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股市心得体会范文

股市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股市心得体会

第1篇:股市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股市;上市公司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30日

随着房地美和房利美两大房贷机构被美国政府接管、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以每股2美元的价格收购、拥有158年历史的著名投行雷曼兄弟则宣布破产保护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美国金融市场剧烈动荡,金融危机在美国不断扩大、蔓延并迅速波及全球,世界金融市场同样急剧动荡,国际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和严峻。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股票市场也不断反复震荡。

一、金融危机影响中国股市走势的主要渠道

美国金融危机已经成为引发全球股市波动的不安定因素,它影响中国股市走势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投资者的心理预期、金融渠道、国际贸易渠道等。

(一)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在影响股市的因素中,投资者心理预期的作用不容忽视,因为心理预期能够通过影响供求关系来影响股价。当危机发生时,普通投资者由于信息来源渠道有限,往往容易相信媒体或市场传言,而信息来源渠道相对较好的机构投资者在“羊群心理”的作用下都会对市场未来走向形成趋同的心理预期。少数人的选择不会影响股市,但是如果投资者对未来股价走势都产生大致相同的预期,那么他们做出的买或暂时不买的投资行为就会对股票市场价格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金融渠道。从金融渠道来看,近年来我国内地金融机构与外部金融机构之间的金融联系在不断加强,这使得在金融危机爆发时,国际游资更易于传到我国的内地市场,境外投资人重新调整自己的资产配置过程时,资本流出流入更便利,这都直接冲击国内的A股市场。香港和内地的经贸联系不断强化,中国境内大量的上市公司同时也在香港市场上市,而香港市场是一个相当开放的离岸市场,在金融危机爆发时香港市场遭遇了惨重的抛售,香港股票市场暴跌,使得内地股市相对走出独立定价的空间受到非常大的挤压,从而增加内地股市的波动。此外,汇率的波动也同时影响到了内地股市。

(三)国际贸易渠道。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的深化,使得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联系越来越密切,这使得我国的经济易于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到世界各地,市场上信贷紧缩,企业亏损甚至倒闭,失业率上升,收入减少,消费需求急剧下降。消费支出的减少必然会影响到全球贸易,这对采取外向型发展模式的中国的影响更为明显。全球经济的衰退和需求下降,导致我国出口增长的大幅下降和贸易顺差的大幅减少,并进一步影响国内实体经济,使得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而这个影响会通过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市反映出来。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股市走势的影响

从金融业看,由于我国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较为严格,我国金融机构对美国次贷产品的投资规模并不大。各家银行涉及次贷危机的资金金额比重较小,带来的损失相对较小。但是,参股中国金融机构的海外投资者集中于美欧金融机构,而这些金融机构在次贷危机中都遭受了巨大损失,如果他们纷纷大量出售其持有的中国金融机构股权,不仅将影响到中国外汇市场,而且会对这些金融大盘股行情甚至整个股市行情产生向下压力。并且,随着金融危机的恶化,投资者的信心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对风险类资产的偏好度降低。国际上的对冲基金大规模抛售银行股时,国内银行股的持有者也会受到感染主动抛售手中股票,使得银行板块主动杀跌。虽然中国股市的管制还比较严格,在国际股市中相对独立,但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人们的全球意识逐渐强烈,投资者已经把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是作为金融自由港的香港市场,一方面更直接的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与国内市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香港股市的变化很容易影响到内地股市。金融危机爆发后,香港股指的暴跌必然会影响到内地股市的走势。在证券行业的对外开放过程中,中国政府始终采取了相当审慎和稳妥的态度,并且进行了相当严密的监管,这也为中国股市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证。

从上市公司来看,金融危机爆发后,相关上市企业尤其是外贸企业的盈利订单减少,出口额减少,投资者对相关的上市公司未来收益的预期降低,进而引起股票价格的下跌,从而冲击整个股市的走势。同时,金融危机使得美元持续贬值,进一步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人民币升值虽然降低了我国进口商品的成本,但却不利于我国商品的出口。人民币升值后,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按美元计算会上升,增加了国外企业进口我国商品的成本,这必然降低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导致我国出口的减少。出口的减少会直接影响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进而影响股市。

三、结论及相关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我国与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股市与美国股市甚至全球股市的联动性在增强,中国股市变得更易于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金融危机将通过投资者的心理预期、金融、国际贸易等渠道影响中国股市的走势。但是,我国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较为严格,欧美金融机构对我国开放的程度很有限,使得金融危机对我国内地股票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有限。香港股市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在金融风险传染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金融危机引发的美国股市甚至全球股市的剧烈震荡比较容易通过香港股市传到内地股市,并最终影响内地股市。

为了防范外部经济波动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冲击,削弱金融危机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稳定我国的实体经济。通过加快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完善市场竞争体系等方式不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此外,在保持出口规模增长的同时,优化出口结构,注重提高出口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二是加强对资本项目的管理,防止国际游资以各种形式流入流出。同时,加快国际收支预警体系建设,加强对国际游资的监管,尤其要加强对短期外债的管理。三是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为投资者提供有效地避险渠道,增加股票市场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四是建设投资者教育长效机制,加大对投资者的金融知识教育,增强投资者自我保护意识、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五是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及时准确地披露经济金融数据。这将有利于投资者掌握全面信息,并做出合理的判断,防止形成恐慌性心理预期,提振市场的信心。

主要参考文献:

第2篇:股市心得体会范文

究竟什么是“股市症候群”?“股市症候群”有哪些症状?该怎么医治?

股市症候群泛指染上了跟股市息息相关、影响生理和心理健康诸多症状的股民或非股民。写股市症候群,写这些股民们的生活百态,是想做一面镜子,让股民梳理好得失、调整好心态,健康再出发。

工作日综合征

症状:一时不看股,则生活无味;一日不谈股,便面目可憎。宁可食无肉,不可心无股。

上班时间是10点,可不到9点半,办公室里已是人头济济。大家都端坐在电脑屏幕前,像是等待洗礼般郑重而严肃地等待9点半――股市开盘。

下午接近3点,空气里的烦躁因子活跃起来,像是孕育着一场急风暴雨。3点一过,再也憋不住了――办公室的男男女女要么三五成群在一边窃窃私语,要么一个人发呆若有所思。表情只有两种:掩不住的欣喜和藏不住的苦闷。

符合以上基本表现的办公室被称作“93学社”,9点和3点成为其间社员们工作日重要的两个时间节点。当然,很多人可以处理好工作和炒股的关系,但这两个时间节点,他们还是难免不平静。

有这样情况的股民千万小心情绪的波动。股市行情瞬息万变,经常处在紧张、压抑、焦虑情绪之中,人体的免疫力会大大下降,极其不利于身心健康。加上交易大厅人满为患、空气流通差,会对每天去交易所“上班”的股民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处方:做长线。不用天天盯着股市曲线,不用影响工作,不用病入膏肓,也一样可以让钱生钱。买基金。让别人替你理财、替你算计,既不会影响工作,又不会影响健康,还节省时间和精力。

假日综合征

症状:对股民来说,没有起落涨跌的假日才是最难熬的。

以前只知道星期一有上班综合征,经过了双休日的调整,周一一开始上班总难免走神,工作效率降低。然而习惯了股市节奏的股民们正好恰恰相反,周一到周五,因为神经亢奋而神采奕奕,一旦进入假期,没有了心中那份寄托,反而浑身不自在,惘然失落。

处方:精神转移法。不让股民脑子里老想着股票似乎是很难办到的事情,但听之任之显然更不合适,建议这些股民们可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也可美其名曰为股市革命锻炼身体。

上涨综合征

症状:我的眼里只有“你”。

女人的消费欲望突然缩减,男人开始减少抽烟,这是一种典型的上涨综合征,省下每点钱,倾其所有投入股市,恨不得连自己都卖了,换钱进股市“钱生钱”。在这种极度亢奋的市场情绪中,过激行为开始出现,理智在这个时候显得尤其脆弱。

还有更极端的例子,媒体曾报道过这样的案例,某些股民因暴涨若干倍后欣喜若狂,精神的亢奋在极短时间内使大脑大量充血,血压急骤升高,会给机体造成难以承受的“负荷”,高血压病人易发脑血管意外,冠心病人易发心绞痛、心肌梗塞。

处方:斩仓。心痛归心痛,如果确定有不适合情绪激动的疾病,还是快刀斩乱麻。生命重要还是金钱重要,相信谁都会做选择题。

下跌综合征

症状:天天穿红衣,看见穿绿衣的人就莫名紧张。

上涨会让人情绪失控,诱发疾病,下跌就更不用说了。

在如今的大牛市环境下,跌更难以接受,因此也更容易让人跌破健康底线。悔恨症、抑郁症、妄想症、癫狂症……都是下跌综合征的主要表现。

所谓悔恨症,就是一种强烈的自责心理,认为自己能力不济,才会让血汗钱付诸东流。研究发现,股市悔恨心理只要持续一周以上,体内免疫球蛋白便会降低。

处方:割肉。对于拿着血汗钱投资股市的市民来说,下跌无异于割他们的肉,“割肉”一词无从考究是谁发明的,但实在形象不过。

实在下不了狠心,就找准时机买进摊薄成本,说不定可以退一步海阔天空。

未入市综合征

症状:今天你开户了吗?

面对牛市赚钱效应,很多非股民得了比股民更严重的综合征。他们急,他们悔,为什么没有早点入市;他们犹豫,他们挣扎。

于是,虽然今天的指数、今天的股价已经相当高了,他们还是迫不及待地跳进去。“我知道有风险,我知道现在的风险更大,但不炒机会是零,我不能再错过了,趁这个机会赚一笔我就收手。”一席话恐怕道出了大多数新股民的普遍心态。但恐怕没有人会在赚到钱后,挥一挥衣袖,潇洒地转身。

处方:要不就从此断了入市念头,理财途径有很多,基金、保险、国债……何必为一棵树放弃整片森林。

要不就赶紧入市,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摆脱未入市综合征后,有可能感染以上四种更难医治的病症。

第3篇:股市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保守主义;隔离效应;反应过度;反应不足;自我归因;非理性波动

一、行为金融学简介

西方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Finance)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学之前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多假设:个体在决策过程中会全面考虑所能得到的信息并理性地进行投资决策。然而,研究者们在投资领域中发现了大量非理性的投资行为。西方的许多经济学家在研究投资活动过程中发现,金融学的许多数学模型,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现实中的投资活动,对投资活动中人的行为与心理的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行为金融学就是试图去解释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情绪和认知错误是如何对其投资产生作用的一门学科。著名的行为金融学理论包括背景依赖(ContextDependence)、保守主义(Conservation)、隔离效应(DisjunctionEffect)、反应过度(Over-reaction)、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等。

二、资产价格非理性波动与非理性人假设

传统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均假设:个体在投资决策过程中会全面考虑所能得到的信息并理性地进行投资决策。但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在投资领域中存在大量非理性的投资行为,个体和群体的决策往往并不会以理性利益最优化来决定其行事的策略。行为金融学是在传统金融理论出现一些异常现象时候发展起来的。行为金融学认为人类具有一定的理性,但人类的行为却不尽是理性的,行为金融学在对人类行为进行了有限理性,有限控制力的基本预设假定之后,把人类的感情因素和心理活动等融入投资决策过程之中并加以分析,认为这些因素都在人类的决策过程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有限套利(limitstoarbitrage)和投资者心态分析(inverstorsentiment)。有限套利就是基于人的非理性假设,在噪声交易和市场交易规则限制的影响下,再完美的套利也只能部分发挥作用。投资者心态分析就是解释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情绪和认知错误是如何对其投资产生作用的。对心理学的研究能对金融市场的许多现象解释带来很大的帮助,也能解释很多股票市场的异常现象,比如市场泡沫和崩盘现象。行为金融学的观点认为人类的许多弱点是一致的,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的,可以被利用在市场上获取利润的。“行为金融学首先并不完全肯定人类理性的普遍性。而认为人类行为当中有其理性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非理性的因素。”

决定股价的短期波动或者说直接影响股价的因素是所有参与的投资者的心理因素的综合,包括理性和非理性的心理因素。购买股票的每一分钱背后都有个活生生的人,而决定其是否购买股票的直接因素就是其当下的心理状态。所有的外部的因素诸如最新的公开信息,历史的走势,某人打听到的小道消息等等都只是影响其心理的多种因素之一罢了。进而,一个股票乃至一个证券市场的趋势就是有所有的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及其发展而决定和推动的。因而进一步的可以认定证券市场和其他市场上往往存在着情绪周期,《洛杉矶时报》曾载文将其总结为轻视、谨慎、自信、深信、安心、关注和投降7个过程。这7个过程构成了一轮资产价格的完整波动过程。(论-文-网LunWenNet/Com)

股价是对股市总体心理状态的客观反应,任何一个时点上的股价走势发展,向上或是向下,都是由过去发生的事件和将要发生的事件共同造成的。过去的事件谱写出了过去的K线走势,过去的K走势或者说是过去发生的事件决定了某一时刻市场参与者的总体心理和财务状态。而这决定了未来基本面和消息面发生变化时参与者的反映,每个投资者的反应总合则决定了未来股市的走势。因此,同一事件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市场,面对市场中投资者的不同原有心理状态时,结果会完全不同的。比如提升存款准备金,在牛市疯狂时,存款准备金率的提升会被认为是利空兑现,股市会更加的上扬,这在2007年的中国股市屡次可见。

三、非理性在股市上升中的表现

非理性因素发生在股市波动的每一个阶段,具体来说,在一个周期的开始,股市在经历一段长期的调整之后,股票价格的处于历史低位,而此时经济基本面开始好转,股价开始处于上升的初级阶段,显然此时股价合理甚至是低估,基本面开始向好的方面发展,至少是最坏的情形已经过去,此时从长期而言应该是很好的购入股票的时机,但大多数的投资者在熊市的惨跌中已经心有余悸,根据卡尼曼的回忆效用理论,此时投资者对于上一资产价格周期期末的暴跌经历具有强烈的回忆效应,恐惧造成了投资者的悲观情绪,难以对当前的市场有准确客观的分析,当利好的趋势不断显现之时,股价反而波澜不惊,多以小的震荡为主,这可以用行为金融学中的“反应不足”和“隔离效应”来解释,“反应不足”又可称为“保守主义”其表现形式有两点:一是人们习惯于对不确定的事物先设定一个初值,然后根据信息的反馈对这一初值进行修正,而前期的下跌走势就在此形成了一个悲观的初值;二是人们总有对信息进行筛选的本能,对新信息进行选择性识别,对有利于保持原有观点的信息加以重点确认。以上两点使得当基本面开始改变时人们的反应滞后。

“隔离效应”,即人们总愿意等待直到信息披露或预期彻底实现时再做出决策的倾向,也使得一轮资产价格上升行情在初期总是缓慢而犹豫,唯有在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徘徊后,人们才能从“轻视”和“谨慎”转变为“自信”的状态,慢慢地才会有越来越多的投资人进入市场,股市成交量不断增加。

当资产价格上升波段发展到后期,此时资产的价格已远没有原先那么有吸引力了,甚至已经远远高于其价值,但上升的趋势,使得“过度自信”现象很容易发生。人们经常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当行情发展到高潮阶段,市场上总是乐观的情绪蔓延,长期的上涨行情使得参与者的自信不断得到正强化,因而操作上更加的主观和激进。同时长期高扬的股价会让人产生价格偏移,产生对当前股价的认同的倾向。信息窜流和“羊群效应”现象使得在一轮行情末期的投资者总体的乐观情绪很难被扭转,人们通过相互间的循环反应刺激,情绪逐渐高涨。于是人们很难想象股价会突然的暴跌,即使有所下跌,由于见过更高的价格,而认为其实也在历史高位的价格很便宜,而大举买入,当有很多人这么做时,群体的非理性就产生了,这就是股价在达到通常的估值上限后还会波浪式上升的原因。

四、非理性在股市下跌中的表现

当一个周期进入下跌阶段时基本面开始变化,人们过于乐观的预期被突然打破,股市开始下跌,同样的由于之前股市上涨时期,许多利空的因素出现以后并未改变股市上扬的趋势,人们产生了侥幸心理,在“保守主义”配合下,往往不会去考虑量变到质变的可能。在经过长期的牛市行情后人们会产生“资金效应”,资金效应是指在产生收益效应后,人们倾向于接受以前不接受的,再次的后失败所产生的痛苦往往较小,因为损失被前期的收益缓冲了。因此继续投资的冲动不会立即消除。对于新近的头寸带来的损失,也会因为“后悔厌恶”而不会随基本面的改变而轻易卖出。以上种种人们心理上产生的作用使得总会产生这样的一种情形,即虽然股价已脱离价值,趋势似乎也已转变,但在股市的一波大回调之后总会有一波有规模的反弹,几乎每次的股市逆转的形态总是以M头出现。

伴随着股市下行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市场绝非原先认为的那么乐观,阻碍经济发展中的负面因素开始不断出现。当到了在下跌的后期,长期的下跌使得人们产生了趋势持续的预期,使得即使股价在下跌之后突显出了价值,但场外资金依然不敢进入,同时筹码持有者由于巨大的账面亏损,对股价的定位产生巨大的改变,用惊弓之鸟来形容比较贴切,当股价由于抄底资金的介入而有所回升时,成本较低的投资者倾向于在略有亏损时出局,而不会在意此时股价是否匹配股票的价值,长期的下跌同样的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定式,“保守主义”在此再次发挥效应,随着股价的上升,不断有接近其成本区的投资者选择抛售,反弹很快就被无法控制的抛盘镇压下去了。这也是下跌时会出现波浪式下跌,高点越来越低,低点也越来越低的原因。

在下跌的趋势之中,慢慢地人们开始认为下跌时常态而上涨只是偶然,市场的总体悲观情绪又会通过“羊群效应”在群体中的投资者间进一步加强,这就造成了严重的惜买现象,造成资产价格启稳的困难。此时绝大多数的人都开始从“安心”,“关注”转变为“投降”。

市场的大底是由长线的价值投资者造就的,唯有当有较大的一批资金开始不在乎短期的波动而进入股市时才可能结束绵绵的下跌趋势。一个特定市场中坚定地价值投资者的数量是不确定的和难以估计的,并且只有这批价值观相同的人在较集中的时点上共同进入股市,才能对趋势产生作用,这就造成了大盘暴跌时的下跌幅度和节奏难以估计。在一个趋势投资盛行的市场,在长期下跌之后,很少有人会脱离“羊群”敢于逆势而为,其结果就是股市往往会下跌到一个离谱的点位。如格雷厄姆1929年美国股市泡沫破灭后在1931年抄底,结果破产。费雪已经预见29年股市泡沫破灭,但是还是买入自认为是便宜的股票,结果几天之中损失了几百万美元。股神巴菲特也曾在买入股票后账面损失达到50%。他们都是著名的投资家,但在非理性面前,任何理性分析都难以预测非理性造成的冲击和波动。

五、结论

非理性是人类难以克服的弱点,个体的非理性的累加造成了整体市场的非理性波动,贪婪与恐惧的存在使得价格和价值会产生巨大的偏差,而具体时代背景,人文环境等的不同造成了市场总体心理状态的不同,故而对于即便相似的基本面市场总体的反映也不尽相同。流行的技术分析就其根本是对过去发生事件的统计总结,并试图通过概率指导投资。但参与者在不断变化,参与者的数量和市场中交易的股票也在不断变化,此外不同股票可能吸引不同的具有特定行为特征的投资者,这使得在另一个股票上的数据分析变得钝化。资本市场是由无数投资者和投机者共同构成的博弈场所,因而对于资本市场脱离基本面因素的非理性波动唯有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研究和审视。行为金融学无法精确地为投资预测价格的波动和走势,但却可以在分析投资者心理和大众预期的基础上来研判资产价格波动的发展阶段。从投资的战略角度来把握一轮行情的发展,发现机会,规避风险。

参考资料:

第4篇:股市心得体会范文

为什么必须进行股权分置改革

已有的分析表明,股权分置既是上市公司“融资饥渴症”产生的制度基础,又是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业绩不断下滑、关联交易盛行,内幕交易频频的重要原因。我们在2004年中国资本市场研究报告即《中国资本市场:股权分裂与流动性变革》一书中曾指出,股权分置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发展有危害,并对这危害进行了深入分析。实际上在这危害中,又有三大最严重的危害。它们分别是:股权分置把上市公司变成股东之间的利益>中突体,而不是利益共同体;股权分置损害了资本市场的定价功能;股权分置使资本市场不可能形成有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科学考核标准和有效激励机制。这三大最严重的危害使中国资本市场丧失了发展的动力。

如何进行股权分置改革

在推进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我们首先必须清楚,股权分置改革所要实现的战略目标是什么。我们认为;股权分置改革所要实现的目标主要有五个:

目标之一 建立资本市场未来发展可预期的制度平台。在股权分置时代,资本市场的制度变量是不确定的+投资者无法明确地预期三分之二非流通股的未来走向,从而使市场始终处于动荡之中,找不到未来发展的方向。对市场以外的制度变量,政府有责任给投资者以明确的预期。股权分置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可预期的制度平台,通过股权分置改革消除制度的不确定性给市场带来的潜在风险。

目标之二 促使上市公司成为股东的利益共同体。如前所述,在股权分置条件下,上市公司股东之间的目标函数是不尽一致的。股权分置改革将由原来的两个互有冲突的目标函数统一为共同追求资产市值的最大化,以实现利益的共同趋向。有了共同的利益,才会有共同的目标。这是中国资本市场永远不竭的发展动力。

目标之三 建立市场化的资产定价机制,促进收购兼并活动的有效进行。没有存量资源的重组和公司间的收购兼并,资本市场就会失去应有的活力,就会简单地沦落为圈钱融资的场所,就金融功能的结构而言,资本市场功能是对商业银行功能的升级。资本市场所具有的资产定价功能是金融功能升级的基本特征,也是资本市场恢复本色作用的前提。所以,完善,健全资本市场的资产定价功能,是股权分置改革追求的一个战略目标。

目标之四 为建立一个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奠定基础。在实践中,有些公司在推出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时附加提出了以期权奖励为核心的激励机制。这说明人们认识到激励机制特别是期权激励必须以全流通的市场为基础。当然,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先搭台后演戏。

目标之五 恢复并完善资本市场存量资源的配置功能,增强资本市场整合存量资源的能力,从而达到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目标。

股权分置改革就是试图实现上述五大目标。应当强调的是,把上市公司建成所有股东的利益共同体是五大目标中的核心目标。我们必须坚决彻底地消除非流通股股东侵害流通股股东利益的制度基础,使各类股东在制度层面上都处在平等的地位。这是股权分置改革的核心出发点。

股权分置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实践中,股权分置改革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统一组织,市场化决策(股东决策)原则。在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设计中,我们必须坚决反对一个标准,统一决策的原则。上市公司差异很大,这些差异有些来自于行业的不同,有些来自于公司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的差异等,解决如此复杂的问题,用一个标准,几个人决策肯定会失败。股权分置改革的直接目标是要解决非流通股的流动性问题,这实际上是两类股东之间的利益调整问题,只要遵守法律程序,两类股东同意的比例超过法定比例,什么样的解决方案都可以。政府及监管部门对此没有审批权,实行的只能是备案制。

第二,方案多样性原则。股东自行决策必然会出现多样化的方案,如转增股份,送股,缩股,资产重组等股权分置改革方案。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未来可能还会出现其他类型的方案。所以,中国资本市场真正的金融创新,可能在于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设计上,因为这种特殊的制度安排只有中国才有。

第三,股东自愿原则和分类投票原则。自愿原则主要是针对非流通股股东的,而分类投票原则则是一种程序原则,主要针对流通股股东而言。是否申请获取资产(股票)的流动权,应尊重非流通股股东的意愿。为防止霸王条款的出现,在程序上必须实行分类投票原则。

股权分置改革中对价支付的法律依据和经济学解释

股权分置改革的核心议题是“对价”。

在金融理论中,任何能够给未来带来收益的权力都是可以定价的。一种资产(权力)有没有价格,不在于其物理形态,而在于未来带来现金流的能力。给未来带来收益的权力进行证券化,无论其支持资产是否具有物理形态,都是一种具有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实际上,金融资产已经越来越虚拟化。资产的流动权是一种可能为持有者带来收益的权力。如果非流通股要获得与流通股相同的流动权,那就意味着非流通股股东要为此付出相应的价格。非流通股股东之所以要申请获取这种权力,是因为这种权力能给非流通股股东带来新的潜在利益。

如果非流通股股东不想获取资产的流动权是否可以?从法律角度看,当然可以。这涉及到股权分置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则――自愿原则的理解。我们认为,对那些不愿意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非流通股股东和上市公司可以给予某种政策上的限制。如对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所得税减半(现在已实行),不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不享有这种优惠政策;提高维持股权分置状态的上市公司的融资标准,制定更加严格的关联交易规则,从政策上制约这类公司的非流通股股东试图通过股权分置来获得超市场的制度性收益。

政策的设计必须有利于股权分置的改革。股权分置改革的核心目标是维护上市公司作为股东们的利益共同体,使上市公司成为财富的创造者而不是财富的掠夺者。

股权分置改革中具体的对价标准或对价率如何确定?

在股权分置改革的具体方案设计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围绕着我们对价率如何确定?从原则上说,不存在一个对所有上市公司都适用的不变的,统一的对价支付标准。然而,种种迹象表明,不同上市公司的具体对价率似乎存在向某一个标准收敛的趋势。我们认为,客观上的确存在一个市场平均对价率,上市公司的具体对价率实际上围绕着这个市场平均对价率而上下波动。30%可能是这个市场的平均对价率。

市场平均对价率的基本依据来自于配股,增发价格的确定机制。股权分置改革可视为是一种动态的存量发行行为,其发行价格与增量发行(配股、增发)价格具有相互的参照性。在实践中,配股和增发的价格确定一般是以某日(通常是股权登记日)市场收盘价前15天平均价的6折到8折为标准,30%的市场平均对价率即以此为基础而形成。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中国资本市场会发生何种变化

如果股权分置改革能顺利完成,资本市场资金管理体系的结构性改革也能顺利推进,那么研究未来中国资本市场所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新特征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在这个问题上,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过去和现在盛行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带有股权分置特征的行为会逐步减少,某些新的问题可能会出现。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资本市场的资产估值功能将逐步恢复并不断完善,实现从账面值定价到盈利能力定价的过渡。资产的定价功能是资本市场最基础的功能之一,它是资本市场推动存量资源配置的基础,也是重组、并购活动有效进行的前提。

在股权分置时代,人们重视运用“净资产”这样的财务指标来评判资产价值的高低,因而有资产转让不能低于净资产这样的规定。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资产转让不能低于净资产的规定将失去存在的基础。资产估值的核心理念将从“账面”转向“市场”,将从“过去”转向“未来”。从资产估值的角度看,“净资产”这样的指标将不断淡出。持续成长能力 核心竞争力和未来现金流等将成为资产估值的核心变量。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市场有效性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政策市”的烙印会随着市场功能的完善而慢慢淡去。股权分置时代,资本市场的资产价值变动与实体经济变动基本上没有什么正相关性,在相当长时期里,甚至呈现出相反变动的关系:一方面是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则是资本市场资产价值的不断缩水。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关联度会得到改善,从我们对成熟市场国家研究得出的结论看,资产价值的增长速度在最近20年中实际上是快于实体经济成长的。

有一个问题,我们似平必须回答:股权分置改革后作为资产价格变动综合性反映的股价指数会朝什么方向变动?概而言之,短期看,随着非流通股禁售期的不断临近,市场可能面临着沽盘的压力,但从长期看,我们没有理由对这个市场的未来产生担忧。否则,我们就没有必要进行股权分置改革。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资本市场的功能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型,从“货币池”转为“资产池”。在资本市场不存在或不发达时期,金融体系的核心功能除了提供支付清算外,还充当资金媒介的角色,即发挥“货币池”的作用。“货币池”最大的功能就是以流量的方式调节经济运行,以媒介的方式配置资源。资本市场所具有的分散风险、储备财富的功能说明资本市场本质上是“资产池”,而不是“货币池”。资本市场从“货币池”到“资产池”的转型,意味着资本市场将成为全社会的财富(资产)管理中心。随着经济的市场化特别是金融化程度的提高,社会需要一个流动性很好。具有风险分散功能的财富管理机制。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基于风险管理的资产增值服务是最高端的金融服务,也是全球金融机构不断努力的方向。基于风险管理的资产增值服务,是以发达的,能够发挥“资产池”功能的资本市场为基础的。

股权分置改革后的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有可能会发生重要变化。一般认为,在公司治理结构相对完善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承担了责任股东的角色,对公司的发展负有全面责任。在中国这样一个市场机制并不发达的社会,一股独大在有充分监督和约束的情况下,可能比内部人控制的公司治理结构要好得多。有约束的一股独大的公司治理结构毕竟还存在一个责任股东,而内部人控制的公司治理结构一定是利欲熏心,没有任何信用可言。

中国的经理人,总体而言,既没有外在的市场约束,又缺乏内在的道德修炼。所以可以断言,建立在股权分散化基础上的内部人控制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完全不可取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股权分置改革后的市场特征以及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具有重要的政策预警意义。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的股东特别是大股东的反市场行为会得到有效遏制。我们知道,在股权分置时代,大股东的利益获取最先是从股东之间的利益博弈开始的,股东之间利益博弈完成后才转向市场上企业之间的博弈,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由于形成了股东之间共同的利益平台,股东具有共同的利益趋向,所以,股东特别是大股东的利益获取不主要来自于公司内部股东之间的利益博弈,而主要来自于市场上企业之间的竞争。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上市公司的考核目标将从静态目标转为动态目标。股权分置时代,控股股东的利益不是通过资产市值变动来实现,而主要是通过高溢价融资来实现的。包括控股股东在内的非流通股股东非常清楚自身利益的实现管道。他们基本上不关心资产市值(股票价格)的高低。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由于大股东的目标函数与公司的目标函数趋于一致,资产市值的最大化成为全体股东的共同目标,也成为考核经营管理层的核心目标,在此基础上实施的激励将从短期效应转向长期发展。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的信息披露与透明度可能面晦更加严重的挑战。从中国的现实看,股权分置时代上市公司的虚假信息披露频繁发生,其主要动机是使其财务标准达到上市或再融资标准。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由于控股股东的利益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具有共同的趋向,主要通过资产市值(股票价格)的成长来实现,再加上如果实施期权制度,那么,包括控股股东和经营管理层在内的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可能具有更加强烈的作假动机。所以,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如何防范更加严重的虚假信息披露,是监管部门在全流通条件下面临的首要问题。这将意味着中国的证券监管必须完成从股权分置时代的全能型监管到透明度监管过渡。

第5篇:股市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炒股现象 利弊

股票市场由于其较高的收益性,吸引着无数的投资者,最近新一轮的股市大热,更使得许多人一夜暴富。而大学生作为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素质人群,更加容易受它的吸引。就像每个硬币都有两面,大学生炒股这一现象也有其两面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一、大学生炒股之利

(一)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生想要炒股,那就必须了解一些基本的股票知识,如果什么都不懂,肯定是赚不到什么钱的。这就促使了大学生主动去学习股票知识,阅读相关书籍或查阅资料。通过炒股,也会自觉不自觉的关注到国内外的重大时事新闻,宏观经济走势,了解到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这使得大学生通过炒股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能力。

(二)磨砺理财意识,提高抗风险能力

处在大学这个阶段,大学生大多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笔资金,也有了自己的经济往来,怎么去运用自己的资金也是一门学问。这个时候大学生进行股票的投资则是对大学生的理财意识的一种启蒙和树立。大学生进入股票市场,一定会体会到股票市场的变幻莫测,起伏不定。知识容易学习,但是心态意志却很难去学。在股票市场这种大起大落之中,大学生会逐渐磨砺出坚强的意志和较好的风险承受能力。

(三)促进性格的完善与成熟,更好地与社会接轨

在股票市场中对于个股的选择和买卖点的准确判断,无疑都在锻炼着大学生的决策能力和操作技能。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可以促使他们总结经验教训,提升应变能力。大学生投身于证券市场,可以为将来步入社会的理财观提前打下基础,也能因此体会到赚钱的不易,体会父母的辛苦,并有了进入社会的真实感,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可以增加财富,挣得生活费

现在大部分大学生的生活费还是要依赖父母。进入股票市场,大学生可以依靠自身的能力获取投资收益,赚取生活费,获得人生的第一桶金,甚至可以为自己的未来积累资金。通过股票投资或许还可以使大学生在金钱方面不再依靠父母,进而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

(五)大学生炒股可以学以致用

对于经济类和财政类的学生来说,投资理财这门课程是大学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一门,而炒股本身就是一种知识和实践的有效结合,是一种最佳的学习手段。进行股票投资也为将来步入相关行业也打下了基础。

二、大学生炒股之弊

(一)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大学生炒股必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研究股市行情,占用了本来应该用于学习课程知识的时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炒股与学习兼顾也是非常困难的。在大学还是需要靠成绩说话,一步步拿到学位证和毕业证,从而走向社会。而大学生还不太容易分清主次,很可能会因为迷恋股市不能自拔,导致学生的成绩下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的节奏,得不偿失。

(二)形成错误价值取向,导致拜金主义

炒股是与金钱紧密结合起来的,对于那些自制能力还不强的大学生来说,股票已经不是一种积累经验理财的手段了,而是一种投机行为。这会使得大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价值观,金钱至上。认为可以通过股票市场轻松赚钱,不劳而获,把炒股当成职业,不再想找份依靠劳动的踏实工作了。这样的价值观会导致大学生心理扭曲,形成拜金主义和不正确的劳动就业观。

(三)股市风险性较大,影响心理健康

“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是每个股民都耳熟能详的。可是对于身心发育还不成熟的大学生股民来说,这句提醒仅仅只是一句标语而已,他们并没有深切地认识到股市的风险性,单凭对股市的热情和对自己的信心进入股市。而大学生炒股的资金大多来源于父母给的生活费,这些生活费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保障,把它们用来炒股,等同于借钱炒股。有的大学生甚至并没有对股市的基本知识的了解和对个股的认识,仅凭自己的偏好来操作股票,这样的投资结果往往是亏损的。一旦导致巨额亏损,很可能会造成大学生的心理负担。

(四)可能会影响身体健康

股票的交易时间是每周一到周五的早上九点半到十一点半和下午的一点到三点,在这一段时间内,大学生为了观看大盘走势必然要坐在电脑前盯着股票,甚至在没有电脑的情况下为了不错过买卖点也会利用智能手机等工具紧盯大盘。有的学生在交易时间以外也会在电视电脑上了解新的股市资讯分析和重大消息的。而这一段时间正是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休息时间,长时间地坐在电脑电视前没有时间锻炼和休息,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而健康的身体是年轻人的最大的本钱。

三、对大学生炒股进行引导的对策

(一)合理规划时间和资金

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是天职,炒股只能是学习活动,而不是赚钱手段;炒股的金额也不能过多,否则会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因此,大学生要合理的规划炒股的时间和资金。每天利用课余的时间来研究股票,上课时间不能用来炒股,尽量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把自己的资金做出合理规划,拿出闲置的部分来进行股票投资。

(二)提高大学生风险意识

学校、家长和证券公司可以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宣传与教育工作,结合案例对大学生灌输风险意识,使大学生正确意识到股市不光有收益性,还有其风险性。

(三)开设相关理财课程

学校可以适度开设一些金融理财的选修课程,供那些对此有兴趣的学生们进行选择,使他们可以少走一些弯路,从课堂上直接了解学习到相关知识,获得专业老师的指导。这样也能使有着同样兴趣的同学们相互认识、讨论,加深对股市的了解。

(四)证券公司与学校结合进行引导

对大学生炒股的引导不光要靠学校,证券公司可以派人到学校去多与学生们进行交流,对炒股进行介绍。也可以鼓励学生去参加模拟炒股大赛,锻炼学生的理财能力,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更加了解股票投资,为以后进行实战操作做好准备。

四、大学生炒股之我见

我认为大学生炒股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而定,必须要具备以下几点:

(一)了解基本的股票常识

如果什么都不懂,贸然入市,那么面对的很有可能就是亏损,让自己的钱全部打了水漂。

(二)取决于自身家庭经济状况

如果自己家庭条件不错的,那么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些股票投资,但不可投入太多:如果家庭条件一般,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生活费和学费进行投资,那么这样的炒股的风险是难以承受的。

(三)要拥有良好理智的心态

大学生炒股大多出于侥幸心理,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财。没有冷静的心理状态,盲目跟风、根据股票的涨跌而心情跌宕起伏,对身心造成的伤害非常巨大。沉溺于股市不能自拔、不仅会影响学习,而且会养成不健康的价值观。

第6篇:股市心得体会范文

西方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Finance)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学之前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多假设:个体在决策过程中会全面考虑所能得到的信息并理性地进行投资决策。然而,研究者们在投资领域中发现了大量非理性的投资行为。西方的许多经济学家在研究投资活动过程中发现,金融学的许多数学模型,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现实中的投资活动,对投资活动中人的行为与心理的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行为金融学就是试图去解释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情绪和认知错误是如何对其投资产生作用的一门学科。著名的行为金融学理论包括背景依赖(ContextDependence)、保守主义(Conservation)、隔离效应(DisjunctionEffect)、反应过度(Over-reaction)、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等。

二、资产价格非理性波动与非理性人假设

传统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均假设:个体在投资决策过程中会全面考虑所能得到的信息并理性地进行投资决策。但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在投资领域中存在大量非理性的投资行为,个体和群体的决策往往并不会以理性利益最优化来决定其行事的策略。行为金融学是在传统金融理论出现一些异常现象时候发展起来的。行为金融学认为人类具有一定的理性,但人类的行为却不尽是理性的,行为金融学在对人类行为进行了有限理性,有限控制力的基本预设假定之后,把人类的感情因素和心理活动等融入投资决策过程之中并加以分析,认为这些因素都在人类的决策过程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有限套利(limitstoarbitrage)和投资者心态分析(inverstorsentiment)。有限套利就是基于人的非理性假设,在噪声交易和市场交易规则限制的影响下,再完美的套利也只能部分发挥作用。投资者心态分析就是解释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情绪和认知错误是如何对其投资产生作用的。对心理学的研究能对金融市场的许多现象解释带来很大的帮助,也能解释很多股票市场的异常现象,比如市场泡沫和崩盘现象。行为金融学的观点认为人类的许多弱点是一致的,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的,可以被利用在市场上获取利润的。“行为金融学首先并不完全肯定人类理性的普遍性。而认为人类行为当中有其理性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非理性的因素。”

决定股价的短期波动或者说直接影响股价的因素是所有参与的投资者的心理因素的综合,包括理性和非理性的心理因素。购买股票的每一分钱背后都有个活生生的人,而决定其是否购买股票的直接因素就是其当下的心理状态。所有的外部的因素诸如最新的公开信息,历史的走势,某人打听到的小道消息等等都只是影响其心理的多种因素之一罢了。进而,一个股票乃至一个证券市场的趋势就是有所有的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及其发展而决定和推动的。因而进一步的可以认定证券市场和其他市场上往往存在着情绪周期,《洛杉矶时报》曾载文将其总结为轻视、谨慎、自信、深信、安心、关注和投降7个过程。这7个过程构成了一轮资产价格的完整波动过程。

股价是对股市总体心理状态的客观反应,任何一个时点上的股价走势发展,向上或是向下,都是由过去发生的事件和将要发生的事件共同造成的。过去的事件谱写出了过去的K线走势,过去的K走势或者说是过去发生的事件决定了某一时刻市场参与者的总体心理和财务状态。而这决定了未来基本面和消息面发生变化时参与者的反映,每个投资者的反应总合则决定了未来股市的走势。因此,同一事件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市场,面对市场中投资者的不同原有心理状态时,结果会完全不同的。比如提升存款准备金,在牛市疯狂时,存款准备金率的提升会被认为是利空兑现,股市会更加的上扬,这在2007年的中国股市屡次可见。

三、非理性在股市上升中的表现

非理性因素发生在股市波动的每一个阶段,具体来说,在一个周期的开始,股市在经历一段长期的调整之后,股票价格的处于历史低位,而此时经济基本面开始好转,股价开始处于上升的初级阶段,显然此时股价合理甚至是低估,基本面开始向好的方面发展,至少是最坏的情形已经过去,此时从长期而言应该是很好的购入股票的时机,但大多数的投资者在熊市的惨跌中已经心有余悸,根据卡尼曼的回忆效用理论,此时投资者对于上一资产价格周期期末的暴跌经历具有强烈的回忆效应,恐惧造成了投资者的悲观情绪,难以对当前的市场有准确客观的分析,当利好的趋势不断显现之时,股价反而波澜不惊,多以小的震荡为主,这可以用行为金融学中的“反应不足”和“隔离效应”来解释,“反应不足”又可称为“保守主义”其表现形式有两点:一是人们习惯于对不确定的事物先设定一个初值,然后根据信息的反馈对这一初值进行修正,而前期的下跌走势就在此形成了一个悲观的初值;二是人们总有对信息进行筛选的本能,对新信息进行选择性识别,对有利于保持原有观点的信息加以重点确认。以上两点使得当基本面开始改变时人们的反应滞后。

“隔离效应”,即人们总愿意等待直到信息披露或预期彻底实现时再做出决策的倾向,也使得一轮资产价格上升行情在初期总是缓慢而犹豫,唯有在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徘徊后,人们才能从“轻视”和“谨慎”转变为“自信”的状态,慢慢地才会有越来越多的投资人进入市场,股市成交量不断增加。

当资产价格上升波段发展到后期,此时资产的价格已远没有原先那么有吸引力了,甚至已经远远高于其价值,但上升的趋势,使得“过度自信”现象很容易发生。人们经常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当行情发展到高潮阶段,市场上总是乐观的情绪蔓延,长期的上涨行情使得参与者的自信不断得到正强化,因而操作上更加的主观和激进。同时长期高扬的股价会让人产生价格偏移,产生对当前股价的认同的倾向。信息窜流和“羊群效应”现象使得在一轮行情末期的投资者总体的乐观情绪很难被扭转,人们通过相互间的循环反应刺激,情绪逐渐高涨。于是人们很难想象股价会突然的暴跌,即使有所下跌,由于见过更高的价格,而认为其实也在历史高位的价格很便宜,而大举买入,当有很多人这么做时,群体的非理性就产生了,这就是股价在达到通常的估值上限后还会波浪式上升的原因。

四、非理性在股市下跌中的表现

当一个周期进入下跌阶段时基本面开始变化,人们过于乐观的预期被突然打破,股市开始下跌,同样的由于之前股市上涨时期,许多利空的因素出现以后并未改变股市上扬的趋势,人们产生了侥幸心理,在“保守主义”配合下,往往不会去考虑量变到质变的可能。在经过长期的牛市行情后人们会产生“资金效应”,资金效应是指在产生收益效应后,人们倾向于接受以前不接受的,再次的后失败所产生的痛苦往往较小,因为损失被前期的收益缓冲了。因此继续投资的冲动不会立即消除。对于新近的头寸带来的损失,也会因为“后悔厌恶”而不会随基本面的改变而轻易卖出。以上种种人们心理上产生的作用使得总会产生这样的一种情形,即虽然股价已脱离价值,趋势似乎也已转变,但在股市的一波大回调之后总会有一波有规模的反弹,几乎每次的股市逆转的形态总是以M头出现。

伴随着股市下行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市场绝非原先认为的那么乐观,阻碍经济发展中的负面因素开始不断出现。当到了在下跌的后期,长期的下跌使得人们产生了趋势持续的预期,使得即使股价在下跌之后突显出了价值,但场外资金依然不敢进入,同时筹码持有者由于巨大的账面亏损,对股价的定位产生巨大的改变,用惊弓之鸟来形容比较贴切,当股价由于抄底资金的介入而有所回升时,成本较低的投资者倾向于在略有亏损时出局,而不会在意此时股价是否匹配股票的价值,长期的下跌同样的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定式,“保守主义”在此再次发挥效应,随着股价的上升,不断有接近其成本区的投资者选择抛售,反弹很快就被无法控制的抛盘镇压下去了。这也是下跌时会出现波浪式下跌,高点越来越低,低点也越来越低的原因。

在下跌的趋势之中,慢慢地人们开始认为下跌时常态而上涨只是偶然,市场的总体悲观情绪又会通过“羊群效应”在群体中的投资者间进一步加强,这就造成了严重的惜买现象,造成资产价格启稳的困难。此时绝大多数的人都开始从“安心”,“关注”转变为“投降”。

市场的大底是由长线的价值投资者造就的,唯有当有较大的一批资金开始不在乎短期的波动而进入股市时才可能结束绵绵的下跌趋势。一个特定市场中坚定地价值投资者的数量是不确定的和难以估计的,并且只有这批价值观相同的人在较集中的时点上共同进入股市,才能对趋势产生作用,这就造成了大盘暴跌时的下跌幅度和节奏难以估计。在一个趋势投资盛行的市场,在长期下跌之后,很少有人会脱离“羊群”敢于逆势而为,其结果就是股市往往会下跌到一个离谱的点位。如格雷厄姆1929年美国股市泡沫破灭后在1931年抄底,结果破产。费雪已经预见29年股市泡沫破灭,但是还是买入自认为是便宜的股票,结果几天之中损失了几百万美元。股神巴菲特也曾在买入股票后账面损失达到50%。他们都是著名的投资家,但在非理性面前,任何理性分析都难以预测非理性造成的冲击和波动。

第7篇:股市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国有股减持市场定价净现值内在价值

国有股减持,已成为当前阶段中国股市最敏感的问题,不仅管理层为此颇费周章,更牵动着数千万股市投资者的心。其实,我国证券市场一直十分关心国有股的问题,最早的国有股减持案例可以追溯到94年珠海恒通收购棱光实业的“恒棱模式”,但是直至党的十五大和十五界四中全会有关国有减持的具体政策出台,提出“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的总体原则,这才真正为减持国有股给予了方向上的指引和政策上的保证。经过多年对资本市场改革的探索和尝试,我们深刻认识到国有股减持是当务之急、是必由之路却也是任重道远。

国务院今年6月12日了《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但此执行办法出台数月,股市重挫数百点,业已形成利空影响。广大投资者对现行减持办法多抱反对态度,究其根源是定价策略的不妥。很显然,国有股减持定价是比国有股减持的方式更复杂、更敏感的问题。对减持定价策略的分析和探讨就是本文的重点。

现有减持方案定价策略评价

国有股减持的核心问题是价格问题。市场是由供需双方构成的,只要国有股减持的价格公允,市场是能接受的。而如果价格由单方面决定且不公平,投资者就还是只能选择“用脚投票”。在价格不确定的情况下,市场只会增加不确定因素,投资者无法判断能否获得稳定的预期,就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

国务院6月12日的《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其中第六条规定“减持国有股原则上采取市场定价方式”。这种说法未免有些含糊,让市场来定价这个大原则是好的,但我们目前的具体操作方法却是把国有股减持与新股发行捆绑在一起,以市场定价方式存量发行。也就是说,现行的政策可以概括为将国有股存量直接转成A股高价发行上市。应该说,这一政策从国有股与社保基金的利益最大化出发,操作起来一步到位,简便易行,比较符合市场化的大方向。但是,这种定价方式可能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国有股当初以面值认购的股份现在直接以新股市价上市流通,这首先就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原则,强化了国有股的持有者、券商和行政主管机关行政权力干预市场的机制。国有股是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产物,是我国股份经济内在机制扭曲的突出表现。在国有企业改制上市的过程中,国有资产经过评估,已经出现了较大幅度增值。即使按净资产减持,国有股的持有者也已经得到了比较多的溢价收入,但现在的减持方案却根本不考虑国有股形成时的定价过程,相反,却以几十倍的市盈率向社会出售,市场又怎能接受呢。二是现行定价政策对广大中小投资者来说有失公允,与投资者的心理预期价位存在较大偏颇,股民们可谓处于“骑股难下”的地步,最后只有买不起、躲得起。投资者的信心由此受到极大打击。这也是导致数月来股市成交量急剧萎缩,股指狂泻500点的主要原因之一。三是这种定价方式又引出了一个新问题:现在国有股可以高价直接上市变现,按照同股同权的原则,其他民间机构持有的为数不少的法人股是不是也可以引用这一定价权利?四是目前国内股市市盈率已经很高,泡沫较大,管理层一直强调要温和的挤掉泡沫,实现“软着陆”。但国有股直接以高价如此大规模的上市流通,对降低市盈率,减少股市泡沫是毫无益处的。

由此可见,《暂行办法》之所以得不到良好的市场反响,不为投资者所赞同,症结就是定价策略的不妥当。吴晓求认为:国有股减持方案不应该成为市场大起大落的根源,如果一种方案成为市场大起大落的根源,那么这个方案、这个办法、这个措施本身就存在问题,需要修改。我很同意这个观点。其实,无论什么时候,广大投资者从来也没有反对过减持国有股,只是高价减持的方案无疑有失公允,有“圈钱”之嫌,投资者们才纷纷采取“用脚投票”的方法来加以反对。于是无奈之下,管理层于10月22日宣布首发增发股票停止执行《暂行办法》。可是,虽然国有股减持方案的暂停执行,意味着国有股高价减持的方案暂时被搁置,但国有股减持的具体操作办法,日后还会出台。除非新的减持方案与定价办法能够完美处理好国有股股东、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关系,做到多赢,否则后市的变数和隐患仍旧存在。那么,到底我们的减持定价应遵循怎样的原则呢?

国有股减持方案的定价原则

很显然,国有股减持定价是比国有股减持的方式更复杂、更敏感的问题。我认为,在研究国有股减持定价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定价方案必须坚持公平原则。

这是我们国有股减持定价方案首要遵循的原则。所谓公平,是指凡是参与国有股减持的交易各方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处理相关事物,各自相应的权益得到公平的保护,机会均等。这一点体现在国有股定价上就表现为既要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也要考虑到二级市场的预期;既不能以牺牲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利益为代价,也不能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现行的减持定价方案就是没有把握好这一原则,广大投资者普遍认为购买按市场定价配售的国有股并不是“股有所值”,没有投资价值。

第二、定价方案必须以市场稳定为前提。

市场的稳定以及持续发展是我们的根本目的,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市场稳定。如果一种方案的实施会造成市场巨大的动荡,无疑这种方案本身就存在着问题。我们要尽量采用多渠道、多元化的定价方式,充分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既要保证国有股减持顺利进行,又要保护市场健康发展。

定价策略探讨

我国加入WTO后,证券市场将在今后5年内逐步对外开放,因此时间上是不允许中国证券市场仍然保持如此大的国有股控制比例,减持是迫在眉睫的。政府与管理层也表现出积极与客观的态度:11月15日,证监会开始公开征集国有股减持方案,证券会首席顾问梁定邦也曾对媒体称,关于减持的国有股如何定价,政府会请包括承销商在内的专业机构、专业人员去操作。有理由相信,在政府、专业人士以及市场参与各方努力下,国有股减持将在一个各方面都能接受的方式与价格水平上进行。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比较能代表市场各方意见的目两类定价策略:一种是以公司净资产为依据;一是以公司股票价值为依据。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以公司净资产为依据的定价方式。今年以来,关于如何科学合理定价,实现国有股减持平稳过渡的说法、建议很多,其中投资者最能接受的是按净资产减持的办法,或曰以略高于净资产的价格按比例配售给原流通股持有者。持这种观点的人普遍认为,国有股在形成时,经过资产评估和溢价发行股票,已至少得到两次增值,就是按净资产来减持国有股,那国有股东也都赚了不少,所以国有股应以净资产价格甚至更低的价格出售。

对于这种观点,我们不得不说是中小投资者的单方意愿,未免考虑问题过于片面和主观。其实,以净资产为依据的方法,是静态的观点,过分看重国有股形成时的升值比例,忽视当时国有资产是已形成的有经营能力的资产与货币资产之间的区别,同时也没有考虑到国有股长时间沉淀的机会成本,从而低估了业绩一直较好的公司国有股的价值。因此这种定价方式不能激发减持主体的积极性。

其次,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以公司价值为依据的观点。该观点的出发点是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的确,公司股票价值是由所有股份创造的,依照“同股同权”的观点,国有股在变现时,也应以公司价值为依据,这样才能保证国有股的合法权益。

同样,以公司股票价值为定价依据的方法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历史上曾推出并实行国一些参照股票价值的定价方法如市盈率法等。1999年黔轮胎、中国嘉陵采用了市盈率法定价,以三年每股收益均值乘以10倍市盈率进行了配售,此举并未得到市场的认同。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定价时所选用的每股收益以及市盈率两个指标的不合理。我国目前二级市场的市盈率是在国有股、法人股不流通的条件下形成的,采用何种标准的市盈率来判断国有股流通定价的确很难掌握尺度。

综合以上观点,我个人认为可以以国有股股权内在价值为基础进行定价。在确定公司的内在股权价值时,理论上可以采取贴现现金流估价法(包括红利贴现模型、股权自由现金折现模型)和相对估价法等方法。鉴于目前国有减持尚在初探时期,各公司之间减持价格缺少可比性,所以相对估价法不可取。另外,因为我国的战略投资者一般追求的是资本增殖带来的超额收益而不在乎短期的红利,所以上市公司大多没有很强的较强的红利支付压力,派现的红利普遍较少,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红利贴现模型对股权的估价就不够准确。所以采用股权自由现金折现模型最为合理: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包括可流通的社会公众股和不可流通的国有股、法人股两个部分,公司的股权总价值也是由这两部分股票所对应的价值组成的。我们可以用公司股权总价值减去流通股的价值得到非流通股整体的内在价值,由于国有股和法人股同质,非流通股整体的内在价值除以非流通股股数就可以得到国有股每股的内在价值。这种方法具体操作上,难点在于公司的股权总价值如何确定。计算步骤包括两部分:

一、股权自由现金流(FCFE)的计算。一般来说:FCFE=净收益十折旧一资本性支出一营运资本追加额一债务本金偿还十新发行债务。我们在计算期内还要考虑到宏观经济发展速度、公司的行业特征等可增长因素,对公司成长性进行合理的预测,在预测的结果上得出实际的FCFE。

二、贴现率的计算。根据Rf:无风险利率(通常用十年期政府债券利率)Rm:平均股本资本市场回报率、企业负债的价值等按照公式计算出资本加权平均成本(WACC)作为股权自由现金流模型中的折现率。根据以上两步的计算结果推算出公司的股权总价值,然后可以进一步计算出非流通股整体的内在价值乃至国有股每股的内在价值。由于国有股的实际成本过低,具体定价过程可以国有股每股的内在价值为基础进行不同程度的折扣发行。

第8篇:股市心得体会范文

Abstract: In order to advance the countryside urbanization with the Zhujiang Delta area integration, the Dongguan majority of countrysides already implemented “the village to change occupy” the organizational reform, “the countryside changes the community”, “the farmer transfers the resident”, the original rural economy cooperative society reforms into the stock economical federation of communes or the stock economical cooperative society. But the village (occupies) the stock cooperation system reform not to be thorough, prospect another person worried. Draws up on the coordinated reforms measure and the organization strengthens the party leader, the deepened village (occupies) the stock cooperation system reform, establishes the corporate system operation is the historical choice inevitably.

关键词:股份合作制深化改革公司制

key words: Stock cooperation systemDeepened reformCorporate system

东莞市村(居)股份合作制改革从2002年开始试点,2004年7月全面铺开,至2006年10月底,历经三年多的努力,全市99.3%的村委会和98.9%的村民小组完成了改革,建立了551个股份经济联合社和2473个股份经济合作社,119.2万名村民成为了股民。时至今日,又过去三年多时间,村(居)股份合作制改革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并不理想,前景另人担忧,急需摆脱困境。但就目前而言,如要深化改革,建立公司制运作,将受诸多因素掣肘,推进有一定难度;如果不深化改革,积累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包袱越背越重,总有背不动的一天,到那时困境更难以摆脱。

一、透视――东莞村(居)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喜与忧

经过股份合作制改革,东莞市大部分农村建立和健全了集体经济的效益、积累、监督和分配制度。在产权制度上,以明确的股东共同占有制代替了原来模糊不清的集体所有制;在组织形式上,以股东代表大会制代替了原来的干部家长制;在组织管理上,以章程、合同、群众监督等制度规范股东的行为,代替原来的以权力约束村民的行为;在利益分配上,以按股分红、按资分配代替原来的平均分配。通过全面固化股权和制度管理,发挥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作用,使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更能反映股东意志,村民的民利得到了有效保障,甚至“出嫁女”、“招郎女”等“特殊”群体的福利分配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东莞践行村(居)股份合作制改革,促进了民主决策、民主理财,把集体经济全面引入民主化管理的轨道。2008年未,全市村组两级集体资产总额为1134.13亿元、净资产为862.98亿元,纯收入达到179.89亿元。全市平均每个村的总资产、净资产和纯收入分别达到20377万元、15435万元和1395万元,村级集体总资产、净资产占全省同级资产的38%。这主要得益于30年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大力推进乡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令农村集体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不深化村(居)股份合作制改革,其发展将难以为继。下列图表可以证实。

从图1、图2数据可以看出:第一,东莞市的村(居)集体经济总收入在2000年已达到78.6亿元,总支出为59.2亿元,收支相抵盈余 19.4亿元。取得这样的经济效益,使人产生羡慕和喜庆之心是很自然的;第二,从2010年开始,总收入为166亿元,总支出为168亿元,收支相抵亏损2亿元。这就意味着从2009年收支平衡后,亏损数额逐年扩大,预测到2015年亏损数额高达13亿元,这不能不使人担忧。

亏损数额逐年扩大不能完全归咎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金融危机在2008年10月发生,其带来的冲击会助推亏损数额的进一步扩大,但造成影响的时间尚短,至今还不到两年时间。因此亏损数额逐年扩大的主因并非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是另有深层因素。有统计数字可以证实: 1989-1998年的10年间,集体经济纯收入年均增长27.5%,而从1999-2003年的5年间,增速降为8.3%,2004-2008年的5年间,增速进一步降至3.4%;总资产收益率1989年为19.5%,1999年降为9.9%,2008年降至6.8%。亏损数额逐年扩大和总资产收益率下降的真正主因是什么?须进一步深层分析研究。

二、考量――改革不彻底的村(居)股份合作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股份合作制改革进展迟缓且不彻底,不适应市场微观经济要建立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经济实体的要求。回顾往昔,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历史性重大变革。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首当其冲接受挑战的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这与当时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有关。历史的必然性选择就是要对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进行改革,改革的路向和目标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公司制运作。实践证明,实行公司制运作的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不但被注入生机与活力,而且找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最佳结合点。诚然,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当时经济公有化程度较低、管理体制有别于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产生了改革要求,但诉求不及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强烈,改革进程缓慢。直至如今,在生产队、生产大队建制的基础上,推行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社进而推进村(居)股份合作制改革的过程相对迟缓,东莞市内比较发达的村(居)股份经济合作组织还没有改革成为公司制运作。

股东在分配上不切实际的刚性要求造成“超分配”现象,违背市场经济分配与效益挂钩原则。在推进农(居)股份合作制改革之前的农村经济合作社,实属产权模糊不清的集体所有制,以招商引资功臣自居的村干部在集体经济分配上搞家长制不足为奇。分多了,村民高兴,村干部脸上有光;分少了,村民无可奈何,只能接受。可见以往村民在分配收益上很大程度上冀望于村干部的“良心账”。推进农(居)股份合作制改革之后,村(居)民成为股东,角色与权利发生改变。股东不大关心集体经济收益,但对股份经济联合社分红却非常关心,股东的直接的利益诉求就是分红一年要比一年高。有人认为“超分配”现象的产生,主要归咎于村(居)委会主任选举时候选人为了拉票而许诺多分红造成的。其实不尽然。现实中不少为本村(居)经济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并在群众中威信很高的党支部书记参选村(居)委会主任,没有许诺多分红也会被选为村(居)委会主任,甚至同时被选为股份经济联合社的董事长,股东同样要求多分红。把“超分配”现象主要归咎于选举拉票许诺多分红造成就有失公允,况且也没有找准问题的要害。但是不管选谁担任东莞的村官,股份经济联合社只确权不量化,要求分红逐年提高仍然是股东的普遍心声,那些财务管理透明度不高、提留与分配比例随意性大的村(居)股份经济联合社,股东要求分红逐年提高的呼声更为强烈。由此可见,改革不彻底的村(居)股份合作制既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同时又导致了只升不降的分配刚性诉求,这才是造成股份经济联合社“超分配”、收支亏损数额逐年扩大和总资产收益率下降的主因。村(居)股份经济联合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运作,其分配安排与操作应遵循分配与效益挂钩原则,水涨船高、水降船落,经济效益好则多分、经济效益不好则少分。违背市场经济分配与效益挂钩原则,不管经济效益好与不好都要多分,集体股部分的收益不够支付,不得不动用以前年度积累或向外举债,村(居)股份经济联合社是会走向崩溃的。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则在于通过人为扭曲劳动力市场安排村(居)民就业。近年来按正常的劳动力市场招聘清洁工、保安或服务员,每月支付1000元――1300元工资就可以。为了解决户籍村民就业,却需要每月支付1500――2000元工资安排一个村民当清洁工、保安或服务员,甚至还有更高的。由于工资高、工作量少且工作轻松,引发解决户籍村民就业搞起了平均主义,村民要求每个家庭都安排一人做清洁工、保安或管理服务工作,造成50个岗位却安排了100人上岗的局面。以长安镇霄边社区为例,社区一级共有治安人员281人,环卫人员90人,安全生产、劳动服务、税务协管、城市综合执法等其他人员554人,仅人员报酬每年就需要股份经济联合社开支1100多万元,变成福利性安排村民就业(设立村民车间,市、镇政府补贴资助激励村民就业,不用村(居)支付工资则另当别论)。村(居)股份经济联合社担负着沉重的村民福利性就业的工资支出,人为扭曲了的劳动力市场是造成超分配现象不能忽略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村(居)股份经济联合社缺乏法人地位,不适应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的要求。村(居)股份经济联合社缺乏法人地位,一方面影响股份经济联合社的经营活动。由于国家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的立法滞后,加上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后,股份经济联合社或股份经济合作社不再进行工商登记,新的集体经济组织不时遇到“身份认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贷款办理、合同签订、发票领用等经营活动。一旦出现经济纠纷,股份经济联合社法人代表的诉讼或应诉资格都成了问题。另一方面,村(居)股份经济联合社缺乏法人地位会对财政税收制度造成不良影响。股份经济联合社或股份经济合作社不再进行工商登记意味着不用交税,其收益就靠厂租和工缴费留成。有厂租和工缴费收入却不用交税,好像是照顾了村(居)集体经济和农(居)民利益,其实不然。

三、探索――只要配套改革措施能跟上,公司制改革目标就有可能实现

第一、以现实经济实力和社会保障水平考量制定和出台配套改革措施。首先,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东莞经济实力雄厚,城乡居民生活比较富裕。从全市来看,2008年GDP达到3702.53亿元,财政收入601.06亿元,工商税收536.17亿元(其中国税339.08亿元,地税179.09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2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328元,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2638.04亿元;再看镇村,大部分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2008年GDP超100亿元的镇(街)有12个,当年可支配的财政收入超10亿元的镇(街)有4个,超1千万以上的村(居)共有468个,占全市591个村(居)的79.2%。其次,农(居)民社会保障水平比较高。2008年全市农(居)民其本养老保险数46.03万人,人均养老保险金每月430元。再次,基本医疗保险有保障。由村(居)委员会办理参保的,门诊每人每年个人负担45元,镇(街)财政补贴45元;住院每人每年个人负担120元,镇(街)财政补贴110元,大病住院报销医疗费70%以上。东莞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为深化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较高的社会保障水平又可为深化改革避免发生社会动乱,这是东莞深化股份制改革的优势所在。

第二、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向一体化、均衡化发展,减轻村(居)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支出负担。据统计,2007年全市集体经济投入道路、绿化等公益公用设施建设和负担治安、环卫、社保等公益福利费用高达61亿元,占当年经营纯收入的75%。减轻集体经济负担可从两个层面努力:首先,市、镇两级政府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中,应履行自己的权责,承担起全市范围内的道路、绿化和主要环卫设施建设的经济负担。今天的东莞,公路已从城市中心区通往各镇农(居)社区,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自2000年打造“生态绿城”以来,各农(居)社区的绿化水平得到提高;多年来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公厕、垃圾转运站等主要环卫设施,并在农(居)社区进行“五整治”,人居环境已有很大改善。就当前而言,用于道路、绿化以及环卫等市政设施建设的投资已不再是最为紧迫的任务,可量力而行逐年分步实施。2009年东莞市一般预算收入达231亿元,各镇(街)的可支配收入也在不断增长,东莞现有市、镇两级财力完全可以担负基本的公益投入。其次,可通过“用者自负”的方式减轻村(居集体经济负担。可借鉴深圳市龙岗区的经验,对辖区内的住宅、商铺、市场、工业园区等物业实行专业化管理,促进物业经济由分散的乡村模式向城市单元模式转变,通过“用者自负”拓宽治安、环卫等经费来源,支持集体经济组织成立或引进物业管理公司运作。诚然,这种做法有可能导致前文提到的福利性就业农(居)民下岗。为此,可通过培训解决农(居)民再就业问题。东莞企业的技工岗位、第三产业的管理、服务岗位很多,对技术工人和高素质的管理、服务人员的需求量还很大。

第三、以改革市、镇(街)财税分配制度,统筹税收返还解决村(居)两委干部工资待遇和公共管理开支。东莞市委市政府已提出了探索分税到村,按照建立税收型集体经济,统筹考虑提高效率与促进公平的关系,确立事权人权财权相适应的市、镇、村财税分成比例,增加集体经济的经常性收入的工作思路。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改革市、镇(街)财税分配制度,以税收返还确保分税到村(居)。财税分配制度改革可考虑分两个层面展开:第一,以国税返还税金用于保障村(居)两委干部工资待遇开支。国税的税源来自第二产业的工业企业,一个工业企业缴纳税收是没有将厂房经营与产品经营分别交税的,而是以每个工业企业经营整体利润收益的税率规定向国家缴纳税收的。东莞90%以上的工厂都建在村(居)社区,村(居)社区得到的仅是厂租和工缴费留成部分作为集体经济收益,分享不到一点国税返还的利益,这就显得不合理。工业返哺农业,城市返哺农村是国家的重要政策,将国税返还的部分税金用于基层社会公共管理基金是合理的。以粗略匡算,2008年东国税为339.08亿元,按24%的国税返还比例达81.38亿元。东莞现有591个村(居)社区,按每个社区平均11个两委干部计算,共有6501人,再以每个两委干部年薪9万元计算,年开支需要5.85亿元,占当年国税返还的7.2%,只是一小部分。如果返还支付仍然有困难,市财政和33个镇(街)可共同分担,问题就有可能解决。成都市的双流区、重庆市南岸区南坪镇和佛山市顺德区在解决村(居)两委干部的工资待遇做了很好的尝试,由市、镇两级财政统筹支付,对稳定军心、调动改革积极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值得东莞学习借鉴。第二,开征股份资产营运所得税,以取之于村(居)又返还于村(居)。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把钱转了一个“圈儿”又回到了原点,显得没有必要。其实不然。用以交税的钱“转圈儿”是很有必要的,而且玩转这个“圈儿”要做很多基础工作,造就多方面的前提条件,才能“转”得起来。一是必须把改革不彻底的股份经济合作联社改革成为股份资产营运有限公司,以法人经济实体向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实行公司化运作。二是国家还没有开征物业税,需要人大和政府对深化村(居)服份制改革制定开征物业经营所得税的法规或条例,为其提供法律或政策依据。三是开征物业经营所得税就变成重复交税还需股东愿意接受。目前东莞的村(居)股份经济合作组织要从全年纯收入中,拿出30%至50%不等的资金负担公共管理和公益福利开支,即使建立股份资产营运有限公司(属于第三产业)向地方政府缴纳20%的经营所得税,只要实行“谁多交、多返还谁”的原则和扶助落后贫困村(居)的办法,村(居)集体经济利益并不受损,交税支出与负担支出比较,真正得益者还是村(居)集体,村(居)集体经济就有了税制保障的经济来源用于公共管理和公益福利支出,从而建立税收型集体经济,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的要求,村(居)基层干部和村(居)民才有可能心甘情愿接受。

四、关键――发挥镇(街)党委和村(居)党支部领导深化改革的核心作用

当前村(居)基层党组织书记面临公推直选的新情况,村(居)民委会主任民主直选产生,分离出去的股份经济合作组织的董事长,也是由股东选举产生的,深化村(居)股份合作制改革使基层党组织要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严峻的挑战面前没有退路,只能迎难而上。

首先,市、镇两级党委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并对深化村(居)股制实行分类指导。第一类:村(居)有自主经营的大项目,甚至有能力走出去办企业,经济效益好,经济实力雄厚,基层党组织在村(居)民中有威信、公信力高,被群众称之为“强势领导班子”的村(居)社区,其股份经济合作联社可先行先试,率先深化股份合作制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积极探索并实施公司改造。东莞这类的村(居)社区不多,屈指可数,像中堂镇的潢涌社区和凤岗镇的雁田社区就属于这一类。此类社区发展势头良好,深化改革前景看好。第二类:以土地起步,以物业租赁为主的股份经济合作联社。这类股份经济合作联社经济效益和实力处于较强与中等状态,并在自然村建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形成“村、组两级”集体经济。东莞绝大多数的村(居)股份经济联合社都属于这一类。第二类的改革遇的问题和困难会比较多,深化改革过程首先要对村的股份经济合作联社与组(自然村)的股份经济合作社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经济实体运作。有的村(居)社区原先设立集体股的还要取消集体股,股东股与集体股整合才有利于产权固化和量化,这无疑又是一次利益格局的调整,涉及到利益重新分配,这就显得问题和困难都比较多。但必须下决心解决问题和困难,并采取对强者鼓励,中等者助推的办法,才有利于把第二类股份经济联合社推进到公司制运作的轨道。第三类,是欠发达村(居)社区。村组两级纯收入不足150万元,人均集体经济纯收入少于1000元的村(居)股份合作经济组织,2007年全市共有67个。这些欠发达村(居)的股份合作组织从2002年至今依靠东莞市政府扶贫“输血”过日子。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自主发展乏力,但未开发的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应探索混合股份制形式,在全镇范围内进行土地和项目开发(包括“三旧改造”项目),建立“市、镇主导开发,市、镇、村三级分利”的发展模式,引进大项目、搭建大平台、培育大企业,通过资源统筹集约利用,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推动集体经济的升级转型,实现三级共赢。镇党委和镇政府对这类后进贫困村(居)的征地租金要加强用途上指导和监管,鼓励他们学习借鉴顺德区容桂镇上佳市社区对征地租金实行两种分配方式:一种为45岁以上的村民(不分男女)购买养老保险,时限15年,解决后顾之忧;另一种为45岁以下的村民发放现金鼓励创业或自谋职业,并实行年度动态管理,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由于这类村(居)的股份经济合作联社的经济薄弱,需要当地镇党委、镇政府扶持帮助,花更多的时间创造条件转上公司制运作。

其次,健全股权保障和有序流转制度。当前仍要严格执行“生不增,死不减“的股权制度和同股同权、按股分红的政策,加快制定出台股权继承办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嫁、外迁的与嫁入、出生的人口变动数量累积,同时又是他们的利益诉求的累积,公司自身要激活,驱使股权流动是不可避免的。而股权流动起来,就有股东失去股权,同时也有股东收购股权越来越多成为大股东。按照我国已出台的公司法,控股的股东就有更多的话语权。这样村(居)的基层党组织如何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又面临新的挑战与考验。在红军初创时期,同志就指出了党支部要建在连上,能带兵打胜仗的共产党员,众望所归地被选为连队党支部书记,党支部起到了战斗堡垒的作用,赢得了战斗的胜利。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提出:“要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搞市场经济、商场如战场,在股权流动的情况下,党支部书记不能成为最大股东,没有更多话语权,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就失去了经济基础的支撑,很难保证村(居)股份经济合作组织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下去。这是先行国有企业改革中,该国企党委书记必须兼任该国企董事长才能保障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所证实的。在股权流动的情况下,不能硬性规现任党支部书记兼任该村(居)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董事长,这就需要反过来,哪一位共产党员有本事被选上该股份经济合作组织的董事长,党支部就应该公推哪位共产党员出任党支部书记,才能体现与时俱进,跟上时展步伐。2010年东莞市安排600名大学生到村(居)挂职锻炼是保持党基层组织旺盛生命力的长远之策。培养好基层党内大批优秀人是时代的要求。

五、结语

东莞的经济辉煌成就主要在村(居),改革转型的难点也在村(居)。只要把深化村(居)股份合作制改革这块“硬骨头”啃得动、吃得下、能消化,东莞转变发展方式就会迎来新局面,实现高水平崛起。

参考文献:

[1]李小梅,“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全力推动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工作报告。(2009年8月)

[2]东莞市人大常委会、东莞市农资办联合撰写的“关于农村(社区)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2008年10月)

[3]东莞市统计局编印的《东莞统计概要――2009年3月》

第9篇:股市心得体会范文

经济表现最好股市最差

今年4月以来,内地股市一路下跌,8月9日,上证指数最低下探至2437点。股市是经济的“风向标”、“晴雨表”,有人把股市疲软的原因,归结为内部经济不可测因素以及美欧债务危机的冲击。但是,在大盘满眼皆绿的同时,上市公司半年报业绩却颇为亮丽。统计显示,上半年沪市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近8.26万亿元,全部沪市上市公司中,806家公司盈利,116家亏损,亏损公司家数较去年上半年减少4家。

在政策面上,频现来自政府方面的利好消息:在企业结构上加大了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的扶持力度,在产业结构上加快了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速度,在投资结构上依然倾向于惠及民生的保障房和水利建设等。这些条款一旦从政策面转移至执行面,应该能给给A股市场的相关板块带来实质性的推动。

从市场来看,近一年多来,美国和欧洲的股市一直在高位上运行。可以说,全球股市欣欣向荣时,A股市场表现疲弱;全球股市萧条时,A股仍旧疲弱。

这两年中国经济运行有一个奇怪特点,几乎所有的商品都在涨价,唯有股市不涨;作为全球市场重要部分的内地股市,受外界影响较大,但却总是跟跌不跟涨。尤其是2010年上半年以来,全球经济中中国表现最好,全球股市中却是中国股市表现很差,即使与其他新兴经济体相比,中国股市的表现也堪称糟糕,这种现象实在难以解释。

股市低迷对经济造成伤害

投资者的信心是证券市场发展的根基。近两年来中国股市表现较差,有经济运行上的原因,包括货币政策波动、房地产调控力度加大、新股发行节奏过快等,但是,即使如此,A股市场也不至于如此之差,量能依然是制约大盘上涨的主要因素,其最重要的原因当属信心缺乏。

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难题是通胀高企,虽然8月份的CPI为6.2%,环比有所回落,但仍然在6%以上,居民存款仍然是负利率,对经济增速构成很大威胁。如果通胀不能得到有效遏制,便会影响经济发展的后劲,而高通胀下对加息、提准等政策出台的预期,更使得股市丧失上涨的动力。

中国的银行体系吸引了老百姓的大部分存款,这些钱是老百姓留着作为养老、教育等保障用的,不会轻易进入股市,虽然内地号称有1.5亿股民,但真正活跃的账户也就三四千万户,还有大量资金被层层套牢。因此,只靠有限的存量资金在股市里转来转去,成交量低,缺乏后劲,低迷的股市更形不成赚钱效应,吸引不来增量资金。中国股市从来不缺乏资金,可为什么吸引不来资金?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信心,大家不敢把钱投到股市中。A股走势偏弱,市场人气涣散,表现为盘中没有热点、市场没有量能、权重股表现低迷,利好刺激视而不见,而一点小的利空就会出现大幅波动,这是股市信心极度缺失的表现,主要原因在于市场赚钱效应不明显,股市对投资者已经缺乏吸引力。

治市比救市更重要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