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湖北二师范文

湖北二师精选(九篇)

第1篇:湖北二师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饮食结构营养

中国营养学会将食物分为五大类,即谷类,肉、蛋、乳类,豆类,果蔬类及油脂类[1]。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尽相同。除母乳对婴儿外,任何一种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组成,才能满足人体各种营养需要,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目的。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生长发育的中、后期,活泼好动,运动量大,加上繁重的脑力劳动和面临就业的压力等,正是一生中各种营养素需要量最大的时期[2],同时也是形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的重要阶段。面向21世纪,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使这种思想落到实处,必须重视大学的体质健康[3]。合理的饮食是保持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对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的饮食结构进行调查分析,旨在引起在校大学生对健康和饮食的重视,并为高校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文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建筑与材料工程系5个院系部分在校学生,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各个专业中随机抽取21个班级,对所抽取的班级的学生全部进行饮食结构调查,由调查对象无记名填写问卷,并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823份,收回795份,回收率为96.60%。剔除不合格问卷26份,合格问卷769份,问卷合格率为96.73%。对回收问卷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分析。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食用主食的情况。

主食主要指粮谷类食物,以及它们的制品。这类食物含有大量的淀粉,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碳水化合物是人类最易获得也是最经济的供能物质,在人体内主要用于热能的消耗,是人体绝对不能缺少的能量来源。

从表1可以看出,绝大部分(95.02%)男生符合标准,情况较好。相反,女生的情况不容乐观,有近一半(46.36%)的女生主食摄入量明显不足,为了保持苗条身材,许多女生中餐和晚餐都只吃一两饭,一部分女生甚至晚餐不吃主食。

2.2食用蔬菜、水果的情况。

表2数据显示,每天食用蔬菜的学生只占27.31%,但经常食用蔬菜的比例较大,占51.37%,偶尔食用的占19.25%,几乎不食用的占2.08%。

表3为每天食用水果的情况,可以看出每天食用水果的男生只有3.35%,女生有14.77%;经常食用的男生占12.84%,女生占41.19%;偶尔食用的男生占62.92%,女生占41.19%;几乎不食用的男生占17.88%,女生占2.84%。可见,虽然食用水果的情况男女生都不好,但女生食用水果的情况明显好于男生。

2.3食用鱼虾蟹类、肉类、蛋类的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每天食用鱼虾蟹的学生几乎没有;经常食用的学生只有5.85%;偶尔食用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最大,占54.10%;几乎不食用的也不少,占39.53%。说明我校学生很少食用鱼虾蟹类食物,主要原因是我校食堂很少提供这类食物,鱼偶尔有,但是虾和蟹几乎没有。

每天食用肉类的学生占5.85%;经常食用的占23.80%;偶尔食用的比例最高,占62.68%;几乎不食用的占7.67%。可见,食用肉类的情况与食用鱼虾蟹类的情况比较相似,都是偶尔食用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最高,不过食用肉类的情况比食用鱼虾蟹类的情况稍好,原因在于学校食堂每天都会提供肉类。

食用蛋类及其制品的情况与食用肉类的情况非常相似。每天食用的学生占3.38%,经常食用的占24.97%,偶尔食用的占61.64%,几乎不食用的占10.01%。学校食堂天天都会提供蛋类,且价格比肉类低,可我校大学生食用蛋类的情况依然不佳。

2.4饮用乳类和食用豆类或豆制品的情况。

营养学专家指出,乳类是营养最丰富的食物,不仅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而且含有人体中需要的钙、铁、锌、钾等矿物质,特别是含钙量较高,是天然钙质的极好来源。国际营养学权威人士认为,每天喝一杯奶,有增强免疫力,防止中风,增强骨骼等几种功效[4]。但从表5中数据可知,我校大学生每天饮用乳类的只占5.07%,经常饮用的占17.95%,偶尔饮用的占58.00%,几乎不饮用的占18.99%。可见大部分的学生饮用的乳类过少。

豆类是我国的传统食品,特别是大豆,含有大量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及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等。表5中数据显示,每天食用豆类的学生占11.70%,经常食用的占42.65%,偶尔食用的占40.05%,几乎不食用的占5.59%。可见,食用豆类的情况要稍好于食用肉类、蛋类的情况。

3.结论与建议

我校大学生的饮食结构不够合理。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营养知识不够了解,因此高校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建议开设《营养与健康》、《营养学》等公共选修课供学生选修,或开设各种形式的营养知识系列讲座、有关营养与健康的专题报告。另外,高校还可利用校园网、广播站等形式进行宣传,也可在学生食堂、教学楼等开辟营养宣传栏向学生宣传有关饮食、营养知识。

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饮食营养搭配不够重视。研究表明大米、小米、大豆、牛肉分别单独食用,其蛋白质的吸收利用率分别为77%、57%、64%和76%,若以上四种食物分别按39%、13%、22%和26%的比例混合食用,其蛋白质的吸收利用率可达89%。具体到一日食谱的确定,一般选择2种以上的动物性原料,1―2种豆制品及多种蔬菜,2种以上粮谷类食物原料,所以大学生在日常饮食中要注重营养搭配、互补和平衡,营养素的种类要齐全,数量要充足,比例要适当,提倡粮豆搭配和动植物食品混食,这样可使营养素之间取长补短,相互补充,提高营养素的利用率。同时,高校也要加大对食堂的管理力度,加强对食堂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使他们在注意食物卫生的同时力求达到营养配餐,针对大学生的营养需求、口味,季节和市场价格等,调整饮食结构和食物价格,全方位、深层次地解决大学生就餐质量问题,提高大学生的营养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志皋主编.食品营养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陈天义,刘希锋,李锋,余学江.安徽理工大学学生营养知识、态度与膳食行为[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1):907-908.

[3]卓杰先.广西桂中地区大学生饮食、营养知识与健康行为的调查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7,26(8):33-36.

[4]陈云富,张建中.708名大学生饮食状况调查[J].中国校医,2005,19(1):64-65.

第2篇:湖北二师范文

1、湖北省二本大学共有24所。

2、湖北省二本大学具体名单:

武汉东湖学院、汉口学院、武汉科技大学、三峡大学、长江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轻工大学、湖北民族学院、湖北经济学院、江汉大学、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黄冈师范学院、湖北工程学院、湖北科技学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湖北文理学院、湖北理工学院、湖北医药学院、荆楚理工学院、湖北警官学院、武汉体育学院。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湖北二师范文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对湖北省地方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进而提出一些研究对策和合理的建议。为促进湖北省地方高校网球运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地方高校 网球运动 现状 对策

近几年来,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网球运动在我国蓬勃发展,由少数人参与到逐渐向大众普及。而大学生作为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充满朝气的群体也成为了这项运动的主要参与者。但由于某些客观和主观上的因素,使得网球运动在全省各地区高校的发展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本文对湖北省各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参与网球运动的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其自身发展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为湖北省地方高等院校网球运动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也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研究对象与方法:本文以湖北省内7所地方高等院校,长江大学(荆州)、三峡大学(宜昌)、湖北工程学院(孝感)、湖北师范学院(黄石)、黄冈师范学院(黄冈)、湖北理工学院(黄石)、湖北科技学院(咸宁)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进行研究。

一、发展现状与分析

(一)湖北省地方高校大学生对网球运动的认知情况

通过调查研究7所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对网球运动的喜爱程度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网球运动表示喜欢和较喜欢的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68%和23%,表示一般喜爱的占5%,表示不喜欢的占4%,这说明网球运动以其特有的锻炼价值和趣味价值,以及深厚文化底蕴、高雅的属性吸引着高校学生,大多数学生都有比较强烈的参与网球运动的愿望。反应了大多数同学对参加网球运动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而对网球运动不感兴趣的大学生只是极少数。网球运动在我国高校作为一个新兴的体育项目,正在受到我省各地方高校学生的喜爱。

(二)影响地方高校大学生参与网球运动的因素

通过“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你参加网球运动”的调查中得知,影响地方院校学生参加网球运动的主要因素包括:第一,场地或场地设施不健全。第二,资金,时间不充足。第三,不会打网球。第四,没有兴趣。第五,没有老师教也没有网球拍等等。

1.湖北省地方高校网球运动师资现状

湖北省地方高校网球教师现状不容乐观,师资力量较为匮乏。在所调查的7所地方高校的网球教师中,仅有10位是体育院系网球专业教师或网球专业教学教师,其余的全是从其他项目转行过来的。有的是因为兴趣而转行,有的是因为职业需要而转行,还有的是因为其他原因而转行的,水平也参差不齐。这对网球运动水平的提高是不利的。

2.湖北省地方高校网球场地的数量现状

目前阻碍湖北省地方高校学生网球运动的最主要问题是场地数量不够。作为研究对象的7所地方高等院校中,只有湖北科技学院和长江大学两所地方院校的网球场地数达到了6块以上,其中湖北工程学院的网球场地数仅为2块,远远不能满足教学和使用需求。7所地方院校中完全开放的网球场地数仅有长江大学6片,三峡大学4片,湖北科技学院9片,按平均每所学校2万人来计算,可以看出学生数量与场地数量的比例显然太小了。

二、对策研究

(一)加大资金投入,加快网球场地设施建设

网球运动场地、器材设施是开展网球运动的物质保障。首先,修建网球练习墙。其次,在排球场或者篮球场划上网球场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场地不够的情况,只需要很少的变动,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资金。第三,修建网球场地。学校可以寻求热爱教育的企业或私人共建网球场。

(二)加大网球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网球运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地方院校的网球教师缺乏,这对高校网球运动水平的提高是不利的。因此,地方院校应加强网球教师出外交流或培训,引进一些专业的人才,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

(三)提高网球课程质量

地方高校缺乏场地且缺乏师资,教学很难开展。因此要在地方院校普及网球运动,首先得提高已经参与网球运动这些学生的教学质量,营造良好的网球文化氛围,积极的推动网球运动在校园的开展,以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大学生们的需求。

(四)加大地方高校网球文化的宣传力度

高校要在网球文化方面多多宣传,让大学生去了解网球,让他们大多数人参与到网球运动中来,这样我们的网球运动在地方高等院校中就会快速地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95.

[2] 潭沃杰.影响中国网球发展的因素及其对策[J].体育与科学.1999.20(2):38.

第4篇:湖北二师范文

摘要:湖北经济社会的发展为高职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是随着我省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要求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也面临严峻挑战。近10年来,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快速增长,已成为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湖北经济;高职教育

一、引言

我们先从湖北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探讨,湖北省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特别是近10年,经济发展比较平稳,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3.4%(见表二),2008年,湖北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1330.38亿元,增长率为13.4%,表现了高速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省经济规模迅速增加,10年间,第一、二、三产业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02%、12.87%、11.13%(见表三)

数据显示,湖北省第二、三产业比重呈逐年增长趋势,是推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特别是近几年国内制造业正在向中西部地区实施产业梯度转移,以及“中部崛起”、“1+8”城市圈政策的实施,更促进和加快了整个省份工业化的进程。《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十一五”期间,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确定了4个目标:做强做大支柱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和提升服务业;发展和完善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以培育汽车、钢铁、电子信息、石化、食品和纺织6个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支柱产业为重点,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十一五”期间,湖北省现代制造、网络通信、纺织、生物制药、电子商务和航空服务等行业将会有大的发展。

二、湖北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特点

(一)技能人才供给总量不足

但是随着我省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要求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工作也面临严峻挑战。从总体上看,高技能人才工作基础薄弱,培养体系不完善,评价、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者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当前,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加快推进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是增强经济社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增强党的阶级基础的必然要求。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努力开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局面。

这些政策的实施对湖北劳动力数量、质量及层次的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湖北高职教育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因此,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07年8月17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鄂办发[2007]23号)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发展要求。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湖北省2008年2季度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表明,从供求状况对比看,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求人倍率较大的是高级工程师、技师和高级技师,其求人倍率分别为1.91、2.09、1.55,出现有了岗位而无合适人选的尴尬。

另外,湖北省劳动和保障厅子课题《关于湖北省高技能人才短缺的调查分析与对策建议》报告显示,根据我省劳动力市场监测数据回归分析的结果,劳动力市场上初、中级工的需求比重和求人倍率,将分别以每季度0.001%和0.014、0.008%和0.023的速率缓慢提升,而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需求比重和求人倍率,则分别以每季度0.001%和0.013、0.003%和0.036、0.002%和0.009的速率缓慢下降。也就是说,即使不考虑由经济动态发展所伴生的高技能人才需求,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也需要分别平均增加15.6%、49.4%和64.6%的供给量,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加快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步伐,就是到2010年这种供求结构失衡、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现状也难以改变。 转贴于

由此可见,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任务繁重,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迫切。湖北省经济及人力资源的现状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二)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湖北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力量

近10年来,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快速增长,已成为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力量。到2007年底,湖北高职高专院校的数量已经达到48所,占湖北高校数量的55.81%;高职在校生28.61万,占湖北省高等学校在校生总量的19.73%;2007年湖北高职高专学校招生人数为11.42万,占当年湖北普通高等院校招生人数的25.19%。

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在我省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起到了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为保障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湖北省人民政府及相关部委颁发了一系列的文件,为我省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指导,其中重要文件有:《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鄂政发[2006]23号)、《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实施湖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的通知》(鄂高教[2008]9号)、《省教育厅关于做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估工作的通知》(鄂高教[2008]29号)。这些文件对高职教育在我省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给出了明确的描述,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类型,终结了长期以来的“层次与类型”之争。文件还对我省高职院校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指导,明确了我省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规定了“高技能实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对我省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三、湖北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

人才培养与职业、行业要求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推行双 (多)证书制度,促进就业。按照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计划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使学生考取一种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不仅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就业,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加强科研建设工作。加强横向项目的融合与发展,锻炼师资队伍建设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从适应社会需求和促进自身发展的角度,正视现实,立足其位,高瞻远瞩,明确定位,在高职领域争创一流。

办好高职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随着经济、社会与科技的发展以及人自身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的内涵及外延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为了满足如上这些要求,必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同时,要开放办学,促进与全国乃至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第5篇:湖北二师范文

关键词 民办高校 体育现状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3-000-01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9所湖北省教育厅直属的民办普通本科学校和民办高等职业学校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仔细查阅了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高职体育课程体系改革与构建研究、简明体育课程教学论等书籍。

2.问卷调查法。本文共设计出教师和学生的两份不同问卷。教师问卷主要是调查师资配备及体育课程设置等情况。

3.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等相关地统计软件,对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所收集的大量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归纳与总结,得出相应的结论\

二、结果与分析

(一)湖北省民办高校体育课程师资配备的调查与分析

1.师生比例不均衡。在调查的9所民办高校中,共有体育教师289人,平均教师数量是32人。目前9所高校在校学生的数量大约为95000人,那么体育课程师生比例约为1:329,充分说明,虽然湖北省民办高校加大了体育教师的引进,但速度远远低于招生的规模,师生比例失衡现象依然严重。

2.教师队伍年轻化。湖北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年龄分布合理,总体呈现年轻化,31-40岁的教师所占比例为72.0%,是目前各高校体育教学的生力军。从另一方面也能够说明,各高校在一定程度上注重师资队伍梯队建设,有助于体育学科的发展。

3.学历与职称结构合理。湖北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师的学历与职称,较2008年相比,变化很大。在教师学历方面,高学历的人才不断增多。充分说明体育教师注重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呈现出“以老带新、以新促教”的良好局面。

(二)湖北省民办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1.课程开设项目。在调查的8所民办高校体育课程的项目设置中,都包括了例如篮球、足球、田径、乒乓球、排球等传统运动项目。受到各学校体育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的影响,羽毛球、台球等项目的设置程度不及传统大项。

2.课程模式。8所民办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相对集中于“三段型”和“并列行”两种。有6所学校在大一开设体育基础课,大二、大三开设选修课,占到75%。有2所学校是在大一、大二同时开设体育基础课和选修课,占到25%。

3.教学形式。8所高校的教学形式基本相同,都是采用班级课堂上教学,并且限定班级人数,基本上是采用先选先得的方式,安排班级学生。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处于完全“自由”的状况,体育教师基本上不会参与其中。这种教学形式属于典型的传统式模式,很难调动学生的体育热情。

三、湖北省民办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认识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对8所高校354名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不强。湖北省民办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是参与不是很理想,认识与现实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课外体育锻炼无规律

8所民办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规律性总体而言不够理想。课外体育锻炼非常有规律的学生只有51人,仅占14.4%,这也说明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规律性不强,与上述参与的主动性相吻合。

(三)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多样性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总体上是良好的,并呈现多样性。在对8所民办高校的调查中发现,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前三位的是强身健体、掌握运动技能和打发无聊时光。 从侧面分析,说明高校的学分管理体系对课外体育锻炼有着一定的影响。

四、结语

(一)学校领导重视,建章立制

从学校层面出发,对整个课程模式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会极大地提高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规章制度的设立不仅要考虑对学生的约束和激励,而且也要包含对教师职责及其工作量的认定与奖励

(二)打破部门壁垒,通力协作

体育课内外活动需要全校及各学院共同组织与管理,要求各学院或各部门打破壁垒,为保障体育课内外活动的实施,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打造畅同的运营方式,共同参与、共同管理。

(三)课前充分调研,按需设班

各学校应在实施该课程模式前期,对学生的运动兴趣、体育场地场馆的拥有量和体育师资专业技能等方面,进行充分调研,获取详实的资料和精确的数据。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简明体育课程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6.

第6篇:湖北二师范文

许家林教授1956年8月生于湖北荆州,1972年12月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7年,1974年底始任生产大队会计。1979年10月考入湖北财经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就读于财务会计本科,1983年6月毕业并获经济学学士学位,尔后即一直从事会计专业的教学与研究。1992年11月评为讲师,1994年12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12月再次破格晋升为教授。1996年9月考入天津财经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于玉林教授,1999年6月毕业并获博士学位。2001年9月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任教。先后评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许家林教授还兼任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会计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非执业会员。

许家林教授是一位视学生为儿女的优秀教师,在为人、治学上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悉心教导,从做人到治学,从教学到科研,从道德到实践,堪称师德之楷模。许家林教授将自己定位为学生的朋友与指路人。他常说,“师德”是对教师职业的一种客观要求,但其也并不是一个抽象的观念,它应当由每位高校工作者在各自工作岗位上所做的一件件实实在在的小事所构成,应以“责任”为主导,把大事做小、把小事做实、把实事做细,把细事做得有头有尾。许家林教授所理解的师德为教师应当承担的六种责任,即育人责任、教书责任、科研责任、服务责任、伦理责任与学习责任。对这六种责任许教授这样理解:育人责任主要是教育学生做人,老师要关心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及时鼓励学生,多多结识学生;教书责任主要是认真传授专业知识,注意研究教学方法,全面掌握教学技术,善于运用教学艺术;科研与学习责任是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掌握新理念,不断掌握新技术,不断使用新方法,不断利用新媒介,不断完成新任务;服务责任在于,为过去、现在的学生服务,同时还要为将来的学生服务,不仅要为校内学生服务还要服务于校外的学生,并不仅限于本专业的学生;伦理责任在于尊重和爱护学生,身教重于言教,要有做人的行为准则。

许家林教授是一位严谨细致、勤奋执着的学者,治学严谨,著作等身。许家林教授一生致力于会计基本理论、会计教育、资源与环境会计等领域的研究与发展,在国内及港台专业期刊上20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6部,主(参)编并已公开出版了会计类论著及教材20余部,主持或参与各级科研、教研课题数十项,有13项科学研究成果和10多项教学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及其他奖励。许家林教授先后被授予“全国师德标兵”(2006)、“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2009)、“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2006)、“湖北名师”(2011)、“湖北省优秀教师”(1992、2001)、“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湖北省省属高校学科带头人(会计学)”(1999)等荣誉称号。

第7篇:湖北二师范文

(1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财经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3 ;2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经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4)

摘 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职能,也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要求。湖北高职院校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在总结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基础上,着力探索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发展途经。

关键词 :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8.002

*基金项目:2014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4G587);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项目编号:2013A041)。

作者简介:李慧(1981-),女,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财经学院讲师,华中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李萍(1987-),女,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经济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收稿日期:2015-01-20

我国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经历了由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到社会服务的过程。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高职院校优势,使之充分发挥推动湖北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作用,是一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1 湖北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近年来,湖北省高职院校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围绕富强湖北、创新湖北、法治湖北、文明湖北、幸福湖北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力度。

第一,初步建立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和产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2013年度报告》显示,2012-2013学年度,湖北省共有独立设置高职高专院校55所,包括3所公办高等专科学校,41所公办高等职业学校,11所民办高等职业学校(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4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5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6所)。湖北省独立设置高职高专院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44.83万人。

第二,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湖北省实施职业教育“319工程”,开展职教园区建设,组建各种层次、不同行业的职业教育联盟,建立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制度,实施“楚天技能名师”计划,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校企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第三,围绕节能环保、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国率先实施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支持高等职业院校与其对应的行业、企业联合开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第四,充分发挥湖北高职院校技术优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或行业产业提供具体直接的技术创新、咨询、推广和服务。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湖北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明显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湖北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湖北省高职院校在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得到了各级政府、产业界等方面的重视,也做出了许多成绩,但与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相比仍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实际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高职教育设置专业缺乏前瞻性,与社会需求脱节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没有意识到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办学理念落后,缺乏市场的前瞻性,在设置专业时考虑市场需求不足,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结构不相适应。被重复设置的“热门专业”,就业情况并不理想,而不少区域经济发展真正需要的专业人才又十分匮乏。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为例,按“质量、结构、规模、效益”的评价要素来看,学校专业设置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从人才培养质量上,尚不能体现“高”;从结构上看,武汉市重点发展的产业对应的专业还不具规模,如动漫、文化创意;与武汉市千亿产业对应的专业仅有汽车;从总体规模上看已经具备,但存在均衡性问题;从效益上看部分专业的规模效应还未体现,学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也是湖北省高职院校的共性问题。由“十二五”期间湖北省高技能紧缺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可知,到2015年,湖北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与2008年相比,7年之内增加52.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7.5万人。2020年,高技能人才达到25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31%以上。由表1可知,面向第一产业的专业数、专业点数、在校生数较少,第一产业科技人才严重短缺;由表2、表3可知,面向“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的纺织、食品、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的专业、专业点数及在校生数偏少,面向新材料等产业的专业几乎还是空白。

2.2 教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

客观来说,高职院校教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不足,一方面,他们的科技开发能力不如普通本科院校教师,专业技术攻关能力比较薄弱。另一方面,大多数高职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其专业业务工作的实践经验相比一般企业从业人员十分匮乏,课堂讲授与企业生产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这些问题既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又使得教师开展的社会服务与企业的要求不对接,服务效果不够理想。

2.3 服务能力建设层次不深入,服务内容和形式有待拓宽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层次不深入,服务的内容还比较单一,还只停留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面向社会开展职业资格培训、认定和考证工作上,缺乏针对企业的生产实际需要的科技研究与开发。

3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探索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是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前身为“两湖总师范学堂”。学校办学条件良好,设施先进,建有校内实训基地120个,校外实训基地166个,馆藏图书121万余册,现代化信息网络覆盖全校。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教职工840余人,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学校设有学前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与电气自动化学院、汽车技术与服务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财经学院等12个二级学院,招生专业涵盖12个专业大类,制造、文教、土建、财经、电子信息、旅游、艺术设计7个大类为我校重点建设与发展专业大类。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学校一直注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探索,鼓励和支持广大师生走出校园、服务社会,在服务中形成优势,创建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才能提高学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从而获得生存的基础和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3.1 明确办学理念,树立服务意识

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先进的办学理念对内是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是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高职教育要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的理念,要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调整专业设置,制定培养目标,紧紧跟上产业发展步伐,承担起经济发展中技能型人才保障任务。学校坚持“五个三”的办学理念:“面向现代城市化、城市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三个面向),坚持“城市导向、区域导向、市场导向”(三个导向),瞄准“新兴产业、新兴行业、新兴职业”(三个方向),实施“高技能教育、通识教育、养成教育”(三种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造就“能工巧匠、岗位专家、行业大师”(三种层次人才),实现内涵式发展、跨越式发展与差异化发展。2014年,学校进一步确定了“服务经济结构调整,面向市场紧扣产业设专业;服务职业人才培养,依托行业深挖内涵建专业;服务国计民生工程,政行企校四方合作兴专业”的总体思路。专业结构布局以土建、教育类专业为特色(行业、企业背景),以机械、汽车、电子类专业为骨干(区域经济重点产业),以财经、文创、管理、服务、传媒类专业为重点(生产、生活类服务行业)。

3.2 以“订单培养”等形式为企业提供高技能人才

学校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用人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实训,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高度、密切的合作。如汽车技术与服务学院与长安福特公司合作,在校区内建设实训基地,校企双方联合开发课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教材,共同举办“长安福特订单班”。机械工程与电气自动化学院与世界500强企业“科达集团”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开发适合企业需要的教材,开设“新型墙体材料制造生产副厂长”订单班,学生毕业后将成为该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通过订单式培养,该校机电学院焊接专业毕业生月薪超过6 000元,打破了高职毕业生拿不到高薪水的成见;学前教育专业、初等教育类专业的毕业生生均6个岗位,还未毕业就被用人单位一抢而空。汽车类、建工类、机械类等专业近年来就业满意度高,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3.3 精心打造职教集团,积极构建区域校企交流平台

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紧密联系。截至目前,该校已成立和加入了五个职教集团,政、校、企合作全方位展开,与近300个世界500强企业、国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合作开发与设计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实训教程、实训手册;聘请企业行业技术人员兼职教学;接纳学生实习、就业。企业因其成熟的文化、先进的技术设备、完善的企业管理、较强的就业岗位储备,成为学校校企合作的可靠战略伙伴。如,该校学前教育学院以武汉学前教育职教集团为依托,通过各级专家评估并获批承担《湖北省学前教育专业技能高考》组考资格。

3.4 发挥各二级学院特色专业比较优势,面向社会服务城市

学校是教育部命名的“师范教育先进学校”,学前教育学院和初等教育学院发挥“师范教育”优势,为湖北省尤其是武汉市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基础教育人才,现武汉市小学、幼儿教育界的名师、骨干教师80%以上都是该校的毕业生,其中不乏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学校汽车学院、机电学院及电信学院承担“市职业技能实训基地”项目,基地主要承担汽车维修工、模具设计师、数控车工、维修电工等7 个工种中高级职业技能实训及鉴定基地工作。职业网球学院、外事外语学院积极服务WTA顶级赛事。赛前,网球学院承接了此次活动600 多名志愿者的培训,全院师生全程参与、成功策划并实施培训方案。电信学院智能楼宇专业师生共同走进“部级城市住宅试点优秀小区”常青花园社区,对社区高标准道路、水电和现代化的电子监控管理系统进行调研,并帮助维修社区监控系统;参与社区信息采集工作,帮助社区工作人员建立信息查询网站系统,实现社区智能化管理;义务为社区开办电脑培训班,为大家讲解计算机及网络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充分发挥技术专长为城市社区提供服务。

3.5 打造“双师型”教学队伍,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为增强教师服务行业、企业、社会能力,学校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学队伍,每年外派120多名教师到企业锻炼,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同时邀请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技术能手”走进课堂,并为行业大师成立“服务大师工作站”,请他们定时到实习基地,手把手教学生学习技能。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更好地促进了他们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的提高,同时也拓展了社会服务领域。

3.6 学校教师主动参与企业各类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项目

学校注重以项目为纽带,积极开展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通过科技开发,既服务了区域经济,也锻炼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企业服务能力、技术指导能力、项目研发能力。机电学院与武汉交科港口机械工程研究所签订技术服务合同负责张家港保税码头汽车滚装物流系统规划分析项目。建工学院与新八建集团建设有限公司合作签订协议,为对方制定武汉网球中心看台测量定位施工方案,所编制的《武汉网球中心看台测量定位质量》QC 成果获得湖北省建设工程一等奖、全国建设工程二等奖。财经学院教师担任上海库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市场调研项目的项目经理。创艺学院教师参与武汉体育发展投资有限公司WTA 赛事策划、组织管理和平台宣传工作。汽车学院教师参与武汉市泽邦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骐铃系列车型车辆及部件的设计开发、售后技术文件(维修手册、零件图册、使用说明书)的编撰。机电学院教师参与焊接技术专业教师、科玛公司人员共同开发“焊接教学训练模拟器”软件。酒店学院教师为多家知名酒店提供技术培训和咨询。学校还承担了工作室项目。如,建筑工程学院的“造价工作室”承接工程造价项目。酒店管理的“中国服务大师(湖北)工作站”为酒店行业提供营销咨询、开业策划、人员培训、技术指导、经营分析、管理顾问、餐饮连锁推广等服务;为专业学生提供职业技能考证、酒店兼职、实践教学等服务。学校一直支持各学院、各专业教师积极依托“产学研”项目服务地方,2014年度,学校有7项“产学研”项目获武汉市教育局立项。

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已进入全新的发展时代,追求生源扩张的发展模式已成为历史,内涵发展、品牌构建、凸显特色、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已成为现代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一现实趋势下,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将进一步增强竞争意识,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服务中寻求发展的新机遇,在服务中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 汪立超.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地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职业教育,2012(12)

2 史晓英.高职院校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建设能力的途径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2)

3 雷久相.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策略研究[J].教研理论,2012(36)

4 李慧.高职院校服务湖北经济发展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13(11)

5 王霞.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途径与方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3)

6 付义朝.湖北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10(6)

第8篇:湖北二师范文

5・12汶川大地震已将湖北和汉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2010年6月25日,湖北率先实现了援建项目的整体移交。在此基础上,双方又达成了长期合作协议,让汉源人民充分享受到了对口支援的丰硕成果。湖北援建回访代表之一、湖北省抗震救灾对口支援办公室主任尤习贵说:“我们不仅要帮他们盖好房子修好路,还要帮他们恢复灾后的生活能力。”

湖北智力技术支援与基础建设几乎同时启动,《湖北省对口支援汉源智力技术支援方案》明确了湖北省委组织部、建设厅等12个单位分别承担智力技术支援任务,并分别提出了提高当地教育教学水平、医疗服务水平、科技推广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目标。由此,湖北在汉源县开始实施“35510”工程,即:实现教育、卫生、农业技术人员培训3个全覆盖,投资5000万元和选派500人次技术人员到汉源,开展涵盖干部培训、教育、卫生、农业技术、科技服务、建筑技术、旅游事业、矿业技术、宣传文化、志愿服务等领域的10大援建项目。

教育培训充实汉源教育资源湖北作为科教大省,在灾后重建智力援建汉源的过程中,开展了史上最大规模的“送教上门”活动,对汉源教师队伍进行了分层次培训工作。湖北省教育厅把培训送到汉源教师的家门口,免费提供培训所需教材和学习用具,并为学员每天补助100元。去年暑假,湖北的教育专家团队已对义务教育阶段的1210名部分学科教师和200名县级骨干教师进行了培训,涉及小学语文、数学、中小学美术、初中语文、数学、英语、化学、地理、物理等10个学科。

与襄樊五中结成“一对一、全方位”结对帮扶对子的汉源二中的校长叶涛介绍说:“襄樊五中将派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等专业人才到汉源二中进行讲座、授示范课、培训业务知识等,二中也将以教务处牵头,在教研处等部门选派干部、教师到襄樊五中,进行部门对接学习。后续的工作可以充分发挥湖北省和汉源县教育远程交流平台的作用,通过网络跟踪培训实现。”

医务培训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智力援建工作启动后,汉源县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湖北1家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进行对口支援。湖北省卫生厅派出150余名医疗卫生专家,对汉源医疗技术、卫生监督、疾病控制等方面进行帮扶。汉源县医务人员每年还可以到湖北省进修培训,去年汉源县就组织了两批医务人员到湖北省4家三级甲等医院进修培训,目前培训已完成。

湖北省第九批对口支援汉源医疗队队长程浩,是2010年4月至6月到汉源参与援建任务的,他与其他队员一起,坐了18个小时的火车,6个小时汽车,翻越了海拔3000多米的泥巴山抵达汉源县医院。在进行了简单的工作交接后,他不顾疲劳开始了援建生活。在汉源县医院,程浩开展了《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与防治》和《围手术期镇痛》两次专题讲座,还在外科及手术室开展了4次科内讲座,在医院大受欢迎。

湖北省医疗系统还为汉源县援建了一套价值280万元的远程会诊设备,建立了28个互动平台。这些设备可以发挥远程医疗视频会商会诊、远程教育平台的作用,对特殊病理进行网络指导,对疑难杂症实行网上就诊。目前,湖北同济、协和等医院的专家、教授已经开始和汉源县、乡两级医疗单位进行面对面视频会商和远程会诊,并开展医学新知识、新技术远程视频培训。这对提升地震灾区卫生防病治病能力、解决边远山区群众看病就医难将起到重大作用。

农技培训提升农业技术含量2009年,湖北省开始农业智力技术支援“1185工程”。这项总投资达1700万元的工程不仅为汉源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当地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为支持汉源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湖北省农业厅援建办组织了有关技术专家,奔赴汉源展开了深入调研,为当地提供优良脱毒薯种;受湖北省农业厅和湖北省援建办的委托,湖北农技推广总站农技师王成新2009年8月带着湖北马铃薯新品种、新技术来到汉源,他除了手把手地教当地农民栽种、管理,还走村串户为农民讲解有关技术。在湖北的大力支持下,汉源马铃薯良种繁育中心的年产量能达到600多万粒,将当地马铃薯产量提高了近50%,仅此一项,就可为当地农民增收5000万元。

湖北还在九襄、清溪、唐家、小堡、安乐、大树和园艺场建立了7个农业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市荣乡因瀑布沟电站搬迁乡镇政府未修建),农民朋友有什么问题,只要到乡镇终端点,就可以通过网络得到华中农业大学专家的指导和帮助。去年4月27日,通过农业远程教育网络平台,汉源130多位农民在九襄镇网络教室听了湖北省农业厅专家讲授的果树栽培技术课。一位农民带来了一棵生病的金花梨幼苗,咨询治疗方法。远在武汉的果树栽培专家鲍江峰查看了幼苗症状后,当场开出了“药方”。通过网络及时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困难和问题,提升了广大县乡农技人员和种植农户的病虫防治技术和生产管理水平。

第9篇:湖北二师范文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学科梯队 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001-03

湖北新建本科院校共7所,占公办本科院校比重26.92%。在快速发展又面临激烈竞争的背景下,学科梯队建设与管理成为湖北新建本科院校工作的核心。学科梯队是适应高校某一学科发展,由趋同研究方向的教师逐步集聚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从事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团队。综合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学科梯队兼有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的职能,但其具有明晰的特征:学科归属性、工作内容的综合性、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非行政性。

一、湖北新建本科院校学科梯队建设与管理的阶段性特征

自1999年以来,湖北新建本科院校学科梯队建设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第一阶段,制定学科梯队建设与管理制度,准备启动学科梯队建设。建校之初的1-3年,处于全面调整时期,7所院校遇到了共性问题:一是学科专业过于集中,结构不合理。二是硕士、博士高学历教师比例偏低,部分教师学历层次和知识储备不能适应本科教育的需求,师资力量不足。三是正高职称教师数量偏少,在学术领域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极为缺乏。四是科研基础薄弱,与积聚雄厚实力的本科办学历史较长院校或是百年老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此阶段以学科发展为指南整合师资队伍,制定政策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提高学历,大力度扶持科学研究成为湖北新建本科院校的工作重点,并结合本校实情制定学科梯队建设与管理制度,为学科梯队建设做好前期准备。

第二阶段,培养学科梯队成员,初步构建成学科梯队。建校后的4-6年,处于按“本科迎评”要求进一步调整时期,按学科发展要求,7所院校在教师队伍中遴选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在重点学科及基础薄弱的学科从国内外引进学术造诣深、科研水平高、管理协调能力强、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学者,作为学科梯队的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通过3-5年或更长时间努力建成学科梯队团队。

第三阶段,加大学科梯队建设与管理力度,形成结构较合理的学科梯队。第三阶段是湖北新建本科院校建校后的7-10年,处于快速发展时期。7所院校通过加大学科梯队建设与管理力度,使其立足并服务于省级精品课程、省级品牌专业、部级精品课程、学科硕士点申请立项等学科建设。在学科建设发展中,逐步形成学科方向凝练、学科力量凝聚,学历、职称、年龄结构较合理的学科梯队,并提高其实力水平。

二、湖北新建本科院校学科梯队建设与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一)湖北新建本科院校学科梯队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学科梯队建设要求在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等方面结构合理。相比学科梯队建设起步阶段,近些年7所湖北新建本科院校通过倾斜性优惠政策,培养、直接调进或柔性引进了一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促使学科梯队结构不断优化,最显著的是学科带头人趋向年轻化、知识结构新、学历学位高、有海外学习或进修经历、科研成果水平高,一定程度改善了学科领域有影响力领军人才短缺的状况。但对于湖北新建本科院校,亟需培养一批留得住的、长期为学科发展作贡献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学科梯队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二)湖北新建本科院校学科梯队的协调与合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由于学科梯队建设时间不长,7所院校中部分学科梯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看似强大实质松散,其实是成员各自单打独斗、协同作战力不强的现象。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一是部分引进的有学术声誉的学科带头人,其研究方向不一定与学科梯队成员契合,既难以获得成员的辅助支持,也难以发挥引领作用。二是一些学科带头人缺少人格魅力,比较注重自我发展,而忽视了引导、提携年青人。三是目前高校现有人事聘用、职称晋升、科研绩效评估等政策过于注重成果第一完成人,这极大影响了学科梯队其他成员的积极性,导致成员间不愿合作,使学科梯队凝聚力缺乏。四是科研经费掌控分配、科研成果署名、获奖名誉、工作量分配等有失公平、公正。

任何一个学科的成长和发展仅靠少数学科带头人是不够的,学科发展目标的多重性要求学科梯队既要结构合理、又必须有一种团队精神、群体意识。7所湖北新建本科院校学科梯队要加强协调与合作,荣辱与共发挥集体智慧,促进学科建设发展。

(三)湖北新建本科院校学科梯队的部分学科带头人作用未充分发挥

目前,7所湖北新建本科院校学科梯队的部分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未能充分发挥带头作用。有的缺乏行政管理权,工作积极性不高;有的只注重个人业绩,忽视学科梯队的协调发展;有的为了谋求更大发展空间,拟进入更高层次的高校,没有投入更多精力。这些现象反映出湖北新建本科院校的相关制度存在缺陷,奖惩措施不够明晰、完善。

(四)湖北新建本科院校学科梯队的成员研究方向不稳定

由于7所湖北新建本科院校是由专科院校专升本或本专科院校合并而成,因此,7所院校具有一些共性:有的偏重教学,偏轻科研和学科建设。有的虽重视科研和学科建设,但投入经费有限,扶持力度不够。7所院校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科研人员多,学科带头人少;低水平重复多,高层次成果少;随机选题多,研究基地少;学术气氛不浓,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研方向不稳定,学科方向凝聚力不高。因此,凝练出学科梯队具有特色的优势研究方向和领域,是湖北新建本科院校学科梯队建设面临的重要工作。

(五)部分湖北新建本科院校对学科梯队的管理重视不够

在7所湖北新建本科院校,部分院校虽然制定了学科梯队建设制度,但由于一定比例的人员没有完成任期内的考核指标,其中还涉及双肩挑的领导干部,或是其他原因,导致制度管理不到位,考核几乎沦为名义上的,从而形成一旦上位即可获利、居其位不负其责的现象,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对高校学科长期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湖北新建本科院校学科梯队建设与管理建议

(一)依据学科发展方向制定学科梯队建设总规划

湖北新建本科院校在构建学科梯队之前,应该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牵头,成立多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机构,制定学科方向发展规划图,明确优先或重点建设的学科方向,并根据省级重点学科、硕士点以及各学科的优势和发展潜力,制定学科梯队建设总规划,提出合理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遴选、培养、引进专业和学院结构比例,负责协调解决学科梯队建设工作的有关问题。

在人才引进,特别是青年教师引进时,各个学科对拟引进和录用的人员必须首先进入学科方向发展规划图,并明确在学科方向梯队中的位置,做到一人一岗,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对暂时不能进入学科方向发展规划图,或在学科方向梯队中属于一般成员岗位的人员,高校要严格限制其引进和录用。

(二)抓好学科梯队的团队建设

1.重视学科带头人的遴选

一个好学科带头人能引领一个学科的发展。因此,湖北新建本科院校遴选学科带头人时,不仅要考察其科研水平和成果、教学水平和成果,学术道德和管理协调能力也要纳入考察范畴。具体来讲:一是要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个人品质。学科带头人必须学术道德高尚,关心、帮助年轻人,提携后学,具有包容思想,特别是能够包容与自己学术观点相异的学人。二是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学科带头人必须在国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是国内学术界有一定声誉的知名专家。必须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著作及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承担过部级、省部级课题,获得过省部级以上奖项。三是要有较强的学术组织和领导能力。学科带头人面临团结学者、组织学术活动、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及管理内部事务等任务。要完成这些工作,必须具有组织能力和敬业精神。

2.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构建学科梯队

世界一流学科成长的经验表明,一流水平的学科梯队,不仅表现为其学科带头人具有一流的学术造诣和学术声望,而且还表现为这些学科带头人所扎根的基础――作为学科梯队主体的人才群体,即“人才高原”应具有一定的高度。只有高水平的人才聚集形成“人才高原”,才能孕育和支撑学术大师,而中青年教师正是“人才高原”形成的资源。中青年教师精力旺盛,知识吸纳能力强、更新速度快,发展潜力大,因此,湖北新建本科院校学科梯队的建设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大力培养和造就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3.促进学科梯队结构的优化

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能产生增益效应、互补效应、互感效应和团聚效应。湖北新建本科院校学科梯队成员的年龄、学历、职称分布以大致呈金字塔结构为佳。在年龄结构上老、中、青相结合,突出35岁左右教师在学科梯队中的比例。在学历结构上高低学历搭配,学科梯队士、硕士、学士及以下人员分别占30%左右、50%左右、20%左右。在职称结构上突出45岁以下教授和35岁以下的副教授在学科梯队中的比例。湖北新建本科院校通过不断优化学科梯队结构,形成整体水平高、学科专业互补、内部凝聚力强的学科梯队,担负起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从事较高水平科学研究工作,保持学科的持续发展的重任。

4.进一步增强学科梯队的协调与合作

学科梯队的协调与合作关系到学科梯队的战斗力,因此,湖北新建本科院校要进一步增强学科梯队的协调与合作。一是学科梯队成员要互相尊重,包容彼此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与支持。二是要培养学科梯队成员强烈的归属感,把自己的前途与学科梯队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原意为学科梯队目标尽心尽力。三是要提倡知识共享、合作互助的精神,梯队成员在实际工作中通过有效沟通,以己之长补他人之短,并在交叉融合中产生新思路、新思想,使每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5.将终身教育理念引入学科梯队的建设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知识更新频繁的年代,接受进一步的专业、综合能力培训已不仅是青年骨干教师的专项任务,学科带头人、资深教授也同样需要进行培训和提高,特别是有关新的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运用,保证在知识更新、能力发展上的持续性。这是现代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对师资力量进行培训的主要步骤,更是湖北新建本科院校上层次、入主流发展战略对学科梯队建设的要求。

(三)加强学科梯队的管理

1.重视学科梯队的管理

管理是学科梯队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忽视管理,就会影响学科梯队的发展。学科梯队的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管理制度的制定、考核指标的设计、措施的实施、绩效的评估等,又涉及学校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基层院系的配合,也涉及高校主管部门资金、设备的支持。湖北新建本科院校学科梯队的管理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要设置好目标与任务。目标任务的设定要体现不同层级、不同要求的原则。如对于学科带头人,要鼓励他们为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服务,向学术大师看齐。各层级目标与任务要恰当,目标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应当是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二是考核制度要公开、透明,并且引入竞争机制。三是制度一旦确定,要严格执行,确保公平、公正。当然随着形势的变化,有关考核条件要进行调整,不能一成不变。

2.建立学科梯队细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

湖北新建本科院校要建立细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包括课题立项、经费支持、岗位设置、科研工作量考核、表彰先进等。通过自评、互评、专家参评和总结验收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科梯队建设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并按照评估指标要求指导学科梯队认真进行自查。建立考核评估档案,将年度考核结果记入档案,作为学科梯队检查评估和改进梯队建设工作的重要依据。(1)对考核不合格者;在考核过程中弄虚作假谎报成果的;丧失或违背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所必须具备的政治条件和道德标准的;有其他不符合人选标准行为的,应从人选中筛选出去。(2)对于实际表现平平、发现无培养前途的,也应及时调整,以确保人选质量。(3)对新涌现出的优秀人才,应按照选拔程序和条件及时补选新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4)被调整或筛选出去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将不再享受有关政策及津贴。(5)对不同学科性质的学科梯队设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与合适的考核周期,期满总考核时,湖北新建本科院校对在学科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要给予专项奖励,比例掌握在上述人员的20%左右。

3.对学科梯队实行动态管理

湖北新建本科院校对学科梯队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考核期满经考核合格的继续保留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称号,并对其核发新证书;考核不合格达不到学科梯队要求的给予警告,并给予一年改正期;改正期满还不合格的视情况予以合并、调整或撤销。湖北新建本科院校要将学科梯队考核评估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挂钩,在岗位聘任、职称评聘、进修提高、表彰奖励等方面,对学科梯队评估工作完成优秀的单位和个人予以优先推荐,同时对建设和管理成绩突出的学科梯队,以及主管部门和工作人员给予表彰。

[ 参 考 文 献 ]

[1] 程炳良.学科梯队建设――提升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水平的关键[J].嘉兴学院学报,2007,(4):103-106.

[2] 段成芳.试论高校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学科梯队建[J].湘南学院学报,2004,(1):116-118.

[3] 杨潮,胡方茜,邢以群.试论高校学科梯队建设的科学评估与管理[J].科研管理,1998,(3):6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