困难。由于网络流量的限制,影响工作效率,长期发展,使用者就会对其的失去兴趣不再使用,这也是加强信息化基础工作的主要问题。另一方面,政府信息化程度不高,没能为企业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和对接方式,未发挥对企业信息化的推动作用。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推进信息资源共享

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滞后于其他行业,因此,现阶段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的投资发展策略,主要应该是

对信息化建设有个正确的认识,根据自身财力、技术、发展战略、市场核心竞争力等,研究介入信息化建设的时机、投资的力度、建设信息化的模式等。

(一)提高认识,加强重视,结合各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建筑企业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实现信息化是建筑企业生存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所以加强信息化基础工作,推进信息资源共享首要任务就是,建筑企业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而加大这一方面产品的应用工作。而且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从企业的本身条件出发,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来推进。为此,建筑企业必须准确理解和应用信息化管理,对信息化管理进行评价,制定并实施有效的信息化发展战略:

企业内部进行资源整合、准确定位。尽管在企业制度、管理模式、发展阶段、经营规模等方面具有共性的企业,可以相互借鉴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但是,任何企业信息化模式(即使是非常成功的)都是不能完全照抄照搬的。

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由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因此,企业首先应制定总体目标,同时,根据企业本身的经营方式、产品特点、管理流程来规划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目标。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有:加强企业各层人员(部门)之间、企业与各合作单位之间的沟通;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和优化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等。只有逐次实现阶段目标才能不断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如建立企业内部网络,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系统、信息应用系统等;加快信息流通,实现内部资源共享;连接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充分利用企业网和互联网,建立网上招标及采购系统,积极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实现公司经营信息化,实现经营信息系统辅助决策智能化,建立工程项目管理信息中心系统;利用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调整企业管理与组织模式,使之与信息化系统相配套的,逐步实现企业各项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等。

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时机及投资力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启动涉及到企业管理理念的变革、流程的新建、重组与再造及企业资源的整合;关系到人员的工作方式、思想观念等。因此,启动时机和投资力度的选择就变得至关重要,企业应全面、客观地分析国家对信息化建设和企业自身对信息化建设的关系,蓄积动力,克服阻力,积极地、有计划地准备信息化实施所需的条件,并由此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最佳时机和最佳投资额。建立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预算,并形成基金式管理,以加强对后期升级及维护提供有效的资金保障。

(二)加大培训力度,包括信息化专业治理人才的培训及全体信息系统应用人员的培训

由于信息化管理是一种技术上的变革,也是一种认识上的变革,同时更是一种管理模式上的变革,这就要求加强信息化基础工作。推进信息资源共享的次要任务就是:应加强对既熟悉信息化系统又了解企业业务及管理方法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同时还应加强对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人员管理思想及系统应用的培训工作。培训的重点对象应该是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技术和财务管理知识、将来充实到企业管理战线来实施和应用这一系统的主要力量。一个企业应该拥有自己信息化治理专业人才(包括专业治理人才、系统配置人才、系统维护人才、网络安全管理人才等)并设置专岗管理。企业应该在内部发掘一些有潜力的人员,并实施严格的培训,使他们达到专业化水准,这样不但减少了对外部专业技术人员的长期依靠,而且也实现了内部人员的优化配置。对企业财务人员及其他系统的应用人员而言,应在信息系统建立初期就对其对信息系统的认识和应用加以培训,提高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以及应用水平的同时加强其对使用企业信息化系统时对标准化方案及政策的贯彻和执行,让其能主动和自觉地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

(三)政府加大通信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支持建筑行业信息化建设或是寻求开发一种能适时或不定期与信息化管理网络系统实现对接的其他替代软件

通信系统的不畅通也是影响建筑施工加强企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推进信息资源共享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为了减少企业投资,降低风险,应寻求政府对建筑施工行业的支持,加大对通信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或者是寻求开发一种可以适时或是不定期能与企业信息系统实现对接的单机版软件替代,以消除网络不畅通给集团公司信息共享带来的影响。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认识到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筑施工企业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加强信息化基础工作、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必须提高认识,领导加强重视,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及寻求政府的支持。遵循着以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开发和应用,逐步到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溶合,从而实现整个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的建立、改进和不断地完善,使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尽快真正地实现信息化管理,信息资源达企业中达到真正地共享,方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能适时地改进企业的管理模式,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申伦.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EB/OL].毫文企业信息化研究中心,2007-12-19.

2、武红雁,张延峰.当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2006(6).

第5篇: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认识范文

一。如何认识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检察信息系统

目前,检察机关不同程度地使用了计算机作为办公或办案的工具,但是应用水平普遍不高,大部分是单项应用,系统的标准化、通用性和易用性都较低,与检察业务联系不紧密、联网功能和保密功能不理想。产生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缺乏一个科学、正确和统一的认识。这直接影响了检察机关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究竟什么是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这一点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都没有精确的定义,而检察机关在不断改革发展,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也在飞速发展,这一概念的内涵也在随之相应丰富和变化。本人认为,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是检察业务系统与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在检察系统中的具体应用。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来认识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会有不同的侧重。

一方面,从检察业务系统的角度看,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是采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对原有检察业务工作进行的改进、提高和发展,对检察工作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存贮、传输、综合分析,以便更加准确、高效、方便地服务于检察工作。是用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方法对现有检察工作流程及机构设置进行科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一套计算机辅助系统。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绝不仅仅是有几台电脑处理一般文书或者建立一个局域网就做到的。目前很多检察机关对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的认识仍停留在非常肤浅的水平上,对现有检察业务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认识,只注重业务工作的具体事务,不注重从信息科学的角度分析问题。事实上,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部门,其职能的实现不仅具有严格的法律程序和很强的政策性,而且检察机关内部与外部的信息流转具有内在的规定性,具有一般信息系统的基本特点。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分析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是当前检察机关开展计算机应用工作所急需树立的基本观点。对这一问题的种种错误认识直接导致了系统开发工作和应用推广工作的困难。比如有的单位领导虽然很重视计算机应用工作,但往往直接要求技术部门实现某一具体的功能,而没有系统的规划,结果不仅应用成果难以联网,而且标准化和规范化都很低,甚至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有的同志甚至把办公自动化与检察信息系统相混淆。一般认为,广义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包含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检察信息系统是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狭义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仅指以文书处理为核心的办文系统。

本人认为,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的内容包括与检察机关相关的办公及业务处理的全过程,具体包括案件管理、文书处理、人事管理、设备管理、档案管理、行政财务管理等子系统,各子系统均具有统计、检索、共享、联网等功能特性。其中案件管理子系统是核心内容,与其他子系统有机联系。根据检察工作的发展情况,还应逐步增加预防信息管理系统。检察业务是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的核心,计算机只是工具,过分依赖技术设备或者轻视技术手段的看法都是不可取的。只有用系统的观点认识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以往检察机关开展计算机及网络应用工作的被动局面,彻底跳出不断开发不断否定以及重硬件不重软件、硬件不断更新却一直不够用、软件不停开发却一直不好用的怪圈。

检察机关的工作具有严格的法律程序,具有信息处理的连续性、网络性、保密性等特点。机构设置在相对稳定的同时也在不断改革发展之中。只有用系统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方法认识检察工作,才能有效建立高效灵活适应变化的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对现有检察工作特别是业务工作进行科学抽象、综合分析,是正确理解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的前提。由于对检察工作缺乏系统科学和管理科学以及信息科学方面的认识,所以我们在建立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时会不自觉地把这项工作简单地认为是使用计算机的几项功能,从而造成计算机应用工作难以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甚至造成局部效率提高了,整体效率反而降低的结果。

另一方面,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角度看,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检察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是计算机的重要应用方面,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化已经成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基本特征。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功能早已超出了数值计算、控制、设计等传统应用领域,与各行业的结合使得传统行业的运转模式发生深刻的变化。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检察机关的应用,不仅是发挥一般性的文字处理功能,更重要的是发挥出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功能。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是综合了软件工程、数据库、局域网与广域网、信息安全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技术而在检察工作中的系统化应用,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新领域,检察工作的特点直接影响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具体实现。检察机关具有不同于其他部门的特点,工作具有法定的程序,不仅系统信息具有很强的保密要求,而且系统内部的实现过程甚至开发过程都有很强的保密要求,这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工作时,对计算机应用开发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在系统开发时,对各开发阶段的管理控制具有其特殊性。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角度正确认识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对于成功地建立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是致关重要的。

二。如何开发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

开发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的工作涉及面很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里主要就当前普遍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进行分析:

1.正确认识,科学规划。对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的内容和特点要有正确全面的认识,不仅检察机关的领导和技术部门要有正确认识,广大干警也要对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有充分的认识。对建立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后,检察工作的新情况新要求要有足够的准备。

对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既要长远规划,又要具有动态性,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对待规划。一个好的规划对顺利建立和运用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有着长远的影响。规划工作包括系统建设的各个方面,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要有足够的适应性。要避免因检察机关的人员调整而影响系统建设。建设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不仅是一个技术性的工作,这项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检察工作的政策倾向。应尽量减少因个人喜好对规划工作的影响。

对于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的建设周期,要统筹规划,既与正常的检察工作相适应,又要立足长远,避免短期行为。

2.重在应用。这是检验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质量的唯一标准,要避免过份强调技术的先进性,也要避免不尊重技术的倾向或者形式化的建设。技术工作不是形象工程,也不是门面工作。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的效果最终要通过实际应用来检验。检察机关广大干警对检察业务很熟,但对技术系统的运用能力相对较弱。是否易用、实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系统的实施和推广。技术人员对此要有足够的认识,避免单纯从技术的观点处理问题。

3.经济适中,适当超前。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是一项投资较大的系统工程。包括硬件费用、软件费用、网络费用、管理及培训费用。不仅有建设费用,而且有运行费用及维护费用。检察机关经费普遍比较紧张,不可能只选择最先进的设备及开发运行方式,另一方面,计算机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检察工作也在不断改革,也没有必要设想建立一个一劳永逸的系统。条件好的单位可以尽量选择生命周期长的硬件、软件及运行方式。运行方式要尽量超前,但设备配置要逐步增加。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规律,硬件每半年就出现一代新产品,同时价格在不断下降。所以在选型上要适当超前,配备时分步实施。

4.合理组织和管理开发队伍。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的开发涉及到检察工作的方方面面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多个领域,根据检察机关的实际情况,基层检察院最好由检察长全面负责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以便在重大问题上协调、把关、及时决策。由检察机关各职能部门的业务骨干、技术部门的专业人员、专业开发单位的人员共同组成开发组。各类人员既有侧重,又相互配合。其中参与开发的检察干警和技术人员可以由区级检察院和市级检察院共同组成。

不能把技术部门变成软件开发部门,尽管有些基层检察院具有相当强的开发实力,但完全由检察系统内部的技术人员开发存在一系列问题,技术断升级、人员培训及系统维护等都是专业性系统性的工作,如果完全由技术部门进行开发,技术人员的精力及主要工作重点将发生变化,出现其他一系列问题。目前一些条件好的检察院已经逐步把检察机关部分后勤服务等工作交由社会化服务机构进行,以便使检察干警更好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及其他检察工作。检察技术部门也应在职能定位上逐步达到有关法律要求,不能把检察技术部门当成单纯的技术开发部门。

发挥技术与检察业务两用人才的作用是成功的关键,要让他们参加全部开发过程的工作。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基层检察院的技术部门领导只懂法律知识、不懂技术知识,不能以行政职务级别的高低当作技术水平的高低。破除权威迷信,不懂技术的同志更容易迷信权威,这些现象现在在机关单位仍相当普遍。要充分发挥技术与检察业务两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技术与检察业务两用人才不是检察业务人员学习一点计算机知识或者计算机技术人员知道一些法律知识就够的,而是要精通检察业务的同时精通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开发系统不同于对系统的简单使用,要具备专业水准和开拓创新能力才行。不仅要懂技术理论和检察理论,更要懂检察实务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技术与检察业务两用人才是检察机关的保贵财富,一定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人尽其才。

在是否聘请专业开发单位的问题上,一直存在几种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各单位的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只要能够组成上面所述的开发组就可以。至于聘请专业开发单位是否就一定有技术保证、一定会带来保密、后续服务等问题,这些都要具体分析。各种开发人员的构成方式都存在优缺点,关键是要树立系统科学的观点,对开发工作采取正确的管理方法,而不要在具体形式上过分纠缠。

有人认为直接购买商品化的软件系统是最简便高效的方式,我认为这种看法并不正确。一方面,基层检察院的机购设置与职能划分不尽一致,商品化的软件系统在具有通用性的同时必然缺少针对性,甚至好看不适用。另一方面,软件只是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的一部分内容,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不仅包括软件,还包括硬件、网络、相应的管理制度、人员配备、与上下级的联网等内容。商品化的软件系统可以作为局部子系统,但不能代替整个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比如可以适当选用阅文系统软件,人事管理软件。要注意现成商品化软件与整个系统的接口问题、数据一致性与数据冗余问题,在网络环境下,还要特别注意对软件系统进行安全性检验。如何有效检验目标程序在网络环境中的安全性是目前计算机安全领域的一项新课题。直接购买商品化的软件系统在一定时期内或某个具体应用项目上是可行的,但不能过分依赖商品化软件系统。事实上,我们只有在财务系统等少数几项标准化较强的领域较好地发挥了商品化的软件系统的作用。

5.严格遵循软件工程的方法

在软件开发阶段要严格遵循软件工程的方法。按照软件生存周期各阶段的要求进行工作。经过系统分析、软件项目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软件测试和软件维护几个步骤。不论系统规模的大小,都应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循软件工程的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开发工作,更有利于维护升级工作和系统文档管理,既可以有效保证系统质量,还能减低因人员变动、环境变化引起的系统改变的工作量。

6.系统培训。开发完成的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要想充分发挥作用,有赖于广大干警的熟练运用。培训工作同样要有系统的规划,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根据干警的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培训。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是一个动态变化中的系统,这决定了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计算机检察信息系统不是临时性的一次性的工作,而是对现有检察工作的系统化改进与提高,那种临时应付的想法是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的。技术培训工作同其他方面的培训工作一样,是检察机关干警必须进行的一项学习提高工作。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我们必须对此有足够的重视。

第6篇: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认识范文

〔论文摘要〕高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是依托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充分运用过程理论和网络方法,将杂乱无章的日常工作,进行有序的科学化整理、分类、调度与处理。而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要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必须不断地学习社会科学和管理理论,在实践中学会科学管理,使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轨道,最终从根本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而教学管理工作则是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如何保证这一工作具有科学的运行机制,不仅是我们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高校教学管理理论工作者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在新形势下,高校教学工作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许多因素发生着不可避免的联系,从而使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教学活动本身与20年前相比,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来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另外,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它的一切活动都与社会环境发生着很多的联系,这些复杂情况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所无法回避的。因此,要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就必须充分认识教学管理科学化的理论依据,深刻理解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形成过程及作用。

一、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理论依据

当前,我们可以根据系统的要素、功能、结构、相互联系方式、历史发展等方面进一步把教学管理系统分解成若干个子系统。通过对这些子系统的综合考察、分析和研究,推导出教学管理系统的运行机制及其规律。既然我们可以把教学管理工作用系统的理论加以抽象化,那么,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理论,对系统内的信息加以科学化处理。

一般来说,在高校教学管理系统中,必然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与信息流。这些信息的出现、传递、交换、流动与反馈,必然会全面地反映出教学管理整个系统的活动特点及其规律。如果我们能科学地获取这些信息,整理、分析和利用这些信息,就有可能科学地认识到教学活动中的规律,从而为控制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提供保证。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依托控制理论对教学管理系统进行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另外,教学管理是一个可以构成闭环的控制系统,要想认识这种闭环的控制系统,我们就应该从“过程论”的理论出发,基于系统化理论,将教学管理系统视为一个可被分解、可被划分和可以控制的多维空间。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有许多有序的节点,这些节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与教学管理的各类环节,而环节与环节之间,即节点与节点之间,可以用某些链连接成为一个主体的空间网络。总之,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基础就是:依托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充分运用过程理论和网络方法,将我们平时所遇到的杂乱无章的日常工作,进行有序的科学化整理、分类、调度与处理。

二、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主要内容

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主要内容是: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以教学管理基本原则为指导,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现代科学方法,建立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过程控制系统,进而实现对教学管理全过程动态的有效管理。

(一)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是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核心。整个教学管理系统的运行是依靠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来指挥的。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教学管理决策是指参与教学领导工作的管理者,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的选择目标和行动方案的活动。由于教学管理所依据的主要是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的传递、交流、加工和制造的过程,因而教学信息的管理又成为教学管理决策系统的基础。此外,在有一个科学的教学管理决策系统作指导、畅通的教学管理信息为基础之后,还需要有一个有效的教学管理控制系统作为保障,才能使整个教学管理系统合理运行。

(二)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是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前提。正确的决策依赖于可靠的信息,而可靠的信息必须经过畅通的信息网络来获取并进行加工和合理流动。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要及时得到灵敏、准确和有利的信息,从而使教学管理决策指挥部门在拥有足够信息量的前提下,保证系统的顺利运行。而信息反馈系统的科学化管理则更加重要,主要体现在教学信息的搜捕术、浓缩术、筛选术、提取反馈术四个方面。 (三)教学过程控制系统是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关键。教学过程控制系统是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各类教学检查为手段,以教学过程中各类教学环节为重点而形成的。教学过程控制系统主要包括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学风评估制度、教学检查制度、作业抽查制度、试卷抽查制度等。通过将这些制度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不仅使我们有效地控制了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关键点,而且使人才培养全过程得到优化,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形成过程及作用

从哲学意义上来说,人们对事物内在规律的认识过程应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往返过程,但这种往返并不是在原有基础上的重复过程,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人们首先通过实践,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才可能上升为理性思维。然而,当理性思维形成以后,我们又会发现原来初始实践中的某些缺陷,这就形成了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也从而使我们的实际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过程,也符合这种认识规律。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在大量的实践基础上,形成一个有效的决策系统,通过一定的理论总结与分析,充分认识教学管理决策系统建立的意义与作用。但是在理论分析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要建立一个闭环的有效决策系统,还必须对相应的环节进行完善。这就促使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必须对某些内容进行重新认识、分析和归纳,并把这些认识成果补充到原来的理性认识之中,使教学管理科学化体系逐渐得以完善。这种在科学化理论指导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在以下几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使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轨道。教学管理科学化体系主要由前面所述三大系统构成。因此,高校应该围绕这三大系统,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科学制定教学规章制度,加强各项教学工作规范化建设,使教学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

第7篇: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认识范文

一、全息信息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在物理学中,1948年英国伦敦大学的丹尼斯·伽柏(D.Gabor)发现:一张底片打碎后的任一小块都能呈现出整体的全部信息,这叫全息照相。1更有甚者高压辐射场照相(基里安摄影)术:将一片叶子切去一小块,而辐射场的光晕却沿着被切去前的叶子的轮廓分布着。这说明组成物体的一部分物质或分子、原子团具有存贮该物体整体的全部信息的特征,并且随着外界能量级的不同表现出不同层次的全息特征。即物质本身具有对信息存贮的全息特征并是分层次的。

在生物学中,1984年我国山东大学的张颖清院士创立的全息生物学指出:生物体的某些形态学结构和功能不完全相同的部分,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了生物整体的缩影。有三层含义:(1)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包含着生物的全部遗传信息。(2)每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与生物整体一一相对。(3)胚胎发育也是一个全息过程。2该理论正成为1997年兴起的"克隆"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系统论以数学模型给一般系统特性进行定量描述,并作为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基本理论体系出现了。其研究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走向综合,使非物理学科走向精确化,并导致科学与教育的综合化。影响到我国中学理科课程的综合化和大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的融合发展、高校的合并。其中自组织理论以系统的观点将微观与宏观、无机与有机、自然与生命所表现出的规律沟通起来。3

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使科技知识信息的传播变得高速且普及,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有一台可上网的电脑,都可以得到来自各行各业的信息。即任何地点的人或团体拥有的信息都可能具备全社会整体信息的全部或部分特征,但不同的层次与不同的需求又表现出不同的全息层次。这也表现出社会信息的发展呈现出全息性并且是分层次的。

由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个体经济、区域经济与全球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个体经济、区域经济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缩影,呈现全球经济所必需的要素和特点,表现出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全息性。也带动了政治、文化等的全息性发展。

正如李政道所说:"20世纪的文明是微观的。我认为,21世纪微观和宏观应结合成一体。就如造计算机,是不是越小的集成电路就越好呢?我们可以把集成电路越造越小,小到氢原子,可是我们对氢原子完全懂,这里不可能再有什么信息。"4可见呈现全息性特征的信息物质并不是最小的物质,而是一个最小的信息系统。

由上可见,无论是自然科学的物理、生物,还是社会科学的文化、教育、经济、军事、政治等都呈现出其局部信息与整体信息的全息性关系,并使当今社会的微观信息和宏观信息以全息性的特征结合成一体,即:微观信息系统作为宏观信息系统的一部分,具有宏观的全部或部分特征信息。在自然界中信息系统的全息特征具有普适性。现代社会就要树立全息信息观。而全息信息观与全息教育观是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关系。这表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要适应人类对自然界信息存在的全息性的认识,和人类社会信息技术趋向全息性的发展要求,教育观念也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全息观念--全息教育观。

二、全息教育观的理论模型

全息教育观的理论指出:学习者和学习者群体作为全息教育系统的研究对象,学习者个体获得的信息的不完全相同的部分,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了学习者群体的整体缩影,即学习者包含着学习者群体的整体信息的规律。有以下3个特征:

1、学习者个体系统的信息结构包含着学习者群体系统的信息结构,并以一个子系统的形式存在。

曾经有人将黑猩猩与人的幼儿一起喂养,在3岁前黑猩猩的幼子明显表现其行动和智力高于人的幼儿,但是到了5岁后黑猩猩的幼子智力几乎停止发育,而人的幼儿的智力却在继续发育。这一典型事例说明:人的发育信息来自于人的物理全息性,人的生物全息性(如大多数基因的遗传性)。但存在于学习者个体身上的整体的全息信息,一开始并不是明显表露出来,即具有内隐性;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被激活,明显的分层次地呈现出来,即又具有分层外显性。即学习者个体的知识结构是以内隐性方式存在,并在一定条件下以外显性的方式逐渐达到学习者群体的整体知识结构。因此,任何一个学习者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成为其学习者群体中的天才或伟人。对于教育者来说就是要找到这样一个条件。正如人们常说的: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懂教育的老师。如赏识教育的发明人周弘的成功就是符合这一原理的,即首先要坚信任何一个孩子都是可以教育好的,但是要找到一个适合他的条件和环境。尤其是对于他的女儿,一个后天双耳全聋者来说。

2、学习者个体的信息系统的不同部分与学习者群体的整体信息系统的不同部分一一对应,并以系统分层扩大的方式扩大。

学习者群体的扩大,将驱动学习者群体信息的扩大,对应地拉动学习者个体信息系统的跨跃式扩大。因此,在我国从小学开始普及外语、互联网络,将会使学习者群体扩大到全世界,每一个中国人将得到全世界的信息系统,进入到世界先进行列,但是这一过程也是分层进行扩大的。

同时,学习者个体的隐性信息转化为显性信息及创新时,通过媒体的宣传、教育和应用将对应地扩大学习者群体的创新活动。因此,要大力加强高新科技知识的宣传、普及、推广、应用。

如赏识教育在于不断地鼓励孩子们扩大群体交流,防止产生孤僻的性格,尤其是有生理缺陷者,要多说、多讲、多交流,以多种方式传递信息。

而"狼孩"现象的出现也正可以从反面说明学习者个体与学习者群体的一一对应关系,对"狼孩"的拯救、教育工作的困难显示出其成长过程中出现了断层,认知过程出现了停滞。

3、学习者个体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全息过程。个体的认知过程表现出群体的认知过程。即个体每一次的认知过程将再现群体的认知过程,并以信息能量的方式存在。

人类的知识体系是一个从感性知识和经验知识,到科学知识,再到哲学,这样3个层次的知识体系构成的。5因此,个体的认知也应经过上述3个层次的认知过程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分层完成由信息到知识,再到智慧的过程。缺少感性知识和经验知识的认知体系是没有根基的,是不能进行原始创新的。没有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知识体系是不能进行横向和纵向驾驭的,是缺少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是看不准发展方向的。只有科学知识也将是其下无根,其上无发展方向的。要完成由信息到知识,再由知识到智慧的认识过程,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点。

因此,我国高校正进行着大规模的人文与科技融合的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出现了研究型课程教学试点,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信息的全息发展特征的。

如赏识教育在于不断地鼓励孩子们提高认识,不但要赏识孩子们的成功,更要赏识孩子们的失败,使她们更好地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形成上升到哲学高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自觉地指导今后的娱乐、生活、学习、工作。

三、全息教育观的理论意义

首先,肯定了人人都具备成才的素质。即内隐着物理、生物等的全息信息,是生物进化的遗传信息,并以一个子信息系统的形式存在。能否成才决定于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包括学习者个体的特化和学习者群体对其的抑制或作用。

其次,肯定了群体及其环境是激发自己的条件。即人人要成才,必须要不断地与环境交流,获取信息激发自己的隐性全息点。群体及其环境也包括自己在内,自己也作为环境中的一部分同样激发着环境。个体与整体在不断地进行着全息的交流。

再次,指出了不论是个体或是群体的发展都必须遵守同样的过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其认知过程是一个从原始的感性认识开始的直到上升到哲学境界的自我建构过程,是不可以由他人来代替的。

最后,明确指出自然与人类将走向全息信息观,达到"天人合一"的认知境界。并以子系统与父系统的关系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父系统之上应有更大的系统。而对于该点的认识在我国古代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易经》中的阴阳、八卦学说,《尚书》中的五行学说,中医中的辨证施治理论、"耳针图",气功的人身小宇宙观等多有论述,而现代科学中的系统科学、物理和生物全息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平衡与综合治理等都已显现出其端倪。

四、全息教育观的实践意义

1、以全息教育观为指导进行教育教学法的研究和探索,使之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更好地指导优化教学。如对当代新兴的极为成功的教育现象,如赏识教育、李阳"疯狂英语"等的理论研究,就具有全息教育学的三大特征。

2、外语和互联网络等国际信息技术的普及是全面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必须优先发展。

3、人才的发展本身是一个趋向于全息的发展过程,以全息的观点进行教育的改革,才能培养出全息型的人才,教育才是超前的教育、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理科的综合、文理科的大综合、高校的合并都是其发展趋势。定期举办综合性跨学科的学术报告会,组建科技博览会和展览馆。除了国际、国家、省级的各类学术报告会之外,在校内组织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会也是很有必要的。

4、加强从原始创新开始的直至形成稳定的哲学观的自我建构过程的教育,无疑是实现教育、科研、产业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在学科教学中增加由科学知识到哲学知识的系统科学、艺术科学等软科学知识的渗透性学习,提高知识的综合能力、管理能力、升级能力。

5、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文与科学的综合,应以哲学为其指导。以实验研究、科学调查为基础。加强系统科学、美学等软科学的研究性学习,使应用技术、技术科学顺利上升到哲学高度。

6、科学技术与综合环境的发展是相互对应的。因此,科技的进步与环境的综合治理应同时进行。否则,会产生相互制约。

五、全息信息观和全息教育观的研究方法

由于全息信息观和全息教育观表现出系统科学的特点,因此对其的研究可以借鉴系统科学的方法:

第8篇: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认识范文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方向分析

1.1计算机管理范围。

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涉及的范围极其广阔,包括事务的及时处理、管理利用信息、知识工作、办公应用信息、决策上的支持、群决策支撑及经理管理支持等系统,具体管理功能(如生产运作、市场营销、财务会计、人力资源)是信息系统针对的范围。在这方面,了解计算机应用的领域针对范围是学科探索的重中之重,以使繁复的计算机技术上的大体逻辑得以应用。

1.2信息系统的开发法则。

研究以何种低廉的成本组建可靠而有实际应用能力的信息系统是该学科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创建有实际应用能力的信息系统,以便为组织提供更多的可利用的、有价值(提高运作的效率、提升组织在市场主体上的竞争能力或创造新的价值)的信息进行研究,这是早前研究的重点;随着发展,软件技术的提高和商品化软件市场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研究的重点又渐渐发生转移――信息系统的开展执行及与之有关的管理问题。

1.3信息系统的管理。

大型计算机主机是尚未发展成熟的信息系统的建立主体,因此聚合式的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管理也就在非人力的干预下而自由发展。此后,功能多样的微型计算机和相关应用软件陆续面世,而在管理分布式的信息系统功能上,用何种方法,就出现分歧。与此同时,信息系统的“对外承包”成为新的焦点,这是基于软件市场和信息系统服务的兴盛。因此,本学科提出了“信息系统”的可控制性、建立在合同上的信息系统供应、购买关系等的探索问题。

1.4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可行性。

现今信息系统已被公认为是现代组织运行的根本条件,这是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地方,但从计算机被加入管理的层次方面起,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价值就一直为人们所质疑。信息系统的评价,是该学科长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评价的准则、方法和过程。真实的情况是,初期用以代替人工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是有一定的价值的,这是极其明显的。

1.5信息系统对社会和组织的影响。

自该学科“诞生”,人们就长期致力于研究信息系统对社会福利、工作模式及生活模式所受到的影响。对除了信息系统的成本、效益和风险对于组织中或组织的不同人员的不同影响上的探索,以及不同的信息系统对组织的结构和业务流程的受到的不同种影响;对一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所受到信息系统产生的影响进行考察。另外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还有: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及对社会民主生活人的隐私和身份认同的影响等。

2.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措施

2.1打牢基础寻求突破。

高等数学、外语、计算机科学和其他信息技术等都是一些基础的学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首先都应该对此类学科具有良好的学习基础,但如果要求达到精通的程度的话,对于学生来说,则是不太可能的。但要成为专业人才,该专业的学生理应达到对此对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业的程度。

2.2创造环境因素。

日本人对此的观念是“人才是经济的支柱,信息是经济的生命”。日本经济的发展有着令人惊讶的速度,主要是由于日本对于充分开发人才潜能和挖掘储备国内外的优秀的人才资源、信息资源有独到的见解和作为。但是,有关此的信念、观念和意识,只被我国的少数人意识到,不少人还处在尚未完全了解和未知的意识状态。所以,我们应当认识到,强化信息意识,提高我国人民的整体信息意识的问题,是十分紧急和严重的。

2.3深入改革,创新改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为主的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为目的,需要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这个问题就更需要彻底解决。而用户日益增多的需求是不断改变和前进的,而稳定性,是对于有关信息资源开发整理综合的过程及原理方法的重要核心课程的要求,使该专业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具备不同的偏重,取决于社会因素、技术因素及学生因素的影响,产生必然的变动性就是在教学上的课程体系的呈现。

2.4思想与时俱进。

教师必须具备现代化教育的思想,结合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进行充分利用。相互呼应、相互牵制是教育的思想、技术现代化的准确关系描述,是促使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有利因素。有了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实现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规模和教学方式就会成为现实。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思想,认真研究探索现代教育的理论知识,大胆研究摸索新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将更为优秀的现代教育技术引入。为了知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要努力地引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

2.5对专业实验室的加强建设。

为了组建涵盖如知识信息构建、信息系统设计采集、信息解析模式、信息网络整理管制、对计算机信息目录的检索等,用于专业研究的实验室,必须按专业教育涵养知识,并对信息技术实施应用构建实验教学结合的模式,是我们应该采用的正确合理的方式。其目的是:确保实验课程与教学实现配套;完整地结合专业实验室对与其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开放,提高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3.结语

高速前进的信息化正迎来新的发展,这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为了培养人才,必须展开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于人才的栽培,必须做好,也必须在深度上有一定简单的和根本的理论,并且对于一些问题进行深刻的认识,尽管没有实践经验可以参考及社会承认认知不高。

参考文献:

[1]张玫,谢秀颖,段培永.建筑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4).

[2]陆林,杨钊,黄剑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酒店实习教学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4).

第9篇: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认识范文

要弄清以上问题,首先,我们要从弄清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入手。美国生产和质量委员会(APQC)对知识管理定义如下:知识管理是组织有意识采取的一种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将其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企业知识管理是以信息为基础的活动,通过组织性学习创造隐性和显性知识,并负责如何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拥有适当的知识。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认为:知识管理并不是从技术开始的,它始于商业目标、过程和对共享信息需要的认识。知识管理只不过是管理信息流,把正确的信息传送给需要它的人,以便让他们迅速地以信息为依据采取行动。

中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信息作为资源,除了一般的可利用、有价值等特性外,还具备共享性、历史积累性、时效性和多次再生性的特性。而系统则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独立成分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如管理人员、生产工人、工艺、技术、管理、方法和组织机构、生产设备等,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获取利润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而组成的一个生产企业就是一个系统。那么,要系统地利用信息这个资源,企业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EIMS)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采用电子计算机、软件及网络通讯技术,对企业管理决策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分析,以辅助企业日常的业务处理直到决策方案的制定和优选等工作,以及跟踪、监督、控制、调节整个管理过程的人机系统。

从目前已经大量应用的各种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来看,普遍具有以下特性:

1.除了通用的管理软件和MRP(物料资源计划)、OA(办公自动化)、WFS(工作流系统)外,大多软件都需要做大量的需求分析,咨询顾问(多数都是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各级员工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和企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量身定做或在标准版本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做大量的修改,所以具有行业专家特性及实际应用特性。

2.多数系统是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全局和总体考虑的前提下设计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从企业的人员机构管理、产品管理、系统权限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系统的角度,考虑战略的实现性和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制约性的,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3.具有历史知识的积累性和共享性。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将各部门和各员工的日常工作的关键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并能根据权限方便查阅和调用。

4.具有决策的支持性。所有的各种数据可以经过计算机的处理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各种分析结果,并通过报警提醒的方式,使决策者在第一时间得到相关信息。

5.动态特性。由于信息的时效性和关联性,当系统中某一信息要素发生变化时,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信息均发生变化。同时,由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均在动态发生变化,系统也要求能够适应这种变化。

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从以上对于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及特性等可以看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于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具体表现在:

1.知识,确保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都能共享。在没有计算机、软件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前提下,企业知识的手段通常采用开会、发文件及书籍等手段,除了成本高而外,知识的传播速度、传播量、更新、查阅及查阅权限等等受到极大的制约。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使知识信息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交易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有力地发挥了知识在企业中的生产力作用。

2.确保知识获得的及时性。信息管理系统解决了跨地区、跨时间、跨单位、跨部门、跨员工之间的查阅障碍,只要是在有权限的前提下,知识需求者可以迅速通过系统找到自己需要的各种知识。例如目前的企业信息门户(EIP-EnterpriseInformationPortal)可以解决企业之间的信息及知识交流问题,另外企业信息系统可以与相关的网络连接,并自动按照组织内部成员对信息的需求进行筛选、分类和收集,并按照成员对信息的需求及时传送给需要的人,以解决知识时效性的问题。

3.提升组织或个人的隐性知识为显性知识,并保证两者之间的有效转换。在企业没有信息系统之前,员工的知识和经验仅存在自己的脑子里,部门的知识也在这个部门里,信息呈现孤岛状态。遗忘、人员流失和成员之间交流不畅导致企业的知识大多是隐性知识,而不能转变为显性知识,组织的知识难以积累。组织随着人员的流动、时间的推移不断地交学费,企业不能形成经验曲线,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也就难以提高。信息管理系统使个人知识得以沉淀,成员之间的知识得到共享和交融,企业对员工的过分依赖性降低,从而避免企业因某些关键岗位人员流失出现不可收拾的局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面。

三、如何做好企业的知识管理

首先,我们要抓好企业的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着重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因为企业只有把国内外和自己企业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即显性知识,通过归类、整理、提炼迅速传递给需要它的员工,即转化为员工个人的知识———隐性知识,并运用到每项工作中去,才能对企业目标发生作用。信息管理主要集中在对已有的如书面化的、电子信息等显性知识的管理,在信息增值链上,要将数据提升为信息,并对其进行采集与选择、组织与程序、压缩与提炼、归类与导航等,对信息外部特征的加工和组织。在信息管理基础上,在根据企业和员工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比较、挖掘、分析、概括、判断和推论等进行知识管理。

其次,要建立知识共享系统。知识管理是以共享和创新为主要目的,重点解决信息超载而知识匮乏的问题,重视人与人产生知识过程的管理。知识如果不拿出来与他人共享,将导致:(1)核心信息掌握在具体实施人员中,管理失控。(2)企业人员外流导致知识资产流失,大量核心技术被带走。(3)知识孤岛造成协调困难,效率下降。所以,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要坚持以获取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资源为核心;以产品的生产流程为核心;以个人知识与团队知识的相互交流和转化为核心;以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的相互接轨为核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价值链的不断增值为核心和以技能培训为核心。

最后,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知识管理的平台。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和人际交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合现代社会对知识的快速组织、整合和共享需要,计算机网络则为知识的获取、组织和共享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企业在网络平台下,形成一种柔性的与变化的组织和扁平化的信息传递渠道。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使人与知识资源有机结合,它将人、知识与现实工作任务整合起来,必将为企业管理带来实效。

参考文献:

1.刘杰,沈英芳。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概念、发展、问题及研究方向。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1.9

2.席丹,李培根,黄培。制造业信息化战略、管理与实施,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