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工工艺课程设计范文

化工工艺课程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工工艺课程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工工艺课程设计

第1篇:化工工艺课程设计范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079-02

一、引言

“项目化教学”是目前中职院校课改探索中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内涵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一个项目。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老师充当“配角”,学生唱“主角”,主张先学后教,先练后讲,重点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思考能力。项目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制浆造纸工艺课程作为制浆造纸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理论性和实践性都相当强。这门课程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相关的专业内容也比较复杂,而且跟工厂现场实际操作联系也十分密切,单靠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的讲授,对中职学生来说,很不容易掌握,因此,笔者尝试在制浆造纸工艺课程的教学中采用项目化教学法,将课堂理论知识融入项目教学过程中,以实际操作为主线,补充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学会自己动脑自己动手,让学生采取“学中做,做中学”的方式获得知识与技能。下面就该课程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的设计实施为例,详细介绍从项目的选择到项目结果评价的构建过程。

二、制浆造纸工艺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施

制浆造纸工艺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专业课,要想实施项目化教学,就必须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笔者从任务项目的选择、项目组的成立、项目的实施及结果评价等几个方面来设计这门专业课的教学,并加以实践,以下是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整个过程。

(一)任务项目的选择

要实施项目化教学,首先必须确定一个具体的任务项目,这是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施成功的前提。任务项目的确定要遵循以下几个要求:(1)必须以教学内容为依据,既要密切结合书本的知识,又要满足企业对学生的技能要求。(2)不能选择中职生无法完成的任务。(3)必须充分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有实验条件完成该项目。(4)要有一定的创新空间,让学生有发挥的余地。

学校现有的实训条件:拥有一间造纸实训车间,里面配备有一套小型圆网单烘缸单毛布纸机、一台燃油锅炉等实训设备;一间造纸化验室,里面配备有纸张白度测定仪、打浆度测试仪等实验仪器,可满足学校制浆造纸专业实验实训教学的需要。

学生现有的理论水平:制浆造纸专业学生在第一年要学习基础的专业理论课程,通过这一年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学生对一些制浆造纸专业的基础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为制浆造纸工艺课程项目化教学创造了条件。

任务项目的确定:针对学校现有的实训条件和学生现有的理论水平,经过深入企业调研,结合制浆造纸企业实际情况,笔者将制浆造纸工艺课程内容设计成一个任务项目,即“利用废白纸制造出一张定量不高于80g/m2、白度不低于70%的成品纸”。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根据所学的制浆造纸专业理论知识,以小组为单位按要求完成本项目课程的最终目标任务―― 一张合格的成品纸。

要求完成课时:200个学时。

最终的考核指标:成品纸张的质量检测。

(二)项目小组的成立

项目小组成立之前,首先要较为细致的了解学生的情况。由于笔者执教的学校属于轻工中职院校,所面临的中职学生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已经参加工作再回来读书的学生(企业委培生),这类学生年龄较大,动手能力较强,但是学习能力稍差;第二类是高中刚毕业的学生,这类学生学习能力强,但是动手能力稍弱;第三类是初中刚毕业的学生(社招生),这类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差,动手能力也很弱。因此一个班里的学生年龄参差不齐,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动手能力也有差别。另外,男生力气比较大,动手能力比较强,适合干体力劳动,女生比较细心,适合化验方面的工作。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进行小组的划分,在小组分组的时候坚持以下原则,“大的带小的,成绩好的照顾成绩差的,男女生合理搭配”,这样实施起来才能统筹兼顾,公平公正,才能保证顺利完成项目工作。

项目小组成员人数控制在3-5人。因为该项目课题比较复杂,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任务比较重,需要在各组内推选出一名组长统筹安排才能完成任务。

(三)项目的实施及结果评价

1.前期准备阶段

前期准备时,要求学生熟悉该任务项目的整体概况;项目小组在集体讨论时,应补充学习任务项目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行制定整个项目的工作计划;项目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利用互联网查阅与任务项目相关的文献资料。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资料的搜集阶段,可搜集一些相关项目案例作为参考;(2)在完成每个子项目任务后要能及时进行分析与总结;(3)加强小组成员间的团队协作。

2.方案制定阶段

方案的制定是完成项目的关键。在该项目中,首先要了解成品纸的制作工艺流程,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补充相关的理论知识。成品纸的制作工艺流程如图1:

由图1可以看出,成品纸的制作工艺流程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案,学生可以根据本项目最终的目标要求来选择不同的制作工艺流程,比如,如果成品纸的白度不够,那就要在调料这道工序中加入增白剂和填料碳酸钙;如果白度达到要求则可以省去调料这道工序,等等。项目方案的制定很重要,所以各小组必须先给出项目方案,经教师评审通过后,学生方可进行下一步工作。

3.项目的实施阶段

项目的实施是完成项目的具体步骤。根据成品纸的制作工艺流程,可以把整个生产过程分割为以下4个子项目,即废纸浆的制备(包括废纸浆的碎解、初筛、打浆等)、废纸浆的调料、纸浆的抄造(包括纸浆的筛选、抄纸、压榨、干燥等)、成品纸的检测等。为了顺利实现总的项目目标,每个子项目都必须严格控制其工艺参数。

4.项目结果评价阶段

学生完成该项目后,进入项目结果评价阶段。成绩考核的主要依据是充分考虑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如学习态度,考勤,回答提问,创新能力等,综合评价每一个学生所完成项目的情况。最后的考核结果由学生自评、同组成员互评、任课教师评分三部分组成。本评定标准采用多元化考核体系,不再以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学生能力的指标,而是将学生的职业素养,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纳入考核范围,这是一次崭新的尝试。

三、制浆造纸工艺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效果

制浆造纸工艺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以后,我们对所有参加项目化教学的84名学生进行了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86.8%的学生认为学习兴趣比以前有明显提高;73.8%的学生认为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比以前有所增加;80.9%的学生认为技能操作比以前更加熟练;76.1%的学生认为团队意识比以前有所加强,而64.2%的学生则认为个人素质有所提升。由此可以看出,通过项目化教学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技能操作能力、团队意识均得到显著提高;理论知识掌握、个人素质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学效果显著。

第2篇:化工工艺课程设计范文

1.1各课程设计单独开展,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以往课程设计的开展,分别在各课程结束时,作为一个总结性和综合性的教学环节来进行,不同学期、不同设计内容、不同课程间独立开展,导致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学生进行的只是局部的训练,缺乏一个整体的概念。比如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时,学生对化工制图、材料、设备的强度计算、各设备元件的选择与设计及标准不是特别清晰,最后所得的工艺及工艺尺寸计算数据甚至被弃之一旁;而在化工设备课程设计时,则需要对化工工艺问题有一个整体把握,依据计算所得工艺参数及工艺尺寸来指导设备设计与选型,这些都要用到化工原理和化工工艺学的知识。

1.2各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较短,学生仓促而就

这四门课程作为化工类课程的重要组成,其教学内容繁重,在课程结束时留给课程设计的时间就显得极为有限。而每门课程设计对学生来说其工作量都是极大的,且对于化工类学生来说又都是极其重要的,是学以致用、理论结合工程实际的重要一环。在短短的1~2周的课程设计期间,教师首先要下达设计任务书(布置设计任务),而后进行设计课程的专题指导和答疑工作。接着学生要查阅、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及实际工程信息,准备相关化工标准、手册以备随时查阅。设计期间学生要完成的工艺流程图和主设备图各一张、复杂设备的不同视图、若干零件图及一份详细的设计说明书(包括设计工艺核算、设备设计及各零件计算)。学生要在短期内完成这一系列任务,时间仓促,难以对设计内容整体把握和系统思考,对于设计细节考虑不周,导致略微改动已有图样的情况有之,原图照抄照搬情况亦有之,完全没有达到课程设计与实际结合的训练目的。

1.3独立课程设计内容单薄,系统综合性差

由于要考虑时间安排的限制,以往的课程设计会选取化工单元操作的一小部分作为设计任务,以达到任务量与时间安排的匹配。这往往影响了学生对于化工生产过程整体性与系统性的掌握,在设计过程中难免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难以加强学生在化工生产基本原理、工艺流程设计、单元操作设备及核算方法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以上问题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的强化提高,难以达到化工课程设计学以致用、由理论入实际化工生产过程、培养创新型化工人才的目的。

2整合四门课程设计,设立化工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的可行性

2.1设立化工专业综合课程的必要性

化工原理、化工设备、化工制图和化工工艺学作为化工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其侧重点不同,但在实际设计中紧密联系。化工工艺学主要研究原料化学反应的过程和方法[4],从化工热力学、动力学的角度分析反应原理、反应影响因素,据此确定其工艺条件;并据反应特点设计工艺流程。化工原理则是以单元操作为对象,讲述其能量传递、动量传递、物质传递的基本原理,以及其操作过程对管道、容器设备等的条件要求,为设计部门提供参考依据。这两门课讲述的是化工工艺方面的知识。化工设备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单元操作中所用设备及其设计过程[5]、设计方法,这些设备的结构、形式、尺寸直接决定了它们是否能达到工艺设计中所要求的条件参数。也就是说工艺设计以及工艺核算是化工设备设计的前提,化工设备设计又是保障工艺条件实现的基础,而化工制图是化工设备设计的直接手段。首先根据化工工艺学确定生产工艺,再由化工原理的知识进行选型论证后,经过工艺核算确定设备的型号,最后依据化工设备的知识并借助化工制图的手段拿出设备图。由此可看出,四门课程的紧密联系及其不可分割性,完成任何一个独立的课程设计都要交叉运用这四门课程所学知识,这就为整合四门课程设计提供了基础。

2.2时间安排集中,各科教师联合指导,避免短板,可极大提高教学实践效果

本校惯例,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每门课程结束之时,结课考试之前,时间短而分散,各科任课老师“各自为战”,如此仓促的开展课程设计其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整合四门课程,设置化工综合课程设计后,时间可由原来的2周改为6周。课程设计时间大大延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认真、从容、细致地对所学四门课程用课程设计的方式做一次有系统、有目的的大总结,避免了学生因时间紧而仓促开始草草收场的应付现象。整合开展化工类专业综合课程设计还便于四门课程教师开展协同教学、互补教学,弥补了化工原理、化工工艺老师对设备、制图方面的不足,化工设备、制图老师对工艺设计的生疏。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可及时有效地给予更专业、更全面的解答,极大的提高课程设计的效率和教学效果,真正地实现在课程设计实践中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2.3课程设计选题的针对性更强,学生课程设计训练的系统性更强

整合后,课程设计任务书的编写与下达可由四科教师共同讨论,综合考虑来完成。可以有目的的选取设计对象,对学生进行侧重训练;也可根据实际应用,灵活设置课题。在设计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综合考量自己所做设计的可靠性、经济性和实际可行性。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设计行业的规范和标准,准确查阅设计手册和资料。这可有效的避免以前课程设计选题的随意性与设计过程的不完整性,使学生在了解生产工艺流程的基础上,进行塔设备的设计和换热器(泵)选型,然后立即对该塔设备和换热器(泵)进行强度校核及图纸绘制,同时引入计算机编程、AutoCAD等软件锻炼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经历一次完整的化工单元操作设计的全过程,有机会将所学知识得以实际综合应用,为后续毕业设计及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并使学生深刻理解化工原理课程的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价值。

2.4可协调四门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开设时间及授课内容的关联性

考虑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遗忘性,有必要协调四门课程的开设时间,将四门课程调整到同一个学期来开设,在该学期结束时统一时间开展课程设计,这对于化工专业的课程设置来说是完全可行的。在授课内容上,平时的授课中可有意强化课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综合思考意识。

3结语

第3篇:化工工艺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制药工程工艺设计;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9677(2016)04-0148-02

制药工程本科专业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在1998年推出的新专业,是以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工程和药学为主的新型交叉学科,旨在培养满足药品规模化生产与管理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1]。制药工程工艺设计课程的设置正是为了满足这一培养目标。制药工程工艺设计是一门以药学、药剂学、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和工程学相关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综合研究制药工程项目设计的应用型工程学科[2]。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最终要求学生掌握制药工程工艺设计的基本内容、流程和GMP内容,熟悉常用制药设备的选型,使学生领会GMP及药厂洁净区的内涵,具备初步的制药工程设计能力,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以满足飞速发展的制药行业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

1目前制药工程工艺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制药工程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各校办学基础不同,因此对制药工程学科的认识不同,进而导致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也不相同,部分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尚处于探索及完善阶段。制药工程工艺设计作为制药工程的核心课程,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1.1教材不够丰富,教学内容不全面

目前制药工程工艺设计中使用较广泛的教材主要有有张珩教授主编的《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张珩,王存文主编的《制药设备与工艺设计》等,可选择的教材较少,教师在教学中常参考化工设计类书籍,导致课程内容偏向化工设计。此外,教学内容较多,且偏理论化,大量理论及知识点通常采用讲授的模式进行教学,教学形式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1.2课程教学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课程内容多,实践性强,通常的理论教学能够使学生掌握制药工程工艺设计的基本内容、流程及相关知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很难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艺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如何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艺设计问题的思路及能力也亟待探索。

1.3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制药工程工艺设计课程的教学手段以讲授为主,除PowerPoint以外的多媒体手段很少,学生只能从书本中通过字面含义猜测制药工程设备的结构、操作以及制药车间的布置。不能系统地准确地体现课程的内容。因此丰富课程的教学手段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教学改革措施与探索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作为制药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亟需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善[3-4]。现针对以上制药工程工艺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思考,采取了相应的教改措施,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1联系核心课程,优化教学内容

通过考察国内各大院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制药工程工艺设计课程教学大纲,结合大连大学制药工程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调研区域制药企业人才需求,选择张珩教授主编的《制药工程工艺设计》作为主要教材。该教材编写规范,内容完善,全面系统阐述和反映了制药工程工艺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由于该教材涉及制药工程工艺设计的诸多方面,部分内容在其他课程中也有涉及。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本专业现有资源及情况,本专业采取课程模块化建设,将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制药工艺学,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等课程编制入工程教育模块,进行模块化建设,除每门课程单独设立负责人外,增设课程模块负责人,主要负责各课程之间的协调,从培养目标出发综合考虑各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叠,对课程内容、课时进行优化,保证教学高效、有效的进行。针对制药工程工艺设计课程主要进行了以下调整:将物料衡算,能量衡算及热数据估算等部分内容调整至制药工艺学中讲授,将工艺设备设计调整至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课程中讲授。这些措施保障了专业课程之间的优势互补,避免了教学资源的浪费。经过一年的课程模块化建设,已取得部分成效,模块中各课程协作良好,课程内容充实、系统,在学生评教调查中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2.2推行项目驱动式教学

[5-6]根据本课程教学的目的,本专业一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由前置认识实习开始,课程中理论讲解结合项目实践,最终进行生产实习,形成了课堂与车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其中,课堂上的教学不限于理论的讲授,同时结合项目驱动式教学。项目式教学重点在于教会学生在制药工程工艺设计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避免问题。该教学方法不光是简单的案例讲授、分析、验证,而是包括确定项目任务书、制定设计计划、实施设计计划并最终进行质量评估的全过程。教师在课程开始前首选根据学生情况设计出几个项目,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项目展开有目的性的、主动的学习,在课程理论学习过程中进行项目的设计,项目最终以课程作业的形式提交。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自主的收集资料,并将学到的知识和收集的资料应用到项目的完成中,使学生学会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设计当中,同时也让学生提前接触到制药工厂设计及实际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避免问题的能力,也利于学生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的培养。

2.3结合现代化技术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层出不穷,怎样合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7]。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常规的PowerPoint以文字、图片、表格等静态形式进行授课;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动画、视频等动态形式进行演示教学,向学生讲授制药企业工艺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流程。除此以外,结合本专业制药工程仿真训练课程中的仿真软件制作的动画,向学生演示制药设备中的设备结构,原理以及操作流程等。用动画形式将车间的布置及实际生产操作流程以生动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制药工程工艺设计课程的理解。

3结语

通过对制药工程工艺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采取了一些教学改革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对制药工程工艺设计知识的理解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制药工程工艺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积极创新,才能培养出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姚日生,张洪斌,冯乙巳,等.制药工程学科内涵与本科专业课程设置[J].药学教育,2003,19(4):9-11.

[2]张珩.制药工程工艺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1-3.

[3]万春杰,张珩,杨艺虹,等.制药工艺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J].药学教育,2006,22(6):4-6.

[4]魏广涛,张琳叶,杨克迪.制药工程工艺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2,39(1):148-149.

[5]刘红霞,邢凤兰.制剂车间设计及设备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J].药学教育,2007,23(2):34-36.

第4篇:化工工艺课程设计范文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继承是创新的继承,创新是继承的必然发展。[2]优秀的民族服饰文化对现代服装教育有积极的启示作用。民族服饰在工艺思想上可谓有智,在装饰艺术上可谓大美。民族服饰作品在一定意义上表现制作者的智慧、道德和热情及真善美,体现出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民族服饰在装饰美感中反映出来的审美价值突出体现在观者直接面对服饰外部形式时获取的愉悦感受,其中暗含着精神的力量,展现了生命的活力。民族服饰的装饰、象征和工艺美感在多元化和一体化并存的新时代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发展,其审美表现成为地方文化特色展现的窗口。因此,现代高等服装设计教育应该注重民族的、传统的服饰艺术文化的研究学习,通过课程开设引导学生从传统民族服饰艺术形式中寻找灵感和提取各种有用元素,实现并丰富自己的创造力。

2民族优秀服饰文化对现代服装教育的启示

如今中国服饰文化的自主意识已经觉醒,但是服饰文化几乎进入全盘西化的主流境地并没有根本改观。如何对民族概念和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设计以及时尚化推广,还需要从民族优秀的服饰艺术文化中寻求理论指导和专业反思。

2.1挖掘民族服饰的装饰美感,提升专业理论课程的传统文化底蕴

目前服装院校的课程设置和理论指导都受到西方设计思潮的影响,学生的设计作品也体现出崇尚西方文化的倾向,这一切都反映出服装教育中传统文化因素的薄弱。如果教师忽视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的研究,在教学上没有引导学生关注传统,热爱传统,学生必然容易产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淡漠和轻视,其影响使学生在进行设计实践时缺乏自己的个性特色,盲目追求模仿西方设计,最终导致设计能力贫乏而被市场淘汰。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首先是对民族服饰艺术价值的重新认识。理解民族服饰中装饰美感在现代视觉设计中的重要作用,由于民族服饰的装饰美感不借助任何规则或解释,纯以例证(指直觉感受)提供视觉逻辑的一种独特形式美。[3]只有通过理论课程的形式将民族服饰中的装饰视觉原理由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才能实现有效运用设计语言对优秀的民族服饰艺术进行时尚化设计。其次,从现代美学的立场出发,以合乎21世纪人类社会需求的新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不断加强传统民族服饰审美的学习和研究。同时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不能忽视对人类当代审美心理,包括形式、功利、技术美感等价值的探索和研究。鉴于实际教学条件和师资配备,可以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发挥科学性,减少泛泛而谈、缺少针对性的授课内容,重点突出主题式讲授,以案例的形式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寻找兴趣点对传统民族服饰艺术的某种装饰形式进行更深的梳理和细致挖掘,将专业理论课的授课价值发挥到最大。整体而言,地方院校的服装设计课程设置对民族优秀服饰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汲取还存在明显差距和不足,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同时也存在大有可为的广阔空间。

2.2利用地方手工艺术活态资源提高专业实践类课程的传统技术含量

我国是个手工业大国,有着手工艺术的悠久文化传统,而广西的传统手工工艺更是显现出丰富的活态特征,这些都成为服装设计作品的生命力来源。民族服饰的制作过程是追求设计美的过程,是用视觉形态与审美关系体现出来的各种抽象概念的物态组合,这也正是服装设计的精髓所在。当今的服装设计理论已经相当完善,设计的重点已经由服装款式和外轮廓形转移到服装的工艺创新上来。在服装设计教育中,服装制作工艺的实践能力和工艺文化的运用能力都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但现代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不是停留在工匠的层次上,而是通过掌握服饰装饰手工艺,如镶、嵌、滚、盘、绣、包等工艺的基本制作工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传统制作工艺带动创新思维,实现技艺认识上的升华,从而寻找到贴切的设计语言对传统服饰进行设计创新。此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传统手工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实现对服饰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促进高等艺术教育担负起传承人类文明和保护人类珍贵遗产的重任。由此可见,地方高等服装教育在课程构建中要体现艺术文化理论课程与手工艺实践课程承接与结合的合理性。精炼课堂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中以启发式、讨论式为主,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一方面,通过民族艺术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内涵,了解传统造型规律和传统审美意识及习惯;另一方面,通过服饰手工艺实践课程吸收、消化理论知识,让抽象空洞、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真实而生动、具体而深入。最终完成设计教学中“头脑—心灵—手”的密切联系。

2.3建立以传承、创新、推广民族服饰艺术为核心的产学研运行模式

以地方民族服饰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出发点,针对这种显著的地域特色与民族文化,根据所在区域对服装行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在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中获得支持与发展,办出自己的特色。在摸索服装专业产学研模式时,可以考虑确立“传承民族、时尚创新、营销推广”三位一体的市场化的工作室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工艺实验室的教学资源和工作室的信息资源,将民族服饰艺术理论课程以立体式结构展开,通过其他课程如服饰工艺课程、设计课程、展示课程、品牌课程等的加入,实现对民族服饰的创新和推广。在教学中产生的创新设计可以通过专利权、非专利技术转让、新设计研究与开发等形式,与企业建立人才培养联系。通过工作室的外务联系直接回馈市场的需求信息,使民族风格的自主设计作品在市场运作中不断改进创新,完善专业理论课程的更新。以服饰配件课程为例,根据工作室反馈的市场需求进行指定民族风格的设计教学,然后将设计作品以系列形式推向市场。合理安排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让实践环节更加贴近市场发展需要,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可以解决一些实际的技术问题,丰富并验证民族服饰理论课程的相关成果。

3总结

第5篇:化工工艺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是从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决定在我国高等院校设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始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把建筑学、园林、室内装饰、平面设计的创意结合在一起,并涵盖了社会科学、环境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内容。由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宗旨是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这个专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所以,国内的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都相继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1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1.1  不同类型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特点

目前,在国内的诸多高职院校相继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由于在专业教学上一直都没有统一的教材,大多是依靠国内外的一些专业参考书作为专业教学内容的补充,这就造成了不同类型院校偏重的方向不同,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也出现不同特点。

1.1.1  建筑类院校课程体系

建筑类院校是倾向于建筑设计方向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较多的是参照建筑系的课程,再结合艺术设计的基础训练来安排教学,最终成为具有建筑特色的艺术专业。

1.1.2  艺术类院校课程体系

艺术类院校是倾向于室内设计方向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这类院校在我国前二十年的环艺专业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近几年为了拓宽专业层面,使其培养的学生知识体系更加全面,这一类的院校正在相应地增加诸如景观设计或有关建筑城市规划方面的专业知识。

1.1.3  农业类院校课程体系

农业类院校是倾向于园林景观设计方向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这类院校在植物造景运用方面比较擅长,所以课程体系多参照园林专业安排教学,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有一定距离。

1.2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很多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导致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我们现有的教学体系过分重视理论和技能的培养而在教学中脱离了实践的环节,学生不了解设计的整个流程和设计中各个环节的联系。实践课程只是在教学计划里,在教学中并没有具体实施。其次,一些院校对艺术专业教育认识不到位,为了扩大招生开设艺术专业,而在投入上却非常少,造成实践教学的环境简陋。再次,师资力量上为了评估盲目的引进大学刚毕业的研究生,有些老师没有参与过实际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很难在实践上指导学生,使得师资队伍存在明显的不足。

2 课程体系改革是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措施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育高技能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摇篮,是职业教育的领军方针,高等职业教育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企业需要大批高素质高技术技能的优秀人才,可是很多农业职业院校的环艺毕业生还不能满足社会的这种需求。在这样的形势下,高职高专农业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面临极大的挑战,为了能使农业院校环艺教育适应社会行业的发展和要求,我们必需坚决执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学习与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过程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而为了能使学生在三年的学习阶段,真正做到掌握专业技能,关键措施在于必需对农业院校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对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3 环境艺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根据市场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我们通过走访行业企业,了解行业企业人才所需专业技能,将环艺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群确定为室内外装饰设计工程公司、景观设计工程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广告公司的装饰方案设计、制图、设计表现、工程管理等岗位。围绕岗位定位,我们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为根据农业院校特色,以职业能力为目标,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划分课程模块,分析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并全程跟踪,及时反馈,持续改进。

3.1  分析行业企业背景,构建平台、模块为基本模式的课程体系

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我院将整个课程结构体系优化为四个平台:基本素质平台、专业素质拓展平台、专业群公共技术平台和专业方向核心能力平台。其中专业群公共技术平台和专业方向核心能力平台以项目课程模块为主线,操作技能为核心,以项目学习成果为目标。根据调研,环艺专业学生需要达到的核心能力分为三部分:策划组织能力、方案设计及设计表达能力、施工管理能力。根据这三个核心能力,确定课程主线,在课程设置上,按照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核心技能、专业扩展技能的学习过程设置课程,使学生逐步深入掌握环境艺术设计知识,培养学生的环境艺术设计能力。

3.2  建设基于工作任务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结合环艺专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学习并运用以工作流程为导向的先进课程开发理论,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和案例课程为主体的高职课程模式,建成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为主体的环艺类模块化课程体系,制订专业教学标准,充分体现岗位特色。

                   表1 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转换表

典型工作任务

行动领域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能力与施工监理能力

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

居住区空间景观设计能力与施工监理能力 

商业区空间景观设计

商业区空间景观设计能力与施工监理能力

办公区空间景观设计

办公区空间景观设计能力与施工监理能力

室内装饰设计

室内装饰设计能力与施工监理能力

广告设计(招贴设计)

广告设计(招贴设计)能力

展示场地设计

展示场地设计能力

计算机制图

计算机制图能力

模型制作

模型制作能力

3.3 开设具有农业院校特色的专业课程

     结合农业院校特点,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与环艺专业结合紧密的特色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在社会行业上的综合竞争力。

3.4 实施课证融合,推行"双证"制度的课程体系

切实保证"双证书"制度融入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学生不仅要完成理论学习,获取学历证书,还必须取得一门职业技能工种资格证。我们结合国家和地方职业技能鉴定部门,确定了室内设计员或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作为环艺专业的工种证书,这两项证书也是和《室内设计》和《环境艺术制图AutoCAD》两门课程紧密联系的。

3.5  建立具有实效的课程评价制度的课程体系

一个具有实效的课程评价制度对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必不可缺,根据课程的教学特点,学习者的能力鉴定方法采用书面考试和口头陈述结合、理论测试与作品制作结合、小组项目成果与个人贡献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结合等,并建立课程学习方法分析和反馈制度,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对学习者认可度进行评价。

4 课程体系优化的实施过程

4.1 通过市场调研,确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岗位群

4.1.1 培养目标

我院环艺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环境艺术设计行业需要,德、 智、 体、 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满足城市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牢固掌握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相关应用软件的运用,能独立完成中小型室内装饰设计、 景观园林设计、制作及工程管理工作的,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 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

4.1.2 职业岗位群

通过调研发现,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方案设计师(含设计助理)、设计绘图员、监理员、施工员(含预算员)四大岗位群,不同岗位对人才需求具有不同的特点。

4.2课程设置优化

课程设置紧紧围绕岗位群,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的要求,我们从基础能力、专业能力、拓展技能三个方面进行设置,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实施每门课的教学过程,与传统的课程设置相比,我们做了以下优化措施。

4.2.1 调整专业课程名称,确定教学内容重点

《素描》与《色彩》两门课程一直都是环艺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调整前教师基本上都是以纯美术专业的素描、色彩课程教学内容来训练学生,培养的是学生对于美的自由表现。而在环艺设计中,单纯的美脱离了设计,实际是无法存在的,故而按此教学内容培养出来的学生设计基础较弱,在专业教学时设计表现力受到制约,很难达到设计专业教学目标。所以我们将这两门课程分别调整为《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在确定教学内容重点时要求教师需要将美的表现融于设计中,对色彩和素描的理解和表现是偏重于理性的。

4.2.2 压缩专业基础课程学时,增加专业方向课门类

     新的教学计划中将原来的《色彩构成》、《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三门课合成《设计基础构成》一门课,课时数由原来的三门课周课时共12学时调整为8学时。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从高职高专的学制、学时出发,原有三门课基础课时量太大,而且专业面尖、狭,部分内容在三门课中不断反复讲述,如"点、线、面"作为"三大构成"基本造型的共同要素,课程内容重复,调整后不但减少了重复性,在作业的布置练习上也能达到统一的效果。

另外,还将原先专业基础课《景观规划设计》、《展示设计》等调整为专业方向课,并增加了《建筑装饰装修材料与应用》、《室内装饰工程装修实务》、《实用装饰工程预决算》、《室内环境监测与评价》等四门专业方向课。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并且拓展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4.2.3 整合专业核心课程,增加实践教学课时

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将原来的核心课程《设计初步》和《设计速写》整合为《环境艺术设计表现技法》,《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建筑设计》整合为《景观规划设计》,原先的教学大纲中这几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时数都只占总学时的30%,现在调整到理论教学时数和实践教学时数各占总学时的50%,使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真正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4.2.4 增设学院专业特色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

结合学院农业院校的优势,增设了《园林树木与花卉》、《室内绿化装饰设计》、《室内环境监测与评价》等三门课程,这三门课程作为专业方向课,在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了学生与建筑类、艺术类院校环艺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4.2.5 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突显实践教学效果

高等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特色是实践教学,因此加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我院在环艺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上,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一方面保留了部分原先课程内的实验实践内容,另一方面,将很多课程的专业技能训练提取出来,成为单独的一门实训课程,采用一周课程实训的方法,配备专业实训教师,进行专门的能力训练,如《设计素描与色彩实训》《环境艺术制图AutoCAD实训》《设计基础构成实训》《室内设计实训》等。我们还采用综合实训的方式,安排2周时间,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环境空间设计》、《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的集中实训,从而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充足的训练,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素质。

4.2.6 改革考试方式,突出实践考核

     我们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除了《园林树木与花卉》和《环境艺术设计概论》进行理论考试外,其他所有的专业课程全部采用其他考核方式,如上机考核、快题考核、作业考核等,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通过这种改革,更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在思想上充分地重视起来,从而很好地完善和巩固实践教学成果。

5 课程体系改革的反思

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技术的应用与运作,在生产管理一线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但仅仅知道理论知识,没有实践技能,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是毫无用处的,也是毫无岗位竞争力的。课程体系改革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只有完善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职业技术人才。我们要把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与我国社会行业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相结合,吸取他们课程体系的先进经验,遵循教学的普遍性和高职高专农业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办学的特殊性,拓展课程体系设置的广度和深度,充分满足高级技术性人才培养的要求,从而形成新时期高职高专农业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新的课程体系。

虽然我院目前进行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市场发展的需要,但是时代会发展,专业会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也必将是一个永久的课题。

参考文献:

胡议丹.环境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思路.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2):122-123.

董  翠.探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科技信息.2008,(36):200-201.

吕耀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设置_培养高技能应用型设计人才.视觉杂谈.2008,84-85.

第6篇:化工工艺课程设计范文

论文摘要: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工作室制”项目课程教学是根据艺术设计职业岗位需求,以项目课程为载体,以工作室为途径,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一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本文就“工作室制”项目课程教学模式的内涵、“工作室制”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和效果进行了探讨。实施“工作室制”项目教学,有利于更好地培养适应工作岗位需求的新型高职艺术设计人才。 

 

如何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融入职业工作情境,使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与职业工作过程互渗互融。在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笔者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国家精品课程《旅游纪念品研发与生产》为例,在此就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如何开展“工作室制”项目课程教学进行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何谓“工作室制”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传统的项目教学模式一般是在学科体系之下学完理论知识之后,为让学生整合并应用所学知识而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即“实践是理论的应用”理念下的应用式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无法使高职学生从中得到更多职业情境的熏陶,从而缺乏职业技术知识,特别是取得隐性知识的生成。 

 “工作室制”项目教学模式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聚合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把项目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体,实行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让学生在工作任务的引领下,树立“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理念,在工作过程中自主制定计划,自主开展学习探究活动,独立构建自己的行动知识和行动能力,促进隐性知识的形成。实质上,这种课程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式课程模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得到职业情境的熏陶和工作过程的体验,从而真正主动地掌握就业所必备的技术知识和职业能力。 

 1.1“工作室制”项目教学的特点 

 根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特点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工作室制”项目教学的特点,体现在将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岗位活动相结合,以工作室为载体,将课程、教室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生产技术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综合专业技术的训练并借鉴企业的管理和岗位素质要求及工作流程进行课堂管理、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这种教学模式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高职教学与就业的自然衔接,使学生“能力更强、专业更专” 。 

1.2“工作室制”项目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 

课程是教学的基本单元,也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重要载体。“工作室制”项目以专业职业技术工作领域所需的能力为目标,以工作任务(项目)为导向,重构教学内容,建立起职业型、任务化的项目课程体系。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艺术设计专业为例,该体系主要由三个阶段和多个项目课程模块构成。 

第一阶段为第一学年,主要是基于岗位要求在校内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第二阶段为第二学年,通过项目引进,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学习,围绕工作任务聚焦知识以虚拟项目为载体,使课程内容在与工作任务的动态联系中形成有机整体进行职业素质、工作流程、岗位技能知识学习与岗位技能实训。 

第三阶段为第三学年,通过项目自主开发,以真实项目引导,典型产品为载体,任务驱动“工作室制”下的生产性实训,实训指导教师以企业设计师身份参与管理并指导学生,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实际生产过程,定期轮岗,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 

项目教学内容虽然分阶段,但是在不同阶段或不同项目教学中,均通过各个不同“工作室制”教学贯穿职业能力培养这一主旨,即融化职业素质养成和关键能力培养(包括符合岗位要求的基础课程),由合而分,由分而合,最终形成一个整体。 

2.“工作室制”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1“工作室制”项目课程目标的确定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首先要主动适应市场对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强化职业工作意识,根据职业工作岗位的要求,重构教学目标与内容,开发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的项目课程,探寻职业岗位能力形成的规律,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迁移能力。秉承课程开发原则,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绘画造型教研室经过充分的市场需求调研和与企业专家深入探讨,在艺术设计公共艺术专业中开设了面向公共艺术设计专业岗位群中的工艺品设计师岗位中的特色旅游纪念品设计、礼品设计、陈列展示工艺品设计工作的《旅游纪念品研发与生产》特色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为地方旅游经济发展培养职业技术型设计人才。课程通过针对性项目训练,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传承传统、民族工艺制作的精髓上,进行工艺、材料、设计的创新,同时进行生产性制作,推进艺术语言与造物技艺的创新和实践,从而填补能画、会设计、会制作、具有民族、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研发型人才的空白,促进湖南旅游纪念品设计向高层面发展及向产业化方向的不断完善。 

2.2“工作室制”项目课程内容的选择 

在教学过程当中,如何结合专业课程教学适时地寻求真实的实践项目、选择课程内容、实现“教”“学”“做”合一的目标呢? 

 我们尝试以《旅游纪念品研发与生产》课程内容进行改革研究。具体在课程内容上以实际项目(如:为张家界或湘西凤凰特色旅游品进行研发)为载体,通过项目工作室(由民间老艺人、教师、设计大师共同组建的项目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将项目的工作流程解构为(资讯收集设计、审核方案画稿、放稿多种材料多种工艺制作生产后期加工产品评估)然后按照教学认知规律重构为若干个项目任务(旅游纪念品市场调研对项目进行设计定位设计元素的提取与设计图表达工艺手段的选取;新工艺的实验与应用样品的制作后期装饰项目学习团队的产品分析报告),按照工作过程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学生通过项目小组完成工作任务来获得与岗位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2.3“工作室制”项目课程的组织实施 

“工作室制”项目教学目标和内容确定后,课程组织的科学性将是课程目标实现的关键。校企共建是实施 “工作室制” 项目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项目来源的有力保障。每个工作室必须有一家或一家以上的企业作为依托。在真实性职业场所或仿真性教学环境里将项目教学任务落到实处。 

在以开发旅游纪念品产品设计任务、旅游纪念品设计制作、真实的设计策划和推广任务驱动的项目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建立特色民间艺术工作室,构建“专业教师+大师工作坊+民间老艺人+学生”四位一体任务驱动的“工作室制”项目教学模式。其形式为:学生组建项目学习团队,并制定项目开展计划及任务分工,让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完成各项任务,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由指导教师团队(专业教师、大师工作坊大师、民间艺人)根据项目学习团队每一位成员,完成任务过程所体现的能力给予任务考核的基本分值,在根据任务完成的情况进行最后的成绩评定。在基于“工作室制”项目课程实施中,尝试将湖南传统的民间工艺逐步引进到专业课程中,开展传统民间艺术特别是本地域民间工艺与专业相结合教学研究,并邀请民间老艺人亲临学院实地教学,给学生以最直接的技艺授课,按照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手把手地教,使学生掌握技艺,亲身感受到民间工艺的魅力,并通过文字、照片、录像等手段保留资料,在仿做中传承传统技艺。同时,引入大师工作坊,通过专题讲座给学生以高层次的理论指导和高层次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专业教师则从宏观、整体和系统角度指导学生把握设计制作问题,引导学生从中国传统积淀中广泛吸收营养,并与现代表现手段相结合,转化成既有传统内涵又有现代设计理念的视觉冲击力很强的艺术作品。 

2.4“工作室制”项目课程的考核与评价 

项目教学的考核和评价,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统一。“工作室制”项目教学以能力评价社会化为考核的重要标准,采取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种考核形式,重点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3.“工作室制”项目课程实施效果 

我们通过对学生实施 “工作室制”项目课程教学普通班与实验班对比发现:实验班学生学会了主动地建构着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地选择,并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调整,大大地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那种被动性与依附性。学生通过讨论、质疑、探索,学会了思考、学习和创造。通过营造与实际工作岗位一致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学生在准就业形式的工作室中得到实际的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得到强化。这种举措超越了以往课堂教学模式和常规下企业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学生由“适应能力”向“建构能力”的转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新的形势下,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只有根据艺术设计岗位工作体系构建教学体系,从工作结构中获得课程结构,深化课程改革,并以典型的设计项目为载体,才能逐步形成职业型、开放性、立体化的设计教育格局,才能与时俱进、适应市场变化,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应工作岗位需求的新型高职艺术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必尊,项目教学设计中必须关注的若干问题[j] 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guangztr.edu.cn 2008-1-22 

第7篇:化工工艺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扎染艺术 教学法 扎染市场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036-02

扎染艺术在我国已经有很多年的发展历史了,其作为一种流传至今的传统工艺,已然发展成为一种时尚艺术。扎染艺术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扎染的色彩对比以及扎染各色彩要素之间的配合,扎染的工艺性和艺术性也使得扎染艺术更加具有魅力,其不仅是服饰艺术设计的重要内容,更能体现出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以及文化之间的差异,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一、目前高校扎染艺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单一

扎染艺术课程作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备受关注,但是根据对各高校扎染艺术课程教学实践的探究可以看出,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着忽视现代设计的现象,也就是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过于侧重传统扎染工艺教学,没有将传统的扎染艺术与现代的艺术元素结合起来,这不仅使扎染艺术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也导致学生在学习和应用扎染艺术的时候过于单一、片面,这种现象也会导致扎染艺术与现代社会的行业需求脱轨。鉴于对各高校扎染艺术课程的了解可以得出,扎染艺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存在单一的现象,以下是笔者对此进行具体的阐述。

第一,教学内容的单一性。扎染课程不仅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从目前高校的实际教学中可以看出,扎染课程受课时的限制,在具体的授课内容上扎染的理论知识和传统的扎染练习占绝大部分,这也是教学内容单一的主要体现。[1]另外,高校扎染艺术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一个较为常见的问题,在技法教学上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较低,学生通常以临摹和照搬已有的作品为主,这不仅会导致学生对扎染技法的学习一知半解,还会导致学生长期缺乏创造能力,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这对高校学生的学习和以后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第二,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受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高校扎染艺术课程教学中也存在着以灌输教育为主的单一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缺乏课程设计,通常以示范教学法进行授课,学生临摹老师的作品思想和技法,不仅学习积极性不高,在作业的完成以及专业考试竞赛中也无法阐述自己的思想,缺乏应有的创新能力。

(二)对扎染市场了解不全面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专业设置以及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都要符合社会需求,高校的教育教学应该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生产出高质量产品的人才为主。扎染虽然是一门传统工艺,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得到推广和应用,所以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遵循市场化原则,从当前高校扎染教学的现状来看,扎染教学缺乏对扎染市场的了解,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工艺技法的教授都出现了与扎染市场需求脱轨的现象。

第一,无法实现设计与工艺制作的结合。扎染艺术是一门实践性艺术,注重设计与工艺制作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设计思想与成品工艺产品完美结合。但是当前高校扎染艺术课程教学中,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过于保守,在图案的设计、工艺制作上难以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无法将现代思想和个性体现出来,这也就导致很多学生无法将设计与工艺制作结合起来,经常出现设计思想是好的,但是设计成品却与思想大相径庭的现象。

第二,对扎染市场的发展趋势把握不准确。扎染是一门艺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设计思想、材料、工艺都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在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下,扎染艺术才能体现出民族的、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和文化特色。受现代思想的影响,扎染艺术的发展应该与现代社会、市场需求相结合,不能将设计思想、设计工艺都停留在资料、文献的学习上,应该将教学内容与扎染市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实际地深入市场进行调研,结合市场的导向以及市场的发展趋势去了解时尚设计,这样才能将扎染艺术与市场有机地融合起来,扎染艺术才能逐渐摆脱传统思想和传统工艺的束缚,逐渐走向现代化、国际化。[2]

二、对扎染艺术课程教学法的探索

(一)加强教学课程之间的衔接

目前高校扎染艺术课程教学内容着实存在衔接不当的现象,为了改善这种现象,同时也为了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要对扎染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加强各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以此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和扎染设计的效果。笔者认为可以将传统工艺的学习与扎染的二次设计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够巩固传统工艺,也体现出了现代设计的思想,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能力都是非常有利的,同时这种方法的运用也符合扎染的市场需求,缩短传统扎染工艺与现代扎染市场之间的距离。

目前高校扎染术课程主要以理论知识和传统的扎染工艺为基础,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二次设计不仅能够拓展知识内容,同时二次设计是对扎染市场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反馈,能够缩小扎染工艺的时间和成本。

二次设计课程的加入以及传统课程的强化,加强教学课程之间的衔接,使得改革后的课程设计不仅能将传统的扎染艺术充分地展示出来,同时也是在扎染市场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的,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扎染课程的学习中,同时这种教学内容的改革,充分地结合了实际生活,更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提升高校扎染艺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以学生为本,创新教学方法

目前高校扎染艺术课程教学存在问题主要是教学方法单一和片面,不仅无法有效地结合市场需求,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导致学生的设计和工艺制作固守传统,照搬前人,缺乏创新能力。因此,为了更加深入地进行教学改革,必须对高校扎染艺术课程进行创新,改变以往灌输型和示范型的教学方法,要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具有实践性质的课程,如:扎染艺术设计比赛、扎染工艺展览、校企联合实习等。[3]这些实践课程的开设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这与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相比,更加具有创造力,使扎染艺术不再墨守成规,将以往唯教师独尊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丰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

(三)结合市场,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扎染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创新,高校作为扎染艺术教学的主阵地应该肩负起完善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率的任务,所以在对扎染艺术课程教学法进行探索的过程中要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培养出与市场需求相吻合的应用型人才。

第一,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表创意。扎染艺术本身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决定其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鼓励学生深入市场,敢于调研,对市场中的扎染需求进行充分的了解,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大胆的想象,设计出与市场需求相符合的创意,将市场与设计思想、工艺、成品结合起来,以此完善扎染艺术的效果。

第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扎染工艺已经初具规模,高校扎染艺术人才的培养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服务社会,所以高校可以组织校企联合,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实习,这其中不仅要实习扎染工艺技术,同时也应该到企业的展览会、销售会去实习[4],这样学生才能够将扎染工艺与扎染市场结合起来,才能够摆脱传统扎染思想的束缚,这对学生以后步入社会、步入工作都是非常有利的。

第三,市场是一个开放式、多元化的服务领域,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竞争场所,所以为了更好地迎合市场需求,高校应该在教学改革中增加扎染艺术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展示自己的想法、创意,同时在相互竞争的环境下,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为以后的工作服务。

三、扎染艺术课程教学法的实践思考

目前,扎染艺术教学不再局限于大学阶段,已经逐渐地拓展到了中小学阶段,因此,为了将扎染艺术发展得更好,在中小学阶段的教学就应该摒弃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法,要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以学生个体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理论知识、传统扎染工艺以及现代化的色彩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扎染艺术赋予更加新颖、更具魅力的意义。

针对目前高校扎染艺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扎染艺术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目前的教学现状与扎染市场明显脱轨,不仅无法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同时还会导致学生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工艺固守死板,逐渐远离社会潮流。因此,想要凸显扎染艺术的魅力,彰显扎染艺术的感染力和创造力,就要在教学中将艺术与学生的灵感、思想结合起来,与现代社会的潮流趋势、市场动向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搜集素材,汲取营养,然后创造出与当代社会相符合的扎染艺术作品。[5]

在扎染艺术课程教学法的探索和改革中,要注重实践教学法的应用,要将理论知识、传统工艺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际的社会实践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也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方式丰富扎染艺术课程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解放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知识,提升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扎染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艺术课程,以往的教学实践弊端较多,已经与现代教学出现了脱节的现象。因此,为了更好地发展扎染艺术,同时推动扎染艺术课程的进步,高校扎染艺术课程教学法的改革迫在眉睫。本文从分析问题、教学法的探索以及实践思考等方面对扎染艺术课程教学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但还有待完善,希望能够为有关读者提供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阎秀杰.基于“现场示范”――感悟扎染艺术的教与学[J].美术学报,2014 (5):63-66.

[2]王燕.\谈扎染艺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6(15):76-77.

[3]闪秀桂.刍议传统扎染的传承与创新[J].艺术评论,2015(5):100-103.

第8篇:化工工艺课程设计范文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定位

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及培养模式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属于工科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由于化学工业的相关领域极为广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涉及的专业方向也就非常多样化,各高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点亦不尽相同。我校近年来根据社会经济、工业发展的需求趋势,兄弟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的设置,以及我校原有的相近专业优势,设置了能够体现我校特色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逐步建立了适合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教育培养模式。2008年,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已有7届本科毕业生,其学生就业形势良好,社会反馈积极.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工作中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能力更强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人才。

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

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学习化学工程学与化学工艺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现有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革新改造,对新过程进行开发设计和对新产品进行研制的基本能力。由于涉及化工的学科和领域很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除了让学生学习一般应用化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该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及本校的实际情况,重点学习化工在某个或某几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以便形成不同高校应用化工专业的特色专业方向.

3.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4.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课程设置

为了使不同高校既有统一的规范,又有不同的专业特色,根据应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和业务培养目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有较扎实的化工理论基础,较宽的化工应用知识以及一定的工程技术基础,从而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公共课、基础课除外)应由基础化学课、工程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3部分组成。基础化学课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工程基础课主要包括: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化学工程基础、电工电子学等。专业方向课:可根据具体方向选择专业化学课,如电化学工程方向可选理论电化学、化学电源工艺学、电解工程和电镀工程等。精细化工方向可选择化工工艺学、化工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等。另外实践性环节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提高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

就专业方向而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是工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该是培养具有较扎实及宽广的化学工程理论基础知识,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计划的总体设计中要体现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重视实验、实践、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设置专业发展方向,结合广西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在合理利用广西及学校的资源及适应科技发展、注重社会需求基础上。据此,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专业方向设定为:电化学工程与精细化工。

第9篇:化工工艺课程设计范文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应符合市场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下人们的审美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室内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的社会需求也不断提升。从市场需求出发,不同的企业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不仅要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但是现阶段很多高校毕业生虽然拥有较高学历,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实践能力较差,无法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工作需要。比如,现阶段很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因为实践能力不强,只能转行,从事其他与本专业不相干的行业,而这无疑造成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大量流失。为此,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中尤其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创新教学方式,以不断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二、市场需求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专业,而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一直存在较大的缺口,为此,在课程设置的针对性方面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

首先,在设计教学方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精炼,并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确保学生在设计中能够熟练完成小型设计项目。设计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美化,也是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提高艺术设计本身的文化内涵,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文化品位。对此,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意对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结合当地的经济特色,挖掘地方区域文化内涵,以不断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比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民族文化的课程,将人文地理学、社会学、地方志等课程内容融入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

其次,在施工技术方面。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应该强化施工技术的指导工作,让学生完全了解施工操作的具体流程,加深对施工工具的了解,并掌握工程质量的检查标准,提高学生的施工技术能力。

最后,在环境艺术设计的管理方面。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应该依照现阶段的市场需求,加强学生工程预算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市场意识和工程经济意识,扩大学生的视野。与此同时,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现代化企业组织管理制度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相应的理解,增强学生自主创业的资本,拓宽学生的就业范围。除此之外,在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还必须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密切结合市场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比如,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设计案例帮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未来工作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教师还必须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的唯一性,并不断调整课程的教学侧重点,让每堂课的内容都具有不可替代性,避免教师教学的重复性,让学生不再觉得每门课程都差不多,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的综合性较强,教师必须不断调整课程的侧重点,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目前很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主要采用普通教室进行教学,更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欠缺,这就导致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不到较好的培养。为此,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推广工作室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专业操作能力的培养。专业绘图工作室主要包含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机房和手绘教学教室等等,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自由的学习空间,拓展学生的设计视野。模型制作工作室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工作室教学模式本身也属于项目教学,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将课程、教室、生产实践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设计工作中自主开发学习探究活动,构建自己的行动知识和行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