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股市投资总结范文

股市投资总结精选(九篇)

股市投资总结

第1篇:股市投资总结范文

关键词:机构投资者持股;价格发现;资源配置效率

中图分类号:F83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10)05-0020-07

一、引言

证券市场作为有价证券买卖双方交易的平台,使得证券资本得以置换,从而实现资金的融通,并带动相应的实物资产流动、重组和重新配置,最终促进资本形成和社会资源的配置。部分学者的研究表明,成熟而规范的证券市场能够起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一个国家的资本配置效率与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正相关。虽然近些年来我国证券市场优化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功能逐步得到发挥,但是,我国证券市场还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转折期,在制度架构、市场基础和投资理念上,与成熟市场国家存在很大的差异,迫切需要在完善市场功能,健全市场机制,提高市场效率和竞争力等方面加以改革和发展。2004年2月2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资本市场提升至事关国民经济全局的战略地位,并首次确定了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在证券市场投资的主导地位,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正确评价我国机构投资者在完善证券市场功能、提高证券市场效率中的作用,是市场各方包括监管层、实务界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如何度量机构投资者的影响,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诠释。相关研究主要包括:(1)机构投资者对于证券市场波动性的研究;(2)机构投资者对于证券市场参与主体――上市公司治理质量的影响:(3)机构投资者对于股价内涵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都从不同角度支持了机构投资者对于证券市场发展的积极影响。但是,发展证券市场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如何直接度量机构投资者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我们现阶段文献检索的结果显示,国外关于机构投资者对证券市场效率,特别是资源配置效率的直接研究成果基本空白,国内也很少,主要包括从金融学科角度展开的研究,总体上支持了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有利于证券市场效率提升的观点。

上述文献表明,现有关于机构投资者影响的研究更多的是通过理论分析或某一方面的检验加以验证,相关结论更多从简单现象的呈列得出,缺乏较为严谨的实证检验,尤其缺乏对于资源配置效率影响的直接检验。本文借鉴Wurgler在2000年提出的直接衡量资本配置效率的方法,以及国内相关研究进行了检验,从会计学和财务学视角展开实证检验,以期弥补该领域研究的不足。

我们基于我国上市公司2003-2007年的数据研究发现,我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确实存在一定的效率,高收益的行业获得更多的资源流入,从而壮大了行业的实力,提高了行业的贷款能力和证券市场股权融资水平。而机构投资者的持股行为使得该种表现更为明显,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于资源配置效率有积极的影响。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说

信息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是影响使用者决策的依据。信息使用者通过对信息的搜集、遴选进行投资决策,而投资决策行为的后果最终体现在股价之中。在有效率的市场中,通过证券市场的价格机制与信息机制,能够保证各种信息及时反映在股价之中,从而使各种证券的价格能够正确地反映其内在投资价值,并使各交易者的边际投资收益率趋于一致,超额收益现象得以消除,最终完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引导资本的再投入(具体形成过程如图1所示)。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信息使用者类型不同、所处的市场环境不同、管理制度不同等都会影响信息效率,以及信息效率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机构投资者在投资规模、信息优势等方面均有别于个人投资者。例如,基于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的考虑,机构投资者在信息的收集(acquire)与处理(process)方面较个人投资者具有较大的优势;基于上市公司会在特定范围内自愿性披露信息的原因,机构投资者更可能获得更多有关企业发展的内部信息,机构投资者的信息挖掘活动对增进证券市场的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基于机构投资者对于公司治理的关注等等,使他们更有可能采取积极的方式对公司进行监督,成为价值投资者,从而起到稳定证券市场的作用。机构投资者对信息的使用效率会对股价内涵产生影响,最终会反映到资源配置效率和资本的再投资流向上。

我国机构投资者的真正发展应该从1997年《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开始。至今机构投资者不论是在群体规模和类型方面,还是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机构投资者在证券市场投资的主导地位逐步显现,学者们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有关机构投资者对证券市场整体波动性的研究。大部分学者认为机构投资者在稳定证券市场方面发挥以下作用:(1)机构投资者一般具有一定的规模,资金实力雄厚,有利于增加市场的资金供给,有效地避免供需失衡;(2)机构投资者作为专业性的投资者,在专业知识、信息获取、分析手段、投资经验等方面占有优势,他们能够对国家的宏观经济、行业发展和公司研究进行比较全面、长远和准确的分析与判断,有效地减少或避免非理性操作造成的股市大幅波动;(3)机构投资者一般具有长远的投资目标,有利于形成理性的投资风气,这有利于避免股价大涨大跌,起到稳定器的作用;(4)机构投资者更有动力和能力参与公司治理,从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服务于证券市场发展的需要等,机构投资者具有稳定证券市场,降低市场波动性的作用。

其次,大量实证研究借助机构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治理状况改进的积极作用评价了机构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例如,吴东辉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操纵性应计负相关,即在机构投资者持股较多的公司中对其财务呈报的监督更为有效。。程书强以我国2000-2003年沪市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结果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盈余信息及时性正相关,与公司盈余管理负相关,即公司盈余信息的及时性是吸引机构投资的动因,同时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吴晓辉、姜彦福发现引入机构投资者后,独立董事治理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而且在机构投资者长期持股的样本中,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后一期

独立董事比例显著正相关,从而证实了机构投资者在促进独立董事制度建设上的积极作用。李刚、张海燕研究发现,当公司出于降低成本目的而分红时,机构投资者会入主上市公司,而且市场认可机构投资者的甄别能力。

部分学者的研究则从机构投资者对提高价格发现能力的作用方面进行了检验,证实了机构投资者的积极作用。胡志勇、魏明海研究发现:备受责备的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由于具有较强的财务信息解释能力,使其重仓股的价格发现机制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公开财务信息,也使其股价成为财务信息内涵更丰富的信息系统。宋玉、李卓以我国2001-2004年基金持股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结果发现:机构投资者能够相对较早地解读会计盈余信息,其持股比例越高,盈余宣告后的市场反应越小,会计盈余宣告的信息含量越低。旧

上述研究表明,现阶段我国机构投资者对证券市场总体或某一方面产生了影响,机构投资者逐步起到稳定证券市场发展,提高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据此我们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说: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决策行为有助于提高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国内A股上市公司2003-2007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所选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Wind数据库,不足的数据则从上市公司2003-2007年的年度报告中补充。在对样本进行分类和筛选的基础上共确定了25个行业和1474家上市公司数据样本。

(二)研究模型与变量

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在投资回报率高的行业追加投资,而在投资回报率低的行业减少投资。即在社会总资本不变的情况下,引导货币资本流向效益好、成长性高的行业和公司,从而提高整个社会资本投资的效益,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而实现整个经济的持续和高速发展。基于这一点,Wurgler提出了直接衡量资本配置效率的方法,即考察行业实现的增加值v与行业固定资产存量I之间的关系,回归系数为投资增长率对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弹性系数,其数值越大意味着资源配置效率越高。该模型从定量的角度考察了一个国家的金融发展程度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为度量机构投资者持股决策对于证券市场资源效率配置的影响提供了有益参考。本文借助Wurgler的思想以及冯玉明、周中胜和陈汉文的研究构建了以下模型。其中,模型(a)考察我国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模型(b)考察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模型主要变量的定义如下:

Ecpi表示某行业的上市公司t期的加权平均每股资产增长率,用某行业所有上市公司t期的总资产减去t-1期的总资产除以t期的总股本。同时,资源配置效率还可以从银行贷款和股权融资数额的角度加以度量。因此,对EcpL,的衡量我们还使用了以下两类指标来表示,一类是某行业的上市公司t期每股负债增长率(包括总负债、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另一类是某行业的上市公司t期通过配股和增发新筹集的资本金。Avp表示某行业t期上市公司股票的每股加权平均收益。用某行业所有上市公司t期的利润总额除以t期的总股本。

INSt为机构投资者持股变量,表示某行业所有上市公司t期的所有流通A股中机构投资者持股的比例,用机构投资者持股数除以流通A股数。

此外,我们在回归模型中加入以下两个控制变量,控制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和规模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的影响。FluidityL,表示股票市场的流动性,用某行业所有上市公司t期的年成交额除以某行业所有上市公司t期的A股市值;Stock表示股票市场的规模,用某行业所有上市公司t期的A股市值的自然对数表示。同时,由于我们使用了2003-2007年五年的数据,我们在模型中加入四个年度YEAR变量加以控制,当年份分别为2004、2005、2006和2007时取1,否则为0。

系数a1,表示在不考虑机构投资者对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影响的情况下,我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情况;β是我们重点考察的对象,表示在考虑机构投资者对证券市场效率影响的情况下,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高回报是否有更多的资源流入(包括资产的增长,获得更多的贷款额度,以及配股和增发的金额)。若该系数显著为正,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于资源配置效率有积极的影响。

四、检验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

我们分行业描述了各行业的加权平均每股资产增长率、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以及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结果见表1。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不同行业的加权平均每股资产增长率和加权平均每股收益存在较大的差别,其中E建筑业的加权平均每股资产增长率为7.948最高,c9其他制造业和B采掘业分列第二和第三位,而G85通信服务业最低为0.027;加权平均每股收益指标B采掘业最高为2.238,而G87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的加权平均每股收益最低仅为0.074,但总体来看加权平均每股收益均为正,说明2003--2007年我国各行业所有上市公司的总体处于盈利状况。我们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INST)这一指标从2003年到2007年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混合样本的均值达到了20.7%,说明我国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较高,其影响力也将逐步提升。从各个行业的指标看,c3造纸、印刷业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最高,达到55%;而通信服务业的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最低,只有2.7%。

在对各行业加权平均每股资产增长率,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以及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文章涉及的主要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具体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加权平均每股收益Avp和加权平均每股资产增长率Eep显著正相关,表明行业收益越高,其资产增长率越高;机构投资者持股变量INST与加权平均每股资产增长率和加权平均每股收益率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符合预期。

(二)回归分析结果

在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首先按照模型(a)检验了我国证券市场各行业资源配置的效率,分析结果列示在表3中。根据25个行业所有样本混合数据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反映资源配置效率的系数a。达到了1.399,并且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相关,表明我国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化功能已经显现,证券市场对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分行业回归中,除了cO制造业中的食品、饮料业,c3制造业中的造纸、印刷业以及E建筑业的系数a1为负并且不显著,其他行业的a1。系数均为正,而且上述25个行业中有16个行业的系数a1存在统计上的显著性,我国证券市场总体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但是不同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系数存在一定的差别,其中C9其他制造业的系数最高,B采掘业的资

源配置效率系数最小。

按照模型(b)检验机构投资者持股决策对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结果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在没有加入控制变量的情况下,第(1)列中加权平均每股收益的系数β1达到1.376,在1%的统计水平内显著,模型的解释能力为9.5%;当考虑机构投,资者持股影响时,第(2)列中加权平均每股收益的系数卢。达到1.011,在1%的统计水平内显著,Avp和INST交乘项的系数β2为4.418,并且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模型的解释能力提高到13.5%。对比第(1)和第(2)列的回归系数和模型的解释力大小。我们还发现,加入机构投资者持股变量的影响后,Avp的系数有所降低,Avp和INST交乘项的系数大小超过Avp的数值,模型的解释力也有所增加,这说明我国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总体较好,机构投资者持股决策对证券市场资源配置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支持了本文的假说。

第(3)和第(4)列分别为加入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Avp的系数仍然显著为正,表明盈利能力对资源配置方向有一定的影响;而Avp和INST交乘项的系数β2为4.395,并且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而且模型的解释能力也有所提升,与未加入控制变量的总体结论基本一致。但是,控制变量Fluidity和Stock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在模型中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关系,对模型的解释力较弱。综合而言,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资源配置效率的优化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三)稳健性检验结果

为了保证本文结论的稳健性,我们还进行了如下检验。ECPt的衡量除了本文上面所述的每股加权资产增长率外,还用以下两种度量指标表示:一是表示某行业的上市公司t期每股负债增长率(包括总负债、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系数β2表示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高回报是否可以获得更多的贷款额度,回归结果分别见表5和表6;二是表示某行业的上市公司t期通过配股和增发新股筹集的资本金,系数β2表示不同行业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新筹集的资金(包括配股和增发)是否流向效益高的行业,回归结果见表7。

根据表5的信息我们发现,当用每股总负债增长率代替每股总资产增长率作为因变量,在未加入机构投资者持股变量时,盈利能力变量对于资源配置有正向的影响。但是加入Avp和Inst的交乘项时,Avp的影响力有所下降,表示机构投资者持股影响的系数分别达到2.894和2.827,并且在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相关。结论与表4的结论基本一致,支持了本文的假说。

由于总负债指标当中包含了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中的应付款项,我们又采用每股长期借款增长率和每股短期借款增长率,衡量机构投资者持股对银行贷款额度分布的影响。用每股长期借款增长率和每股短期借款增长率分别代替每股总资产增长率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表6的信息显示,盈利能力指标Avp的系数已不再显著为正,单纯盈利指标对贷款额度的发放并不具有信息含量了,而加入机构投资者持股信息后,Avp和Inst交乘项的系数显著为正,且均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对比表6中第(1)列与第(2)列,以及第(3)列和第(4)列方程的解释能力,我们发现,加入机构投资者持股决策的影响后,模型的解释力有显著的提升(由不到10%的解释力上升到35%左右),这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盈利状况良好的上市公司获得的贷款额度越大,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对上市公司的贷款额度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从而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最后,我们再用每股股权融资额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变量回归分析。由于2005年我国实行了股权分置改革,上市公司普遍没有配股和增发行为,所以在样本中本文剔除了2005年的数据。从结果中我们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与每股筹资额正相关,但是在统计水平上不显著。这说明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对上市公司再融资资源的配置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对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机构投资者在再融资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可能会愈发明显。

五、研究结论

近些年来,发展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成为推进我国证券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有力举措之一。但是如何看待我国机构投资者在证券市场的作用和功能,市场各方包括监管层、实务界和学术界还存在一定分歧。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Wurgler的研究思想构建了相应的实证检验模型,以我国2003-2007年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我国证券市场上资源配置的效率以及资源配置效率在各行业的差异,并重点考察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决策对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第2篇:股市投资总结范文

【关键词】评估股市投资价值股市资本金年净利润率红利印花税佣金流通市值

一、引言

1、测定股市投资价值的意义

每个上市公司都是投资者的一个投资项目,所有上市公司的总和就是股市,所以说,股市实际上就是投资者用市场化投资的方法形成的一个大的、综合的投资项目。既然如此,那么,投资者就必须评估它的投资价值,以便决定是否予以投资、投资多少以及投资时间的长短。

一个具有较好投资价值的股市能吸引大量的资金入市,会使这些资金采取中长线的投资策略,有利于股市的稳定和发展。相反,一个投资价值很低,或是一个没有投资价值的股市,就不能吸引资金入市,股市的风险加大。所以,监测股市的投资价值,不论是对于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还是对于股市的管理者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对于投资者来说,通过考察股市的投资价值,来决定是否将自己的资金投入股市、投入多少、是长线投资,还是短线炒作。对管理者来说,通过监测股市的投资价值,来决定管理股市的政策、法律法规、税收政策等,以确保股市的繁荣。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也非常重要,股市的投资价值与每一个上市公司密切相关,上市公司必须搞好自身的管理和经营,使公司具有低投入、高收益和高回报,上市公司的责任是为投资者管理和经营好企业,为投资者赚取更大的利润,对投资者有很好的回报。

2、目前常用的测评股市投资价值的指标及评价

对股市投资价值的评估,国内外的方法或指标很多,诸如“平均市盈率”、“平均每股税后利润”、“股市回报率”、“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股市年利率”等等。现在,对这几种主要的测市指标给以分析和评价。

平均市盈率:是所有上市公司的市盈率的平均值,用以表达整个股市的盈利能力,评价股市的整体投资价值。这个指标很重要,股市平均市盈率越高,投资价值越低,平均市盈率越低,投资价值就越高。但我国股市对亏损股是不计算市盈率的,如果股市的亏损股很多,那么平均市盈率再低也不能说明这个股市有多大投资价值。

平均每股税后利润:一般来说,平均税后利润越高,股市的投资价值就越大。但是,不管这个股市的平均税后利润有多高,如果它不派发红利,那这个股市的投资价值就很小,或没有投资价值。

股市回报率:是股市的总红利(税后)和总市值的比值,它反映了上市公司对股市的投资回报,对股市投资价值的评估很有意义。但是,它也有缺憾,一个股市,回报率再高,红利分得再多,但如果交易费用过高,股市会变得没有投资价值。该测试工具没能反映这一因素对股市的影响,所以说它不够全面。平均市盈率和平均税后利润也存在这个问题。股市平均年利率的含义等同于平均税后利润,所以不再赘述了。

上述几种测市指标,总的来说都有一定的评估价值,但是,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几种测市指标都忽视了交易印花税、佣金和红利所得税等重要因素对股市投资价值的影响。

二、探讨新的评估股市投资价值的方法

1、什么是资本金净利润率

国际上常用的“资本金净利润率”,是评估一个投资项目的投资价值的数据标准,它的含义是:对一个投资项目,用一定的资金,投资一定的时间后所得到的利润,减去成本费、各种税和其它费用后的净利润与资本金的比值。这是国际上评估一个企业或一个项目投资价值的重要方法之一。

用公式表述:

其中:资本金:指投资于一个项目的资金。对上市公司指总市值。净利润:减去各种费用(包括税)后的利润。总利润:指这笔资金投入后获得的毛利。税费开支:应包括成本费、各种税款和其它费用。

可以看出,这个公式是测定一个投资项目的投资价值:使用一定的资金,在一定的时间内取得盈利的能力,正数值为盈利,负值为亏损,一目了然,很有说服力。对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评估,这个方法也很适用,结合其它技术指标,能够较为准确地判断一个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

2、为什么将“资本金净利润率”的测定方法引入股市

首先说明两点,一、这里所说的“引入股市”,是指对股市的整体评价,而不是对某个上市公司;二、引入股市的二级市场,不包括一级市场。对于整个股市(指二级市场的股市)的投资价值的评估,用“资本金净利润率”来测定,还没有人试用过。

既然“资本金净利润率”可以对一个上市公司进行投资价值的测定,那么它应该可以用于对整个股市的测定,因为整个股市可以看作是一个总的上市公司,它和单个的上市公司一样,有总的资本金,有回报股市的总的利润,它具备了计算“资本金净利润率”的各种要素,所以,用“资本金净利润率”测定股市总的投资价值,在理论上是符合原则的。

3、“股市资本金年净利润率”公式的定格

我国股市目前有一千多个上市公司,对于股市里的投资者来说,每一个上市公司都是他们的投资项目,这些项目的总和,就是股市,它也是一个大的、综合的投资项目,应该有“资本金净利润率”的表述,或者说可以用“资本金净利润率”进行评估,用以考证股市的整体投资价值。本文拟定了股市的“资本金年净利润率”公式的具体测算方法如下:

公式解读:股市资本金年净利润率:因为股市里的上市公司的分红,绝大多数是一年分一次红,所以,“净利润率”只能一年计算一次(即便有两次以上的,也可以相加后作为年度分红),所以称为“股市资本金年净利润率”。净利润率:即减去税、费后的利润率,又可称为“税后资本金利润率”。红利总和:红利总和,是主要的投资回报。全年税、费总和:包括红利所得税、交易印花税、佣金及其它交易费用的总和。流通市值:因为股市的股价是个波动的数字,每天的市值都会变动,可以把全年每个交易日的总市值相加后再求其平均值,是较为准确的计算方法。不过这个统计工作量太大。最简单的办法是计算一年中股市的开盘、最高、最低和收盘四个价位的总市值之和的平均值即可。也可直接用上交所或深交所公布的数据进行计算。

4、“股市资本金年净利润率”的测市价值解析

从公式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作出以下分析:

第一、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当红利大于税、费总和时,股市的年净利润率就是正数,就是有一定的投资价值。而当红利小于税费总和时,股市的年净利润率就成了负数,也就是说,在股市里的人一年下来,总体上说是亏损的。第二、红利是该公式的核心,也是股市的生命,红利越多,股市的生命力越旺盛,越具投资价值;相反,红利越少,股市的投资价值就越低。第三、过于频繁的短炒是股市的克星,短炒要缴纳大量的印花税和佣金,它会耗尽本来就不多的红利,使股市的净利润成为负值,使股市无利可图,降低股市的投资价值。因此,成熟的股市不提倡、也不鼓励过度的短炒行为。但是,也不能就此完全否定股市的炒作行为,炒作行为实际上体现了股市的动态价值。第四、政府和管理层必须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佣金政策,采取适当措施减免税、费,鼓励投资,以提升股市的投资价值。如美国总统在2003年1月提出免征股市的股票红利所得税,并于2003年实施,对美国股市起到了保护作用。当股市的年净利润率为负数时,也就是说,税费完全吃掉了投资者的红利的时候,就应当立即采取三个措施:一是减税或减佣金,二是制定抑制短炒的政策,三是采用鼓励长线投资措施。这样,就可以减少公式中的税费开支,减少红利的流失。第五、股市管理者应当在政策上强调上市公司派发红利的重要性;对上市公司应采一些派发红利的强制措施。如我国限定三年不派发红利者不得再融资的规定,就是一个好的策略。第六、公式中的流通市值也是红利的制约因素,流通市值越大,流通股股东平均得利就越少。所以,如果不提高红利的数值,只通过扩容增加流通市值,就会降低股市的投资价值。

5、我国上证A股市场三年“净利润率”的统计分析

兹将2002、2003、2004三年的“年净利润率”列表如下:

说明:(一)、该表只统计了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的资本金年净利润率。(二)、流通总市值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在网上公布的数据资料。(三)、红利总数是自己手工统计的。(四)、佣金和交易印花税因为买方和卖方都要缴纳,因此每成交一笔就要双重收取。(五)佣金:因为在证券公司交易大厅交易和网上交易的收费标准不同,而且两者比例很难统计,且中国证监会对收取佣金只设了千分之三的上限,具体是放开的,各营业所都不统一。我通过电话询问几个营业所的情况,也只提供了估计数字,佣金收取在千分之二点五左右,此处按0.0025计算。

通过计算得出了2002年、2003年和2004年三年的股市资本金年净利润率,可以看到全是负值,说明这几年股市的投资价值不高,股市总体上说是无利可图的,甚至要倒贴钱。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短炒过度,李建军等著书中认为中国“证券市场违规操作、过度投机现象严重”,造成交易费用增加,成本上升;二是红利派发过少,或上市公司能力不强;三是交易印花税和佣金可能偏高。

但是,不能因为三年的净利润率都是负数就说股市完全没有机会,从上证A股指数2001年的2341点跌到2004年的1330点,跌幅达一千多点,市值缩小大半,股价的大幅下跌的过程,也就是投资价值和投机价值增加的过程,如果继续跌下去,随时存在超跌大幅反弹的可能。另外,结合股市回报率,三年是逐年增加的,说明股市原本是具有一定投资价值的,但由于税、费过高或短炒过度,降低了股市的投资价值。

6、综合评价股市的投资价值

对股市的评价应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我觉得,应从国内外政治环境、国内外经济环境、国内外股市的相关性、股市的年净利润率、股市的回报率、股市的近期市盈率、股市的技术分析、股市的政策分析等方面进行综合的、全面的分析。本文从以下几点分析:

一是国内外政治环境:所谓政治环境主要是战争与和平、外交关关系、周边局势等,在一个和平的、稳定的、友好的国际环境中,会给经济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而股市自然也会繁荣,增加其投资价值。二是国内外经济环境:国内外的经济运行态势,是股市盛衰的根本原因。一般来说,当国家经济处于繁荣增长期时,股市一般会处于牛市之中。三是国内外股市的相关性:在现代社会,国家经济和世界经济密不可分,国外股市的动态经常会以各种形式影响到国内股市,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的股市或与国内经济有密切关连的国家的股市,极易和国内股市形成不同程度的连动效应。四是股市的回报率:股市回报率是只考虑红利的多少和与总市值的比值,不考虑股市里的税和其它费用。在“年净利润率”为负数时,如果股市回报率并不低,那么管理层就应该采取措施,税高减税,费高减费,短线过频就启用一些平抑短炒风的措施。五是股市的市盈率:市盈率高,投资价值就低,市盈率低,投资资价值就高,这是大家公认的一个指标。六是股市的技术分析:股市的技术分析很重要,投资于股市不懂技术分析是很危险的,我个人认为(供参考),掌握几个常用的就够了,如KDJ、MACD、RSI和WR,当这些指标都达到高位时,就应该卖出股票,反之,就应该买进股票。七是政策分析:股市的投资价值应考虑政局相关政策、经济相关政策和股市本身的政策对股市的影响。八是选好股票:美国标准普尔公司对股票的评级用盈余和股利两项因素作为主要依据。我的理解是:高利润,并有高分红的公司,是有很高投资价值的股票。单纯绩优不能称价值型股票,必须同时能够定期分红的股票,才能称价值型股票。九是预测分析:根据国内外对股市和个股有影响的各种信息,进行预测性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三、结论

本文对以往使用的测市指标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认为它们对股市的投资价值的评估有一定作用,但它们忽视了股市内的许多要素,如印花税、佣金、红利所得税等,而这些要素对股市的投资价值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本文分析了股市中决定投资价值的红利、印花税、佣金、流通市值等要素完全符合“资本金净利润率”的原则,拟定名为“股市资本金年净利润率”。

“股市资本金年净利润率”的公式对股市投资价值一目了然:当税费数值大于红利数值时,其“年净利润率”为负数,表示股市总体上投资价值很小,负值越大,投资价值越小或没有投资价值,只剩下了投机价值;当红利数值大于税费数值时,说明股市有投资价值,数值越大,投资价值越大。

通过对该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评估股市投资价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对投资者来说,可以帮助投资者进行投资分析和决策,有指导意义;对管理者也有启示作用,通过对投资价值的分析,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减税或减费)提升股市的投资价值,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通过对各种测市指标的分析和对多种因素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

红利,是评估股市投资价值的一个核心要素。

红利体现了股市资本金的价值,投资者实得红利的多少,才是最根本、最现实的投资价值。围绕红利这个主线,来提升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提升股市整体的投资价值,是繁荣股市的根本大法。

通过对投资价值的分析,对上市公司而言,必须改变“为融资而上市”的旧观念。要保护股市的投资价值,就必须提升每一个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提高盈利能力,并能为投资者派发更多的红利。

第3篇:股市投资总结范文

摘要:大股东的特点是通过其股权规模掌握着对公司的控制权,进而影响上市公司投资行为,本文对不同比例的大股东的投资行为进行了影响研究,得出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总投资支出及资本性投资支出都有着正的效应。

关键词:大股东控制;投资行为

我国上市公司一直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即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较大,掌握了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进而影响公司的投资行为。对大股东如何影响上市而公司的投资行为并且其影响路径的研究很有必要。

一、大股东影响投资行为的理论分析

在Berle和Means描述的情况更多是美国资本市场完善的国家,上市公司的股权是分散的,职业经理人的决策不会受到任何股东的影响。但是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委托问题更为普遍。大股东在参与企业治理行为中主要有着不同的倾向,既有积极监督的动机,又有可能对企业资源进行侵占。在股权比较分散时,其问题外部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当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增加时,经理人侵吞公司利益的成本就越大。当公司股权集中度增加的时候,大股东变成了此时的内部人,问题就转变为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冲突。我国中国股权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股东控制,资本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以监管大股东的非理性投资行为。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大股东会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大股东通过配股可以套取现金,并掠夺上市公司的财富,导致资本配置效率的下降,同时,大股东通过控制权优势能够侵占本应投向其他领域的现金流,造成投资效率低下。

大股东倾向投资于能给自己带来较高私人收益的项目,以实现自身财富的最大化。由于冲突的存在,大股东具有积极进行投资和使用企业资金的强烈动力,导致上市公司投资支出水平的提升。由于大股东小股东冲突的存在,大股东具有积极进行投资和使用企业资金的强烈动力,导致上市公司投资支出水平的提升。因此,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资本性投资支出的的关系在我国资本市场的表现应当是正相关。

二、数据说明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研究我国企业股权结构同企业投资行为之间的关系,样本选取为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为了保证上市公司投资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笔者选择了上市时间5年以上的制造业上市公司,样本区间为2007年-2013年,剔除ST,*ST经营业绩不佳的上市公司数据,得到上市公司1002家。

本文中的数据都是从CSMAR获得,除了机构投资者数据是从Wind(万德)数据库中搜集得到,其余数据全部从CSMAR数据库中搜集得到,数据处理采用spss统计软件和EXCEL完成。本文中的I是指企业总投资,I=总投资/当年总资产。而It指的是=当年构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当年总资产。

第一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显示其对上市控制程度,进而影响公司投资行为,研究不同持股规模的大股东对投资支出的影响效应很有必要。把不同持股比例的第一大股东分成4组,分别为股权相对分散、集中度偏小、高股权集中度、及大股东绝对控股。其中第一组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为10%以内,第二组里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有所增加,为10%-30%,第三组里大股东持股比例为30%-50%,第四组显示大股东持股比例为50%以上。对不同组别的数据进行投资变量的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表1描述了2007-2013年间不同大股东控制程度上市公司的投资支出特征。

第一大股东通过其持股比例对企业产生不同程度的控制,影响着企业治理结构,进而影响了上市公司的投资支出水平。通过对不同大股东持股比例下的总投资和资本性投资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揭示第一大股东的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内在的特征和规律。从总投资支出情况来看,不同组别的均值和中额位数都表现出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程度的变化趋势不规律,第一组到第四组总投资支出的均值分别为0.111,0.109,0.127,0.144,相似的是,第一组到第四章的资本性投资支出的均值0.075,0.061,0.088,0.094,说明当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就能够通过控制权来决定上市公司的投资决策,并倾向于进行大规模生产性投资。当股权绝对分散(第一大股东的投资支出10%)时,其资本性投资的均值0.075大于第二组(股权集中度偏小)。这又验证了股权分散时企业内部存在管理者-中小股东的委托问题。此时,由于中小股东比较分散,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监管的成本与收益不符合,所有最后中小股东会选择不作为。缺乏监管的企业管理者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很有可能选择过度投资行为,盲目进行资本投资,扩大规模。当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增加时,管理者和中小股东的之间的委托行为得到缓解,其投资倾向于理性状态。当股权集中度较高(大股东持股比例是30%-50%时),企业中的委托问题逐渐变为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问题,第一大股东为了其私人收益有增加投资的动机。当第一大股东的达到50%,即存在绝对控股,第一大股东东通过行驶自身的控制权来决定上市公司的投资决策,并倾向于进行大规模投资。

三、相关性分析

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资本性投资支出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进行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到,说明资产性投资支出与第一大股东存在正的相关性,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增加时,资产性投资支出增加。

四、研究结论

上市公司不同的大股东持股规模的确对企业投资行为有着正的影响,由于我国的一股独大的股权特征,大股东通过其持股掌握着更多的中小股东无法掌握的资源,倾向于对自己更有利的投资,很可能有过度投资行为,我国应该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加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防止大股东通过其股权比例行使自己的控制权,影响企业合规的投资行为。(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参考文献:

第4篇:股市投资总结范文

,股市陷入僵局,各种利好政策的边际效用逐步递减,其原因是市场的分隔产生了过度投机,而市场的分隔是由于原因所造成的制度安排不合理所致。人为锁定的占股本总量近70%的国有股、法人股、转配股等不予流通,而数量较少的公众流通股被人为炒作,其价格已严重背离了价值,股票价格并不反映公司价值,仅是符号的炒作。当前股价处于相对高位,投机风险较大,此时出台利好政策以维持目前态势或促其上扬是非常艰难的,因此造成了目前的僵持局面。同时由于股权结构的不合理,使得公司治理中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市场约束、评价、监督功能失效,证券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效率低下,市场结构性缺陷突出。因此,如何解决国有股、法人股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市场,成为制约证券市场规范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国家已提出采取配售国有股的方案,申能、云天化两公司提出采用回购方案来减持国有股的试点,解决国有股、法人股流通问题的序幕已经拉开。采用以上两方案只能解决部分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减持问题(多数公司不能满足配售及回购条件),更多的国有股、法人股仍等待解决,需要积极探索寻求其它的途径,本文就各种途径进行初步的探讨。

回购回购是指上市公司购回国家股东持有的本公司股票,然后注销,可达到国有股减持的目的。

最近云天化和申能股份相继公告了其股票回购方案,这些拟进行股票回购方案的公司,其特点是1、股本结构不符合《公司法》有关“公司股本总额超过4亿元的,社会公众股比例须在15%以上的要求”,如申能股份公司其国有股占80.25%,公众股占9.53%;其次,公司目前有足够多的现金余额且暂无项目可投,公司每年均有稳定的现金流入;其三回购价格一般略高于每股净资产值,回购数量较大,如申能以2.51元/股回购10亿国家股。

一般来说,只要公司有足够多的现金余额,均可进行股票回购,这亦是股利分配的形式之一。

对投资者来说,股票回购后注销,因总股本的减少,可大大提高每股收益,公司内在价值上升,使市盈率降低,拓展股价上升空间。对二级市场不构成扩容压力,也不争夺市场资金。对国家来说,当初以1元/股认购股份,现以高于净资产值的价格出售,既达到减持退出的目的,获取到宝贵的资金,又使国有资产得到增值。

对上市公司来说,由于消耗了大量现金,会对公司的发展后劲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只要公司经营现金流量稳定,股票回购后不对正常的经营产生影响,就可以进行回购。帐上过多的现金对经营者是一个压力,对投资者是一分担心,担心公司的资金使用不当。多余现金通过股票回购形式回赠股东,这亦是国外通行的做法。一旦公司有好的项目需要投资时可及时融资,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使股东利益最大化。

配售10月27日出台的配售国有股的试点方案,在市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试点方案确定今年内将选择两家企业进行试点,并把配售金额限制在5亿元以内。配售其实就是国有股东向特定投资人转让,按国际惯例,老股东有优先受让股份的权利,因此国有股转让的对象应是原有的个人股东及部分机构投资人。

采用配售减持国有股对国有股东来说可谓好处多多。首先,通过配售,国家可以及时套现资金。其次由于配售价格高于净资产值,国有资产得到增值。

由于转让价格在每股净资产之上,10倍市盈率以下,对老股东来说以低于目前市场价格的成本获得新的股份,而公司总股本及每股收益未变。老股东能够以每股更低的价格享受公司的经营成果;另一方面,按国际惯例来看,相当于公司的库藏股减少,流通股本增加,对二级市场构成扩容压力,对二级市场构成资金争夺,流通股价格会因此而下降。老股东相当于是在低位补仓,摊薄成本。但对于多数人来说,多数已在高位满仓套牢,很难再有资金低位补仓。对二级市场来讲,配售后,由于市盈率的下降,而每股收益未变,拓展了价格上升空间,既减少了个股的投资风险,又有利于个股的炒作。

股权转债权我们知道,总资产=负债+权益,在总资产不变的情况下,可将部分权益转为负债,这种方法可作为国有股减持的途径之一。

在上市之前,企业是国有的,即是国有资产=国有负债+国有权益。国有权益是国家对企业的早期资本投入及其后的拔款投资所形成的,国有负债是国家对企业采取拔改贷后所形成的。作为同一主体,国有权益与国有负债之间界限模糊,人为划定。若是以企业为独立投资主体,国家退出,那么国有独资企业所有的资产均可认为是对国家的负债。若以国家占30%为界限,另外70%均为负债。因此,国有权益与国有负债之间存在转换的可行性,有些企业可以进行债转股,有些企业可以股转债。目前正在进行的为解救国有企业而进行的债转股,主要是针对一些尚未上市、资本结构不合理、债务负担过重的企业,以及已上市企业的控股公司(企业在上市之初将债务剥离甩给了集团公司)。

有些上市公司可进行股转债,这些公司应该是偿债能力较强,经营现金流稳定,资产负债比率较低。转债比例由公司根据自身情况而定,目的是使公司资本结构在股转债后更趋优化合理。这些债务既可以分期偿还,亦可以以可转债券形式上市交易,按照国有股本债务可转换债券流通股本的形式转换。

上市之前进行了资产及债务的重组,经营性资产基本上进行了评估增值,根据资产=国有负债+国有权益,国有权益已增值。若调整国有负债与国有权益的比例,将增值后的部分权益转为负债,亦相当于负债扩大了,国有资产仍得到保值增值。

对企业来说,虽然负债增加了,但只要企业有足够的偿债能力,经营现金流量稳定,资本结构得到优化,债务的增加不致于严重正常的经营,就可以采用股转债的形式。利用举债来回购股本在国外亦有此做法,因为举债的筹资成本比股票的筹资成本低,通过股转债,调整公司的资本结构,使股东利益最大化。股转债后,总股本及净资产减少,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及每股收益将会提高,市盈率下降。对二级市场而言,股票投资价值上升,既不构成扩容压力,也不争夺市场资金,对股票投资者是有利的。这种适用于素质较好的少数公司。

缩股由于企业在上市之初,资产普遍进行了评估增值。股份化时有些公司按66.7%的比例进行了缩股,有些并未缩股。向公众发行的新股价格一般都在14倍市盈率以上,而国有股以1元/股的成本享受企业的经营成果,这对于普通股的投资者来说是不公平的,所以可以考虑将现有的国家股按照当初的发行价进行并股,使国家股的每股价格与发行价一样。缩股之后,国家股的数量减少了,但每股含金量提高了。缩股之后的国家股、法人股均可上市流通,为避免对市场造成冲击,可以向战略投资者及一般法人投资者上网发售,亦可发行成立一个类似于香港盈富基金形式的国家战略投资基金,将国有股并股后,按当初的发行价转由战略投资基金持有,基金根据市场情况提前公布减持数量,以调节市场的投机气氛。这样做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国有股及法人流通的,不会对二级市场产生冲击,今后市场按其自身运行,不再因市场分隔而产生过度投机,市场效率将大大提高。

,我国已有1007家上市公司,发行总股数2846亿股,其家股和法人股约1927亿股,占67.8%,可流通股本919亿股,占32.2%,平均每股净资产约为2元,按平均发行价5元,平均缩股比例为2.5:1。缩股之后,国家股及法人股为770亿股,按平均5元价格出售,需要承接资金3850亿元。从香港盈富基金的发行情况看,国家发起成立一个4000亿元规模的战略投资基金是完全可行的。战略投资基金可向个人、企业、机构、保险公司及海外发行。发行价格根据市场认购情况来定,建议定在1.5元/每基金单位左右,发行之后可选择在深沪及香港同时上市。

上市公司的国家股及法人股必须以缩股后的价格向战略投资基金出售,不得自行向二级市场出售。战略投资基金持有的国家股及法人股在第一年不得出售,从第二年起必须提前6个月公布拟出售股票的种类及数量。缩股之后,国家可能会丧失部分公司的控股权,对有些公司也只能是相对控股,这正好可以使国家加速国有战线的收缩,调整经济结构,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由从量的控制上转向质的控制。国家没有必要对所有的上市公司控股、参股,对某些行业、某些公司,国家若想退出,可以将股份全部出售给战略投资基金。若不想退出,则可以长期持有,保持相对控股。

采用这种方式对上市公司来说,总股本将大幅减少,每股收益大大提高,增强了公司未来的融资能力,提升公司的内在价值。

对投资者来说,总股本大幅减少,每股收益大幅提高,意味着市盈率大幅下降,拓展了价格上升空间,对国有股东来说,股本虽然减少,但每股价格提高了,权益虽然减少,但资产的流动性快,资本价值增加了,有失有得。国家可以战略投资者的姿态长期持有股份,就如三九医药的战略投资者亦是与普通投资者同样的发行价格长期持有(一年以上)一样,亦可以向战略投资基金出售,国有资产并未流失。

拍卖近期上海强生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地拍卖了2.76万股转配股,上海强生的控股股东--强生集团以3.5元/股将2.76万股转配股悉数拿走,申达股份公司的法人股即将进行拍卖。

由此看来,拍卖亦可作为国有股减持的途径之一。

第5篇:股市投资总结范文

目前,股市陷入僵局,各种利好政策的边际效用逐步递减,其原因是市场的分隔产生了过度投机,而市场的分隔是由于历史原因所造成的制度安排不合理所致。人为锁定的占股本总量近70%的国有股、法人股、转配股等不予流通,而数量较少的社会公众流通股被人为炒作,其价格已严重背离了价值,股票价格并不反映公司价值,仅是符号的炒作。当前股价处于相对高位,投机风险较大,此时出台利好政策以维持目前态势或促其上扬是非常艰难的,因此造成了目前的僵持局面。同时由于股权结构的不合理,使得公司治理中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市场约束、评价、监督功能失效,证券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效率低下,市场结构性缺陷突出。因此,如何解决国有股、法人股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市场,成为制约证券市场规范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国家已提出采取配售国有股的方案,申能、云天化两公司提出采用回购方案来减持国有股的试点,解决国有股、法人股流通问题的序幕已经拉开。采用以上两方案只能解决部分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减持问题(多数公司不能满足配售及回购条件),更多的国有股、法人股仍等待解决,需要积极探索寻求其它的途径,本文就各种途径进行初步的探讨。

回购回购是指上市公司购回国家股东持有的本公司股票,然后注销,可达到国有股减持的目的。

最近云天化和申能股份相继公告了其股票回购方案,这些拟进行股票回购方案的公司,其特点是1、股本结构不符合《公司法》有关“公司股本总额超过4亿元的,社会公众股比例须在15%以上的要求”,如申能股份公司其国有股占80.25%,公众股占9.53%;其次,公司目前有足够多的现金余额且暂无项目可投,公司每年均有稳定的现金流入;其三回购价格一般略高于每股净资产值,回购数量较大,如申能以2.51元/股回购10亿国家股。

一般来说,只要公司有足够多的现金余额,均可进行股票回购,这亦是股利分配的形式之一。

对投资者来说,股票回购后注销,因总股本的减少,可大大提高每股收益,公司内在价值上升,使市盈率降低,拓展股价上升空间。对二级市场不构成扩容压力,也不争夺市场资金。对国家来说,当初以1元/股认购股份,现以高于净资产值的价格出售,既达到减持退出的目的,获取到宝贵的资金,又使国有资产得到增值。

对上市公司来说,由于消耗了大量现金,会对公司的发展后劲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只要公司经营现金流量稳定,股票回购后不对正常的经营产生影响,就可以进行回购。帐上过多的现金对经营者是一个压力,对投资者是一分担心,担心公司的资金使用不当。多余现金通过股票回购形式回赠股东,这亦是国外通行的做法。一旦公司有好的项目需要投资时可及时融资,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使股东利益最大化。

配售10月27日出台的配售国有股的试点方案,在市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试点方案确定今年内将选择两家企业进行试点,并把配售金额限制在5亿元以内。配售其实就是国有股东向特定投资人转让,按国际惯例,老股东有优先受让股份的权利,因此国有股转让的对象应是原有的个人股东及部分机构投资人。

采用配售方法减持国有股对国有股东来说可谓好处多多。首先,通过配售,国家可以及时套现资金。其次由于配售价格高于净资产值,国有资产得到增值。

由于转让价格在每股净资产之上,10倍市盈率以下,对老股东来说以低于目前市场价格的成本获得新的股份,而公司总股本及每股收益未变。老股东能够以每股更低的价格享受公司的经营成果;另一方面,按国际惯例来看,相当于公司的库藏股减少,流通股本增加,对二级市场构成扩容压力,对二级市场构成资金争夺,流通股价格会因此而下降。老股东相当于是在低位补仓,摊薄成本。但对于多数人来说,多数已在高位满仓套牢,很难再有资金低位补仓。对二级市场来讲,配售后,由于市盈率的下降,而每股收益未变,拓展了价格上升空间,既减少了个股的投资风险,又有利于个股的炒作。

股权转债权我们知道,总资产=负债+权益,在总资产不变的情况下,可将部分权益转为负债,这种方法可作为国有股减持的途径之一。

在上市之前,企业是国有的,即是国有资产=国有负债+国有权益。国有权益是国家对企业的早期资本投入及其后的拔款投资所形成的,国有负债是国家对企业采取拔改贷后所形成的。作为同一主体,国有权益与国有负债之间界限模糊,人为划定。若是以企业为独立投资主体,国家退出,那么国有独资企业所有的资产均可认为是对国家的负债。若以国家占30%为界限,另外70%均为负债。因此,国有权益与国有负债之间存在转换的可行性,有些企业可以进行债转股,有些企业可以股转债。目前正在进行的为解救国有企业而进行的债转股,主要是针对一些尚未上市、资本结构不合理、债务负担过重的企业,以及已上市企业的控股公司(企业在上市之初将债务剥离甩给了集团公司)。

有些上市公司可进行股转债,这些公司应该是偿债能力较强,经营现金流稳定,资产负债比率较低。转债比例由公司根据自身情况而定,目的是使公司资本结构在股转债后更趋优化合理。这些债务既可以分期偿还,亦可以以可转债券形式上市交易,按照国有股本债务可转换债券流通股本的形式转换。

企业上市之前进行了资产及债务的重组,经营性资产基本上进行了评估增值,根据资产=国有负债+国有权益,国有权益已增值。若调整国有负债与国有权益的比例,将增值后的部分权益转为负债,亦相当于负债扩大了,国有资产仍得到保值增值。

对企业来说,虽然负债增加了,但只要企业有足够的偿债能力,经营现金流量稳定,资本结构得到优化,债务的增加不致于严重影响正常的经营,就可以采用股转债的形式。利用举债来回购股本在国外亦有此做法,因为举债的筹资成本比股票的筹资成本低,通过股转债,调整公司的资本结构,使股东利益最大化。股转债后,总股本及净资产减少,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及每股收益将会提高,市盈率下降。对二级市场而言,股票投资价值上升,既不构成扩容压力,也不争夺市场资金,对股票投资者是有利的。这种方法适用于素质较好的少数公司。

缩股由于企业在上市之初,资产普遍进行了评估增值。股份化时有些公司按66.7%的比例进行了缩股,有些并未缩股。向社会公众发行的新股价格一般都在14倍市盈率以上,而国有股以1元/股的成本享受企业的经营成果,这对于普通股的投资者来说是不公平的,所以可以考虑将现有的国家股按照当初的发行价进行并股,使国家股的每股价格与发行价一样。缩股之后,国家股的数量减少了,但每股含金量提高了。缩股之后的国家股、法人股均可上市流通,为避免对市场造成冲击,可以向战略投资者及一般法人投资者上网发售,亦可发行成立一个类似于香港盈富基金形式的国家战略投资基金,将国有股并股后,按当初的发行价转由战略投资基金持有,基金根据市场情况提前公布减持数量,以调节市场的投机气氛。这样做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国有股及法人流通的问题,不会对二级市场产生冲击,今后市场按其自身规律运行,不再因市场分隔而产生过度投机,市场效率将大大提高。

目前,我国已有1007家上市公司,发行总股数2846亿股,其中国家股和法人股约1927亿股,占67.8%,可流通股本919亿股,占32.2%,平均每股净资产约为2元,按平均发行价5元计算,平均缩股比例为2.5:1。缩股之后,国家股及法人股为770亿股,按平均5元价格出售,需要承接资金3850亿元。从香港盈富基金的发行情况看,国家发起成立一个4000亿元规模的战略投资基金是完全可行的。战略投资基金可向个人、企业、机构、保险公司及海外发行。发行价格根据市场认购情况来定,建议定在1.5元/每基金单位左右,发行之后可选择在深沪及香港同时上市。

上市公司的国家股及法人股必须以缩股后的价格向战略投资基金出售,不得自行向二级市场出售。战略投资基金持有的国家股及法人股在第一年不得出售,从第二年起必须提前6个月公布拟出售股票的种类及数量。缩股之后,国家可能会丧失部分公司的控股权,对有些公司也只能是相对控股,这正好可以使国家加速国有经济战线的收缩,调整经济结构,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由从量的控制上转向质的控制。国家没有必要对所有的上市公司控股、参股,对某些行业、某些公司,国家若想退出,可以将股份全部出售给战略投资基金。若不想退出,则可以长期持有,保持相对控股。

采用这种方式对上市公司来说,总股本将大幅减少,每股收益大大提高,增强了公司未来的融资能力,提升公司的内在价值。

对投资者来说,总股本大幅减少,每股收益大幅提高,意味着市盈率大幅下降,拓展了价格上升空间,对国有股东来说,股本虽然减少,但每股价格提高了,权益虽然减少,但资产的流动性快,资本价值增加了,有失有得。国家可以战略投资者的姿态长期持有股份,就如三九医药的战略投资者亦是与普通投资者同样的发行价格长期持有(一年以上)一样,亦可以向战略投资基金出售,国有资产并未流失。

拍卖近期上海强生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地拍卖了2.76万股转配股,上海强生的控股股东--强生集团以3.5元/股将2.76万股转配股悉数拿走,申达股份公司的法人股即将进行拍卖。

由此看来,拍卖亦可作为国有股减持的途径之一。

第6篇:股市投资总结范文

论文关键词:机构投资者;公司治理;股东积极主义

一、引言

机构投资者在全球范围的快速发展使其在公司治理中的表现越来越活跃。机构投资者的出现有助于平衡股东和管理层、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关系,改善上市公司股权治理结构。现在机构投资者施行股东积极主义,参与上市公司治理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国外,随着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对机构投资者的研究不断增多而且内容也不断地深入;在国内,虽然机构投资者起步较晚,但由于国情导致的资本市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所以国内的研究还是很有意义,对发展中国资本市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将起到很大的作用。本文从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动机、途径、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影响对中外文献作了回顾和总结。

二、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动机

早期的机构投资者是不愿意介入公司治理的,他们只是严格遵守“华尔街准则”——用脚投票。这些机构投资者宁愿通过“用脚投票”减少其损失,也不愿介入并试图影响公司治理。但是Shleifer和Vishny(1986)认为随着机构持股的不断扩大,继续用脚投票会严重损害机构投资者的利益,所以机构投资者有动力来监管公司的行为和绩效,并且他们有着较大的投票权来实现这样的监督。原因是:第一,机构投资者投资规模庞大,若将手中的大量股票抛出,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买主;第二,许多机构投资者从事指数化交易,即他们的投资影响已涉及整个股市,一只股票的下跌可能会引起其它股票价格连续下降,从而使机构投资者蒙受更大损失。为此不得不长期持有股票;第三,在收购与反收购策略被滥用的背景下,机构投资者即使出售所有公司股票,也不容易找到重新投资的途径;第四,如果能出售股票,股份实际的损失仍然是由全体投资者承担的,公司投资者整体逃脱不了实际的股份损失;第五,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公司的状况,最终受损的仍然是投资人本身(谢志华,2003)。据统计,截至2009年7月底,中国资本市场上各类机构持股市值占流通市值的比重超过六成,机构投资者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主导力量,这说明机构投资者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难以通过“用脚投票”来维持利润,这是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合理且理由充分的动机。

三、机构参与公司治理的途径

Hirschman(1970)认为机构投资者持股后的行为可以概括为三种情况:发出声音(voice)、退出(exit)、忠诚(1oyalty)。发出声音指利用股东的权力改变上市公司的一些不利于股东的决策;退出指用脚投票,卖出上市公司的股票;忠诚指既不发出声音反对上市公司的决策,也不用脚投票卖出股票。这三种行为是机构参与公司治理态度,发出声音代表机构施行股东积极主义,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公司的决策,途径主要有:公开建议、行业组织监督、组成机构投资者联盟、诉讼、行使投票权、提交股东提案、征集委托投票权、与管理层沟通以及解释函等(罗栋梁,2008)。退出是用脚投票代表机构施行股东消极主义,通过抛售股票表达自己的不满。当机构投资者选择出售股票而不是直接通过参与治理改变企业时,他们也会对公司治理产生间接影响:股价下跌的压力、对其他投资者的信号作用以及股东组成的变化(李善民等,2007)。因此,不论机构投资者是采取“股东积极主义”还是“股东消极主义”,都是参与公司治理,对上市公司治理产生影响的行为。

四、机构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影响

公司治理要解决的核问题是控制权与所有权分离以及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备导致的委托问题(霍中超,2008)。现在最显著的是由于两权分离导致的公司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委托问题。而机构是公司与个人股东之间的缓冲器,起到减少管理层短视行为的作用(Sunil和John,2000)。已有的研究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考察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机构投资者与公司业绩

研究最多的是有关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穆林娟和张红(2008)以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为因变量分析了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业绩的关系,发现机构投资者既是“价值发现者”,也是“价值创造者”,机构投资者对于提升公司业绩、改善公司治理有积极的作用。李维安和李滨(2008)验证了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和上市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结果认为当期机构投资者的介入和前一期机构投资者的介入均能够提高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肖星和王琨(2005)利用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两个指标检验上市公司业绩,研究了机构投资者在选股和持有上市公司股票两个阶段机构持股比例和上市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证券投资基金在选择投资对象时会选择业绩更加优良的公司;同时,证券投资基金也起到了促进公司经营业绩改善的作用;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过程中“用脚投票”和“用手投票”的效应同时存在。邵颖红和朱哲晗等(2006)分别验证了基金持股比例与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关系,结果基金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业绩之间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正相关关系,机构投资者已经开始重视上市公司的治理情况,并且已经认识到为保证自己投资的增值和安全,有参与公司治理的必要。

(二)机构投资者与独立董事

吴晓晖和姜彦福(2006)考察了机构投资者对独立董事治理效率的实际影响。研究发现,引入机构投资者后独立董事治理效率有显著的提升,而且在机构投资者长期持股的样本中,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后一期独立董事比例显著正相关,从而证实了机构投资者在促进独立董事制度建设上的积极作用,说明机构投资者有通过独立董事介入公司治理的可能性。

(三)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

高雷和张杰(2008)研究了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发现机构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上市公司的治理,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呈负相关关系,说明机构投资者能有效地抑制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黄谦(2009)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之间存在倒U型的关系。即当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高时抑制盈余管理,机构持股比例低时加剧盈余管理,而且得出是以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6%为拐点,说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越有利于上市公司治理。程书强(2006)认为盈余管理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负相关,这表明中国的机构投资者已参与上市公司治理并发挥一定的监督作用。

(四)机构投资者与资本支出决策

范海峰和胡玉明等(2009)认为由于存在大股东占款问题,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支出受到很大限制。而机构投资者作为外部股东可以有效监管管理层和控股股东提高上市公司的资本支出,有助于上市公司长期发展。研究发现,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资本支出显著负相关,但机构投资者整体持股及证券投资基金持股与公司资本支出正相关,说明我国机构投资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管理层和控股股东的问题。Cristina(2009J发现拥有长期机构投资者的上市公司比拥有分散股东的公司资本耗费更低,而且长期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公司的资本耗费越少。证实了机构能减少公司的过度投资并且能够增加企业价值。

(五)机构投资者与关联方关系

王琨和肖星(2005)检验了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否有效降低我国上市公司资金被关联方占用的程度。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中存在机构投资者的,其被关联方占用的资金显著少于其它公司;而且随着前十大股东中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增加,关联方往来造成的上市公司资产、负债公司治理均减少。其中,资产减少程度高于负债的减少。说明机构投资者已参与到公司治理中,对公司经营动作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六)机构投资者与控股股东

宋玉(2009)研究了企业性质(最终控制人类型)、两权分离程度与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权分离度越小时,机构投资者(主要是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比例越高,而且两权分离度指标对机构投资者持股决策的影响在最终控制人为非国有性质的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七)机构投资者与股利政策

翁洪波和吴世农(2007)针对我国资本市场出现的恶意派现现象,检验了机构投资者能否发挥治理和监督作用。结果表明:虽然机构投资者不能影响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但是机构投资者发挥了一定的监督和治理职能,防止恶意派现,而且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发生恶意派现的可能性越小。胡旭阳和吴秋瑾(2004)基金持股与公司现金股利水平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该文把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作为选择投资组合的重要依据。

(八)机构投资者与管理层薪酬

李善民和王彩萍(2007)对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高级管理层年度薪酬总额水平关系,以及机构投资者与薪酬绩效敏感性关系两个方面进行了实证检验。虽然结果不显著,但机构投资者可以积极参与上市公司治理并在对上市公司薪酬水平产生一定影响。

(九)机构投资者与资本结构

Firth(1995J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与资产负债率是一个正向的关系,机构投资者倾向于提高公司的杠杆比例。罗栋梁(2007)验证了Firth(1995)的结果,发现我国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和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呈正相关。但是Grier和Zychowicz(1994)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与负债水平是一个负向的关系。他们认为,由于机构投资者通过公司治理对公司进行积极的监督,可以代替负债的监督和信号功能。Zwiebel和Jefrey(1996)认为负债是潜在的惩戒者,保持着对管理者持续稳定的事后监督。

五、研究评述

也有许多学者对机构投资者是否能够积极参与上市公司治理持有怀疑态度。Sunil(1996)研究发现,养老基金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效果并不明显。Karpof和Malatestaetal(1996)研究了股东提案与公司市值的相关性,结论是股东提案与公司市值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Niclas(2005)认为机构投资者过度相信第三方信息提供者,只依靠有限的信息就作出行动,并没有发出“voice”即股东积极主义,没有提高公司的管理。Koh(2007)发现长期投资的机构可以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而短期投资机构则只有在盈余管理程度达到他们所能忍受的极限时才会发挥作用。张翼和马光(2005)、唐清泉等(2005)、吴超鹏等(2006)以及沈艺峰等(2006)则表明机构投资者在投资者权益保护方面不仅没有发挥正向积极的作用,甚至会与控股股东合谋侵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第7篇:股市投资总结范文

关键词:股票资产;功能定位;股市均衡

中图分类号:F30.91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2-0084-03

一、股票资产功能定位与股票市场功能定位

股票资产的功能定位强调的是股票这种投资品在某一特定金融生态背景下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程度。它关注的核心是相对其他资产(主要指投资品)而言股票资产本身的特定功能和属性。因而它是将股票资产作为整个社会资产池中的一个特定资产类别来解释股市波段运行表象背后的投资原理和交易原理及均衡问题的。它能够从微观资产的角度解释股市的均衡问题。

股票市场的功能定位强调的是股票市场在某一特定金融背景下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程度,这种范围和程度是由股票市场与其他市场联动对比中形成的。它关注的核心是相对其他市场(如信贷市场、房地产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黄金市场等)而言股票市场本身的功能、属性和重要程度。它往往无法解释整体股票资产价格波动背后的金融原理和交易原理,因而它很难从微观资产的角度解释股市的均衡问题。

股票资产功能定位的股市均衡与股票市场功能定位的股市均衡最本质的区别在于:股票资产功能定位的股市均衡是将股票资产作为整个社会资产池中的一个特定资产类别来研究股市均衡问题的,因而它是以股票资产本身的风险性、收益性和流动性等微观属性为基石的,它能够揭示股市波段运行的微观动因;股票市场功能定位的股市均衡是将股票市场作为整体市场(尤其是金融市场)中的一个子市场来研究股市均衡问题的,因而它是以股票市场本身的重要性等宏观属性为基石的,如股市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晴雨表功能、价值发现功能、增值功能”等,它无法揭示股市波段运行的真正动因,也无法说明中国股市的运行规律及阶段性价格形成原理。

二、股票资产功能定位与现代股市均衡原理

任何资产(尤其是投资品)的功能定位都必须受制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宏观的金融属性,即特定资产在整个资产池中的地位,亦即影响金融稳定(尤其是币值稳定)的程度;二是资产本身的微观属性,亦即综合考虑了特定资产的风险性、收益性和流动性后的估值原理;三是阶段性社会资金的认可性,这取决于阶段性资金流动的环境、成本和机制对特定资产价格的影响程度。具体到股票这一特定资产,其功能可归纳为:金融稳定(尤其是币值稳定)功能、资本结构及股本结构优化功能、投机资本波段获利功能三大功能,现代股市的均衡就是这三大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金融稳定(尤其是币值稳定)功能与股市均衡

站在一国货币当局的高度,一国币值的稳定问题,在货币流通速度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本质上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总量货币与总量资产的平衡问题;二是总量货币既定前提下的资产结构问题。前者突出表现为中央银行向市场每投入一元钱就要求国家未来有一元钱的关联资产进行对等偿还,当其背后的关联资产总量出现失衡时,中央银行的偿付能力就会出现危机,币值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威胁;而后者突出表现为总量货币在各大类资产市场的分配问题,这种分配的外在表现就是各大类资产市场的价格波动。

在资本市场存在的条件下,货币运行的空间不仅存在于实体经济体系,相当数量的货币也同时存在于资本市场体系中,因此,货币数量公式可以表达为:MV=PQ+P1Q1式中:P1为金融产品价格,一般可用证券价格进行代替;Q1金融产品数量,可用证券交易量代替;P1Q1表示证券资产所需的货币流通量;PQ就是商品资产(实体经济)所需的货币流通量;MV表示货币流通总量。从式中可以看出,货币流通总量不仅取决于实际经济的运行状况,而且要受到证券资产占用资金量的影响。

不仅如此,证券资产价格的波动同时还导致了货币的流动性的改变。如果证券资产价格上升,居民和厂商更倾向于将货币资产向证券资产转换,其流动性偏好上升,愿意持有更多的现金和活期存款,导致M0、M1增长过快,货币的流动性增强,即M1/M2比率持续上升。相反,股票价格的下跌则会导致货币的流动性下降。流动性的改变同样影响币值的稳定性。

由上述分析可见,基于股票资产金融稳定功能的股市均衡是围绕金融稳定(尤其是币值稳定)这条中轴线来展开的。中央银行会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调节等手段实施对市场货币总量和货币结构的调控。当证券市场社会投资规模过大,市值虚高,市场疯狂,并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在证券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回笼货币,收缩投资,以平衡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稳定币值;当证券市场社会投资不足,市值过低,市场流动性因货币供给不足而呈现萎缩状态时,中央银行则通过在证券市场上买入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降低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以增加货币投放,扩大投资,以平衡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稳定币值。

(二)资本结构及股本结构优化功能与股市均衡

从1606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发行的第一支股票起,股票、股份制公司及股票市场本质上的功能定位就是顺应分散投资、回避风险这种投资和筹资需求。这种筹资和投资需求反映在微观公司层面就是资本结构和股本结构的优化问题,亦即综合了风险性、收益性和流动性之后的最优资本结构和股本结构问题;反映在宏观层面就是整体金融市场上各种投融资机会(或成本)无差异的结构关系问题。

站在股权投资人的角度,企业的股东最关注的是投资收益的高低和风险的大小,而决定投资收益高低和风险大小的最关键一点就是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股本结构。在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的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发挥的作用是相同的。如果在业务风险相同的前提下,企业全部资产的报酬率高于负债形成的利率,企业股东就可以通过负债经营的方式,以有限的资本、付出有限的代价取得对企业的控制权,并得到负债经营的杠杆利益。反之,它则会降低负债。同时,股本的分散性也成为风险是否分散的关键。

站在企业经营者的角度。他们既要考虑企业的盈利,又要考虑企业所承担的财务风险。负债过低(或者完全是自有资金),则说明企业的财务杠杆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负债过高,则又说明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因此把握合适的尺度是每一个企业经营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当筹资者将筹资方式的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综合起来,其筹资方式(特别是股权筹资和债权筹资)表现为无差异时,筹资者的筹资活动也就呈现出了最优状态。而这一状态就是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状态。

站在一国金融管理当局的高度,整体金融结构的稳定状态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而保证社会整体金融结构稳定状态的核心就是要保证整个金融市场上的各金融产品处于平等的状态之中。而保证这一平等状态的关键就是要保持最优的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的结构关系,这种最优的结构关系体现在整体金融市场上就是股权融资机会(或成本)和债权融资机会(或成本)无差异的结构关系,当这种无差异的结构关系出现时,整个社会金融体系的稳定才呈现出结构性的最优状态。从理论上讲,这种状态下上市公司的市场价格反映的就是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

由上述分析可见,基于股票资产优化资本结构及股本结构的股市均衡本质上就是整体企业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无差异时的均衡。当投资者将投资品的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综合起来,其投资对象(特别是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表现为无差异时,投资者的投资活动也就呈现出了均衡状态,而只要存在差异,也就表明其均衡尚未实现;当筹资者将筹资工具的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综合起来,其筹资方式相比较表现为无差异时,筹资者的资本结构也就呈现出了均衡状态,而只要存在差异,也就表明其均衡尚未实现。这种由投资者和筹资者共同作用的均衡状态体现在股市就是股市的均衡状态。并且,它不是由一国金融管理当局、投资者和筹资者单方面所能决定的,而是由三方面共同博弈的结果。

(三)投机资本波段获利功能与股市均衡

在投机资本的眼中,股票资产就是其实现波段盈利的筹码。股市的波段运行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投机资本推动的结果。股票资产的估值困难及股票资产本身高度的流动性导致了其非理更胜于其他资产市场,致使“追涨杀跌”成为股市常态。

股市中追涨杀跌的根本动因是由于群居动物的天性造成的,市场经济这种体制本身又为人类这种天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由此也决定了股票市场永远也无法根除追涨杀跌的投机行为。在有主力资金参与操纵的背景下,这种情况就更为严重,股票也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投机资本手中波段获利的工具,价格形成机制、公司治理结构以及法律法规的完善只是减轻了这种投机的程度而已。

基于投机资本波段获利功能的股市均衡是围绕量能和市场人气这一中心来展开的,其运用的基本原理就是“金融心理学”和“金融行为学”。不过其背后的估值原理和博弈策略是值得深思的。下面分别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从价值投资的角度来讲,股票市场估值最低、最具投资价值的时候总是成交量萎缩到极致和人气最低迷的时候;而股票市场最不具投资价值的时候总是人气最高涨和成交量出现巨量的时候。这其中的关联关系和必然性值得深思,其基本原理在于二者之间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从股票资产的市场估值来讲,一方面股票市场只有在成交量萎缩到极致,只被极少数人看好的时候,价格才会表现为最低,也才最具有买人价值;另一方面股票市场最具投资价值的时候必然是成交量萎缩到极致,只被极少数人看好的时候。

同样从股票资产的市场估值来讲,一方面股市只有在成交量出现巨量,市场被多数人看好的时候,价格才会到达高位,从而不再具有波段投资价值。另一方面股票市场最不具投资价值的时候必然是成交量出现巨量,市场被多数人看好的时候。

其次,庄家资金进入市场必然要把量能地变化放在首位,因为只有正确运用市场量能变化的庄家资金其操作才具有效率,进而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

在波段的底部,股市成交量萎缩到极致,人气最为低迷。此时庄家资金入市进行买入操作,其杠杆效率最高(即吸筹效率最高)。对以波段低买高卖盈利为目的的庄家资金来讲,在人们恐慌情绪达到极限时的吸筹会引起市场抛售,而股价却并不会因此快速升高,因而这些庄家资金就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小的涨幅得到较多的廉价股票。而对以金融稳定为目的的政府资金(一种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特殊庄家)来讲,只有在人气最低迷的波段底部,其托市(或救市)操作才是最有效率的,才能以最少量的资金完成底部构筑。

在波段的顶部,市场疯狂,成交量出现天量。此时庄家资金进行卖出操作其杠杆效率最高。在市场人气进入疯狂状态,成交量出现天量的背景下,市场巨大的承接力将能够容纳庄家巨大的抛盘,而股价则不会出现大幅度的下跌,从而完成庄家资金高位派发的战略目标。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基于投机资本波段获利功能的股市均衡是围绕量能这一中心轴来展开的。当市场人气低迷,成交量萎缩到极限的时候,股市呈现的状态是非均衡的;当市场人气疯狂,成交达到天量的时候,股市呈现状态也是非均衡的。而从主力资金的操盘角度来讲,股票市场的均衡与非均衡问题本质上就是主力投机资本利用市场人气的估值原理和交易策略进行波段投机的均衡与非均衡问题。

三、股市均衡是股票资产三大功能平衡的结果

股市的波段均衡不是由股票资产的单一功能决定的,而是由上述股票资产的三大功能综合平衡的结果。下面针对一轮波段的顶部和底部进行分析。

在每一轮波段的底部,现代股票资产的三种功能同时呈现出如下特征:①作为币值稳定的工具,整体股票资产价格的持续下跌严重地威胁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造成金融体系(尤其是商业银行体系)业绩大幅下滑,贷款抵押品的货币标价严重不足,同时也使得中央银行的货币总量调控政策难度增大到极限,币值的稳定性受到威胁。此时,国家层面的资金将会强势进入,进行“托市”以稳定股票资产价格。作为资本结构优化的手段,整体股票资产价格的持续下跌使得上市公司本身的内在价值显现出来。公司通过股票市场进行融资的意愿降低到极致,此时,回购或增持本公司股份成为上市公司本身最优投资策略。③作为投机资本的筹码,波段底部将是人气最低迷的时期,成交量萎缩到极限,此时市场人气估值最低主力资金买入效率最高。

在每一轮波段的顶部,现代股票资产的三种功能同时呈现出如下特征:①作为币值稳定的工具,整体股票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严重地威胁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造成金融体系(尤其是商业银行体系)面临巨大的偿付风险,同时也使得中央银行的货币总量调控政策难度增大到极限,币值的稳定性受到威胁,此时国家层面针对股市的操作将展开,如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财政部的印花税等。②作为公司价值的凭证,整体股票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使得上市公司本身不再具有内在投资价值,公司通

过股票市场进行融资的意愿高涨到极致,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活动将会积极展开。③作为投机资本的筹码,波段顶部将是人气最疯狂的时期,成交量上升到极限,此时市场人气估值最高,主力资金卖出效率最高。

由上述分析可见,在每一轮波段的顶部和底部,由股票资产三大功能决定的股市特征是同时出现的,而非独立出现。这种底部和顶部是股市均衡与非均衡的分界处。这就充分说明了股市的均衡不是由单一功能决定的,而是由股票资产三大功能综合作用的结果。股票市场就是在这三大功能的共同作用下,波浪式完成一轮轮从底部到顶部,再由顶部到底部的循环过程。

四、基于股票资产功能定位的股市均衡的时空界定

从股市均衡的空间看,股市的均衡是难以用一个点来进行衡量的,而是表现为一个均衡的区域。其中的原理在于:从金融稳定的状态来看,币值稳定的状态不是一个特定的状态点,而是一组连续的状态集合,并且这一集合也是在动态发展的。货币体系本质上来说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它是由相互关联的、不断发展的各种要素(货币发行准备制度、资产价格形成机制、货币政策等)构成。相应的,币值稳定可以看做是这些要素在一定范围内不同状态组合的集合。一方面,这一范围是由各要素的平稳运行和发挥作用的条件给出的,其上限和下限难以用一个精确的点来进行界定;另一方面,这一范围有着动态的变化过程,在某一个时点一组状态组合所能代表的某一币值稳定状况,在其他时点就可能代表着不太稳定或者更加稳定,这取决于货币体系外的其他因素,如技术、政治以及社会的发展等等。

既然币值稳定本身是一个相对均衡的区域概念,那么作为币值稳定重要要素之一的股市均衡也就呈现出一种相对均衡的域均衡状态,这种域的均衡具有与币值稳定相互关联的上限和下限,尽管这个上限和下限很难用一组确切的数据指标来进行量化,如同游动的靶位和游动的射手的位置关系一样,又如同索罗斯《金融炼金术》中表述的反身性关联关系,即币值的波动造成了股市的波动,反过来股市的波动又会导致币值的波动。

从股市均衡的时间看,股票市场的均衡是常态,而非均衡是暂时的。在股票市场一轮完整的波段中,波段的底部和波段的顶部是两个极端状态。波段底部是由于人们恐慌性杀跌造成的,波段的顶部是由于人们疯狂性追涨造成的,而整个波段区域的中部呈现的都是一种股票资产三大功能综合博弈均衡的状态。因而,股市的均衡状态被打破总是出现在市市场出现恐慌和疯狂这样两个特殊时间段里。

第8篇:股市投资总结范文

【关键词】基金 未来盈余 历史信息

一、文献回顾

基金作为股票市场中一支影响巨大的专业投资者,其投资理念和投资行为受到投资者的强烈关注。基金投资者是依据历史交易信息进行交易还是更加注重股票的未来价值?是更加关注短期的收益还是未来长期的价值?国内外的一系列文献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如Porter(1992)研究指出,美国股市中的机构投资者过度的关注于短期收益,追逐短期的投资收益,不愿意与公司共同成长,进而加剧了股票市场的波动性。[1]

不同的投资者具有不同的投资理念,但是其投资决策很大程度上是在理性的思维下做出的,体现着对于基金价值的追求。如胡志勇和魏明海(2005)对封闭式基金重仓股的研究表明:封闭式基金具有较强的财务信息解释能力,使得重仓股的价格发现机制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公开财务信息。[2]姚颐、刘志远和相二卫(2011)的研究表明,基金作为知情交易者有能力对未来价值进行预测,基金的投资体现了对于股票未来会计盈余的追求。[3]

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在弱式有效市场下,市场价格已充分反映出所有过去历史的证券价格信息。多数的研究已经表明中国的证券市场已经达到了弱式有效市场,但是历史信息依然对基金投资者的交易存在很大的影响。如陈卓思、高峰和祈斌(2008)通过研究股票收益变化和机构持仓变化之间的关系,发现机构投资者整体上是采用正反馈即惯易策略的,而个体投资者的行为则较为随机。[4]

目前国内研究基金投资者行为的文献相当丰富,但多数的研究集中在基金投资者的行为是否起到了稳定市场的作用方面,但对基金投资行为与未来公司盈利的研究并不多见。大量的文献对于基金投资行为的研究是借助于基金对于股票的持股比例来研究的,本文认为采用持股比例变化来研究会有如下的不足:对于一家规模很小而且股票价格很低的上市公司来说,即使基金投资者持股比例变化很大,涉及的基金价值变化也是很小的,不能真正反映基金投资行为。本文从基金价值变动大小的角度来衡量基金投资行为的重要性,采用持股股票市值的变动来表示投资行为。另外由于基金只有半年度和年度才会公布持股的明细股票以及持股比例,本文研究时采用了半年度报告数据,使结果更可信。

本文利用2006~2009年8个半年度的数据对基金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与股票未来的盈利信息和过去的交易信息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分析基金投资者投资行为时,区分了两类特殊的持股变化情况:初次被基金持有的行为和被基金完全抛售的行为。结果表明基金投资者的行为体现了对于股票未来收益的追求和短期收益的追求。

二、研究假设

虽然有效市场理论否认历史信息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但是资本市场上却存在这样一类交易者,他们根据资产过去的价格而不是对未来价格的预期构建投资组合。本文希望通过分析来揭示基金投资者作为专业的投资者是否存在着反馈交易行为,因此提出如下的假设:

假设1:证券投资基金交易行为存在着反馈交易行为。

证券交易中的公开信息除了历史价格信息之外,还有财务信息,而且财务信息是一种信息含量非常高的公开信息。Ball和Brown通过考察盈余公告期的股票累计平均超额回报,发现股票的累计平均超额回报与盈余变动符号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5]赵宇龙(1998)通过对上海证券市场经验数据的研究,发现非预期盈余的符号与股票超额回报符号之间存在统计意义的显著正相关。[6]文章借鉴姚颐(2011)的研究方法采用事后的检验法对基金投资行为进行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基金持股市值变动与所持股票未来会计盈余正相关。

未来会计盈余信息不仅包括本年度的盈余信息还包括未来年度盈余信息,本文主要检验了本半年度和下一年的盈余信息的相关性。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样本选择2006年到2009年四年间数据,共涉及8个半年度报告。在进行样本处理中区分了两类特殊的持股价值变动股票:一是第一次被基金投资者持有的股票,二是不再被任何基金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另外对样本还进行了如下的处理:(1)剔除了所有封闭式基金和指数投资基金持有的股票,只研究开放式基金中主动投资型基金投资行为。(2)剔除了所有被ST的股票。(3)剔除新发行不到一年的股票。(4)剔除数据缺失的股票。(5)对所有的非二元变量按照1%和99%分位数进行winsorize处理。最后得到6100条记录,其中新持有的样本记录983条,被抛售的样本记录595条,正常的样本记录4522条。

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Wind数据库,数据处理采用Stata11进行处理。

(二)变量设计

1.因变量。正如之前讨论的,本文采用基金持仓市值变动变量来衡量基金投资行为。首先来定义基金持仓市值变动变量。本半年度基金持仓市值变动用本半年度股票持股数量变动与本半年度末股票价格的乘积表示。用如下的公式表示:

Δmv=(num0-num-1)*price0

Δmv表示本半年度基金持仓市值变动,num0表示本半年度股票持仓数量,num-1表示上半年度股票持仓数量,price0本半年度末股票收盘价。

在实证分析中,为了研究量纲一致,对基金持仓市值进行了标准化处理,方便比较研究。

2.自变量。本文主要研究股票交易历史信息以及未来盈余信息对于证券投资基金投资决策的影响。股票交易历史信息用股票上半年以及上一年度的累计超额收益表示。rate_1表示上半个年度的累计超额收益,rate_2表示上一年度累计超额收益。其中超额收益指单个股票累计收益与上证综合指数收益的差。未来盈利指标用每股收益表示。其中eps_0,eps_2分别表示本半年度和下一年度的每股收益指标。

3.控制变量。本文控制了公司股票流动性、股权分布、日均换手率以及公司规模的影响。公司规模(size)用股票A股流通市值的自然对数表示,股权分布情况(sharehold_ratio)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表示,日均换手率(turnover)用本半年度上证综合指数日均换手率表示,股票流动性(flow_ratio)用流通A股市值除以A股总市值来表示。本文还控制了总体市场层面的振幅(vol),用上证综合指数的振幅表示。在研究股票正常增减仓变动时还控制了上半年度末的持仓市值(s_mv)。

(三)研究模型

本文分三种情况对基金持仓市值变动进行实证分析。一是新进入的股票,表示是上半年度未被任何一支基金持有,而本半年度被持有的样本。二是正常增减仓样本,表示上半年度和本半年度均被基金持有的样本。三是被抛售的股票,表示上半年度被基金持有而本半年度未被任何一支基金持有的股票样本。

其中新进入和被抛售的股票用如下的模型来检验:

四、实证研究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表1表示的是总体样本的统计结果。由于基金持仓市值变动Δmv是经过标准化的,所以其均值为0,标准差为1。本半年度每股收益(eps_0)平均值为0.2257,下一年度每股收益(eps_2)平均值0.4617,表明基金持股的股票未来的平均盈利水平为正。上半年度股票累计超额收益(rate_1)平均值14.91%,上一年度股票累计超额累计收益(rate_2)平均值28.33%,表明证券投资基金持仓的股票在上半年度和上一年度相比上证综合指数有14.91%和28.33%的超常累计收益。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平均值为37.99%,最大值为75.84%,最小值8.7%。总体上看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还是比较高的。

表2表示的是分类统计结果。从未来盈余统计结果来看,增减仓样本的未来盈余要好于总体,表明基金投资者能够对未来股票盈余信息进行区别,挑选优秀的上市公司进行投资。被抛售的股票的未来收益情况在三种情况中是最差的,但是上半年度以及上一年度股票的历史表现却达到平均水平,这表明基金抛售股票是更加注重的是股票未来的盈利信息,而不是历史交易信息。最后看新进入股票的历史表现情况,上半年和上一年超额累计收益分别是0.46%和1.35%,表明这些股票过去表现并不好。造成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总体上看来证券市场上那些优秀的股票已经被基金持有,这些股票可能是基金在挖掘新的可能会有优异的未来表现的股票行为。

(二)实证结果分析

1.新进入样本回归结果分析。被基金新持仓的股票,持仓市值与该股票上一年度超额累计收益负相关,与本半年度盈利水平、后一年度盈利水平正相关。eps_2系数为0.12,且在1%水平上显著。这一结果表明基金在选择新的股票时更加看重股票的未来盈利性,也就是股票的投资价值。这个结论支持假设2。再看持仓市值变动与股票历史表现,虽然持仓市值变动与上半年度的超额累计收益正相关,但是并不显著。然而持仓市值变动却与上一年度超额累计收益显著负相关,这表明基金试图寻找那些不被投资者看好,过去表现平常但是未来会有很好的盈利水平的股票。持仓市值变动与本半年度每股收益并没有表现出正相关关系,也说明基金在选择股票时并不是非常关注股票短期的盈利情况,而是关注长期收益情况。

2.增减仓股票样本回归结果分析。对于基金投资者来说,股票市场上的优质股票是一定的,这些股票并不会频繁的被抛空和购入。这个样本的回归结果更加真实的反映出基金交易行为特征。从回归结果来看,基金持仓市值变动与历史交易信息关系不显著,表明基金交易行为并不依赖历史交易信息。基金持仓市值与本半年度每股收益表现出微弱的负相关关系,但是与下一年度每股收益表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系数为0.12,且在1%水平上显著,这表明未来价值依旧是基金增加持仓的主要动机。控制变量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系数为-5.07,且在1%水平上显著,表现出基金经理更加偏好股权分散的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越高的公司发生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大,其盈利水平就越难以预测,基金会尽量避免增持这种股票。公司规模系数为0.173,且1%水平显著,表现出基金经理更加青睐大公司的股票。

3.被抛售股票样本回归结果分析。结果表明,基金持仓市值变动与本半年度的每股收益在5%水平上显著的负相关,这表明基金经理预期到股票当期盈利水平显著下降时会毫不犹豫地抛售该股票。持仓市值变动还与上半年度的为预期盈余在10%水平上负相关,这表现出基金投中存在着负反馈操作的行为。总体来看基金抛售股票的行为表现出基金对于短期风险的规避。

总体看来,我们发现了基金持仓市值变动中对未来盈利的强烈追求,系数0.133且在1%水平显著正相关。假设2得到支持。而对于股票交易的历史信息,在总体上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统计学上的关系。单从符号来看,基金投资行为短期内表现出负反馈行为,长期表现出正反馈交易行为。这与施东辉(2001)、姚颐、刘志远和相二卫(2011)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都表明了中国基金交易体现了对于价值的追求。但与陈卓思、高峰和祈斌(2008)得出的中国基金整体上存在着正反馈交易结论不同。

五、总结

研究发现基金交易行为总体上更加注重股票的长期盈利水平而不是当期盈利水平,对于那些未来会有好表现的股票来说,基金更容易增持。而当期盈利水平并没有与基金持仓市值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可能是因为股票市场会提前对本期的盈利水平进行反应,基金利用本期的盈利预测进行配置股票就没有意义。而对于股票交易的历史信息总体上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这也间接表明我国证券市场基本达到弱式有效市场,甚至半强势有效市场的效率。虽然本文发现了基金在股票投资时对于未来价值的追求,但由于采用半年度数据进行分析,并不能反映出基金稳定市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Porter,M.E.,1992,“Capital Disadvantage:America’s Failing Capital Investment System”,Harvard Business Review,70:65—82.

[2]胡志勇,魏明海.2005:《财务信息解释能力对价格发现机制的影响:基于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的影响》,《金融研究》第7期.

[3]姚颐,刘志远,相二卫.2011:《中国基金在投资中是否追求了价值?》.《经济研究》第12期.

[4]陈卓思,高峰,祈斌.2008:《机构投资者交易行为特征研究》.《金融研究》第4期.

[5]Ball,R.and P.Brown,1968,”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6:159-178.

第9篇:股市投资总结范文

一场高规格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研讨会,1月29日在上海西郊宾馆举行。

对监管层来说,这场研讨会及时而又迫切。1月28日,中国西电(601179.SH)挂牌首日即跌破发行价格,加之稍早时候的中国化学、招商证券等新股上市不久即跌破发行价格,市场对新股发行制度的质疑之声陡然升温。

目前市场的焦点在于,新股上市连续跌破发行价,是否意味着新股发行制度的失败?证监会急需一个正确的基调,引导舆论。

一位参与研讨会的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此次研讨会的主办方为中国证券业协会、上交所以及深交所,实际上乃证监会委托上交所承办,并将会议地点放在上海,用意明显。

上交所总经理张育军在研讨会上总结说,研讨会达成了5项共识,包括新股发行取得阶段性成果、继续深化市场化的发行体制改革等。

这标志着,继2009年6月之后,半年多的时间内,新股发行制度再启改革动议。如果动议变成现实,则创下了发行制度改革间隔时间最短的记录。

“破发”促使理性回归

1月28日,中国西电一上市就跌破7.9元的发行价,当天报收7.79元。此后的连续两个交易日,其股价一直未能跃上发行价格。当天,创业板亦有三家公司跌破发行价格。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教授称,中国西电破发具有标志性意义,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就是要还原一级市场应有的投资风险,随着市场破发,“新股不败”顽症终于被打败,破发将成为常态。

2月1日,创业板首批网下配售股解禁,当天创业板股票集体遭遇重创,有13家公司跌幅超过了8%,21家公司放量下跌,两家公司跌破发行价格。

董登新表示,随着IPO定价的市场化以及发行节奏的市场化,发行市盈率正在向下回归,发行者定价和投资者申购新股、炒作新股将变得审慎而理性。

目前,国外资本市场上,股票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较为正常。如在美国,其首日破发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香港市场也大致如此。

另外,破发让高价发行没有了市场,80多倍甚至100多倍的发行市盈率或将不复存在,“定价方不再肆无忌惮,你可以抵制,让他发不出来。”董登新说。

按照《证券法》第35条规定,向投资者出售的股票数量未达到拟公开发行股票数量70%的,为发行失败。

这就促使承销商在发行过程中,不仅要站在发行公司的角度,同时也要考虑投资者的接受能力,这样确定的发行价格,才能为发行方和投资者同时接受,破发才不致于屡屡出现。

两种声音

此次会议达成了发行制度进一步市场化改革的共识,但对于发行节奏的市场化问题,市场产生了两种相反的声音。

董登新教授认为,证监会在新股发行道路上应坚持两条底线,一是新股发行定价市场化不动摇,第二是新股发行节奏上市场化不动摇。

个人投资者代表毛智伟也说,以往监管层在市场好的时候,加速IPO发行,市场不好的时候暂停新股发行,这是股市新股不败的一个原因。新股发行节奏市场化,就是不能因为几只新股的破发就改变甚至停止新股发行的步伐,而应把新股发行交给市场,推动新股发行常态化和市场化。

券商代表华泰联合证券总裁盛希泰也认为,新股发行是利好,应该加快发行速度,为市场注入新鲜血液,改善市场行业结构,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服务经济的功能。

但新股发行其实就是市场的扩容,这也考验市场的资金层面――如果市场的资金不能及时补充,新股发行其实就是单方面增加供给,其结果就是导致供求失衡,股价下跌,市场市值缩水,参与市场的所有投资者,利益都将受到损害。

华夏基金副总经理王亚伟就表示,新股发行应该考虑市场接受能力,新股发行市场化,不意味着IPO开闸放水,监管层应该适度调控节奏。

有意思的是,王亚伟在发表演讲时,当天(1月29日)上证指数3000点得而复失,报收于2989.29点。

王亚伟认为,新股扩容往往被解读为监管层的政策导向,投资者习惯性地将大型IPO解读为监管机构的政策取向,而不是市场本身的需要,从而对于后市的政策面产生错误的预期。

但同样来自基金机构的兴业全球基金总经理杨东则表示,国内新股发行并不算多,2009年国内股市融资总量5000亿元,仅占当年总市值的2.2%左右,国外市场都要达到5-10%。而且新股加快上市,可能会抑制一些投机炒作,对于投资者的长期利益是有利的。

存量发行或破冰

而对于发行制度进一步市场化改革,与会者提出了很多建议。如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建议,一是提高网下配售比例,发挥机构投资者的价格发现功能;二是引入战略投资者;三是取消网下锁定期,新股上市首日涨幅过大,股票供给不足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取消机构投资者的网下锁定期,可以增加股票供给,平抑市场波动;四是缩小累计投标询价价格区间;五是优化询价对象结构;六是抑制超募现象。

交银施罗德基金总经理莫泰山也认为,在询价机构市场行为趋于理性的情况下,可考虑缩短限售期。

另外在询价方面,王亚伟建议,适当延长询价时间,部分机构来不及做一个深入的研究就报价,有时候是盲目报价,这很难做到一个理性的报价。对于超募问题,王亚伟建议超募20%或50%可以划到社保或投资者保护资金。

不过议论最多的是存量发行。

存量发行指的是,公司如果拟发行上市,原有老股东拿出手中所持有的股权卖给二级市场投资者,这样总股本并不会变化,但引进了新股东,老股东同时也实现了减持。而目前使用的增量发行方式,是新增一部分股份卖给投资者,对老股东约束作用小,加大了发行规模的随意性。

事实上,为了解决超募现象,证监会正探讨适时引入存量发行制度。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在会上表示,存量发行的引入,是发行体制改革下一阶段可以探讨的问题。深交所总经理宋丽萍在报告中也指出,及时引入与市场化改革相适应的配套措施,认可存量发行和储架发行,推出这些制度安排。

储架发行,就是针对上市公司投资金额较大、时间跨度较长的项目,监管部门一次性审核其发行申请,然后由公司、承销商根据项目的实际需要,分次择机募集资金。这种发行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减缓二级市场的压力。

广发证券李建勇总经理认为,适时引入存量发行和储架发行,可以很好解决新股发行中的超募现象。

在目前实行的增量发行方式中,最低发行比例限制与高市盈率是造成超募问题的主要原因,而存量发行可以参考询价结果,反推发行数额,控制募集资金总量。

相关热门标签