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湖北高考语文作文范文

湖北高考语文作文精选(九篇)

湖北高考语文作文

第1篇:湖北高考语文作文范文

一、 保持了基本面貌不变样

今年湖北卷无论是试卷整体结构、题型分布,还是考点覆盖、赋分比例、阅读和书写总量等,与考前预测基本一致,较之以前高考卷没有太大的差别,没有出现让考生不适应的形式。第一板块与往年一样赋分为15分,共5个小题。题型大体与以前一样,考查字音、字形、词语运用、病句判断。真正有变化的是基础板块,用文学作品常识替换了标点符号判断,名句名篇变成了八选五的选做题,文言文阅读增加了一道断句题。但这些都早在考前已公之于众,考生也反复训练过。所以,这套试题并没有想象中的脱胎换骨的变化,有利于考生正常发挥,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稳步推进。

二、 发扬了湖北卷多年来形成的“稳健、厚重、人文、审美”的传统特色

古诗文阅读选取的是贾岛的《送邹明府游灵武》。考查对诗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用词的推敲,是很传统的考查形式。论述文阅读选取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设计了3道选择题,分别考查对语段内容的概括、重要语句的理解、作者观点的把握等,采用的是原来社科类文章的考查方式。考生完全可以根据题文对读的方法,寻找选项与原文在转述上的差异,驾轻就熟地完成该题。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学类作品阅读,从选材到考查角度的设计也很“湖北化”。比如,文言文跳出了其他省市选择史传文作为命题素材的传统范围,选择的是刘义庆的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中的《家有名士》。选文篇幅不长,叙事简略,大部分考生应该能读懂。从所设题目看,仍是平时考试的实词、信息筛选、综合分析。还有语言运用题板块,要求为《楚辞》《史记》写宣传语、用对偶句概括《宝黛初会》、看漫画写寓意等,都是考生再熟悉不过的考查形式。

三、 关注湖北发展,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新课程强调开发地方课程,本套语文卷积极融入了地域特色和地域文化,让浓浓的湖北乡土文化溢满了试卷的每一个角落。第3题,以“江城的慢生活”和遍布江城大街小巷的茶馆、茶铺为背景,考查对词语的运用。语病题中的“画舫游清江”“体验三峡大瀑布”,语用题中的“书香荆楚·文化湖北”、《楚辞》等等,无不提醒以后的考生要关注生活、关注楚文化、关注湖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四、 命题既突出了时代特征,又依纲据本

第2篇:湖北高考语文作文范文

中国高校在文化、科技、学术等诸多方面的国际交流不断增加,因而高校校名的英译要慎重选择语言基本规则、并且能展现本校特点的英文校名。笔者认真查阅了湖北招生信息网上刊载的2013年招生院校,以其中的35所高校的英文校名为研究对象,通过查询高校网页并与国际名校的命名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在湖北省高校校名翻译中还存在一些混乱现象,影响了学校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

二、高校校名翻译的理论依据

大部分的高校校名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文化内涵及精神宗旨,因此在对这类高校校名英译时,要注意它们的特殊文化因素。当翻译涉及跨文化差异时,选择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比较合适。前者指用现成的表达方式方便译语读者,使译人语本土化,比如沿用一些经过西方人译介过的中国大学校名,如“Pekjng University”中的“Peking”衍生于洋人对北京的前称“北平”的音译。相反,异化式翻译则不顾译入语文化中存在的表达方式,追求新颖的、具有陌生感的语言表达方式,给译名带上异域风情,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拼音化英文名。

三、湖北高校校名结构分析

接下来从35所湖北高校中分析一下他们的命名特点:

高校英文名高校中文名

University of Wuhan武汉大学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Wuhan,China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华中科技大学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武汉理工大学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中国地质大学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华中农业大学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华中师范大学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中南民族大学

Yangtze University 长江大学

Jianghan University 江汉大学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三峡大学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武汉科技大学

Hubei University 湖北大学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湖北文理学院

(襄樊学院)

Huanggang Nomal University 黄冈师范学院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湖北工业大学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武汉工程大学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武汉纺织大学

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武汉轻工大学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湖北中医大学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湖北经济学院

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湖北理工学院

Wuhan Sports University 武汉体育学院

Hubei University of Police 湖北警官学院

Wuhan Polytechnic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Enshi Polytechnic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HuBei Polytechnic Institute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HuBei Radio & TV University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

HuBei MinZu University 湖北民族学院

Wuhan Institute of Shipbuilding Technology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湖北师范学院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Branch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

College of Arts & Sciences of Jianghan University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Wuhan Technic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Hubei Engineering University 湖北工程学院

Wuhan Business University 武汉商学院

从以上的统计中,可以看到湖北各大高校基本是以其所在省、市或其办学特色,擅长领域来命名的。由此可归纳出湖北高校英文翻译具有以下几种结构:

1.采取“地名+University/College”的结构

采用此结构的有4所学校,如:长江大学(Yangtze University)、三峡大学(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等。该类型院校名称较为简单,翻译效果直观。

2.采取“地名+专业名+University/Institute”的结构

采用此结构的有14所学校,如: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华中农业大学)、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华中师范大学)等。该结构在结构1中“学校”前增加了定语修饰,说明了学院特色专业方向,符合中国人的一般阅读方式。

3.采取“地名+University/Institute/Colloge+of+专业名”结构

采用此结构的有14所学校,如: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Wuhan,China(中南财经政法大学)、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华中科技大学)等。该结构也是为结构1中“学校”增加了定语修饰,但更加符合英语阅读方式。

4.采用“地名+Polytechnic”

采用此结构的学校有2所:Wuhan Polytechnic(武汉职业技术学院)Enshi Polytechnic(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5.采用“University+of+地名”

采用此结构的学校有一所:University of Wuhan(武汉大学)。

四、湖北高校校名翻译问题分析与建议

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参考国际名校的英文名称来给国内的高校命名。例如在第二章中总结的名校命名来历,我们就可将其与国内校名对应,相同命名来历的可依照国外的校名翻译。

从国际校名的命名上可看出由历史文化名城或高校所在省市来冠名的学校采用第二章中的第1,5结构较多,如:New York University、Columbia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Oxford、University of Manchester;如果校名是以以各自擅长的领域来命名多采用第3种结构,如: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Poh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湖北省这35所高校中大部分高校英文名的结构是基本符合英语习惯的,但是第2种结构英文中使用较少,建议都采用第3种结构。

另外,从选词上来说,对“大学”“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的翻译缺乏科学性,存在分歧。―般说来,“大学”对应“university”,“学院”对应的可以是“college”,指大学中的二级学院或独立的可以颁发学士学位的学院。“学院”也可以是“institute”,通常用以指以理工、技术类学科为主的学院;“高等专科学校”、“专科学校”之类则相当于“polytechnic”、“college”。而湖北高校中除了HuBei Polytechnic Institute(湖北职业技术学院)、College of Arts & Sciences of Jianghan University(江汉大学文理学院)等六所高校在翻译“学院

一词上实事求是外,其他三类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均使用的“university”一词。

其次,对“民族”一词的翻译,中南民族大学采用的是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而湖北民族学院采用的是HuBei MinZu University。这里的民族一词实际上相对于少数民族而言。“nationality”一词,但在英美人眼中大多与国籍关系密切,而要表示少数民族则要在“nationality”前加上“minority”。另外在有对应词的前提下,就没有使用拼音“min zu”的必要了。

再者,我国的广播电视大学都采用了“Radio & TV University”如,HuBei Radio & TV University(湖北广播电视大学),而其正确译名应为“University/College of the Air”或者“Open University/College”。

地名属于专有名词,按照规范译法,应译成汉语拼音,或在必要时采用意译或者方位译法。例如: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华中科技大学)、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华中师范大学)。同时在对地名的书写规范上对湖北(Hubei)的书写不应将其分开或分别大写。例如:HuBei Polytechnic Institute(湖北职业技术学院)、HuBei Radio & TV University(湖北广播电视大学)等。

五、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在进行大学校名翻译时,应该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实事求是,克服虚荣心,在确认译出与译人语的涵义后,应该意译的先意译,应该归化的先归化,当发现意译/归化不可取时采用音译,异化策略,实践“文化自觉”,在教育部的统一领导下规范译名。(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参考文献:

[1]Gove P B.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Unabridged[Z].Springfield:Merriam Company,1976:1226.

[2]成佳模.浅谈中国高校名称英译规范化[J].海外英语,2003,(12).

[3]陈向红.中国高校英文校名现状存疑[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8).

第3篇:湖北高考语文作文范文

北京

2018年北京中考作文题目:__我心生敬意

天津

2018年天津中考作文公布:材料作文

上海

2018年上海中考作文题目:真的不容易

重庆

2018年重庆中考(A卷)作文题目:___的你___的我/材料作文

2018年重庆中考(B卷)作文题目:敢与不敢

山东

济南

2018年济南中考作文题目出炉:从未停止

青岛

2018年青岛中考作文题目:我的荣誉

滨州

2018年山东滨州中考作文题目:留在记忆里的芬芳

泰安

2018年山东泰安中考作文题目:关于名人语录感想的材料作文

聊城

2018年山东聊城中考作文题目:适时转身/守望花开

淄博

2018年山东淄博中考作文题目:我是一个稻草人

烟台

2018年山东烟台中考作文题目:____不能缺席

东营

2018年山东东营中考作文题目:解密

威海

2018年山东威海中考作文题目:高中,我来了

潍坊

2018年山东潍坊中考作文题目:关于青春的材料作文

济宁

2018年山东济宁中考作文题目:倾听

枣庄

2018年山东枣庄中考作文题目:令我充满感激的记忆

德州

2018年山东德州中考作文题目:根据诗歌扩写文章

临沂

2018年山东临沂中考作文题目:作文二选一

浙江

杭州

2018年杭州中考作文公布:关于麻烦的材料作文

宁波

2018年宁波中考作文题目:幸福的约束

绍兴

2018年浙江绍兴中考作文题目:由网络引发感悟的材料作文

温州

2018年浙江温州中考作文题目:依据情景写作

金华

2018年浙江金华中考作文题目:图表作文

嘉兴

2018年浙江嘉兴中考作文题目:写一封回信/演讲稿

舟山

2018年浙江舟山中考作文题目:回信/演讲稿

丽水

2018年浙江丽水中考作文题目:图表作文

衢州

2018年浙江衢州中考作文题目:讲真实的故事材料作文

台州

2018年浙江台州中考作文题目:关于成长的材料作文

湖州

2018年浙江湖州中考作文题目:诗歌引发感悟的材料作文

四川

成都

2018年成都中考作文题目:答案

乐山

2018年四川乐山中考作文题目:___,我的青春旋律

南充

2018年四川南充中考作文题目:陪伴/一次___的选择

内江

2018年四川内江中考作文题目:我心中的英雄

巴中

2018年四川巴中中考作文题目:____让我如此美丽

达州

2018年四川达州中考作文题目:今天,我终于管住了自己

广东

广州

2018年广州中考作文题目:《原来这么简单》

深圳

2018年深圳中考作文题目:我与深圳的___细节

省卷

2018年广东省中考作文题目:恒

山西

太原

2018年山西省中考作文题目:那天,如果____

辽宁

沈阳

2018年沈阳中考作文题目已出炉:二选一

湖北

武汉

2018年武汉中考作文题目:德不孤,必有邻

随州

2018年湖北随州中考作文题目:绿意的生活

十堰

2018年湖北十堰中考作文题目:无言的褒奖/芬芳

鄂州

2018年湖北荆州中考作文题目:攀爬的姿态

咸宁

2018年湖北咸宁中考作文题目:发现

黄冈

2018年湖北黄冈中考作文题目:一路阳光一路晴/材料作文

黑龙江

哈尔滨

2018年黑龙江哈尔滨中考作文题目:不变的是那份痴迷

江苏

南京

2018年南京中考作文题目:____在2018

苏州

2018年苏州中考作文题目:什么是个好

扬州

2018年江苏扬州中考作文题目:我心雀跃

连云港

2018年江苏连云港中考作文题目:我在书中找亲属

盐城

2018年江苏盐城中考作文题目:走过,才明白

宿迁

2018年江苏宿迁中考作文题目:______不留意

河北

石家庄

2018年河北省中考作文题目:“爽”话题作文

安徽

合肥

2018年安徽省中考作文题目:原来,我也很_____

河南

郑州

2018年河南省中考作文题目:最懂我的那个人/材料作文

江西

南昌

2018年江西省中考作文题目:小事

湖南

长沙

2018年长沙中考作文题目:材料作文

衡阳

2018年湖南衡阳中考作文题目:欣赏___得我/欣赏____的我们

娄底

2018年湖南娄底中考作文题目:关于积累获得成功的材料作文

邵阳

2018年湖南邵阳中考作文题目:考试/材料作文

岳阳

2018年湖南岳阳中考作文题目:三选一命题作文

甘肃

兰州

2018年甘肃兰州中考作文题目:这真的让我着迷

第4篇:湖北高考语文作文范文

今年高考前夕,荆楚网强化了对高考新闻报道的策划,开设了“2013湖北高考”栏目,还制作了2013湖北高考新闻专题,报道规模创下历史新高,其新闻性、服务性进一步增强。可以说,今年本网的高考报道亮点频频,同时,值得我们加强、改进的地方也不少。

一、高考全媒体报道所采取的形式

第一,原创稿件关注民生。

网友关注高考新闻无非两大块:一是高考动态消息,二是高考服务资讯。因此,高考策划只要把握好这两个方向,就成功了一半。总体看来,本网见诸网络的一组组报道也基本上实现了策划意图。

在本次高考报道中,既有《“2013湖北高考”湖北全省报名43万 较去年减少近2万》这类权威信息,又有《“2013湖北高考”父母穿红衣送考讨彩头 考生吐槽作文不好写》这类民生花絮稿件。这些稿件都被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凤凰网、网易等多家门户网站转载。

在本次高考新闻报道中,湖北省的高考试卷、高考分数线,荆楚网均做到了全省首发。6月8日17时,2013年湖北高考落下帷幕,17时42分,湖北高考的语文试卷电子版就已见诸网络。据统计,本网的高考试卷及答案单项PV高达10.9万,所有试卷和答案的总PV高达62万。

第二,新闻专题整合资源。

新闻专题就是将与某一新闻事件或与新闻话题相关的新闻集合,具有新闻的时效性,又具有专题的详实和深度。荆楚网的2013高考专题也体现了这样的特色。荆楚网2013高考专题内容包括“2005~2012全国高校分数线查询”、高清组图、视频新闻、文字报道、实时天气、高考时间表、报考技巧、考情速递、冲刺秘籍、微博互动等多个版块。该专题最大限度地集合了本网的文字稿件、图片报道、视频新闻等新闻资源,是集时效性、互动性、服务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闻专题。

第三,视频新闻全媒体传播。

2013年高考期间,本网共6篇视频新闻或节目,包括2008年10月1日开办的一档原创网络新闻评论性栏目“热点网谈”和记者拍摄的高考现场视频新闻。这些视频新闻既有高考当天新闻,比如《直击2013年高考湖北考点现场43.8万考生赴考》,又有高考后放榜时的状元学习经验谈,比如《2013鄂汉文理四状元谈高考》,还有湖北省互联网品牌栏目“热点网谈”谈高考,比如《高考加油!青春冲刺不做临时工》。

这些视频新闻嵌入本网原创文字稿件中,相得益彰,体现了本网全媒体的报道理念。

第四,东湖社区热帖炒作。

互动性是新媒体一个很重要的优势,荆楚网不仅拥有这样的优势,而且很好地利用了这个优势。高考前后,荆楚网旗下的东湖社区就“2013湖北高考”这个话题了154个帖子。其中,《2013湖北高考各科试卷参考答案出炉,快来估分啦!》这个帖子获得了12555次点击量,有24个回复。这个帖子也是配合荆楚网首页的高考试卷和答案进行的全媒体传播,取得了良好效果,网友们纷纷赞叹试题和答案出得好快。

第五,最武汉、神码手机客户端、手机报发挥移动互联网优势。

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决定其用户数量庞大。截至2012年9月底,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15亿。

荆楚网也适时推出了移动互联网业务。最武汉、楚天神码纷纷推出手机客户端。湖北手机报等荆楚网旗下手机报用户超两百万。在这次高考报道中,最武汉、楚天神码、手机报纷纷推送本网高考稿件及高考试卷和答案,受众超百万。

第六,新闻漫画让报道多元化。

湖北最大新闻动漫企业——楚天尚漫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荆楚网旗下公司。在本次高考报道中,楚天尚漫配合本网稿件制作了《微漫画:高考那些事儿》、《高考“安检仪”》等优秀新闻漫画作品,获得网友的一致好评。

第七,官方微博微信扩散传播效果。

荆楚网开设了新浪、腾讯等官方微博,还开设了荆楚网官方微信。截止目前,荆楚网新浪微博粉丝达8万多人,腾讯微博粉丝近4万人,官方微信有200多人关注。荆楚网微博“2013湖北高考”相关微博数十条,本网官方微博还发动网民进行收藏转发和评论。

二、荆楚网2013年高考报道的特点

第一,运用全媒体传播手段

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的周洋认为,全媒体是媒体走向融合后跨媒介的产物。具体地说,全媒体是在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之间的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全媒体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各种传播形态来满足受众的细分需求,使得受众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和视觉满足的媒体体验。[1]

在荆楚网本次高考新闻报道中,文字报道、图片报道、视频报道、手机客户端、移动互联网、新闻漫画、社区和微博微信等多种传播手段融合在一起,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全媒体报道。这次全媒体报道满足了各类网民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阅读习惯的需求,使网民更及时、更多角度地获得视觉和听觉满足。

第二,新闻互动性强。

网络媒体传受双方互动交流,孕育了一种新的新闻表现形式,这就是互动性新闻。这种网络互动性新闻建筑在发挥互联网优势、适应受众的互动需求上,在网络新闻中占有特殊的位置。

本次高考新闻报道,荆楚网充分利用东湖社区、官方微博、官方微信使网友与编辑记者在线交流,使网民能够第一时间接受信息,并且能第一时间反馈信息。这种新闻互动是即时的,并且这些新闻不受空间限制,不管网民身在何处,都像共围一桌聊天交流,网民对高考新闻事件的广泛参与不受对象、身份的限制。

第三,新闻时效性强。

在本次高考新闻报道中,湖北省的高考试卷、高考分数线,荆楚网均做到了全省首发。6月8日17时,2013年湖北高考落下帷幕,17时42分,2013年湖北高考的语文试卷电子版就已见诸网络,并在荆楚网首页。随后,手机报、官方微博微信、东湖社区、新闻专题、神码客户端第一时间转发首页稿件,网民第一时间就能查阅到高考讯息。

第四,新闻权威信息不失位。

《陕西日报》在2005年6月7日第4版上发表了题为 《媒体热炒高考搅得我们心神不安》,就媒体对高考过度的关注与报道表现出无奈与厌烦的情绪。[2]

怎样在高考新闻报道中,向广大考生传递他们最需要了解的信息,同时又避免高考信息的狂轰滥炸,搅乱考生心情呢?什么样的新闻对于考生来说是最需要了解的新闻?招生政策、录取信息、试卷答案,毫无疑问,权威信息在高考新闻报道中一定不能失位,再配合一定的贴近民生的动态消息,一定能将高考新闻报道这场战役打好!

总之,有关高考的新闻报道虽然仅属教育新闻的一个部分或阶段性战役,但从这段时间的报道来看,似乎演绎了在教育新闻报道中应该注意处理好的一对关系,即把握“厚重”与“单薄”之间的“度”尤为重要。

第五,新闻贴近民生,服务考生。

1842年,卡尔马克思在其《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一文中提出了“人民新闻”的概念。他指出,“它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与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它把它在希望与忧患之中倾听出来的东西,公开地报道出来。”[3]

本次高考新闻报道做到了“新闻服务读者”。荆楚网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和形式,整合相关信息、资讯,第一时间传递给考生和考生家长。比如说,《“2013湖北高考”湖北未来3天阴雨为主 考生注意添衣携伞》一文,在考前提示考生天气信息,体现了服务考生的思想。《“2013湖北高考”父母穿红衣送考讨彩头 考生吐槽作文不好写》一文发表于中午13时38分,语文考试结束后的2小时,让网民第一时间了解语文作文题目及考生感受。《武汉外校名师点评高考英语试题:答案唯一且具区分度》一文发表于高考结束第2天,让广大考生第一时间能够看到试题解读,这也是服务考生的一种形式。

三、荆楚网高考新闻报道的不足

总体来说,本次荆楚网高考报道策划是成功的,达到了预期效果。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从中发现一些不足,有不少做法值得我们去反思。

一是报道的深度不够。

在2012年范长江诞辰100年座谈会上刘云山发表讲话时称,好新闻是跑出来的,是“挖”出来的。“老关在楼房里体验不到火热生活,光坐在电脑前敲击不出精品佳作”,号召新闻工作者接地气,深入实际,体验生活。在策划报道中,要学会“深挖一个故事”。

本次本网高考新闻报道,内容涵盖比较全面,但是缺点是深度不够。例如关于高考状元的稿件大部分仅限于报道状元们的高考成绩、个性特征、学习方法、择校意愿等,对“状元热”这种社会现象的隐忧,或者说这种社会现象的根源较少涉及,至于说这种现象背后的教育体制问题的深思就更是没有探究了。

再比如,高考进行时的报道大多只是“高考表情”之类组图新闻或者考场现场描述,对考生和家长备考的故事没有深挖,对家长老师送考时的插曲没有深挖。综上所述,本次高考新闻报道没有“深挖一个故事”。

二是报道的典型性不够。

本次高考系列报道,给人总体印象是稿件平平,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抓人眼球的新闻几乎没有。大多数报道集中在对高考前的服务资讯,高考时的现场记录,高考后的名师点评试卷和对高考状元的高考成绩、学习方法的介绍。报道中讲述特殊考生、典型事迹、典型老师、特别家长的故事很少,细节不够生动,人物不够典型。

这次的不足也提醒我们,在来年的高考新闻报道中要有新闻眼,采访要精益求精、细致到位,写作要善于抓住细节和事件闪光点,让高考新闻报道故事性强,可读性强。

注释:

[1]罗鑫:《什么是“全媒体”》,《中国记者》2010年第3期

[2]鲍海波:《教育新闻报道的“厚重”与“单薄”》,《新闻战线》2005年第8期

第5篇:湖北高考语文作文范文

论文摘要:九十年代之后.艺术家们在传统语言与西方现代思潮间作出取舍.在本土文化与国际语言问作出选择。在主流的学术上,对语言上的借鉴、创新、出奇是持鼓励态度的.但在艺术观念方面.则不鼓励走得太远.进入21世纪.一批艺术创作骨干相继在机构、学术研究机构走上领导岗位.繁琐的工作对他们的创作精力与时间多少有一定的影响。而此时.一批新人在创作上已崭露头角.湖北的发展滞后于沿海城市.艺术的薄弱不一定是件坏事它可以避免艺术家在创作上的浮躁与媚俗.在大变革的背景下创作出有深度有力度、经得起筛滤和考验的艺术作品。

湖北这地界儿,是个好地方,人杰地灵自古有“九省通街”、“鱼米之乡”之美誉,拿到今天来说,就是信息交流极方便快捷,而且文人雅士温饱不愁。于是乎,湖北的美术在全国范围来看,其个性也十分的鲜明:艺术风格、流派及具包容性,也极具幅射性,稍耐住点寂寞,就很可能出精品。艺术气氛也十分自由活泼,造型艺术各个门类皆争芳斗艳,才子济济。

说到艺术传统,湖北可没有什么“形”来标榜,不象京城有“京派”,上海有“海派”,广州有“岭南派”;但却有“神”可秉承—楚文化。楚文化那浪漫的、天马行空般的狂放不羁和态意纵横,湖北的美术人倒是深得其精髓。敢想敢为,新人辈出,使得湖北的美术永远是那么生命力旺盛,血液永远是那么的新鲜。

新中国成立伊始,在湖北美术界较为活跃出名的仍然是传统的书画,代表人物有王霞宙、张肇铭和张振铎等。1956年,湖北艺术学院成立,其美术分部由西画功底深厚、创作上已取得相当成就的杨立光任院长,当时在油画技术与创作上有突出成就的还有钱延康、刘依闻等人。雕塑方面,有毕业于杭州国立艺专的刘开渠弟子张祖武,他于1958年完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碑主体雕像《志愿军》,其带有苏式风格的英雄主义气概及整体而又写实的扎实功底,得到国内美术界一致好评。刘政德亦在当时以其雕塑技术和成就享有声誉。在美术理论方面,五六十年代已取得成就的有阮璞、刘纲纪、汤麟。阮璞主要在传统的中国美术史、中国画学方面有深人的研究,刘纲纪则在中国的研究上颇有独到的见解与心得。正是这些名家的突出贡献,使得湖北成为全国美术教育与创作的一个大省,并在美术各个领域齐头并进。1965年,湖北省美术院成立,省内诸多艺术家和前辈聚集于此,有专门的画室以供创作,成为湖北省一个重要的美术创作基地。

随着国门敞开。一时间,西风劲吹,国内美术界尤为敏感,大量的艺术思潮、观念、形式被介绍引进,面对光怪陆离的西方现代艺术,中国的艺术家们,特别是中、青年艺术家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学习、模仿与借鉴的热潮。此时的探讨亦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一些带有浓郁探讨色彩的艺术理论刊物随即出现,当时全国著名有湖北美协创办的《美术思潮》,对当时的美术潮流进行关注、支持和理论上的探讨,文风犀利,思想活跃,使得新潮美术在湖北显得异常蓬勃,涌现出不少探索性的青年艺术家,如魏光庆、方少华、李邦耀、肖丰等。由于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使得湖北实验性艺术在当时形成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在国内新艺术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备受各方关注,这场艺术革新运动波及全国,史称“八五新潮美术”。1986年10举办的首届“湖北青年美术节”更是一次省内创新艺术的大检阅,同时给予美术创作提供了一个更加宽泛与包容的空间。其中傅中望、黄雅莉的雕塑,魏光庆、方少华、李邦耀、肖丰等的油画,张广慧的版画都颇引人注目,这批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年轻人与稍后的“部落、部落”群体的代表人物董继宁(部落之酋长)、魏光庆、李邦耀、方少华、郭正善等,他们虽然在形式语言上有较重的模仿西方艺术的痕迹但不难看出热血的青年艺术家们,希望在自身地域性的人文背景及文化传统中找寻与当代国际性的艺术潮流相融合的途径。1987年4月,中国美协专门邀请湖北优秀青年美术作品(从湖北青年美术节展览中挑选)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不久“北方极地文化”艺术家群体的中坚人物舒群、王广义、任歌相继来到湖北武汉,以及一批中央美院、浙美、广美的毕业生的到来,给湖北新艺术注入了更为新鲜活跃的血液,使当时的艺术探索更进了一步。以王广义、魏光庆、李邦耀为代表的“波普”现象以任哉为主的“新历史主义”小组,都活跃一时。这时,湖北美术创作在形式、观念上都更加前卫化、西方化。

[1]

进人九十年代后,由于形势的变化,促使家对自身的艺术作出定位调整,大家回到艺术本体,热衷于探讨本身—技术语言、语言和表现语言。有功力的老一辈家用新的表现方法否定已有的传统案臼,年轻艺术家则思想活跃,大胆求新求变,把新语言发挥到极至。这时出现一个重要人物,湖北美术学院的油画家尚扬,一改昔日沉稳写实的绘画风格,推出形式抽象而结构化的《状态》《大风景》,用色和谐雅致,颇具文人儒雅风范。尚扬虽人到中年却能大胆革新,努力探索,成为湖北青年艺术家的楷模。一些中青年批评家一方面在理论研讨中努力与艺术实践发展同步,一方面积极关注全国动态及当地艺术家个体,使湖北艺术力量更加雄厚。在壁画方面,唐小禾、程犁夫妇的《火中凤凰》《埃及七千年文明史》《天长地久》《天籁》等与两位作者在第六届全国美展获得金奖的陶版壁画《楚乐》相比,无论在视觉图式、题材内容、材料语言、意蕴上都显示了一个极大的跨度,巩固了其在中国壁画史上的地位并带动了湖北壁画事业的开拓与发展。国画方面,已有相当成就的老一辈国画家汤文选、鲁慕迅、冯今松老当益壮,锐意变法,把传统精髓和现代风格熔于一炉。声誉鹊起,尽显风流的年青一代国画家陈孟听、陈运权、李乃蔚、李峰在对的吸收和继承,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转换,对时代精神的感召和颂扬,对个体风采的表现和塑造都贯穿于他们的创作之中,使艺术本体得以张扬。水彩水粉方面,陈少平、魏正启、华纫秋、白统绪、刘寿样、王涌、陈国庆以传统的、当代的技法挥洒出一方亦幻亦真之天地。版画方面除老前辈武石仍在孜孜不倦地耕耘外,查世铭、魏谦、张广慧等一批具有扎实学院派功底和版画制作技巧的中青年版画家脱颖而出,以其辛勤的艺术劳动、大胆的创新探索而致版画在湖北美术中开出一朵奇葩。

这一时期是艺术间题大反思时期,艺术家们在传统语言与西方现代思潮间作出取舍,在本土文化与国际语言间作出选择。在主流的学术上,对语言上的借鉴、创新、出奇是持鼓励态度的,但在艺术观念方面,则不鼓励走得太远,希望保持着中国的本土的文化意识和精髓。湖北艺术家深得其领,在国、油、版、雕等各个领域均有上佳表现,取得辉煌成果。自全国第七届美展后,国画方面取得重要成就并多次在全国性大展上获奖赢得较高声誉的青年画家有董继宁、陈运权、徐勇民、陈孟听、李乃蔚、李峰等人;油画方面的有石冲、冷军、周向林、李宗海等人;在版画方面的有魏谦、张广慧等人;雕塑方面有傅中望、项经国等人,水彩水粉方面有刘寿祥、王涌、陈国庆等人。

湖北改革发展的滞后与缓慢,无疑对美术人才的流失有着重要的影响。进人90年代,一批在创作上取得一定学术成就和崭露头角的画家、理论家南下北上,多少使湖北的画坛有所沉寂。由于商品经济成为大背景,由于过于强调“艺术化”和“与国际语言接轨”,使得艺术价值评判标准发生偏差。好在湖北地处华中,对于京城如火如茶的学术探讨和“洋务”运动,以及南方的商品大潮,留守下来的艺术家和新兴崛起的艺术家们保持着相对的清醒。油画、雕塑少有群体社团的出现,艺术家开始注重个人的学术探索,其创作带有浓重的思辨和人生反省的色彩,如魏光庆、石冲、冷军、傅中望等。特别是石冲和冷军的油画创作,在湖北“波普”解体沉寂之后,为湖北再次赢得学术关注,他们在传统技术日益瓦解并有被舍弃趋向的时候,高举传统技术之大旗,并将其推向极致,迫使人们不得不发出惊叹,而其创作观念却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与探索意味。魏光庆则在观念艺术的探索上走得更远,成为湖北前卫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在雕塑方面,傅中望在传统与当代的语言碰撞中,探索其观念的实验意义。经过一个时期的自我否定之后,将目光转向中国中的桦卯结构,力图在中国中找到一种契合当下又区别于西方的东方精神。在国画方面,周韶华作为老一辈的艺术家,却一直锐意开拓求新求变,在美术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此外以聂干因、朱振庚等为代表的“重彩表现”派以其独具的探索和展现风格,引起国内学术界关注。

进入21世纪,一批艺术创作骨干相继在美术机构、学术研究机构走上领导岗位,繁琐的工作对他们的创作精力与时间多少有一定的影响。而此时,一批新人在创作上已崭露头角,在艺术新观念泛滥的今夭,他们不再将兴趣放于艺术观念的革新之上,而是更加感性地去体验和表现发生在自身周遭的各样变化,他们的学院派手法走向身边的现实生活,从观感上更显亲切。可以预言,他们将为湖北的美术创作添上更加绚烂亮丽的一笔。

湖北的理论工作者对于湖北的美术创作曾经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目前青年理论家有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李江涛、娄宇,湖北美院毕业的张听、西安美术学院毕业的沈伟,他们的努力和作为将对湖北美术的发展起到一定的重要作用。

当然,艺术市场的疲软和艺术品推出途径的单一薄弱,亦是阻滞湖北美术发展的关键。这方面除了期待湖北整个经济带动文化的腾飞,其美术教育机构、展览机构、创作机构以及美协等应加大对外的交流力度,并着重培养出一批有较高层次和能力的艺术活动家,卓有成效地使湖北美术创作学术化,市场化并在国内国际的推出与交流形成一个良性氛围。目前两院(湖北美术学院和湖北美术院)都拥有了一流的展馆并积极地筹办着各类学术展览,为湖北艺术人才的推出和宜传做好了准备。

湖北的经济发展滞后于沿海城市,当前和日后的一个阶段正是湖北经济发展腾飞的黄金岁月,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必将带来整个社会的变革和人们观念上的涤荡,这也正好为艺术的创作和反映生活、体现时代精神与风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艺术市场的薄弱不一定是件坏事,它可以避免艺术家在创作上的浮躁与媚俗,在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创作出有深度有力度、经得起筛滤和考验的艺术作品。此外,湖北拥有一大批颇具实力的美术教育机构和创作机构,每年都有许多优秀的艺术创作人才来到湖北,走上社会和以各种方式崭露头角,创作人才基础十分雄厚,可喜可慰。加之不论在语言技法还是意识观念上的勇于探索创新,已经成为湖北艺术家的优良传统和习,质,使湖北的艺术创作呈现出极强的学术研究价值。目前绝大多数湖北艺术家默默无闻地在辛勤耕耘,厚积而薄发,一旦时机成熟,必将掀起另一浪艺术高潮,为国内、为世界所瞩目。

第6篇:湖北高考语文作文范文

学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是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示范单位,是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以及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的实施高校。

学校位于长江中游历史文化名城——荆州,并在武汉市建有教学科研基地。长江大学秉承悠久的荆楚文化和长江文化传统,培育了“求实、进取、创业、报国”的大学精神。校园环境秀丽,景色宜人,为湖北省园林式高等学校,是广大学子读书、求学的理想场所。

艺术学院设有音乐系、美术系、舞蹈系和公共艺术教研室,开办有音乐学、音乐表演、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舞蹈学6个本科专业,拥有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在音乐、舞蹈、美术、艺术设计4个领域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专任教师9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历(学位)教师79人。学院聘请了乔羽、彭志敏等艺术界知名专家为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在校研究生、本科生1600余人,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艺术教育、生产和研究中心。

文学院设有汉语言文学系、广播电视学系、广播电视编导系和历史学系,建有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荆楚文化研究中心,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开办有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和历史学4个本科专业,拥有文化产业管理、专门史、课程与教学论和成人教育学4个硕士点。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7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8人,博士19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湖北省跨世纪学术骨干”1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1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5人。先后有4人次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在校研究生、本科生及留学生1500余人。

一、招生条件及对象

1、凡符合国家高考报名有关规定并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的高中毕业生、中等艺术学校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的社会青年,均可报考。

2、未婚,22周岁以下的考生可以报考音乐表演专业和舞蹈学专业;未婚,25周岁以下的考生可以报考其他专业。

3、考生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要求。

二、招生专业及考试要求

1、美术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考试方式

考试科目

考试要求

科目分

总分

笔试

素描

纸张八开

100

200

色彩

第7篇:湖北高考语文作文范文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湖北教育报刊传媒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湖北教育报刊传媒有限公司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4-4772

国内刊号:42-1784/G4

邮发代号:38-24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8篇:湖北高考语文作文范文

【导语】面对目标,信心百倍,人生能有几次搏?面对成绩,心胸豁达,条条大陆通罗马。 给自己一个恰如其分的自信。

参加2017年湖北襄阳高中会考的考生可点击进入《湖北襄阳高中会考报名网站:襄阳教育网》进行湖北襄阳高中会考报名。

点击进入>>>襄阳高中会考报名网站:襄阳教育网

报名方式:

湖北襄阳高中会考网上报名时考生直接通过互联网登录《襄阳教育网》网站,湖北襄阳高中会考报名平台(xfedu.cn/)进行报名。

(一)报名点学校

1.审定考生报名资格;

2.指导考生了解网上报名有关说明,在报名系统中进行报名操作;

3.通过系统打印考生报名信息,由考生签字确认;

4.指导报名信息有误考生在网上进行更正重新打印报名信息签字确认。

(二)市、县(市、区)教育考试机构

1.核查报名点学校的报名信息;

2.在系统中设置考点并指定考生参考地点。

会考时间及科目:

第9篇:湖北高考语文作文范文

http://

关键词 :高考语文 汉字考查 分期特点 测试评价

在我国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对汉字的考查主要以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单独拟题考查、名言名句背诵填空题目中对汉字的考查、作文中对汉字的考查等。在这三种形式中,单独拟题考查是以汉字考查为核心,另外两种形式是以汉字考查为附属内容。在本文中,我们只探讨以汉字考查为核心的单独拟题考查题目的历史分期及其特点等问题,另外两种对汉字的考查形式,将另文研究。

为了让研究更为客观、精准,本文采取的是封闭式语料库统计分析研究。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2013年,我们共收集整理了277套高考语文试题,并以这些试题为语料建立语料库,对高考语文中汉字考查情况进行分期并分析相关问题。

在这277套高考语文试题中,有210套试题对汉字进行了单独考查,68套试题没有对汉字进行单独拟题考查。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1977年的29个省份的33套试卷中,没有单独对汉字考查的试卷有25套之多。如果把1977年的数据不计算在内,那么在1978年后的244套高考试卷中,只有43套试卷没有单独对汉字进行考查,占高考试卷总数的17.62%。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单独进行汉字考查是高考命题的主流方向。

在对汉字进行单独考查的210套试题中,125套试题有单独考查汉字字音的题目,134套试题有单独考查汉字字形的题目,32套试题有对字音、字形、字义等进行复合考查的题目,7套试题有对汉字字音、字形、字义之外的内容的考查题目。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对汉字单独考查中,高考中对汉字字音、字形的考查是主流题型,且所占总试卷数的比重基本相当。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对高考试题中汉字考查的具体情况进行梳理并进一步分期,考查其各时期的特点并研究其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

一、1977年:各省分别命题,单独考查汉字的试题套数偏少,但考查题型变化多样,考查内容以字音、字形为核心。

1977年是我国恢复高考的第一年,29个省市区各自独立命题。我们共收集到33套语文试题,其中单独考查汉字的试题仅有8套,没有进行汉字单独考查的试题为25套。该年度的题型主要有以下四类:

(一)给汉字注音

河北、辽宁、吉林3个省份的试题考查了给汉字注音,其中河北、吉林卷是复式题目:河北卷要求给词语注音并解释词语,吉林卷要求给形近字注音并用所给汉字组词。3个省份注音试题各有特色,河北卷要求给句子中加点词语注音,辽宁卷要求给一整句话注音,吉林卷考查给两对形近字“侮和诲”和“仰和抑”注音。

(二)改正错别字

河北、江苏、广西、甘肃和四川五地试题考查了学生改正错别字的能力。其中,河北、江苏、四川卷考查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广西和甘肃卷考查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就题目难度而言,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的难度要高于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的难度,因为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学生搜索范围大、改错目标性不强。特别提出的是,河北省的改错题把改错字和改使用“不妥当”的词语放在一个题目里面,是字词同考的复式题目,学生既要在一个句子中找错字还要改正“不妥当”的词语,相比单纯的改错题目,难度有所加大。

(三)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湖南卷考查的是根据注音写出汉字,考查了完整的一句话。在这几种题型里面,是难度相对较低的一种题型。

(四)给汉字注音并组词

要求用所给汉字组词的省份只有吉林省。由于吉林卷是在要求给汉字注音的情况下用所给的汉字组词,所以该题目也是一个复式题目。这个题目集中考查了汉字识、读、用的能力。

二、1978~1980:高考命题开始恢复为全国统一命题,汉字考查以完形填空为主,稳定统一,细微处稍有变化。

从1978年开始,高考采用全国统一命题的模式,1978~1980年这3年的汉字考查题目都采用了填空题的形式,并统一要求为“在下面的括号里(横线里)填进最恰当的字,每个括号(每道横线)只能填一个字”。1978、1979年卷是补充完整词语中所缺少的某一个汉字,1980年卷的4个小题中,第1小题的6个空给了拼音提示,是根据拼音写汉字,在一定程度上来看,也算是相对降低了试题难度。

这种题型对学生的阅读面、词汇量、词义辨析能力都有所考查。据当时的阅卷老师回忆,在学生的答卷中往往出现知道读音而不能够正确写出字形的情况。这几年对汉字的考查,体现了当时对“双基”的严格要求,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这种命题形式一定程度上对语文教学起到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作用。

三、1981年:一题多考的复式题目出现,要求对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1981年的考试题目,是要求给多音字注音,并根据不同的字音组词或造句。从命题上讲,这个题型比前几年的用拼音提示填词前进了一步,不仅要求直接书写拼音,而且要求辨清多音字,重视多义词。题目考查“哄”字的三个读音,可这三个读音只有声调不同的区别,这就给方言区或普通话不标准的考生带来了很大困难。这个题目可以说是1977年以来汉字考查难度最大的,也是区分度和信度不高的一个题目。据当时湖北省对考生的答卷情况调查,“从文科考生抽样的14个试场中,得满分(3分)者只有25人,占文科考生抽样的6.5%,而得零分者却有47人,占抽样的12.2%;得0.5分者97人,占抽样的25.2%,得1分者有106人,占抽样的27.52%;得2分者32人,占抽样的8.31%;得2.5分者21人,占抽样的5.47%。”[1]另外,山西省当时的统计分析认为“这个题难度颇大,失分率很高。完全答错的考生就占到56%的样子。许多考生不知此字是个多音多义字,或者虽知但不知‘多’在何处。因此,写一个拼音,标一个声调,组一个词就算完了。其次是读法与词义不一致的错误。有的考生把声调标对了,组词搞错了。把形似字与音近字混淆滥用造成错误者最多。例如,哄桥(哄、拱不分)、防哄(哄、洪不分)、哄托(哄、烘不分)等等,都属音篡义改,张冠李戴。从试卷中可以看到,城市考生成绩较好,农村考生普遍差些。说明城市中学比较重视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教学。”[2]

四、1982~1985年:在汉字考查中,以字音、字形的考查为核心,根据拼音写汉字成为主流题型,这种题型既能考查考生运用汉语拼音的能力,又能考查考生识字、写字的能力。

1982~1985年的汉字考查题目主流是根据拼音写汉字。1982年的题目是过渡型的,既采用了1978~1980年的填空题型和命题模式(单字填空),也开始进行了根据拼音写汉字的题型探索。1983~1985年,只考查了根据拼音写汉字。1982~1985年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的不同在于:1982年是根据拼音句子(一长句一短句)写出汉字句子;1983年是根据拼音语段写出汉字语段,1983年在1982年的基础上突出了正词法问题,因为这一年的评分标准规定没有写出相应的汉字或汉字书写有错误的以词为单位计算,每错三个词扣一分;1984年是根据拼音句子写出汉字句子;1985年是根据词语所缺单字的注音写出该单字。就根据拼音写汉字的题型来看,这几年的整体情况是考查难度逐渐降低。据当时的命题人讲,这主要是考虑到全国范围内在推广普通话工作上还不平衡,各地考生掌握普通话和拼音的水平不一的现实情况。[3]

另外,上海于1985年开始单独命题,对汉字的考查放在了现代文阅读题目中,既考查给汉字注音又考查了汉字造字法。对造字法的考查形式比较新颖:要求考生写出6个阅读材料中没有的以“贝”为形旁的形声字。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个复合考查了汉字字形和造字法的复式题目。对造字法这一考查题目,一些人当年就从阅卷角度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这种题目加大了阅卷的劳动强度,需要对考生写的五花八门的各种疑似形声字进行核查,为了提高效率和阅卷质量,这种考查方式需要改进。[4]也许这种质疑是有道理的,迄今为止,这种题型没有被再次采用。

五、1986~1992年:选择题型成为汉字考查的主流,复式题型较多,考查内容和形式都处于探索阶段,字音、字形分题单独考查的主流题型模式出现。

从这个时期开始,字音题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音而不要求拼写,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确定汉字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能力层级为A级(识记),一般占3分。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字音,侧重的是常用字的字音,其范围界定为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考查主要涉及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方言字、难读字等。

(一)1986年是高考考查汉字采用选择题型的第一年,全国卷和上海卷都对读音进行了考查,并且都要求选出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不同之处在于:全国卷是辨别词中汉字注音的正误,1个小题给出的四组词各不相同;上海卷是辨别句子中词的注音正误,两个小题各给出1个句子中两个词的4种注音的排列组合,让考生选出正确的一组。就难度而言,如果从考生需要识读的字词数来看,全国卷比上海卷稍微偏难;但全国卷的题目,完全出自教材中的词语拼音,而且都有注释,所以对南方的考生或普通话不是很好的地区考生而言,即使有些方音影响,但影响也不是很大。据当年湖北省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70%的考生能够做对这个题目。另外,全国卷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字义,第二道题目共3个小题,要求考生为加点字从所给的4个释义中选择一项正确的,这个题型后来没有再出现。根据当年山东省的抽样统计,这个题目的3个小题当年全部答对的仅有36.8%。[5]

(二)1987年,全国高考有了三套试题:全国卷、上海卷和广东卷。该年度的3套题目都有要求选出字形或字音“全对的一组”,只不过全国卷要求选出字形和字音全对的一组,这是首次出现的音、形同题混考的复式题目,也是后来经常被采用的一个经典题型。上海卷是字音、字形分两题独立考核的题目;广东卷除考查读音外,在新高考时期首次以独立题目的形式考查了造字法:让考生选出“全部是形声字的一项”。全国卷的这道题目虽然是个创新,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当年山东考生答卷全错率占71%以上,是历年来失分最多的考查内容之一。这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中学普通话和汉语拼音的教学仍非常薄弱。另外,该题在正确选择项中出现的“盘姗”一词,只见于课文注释,考生由于平时阅读不细、记忆不清,也应该是失分原因之一。[6]由此我们应该注意在类似题目命题方面,一定要考虑到语料选择的客观性、常用性等具体问题,以提高考查的信度和效度。

(三)1988年的全国卷、上海卷和广东卷,这3套试题相对之前都有了新的变化,一些新的汉字考查方式和题型都在这一年出现了。全国卷考查了字音和字义:第一小题是辨识并为形近字或同声旁形声字选择正确读音,第二小题是选择同形汉字字义相同的一组,这两种题型在全国都是首次出现;上海卷除考查了一组4个词的正确读音的选择外,还在全国首次考查了诵读中句中停顿的问题;广东卷该年度的两个题目都是1977年以来的创新题目:一个小题是以让考生选择音、形、义“全对的一组”的形式综合考查汉字音、形、义的复式选择题目,另外一个小题是考查汉字构造问题,让考生选出“构造各不相同的一组”。

(四)1989年全国卷、上海卷和广东卷的题目都以选择题的形式对汉字注音进行了考查。不同的是,全国卷以选择字形和注音“全对的一组”的形式对汉字字音、字形进行了联合考查,是1987年全国卷曾经采用过的一种复式题目。

(五)1990年的高考,全国卷和广东卷是同一套试卷,汉字考查采用了1988年广东卷选择题综合考查汉字音、形、义的复式题目的形式。上海卷设两个题目考查了汉字:第一个题目是以选择注音和解释“全对”的一项的形式综合考查汉字的音、义,是复式题目,第二个小题是让考生在4个选项中选出有4个错别字的一项,且要求考生标出这4个错别字,这是首次在选择题中要求考生标示错别字的题目。无论是要求考生选出具体有几个的选项还是要求对选择项进行关键点标示,这应该是命题人为了防止考生猜选答案而做出的对策。据当年对全国卷答卷情况的抽样调查,虽然题目中的字词全部出自教材,但这一题目的平均得分仅为1.10分(满分3分)。从这个考查结果来看,一方面可以看出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和基本识记能力都需要加强,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学生在对待这类阅读量相对较大、内容复杂的题目时,解题思路还存在一定问题。我们认为这种题目赋分少,考查项目较复杂(综合考查汉字的音、形、义),是否在考试的信度和效度上也存在问题,这种考查是否应该避免类似题目的命制呢?对于该年度上海卷的第二个小题,当年陈仲梁先生提出了表扬:“正确书写汉字,历来被认为语文知识中基础的基础,语文能力中基本的基本。由于印刷上的局限,以往考试往往只考别字而不考错字,因为印刷厂的铅字里不可能有错字。然而写错字的现象的确不同程度地在大部分中学生中存在,命题者大胆采用楷书编题,制版印刷的方法,终于使这道题醒目地出现在考生面前。这道题目的优点有三:1.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本题中共有13个错别字,考查面较广,对于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每个考生都将亮出自己实际水平的真相,较为有效地抑止了猜测正确答案的可能性。2.具有切实的教学指导意义。常用汉字有三千多,容易写错的汉字约有二百多,倘能以此形式每年考查一次,可以连续命题十年而内容各不重复。这种题目的出现势必引起广大师生对正确书写汉字的高度重视,于是乎,这方面的教学可以出现令人满意的局面。3.丰富并发展了题型。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A,同时还要求把A中的错别字一一标出。评分标准还要求:‘标错一字扣一分,扣完为止’。因此这是一道选择题型和判断题型相结合的题目,丰富并发展了题型,而这种丰富和发展而并非刻意求奇,摆花架子的做法,而是一种提高考试效果的切实的进步。”[7]

(六)1991年的题目有三套:全国卷、“三南”卷和上海卷。全国卷有两个题目考查汉字:第一个题目是以选择字形、注音“全对的一项”的复式题目形式综合考查音、形;第二个题目考查笔画数,让考生选出笔画数不全相同的选项,这是1977年以来首次考查汉字的笔画数。“三南”卷的3个题目都属于创新题目:第一个题目考声母、第二个题目考韵母、第三个题目考汉字书写的起笔(第一笔笔划)。上海卷该年度的题目相对平稳,一个题目考字音,让考生选出“注音全错”的一项,是在全国首次出现的题型;一个题目考字形,但字形考查是让考生选择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也是首次出现并在以后的字形考查中成为主流题型之一。上海卷设两题分别考查字音、字形的模式,成为1991年后20余年的主流模式。本年度全国卷对笔画的考查是有争议的,因为在当时,一些辞书中对某些汉字的笔画数界定不统一,这让考生无所适从,自然也就降低了考试的信度。在这个问题上,当年的媒体已有议论,如李敦才、周如松分别撰写了《谈高考语文试卷的一道小题》《一道值得商榷的高考语文试题》,刊发于1991年第9期《中学语文》上,表达了类似我们上述意见的观点。

(七)1992年的全国卷、“三南”卷和上海卷各有特点。全国卷命了两个小题,第一个小题以选择字音、字义“全都正确”的一组的复式题目的形式综合考查汉字的音、义,第二小题考查字形,让考生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三南”卷也命了两个小题,第一个题目以选择字音、字形 “全都正确”的一组的复式题目的形式综合考查汉字的音、形,第二个题目考查字形,是判断题,要求考生判断句子中是否有错别字,如果有,标示出并进行改正,这一题目也应该是命题人为了弥补选择题考生猜答案的不足所为,但这也是具有创新性的题目,是1977年以来首次出现的题目。美中不足的是第一小题也进行了字形的考查,略显考点的重复。该年度上海卷的题目可以用“色彩斑斓”来形容:有选择,有填空,既有字音、字形的传统考查,也有规范、笔划和汉语拼音方案等的考查,是上海卷命题史上迄今最为繁杂的一年。它的3个选择题分别考查了“字形符合规范”、错别字、汉字笔画数,填空题明确要求考生“根据《汉语拼音方案》给汉字注音”,它给出的是两个词语。给汉字注音,应该是上海考生的薄弱环节,况且在该年度题目中的注音,是要区分韵母的前后鼻音和声母的翘舌和平舌,这个要求应该算是高了些,但是当年的《考试说明》也规定,“能根据《汉语拼音方案》给常用汉字注音。”

六、1993~1997年:中国高考标准化考试进行多年,题型开始相对稳定,语文试卷中对汉字考查内容进入以汉字字音、字形为主的时期,但具体考查形式和内容仍处于探索时期。这个阶段的试题基本以全国卷和上海卷为主,在汉字考查题目形式选取和内容命制上各有特色。

(一)1993年有三套题目:全国卷、新高考语文试卷和上海卷。这三套题目在汉字考查方面都是音、形分开命题,全国卷、新高考卷都以选择“读音全部正确”的形式考查了字音,这也是这种类型的读音考查题首次出现,和以往的“音、形、义”或“音、形”等混合考查相比,降低了难度,但考查重点突出了,对多音字这种汉语学习的重点内容的考查却深入了。这种适当降低试题的综合性和难度,突出考查测试重点目标的命题方式值得肯定。全国卷和上海卷都考了选择“没有错别字的一项”的题目;上海卷对语音的考查是以把汉字用“汉语拼音的音序排列”的形式出现的,也是一种汉字读音考查的新题型。另外,上海卷本年度还考查了汉字用法,让考生选择错用“或”字的一句话。新高考卷单独考了选出“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这也是一个创新,但相对全国卷和上海卷而言增加了难度,命题人也应该是出于防止考生猜答案的目的。整体来看,1993年语文高考试卷中对汉字考查的题目的创新点比较多。

(二)1994年,全国卷的两个小题中,第一个小题是传统的以选择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的复式题目的形式综合考查汉字的音、形,但这种复式题目相对于1993年的汉字字音、字形的独立考查,并不一定合理。将两者合成在一起进行考查虽有在同一题目中考查内容覆盖面比较大的便利,但也会有考查重点不突出,信度、效度、区分度等指数不科学的不足。第二个小题是首次创新题目:选择正确的汉字填空。该年度上海卷的题目是比较传统的两个小题,第一个题目是选择正确读音,第二小题是选择“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该年度还有一套试题是上海的试点教材卷,但该试卷没有进行汉字的单独考查。

(三)1995年度的全国卷两个小题都是复式题目,第一个以选择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的复式题目的形式综合考查汉字的字形、字音。据当年的抽样调查,这个题目的得分率仅为27.02%,原因在于考生对多音字以及同音近义字的辨析能力不高,还有就是根据声旁来推断其读音,往往读错;同时也暴露了这种复式题目在考试中信度、效度等参数不高的问题。第二个题目以选择字形、字义“全都正确”的一组的复式题目的形式综合考查汉字的字形、字义,这也是首次进行汉字形义的复合考查,这个题目抽样调查的得分率也不是很高,仅为46.11%。上海卷的两个题目,第一个题目是以“选择注音正确”的一组的形式单独考查了汉字字音,第二个题目是借用1994年度全国卷的第二个小题的题型:选择正确的汉字或词填空。

(四)1996年的全国卷和上海卷都设了两个小题,分别考查了字音和字形。不同的是在考查字形方面,全国卷要求选出“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上海卷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就难度而言,全国卷应该是高于上海卷,但全国卷却能全面、准确、客观地考查学生的识记汉字的水平。因为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如果考生采用排除法,即便不能够完全正确辨识所给汉字字形,却也能够选出正确答案,从而影响了考试的信度。

(五)1997年的题目,全国卷字音题是要求选出“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字形题是要求选出“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这样字形题的难度就相对有了提高,题型上继承和发展了1996年度的题型。上海卷的两个题目中,第一个题目要求选出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第二个题目是填空题,要求给汉字注音,这个题目就回归到上海市1992年“根据《汉语拼音方案》给汉字注音”的题目上去了。

七、1998~2003年:上海卷开始抛弃汉字单独考查题目,全国卷一直坚持汉字考查题目的命设,但在字音、字形考查的选择上一直处于摇摆状态,对字音、字形考查进行选考或全考,具体题型在以选择题为主导题型的基础上稳中有变。本时期共有23套高考语文试卷,其中上海的10套试题没有单独进行汉字考查,9套试题分别对字音、字形进行了考查,5套试题只选考了字音或字形。在选考的5套题目中,只有1套选考了字音。

(一)1998年,全国卷汉字读音的考查是以选择“加点字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部相同的”一组的形式对多音字读音进行的考查,这也是1977年后首次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多音字的考查;字形题是以选择“有错别字”的一组的形式对8对容易混淆的词中用的同音、音近字的使用进行的考查,如“求实”“实事求是”“直接”“直截了当”等。这是全国卷采用选择题题型以来,最具创新的一年,也是知识点比较明确、考查目的性比较明白的一年。与往年相比,这一年明确降低了考查难度,比如汉字的读音由1997年综合考查语音误读的多个特点,简化为只考查其中的一个特点——多音多义字误读;命题人员应该是考虑到对普通话推广程度不是很一致的原因,不同方言区学生对声调的区别可能难以精确掌握,所用语料中的考核中心字是声母或韵母不同的多音字;同时所选多音字又都是比较常用的,没有出现生僻字。汉字字形考查由1997年的四组16个词语里涉及到的7个错别字变为四组16个词语里只识辨一个错别字(同音异义词易写错),简化了考题的综合性,突出了考查重心。由于这些词语的意义不同,即它们应该是两个不同的词语,所以其中的一个语素必须使用不同字形的汉字,这些词语大多是常用的,这也有效降低了试题难度。

(二)1999年,全国卷考查的是汉字字形,要求选出选项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难度系数相对提高。高考汉字考查由以前的汉字字音、字形等进行“全面”考查进入到“选考”阶段,也应该是一种进步。在考试中如果强调考点的面面俱到,特别是机械识记知识点的面面俱到,无形中可能会加大试题难度、增加学生答题负担,反而对考查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和能力不利。

(三)2000年全国卷只考查了字形,且是要求选择“没有错别字”的一项,这是全国卷1993年以来汉字字形考查题目难度最低的一年,整个题目中只有3个错别字,量上比上年有所减少,意在降低难度,给学生和语文教学正确的导向;题目形式也是相对单纯的一年,该题型成为以后汉字字形考查的主要题型之一。该年度首次出现了北京和上海的春季高考试卷,上海的春季高考卷和夏季高考卷一样,也没有对汉字进行单独的考查,北京卷只考查了字形,但难度比全国卷要高,它是要求选出4组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北京卷,都注意了从使用频率高且错误几率也较高的语料中提取命题材料,以更有效地体现“考”的价值。

(四)2001年,全国卷以选择“读音有错误”和“没有错别字”的形式分别考查了字音和字形。北京春季高考卷跟进了全国卷2000年的模式,只以选择“没有错别字”的形式考查了字形,上海卷和上海春季高考卷依旧是没有单独进行字音或字形的考查。由于我国各方言区之间的语音差别较大,不同地域考生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识别能力有一定差异。为了体现高考的公平、公正,1999年、2000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试卷没有对汉字语音进行单独命题考查,只选考了字形,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教学中可以不对语音作要求。2000年10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1年1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进一步把推广和普及普通话上升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了更好地贯彻和执行这一国家法律,2001年度教育部的《考试说明》也将语音列为考查的内容。与过去一些年份对汉字语音的考查一样,试卷中只要求考生对汉字字音进行识记,不要求进行拼写。今年为了降低难度,命题组专家在考查形式上也作了进一步的调整:一是由以往的选正确项改成选错误项,也就是说选项中只有一项的读音有错误,这就有效减少了错误读音在识别时对考生的干扰;二是只考查声母的误读,不涉及因方言不同而造成的声调问题,以往考查往往是对多音多义字的读音进行考查,而且多音多义又是语音中相对比较复杂的一项内容。

(五)2002年,全国卷首次以选择每组词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同”形式考查了同声旁形声字的读音,对字形的考查是以选择“有错别字的一组”的形式进行的。北京卷和北京春季高考卷题型相同:以选择加点多音字读音与所给该多音字读音“完全相同”的形式考察了多音字读音,是1998年全国卷采用该题型以来首次被其他试卷采用;以选择“没有错别字”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字形。该年度全国卷汉字语音的考查与往年相同的是,试题不要求考生使用汉语拼音拼写汉字的字音;但与往年略有不同的是,试题中没有给出需要辨识读音的汉字的汉语拼音注音(包括没有给出一组词语中相同汉字的汉语拼音注音),而是要求考生根据给出的词语来辨识其中作为语素的形声字的字音是否相同。关于命设这种题目的目的,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先生说“主要是考虑到‘读音读半边’现已成为造成汉字字音误读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形声字辨识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语音学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从考试角度说,这也是对是否可能采用其他不同形式来进行汉语普通话语音试题命题的一种尝试。”[8]

(六)2003年,全国卷以选择“读音完全相同”和“没有错别字”的形式分别考查了字音字形,其中对字音的考查是考察了一组异形同音字,这也是高考首次考查同音字;命题人命设这类题目的目的一方面是考虑到每年语音试题的题型应有一定调整,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异形同音汉字的误读也是语文生活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应该是中学语文教学中语音学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当年山东省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该年度的语音题目平均分为2.11,难度系数为0.704,得分不算理想,主要原因是该题目考查汉字所列词语是常用词语,但词语中的汉字不都是常用字,这就无意中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全国卷的字形题,是当年争议最大的题目之一,山东考生的平均得分仅为0.47,难度达到了0.16,考生仅误选“伶牙俐齿”一项的就有43%之多。“伶俐”义为“灵活”,是个连绵词,在这里被拆开了。“牙齿”,即口齿,意思是说话的能力,“伶牙利齿”即口齿伶俐,能说会道。不少考生不确知该词语的含义,片面地认为“利齿”似乎是“锋利的牙齿”;但没注意整个词语的含义,也没有注意“伶牙”不可理解。既然出现了这种考查结果,从一个方面也提醒命题人员在题目命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汉字考查对象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可考查性,以免有偏、怪之嫌。

北京卷和北京春考卷都是以选择“读音完全正确”和“没有错别字”的形式分别考查了字音、字形;该年度首次出现的安徽卷分别以选择同声旁形声字“读音全都不同”的形式考察了字音、以选择“没有错别字”的形式考察了字形。

八、2004~2006年:高考分省单独命题的省份增加、高考语文试卷份数增多,汉字单独考查呈现出考与不考、音形分题同考与音形同题共考、只考音或形与音形都考的多元化模式,但以选择题形式对字音、字形同时分题考查成为本阶段汉字考查的主流形式。

本阶段共有高考语文试卷53套,没有对汉字的字音、字形等进行单独考查的有7套,选考字音或字形一项的有7套,同时考查了字音、字形的有39套。在只选考字音或字形的7套试题中,1套选考了字音,6套选考了字形。

在部分进行分省命题后,以前全国统一卷尽量避免的对一些语音的详细区分点的考查却成为一些地方题目的追求。一些人认为考虑地方语言面貌设题可以对汉字语音起到纠偏和引导教学的作用。如在湖北省的试题中就有很好的体现,“湖北许多地方不分n、l;在韵母方面,前鼻音‘in、en’和后鼻音‘ing、eng’不分;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不分等。考查这些内容对纠正该地人的语音发音能起到很好的指向作用。2005年第一大题第一小题就选择了这样的字词:‘羚羊、邻居、可怜、孤苦伶仃;质问、桎梏、幼稚、炙手可热’;第一组加点字分别读líng,lín,lián,líng;第二组加点字均读zhì;2006年第一题选择了‘晨曦、妊娠、赈灾、海市蜃楼、振奋人心’;2007年第一题选择了‘应接不暇、应有尽有、点头应允、应答如流’就是为了区分前后鼻音的发音。”[9]

(一)2004年,全国共有15套夏季高考试题和两套春季高考试题。在这17套试题中,除上海夏季和春季高考试卷均如以往不单独考查字音字形外,其余15套题都分别进行了字音、字形的考查,赋分情况一致,均为字音、字形各3分。在字音考查方面,15套试题中,全国3卷、4卷和辽宁卷、浙江卷、福建卷,这5套试题都是以“选择汉字正确注音”的形式进行的字音考查;全国1卷、北京卷、广东卷、江苏卷、天津卷、重庆卷,这6套试题以选择“读音完全相同”一组的形式,考查易误读的汉字读音识记;全国2卷、北京春季高考卷、湖北卷,这3套试题以选择“读音完全不同”的形式主要考查了同声旁形声字的读音是否相同;湖南卷考查了多音字的读音判断,题目形式与2002年北京卷相同。该年度15套试题的字形考查都完全一样,即选择“没有错别字”的选项。本年度一些汉字考查的题目也是有争议的,如全国卷的汉字字形考查,试卷认为包含有错别字的词语“毛骨耸然”“天随人愿”等在市面上某些成语类的词典中曾被收录,而试卷认定包含有错别字的词语“班配”在一些版次的《现代汉语词典》中也作为“般配”的异形词予以收录。考虑到这种情况,在实际阅卷中相关省区对选择这些选项(即认为该项没有错别字的考生)也是给分的。既然有的词典收录了这些写法,命题者在命题中就应尽量避免选用类似的词语来考查汉字字形。

(二)2005年,全国共有16套夏季高考试题和两套春节高考试题,除上海夏季、春季卷两套试题外,另外16套试题对字音、字形进行了单独考查。全国的3套试题只单独考查了字音或字形中的一项,其余13套沿用了2004年度的模式,分别考查了字音和字形。在字音考查中,北京卷、北京春季高考卷、广东卷、天津卷、重庆卷,这5套试题以选择“读音完全相同”一组的形式考查易误读的汉字读音识记;湖北卷以选择“读音完全相同”的形式既考查了同声旁形声字读音异同又以是否是同音字的形式考查了易误读的汉字读音;辽宁卷让考生选择注音“有两处错误的一组”,难度相对比其他省份或全国卷题目偏高;全国卷2卷考查了多音字的读音,让考生判断每组3对、共4组12对词语中多音字的读音异同,选择“每组每对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这也是第一年出现的新题型;山东卷比较保守,沿用2004年度全国3、4卷的题型模式,让考生选出一组词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浙江卷和2004年度一致,还是选择给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在字形考查方面,只考查了字形的全国2、3卷与其他省份试题一样,都是让考生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在语料选择上,除北京春考卷和江苏卷给出的是句子外,其余试题给出的都是词组。在句子中找出错别字与在词语中找出错别字有所不同,在句中辨析错别字,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境意识,另一方面也是从应用角度出发设计考题。当然,命题方式的变化,加之错别字的模糊度相对较高,因此这种题型应该比在词语中辨析错别字难度要大。在汉字语音考查的具体语料来源上,一般试卷大多数是选取教材中出现过的,也有一些选取了社会热词,如“斡旋”“福祉”等,这基本是符合学生实际的。在语音考查方面,一些地方的试卷考查了前鼻音、后鼻音,平舌音、翘舌音等,这对普通话水平不高的学生来说是增加了难度,这类题目的得分率也相对较低;在汉字字形考查方面,一般都没有出现当时争议比较大的“异形词”的考查,也基本没有出现地方色彩比较浓的方言词语,多数试卷取材朴实,一般都是选取教材中出现过的词语中的汉字。

(三)2006年度,全国共有16套夏季高考试题和两套春季高考试题,除上海夏季、春季卷、福建卷这3套试题外,另外15套试题对字音、字形进行了单独考查。全国的两套试题、安徽卷、山东卷只单独考查了字形一项,其余11套同时考查了字音和字形。在字音考查上,北京卷沿用了2004年全国3、4卷和2005年山东卷的模式,让考生选出一组词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广东卷是以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重庆卷是以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相同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形声字读音和部分易错读字的读音,试题难度相对较大;湖北卷是以选择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形式考查了形声字读音;湖南卷考查的是多音字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让学生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江苏卷考查了多音字的读音,即每组给出多音字的一个具体读音,让学生选择加点字注音与所给“注音完全相同”的一组,这与2002年北京卷的题型模式一致;江西卷以选择“读音全都不同”的形式考查了学生辨识易误读字的字音能力;辽宁卷、四川卷是让学生选择“注音全部正确”的选项。在字形考查方面,这15套题中,两套全国卷都要求选出“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难度比往年全国卷、比同年度其他省份试题都有所加大;湖南卷和重庆卷考查了“有错别字的一项”,其余11套题目全是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本年度试题中,浙江卷在一个题目中复合考察了字音、字形,让考生选择字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一种复式题型,这是一种题型的回归,与1987年全国卷的模式完全一致。

九、2007~2013年:与前一时期相比,本阶段的7年中,汉字考查的题型基本和上一时期一致,多数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分别考查字音、字形,但本时期最大的特点是不单独考查汉字的试卷数量增加,只考查字音或字形一项的试卷数量整体上升。

本阶段的128套高考试卷中,28套试卷没有对汉字进行单独考查,44套题目只选考了字音或字形,56套题目同时考查了字音、字形。在44套选考字音或字形的题目中,35套选考了字音,9套选考了字形;在56套同时考查字音、字形的题目中,有5套是以一个题目联合考查字音、字形的复式题目。选考字形的题目数量下降,是和最近这些年加强在作文中和名句默写题目中错别字扣分要求有很大关系的,这也有效地避免了考点的重复考查。

(一)2007年度,全国共有19套高考试卷,其中只有上海有1套是春季高考卷,其余18套是夏季高考试卷。该年度上海两套卷、福建卷、宁夏卷都没有对汉字进行单独考查。安徽卷、北京卷、广东卷、江苏卷、全国1、2卷、浙江卷,这7套试卷只有1个题目单独考查了汉字,其中浙江卷是以复式题目的形式考查了字音、字形,其余6套试卷有3套选考了字音、另外3套选考了字形。湖北卷、湖南卷、江西卷、辽宁卷、山东卷、四川卷、天津卷、重庆卷,这8套试卷有两个题目分别考查了汉字的字音、字形。在字形考查方面,安徽卷、北京卷、全国1卷、辽宁卷、山东卷、天津卷、四川卷,这7套试题考查了“没有错别字”的一组。在这7套试卷中,北京卷考查的是同一个汉字在每组词中是否被正确使用,在全国高考中首次出现这类题目;湖北卷、湖南卷考查了选择“有错别字”的一组;江西卷和重庆卷考查了选择“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这种题型最早出现在1993年的全国新高考卷中。在读音考查方面,广东卷、天津卷以选择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的形式考查同声旁形声字的读音识记;山东卷、四川卷以选择每组或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同音字、形声字、多音字和其他易误读字的字音,比较复杂,这种题型也不多见;江苏卷以选择“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多音字的辨识,这种题型也是第一次出现;湖北卷以选择“有两种读音”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多音字;全国2卷、湖南卷、江西卷、辽宁卷、重庆卷,这5套试题是以传统的选择所给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形式考查了易误读汉字的读音。浙江卷是复式题型,让考生选择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这种复式选择题型最早出现在1987年的全国卷中,与2006年浙江的题型一致。在命题中,有人强调要回归课本,但就目前多种版本教材并用、主要考查学生能力而言,过分强调课本似乎并不合适。比如本年度江西高考试卷第2题的汉字字形考查,语料全部出自教材,但学生得分率也仅仅为36%,可见降低难度与语料是否出自教材,关系也并不十分密切。

(二)2008年的20套高考语文试卷中,安徽卷、北京卷、广东卷、江苏卷、辽宁卷、全国1、2卷、四川卷、延考卷,这9套试卷分别有1个题目单独进行了汉字的考查,且全是对字音进行的考查。湖北卷、湖南卷、江西卷、山东卷、天津卷、浙江卷、重庆卷,这7套试卷都有两个题目分别考查了汉字字音、字形;上海两套、宁夏卷、海南卷、福建卷,这4套试卷没有对汉字进行单独考查。在字音考查方面,安徽卷是以选择每组中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的形式、广东卷是以选择每组中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的形式综合考察了形声字、同音字、易误读字的读音,这与2007年度四川卷的考查形式一致;江苏卷是以选择每组中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形声字的读音;四川卷式以选择每组中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多音字的读音,四川卷在题型上有了改变,相对降低了难度。湖北卷、湖南卷、江西卷、辽宁卷、全国1、2卷、山东卷、天津卷、延考卷和重庆卷都是以选择“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或选择“读音有错误”的一项(只有重庆1套)的形式考查了易误读汉字的注音;浙江卷是以选择“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的形式考查了同音字的读音。在字形考查方面,湖北卷、江西卷、山东卷、天津卷、浙江卷都考查了选择“没有错别字”的一项,只不过浙江卷所给的是完整的句子,其余试卷所给的是词语;湖南卷考查的是选出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重庆卷考查的是选择“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相对而言,重庆卷的难度较其他试卷要高。北京卷是以选择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的形式在1个题目中复合考查了字音、字形。

(三)在2009年的19套高考试题中,安徽卷、北京卷、广东卷、江苏卷、江西卷、全国1、2卷和山东卷,这8套试卷都有1个题目单独考查了汉字。这8套题目中,北京卷是同时对汉字字音、字形联合考查的复式题目,其余7套试卷有6套考查了字音,1套考察了字形。湖北卷、湖南卷、四川卷、天津卷、浙江卷、重庆卷,这6套试卷有两个题目单独考查了汉字的字音、字形,上海两套试卷、福建卷、辽宁卷、宁夏卷,这5套试卷没有单独进行汉字考查,可见不对汉字进行单独考查的题目数量有所上升。在字音考查方面,广东卷、湖北卷、浙江卷以选择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的形式综合考查了音近字、形声字、多音字、同音字等的读音;四川卷以选择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的形式综合考查了音近字、形声字、多音字等的读音;江苏卷则以选择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多音字的读音;湖南卷、全国1、2卷、天津卷、重庆卷以选择注音“全部正确”或“有错误”(只有重庆一卷)的一项的形式考查了易误读的汉字的读音。在字形考查方面,安徽卷、湖南卷、浙江卷以选择“没有错别字”的一句话的形式考查了易错字形;湖北卷、四川卷、天津卷是以选择“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的形式考查了易错字;重庆卷以选择“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词语的形式考查了字形。北京卷和山东卷都是复式题目,在一个题目中同时考查了字音、字形,让考生选择字音和字形都正确的选项,这是一种题型的回归。

(四)2010年,全国18套试卷中,安徽卷、广东卷、北京卷、全国1、2卷、重庆卷、江苏卷,这7套试卷都有1个题目单独考查了汉字。这7套试卷中,北京卷是同时对汉字字音、字形联合考查的复式题目,其余6套题目有5套考查了字音,1套考察了字形。湖北卷、湖南卷、四川卷、浙江卷、江西卷、山东卷、天津卷,这7套试卷有两个题目单独考查了汉字的字音字形,上海卷、辽宁卷、福建卷、新课标卷,这4套试卷没有对汉字进行单独考查。在字形考查方面,安徽卷、浙江卷以选择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的形式考察了字形;湖南卷以选择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的形式考查了字形;湖北卷的考查形式比较新颖,以选择“有错别字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4组12对形近、音近、义近的词语中汉字的字形,这是往年没有出现过的内容;四川卷、江西卷、山东卷、天津卷对字形的考查比较传统,是以让考生选择“没有错别字”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一些词语中的字形易错字。在字音考查方面,广东卷、四川卷是以选择每组中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形式混合考查了音近字、同音字、形声字、多音字的读音,特别是考查了当地方言和普通话混读的一些词语中汉字的读音,这是这两地近几年的考查特色;湖北卷是以选择读音“全部相同”的一组的形式综合考查了同音字和形声字的读音;湖南卷、全国1、2卷、浙江卷、江西卷、山东卷、天津卷是以选择“读音全部正确”的形式考查了一些易误读的汉字的读音;北京卷的题目是以“选出全部正确的一组”的复式题目形式对字音字形进行的复合考查。

(五)2011年,全国共有17套高考语文试卷,安徽卷、北京卷、福建卷、广东卷、湖南卷、江苏卷、全国大纲卷,这7套试卷都有1个题目单独考查了汉字。7套试卷中,福建卷考查的是根据“拼音写汉字”,其余6套题目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的,其中5套考查了字音,1套考察了字形。湖北卷、江西卷、山东卷、四川卷、天津卷、浙江卷、重庆卷,这7套试卷有两个题目单独考查了汉字的字音字形;上海卷、辽宁卷、新课标卷,这3套试卷没有对汉字进行单独考查。在字音考查方面,广东卷、安徽卷是以选择每组中每对读音“都不相同”(广东)或“完全相同”(安徽)一组的形式混合考查了音近字、同音字、形声字、多音字的读音,这是广东卷多年的考查特色,安徽卷加入到这种考查形式中来的同时,四川卷在这一年放弃了这种形式;湖北卷以选择“读音全都相同”的形式考查了同音字;湖南卷、江西卷、全国大纲卷、四川卷、天津卷、重庆卷、浙江卷以选择“全都正确”或“有错误”(浙江卷)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易误读字的注音,这也是比较传统的考查方式之一。在字形考查方面,福建卷在多年不单独考查汉字后,本年度单独考查了汉字,且“根据拼音写正确的汉字”的题型,是1985年以来这种题型的首次回归;北京卷依旧是在一个题目中复合考查了字音字形;湖北卷、江苏卷、江西卷、山东卷、四川卷、天津卷、浙江卷都是以选择“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或一句话(浙江)的形式考查了字形;重庆卷是以选择“有错别字”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字形。

(六)2012年,全国共有17套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安徽卷、北京卷、广东卷、江苏卷,这5套试卷都有1个题目单独考查了汉字,其中4套单独考查了汉字字音、1套单独考查了字形;山东卷、湖北卷、湖南卷、江西卷、四川卷、天津卷、重庆卷、浙江卷,这8套试卷都有两个题目单独考查了汉字的字音字形;上海卷、福建卷、辽宁卷、全国新课标卷,这4套试卷没有对汉字进行单独考查。在字音考查方面,广东卷、山东卷、江苏卷以选择每组中每对“读音都相同”的形式对音近字、形声字、同音字等进行了考查;湖北卷以选择读音“全部相同”的形式考查了同音字;湖南卷、江西卷、全国卷、四川卷、天津卷、重庆卷、浙江卷都是以选择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易误读的汉字字音,这也是历年来比较传统的字音考查形式之一。在字形考查方面,山东卷、安徽卷、湖北卷、湖南卷、江西卷、天津卷、浙江卷都是以选择“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或一句话(浙江)的传统形式考查了字形;重庆卷是以选择“有错别字”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字形;北京卷和往年一样,是以选择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的形式复合考查了汉字的字形字音。

(七)2013年,全国共有18套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北京卷、江苏卷、广东卷、安徽卷、重庆卷,这6套试题都是只有1个题目单独考查了汉字。这6套题目中,北京卷、重庆卷是同时对汉字字音、字形联合考查的复式题目,其余4套题目有3套考查了字音、1套考察了字形。天津卷、浙江卷、湖南卷、江西卷、湖北卷、四川卷、山东卷、福建卷,这8套试卷都是有两个题目单独考察了汉字的字音、字形;全国新课标1、2卷、上海卷、辽宁卷,这4套试卷没有单独考查汉字。在字音考查方面,全国卷、天津卷、浙江卷、湖南卷、江西卷、湖北卷、山东卷都是以选择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的传统形式考查了易误读的汉字注音;江苏卷以选择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4组同声旁形声字的读音;广东卷、四川卷以选择每组中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形式对音近字、形声字、同音字等进行了考查。在字形考查方面,天津卷、浙江卷、安徽卷、湖南卷、江西卷、湖北卷、四川卷、山东卷都是以选择“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或一句话(浙江)的传统形式考查了字形。在字形考查方面,本年度值得一提的是福建卷,该卷以1个大题两个小题的形式考查了汉字的字形,分别为“根据拼音写一个字”和“改正句子中的一个错字”,赋分各为1分,其中“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是延续了该省2011年的题型。北京卷、重庆卷是以选择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的形式复合考查了汉字的字形、字音,这是北京近年来比较稳定的考试题型。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中国高考汉语言测试的调查与研究(1977年后)”[项目编号:09CYY013]、教育部社科基金规划资助项目“中国高考汉字考查的调查与研究(1977年后)”[项目编号:08JC740025]的阶段性成果。

http://

参考文献:

[1]雷秋山.湖北省1981年高考语文质量分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1981,(5):5~8.

[2]曹克瑛.山西省1981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J].山西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4):84~89.

[3]章熊,张建华.1985年高考语文试题的设计思想[J].语文学习,1985,(7):2~4.

[4]吴尚夫.评今年高考上海语文试题[J].语文学习,1985,(10):27~28.

[5]朱本轩.注重综合训练,培养分析能力[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5):93~96、92.

[6]张广岩.高考语文评卷札记[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5):95~97.

[7]陈仲梁.稳中略变 有所突破——1990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谈[J].语文教学通讯,1990,(9):51~52.

[8]余文.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J].语文月刊,2002,(9):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