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养老行业风险分析与对策范文

养老行业风险分析与对策精选(九篇)

养老行业风险分析与对策

第1篇:养老行业风险分析与对策范文

养老基金投资绩效评价体系,是现代金融经济条件下养老基金管理的一个重要而不可或缺的方面,是探索全球和我国应对人类共同面对的老龄化挑战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的重要内容。理论上是对共同基金投资绩效评价理论的重大发展,实践上是庞大的养老基金投资管理的迫切需要。

养老基金投资绩效评价体系,是科学应对老龄化挑战、科学管理庞大的养老基金投资的实践需要。目前,全球面临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中国尤其面临“未富先老”、特殊的4-2-1家庭人口结构,养老基金投资管理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国际上养老金制度已经形成了包括公共养老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养老储蓄的多支柱体系,积累了庞大的养老基金并进行市场化投资运营。我国养老基金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社会统筹账户基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2009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储备近8000亿元,社会保险基金节余达1.77万亿元、其中养老保险基金节余达1.25万亿元,企业年金基金达2533亿元。只有尽快建立科学的养老基金投资绩效评价体系,才能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估养老基金投资业绩、指导养老基金投资政策、完善养老基金制度和监管,进而控制养老基金投资成本、降低养老基金投资风险、提高养老基金投资收益。没有科学的系统的养老基金投资绩效评价理论和方法,养老基金政策评价、投资管理业绩评价、委托人的权益评价就没有基本的准则。养老基金投资绩效评价体系,是对共同基金投资绩效评价理论的重大发展。养老金理论方面,丹尼斯.E.罗格、杰克·S·雷德尔、弗兰克·J·法博齐、约翰·Y·坎贝尔、路易斯·M评价体系。养老金的实践当中,基金评价公司晨星(Morn-ingstar)公司和标准普尔Micropal公司等分别形成一套完善的共同基金业绩评价体系,美国投资公司协会就共同基金投资推行了全球投资评价标准(GIPS)。一些专业机构如翰威特、美世、路透等开发了一些适用的养老基金分类比较方法和比较基准,但系统的形成行业共识的养老基金投资绩效评价体系还有待建立和完善。

我国的系统的养老基金投资绩效评价体系也在建立和探索当中。国内学者杜书明、陈收、胡立峰等对共同基金绩效评价做了系统的研究,银河、天相、晨星中国等分别在实践上形成了共同基金投资绩效评价的可行方法。由于我国的养老基金尚处于发展初期,其投资绩效评价理论和实践还在探索中。理论上郑秉文、杨长汉、许星剑等人只是做了一些初步的或者某一支柱的探讨,实践中社保基金没有形成行业共识的绩效评价体系。企业年金虽然路透中国、中国养老金网等探索性地开发了“中国企业年金指数”,但系统的成熟的养老基金投资绩效评价体系还在探索中。在我国养老金领域,大量金融、经济、社会保障及公共管理方面的学者,都高度意识到了养老基金投资绩效评估的重要性,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养老基金投资绩效评价的重要性和理论研究的方向。大量的金融投资机构、养老金监管部门、养老金委托人和受益人,迫切需要系统的养老基金投资绩效评价理论进行科学指导。

二、建立养老基金投资绩效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养老基金投资组合选择与资本资产定价理论

养老基金区别于一般基金的典型特性是它的长期性。在长期性特点下,养老基金的投资组合特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绩效评价模型都显著区别于一般的共同基金。养老基金对风险的判断不同于短期投资者,个人稳定的工作收入可以视作一种无风险资产,因而其退休前对长期性的权益类资产有更大的投资偏好。匹配这种偏好,在长期里,股票等权益类资产的安全性和收益性都大于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在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周期里,货币市场和固定收益市场的投资工具的平均收益率远远低于股票的平均收益率,看似安全的货币类资产和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投资,在长期里不但不能战胜通货膨胀、保值增值,反而有可能使养老基金面临贬值的风险。只有股票和其他权益类投资工具,在长期才有战胜通货膨胀、取得长期较高投资收益的可能。在收益目标方面,其对财富的评价不是出于自己的短期心理效应,而是一定风险基础上适合的收益水平以保证退休后预期生活水平的稳定的现金流。在投资限制方面,共同基金完全以投资效率为目标,而养老基金投资政策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所以,需要针对养老基金的收益风险特征,构建适合养老基金特点的投资组合选择理论和资产定价理论,作为养老基金投资绩效评价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根据养老基金投资的风险收益特征,系统构建养老基金投资绩效评价有关的基金分类方法和标准、业绩基准、风险调整收益分析模型、归因分析模型,形成相对完整的养老基金投资绩效评价体系。

(二)养老基金分类方法

分类比较是共同基金也是养老基金行业通用的比较方法之一。同行比较,是绩效评价最直观最实用的方法之一。但是,如果具有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基金进行比较,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基金之间具有不可比性。只有在科学的分类基础上,才能进行科学的分类比较。按照养老基金投资组合的风格分类,养老基金的投资组合可以分成激进型投资组合、保守型投资组合、稳健型投资组合等。按照养老基金投资对象分类,养老基金的投资组合可以分成股票型投资组合、债券型投资组合、混合型投资组合等。按照养老基金投资策略分类,养老基金的投资组合可以分成积极型投资组合和消极型投资组合。按照养老基金投资范围分类,养老基金的投资组合可以分成国内投资组合和海外投资组合。只有相同类型的养老基金投资组合,其投资收益绩效评价才具有可比性。

(三)养老基金投资业绩基准

养老基金投资业绩基准一般分为两大类:第一种业绩基准是绝对指标。已知参加养老金计划的职工平均到退休的年限、现在可投资的金额、在未来可投资的金额、退休所需的平均金额,可以计算出需要每年多少的投资收益率来满足委托人的投资目标,此即绝对基准指标。第二种业绩基准是相对指标,即指数。指数反映了选定的若干证券的综合表现水平,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投资业绩基准。养老基金投资的资产配置有法定的比例限制,不同的养老基金投资组合有不同的投资风格和类型,需要采用定制投资基准。定制投资基准应有助于理解某一特定的养老基金的投资目标和风格,它可以是几个市场通用指数的加权和,也可以对单个市场通用指数各组成部分的权重进行调整

(四)养老基金投资风险调整收益模型

运用经典风险调整收益率评估方法,可以在风险的基础上,对投资收益率进行客观衡量。特雷诺指数、夏普指数、詹森指数三大经典风险调整绩效衡量方法及信息比率、M2测度等基金的绩效衡量方法,需要根据养老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调整这些方法的收益率、方差、系统风险等指标,才能运用于养老基金投资的风险调整收益绩效衡量。夏普、特雷诺指数计算的是单位风险带来的超额收益,是比率值。詹森系数计算的是基金经理积极管理产生的系统性风险报酬以外的超额收益,是差异值。在对基金绩效评价排序时,不同计算方式可能得出不同结论。另外,采用不同的风险度量标准也会对基金绩效排名造成影响,统一个养老基金投资组合,用不同的指数进行风险同质化收益评价,可能会有不同的结论。比如詹森和特雷诺指数使用贝塔系数度量风险,仅考虑养老基金投资组合的系统风险,而夏普指数使用标准差度量风险,标准差度量的是基金面对的全部风险包括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很高时,养老基金投资组合更加吻合市场走势。非系统性风险可以通过构建投资组合来分散投资来降低。如果非系统性风险降为0,那么养老基金投资组合将获得市场平均收益。而许多养老基金经理往往会通过重配某些行业或某些股票的方式,通过承担较高非系统性风险,采取积极投资管理策略,谋求超越市场的收益。

(五)养老基金投资业绩归因分析

绩效衡量只是对投资业绩的结果的评估,对产生投资业绩的原因分析是业绩归因分析。养老基金投资业绩归因分析主要研究资产配置能力、证券选择能力、行业或部门选择能力和择时能力等。基于养老基金投资的特性,需要重点研究养老基金资产配置方法对业绩贡献的影响。从国际经验来看,养老金计划主办人投资决策分成三个主要方面:投资政策、投资政策管理和资产管理。在信托型养老金制度下,投资政策和投资政策管理的决策主体都是养老金受托人。养老基金投资的业绩来源结构如下:投资政策(包含战略资产配置)提出投资计划操作的参数,针对资产类别和投资管理人确定配置目标,其业绩贡献在全部业绩中所占的比例达80%,投资政策管理(战略资产配置调整)即执行投资政策,按照投资政策指引配置资产,必要时定期进行再平衡,其业绩贡献在全部业绩中所占的比例达15%。

第2篇:养老行业风险分析与对策范文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保值增值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30日

一、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进入持续快速增长阶段,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已经开始实施。为适应当前经济增长的趋势,不断完善和加强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就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主要面临资金规模不足、资金投资渠道较少、资金保值增值压力大、资金缩水和资金缺口风险巨大等问题,因此努力提高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水平和效率,保证养老保险基金安全、保值、增值、高效、完整,探索运行合理的基金投资管理模式和途径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加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改善老年人基本生活保障的重要举措。

二、相关文献综述

目前对于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研究:第一,从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优化组合的方式看,Blake(2003)发现,要实现社会财富的保值增值,必须对各种相关财务项目进行优化组合。Douglas Wright(2011)认为实施固定缴费方式的养老保险基金计划的居民,其最优投资组合方式是以目标为导向的投资策略。惠恩才(2015)则认为必须开辟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多元化路径,实现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多元化发展;第二,从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的模式看,Orszag、Stiglitz(1999)认为要使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创造出最大的效益,获得更高的资本回报率,就必须在完善的、健全的资本市场中进行投资管理。周沛(2015)则认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过程中,需要从安全价值、保值增值价值、服务价值进行考量;第三,从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监管看,Goldman(2000)认为监管机构或人员必须要求从事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的机构保持相对较高的清晰度,保持相关信息披露的透明度。E.philip Davis(2001)认为对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可以采取“审慎人”和“数量范围限定”监管模式。王小华、张军涛(2014)认为我国现阶段应实行严格限定监管模式,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从根本上解决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难题。尹春媛(2015)认为为了解决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必须加强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财务监管。

三、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规模分析

(一)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规模分析。由表1可知,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呈上升趋势。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改革和完善,越来越多的居民逐渐了解到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相关制度或政策,逐渐意识到缴纳基本养老基金能够保障自身的养老保险权益;另一方面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社会统筹部分主要有国家财政补充,而个人账户是由个人储蓄补充,并且该账户可以起到保值增值的作用,极大促进了居民向个人账户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积极性。(表1)

(二)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规模分析。由图1可知,从2007年至2014年之间,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规模逐年扩大,但投资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主要的原因有:首先,企业年金计划的编制越来越需要专业化、知识化和市场化作支撑,企业的年金基金投资管理制度也更加适应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制度的改革;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渠道、投资方式、投资种类等不断增加,扩大了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规模;最后,政府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较为有效合理的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政策,吸引对企业年金基金感兴趣的职工参与其中。(图1)

(三)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规模分析。根据《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5》的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累积记账为40,974亿元,比2013年增加了5,865亿元,其增长率为16.71%。而与之相对应的另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做实的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基金总额为5,001亿元,比2013年增加了847亿元,同比增长了20.39%。从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规模看,做实的增长速度比累积记账的增长速度更快,但由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基金的数额较大,因此要破解“空账”难题还需付出更多的努力。

四、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分析

从表2相关数据可知,在2007~2015年之间,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呈现出跌宕起伏的状态。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2007年,中国经济呈现出高速发展势头,使得投资于股票市场的养老保U基金获得了高收益;第二,在2009~2011年之间则呈现出下降趋势,主要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各类投资渠道都不同程度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第三,从2011年开始,因为国家对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管理更加多元化、标准化,养老金入市也已经提上日程,使得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朝着有利于我国国计民生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得投资收益不断增加。(表2)

五、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风险分析

首先,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于银行存款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通货膨胀风险,如果通货膨胀率高于银行存款利率,则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会面临较大的损失;第二,银行倒闭的风险,使得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风险加大;第三,银行存款利率风险,将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于银行存款,其收益必然会受到银行存款利率的影响。

其次,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于股票所面临的风险有两个方面:第一,系统性风险,主要包括股票市场利率风险和政策风险。股票市场利率风险在我国实际上并不明显,主要是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利率尚未实现全面的市场化改革;政策风险的存在,是由于我国仍然处于经济转型升级期,各种财政、利率、产业政策等对养老保险基金影响较大;第二,非系统性风险,主要包括股票价格波动风险、经营风险、流动风险。

最后,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于债券所面临的风险。投资于债券市场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违约风险,这一风险是在债券投资中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当债务人无法偿还所欠债权人债款时,违约风险就会发生,必然导致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风险增大。此外,与投资于银行存款类似,也会出现通货膨胀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造成养老保险基金的损失。

六、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的建议

根据前文分析结果,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明确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Y管理应遵循的原则。安全性、获利性、流动性和社会效益性是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必须遵循的四个基本准则;第二,拓宽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工具。除传统的银行存款、国债、股票、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一些新的金融投资工具也正在兴起,因此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需要进行多元化投资,以规避风险;第三,合理确定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最优投资组合方案,实现多样化投资,降低投资风险;第四,积极创新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模式,努力寻找适合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的新型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模式;第五,建立健全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制度。确定适合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监管的模式,规范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监管过程。

主要参考文献:

[1]Blake.Pension schemes and pension funds in the United Kingdom[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2]David Blake,Douglas Wright,Yumeng Zhang.Target-Driven Investing:Optimal Investment Strategies in Defined Contribution Pension Plans under Loss Aversion [J].Pension Institute Discussion Paper,2011.9.

[3]恩惠才.多元化投资运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出路[J].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15.9.

[4]Orszag,Stiglitz.Rethinking Pension Reforms:Ten Myths About Social Security Systems[J].The World Bank Publications,1999.13.

[5]周沛.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商业模式探讨――基于“三维度价值”的视角[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6]Goldman.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udent Man Concept in Relation to Pension Funds [J].Journal of Pensions Management,2000.5.

[7]E.philip Davis.Portfolio Regulation of Life Insurance Companies and Pension Funds[R].Discussion Paper,2001.

第3篇:养老行业风险分析与对策范文

摘要:养老保险基金的财政补贴压力日益显现,构建一套有

>> 医疗保险基金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探讨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运用 养老保险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养老保险基金风险管理及可持续能力建设 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的风险控制研究 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资风险的规避研究 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能源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研究 企业专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浅谈医院财务风险及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风险及防范研究 公共养老保险基金操作风险与对策研究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模式风险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风险研究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试析开放条件下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邓大松,薛惠元.社会保障风险管理国际比较分析〔J〕.学习与实践,2011,(2):110-120.

〔3〕王翠琴,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1,(16):28-31.

〔4〕潘怀明,郑建军.我国养老保险基金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探讨〔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1-35.

〔5〕陈仰东.社保经办的风险和控制〔J〕.中国社会保障,2005,(9):53-54.

〔6〕李红岚,武玉,汪泽英.养老保险基金收支预警系统简介〔J〕.中国社会保障,2003,(11):20-21.

〔7〕王亚柯.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制度风险与管理风险――基于美国联邦社保基金管理经验的启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8-13.

〔8〕章萍.个人账户养老基金“实账”运行的潜在风险分析〔J〕.管理现代化,2010,(3):39-41.

第4篇:养老行业风险分析与对策范文

关键词:养老保险;责任机制;责任缺失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china's governmental behaviors in constructing responsible mechanism of endowment insurance from an brand-new angle, firstly, elaborates the reasons for causing the shortcomings of china's responsible mechanism of endowment insurance reform, then, further analyzes governmental responsible defect from three aspects based on reality, and, lastly, makes brief comments on china's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reform from multiple aspects.

key words:endowment insurance; responsible mechanism; responsibility defect

一.中国养老保险责任机制改革产生缺陷原因

社会政策的不当取向导致中国养老保险责任机制的改革产生了缺陷,而以下两个因素又加剧了缺陷。

(一)对制度的路径依赖缺乏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对计划经济下单位办福利的批评并不能表明它本身的完全错误,因为这是当时体制下的必然选择,而对这一道路选择的全盘否定对设计和构建新型制度产生了消极影响,结果导致政策选择的极端化。在国内关于社会保障的文献中,福利国家的福利病被简单地认为是养懒汉、妨碍效率、弊病丛生,而对于福利国家在平衡资本与劳工利益矛盾中积累的历史经验缺乏深入的分析和同情的理解,自然不能正确地面对自身的问题。应当说,这种有选择的借鉴实际上是改革“美国化”的反映。

(二)制度转轨仍然是在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自上而下、以长官意愿推动的模式,缺乏民众参与

在现实中,政策的计划与结果之间存在很多策划者事前不能预知的变量而产生政策实施的非预期效果,因此在政策实施时应内置检查机制,可以时刻纠正偏差,保证政策实施处在一个正确的轨道之上。而在中国,制度转轨中的内在检查机制是普遍缺失的,这大大增加了转轨成本,最终降低了民众对政策的认可程度。这两个根本缺陷反映在政府行为上,既有责任缺失,也有职能越位,它和政府的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之间有密切关系。而无论是责任缺失抑或是职能越位,无一不是政府有意识、有目的、经过选择的行动,因此需要有区别的分析和对待。

二.政府的责任缺失分析

如前所述,政府在养老保险中的责任被分为制度设计责任、供款责任、监管责任和给付责任,因此分析政府的责任缺失就按照这个分类进行。

(一)制度设计责任缺失。

在制度设计上,政府的责任缺失首先反映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未能建立,换言之,政府仍在回避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责任。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

在客观方面,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五十多年来的发展一直是在“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体制下进行的,同时还面临着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和地区发展不均衡的国情,这使得制度建设缺乏对所有成员实行全面保障的客观条件与能力。政府前后政策的随意性、临时性和非连续性反映出在这一问题上缺乏明确的建设理念和目标定位,而究其实,在于没有把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项独立的制度来看待,没有把它作为社会政策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而总是将其作为实现其它政治、经济目标的附属物。计划经济时期作为政治运动的副产品,作为农民政治动员的配套工具,体制转轨时期又片面强调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制度的建立自然是不可能的了。

在主观方面,政府解释责任缺失的理由主要有两条:一是财力不够;二是农民有土地保障。关于第一条,财力不够的含义是不明确的,这要结合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中承担责任的比重来考虑。如果继续沿袭现收现付的db计划,个人不承担供款责任,那么政府的财力显然是不够的;如果采取政府与个人、社会责任相结合的机制,那么政府的财力的不足程度就会减轻。强调政府责任的跟进并不意味着政府包揽,这只是一种理想型而已,而在这里政府的理由显然是以这种理想型为基础的,因此是站不住脚的。关于第二条,土地保障的功能在现时期已经大大弱化,仅靠土地很难实现农民的养老保险需求。

首先,农业经营的绝对收益越来越低,在价格和成本的双重夹击下,农业经营甚至处于绝对亏本状态下。其次,根据现行土地政策,农民对所承包的土地没有所有权,不能凭借出售土地的收入为自己提供保障,因此土地对农民的保障主要体现于就业保障,一旦农民因年老或其它原因丧失劳动能力,这种保障功能将随之消失。再次,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批失地农民出现,土地的保障功能就更无从谈起了。

其次,政府的责任缺失反映在退休保障制度改革严重滞后,形成了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企业职工的双重标准(1993年以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替代率约为90%,企业约为60%),加强了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不利于社会融合(social integration)。这一问题的改革具有敏感性,因此迟迟未被提上议事日程。公务员是否应当在养老保险中承担供款责任,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公务员作为国家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理应无偿享受政府提供的养老金,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财力有限,政府有责任通过制度安排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在退休保障制度中引入个人责任,应当是构建新型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必然要求。

(二)监管责任缺失

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的规定,“基金结余额除预留相当于2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专户,严格禁止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这种基金管理方式是从基金的安全性出发的,没有考虑到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保守的基金监管策略下,却发生了社保基金屡屡遭挪用甚至诈骗的案件。统计显示:在1986年至1997年间,由于缺乏监管,全国有上百亿元社会保险基金被违规动用。截至2003年底,全国各地共追回社保基金170多亿元,目前尚有20多亿元未能追回。这些问题的发生突出反映了政府在监管责任上的不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基金管理机构分散,管理层次过多,使得资金不集中,无法发挥规模效应;基金投资渠道单一,难以保值增值;法制不健全;基金管理不公开,不透明,难以实现有效的监督。

(三)供款责任缺失

夏 涛:政府在社会养老保险机制中的责任缺失分析政府供款责任的缺失反映在转制成本的消化方式上。在构建新型养老保险制度中,政府回避了偿付旧制度债务的责任,而是建立了一个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的养老保险模式,希望以社会统筹部分的缴费偿付旧有制度的债务,即用新制度所缴保险费支持制度变迁的成本。这样,就既能实现改革的目标,又能消化旧体制的遗留责任。然而这样一种思路存在明显悖论。在确定了转轨目标的前提下,企图通过企业统筹缴费部分解决退休职工养老问题,意味着企业要同时承担离退休职工养老和为在职职工积累养老金的双重任务。而在企业开始为在职职工提供个人账户积累的情况下,社会统筹缴费部分根本不足以支付离退休职工的养老金,于是企业普遍采取了社会统筹基金向个人帐户基金透支的“混账”管理办法,造成了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行。空账运行使得统账结合制度退化为一种计发办法,部分积累制名存实亡,而在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混账”管理的情况下,基金总量的结余又掩盖了个人账户空账的严重性。问题的出现源于政府没有明确承诺自己是转制成本的承担者,也没有明确的偿债计划并公之于众。

为了填补个人帐户的资金,各界提出了多种方案,其中以变现国有资产为主流意见,其理由是:旧养老保险制度是建立在国家具有充分理性和完全信息、个人是非理性和短视的这一假设前提之上的,因此在理论和机制的构建上,排斥个人承担风险,将风险全部转移给国家,形成国有制下的就业——福利——保障三位一体的制度格局,从而产生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隐性契约:职工承诺把必要劳动费用的一部分出让给国家,由国家集中使用和管理这笔风险资金(包括职工的养老保险金);国家承诺向职工提供就业——福利——保障三位一体的服务。在这一隐性契约的安排中,职工养老金外部化为国家所有和占有,风险也外部化为国家承担。按照权利与义务、风险与收益对等的原则,国家作为风险主体,理所当然地占有和使用这笔风险资金;职工作为非风险主体,则获得稳定的养老保险待遇和形成合理的收入预期。而国家取得这笔资金后,将其投资于国家重点投资支持的行业和部门,形成了国有资产。单位不为在职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这部分资产或资金实际上了已扣除,以税收、利润形式上缴国家财政,然后再由国家财政返还一部分(企业以营业外支出列支)作为养老金发放给已经退休的职工。但是随着养老保险制度背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养老保险从现收现付制向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转轨,政府率先单方面废除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隐性契约,打破了传统体制下职工投入——收益模式。因此在空账背景下,变现国有资产充实养老金基金就顺理成章了。

基于这种思路,2001年6月12日,国务院《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办法》规定国有股减持主要采取国有股存量发行的方式,凡国家拥有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包括境外上市的公司)向公共投资者首次发行和增发股票时,均应按融资额的10%出售国有股。国有股存量出售的收入,全部上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减持国有股原则上采取市场定价方式。然而到了2002年6月23日,国务院宣布,除海外发行上市外,对国内上市公司停止执行《办法》中关于利用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的规定,并不再出台具体实施办法。一时间炒得沸沸扬扬的国有股减持就此尘埃落定,可谓“兴也勃焉,亡也忽焉”。根据新华社的报道,停止国有股减持出于两点考虑:一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制定出系统的、市场广泛接受的国有股减持的实施方案”;二是“近期社会保障资金基本平衡,每年需补充的现金量不大,没有必要通过证券市场减持套现来筹集资金”。然而这两条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其一,国务院在出台《办法》前,向全社会征集了七大类4100余种国有股减持的意见、建议和方案,包括了配售、股权调整、开辟第二市场、预设未来流通权、权证、基金和其它方案(包括存量发售、股债转化及分批划拨等),很难说是不系统的和不能为市场广泛接受的。其二,如果说国有股减持是因为近期资金基本平衡,那么在《办法》出台的一年前资金也很难发生很大变化,也应该是一个基本平衡的状态,这样一来《办法》的出台就毫无意义了。事实果真如此的话,所谓国有股减持就没有意义了。

事实上,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摇摆反映了其自我定位不清的问题,它作为公共政策制定者与国有资产管理者之间发生了矛盾。作为公共政策制定者,政府需要建立一个规范的证券市场,需要为个人账户筹集资金。而作为国有资产管理者,政府又需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从这个角度说,它并不希望证券市场太规范,以使国有资产售出尽可能高的价格。政府的这种双重性格使得它屡屡职能越位,最终损害了减持的结果。《办法》将国有股减持的目的定位于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在此目的驱使下,国有股股东大量在股市上套现,将股市上本已稀缺的现金资源大量抽走,造成股市上供给与需求失衡,最终使股市猛跌。

与国有股减持同时,社保基金开始了上市之路。2001年7月中石化在上海交易所上市,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以战略投资者身份投资12.66亿元,以发行价每股4.22元获得3亿股中石化a股的股权。然而中石化上市旋即跌破发行价,社保基金就此被套牢。直到2003年12月2日,中石化创出了年内新高4.16元,如果算上分红,社保基金终于在账面上实现解套,账面盈利1500万元。

这种情况的出现引人深思。⒈社保基金申购中石化a股的选择并非十分谨慎。此前已有迹象表明申购中石化的非系统风险不可忽视:⑴ 中石化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近三年业绩是“扣除成本后的营业利润总额:1998 年-1.1986 亿元、1999 年66.1932 亿元、2000 年261.1442 亿元”,并未达到《公司法》中要求新股发行“最近三年连续盈利”的标准,严格讲属于违规上市;⑵中石化a 股发行价与其在香港上市的h 股有较大的价差;⑶中石化的总股本过于庞大。尽管存在这些潜伏的风险,社保基金理事会仍动用了近13 亿的资金购买了3 亿股,从基金安全性角度观察,如此大量申购的决定未免显得对风险估计不足和缺乏应有的谨慎。这是股市筹资为国有企业解困融资思路的延续,然而社保基金不同于普通资金,对安全性要求很高。社保基金初次入市便选择了具有一定投资风险的特大型国有企业作为投资对象,大有动用大量资金为大盘国企股发行上市保驾护航之势,自己却不幸沦为大盘国企股高价圈钱的铺路石,其教训是深刻的。⒉对于选择何种基金入市模式在认识上不清楚。

分析供款责任中的政府,我们可以发现,责任缺失与职能越位相互交叉,互为因果。政府在供款责任上的缺失导致了个人账户的空账,使得制度设计背离了最初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解决之道是政府提出明确的偿债计划,借鉴国际上转轨国家的经验,采取多种手段支付转制成本。然而出于回避责任的考虑,政府采取了国有股减持的办法,仍寄希望于通过基金自身的增值来偿付转制成本,结果在政府一身二任和极不规范的资本市场的双重因素下,只能以失败告终。在国有股减持中,政府的职能发生了越位,而在社保基金入市过程中,政府对于基金监管的责任又发生了缺失,导致基金贬值,这些教训无疑是深刻的。责任缺失的后果用职能越位去纠正,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政府在养老保险责任机制中的定位不准确,政府行为就很难实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成思危.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完善[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

[2]顾俊礼.福利国家论析——以欧洲为背景的比较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日)武川正吾,佐藤博树.企业保障与社会保障[m].李黎明,张永春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4]杨方方.中国转型期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j].中国软科学,2004(8).

[5]张强.政府责任模式的演变及其启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第5篇:养老行业风险分析与对策范文

关键词:个人税收递延;商业养老保险;发展阶段;理论回顾;前景展望

引言

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①概括起来,是个人在购买商业养老保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险时不缴纳个人所得税,等到领取养老金时再缴个税的一种私人养老储蓄计划,其实质是将税收优惠与商业养老保险结合的制度创新,其最早产生于美国,并在美国得到充分发展。1978年,美国《国内税收法》新增了第401条K项条款,该条款规定不同类型雇主为雇员建立累积制(DC)养老金账户时可以享受税收优惠。该税收优惠政策明确雇主为员工开通的个人养老计划账户在缴费阶段和产生收益阶段不缴税,直到雇员年满59.5岁时,才能从其养老金账户中领取资金,这部分资金作为个人收入需要交税。由于极大的税收优惠激励美国雇主及个人积极加入私人养老计划,短时间内养老计划累积巨大基金,逐渐改变了美国传统养老保障体系,成为社会养老资金的主要来源,这项养老计划也被称为401K计划。税延政策在美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中取得了极大成功,其他欧美国家也采用税延政策,通过设置不同税收优惠模式、设定不同的优惠税率和最高缴存限额激励不同目标群体自愿加入个人商业储蓄养老计划。我国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比较晚,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公共养老金支付金额逐年提高,平均替代率60%以上,居民覆盖率达超过80%。但随着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财政养老支付压力越来越大,养老资金缺口问题逐渐显现,亟须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特别是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展空间受限,作为第三支柱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被寄予希望。2018年4月,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了《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税延养老保险试点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从2018年5月起对上海、福建和苏州工业园区进行试点。试点一年期限过去,成绩差强人意,2019年6月底,共23家保险公司参与试点,销售66款产品,累计实现保费收入2亿元,投保人4.52万人。相反,同时期没有税收优惠的养老目标基金试点发展如火如荼,自2018年9月试点开始至2019年9月,已成立养老目标基金55支,募集资金170亿元,投资者达150万元,其募集资金与银行个人储蓄存款相当。

一、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发展阶段

1.萌芽阶段(1940—1960年)。自1875年美国运通公司设立第一支企业年金计划来,个人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伴随其存在。1935年,美国通过法律确定企业和个人要缴纳社会保障税,对工薪课税。随后美国税法规定雇主为其雇员向税收优惠养老金计划、简易雇员养老金计划、避税年金计划存入的资金不按工薪对待,免缴薪金税。1962年,美国开始允许自我雇用的个人建立个人税收优惠退休账户,即IRA前身。

2.产生阶段(1970—1980年)。1974年,美国颁布《个人退休收入保障法案》,IRA账户基于该法案应运而生,并将税收递延优惠推广至没有养老金账户的个人,包括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以及其他纳税者。1978年,美国《国内税收法》以401K条款明确企业加入雇主养老计划适用税延政策,雇主为雇员缴纳企业养老金计划支出可以税前扣除暂缓缴纳所得税。由于401K计划具有税收平滑和投资免税效应,对美国企业年金发展产生较强推动力,该养老计划在20世纪70年代末起步,到80年代末逐步成为仅次于国家养老金的第二大养老基金,居于美国养老体系的次要地位。

3.成熟阶段(1990—2010年)。经过401K计划和IRA计划的高速发展和快速累积,美国养老体系发生结构性变化,并强有力的促进美国资本市场发展,减少了公共养老金财政压力,促进经济复苏。税延政策对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激励为其他国家建立多层次养老体系改革提供成功经验。2005年,德国进行李斯特改革后,根据《老年收入法》确立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税收递延政策。澳大利亚的2007年税法修正案针对雇主,为75岁以下雇员提供的养老金部分、个体户自愿储蓄养老金部分全部抵税。

4.调整阶段(2010年以后)。欧美国家经过多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税延政策适度调整和放宽限制,逐渐适应本国私人养老保险市场。福利国家逐渐认识到私人养老计划应该保障居民福利,需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提高参与率,逐步对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税收模式做出调整。与传统IRA计划和401K计划不同,罗斯IRA和罗斯401K养老计划实行个人税后收入缴费,即TEE①模式,而澳大利亚个人超级年金采用TTE税收模式。

二、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理论回顾

1.税收激励论。不考虑代际遗传和税收影响,根据精算平衡原则年金化的财富跨期安排是最合适的,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但实际上,商业养老保险市场通常需求不足,除个人非理性决策和财富遗传动机影响因素外,税收负担是主要原因。因此,对个人投资商业养老保险计划延期纳税,一方面可以降低个人边际税率,另一方面推迟纳税时间缩短缴税期限,从而减少投资者税收负担激励加入养老计划。

2.公共物品论。个人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与一般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不同,运用商业模式保障个人退出劳动市场后收入损失风险,属于准公共物品。公共养老保险保障参与社会劳动的人们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体现公平。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是个人财富投资计划,个人缴纳养老金越多,其退休时期领取资金越多,体现效率。将公共养老与私人养老结合的个人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需要政府财政政策支持。

3.福利经济论。在工业社会,高水平社会保障能保障社会问题,促进就业从而提高经济产出,而过高的社会福利加重生产企业负担,挤占储蓄份额,同时滋生懒惰,损失效率,长期不利公共福利增进。养老保障制度要体现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责任,采用收益确定型或者缴费累积型的公共养老保险通过代际再分配能增加公共福利,具有个人特性的个人税延养老保险可以通过税收安排提高个人福利水平,进而提高整体福利。

4.风险管理论。随着社会老年化,养老保障需要应对长寿风险和通胀风险。这两类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具有系统性的长寿风险和通胀风险,二是具有差异性个体保障需求和投资需求。系统性风险需要长期储蓄资金来应对,个人差异风险则需要市场配置来分散。虽然保险计划资金市场运营会带来新的风险,但其相对老年化风险处于从属地位。

5.税收调节论。递延所得税对个人生命周期收入有平滑效应和累积效应。平滑效应可以使边际税率高的收入转向边际税率低的收入,从而节约税收,形成结余收入。累积效应是这部分结余收入随着时间累积会增加收益,滚动累积,形成利得收入。但这两种效应会随着边际税率、参与率及通货膨胀率等外在因素变化,对个人效用产生的影响不确定,因此可以调节个人投资行为。虽然税延商业养老保险作为多层次养老体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已成为共识,但是也有学者对个人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功能和作用持有不同的观点。一是税延优惠政策不是私人养老金增长的激励因素。有实证研究表明具有税延功能的401K账户不能刺激个人储蓄,认为401K计划对其他形式的养老安排没有替代效应,也有人认为个人储蓄增加是企业匹配缴费形成的而不是延迟纳税激励的。也有人研究缴费前401K账户与缴费后401K账户个人参与率是否有关来说明税延的激励作用,结论不一。二是税延政策具有累退效应,加大贫富差距。David对美国居民参与税延型养老保险的意愿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能够取得非劳动所得或者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参与税延型养老保险的概率更大,而家庭中仅有一个工作劳动力或者有被抚养者时,该家庭参与计划的可能性更小,说明中高收入家庭享受更多税延优惠。三是税延商业养老保险对宏观经济的作用不明显。蒋丽彤利用戴蒙得模型分析EET模式下个税递延养老保险的储蓄效应和消费效应,认为税优养老险能否真正影响到国内储蓄并刺激消费,应综合权衡各方面利弊。四是对个人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市场机制的研究较少涉及。很少学者对商业保险机构及其他具有长期投资功能的投资机构在管理长寿风险和保值增值的绩效进行研究,也很少探讨个人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市场机制。五是对不同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税延激励效果作实证研究。吴孝芹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激励效应模型,分析得出边际税率、投资收益率和激励年限均会影响政策激励效果。崔军对试点进行建模测算,指出税收优惠力度较小,激励效果会随着时间而减小。

三、个人税收递延商业养老保险展望

1.个人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发展与公共经济相关。税优政策对401K计划的激励作用是有其特殊背景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传统货币和财政政策难以奏效,为走出困境,里根政府采取大力减税和增加储蓄的宏观调控政策。此时,401K计划及税延政策与此宏观政策方向相同,力度相当,客观上促进401K计划快速发展。而我国储蓄率一直高于西方国家,传统依靠储蓄养老,这给个人税延性养老保险提出较大挑战。

2.个人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激励有明确的目标人群。法国李斯特改革,以法律形式确定改革目标是保证养老金替代率不变,对补充养老金实行补贴,不影响已参与养老保险人的福利。参与养老金计划的个人可以享受财政补贴,其家庭成员也可以参与该计划并可享受财政补贴,鼓励家庭参与养老计划。澳大利亚对于年龄55~65岁处于半退休的中老年人,可以将提取养老公积金,同时存入养老公积金,享受15%的优惠税率,增加老年人收入。我国个人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要根据不同目标群体给予相应力度的税收优惠。

3.个人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需要其他配套政策。401K退休计划在法律上强制要求雇主匹配缴费,澳大利亚对雇主不缴纳超级年金需要缴纳保障税,这些半强制约束雇主加入养老金计划,客观上提高私人参与私人养老计划的积极性。英国将个人养老金写入《社会保障法案》,并明确税收返还政策。我国个人税延商业养老保险除了税前扣除优惠外,没有其他配套政策手段,仅依靠税前扣除鼓励个人进行长期投资,其作用有限。

第6篇:养老行业风险分析与对策范文

扩大内需的支点:社会保险制度的健全

新《保险法》公布事件的市场效应与经济后果——基于我国保险类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人口老龄化与医疗保险制度:中国的经验与教训

保险企业社会责任探析

保险公司治理转型:从行政型治理到经济型治理

我国现行机动车商业保险奖惩系统评价

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财政支出与退休年龄的敏感性分析

湖北省油菜保险纯费率比较研究——基于不同单产分布下的实证研究

IPO锁定期解除效应的实证分析

论无船承运人的信用风险及其规避方法

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机制与路径研究

净现金流在保险集团经营管控中的作用探讨

医疗保险谈判机制探析

保险公司债券投资信用级别限制对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论投保人缴纳保费或保险公司签发保单附条件条款的法律效力

论商事实践张力与法律文本抑制间的博弈——以保险经纪人双方法律地位为视角

公司治理风险、保险创新与保险业可持续发展——后危机时代中国保险业的创新与发展论坛综述

考虑地震环境的地震保险损失评估研究

Cox模型的压缩预测方法在退保率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市场转型格局下的财产保险公司可持续盈利能力探究

我国非寿险纵向产业链整合问题探讨

基于GARCH模型的我国保险公司经济资本度量

保险机构另类资产管理体制研究

论保险合同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与国际趋同

保险公司品牌形象的核心价值分析

社会医疗保险政策对医疗服务需求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广东省云浮市参保群体的分析

北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解决农村融资难题:贷款保证保险与贷款信用保险间的优劣分析

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及在我国的探索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财政激励研究

顺周期效应与保险监管

《侵权责任法》立法通过及其对我国责任保险发展的影响

离婚财产分割中的人身保险问题探析

论破产管理人职业责任风险分散机制——以破产管理人责任保险制度为中心

医疗保险改革的征途及其境界——奥巴马医改方案评述

日本年金保险制度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保险业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多元化经营与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财政风险形成原因的实证研究

云南省完善医疗保险异地就医服务管理的现实选择

商业健康保险在医疗保障体系中的角色探讨

改革前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公平性研究

政策性农业保险中的保险公司激励机制研究

海南省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项目投资收益需求测算

用工企业为农民工缴纳保险的意愿与激励机制研究——基于对长三角用工企业的调查

财险市场价格竞争有效性研究

论新《保险法》对保险公司公司治理的影响

保险公司治理的特殊性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

我国新闻记者职业责任保险需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调查问卷数据的实证分析

基于政府补贴行为的科技保险参与主体博弈分析及对策研究

论我国保险法禁反言规则的完善

论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第三者的直接求偿权

雷曼破产检查报告揭示的主要问题及借鉴意义

民以食为天:关于农业保险研究的一个文献综述

中国保险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几个问题

中国保险业发展和监管的几个问题

信贷风险、预算软约束与企业贷款

论保险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运用——基于社会绩效的视角

保险业高管薪酬激励长效机制建构研究

社会保险转型与商业保险发展

医疗保险混合支付方式研究

政策性农业再保险运作方式的动态模拟

政府购买保险服务——农村公共风险管理的新思路

基于胜任特征的保险公司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保险会计新准则对寿险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分析

保险业风险管理框架:基于经济周期的扩展建构

企业年金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构建

保险连接证券的最新发展动态分析

广西与其他西部民族地区保险中介发展比较研究

死亡保险被保险人同意权之研究

论保证保险合同法律关系——兼谈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合同

俄罗斯、捷克、匈牙利三国不同类型保险公司考察报告

对德国社会保险制度与政策的回顾和评析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防范风险 调整结构 促进保险业平稳健康发展

历史蕴含价值 光荣成就未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人民保险事业创建59周年

我国财产保险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变迁分析——制度经济学视角

2009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国际保险业增长水平的新比较

中国保险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保险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

中国财产保险市场分析

委托监理机构从事工程保险技术服务的机制分析

论商业健康保险在新医疗保障体系中的地位

论我国企业年金管理模式改革的战略方向

理事会受托模式下的企业年金管控

财险公司未决赔款准备金波动风险及其防范对策

我国保险资金境外投资风险防范探析

保险公司负债公允价值的评估

保险公司具有信息优势下的保险市场均衡问题研究

法院审理保险合同案件的两种解释方法比较

论保险利益原则在我国保险立法中的修订与完善

被保险人自杀索赔问题的中美法律比较——解析新《保险法》第四十四条

我国中资财产保险公司的最适规模分析

养老基金的社会责任投资

论保险的本质与保险业在金融行业中的角色定位

社会学视野下保险业的科学发展

公私合作视角下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

珠江三角洲地区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模式探讨

政策性农业保险中的非物质补偿问题

节能保险产品创新

发展森林保险的政策研究

保险资金运用全面风险管理——基于机制建设的角度

基于KMV模型对我国上市保险公司的信用风险度量

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有效性研究

保险监管国际比较及发展趋势研究

德国侵权法与责任保险的互动关系及对中国的启示

小额保险之“乌干达现象”评析

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应对策略——2009年特华金融论坛综述

新《保险法》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

保险法中合理期待原则的产生、适用及其局限性

用好保险资金 促内需保增长

对外开放背景下的外资保险公司监管

保险公司社会责任信度评价体系研究

我国银行保险发展问题探析

非寿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和现金管理的研究

财产保险市场主体违规的羊群效应及其规制

论信用保险项下重复保险制度的构建

农户购买小额保险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来自广东两个县的证据

农民工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运营创新——养老保险公司为主体的“3+1”模式

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的政府财政责任——基于1999年~2003年全国各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理赔风险防范探析

保险负债的风险价值边际:评估方法及应用

个人保险、消费和储蓄决策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供需不足成因及解决策略

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及相关问题探析

第7篇:养老行业风险分析与对策范文

关键词:养老金缺口;养老金入市

养老金是国计民生的一种非常关键的保障,我国养老金制度应用的是社会统筹以及个人账户两方面结合的方式,社会统筹即现收现付,个人账户即基金积累。在养老金入市政策中的养老金即个人账户。因此,将老百姓的养老钱作为投资资金投放在风险较高的资本市场中的改革引起了国民的担忧和热议。而养老金入市是国外主流国家政策改革中的主要措施。鉴于国际养老金改革经验以及国内养老金面临的缺口问题,本文就养老金入市的意义及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改革的相关政策建议。

1、我国养老金入市的需求及背景

1.1养老金缺口的存在

随着我国近几年人口结构的改变以及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养老金缺口的存在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在2012年的《财经》杂志中在经济学有很高造诣的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和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均对我国养老金缺口问题进行了分析,其中马骏在《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中指出:预计2020年养老金缺口将有0.2%的GDP,2030年预计达到1.4%,而2050年将有可能达到5.5%,即用GDP的增长率来表示2050年的养老金缺口将是2012年的75%[1]。而一些相关部门则对养老金的缺口问题存有异议,通过对往年的养老金基金总数的数据分析发现,2013年的养老保险基金总数较往年增长了18.3%,发出不存在养老金缺口的声音。

但事实上养老金缺口不仅是当前养老基金的余额,还应考虑未来时间内承担的权益净责任下所剩金额。即说明在某段时间内养老基金累积少于权益净责任的时候,则出现缺口。随着我国养老保险的体质改革和人口的老龄化问题的加重,预计我国未来30年的养老金权益净责任将大于养老基金累积额度,最终导致我国养老金缺口逐渐增大。

1.2养老金入市背景

在针对我国养老金缺口的解决方案中,延迟退休年龄绝对是短时间内最直接有效的方案,但仅仅只是起到缓解的作用,不是可长久持续的解决方案。而如何能够使养老金保值则成为了解决缺口的方向。在2012年的两会期间,养老金制度的引发了养老金入市的话题。而广东省成为第一批养老金入市政策的改革试点。

2、养老金入市的可行分析

2.1养老金入市的优劣势分析

养老金入市的优势。数据调查中发现我国在2012年末的养老保险基金累积可达2.4万亿元,仅有部分地区出现养老金缺口问题。而对于养老金上市的政策改革在国内外都成功案例可以借鉴。国内的社保基金与2001年入市,于年末已获得8.5%的收益率。国外对于养老金入市则秉承了一定的开放态度,德国早在1957年便开始进行养老金制度的改革,英国、日本都建立了养老金管理部门,与我国情况最为贴近的是美国的401K计划,最具有参考价值[2]。

养老金入市的劣势。对于养老金入市的最大顾虑就是股市的高风险问题,而我国的股市发展相对不够完善,资本市场中的投资产品较少、国债利率较低、金融监管的力度偏低。以及没有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和最低收益的担保制度等等一系列因素都会对养老金入市造成阻碍。

2.2养老金入市的机遇和风险分析

养老金入市的机遇。2012年两会后,养老金的改革制度已成为势在必行的趋势。而根据人口调查显示,未来20年后60岁以上的老人将超过4亿人,我国老龄化问题即将进入白热化阶段,这意味着中国家庭出现“4+2+1”的倒金字塔结构,养老为问题将成为社会问题。我国的养老金目前仍以投资与银行和国债两种形式,这导致养老金的年收益率在2%以下,即养老金一直在贬值[3]。因此养老金的保值改革已成为我国刻不容缓的政治问题,这也是养老金入市的一个机遇。

养老金入市的风险。养老金入市的最大问题就是入市的投资风险。我国养老金改革与美国的401K计划很相似,美国的改革初期因股市大好出现双赢的局面,而因遇互联网泡沫而造成资金缩水,金融危机更是导致美国养老无依的局面。所以资本市场的投资存在投机性,回报和风险并存。

通过以上几点对养老金的可行性分析,对养老金入市自身的优势契机和外部因素产品的威胁风险等进行了综合的分析。以当前形势为前提,整合自身情况并借助国内外成功案例的参考,我国养老金入市改革正稳步的进行着。

3、我国养老金入市的几点建议

3.1贯彻执行养老金保值增值的目标

养老金顾名思义是我国退休人员赖以生存的养老钱,而养老金入市的最终目的是填补缺口,起到保值增值的作用,因此,在养老金入市过程中,应以保值增值为目的严格的贯彻执行,不能将养老金作为它用,引来风险[4]。在我国社保基金入市是自主的选择投资行为,因此养老金也是如此,最终是以达成保值或增值为目标,不可作为资金市场中的托市、救市资金,避免出现贬值风险。

3.2建立专业的养老金投资机构

养老金入市既然秉承保值升值的目的,必然不可由员工直接进行投资操作,为了更好的实现目的,必须建立专业的养老金入市投资部门或者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投资管理。经济学家鲁政委曾指出,养老金入市改革已经是箭在弦上,但为达成更好的保值目的,必须建立专业的投资管理部门,同时建设专业的投资人才进行操作。

3.3制定合理的投资计划,划分基金层次

资金市场可以划分为银行存款、股市、债券以及国际投资等板块。参考美国401K计划,可将我国养老金进行划分,划分遵循低风险的原则,大部分基金用于风险相对较低的银行存款和国债等,其余可根据资金市场现状进行股市、债券、甚至房地产等投资。另外根据国家实时政策制定合理的投资组合,规避风险,获取最大利益。

3.4有效监管

养老金作为全民的养老资产,在入市投资过程中监督是十分重要的。养老金的投资管理部门或委托机构在投资过程中必须做到公开、透明,实时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管,同时建立信息披露制度[5]。养老金入市监管可参考国外的县官监管制度,一是对数量限制规则,对投资的类别、数量以及比例均进行明确的规定;其二是谨慎规则,要求每一次或每一个项目的投资应权衡利弊,最大程度的规避风险。

4、小结

我国养老金入市改革已在广州试点运行,广州试点的养老金入市改革被称为破冰之举,但是在短时间内,还无法正确的预估养老金改革运行的效果。一个政策的改革,必然会面对多方面的阻扰因素,而且无法避免的会遇见多种难关,但养老金入市的改革之路是我国政策改革必经之路,任重道远,只要逐一攻克,推进改革运行,问题才会迎刃而解。总之,养老金入市改革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冯祺.养老金缺口的成因及其对策.企业改革与管理[J].2015(4):176

[2] 刘俊齐.养老金入市的国际经验借鉴与我国的政策选择[J].科技和产业.2012(9):135-148.

[3] 高振立.从瑞典福利制度看北欧福利国家模式[J].中国人口科学.2002(3):58-64.

第8篇:养老行业风险分析与对策范文

关键词:国际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州工商学院院级教科研项目“广东省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商业模式研究”科研课题内容之一。

中图分类号:F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009(2015)22-0196-01

一、国际养老基金投资管理监督经验及教训分析

(一)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模式比较

就信托投资基金而言,其主要通过民主实施相应监督和管理的基本形式,此方式易造成权利方面的过度分散,然而在监管效果方面则较为明显。与此同时,信托基金将市场化规则投资和运行作为其日常运转的基本方式,其在实际操作中具有较高竞争性及透明性,此外,其还具有普遍较高的营销成本、交易成本及运行成本。就政府直接管理模式而言,其在交易成本及管理成本方面往往较低,且具有十分灵活的政府执行管理模式,然而其在实际效率方面则表现较低,在制度监管方面也较不透明,易造成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方面出现不统一状况,且在资金方面还易造成因资金被挪用而导致资金方面遭受相应损失。

(二)投资收益担保

世界较多国家均明确规定了投资收益,比如智利就对其国内的资金管理公司在相关执行标准上有明确的规定,如公司在投资收益方面不得低于行业平均收益率50%,也就是说公司的投资收益与行业平均收益率相比,不能低于后者的50%。与此同时,投资收益不得低于行业平均收益率的某个百分点。此外,通过相关研究数据可知,针对养老保险基金而言,其具体收益的90%均需来自投资组合的选择,而剩余10%部分则用于投资管理活动。

二、国际养老保险在基金投资管理及风险管控方面的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货币匹配管理

在世界范围内的一些国家的养老资金的相应投资,主要将海外投资水平作为依附标准,并将其作为主要限制形式,而针对养老基金在具体货币匹配方面所存在的风险,其实质则为将外汇造成的相关风险降低以得到有效保证。而其所考虑的重点内容及目标是,如何采取恰当手段或方法,在海外实施相应资产投资,而利用本国货币,对即将到期的养老金所将要发生的一定贬值状况提供支付。与此同时,货币风险是在多年以后被用于养老金被要求支付产生。所以投资管理原则通过采取有效措施的方法,阻断处理养老金的对外投资,在具体的合同支付过程中,利用将外汇向本国货币予以兑换的方式,实现规避风险的目的。所以,管控养老基金在投资管理方面的相应风险,已然成为对基金实施监督方面的关键且基础性内容。

(二)养老保险基金相关运营机构内部控制分析

目前伴随国际养老保险基金在具体规模方面的日益扩大,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和手段,将资金运行得以保障及合理管控管理风险,已经成为相关监督机构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管理方面相应内部管理在控制方面的有效强化,对养老保险基金在具体治理结构方面的改善进行提升,对内部控制机制给与不断完善,促使投资运营活动在安全方面得以保障,其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市场得以不断完善的重要推动力量。以国际总体趋势来看,国际金融形势不仅多变且还具复杂性,诸多国家在具体的养老基金投资管理及相应风险控制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通过对养老基金监管环境、法律环境及治理机构进行相应探讨和借鉴,实现在治理手段方面的弹性化,且在管理方式方面实现弹性化,与此同时,还应对养老基金在管理模式及运营主体方面相应划分标准方面予以足够重视,此外,对养老保险管理主体相关责任要求给与重视,对管理结构中的责任识别予以足够重视。就当前养老基金投资管理相应风险管控而言,其正伴随着各国家不断加深的金融体制认识程度及不断完善化的社会养老体系,而向更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方向迈进。

三、我国养老保险投资管理方向分析

养老保险基金是相关企业职工退休生活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收入形式,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且对社会稳定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所以,我国在改革养老保险制度的进程中,以当前社会形式的发展为基础依据,并对制度进行科学调整。当前国家相关政策表明,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结余额除去之前所预留的大致为两个月的支付费用,其余部分则需要通过存在专用账户或者对国家债券进行购买,且不能从事与本内容之外的其余产品的相应交易活动。针对此种具有严格化的投资管理政策而言,虽然能够对基金投资管理在具体的低风险方面得以保障,然而却存在较低的且长期性的收益率,更甚者则会低于通货膨胀,其在保值及增值方面的效果无法实现。在新背景的社会形式下,政府应对养老基金在投资政策方面进行不断完善及强化,对投资风险的相应监管予以强化,将保值作为相应基准,并在养老基金的投资管理当中,将“安全第一”的投资原则运用其中。与此同时,对养老基金的相应管制逐步放宽,进而就法人机构投资管理模式予以实现,在金融发展的框架下不断给与创新,并对投资模式进行不断优化,此外,还要不断创新多种养老投资基金品种,在投资安全得以保障的前提下,实现所获取收益率的最大化。

四、结语

伴随全球老龄化的临近,有关养老基金投资管理亦然成为当今世界所关注的焦点话题。当前随着国际基金投资在规模上的日益扩大及完善,世界范围内针对养老基金所采用的资金管理模式各不相同。通过对国际养老保险基金各方面的相应研究及分析,为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经验借鉴及理论探讨,以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韩露露.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知识经济,2015,23.

[2]白全民.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及投资策略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

第9篇:养老行业风险分析与对策范文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曾在2008年2月28日召开的“2008养老金国际研讨会”上揭露,我国社保基金资产规模已由2001年底不足100亿美元发展到2007年底超过700亿美元,增加了6倍多,并实现收益1100亿元,收益率高达38%。。为了满足养老基金的资金需求,中国还计划将国有企业的部分股份转划给养老基金。目前养老基金短缺的资金大约为3500亿美元,而且,随着退休人员的增多,短缺资金规模将会更大。如何能在降低风险的前提下,提高养老基金的收益满足短缺资金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目前而言,养老基金收益主要来自政府拨款、收入和投资收益等等。从国外的情况看,养老金投资的领域很广,从资本市场到实业投资,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从债券投资到金融衍生品投资,养老金都有涉及。然而,我国由于养老保险体制改革较晚,养老金投资还仅限于银行存款、买国债,这种投资模式无法满足新的养老体制下养老金保值增值的要求。因此,有步骤的增加养老金投资工具,放宽养老金对高收益、高风险产品的投资限制,建立科学的投资组合是保证改革成功的关键。根据现资理论,为了降低风险,投资者应尽可能分散投资,进行投资组合。因此,在设计养老金的投资组合中,必须分析收益和风险的关系。根据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养老金投资可以选择具有良好流通性的金融工具,包括存款、债券、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从2003年开始入市,当时投资股票和债券的总额约为18.66亿元,仅占当年总资产的2.31%。到2005年9月底,这一数字增长到1150亿元,占总资产的60%。因而,分析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关系对养老金的保值增值以及发展完善我国资本市场是有必要的。

二、养老基金投资对资本市场的作用

养老基金投资对资本市场的作用,可以从正负两方面效应来分析。

(一)正效应分析

现如今,规模日渐庞大的养老金保险基金资产已经成为了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它对于资本市场有着巨大的支撑作用。而养老金规模的大小与一个国家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是分不开的。一般来说,那些养老金已经增长到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相当比例的国家,通常也是那些具有资本市场资产规模较大、运行效率较高的国家。这种情况在欧洲表现得尤为突出。养老金在资本市场中所起的作用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些国家一定的经济规模所能起到的作用。资本市场在经济中之所以能够发挥最大作用,就在于它能为长期债券、股本和风险资本提供出路。这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而养老保险基金则对实现这一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笔者认为全面深入地研究养老基金对资本市场的作用是理论上和实践中的双重需要。

笔者认为可以把养老基金投资资本市场的正效应作用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养老基金投资与资本市场规模

养老基金投资于资本市场,购买上市公司股票或债券,会影响到包括资本市场的规模、流动性以及效率在内的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养老基金能够提高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和规模,减少股票价格的波动程度、增加国际资本市场的整合,并且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长期来看,机构投资者的资产规模与资本市场的发展规模之间存在着相互推动的关系。正如Vittas(1998)所指出,机构投资者在进入资本市场初期会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本市场的发展会反过来促进机构投资者的成长。扩大资本市场规模,是养老基金对资本市场最直接的影响。

2.养老基金投资与资本市场效率

养老基金的投资改变了资本市场的结构,通过自身的主动提高了资本市场的效率,可以强化信息披露,促进公平交易;促进交易的现代化并形成规模经济;同时强化监管,提高了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一方面,要强化信息披露,促进公平交易。信息完全是公平竞争的基础,信息披露制度是实现资本市场信息完全的重要保证。因此,几乎所有国家,都通过立法或者出台有关规定建立了信息披露制度,要求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及时准确地披露信息,以使参与各方能够根据信息做出决策并为此决策承担责任。另一方面,促进市场交易的现代化并具有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作为大的机构投资者,必然具有规模经济,减少单位交易的成本。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为了降低机构投资者的交易成本,还建立了大宗交易制度,对大宗交易收取较少的交易佣金。同时,逐渐废除了最低佣金的要求并建立了自动交易的设施。机构投资者也通常采取“买入并持有”策略来减少交易,以降低由于频繁交易而产生的成本。机构投资者增长的另外一个收益还在于促进了新的发行成本的下降。

3.养老基金投资与投资者结构

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结构即投资者的种类以及数量的相对地位。在历史上,资本市场发展的早期,主要是以中小投资者为主,他们购买股票和债券的目的是为了投资或者为了获得投机机会。根据基本的经济学知识,中小投资者进行投资时,最好的策略就是跟踪大的投资者,从而获取收益。因为它们既可能没有能力(如仅仅投资很少的比例)也可能没有必要(因为如果进行各种调研,他们将付出很大的成本,但收益可能并不多),导致他们的行为很容易被市场上的庄家(相对大的投资者)误导,出现所谓的“跟风”或者“羊群行为”,这就是所谓市场的炒作行为。虽然经过严格立法和严格监管,可以达到部分控制的目的,但由于资本的趋利性,很难有效控制。因此,这种行为时有发生,并成为引发金融动荡的因素。美国及其他的发达国家都曾经出现过这种现象。养老基金投资资本市场后,促进了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鲜明特征是以养老基金为主体的机构投资者相对壮大,散户(中小投资者)相对逐渐减少。

4.养老基金投资与金融结构

当前主要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金融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资本市场在整个金融市场中的作用越来越强。戈德史密斯(中译本,1994)认为一国现存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之和构成该国的金融结构,包括各种现存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经营特征和经营方式,金融中介机构中各种分支机构的集中程度等。养老基金投资资本市场后,促进了金融工具的创新,削弱了银行的统治地位,改变了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使资本市场相对规模变大。养老基金投资促进了金融机构相对地位的变化。养老基金投资资本市场以后,促进了金融机构地位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显著特征就是银行部门在金融机构中的优势地位逐渐削弱,其他的金融机构主要是资本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的地位逐渐增强。

(二)负效应分析

一是短期行为影响资本市场稳定性。一般而言,养老基金在资本市场上扮演着稳健的机构投资者角色,但有时候也会做出一些短期行为,导致资本市场的扭曲,引发股市波动。由于养老基金在增值保值方面的特殊性,使其在机构投资者中属于“保守型”,为了降低偿还债务的风险,养老基金会通过资产负债管理来改变资产结构,并往往在接近到期时采用免疫策略。在这种情况下,基金管理者的投资偏好一旦发生变化,尤其是这种变化是单方面的时候,就会大大增加资本市场的易变性,从而对资本市场的稳定性产生消极影响。在某些时候,养老基金的短期行为将导致资本市场的扭曲与泡沫化。

二是大量持有特定股票导致市场失效。由于养老基金的规模巨大,因而当其大量持有某些特定股票时,将会导致市场失效。因为如果某些股票被养老基金大量持有而长时间不进行正常交易,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将无从发挥作用,证券分析人员及经纪人研究和关注该股票的兴趣也会下降,股价则难以反映公司的实际价值。

三是风险国际传递。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养老基金的国际组合投资及与共同基金、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日益融合,不仅放大了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效应,而且使本国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收益率波动的相关性增加,从而在制度和技术上构成了国际私人投机资本对国际资本市场、尤其是新兴证券市场进行攻击的前提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养老基金对国际资本市场供求关系的调整可能增强资本市场对各种因素的敏感性,加剧国内金融资产的泡沫化,使得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性趋势增大、政策有效性降低,使本来就不成熟的资本市场在国际投机资本的攻击下引发国际金融危机。

以上分析的负效应值得我们在实践中加以关注,同时也激励监管机构通过加强有效监管来规避和减弱相关负效应。

三、如何促进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据世界银行估计,到2030年养老基金总资产将达到1.8万亿美元。这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将是一个巨大的促进。但现行养老体系和资本市场还有若干不利于两者形成良性互动关系的缺陷:部分基金制的养老体系尚未成形,养老基金缺乏有效管理,收益低,且缺乏适当的养老金管理和服务机构;资本市场发展不健全,投资风险较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一)建立以基金制为主的养老保险体系,强化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关于建立三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已取得广泛共识:第一支柱为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第三支柱为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其中,应以基金制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为主。为建立三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应降低基本养老保险过高的替代率,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强化企业补充保险,并实行企业和个人的强制缴费。基本保险个人账户不但要严格与社会统筹账户相分离,条件成熟后还应纳入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范畴。

(二)多渠道补充养老基金,做实个人账户

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搞好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工作,扩大试点范围。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做实个人账户后,个人账户将变为一个实账户,个人账户基金将从现在缺口的7000亿以上的规模持续增加,并且增长的规模将非常大。但是,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现行政策规定相当严格,不符合积累制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本质要求,因此,必须放弃这种严格的投资限制政策,探索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市场化管理模式。而拥有一个完善的治理结构是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管理运营的基础。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虽然也是国家基本保障项目,但采取基金积累制筹资方式,个人账户基金具有私人产权,国家财政不提供兜底责任。因此,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的治理结构应采取准市场化管理模式: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作为受托人和账户管理人,将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管理权和托管权分别委托给外部竞争性商业机构。

(三)建立规范的养老基金监管体系,努力提高养老基金管理和监督水平

建立养老基金监管体系是保护职工和受益人权益,防止税收流失,促进金融市场繁荣发展,规范养老保障制度健康运行的重要制度安排。政府应鼓励和推动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运营市场化步伐,制定相关监督和管理规范,对养老基金市场实行全程监管和实时监控。

在规范的养老基金监管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政策来努力提高基金管理和监督水平。基本养老保险虽然是公营,但应实行专业化管理。随着基本养老个人账户逐步作实和积累,个人账户的保值增值将变得十分迫切。为了体现专业化管理和避免机构重叠,由社保基金理事会负责个人账户的管理可能较为合理。

(四)创造能有效配置资源的良好市场条件

现阶段,迫切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使进入资本市场的养老基金能够被有效配置,保证低风险下的收益最大化。

第一,有足够的具备长线投资价值的对象。中国证券市场面临着改善股票市场结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挑战。只有进一步改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提高资产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才能为养老基金入市提供长远发展的基础。

第二,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建立风险对冲机制。在中国证券市场,无论是投资债券还是股票,都缺乏相应的套期保值工具来处理资产的风险暴露。最缺乏的工具有两种:用来回避市场风险的股票指数期货,用来回避利率风险的国债期货。而养老基金是强烈风险规避的机构投资者,所以,中国资本市场还面临积极探索开放金融衍生工具、开发套期保值产品的挑战。

第三,鼓励基金公司积极进行产品创新。近年来基金行业产品创新在加速,不同风格的基金产品相继推出,大大丰富了养老基金的投资选择。为适应现阶段企业年金发展需要,我们建议监管部门能够放宽限制,鼓励基金公司开展专门面向养老基金的产品创新。例如出台相关法规,允许设立对养老基金定向募集的特种基金(建议产品报批采取备案制),推出保本基金、交易所交易基金(ETFs)等等,为养老基金客户量身定制基金产品,以提供满足其风险收益特征的投资需求。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