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角色游戏教案范文

角色游戏教案精选(九篇)

角色游戏教案

第1篇:角色游戏教案范文

【关键词】角色游戏;幼儿园教师;指导策略;反思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1/02-0041-04

在角色游戏中,教师随时关注幼儿出现的问题是组织与指导角色游戏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师关注的问题不同,其扮演的角色、对幼儿角色游戏的支持程度也会不同。但是,在实际指导工作中,有的教师往往“走马观花”,或是对幼儿的问题熟视无睹,或是想当然地突然干预。〔1〕在与幼儿园教师访谈时,笔者也明显感觉到教师的困惑――出现了问题要不要指导?该怎么指导?指导有效吗?在此,笔者拟通过对角色游戏案例的分析,谈谈在角色游戏中幼儿的哪些问题值得教师关注,怎样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一、角色游戏中值得教师关注的几种情况

对于角色游戏中哪些问题值得关注,教师必须作出基本的判断。笔者认为,当角色游戏中出现如下状况时,教师需要密切关注。

(一)幼儿主动寻求教师指导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往往会通过告状、确认信息、求助、发表见解和邀请教师参与游戏等方式引起教师对自己的注意,目的在于寻求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此时的幼儿往往是遇到了已较为严重地阻碍了角色游戏进程,使得角色游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对于这类情况的关注非常有价值。

(二)幼儿违反了游戏规则,干扰了游戏的正常进行

维护游戏规则是保证游戏顺利开展的前提。当角色游戏中出现违反规则的现象时必然会引发幼儿之间的冲突――有人获得了角色游戏规则之外的特权,就必然有人正当权益得不到保障了;有人违反规则了,也往往会有人出面维护规则。对此,教师如果能够在冲突发生之前就对其加以“温柔地”制止,不仅有助于强化幼儿对游戏规则的再认识,而且能保障游戏的顺利进行。

(三)幼儿表现为无所事事,角色游戏情节难以发展

当角色游戏情节一再重复,或游戏材料难以维持幼儿的兴趣时,幼儿往往会表现为无所事事。此时幼儿或是发呆,或是看别人玩,或是随意摆弄简单的材料,与同伴没有实质性的互动。这就需要教师引起注意了。简单地介入可能并不一定奏效,教师需要从新材料的投放及幼儿游戏经验的提升和扩展上下功夫。

(四)幼儿互相争抢游戏角色或材料,导致游戏无法正常进行

当游戏中出现幼儿争抢游戏角色和材料时,游戏往往无法正常进行了。角色意味着身份,没有身份幼儿无法参与角色游戏;材料是幼儿的操作对象和想象来源,没有材料角色游戏也难以发展。因此,这时候教师的主动介入是必要的。当然,教师应把握好介入的时机,因为幼儿很可能在争抢的过程中通过协商自己就能解决问题,也可能在有第三方幼儿介入的情况下解决问题。因此只有当幼儿确实无法自行协商解决时,教师的介入才是恰当的。有经验的教师在解决这类问题时通常会借助大家共同制订并认可的游戏规则来约束幼儿的行为,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综上所述,第一类情况是幼儿主动寻求教师帮助,后三类情况是教师主动对幼儿进行指导。幼儿的问题必定是游戏中真实存在的问题,也是值得教师关注的问题;教师的问题则有可能是真问题也有可能是假问题,只有确定幼儿确实无法自行解决或幼儿间已发生比较严重的冲突时,教师才有介入指导的必要。

二、教师对问题的把握

要寻找具体的问题解决策略,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对角色游戏情景中出现的问题有较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一)全面、快速地分析问题情景

任何游戏都发生在特定环境中,游戏中的主体可能会创造出多层面的、无法预测的复杂情景。教师往往只有少许时间来分析和把握游戏情景,并选择适宜的解决策略,因此需要教师对具体的游戏情景保持较强的敏感性,具有全面、快速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动态、综合地把握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差异反应

教师需要考虑角色游戏情景中幼儿的差异反应。这种差异反应可能表现在不同幼儿的性别、能力、经验上,也可能表现在同一幼儿的不同发展时期、不同角色游戏情景中。教师需要认识到,幼儿的特别需求可能会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角色游戏情景中的差异表现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相互关联、动态变化的。因此,教师需要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以适应不同时间和不同环境的需要。

(三)反思问题解决方案的适宜性

并非所有问题解决方案都是有效的。即使教师对瞬息万变的环境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制定出的策略仍然避免不了风险的存在。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策略的选择源于情景,且与情景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由此可见,教师应该不断地反思所有问题解决方案,并为以后的问题解决提供借鉴。

因此,对于教师而言,观察和理解具体的情景以及情景中幼儿的需要,不断增强对问题的敏感性和不断发展对问题的解决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试通过如下案例分析角色游戏中问题解决的过程。

1.出现的问题

中班“中餐厅”游戏中,两位“顾客”为争夺一笼“包子”而争吵起来。

2.问题产生的背景及可能的影响因素

(1)由于今天“中餐厅”的生意特别好,“包子”只剩下一笼,两位“顾客”同时看到“包子”,便争抢起来。壮壮性格外向,善于言谈,而且力气很大,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同伴都不太喜欢他;毛毛性格内向,不善言谈,比较文弱、安静。

(2)H老师是一位新手教师,刚工作一年。

3.情景回放

H老师:怎么了,怎么了?

壮壮:这是我先拿到的。

毛毛:是我先拿到的。

H老师:那你们问一问,这笼“包子”是谁卖给你们的。

毛毛:是“收银员”卖给我的。

壮壮:她卖给他,但是是我先要的。

H老师:好,那你们去问问“收银员”,到底是卖给谁的。来,你们来问问。(走向“收银台”。)

收银员:我是给毛毛的。

壮壮:是我先要的。

H老师:那怎么办?现在你们三个商量,该怎么办?

收银员:我来想办法。

H老师:嗯,你想。

收银员:这样吧,先给毛毛吃,过一会,壮壮觉得饿的话,你再来买。

壮壮:好吧,我不要了。(壮壮走开去看其他“食品”,毛毛拿走了“包子”。)

4.对教师问题解决方案的分析

(1)对教师话语的分析

①“怎么了,怎么了?”――观察后进一步询问,分析问题情景及两名幼儿的想法。

②“那你们问一问,这笼‘包子’是谁卖给你们的。”――提出一种具体的问题解决办法:是谁先拿到“包子”的,只要问问“收银员”便可知晓。

③“好,那你们去问问‘收银员’,到底是卖给谁的。”――没有找准问题的根本:不是“收银员”卖给谁的问题,而是谁先要和谁先买的问题。

④“那怎么办?现在你们三个商量,该怎么办?”――询问了“收银员”后根本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于是将问题抛给了幼儿,让他们自己商量如何解决。

⑤“嗯,你想。”――“收银员”主动请缨,于是教师给予肯定,鼓励幼儿积极想办法。

(2)对教师问题解决方案的综合分析

首先,教师现场分析问题发生的具体情景,为解决问题寻找依据。其次,教师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但这个方案显然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因此没能有效解决问题。接着,教师提供了第二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即把问题抛给了幼儿,让幼儿自己商量解决。这一方面可能与H老师是一名新教师指导经验相对欠缺有关,在当时的复杂情景下,她短时间里没能想出适宜的问题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当然也可能是教师希望提供给幼儿更多的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最后,用“收银员”的办法解决了问题,但教师没有给予任何反馈,只是继续站在一旁观察。

(3)值得反思的问题

首先,教师对当前的问题情景反应比较迟缓,没能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其次,教师在没有任何引导或提示的情况下将问题抛给幼儿,使得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如果幼儿接下来不能按教师预期的那样提出恰当的解决方案,结果可能会使教师更为被动。幼儿的游戏时间通常有限,因此,即使是将问题抛给幼儿鼓励他们自己协商解决,也应该是在教师胸有成竹的情况下,这样,教师随时可以通过暗示或示范等方法引导幼儿,以便使问题能真正得到有效解决。最后,教师没有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给予及时反馈。众所周知,及时反馈一方面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更进一步激发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使幼儿及时了解教师的态度和看法,促使人人成为明智的问题解决者。

5.可能的解决方案

(1)建议两名幼儿分享这笼“包子”,如果还需要更多的“包子”,可进一步建议幼儿过会儿再来买一笼。

(2)评估幼儿游戏过程的合理性。之前,“收银员”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角色,对于顾客买了什么并没有留下什么凭证。教师可以提示“收银员”根据“顾客”的购买情况给予他们相应的凭据,如食品图案卡片之类,以丰富游戏情节,也借此有效减少幼儿之间不必要的争端。

(3)对于幼儿双方的情绪情感给予足够的关注。

三、以“问题―等待―协商―反思”为指导模式,解决幼儿出现的问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师在角色游戏指导中可以尝试以“问题―等待―协商―反思”为指导模式解决幼儿出现的问题,如下图所示。

(一)确立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如果幼儿正沉浸在角色游戏世界中惬意地享受着自己的游戏时光,教师更适合做一个“旁观者”;当出现干扰幼儿角色游戏的因素时,教师才适时介入。当然,观察是发现问题的前提,教师需要通过观察判断幼儿在游戏中是否存在问题以及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二)等待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

等待可以给教师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和给幼儿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对教师而言,等待的作用在于:首先,为自己分析问题情景留出时间。教师要用足够的时间观察与分析当前的游戏情景以及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其次,为自己寻求问题解决方案留出充分的时间。当问题情景出现时,教师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对其进行充分的分析,才能找到适宜的问题解决方案。对幼儿而言,等待可以为幼儿提供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当问题情景出现时,幼儿可能意识得到也可能意识不到。如果是前者,教师应给予幼儿自我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当幼儿确实难以自行解决问题并已影响游戏的继续进行时,教师才介入指导;如果是后者,教师则应判断问题的真假,再采取相应的指导策略。教师应把握等待的度。总之,等待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积聚能量的过程,教师在角色游戏指导中尤其应善用等待。

(三)协商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协商是教师消解外在权威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教师尊重幼儿游戏自主性的一种体现。协商是一种对话,教师与幼儿是平等对话的主体,教师与幼儿在对话过程中成为解决问题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所形成的力量像激光,而且这种力量的增长要远远快于共同体人数的增加。〔2〕

(四)不断反思是教师成为问题解决者的有效途径

反思是一种能力,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贝克莱认为,“反思是个体立足于自我之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景的能力。使用这种能力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努力思考以职业知识而不是以习惯、传统或冲动的简单作用为基础的令人信服的行动。”〔3〕也就是说,教师不断反思的目的是使自己的指导行为更为科学、合理,更能令人信服。在幼儿角色游戏指导中,教师需要反思的是:教师指导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把握问题情景?如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的个体差异?如何选择具体的指导方式?什么样的指导结果是有效的?只有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才能很好地把握上述问题,有效实施指导。那么,教师该如何反思呢?杜威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它“包括这样一种有意识和自愿的努力,即在证据和理性的坚实基础上建立信念”。〔4〕也就是说,反思是主体对自身头脑中已有经验、观念的审视与重构,是主体对自身当下行为与意识活动的直接觉察与调节,是主体反观自身不足的过程。〔5〕当代认知心理学用元认知这个术语代替了反思的概念,元认知理论使反思由昔日单纯的心理现象变成一种实践行为,直接在实践过程中发挥作用。教师通过对自身指导行为的反思,能够不断丰富关于角色游戏指导的元认知,获得元认知体验,增强调控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角色游戏指导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88.

〔2〕戴维・伯姆,李・尼科.论对话〔M〕.王松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5.

〔3〕〔4〕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0,48.

〔5〕张志泉.论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性道路〔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Teacher’s Judgment and Instruction about Problems Arising in Role Play

Fang Jianhua

(Teacher’s College of Shihezi University in Xinjiang, Shihezi, 832000)

Li Yanling

(Depart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Luanzhou Branch,Luanzhou, 063700)

第2篇:角色游戏教案范文

关键词:主题;角色游戏;指导策略

本学期,我们结合幼儿的兴趣与活动主题《我爱我家》,开展了内容丰富的角色游戏,如“娃娃家”“小厨房”“玩具国”“小客厅”等。从游戏情况看,幼儿非常喜欢这些游戏,也乐意参与到游戏中,与同伴进行交往,但游戏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在此,通过对角色游戏案例的分析,谈谈在角色游戏中幼儿的哪些问题值得教师关注,怎样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一、提供材料,“无声”指导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玩具是游戏的中心,没有中心,游戏就玩不起来。”可见,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有效的材料能推进游戏的开展。

在“娃娃家”,教师提供了餐桌、盘子、梳妆台等,为幼儿的游戏提供环境支持。可幼儿在几次简单重复摆弄之后,娃娃家就失去了吸引力,孩子们都不愿意去玩了。

随着主题《我爱我家》的深入开展,教师提供了仿真的水果盘、小方桌、水壶、点心、糖果,温馨舒适的小沙发等。孩子们被这个“逼真”的客厅吸引住了,个个都想做一做小客人,做一做小主人,在游戏中,孩子们掌握了如何做客、如何待客的本领。

二、借助观察,适时指导

1.观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前提

教师要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来不断提供游戏材料,推动游戏的进程,同时也要根据游戏的发展提出问题或建议,用语言来推动游戏的延伸和扩展。

“小厨房”是孩子们最爱玩的角色区域之一,我们的“厨房设施”一应俱全,有煤气灶、有洗菜间,有锅、碗、瓢、盆等等。游戏初期,孩子们对“学吃西餐”很感兴趣,每天早晨来园了,就会抢着做客人,吃西餐。可每天都吃纸做的“荷包蛋”和“意大利面条”,孩子们对真实食物的渴望越来越强烈。于是,我在第二天早晨,提供了方便面和小面包,孩子们发现了新鲜的食材,开心地用刀、叉吃起了西餐。

2.协商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协商是教师消解外在权威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教师尊重幼儿游戏自主性的一种体现。协商是一种对话,教师与幼儿是平等对话的主体,教师与幼儿在对话过程中成为解决问题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所形成的力量像激光,而且这种力量的增长要远远快于共同体人数的增加。

玩具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有着天生的“魔力”,每个幼儿都愿意到“玩具国”去玩,然要,我们的区域位置有限,人员必须有所限制。可让谁去玩呢?此时此刻,游戏规则显得尤为重要。在与幼儿的讨论、协商下,我们设置了游戏区域卡,只有带上卡片的幼儿才能进入游戏区。制度的制定,有效地解决了孩子们争抢进区的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游戏质量。

三、直接介入,有效指导

幼儿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协作是角色游戏最大的特点,幼儿在扮演各种角色的互动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或产生矛盾。教师以角色身份进行游戏干预,是角色游戏干预的主要策略。但如何正确选择教师的角色身份,游戏干预是关键。教师观察幼儿的游戏状态,挖掘游戏中的矛盾点,就事论事寻找空缺角色,才能有效进行干预,最终达到问题的解决。

教师只有不断观察、协调、完善,才能让角色区域“生机勃勃”。此外,角色游戏中最后的交流、评价也是指导幼儿游戏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师对游戏中问题的分析,可以提升幼儿下一次的游戏经验。

第3篇:角色游戏教案范文

关键词:角色游戏;观察;指导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4-214-03

在幼儿园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中,角色游戏是最受孩子喜欢的游戏之一。在游戏中,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掌握着游戏的进展。然而,孩子的游戏离不开教师的观察与指导,教师在游戏中又是什么身份呢?教师在游戏中同时也是观察者,支持者,保护和确立着幼儿的主体地位,帮助着幼儿更好地游戏更好地发展。

《课程指南》中指出:在游戏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观察游戏了解幼儿,通过环境的创设和适当的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那么如何在角色游戏中进行有效的观察与指导,便是我们一直在共同研究和探讨的话题。笔者认为,教师在游戏的观察指导中要学会十二字,即:“察言观色”、“弄假成真”“推波助澜”。看字面意思这十二字似乎含有贬义的成分,然而在实践中发现,这三个策略运用到游戏中却具有点石成金的作用。

一、“察言观色”――做幼儿游戏的观察者、倾听者

1、会观色

教师首先要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情绪体验。

案例:烧烤店风波

清清、伟伟、峰峰三个孩子是烧烤店的成员。清清是老板,负责烤羊肉串;

伟伟是老板的助手,负责制作羊肉串;还有峰峰是服务员,负责接待客人。过了一会儿峰峰发现制作羊肉串的伟伟离开了,便立刻跑去摆弄制作羊肉串的材料,觉得挺好玩的。伟伟在休闲吧玩了一会儿回来,与峰峰吵了起来。原来此时的峰峰怎么也不愿意离开制作羊肉串的岗位,他让伟伟去招待客人,伟伟不愿意,他据理力争,跟峰峰说道:“明明是我在做羊肉串的,我先来的。” 清清看大家都不愿意,便想了想说:“那你们石头、剪刀、布好了。”结果,峰峰输了,他又乖乖地去招待客人了。三个人又互合作,玩得很开心。

分析与思考:案例中调皮的伟伟出于好奇去休闲吧串了会儿岗,然而回来后却引发了一场风波,原来自己的岗位被同伴峰峰“占领”了,而峰峰又不愿意“偿还”自己的岗位。怎么办呢?聪明的清请给他们想出了好办法――通过“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来解决问题,这样的解决办法使游戏又回归到了正常的状态,孩子们又开始有了快乐的合作与互动。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幼儿在烧烤店游戏中的情绪体验是积极的,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有自己的解决能力,因此教师不需要过多地干涉,因为当前的游戏是孩子们所喜欢的,孩子们能从中获得积极的体验。

2、要学会等待

案例: 珍珠奶茶

今天龙龙是娃娃家的“爸爸”,在全家人分工好以后龙龙今天的任务是接待客人。娃娃家里现在已经有三个客人在做客,轩轩、文文、琪琪这三个小客人呆呆地坐在客厅里,可是我们的“爸爸”却在客厅的角落中不停地翻找着什么,始终没有停下来,他为什么不去接待客人却在找东西呢?我在一旁等待、观察,过了一会儿,他在百宝箱里找到了一盒彩色橡皮泥,高兴地说:“客人,你们稍等,珍珠奶茶马上就冲好。”只见他把橡皮泥搓成一粒粒小圆球放进杯子里。过了一会儿,每个客人都喝上了爸爸亲手制作的珍珠奶茶,游戏继续进行。

分析与思考:游戏中我虽然观察到爸爸没有在招待家中的客人,而是跑到百宝箱里乱翻,游离了游戏的角色,但是我选择了等待,因为我相信孩子,给孩子游戏的空间。而实践证明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较好的体现。因此在角色游戏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减少对幼儿游戏活动的控制以及不必要的干预。

3、 善察言

案例:卷卷的头发

理发店里,忆忆在帮闻闻烫头发。闻闻说:“我要烫卷卷的头发,我妈妈昨天烫了头发。”“像这样卷吗?”忆忆指着理发店里一个模特发套。“是的,我妈妈的头发就是这样的。”忆忆请闻闻戴上烫发帽:“烫头发要戴这个帽子等一下。”边说边用夹子夹住闻闻的头发。过了一会儿,忆忆帮闻闻取下烫发帽:“烫好了。”闻闻在镜子里照了一下,摸摸自己的头发:“没有卷呀,我要这样卷卷的。”“那怎么办呢?”忆忆皱起了眉头。“那我要这个卷发。”闻闻指着那个模特发套。“不行,我们理发店只有一个卷发套,客人要看的。”“我就喜欢这个。”“那好吧,你一会儿就还给我。”忆忆拗不过闻闻,只能给闻闻,闻闻戴上了卷发套,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分析与思考:通过倾听幼儿在游戏中的对话我们不难发现原来闻闻很在意真实的烫卷发的结果,而这样的一种需求来源于闻闻对昨天看到妈妈的卷发的模仿,她也想体验一下卷发的心情,因为这是她在生活中真实看到过的,是她生活经验的再现,于是她在最终执拗地要求理发师给她戴上卷发套后就心满意足地离开了。这是一个合乎情理的游戏行为,既然如此,教师就应该给予顺应和支持,支持幼儿对生活经验的合理运用和迁移。

感悟:所谓察言观色,即善察言、会观色。教师要做幼儿游戏的观察者、倾听者,即在游戏中能够认真倾听幼儿的语言,仔细观察幼儿的游戏情绪。善察言就是通过认真倾听幼儿在游戏中的对话,了解幼儿的游戏内容(情节、想象等),从而进一步掌握孩子的发展(语言表现,交往情况等)。会观色就是教师首先要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情绪体验,并学会等待,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减少对幼儿游戏活动的控制以及不必要的干预。为幼儿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游戏氛围,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快乐成长。

二、“弄假成真”――做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参与者

1、支持幼儿表征行为的表达表现

从游戏的特点上来说,首先动机是幼儿自己的,其次游戏的进展是幼儿自己掌握的,第三就是逼真,因为游戏是幼儿假想的。所以说,游戏是幼儿想象力发展的重要阵地,教师要充分理解这一点,在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投放上要充分地考虑这一点。比如投放“百宝箱”,支持幼儿替代行为的产生等等。

角色游戏的过程是创造、想像的过程。在游戏中替代材料越丰富,幼儿选择的余地越大,想像、创造的空间也就越大。为此,我们将替代材料加以分类,摆放在箱内,称之为“百宝箱”。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根据游戏需要到“百宝箱”中自主寻找、组合、制作材料,尝试多种玩法。由于“百宝箱”是开放的,幼儿取用方便,所以大大提高了幼儿选择材料的自由度和使用替代物的频率。中班幼儿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游戏主题有了扩展,幼儿愿意根据游戏情节的发展,加工使用替代物。这时,教师宜支持幼儿表征行为的表达表现,使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完成制作,感受成功的喜悦。如一幼儿担任“烧烤店”的老板,他发现“烧烤店”里烧烤的东西卖完了,就从“百宝箱”里找来彩色橡皮泥和彩色纸,照着羊肉串和鱼的模板制作起来。再如,儿童医院的配药医生发现黄色的小药片卖完了,也赶紧去百宝箱里寻找了一张黄色的皱纸用剪刀剪成小片状做药。

(我们用橡皮泥代替羊肉串)

(黄色药片卖完了,幼儿用黄色皱纸制作黄色药片)(烧烤店里的鱼卖得很好,再用手工纸做一些吧!)

2、做孩子的玩伴

案例: 我要外卖

阳阳和桑宇也想到匹萨店里吃匹萨,可是匹萨店的服务员诺诺却把他们挡在在了门外说:“客人满了,没有位子,你们等会儿再来吧!”过了一会儿,他们又来到匹萨店,可是还是没有位子。这时我扮演顾客来到了匹萨店,对服务员说:“我要外卖,我要一个匹萨、一杯咖啡。”旁边的蕾蕾服务员马上走过来说:“好的,我帮你点匹萨和咖啡。”可是用什么东西来装匹萨和咖啡呢?我主动说:“用马夹袋装也可以的。”于是服务员马上找来了袋子帮我打包,匹萨店和烧烤店逐渐又多了两项新的服务项目――打包回家和送货上门,游戏的情节逐渐丰富了。

分析与思考:当幼儿的游戏情节发展需要时,教师可以玩伴的方式介入游戏。如在上例中,教师通过扮演顾客的角色和幼儿进行交往,在与服务员的互动中给他们一些外卖打包的提示性建议,引导他们进一步丰富打包的游戏情节,从而推动匹萨店的游戏发展。

感悟:在幼儿的角色游戏中,教师是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参与者,在参与孩子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顾及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积极融入游戏情景,善于做孩子真正的游戏玩伴,助幼儿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提高游戏水平,体验游戏的快乐。

三、“推波助澜”――做幼儿游戏的引导者、推动者

适时分享,化个体认识为集体经验。

案例: 冷清的烧烤店

烧烤店热闹了一段时间以后渐渐冷清了。今天,清清和铭铭做烧烤店的服务员,开始的时候来了几个客人,一会儿又没客人光顾了。清清走到外面去招呼客人:“今天烧烤打折,快来呀!”但是,还是没有客人,铭铭在店里串着各种菜,自己玩着,清清看着外面热闹的游戏羡慕不已。于是,在交流讲评的时候,我说到了烧烤店里生意不好的问题并请幼儿共同动脑筋来解决。孩子们踊跃发言,有的说可以打电话给各家店主动问问他们需不需要烧烤,有的说可以上门推销,有的说可以调整菜的品种,增加一些大家喜欢吃的菜。还有的说可以每桌增加小烤箱,让客人自主选择烧烤等等。

分析与思考:随着其他游戏的火热展开,烧烤店游戏中服务员操作烧烤和客人之间进行的简单买卖,已经不能满足幼儿的需求,他们对于单纯的买卖已经慢慢冷淡。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地通过分享交流让幼儿发现问题并积极想出对策,化幼儿的个体认识为集体经验,进而拓展幼儿的游戏经验。

及时调整,推动游戏不断发展。

案例:烧烤店又变热闹了

通过上次的交流分享,我和孩子们一起调整了烧烤店里的材料,在店里增加了孩子们喜欢的火腿肠、烤羊肉、烤牛肉等荤菜,并在每个桌子上增加了一个小的烤箱,客人们选择着自助烧烤的方式有说有笑地品尝着各种烧烤的美味。同时烧烤店里的电话铃声一直不断,好多顾客选择打电话预订并请服务员“送货上门”,烧烤店又热闹了起来。

分析与思考:通过及时地调整游戏材料――增加大家喜欢的荤菜品种和自助烧烤箱,烧烤店的生意马上好了起来,上门的顾客又多了。同时销售方式的调整――还可以通过电话预订“送货上门”,这让不少不能离开自己工作岗位的顾客感到好奇,于是就纷纷前来预订。游戏材料和“销售方式”的微调,推动了游戏的不断发展。

感悟:教师的“推波助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幼儿继续开展游戏的热情,有时候,只要相关经验的适时点拨以及对游戏材料进行及时地调整,就能推动游戏情节发展,游戏便又可以起死回生。

第4篇:角色游戏教案范文

关键词:教育游戏;小学数学;有效;融合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正在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教育游戏是针对特定的教育目的而开发的游戏,集教育性与娱乐性于一体,是一种新的教育手段,以游戏之名,行教育之实。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教育游戏的种类逐渐增多,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时,要注意教育游戏运用的合理性,实现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的有效融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融合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严肃游戏的应用广泛,包括教育、医学、科研等多种领域,是以传授知识与技能为目的、以练习和模拟为形式的游戏。将严肃游戏与教育相结合就产生了教育游戏,具有娱乐性与教育性,能利用游戏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参与学习,是针对某些教学目的而开展的游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数学教学中的教育游蚴歉据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的,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会沿着这种逻辑思维进行思考,从而加强自身的思维能力。其次,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较为广泛,既包括空间与图形、数与代数、统计和概率,还包括实践应用。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的融合不仅能将以上四个方面相结合,还可以将小学数学的知识领域进行扩展,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最后,在教学中开展教育游戏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调节课堂气氛,丰富教学方法,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并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有效融合的途径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入益智类游戏

益智类游戏是利用游戏锻炼参与者的眼、手、脑,使其在游戏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与敏捷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将教学内容与益智类游戏相结合,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授“空间与图形”一课时,可以利用七巧板辅助教学,让学生利用七巧板的基础板块组合出多种多样的几何图形或形象,使他们在游戏中认识三角形、四边形、不规则多边形等几何图形,并学会用这些几何图形创造出更多图形或有趣的形象,例如船只、桥梁等,培养学生运用几何图形的能力。

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入角色扮演类游戏

角色扮演类游戏是一种模拟游戏,通常要在具体的情境下开展。这些情境可以是生活中的任何场景,例如出门购物、旅游等。将角色扮演类游戏融入小学数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真实的场景,加深学生的代入感,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度。角色扮演类游戏中的特定情境可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并学会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应用能力。

例如,在“认识元角分”一课中,教师可以开展扮演顾客与收银员的游戏,并将学生分为两两一组,让他们分别扮演顾客和收银员,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在付款与收银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元角分的换算,还可以让他们理解小数与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入Flash类游戏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多采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兴趣、基础等方面选择适合学生情况的Flash类游戏,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并利用Flash类游戏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等形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其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入Flash类游戏能有效提高对数字的敏感度,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

例如,在“数字的计算”一课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一些简单的计算题加入Flash课件中,如37+59=?或78-44=?等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计算,接着进入抢答环节,待答案出来后,再在课件中显示出正确答案,最后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若有错误,要指出其原因,帮助学生改正自身的不足。

综上所述,教育游戏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教育游戏,将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融合,通过益智类、角色扮演类和Flash类等多种游戏增加教学的娱乐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并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第5篇:角色游戏教案范文

教师需要通过观察和访谈来获得信息,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这是教师判断自己是否需要介入幼儿游戏的前提。

首先,教师要仔细观察幼儿,并借助有关幼儿发展的知识来判断幼儿的行为。很多教师在观察幼儿时只是匆匆扫几眼,这种粗略的观察往往会漏掉一些重要细节,导致教师对幼儿的理解产生偏差。教师只有观察得越仔细,他们对幼儿的理解才可能越准确。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关注幼儿游戏时的各种表现,包括面部表情、眼神、身体动作、口头语言、材料的使用情况、与其他幼儿的互动情况等。比如,在娃娃家游戏中,这些扮“宠物”的幼儿究竟说了什么?他们的身体姿态是怎么样的?他们手上拿过什么材料?他们在看什么?眼神是炯炯有神的还是黯淡无光的?如果“宠物”面带微笑,神情专注,沉浸在游戏之中,满足于想象带来的快乐,即使他们一言不发,教师也应尊重幼儿的游戏,不要干预。而如果“宠物”左顾右盼,眼神游离,不知道该做什么,或想做什么又不敢表达,或不知道如何表达,教师就需要给予特别关注了。

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是教师用以分析、判断观察到的信息的重要准绳。教师只有全面掌握幼儿发展方面的知识,才能准确分析幼儿的游戏状况,从而为是否介入及如何介入提供依据。在本案例中,娃娃家人员已满,幼儿并没有以言语争吵或肢体冲突的方式进入娃娃家,而是与“主人”协商,以合情合理的方式让“主人”同意自己加入游戏。因此,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角度分析,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值得中班幼儿借鉴。当然,如果从幼儿的角色游戏水平角度分析,虽然幼儿能够运用假想来表现“宠物”的角色特征。但由于语言简单、内容单一,因此,他们在运用语言创造和维持游戏情节、使游戏主题变得更精细一点等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其次,如果教师顾不上仔细观察幼儿的行为,或某些幼儿的行为让教师一时难以作出判断,教师可以通过访谈的方法来进一步了解幼儿的感受或想法。例如,可以问问娃娃家的“小狗”:“你想当小狗吗?为什么想当小狗?当小狗好玩吗……”借此努力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为适当介入做好充分准备。

幼儿扮“宠物”究竟好不好呢?我认为。这要看他们在玩耍过程中是否得到了发展,以及得到了什么方面的发展。

角色游戏对促进幼儿创造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首先,角色游戏有利于幼儿发展创造性。在游戏中,幼儿往往会频繁地运用非言语的表征方式(例如画画、制作模型、模仿动作、唱歌、跳舞和做假想游戏等)来表现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往往会凭借已有认知经验将某个物品、场所或人想象成其他的什么,这个过程即是他们发挥想象力、创造性的过程。其次,幼儿在角色游戏过程中产生的表征行为具有促进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的意义。抽象思维就是要求幼儿创造出一种心理表象或符号来代替真实的事物,抽象思维能力对幼儿未来的学业成就有重要影响作用。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以某一具体事物代替另一真实事物(例如用一根棍子代替马),这种替代行为即是为未来他们运用抽象符号“马”这个词代替真实的马所作的准备。此外。角色游戏是幼儿与同伴一起玩的过程,他们需要运用语言协调彼此所扮演的角色,共同商定并演绎游戏主题,从而把完整的游戏情境展现出来,因此,角色游戏也有助于幼儿的语言、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幼儿在娃娃家无论是做爸爸妈妈还是当宠物,都需要运用身体动作、口头语言或相关物品来表征人、事、物或场景,因此,这些角色在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相同。从案例所描述的情况来看,“宠物”似乎在语言交流及同伴交往方面有相对的不足。幼儿或教师如果能让“宠物”具有说话、做决定等权利(这种权利在动画片里比比皆是),“宠物”和“爸爸妈妈”在游戏中的发展机会就是一样的了。

幼儿的游戏世界不同于成人的生活世界。在成人的观念里,人永远比宠物高贵,所以人趴在地上爬来爬去的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而在幼儿的游戏中,狗和人之间往往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小狗原本就应该在地上爬来爬去。事实上,如果幼儿自愿选择做“宠物”,且“宠物”又与其他角色一样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那么,“宠物”游戏就没有什么不好的。教师应更多地通过幼儿的玩法来判断他们游戏的意义,而不是简单地以成人世界的逻辑来推断幼儿是否应该玩这种游戏。

近年来。成人参与幼儿游戏的意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肯定。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EYC)明确指出,“幼儿发起的、教师支持的游戏是发展适宜性教育的基本构成因素”。心理学家史密兰斯基则提出了这样的假设:成人干预能提高角色游戏的质量和数量,促进幼儿一般认知能力的发展。她进而指出,社会性角色扮演游戏有六个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因素,即想象的角色扮演;想象的以物代物;有关动作和情景的想象;角色扮演的坚持性;社会往;言语交流。从“宠物”的行为来看,幼儿在前四个方面表现良好,只是在言语交流方面不够理想,社会往频率偏低。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通过适当介入来扩展幼儿的游戏内容,提高他们的游戏水平。

第一,丰富幼儿有关“宠物”的生活经验。“宠物”除了要看家护院,也要洗澡、看病、吃饭等,还可以跟“主人”一起出去散步、买菜等,这样,“宠物”与“主人”交流的频率就会有所提高。

第二,创设有利于“宠物”活动的场景,投放相应的材料。如在娃娃家设计一个供“宠物”睡觉、洗澡的地方,提供“宠物”专用的餐具或玩具,引导幼儿开办“宠物”医院,引导“超市”里的幼儿准备“宠物”专用食物等,这些场景及材料有助于“宠物”游戏的丰富与发展。

第6篇:角色游戏教案范文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教育游戏的可行性

1.小学科学的学科内容需要教育游戏

小学科学教育主要的任务就是在学生开始认识世界的时期尽可能将世界的基本面貌和基本规律展现给学生,满足学生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而教育游戏可以使用虚拟的手段让平常没有办法完全展示的东西展示在学生面前,突破了科学教学固有的局限。计算机技术越发达,这种展现就越逼真具体。即将崛起的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将物品从所有角度展示出来,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2.教育游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总是倾向于用语言为学生传授知识,同时使用课本作为辅助措施。有时候使用一两张图片、播放一两段视频就能称得上是灵活教学了。和教育游戏相比,这些方式都显得太过呆板。教育游戏有着强大的交互性,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获得知识的乐趣,这样产生的学习热情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望尘莫及的。

二、小学科学教育游戏软件的设计原则

1.明确化、简单化原则

在设计小学科学教育游戏软件的时候要遵循几点原则,首先是在进行游戏内容的设计时,要尽可能让人物更加明确,而操作也要更加简单。毕竟教学游戏的首要目的是让游戏者掌握知识,而不是锻炼游戏操作的技巧。

2.科学性原则

教育游戏在内容上要摒除一般游戏对内容的科学性不加考虑的习惯,在逻辑上要能说得通,所有的学习内容要遵守客观事实,在游戏过程中培养游戏者的科学意识,提升游戏者的科学素养,同时也能够鼓励创新精神的发展。

3.开放性原则

教育游戏的开放性指的是时空上的开放性和内容上的开放性。时空上的开放性要求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登录游戏与游戏进行互动。在内容上,小学科学教育游戏也可以不仅限于科学知识的传授,各种历史、地理甚至是文学、艺术等人文知识也可以加入其中。

4.挑战性原则

游戏之所以能够吸引人,就在于玩家需要在游戏中不断地克服困难,完成任务,通过关卡,从而获得成就感。在进行科学教育游戏的设计时,也要注意游戏的挑战性,只有具有挑战性的游戏才能吸引学生。

三、小学科学教育游戏的开发模式

1.角色扮演中的任务驱动模式

角色扮演是一种重要的游戏类型,玩家在游戏中扮演一个角色,获得沉浸式的游戏体验。科学教育游戏可以借鉴这种模式,让游戏者在游戏中以某个身份来探究科学知识,完成科学知识的学习还可以获得游戏中的奖励。当玩家开始投身于自己虚拟角色的属性提高时,学习知识就成了主动的行为。

2.联机知识竞赛模式

知识竞赛模式更多的体现了科学教育游戏的竞争性,让游戏者在游戏内展开科学知识的比拼,让学生在获胜的渴望中尽力吸收科学知识。赢得了竞赛的一方还可以获得游戏内的奖励。联机知识竞赛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可以提出问题,然后让各方抢答,或者比拼谁在规定时间内答对的题目最多。由于小学生处于最活泼好动的年龄段,对于游戏竞争有着天然的积极性,联机知识竞赛模式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小学科学教育游戏案例的设计

1.小学科学教育案例设计的需求分析

从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来看,学生需要更加轻松灵活的方式来理解科学知识。毕竟科学知识从本质上来说是抽象的,让小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具象的自然现象结合起来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从教学目标上来说,建立科学的思维体系对更加具有操作性的教育游戏有着直观的需求。从教学对象来说,小学生对于教育游戏的学习过程,接受起来显然更加容易。

2.案例游戏设计的具体过程

在设计案例游戏时,首先要确定游戏主题,明确游戏是为了学生掌握哪方面的知识而制作的。然后根据主题选择合适的游戏类型,对游戏的故事和世界观进行建构。这些工作完成之后,还要设计游戏任务,建立游戏结构。

五、结论

第7篇:角色游戏教案范文

无所事事时――暗示介入

案例1:“星巴克”游戏中,两个服务员趴在吧台上看着过往的行人,无所事事的样子,生意比较惨淡。于是,老师以旁观者的身份用语言暗示:“怎么今天生意不太好?不如你们来一个“星巴克”限时优惠?或是买一杯送一杯的促销活动?”主意不错,孩子们开始热情吆喝:“来,买一杯送一杯喽,免费品尝!”这下,好多孩子过来品尝了,味道还不错,没想到两个服务员还能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推出“喝咖啡,免费阅读图书活动”,创造性地丰富了游戏,顾客络绎不绝,生意十分火爆。

《指南》中指出:“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本案例中,教师用语言适时暗示介入幼儿的游戏,使原本无所事事的幼儿继续投入积极的游戏,同时拓展和提升了幼儿的角色行为、角色意识,进而提高了幼儿的游戏交往和水平。

角色不符时――情景介入

案例2:警务室游戏中,“警察”横冲直撞,拿着警棍到处乱跑,有多个幼儿告状说“警察”打人。于是老师创设情景说:“你好,警察叔叔,那边的出租车司机行驶相撞,正在发生争执,需要你去协调。”“警察”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的,于是有模有样地过去说:“司机朋友,请注意看路标行驶,这是你的行驶路线……”

《指南》中指出:“利用生活机会和角色游戏,帮助幼儿了解与自己关心密切的社会服务机构及其工作。”本案例中,幼儿游戏出现与角色不符,且违反规则、攻击性等行为,教师适时创设情景介入游戏,既不破坏幼儿的游戏气氛,又尊重了幼儿的自主性,使扮演警察的幼儿真正理解警察的含义,促进游戏的有序进行,也避免了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偏离主题时――试探介入

案例3:“新闻中心”,开始时幼儿对报刊上的新闻用剪贴、报道的方式来播报,没过多久,幼儿都在剪贴和装饰,播报的时间却没有了。老师试探着问:“你们想去采访点心店、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问问他们今天可有新产品或新书?”这下使游戏进入了一个有趣的通道,爆发出许多闪光点。幼儿纷纷采访建筑工地造了怎样的房子?点心店的新品味道如何?今天去哪里春游了……并用画画、拍照等方式记录,播报时拿着记录纸,讲述着自己的见闻。

《指南》中指出:“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通过拍照和画图等方式保留和积累有趣的探索与发现。”本案例中,教师的介入为幼儿游戏创设了更自由和谐的氛围,支持幼儿按自己的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让幼儿在与环境、材料、同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自己,按自己的意愿设计和生成新的游戏。

出现纠纷时――规则介入

案例4:建构区游戏中,明明搭了一座漂亮的城堡,但作品还没完成,第二天他继续来到该区想继续,发现自己的作品正在被天天拆除,于是两人发生争执,明明要天天恢复她的作品。根据规则幼儿的建构作品,最多可以保留一天的时间,然后就拆除且收拾干净。于是,老师先肯定了天天是按规则行事的,但又把这一问题向幼儿提出来,讨论是否有必要改变有关积木作品保留时间的规则,经过讨论新制定的、更具体的规则“出炉”了。

《指南》中指出:“在区域活动中,创设情境,让幼儿体会没有规则的不方便,鼓励他们讨论制定规则并自觉遵守,对幼儿表现出的遵守规则行为及时肯定。”游戏规则能使幼儿更主动、自由、有序地活动,但规则并非神圣不可改变。本案例中,规则不再符合原先构想的目的了,教师及时介入,引导、鼓励、帮助幼儿参与制定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的游戏规则,让幼儿在自己制订的游戏规则中,尽情地游戏。

失去兴趣时――设疑介入

案例5:大班科学区中,幼儿玩吸管将乒乓球从一个瓶子放入另一个瓶子。开始很感兴趣,渐渐掌握吸的技巧后,就不感兴趣了,有的纯粹是满足吸的动作。老师介入:“这几天我发现你们都能用吸管将乒乓球移动位置,谁能用吸管吸住别的东西并移动位置。”以后的几天里,幼儿尝试用吸管吸布料、积木、纸等,发现了许多问题:吸管能吸住轻的物体,重的物体比较难吸;吸的时候要坚持住,不能松气……

《指南》中指出:“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并对事物进行比较观察,成人提出有探究意义且能激发幼儿兴趣的问题。”本案例中,教师的适时设疑,鼓励幼儿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打开了幼儿的思路,引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寻求帮助时――材料介入

案例6:“我的小学”游戏中,刚开始,幼儿对做“小老师、小学生”很感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不满足走过场,跟老师说:“我们想像小学老师那样给小朋友上课。”此时幼儿已参观过小学,有了感性的认识,于是老师适当的投放材料:数字、加减符号、粉笔、黑板等,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一下子浓厚了,有的还带了折纸书、剪纸书,会先在家里“备课”,再教小朋友,样子有板有眼。

《指南》中指出:“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或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想法。”本案例中,教师根据幼儿的需求,敏锐地抓住教育契机,及时调整、适时介入游戏材料,不仅丰富了幼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还激发出幼儿的游戏动机和游戏构思,引起幼儿的游戏联想和游戏行动。

困难需解时――询问介入

案例7:医院游戏时,医生与病人发生争执,医生要求病人出院,病人认为自己刚做完手术还不能出院,双方互不相让。老师说:“你们认为刚做完手术的病人能马上出院吗?如果不能,一般是怎么处理的?”护士说:“还不能出院,还要进行观察。”“那应该在哪里观察呢?”“在病房里,可以转到普通病房。”老师说:“真好,需要什么帮助请来找我!”于是,幼儿就从旁边搬来了几把小椅子又搭了个床位,把病人转入了普通病房,游戏继续进行。

《指南》中指出:“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本案例中,幼儿的游戏遇到困难而无法解决,导致游戏情节停滞不前。教师的介入为幼儿的冲突指引了解决的方向,进一步拓展了游戏的情节。

第8篇:角色游戏教案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游戏;融合;表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2-0012-04

一、概述

游戏是一种消遣、娱乐方式,如今已与众多领域有交叉,并在不少领域得到了新的广泛应用,比如,游戏与军事训练、游戏与教育等等。最近几年国内关于教育游戏方面的研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人关注,并且已经有一大批专家学者投入到了具体的研究当中。数学是一门比较单调、乏味的学科,让儿童不再感觉数学学习是枯燥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将数学学习与游戏融合。而在游戏中如何表现数学内容,让儿童既玩的高兴又学得快乐有效,这是数学教育游戏设计与开发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目前大多数已有的教育游戏产品中,普遍存在教材搬家、学习内容与游戏生硬嫁接或者过多追求休闲娱乐之现象,游戏过程与教学目标未达到“内在一致性”。深入研究小学数学类教育游戏在表现形式上的设计原则,不仅有助于改善教育游戏的可玩性,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其学习效果。

本研究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对小学数学学科内容进行梳理分析,找出适合使用教育游戏形式表现的内容与知识点;然后结合具体的数学教育游戏实例,详细分析三种可以承载数学知识内容的游戏表现形式。

二、小学数学学科内容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科内容主要包括四大类:“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在此四大类内容当中,小学数学涉及的知识与内容主要包括数的认识与运算、常见的量、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等等。依照新的课程标准,我国小学数学学科内容大体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的认识;(2)加减乘除运算;(3)认识位置与方向;(4)认识时间与时间单位;(5)认识人民币;(6)长度单位及其相互转换;(7)简单的几何图形,包括形状、周长、面积、对称、平移、旋转等;(8)认识质量;(10)分数与小数;(11)统计,包括随机事件、概率和统计等;(12)空间与图形,包括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13)百分数与比例。

小学数学学习内容涉及面广,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以游戏作为其表现载体。抽象概念和内容不适合在游戏中学习;加减运算、认识时间、简单的几何图形和空间图形等概念比较具体,现实生活中儿童可以经常接触,在游戏中模拟会起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适合用游戏作为载体的学习内容当中,不同的类别或者相同类别不同水平或者目标要求,其游戏的表现形式应当有所差异。

三、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的融合

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融合,就是利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去表现小学数学学科的学习内容,这就涉及到了教育游戏表现形式的问题。从游戏与教学内容的融合方式看,不应该只是游戏与知识的简单嫁接,而是应着眼于提高教学内容与游戏任务融合的顺畅性与逻辑连贯性。将游戏融入教师的数学教学和儿童数学学习中,构建起与数学之间的桥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儿童感知和操作的需求,从而培养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主探索的能力。[1]

选择哪些游戏类型、形式与小学数学学科内容进行融合?目前电子游戏领域比较成熟的游戏类型主要有九种,通过对比分析与开发实践总结,得出其中三种类型比较适合呈现小学数学学科内容知识,他们是:益智解谜类、角色扮演类、射击动作类。益智解谜类游戏最初是用来培养和开发儿童智力的拼图游戏,用来呈现小学数学学科内容不失为明智选择。角色扮演类游戏重点在于玩家扮演游戏中的一个或者多个角色,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强调情节的发展和个人的探索和体验,利用角色扮演类游戏来表现小学数学学习中的知识探究最合适不过。射击动作类游戏比较简单,但它可以提供一种紧张刺激的气氛来锻炼儿童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将小学数学学科内容,比如数的认识、四则运算等等,转移到该类型的游戏中既易于实现也一定的意义。在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融合的三种可行的途径中,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融合途径,从而达到最佳的表现形式。

四、小学数学类教育游戏的表现形式

1.三种表现类型与小学数学学科内容的对应关系

小学数学类教育游戏的内容表现形式的设计,既要充分考虑小学数学学科内容的特点,还要重点把握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如果机械的将数学内容以游戏的形式呈现,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而冠以游戏的名义披上游戏的外衣,而实际上却是数学习题的罗列,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反而让学生的厌倦情绪更加严重。避免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表现,才能真正达到娱教一体的目的。上面已经提到,小学数学教育游戏可以用以下三种形式表现:益智解谜、角色扮演和动作射击,这三种类型可以将小学数学学科大部分内容以游戏的形式很好的展现给小学生们。表1是它们与小学数学学科内容的对应关系,但并非一一对应,而是相互之间有所交叉。

2.以益智解谜类游戏呈现小学数学学科内容

益智解谜游戏是儿童最为喜闻乐见的游戏类型,并且可能很早就开始接触。用益智游戏来呈现学习内容,他们更乐于接受。在游戏中没有曲折的故事情结和复杂的游戏任务,其最为典型的特征是,游戏设置了大量的关卡,关卡由易到难逐渐加大,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将益智解谜类游戏与小学数学内容相融合,重点考虑的是如何按由易到难的规律将学习内容放置到对应的关卡中,并且在每一个关卡中如何生动的展现给儿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生识数的最常用的方法是数实物,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游戏也可以借用这种方法,但是不能局限于此,需要加入一些“游戏化”的因素与操作。基 于此,本研究设计开发了一款学龄前儿童学习数数的小游戏《小猫的生日派对》,如图1所示。第一关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日派对情景,儿童需要根据语音提示往生日蛋糕上插上一定数目的蜡烛,儿童拖动蜡烛操作的过程就是一个数数的过程,非常生动形象,既过了生日的瘾又学会了数数。另外,也可以借用网上非常流行的一种休闲游戏的形式――切东西――来表现加减运算的学科内容,这是一种用户体验非常好的休闲娱乐游戏形式,用在数学加减运算训练中也十分适合,如本研究设计开发的《非常时刻》。游戏对象为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内容为100以内加减法快速运算。为了达到快速运算的训练目的,游戏创设了一个比较紧张的气氛――三秒钟拆除炸弹。将答案选项捆绑在炸弹上,炸弹吊在绳子上左右晃动。为了增加吸引力,采用Box2d物理引擎,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如图2所示。这种类型的休闲游戏可玩性非常大,操作游戏的自由度也很大,儿童不仅可以学习学科知识,还可以锻炼思维和精细动作。

此外,认识人民币和简单几何图形等内容都可以与益智解谜类游戏进行完美的结合。

3.以角色扮演类游戏呈现小学数学学科内容

角色扮演游戏强调的是构建一个虚拟的世界,玩家在虚拟的环境里扮演一个或者多个角色进行相关的活动。无论是游戏任务,还是游戏规则和游戏操作方法都比较复杂,因此角色扮演类游戏更适合小学较高年级学生用来进行探究式学习。创设虚拟的游戏环境与创设真实的数学探究式学习情景相关联,游戏因素与学习内容相匹配,玩家的游戏任务与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同步,游戏升级和学习探究相统一。角色扮演类游戏结合最新的体感技术可以极大的增加用户的置入感;体感技术使得学习活动更加趋向于多模态和游戏化,学生积极使用他们所有感官进行学习时会获得更高的绩效。[2]

角色扮演类数学游戏首先需要从学科领域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虚拟的游戏环境中加入真实的探究式学习情境,学生在游戏中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后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它应该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整个游戏或者整套游戏下来,几乎能涵盖某一学习阶段的某方面的所有学习内容,学生在角色扮演类数学游戏中的学习是连续的、循序渐进的,一个个游戏任务的完成过程和游戏升级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知识丰富和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

目前,已经有一批比较经典的角色扮演类教育游戏作品,如专门用于训练市长的《模拟城市》1,训练董事长的《模拟领导》,训练员工的《直言者》和训练海军陆战队员的《DOOM》、还有香港中文大学研发的《农场狂想曲》2等等。这几款大型游戏,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角色扮演类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游戏形式,特别是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协作学习等能力更为有效。有些数学学科内容像认识方位、认识人民币、长度单位与空间几何图形的学习等,学生在角色扮演类游戏中学习会学得更深刻。学生可以扮演探险者,以探险的方式认识复杂的方位;可以模拟商人,通过虚拟的交易环境去认识人民币、了解市场交易规律;可以成为数学家,设计各种各样的空间几何图形,从而加深对数学空间图形的理解与应用;等等。《小小营业员》是一款帮助小学生更直观认识人民币的角色扮演类小游戏,如图3。学生扮演的是超市收银员的角色,每一次顾客挑选好商品结账时,收银员都需要回找给顾客正确的人民币,从而达到认识人民币的作用。

4.以动作射击类游戏呈现小学数学学科内容

与益智解谜类游戏类似,动作射击类游戏也是一种模式相对简洁、内容相对单一、任务相对简单的小型游戏。将动作射击类游戏与小学数学学科内容相融合,让学生在紧张、刺激的环境下进行某方面的强化锻炼,可以起到更好的训练效果。不仅训练了学科知识内容,还能锻炼学生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动作射击类游戏比较适合儿童学习数字和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的强化训练。游戏操作简单,儿童不用把大部分的心思放到游戏控制上,可以集中精力进行数字学习或者加减乘除运算。在动作射击类游戏中,玩家的焦点通常是武器和目标靶子,因此,将其与数字认识或四则运算的学习融合时,应该尽可能地把这两方面的学习内容融入到射击武器和目标靶子上。基于此,我们设计开发了一款动作类加减运算小游戏《超级一跳》(图4),它还结合了冒险、收集金币与闯关等多种因素,做到了较强的游戏趣味性。在学习内容的表现上也做得比较到位,学生控制主角向前进,途中需要躲避或者杀死怪物并且收集金币,每跑一段距离就会遇到一道学习任务,题目十分明显的悬挂于正上方,题目的正下方安排了四个答案选项,只需要控制主角跳起撞击正确的答案,即可将答案移动到运算式子等号的后方,跟纸上答题一样。这样一个设计比较巧妙,答题的操作完全延续了游戏本身的操作,而不会因额外的点击或者输入操作而减慢游戏的进程。

数的认识、加减乘除运算等方面内容是小学数学学习最为基础和重要的部分之一,设计开发动作射击类数学游戏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其具体的表现形式。

(1)有一定的刺激因子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引起注意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的因素。在游戏中刺激因子越多越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但是与学习内容无关的刺激因子越多,学生的注意力将不在学习内容上,而将注意力放在游戏情节或者其他界面元素。[3]因此,刺激因子要有,但要求适当,否则会恰得其反。例如,我们在《欢乐打地鼠》(图5)中将答案写在时而出洞时而隐藏的地鼠头部,不仅增加了任务难度,而且更能引起学生注意。

(2)算式、答案与其他游戏因素既有区分又有“内在一致性”

运算类数学游戏中,玩家的焦点应该是算式和答案,此两者在游戏界面中应该处于突出的地位,时刻都在玩家视野范围内,不用特意寻找。也就是说,表示数学算式的元素和其他游戏元素在显示上应该有较大的区分度,背景是静止的,则表示学习内容的元素就应该是运动的;其他元素的色彩应该比较浅淡,而学习内容元素的色彩应该比较鲜艳。在《超级一跳》中,算式、答案都十分明显,与其他游戏因素区分度较大,但绝非完全脱离关系,且学生在游戏中不需要停止当前的游戏操作而转向答题操作,答题的操作其实就是当前正在进行的游戏操作,做到“内在一致性”。

(3)游戏情境与运算练习有一定的联系且来源于生活

训练运算能力的小游戏,如果游戏情境过于复杂,会使学生纠缠于游戏情节,不再关注学习内容。一个好的生活“图景”可以很好地勾画出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知识的适用条件等隐性知识。[4]设计此类游戏时,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选择游戏情境,如超市购物、种植蔬菜、摘收水果、帮父母做家务等等。在锻炼学生数学运算能力之余,还可以让他们产生比较真实的体验,甚至可以体会到日常劳动的光荣。

(4)运算反馈要及时使学生得到加强

在数学加减乘除运算类游戏中,常用的反馈形式有两种,一是即时反馈,特别是回答问题出错时,即时反馈显得更为重要,反馈内容不仅应该简单明了地重现问题,还应该强调正确的答案。二是总结性反馈,将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所回答问题的情况做跟踪记录,整个游戏结束或者某一关卡结束后,显示该学生整体的答题情况,答对题目和答错题目的个数,错误类型总结,然后给出简单的学习诊断,使该学生对自己的运算能力有大概的了解,对哪些数字的认知还不到位等等。最后,根据学生答题情况的记录,让该学生重玩游戏时,尽可能多的出现之前回答错误的题目,使学生薄弱的部分不断得到加强。上述列举的教育游戏实例都涵盖了这两种反馈,每回答一道题目,都会及时给出正确或者错误提示;而当整个游戏完成、失败或者胜利,都会有比较详细的总结,如完成任务所用的时间、得分是多少和错题库等等。学生可以根据即时反馈及时调整最佳状态,当完成任务时还可以根据总的情况去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

五、总结

小学数学类教育游戏的设计者和开发者都应该努力的寻找更为适合小学数学游戏的表现形式,而不是仅仅将重心放在游戏的技术实现与游戏的功能上,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和开发出更多适合大部分儿童的数学教育游戏,才能让儿童在玩的过程中同时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既满足儿童好玩的心理,又能兼顾儿童的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1]陈学成,曾彬.关于我国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的研究综述[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12):97-100.

[2]李青,王青.体感交互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述评[J].远程教育杂志,2015,33(1):48-56.

第9篇:角色游戏教案范文

【关键词】角色游戏;教师介入

【abstract】role-playing games is the most typical early childhood, the most distinctive games. the course of the game in young children, teachers of young children should be reasonable to impose a certain degree of influence or interference, that is to guide, to ensure that the development value of the game and education, the role of the practical realization. the-spot guidance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game with three-fold function: ① the attitude of the game features support for child care; ② the emotional function of the clos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③ to promote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functions; teachers "intervention" is the key to the game early childhood instructor factors, teachers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e time to intervene or not.

【key words】role-playing games;teachers involved in

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的、最有特色的游戏。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把幼儿自己创造的一种以扮演角色,使用玩具去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活动称为角色游戏。角色游戏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

(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

(3)游戏没有社会使用价值,没有强制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1游戏中教师的介入与指导的必要性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在游戏中,幼儿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模仿成人世界的真实情景,在虚拟或想象的游戏情景中幼儿主动交往,充分表现。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中,在教育者对游戏的有效组织下,伴随幼儿游戏兴趣和愿望的产生,幼儿游戏就成为教育实践中现实的活动行为。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影响或干预,即指导,以保证游戏发展价值和教育作用的切实实现。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一方面需通过创设体现一定教育意图的游戏环境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激发其对周围事物的兴趣,积极投入游戏;另一方面,还需通过直接参与游戏过程,具体指导幼儿的游戏,引导其深入,不断提高行为质量和活动水平,通过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如果说为幼儿创设游戏的环境条件以及做好游戏开展的组织工作及其计划的制定,是对幼儿游戏活动的外界帮助和支持,是一种场外指导,那么教师对幼儿游戏过程的介入和指导,就是对游戏活动本身的现场指导,教师对游戏过程的现场指导是游戏实施计划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由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成人或者教育者对游戏中的幼儿可以放任自流,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已成为教育幼儿、发展幼儿的手段或形式,幼儿游戏的过程就是教师给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教师进入幼儿游戏过程的意义,越来越受到肯定和认同。教师参与游戏进行现场指导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

1.1支持幼儿游戏的态度功能。教师直接参与到幼儿游戏过程中,其行为本身就向幼儿传递了一种非语言信息,即游戏是有价值、重要的活动,教师参与的行为本身就表达了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它可以影响幼儿游戏的兴趣,游戏持续的时间以及游戏的水平与质量,反之,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漠视或忽视,会让幼儿感到“那件事情没意思,不重要”。

1.2密切师生关系的情感功能。教师参与游戏如同教师蹲下身来和幼儿谈话一样,具有密切师生情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功能,它可以使幼儿体验到教师的亲切与关注,把教师看作是一个可以亲近的人。

1.3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功能。教师参与游戏是教师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也是教师向幼儿施加影响的过程,教师作为成人所具有的丰富知识经验和作为教育者的意图在游戏中可以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幼儿,幼儿也在游戏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的影响。

2教师指导要把握时机,在孩子需要的时候介入才是最佳时候

我们知道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并不是教师指导的频率越高,幼儿的游戏热情就越高,更不是教师参与幼儿游戏越积极,幼儿游戏发展得就越快。因此,游戏活动的组织、指导也就成了我们一线老师实践工作中研究、探索的不变的主题。其中教师的“介入”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因素,“介入”与“不介入”只在一念之差,如何把握这关键的瞬间,在孩子需要帮助或不需要干扰时作出正确的判断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这个介入时机的适宜性问题就是我们一线老师最难把握的。下面,我围绕两个“案例”从实践层面谈谈老师在遇到类似情境后“介入”与“不介入”的情况。

案例一

大班的医院游戏开始了,孩子们分好了工(大卉是医生,潇予是护士,强强是病人),他们用小椅子搭围墙、病床。这时,①老师走过来没有仔细观察孩子们的游戏行为就说:“别忘了把医院的围墙围起来!”说完就走了。布置完场地、准备好了器材,游戏正式开始了。医生给病人开了刀,护士非常细心的给病人喂药、打针,为病人盖好被子。②这时老师又走过来说:“,潇予,你在给病人盖被子?小护士真细心!”等老师第三次再来到医院游戏时,正遇到医生与“病人”强强发生了争执,医生要求强强出院,因为又有新的病人要进行手术了,而强强认为自己刚进行手术还不能出院。两方谁也不让谁,游戏僵持着。此时,③老师说:“你们认为刚进行完手术的病人能马上出院吗?如果不能,一般是怎么处理的?”护士潇予说:“还不能出院,还要进行观察。”“那该在哪里观察呢?”“在病房里,可以转到普通病房。”老师说:“那你们就去准备吧,需要什么帮助请来找我!”于是,幼儿又用小椅子在边上搭了一个床位,把“病人”强强转入了普通病房,游戏继续进行。

在上例中,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共有三次,笔者把其分为两种情况,分别对之分析、阐述。

情况一:无意义的干扰

笔者认为案例中教师对幼儿游戏的前两次介入都是无价值的,因此把它列为无意义的干扰。当孩子们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游戏,他们没有遇到困难、没有违反规则,更没有任何求助行为,老师的两次介入①②根本没有实际意义,反而对幼儿的游戏发展产生了干扰性作用。为什么幼儿游戏中常常会出现教师的无意义介入?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太习惯于幼儿的求助了,当幼儿自主的、有目的的、忘我的、投入的沉浸于游戏时,老师往往由于不习惯或者觉得无所事事,以至于会不假思索的介入幼儿游戏而对幼儿游戏产生干扰作用,如上例中的“别忘了把医院的围墙围起来!” “潇予,你在给病人盖被子?真细心!”又如:“你是谁呀?”“你在干什么?”等等。实际上这些问题根本不需要问,我们只需要耐心的观察幼儿的游戏,“他是谁?”“他在干什么?”都会在幼儿游戏中找到答案或得到验证。因此,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不适宜性,缺乏耐心及盲目性是其中原因之一。要知道盲目地介入幼儿游戏可能会打断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也会影响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及与伙伴间的相互作用,更会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甚至于反感。

情况二:有意义的帮助

当幼儿的游戏遇到了困难而他们又无法解决时,可能会导致游戏情节的停滞不前。如果老师的介入能促使游戏继续开展、游戏的情节获得拓展那就是必要的和适宜的。如上例中孩子对于“开完刀”的病人如何安排出现了争议。而老师的第三次介入就是及时的捕捉到了幼儿的需要,运用了间接的语言提示才促使幼儿游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老师并没有直接的提议,而是进行间接的引导:“刚进行完手术的病人能马上出院吗?”“该在哪里观察呢?”孩子在得到老师的语言提示后,马上找来替代物“小椅子”,并把它一个一个拼成床位,把“病人”转入普通病房,医生马上给一位新的病人“开刀”。老师的介入满足了需要帮助的孩子进一步拓展游戏情节的需要,是适时的、也是适宜的,更是一种支持性的介入,而并非是干预性的。

案例二:

娃娃家游戏中,丁丁和宁宁分别担任了“妈妈”和“孩子”的角色。游戏开始后,每人拿了一盆“水果拼盆”的操作材料各自进行操作,对外界的干扰不闻不问。游戏过半,老师发现两人始终没有说过话、离开过娃娃家,就说:“妈妈,你家的孩子生病了吧!需要送医院去吗?”“妈妈”还没答话,“孩子”却先回答说:“我不去!”“妈妈”看了看孩子,继续操作“水果拼盆”。老师发现孩子根本不理睬就走开了。过了会儿,老师又来了说:“妈妈,去超市吗?等一下我来找你!”孩子并没有回答。老师随即出去,回来时手里提着小食品说:“妈妈,我给你们买了些小食品回来,放哪里?”孩子一概不理,专心致志的操作着“水果拼盆”。

为什么老师多次执意的介入?老师认为:“孩子太专心于操作“水果拼盆”了,都忘记了自己‘妈妈’、‘孩子’的身份,忘记了自己的角色行为,游戏间也没有进行交往,老师想通过自己的提示或介入使孩子获得更多的交往经验。”原来老师以理想的游戏模式束缚了孩子的自由游戏的空间。我们都知道,游戏是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情感的、知识的、技能的等等目标我们都能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实施来实现。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并不是每一次游戏都能达到促进孩子全方位的发展的理想教育目的。在上例中出现了孩子专心操作“水果拼盘”的情况,而暂时忘却了娃娃家“妈妈”、“孩子”的身份和角色职责。老师一次又一次的介入孩子游戏实质已构成对孩子游戏的干扰,也失去了进一步了解孩子需要的机会。我们也看到了老师无论做多大的努力也无法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上移开。这种孩子对某一事物特别关注的现象,在幼儿的活动中经常发生,也是幼儿给教师的某一种信息。作为老师,笔者认为应该暂时放弃直接干预游戏的方法,而应采取对幼儿的游戏进行“跟踪性观察”的方法,来了解有多少孩子关注“水果拼盘”?关注的程度怎样?都在进行怎样的操作?等信息,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如果有很多的人关注“水果拼盘”,老师可以考虑是否可以开展一个“水果拼盘”区域,引导孩子在排列方法等技能上从纵深出发展。如果只有少数的孩子关注“水果拼盘”,老师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了解“水果拼盘”区的人员有没有与别的区域进行交互,或者可以采用“扮演角色”等方法促进游戏间的交往。

总之,幼儿游戏过程是一个犹如“打乒乓球”的师幼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发挥“双主体”作用。即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活动目标的主人,主动学习的主人,活动环境的主人;教师应成为幼儿游戏的观察者、倾听者、支持者、扶持者、提供者、咨询者、指导者。教师要学会接住幼儿的“有效球”,即教师的指导一定要把握时机,只有在孩子需要教师的介入时,教师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和准备时,教师的介入才是最佳时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