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建议范文

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建议精选(九篇)

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建议

第1篇: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建议范文

架设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四级联通互动

网络是教育信息化及智慧教育的基础,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海淀区在北京市率先完成“校校通”工程,所有学校校园网和中心机房建设基本完成,100%的学校接入互联网,50%的学校不同程度进行了校园无线网络建设。虽然海淀区教育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从国际视野、长远发展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基础网络建设的统筹和引领需要加强;区校基础网络信息系统在系统选型、数据交互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难以实现统一同步管理;网络和信息安全存在现有条件下难以解决的诸多问题;此外,学校带宽普遍偏低、网络设备更新滞后、无线网络未能全面覆盖、网络认证未做区级统一管理,等等。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海淀教育效率提升与教育改革中的作用。针对以上问题,海淀区教委对全区312家单位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调查勘测,提出建设架构为“一个核心四个汇聚二十三个接入”的海淀教育光缆专网,光缆专网万兆骨干千兆上联、普通校8芯接入、2400人以上学校和考务考点校16芯接入的容量设计得到专家评审委员会的一致肯定。光缆专网建设将分三期完成,一期建设为主干网络及81个单位接入,铺缆258公里;二期建设网络安全和190个单位接入,铺缆282公里;三期建设主要为辅助环网和41所他办、民办学校接入,铺缆108.8公里。建成后的光缆专网将形成分校本校、集团学区、区校通体的智慧教育互联互通体系构成,为教育管理、办学组成和机构工作模式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

架设区域无线网络,搭建泛在学习空间

在建设海淀区教育光缆专网的同时,海淀区教委加快推进无线网络班班通达标工程。2015年下半年,海淀区智慧教育工作办公室对全区248个校区174所中小学进行项目调研及设计筹备,对全区648栋楼房、4270间平房、14448间教育教学总房量及11421间普通教室做了覆盖结构和覆盖比率分析,对全区43204台台式机、21616台笔记本电脑、10634个教学平板电脑、约17500余部移动电话等抽样数据进行了组网模式和应用测评分析。海淀区智慧教育工作办公室根据测评分析结果,提出了无线网络班班通达标工程的项目建设方案。项目采取区校两级控制、两级认证、市区校三级管理的搭建方式,分三期完成,一期建设涉及57所学校3122间室,二期建设涉及75所学校5138间室,三期涉及57所学校5205间室,三期投资估算总计1.7亿元。项目建设方案经智慧教育专家评审委员会和区经信办专家评审一致通过,专家完全同意项目设定的三期建设目标,同意无线网络控制、认证和管理方式,对项目设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及暂不进行全区100%无缝覆盖的建设决策表示肯定。无线网络建设工作将突破教室、办公室和场馆的空间限制,为我区推行移动学习、师生上网行为管控、教育信息免费推送、教育传媒移动覆盖,城域网内免费电话、人员定位、移动监控等应用打好基础。

架设视讯服务平台,推进在线教改发展

视讯服务平台是海淀区面对不断扩大的跨校区网络化、可视化交流沟通需求采取的一大举措,是利用网络视频、移动通讯等新型技术,将海淀区教委所属学校的会议室、场馆、教师桌面终端及个人移动终端连接,构建覆盖全区的网络化视频业务支撑环境。继而,基于该支撑环境建立网络视频互动、移动个人终端业务交流、多媒体点播直播、综合管理等可视化教学综合应用,开展教研教学视频活动。为跨区观摩、全区协同、校间交流、校内沟通、对口援助提供统一平台,有效提高海淀区教育管理与服务水平。视讯服务平台通过建设网络视频会议、远程视频教学、网络电话、多媒体点播直播、综合管理平台等系统,实现以下两个目标。一是教学资源共享。视讯服务平台建设完成后,可以满足学校教学业务的多样性:(1)全校日常工作开展。当召开全校大会时,各分校参会人员无需到本校集会,通过视讯服务平台就可以实现日常教学会议内容汇报和工作安排。(2)教学资源的深入应用。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是视讯服务平台的建设目的之一,将本校或协作校的名师教学课堂通过远程互动的方式与目标(学校)教室实现互动教学。(3)录课教室转播。通过录课教室转播后将图像视频源信号由管理员接入到视讯服务平台中,实现本校分校、本部分部,甚至全区范围内的师生观摩学习。二是协助完善教学业务。视讯服务平台建设完成后,可以支撑更多的应用场景:(1)快速灵活多样的快速响应方式。平台建设完成后,校领导在特殊紧急情况下,通过主控中心的视讯设备快速接入到视频互动教学系统,实现远程指挥与远程互动的功能;领导之间还可以召开小范围内的视频会议,方便工作交流和工作指导;教委各部门(科室)可以通过主控中心及桌面视讯终端系统召开中小学校领导的会议。(2)召开应急视频会议。平台支持以海淀教委总部为主控中心的调度视频互动教学系统,同时也支持中小学局点作为临时主控中心,支持召开教委总部、其他中小学局点参与高清会议;支持通过教委总部的授权可以任意一个中小学校作为主控中心,召开部分系统高清会议,整体系统能够稳步提高海淀教委总部与下属各中小学校的信息沟通效率,保证上传下达的速度。(3)远程应急指挥。通过视讯服务平台可以对前端中小学校的工作,进行远程遥控指挥,有效提高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突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海淀区智慧教育工作办公室从2015年5月开始,对全区在会议、培训、教学等工作进行了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梳理。对312家单位、区教委所属17568名教师、204227位学生和我区648公里教育交通路线进行了行政距离、业务距离和机动距离等多方面测算,设计设定了4个中心30个校级集会分中心的视讯平台建设框架。其中,30个校级集会分中心由14个学区集会会场、10所中学和6所幼儿园组成,成网状覆盖全区教育单位。就其经济性而言,由于三网一体的自建特性,全区每年教育系统内电话通讯将实现免费互通,教师个人和教育办公经费共节约资金至少600万元,其他相关的会务费、燃油费、餐饮费、课时费等累积节省至少1200万元。2014年海淀区教育系统各单位申报的软件开发项目资金总计为5.5亿元。就开发内容和结构而言,成本高、产出低、重复性和技术面窄等问题十分突出。有鉴于此,海淀区智慧教育工作办公室在指导学校使用生均经费以满足当前应用的同时,着手创建两大智慧平台,以之为枢纽激发我区教育智慧迸发。

构建智慧教育云中心,推动区域教育整体跃升

“智慧教育云中心”建设是带动一个地区教育信息化整体飞跃发展的关键,对突破教育信息化中普遍存在的“系统难整合”“应用难推进”“共享难实施”等瓶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智慧教育云中心”包括以下三项建设内容。一是云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云计算技术,聚集和整合基础硬件资源,实现动态调配和按需使用,解决硬件资源共享的有效性、灵活性和易管理性。以虚拟化技术为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灵活分配计算、存储、网络资源并统筹管理,形成区域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有效支撑能力,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二是云应用支撑平台和服务平台建设。定制和研发各种教育信息系统与开放的各种中间件平台,为统一数据管理与应用研发提供基础支撑。通过教育服务总线平台集成各平台的服务,并统一进行服务的调度、事件感知、服务感知、质量保证,统一数据集成、应用集成、内容聚合、在线分析挖掘等的标准和接口,为各类智慧教育应用提供支撑平台服务。围绕教育领域的公共性的业务需求,以推进有效应用为核心,在已有各类信息系统的基础上,以互联与整合为突破口,建设区域智慧教育云应用服务平台,为学校、社区提供公共性的教育信息与软件服务。三是教育内容库建设。高度重视智慧教育系统、平台中内容和数据建设的重要性,开展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可进化的开放课程库和学习资源库等基础性的数据建设。采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日常工作中的基本数据,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结构化存储和管理,形成相对完备和稳定、面向管理的基本数据库;加大课程资源的收集和整理,以不同的教学维度建设优质在线课程库;采用购买与建设并重的方式,建设多种技术表现和教学形态的优质教学资源库。海淀区智慧教育工作办公室目前正在进行美丽园、健翔桥两地机房的利旧评估和相关建设论证工作。“智慧教育云中心”将为我区两委一室、直属单位和各中小学提供更优、更快、更稳的系统应用和计算应用,将全区的课堂教学、课业作业、测评考试、政务总务、电视电话等多种应用接入平台子系统,逐步在我区真正实现资源流通、资源均衡、资源共享,打好区域集约型教育公共环境建设基础。

构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以大数据支撑评价改革

第2篇: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建议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jerryys”为你整理了这篇广电局关于2021年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总结的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自治区政协提案委员会:

根据《自治区政协办公厅关于办理自治区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提案的实施意见》(桂协办发〔2021〕12号)的要求,现将我局2021年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一、政协提案办理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是我局共收到并办理自治区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提案6件,其中分办为1件,主办为1件,会办为4件。具体是:

1.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广西文化软实力的提案,分办件,提案号20210081

2.关于深入实施智慧广电工程 健全智慧广电新型公共服务体系的提案,主办件,提案号20210436

3.关于建设中国—东盟国际化融合传播平台的建议,会办件,提案号20210078

4.关于推进广西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的提案,会办件,提案号20210397

5.关于利用广播电视渠道建立“空中课堂”常态化服务机制的建议,会办件,提案号20210440

6.关于加强边境中小学“国门教育”的提案,会办件,提案号20210374

二是我局已按照要求和规定格式答复办理,全部在规定时限内办理完毕,并附提案办理情况征询意见表给政协委员反馈。其中我局主办、分办的两件政协提案均确定答复类型为“B”类。答复意见反馈给政协委员后,没有收到不满意的反映。

三是提案办理绩效考评工作自评情况。6月底前已按要求向主办单位报送4个会办件,9月底已按照要求前完成办理1个分办件和一个主办件,报送自治区政协提案委员会和提案者,并将提案复文电子版上传政协提案管理系统;加强与提案者联系,在书面答复前已与提案者沟通联系;提案者对分办件和主办件的办理结果反馈满意;10月向自治区政协提案委员会报送年度提案办理工作总结和提案答复公开目录,推荐《关于深入实施智慧广电工程 健全智慧广电新型公共服务体系的提案》(提案号20210436)为优秀提案。自评分:满分。

二、提案的特点

一是议题相对集中。提案重点就文化产业发展、智慧广电工程和公共服务、国际传播、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广播电视“空中课堂”、“国门教育”等有关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是更加注重提案质量,不追求数量。提案坚持问题导向,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的意见建议中肯实在、富有建设性。

三是对策建议实。提案人注重发挥专业特长,注重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调研,注重与群众面对面,倾听群众心声,集中群众智慧,所提提案的对策建议具有较强的可行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集中反映的问题及意见建议

(一)集中反映的问题。

一是文化产业实力弱。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三五”时期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要提高到4%以上。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为50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4%,距离“十三五”规划目标尚有较大差距,按照近年增速,2020年实现规划目标已不可能。

二是智慧广电工程建设与公共服务有待加强。2019年初,广西启动了“壮美广西·智慧广电”工程,是全国率先实施“智慧广电”的省份之一。实施以来,实现了广电光纤覆盖所有行政村,覆盖农村用户850万户,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8.6%。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工程也面临着较大问题和困难。由于工程建设投入巨大,建设和维护成本高,农村群众文化消费能力低,尚未形成政府购买服务、企业提供有偿服务、个人合理付费的良性机制,工程总体收益较低,对智慧广电服务的可持续性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

三是融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广西过去对东盟的国际传播工作主要依托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为适应融媒体发展新趋势,进一步拓展对东盟国家的外宣能力和手段,急需建设提升新兴媒体国际传播的能力与水平。

(二)意见和建议。

一是推进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培育文化新业态,提高传媒业的整体竞争力,助推文化产业发展;以优质企业为龙头,做强做大出版产业;培育文创产业,提升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规模与水平;拓宽融资渠道,借力资本市场提升行业发展速度;加强项目储备,用足政策红利,助力产业发展。

二是以“看得好”为目标,完善广西地方广电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以“用得好”为目标,将“智慧广电+公共服务”等非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纳入地方各级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持续提升智慧广电支撑公共服务的能力。

三是依托广西与越南边境四省党委书记新春会晤的契机,促进越南北方四省和广西边境8市县融媒体中心的合作;开展新媒体平台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建设外宣频率北部湾之声的人工智能播报系统及东南亚译制传播中心多语种人工智能译制工程;按照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趋势,采用云计算等轻架构技术打造媒体融合的开放性平台,建设中国—东盟国际化融合传播平台。

四、领导批示情况

暂时没有。

五、办理政协提案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办理责任。

成立以局主要领导负总责的局办理政协提案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分管局领导为责任领导、承办处室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具体承办人员为直接负责人的分级责任制。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明确分工,加强领导,严格按照规范程序认真办理。局领导亲自主持会议,对政协提案进行深入调研,各有关处室和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各承办处室、配合处室、单位明确专人具体负责,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有落实。同时建立和完善交办、承办、审核、答复、督查等制度,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二)严控办理时限,提高办理效率。

在办理政协提案时,各承办处室和单位按照文件要求,增强办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采取电话、微信、走访、信函、座谈或网络视频等多种形式,主动联系提出提案的政协委员,深入了解委员们的意图,认真听取委员们的意见,切实加强实地调查,摸清存在问题的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局办公室负责在政协系统上统一签收,并上传经办人信息。各处室和单位办理提案时,与主办、会办单位积极联系。对涉及多个处室、单位联合办理的提案时,各牵头承办处室积极主动联系各有关处室、单位。全部提案按照具体办理时间节点完成: 4月30日前已将4个协办意见函报主办单位;5月15日前将协办意见上传系统;9月30日前全部办复1个分办件和1个主办件,寄送自治区政协提案委员会和提案人,附办理情况征询意见表,并上传系统;10月将提案办理工作总结报自治区政协提案委员会,并上传系统。

(三)规范答复内容,保证办理质量。

全部提案的答复按照文件通知的格式撰写,确保答复内容规范化、标准化。局办公室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对各承办处室答复情况进行“五查”:一查是否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二查对政协委员提出的问题是否做到有问必答;三查办理措施是否具有针对性;四查答复语气是否诚恳、谦虚;五查格式是否规范、准确。对不符合答复要求的,退回承办处室重新办理,保证办理质量。同时将办理情况征询意见表寄送政协委员,政协委员反馈的满意率达到100%。

(四)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办理落实。

此项工作已列入自治区绩效考核,我局高度重视,强化督促落实。局办公室加强与各承办处室的联系,采取电话催办、现场督办、书面督办等方式,加强对提案办理工作的督办落实,同时加强与自治区政协提案委员会办公室、政协委员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督查室的沟通联系,及时上报办理情况,确保办理工作全面落实。

六、提案所提意见建议采纳落实情况

(一)多措并举,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一是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局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作品扶持管理办法》,设立扶持专项资金,遵循“公开公正、择优扶持、突出重点、打造精品”的原则,支持、扶持一批优秀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等重点作品的创作;

二是推动出台《广西推进新时代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做强做优的实施意见》。自治区党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将其列入了2021年重点改革任务。今年将按照广电总局和自治区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区、市、县广电媒体融合定位,打造优质平台和品牌,推动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激发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发展潜力,推动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做强做优;

三是举办“恰是百年风华”2021年广播电视公益广告大赛、“红色记忆·唱支山歌给党听”第三届“三月三”网络短视频大赛等系列大赛,引导创作出一批优秀广电视听作品并给予奖励;

四是举办或组织参加广电总局广播电视“六大工程”网络专题培训、全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力”全员网络培训班、学习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精神暨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培训班的通知、2021年广西广播电视百名人才培养研讨会等系列培训班,为加快广电视听产业发展培养人才。

(二)推进智慧广电工程建设,健全新型智慧广电公共服务体系。

继续争取广电总局和自治区的支持。实施智慧广电固边工程,建设符合边境地区实际的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基础平台。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正在牵头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我局将按照国家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有关工作部署,全面推进我区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全面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制定印发了《2021年“壮美广西·智慧广电”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了“863”举措,对智慧广电服务乡村振兴进行了全面的部署。组织全行业开展“感党恩 跟党走——‘壮美广西·智慧广电’乡村振兴行”活动,通过开展大宣讲、大调研、大推广、广惠民等举措,切实推进智慧广电进村入户。今年上半年新增发展农村智慧广电用户约9.2万户。在龙州县、东兴市开展智慧广电固边工程试点建设,推进边境县100个自然村广播电视光缆联网。完成柳州市鹿寨县大村村智慧广电全媒体信息室示范点等16个站点建设和1093个智慧乡村“一村一屏”建设工作。在智慧应用上,除了不断推进视频会议、雪亮工程、智慧旅游、智慧医疗、智慧康养、空中课堂、特色电商、远程教育等应用之外,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大力推动智慧广电内容建设,优化提升广西数字网络图书馆服务效能。上线广西数字网络图书馆手机客户端“智广阅读”,累计新增电视端电子书1.8万种,手机端电子图书6万种。

下一步,我局将认真组织开展“智慧广电+公共服务”等非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内容、数量的课题研究,结合实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研究编制广播电视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报自治区财政厅审核。

(三)建设中国—东盟国际化融合传播平台。

已将此项目上报广电总局,积极争取广电总局的支持。之前已对广西广播电视台国际传播项目给予经费支持。8月已争取到广电总局对广西广播电视台国际传播项目的经费支持。在5月28日至30日的第28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上,设立展位,加强对传播平台的宣传、推介。今后,将继续争取国家部委的支持、争取自治区的支持。

(四)其他提案落实情况。

1.关于推进广西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的提案。

指导、协调全区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加大对广西非遗文化的宣传报道,扶持广西广播电视台电视节目《民族文化》。通过电视化、故事化手段,展示、传播、普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宣传广西非遗文化。

2.关于利用广播电视渠道建立“空中课堂”常态化服务机制的建议。

以“壮美广西·智慧广电”工程为抓手,积极争取资金、项目、政策支持“空中课堂”建设。一是整合、争取各项目资金,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壮美广西·智慧广电”工程建设; 二是加大推进智慧广电平台和应用升级,提高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更好地服务智慧教育、智慧乡村,助力乡村振兴;三是积极争取国家广电总局等有关部委的政策支持,在广播电视频道频率和智慧课堂服务产品上线播出审批等方面予以广西更大支持。

3.关于加强边境中小学“国门教育”的提案。

印发《宣传提示》,指导、协调全区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加大对“国门教育”建设的宣传报道,推广“国门教育”信息与知识,激发全社会关注边境中小学“国门教育”的浓厚氛围。

七、典型案例

关于深入实施智慧广电工程 健全智慧广电新型公共服务体系的提案,主办件,提案号20210436

八、提案办理结果公开情况

所有提案办理结果均已在我局网站公布。

九、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我局将大力推进政协提案办理工作由“办理型”向“落实型”转变,积极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式,加政协提案办理力度,促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繁荣发展。对已经落实的,总结经验,巩固成效;正在落实的,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办理进度;暂时难以落实的,认真做好解释工作,促使具有重要价值和全局性指导意义、涉及民生的重点提案转化为促进民主、科学决策,改进工作的动力,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作出新的贡献。

附件:2021年自治区政协提案公开目录

自治区广电局

2021年10月8日

附件

2021年自治区政协提案公开目录

序号

案号

提案者

案由(标题)

办理类型(分办、主会办、会办)

公开情况(全部公开、部分公开、不予公开)

1

20210081

秦祖智

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广西文化软实力的提案

分办

全部公开

2

20210436

谢向阳

关于深入实施智慧广电工程 健全智慧广电新型公共服务体系的提案

主办

全部公开

3

20210078

黄泽艺

关于建设中国—东盟国际化融合传播平台的建议

会办

全部公开

4

20210397

黄春艳

关于推进广西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的提案

会办

全部公开

5

20210440

谢向阳

关于利用广播电视渠道建立“空中课堂”常态化服务机制的建议

会办

全部公开

6

20210374

何清新

关于加强边境中小学“国门教育”的提案,

第3篇: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建议范文

一、作者简介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935年开始从事教育,1947年被任命为当地一农村小学――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此至1970年逝世,历时23年,他一直在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在任期间,他把帕夫雷什中学当做实验基地,同时广泛吸收其他学校的经验,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研究教育问题,并将二者有机结合,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教育经验。他一生论文、著作丰厚,有41部专著,600多篇论文。主要著作有:《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学生的精神世界》等。他的著作被译成多种语言,广为流传。他逝世后,苏联教育部和乌克兰教育部分别选取其部分著作,编成《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文集》。由于他的著作立足帕夫雷什中学的教育工作实际,并经过升华,形成了系统而全面的教育理论,供人们借鉴。因此,被称为“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活的教育学”,苏霍姆林斯基也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的泰斗”。

二、内容简介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写于1965―1967年的一本重要教育著作。该书针对广大教师,本书以“建议”的形式展开,主要内容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多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出的宝贵经验,读来轻松易懂,颇具实践指导意义。

(一)上篇――发展智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有两个方面的内容: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其中发展智力是主要任务,围绕发展智力,他为教师提出的建议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发展智力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苏霍姆林斯基分析了知识、能力、智力的关系,在他看来,“快而用心的读、写”“选择、综合、分析事实”等各项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工具,而知识的积累又有利于能力的获得。知识、能力又是推动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二者的发展可以促使智力发展到最佳水平,知识、能力的发展最终指向智力发展。而教学是获取知识、习得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智力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最完善的教学乃是发展智力的教学”。

2.发展智力的途径与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生智力主要有两大途径:课堂教学和各种智力活动。知识的积累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方面和前提条件,而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因此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主要途径。

3.发展智力必须注重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掌握基本技能是“顺利学习和智力发展极为重要的条件”,他还把基本技能具体归结为九种:读、写、算;观察、语言表达、思考;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自学能力。关于基本知识,他认为是建筑的“地基”,是进一步学习和运用新知识的基础,要求学生在理解中牢记,实现方式为贯彻2个教学大纲。只有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实现“智力自修”,增强自身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学习能力,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能力,发展自身的智力。

(二)下篇――充分发挥几种教育力量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有六种起着教育作用的“雕塑家”:教师、家庭、集体、学生本人、书籍、小伙伴。其中教师处于指导地位,这些雕塑巧匠组成一个交响乐队,只有让这些雕塑家行动和谐一致,才能顺利解决“教育的利剑和长矛往往为之交锋和折断的许多问题”,有力地促进学生发展。

1.教师

教师是雕塑巧匠合唱团“敏锐的、明智的、有经验的、细心的和勇敢的指挥者”,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需要做的不仅仅是为各个雕塑家分配责任与任务,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了解各种影响学生发展的教育力量、了解各种力量应当怎样发挥作用并且要有对因果关系分析的能力,预见各种教育行为可能会产生的后果。只有如此,才能“照亮其他雕塑巧匠的工作”,协调各种教育力量,促进学生更顺利的发展。

2.家庭

苏霍姆林斯基在其第52条建议中提到母育学校是“任何东西都代替不了的德育、智育、情感教育和美育的学校”,他认为,不关心家长的教育修养,任何教学和教育任务都是不可能解决的。

3.集体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集体是在共同的思想、智力、情感、组织这几个基石上建立起来的,“集体是教育的工具”。集体的力量十分强大,只有在集体中,“才能真正认识到人的美”,集体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4.学生本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人,就是要培养他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因此不能总是牵着他的走路,而应该让他自己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他指出“要教育人门从小就认识自己并进行自我教育”。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是自我教育的重要促进因素,为了使自我教育发挥良好的效果,教师需要给学生充分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日常教育中运用“纯人性”的教育手段。

5.书籍

在苏霍姆林斯基眼中,书籍是智力发展的指路明灯,不仅如此,书籍在学生在道德、美感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中也起重要作用。

三、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首先,学校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是教学的首要任务,为此他还在帕夫雷什中学开设专门的思维训练课,开展丰富多彩的智力活动等。但我们的学校教育大多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应试本领、升学情况,对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却是避而不谈。

第4篇: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建议范文

逍遥行者

寒假马上就要来到了,寿光市教育局将组织第七届“新华书店杯”假期读书征文活动。为了指导广大教师认真阅读好所指定的阅读书目,特将教师阅读篇目作简要介绍,供朋友们参考。

1、《做一流的教学能手》

本书收录了作者作为中学特级教师,长期从事中学教学与教育研究工作的一些个人感悟,共分“清新实用的教学理念”、“独特高效的教学方略”、“容易操作的教学技巧”、“真实动人的教学案例”、“与众不同的教育主张”等五个部分,针对新课程改革的三大核心任务“更新观念、转变方式、改革制度”进行了生动形象的阐述,特别是对新课程追求的课堂教学主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提出了众多易操作的课堂实战技艺。通过生动的语言,简明的提法,易操作的建议,为引导广大教师尤其是新教师更快地掌握课堂教学的实战技法,走幸福的教学之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作者林华民,著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省级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项目专家,全国知名教育机构——北京树人天地教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家庭教育艺术研究。著有《未来教育——让中国学生把握21世纪》、《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等,还发表了8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

2、《回到教育的原点:窦桂梅教育教学管理精华》

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轻松与不轻松之间,圆满与不圆满之间。——她这样教课。

听课,听得出门道;评课,评得出名堂;写课。写得出水平。——她这样为学。

定位、到位,不越位;听从、跟从,不盲从;建功、立功,不居功。——她这样管理。

不管怎样,总要读书。不管怎样,总要善良。不管怎样,总要心向光明!——她对学生如是说。

工资再低也要买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屋子再小也要藏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她对年轻教师如是说。

她被网友亲切地称为“玫瑰”,她被广大青年教师服膺为榜样和领路人。她就是著名教育专家、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兼书记,兼任北京中央商务区实验小学校长的窦桂梅。

《回到教育的原点:窦桂梅教育教学管理精华》是她的教育教学管理智慧的精华,精选30多万字,包括了作者多年来在教学实践、学校管理、评课与课改等方面的深刻体会与思考。好教师应该具备的修养从哪来?好教师怎样才能真正走进课堂去?怎样有效评课?是“教语文”还是“用语文教人”?……

《回到教育的原点:窦桂梅教育教学管理精华》全方位阐述了窦桂梅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特别是关于语文教学和学校管理的理念和实践,尤其是课例部分,生动体现了她的教学魅力,让年轻教师有路可循。窦桂梅的课堂教学智慧、细腻、唯美;窦桂梅的管理工作扎实、细致而富于个性。她对文本的解读,对学生的引导,对学校管理的所有细节,都展现在文字的魅力中。

作者窦桂梅,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师德标兵、提名十杰教师。2001年,作为国家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演讲团”主讲人,在人民大会堂作专题报告。从教二十余年,致力于为生命奠基,从“三个超越”理念的形成,到“主题教学”实验的推进,再到“三个回归”的理论提升,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并获相关奖项。《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等报刊、杂志及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作系列专题介绍。出版个人专著和主编、参编多部。

《回到教育的原点:窦桂梅教育教学管理精华》窦桂梅著文化艺术出版社

3、《赏识你的学生:最贴心的教育艺术》

教育是最崇高的事业,教师是一种高尚的职业,但是,必须看到,教育也是一种服务,这种服务不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服务行业,它是为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千百万个家庭和亿万个孩子的幸福和前途提供的服务,它的要求更高,要求我们服务者——也就是教师不仅要有知识、有文化,更要有无限的爱心、耐心、有发展的眼光、有诲人不倦的情怀和能识千里马的伯乐慧眼,还要懂得心理学,从这个角度而言,每个老师都应该是教育家、学者、思想家、导师、顾问、权威和园丁,有这样的前提,才可能当之无愧地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的秘诀是真爱,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赏识学生并且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前景考虑,为他们提供最适当的教育方式,这才是真正关爱学生的最佳体现。

孟繁华主编的《赏识你的学生:最贴心的教育艺术》所展示的,或是学生的心灵独白,或是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或是精选的专家评析,然而,它为我们开启的,却是教育的全部奥秘,那就是在对学生的心灵进行了真正的解读后,爱的付出。《赏识你的学生:最贴心的教育艺术》给每一位老师带来了启示,原来“惩罚”也可以让学生们如沐春风,在学生心底留下最深的感动。并为教师们提供了与学生最直接、最深切、平等的心灵关照的机会。让每一位“诲人不倦者”都不得不反省、深思和探索,因为,这些都是来自真实心灵的呼声。

从《赏识你的学生》中,我们析出了几个大字,这些都是教育中永不磨灭的关键词:尊重、信任、理解、激励、提醒和宽容,最后还有一个“爱”字。

孟繁华,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入选北京市社会科学“百人工程”中青年学者,兼任全国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研究中心评估部主任,全国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会理事等社会职务。

4、《天才班主任的绝招》

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个优的班主任,必须做一位智慧的行者。在教育实践的土壤里,不断审视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炼”就班主任工作的“绝招”,“炼”就教育的大智慧。

班主任工作事无巨细,忙碌而又繁重,从学生的学习到生活,从思维到品质,同时又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每一时,每一刻,无不倾注着班主任的满腔心血,因此,要圆满作好班主任工作,必须在工作中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绝招”。

《天才班主任的绝招》一书充分展现出许多优秀班主任这样的教育大智慧,从班主任自我管理的绝招、班级管理的绝招、学生管理的绝招三方面展示卓越的教育智慧。值得广大教师和班主任细细品味,且值得学习、借鉴。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个学生都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每个鲜活的生命都是一个完整、丰富、多彩、拥有无限可能和未来的世界。作为一名班主任,培养、完善、引导这种生命的成长需要智慧,也需要繁复无穷、变化万端的绝招。

其实,智慧和绝招是合二为一的,只会是抽象的、理论化的绝招,绝招是具体的、实践的、在和每一个独特生命每一次具体相遇的教育智慧。

因此,绝招不绝,绝招有根,也有情。

5、《班主任必读:全国著名班主任论工作艺术》

本书汇集了十多位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班主任和班主任工作专家的精彩报告。这些报告集中了他们多年班主任工作的经验和智慧,内容涉及班级管理、班集体建设、问题学生的教育、未成年人德育工作和班主任专业素养等方面,旨在为广大一线班主任提供切实的帮助和方法的启迪。

在《班主任必读》里,有身兼数职,工作繁忙却没有让任何一位老师代过语文课的魏书生老师,他让我学会做一个“有协调力的老师”;在《班主任必读》里,有先后主持过多项班主任课题研究的王宝祥老师,他让我学会做一个“有研究力的老师”;在《班主任必读》里,有不放弃、不抛弃任何一个问题学生的王晓春老师,她让我学会做一个“有亲和力的老师”;在《班主任必读》里,有见招拆招,活用“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的万玮老师,他让我学会做一个“有思考力的老师”;在《班主任必读》里,有给许多学生留下“难忘一课”的丁如许老师,他让我学会做一个“有实践力的老师”……在慢慢品读后,让我感受到优秀的教师都是相同的。他们身上具有诸多相同的品质:勤学、善思、能写、博爱……这些都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读完这十二位班主任的教育人生,我思索良久,让我仿佛看到茫茫大海中一盏明灯,为自己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主编王宝祥,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特聘专家,“专攻北大”课题组学术指导顾问,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教师素质、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班主任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学德育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家庭教育专家研究会顾问,北京老教育工作者协会家长教育研究会执行理事长。

《班主任必读:全国著名班主任论工作艺术》王宝祥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35元

6、《这样做在学生中最有威信》

“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从者,必兼备威信。”有威信的老师,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教育和劝导,做工作常常事半功倍;没有威信的老师,学生对他的劝导会置若罔闻,甚至产生不满和对立情绪,往往事倍而功半。

什么样的教师最有威信呢?据调查统计,多方求证,本书认为九种教师最有威信:品出众的教师;业务水平高超的教师;有责任感的教师;起表率作用的教师;声誉良好的教师;亲和力的教师;公正开明的教师;有智慧的教师;管理有方的教师。

本书以清新的笔调、详实的案例向教师娓娓道来:要树立起自己的威信,教师除了要师德高尚、敬业爱生,专业精湛、诚实守信、仪表得当,还要宽严有度、教管有方、赏罚分明、公平公正。只有这样,学生对教师才能心悦诚服,也只有这样,教师才不会在“学生难管”的哀叹中失落教育的权威。

本书共分9章:分别从人品出、众业务水平高超、有责任感、富有亲和力、起表率作用、声誉良好、公正开明、有智慧的、管理有方等方面介绍了做好教师的标准,值得教师朋友们一读。

《这样做在学生中最有威信》钱卫民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7、《李泽厚论教育·人生·美——献给中小学教师》

让思想润泽教育,让美润泽人生。

本书系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先生第一本面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类图书,围绕美、教育和人生三个主题,选编了60余篇适合教师阅读的学术随笔,并从各类著作中精选了六十多则“哲思短语”。

本书是李泽厚先生第一部谈教育的著作。李泽厚先生在该书序言中说:“我一向认为,中小学老师在指引年轻人的人生道路上可以产生关键性的影响,比大学老师重要得多。那么,这本书就算我对中小学教师们献上的一份敬意吧,愿它能得到你们的喜欢。”沐浴在李泽厚先生宏阔、自由、丰富的思想之中,你必将对教育、人生和美,有新的颖悟!

作者李泽厚,1930年生,湖南长沙人,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德国蒂宾根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代表著作有《李泽厚集》(10卷)。哲学家对世界、人生认识的深度,使李泽厚的学术研究突破学科界限,使他对哲学、美学、社会、历史、教育、人生都具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同时,李泽厚又是生命大于学问的大学者,其生命因学问的滋养而更加饱满丰富,气象万千。

《李泽厚论教育·人生·美——献给中小学教师》李泽厚著杨斌选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35元

8、《这样做,教师更幸福》

我们的工作不仅需要智慧,更需洋溢着浪漫的情怀,诗意地把握每一种可能的方式,展示教育工作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为学生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成长环境。愉悦学生,快乐自己!

本书从教师怎样去做才能更幸福这一基本观点出发,选取了全国知名班主任的优秀事例,分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当素养遇到考验时,应该恪守师德;沟通时,应该走进心灵;面对问题与问题生,应该三思而后行;要想取得高效,应该讲究工作艺术;面对专业成长,应勇于走快车道共6辑内容,与我们分享了优秀班主任的教育智慧。

9、《班主任工作漫谈》

魏书生是我国教育界的一个奇迹,他的教改严整而科学,他的教育理念极具前瞻性。十几年前他的互动教学,以学生为学习主题的教育方式,民主科学的管理知道思想,已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本书涵盖了以班主任为主题的全方位教育、教学、管理的策略和实施方法。从班主任自身定位,以学生为主体到发展综合素质、科学民主的管理措施,从指导思想到工作细节,全面科学,实在又实用,是广大班主任、教师的必读教科书。

本书风格平实,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冗长的理论说教,以大量生动感人的实例,全面叙说了作者独具一格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和搞好班级管理的具体措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言词恳切,入情入理,读起来琅琅上口,令人心悦诚服。它内容丰富、具体,富于故事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蕴含深刻的哲理,闪耀智慧的光芒,具有吸引人一口气读完的魅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著漓江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10、《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的原著《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写于1965年—1967年间,是苏霍姆林斯基用毕生的心血和汗水写成的最著名的教育遗产之一。在我国,此书最早于1981年11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后来教育科学出版社根据我国的情况和教师阅读的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精华部分,另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仍然定为100条,改称《给教师的建议》,于1984年6月出版。后来此书再版和重印多次,成为全国中小学幼儿教师教育经典阅读的必读书目之一,在中国教育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给教师的建议》集中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之大成,是了解和掌握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特别是其教学思想的钥匙。编者选取了原著对中小学和幼儿教师的100条建议,主要涉及到了教育教学、学生培养、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教育思想,文字通俗易懂,并结合实际的教育事例,阐述了他的教育主张。

现在无法统计全国中小学和幼儿教师中,有多少人阅读过《给教师的建议》,又有多少人从这本书中得到启迪和鼓舞。可以说,许许多多的青年特级教师、优秀教师都是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都是从《给教师的建议》中汲取了成长的力量和教育的智慧。许多名师在谈及自己的成长经历时,都感恩于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给教师的建议》。

在新世纪之初开始实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无数教育管理者认识到:苏霍姆林斯基的许多教育理念正与我们新课程改革的许多观念不谋而合。许多主管部门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纷纷印发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作为新课程改革通识培训的教师必读教材。此项活动,也促进了广大一线教师对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学习,也促进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第5篇: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教室:智慧教室;智能教室;未来教室;iSMART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7-0005-04

引言

教室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古代苏美尔人的“泥版书屋”和我国夏商周时期的“庠”、“序”、“学”、“校”。但现代意义上的教室则是在16世纪末班级授课制出现以后产生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浪潮的推动下,各级各类学校中教室环境日益步入信息时代,其演变发展可以分为多媒体和网络化两个阶段:

多媒体阶段建设的重点是教室中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的推广应用。在多媒体教室中,教师通过计算机、投影仪、录像机、VCD、DVD、音响等多媒体设备,运用CAI课件(由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元素组成)进行教学,这彻底摆脱了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形式。

网络化阶段建设的重点是教室接入校园网并能便捷地访问互联网。在网络化教室中,教师可以方便地调用网络资源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可以随时点播网络课件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除了面对面的交流外,师生还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互动,这大大拓展了教学活动的空间。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随着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在教育领域,具有智慧技术、智慧应用、智慧管理等特征的智慧教室成为新的建设热点。本文结合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前沿技术趋势,阐释了智慧教室的概念与特征,并从系统组成的角度构建了智慧教室的iSMART模型。根据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智慧教室建设项目的工程案例,文章介绍了智慧教室的建设思路与集成方案,并对智慧教室建成之后的运行模式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以期为智慧教室的信息化建设与运行提供参考。

一 智慧教室的概念及特征

2008年11月,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其演讲“智慧地球:下一代的领导议程”中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2009年1月,在有奥巴马总统参加的工商业领袖圆桌会议上,彭明盛阐释了智慧地球的理念:将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建筑、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形成物物相联,然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其整合,实现社会与物理世界融合。奥巴马对此给予了积极得回应,并表示经济刺激资金将会投入到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中去。2009年8月,时任中国总理在无锡考察时提出要建设“感知中国中心”,这之后物联网产业迅速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家居、智慧校园、智慧教室等新兴概念不断涌现。

就智慧教室而言,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和描述,与之相近的概念还有智能教室、未来教室等。黄荣怀等认为在传感技术、网络技术、富媒体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充分发展的信息时代,教室环境应是一种能优化教学内容呈现、便利学习资源获取、促进课堂交互开展,具有情景感知和环境管理功能的新型教室,这种教室被称为智慧教室。陈卫东等认为智能教室,就是一个能够方便对教室所装备的视听、计算机、投影、交互白板等声、光、电设备进行控制和操作,有利于师生无缝地接入资源及从事教与学活动,并能适应包括远程教学在内的多种学习方式,以自然的人机交互为特征的,依靠智能空间技术实现的增强型教室。杨宗凯认为未来的教室一定是云端教室,包括电子课本、电子课桌、电子书包、电子白板……在资源方面,由模拟媒体到数字媒体,再到网络媒体,资源最终都在教育云上,内容达到极大丰富,从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

本文作者认为智慧教室是为教学活动提供智慧应用服务的教室空间及其软硬件装备的总和。智慧教室是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教室信息化建设的最新形态。立足教学活动需求,提供智慧化的应用服务是智慧教室的核心使命,达成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是智慧教室的终极目标。运用智慧技术,提供智慧服务,实现智慧管理是智慧教室区别于以往多媒体教室和网络化教室的主要特征。

二 智慧教室的系统模型

1 智慧教室的“SMART”概念模型

黄荣怀等认为智慧教室的“智慧性”涉及教学内容的优化呈现、学习资源的便利获取、课堂教学的深度互动、情景感知与检测、教室布局与电气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可概括为内容呈现(Showing)、环境管理(Manageable)、资源获取(Accessible)、及时互动(Real-time Interactive)、情境感知(Testing)五个维度,简写为“S.M.A.R.T”,这五个维度正好体现了智慧教室的特征,可称为“SMART”概念模型。

2 智慧教室的“iSMART”系统模型

“SMART”概念模型的侧重点在于呈现智慧教室的“智慧性”特征。为了提供更具操作性的建设参考,本文作者从系统组成的角度构建了智慧教室的“iSMART”模型。在该模型中智慧教室由基础设施、网络感知(networkSensor)、可视管理(visual Management)、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实时记录(real-time Recording)、泛在技术(ubiquitousTechnology)六大系统组成,将六大系统关键字的首字母提取出来,缩写为“iSMART”。

基础设施系统包括物理空间、桌椅装置、供配电、通风空调、灯光照明等子系统。布局合理的物理空间和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课座椅构成智慧教室的空间环境。安全可靠、健康节能的供配电、通风空调和灯光照明也是必备的设施条件。

网络感知系统包括网络接入、射频识别、人体识别等子系统。网络接入既可以是有线的也可以是无线的。射频识别(RFID)、人体识别系统(HRS)等传感装置,按约定的协议,把各种设备相连并进行信息交换,实现智能化识别和感知。

可视管理系统包括中控、能耗、监控等子系统。智慧教室中软硬件装备、运行能耗、教室现场等都可以被实时监控,并基于大数据进行智能化地分析,最终管理员可以通过可视化界面查看运行状况和进行管理操作。

增强现实系统包括交互演示、视频会议、穿戴设备等子系统。交互演示子系统代表着智慧教室的教学信息呈现能力。视频会议子系统支持异地同步互动教学。借助穿戴设备子系统,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的无缝融合更为便捷。

实时记录系统包括课程录播、电子学档、课堂应答等子系统。课程录播子系统用于记录教学全过程。电子学档子系统为教师教学决策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效数据支持。课堂应答子系统支持课堂教学的及时反馈、深度互动。

泛在技术系统包括云端服务和移动终端等子系统。泛在技术强调信息技术和环境融为一体。智慧教室中的泛在技术既包括处于云端的海量教育资源和教育应用服务,也包括本地的笔记本、平板、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智慧教室建设的一个参考模型,“iSMART”的六大系统是缺一不可的,但具体到“iSMART”模型六大系统所包含的诸多子系统,在智慧教室实际工程建设项目中则会根据需求和经费的情况有所取舍。

三 智慧教室的建设案例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成立于2012年3月,由中国人民银行与清华大学合作,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基础上组建而成。五道口金融学院以“培养金融领袖,引领金融实践,贡献民族复兴,促进世界和谐”为使命,按照国际最先进的金融学科和商学院高等教育模式办学,借助清华百年来丰厚的教育教学资源和金融业界的紧密联系,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金融高等教育平台和金融学术、政策研究平台。

为了给全院师生提供一个技术领先、功能全面、应用便捷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五道口金融学院成立伊始便启动了“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信息化教学环境及视听应用系统工程”建设项目。下面以项目中1间162平方米70席的教室为例,介绍智慧教室的设计原则与建设方案。

1 建设原则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立足教学需求,明确建设目标,总体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推进,同时组建高效的设计团队,并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择系统集成商,实施全程质量管理,严格控制项目风险。在建设方案上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实用性与先进性:满足教学活动的实际需求,在保证方案实用性的基础上,还应着眼于提升整个教室环境的智能化水平,以适应未来智慧教室的发展趋势。

(2)可靠性与高性能:采用成熟并有较多成功案例的技术装备与解决方案,保证系统的稳定、安全和可靠,同时为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提供高效率、高品质的支持。

(3)完备性与拓展性:充分考虑物理空间和各种技术装备的优化融合,发挥整体系统的最优性能,同时遵循各种标准化体系,充分考虑到未来系统的升级与扩充。

2 实施方案

在基础设施方面,根据物理空间的面积和层高,设计成70席的扇形阶梯教室。建声条件按混响时间1.0±0.2秒、隔声系数35dB设计,声学传输特性参照国家相关标准。2人座中央预留2个通用外接电源插口、2个网络接口,可翻盖设计,线路直接从脚架管中引出,其他线路覆盖于地毯之下。照明条件要求讲台与大屏幕工作区域150至4001x可调,学生作业面200至4001x可调。

在感知网络方面,除了桌面上的有线网络接口外,在教室内加装无线路由,实现WIFI网络全覆盖。在教室两个门外各安装一组人脸识别系统和RFID考勤机,对进入教室的人员进行身份识别,对师生进行考勤记录,并通过无线网络将数据传输到教务管理系统。在教室内设置两组温湿度传感器和光照传感器,实现对室内温湿度和灯光亮度的感知和控制。

在泛在技术方面,学院专门开发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金融教育资源库和移动学习管理系统。云资源、云服务与学生的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一起组成了一个随时随地、虚实结合的个性化学习空间。

本期项目建设的智慧教室除了基础设施系统、网络感知系统和泛在技术系统外,还包括可视管理系统的智能控制子系统、增强现实系统的交互演示子系统和视频会议子系统、实时记录系统的课程录播子系统。其中主要设备如表1所列,设备间的拓扑结构如图5所示。

第6篇: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建议范文

一、我国教育目的60年的演变过程

我国的教育目的60年来几经变化,明文规定的就有近20个。这些成文的教育目的有着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按照“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可将60年教育目的划分为五个阶段。

(一)为新民主主义服务阶段

为新民主主义服务的教育目的存在时间短,仅有建国初期的几年。严格地说,它仅作为一种过渡形态存在。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1949年12月。时任教育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的钱俊瑞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显然不再适合中国国情,因此,为新民主主义服务的教育目的很快就成为历史。真正的社会主义中国的教育目的随之出现。必须注意,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这一时期就已出现在教育目的表述中。但“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这些带有浓厚社会主义改造意味的提法,使得“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被掩盖于政治斗争之下。

(二)“为无产阶级服务”阶段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始了对新时期教育目的的不断探索。

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规定,“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共和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明确对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做了分别陈述。

196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即《高教六十条》)以及1963年的《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即 《小学四十条》)、《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即《中学五十条》),把1957、1958年提出的教育目的合二为一,“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上述教育目的进一步明确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此次规定的教育目的不是作为指导纲领提出的,而是对前20年教育事业的总结。

宪法对教育目的的规定是该阶段教育目的的完整表述。从时间范围看,“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教育目的在中国存在20余年之久,其中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为动荡的十年――“”时期。十年动荡,教育目的的政治性被“有心人”利用,给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损失。有人认为,这是由“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教育目的的自身缺陷所导致。不可否认,这一教育目的带有浓厚的“左”的倾向,政治色彩过于强烈,但也应看到它在社会主义事业起步期的必要性。

(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阶段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展开了对教育目的的反思与探讨,对教育目的进行修正。至20世纪90年代初,教育界先后出现了三次讨论教育方针的热潮。

1981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要“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1983年,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题词并不算是标准意义上的教育目的,但它体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活力,带给中国教育事业的影响绝不弱于任何时期的教育目的。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1990年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以及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都强调:“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5年,上述教育目的被略作调整,载入我国教育的根本大法。Ⅸ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时期我国教育目的的内涵极为丰富,蕴涵了许多积极的新鲜元素――“三个面向”“四有新人”等,体现了第二代领导人所提倡的“改革”“开放”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这一时期的主题,教育目的的政治性有所弱化,但在1989年以后,“接班人”这一带有较浓的政治性色彩的话语开始出现在教育目的的表述中。从教育目的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以及演变过程来看,最能够代表这一时期教育目的的是1995年教育法中的表述,遗憾的是,“三个面向”等活力十足的内容没有被写进法案。

(四)“为人民服务”阶段

1999年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者会议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

接班人。”“为人民服务”这一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曾出现过的话语重新出现在教育目的的表述中,“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和“美育”也是首次在教育目的中出现。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教育目的表述为;“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对我国教育目的进行了完整表述:“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可见党对教育的重视大大提升。

这一阶段的教育目的基本上是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兼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为人民服务双重属性。把为人民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写入教育目的,“有利于更加充分地发挥教育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五)“让人民满意”阶段

2006年8月、2007年8月,两次强调,“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的提法让人眼前一亮。其实,它可算作是“为人民服务”的一个新发展,但其意义不容忽视。从“为人民服务”到“让人民满意”是一种立场的变化:“为人民服务”的主体是党和国家,是站在国家的立场上;而“让人民满意”则将评价权利赋予人民,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

二、我国教育目的60年的演变趋势及基本精神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60年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趋势

1 关注重心的转移:政治挂帅――经济优先―育人为本

办教育为什么?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再到让人民满意。这一系列转变充分体现了我国教育事业所关注的重心由政治到经济、再到人的转变。1978年之前,“有心人’的投机利用使得为政治服务的教育目的严重政治化,给教育带来巨大损失。1978年以后,对教育目的的反思以及改革开放的影响,使得教育关注的重心向经济倾斜。随着“以人为本”思想深入人心,“为人民服务”这一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的教育目的中出现的话语又重新出现在我国的教育目的中,并且进一步发展为“育人为本”,“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不可避免地具有功利性色彩,政治、经济等功能不可缺少。这也是我国在适当的时期,如1990年前后,对教育加强政治约束力的原因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建设者”一直是教育目的的重要内容。从表述中可以看到,教育为政治服务的说法已不复存在,代以为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尤其是十六大以后,“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教育目的的重要内容:不仅要为人民服务,还要让人民满意,尊重人的程度有所提高,也有利于个人完善的要求实现。十七大报告强调“育人为本”,也凸显了党在教育事业上对人的重视。但不再为政治服务并不代表教育目的的政治色彩消失了,只是重心发生了转移,政治性始终是教育目的无法避免的。

2 培养对象规格的变化:几方面发展――全面发展

以1980年为界,之前的教育目的中提到的都是“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之后变为“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说法也经历了两个阶段,在1999年的讲话中将原来“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提法发展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换言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阶段要求培养对象达到的规格被阐述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为人民服务”阶段和“让人民满意”阶段则被阐述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需要指出的是,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智育、体育、德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提法就曾出现在教育部的文件中,如马叙伦在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上的讲话、《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但将“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的的内容则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了,而“美育”直到20世纪末才被写进教育目的。

把美育写进教育目的,是对美育作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的肯定。“等”字说明了全面发展内涵之深、范围之广。德智体几方面发展――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对全面发展内涵的认识逐步加深。

3,培养对象的变化:劳动者――人才――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表面上看,我国的教育目的在培养对象的定位上,经历了从“劳动者”向“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转化。但事实上,在20世纪80年代还出现过另一种说法――“人才”,《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在描述培养对象时使用的就是“人才”一词。培养“劳动者”是1980年以前,即“为无产阶级服务”阶段使用的提法。培养“人才”则是20世纪80年代较为盛行的一种说法,它与“科教兴国”重要战略密切相关,反映了对知识、对人才的尊重和重视。而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权威说法。它一方面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关,一方面重新强调了教育目的的政治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劳动者”,二者没有本质上的差异。但显然,这种提法更符合实际,也更易于接受。“

此外,在“教劳结合”的问题上,我国的教育目的经历了由“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到“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转变。生产劳动是最主要的社会实践方式,但并非全部。“”期间,“教育与生产相结合”被演绎为“教育即生产劳动”,以生产劳动来教育人、惩罚人,严重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1999年,“社会实践”首次作为与“生产劳动”并列的内容在教育目的中被强调,既突出生产劳动的主要地位,又不致忽视其他社会实践。当然,由于社会实践包含着生产劳动,新提法是否存在表述上的问题还需斟酌。

(二)我国教育目的60年的基本精神

首先,社会主义方向性是我国教育目的最基本的精神。无论是“劳动者”还是“建设者和接班人”,前面都有一个“社会主义”作限制,以及后来的“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都表明了我国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性。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教育目的怎样调整,社会主义方向性都不会改变。这是教育目的政治性的体现。

其次,培养劳动者,突出劳动或实践的重要性。由于对劳动的理解存在偏差,以及“”时期的惨痛教训,20世纪80年代以后便以“建设者和接班人’代替了“劳动者”。然而,建设者的本质依然是劳动者,只不过说法更加委婉,抑或说先进。“劳动者”和“建设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都是在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反对只享受不奋斗、只索取不奉献、只获利不劳动的行为。培养劳动者、重视劳动的基本精神,无疑对国家的建设和强大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中心内容。从“德智体几方面发展”到“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再到“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体现出我国教育目的历来都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但有关全面发展问题本身g存有两个争议。一是全面发展的理论--依据究竟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还是西方历史上的“一切能力和谐发展”的观点。口’根源何在尚需继续探讨,但其最直接的来源应该是蔡元培“五育并举”或“四育并举”的思想。另一个争论是全面发展中教育各组成部分的关系问题。我国历史上先后存在“智育第一”“德育首位”“诸育并举”等观点。但仅从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来看,自从各育被写进教育目的,就一直是德育为首。智育曾短暂地被排于首位,20世纪50年代初有过“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的表述。自从1954年强调“德、智、体、美等均衡发展”后,将德育置于智育之前,德育居首位的说法―直延续至今。十七大又单独强调“德育为先”。可见,党和国家坚持“德育首位”。

三、对我国教育目的的反思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而培养什么样的人,即将“人”限定在何种范围内则是不同类型教育目的的关键所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将人定位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过于狭窄。从“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到“社会主义人才”,再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是把受教育者作为手段和有用的工具,即所谓“工具人”来培养。但人不是物件,“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做工具,而应该永远看做自身就是目的”。真正的教育“首先必须把他们作为一个完整而丰富的人来培养”。我们需要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但不止于此,他首先应该是人――与全人类一样享有普遍权利的“目的人”。我国的教育目的中恰恰缺失了“目的人”,至少是没有把受教育者完全当成目的人。教育的目的在本质上是培养“人”,其内涵远比“建设者和接班人”广泛。改革开放以来,学者们普遍推崇把培养“人?作为教育目的的内容,但在我国的教育目的中,究竟如何表述才能既体现“人”的内涵又不脱离基本立场,却一直没有解决。十七大报告别强调“育人为本”,虽说随后又提 “建设者与接班人”,但在一定程度上已触及了教育的本质,较以往是一个进步。随着“尊重和保障人权”2004年被写入宪法、2007年被写入,人的尊严与权利越来越受重视,今后教育目的的制定必将会向着培养“目的人”的方向发展。

有人提出在教育目的中应使用“公民”来代替 “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我国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文件和讲话中也可见“公民”的提法,但始终没有被写进教育目的。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提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2001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会上也有同样的表述,而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更是对“公民”的重要性加以肯定。这些无疑会对教育目的的表述带来一定影响。“公民”显然比“劳动者”“人才”“建设者和接班人”进步。然而,公民是否仅为“国家人”,是否可以充分体现“目的人”的内涵,还有待商榷。

从对培养对象内涵的要求上看,我国的视野还不够开阔。仅提“全面”会导致对个性的忽视,对时代特征的忽视。事实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并不能充分体现当今受教育者应有的内涵。―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从总体上讲是不重视,甚至是压制和排斥人的个性发展。虽然我们似乎也比较重视因材施教,但其结果往往并未带来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甚至人为地制造了学生的分化,使优生更优,差生更差”。而“中国学生之所以缺乏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缺乏创造性”。“创造”“创新”等要求曾在1985年和2003年提出的教育目的中出现过,但在更权威的成文教育目的中比较少见。另一方面,只有现代人才能进行现代化建设,古代人进行现代化建设是不可能的。“我们的眼光再也不能只盯在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上了,还必须看到那种能赋予这些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国民心理基础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作用,否则,再先进的技术,再完美的管理方式,也很难充分发挥作用”。

第7篇: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课程审议 教育智慧

课程是由教师、幼儿、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四个要素之间持续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课程的基本内涵。课程不只是跑道,更是跑的过程;课程不只是教育情境之外的文本,更是师生在教育情境中生成和共同建构的一系列事件。课程是否适宜、有效,直接影响着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影响着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幼儿园要把课程审议列入幼儿园管理工作和教研活动之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的甄别、选择、评价、审议等从开发到实施的全过程,学会以开放的思维对课程进行理性的审视,在课程审议中提升教育智慧、实现与幼儿的共同成长与发展。幼儿园在开展课程审议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坚持理论引领,注重观念更新,提升教师的思想智慧

课程审议是教师交流思想、表达观念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师学习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课程审议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对理论的学习和对实践的总结是教师参与课程审议的必要条件和基础。

1.让读书成为习惯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师德修养、文化素养及组织幼儿园保教实践必备的知识。在开展课程审议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养成学习理论的好习惯,并定期组织读书会、信息会等,提高教师读书、学习的积极性,激活教师的心灵和智慧。

2.让教育拥有思想

理论阅读是教师不可放弃的责任。幼儿园课程应该“教什么”“如何教”“何时教”等,这都是我们在对课程进行审议时必须关注的要素。开展课程审议时,我们应帮助教师明晰幼儿园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基本依据,如:

教育法规依据:如《规程》《纲要》中对幼儿园教育任务、幼儿发展目标的要求等。

心理学理论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发展规律(包括幼儿的认知、情感、个性等方面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等)。

教育学理论依据:新的知识观、资源观与教学观;新的教师观与儿童观;最近发展区理论与支架教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与整体教育观等。

课程学理论依据:如,泰勒的课程理论;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等。

幼儿园的培养目标

……

在学习、理解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徜徉于理论的前瞻性与实践的现实性之间,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课程中的观点与行为寻求依据,在理论的引领下促进课程设计与实施不断趋向完善和理性深化,成为教育的思想者。

二、直面教育实践,培育问题意识,提升教师的研究智慧

幼儿园课程不是脱离于实践之外的一种“书写”活动,而是与实践相伴且在实践中进行的活动,它是由一个个相互关联、不断递进的情境脉络组成的,不同环节所面临的问题往往不同,因而课程审议的重点也要因具体情况而异。科学、合理的活动目标,优秀、适宜的教育内容,丰富、多样的途径和方法,及时、有效的教育评价……都是进行课程审议时必须关注的基本要素。

1.课程审议的基本流程

智慧源自实践。实践是教师成长的基石。课程审议必须直面具体的教育实践,关注课程对促进幼儿发展、教师发展的价值以及课程的良性发展,力求在理论引领下解决课程实践中的真问题,形成课程决策。课程审议的基本操作流程是:

这就要求老师们在设计课程时借助理论来策划,在实施课程时有意识地运用理论来指导,审议课程时更要借助理论来审视。这样,教师的日常保教实践工作被赋予了研究的价值,能推动大家“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

2.课程审议的问题菜单

对课程实践中最真实问题的关注,是教师提升智慧、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一步。课程审议要注意唤醒教师的问题意识,鼓励教师带着疑问去思考我们的课程设计与实践,以确保“以幼儿发展为本”落到实处。

课程审议的问题菜单

所体现的

《纲要》要求

一级菜单

二级菜单

课程开发背景及依据

课程内容的由来、特点、与其他活动的联系,教师对内容所作的加工及依据

课程内容与教育目标的关联性

课程内容与幼儿兴趣、发展水平、发展需要等的关联性及幼儿的可接受性等

教师和幼儿在活动中面临的挑战情况,包括挑战的类型、强度等,课程对教师和幼儿身心发展、情感态度、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价值

……

1.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否建立在了解本班幼儿现状的基础上。

课程目标及依据

课程目标与教育总目标、年龄段目标及近期教育目标的适应性关系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适应性关系

课程目标与幼儿已有经验、水平及与发展可能性间的适应性关系

2.教育的内容、方式、策略、环境条件是否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3.教育过程是否能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并符合其发展需要。

4.教育内容、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

5.教师的指导是否有利于幼儿主动、有效地学习。

课程资源及依据

实施课程要创设的环境、需要的资源

课程资源与课程目标、内容间的关联性、适应性

课程资源对幼儿学习的支持性及与幼儿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的适应性

课程实施脉络及依据

课程实施流程、方式方法与课程目标、内容间的适应性关系

第8篇: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建议范文

---“互联网+教育”工作推进会表态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现做如下表态。

近两年来,****中学紧紧围绕**、市教育局创建“互联网+教育”示范区的目标要求开展工作,通过科研切入,电教开道,以“能用、管用、够用、常用”为标准,积极开展行动,扎实做好“互联网+教育”建设工作。

一、基本情况

我校2008年建成校园局域网,千兆到楼宇,百兆到桌面。300M光纤接入到学校,现有学生机房9个,学生机558台,生均比达到8:1。2014年后所有班级都陆续配置了86寸触控一体机,并实现了100M宽带进教室。学校建成IP广播和模拟广播各一套,录课室一间,名师大讲堂二间,人工智能活动室一间,数字模拟实验室三间,学校安防系统一套,并依托电子资源网点使用及**教育云平台的推广,建立了名师工作室,达到了教师空间、班级和学生空间100%的开通率。

二、明确目标任务

(一)实施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培训计划。推进教育云平台深入应用和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强化网络空间培训。内引外联,成立学校教育云应用培训团队,做好与**、**市培训团队的对接与合作。同时普及深化网络空间应用,为师生注册开通**教育云网络学习空间,建立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学习环境。

(二)促进“互联网+”创新素养教育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名师网络工作室、创新素养与教育精品示范课品牌效应,积极探索创新素养教育。建立青少年科学工作室, 开展创新素养教育培训研讨活动。

(三)开展数字校园达标建设。积极开展“数字校园”建设试点,积极推动教师利用智能助手和情境化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探索,同时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基于**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全员智能研修,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学生评价等方面的综合运用,促进信息技术“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新常态。

(四)实现党建工作智慧化。建强网上党建工作阵地,增强线上线下立德树人合力,用好网络思政平台。

三、强化工作保障

1.结对保障:推进与上海市市西中学《关于“互联网+教育”合作互助协议》的落实与实施,加强与**一中、**三中等市内外兄弟学校在“互联网+教育”建设方面的共建互助。

2.制度保障:制订各班设施使用登记制度、和教师“办公电脑使用制度责任书”“各班教室教学设备使用与管理责任”,并“互联网+教育”校本培训。

第9篇: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公共德育;学科德育;结合;大学德育;新路径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指出了要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目标是和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在党的提出了新思想、新理论以及新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提出了新要求。[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作了重要讲话,指明了我国高校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要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要与国家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另外,在全国教育大会,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改革创新。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支持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新要求,加快教育现代化发展,提高我国人民的综合素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