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创新模式范文

企业创新模式精选(九篇)

企业创新模式

第1篇:企业创新模式范文

关键词:创新力 自主创新 创新模式

一、引言

创新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发展的源泉、动力。科技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进程,特别是在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大环境下,提升创新能力,无疑成为了我国提高综合国力和一个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制胜法则。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充分认识到了创新的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后,国家把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力定为基本国策,使得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2013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190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9%;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324.7万人年,居世界首位,占全球总量的29.2%;国际科学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二位,高被引论文数量居世界第四位;本国人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居世界首位和第二位,占到全球总量的37.9%和22.3%。高技术产业出口占制造业出口的比重居世界首位,知识服务业增加值居世界第三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国内出现了海尔、华为、宝钢、联想等一大批用于自主创新的成功企业。

虽然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创新能力水平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必须迎头赶上。

二、创新力研究文献综述

1.创新力及自主创新定义

现今学术界有关创新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企业和大学这三大领域。

1912年,现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创新理论的创始人J.A.schumpeter(熊彼特,1912)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Innovation)”的概念,并在《商业周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等著作中对其创新理论进行了较为完善的阐述。熊彼特把创新界定为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以获取潜在利润。

李金明认为创新力是一种能力、一种制度、一种文化,而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艾米顿在《知识经济的创新战略一智慧的觉醒》一书中,对创新能力概念的界定是创造新思想的能力、使用好思想的能力、好思想最终成为市场化的产品和服务,并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能力。

谢教授理解自主创新是“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基础的技术创新模式”。

2.企业自主创新模式

企业自主创新的模式国内很多学者一般把其分为三种模式: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3.本文观点

本文认为企业的创新力实质上是一种企业创造出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并且把这些思想和观念运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当中,最终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盈利水平,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转化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于企业的自主创新,本文结合过程活动论和能力论,认为自主创新应该是企业独立组织利用外部和内部的资源,以提升企业生产力为目的进行创新活动,并且获得创新成果的能力。

4.企业自主创新模型选择

在自主创新模式选择方面,国内学者在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方面的研究较为完善,主要有集中于以下三方面的研究:

(1)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创新模式选择的研究。卢佳(2007)以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与技术创新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石,在全面、深入分析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及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特征与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梯级模型,指出了中小企业各个成长阶段应采用的具体技术创新模式。

(2)基于企业实力和环境的创新模式选择的研究。赵红梅(2008)认为应该在考虑宏观环境、企业规模、充分认识技术轨道作用、充分利用网络创新优势四个条件下选择自主创新模式。向刚(2008)提出应基于企业所在行业和企业能力选择自主创新模式。罗赳赳(2007)认为应考虑国家国情国力、企业性质和规模、技术进步和市场变化速度、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作为自主创新模式选择考虑的因素。

(3)基于企业分析下创新模式选择。黄芳(2008)孙岚(2007)等人通过企业的自主创新情况进行SWOT分析,了解了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具备的优势和劣势,明确了其面临的威胁,找到了发展的机遇,并在此基础上为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的选择与实施提出了建议

三、企业自主创新模式选择模型

企业如何提高其创新力,如何自主的组织创新活动是企业创新战略选择。如何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企业采取的创新模式是否正确关系到一个企业能否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每一种维度的创新活动和创新模式都有自己不同的特征和适用范围,不同阶段、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内外部的环境等条件选择自主创新的路径。本文认为企业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结合基于企业生命周期和企业内部分析、外部环境三个方面来对企业自主创新模式选择进行研究。

企业

经济

实力

初始阶段 成长阶段 成熟阶段 衰退阶段

图中,横轴代表企业的四个生命周期,纵轴是企业的经济实力,随着企业的发展,经济实力越来越雄厚,成熟期前图中曲线呈向上趋势,到了企业衰退期,企业经济实力开始下降,这个时期,若企业能采取正确的创新模式,开发新技术则企业能继续保持市场地位,但若企业无法跟上市场步伐,不能及时更改企业的创新战略,则企业经济实力会开始下降。坐标以外的四个箭头,是企业内外部的影响因素。

1.初始时期

现状分析:处在初始时期的企业一般经济实力比较弱,资本不足,处于行业的劣势地位,没有发言权,也没有核心的技术。

企业目标:掌握一定的技术、有效率的组织形式和制度。

创新模式选择:模仿创新为主,合作创新为辅。

此时,企业最容易成功的创新模式就是模仿创新,利用行业中占优势的企业的已有的成熟的技术、组织模式和制度安排,合理地消化吸收,为自己所用。在吸收市场上已有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改进技术,加入自己企业的创新技术,挖掘已有技术的潜力,进行二次创新。若企业所在行业的技术为大型企业垄断,无法获得已有技术,也可以采用与其他企业合作的形式,降低创新的成本和风险。

在企业拥有自己的新的技术以后,就可以利用新技术在生产出新的产品,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成长时期

现状分析:企业拥有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同时也建立了自己的研发队伍,经济实力相对充实,也有了一定的市场地位。

企业目标:加强自身技术创新,使企业的技术成为核心技术,形成一定的垄断优势。

创新模式选择:集成创新为主,原始创新为辅。

在这个阶段,由于企业此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技术,经济实力得到了加强,应该不断进行技术改进,积累技术经验和技术力量,采取集成创新或者原始创新模式。企业利用自身积累起来的资金、建立的研发队伍和已有的技术进行自主的研发,形成自身垄断技术。另外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采取集成创新模式利用自身各种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等,对已有的创新要素进行选择、优化和整合,形成更有效率、更优的能适应更大目标的自主创新过程。

3.成熟时期

现状分析:企业拥有了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丰富的资源,集聚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在行业中占有了比较大的市场份额、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目标:扩大市场份额,改进组织模式。

创新模式选择:原始创新为主,集成创新为辅。

企业由于自身拥有的丰富的资源,可以捉住机会,不失时机的开展以原始创新为主的创新活动,开发新技术、改进新方法、开拓新市场,同时改进组织形式使得企业更有效率的运作,降低成本,获取巨额垄断利润。

4.衰退期

现状分析:企业旧的技术开始被淘汰,强大的竞争者出现,市场份额开始下降,企业地位动摇。

企业目标:保持企业地位、市场份额,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创新模式选择:集成创新为主,模仿创新为辅。

这个阶段,企业出现危机,强大的竞争者的出现抢占了市场资源,企业开始出现需求降低,市场份额下降的情况,此时,企业应该及时调整企业创新的路径,中断不合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重新整合企业资源和技术,将战略重点转移到新的技术上,开始研发新的技术,促进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不过若此时,企业由于前一期的战略错误导致资源不足,资金不够,可以采取模仿创新的形式,跟随市场的新领导企业,或者寻找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创新,尽快开发新的产品,挽回失去的优势和市场。

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议

从企业自主创新模式选择的模型和泰山玻纤的案例可以得知,在不同的企业生命周期,结合企业内外部的环境应该选择不同的自主创新模式。在正确的选择了企业自主创新模式后,还应通过改善企业内外部的环境来进一步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

1.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8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被提升为基本国家发展战略,再次提到“创新驱动”,指出“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更加自觉地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大创新驱动力度上来,不断为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制造业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一。根据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重大转型期,企业原先熟悉的投资驱动、规模扩张、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改弦更张,从创新中找出路,让有限的资源产生更大的效益。转型发展就是从要素投入驱动转为创新驱动,优化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因此,中国经济发展要从规模扩张为主转向提升质量和效益为主,必须依靠创新。这也是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基础和外部保证。

2.为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1)为促进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创新思想,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弘扬尊重人才、宽容失败、保护权益的价值观和创新文化,营造勇于创新、尊重创新和激励创新的文化环境,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要为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市场化服务环境。在这方面,要发展为企业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强技术市场的组织建设,为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科技成果转移,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如咨询、投融资、交易场所、定价评估、仲裁、网络中心、牵线搭桥、信息收集与传播、人力资源培训等。另外,还要加强科技中介行业协会的建设和发展,建立政府指导下的行业自律性管理体制,切实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2)加大政策投入力度。除了要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政府也应该改善政策环境,对企业自主创新进行引导和支持,给予企业一定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对于企业自主创新力度的支出,采用税收优惠、间接补贴、给予一定了资金投入等措施来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活动能够,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提高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另外一方面,政府还应该加大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完善知识产权有关法律法规,同时也要加强执行的力度,加大惩罚机制,提高企业创新的收益。

(3)鼓励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创新活动的源泉,只有有了创新人才才会可能有创新活动的产生,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制,形成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机制。推进科技人才分配机制改革,鼓励大学和科研机构在企业中实施“人才工程”,积极引导人才向企业流动,促进各类科技人才到企业搞创新。现在存在着大学生就业难,企业招人难的困境,政府应该建立起这两者只讲的纽带,让大学生把知识和创新才能充分的运用到企业的生产创新活动之中。同时要建立起平等择优的用人机制,让人才能打破体制性的障碍,自主选择工作,提高用人效率。

(4)建立企业间网络创新的联系。创新活动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但是也由于这个原因,创新也有了很大的风险,政府应该建立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网络创新联系,做到既能保障创新企业的收益,也能让其他企业享受到这一创新活动的外部效益。因此,政府可以与企业合作,或者建立起企业创新合作的平台,让企业共同开发,共同研发,降低创新研发成本,风险,也能最大化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益。

3.企业内部大力实施创新发展战略

(1)培养企业人员的创新意识,加大创新激励机制。企业的创新意识是企业尽心自主创新的源泉,只有创新人员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提升企业创新活动的密度及成功率。因此在企业管理组织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创新人员的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的源泉。同时,对于非研究人员,也要给予一定的创新意识培养,让企业整体创新意识提高,提高创新的基数,加大成功率。所以,企业应加大对于这方面的投入,引起员工重视,可以采取让员工申请创新项目,对员工进行培训,给以创新奖励等措施,提高创新意识的同时,还能保留住人才,使企业持续创新动力机制得以保障。

(2)企业创新资源投入。创新资金的投入无疑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因素。资金是企业创新的必要投资,创新一般具有比较高的风险,特别是原始创新,没有相当量的资金投入与支持,企业的创新活动就无法正常的进行。因此,企业的创新投入比例一定要加大,由于创新活动的风险性大、投资周期长等特点,企业应对创新研发活动做好长期的规划,定好远期目标,规划好研发部门的组织结构和资金投入,有效率的组织研发创新活动,降低创新成本的同时提高创新的收益。

(3)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创新激励机制是指对企业自主创新行为的物质和精神激励机制。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可以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创新潜能,提高员工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员工高效率地完成自主创新活动,从而提高整个企业自主创新的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成功率;与此同时,企业的创新人才所具有的智力知识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宝贵财富,创新人才的流失特别是企业关键性研发人员的流失,造成技术缺口,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效率,因而建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是留住人才的关键,是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机制保障,也是创新成败的关键。

(4)建立和创新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管理效率是一个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能否进行自主创新的重要因素。企业组织结构合理,创新研发部门能与企业部门有效的整理联合,不仅能提高整个企业的运营效率,也能充分的运用企业创新活动的成果,同时也是研发部门制定其研发计划的一个关键影响因素。企业的其他部门若能有效及时的提高相关的信息和支持给创新部门,可以使得创新成果更有效,更符合市场和企业的发展要求,从整体提高企业的利润、收益。

总之,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要重视创新,有强烈的创新冲动。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同时还要制定有利于科技成果的及时转化的政策,让创新带来企业效益的最大化,让创新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让创新驱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迈向中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熊彼特著.何畏,罗家祥译.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45-48

[2]卢佳.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7

[3]赵红梅.基于技术能力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模式研究[J].理论探讨,2008(8)

[4]向刚,宋婷婷,屈晓娟,王正刚.企业自主创新模式选择的基本准则探讨[J].科学与管理,2008(5)

[5]罗赳赳,田新民,康力.企业自主创新模式研究与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5)

第2篇:企业创新模式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企业管理模式;创新途径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终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普及,对相关的应用储存以及视频监控等方面都呈现出一种快速增长模式,大量的数据都能够展现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但是当前我国企业管理过程中没有将大数据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不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有效的社会价值以及经济利益等,因此,企业应该与时俱进,在当前大数据的背景下积极主动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管理过程和流程的创新和完善,最终能够有效实现企业自身经济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增长。

一、大数据背景下企业面临的挑战

(一)数据实时分析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内部和外部环境不断变化,需要处理的数据和信息越来越多。并且加上数据数量的不断增加,企业在正确处理的过程当中实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当前大数据的背景下,对数据进行实时分析是当前大数据背景下企业面临的挑战[1]。

(二)数据安全

在企业管理当中存在很多的企业以及客户的信息,并且中间还存在很多的个人信息。在大数据时代下,企业应该保护好这些信息。在比较混乱的网络环境当中,企业想要更好的面对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挑战就应该运用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处理好数据的安全问题,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三)数据多样化整合

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收集数据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传统渠道收集之外,还遇见了社交网络环境以及电子商务环境等对信息进行处理,比如图片或者是视频等形式。在很多的信息当中,企业应该运用多样化的方法对其进行整理,但是对于一些难度比较大的非结构性的数据信息来说,企业很难对其进行处理,因此,数据多样化的整合就是大数据背景下企业面临的挑战。

二、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专业的数据分析管理人才

在当前大数据的背景下,企业管理当中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工作不仅仅是将传统企业经营管理当总的数据信息做简单的数据判断和处理,大数据对信息的整合已经超越了企业传统管理当中的市场营销以及信息化范畴,因此,就需要具备较强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整合。但是就当前我国企业的发展形势来看,企业当前所拥有的人才都是传统模式下的,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内部大量人才的成长和培养,因此,综上所述,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中导致数据处理和分析人才的匮乏。

(二)企业忽视了大数据的应用

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当中,很多领导者根本就没有将大数据对企业管理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重视起来,其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没有意识到大数据时代到来的重要作用,能够为企业所带来的价值,很多企业的领导者对大数据的作用忽视掉了,认为大数据实际上就是在工作当中对一些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归纳这样根本就不能够为企业带来作用和价值,这些传统的领导者认为企业盈亏以及财务报表等一些宏观上的数据,而这些比那些虚无的数据更加有用得多。但是在当期大数据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就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作用和优势,等待大数据到来所提供的机会,让企业能够更加良好的发展。

(三)企业数据处理的不够及时

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以及信息的数量和传播速度等成本逐渐失去了对企业经济发展的制约程度,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都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当中,也就是说,企业当前应该面对的已经不再是停留在简单信息利用方面是否对称那么简单了。企业在管理当中需要更多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且应该应用相应的数据对企业近期的经营状况等进行详细的了解,在处理市场上经济当中所产生的不同问题过程当中,企业的领导者应该明确自身的选择,在当前信息化水平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都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企业如果在发展当中不积极主动的面对这种状态,就会在未来的发展和竞争当中消失。在当前大数据的背景之下,很多企业都面临着企业内部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工作量越来越大。

(四)企业的智能化和商业化程度不高

企业的智能化和商业化程度不高,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的商业化和智能化并没有为大数据的到来做出贡献,没有适应大数据的发展,也就是说商业化和智能化并没有在企业的管理当中获得更加普遍的使用。这样就会让企业在实际的经营管理当中不能够良好的面对大数据时代到来所带来的冲击,不能够很好的将危机转化为挑战和机遇,更有的企业因此而逐渐走向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寒冬”。

三、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

(一)培养具有较强数据分析专业的人才

在当前大数据的背景下,想要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就应该培养具有较强数据专业分析专业的人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的人才培养以及需求都不是相同的。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企业管理模式上的创新是需要能够具备较强企业经营管理、数据分析、整合数据以及相关市场营销理论知识高素质的综合性专业人才,这样的人才应该能够分析和整合数据、运用数据以及重视数据人才,将企业的数据当成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东西,也可以从分析数据的角度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和进步设计重要的管理决策,促使企业在整个未来发展的战略性发展占有极为重要意义和作用[2]。

(二)重视大数据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在当前大数据的背景下,想要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就应该重视大数据在企业管理当中的作用。想要彻底的转变当前模式下的传统企业管理模式,转变企业领导者的意识,企业领导者应该主动积极的寻求转变,不能够再按照传统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了,不然就会在当前大数据快速发展的时代下被落后,而导致无法获得正常的发展[3]。因此,企业的领导者应该重视大数据时代所具有的商业价值,应该将企业的管理决策与实际需求等及时的与企业的领导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在企业落实智能化和商业化的过程当中通常就会与各种各样的管理者进行分析和沟通,促使企业的领导者应该真正的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大数据对企业自身管理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当传统的就数据分析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那么大规模的企业信息数据分析的系统化建设就能够顺利的开展。

(三)及时处理好企业的数据,对企业的对策进行分析

在当前大数据的背景下,想要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就应该及时的处理好被禁在当前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的背景下,企业想要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当中一直保持良好的经营状态,一定要加快处理由于大量数据,并且能够对其加以有效的、适当的分析,能够在快速掌握企业经营状况以及相应的应对不断发展的社会市场形势。应该对企业的数据应该做出比较全面、深入的收集和挖掘,并且能够将其作为游侠的基础,对企业的大数据展开有效的研究和分析,从而能够更进一步的帮助企业做好企业管理的决策和运营[4]。因此,应该需要企业重视数据工作的处理和分析工作,因为这些数据自身所具备的即时性都能够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四)增强企业的智能化和商业化程度

在当前大数据的背景下,想要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就应该增强企业的智能化和商业化程度。本文认为,应该先左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但是这里所说的信息化管理并不是仅仅是企业内部管理当中实现无纸化以及自动化管理,这样的信息化管理只是表面上的,比较形式化的东西,实际上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应该是培养企业的员工能够具备数据质量意识和信息意识,让不同的信息用户都能够反手数据之间的不同,感受数据就是系统和企业的生命。数据本身所具有的可靠性和真实性都是企业当中一个信息系统成功的重点[5]。另外,还应该重视人在的引进和自身的培养,同时还应该重视企业自身的管理知识水平,通过知识等方面的共享以及获取企业智能化和商业化发展的解决方法。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大数据的背景下,为各个企业的管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现代企业的管理和创新会出现比较大的变革。在企业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大数据将会发挥出其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企业的管理来说是一种完全新型的管理模式。基于此,企业应该在当前大数据的背景下,培养具有较强数据分析专业的人才,重视大数据再说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及时处理好企业的数据,对企业的对策进行分析,增强企业的智能化和商业化程度,以此来促进企业未来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时钟平,柯铁军,薛传佳,冯立颖,郝晓冰.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基于燕山大学“燕园在线”网络综合服务平台的思考[J].学理论,2016,(07):181-182.

[2]查先进,杨海娟.大数据背景下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影响因素研究———以湖北高校为例[J].图书情报知识,2016,(02):21-29.

[3]鲁珊,张曼.大数据背景下酒店现状及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以长沙市星级酒店为例[J].技术与市场,2016,(02):95+97.

[4]王凯旋,蒋元涛.大数据时代航运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趋势与思路研究———以马士基航运为例[J].物流科技,2015,(05):17-19+26.

第3篇:企业创新模式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企业;管理模式;创新

1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力度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企业智能化与信息化等新型管理模式逐步成为可能,在实践中取得了不错成效。但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复杂且繁琐的过程,首先应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加大投资与软硬件设施建设力度,解决企业各部门信息孤岛问题,实现数据信息高效采集与迅速处理分析,营造相对稳定的大数据环境。其次加大企业文化管理、大数据信息技术整合力度,在企业内宣传大数据信息化,形成内部统一、开放性的信息化环境。最后设置专管部门,主要负责关注、评定与革新企业信息化建设[1]。

2提高大数据信息素养

企业高层领导的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关乎企业信息化进程;对此,提高企业决策层、管理层人员的信息素养意义重大,灵活运用大数据技术,切实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地位,确保企业管理成效。面对大数据背景下的海量信息,如何高效可靠的处理分析,成为了企业管理模式转型最关注的问题。一是本着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原则,积极聘请国内外专业大数据信息处理人员,在企业内展开系统培训教育,切实提高企业各岗位人员的信息素养,要求其明确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方法,具备风险预防意识,以及管理系统维护能力。尤其是决策管理人员,应当不断强化自身的信息意识,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关注专业学术研究成果,并不断引入到实际工作中,带动企业管理模式快速转型。二是加强各部门的联系,借助信息化优势,通过相互学习与沟通交流,以及实践经验分享,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各部门信息水平的同时,培养更多的管理方面人才

3关注市场决策主体

大数据时代下的市场决策主体悄然发生了转变,逐步向社会公众过渡。对此,加大市场环境发展、消费者需求喜好等信息收集意义重大,以此挖掘价值信息,带动企业快速转型升级。企业管理者应当紧跟时展步伐,不断转变职责理念,灵活运用各社交媒体信息,尤其基于网络平台的主流媒体,如微博与微信等社交媒体,快速了解消费者需求喜好,并对群体按类划分,提出具有针对性与可行性的营销方案。社会公众信息不能避免存在不确切信息问题,直接误导企业决策,还需围绕信息特征与数据发展规律等要素,全面性展开数据分析,充分挖掘商业价值信息,以此确保决策的合理性,带动企业现代化发展[2]。

4强化数据预测成效

从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入手分析,数据信息获取通常以市场调查形式为主,样本量少且研究结果缺乏代表性,无法在动态发展的市场环境中切实发挥作用。在大数据技术的带动下,数据平台的应用越发成熟自如,对数据信息的收集效率与质量显著提升。除此之外,数据收集过程中,由以往的动态收集逐步向动态性特征演变,信息研究结果与市场发展规律更加贴合,且研究成果的代表性更强。企业可实时了解市场发展态势,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通过数据平台,能够分析竞争对手的相关数据信息,以此提出科学有效的发展决策与战略目标,不断提高自身市场占有率。

5加大数据安全监管力度

互联网的开放性与虚拟性为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不能忽视数据信息安全问题,尤其是管理系统的规模化应用,加强信息安全防护意识,灵活运用信息安全防护技术意义重大。一是提高企业领导层的信息安全防护意识,实现数据安全全面监控与防护。二是做好防御工作,加大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力度,一改传统事后处理的格局,全方位防护信息安全。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做好数据安全管理保护工作,尤其是重要数据应当做好备份。作为企业管理者,面对突发性事件,应当灵活处理与积极应对,并根据事前信息安全工作规划,科学处理突发事件,减少企业经济损失[3]。

6结束语

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应当紧跟大数据时展步伐,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科学制定发展决策,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制度是企业管理工作落实的重要依据,企业在落实管理信息化建设与设立安全监管部门等对策的同时,应当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包括奖惩机制与考核评价机制等,夯实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基础,切实提高企业管理工作成效,以此实现转型等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海鸣.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探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05).

[2]李冰,李玉博.基于外部动力的大数据环境下产品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7(4)

第4篇:企业创新模式范文

关键词:企业分折资产经营风险控制

一、企业分拆的基本原理

一般而言,对于企业资源的整合,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一是使企业资产规模扩张,其手段是收购和兼并;二是使企业资产规模收缩,其手段是资产剥离。企业资产剥离通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资产的出售(Sell―off)即出售剥离资产的所有权以收回现金;另一种是分拆(Spins―off)。所谓分拆是指一个母公司通过将其在子公司中所拥有的股份,按比例地分配给母公司现有的股东,从而在法律上和组织上将子公司的经营活动从母公司中分离出去使其成为独立法律地位的会计实体。

(一)投资者“主业突出”偏好学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全球企业界盛行多元化发展思路,认为多元化经营可以有效地分散投资风险,更多地占领市场,做到“东方不亮西方亮”。但实践表明,这种思路是行不通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非本行业的业务领域缺乏经验,盲目扩张的结果是原有的主营业务优势也不复存在,整个企业集团的盈利能力受到拖累。作为认真研究和反思的结果,许多企业有计划地放弃了一些与本行业联系不甚紧密、不符合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缺乏成长潜力的业务和资产,收缩业务战线,培植主导产业和关联度强的产品群,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在采取上述措施,使主营业务再度突出后,其股票就会得到投资者的追捧,反映出投资者对其“主营业务突出”的强烈偏好。

(二)管理效率学说企业特别是公开发行股票的企业普遍存在着资产总量(企业规模)及资产结构(业务多元化)扩张的内在冲动。管理效率学说表明,当资产总量扩张和多元化经营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存在着一个规模报酬递减的临界点,并将产生一定的负协同效应。分拆则可以消除企业盲目追求做大所造成的弊端。它通过对母公司和子公司业务的重新定位,在确定母公司和子公司各自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可以使它们更加集中于自身的优势项目或产业,有利于增强其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

(三)选择权学说认为购买企业发行的股票是投资者的一种选择权。企业分拆后,股东拥有了两种选择权,而且只对两个企业各自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分拆后形成的两个企业之间也不存在连带责任关系,投资风险降低,投资价值就随之提高。企业分拆增加了资本市场的投资品种,而分拆后的两企业拥有不同的财务政策与投资机会,可以吸引不同偏好的投资者。两企业采用不同的分红比例、留存收益比例或提供不同的资本收益平台,使投资者因此获得了更多的投资机会。

(四)债权人的潜在损失学说认为分拆企业的股东财富的增加来源于该企业债权人的隐性或潜在损失。企业分拆减少了债权的资产保证,由此导致的债权风险上升相应减少了债权的经济价值,而企业股东却因此受益。正因如此,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的许多债权人都会与企业或股东订立有关股利分配或资产处置(包括企业分拆)等方面的限制性合约,以尽可能维护其自身经济利益。

上述学说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揭示出企业分拆得以存在的合理性和客观性。有意义的是,这些研究成果与西方一些著名经济学家在“规模经济”、“速度经济”方面的论述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艾尔弗雷德・钱德勒指出,新经济时代是“速度经济”代替“规模经济”的时代,在追求速度经济的条件下,规模小而灵活、专业能力强大的公司要比传统的巨型公司拥有更多的比较竞争优势。钱德勒的论断也表明在规模经济向速度经济转变的背景下,大公司分拆也是其适应经济发展形势,寻求新的发展途径的有益选择。

二、企业分拆模式的应用前景预期

(一)企业分拆的市场需求2000年,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北京同仁堂科技发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企业板正式挂牌交易,成为当时我国上市公司中完成分拆子公司上市的第一家,堪称中国大陆企业成功运作企业分拆模式的经典案例。人们有理由相信,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走上企业分拆之路,企业分拆带来的诸多利益或优势也将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和推崇,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之初为了加快证券市场的发展,扩大证券市场规模,提高公司上市的筹资力度,政府鼓励一些企业在进行股份制改制和上市时,采取将整个企业改组上市,甚至将多个公司组合成一个集团来上市的操作方式。这些整体上市的公司虽然在上市之初可以募集更多的资金但却损害了这些上市公司的发展潜力和后劲,如不良资产多,公司人员多,负担重;总资产大净资产小,负债比率高,净资产收益率低以及管理水平落后等。部分上市公司因其子公司经营不善或投资失误影响其上市公司整体经营业绩,从而使上市公司丧失配股权和进一步进行资本经营的能力。上述选择“整体上市”模式上市的老上市公司将构成对企业分拆模式的主力需求,因为这些企业在进行资产重组时应用分拆的方法可以较好的解决目前面临的诸多问题。分拆的方法有两种:其一,部分中小型上市公司,可将其目前存量资产根据产业结构和经营结构调整的需要,进行全面调整和重新组合,将符合企业发展方向、符合产业结构和经营结构调整目标的优质或潜在优质资产留在上市公司,而将那些影响企业发展、拖企业后腿的劣质资产或剥离或与优质资产置换,从而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益,改善上市公司的经营环境,增强上市公司的发展后劲,为最终恢复上市公司的融资权创造条件;其二,一些大型上市公司,可将其下属效益好、有成长性的子公司或某项业务、资产独立出来另行招股上市,让优质资产免遭原公司的拖累而丧失扩张能力。这样,在原公司效益不太理想的情况下,可通过单独上市的子公司进入资本市场募集资金,来投资原公司难以筹资但效益较好的项目,并通过子公司的反向投入来刺激并改造原公司的经营,达到调整原公司的资产存量,进而使原公司与子公司齐驱并驾、共同发展。此外,一些上市公司拥有良好的项目,但项目尚处在在建时期或初创期,为保持该项目的持续发展仍需不断投人巨额资金。若公司资金匮乏就会影响该项目的建成;若该项目成本太高,靠目前利润水平难以消化而又影响上市公司的整体效益和投资者信心,如果因此而影响该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并使其最终丧失配股资格,则对上市公司而言更是雪上加霜,这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重公司资金的紧缺和导致公司经营效益的下降,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企业分拆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一条新思路。这类公司可将该项目分拆出去,改组为上市公司,独立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不再依赖母公司的资金输入,待日后项目进入成熟期具有稳定利润回报之时再予回购。

(二)企业分拆的价值分析企业分拆能产生较多价值,其主要内容包括:

(1)企业分拆上市将成为上市公司新的融资渠道。分拆上市的首要价值在于其对融资渠道的拓宽功能。由于分拆上市具有“一种资产,两次使用”的效果,因而它将被许多上市公司用于再融资的工具。当上市公司的股本总规模达到一定水平时,其资本运作能力、股本扩张能力都会受到较大限制,而分拆可以为其腾出空间。首先,上市公司将某些资产或子公司独立出来,进行上市,优质资产

可以不受整个上市公司的拖累而丧失扩张能力。其次,分拆后上市公司将比较优质的资产逐步转移到分拆上市的子公司中去,并进行再生改造,合法规避管理层对配股提出的业绩和数量限制:分拆后上市公司可以比较灵活地进行资产重组和利润分配,并在条件成熟时,将分拆出来的子公司出售变现或进行上市融资。

(2)企业分拆有利于提升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一般情况下市场并不总是能够准确地反映和评价一个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特别是一些实行多元化经营的上市公司,其业务范围常常涉及广泛的领域,使得潜在投资者或证券分析人士对其繁杂的业务无法做到正确判断和理解,并因此低估其股票的市场价值。企业分拆后有关子公司的持续披露信息可能会对子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正面影响;而且其作为一个独立于母公司的经济实体,也更容易得到客观的业绩评估。企业分拆带来的全部收益大约等于被分拆出来的子公司的价值和剥离出的资产价值。母公司的价值经过重组后实际上并未改变,而子公司却具有了新的市场价值。

(3)企业分拆可以弥补并购策略失误或成为并购策略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乃至全球的企业并购热潮中,有关并购的成功案例不计其数。不少企业由此迅速实现了规模扩张,将竞争对手变为战略同盟,但也有许多不明智的并购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虽然被并购企业具有盈利机会,但并购企业可能由于管理原因或实力不济,无法有效地利用这些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将其分拆出售给其他有能力有效发掘该盈利能力的公司,无论对卖方还是买方,可能都是明智的。另外,分拆往往还是企业并购一揽子计划的组成部分。许多资产出售等分拆计划,早在并购计划付诸实施前就已经纳入收购方的一揽子计划中。因此,从并购企业的角度,被收购企业中总有部分资产是不适应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甚至可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亏损。在某些收购活动中,将被收购企业进行分拆出售资产变现成为继续进行并购活动的资金来源。

(4)企业分拆使企业管理层与股东利益紧密结合。目前困绕我国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有效地对企业管理层进行激励,使其利益与股东保持一致,进而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近年来采取的公司股份、股票期权以及与股票价值相关的业绩奖励等措施来激励企业管理层的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些方法在驱动和激励分支机构的管理人员时效果则并不明显。因为在一个多部门企业或多元化发展的企业中,基于整个企业价值之上的股权或期权激励措施实际上并不与处于分支机构内的管理人员的决策或业绩密切相关,导致对这些管理人员激励的弱化;另一方面,由于分支机构管理人员和企业核心管理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和经营偏好的差异,可能导致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及公司整体经营战略的操作偏差。如果此时进行企业分拆,将分支机构或子公司独立出来的,使其直接进入资本市场,接受资本市场的审视与考验,让子公司经营管理人员的报酬计划与公开交易的股票的市场表现联系在一起,强化子公司的激励机制,从而使分拆出去的子公司的管理人员的激励制度与其直接从事的活动及其效益联系起来,降低成本,形成更为有效的激励机制。

(5)企业分拆是企业摆脱监管束缚实现管理创新的手段。企业生存于政府和市场所构成的经营环境之中。政府对企业的管制伴随着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成为企业管理创新的直接诱因。因为政府管制实际上对企业的一种成本附加,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必然要摆脱这种局面,通过创新来规避政府管制。企业分拆为此提供了技术保障。在一个企业里,如果子公司从事受管制行业的经营,而公司从事不受管制行业的经营,则一方面母公司常常会受到管制性的检查的连累,另一方面如果管制当局在评级时以母公司的利润(充分竞争背景下利润率水平较低)为依据,受管制的子公司可能会因与母公司的联系而处于不利地位。

(6)企业分拆是企业退出投资的重要通道。由于分拆上市往往伴随着控股权的稀释,因此它将被一些企业用于逐步退出非核心业务的重要通道。在通过资产拍卖或协议转让等方式退出有关业务的情况下,业务单位的价值往往被低估,有时甚至低于其净资产价值。而分拆上市则可使企业通过股权出让以市场认可的价值来套现,而且由于上市资产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企业更可在退出的时间上抢得先机。

三、企业分拆的风险与控制

(一)企业分拆应以企业持续性发展为目标企业分拆无论具有何种重要的职能和意义,在本质上只是一种资产经营的手段,是企业走向市场规范化经营的开端。企业只有切实搞好经营,并致力于提高经营绩效,才能为市场或投资者所接受,企业分拆的价值方能得以体现。企业特别是上市企业虽然可以通过分拆以股权为纽带达到以少量资产控制大量资产的目的,但它同样对企业的债务产生放大效应,即使母公司的名义负债可能很低,但如果分拆子公司负债较高,母公司的实际债务也可能放大到奇高的地步。若企业只希望通过分拆上市重施“圈钱”之计,而不顾负债的控制及分拆后企业的持续性发展,最终可能适得其反。广东粤海企业集团的兴衰历史为此提供了佐证。该集团曾因分拆制革、啤酒等业务上市积聚了大量资金而实力大增;更因一时之利及疏于管理而债台高筑、难以为继。

(二)企业分拆应以不动摇母公司的经济实力为前提 企业分拆对母公司而言是一种资产收缩策略,它无疑会影响到母公司的业绩;对于资产规模和业绩一般的公司来讲,这种影响就更大,甚至会达到“伤筋动骨”的地步。分拆上市固然可给母公司带来超额投资收益,但由于监管当局对发起人出售股份通常有严格的规定(即股份锁定),因此在一定时期内,这种收益也只能是帐面收益、“纸上富贵”。为了避免分拆对母公司经济实力的根本削弱,国际市场一般都对上市公司分拆前母公司的盈利能力给予严格的限定。根据现行规定,母公司须使上市审核委员会确信在新公司上市后,母公司保留有足够的业务运作及相关价值的资产,以支持母公司分拆后持续的上市地位。

(三)企业分拆应以市盈率厦现金流量为考核重心企业分拆除了基于剥离或逐步退出非核心业务的战略考虑之外,其出发点在于确保在可预见的一个时期内分拆业务的市盈率应高于母公司。如果低于母公司的市盈率,分拆上市不仅无法获得超额收益.而且还势必造成巨额亏损。另一方面,企业分拆后如何保持母公司与子公司现金流量的平衡,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分拆上市的一些案例中,“母贫子贵”或“母贵子贫”等母子公司现金流量不平衡的情况时发生。一部分公司视分拆为“圈钱”工具,使分拆后的子公司难以得到正常发展;另一部分公司由于将处于发展或成长期的资产单位分拆出去后,为避免公司控制权转移而不断投入大量的现金或优质资产,结果导致“母贫子贵”。因此,对于分拆过程中市盈率和现金流量状况的考察,将成为企业分拆运筹与策划领域的一项核心内容。

(四)企业分拆应充分考虑股权稀释带来的外来威胁企业分拆上市几乎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程度的股权稀释,那些原本可由母公司完全控制的业务单位在分拆成为上市公司后将导致控制权的分散,客观上造成外来企业对其收购的可能性大幅增加。此时,如果公司分拆这些业务单位并不是基于退出投资的顾虑,也不是仅以“圈钱”为目的,而是视其为公司未来持续性发展的基本战略。那么,公司管理层就应当早做防范,避免收购。这对企业的管理效率、管理水平和企业经营机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企业不能在其资产经营方式创新之时进行企业管理创新和经营机制转换,那么,企业分拆就是顾此失彼、后患无穷。

作者简介:

王铁林(1963-),男,河南南阳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徐凌峰:《企业分拆上市的意义及监管》,《证券日报》2001年7月18日。

[2]Jacques R.Bughin:《分拆与整合的均衡》,《IT经理世界》2001年8月27日。

[3]陈峥嵘、张宗:《分拆的现实选择》,《资本市场》2001年6月5日。

[4]扬兴君:《从收购兼并到分拆上市》,《中国证券报》2000年10月28日。

[5]曹凤岐:《股份制与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6]艾尔弗雷德・钱德勒:《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5篇:企业创新模式范文

关键词 企业文化 创新 管理模式

一个企业的文化反映了它的管理理念,反映了它的发展策略,同样反映了它的营销战略。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需要有一些管理的氛围营造,企业的文化建设就是这种氛围营造的方式。探索一套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首先体现在对企业文化的创新上。

一、管理模式

现代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压力很大,企业员工夜以继日的工作。没有必要的放松方式和途径,就像一个崩了很紧的弹簧终究有失去弹性的时候。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也是比较严格的。例如,全程的质量管理模式,就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主要是用于企业生产,其基本理念就是按照企业的管理目标,进行全方位的经过管理,对影响生产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改进和克服。这种管理模式包括了几层含义,首先,全方位,就是指对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干预。其次,人员的全面调动。就是指积极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使其都参与到企业的发展,产品的升级改造上,员工的企业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最后,整个过程控制。就是指企业对产品的生产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有效的干预。

泰勒企业管理模式也是一种现代常见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以追求企业最高利益为目标,以不断提高人的劳动效率为主要的平台,将员工最大的潜能激发出来,然后企业再用激励机制作为最终的报酬,循环往复的再激发员工的主动性,这种管理模式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现代汽车组装车间中,员工在运动的传送带上组装汽车,自己的工作区间是固定的,超过这个区间,就有下一道工序的员工在那等着组装下一个零部件了。这种将人当作机器的模式就是典型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泰勒管理方法。

这些现代的企业管理运行模式是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以激发员工最大的工作潜能为主要手段,实施一些增加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的方式方法对员工进行管理。这些方式方法虽然可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增加企业利润,但是这种利润增加的代价就是员工长期的工作压力得不到释放和发泄。近年来,深圳富士康的企业员工出现了跳楼自杀的行为就是现代的管理模式的高压使得员工不堪重负,又没有发泄途径,最终精神崩溃选择自杀。

企业文化的创新是现代企业严苛的管理模式所造成的,是缓解员工工作压力,增进之间友情,增强团队意识最为必要的手段和方式。

二、特点

作为一个文化氛围较为浓厚的企业来说,员工文化素养相对都比较高,都有较好的文化基础。企业的管理质量的提升可以通过文化氛围的营造来实现。企业的那种强制的质量管理模式,对于员工来说,接受可能较为困难。作为企业的文化来说,要能够代表企业的形象,代表企业的精神。具体来说:

(一)文化与企业的发展具有同步性

一般一个企业在创建的时候,就有自己的文化,这些文化是支撑企业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因此,每一个企业或多或少的都有自己的一些文化。这些文化也随着企业的壮大而发生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对现代社会竞争压力的一种适应,将使得员工的工作压力发泄的途径更为便利,更为通畅,更加有益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二)文化与营销理念具有同向性

文化是企业的精神体现,是企业价值理念的反映,是营销理念的表征。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管理者的营销思想,这种营销思想将不断影响他们的精神追求,从而影响他们对企业文化的引领作用。最终这个等价关系得出的是企业的营销思想与该企业的文化是保持一致的。

(三)文化的特征性

一个企业的文化代表着一个企业的形象,是一个企业区别与其他企业最为显著的特征。每一企业的文化都受到其创始人影响,这些企业的老总们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这些从一个侧面导致了企业的文化差异性巨大。有的企业热衷于组织员工开展篮球比赛,有的企业热衷于组织员工开展外出旅游。这种文化活动是企业独特的表征,具有独一无二性。

三、作用与创新

文化的营造则是一种较为温和的管理模式。强化员工热爱企业,主动成为企业管理质量提升的参与者、实践者。将提升管理质量的思想融入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将文化氛围的营造形成一种新常态,对员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种管理质量的提升也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温和过程。这种管理模式将长效持久的推动企业质量之提升。

(一)文化更新有益于管理方式的转变

一个企业的文化推陈出新必将推动该企业的管理模式的升级换代。企业文化中的一些元素可以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和状态进行有效的制约,潜移默化地将企业的价值取向传递给员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管理方式对员工来说是一种曲线管理,没有条条框框的制度约束,没有冰冷的管理措施,只是在思想上引导员工,影响员工。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几年来我们还不知道微信是一个什么东西,如今我们可以熟练地在朋友圈点个赞了,这就是社会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文化形式的变化,企业文化的更新要跟随这种社会潮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介入员工的业余生活。周末利用微信的朋友圈发几个红包,增加企业微信的人气。这些就是企业文化的不断更新,这种更新是有利于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企业将有更多的方式与企业员工开展交流和互动。

(二)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有益于人性化管理

人文主义关怀融入其中是对企业文化人本理念的有效扩展。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理念将有效地将员工纳入企业大家庭之中,使得他们迅速感到企业温暖,对企业进一步萌感,有效地提升他们的企业主人翁意识。同时这种人文关怀的企业文化将进一步拉近员工之间的感情和交流,使得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冲破方言的障碍和心理的结缔,迅速融入企业这个大家庭之中,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现代社会的竞争体现为人才的竞争。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将自己员工的思想放在首位,企业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道路上是走不长、走不远的。坚持人文关怀的企业文化将感化企业员工的心灵,引领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充满人文关怀的企业,员工的日常管理也将变了顺畅,没有阻力。

(三)企业的文化内容选择关系到企业骨架的健全

现在的企业文化一般都有自己的内容核心。没有核心的内容的企业文化将不利于企业骨架的健全,不利于企业员工凝聚力的形成,不利于企业对员工的管理。为了应付政府的管理,随便设立一些企业文化,开展一些问题活动,结束就没有下文了,这样还不如不开展。这种只有外形没有内容核心的企业文化只是一滩死水,起不到任何企业文化应当起到的作用。企业文化只要有了内容核心,一年的文化活动就可以围绕这个核心开展,成为一个系列的文化大餐。这种文化大餐将有助于企业骨架的建立健全。一个孤立的文体活动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只有以主题贯穿始终的一系列活动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推动企业有效的构架建设。

(四)企业文化要注重对员工工作标准化的影响

任何企业都是以营利为目的,企业的文化也是服务于这个目的。因此,企业文化要更加注重员工工作行为的日常养成,鼓励有利于企业管理和发展的员工行为。将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元素注入企业文化之中,引导员工的工作行为。

有效的企业文化可以释放员工的工作压力,使得员工更好地投入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只有注重文化活动的发展,企业的壮大才能有强大的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为辽宁省科技企业创业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第6篇:企业创新模式范文

(1.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2.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13;3.江西师范大学 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伴随着对云计算的深入研究发现,传统的商业模式已经束缚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了能够让云计算企业商业模式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对云计算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的选择研究成为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云计算;商业模式创新;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713.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3-0083-02

对于企业而言,商业模式不仅仅代表的是一种经营思想、价值观念或者某种营销创新思路,而是一种经营创新思想的具体实现形式,是一套经营机制,是企业如何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有机联系而最后落实到如何运作的价值创造模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本质上是企业高层次的创新行为。它与传统意义上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观念创新有很多的不同,商业模式创新本质上是一种再设计的过程,是企业以顾客需求为中心,从内到外的一种高层次的资源、制度、模式等的整合创新,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

一、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理论回顾与展望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的不二选择,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还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展开研究,主要从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途径、实施、阻力等方面。

1.动力。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基于一定的动力驱动而开展的一项创新活动。众多学者认为商业模式创新动力是企业选择商业模式创新时机和途径的前提,本文认为主要分为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其中外部动力包括新技术推动、企业竞争驱动、客户需求拉动等,内在动力主要包括企业高管和组织系统的双重支持。Timmers (1998)认为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是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动力。Faber (2003)研究发现,在更广泛的IT 和ICT 领域,产业模块化和产业融合等技术变化发到国家相关企业创新,而且商业模式创新有助于企业在更大程度上获得技术变化所带来的收益。严艳红(2008)企业家发现机会的能力、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对企业家的商业模式创新行为的正向影响显著,且企业家的商业模式创新行为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显著。黄谦明(2009)对于一个新创商业模式,企业家人力资本是不可或缺的,企业家创意价值、精神、人格魅力、能力的不可让渡性,决定了商业模式创新必定通过企业家自身来完成。Mirabent( 2012)认为,随着行业内竞争的加剧和现有客户需求的变化,企业现有商业模式的价值趋于减小,从而要求运用新技术或利用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机会去实施创造价值的新策略,其结果就是商业模式创新。

2.途径。商业模式创新是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创新者视角不同,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途径各不相同。根据文献研究,本文发现,早期商业模式创新途径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企业创新程度和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创新而展开的。随着学者们对商业模式创新认知的不断深入,Cantrell (2000)把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分为四种类型:挖掘型、调整型、扩展型、全新型。Mahadevan (2004)根据商业模式创新的程度和可持续性,把企业分为当前领导者、趋势创造者、新进入者、模仿者和跟随者。Johnson(2008)认为商业模式由顾客价值命题(CVP)、盈利模型、关键资源、关键过程四个要素组成。Zott(2009)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若干活动所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可能越过了企业的边界,并使企业和它的商业伙伴能够创造价值,企业从中分享一部分价值。Pigneur ( 2010)把商业模式设计过程划分为动员、理解、设计、执行和管理五个阶段。Hansen ( 2011)把商业模式创新分为商业模式的调整、商业模式的采用、商业模式的改进和商业模式的再设计四个阶段。

3.实施。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实施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最终环节,卓有成效的实施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来说至关重要。对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施研究,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展开研究。Tekie (2004)则把创新实施研究的重点放在商业模式创新规划上,构建基于客户测试、技术测试、企业基础设施测试和财务测试的商业模式创新实施循环框架。Chesbrough (2006)则从商业模式升级的角度详细介绍了企业优化其商业模式的方法和步骤。Osterwalder (2007)把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分为环境分析、商业模式设计、组织规划和商业模式执行四个阶段。Sosna等(2010)认为,商业模式发展是一个最初的试验过程,这个过程是以不间断的试错学习作为基础的,认同组织和个人学习在商业模式创新实施中的重要作用。

4.阻力。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一方面有来自组织内外的多种动力的支持,另一方面也会遇到组织内外部的诸多阻力的羁绊。Zott(2001)认为商业模式创新常常与更多传统的企业资产配置相矛盾,企业经理们更倾向于阻止商业模式创新试验,因为这些试验威胁到了他们在企业内贯彻的价值观。Sosna(2010)指出,当新的商业模式刚被概念化时,经理层面对的是不确定的、不可预测的、快速变化的市场,这对经理们的商业模式创新决策带来阻力。

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是在现有市场细分中发现顾客新的需求,或者发掘出全新的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消费群体,新的产品和服务,新的盈利模式和新的运作方式,进而实现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对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不同研究者也有不同的研究角度。本文基于价值创造这一根本目的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进行划分,将商业模式创新分为基于产品服务、基于资源能力、基于盈利模式、基于价值链和基于价值网络共五类。总的来说,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是必须的,只是基于不同的考量,可以选择的角度和方法可能不太一样,所以才有不同的实施路径。但不论如何,商业模式实施路径还是要针对企业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云计算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施路径选择

要想实现从企业原有的商业模式向真正地云计算企业创新的商业模式转型,摆在云计算企业面前有三条路径实现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完善企业原有商业模式,最后实现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通过改良性商业模式,在原有商业模式上作一定程度的革新,对原有商业模式有所保留但也有所破坏;通过完全的破坏性创新方式,创造出全新的商业模式,最后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这些路径是依据企业创新的程度有所差别。也就是说这三条路径都可供选择,主要还是看企业创新的风险和企业变革的压力的大小而定。云计算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如下:

1.完善性商业模式创新。是对企业原有商业模式进行不断完善,类似于我们之前提及到的维持性创新,渐进性完善企业现有产品,向市场提供更具需求性的产品,逐步抢占更多消费人群以及销量。完善性商业模式创新其本质就是一种维持性、渐进性的商业模式创新。维持性创新本身也是一种渐进性创新。大量的小创新不断地改善着企业的技术状态,并在达到一定程度时导致质变的大创新。渐进性创新注重对原有商业模式的不断完善,由量变到质变,进而实现商业模式创新。

2.云计算企业改良性商业模式创新。改良性商业模式创新,是介于完善性商业模式创新和颠覆性商业模式创新之间而又与之有所区别的一种商业模式创新形式。改良性商业模式强调的是在原有的商业模式上有所完善,同时又在某些方面又有一定的破坏性和颠覆性的创新,从而形成一种集完善与颠覆相互结合的创新。在创新的程度上来说,改良性商业模式创新对原有商业模式有所变革,同时变革的力度也还是有限。所以对原有商业模式有所改良,但又缺乏革命性。改良性商业模式创新,我们一般可理解为构成要素的创新。就是通过改变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以及之间的关系,来实现商业模式创新。一般而言,我们认为企业产品服务(或价值主张)、目标客户、供应链(或伙伴关系)以及成本与收益模式是商业模式的核心构成要素。对于云计算企业而言,也是在探讨如何对原有商业模式要素进行有效组合,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对于很多云计算企业,要想实现价值创造,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盈利模式方面,而且还要考虑资本运作、考虑组织能力、考虑资源整合能力等,通过对云计算企业主要涉及的六大主要构成要素,来实现对原有商业模式进行改良性的商业模式创新。

3.云计算企业颠覆性商业模式创新。颠覆性创新是对原有的商业模式实现破坏性毁灭的同时,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破坏性创新是使企业显著改变传统竞争规则,并改变现有市场需求的创新。颠覆性创新源自于熊彼得的破坏性创新,也就是对企业进行完全颠覆性或者破坏性创新。可以说,云计算企业商业模式本身是一种破坏性商业模式,是对原有商业模式的完全颠覆性的商业模式创新,即重新定义顾客价值、改变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路径、改变收入模式等方式实现。如何整合企业内外创新资源,实现创新要素的有效配置和运用,以创造出全新的商业模式,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成败的关键。

综上,本文认为云计算企业应该选择的实施路径必然是基于颠覆性商业模式创新。一方面,云计算企业商业模式必须是对原有商业模式进行完全颠覆,并重新构建新的商业模式。另一方面,云计算企业商业模式根据其服务的特性,运用云计算平台,提供云服务,满足企业需要,确保企业价值创造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卢加元.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创新的取向与路径:基于云计算的分析[J].江海学刊,2012,(6).

[2] 韩耀军,孔楠.云计算环境下的商业服务模式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12,(2).

[3] 肖洪钧,李苗苗.企业的云端商业模式选择[J].企业管理,2012,(9).

[4] 吴艳.浅析“云计算”对新型商业模式形成的推动力[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2,(2).

[5] 张根明,易睿.企业家商业模式创新行为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1).

[6] 徐天舒.基于商业平台的云计算产业构架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第7篇:企业创新模式范文

[关键词]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3)08-0073-05

社会企业是把解决或缓解某个社会问题作为企业首要目标和愿景的商业组织,而且是能够运用合理的商业模式来维持营运的商业组织。社会企业被称为介于公益组织和纯粹商业组织之间的一种组织形态。社会企业并不只是一个理论概念,全球已经有很多社会企业实践,涌现出了许多成功的社会企业案例和优秀的社会企业家。在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中,一个“社会企业领域”正在迅速成型,“社会企业家”在实践领域也发展成为一种“准职业”,有许多风险投资基金在全球选择项目支持当地的社会企业。

在全球化浪潮冲击、技术变革加快及商业环境变得更加不确定的时代,商业模式的出现成为企业竞争的有力武器。人们认识到决定企业成败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商业模式。全球商业领袖普遍将商业模式创新视为在获取竞争优势方面最重要的、可持续的途径。相对于传统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或者组织创新等类型来说,商业模式创新是一种新型的创新形态。那么,社会企业要实现“双重价值”,在经营过程中引入商业模式,并不断进行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直以来,商业模式研究一直备受学者们的关注,但仍处于探索阶段,而有关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一些学者对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的概念内涵和构成要素等方面。而有关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如何创新、创新路径如何选择等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或分析框架,这将不利于社会企业的持续创新,也很难为社会企业提供一种商业模式创新选择的分析工具和方法。

一、文献研究回顾

商业模式的基本含义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即企业在一定的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如何向客户提品和服务并获取利润,通俗地说,就是企业如何赚钱。纵观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不同研究分别从系统论、价值论、盈利论等角度阐述了商业模式的定义与内涵。系统论的观点认为,建立商业模式的结构体系应该从商业模式基本构成要素的具体表现形式、各要素间连接关系及其系统的“动力机制”三方面来定义。既然商业模式是一个系统,那么必然由若干要素构成,那么弄清楚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十分必要。Hamel认为,商业模式应由客户界面、核心战略、战略资源和价值网络四大核心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密切相关而又通过一个界面紧密相连、协调运转:MichaelMorris认真梳理有关商业模式体系构成的研究,并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有关商业模式的体系构成版本很多且差异较大,共有25个要素被提及,其中价值主张、收入模式、目标顾客、产品等要素出现几率较大。针对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的要素组合研究,严中华等通过对印度Aravind眼科医院进行案例研究指出,Aravind眼科医院的商业模式能保持其经济价值创造和社会价值创造双重底线和平衡,不是单纯依靠客户界面、核心战略、战略资源和价值网络中的某一个要素或某些要素,而是所有这些要素之间完美的结合。

曾涛以与社会企业进行各种价值交换的对象和交换方式作为商业模式结构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商业模式的结构要素模型”,。并表示为更直观的三角体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三角体的四个面分别代表社会企业主体和与其进行各种价值交换的对象,三角体内部构成了价值交互空间,社会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在其中进行着价值创造和交换。这个动态过程可以解构为价值对象、价值主张、价值实现方式、内部构造、资源配置和价值潜力这六个要素,它们构成了三角体的六条菱,其具体表现和相互关系共同构成了商业模式复杂的内部结构。

社会企业由于其特点与经营目的不同,其商业模式定义相对于一般商业企业有所区别。综合有关文献研究可将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定义为:社会创业组织在针对社会问题建立外部假设的前提下,通过整合组织内外部资源,明确组织自身和利益相关者的交互关系,建立相应的流程与路径所形成的创造社会与经济双重价值的动态系统。

有关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丁敏从价值链的角度对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过程和演进机理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综合现有文献的基础上,经分析发现,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新商业模式;另一种是为了更好地创造社会福利而对既有商业模式的再造。原创商业模式总会存在一些缺陷,因此,商业模式创新应贯穿于整个企业经营过程之中。社会企业家面临着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尺度的考验,必须做一个不断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试验者。社会企业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试验,验证新创商业模式的不足,评估它的绩效,然后不断修正,再进行检验。

以上文献从商业模式概念内涵、组成要素、商业模式创新过程及演进机理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但有关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可操作性的创新方法和路径却很少涉及,因此,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尝试探讨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路径及其创新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二、格莱珉银行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一)格莱珉银行简介及创新概述

1983年,孟加拉、尤努斯创建了格莱珉银行(Grameen Bank),主要专注于向最贫困的穷人提供无抵押的小额信贷业务,帮助他们通过个体创业脱离贫困。

目前,格莱珉银行已经为797万名借款者提供了贷款,累计发放小额信贷4983.11亿塔卡(含房贷),拥有2562个分支机构,为8.3458万个村庄提供信贷服务,也提供了2.3283万个就业机会。格莱珉银行92%的贷款人收入增加了,同时带来资本积累和生产性就业机会。格莱珉银行的“成立一运营一移交”(BOT)模式已经在全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拓展开来。在科索沃、土耳其、赞比亚和印度等同,格莱珉银行通过BOT模式进行复制,这些项目实施后借款人的生活水平和收入状况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2006年,尤努斯及其所创办的格莱珉银行被一同授予了诺贝尔和平奖。

在格莱珉银行的发展历程中,不断保持创新态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商业银行认为穷人由于无法提供担保或抵押而缺乏信用,所以商业银行不会给穷人提供贷款。而格莱珉银行却进行了价值主张的颠覆性创新,即提出专注于向穷人(特别是贫穷妇女)提供无抵押的用于个体创收项目的小额贷款、住房贷款等金融服务,进而帮助他们脱离贫困。

第二,尤努斯在研究传统银行与信贷公司的前提下,针对穷人的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每周还款模式。借贷人每周只需偿还非常小数额的贷款,在日积月累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完成还款。正是由于这种还款模式的制定,才保证了格莱珉银行的高还贷率。

第三,与传统商业银行存、贷款等金融服务业务不同,格莱珉银行为穷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量身定制的,比如提供个体创收项目的小额贷款、住房贷款、灵活贷款等金融服务,同时还对穷人的收益性经营活动进行指导。

第四,为更好地保持业务的可持续性和安全性,格莱珉银行先后采用了五人小组制、贷款者持股、灵活贷款、灾难计划来化解其各种潜在或面临的风险,这些措施构成了格莱珉银行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二)格莱珉银行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商业模式本质上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因此,商业模式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更大价值。Rappa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通过对各种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以便创造更大价值的一种系统活动。通过对市场竞争状况与顾客需求的分析,区分已满足的需求、未满足的需求和潜在的需求;对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明确企业进行价值创造的内部核心资源配置与能力;对供应链分析,把握与企业价值创造和价值转换有关的外部资源能力,在对这四个方面分析的基础上,以顾客需求的变化为中心,找出创新的可能区域,进而优化整合各种资源来实现价值活动的创新。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根据商业模式三角体系统模型,借鉴《变者生存——创富时代的商业生态法则》一书中提到的“商业模式创新的五条路径”分析格莱珉银行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

1.重新定义客户需求。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顾客的需求呈现个性化发展,企业若能够把握顾客需求的变化,发现潜在的顾客需求,围绕这些需求提出新的顾客价值主张,就可以在重新定义客户需求上抢得先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与传统的商业银行不同,格莱珉银行颠覆了传统的信贷观念。一般来说,商业银行从来不向穷人发放贷款,因为他们没有借款记录和合法有效可靠的贷款抵押物和担保人,甚至认为他们是文盲而无法填写必要的表格。格莱珉银行却将价值对象定义为低收入者的贷款需求,其市场定位是一家属于穷人的“草根银行”,专门向那些因无法提供抵押而被正规金融机构排斥门外的穷人伸出援手,最贫困的群体享有借款优先权,特别是贫困的妇女。因为调查发现,男人挣钱后更倾向于自己消费,而妇女较为顾家,挣钱后会使整个家庭尤其是儿童受益。在第二代格莱珉银行中,又将关注范围聚焦到乞丐身上,为他们开发了一个专门的项目。

2.重新定义产品和服务。这是围绕新的市场需求对产品或服务展开的创新,这种创新不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改进,而是根据新的顾客需求来重新定义产品或服务的功能和价值实现方式。第一代格莱珉银行将产品和服务的核心价值内容定义为:通过为各类贫穷人群提供信贷和储蓄便利来帮助他们减轻贫困。相比较第一代格莱珉模式,第二代格莱珉银行模式扩大了服务范围,不仅为更广泛的贫困群体提供无抵押小额信贷,同时提供了更多非信贷服务,比如在2002年成立了格莱珉星级教育,开始提供信息技术培训。同时,为了改善贷款制度“一刀切”的状况,格莱珉银行在第一代“五人小组+中心+银行—r作人员”的风险管理基础上,将业务基础已经从小组转移到了个人。小组的作用减弱了,小组基金被每个借款人分配获得的个人账户所取代。同时,贷款产品设计更加灵活,向贷款人提供更多贷款和还款选择,取消了贷款数额上限的规定,分期还款数额和期限也可以调整。格莱珉银行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过程如表-1所示。

3.重新定义内部构造。为了配合银行向第二代模式的转型,格莱珉银行建立了员工协会,帮助员工理解和执行第二代格莱珉银行的规定。协会代表走访各分行,与管理层就第二代模式的创新做法交换信息,召开员工协会会议来讨论操作性的问题。同时,格莱珉银行通过透明和民主的决策,缔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格莱珉银行文化。职能、组织发展和培训的规范化,权责分明,士气高昂,内部良好协调与沟通等构成了格莱珉文化的突出因素。员工以为格莱珉银行工作为荣,认为格莱珉银行的工作比商业银行更加有意义,因为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工作对穷人的生活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所以更加努力地工作。

4.重新定义供应链组织方式。经营初期格莱珉银行没有稳定的存款来源,主要依靠社会捐赠,占资金来源的85%。1995年以后,银行通过开发新的储蓄产品,资金自给率大增,已停止接受新的捐赠和贷款。目前,银行贷款总额的来源于自有资金(占22%)和储蓄(占67%)。而实行第二代模式以来,储蓄来源不只是会员,还有非会员,这有助于增加格莱珉银行的储蓄总额,改善银行资产结构,并储蓄一定的资金应对可能的经济压力。

5.利用网络的协同效应。格莱珉银行也充分运用了网络协同效应,即企业可以通过产品和服务为主要价值载体,集合各种附加价值和各种价值手段,相对于竞争对手提供更大的价值来获得竞争优势。也就是说,企业要以客户价值为中心,通过在更大范围内与其他协作组织之间产生的协同效应来展开商业模式创新。

现在,格莱珉基金为很多商业投资公司提供各种类型的融资,最广泛的融资方式是股权融资,其中,格莱珉基金掌握公司51%的股权,以保证被融资公司遵循其理念和计划。经过20多年的发展,格莱珉集团的子公司达到了24家。格莱珉银行在选择子公司项目时,都是针对长期困扰穷人的社会问题而采取行动。在给穷人提供基本的生产经营、教育、通讯等服务后,开始关注高科技项目和健康医疗服务。例如,2001年,格莱珉银行成立了格莱珉信息高速公路来为大众提供数据连接和网络服务。

如表-2、表-3所示,格莱珉银行商业模式的创新主要集中在客户层面,而且持续不断。正如利润最大化企业需要不断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和适应不断演变的竞争环境一样,社会企业也需要不断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从而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并满足顾客的需求。

三、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模型构建

本文以格莱珉银行为例,结合曾涛提出的商业模式的结构要素模型,详细阐述了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选择。由于社会企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和发展模式,因此,社会企业存在不同的形态和商业模式。但是,社会企业一定存在共性,任何一个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是具有一般规律的。本文在深入理解商业模式内涵和构成要素的基础上,针对社会企业特点构建出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模型,如图-2所示。

第8篇:企业创新模式范文

关键词: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引言

平台企业是具有双边市场特征的企业组织形式,现实中多表现为终端层互联网巨头企业,比如Google、百度等。近年来,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原商业规则的颠覆;顾客消费习惯和需求不断变化;平台服务的 “同质化”;资本市场的倾斜性流动;特别是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使企业趋于稳定的商业模式不断受到冲击,尤其是新兴的互联企业的商业模式更是面临时刻 “创造性破坏”。为了获取竞争优势,维持企业生存,创新企业商业模式是最根本的方式,而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成败的关键是其创新路径的选择,本文基于这个原因重点研究了平台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二、平台企业商业模式

目前,从价值创造的角度研究商业模式是主流,大部分学者都认同Osterwalder 和 Pigbeur对商业模式的定义:商业模式描述了企业如何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和获取价值的基本原则,他们提出了价值主张、消费者目标群体、分销渠道、客户关系、价值配置、核心能力、合作伙伴网络、成本结构和收入模型九个商业模式构成要素[1]。本文认同Osterwalder等对商业模式的研究成果。

Rochet和Tirole(2003)等学者对“双边市场”理论的开创性研究成为了平台理论研究的基础,他们认为一些平台企业并不为买卖双方生产交易的任何商品和服务,而是利用“平台”对买卖双方产生的相互吸引作用,通过制定合理的收费将买卖双方聚集在平台中进行交易,而提供“平台”服务的平台称作双边平台企业[2]。综合现有研究成果和实际案例,总结出了现有平台企业的类型有:电子商务平台、内容媒体平台、社交媒体平台、电子支付平台、移动互联网平台。

综上,可以定义平台企业商业模式为:企业利用互联网络平台确立以客户价值为中心的价值主张,为客户创造价值并通过某种方式将价值传递给客户,满足客户的需求,最终使客户、企业本身、合作伙伴、员工、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实现价值的商业过程。

三、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路径

原磊(2007)提出商业模式的“3―4―8”的构成体系,其中“3”代表联系界面, 包括顾客价值、伙伴价值、企业价值;“4”代表构成单元, 包括价值主张、价值网络、价值维护、价值实现;“8”代表组成因素, 包括目标顾客、价值内容、网络形态、业务定位、伙伴关系、隔绝机制、收入模式、成本管理[3]。在原磊(2007)和Osterwalder 等(2010)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平台企业商业模式的“4-8”结构。其中,“4”表示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价值传递和价值实现四个界面;“8”表示市场定位、客户价值、资源与能力、关键业务、价值网络、客户关系、盈利模式和财务管理等八个子维度。依据“4-8”结构提出了平台企业商业模式的四点创新路径:

1.价值主张创新路径。平台企业的价值主张创新主要是重新定位市场和客户价值创新,平台企业应根据充分的市场调研及客户交流的基础上,对市场进行细分,确定平台未来的目标用户;然后分析用户需求,及时调整公司服务产品战略,开发新的服务功能和产品,确保满足用户的需求。

2.价值创造创新路径。平台企业价值创造创新主要指平台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和服务创新。因此,平台企业价值创造创新首先是平台技术的升级和创新,保证对服务功能和产品的支撑;再者就是平台对服务功能和产品的创新,实施多服务产品组合策略,达到服务功能多样化,满足用户体验化、个性化的需求。

3.价值传递创新的路径。平台价值传递创新主要是重构平台价值网络和营销模式创新。构造平台价值网络包括选择合作伙伴和管理合作伙伴关系,合作关系建立之后需要不断地经营和管理,以保障这种关系的稳定和长久。平台企业营销模式的创新表现在推广方式的变革,目前比较实用的推广方式有网页链接、内容植入等。

4.价值实现创新路径。平台企业价值实现创新主要包括收入模式创新和资本运作。平台企业的收入来源主要有:广告收入、授权费用及虚拟产品等。平台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开发更多的服务或产品附加价值,增加收入来源。同时,巧妙的资本运作是很多平台巨头快速成长主要动力,多数平台企业成长过程中都要融资2-3次,还有通过收购和投资活动来获取外部的技术和客户资源也是实现平台企业快速发展的有力手段。

四、结论

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可以从其“4-8”结构进行。结合四个界面分别对应的八个要素采取对应的策略将会提升其创新效果。平台企业要始终以用户为中心,来调整和配置各种资源,以合作共赢的观念构建平台企业的价值网络,采用适合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才能解决其商业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Osterwalder,Pigneur.商业模式新生代[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第9篇:企业创新模式范文

内容摘要:电子商务是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在全球引发了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随着企业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当代企业竞争的关键手段。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和电子商务日益繁荣的大环境,企业借助电子商务手段催生出来的各种商业模式创新成为市场竞争的热点。本文基于此,分析了电子商务环境对企业传统商业模式的影响及其创新思路。

关键词:电子商务 企业 商业模式 创新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推动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状态,缩短了产品生命周期,企业为了生存下去,就要不断创新商业方法与产品,使自己与竞争对手相区别,实现产品与服务的差异化,并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成本,增加客户价值,而这一过程也就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过程,电子商务整合了商务活动中的信息流、资金流与商务流,协调并减少物流成本。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是如何具备敏锐的意识、利用电子商务创新商务活动,获取长期利润,对商务模式分析的价值在于让企业集中思考在商务活动中各种要素如何有效组织在一起,如何整合内外部资源。

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影响

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和电子商务日益繁荣的大环境,企业借助电子商务手段催生出来的各种商业模式创新就成为市场竞争的热点。wWW.133229.coM因此,企业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顺应电子商务发展的大趋势,以推动企业模式创新,培养持续竞争优势。

(一)技术进步加快新兴行业的产生

在电子商务时代,由于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进步,加快了很多新兴行业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虚拟经济与虚拟社会的产生。互联网中流行的信息交流方式也在对传统的商业模式起着直接的影响,如传统的信件交流就被电子邮件逐步取代,传统的电信产业也存在被即时通讯工具取代的可能、网络传播逐渐取代平面传媒而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力和传播面。这些都将直接导致传统商业模式被改变甚至被取代。面对这种现实情况,商业企业要想保持以往的竞争优势,必须顺应时展,积极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

(二)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

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下,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步骤是:搜集商品信息选购商品商品运送。其购买成本不仅包括商品本身的零售价格,还包括运输费和交易的时间、精力成本。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只包括商品费用(电子商务大都提供送货业务,减少了运输成本)、上网的费用及时间、精力等,这就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并且,电子商务时代的重要特征是电子通讯,这使得整个世界在网络环境中成为一个地球村,人与人的信息交流不再是远隔千山万水,而是在瞬间就能实现信息的传递,这就使得让顾客能及时掌握着不同区域之间的价格优势,从而增强了顾客的议价能力。最后的结果是商业经营者的利润空间下降。对于这种情况,企业只有不断在产品的差异性上下功夫,从不同程度和层次上刺激个性化的需求模式,才能扩展盈利的空间和渠道。

(三)加快企业开发新产品的周期

电子商务时代,供求关系依然存在, “有求有供、有供有求”才是一条良好运行的商业链条。因此,在上文的论述中,消费者购买成本的降低必然促进企业为了保持盈利水平而开发新的产品,更加注重产品的差异化生产。

与此同时,由于互联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日益重要,同时也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习惯。网络提供的方便性和随意性,使得消费者深陷其中,特别是都市的上班族们,无论是理财,还是购物休闲,都会借助互联网,即时通讯软件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看电影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电脑前实现,而不用去电影院了,这些也使得企业必须持续不断提供独特的服务,以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从不同的方向影响和改变着传统商业模式的竞争结构。对于这种改变和冲击,我国企业必须适时调整战略方向,及时创新商业模式才能使企业在电子商务时代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思路

(一)树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是商业模式创新的主体,商业模式决定企业成败。尽管已经确认了在电子商务时代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作用,仍需进一步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由渐进式的产品创新扩展到突破式的商业模式创新。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要注重企业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发展,据统计,美国企业40%的创新是技术创新,60%的创新是商业模式创新。现阶段我国商业模式的创新必须借助信息化技术,从而提升传统产业,开发新市场。因此,新商业模式并不排斥传统产业,正是传统产业通过信息化技术能够开发出新的市场空间,再造新优势。

(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创新

积极引导企业注重新技术的市场开发,通过互联网把有限市场变成无限市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创新传统的商业模式才能进一步的解放生产力。长期以来,我国的科研成果难以在市场获得成功,然而没有市场的技术等于一纸空文。商业模式创新有赖于新技术的推陈出新,但它比技术创新更为现实。注重科技与市场的结合,关键在于创新商业模式,让市场接受技术研发成果,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

(三)完善政府服务

除了企业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之外,各地政府部门应该健全审批办理协调机制,推行行政审批代办制。政府对商业模式创新要积极培育、用心呵护,并且要善于通过孵化器来培育新商业模式,合理规划,引导投资资金。对于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可设立相应的评比称谓,同时享受相应优惠政策,以充分享受政策扶持。并且,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强政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将政府的公共服务产品外包给企业,这样一方面推进了政府服务机制的改革,另外又为新商业模式提供发展空间。

(四)重新定义顾客价值

过去的创新主要集中体现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领域,而在今天,商业模式的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商业模式之争已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新的商业模式可以通过细分市场重组流通渠道,以新技术为手段创造新的市场,把人们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的需求。宝洁公司创造性地改变产品服务的路径,将薇姿护肤品的销售渠道只限于药店,从而取得成功;苹果公司通过重新定义顾客价值,成功开发ipod产品并使企业重新焕发活力;五粮液通过与金六福的品牌联盟进行市场运作,则是改变了其收入的模式。

(五)坚持人才创业的理念

人才集聚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础。成功的商业模式往往不可复制。而人才才是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商业模式创新依靠人才的好的商业创意。很多企业都认为现在最稀缺、最宝贵的是“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的“三懂人才”。现在,大多数成长型企业都在培养和收集有实践经历的人才,以适应商业模式创新的需要。

创新商业模式只是一种发展手段,电子商务中的互联网也只是一个途径,因此互联网不可能颠覆传统渠道。然而,创新的目的在于发掘新的市场需求,同时建立新的竞争优势,但是创新不是万能药,也并非任何企业都要打着创新的旗号对自己原有的模式全盘否认。电子商务时代,企业只有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培养持续竞争优势,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