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湖北课改范文

湖北课改精选(九篇)

第1篇:湖北课改范文

[关键词]高中课改 素质教育 高考制度

从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新课改”)在全国启动。2009年8月26日,湖北省教育厅颁布《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各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该意见指出新课程要立足过程、促进学生素质发展;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数的多元化。同年9月,湖北省653所高中正式启动新课改。改革后的高中课程设置为语文、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共计15门。

至今,湖北省“新课改”实施已经近六年,“新课改”带来了什么?反响如何?其在推行过程中是否遇到阻力?一线老师对“新课改”有什么体会和建议?为了了解上述问题,更好的推进“新课改”,使广大师生真正从素质教育中获利,我们特选取了湖北省黄石市三所具有代表性的高中采用自填问卷和结构式访谈的方法进行了实地调研。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选取了黄石市具有代表性的三所高中,分别是湖北省省属重点高中“黄石二中”、黄石市市级重点高中“黄石市实验高中”、黄石市普通高中“黄石七中”作为调查对象。调查人员由湖北师范学院政法学院的老师和学生组成。调查问卷在样本的选取上采用了定额抽样法,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77份,有效回收率为98.33%。为了保证样本的科学性,样本对高一、高二、高三进行了合理分配,同时也考虑了男、女生及成绩优差生的比例。

调查问卷从“新课改态度和认知”、“课程和教材改革现状”、“课堂教学情况”、“新课程实际效果”四个方面设计了15个封闭式问题和一个开放式问题。同时为了深层次了解新课改的现状,调查在分析问卷的基础上,对三所高中的30多名教师进行了结构式访谈。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新课改”的态度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和老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比较认同的,但对其实施力度和成效持保留态度。在老师们看来,“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有利于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培养,这对人才的培养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实践中课程改革却遇到极大的阻力,学校在贯彻“新课改”相关政策方针上比较被动,笔者所调查的三所高中几乎都没有完全贯彻“新课改”要求的课程设置。

与学生访谈时,很多学生表示对新课改很欢迎,希望通过新课改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但具体到新设置的课程,在问卷中,32%的同学选择“尽管课程很多,但我对新开设的许多科目很有兴趣,我非常乐意全面学习它们”;50%的同学选择“我更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高考的科目上,其他的科目上课听一下就好,课下不再学习”;18%的同学选“高考的科目都难以应付,其他的科目无关紧要,索性不学”。这说明广大学生对课程改革持肯定态度,但高考的阻力使学生不得不先放下兴趣,去学习在高考中能得分的内容。

(二)课程设置和新教材使用情况

1.课程设置

在新课程设置方面,三所高中落实情况不尽相同,问卷中有一题为:“新课改政策推行后,贵校开设了哪些新课程”,问题的答案选项为多选题。该题的统计结果可用下图来表示。数据说明在新课程的设置上,《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门课程开设状况最好,《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两门课程开设情况也不错,但对经济实力要求较高的艺术类课程开设状况就不容乐观了。

2.教材使用

新课改中教材改革力度较大,教材类资料数量明显增多。据了解,课程改革后原来的9门课程扩大到15门课程,其选用教材共45套,400余本。访谈中大部分老师反映新版教材编排系统性差且知识单一,实际可用教材只占约三分之一,许多教材实用性不强但仍需购买,加大了学生的经济负担。与此同时,由于部分选修课变为必修课,学习内容增加,但高考压力不减,疲于应付之余,许多新课改内容流于形式。

(三)课堂教学情况

为了了解新课改后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是否有实质转变,我们对课堂授课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如右图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改后,老师在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不少教师都有意识的利用课堂十分钟尝试引导讨论式教学。但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下,基本上都是浅尝辄止,传统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

(四)新课程实际效果

新课程改革强调在学习内容上,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笔者所调查的三所高中有52%的同学认为新课改后,与生活科技相关的知识确实增加了,但是为了应付高考,老师还是需要补充很多繁难知识,学生不得不学。可见“活”的知识学生很乐意接受,但面对高考的压力,繁难的知识是无法被忽略的。

与此同时,新课改还指出,在课程实施上,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三所高中分别有60%、68%、54%的学生认为自己现在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传统讲解模式为主,且分别有78%、69%、73%的同学选择其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听课和做习题获得,其说明高中生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旧的学习模式并没有改变。由此可见新课改的形式虽然被贯彻了,但其核心精神却没有被执行。

三、黄石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反思

(一)高考压力下,选修课流于形式

从上述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出,“新课改”注重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在实践中有一定成效,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根据课程设置和新课程实际效果的数据分析,新课改中许多课程,尤其是选修课难以按“新课改”要求完全贯彻执行,其最大的阻力就是现行的高考制度。

为了考上一所心目中理想的大学,学生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高考科目上,以期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一些受访老师甚至直言,“新课改”提倡的精神在高考制度面前不现实,具体操作起来很困难。据一些资深教师介绍,全国不少进入高中课改的省份在课程设置上,高中必修课由2学年(高中的第三学年基本上都是高考复习)改成1.25学年,然后进入1.25学年的选修课的学习,但是,大部分高中的选修课都只是走形式,一般高中生上完1.25学年的必修课后就直接进入了高考复习。

不仅学生如此感叹,受访老师更是无一例外地提到了高考。众多教师指出,研究课改的是一批专家,研究高考的又是另一批专家,而作为一线教师他们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者,只能按指示安排教学,缺乏一个有效的途径与决策者进行沟通,很难把实际问题及时反馈上去使其修正,所以形成了高考、课改逼领导,领导逼老师,老师逼学生的尴尬局面。有一位高三的数学老师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课改的精神是很好,可高考摆在那儿怎样去改?”

显然,一线教育工作者都认同“新课改”的重大意义,但若是现行高考模式不变,学生仍只能依靠“死记硬背”而出人头地,那么要真正贯彻“新课改”的核心精神是不现实的。

(二)“新课改”落实程度差异大

“新课改”落实程度主要分为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模式、实际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在调查中发现其落实程度不仅学校之间差异大,而且同一学校不同班级也存在差距。

调查统计表明省重点高中黄石二中对课程改革贯彻执行程度明显优于另两所学校。在新课程设置方面黄石二中也是最为全面的。而作为黄石市一般中学的黄石七中则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上远逊于其他两所重点高中,课堂一般是传统的“满堂灌”,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较少。而其他两所重点中学更注重学生参与,不少学生培养了自主学习讨论的良好习惯。与此同时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即使同一学校内部,重点班课改效果也要优于其他同届班级,部分重点学校的重点班级能够做到通过改变教室布置等方法促进同学们相互之间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

(三)物质基础决定了新课改的深化程度

据调查,物质基础(如设备、投入经费等)不厚实、不充足是制约新课改的重要原因。上述调查数据表明随着学校受重视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高低,其新课改实施程度也由高到低,而且即使是省重点黄石二中,老师们仍反映资金、设备不足导致部分课程或问题无法开展和解决。上述所提到的艺术类选修课程开设情况不理想,也主要是因为教学投入太大,学校无力承担。同时,由于新课改中课程教材资料数量明显增多,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因此对于一些条件稍差的学校,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的学校,受物质条件所限,新课改的推进将更加艰难。

四、小结

湖北省新课改已经推进了近六年的时间,虽然在课程设置、课程教材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上有一定的成效,但效果并不显著。新课改的核心精神也没有渗透到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通过本次社会调查,我们非常明显地感觉到新课改最大的瓶颈是目前我国的高考制度,而新课改最大的制约则是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足。本次新课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也是有史以来改革力度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教育变革。①新课程改革要想继续顺利进行,就必须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基础上对高考制度进行全面改革,否则素质教育就会成为一张空头支票。与此同时,笔者认为要想切实推进我国素质教育和培养具有创造性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就必须改变我国当前教育局领导直接面对学校领导的研究模式,而是更多地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要建立能迅速向政策制定者反映问题的沟通平台和奖励机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课改所面临的问题。

[注释]

第2篇:湖北课改范文

湖北民族地区主要是指在湖北省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的八个县市以及宜昌市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等三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目前设在区域内的高等院校有湖北民族学院、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共有近10个师范类专业(方向)。湖北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育专业是湖北民族地区中小学师资队伍供给和培训的主导力量,担负着为该地区培养高水平师资力量的重大使命。英语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英语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熟练掌握英语语言技能和一定的学科研究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及较深厚的人文素养,能在中小学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领域从事教学、研究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湖北民族地区英语教育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随着民族地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和高等教育系统自身的新变化,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育专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一些问题,如专业学科定位界限模糊、课程设置不太合理、英语师范教学特色逐渐淡化。通过对该地区高等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分析后,发现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和语言文学课所占学时最多。(王银全,2013:2)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堪称“学院派”或“经典派”的以外国语言文学为主导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绝对不应该占据主流。英语教育专业所设课程重语言技能训练,轻教学理论传授,缺乏英语教学法、学习策略和语言测试等专门以教师职业技能为主的培训课程,学生无法构建系统的语言教学理论体系。学生在没有学习英语教学理论的情况下就参加教育实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湖北民族地区英语教育专业必须要根据湖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就业市场的需求及本校该专业就业情况(绝大部分毕业生是该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学的中坚力量),确定合理的教学定位和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为恩施州及周边城市培养出高素质的英语教育复合型人才。

三、创新型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内涵

《英语新课程标准》把培养中小学生的兴趣、信心、策略和习惯放在首位,一改以往英语教学把“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马首是瞻的做法,从本质上改变了以知识为本的英语教育观,充分彰显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讲求策略、“授之以渔”的终身学习的科学育人思想。《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英语专业教学要“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交、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从外语来说,复合型人才主要是指具备掌握了两种专业实用技能的人才。”英语教育专业教学具有双重性,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外语专业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即师范素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英语语言知识的创新型模式: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广的文化知识、懂教学理论、并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从事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四、调整专业方向定位与课程设置改革的基本设想

湖北民族地区高等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构建要充分考虑本地区就业需求,以人为本,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理论课程应包括通识教育、专业理论、教育理论三部分,实践课程应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教育技能。就湖北民族地区高校英语育专业来说,课程构建还要充分地体现民族地区的地域性、师范性,加强语言基础,熟悉教学特点,突出培养民族地区中小学英语师资教育教学特色。课程设置适当以职业培训为导向,与英语教育教学相结合保证英语教育专业方向的英语教育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一)学科专业基础课程英语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要力求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英语专业类基础课程是他们成为合格的基础教育英语师资的前提条件。湖北民族地区高校本专业可从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基础、办学条件及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当对课程学时比例或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语音不过关。学科专业课程以视听说为主线,修正学生的语音语调,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借助网络媒体技术,适当提供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并且在大一、大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

(二)通识文化课程在开设的已有课程中,思想政治类课程所占比例略大,而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体生活方面的课程比例小。语言教学不仅要讲授语言知识,具有一定的音乐与美学知识,还要兼顾文化知识的传播,充分实现语言教学的目的,可开设文学、历史、哲学、音乐、艺术和传统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如中国古典诗词赏析、经典名著赏析、中国通史、社会发展概论等。

(三)教育学科课程教育类课程最能体现师范教育的特色。从目前我院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英语教学法”传统的三门课程已经跟不上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应将此三门课程与当前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结合起来,突出英语教育专业的特点。必须适当增设教育类课程的种类,让学生了解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规律及学生学习英语时的心理表现。将英语与教育两个学科整合,选择性开设“英语教学策略”、“外语教学流派”、“中小学英语课程设计”、“语言测试与评估”等。根据需要开设“英文书法与简笔画”、“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等教育技能课程。增加青少年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科研方法等教育工程类课程,使学生尽快地适应未来英语基础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

(四)教育技能课程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迫使未来英语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教育技术知识。加强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动画制作和课件制作技术等既是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对未来中小学教师的直接要求。开设这些课程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增强就业竞争优势。

(五)教育教学实践课程教育实践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试验阶段,英语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课程必须扎实推进、认真履行。教育见习应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的教学相结合,到中小学校观摩教学,并进行课堂评议,体验中小学英语教学工作。

第3篇:湖北课改范文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改革开放的20年,是不平凡的20年。从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讲,它同样是不平凡的20年。20年来,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辉煌的乐章。

            一、更新了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的变化是改革教学的先导。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加之后来“文革”十年的动乱,语文学科的性质被抹煞,致使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思想混乱,教学无所适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不仅给全国的经济吹进了春风,也给中学语文教学拨开了云雾。继“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之后,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学也渐渐地举起了“改革”的旗帜。不过,要改革,统一认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第一要著。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师是怎样更新教学观念的呢?

        (一)破“满堂灌”为“启发式”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是扼杀学生活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实质是不信任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正因为如此,教师教学只是一人唱独角戏,把知识嚼得细细的,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在听教师讲课时可以不动脑筋,只要能像“容器”一样装进知识就行。不管你消化不消化。是懂了还是没有懂,教师是不多过问的。换句话说,教学任务的完成只是以教师讲授文章数量的多少为标准,例如一册《语文》课本内有30篇文章,教师全部“讲”了,那就算这位教师一学期的教学任务完成了。这是一种只看数量不问质量的衡量标准,是极其片面的。如若不改变这种状况,教学质量是难以提高的。

    当然,我们只是认识到“启发式”教学是冲破“满堂灌”教学模式的最佳途径,于是,1982年我们就在全省范围内提出了“改革课堂教学必须坚持启发式”的研究课题,通过报告会、示范课等形式提高教师的认识,转变观念,努力实践,提高效率。

    现在,湖北省中学语文启发式教学研究仍在深入探讨之中。

        (二)破“讲堂”为“学堂”

    在启发式教学研究的启发下,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师对“教师中心论”有了进一步认识,一致认为,启发式教学不仅仅是一个方法问题,它是对“教师中心论”的否定,同时,要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还必须进一步明确教学的实质,弄清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地位,掌握启发式教学中的技巧性的问题。否则,启发式教学就会流于形式。“满堂问”就是“满堂灌”的一种变式,一种翻板。于是,1983年我们又在全省范围内提出了“中学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学”的研究课题,真正解决教学的方向问题。

    从那时起,这一研究课题不仅在我省范围内,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也油然兴起,其影响是深远的。

        (三)破“无序”为“有序”

    在课堂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渐渐地把目光投向了作文教学的研究。其中,就是要解决作文教学中的“无序”问题。阅读教学教师还有课本,作文教学呢,教师手中无遵循的凭据,一上作文课,教师就摸脑袋,处于盲目性和随意性状态。这如何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开展了作文教学的调查及作文序列的研究,并编写了《初中作文自能训练序列丛书》。

    不仅如此,为了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我们还开展了作文教学全程性的指导研究活动,积极开展学生的文学社团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全省学生的作文竞赛,等等。

    现在,湖北省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面貌已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观。

        (四)破“教书匠”为“教育家”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有效地解决教师队伍中的“断层”现象,我们一方面致力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把培养青年教师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使他们能迅速地成长起来,成为教学能手,直至教育专家。我们的措施是:举办各种类型的理论培训班;举办各种类型的研究活动;举办青年教师的优质课竞赛及其论文评比活动;提供实验科研课题,鼓励他们参加课题研究等。

    20年来,湖北省已涌现出了一批教坛新秀。有不少教师在全国已赢得了荣誉,被称为教育专家了。

            二、结出了丰硕果实

第4篇:湖北课改范文

[论文摘要]根据《湖南大学校史》运用现代行政管理学的观点,参照当代该学科的知识体系,加以勾稽整理,论证近代湖南大学(及其前身)在行政管理学教育方面启动最早,领导有方,师资优秀,课程新颖,成绩突出,曾长期居于全国高校同类专业先进行列。对于以理工科占很大比重的原各部委所属院校,如何利用近二十年来积累起来的多学科资源发展行政管理学,本文也发表了意见。

众所周知,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乃是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从隋朝算起,积累了一千多年的经验,臻于完备,以致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首先是英国)文官制所参考。中国中世纪以来的传统教育当然也围绕科举制展开,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官学体系,即国子监和府州县学。宋元以来的书院,到清代也日益官学化。19世纪湖南行政人才辈出,他们基本上都在岳麓、城南等书院接受过科举考试前的培训(含自修和相互切磋)。这是湖南大学行政管理学教育的渊源。

一、近代行政学教育的起点——时务学堂的“公法”和“掌故”专门学

湖南大学历史上的近代行政管理学教育的发端,应归功戊戌维新时期陈宝箴巡抚在湖南期间的两项重大举措,即由熊希龄筹办时务学堂和由黄遵宪草拟《改定湖南课吏馆章程》。前者是湖南第一所新式学堂(1897年10月~1899年3月),梁启超设计的《湖南时务学堂功课详细章程》,规定学生先学“普通学”(含今文经学、诸子学、中外史学、公理学及粗浅数理化学)半年,再分科学习“专门学”,包括“公法学”(宪法、民律、刑律等,及与国际接轨的交涉、公法、条约章程等),“掌故学”和“格算学”三个专业。这里的“公法学”和“掌故学”属社会科学,其实就是培养司法、行政管理和法制、政策研究的人才,与现代法学、政治学以及公共管理(三个一级学科)和行政管理(二级学科)相对应。

戊戌变法失败,时务学堂改为求实书院(1899年3月~1902年2月),尽管仍然分科教学,但其内容有所倒退。一年后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次年签订《辛丑和约》,清廷不得不推行“新政”,建立学部,实施“壬寅~癸卯”学制,即“钦定”和“奏定”《学堂章程》。新任湖南巡抚赵尔巽积极执行,将岳麓书院(1903年6月改名高等学堂)和求实书院(1902年2月已改名省城大学堂, 1903年3月正名为湖南省官立高等学堂)在1903年冬合并为湖南高等学堂(1903~1912)。

湖南高等学堂是湖南大学前身之一,其前期省城大学堂第一届学生有60%选送赴日留学,回国后成为新学骨干;然后是高等学堂时期,先办预科(相当于高中), 1908年秋才办正科(本科),该年只招文科生, 1909年开始招工科生,到武昌起义,长沙首先响应,文科生提前毕业,学堂停办,工科生改送湖南高等工业学校和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继续学习。所学课程,文科的预科即加习法学、理财学(经济学),到本科阶段更加突出政法专业特色。从培养行政官员的角度考察,时务学堂学生除杀身成仁的众多烈士以外,有多人担任过政府或公共机构的都督、督军、教育总长、工商部总长、全国商会会长、陆军部次长等多种职务,可见效果显著。至于湖南高等学堂培养的学生,则有担任光复军北伐总司令、陆军部司长、国民党会计部长、铨叙部副部长、监察院监察使、省教育司长、教育会长、财政部次长、法制局参事、大学校长等职务的多位人士。一所地方高等学校能有这样的成绩,在全国可居先进地位。

二、近代行政学教育的发展——湖南法政学校的崛起

清末民初湖南教育界培养的中等学校以上的学生,几乎有一半是法政学校(堂)毕业,这反映了科举制瓦解前后,人们的价值取向,即转而想从新式学堂获得做官的资格,因之法政学校(堂)门庭若市,它们是湖南大学法科(内含政治学)的前身。由课吏馆到湖南仕学馆(后者存在于1904~1908,1906年附设法政速成科),再到湖南法政学堂“官校”(1908~1910),这是一支。另一方面,还成立了湖南公立法政学堂(1906~1908),湖南法政学堂“绅校”(1908~1910)。这两校合并为湖南官立法政学堂(1910~1912),后改名湖南公立第一法政学校,这是第二支。还有第三支,称景贤法政学堂(1910~1912),后改名湖南公立第二法政学校。第一、第二法政学校在1913年再合并为湖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14年,又吸收进第四支,即湖南公立法律学校(1911~1914)。这样组成的“湖南法专”就一直办到1926年,终于与“湖南工专”、“湖南商专”合并组成湖南大学(参见本文末尾所附示意图)。这些法政学校的课程,越到后面越完善,相当典型地反映了当年司法和行政管理人员所应掌握的基础和专门知识,大致分为中外文、政治历史地理、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农工商业政策等,必修选修共44门之多。

湖南法专培养的学生,有任内务部副部长、中共中央纪检会副书记、中国银行总经理、轻工部副部长、统战部副部长、湖南省主席、内政部长、长沙市长、美国国会国务顾问、美国安理会顾问委员等职务的多位人物。而上述各学校校长和教师阵容之强大,是办学成功的关键,如岳麓书院院长王先谦(进士,曾任国子监祭酒即校长)、时务学堂校长熊希龄(进士,任至北洋政府国务院总理兼财政总长)、中文总教习梁启超(举人,官至北洋政府司法总长、财政总长)以及黄遵宪、谭嗣同、唐才常等多位政界名人。湖南高等学堂的校长,有汪贻书知府、彭绍宗户部主事、程颂万校长等多人。教师有王正廷(北京政府外交部长、代总理、南京政府驻美大使)等著名人士。湖南法政专门学校(及其前身各校)的教师可说集中了湖南早年留学日、英、美学习政治法律经济三科的俊才。首先是几位校领导,如胡子清任财政部佥事、省府审计主委,黄右昌任北京大学政治学系主任等,个个学有专工,行政也有实绩。教员中也人才济济,如李六如(明治大学政经系,任至最高人民检察署副检察长、中共党组书记),以及后来任湖南大学校长的任凯南(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和李达(中共一大代表,宣传部主任,武汉大学校长)等。

三、老湖南大学行政管理学教育的台柱——各科精英毕集

湖南大学时期的校长,如李待琛(哈佛冶金博士,任至兵工署副署长)、胡元亻炎(黄兴推荐为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未就)、曹典球(省教育厅长、代省长,中南军政委员会顾问)、胡庶华(留德冶金博士,中国工程学会会长)、黄士衡(省教育厅长)、皮宗石(北大图书馆长,武大法学院长)和李毓尧(省建设厅长,国民政府立法委员)等,可说人人都是行政管理专家。

湖大政治系(属文学院或法学院,含兼课)的重要教师有凌舒谟(中国大学法学院长)、余楠秋(复旦大学文学院长)、陈嘉勋(湖大代校长,交通大学训导长)、黄子通(台湾“考选部”部长)、朱剑农(湖大财经学院院长,中南财经学院院长)、萧杰五(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等三十余人,绝大多数拥有留学美欧日学历,都对湖南大学行政、法学及经济管理学教育作出了贡献。到解放前夕,湖南大学这些学科在全国享有相当高的声誉和地位。这些系培养的著名学生,有甘泗淇(上将,总政治部副主任)、周小舟(毛泽东秘书,省委书记)、刘彬(部长,两弹功臣)、熊清泉(省委书记、省长)、刘正(省长、省政协主席)、王向天(副省长)等。相对于同期部省级干部,他们这种专业性学历是较为突出的。

四、老湖南大学的行政管理教育以及与现代的比较

如上所论,老湖南大学时期(1926~1952)的行政管理学科,主要由政治系承担,这是完全符合国际上这门学科发展实际情况的;而法律系、经济系、教育系、商学院等也有相关的课程共同加以支撑。这个学科最初叫法科;1927年初北伐军抵长沙,国共两党依照广州办法,在湖南大学开办高级政治训练班,招原湖南工、商、法专毕业生250人予以培训; 4月,省政府下令湖大改为工科大学,法商两科并入中山大学,不久发生“马日事变”,湖大停办;1928年恢复,将长沙中山大学(分校)并入,设文、理、工三科,文科一开始就有政治系和经济系,有时又合为政治经济系。据不完全统计,至1949年,政治系历届毕业生人数如下:

合计约220余人,在各系中排第6位(前5位依次是经济系、机械系、土木系、电机系、矿冶系),第7位是法律系,它在1941年才恢复,但到1949年已毕业169人。1949年全校共25系和2个专修科。而1926年湖南大学建校时,法科(含政经和法律两专业,分别有学生52人和38人)加上预科生,有176人。可见,第一,大革命后期撤销法商两科(并入中山大学)伤了一些元气;第二, 1930年初,湖大定下“以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程度提高了,比湖南法专时期政治系招生数减少了。另外,国民党上台后,教育部(特别是由陈立夫控制的时期)强调发展理工科,对文科有意压缩,也是一个原因。

湖南大学政治系的课程,以初期1932年为例,必修课有政治学、英国政治、欧洲大陆政治、政治思想史、联邦政治、日俄政治、市政学、市政计划、地方政府、国际组织、中国外交史、政党论、经济学、簿记学、财政学、官厅会计、法学通论、比较宪法、民法、国际公法、刑法、行政法、社会学、中国通史、西洋通史和毕业论文。选修课有英国宪政史、文官制度、政治地理、铁路管理、中国财政专题研究、经济地理、社会思想史、社会问题等。这表明其课程及时吸取20年代美国行政管理学改革新精神,确实是行政管理领域主要知识,又能结合中国实情,在全国先领风骚。

法律系的课程,集中反映了法学的专精和广博,如1946年设置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保险法、罗马法、海洋法、公司法、强制执行法、犯罪学、法医学等,此外有哲学、论理学、伦理学等。其他还有不少课程与政治系相通。经济系(属法学院)的课程,以1946年为例,独特的是经济史(中国、西洋、思想)、国际贸易与金融、货币银行、统计学、会计学、经济政策、所得税实务、商法等,其余不少课程与前两系相通。

由此可见,当时培养公共行政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这三个系(到1940年还增添了工商管理系)都发挥作用,各有其独当一面的针对性,联合起来又有其互补性。 转贴于

事实上,现代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大体上也是由行政学类、政治学类、经济学类、管理学类、法学类课程系列这几大块构成的。中国当代在这方面堪称权威的中山大学(拥有“中国MPA之父”夏书章)的“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南京大学的“政治与行政管理系”、北京大学的“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系”,也都是优于政治学与行政学的联合(这与西方现代将其两分有区别),同时又着力加强管理学的比重。湖南大学历史上与它们的传统有着天然的联系,因为北伐时期广东的中山大学向外省发展为好几所分校,今天的南京大学(解放前为中央大学)就曾叫第四中山大学(原址在东南大学),长沙也有中山大学分校, 1928年并入湖南大学,此前湖南大学法商二科又并入中山大学。至于北京大学源于京师大学堂,湖南大学则源于省城大学堂,省城模仿京师办学,这是毫无疑义的(当年学部即教育部明确作了规定)。另外,当年称“政治”系而不称“行政管理”系,是因为孙中山反复宣称“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即政治含有管理之义在那时是广为人知的。

五、新湖南大学应当再造行政管理学辉煌——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本文可以看到,中国近代(从鸦片战争算起)湖南高等学府的行政管理学教育成效卓著,启动的时间也最早,因为魏源与林则徐同样是“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人物,郭嵩焘是第一任驻外公使,梁启超、黄遵宪都是早期学贯中西的大师,范源濂、胡子清(湖南法政专门学校主持人)等人是最早留日已经间接学到德国行政学(是美国现代行政管理学的来源)的代表,湖南留日、留法、留俄的人数在全国居最前列,大多成为孙中山民主革命的最得力的执行者,等等。当前中山大学宣称其行政管理学科“源于1906年广东法政学堂的行政本科,1924年孙中山创办广东大学(引者按:孙中山1925年初逝世,该校改名中山大学)将其并入,使之成为后来中山大学的政治学系”(引自现任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MPA教育中心主任、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核心成员王乐夫教授2001年7月答人民网记者问)。这与本文所述湖南法专和湖南大学的先后关系何其相似!何况,如本文所指,时务学堂更早在1898年就已经开设了“公法学”专业,可以说真正走在全国最前列!

现在,全国拥有行政管理学硕士点的高校共22所,即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北京行政学院、吉大、东北大、南京大、复旦、上海师大、武大、华中师大、中南财大、郑大、厦大、浙大、中山大、深圳大、川大、西北大、公安大学。而博士点只有3家,即人大、复旦、中山大学。

从这里看到,只有几所原来的理工科大学跻身上述行列,捷足先登。而象湖南大学这样的原(机械工业部)部属大学,一般已发展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前者在湖大已达到博士后流动站层次,且MBA排名列前十几位,并首批开办EMBA高层次教育;湖大北校区(原湖南财经学院)的加盟对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又有新的整合,近年在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创立了行政管理学本科专业,引进了一批专业人才,也增强了政治学、社会学的力量,南校区前进学院近六年来办过多批全国、本省的行政干部培训班。这些宝贵的资源应当在行政管理和政治学硕士点和MPA的培养资格的获取上统筹安排,形成合力。(按:在本文撰写和审校的一年期间,2003年3月26日,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已正式挂牌,采取超常规发展方式,下设三系一所,聘请夏书章先生任高级顾问,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王邦佐教授出任院长。30名专职教师中已有3位博士生导师, 20余位正副教授,将迅速跻身全国重要培养基地之林。这可以告慰前人,并成为本文最好的注脚)

[参考文献]

[1]何长胜.湖南大学校史(上册) [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

[2].[M].:, 2000: 92-112.

第5篇:湖北课改范文

摘要 为了解进一步推广太极柔力球向全国的发展。本文以湖北省普通高校太极柔力球运动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对湖北地区普通高校太极柔力球运动开展的优势经行调查分析。以此起到借鉴的作用。

关键词 湖北 高校 太极柔力球 优势

一、前言

太极柔力球创始于1991年,由白榕教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尝试把太极拳的一些动作与网球羽毛球的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太极式的球类运动——太极柔力球。太极柔力球运动是一项新兴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它是由运动者手持一种特制的拍子,该拍子是由一个拍柄和一个拍框组成,拍框内有一个能起缓冲作用、带风孔的橡胶软面,通过用弧形引化的方法将球抛来抛去。它可以二人对抛、单人独练、几个人互传或隔网竞技,以达到健身、娱乐、表演和竞技的一种运动项目。在高校体育新课改背景下,加快太极柔力球运动等新型体育项目的课程建设,丰富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目前高校体育新课改的成败。为此,本研究就是在深入调查湖北地区高校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开展现状,分析湖北地区太极柔力球运动的优势。为推广太极柔力球的发展做应有的贡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湖北美术学院资料室等馆藏图书以及电子资源,广泛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借鉴并研究湖北省普通高校太极柔力球开展的优势。

(二)专家访谈法

对湖北省从事太极柔力球项目的教练员、教师、学者和专家拜访,对一些与研究有关的问题咨询,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建议。

(三)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的特点与需要,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教师问卷、另一部分为学生问卷,并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结果符合统计学要求。调查对象为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等12所开设太极柔力球的高校的在校体育教师和大学生。

三、结论

(一)湖北地区部分高校开设太极柔力球课程较早,能够给其他高校开设太极柔力球课程提供借鉴与参考。早在2003年,华中师范大学就率先开设了太极柔力球公共体育选修课,这在全国也最早开设太极柔力球课程的学校之一。华中师范大学开设太极柔力球课程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加之,华中师范大学本身就是培养师资的前沿阵地,这无疑给其他高校开设太极柔力球运动提供了强劲的后备人力资源。其太极柔力球人才培养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二)湖北地区普通高校有一流的太极柔力球专业教师。华中师范大学是湖北地区最早开设太极柔力球课程的学校,该校太极柔力球教师李恩荆曾夺取过全国柔力球比赛冠军,在李恩荆老师的培养下,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诸多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李恩荆老师作为华中师范大学太极柔力球专业教师,具有一流的太极柔力球运动水平,为培养一流的太极柔力球教师提供了基础,这本身就是湖北地区的一种潜在优势。

(三)湖北地区普通高校分布较为集中,特别是重点高校,基本上坐落于湖北省会城市——武汉市。湖北地区大部分普通高校都聚焦在武汉市,这为湖北普通高校共同发展太极柔力球运动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分布集中可以更好地共享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同时,也为湖北地区普通高校之间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和表演提供了地理优势。

(四)湖北地区普通高校领导非常重视高校体育课程建设。自从太极柔力球运动走进湖北地区普通高校校园以来,湖北地区普通高校的领导就显示出对太极柔力球课程建设的重视。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该校校领导及体育部领导为了提高本科体育教学质量,专门成立领导班子加强对体育课程的建设,太极柔力球作为一门新兴课程,也因此备受重视。

(五)湖北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喜爱太极柔力球运动,为太极柔力球在高校开展打下了较为坚实的群众基础。对湖北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如图:有62.4%的大学生选择“非常喜欢”太极柔力球运动,选择“比较喜欢”也占10.1%,持“一般”态度的占16.4%表示“不喜欢”和“很不喜欢”的分别仅占7.9%和3.2%。由此可见,在湖北地区普通高校中太极柔力球运动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这将成为湖北地区普通高校太极柔力球运动的推广的坚实力量。

四、建议

(一)加大投入力度,湖北地区高校应积极修建太极柔力球专门的场地,增加太极柔力球器材的投入,保障大学生能够有足够的太极柔力球运动场地和器材。

(二)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形式各样的媒介在高校内宣传太极柔力球运动,以提高大学生对太极柔力球的认知水平,激发大学生参与太极柔力球的热情。

(三)加强职业培训,对从事太极柔力球运动的专职或兼职教师应强化技能培训,以提高其从事太极柔力球运动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曾成.AdobePremierePro2_0制作篮球教学视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14.

[2] 宋丽.普通高校太极柔力球选项课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8.(2):144-145.

第6篇:湖北课改范文

【各专业考试科目及考试时间安排】

湖北黄冈2019年10月份考试时间为10月19日-20日。因湖北省自学考试专业课改调整,分原计划专业考试课程安排和新课改专业考试安排,详见表一至表六。

湖北黄冈201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统考时间:上午9:00——11:30;下午14:30——17:00。

【考试组织工作】

第7篇:湖北课改范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高等林业教育 现代林业

科学发展观思想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思想,其实质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现代林业的本质和核心也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两者之间的相互统一,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建设现代林业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必然选择。在建设现代林业的进程中,高等林业教育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建设湖北现代林业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林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湖北高等林业教育正是为湖北建设现代林业提供优质人力资源和高新技术的基地。

1湖北林业教育发展简史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湖北虽然没有省属林业高等院校,但林业中等学校却有6所,分别是:湖北省林业学校、咸宁林业学校、黄冈林业学校、宜昌林业学校、恩施林业学校、湖北省林业技工学校。这些林业中等学校大都开办有林业、经济林、木材加工、森林保护、园林等专业,且办学条件优越,师资力量稳定。这些学校中,以湖北省林业学校最为优秀。湖北省林业学校,1952年建校,被誉为湖北林业的“黄埔军校”,它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特色鲜明,为湖北林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90年代以后,随着高校合并(一些中等专业学校也合并组建高校)和其他一些原因,上述6所林业学校中,只有2所湖北省林业局直属学校(湖北省林业学校、湖北省林业技工学校)得以保留,其他4所市州学校皆并人其他高校或撤销。湖北省林业学校得以独立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易名为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生态学院);湖北省林业技工学校也更名为湖北省园林工程学校。上述学校合并或升格后,开始调整专业结构,设置一些市场热门专业,林业特色逐渐丧失。

2湖北高等林业教育现状

如果不计算部属院校,目前湖北独立承担林业教育的高等院校只有一所,即生态学院。虽然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和襄樊职业技术学院也开办了相同和类似专业,一些学校开办了园林类、生物类专业,但从其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来看,都不是以林业类专业为主体,不能成为承担湖北林业教育发展任务的主力军。生态学院目前开办有20个专业,林业类专业有林业技术、园林技术、园艺技术(花卉栽培方向)、木材加工技术、室内设计技术、森林生态旅游等。全院目前在校学生人数4 578人,林业类专业学生数2 545人,超过学生总人数的一半;专职教师120人,承担林业类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55人,接近专任教师总数的一半。虽然如此,该院在林业类各专业的发展上并不平衡。园林技术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发展很快,目前在校生人数接近200。人,传统的林业技术专业陷人了尴尬的境地。从2002年该院升格为高职高专起计算,连续3届招收了林业技术专业的高职高专学生,但由于招生情况并不理想,从2004年起停招3a,直到2008年又恢复招生,但招生情况更加糟糕。木材加工技术专业的情况比之更甚,从2002—2008年基本停招,从全省的范围看也是如此。

以上情况表明:随着高校扩招,湖北高等林业教育的总体规模在扩大,但专业结构布局极不合理,一些林业特色明显的专业停办或萎缩。作为湖北高等林业教育主体的生态学院,林业特色明显,但与现代林业建设密切相关的林业技术专业的发展却停滞不前,这种现状很难适应新时期湖北建设现代林业的需要,这不能不引起林业部门、教育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注意。

3湖北高等林业教育现状分析

虽然湖北高等林业教育的总体规模在扩大,然而在湖北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湖北高等林业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由此可见,在湖北高等林业教育发展规模方面,不能只关注其规模的大小,还应清楚地认识到,湖北高等林业教育的规模和专业结构布局应满足湖北建设现代林业的要求。湖北高等林业教育的发展应该与湖北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3. 1林业教育投入不足严重影响林业教育发展

虽然自教育改革以来,湖北对高等林业教育的投人逐年增加,但如果从横向比较,即与其他学科教育比较来看,则是逐年降低的,这就拉大了湖北高等林业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的差别。林业教育投人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延缓了林业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阻碍了教学设备的更新,阻碍了教学手段的创新,最终也影响了湖北林业人才的培养工作。

林业部门所属院校与省教育厅直属的高等院校相比,获得的教育经费支持相差很大。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教育系统直属院校招生可以获得教育补贴,其标准是本科生每人补贴3 700元,专科生每人补贴3 200元,而作为部门办学则无法获得此补贴的支持。以生态学院为例,该院行政上直属湖北省林业局,其学费标准为每生每年4 000元,以此计算:其每年的学费收人仅仅只能维持学院上下基本运行费用,巨大的资金缺口对学院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3. 2林业类学生招生与就业难

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国家实行了高校扩招政策,但考生的专业选择自主度扩大,考生普遍不愿进人林业院校尤其是林业类专业学习。高等林业教育的特殊性以及林业类专业毕业生工作艰苦、条件差、待遇低、择偶难和子女就业难等状况,都使“招生难与就业难”一直成为困扰高等林业院校的突出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如果不改革现行的招生与就业办法,高等林业院校“招生难与就业难”的问题将会更加严重。

3. 3林业教育与林业行业的发展脱节,人才培养不适应林业发展的要求

进人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人,林业发展确立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础,推动林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总方向。然而受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思维的影响,湖北高等林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林业专业人才还是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林业建设的实际需要。主要表现为知识结构陈旧,实践技能薄弱,社会交际能力不强,职业道德水准不高等。

4与湖北现代林业建设相适应的高等林业教育发展之路

4. 1以重点建设一所林业特色明显的高等院校为目标

要建设湖北现代林业,落实科教兴林的发展战略,就必须以科技、教育为先导,以人才作保证,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特别是高等林业教育。因此,发展湖北高等林业教育,也是湖北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湖北应以重点建设一所林业特色明显的高等院校为目标,同时积极支持与鼓励其他高等院校开办林业类专业,加强这些学校的林业类专业建设,才能实现湖北高等林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湖北高等林业教育的现状,努力把生态学院打造成湖北林业人才的摇篮,是湖北高等林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4. 2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湖北林业高等教育投入

湖北林业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靠资金投人。林业经济的最大特点是高投人、周期长、产出慢,现代林业建设的主要功能是为生态建设服务,因此,决定了林业的发展光靠林业部门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要依靠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湖北高等林业教育的发展要筹措大量的社会资金和财政资金,用于生态学院教学条件的改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林业科研项目的投人等。只有使林业类专业,尤其是林业技术专业教学条件不落后于其他专业,才能解决招生难和教师流失等诸多问题。因此,应该创新林业教育资金管理体制,改革林业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建设适合于湖北林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的制度和方法。

4. 3加强政策倾抖,对就读林业类专业的学生实行政策优惠,对毕业后在基层从事林业工作的毕业生实行政策扶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2007年12月31日)中指出:支持高等学校设置和强化农林水类专业。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对在高等学校农林水类专业就读的学生给予倾斜,对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农林水专业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毕业生,实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助学金政策,对农林水类专业学生给予倾斜。基于这一指示精神,湖北教育部门和林业部门应对报考林业类专业的学生,在录取分数、学费、奖学金等一系列政策方面实行优惠,以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学生就读林业类专业。在林业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时,可以采取多项切实可行的灵活措施,如加强就业服务与指导、定向分配、委托培养与自主择业相结合等方式。

4. 4深化林业类专业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阁

湖北高等林业教育要跟上现代科技发展的步伐,必须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首要任务。林业教育应由传统的单纯的专业技术知识教育转向全面素质教育,加强人才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科技素质教育、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和身体素质的培养与锻炼。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树立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学生适应性的观念,使培养的人才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和素质高的特点。使林业大学生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

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水平。

4. 4. 1确立培养目标

林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地域性,因此,高等林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应具有时效性、地域性和针对性。湖北林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林业专门技能的人才。通过培养大批林业专门人才,促进湖北林业产业规模的扩大,有力地推动湖北现代林业建设。

4. 4. 2制定培养方案

林业教育的发展应与国家建设现代林业的进程同步,湖北高等林业教育的发展首先应立足湖北,为区域经济服务。因此,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紧扣现代林业建设目标,围绕湖北现代林业建设现状来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时效性要强,针对性要突出。

4. 4. 3加强实践教学

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重视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同时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和过硬基本功的掌握。

4. 4. 4丰富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广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利用网络、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尤其是专业课,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将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实际内容引进课堂,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深化林业类专业教学改革,是林业类专业吸引更多的学生就读的根本措施之一。只有学生在学校学有所成,能够适应现代林业科学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拓展学生的就业空间,为湖北林业行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当然,深化林业类专业教学改革,需要政府和生态学院投人大量的资金用于购买实验仪器和设备,兴建实习场地和实训基地,添置教学设备。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进行宏观指导,使教学能更好地为林业生产实践服务。

4. 5通过政策扶持,加强生态学院师资队伍建设

在林业现代化的征途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林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师资力量的建设不仅是从数量上,更应该是从质量上得到加强。为了提高和完善生态学院教师的整体素质,首先,应进一步优化专任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通过增加学习经历的多样性,丰富专任教师的知识背景。其次,应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规范其教学过程,提高其教学水平。政府和高校要为青年教师参与科研工作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要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让青年教师在完成科研项目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科研能力。此外,生态学院要充分认识加强师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师德教育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1项重要内容。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逐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其爱岗、敬业、育人、乐于奉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使之树立创新、进取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等。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应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投人,在科研立项、成果认定、职称评定、师资培训、工资福利等方面适当向生态学院的教师倾斜,以提高他们的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使他们扎根林业教育事业,为湖北林业教育的繁荣发展多做贡献。

4. 6加强政策宣传,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

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其中有高校扩招和就业体制改革的原因,但和学生的就业能力较差和就业观念也不无关系。当代大学生基本是80年代后出生的一代,且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下成长,很少与社会直接接触,在家庭受到父母呵护,尤其是在城市中长大的大学生,在生活中早已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在求名、求富动机的驱使下,他们理想化成分居多,很少从实际出发,固执地以知识分子的身份自居,而且对自我认识不够,认为“我去择业”而不是“职业择我”。学生在择业时,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要求很苛刻,都希望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工作,成为“白领阶层”拿高薪,而对人才缺乏的基层单位和艰苦行业则不屑一顾。基于这样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学生不愿选择就读林业类专业就不足为怪了,虽然林业基层单位迫切需要林业专业人才,国家生态建设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但没有强有力的政策宣传和政策导向,学生的就业心理短期内恐怕不会得到改变。因此,学校和社会应加强树立正确择业观的教育。在择业时,大学生要树立勇于面对竞争、不怕挫折,克服依赖心理,面向基层、调整期望值,发挥专业所长,主动适应社会、正确认识自我的观念。在正确择业观指导下进行职业选择和就业活动,以自己所长择社会所需。加强树立艰苦创业思想的教育,艰苦才能创业,奋斗才能成才。大学生选择职业时,要面向基层,要符合社会需要,做好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要教育大学生只要深人基层,扎实工作

,就会大有作为。

5结语

第8篇:湖北课改范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湖北省九所高校体育院系为对象,研究其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体操普修课的教学现状。这九所高校分别是:武汉体育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湖北师范学院、江汉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三峡大学、长江大学、黄冈师范学院。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专家访谈法

(3)问卷调查法

设计湖北省高校体育院系体操教研室领导调查问卷,对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体操课教学现状相关的多项指标进行调查。调查问卷经过国内14名专家作效度检验后,共发放调查问卷9份给体育院系体操教研室领导,回收9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同时利用体操教师交流互动时机对卷中各项指标进行核实,经检查问卷反馈各指标均属实。

(4)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调查问卷整理后,在计算机上通过Excel录入数据并用SPSS软件进行数理统计处理,包括计算T值、Z值等,对相应指标进行分析。

(5)比较分析法

2结果与分析

2.1体操教师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由表1可知,年龄结构上,中青年教师占70%以上,41~50岁的占20.4%,51~60岁的仅占8.2%,是一个朝气蓬勃的、能锐意进取的队伍。当然,对于中青年教师来说,多向老教师学习请教,扬长补短,则尤为重要。职称结构上,副教授及以上的高级职称占45%,讲师占40.2%,助教占14.3%,应该说这样的职称结构比较理想,既有利于体操课程建设,也有利于中低职称教师的职称晋升,然而对于保持体操教师梯队的连续性不利,青年体操教师的学习与继续教育至关重要,应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学历结构上,研究生占32.7%,本科生占63.3%,专科仅占4%。随着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对体操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科研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63.3%的本科学历教师来说,只有不断进行业务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学能力,不断的总结和进取,才能更好地胜任高校体育院系体操教学。

2.2体操设备及场地器材调查分析

调查得知:湖北省九所高校体育院系,5所高校拥有室内设施完善的体操馆,占55.6%,2所高校有室内设施简单的体操房,仅2所高校尚在室外固定场地上进行体操普修课教学。各高校本科体操普修课教学中平均拥有高单杠1.5副,低单杠3.5副,双杠4.8副,跳马(跳箱、山羊)3.8副,垫子42块,体操棍67根,跳板2块。全部9所高校体操普修课教学上都配备了录音机,有8所高校有彩电,5所学校有影碟机和音箱,另有2所高校有摄像机。部分高校的场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加之高校体育院系连年扩招,89.9%的体操教研室领导反映其场馆使用几近饱和,部分学生不得不安排在晚上上课。因而,从长远角度来说,场地器材及设备等方面的限制正慢慢制约着湖北省高校体育院系体操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改善体操教学条件,增加体操场馆建设及设备器材投入势在必行,应该引起各高校领导的重视。

2.3本科体操普修课学时与教学内容设置调查分析

自1997年以来,湖北省高校体育院系本科体操普修课教学时数有了两次重大的调整压减,从1997年的216学时,到2001年的平均116学时,再到2004年的平均81学时,降幅达到50%~75%;课程安排也由原来的3学期到2学期,再到现在的绝大部分高校的1学期,具体安排见表2:由表2可知,湖北省高校体育院系本科体操普修课教学时数平均为85.3学时,武汉体育学院与黄冈师范学院最多,为108学时,湖北大学最少,为54学时。本科体操普修课基本由三大块组成,其中,自、跳、双(女为平)单四项约53.1学时,占62.2%;基本体操与广播体操约23.3学时,占27.7%;体操理论、体操教法等约为8.时,占10.1%。各高校总学时数不尽相同,因此分配在各项中的学时数也不尽相同,技术技能、基本体操(含广播体操)、理论等比例为6:3:1。在体操技能教学方面,1997年以前,湖北省高校体育院系本科体操普修课主要教授竞体三级套路动作及广播体操和队列队形,当时,各校学生三级通过率均在30%以上,到2001年,教授竞体三级套路的高校不到原先的一半。2004年,各高校教学内容又是如何安排的呢?见下表3:由表3可知,目前,湖北省9所高校体育院系中,在本科体操普修课技能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基本体操、广播体操及队列队形在各高校均有开设。除此之外,4所高校(占44.4%)教授各项重点动作,不涉及竞体三级套路,2所高校(占44.4%)教授各项重点动作,

不涉及竞体三级套路,2所高校(占22.2%)教授各项重点动作,仅介绍竞体三级套路,另2所高校(占22.2%)教授各项基础动作,仅1所高校(占11.1%)教授竞体三级套路。由此可知,为了跟上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步伐,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在本科体操普修教学内容上,湖北省各高校体育院系在仅有的教学时数上,进一步压减器械体操的学时比例,适当增加了基本体操、广播体操和队列队形的学时比例,以增强体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及时效性。然而在学时数的安排上,技能教学内容仍占62.2%,基本体操、广播体操及队列队形仅占27.7%,本科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其体系结构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只是在内容、数量、难度上的减少。各高校均较重视体操技术技能的教育与培养,教学过程中,仍以竞技体操教学为主线,体系结构仍然没有摆脱竞技体操的基本框架。

2.4本科体操普修课教学组织形式调查分析

调查得知:湖北省高校体育院系本科体操普修课生师比为56:1,课的组织形式均采用传统的体操教学组织形式,即男女分班教学,每小班人数为20.5人。男女分班上课,便于教师管理和教学指导,也可减轻女生的畏惧和害羞的心理压力,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因而值得提倡。然而对比调查得知,1999年高校正式扩招以前,湖北省体操普修课每小班教学人数仅为12.5人,少的6人,多的也只18人,现在随着各高校的持续扩招,各体育院系体操教学小组平均人数达到20.5人,少的一组12人,多的达到一个小组35人,人数几乎增加了一倍。在各高校体操教学场地器材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教学小组人数的倍增,直接加重了教师教学组织的难度,教师在因材施教上无法做得更细更全面,同时也导致了学生练习密度、练习强度的下降,从而加剧了教学质量的滑坡。对此学生反响较大,应引起高校体育院系领导及体操教师注意。

2.5本科体操普修课教学手段方法调查分析

调查得知,在本科体操普修课教学中,湖北省9所高校体育院系中仅1所高校广泛运用电化教学辅助手段,占11.1%,其余8所高校均采用常规讲练结合方法进行教学,其中6所高校配备有电化教学设备,而有2所高校根本就没有电化教学设备。然而可喜的是,这8所高校中,有5所高校的体育院系正尝试推广并结合电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体操教师反映,通过幻灯、录像、电视等较为直观的电化教学手段辅助体操教学,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既使课堂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当然要熟练地掌握并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也要求体操教师们不断更新观念,加强业务学习。

2.6本科体操普修课考核的内容形式调查分析

在考核内容、形式方面,据调查统计,湖北省9所高校体育院系中,有7所(占77.8%)高校体育院系采用“技能(60%)+理论(30%)+平时(10%)”模式考核,其中,技能占60%,内容中,自、跳、双、单四项技术考核与队列队形和基本体操(含广播体操)考核各项均占20%,理论考核占30%(分值覆盖体操教材所有章节),平时考核占10%(考核则包括平时出勤及平时考查)。另2所高校(占22.2%)体育场院系采用“技能(70%)+理论(60%)”模式考核,其中,技能考核的内容中,自、跳、双、单技术考核占30%,队列队形和基本体操(含广播体操)考核各占20%,理论考核占30%(分值覆盖体操教材各章节)。

3结论

3.1从湖北省高校体操教师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及学历结构上看,其总体态势较好,健康发展,在老教师的传、帮、带下,中青年体操教师逐渐担当起教学重任,45%的高级职称与37%研究生学历教师,使得体操课程教学的建设与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体操教师队伍中男女教师比例失调也给教学带来一定影响。

3.2湖北省高校体育院系体操教学场地器材等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但近几年建设不多,发展不大,在连年扩招下,场地器材利用也渐趋向饱和,如不及时规划、发展及建设解决,在今后一段时期,可能会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并制约体操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3.3湖北省各高校体育院系本科体操普修课学时数相差较大,教材的选择及教学内容的安排各自为政,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各高校均较重视体操技术技能的教育与培养,教学过程中,仍以竞技体操教学为主线,体系结构仍然没有摆脱竞技体操的基本框架。

3.4湖北省高校体育院系本科体操普修课的组织形式均采用传统的体操教学组织形式,即男女分班教学,在各高校体操教学场地器材相对固定的条件下,教学小组人数的倍增,直接加重了教师教学组织的难度,教师在因材施教上无法做得更细更全面,同时也导致了学生练习密度、练习强度的下降,从而加剧了教学质量的滑坡,学生对此反响较大。

第9篇:湖北课改范文

【关键词】孝文化 感恩 绿色发展 两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资源。近年来,湖北职院围绕创建“创新型全国高职名校”战略目标,大力实施“文化软实力建设工程”,把弘扬延安精神与中华孝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中华孝文化、延安精神进校园”,用中华孝文化、延安精神武装师生头脑,用中华孝文化、延安精神培育美好心灵,用中华孝文化、延安精神丰富师生实践,形成了“多维渗透、有恒强化、全员践行”的活动模式,取得明显成效。

一、感知:多维渗透

中华孝文化、延安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弘扬中华孝文化、延安精神,首先要让师生感知中华孝文化、延安精神。湖北职院以多维渗透的途径,大力开展中华孝文化、延安精神的理论武装工作,让师生真切感知中华孝文化、延安精神。

(1)主渠道。课堂是的主渠道、主阵地。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度重视课程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主渠道方面,开发了《中华孝文化》、《孝道》、《创新创业》、《公益创业》、《延安精神》等课程。所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要渗透延安精神,《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建成为校级精品课程,正冲刺省级精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已建成为省级精神课程,冲刺部级精品课程。

(2)第二课堂。我校先后就成立了“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延安精神研究会”、“青年学理论中心组”“科学发展观研究会”;这些理论社团与其它大学生社团协同开展了以“中华孝文化、延安精神”为主题的书法、绘画、演讲、文艺、电影节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我校电影院定期安排“革命传统”电影放映。我校与三江航天集团合作,联合举办了弘扬革命传统、爱我伟大中华为主题的全市电影节,组织一批优秀影片在全市巡回放映,并举办电影评论征文大赛。我校选送的电影评论《抗日的脊梁、民族的史诗---评电影》获电影评论征文大赛一等奖。

(3)专题讲座。学校先后邀请杨叔子、周大仁、顾杰、陶良虎、周宏宇、马树超等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在十七大、十精神的宣讲中,都穿插有“中华孝文化、延安精神”的内容;湖北职院党校把中华孝文化、延安精神列入教学计划,进行专题讲授。

(4)学术研讨。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是延安精神产生的历史土壤。延安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湖北职院弘扬中华孝文化,注重与延安精神相结合,注重与“两型社会”建设相结合,注重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以湖北省孝文化研究会、武汉城市圈志愿者联盟、武汉城市圈高等职业教育为联盟纽带,以“中华孝文化论坛”和“武汉城市圈职业教育论坛”为平台,开展了以中华孝文化与延安精神等为主题的系列学术研讨活动。

二、感动:有恒强化

认知只有与情感相融,才能伴随意志而成为行动。这份情感,就是指对中华孝文化、延安精神以及延安时代的革命领袖和共产党人的真懂、真知、真信、真爱。湖北职院在中华孝文化、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中加大情感教育力度,不断强化师生对中华孝文化、延安精神的认可和热爱。

(1)走近前辈。我校在十五军、孝感市干休所建立德育基地,聘请十五军、孝感市干休所中的老红军、老八路以及解放战争中参加革命的老战士为德育辅导员,同时聘请教职工中的离退休老同志担任德育辅导员。这些德育辅导员是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和宝贵资源,德育辅导员经常应邀到校作革命传统教育;每当重要节日和纪念日,师生去看望这些老同志,聆听他们的教诲。我校离休老干部魏迪仁,曾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三次荣立三等功,离休以后,本色不改,艰苦朴素,淡泊名利,孝老爱亲,80多岁高龄还孜孜不倦地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还深入系院、班级作报告。魏迪仁同志告诫青年学生,要弘扬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做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魏迪仁同志被授予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新闻媒体对魏迪仁同志事迹进行了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

(2)实地考察。学校组织师生到孝昌、云梦、大悟、红安、韶山、井冈山、延安等地参观考察。访问当地的孝子、老红军、老延安,师生在参观考察中,听孝老爱亲故事、传统报告,吃红军饭,观看文艺演出,唱响红色歌曲,开展专题讨论,撰写调研报告。每次活动都让师生受到了一次传统文化、共产主义精神的洗礼,灵魂都受到了深深的震憾。

(3)军事训练。湖北职院规范每年的新生军事训练,磨炼坚强意志,每年军训时间20天左右,每天在烈日、高温环境下训练时间达8小时以上。军训使学生政治素质得以提高,组织纪律性得以加强,国防意识得以增强,独立生活能力得到锻炼,革命意志得到了锤炼。我校代表队在由中共孝感市委宣传部、孝感市国防教育办公室、孝感市教育局、孝感市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的全市首届“国防知识进校园”知识竞赛中,荣获冠军。

(4)文艺活动。每年的社团文化节,我校都安排一个绿色板块、红色板块,采取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中华孝文化、延安精神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使师生受到延安精神的影响、熏陶和感染,把优秀传统和作风内化为素质。学生刘娟籍贯陕西延安,她与山东临沂的李扬、湖北大悟的柳瑞、贵州遵义的岳遵珍等同学联合发起成立老区大学生艺术团,把来自浙江嘉兴、江西井冈山、贵州遵义、陕西延安、湖北大悟和红安等地的学生组织起来,唱革命歌曲,跳传统舞蹈,讲革命故事,写红色短信。老区大学生艺术团还来到湖北职院周边社区、中小学校开展活动,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三、感恩:全员践行

我校开展感恩教育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引导师生感激党和国家的培养之恩,感激革命先烈的奉献之恩,感激父母前辈的养育之恩,感激老师先贤的教导之恩,感激学校社会的关爱之恩,感激大自然的哺育之恩。我校感恩教育的不尽源泉就是中华孝文化和延安精神等。湖北职院师生弘扬中华孝文化、延安精神,常存感恩之心,办人民满意的高等职教,把湖北职院建设成为“支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力、服务两型社会领先”的创新型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1)艰苦奋斗上台阶。湖北职院把中华孝文化、延安精神引入办学理念,形成了“团结拼搏、艰苦奋斗、改革创新、争创一流”的湖北职院精神。经过十多年的拼搏与建设,湖北职院全力改善办学条件,目前发展态势良好。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将湖北职院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2)义工实践建和谐。我校义工实践的理论基础是中华孝文化与延安精神,成立有湖北职院延安精神研究会、湖北职院义工社、武汉城市圈志愿者联盟、中华孝道创业园志愿服务队等组织。湖北职院延安精神研究会成员全部是义工社员。广大学子传承美德当孝子,一专多能做义工。目前,湖北职院延安精神研究会拥有注册会员3556人,湖北职院义工社拥有注册会员10355人,武汉城市圈志愿者联盟的总部在湖北职院,拥有注册会员十三万五千人。义工工作逐步形成了“科普宣传”、“科技下乡”、“老年护理”、“健康体检”、“义务家教”、“结对帮扶残疾家庭”、“结对帮扶空巢老人”、“创新创业”等系列工作品牌。

(3)两型高校显特色。湖北职院弘扬中华孝文化、延安精神,把建设“示范学院”、“和谐高校”、“两型高校”有机统一起来,在“两型高校”方面起步良好。围绕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调整专业布局,使专业结构与两型社会建设相适应;在全省高职院校中率先成立了两型社会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开发两型社会建设的教材;以武汉城市圈高等职教联盟为纽带,引领武汉城市圈高职院校为两型社会建设服务。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率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来我校视察,充分肯定我校在“两型高校”建设方面的工作。

(4)典型涌现出品牌。在中华孝文化、延安精神与高等教育的融合方面,湖北职院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一些成果,其中田寿永主持的《以中华孝文化为坐标的感恩教育》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二等奖,《以中华孝文化为坐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获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获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高校的任务归根结底是育人,一所高校培养出一些让世人铭记于心的先进人物,是高校办学质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近几年来,湖北职院先后涌现魏迪仁、余汉江、谭之平、胡英军、李燕等以中华孝文化与延安精神为主要精神特征的先进典型,从湖北职院走出了两名全国十大孝子、一名全国道德模范、一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三名湖北省孝亲敬老楷模,一名中国十大创业导师以及一批创业先锋;大力推进中华孝道创业园建设,中华孝道创业园是由中华孝文化学院、湖北职院创业学院、湖北孝道创业孵化有限公司、武汉城市圈志愿者联盟管理运营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器,是全国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首批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首批湖北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首批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李长春、刘云山等先后就湖北职院的文化软实力和先进典型作出重要批示,中央、省、市新闻媒体对湖北职院文化软实力和先进典型事迹进行了广泛报道,在全国引起了良好反响。

参考文献:

[1]田寿永.弘扬中华孝文化 提升高职软实力,教育与职业,2010,(4).

[2]田寿永.中华孝文化产业园转型升级的路径.中国文艺家,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