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经营信息化范文

企业经营信息化精选(九篇)

企业经营信息化

第1篇:企业经营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企业经营;市场环境;电子商务

一、引言

信息技术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改变着传统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秩序。在这一革命的浪潮中,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物质经济环境,而是以网络为媒介,以客户为中心,将企业的组织结构、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紧密融合在一起的信息经济环境。信息化对企业经营环境有着全方位的影响,它将彻底改变企业的经营思想、经营方法、经营模式。本文从信息化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信息化对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

二、信息化对企业经营环境带来的挑战

企业经营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其中内部环境包括组织结构、营销方式、内部沟通协调能力、顾客服务方式等;外部环境包括行业竞争结构、顾客行为、企业交易模式等。信息化条件下,传统企业的内外经营环境都会发生根本改变。

(一)内部经营环境的变化

在组织结构方面,企业局域网的应用,改变了企业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方式,无论是独立部门还是整个企业,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生产者,信息技术作用于企业的每个人和每个运作流程,使每个人都成为“企业网络”上的一个节点,企业的组织内部之间的信息更加透明,结构趋于扁平。企业旧有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以及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鲜明的等级界限将被对等互联的职能部门所取代,原来起着上传下达作用的中层管理部门被削弱甚至走向消失。企业的高层决策者可以方便、快捷地与基层执行者甚至员工直接保持联系,并且可以和他们进行实时决策。企业的管理团队在承担独立任务的同时,又兼有多种职能,并且可以根据市场变化去组织跨职能的团队工作。

在营销方式方面,传统的销售方式仍是市场最主要的营销手段。但是,由于现代物流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企业重要的营销工具。互联网营销在不颠覆传统销售方式的同时,成为现代企业营销方式的重要补充,它的功能不仅仅是通过互联网来销售产品,还包括提升品牌形象、增进顾客关系、改善市场服务、进行网上市场调研等方面。

企业内部沟通协调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企业提高效率和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传统的企业内部信息流通一般都是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逐级线形地传播,信息载体一般包括面对面交流、电话、文件、会议、内部报刊、广播、宣传栏、意见箱等,这些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在信息化条件下,基于企业内网使得企业内部沟通和协调可以通过新闻、BBS、网络会议等虚拟方式进行,遍布世界各地的任何子公司,或出差在外的任何一个员工都可以实时地通过互联网、虚拟专用网(VPN)与总部保持联系,企业的地理位置和时间概念等因素的障碍被彻底拆除。传统的以面对面交流为主要手段的沟通协调方式被各种新型的通信方式所替代。这些新兴的交流模式,使得企业内部的信息,既可以避免呆板的逐级缓慢地传递,也可以避免信息在传递中变形甚至相反,企业内部协调更加高效、透明,成本也更为低廉,为区域性企业向全国仍至全球范围扩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传统的顾客服务方式主要是电话咨询、上门服务、开设服务网点等,它们都受到服务时间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顾客服务难以做到十分完美,而且成本很高。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深入,企业利用互联网为顾客服务提供了更快捷、方便的手段,比如E-mail咨询、自助式的在线服务、即时通信工具等等。研究表明,随着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顾客服务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于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顾客对服务的及时性要求越来越高,甚至要求获得实时服务。一些服务领先的电子商务公司已经提出了“60分钟内回复”的承诺,这在传统的顾客服务方式下是很难实现的。

(二)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

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来看,它是在国际公约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引导下,由经济、政治、人文、法律等抽象因素以及顾客、企业、营销类别、地域、时间等具体因素构成的。传统的企业经营环境所受到的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都是局部性的。而现代企业,由于通信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把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企业经济活动的国界越来越模糊。传统的地域性企业不得不面向世界,面向更广阔的潜在市场。企业的发展空间也由国内走向国际,企业的经营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从行业的竞争结构方面看,根据竞争战略专家米歇尔・波特(Michael.E.Porter)的观点,一个行业的竞争状况是由五种作用力决定的,即:现有竞争者的竞争、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买方讨价还价能力、卖方讨价还价能力。作用力越强,行业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传统的行业竞争是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价格、促销、提供优质服务等行为来进行。行业的竞争结构由企业本身以及其他竞争企业(包括替代品企业、互补品企业、潜在竞争企业等)构成。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从多个方面改变行业竞争结构,从而使得竞争更加激烈。在信息时代,企业获取生产以及管理技术更为方便和迅速,一种新的技术会在短时间内被普遍应用;顾客获取产品信息更为方便,可以对多种产品的价格、性能、服务等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同时,顾客购买产品可以不再受时间和地理位置的限制,买方讨价还价能力增强使原有厂家定价规则被客户与厂家共同协商所取代,企业为了吸引和留住顾客,千方百计地提供更多、更实惠的人性化服务,企业的竞争方式也从传统的关注利润向关注顾客转移。

从顾客需求行为看,顾客需求行为决定了企业的目标市场。企业的目标市场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经济活动中,根据销售额,顾客对商品喜好等因素总结出来的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从而针对某一消费群体,制定企业产品生产计划、市场目标、营销策略等。信息化影响企业的目标市场体现为消费者及其行为的变化上。由于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造就出了“e时代”的消费群。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做到“货比三家”。他们经常利用搜索引擎大范围地搜索自己需要的商品,并对这些商品的性能、价格、服务等进行全方位的选择和比较,以求所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质量最好、最有个性,他们追求并易于接受新奇的思想和事物,喜欢张扬个性,主动向商家表达自己的想法,希望一些产品能够为他们量身定做,因而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等活动中来。这些消费者行为的变化,迫使企业经营策略随之调整。

从企业市场交易模式分析,传统的市场交易中,企业处于主导地位,顾客特别是消费者只有选择权。而在网络时代,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交易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根据市场调查公司eMarketer于2001年7月初的B2B(Business to Business,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模式)研究报告,企业直接从供应商网站购买已经成为趋势,B2B交易的优越性不仅在于降低了交易成本,而且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流程,缩短了交易时间,企业内部价值链扩展到连接企业的供应商和客户网络。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强化的供应链,大大缩短了从接受订单、原材料采购到发货的周期。通过供应商、分销商的信息共享,实现实时主动的生产计划,降低生产消耗,减少中间环节,达到企业的零库存。企业围绕顾客(个人、组织或企业)的意愿组织生产,使顾客的地位得到上升。消费者处于主导地位,他们不但有选择权,还可以直接参与产品或服务设计、生产、定价等。

三、信息化条件下企业经营的应对策略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电子商务的展开给企业经营的内外经营环境带来了根本变化。企业要适应这些变化的因素,以求得市场生存,就必须对自身做出调整或改革。

第一,转变企业的经营思想和经营战略,立足于信息化,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来思考企业的发展,捕捉稍纵即逝的商业机会,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

第二,创新管理机制,精简多余的机构,归并职能相似或重叠的机构,使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使之形成一个团结有力、积极向上的团队,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效率,确保企业目标顺利按时地完成。同时,管理层还要转换企业管理者的角色,将原先的指挥者角色转换到教练员、协调员或服务员的角色上来,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建立企业的独特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的先进成果,努力打造信息化企业,提高企业对市场的敏感性。企业信息化主要包括: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企业管理信息化。就是用信息技术将管理过程中各种资源有效集成,实现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的无缝连接,如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MRPⅡ)、企业资源计划(ERP)以及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电子商务(EB)等;生产决策智能化。就是将生产和管理环节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汇总,利用专家系统(ES)、决策支持系统(DSS)、人工智能、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等工具,快速地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产生出对企业生产决策有用的信息,来辅助企业制定生产计划、改进生产流程、生产工艺、改善产品性能、制定营销计划、提高产品服务等。

第四,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高员工队伍素质,促进员工全面发展。企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的竞争。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坚持以人为本,不仅把员工作为生产力要素,更要把满足广大员工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作为生产、管理的重要目的;不仅把员工作为劳动者,更要把员工作为利益的相关者;不仅把员工作为生产的主力军,更要把员工作为企业的主体,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挖掘员工的潜能,发挥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体作用。

四、总结

信息化使限制企业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地域的概念消失,“技术共享、经济一体”是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无论经济体制、文化背景不同的任何国家的企业,都可以利用互联网工具超越国家与地区的地理限制,进入国际市场。企业经营面对的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不再有明显的界限,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也不再有明显的区别。信息化对企业的经营环境的影响是广泛的。信息化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特别是跨国经营的重要前提。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可控因素灵活地调整自己,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经

营带来的影响,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蒋景楠,朱姝,郑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发展与变化[EB/OL].省略/data/1090841813/,2007-03-03.

2、袁月.企业信息化将推动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EB/OL].省略/print.aspx?id=459020,2003-1-15.

3、冯英健.中国网络营销服务市场研究报告[EB/OL].畅享网,2003-09-08.

第2篇:企业经营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虚拟经营 信息化

我国改革开放之后,诞生了成千上万的民营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不断寻找新的市场机会,生存和繁殖能力特别强,有着灵活的企业竞争机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企业生存环境。但是,中小企业资源有限,资金不足,在发展过程中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许多中小企业停滞不前,发展步伐缓慢,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弱。在众多的中小企业中,也有一些企业能够把握机会,脱颖而出,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商业奇迹。

分析中小企业的发展之路,发现成功的中小企业往往都能够根据外部发展环境和企业自身特点,整合和利用外部资源,采用虚拟经营模式迅速做大做强。而有效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化梳理和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整合企业的内外部资源,是中小企业实施虚拟经营的最重要手段。

一、利用外部资源实施虚拟经营是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快捷之路

1.中小企业美特斯邦威实施虚拟经营的案例分析

美特斯邦威公司是1994年成立的经营休闲服饰的中小企业。当时,企业的创业者周成建仅仅是温州服装市场的一名普通的个体户,但是创业者具有远见地认识到休闲服饰在未来有长足的发展空间,便果断地退出了仍然火暴的服装市场,投入50万资金,自创“美特斯邦威”品牌。其产品走时尚路线,迎合年轻消费者的需求。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迅速成为国内颇具影响和特色的休闲服饰企业,年销售额超过30亿元。

该公司在创业初期,缺乏资金,没有技术实力,是同时期创业的中小企业的典型代表,也是千百万中小企业中普通一员。在这10多年间中,不少企业消失了,更多的企业默默无闻,停滞不前,而该公司却逐步发展壮大。是什么原因使得该公司能够在众多的中小企业中脱颖而出?剖析该公司的发展,发现其“不走寻常路”,采用虚拟经营模式,整合外部资源,从而实现底成本快速扩张,是该公司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

美特斯邦威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和其他中小企业一样,也遇到了资金不足的问题。美特斯邦威自创品牌后,有限的资金成为企业发展最大的瓶颈,如果当时仍然沿用传统的经营方式,为满足市场需求就要购买成倍的机器设备扩大生产,但如果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建立工厂,再建立终端销售渠道,既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和销售,也影响了其他工作的顺利进行,美特斯邦威现在就只是温州一家普普通通的服装企业。而创业者周成建“不走寻常路”的理念,开始了自己独特的虚拟经营,企业倾注所有资源,全力打造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美特斯邦威抓住服装企业经营中的关键环节,精心营造品牌、先后用重金聘请郭富成、周杰伦作为企业品牌形象代言人;同时聘请具有国际化水准的设计师根据市场状况,设计迎合市场需求的各种休闲服饰,提升了设计水平。企业与广东和江浙等地的100多家服装加工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强大的产能为美特斯邦威定牌生产,这样,生产环节就委托其它企业外包出去了。同时,采取特许连锁方式,通过“共担风险、实现双赢”在全国各个区域招募加盟商,建立美特斯邦威专卖店,到目前全国已有1000多家美特斯邦威专卖店,通过合作,企业把销售环节也外包出去。美特斯邦威借助外部资源的企业经营模式,通过虚拟经营,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崛起。

2.中小企业实施虚拟经营有利于企业快速响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虚拟经营是国外理论界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企业发展理论。虚拟经营,既是对传统企业构架的组织创新,同时也是营销观念的一场革命。虚拟企业是现代社会网络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其组织形式包括生产完全外包模式、供应链管理模式、战略联盟模式、特许经营模式、技术联盟模式等。在以上各种组织形式中,国内许多企业选择特许经营模式,利用外部资源建立终端渠道;而美特斯邦威把虚拟经营用到了极致,生产完全外包给上游企业,同时用特许经营模式建立销售渠道。从市场竞争的角度分析,虚拟经营是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在竞争白热化条件下企业为快速响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的产物。企业通过虚拟经营模式,扬长避短,发挥了各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得虚拟组织中的所有企业受益。

企业的不同组织模式的选择是与企业自身的特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是企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共同选择的结果。生产完全外包是分工整合模式下的一种有效的组织方式,外包本质是以外加工方式充分利用公司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降低风险、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的目的。核心企业将生产外包给其他厂商,自己集中资源重点构造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如产品设计、品牌营造,市场开拓等。在美特斯邦威企业成立之时,创业者周成建曾到广东、江浙等服装基地进行考察,发现国内有不少服装企业设备先进齐全,但是产品却找不到市场,大量加工设备闲置。周成建立即决定摒弃传统做法,利用国内服装行业产能过剩的机会,借外力实现自己的跨越式发展。这种做法既解决了大批量销售带来的生产压力,也使企业节省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重点做好产品设计和品牌建设。

赢得市场的认同是民营中小企业生存的唯一理由,而中小企业要赢得市场,其产品和服务就要在市场上得到认可,其产量达到一定的经济规模。在中小企业发展中,如果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积累和发展,其步伐将非常缓慢。企业要做大,就必须依靠和整合外部资源,虚拟经营组织模式是实现企业做大做强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二、信息化是虚拟经营真正得以实现的基础条件

采用虚拟经营方式的核心企业必须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通过发挥核心企业的主导作用,整合产品价值链上各个企业协同运行,并利用虚拟企业中各企业组织的优势资源,在产品成本、品质、市场响应速度等方面发挥出整体优势,从而提升虚拟企业组织整体的市场竞争力,并由此分享各自应得的利润,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如何增强虚拟企业组织中核心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从技术手段上,信息技术平台是实现虚拟企业组织高效运行的工具。

1.美特斯邦威打造信息化平台的案例分析

许多中小企业往往在遭遇企业的发展瓶颈时才尝试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而服装企业美特斯邦威在企业发展初期就开始探索信息化管理。现任公司副总裁王泉庚在1995年应聘到了刚成立的美特斯邦威时,就开始做信息化的基础工作,利用业余时间编制产品条码,王泉庚用了6个月时间完成了商品编码标准的推广和应用。随着产品品种和数量的急剧增加,产品条码开始发挥作用。随着美特斯邦威专卖店的增加,总公司为了解决和特许加盟店之间信息传递不畅导致库存激增的难题,从1996年开始,公司产品出入库全部使用条码技术,企业在财务、仓储、运输和销售等各种环节的报表变得简单而规范。1997年实施了专卖店零售和分销管理系统;1998年实施了财务管理系统;1999年实施了生产进货管理系统;2000年实施了办公自动化系统。

2001年,随着美特斯邦威扩张速度加快,公司在高起点上重新规划和构造了新的信息系统,新的信息系统平台充分发挥了产业价值链上各环节的作用。新系统包括三套既独立又相互集成的系统:一是制造商企业资源管理系统,这是美特斯邦威站在服装加工厂的角度设计开发的专供工厂内进行独立管理的ERP系统;二是美特斯邦威企业资源管理系统,这是为了帮助企业自身做好品牌经营和整合社会资源的ERPII系统;三是商企业资源管理系统,这是美特斯邦威从商的角度设计开发的专给商内部进行独立管理的系统。三套系统高度集成,形成了完整的供应链管理平台。

2.信息化对中小企业实施虚拟经营的保障作用

信息化使得虚拟组织能够及时传递产品价值链上各企业的业务数据,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美特斯邦威作为虚拟组织的核心企业,要和上游的200多家服装加工企业发生频繁的业务往来,同时要和下游的1000多家连锁专卖店传递销售、订货、资金往来等业务信息,按照传统的业务工作方式完成这一浩瀚的工作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也绝对不可能把近2000家上下游企业拧在一起协同作业。而美特斯邦威通过高度集成的三套信息系统,在技术层面上实现了上下游企业的全面整合,到2003年,新的系统成功实施后,美特斯邦威完成一个完整订单处理的时间缩短到2分钟~3分钟,财务往来结算周期降至2分钟,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下降到2分钟,日人均处理订单数上升到150多个,订单交货周期减少到2天~4天。企业通过这一系列信息系统的成功运用,降低了运作成本,大大提高了企业营运速度。

网络分销使得企业贴近了终端消费者,并快速响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在美特斯邦威的虚拟经营中,采用了特许加盟店的方式建立产品销售渠道。由于利用外部资源建立终端通路,往往会导致企业离最终消费者市场越来越远,反馈渠道不畅通,就难以把握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降低市场反映速度。企业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建立的网络分销系统,改善了对连锁专卖店的管理。公司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及时查询专卖店的各种经营数据,并能及时查询专卖店的销售及库存情况,并根据系统自动处理的数据进行全面的调控,公司与专卖店之间通过网络传递和处理定单,并及时得到总部的调配和支持。公司在使用网络分销系统后,实现了产品的主动配送,而且备货及时,客户满意度大大提高。

3.信息化推动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和商业模式的变革

虚拟经营既是组织模式的创新过程,同时也是组织流程不断优化和商业模式的变革过程。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业务流程再造和商业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实现的条件;另一方面,企业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以适应信息化的要求,才能真正达到信息化应有的效果。随着企业由小到大,业务流程从简单趋于复杂,组织机构越来越多,机构变得臃肿、效率变得低下,成本急剧上升,这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状况。若企业不加以变革,在市场竞争的自然选择下,中小企业就避免不了被市场淘汰的命运。因此,在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要把规模逐渐变大的企业做得像小企业那样灵活。中小企业最大的优势就是灵活,最大的不足是产品缺乏规模效应;大企业能够产生规模效应,但运作不灵活,若企业经营者把小企业和大企业两者的优势都发挥出来,企业就强大了。这种变革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中小企业别无选择,必须经历流程再造(BPR)的过程,企业才能走向成熟,而企业的信息化就是承载这一使命的最重要工具,通过信息技术,推动业务流程的优化,从而推动商业变革。美特斯邦威在企业发展中经历了这种变革,企业组织原来有30多个部门,现在回归为简单的四个部门:生产、销售、财务、行政,在这一变革过程中,美特斯邦威所拥有的信息系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美特斯邦威属于服装行业,服装是时尚性季节性产品,库存积压是经营中最大的风险,必须具有对市场敏捷的反映能力。同时,市场的容量巨大,企业的发展空间广阔,正因为如此,这是一个高度竞争性的行业。美特斯邦威经营的成功和该企业发展初期就把信息化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中密不可分,企业总部500名员工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了控制上下游的虚拟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超30亿元,信息化有力地提升了企业的资源掌控能力。

中小企业经营的成败与否有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但是善于利用外部资源实施虚拟经营,及时实施信息化管理手段,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世伟:草根企业的虚拟经营与信息化建设.经济管理,2007(12)

[2]陈 艳等:企业虚拟经营与美特斯邦威.华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第3篇:企业经营信息化范文

论文摘要:针对图书馆信息营梢企业化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模式与运作策略。

目前,图书馆信息营销工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究其原因,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图书馆信息营销的服务手段与社会要求差距很大,对不断发展的信息市场中发生的新情况和新间题缺乏明确认识,图书馆的信息营销部门不善包装和宣传自己,缺少与信息营销特点相适应的经营管理体制和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这些间题严重阻碍了图书馆信息营销服务的发展。因此,笔者提出,图书馆信息营销应走企业化经营之路。采取信息营销部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新机制。其目的是:推进信息营销部门企业化经营管理的进程,以最少的耗费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1.信息营销部门企业化经营的模式

图书馆信息营销的企业化运营是图书馆信息营销部门在兼顾杜会效益的前提下,为提高信息营销的运行效率,按照企业运营的模式,以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的市场化运营。其核心是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对构成信息营销部门的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进行市场运作,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文化事业投资新体制。这种模式既保护知识产权,又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以馆养馆。

信息营销部门实行企业化运营,首先就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摒弃落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采取更为灵活、更适应市场竞争的体制和机制,以信息开发、生产和经营为中心,通过资本运营等手段把信息营销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其充分释放潜能;通过资本运营充分运用信息营销部门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够支配的外部资源;把研究开发知识信息产品的优势尽快转化成市场竞争优势,增强信息营销部门实行企业化运营后自身的活力与竞争力。

信息营销部门实行企业化经营,可将经营状况实施目标化管理,并执行独立核算。信息营销部门负责管理;图书馆对营销部门进行监督和检查。在信息营销的企业化经营中,充分展现责任、权利和义务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图书馆内部形成信息营销部门独立核算,以收抵支、盈亏自负、结余自留、分配浮动、定岗定员.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竞争上岗。

2信息营销企业化经营的运作

(1)确定信息营销的经营目标,实施目标化管理。根据图书馆信息营销的特点和优势,其经营重点应放在营销信息的开发和信息营销利润两方面。经营目标主要是多产出高水平的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的信息,提供高层次的营销信息服务,同时兼有促进成果转化、培养信息营销人才的任务;在确定营销利润方面,可以把前3年的月、季、年的利润作为基础,分别计算出加权平均利润,并以此为参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下一年的月、季、年利润增减预期。

(2)信息营销部门利润收入的计算。信息营销部门按信息营销月、季、年的利润收支,分别单独进行计算。在扣除业务周转金、上缴图书馆管理费等应提留的部分的基础上,剩余的利润作为部门的利润。

(3)信息营销部门费用承包。本文所提出的信息营销部门费用承包,是指信息营销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及信息营销业务宣传费、印刷费与信息营销部门的利润增减变化挂钩,并实行浮动制度,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4)信息营销部门盈亏的核算。信息营销企业化经营,必须对其经营状况进行核算。信息营销利润(亏损)二营销利润收入一营销费用支出。将获得的营销利润进行利润分配。规定按一定比例分别计提“营销发展基金”“上交图书馆管理费”“职工奖励基金”。提取营销发展基金为业务开发和发展积累资金实力;上交图书馆管理费体现对信息营销部门的监督、检查的管理职能;职工奖励基金作为一种手段,创造一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5)信息营销部门经理竞争上岗。信息营销部门要为经济建设服务,而服务工作弹性很大,所需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非常广。营销部门经理应有强烈的开拓精神,情报意识和公关意识,还要有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和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外语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及计算机技术,只有这样的“通才”,才能在工作中自觉、主动地捕捉文献中最新的信息,掌握最新的动态,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信息营销部门应打破多年来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理任命制,实行公开竞争、定期聘任制度。另外,还要增强透明度,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前提下,采取演讲、答辩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让全体职工充分感受到能者上、庸者下的市场经济用人机制。从中发现人才、挑选人才,把懂业务、善管理的人才选拔上来,彻底废除“关系官”“人情官”。笔者认为:如果带头人缺乏进取精神、缺乏竞争意识、缺乏超前意识,那么,一切的努力都等于纸上谈兵。因此,加强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结构是当务之急。

(6)信息营销人员聘用制。职工是企业发展之本,高质量的信息营销服务对营销人员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工作技能、组织管理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运行得好坏,关键在于企业内部的职工是否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以及很强的责任心。

在信息营销部门内部,对营销人员实施定岗定员管理,采取竞争聘用营销人员,并定期签订协议。充分体现市场经济的用人特点,实施适应者上、不适应者下的用人原则。在管理机制上,由约束机制向激励机制转变。在科学的管理方法方面,应彻底摒弃任人唯亲、长官意志的错误做法,以事业为重,真正把德才兼备的人员安置到所需的工作岗位,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7)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作为一个经营型部门,所面对的是变化莫测的市场和激烈的同行竞争。不了解市场、不熟悉业务的馆级主管,对经营业务管得太多,统得过死,无疑等于自杀;而作为经营部门的主管如果没有责任心,搞好搞坏一个样,那么在竞争中又如何能有立足之地?所以,信息营销部门,不管规模大小,均应该实行经济目标责任制,责任到位,在规定的权力范围内,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经营责任者在职权范围内有一定的决策权、管理权和人事聘用权以及合理开支的财权。为防止出现总体管理的失控与不协调,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随着竞争机制所形成的灵活、分权、分散化的管理趋势,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统一规章制度。

信息营销实行企业化经营,必须在图书馆与信息营销部门之间签订协议.并按照协议约定的条款,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和应承担的责任,将企业化管理行之有效的措施落实到实际工作之中。

第4篇:企业经营信息化范文

一、信息化是形成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巨大推动力

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也是指在经济与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信息化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含量逐步上升到主导地位的过程。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形成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巨大推动力。

(一)信息化可以从产生递增效应上促进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按照传统的增长理论,经济增长取决于可利用物质、资本与劳动力等要素。随着科学技术影响的日益增大,传统的增长理论已无法解释很多经济活动现象。比如对于劳动力价格较低的穷国,同样的投资应比富国雇佣更多的劳动力,进而更快地促进经济增长,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其中致命的缺陷在于:传统的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假定为由某种外生力量所决定,并按某种外生的速度发展,技术进步不在资本物品中。与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相反,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内生的,并且原有意义上的劳动力概念也应为人力资本。为此,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应为:人力资源、可供利用的物质资源、管理效能和技术水平。其中,人力资源(以受教育程度衡量)和技术水平(以专利数衡量)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人力资源是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力资源,技术水平是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成果。科技进步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贡献,20世纪初为5%~20%,70年代超过50%,目前已近80%,而投资增加的作用仅有20%多。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还将技术进步具体化为专业化的知识,强调专业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可使经济产生递增效应论文。

1986年,经济学家罗默在其内生增长模型中,进一步将知识视为除资本、劳动之外的第三个生产要素。在现代经济中,知识作为生产函数的投入要素产生知识效应,相对于其他要素而言,知识要素的投入更为重要,投资收益更为明显,全球软件市场从1990年至今一直保持快速增长趋势。特别是2000年以来,软件产值已逐步超过硬件的产值。这表明知识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强。

信息是知识的来源,知识是由信息提炼而来的。信息化则加速了“信息”向“知识”的升华,在推动信息经济壮大的同时,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并加速实现信息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从生产力要素构成上看,信息化使得知识与技术的投入已经成为生产力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内生递增效应作用”更为突出。可以认为,知识与技术也成为决定民营企业劳动力素质、生产要素组合、物质与能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决定性因素,从而加速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二)信息化可以从加强控制优化结构上促进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管理,实际上是一种控制,即是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基础上的一种控制行为。民营企业引入信息系统之后,以信息传递和监督下层为主要任务的中层管理机构功能将逐渐减少,相应地,企业高层管理的控制能力将会大大加强,信息主管的出现成为必然。因为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更为方便,实现组织扁平化,减少了中间管理层次,减少了决策的执行和反馈环节,减少信息在各个环节上的停留时间。与之相反,对于中层管理者来说,在分权制下,决策较分散,中层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利用信息系统的高效性来尽量扩大其管理机构的独立性,尽量依据自己能够得到的信息做出决策,增加其可控制的范围。总之,高层控制能力的增强,中层扩大管理的独立性,都取决于对信息的拥有。信息化对于民营企业员工来说,通过企业内部的信息网络使决策者同企业各级员工进行广泛的交流,也可以使员工直接同企业高层决策者进行沟通,使员工参与感、责任感增强,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促进民营企业竞争优势形成。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从而导致民营企业组织形式的巨大变革,推动了业务流程再造乃至组织结构的重构。原有的塔型结构为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网络”结构所取代。在这种结构中,一方面计算机系统将取代中层监督和控制部门的大量职能,加强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使中层管理的作用大为降低,从而减少了管理层次,削减了机构规模。另一方面,各种“工作小组”将成为企业的基本活动单位,管理方式从控制型转为参与型,实现了充分授权。这种组织形式通过水平、对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企业内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活动,实现了动态管理,不仅使信息沟通畅通、及时、降低对各层的监督协调成本,使市场和周围的信息同决策中心间的反馈更加迅速,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极大地调动了组织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了相互之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形成学习型企业,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形成竞争优势。

(三)信息化可以从有效降低成本上促进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信息化改造有利于降低民营企业的综合成本,因为它可以直接影响民营企业价值链任何一环的成本,改变和改善成本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不仅可以改变民营企业降低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成本,还能大幅度降低对现有产品进行修改或增加新性能的成本;由于柔性制造技术对库存管理具有替代效应,使民营企业能够减少库存量、降低管理成本;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是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可以大大降低民营企业的交易成本,从而形成成本优势。信息化促使民营企业成本下降,其实质是通过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扩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范围,使民营企业能以较低的信息成本实现共享管理成本,并随着管理规模的扩大形成规模管理效应,从而改变民营企业的竞争方式,给民营企业提供新的竞争空间,使众多民营企业能通过“虚拟企业”这种战略联盟方式赢得竞争优势。一般地,虚拟企业是一种由多家独立企业通过信息技术联系起来的临时性网络,网络中各成员充分信任和相互合作,发挥各自的核心优势,共享技术、分摊费用,迅速将共同开发与制造的产品推向市场。一旦市场机遇不存在,该虚拟企业就解体。虚拟企业通过企业间的最佳动态组合,不仅能迅速抓住市场,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快速响应复杂多变的市场,而且通过集成各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发挥综合效应,充分利用成员企业现有的资金、技术、设备、人力及信息资源,节约产品开发费用,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同时,促进了企业注重专精,培养核心能力。此外,虚拟企业改变了过去企业间你死我活的输赢竞争关系,代之以竞争合作式的双赢关系。合作建立在优势互补基础之上,极大地拓展了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范围,并通过联盟双方的互相学习,实现单一企业想实现而又难以实现的目标,从而扩大了经营范围,降低了风险。竞争则提高了企业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总之,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虚拟企业这种“战略联盟”组织形式成为可能,实现了以最低的柔性成本对外部需求作出敏捷的组织变化,促进了资源的最佳配置,从而形成了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

(四)信息化可以从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上促进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创新是企业进步的灵魂,也是民营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信息化可以加快民营企业产品和技术创新的步伐。由于Internet的发展,使全球信息获得前所未有的跨地区、跨国界流动。信息的流动创造了无限商机,尤其是随着电子商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缩短了民营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极大地提高了民营企业获取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能力和机会。这些新的思路和技术,给消费者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消费与开拓市场的机会,使企业与供应商及客户建立起高效、快速的联系,从而提高了民营企业把握市场和消费者了解市场的能力,使民营企业能迅速将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及时反映到决策层,促进企业针对消费者需求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及时改变和调整经营战略,不断向市场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不易为竞争对手模仿的独特竞争优势。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的结合所形成的各种企业信息技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艺编制(CAPP)、柔性制造系统(FMS)、敏捷制造(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实现了企业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及管理的高度集成化,使民营企业生产经营趋于并行、敏捷、智能和虚拟化,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生产的柔性、敏捷性和适应性,使之更为精良、灵活、高效。此外,集成制造技术在产品设计开发中的扩散和渗透,将稳定产品质量,大规模替代复杂工艺,使企业工业化大生产升级为工业化精细生产。其结果不仅使民营企业“个性化、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和服务成为可能,而且使过去不能灵活转变的规模生产方式。如汽车、彩电等面临退出历史舞台的生产形式重新焕发了青春。具有规模经济的制造业生产线现在可以根据顾客对产品的不同要求,提供更快捷、更简单和更便宜的多样化产品。信息技术的这一功能,与其说是迎合了愈演愈烈的顾客独特需求趋势,不如说它创造了这种大规模生产的独特需求市场。反过来又促进了民营企业更高层次上的产品和技术创新,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二、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的现状及障碍

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信息化尽管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信息化还是停留在购买电脑设备,使用财务软件,以及一些办公软件等层面。当然也有一些民营企业采用了客户关系管理软件,但这类软件还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CRM系统,至多算是现有财务软件的一种延伸,即销售管理软件。之所以财务软件会受到民营企业重视,一方面是该软件的使用,能够立竿见影地让企业管理者看到收益,另一方面也与税务部门加强税收征管有关,在政策压力之下,加上民营企业多少也希望自己的企业管理规范化一些,于是便开始注意信息化改造。

与财务管理系统信息化程度相对成熟比较,大多数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在推进信息化进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缺乏信息战略规划模型。企业信息战略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基本目标、方针、政策和程序,民营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模型是民营企业实现信息战略的整体规划方案。目前,一些民营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案,没有结合本企业的核心竞争战略,把信息化战略提高到改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位置和水平。没有信息战略和信息化战略规划,民营企业就不可能真正找到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方向和动力;二是缺乏个性需求。民营企业面广量多,不同行业的运行方式表现差异,而信息系统往往是根据整个行业特点或企业规模来设计的,与民营企业的特点需求难以相符;三是缺乏复合型人才。推进民营企业信息化,首先需要有领导推动,但没有系统理解与把握信息化知识、技能的管理层、技术层、执行层人才队伍的密切配合,信息化仍然难以成功。目前民营企业普遍缺乏信息化人才,特别是既懂业务、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种状况对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非常不利;四是缺乏统一规范与标准。民营企业内部产品编码、管理编号等技术标准、规范不统一,造成内部“信息孤岛”无处不在、系统不能集成、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同时,大多数行业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技术标准、服务规范,也是造成我国民营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综合效益发挥不出来的重要原因。

避免和解决以上问题,必须认清民营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障碍,找到症结所在。笔者认为,民营企业信息化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客观。这里主要指受经济条件、地理环境和政策环境影响的障碍因素。一是资金障碍。缺乏充足的可支配资金是实现民营企业信息化的首要障碍。信息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应该说经费的多少直接决定着民营企业信息化活动开展的规模大小和先进程度。从总体上看,现在大多数民营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入普遍较少,不少企业甚至还不知道什么叫企业信息化,更没有设置专项经费去建设,这就必然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信息化进程。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看,灵敏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企业进行全部经营活动最重要的职能系统,包括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与传递,这种信息系统显然具有信息收集来源广、信息存储种类多、信息处理迅捷和信息内容针对性强等特点。然而,由于资金、技术等条件限制,目前民营企业很少引进这种信息管理系统。即使个别企业建立了起来,也由于系统规划和设计欠周密,其系统的可靠性较差,生命力脆弱,很难发挥作用。加上在后期的人员培训、技术跟进、系统升级和维护的持续信息化投资支持不够,影响了信息化进程;二是环境障碍。从总体上看,民营企业所处的地理环境较差,这同样很容易转化成为经济实力和信息能力的巨大悬殊。在一些地区,由于经济还不发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还不充分,通信和交通设施相对落后,信息网络覆盖面还较窄,特别是内地和边远地区交通不便和通信中的信号不畅的现象还客观存在,民营企业获取信息既不系统又不全面。这样的信息环境是不利于信息化进程的;三是政策障碍。即各级政府为民营企业创办的信息服务机构既少且素质差,民营企业获取经济、财政、税收和改革等内容的信息渠道较窄。

(二)主观。一是管理层对信息化建设的困惑。目前许多民营企业管理者没有系统地了解信息化建设的知识,还不能从企业发展战略高度认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因而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缺乏紧迫性和积极性,甚至没有意识到为什么要信息化,信息化究竟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好处。同时,由于信息化管理手段能带给企业的“收益”无法以货币计量,民营企业对信息化投资建设的成功案例也不多,使得民营企业家对信息化建设方案将信将疑。当一个需要较大资金投入的信息化方案摆在民营企业家面前时,难免让人产生一连串困惑,如高额的投资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生产率、盈利能力,或者给客户增加多大的附加值,以及如何鉴定这些价值回报。信息化为民营企业带来的更多是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等无形的收益,很难简单地用数字衡量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收益。二是竞争意识较低。多数民营企业还没有设立专门信息开发和服务机构,即使建立了信息机构的民营企业,也是让有关部门兼管或设一名兼职信息员。个别民营企业虽有独立的信息机构,但人员少且设备差,制度不健全,造成无所作为,这些障碍信息化的主观性因素影响了民营企业信息化进程。

(三)心理。一是在获取信息方面。由于长期形成的群体观念和保守心态,造成了民营企业接受外界的信息有一种天然的心理阻挠。这主要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信息漫天飞,信息源本身的混沌度、信息量、信息密度以及信息新度等对人的刺激强度、信息信度等使民营企业经营者心理多少有一些不大适应。同时,信息的交互式、大容量和多媒体传播,也给民营企业造成过多的眼花缭乱和心理疲劳。特别是各种过时信息和虚假信息使一些民营企业家、经营者在寻求信息的过程中承受了过多的信息欺骗或伤害,从而思维过度引申,产生了对一些信息极端不信任的错误思维,信息兴趣锐减,在信息吸收时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消极态度,进而形成个体心理障碍。二是在使用信息系统方面。一些民营企业工作人员对系统甚至计算机怎么使用还很陌生,不知道计算机怎么操作,对这个系统产生恐惧心理,这主要体现在民营企业领导者身上,既怕自己不会操作,又怕别人操作了灵活,使用比自己熟练。实施信息化后,上级可以方便、及时、准确地掌握、了解下级的各种经营情况和指标,为提高对下级部门监督力度提供了有效手段,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有的就担心个人利益、部门利益、局部利益受到“损失”,由利益冲突导致的心理障碍就产生了。实施信息化提高了信息传递速度,改变了手工操作。从习惯了的操作方式转变到一个新的操作方式,心理上有一种本能的抵触。一些民营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后,必须根据信息化的规范要求企业流程,甚至要进行较大的部门重组、人事变更。流程再造的过程,必然会涉及不同人员的不同利益,一旦发现流程再造有可能触动自己的“奶酪”,其心理障碍就产生了。

(四)供应。信息化方案供应商如何正确引导和帮助民营企业理顺内部管理和生产流程,使民营企业真正认识到信息化能带来的好处,是民营企业成功实现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前提。不少信息化方案供应商一味把自己产品的优势和功能摆在企业面前,单纯地去推荐自己的产品,以实现产品销售为目的,只看重自身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及同行业之间的竞争,而不是实实在在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使自己的产品能与民营企业的生产特点相适应,达到帮助民营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这也给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了障碍。从技术方面看,技术不成熟也是一个障碍。这种不成熟体现在两方面:一是IT行业新的技术、标准一直在不断完善;二是软件开发商在发展中后期新技术的开发和跟踪跟不上实际技术的发展需要,出现相对落后现象。各软件公司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开发机构,均存在其跟踪新技术的薄弱环节。随着市场的开拓,对新技术、新应用的跟踪逐步落后。任何公司都可能存在薄弱的技术环节,存在需要提高的技术应用领域。信息化实施肯定有一个功能边界和实现的程度,可有时候销售人员为了能拿到项目,对客户随意承诺,这些承诺都可能有一些是目前技术本身比较难以解决或者需要必要的资金支持才能实现的。随意的承诺最终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开发商自身的被动。此外,也由于这些关键问题成为双方矛盾的焦点,最终让民营企业失去信心。信息化实施是一个过程,在实施过程中更多的体现的是贴身的服务。可以说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所销售的就是服务。可是实际情况却由于开发商的地域、人力、技术等种种原因,个别供应商不能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和系统维护及升级,使民营企业推进信息化持消极态度。对一个新的供应商软件公司来说,开始时由于没有具体的订单,不会感觉人力的紧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的发展,突然发现现有项目的实施、老项目的维护和新项目的开拓出现了人力不够等问题,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服务质量降低、现有项目工期推迟,不可避免出现应付客户的现象,影响了民营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积极性。

三、推进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的若干对策

现代民营企业,无时无刻都离不开信息,并从不间断地在跟信息打交道。民营企业日常活动的每个环节,几乎都和信息密切相关。与原材料有关的信息,如原材料的价格、产地、市场的供求状况等;与生产有关的信息,如原材料的使用量、生产流程等;与销售及服务有关的信息,如产品的销售价格,销售渠道,产品定价,目标人群,及市场的需求状况等。因此信息在民营企业整个经营活动中无时不起着一种纽带的作用,连接着民营企业的各个部门,也像是民营企业内流动着的“血液”,民营企业一旦缺少了这种血液,就随时有瘫痪的危机。要把这些“血液”运用好,让它能系统地、有效地为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服务,就必须推动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民营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领域,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开发效率,获取信息经济效益。通过信息化改造,让民营企业大量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进和强化企业物资流、资金流、人员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对民营企业固有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产生强烈冲击,促进信息技术与民营企业管理的发展与融合,使民营企业竞争战略管理不断创新,竞争优势不断增强。

(一)强化企业主体意识,有效推进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

民营企业与其它企业一样,都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民营企业总体上信息化主体意识不强,民营企业必须正确认识到要创造企业效益,就要重视和强化信息化主体竞争意识,努力提高企业所有人员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民营企业一旦决定实施信息化,就要按照信息化改造要求稳步推进。一是要正确认识信息化改造。信息化改造的目的是为了节省人力提高效益而过渡到另一种新的工作方式上去,计算机系统是促进标准化管理、提高企业效益的强有力的工具。如果民营企业的领导不打算实行标准化管理,还没有迫切要求以效益为中心来管理企业,信息化改造是难以成功的。新的工作方式需要民营企业领导层、技术人员等多方面共同创造,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系统的反复论证逐步明确、细化才能成功,因此信息化改革中的计算机系统开发是和民营企业工作方式的改变同步进行的,不能期望技术人员在计算机房忙碌一年半载就能突然得到一种新的工作方式,必须在民营企业领导的重视下,把系统开发分解成多个子系统来开发,以便于开发和试运行。在诸多子系统中,应注意首先选取那些使用效果明显又易于开发的子系统,其运行效果会增强民营企业对信息化改造的信心。同时,民营企业的信息化改造需要整体上的组织与控制。系统化改造工作量一般很大,民营企业应有一个通盘的考虑,把握和控制改造过程,使之有条不紊,做到合理安排,按计算机特点组织改造,整体控制。信息化开发和运行有许多先决的条件和问题,这是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的基础性工作,应该注意对系统分析员的选拔和培养。要注意规范信息、规范计算机的软硬件平台和规范管理模式。二是要做好信息化改造的准备工作。要建立民营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是一个长期连续不断改进的过程,因此应建立一个由管理专家、规划专家、系统分析员、统筹专家、计算机专家等成员组成的决策管理机构。在项目决策时,由该机构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详细的调研,论证,分析需求,明确目标,细心听取多方意见,从而增加决策透明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要落实信息化改造资金。在进行信息化改造时,民营企业必须对其进行包括技术、经济、财务等诸多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做出详细的投资预算,设立企业信息化改造资金,实施多渠道、全方位的融资,使资金落实到位,这样才能保证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顺利实施。三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人才是关键,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这就要求民营企业通过加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来造就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专门人才,来推动民营企业内部信息化改造。四是要采用新技术和新服务。这包括:①利用ASP。应用服务公共供应商ASP的兴起为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提升自身的管理和运营等素质提供了契机,民营企业如租用ASP提供的优质服务,既不需要投资基础设施,也不需要开发与维护应用软件,这样,同利用中介的专业化优势解决信息的非对称问题一样,民营企业综合价值链的外包,就可以大幅度削减民营企业在IT方面的工资支出及升级维护费用,而把精力集中在核心业务上。②发展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融合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能实现民营企业采购、制造、销售、核算、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整合,用统一的标准和科学的统筹来促进民营企业内部的效率的提高,有效控制和降低民营企业的运作成本,准确地分析和制定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

(二)强化供应商服务质量,有效推进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

信息化方案供应商对民营企业信息化的影响主要在:是否能够提高使用者掌握运用解决方案的能力,能否提供标准化的服务,提供的信息化改造方案是否适应于民营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否提供长期的合作以加强双方的反馈沟通等。在双方的合作过程中,供应商应该对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起到指导与辅助的作用。一个好的供应商可以优化民营企业的工作流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信息化的内涵与实施信息化战略。随着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及对信息化的逐步认识,供应商应当在民营企业走向信息化道路的过程中发挥出引领作用。一要为民营企业着想,注重产品的实用性,简单好用,简化操作。系统简单好用体现在,能一个回车或单击一次鼠标就能完成的操作,就要精简不必要的操作。信息的查询可以借助鼠标就能够完成,就应该脱离键盘;简化操作的标准应该是,能够在一个界面上完成的操作,就不要借助多个界面,一个鼠标能够搞定的,哪怕是多一个单击、回车操作都不要。简化操作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由程序员自己实际运行自己的系统,让程序员自己感受哪些不方便,采取什么方法能够方便操作。同时,力求免培训,做到界面功能明确、在线帮助完整具体、系统应用和配置设计为向导式和傻瓜式,不仅有利于使用,也可以大大缩短培训时间甚至不需要培训。二要提高质量,确保成功。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是确保系统稳定可靠的必要手段。在质量控制方面,必须建立独立的质量控制小组,对系统进行质量测试。只有将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早在研发过程中被发现和解决,才能在民营企业减少不必要的周折,提高成功率。同时还不能忽略文档完整性、一致性、正确性检查。开发成功体现为:系统在民营企业真正运行起来;系统解决了民营企业中的关键问题,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堵住了管理漏洞;民营企业通过信息化改造见到了明显的效益,物有所值。这就要求系统供应商不但要完成开发、安装、培训任务,更要跟踪使用情况,只有系统用起来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才能进一步完善。对没有用起来的系统、分析用不起来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真正将为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服务落实到位。

第5篇:企业经营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民营企业;信息化;诺兰模型;信息化阶段理论

我国99.8%的企业为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95%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直接影响着我国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与进程。现阶段,众多的民营企业发展参差不齐,但信息化建设在其发展中的意义与作用已受到普遍的重视。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民营企业,如何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身信息化发展的路径。

一、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经济学阐释

(一)信息效能构成民营企业生产函数的主要变量。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涌现出来的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流通领域,企业生产函数的基本变量主要是低廉的劳动力和有限的货币与实物资本。随着市场扩大和行业扩展,现代科技的影响逐渐渗透到民营企业的经营之中。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行业技术进步的跟踪与借鉴和引进,科技因素特别是信息技术产生的效能已越来越多地成为现代民营企业生产函数中的重要变量。

(二)网络技术进步引致民营企业边界发生变动。成长中的民营企业大多是资本密集型企业,其灵活的经营策略在市场竞争中优选新技术,使生产过程中资源效能的边界得以扩大。它们在不降低其他资源效能或要素与产品份额的情况下,单独或共同提高其要素的效能,使企业的生产和市场边界迅速外移扩大。

(三)信息网络的运用降低民营企业外部交易费用。信息化建设起步阶段的民营企业最关心在客户资源管理和市场营销方面采用适用的网络信息技术,以提高关键经营环节的效能和降低庞大的市场协调成本或营销费用,其结果明显节省了企业的外部交易费用。

(四)信息系统改善了民营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民营企业在管理架构上以家族式管理为主,60%—70%以上民营企业的决策和经营机构成员属于同一家族或类家族成员。先进适用的信息系统使家族企业的信息传递由垂直化转向扁平,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与激励机制的性能得以改善。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阶段理论及实践

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在上世纪后期提出著名的信息化建设的诺兰模型,该模型阐发的信息化阶段理论指出,任何组织由初步的手工信息汇总和处理向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发展时,都客观存在一般的发展道路和规律。数据处理在发展过程中总会受到技术进步、应用拓展、计划和控制策略变化及用户状况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呈现出六个依次递进的阶段。

(一)计算机局部替代人工的初始阶段。计算机对用户还只是替代手工进行日常收支账务管理等数据登录汇总的附属性设施,企业管理者对数据处理控制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信息技术对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关系及对企业边际收益的直接作用,用户还停留在怀疑和观望阶段。

(二)计算机应用范围的扩散阶段。企业管理者开始关注信息系统方面的投入和投资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信息技术边际收益远高于其边际投入的现象,激发用户不仅在财务、行政业务管理,而且在购销与存货管理、生产与设计管理等方面开始谋求信息技术带来的好处。

(三)信息化系统控制阶段。在经过初始和传播阶段的不断摸索后,企业信息化建设开始步入正轨。企业专门设立正式的信息管理部门,以统筹和控制企业内部不同部门计算机用户的信息处理活动。同时,要求在企业层面和不同职能部门的层面制定实施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管理计划和系统发展的方案。

(四)规划和标准趋向统一的集成阶段。企业从管理计算机转向管理信息资源,新兴产生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办公自动化系统(OA)、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生产(CAM)等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相继运用并形成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管理者开始使用数据库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现有信息系统的整合。

(五)信息系统全面综合应用的数据管理阶段。企业的信息系统已从单项应用发展到数据库支持下的综合应用。管理者基本上可全面考察和评估信息系统建设的各种成本和效益,分析和解决信息化过程中不同部门的平衡与协调。日渐发展完善起来的决策支持系统(DSS)、专家系统(Es)、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系统直接进入企业决策和资源配置的常规管理。

(六)信息化嵌入企业发展的成熟阶段。企业各个层次的管理者都已将信息化建设视为企业常规管理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提前规划企业的信息化蓝图和采用先进的信息控制管理系统,为企业各项业务计划的有效实施提供可靠的信息系统支持。先进信息技术系统的嵌入完全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充分体现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功效。

诺兰的信息化建设阶段理论或模型描述的是发达的信息系统发展过程中通常都要顺次经历的程序。阶段理论认为模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不可能跨越,尤其是第三阶段控制和第四阶段集成这两个阶段的过渡转化在整个流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信息技术进步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会有不同的变化,这不妨碍不同的组织在确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策略或制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时,首先应认识到实施主体的信息化建设当时所处的发展阶段,并根据该阶段的特征来指导实施主体的信息化建设。 转贴于

三、民营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信息化态势

民营企业的信息化要与企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必须把握民营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相应阶段的信息化需求态势,并以此为参照来寻求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实践与信息化阶段理论的契合。民营企业从规模扩张和管理体制更新的角度考察,其自身发展和信息化态势可概括为五个阶段。

(一)初创阶段的信息化业务有待激活。早期的民营企业主要是以个体、私人企业为主,资金少,人员少,技术少,生产与经营波动大,市场有待入门,风险抵御能力低,企业分化严重,存活率低。企业的家族色彩浓厚,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管理架构简单。随着中后期的科技型企业与国企改制型企业加入民营企业阵营,上述情况有所改善。这一阶段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基本上还是一种自在的状态,少数企业使用了计算机,大多数企业处在信息化建设的初始状态。

(二)适应阶段的信息化业务尝试跟进。在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的民营企业进入适应阶段,经过不断探索调整,生产经营正常运作起来,但不平稳。技术路线和产品尚未明确定型,生产故障和产品质量问题不断,客户资源短缺,进入市场难。在管理体制和架构上企业开始摸索和尝试合伙、合作、有限责任制和股份制等形式。企业在处理内部财务报表和营销资料工作中广泛应用计算机,在财务管理的MIS系统、办公自动化的OA系统等一些易于实施的方面进行尝试。这一时期民营企业的信息化意识已觉醒,成为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最为关注的传播阶段。

(三)稳定阶段的信息化领域逐步拓展。民营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步取得一定的市场资源和客户关系,生产经营进入稳定阶段。这一阶段企业技术路线明确,产品定型,目标客户锁定,融资渠道建立起来,内部管理架构和制度及人力资源基本形成,经营业绩显现并渐趋平稳。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则表现为由传播阶段向控制阶段过渡,部分企业设立起独立的信息管理部门,拥有自己的企业网页和邮箱,信息技术的运用从内部管理扩张到外部购销业务和信息输出。同时,大量有待甄别和处理的信息资讯开始拥堵,企业信息化建设处在最为迫切的阶段。

(四)成长阶段的信息化需求出现井喷。企业完成初期的原始资本积累后进人快速发展的成长阶段,生产规模扩张,市场份额扩大,企业产品技术含量提升,专利等专有技术拥有量增加,员工数量和素质上升很快,利润增长迅猛。但资金筹措、产能发掘、市场维护,劳资关系、客户关系、银企关系等矛盾冲突迭起,管理高阶化提上日程。这是民营企业信息化进程中需求最为旺盛的时期,为解决企业管理日渐增多的矛盾冲突,应对各方面信息资讯,企业信息化的硬件和软件大量投入,集成多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系统,以有效实现生产经营信息的收集汇拢、筛选分类和传输处理。

(五)成熟阶段的信息化系统格局形成。企业进人行业中上游地位,生产与营销处在高位运行,企业开始注意企业形象,社会影响度广为接受,这是成熟阶段的民营企业的重要特征。在优秀的民营企业中,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体制为企业主和经营者所认同,企业不同阶层的经营管理者、技术团队、基层员工分享企业成长的成果。企业逐步与社会资本融合,并进一步向公众公司发展,成为社会混合制经济的主要组成。这一阶段企业在信息化的需求和发展态势上,与企业信息化阶段模型中的的成熟阶段相吻合。

四、民营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构建路径

(一)确立信息化与企业发展在阶段上相互适应融合的思路。民营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是不同阶段的渐进演化。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和需求是逐步递进的,而且信息化建设的阶段通常滞后于企业的发展阶段,信息化是由企业生产经营进步的需求所拉动的。企业信息化也是一个不间断的流,与企业的资金流、物资流、人员流一样处在不停的运行流转之中。它的起点可因企业的行业性质、规模实力和所处阶段有所不同,但它的发展演进仍须遵循自身的内在规则。信息化与企业发展过程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理想的目标境界是达到信息化与企业的现代工业化进程的相互融合。

(二)坚持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选择的先进适用原则。民营企业现实生存发展要求和现代经济学研究表明,现代工业化浪潮下的企业发展,不论发展中的新型现代工业企业还是改造中的传统工业企业,都必然会融入信息化的元素。但企业的信息化显然不是硬件和软件越超前就越好,也不是资金和人力投人规模越大就越强,它必须与企业的实际需要和发展阶段相适应。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时期的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取舍、硬件和软件装备的配置、信息化运行和维护的模式,都应有其特定的内容和要求。以尽可能少的支出代价取得尽可能多的利润回报是企业经营的根本准则,企业信息化建设同样要遵循这一准则。信息化有不同的实现形式,但它的实质只是企业盈利的手段。因此,先进而又适用的才是最好的。

(三)客观评估企业信息化建设切入的初始条件。企业和信息化的发展都是呈阶段性的,没有一定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缺少企业根据业务发展需求的内在驱动,对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缺乏正确的评估,企业信息化建设就可能是事倍功半。有观点认为,中小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相互地位是平等的,都处在同等的起跑线上,彼此间的差距并不大。如果这仅是鼓励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打消顾虑,发挥小企业决策快捷、机动灵活的优势,积极投人企业信息化建设,那肯定是有道理的。但这种观点往往导致一些企业认识不到自身条件的限制,忽视与大中型企业在资金、人才、业务等各类资源上的巨大差别,盲目照抄大企业的信息化模式,贪大求全,追求形式,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信息化效能的流失。

第6篇:企业经营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信息化;民营工业企业;问题;对策

一、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全球企业竞争激烈,市场竞争加剧的同时也不断推进各企业跟进时代,不断研究本行业的运行情况,形成系统、有效的理论体系,不断进行信息化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供应链总体优化为标准,与时俱进,提高本企业的竞争能力与盈利能力。我国民营工业企业正处于财务管理信息化不断深入的阶段中。财务管理信息化对于提高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率、提高决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可这一进步对民营企业来说,是不易的。从企业的实际业务出发,不断解决问题,不断推动本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化本企业的结构,提高盈利能力。

二、民营工业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现状

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应用,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财务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提升本企业的运行效率,在成本控制、销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1.民营工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迅速

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从MRP开始,到MRP2,到ERP,再到ERP2即现在的协同商务,财务管理信息化在不断的发展,对企业的影响也不断扩大。从最初的成本控制、BOM的建立等,到本企业的人、财、物的综合利用,再到内部集成与外部集成,对企业的经济业务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伴随会计电算化等信息化的大潮,我国民营工业企业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也在大力发展本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不断与国际接轨,从本企业的实际业务出发,投资大量资金进行软件开发与应用,提高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

2.民营工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现实问题

可是我国民营工业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进程仍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与发展。在深化改革,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民营工业企业也处于一个重大变革期。产业转型、企业管理结构等方面都需要进行转变。由于民营企业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控制较为乏力,且缺乏大量的资金,加上大型集团企业的压制,民营工业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虽势在必行,但是问题诸多。

如,我国部分民营企业对财务管理的制度管理不够重视,企业的制度系统不完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的基础业务流程系统常常产生矛盾;资金不足;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软件系统的应用能力有待提高等。

三、民营工业企业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问题

1.不同行业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差异

我国民营工业企业涉及领域甚广,不同企业不同行业有不同的经济业务,不同的基础工作需要不同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进行处理。

在MRP、MRP2、ERP以及ERP2的发展过程中,最初正是从工业企业的产、供、销开始的。但由于我国不同行业企业的工作内容区别大,差异较为明显,没有一个较为统一、普遍、易实施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供民营企业使用。加上民营企业的资金实力不够雄厚,无法长时间对财务管理信息化进行投资,延缓了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进程。

2.规模小、信息化成本高

除了一些发展较好的大型民企外,我国民营工业企业的规模较小,加上国有大型工业企业的排挤,以及大型跨国公司对我国市场的占领,民营工业企业面临较大的困难。在简化行政审批制度、供给侧改革等改革措施的践行下,我国民营企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在规模效益上仍未达到较理想水平,进行信息化研究的成本也过高,民营工业企业缺乏充足的资金与充分的时间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3.缺乏专业人才

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进程需要专业人才的推动,可是当下我国民营工业企业内的信息化高素质人才较少,延缓、阻碍了民营工业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脚步。

财务管理信息化需要的人才,要对管理、财务以及计算机等领域有较为全面、深刻的认识与研究,对相关领域有丰富的知识,对国际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状况有较为明确、全面的了解,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在人才的带领下,民营工业企业可摆脱原有的结构落后,体制僵化,以及对市场反应不足等泥潭,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发展。

由于我国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专业人才本身较少,加上许多实力较强的企业对人才的吸收,民营工业企业所需要招纳的人才数量与劳动力市场上人才的供给量不平衡,导致民营工业企业缺乏大量人才的注入。同时,许多民营工业企业由于资金限制,也无法维持专业人才在本企业持续进行工作。

4.专业信息化系统的应用程度不足

民营工业企业的主要业务是工业项目的产供销等,许多民营工业企业在大力开拓业务的同时,却没有及时促进专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立与更新,从而使得本企业内缺乏与时俱进、跟进市场的信息系统,不利于企业时刻关注企业内部的财务运行状况,也使得企业无法与外部进行充分的经济联系。

我国当下还存在许多民营工业企业在原有的管理模式与发展模式下经营,ERP,乃至ERP2系统的应用少,没有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企业效率的积极带动作用。

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信息化系统的应用。由于我国民营工业企业在以往的较为粗放的发展模式中,对信息化系统重视不足,搁置了专业信息化系统的发展,从而不利于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第7篇:企业经营信息化范文

[摘要]制造业企业营销信息化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市场营销水平,其重要体现就是网络营销,在运作过程中,要把握要点,才能促进营销信息化的顺利进行。[关键词]营销信息化网络营销运作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制造业的增长,制造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企业营销信息化已成为我国制造业企业迈向国际市场、有效参与市场竞争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制造业企业营销信息化,就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制造业企业营销活动的各个环节,建立现代营销信息系统,开展网络营销,通过对企业内外营销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实现企业内、外部营销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不断提高企业营销管理水平和提升企业竞争能力。一、制造业企业营销信息化的重要性1.提高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企业信息化的内容包括营销信息化、生产信息化、研发信息化、人力资源信息化、财务信息化、决策信息化等。营销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难点和重点,因为企业的营销活动涉及到企业内部的产品开发、生产、财务、储存等以及变化的外部环境,能否建立覆盖所有销售网点的信息网络,在实施企业资源规划(ERP)管理的基础上,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营销活动各环节,开展客户关系管理(CRM)和实施供应链(SCM)管理,建立具有营销决策支持功能和营销活动执行、监督、分析功能的现代营销信息系统,直接关系到企业信息化的成败。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制造业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细胞和实现信息化、工业化的载体,其信息化水平既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也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2.提高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营销信息化可以使企业与客户之间进行双向、实时的沟通,客户的需求以最直接、最快的方式反映到企业的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加速新产品开发、缩短新产品准备期、快捷提供服务和销售,此外,还能使制造业企业以较低成本费用进行调研、信息、建立网上销售渠道、开发市场等。在营销信息化过程中,先进的营销方式和信息技术与敏捷制造、精益生产等先进的生产制造模式相结合,能更好地满足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而且企业营销信息化必然导致企业营销管理模式的变革,提高企业市场营销信息处理的速度和营销决策能力等这些,都将我国企业的市场营销水平,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二、企业营销信息化的重要体现就是开展网络营销企业营销信息化的重要体现就是开展网络营销。网络营销不仅使传统的营销组合有了新的内容,如网络促销形式多样且收费低廉或免费、跨越时空限制通过网络直接销售商品等,而且网络营销的方式具有多样性,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或组合使用,常见的有:利用网站营销、利用搜索引擎营销、加入行业信息网、利用电子邮件营销和利用博客、BBS营销等等。网络营销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现代营销理念,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实现营销的4C(ConsumerWantsandNeeds,CosttoSatisfyWantsandNeeds,ConveniencetoBuy,Communications),即能够做到:客户的需求和欲望可以随时了解、客户获得满足的成本相对低廉、客户可以方便地采购、与客户的沟通易于实现。在实际工作中,网络营销一般可分为五个层次,即网络调研、网络促销、网络分销、网络服务、网络整合营销等,这五个层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渐深入。三、制造业企业营销信息化的运作要点1.全面规划、分步实施企业营销信息化是一项涉及面广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逐步发展和逐步完善的过程。企业高层管理者应全面考虑,分步骤、分阶段、有主次地推进,在战略规划中,应着重考虑以下问题:(1)目标和任务。对营销信息化的应达到的技术水平和将要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有明确的目标,比如:树立形象、拓展采购与销售渠道、加速新产品开发、扩大销售、提高售后服务水平、降低交易成本、对市场需求快速反应、更好地满足客户需要、批量定制、促进价值链的整合等等,需要强调的是,目标和任务要与网络营销的层次相对应。(2)实施步骤和阶段。(3)投资预算和投资回报。既要制定初始投资预算,还要制定分阶段实施的预算,明确收益模式。(4)配套改革工作。比如对员工的培训、制度的完善、业务流程重组等。2.进行业务流程重组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就是要以业务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经营管理流程,其根本目的是以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化为基础,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以客户、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在实际工作中,业务流程重组的基本内容包括工作流程重组、信息渠道重组、组织结构重组、人员素质重组等,通过业务流程重组,可以改变不适应企业营销信息化的传统流程,使新的业务流程更具“柔性化”,增强制造业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3.加强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营销信息化是建立在企业内部信息化基础上的,企业应建立并完善内部信息系统,通过构建企业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实施企业资源规划(ERP),将企业的人力资源、产品开发、财务、供应、制造、库存、销售、质量、成本等职能集成在一起,实现对企业的动态控制和资源的集成与优化。国内很多企业将作为营销信息化主要体现的网络营销简单地理解成是设计网页、网上广告宣传、网上开店等,而忽略了企业在接到客户定单后如何满足客户需求,如何控制整个销售网络的运作,这一切都需要企业内部信息系统支持的。很多企业由于没有后台信息系统的支持,从前台商务站点上获得的销售定单、市场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到后台系统中;同样,如果前台系统不能及时读取后台系统中关于产品、价格、库存、客户等信息,就会造成前后台信息的脱节,最终难以满足客户需要或客户的满意度下降。4.创建有特色的商务网站并加以推广完善的企业网站是开展网络营销的基本前提。企业在制定网站建设规划的基础上,通过自建、服务器托管、租赁等方式建立网站,通过网站信息、在线调研、网上交易等,以达到营销信息化的具体应用。在网站设计与建设中,要避免网站规划和栏目设置不合理、定位模糊、交互性差、信息不完整、网页信息量小、栏目层次过多等问题,还应该重视免费网络服务功能的建设,如免费信箱、论坛、会员服务等,以增加与客户交流的机会。在网站运行中,要加强对网站的维护,以保证网络营销的正常开展。网站具备一定的知名度是网上营销顺利进行的条件,必须加强网站的推广,让网上用户了解、接受并愿意经常浏览本企业的网站,不断扩大网站的用户规模,提高网站的利用效率。网站推广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企业制定可行的网站推广方案,并重视网站推广艺术的运用。5.完善网络营销系统的增值系统营销信息化的顺利开展,不仅要建立现代营销信息系统,加强在线功能,更要通过对企业内外营销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实现企业内、外部营销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不断提高企业营销管理水平和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因此,还要加强网络营销系统的增值系统建设,要广泛地应用客户关系管理(CRM)和供应链管理(SCM)。CRM系统的主要内容包括营销自动化、销售过程自动化和客户服务等,企业利用CRM系统能够收集、跟踪、分析每一个用户的信息,从而了解和分析用户的需要,提高营销决策和执行的有效性。供应链管理(SCM)是指在生产及流通过程中,为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联结上游与下游企业,对信息流、物流及资金流进行合理的调控,以期达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效率,迅速以最小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价值的过程。此外,在营销信息化推进过程中,要从营销效果、商业利益等方面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同时借鉴其它企业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情况不断完善信息化工作。在营销信息化过程中,为防范风险,除了要有规划、分步实施、领导参与、配套改革外,还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组建信息网络和进行相关软件系统的选型、谨慎选择信息化咨询与合作伙伴、实施信息化建设项目监理,保障信息化项目工程质量。参考文献:[1]徐源:信息主管实务[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年1月[2]朱圣堤高韧:中国企业网络营销现状与发展策略[J].商业时代,2008,(15)[3]谷文辉韦俊仲:中国制造业电子商务应用研究[J].江苏商论,2007,

第8篇:企业经营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信息技术;企业制度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1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会不断引领着企业的管理技术随之发生改变,管理理念要不断创新,管理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管理理论、企业事务和经营思想也不断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管理的过程中要转变并创新管理思路和理念。

二、企业管理观念的创新

在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观念创新是比较重要的一点,企业想要实现管理创新,最先要做的就是创新管理观念。企业管理者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注重观察新事物,突破传统观念的制约,在全球企业管理创新当中都要注重融入思想,所以要在思想上进行改变。

第一,强调信息重要性的思想。目前世界范围内信息水平不断发展,只有随时更新企业信息才能够准确掌握企业管理的核心理念和思想观念。

第二,加强能力为本的思想认识。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对企业提出了极高的应变能力的要求,企业要从之前的以物为本转化成现代化以能力为本的发展模式。

第三,重视企业伦理思想。在之前以工业生产为主的经济阶段,企业经营所追求的最大目的是实现尽量大的利润,对企业伦理比较忽视。企业一味追求利润增长就会对环境产生破坏,这种情况就违背了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根本原则,所以要在企业管理创新中强调伦理思想,加强企业的道德管理核心与构建,保证企业顺利经营。

三、企业管理方式的创新

第一,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想要实现企业的创新管理的关键就是使企业实现信息化发展,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建设,这是企业实现管理创新的关键问题和内容。所以,企业要加强并改变思想认识,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和能力,完善企业资源,争取经济效益最大化。

第二,实现企业的和谐平衡的管理。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不能完全依靠强制的力量进行控制,要应用创新的方式研究并分析员工的心理,引导并激发企业员工的创新工作能力以及工作的积极性。企业是有较强组织性的集体,构建和谐的企业环境能够帮助企业发展,所以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要强调和谐平衡的观点,实现各个组织部门的通力合作,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效益。

第三,强调企业组织运营方式的转变。现在,企业的发展已经不能单纯依靠企业内部资源实现,要尽量使企业的管理方式和业务流通不受地区和环境的限制,要强调企业团队和外部环境的协调作用,要融合多方面力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要及时掌握并充分利用企业的内外部资源,使其合理地融合补充,提升企业在整个行业当中的竞争地位。再有,想要创新企业管理,还要突破组织的局限性,在经营管理企业的时候,要强调和外界环境的沟通和交流。所以,在现代信息社会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做法之一就是要突破企业内部的局限性。

第四,实现企业营销模式的网络化创新。企业管理过程中营销活动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过去的企业营销当中,企业的分销渠道长,信息反馈的比较慢,这样就需要企业构建网络化的营销模式,改变传统营销模式的方法,加强企业营销能力,提升销售反馈速度,它还能够转变企业整体的营销模式。之前企业一般使用一对一的营销模式,这种模式成本投入高,企业运营资金压力大。现在,电子信息网络不断发展,在各个行业当中都有所应用,可以在企业营销中实行网络化营销,加快企业产品的消化,完成一对多的营销模式的构建,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信息网络当中,企业能够缩短和消费者的距离,可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需求,设置个性化的产品生产和销售设计。通过互联网络,企业能够大面积地宣传自身的产品,还能够及时地搜集有用的信息和资源,这样企业在网络平台的应用过程中实现了管理的创新。

第五,企业管理要实现制度创新。企业经营所遵循的准则规范就是企业的制度,有领导,内部管理,经营模式和经济管理等多项制度内容。想要保持企业的正常经营,就要提升企业制度的建设能力,不断完善并创新企业制度实现制度的提升。在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当中,企业制度面对很多问题,信息变化速度很快,企业的制度需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内容才能保证经营,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管理制度才能够满足信息化社会对企业的要求。企业想要创新管理制度,就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确定企业的定位。企业要对传统的分工进行调整,不断满足企业的需求变化,构建信息管理制度,加强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实现更高水平的企业管理,完善企业管理模式的信息化建设。再有,因为知识体系的变化会随着信息内容的发展而变化的,知识结构也会因此而进行调整,企业就要及时组织员工参与学习和培训,强化企业制度,只有创新发展企业的管理制度,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企业发展。并且,创新企业的相关制度的根本基础还有一项就是保证分配制度的公平合理,这样就说明想要实现企业制度创新,企业要加强完善分配制度。

想要实现企业管理创新就要改变思想,创建条件以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实现企业管理思想的根本转变,构建和谐平衡的企业管理环境,将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应用到现代企业管理当中。企业管理创新需要很漫长的时间实现,它直接影响着企业今后的发展,需要企业经营保持明确的管理理念,要根据先进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只有细致分析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才能够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进而构建企业的信息和网络建设,实现企业制度的根本创新,最终实现企业的创新发展,实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共同发展。

四、结论

只有实现企业的发展创新才能保证企业经营的成功,创新是企业发展建设的基础,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企业才能够充满活力的经营,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企业才有足够的竞争能力,只有竞争能力够强的企业才能够稳固自己的行业和社会地位,才能够实现更好的发展。企业能够良好地实现创新,才能够实现未来的稳定经营,创新是帮助企业发展,完成企业定位,实现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才能够实现企业的长久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利媛.新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J].北京:经营与管理,2008(2):28-29.

[2]孙勇.“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创新[J].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11):67-69.

第9篇:企业经营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煤炭经济模式;信息化;运营;新常态

一、煤炭企业在信息化背景下所存在的经济发展问题

(一)企业信息化人力资源不足,缺少信息化管理机制

传统的煤炭企业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技术操作能力较弱,并且在煤炭企业的信息化人力资源储备规划上算是比较晚的。因此,煤炭企业的信息化技术人才培训机制不够成熟,当前我国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及储备的情况都不算乐观,因此缺少信息化的管理机制,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煤炭企业信息化发展。同时,煤炭企业的管理机制也不够健全,缺少专业的培训团队和优秀的师资力量,也没有较为完善的培训评估系统。煤炭企业作为重要能源企业,由于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对于信息管理技术的投入不高,从而导致了一些专业人才不愿进入煤炭企业就职尴尬局面。正是因为煤炭企业的低工资、高工作量的不合理待遇,让煤炭企业信息管理技术人员得不到相对公平的发展平台,才导致煤炭企业信息化发展缓慢。

(二)时代信息化与企业经营理念更新速度之间存在差距

时代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很容易使一些传统形式的企业遭到淘汰,而现在一些煤炭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有些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到信息管理技术对于企业经营的重要作用。还有一些管理人员在企业经营理念上没有进行更新和调整,比如对计算机自动化可以大量减少人力物力的意识和概念都还比较模糊,没有加强煤炭行业信息化建设,还在使用高成本低效率的企业经营模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煤炭企业利用“互联网+销售”经营模式来拓宽销售渠道方法还没有得到普遍推广,在客户管理和生产指挥等等方面还没有建立起十分完善和高效的信息管理体系,这与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理念有着十分重大的联系。在生产环节和管理过程中,煤炭行业的经营还处在信息化建设的初级阶段。想利用信息化网络技术优化煤炭企业的生产和管理,还需要煤炭行业的管理人员不断更新自己的经营理念,跟进时展的步伐。同时,在我国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法律约束作用不强的现象,煤炭企业在经营时没有明确的信息化行业标准。

二、新形势下煤炭企业经济运营模式的问题解决对策

(一)加快企业管理理念更新,建立信息化管理核心系统

煤炭企业要从根本上更新自己的管理理念,学会利用互联网技术对自身的生产管理,销售等方面进行实际的生产链优化,进而构建出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核心系统,如用户管理系统、内部员工管理系统、生产指挥管理系统、销售运营管理系统等等。制定与时展并进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拓宽销售渠道、联系广大客户,是煤炭行业持续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企业管理人员要用发展的眼光制定未来的策略,你要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传统的经济运营模式,不断进行企业内部的深化改革以及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面对现代强大的市场竞争,转变传统观念,瞄准“互联网+”时代为煤炭经济提供的机遇,并且能够快速的抓住机遇。

(二)做好信息化员工培训,培养优秀的信息化技术人员

做好信息化员工培训是为煤炭企业储备信息化人力资源,人才是一个企业能否顺利运营的关键。对于煤炭行业所存在的信息化复合人才工资待遇不合理的情况,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要进行反思和调整。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人才培养,要全面提升信息化技术人员的素质,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企业内部培训;二是公司为员工提供条件进行外训。对老员工可以进行内部训练,因为他们更加了解公司内部业务的操作流程,内部专业训练教会内部员工使用信息化技术,有助于员工业务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而外训更适合企业在引进新的信息化技术人员时使用,信息化技术人员大部分对煤炭行业的内部业务操作不够了解,因此,企业外训的目的就是让他们熟悉内部工作,进而提升工作效率。破解人才短缺难题,才能真正解决煤炭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