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的阅读方法范文

小学的阅读方法精选(九篇)

小学的阅读方法

第1篇:小学的阅读方法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类型 指导方法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类型

1.积累性阅读。积累性阅读在小学语文阶段占据重要地位。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的主要阅读任务是积累,这里的积累主要包括积累词语、词汇和句式,或者是文章中的一些常用修辞、写作方法等。积累性阅读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如果小学生把积累阅读做到位,那么他们以后的阅读或写作能力都会提高一个层次。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积累性阅读。

2.理解性阅读。理解性阅读的主要任务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小学生的年纪小,接触的新事物少,因此要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扩大自己的视野,就必须让他们多阅读。在小学阶段虽然有自然科学等科目,但是离我们的教学目标还很远,为了让学生提升自己,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一些理解性的内容,这样学生才能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才能充实自己。

3.鉴赏性阅读。鉴赏性阅读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欣赏,在阅读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操和审美情趣。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美文的篇章是比较少的,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优美的散文、诗词等,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4.评价性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甄别是非的能力,让学生阅读一些评价性阅读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像课外阅读《三个小金人》就是评价性阅读,它通过故事让学生明白――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因此,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5.消遣性阅读。消遣性阅读主要是一种休息方式,它能调节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讲,阅读这类文章的时间和机会是比较少的,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阶段更不会阅读这些,因为他们的认知能力是比较弱的。所以,这类阅读比较适合成年,他们工作和生活压力比较大,在阅读这类文章时可以缓解压力感受生活的美好。

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1.以身示范法。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外阅读中教师必须以身示范,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课下教师一般没有陪伴学生读书的时间,但是可以选择一些课上时间完成,比如可以和学生一起看书,就是静静地看书,彼此不打扰。如果学生遇到问题,就可以现场给予指导,如果学生的阅读比较顺畅就应该指导学生记录一些关键性的内容。只有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学生,才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阅读、爱上课外阅读。

2.读书笔记法。读书笔记法主要是让学生积累。在读书笔记法中学生有三方面的内容要积累:一是积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主要指向理解性阅读材料,对于这类文章学生们记住主要的内容即可;二是积累优美的篇章、词句。小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能力都比较弱,但是我们不能揠苗助长,而应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让学生从最简单的内容开始,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更好地阅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厚积薄发;三是要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我们常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确实是这样的,不管是学生还是成年人,如果看过一些文章而不写一写自己的心得,那么文章就白读了。

其实,为了更好地督促学生读书,可以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制作读书卡,从而规范学生的读书行为。我们举个例子看看读书卡的制作和应用。

有了这样一张读书卡,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方便多了,可以有目的地阅读、记录,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尝试。

3.阅读指导法。学习内容都是有法可循的,同样,小学语文的阅读理解也是这样的。到了六年级小学语文的课外阅读逐渐增加了一些议论性文章,对于这样的文章学生阅读起来感觉很吃力,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在指导学生阅读议论性文章时,首先要追根寻“理”。因为议论文的阅读着重点在于透过这个表面现象,探寻作者的真正意图,即作者从这个内容中引发出怎样的思考,因此在阅读中我们要找到这个“理”,其次要延展悟“理”。要找寻到文章的“理”,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将思绪从文本中延展开去,延伸到生活实际中,并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地积极思考汇总,加深对“理”的认识和感悟,并由此产生独特的感受,获得思想的启迪,这样才能抓住作者的真正写作意图。

4.读书活动法。为了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巩固课外阅读的成果,教师应该定期举行一些读书活动。这样的活动有很多,比如读书演讲、朗诵比赛、读书心得交流、板报展示、读书竞赛等。在课堂上,我常用的方法是故事法和朗读比赛,因为这两种方式容易控制,学生也容易完成。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巩固了课外阅读的成果,还拓宽了视野,真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刘志超.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1.

第2篇:小学的阅读方法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质量

阅读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会小学生如何品味语文作品、感悟情景、熏陶情操,是保证阅读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学习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关键。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采取如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尊重小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阅读体验”

小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没有小学生参与阅读,感知语文作品、品位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交流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无从谈起语文作品的语言美、思想美、情感美,更无从谈起语文阅读教学质量问题。因此,为了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要将语文作品的阅读权利归还给每一位小学生;要切实摈弃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教师主导下的“师生呼应”式的“串讲”和“越俎代庖”式的解读方式,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小学生与生俱来的阅读潜质和“天然”的阅读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作品的阅读教学全过程,体验阅读之美、感受阅读之乐,在亲历阅读中不断增长知识、启迪心灵、感悟生活,从而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坚持“以读为主”的同时考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个性差异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在“读”,“读”远甚于教师长篇大论的“讲”重点、“找”文眼、“抓”中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对于语文作品尤其是课标要求的精读课文,应鼓励学生课前“预读”、课中“细读”、课后“复读”,在“预读”中认识生字词,了解作品的意思梗概和主要情节,在“细读”中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深邃哲理,在“复读”中回味作者的思想情感,感悟作品的语言之美与情景之美。另外,在注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个性差异,不是所有小学生都能够高效率地完成对语文作品的“预读”、“细读”和“复读”,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阅读当量”。对于阅读能力、接受能力都强的学生,注重引导他们“研读课文”,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应教会他们怎么“熟读课文”,在“熟读”课文的过程中思考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与此同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阅读能力不同的学生情况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所有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寻找问题答案,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中增长知识、体验作品,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倡导“研究性阅读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质量

兴趣是阅读的不竭动力。培养小学生对语文作品的阅读兴趣,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小学生有了阅读兴趣,阅读就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行为,小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钻研、探究语文作品的语言、情景和思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就不是消极地掌握的,而靠积极的努力获得的。”可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研究性阅读法”,研究性阅读方法能够从根本上打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填鸭式”或“问答式”的传统教学模式O篱,为小学生营造“自主学习-汇报交流-教师点拨”的“讨论式”学习氛围,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努力地研读课文,并在研读过程中克服遇到的困难,真正发挥阅读教学活动中小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强化研究性阅读的教学效果

1.组织研究性阅读小组,营造研究性阅读氛围。老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组长牵头,全组成员共同阅读、思考、研究、讨论甚至争论,使每位同学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都能够提出看法、发表意见、施展才能。这样小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同时防止少数学生的思维惰性,促进全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小学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的突出表现在于,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小学生在阅读、思考、研究、讨论、练习,教师只占极少的课堂时间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

2.创设语文作品的情境,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有了阅读兴趣,主观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例如学习《爬山虎的脚》一文,可以首先让两位小学生分别读一读自己写的观察日记《爬山虎》,然后让其他学生评议,看小作者写的观察日记有没有抓住爬山虎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老师板书课题,告知学生:“今天我们来看一看叶圣陶先生怎样写爬山虎的脚?”这样小学生就会情绪高涨地了解、探究叶圣陶先生怎样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又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可以在哀乐声中朗诵逝世,全国人民沉浸在无限悲痛中的情景的一句话。然后教师板书课题、谈话:让我们随首都人民一起到长安街为送行吧。这样,学生就会很快进入语文作品的情境之中,为进行研究性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3.教会小学生研究性阅读的方法。首先,要教会他们设计问题,对阅读的内容要善于扣住重点词、重点语段、主要内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设计问题。如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段时,就可设计如下问题:伯父鲁迅先生去世了,什么事使“我”惊异了?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父深受人们的爱戴?“我”有什么感受?这句该怎样读?“爱戴”和“”意思有什么不同?其次,要教会学生通过阅读研究这些问题。问题的答案,有的在文章已经明确,有的要联系上下文,有的要通过查工具书作进一步的梳理、理解。

4.教师应适当点拨、引导小学生研究性阅读。通过自主研究和分组交流,小学生获得的知识有可能是“真”“伪”并存。因此,对于小学生初步研究性学习获得的知识,需要进一步探讨,以明辨是非,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深化理解。例如学习《我的战友》第三部分,学习交流各组研究的问题:火是怎样烧到身上的?在烈火烧身时是怎样做的?“我”看到被烈火烧身是怎样做的?我”看到被烈火烧身是怎样想的?等等。学生在讨论研究时忽略人物的外表与内心关系,教师就要加以点拨:“我”焦灼不安的内心说明了什么?在烈火中的表现反映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这样就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抓住重点,扣住课文的中心思想,领会人物的外表与内心的关系,体会到不怕牺牲、严守纪律的伟大精神。

5.选择阅读教学讲授的切入点和读、讲顺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绝非让小学生“一读了之”,教师恰如其分地讲授既是对“读”的有益补充,又使“读”的效果事半功倍。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注重根据课文类型和训练重点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和读、讲顺序,既要抓住教学重点,又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例如教师讲授《将相和》一文时,可以由此问题切入:将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廉H以为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他头上去了)?蔺相如是真的靠一张嘴就位居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将军廉颇之上的吗?――是呀,蔺相如到底凭的是什么呢?学生自然而然产生了追根求源的愿望,积极主动地就阅读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个小故事。又如《伟大的友谊》一课,教师可以采取变序读讲: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主要表现在哪两方面?(找过渡段);生活上恩格斯是怎样帮助马克思的(学习第二段);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又是怎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亲密合作的(学习第三段);再回复到过渡段:你是怎样理解这一段中的“更”的?这一段和上下文有什么关系?然后阅读第一、四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通过恰如其分地选择所讲授课文的切入点和读、讲顺序,充分调动小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参与研究性阅读的兴趣,增强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果。

长期以来,由于受制于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之束缚,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当然,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和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探索、发现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滕双.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J].考试周刊,2017(5):35-36.

[2]李海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读与算,2013(23):73-(70).

第3篇:小学的阅读方法范文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依据这些教育理念,教师采用怎样的阅读教学方法与学生获得怎样的学习效果是密切联系的,因为每一种阅读教学方法都应由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1 “读、思、议、导”结合法

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现成的教材,那样学生的阅读量会太少,阅读面太狭窄,学生的视野放不开。但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力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是让学生先把课文“读一读”,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能发现问题,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大概意思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想一想”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再“议一议”,不仅要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还要“议一议”你对哪些问题或哪个句段、人物、环节感兴趣,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掌握了这种阅读方法,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会感觉轻松许多。我特别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读、多看、多想。例如,在学习了《七颗钻石》这篇童话故事之后,同学们主动找来许多童话故事进行阅读。《大灰狼》、《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许多童话故事和故事集纷纷在同学们中传阅。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扩大了学生们的阅读量,还大大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更可喜的是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2 “读、写”结合法

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这里说的写,并不是说写写生字、写写课文,而是从大语文教学观来考虑。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把人物、动物、活动、事件等写具体,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逐渐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兴趣的激发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以教材为突破口,找准聚集点,捕捉契机,依据学生特点,灵活变换角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并把学生引入情景,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延伸。例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之前,老师先布置学生观察家乡的景物,使学生明确了作者按四季顺序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小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借此让学生用文中学到的方法,按一定顺序写一处家乡的景物。所写的有家乡的小河、家乡的柳树、家乡的果园等,他们不仅写出了景物特点,而且写作顺序也很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真挚感情。这样持之以恒地教学,使学生做到读写结合,课课有练笔。久而久之,老师不布置他们也会自己找素材,捕捉信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会稳步上升。

第4篇:小学的阅读方法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方法;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148-0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记得好多位著名教育专家都曾经说过:“教学有方,但教无定方。”至于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很好的促进和提高作用的。

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教师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模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依据这些教育理念,教师采用怎样的阅读教学方法与学生获得怎样的学习效果是密切联系的,因为每一种阅读教学方法都应由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读、思、议、导”结合法

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现成的教材,那样学生的阅读量会太少,阅读面太狭窄,学生的视野放不开。但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力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是让学生先把课文“读一读”,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能发现问题,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大概意思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想一想”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再“议一议”,不仅要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还要“议一议”你对哪些问题或哪个句段、人物、环节感兴趣,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掌握了这种阅读方法,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会感觉轻松许多。以前那种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需要5课时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只需1课时学生就能轻松驾驭。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感到阅读量的不足,因此,他们的阅读内容就会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他们需要从课外读物中获得阅读知识,汲取丰富的阅读营养。我们连续10多年组织学生成立“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范围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教材拓展到图书角、学校阅览室以及图书馆、书店乃至网上阅读等等。我特别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读、多看、多想。

例如,在学习了《七颗钻石》这篇童话故事之后,同学们主动找来许多童话故事进行阅读。《大灰狼》、《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许多童话故事和故事集纷纷在同学们中传阅。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扩大了学生们的阅读量,还大大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更可喜的是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二、“读、写”结合法

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这里说的写,并不是说写写生字、写写课文,而是从大语文教学观来考虑。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把人物、动物、活动、事件等写具体,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逐渐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兴趣的激发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以教材为突破口,找准聚集点,捕捉契机,依据学生特点,灵活变换角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并把学生引入情景,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延伸。

第5篇:小学的阅读方法范文

一、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中心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激发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投入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一般说来,学生对某科的学习目的是能够明确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时,学生就“热”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冷”了,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小学四年级上册学了《语文园地二》中的成语故事“胸有成竹”,后来学生对成语很感兴趣,于是我让学生课外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来读,读完后让学生来揣摩成语的意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指导阅读,授之以“渔”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是指导精读。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如教学《观潮》第3、4自然段时,先让学生细读课文,想象画面。再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形状,并分别用波浪线和直线画出作者描写钱塘江涌潮声音和形状的语句。这样,学生才会设身处地、入境入情地读书。既理解了内容,体会了感情,有领悟和学习了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其次是指导速读。在现代社会当中,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则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再次是注重课外延伸。为了使学生逐步学会读书,丰富学生的生活,开拓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积累生活经验,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同学们阅读的有关报刊、书籍,经常开展阅读课外活动,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如我教学完《幸福是什么》后,搜集了有关幸福的名言,如:徐特立的“想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话”;果戈理的“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们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四、重视朗读,读出“其义”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比如教学《去年的树》,我让学生找出小鸟与树、树根、大门和小姑娘之间的对话,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读出当的情境和人物的心情……

五、读写结合,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

第6篇:小学的阅读方法范文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下面来具体谈一种。

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当学生思考碰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要经常性地提醒学生,或结合教材,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等。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朗读指导和练习

重点进行基本功练习。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朗读,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的语调、语气、停顿及表情等,开展个人朗读表演,师生共同评价活动,激励学生表现自我,积极参与朗读活动,体验朗读乐趣,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标准。利用抒情性课文,练习学生有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桂林山水》,指导学生读出表现桂林山风景秀丽的语句,读出作者对其山水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营造出一派浓浓的生生互动的学习气氛。

三、课内外结合式阅读教学

“语文小世界,生活大世界。”语文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和写照。日记、课外生活(包括家庭生活)不但可促进对课文内容、思想的学习把握,相反课文的阅读也可指导日记写作,也可指导学生的课外生活(家庭生活)。比如《桂林山水》写山与水的部分结构清楚,层次分明,内容生动形象,因此可根据此处的结构清楚、层次分明的特点,指导学生结合课文的阅读,并注意观察自己的生活,模仿写作有关日记。

四、阅读材料的利用

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

第7篇:小学的阅读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 阅读 能力 方法

小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比如阅读水平低下会影响数学中的应用题的解答等。怎样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下面w 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增加学生阅读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尤其适用于年龄尚小的小学生,因为小学生的自制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光靠别人的督促很难在阅读上得到提升。但是如果能把阅读转化为内在的兴趣,那么对于小学生阅读的提高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总结了两点经验:第一,采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后选择优秀教材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与课本相关的趣味故事,故事内容可以采用略讲、分段讲的方法,但不可讲尽,激发学生听下去的兴趣,然后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这样学生往往会带着好奇心去学习,阅读水平提高的会很快,学生阅读的材料的选择要有趣味性、适应性和方向性。第二,突破传统的僵化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传统的教学方法讲究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很多教师仍然遵循着课文阅读示范、学生跟读、熟读成诵的模式进行教学。这种方法不是说没有可取之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的教流了,应该对其进行改造。首先,我们要转变观念,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不能以教师的阅读体验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而应该引导和培养学生感受、欣赏、评价能力,这种思想也符合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其次,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运用自己的语言、神态,通过形象化的讲解使学生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可理解的范围,积极引导学生在独立阅读中促成这种转化,以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最后,教师要通过设置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榜样人物的设置,很容易激起小学生阅读的动力。在树立大榜样的情况下,在学生身边也可以设置小的榜样。例如,在班级举办阅读小明星的评选活动等。总之,阅读兴趣的培养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二、熟读与泛读相结合

小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阅读,一句一句跟读直至熟读,可增加他们感知固定词语的能力和语句的断句能力,有助于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但同时,如果阅读仅限于课堂跟读,那么他们的思维会停留在固定词语的组合中,而固化词语的有限组合又会限制他们阅读水平的提高。

阅读是一种思维方式,甚至有科学家研究声称,不同的语言模式(比如英语与汉语语言模式的不同)对智力的影响是不同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熟读会固化思维方式。但是熟读的好处不言而喻的,熟读可以使小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尤其对于古文。泛读对于弥补熟读的缺点有很好的作用,其也是培养小学生阅读速度、词语组合能力的一个很好方法。因此,熟读和泛读的组合缺一不可。熟读与泛读是课上与课后进行阅读训练的两个主要方法,从时间顺序上来说,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我们应以课堂教材熟读为主,逐渐加大课后泛读材料的比例;到了高年级逐渐以课后的泛读与课上的熟读相结合的方法为主。熟读侧重于对文章深意的理解,对文章的写作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泛读侧重于对知识面的拓展,对语言风格的广泛涉猎,对熟读技巧的迁移应用。两者之间不可偏废,应该相互结合,作为教师,应该对小学生进行有意识地引导。

三、阅读方法的传授

熟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有人以渔,讲的就是方法的重要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首先是第一位的,可见方法的重要性。任何事情都要讲求方法,如果一味的蛮干,往往事倍功半,但是如果掌握了方法,就会事半功倍。

(一)快速朗读法

对于检验一个人阅读水平高低的一个有效方法便是让其朗读一段文字,从其朗读的速度和其连贯性中,便可以判断其阅读水平的高低。因此,我们可以从这点着手分析为什么有的学生可以流利而连贯地完成阅读,而有的学生却不能。作为阅读能力相对较强的教师来看,这涉及到方法问题,可以理解为阅读视域问题。所谓阅读视域,是指在视力范围内能加工理解文字容量的多少。阅读水平低下的学生阅读视域比较狭窄,而阅读水平比较高的学生阅读视域相对较宽。阅读视域宽的人可以在没有读出文字的同时理解下一句话甚至更多内容,所谓的一目十行便是这个道理。笔者认为,思维同时加工能力与阅读能力的提高相辅相成。打个比喻,这一过程像是多核处理器,可以理解正在读的文字的意思并发出声音,还可以对即将阅读的文字进行“预览”。所以,在阅读训练中,可以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快速朗读法的训练,拓宽其阅读视域。

(二)默读法与略读法

第8篇:小学的阅读方法范文

【关键词】巧设思维情境;激发兴趣;提高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同样如此,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学生在学校主要是通过老师引导学习书本知识。阅读方法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获取知识的质与量。同时,阅读也是一种较复杂的智力活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果能够运用合理的方法,随着阅读去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则对于他们的智力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了解小学生阅读的趋势,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小学生的阅读,是人生阅读学习的起始阶段,是“一张白纸画最新最美画图”的良机,但也极易被不慎的笔墨听涂损。小学生阅读的启蒙性及系列性主要是从识字、词到句、到段、到篇。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思想内容,部须循序渐进,才有利于掌握系统知识,但由于学生年龄小,欠缺生活经验,更不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所以,小学生的阅读需要精心,具体地培养和指导。由于小学生受自身心理特点的制约,个性倾向性还不够稳定。表现在他们模仿性强而欠持久,兴趣易发生而很少专注,好动情感而缺乏意志,易于感知而难于抽象;他们并未掌握读书方法,形成读书习惯,即使上了高年级,已具备了的方法和习惯,也带有易变性。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每节阅读课的方法指导。阅读也要掌握方法,掌握了方法,才能解决“会学”的问题。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我摸索出了几种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一是编写提纲法,即给文章列出提纲。二是卡片摘录法,即在阅读 过程中,把文章的要点或重点句、段摘录在卡片上。三是符号代替法,即根据自己的读书习惯,设计多种符号,在文中用圈、点、勾、画等符号作好记录。四是批语注释法,即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上批注的文字。,这几种方法均以学生“动手、动口”的实际阅读训练为主。科学的学习方法源于不断的学习实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帮助他们从学习中总结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可见,学法指导也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小学生的阅读,并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吸取知识体味情感、欣赏语言等等。更重要的是学会阅读,掌握阅读方法,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也就集中在学法的指导上。

1.初读。通过全文,了解全文大意,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自学字词,这样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同时也对文章的语言、结构、写作目的有一个大致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2. 精读。按自然段边读边想。弄清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做到读懂内容,理清思路,通绕全文。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难,深入思考,解惑释疑。同时对课文的重点段落和美词佳句仔细揣摩,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的表现形式和写作技巧,吸取文章的精华,进一步对全文加深理解。

3. 悟读。学生的阅读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或文章的表面感受上,并不能做到“真知”读。 学生要理解体会出这些思想内容,只赁故事内容是不会捕捉到的,是要透过语言文字,进行深入思考,从中悟出作者真正的目的。

4. 熟读。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要多读,达到熟能成诵,消化,使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尤其对那些词句优美、文质兼优的课文或段落,应让沉重熟读成诵。以便在便在自己的写作中也恰如其分地套用仿写。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而是语文教育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因此,教师应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开展课外阅读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课外读物,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

三、提供迁移机会,巩固运用学法

学生要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要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学生在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习得的阅读方法迁移到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迁移性学习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例如学生学习了查字典解词,联系上下文解词及结合生活实际解词等方法之后,就可以在以后的阅读中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新词。

第9篇:小学的阅读方法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减负;方法指导

阅读是获得知识最基本的途径,在学习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特别在减负形势下,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更加重要。因此,我们应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在实践中,我除了要求学生阅读时把心放在文章中外,还注重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阅读。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良好的阅读方法,首先应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以及学生的优秀作文等。如,将“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贴在墙壁上,让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此外,还应重视学习园地的布置,让学生把自己的优秀作文,或者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抄下来,跟同学一起共享知识带来的快乐。

二、指导阅读,做好标注

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和批注,可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做笔记和批注的方法很多,就像老师给学生批改作文用各种符号一样,阅读标记和批注也是如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不同符号做笔记。如,用横线或曲线来表示优美的句子;用圆圈圈出好词或重点词语;用“”或“―”表示段落或层次的分界线;用“?”表示不懂的地方;用“”表示好词好句;在空白处可做批注,写下某一段落的疑问或结论等。学生做了标记和批注后,这些标记和批注就成为他们阅读过的一部分,当他们重温过去的见解和疑问时,再产生新的见解,就像是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再次的探讨,收获必然不少。

三、指导精读,训练略读

阅读分为精读和略读,精读是要读透读懂,略读是粗略地读,为的是博采,精读和略读相辅相成。多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大脑,美化学生的心灵。针对小学生读书所得甚少的现状,我在班级中设立了阅读赏析课,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学生学会精读。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语言表达和思想内涵去分析、积累、背诵,培养学生精读感悟的能力。如,在学习描写环境、人物外貌、心理活动等文章时,我先让学生精读课文,找出自己觉得描写得优美的句子,然后让学生比赛读,看谁读得最流利、最有感情,再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阅读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二是有一定的阅读速度。阅读有一定的速度,就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阅读较多的材料,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同时,迅速阅读也有助于把阅读化难为易。所以,我们还应该注重训练学生迅速略读。

迅速略读也有很多方法。如:(1)默读,要眼睛看得快,由眼入脑想得快,也就是由原来的一字一句地看书,变为一句一行地看,脑子要跟着眼睛进行思考,弄清眼睛看的是什么。(2)看标题、内容提要或目录和序言,弄清楚文章的大致结构,然后抓住重点段落读。如,语文课本每个单元都有导读和预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读读这些内容,这样,学生对每个单元或每一课的内容就有了整体的了解。读课外文章,一般都有目录或内容提要等,可以指导学生先读读这些内容。(3)将注意力集中在能迅速理解的部分读,这些理解的部分可很快形成一个坚固的立足点,站在这个立足点上,就可以继续向上攀登,在迅速略读中,学生能理解的部分即使只有一半,也能使其余的部分变得明朗。

四、指导泛读,拓宽范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语文教学中的千年古训,小学生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教师应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其阅读的书。如,科幻小说、传记、游记、名人故事、各国的风土人情、百科书等。指导他们利用课余零散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籍。如,做完作业或没作业时,周末、假期有空时,都可以读一些课外自己喜欢的书。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不但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达到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的目的。

此外,学生在阅读时遇到某一个词或某一部分不理解时,教师往往会吩咐学生去查字典、查百科书或出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从中得到帮助。因为如果在阅读过程中停止阅读,把注意力集中在费解的地方,往往会让学生觉得阅读苦涩烦躁,因而,也会抵制甚至放弃阅读,最终又会忽视能理解的那部分。

在小学语文课的教学里,学习方法的教学尤为重要。学生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既觉得学得有滋有味,又减轻了其学习上的思想负担,阅读能力和技能也能够得到又快又好的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可持续发展,学生的语文水平也就可持续提高。这样既达到了减负的目的,也保住了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